时间:2022-08-08 13:0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服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社区是我家 建设靠大家
2、以人为本 服务居民
3、创展文明社区,建美好家园
4、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老有所学
5、打造平安大院 构建和谐社会
6、加强社区建设 创建美好家园
7、以诚相待、恩爱相伴、孝敬老人、教抚小孩、和睦相处、幸福永远
8、以邻为友、以让为先、互相帮助、祥和平安
9、把社区建设成“三土”即热土、净土、乐土,建成“三园”即家园、学园、花园
10、树立社会新风,争做文明市民
11、你我齐心携手,共创和谐城区
12、用我们的爱心和双手,共建温馨美好的家园。
13、青年服务社区,社区培育青年。
14、优化社区秩序、美化社区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形成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
15、尽我们所能,服务居民所求。
16、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17、人人为社区,社区为人人。
18、社区是大家,帮助你我他。
19、热心公益,互助友爱
20、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21、共建文明家园同享创建成果
22、提高参与意识,推进社区自治;
23、推进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
24、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25、热爱社区工作,热心为居民服务。
26、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7、搞好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推进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28、直接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29、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
内蒙古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欠缺
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体系,强化了社区服务的“行政化”色彩。各地居委会干部普遍反映,他们工作的重心不在社区服务方面,而是承担区、街政府分派的大量行政事务性工作,其工作的重心向行政工作倾斜,演变为政府深入社区的一条“腿”,而不是居民自治的“头”。例如,兴康社区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试点社区,每年应付来自市、区、街政府的观摩、视察、指导、评比检查,任务过多,负担过重,社区居委会与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混淆,基本上成了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扭曲了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形象。社区规模偏大,社区管理缺位。再以兴康社区为例,社区总面积0.38平方公里,社区总户数有2758户、总人口7224人,驻区单位6家,商业网点187个,从事社区工作干部只有8人,公益性工作岗位7人。由于社区规模偏大,社区管理人员相对偏少,给社区管理和服务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
(二)社区公共服务缺乏相应资金支持
在我国,绝大部分的社区公共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区公共服务的推进将受制于资金的缺乏而难以得到迅速发展。从社区办公经费来看,呼和浩特市各社区平均每年的办公经费只有1.5万元。而在加强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社区公共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持,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的开展将受到严重影响。从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来看,在呼和浩特市,社区干部实行事业编制,和同一级别的公务员月薪相差1000元左右,社区民生志愿者的工资只有1180元。没有相应的待遇不能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更无法吸引专业人才进入这个领域。从“权随事走,费随事转”的落实情况来看,目前各职能部门通过街道相关部门把工作推向居委会,但只派任务不给钱,存在敷衍了事、应付差事,“有事无费,有责无权”的现象。
(三)社区公共服务与居民需求脱节
根据2011年4月,前自治区副主席连辑《在全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仍有12%的社区租借或没有办公服务场所,52%的社区办公和居民服务场所没有达到300平方米。从全国范围来看,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缺口达49.19%。要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从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社区管理模式看,政府是社区服务的主导者,不论从横向联系还是从纵向联系看,政府都位于社区服务体系的中心,形成了“一元化”的管理体系。为了达标、出政绩、造亮点,社区服务项目的确立大多由政府根据工作的需要而不是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设立。而一些居民群众急需要办的项目往往因其“小”、不易“出彩”而得不到及时办理,导致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脱节,产生政府管理与居民需要的矛盾。以桥华社区文化建设为例,大多是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相关工作人员主持、主管、主导。很多居民并不知道社区开展过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再者,社区活动大多不是自主开展的,基本上是形式的需要,并不是居民自发组织或按照居民需求开展的。
(四)社区服务队伍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一些社区从硬件设施到位程度来衡量社区服务水平,一些服务设施条件差的社区存在着无所作为,没有从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办好事的角度去考虑和工作,缺乏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意识。社区人员工作方法单一,工作效率不够理想。以社区志愿者为例,社区志愿者在具体的活动中,存在盲目活动、重复活动的现象,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比较单一,方式比较雷同,导致活动质量不高,社会影响力低,而且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社区服务的水平。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在不同程度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比例偏低,学历层次整体不高等问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偏少,社会工作人员兼职现象比较普遍。以社区妇联干部为例,很多社区妇联主席同时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职务,时间、精力难以集中,造成工作被动应付。另外,一些年轻妇联干部虽然受过良好教育,但工作经验不足,导致妇联工作效率不高。
加快内蒙古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区里,社区又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稳则社会稳,社区安则社会安。针对内蒙古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以起到对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指导作用。
(一)推动社区居委会职能归位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的任务是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强化社区居委会的服务职能,也就是社区居委会角色回归本位的问题。现阶段必须切实明确社区职责,对社区承担的工作进行认真、全面、细致的梳理,严格实行行政事务进社区“准入制”。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不必进社区和可进可不进社区的,一律不得进入社区;对于必须进入社区的,一律实行“准入制”。在批准行政事务进社区的同时,按照“权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明确工作经费的数额、拨付期限等具体事项。对于未经批准而进入社区的工作,社区居委会可以拒绝承担。合理设计社区规模。根据城市发展变化,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优化社区布局,加强社区居委会的组织建设。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可以成立社区公共服务站和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方式支付费用,社区居委会则主要开展居民自治活动和居民服务工作。
(二)加大社区经费投入
为顺利推进社区公共服务,把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大政府财政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资金保障,每年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补助、社区服务工作经费支出和开展社区服务活动项目补助。采取提高社区工作者报酬,完善各项社会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还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工作者激励及约束机制,激发社区管理人员积极性。同时,严格贯彻“费随事转”的原则,拨付专项资费,不能再占用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建立多元化的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筹集机制。建立社区服务发展基金,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各方给予赞助支持,社区服务设施的有偿服务收费为补充的社区服务发展资金筹集机制,变单一渠道为多方筹集资金渠道。争取驻区单位的支持,鼓励社会各方面以资金、设备、房产、信息、劳务、技术等形式投入社区服务项目,通过高质量的社区服务赢得社会的支持。
一般来讲,按照居住地把人口划分为不同的地域板块即为社区。早在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介入了社区研究,并赋予了社区以社会学意义。他认为,社区是指“由具有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后来,社区被当作一种“生活共同体”在广泛运用,只是有的强调精神层面,有的强调地域层面。因此,社区服务被学者们认为是一种“在政府指导和规划下,发动和组织社区内成员,建立完整系统的服务网络,开展互助活动,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
中国社区管理的体制是社区居委会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开展社区服务。社区虽然在法律上属于自治组织,但事实上却承担着诸多的行政职能,成为政府各项政策执行的行政末梢。换句话说,社区的主要工作是落实上级政策,配合上级政府完成一系列社会管理工作。因此,社区服务的基本逻辑就是“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实。同时,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多呈现数量少、专业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等特征,所开展的社区公共服务大多是供给主导型的。
但是,供给主导型的社区服务模式,因其存在不能积极回应居民诉求、服务方式单一、居民参与性不足等缺陷而效率低下,导致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成效不明显。社区是直接面对居民开展服务的最基层组织,直接为居民解决困难,提供衣食住行娱学医等服务,所以社区服务必须要有针对性,“居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新形势下,社区服务应该从供给主导型转向需求主导型,这是优化社区服务的前提条件。
“四民社区”创和谐
“安居乐业”是每个居民的基本愿望。为了改善住区治安环境,提升群众生活满意度,遵义市红花岗区插旗山社区,提出打造“四民社区”活动,即创建安民社区、便民社区、乐民社区、康民社区。
插旗山社区位于遵义市老城区,毗邻火车站、汽车站。社区经济基础差、贫困人口多、流动人口量大,社会治安环境较差,居民希望改善住区治安环境的愿望迫切。在此背景下,插旗山社区主动回应居民诉求,多方筹集资金,在社区开展了安民工程活动。社区通过布局“四个一工程”建立治安管控体系:每个治安重点区域和街面主要位置安装一组监控设备,每个社区建立一个社区警务室、每条道路要害部位设置一个治安岗亭、每栋居民楼安装一扇电子防盗门。在完善硬件管控设施的基础上,社区还加强了以专兼职巡防队员为主体的人防建设,在主要街道、社区巷道、居民楼院构建三级巡防网络,做到街巷有人巡、院落有人守、楼栋有人看。建立起了人防、物防、技防、意防 “四防”体系。
“安民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扭转了社区治安混乱的状态,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在此基础上,插旗山社区不断延伸社区服务,围绕“生活安全、居住便利、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这四件居民最关心的事情开展社区服务。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社区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群众安全感明显上升;一系列便民措施的落实,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给居民带来了极大便利;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社区群众文体活动,增进邻里感情。
经过总结提炼,这一活动被称为“四民社区”建设。2005年初,“四民社区”创建活动被确定为遵义市城市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载体,正式写入市委的1号文件。同年4月,遵义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城镇开展“四民社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四民社区”建设自此在全市推开。
围绕服务定项目
“四民社区”创建活动在红花岗区全面推开之后,在2005至2006两年间,各街道着力推动社区办公室和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3月,红花岗区召开区委全委会专门审议了关于“四民社区”建设的文件,确定每年财政投入500万元用于“四民社区”建设的引导资金。2007至2009年,夯实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打造一批示范社区,规定每个街道办事处打造两个“四民社区”建设示范点;同时对基础条件差的社区进行帮扶,主要解决其办公场地问题,通过社区原有场地的改造、租赁场地、新建场地等方式,到2009年全区检查社区办公用地时,基本实现每个社区都有办公场地的任务。
此后,红花岗区确定了“围绕服务定建设项目”的工作思路开展“四民社区”建设。首先,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除保留社区支书、主任独立的办公室外,其他职位全部实现一站式办公,方便社区居民办事。其次,社区服务项目主要围绕“一老一少”这两个特殊群体展开,着重从社区居民的吃喝玩乐医等问题入手,实现社区居民生活的便利化,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解决居民生活困难。通过各种便民服务项目和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居民生活便利的需求。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社区建立的工具屋。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家庭都需要一些常备工具,但是有些工具使用率低,许多家庭感到购置麻烦。针对这样的情况,社区购买了近百种家庭常用工具,建立了便民工具屋,供群众免费借用。另外,社区还建立了便民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公布便民利民服务内容;建设“爱心超市”,让低保户、残疾人群以成本价购买生活物品;建设“爱心中转站”募集帮困基金和居民日常生活物资,发放爱心卡,建立起对困难社区居民的帮困服务平台。另外还设有粮油配送点、社区邮政服务中心、社区诊疗室等,基本实现了生活小事不出社区。
“四民社区”创建工作还注重服务项目的不断创新。决策机构每年初都要召开一次“金点子”会,参会人员有党政领导、社区支书、主任及街道办事处具体部门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等。与会人员根据各部门及社区实际情况畅谈当年社区建设思路,通过讨论比较典型的服务项目。如社区“安全护送岗”、“爱心救助铃”、“流动人口寄宿公寓”、“平价蔬菜直通车”等项目,都是围绕群众迫切需求提出的,项目的实施,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参与,使社区服务取得较好成效。
启示与思考
一般认为,社区服务主要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社区服务模式、社会自治型社会服务模式及官民合作型社会服务模式。在我国,社区服务是政府主导型的。政府通过强大的资源统筹能力和组织动员,在实现社区服务的同时完成了社会管理。
显然,“四民社区”建设也是政府主导型的社区服务模式。活动首先发源于基层,是基层社区为了解决区域治安环境取得成效后,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内容而创造性地探索的社区服务模式。通过政府的强力推动,“四民社区”创建活动在全区甚至全市推广,使社区建设经验得到共享而使更多的居民受益。
近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14号,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在商务工作中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意见》精神,深刻认识社区商业在社区服务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意见》是国务院对社区服务工作在“*”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意义深远,不仅突出了要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实行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部署了社区商业体系建设的具体任务,提出了兴办商业性社区服务的政策措施,而且明确了商务主管部门在社区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将思想统一到所确定的各项措施和工作要求上来,进一步提高对社区商业工作在社区服务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高对社区商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社区商业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将社区商业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加快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建立完善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
*年,商务部将围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主题,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工作方案见附件)。鼓励购物、餐饮、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企业,以连锁经营方式进入社区。既要提倡传统服务方式,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扩大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实现便利消费进社区的目标。同时,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家庭服务平台、服务热线、呼叫热线,为广大居民和服务企业建立信息对接的平台,通过有效的制度保证,引导规范经营的各类家庭服务企业,提供居民放心、快捷、安全的家庭服务,实现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目标。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把实施“双进”工程作为贯彻落实《意见》的具体措施,加强对本地区社区商业发展情况的调研,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本地区实施“双进”工程的具体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加大对社区商业工作的引导和政策落实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建立中央与地方联动的政策促进体系,落实好《意见》中支持社区商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在各地分级制定的社区服务规划中,明确社区商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促进社区商业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将社区商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利用规划,统筹安排,通过新建和改造,完善社区各类商业服务设施。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与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物业管理部门的沟通,充分利用社区内闲置设施、房屋,兴办购物、餐饮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点。对开办商业性社区服务项目的,要依法简化审批手续,维护其合法经营权益;对兴办的微利性商业服务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对营利性商业服务要积极引导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努力争取将《意见》中明确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四、加强组织领导,继续深入开展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
*年商务部开展的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对推动社区商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年,商务部将继续开展此项工作,在全国确定100个“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示范社区由所在地市级商务主管部门组织推荐,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商务部,每省限推荐3个社区,计划单列市限推荐1个社区,可单独报送。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的申报材料(表一、表二、表三)、程序与标准请参照《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评审工作的通知》(商改字[*]55号),也可登录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的网站查询()。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认真组织,精心准备,在推荐过程中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真正把具有先进示范作用的典型树立起来。示范社区的推荐材料(一式两份),请于*年9月30日之前报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此外,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年度“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的动态管理,加强跟踪指导。
各地贯彻落实《意见》、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的工作方案,请于*年6月20日前报我部,工作中的有关情况和问题请及时与我部商业改革发展司沟通。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商务主管部门的努力推动下,各地社区商业建设工作成绩显著,社区商业种类日益繁多,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水平逐步提升。但是,社区商业设施不足,网点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单一的状况依然存在,导致社区居民消费不安全、不放心和不方便,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提升的物质、文化和生活的需要。
*年是我国“*”时期的开局年,加快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开拓市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迫切需要,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
一、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的目标
*年,社区商业工作将围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主题,以中心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为重点,以解决社区购物、餐饮、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生活保障型服务为突破口,促进社区商业网点的配套设置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争取利用3-5年时间,在人口(城区人口)过百万的166个城市的80%以上的社区中,实现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基本生活需求,在社区内就能得到基本满足,建立较完备的生活保障型社区商业服务体系,促进生活保障型服务的产业化、网络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充分发挥社区商业在促进就业、扩大消费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的工作重点
1、实施“早餐工程”,培育早餐龙头企业。
培育早餐龙头企业,引导龙头连锁企业进入社区新建和改扩建早餐快餐服务网点和中心厨房,完善连锁经营管理制度,开展从业人员培训,保证城市居民在社区内能够方便地吃到有保障的早餐快餐,从供给上保证早餐食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2、推动社区连锁超市生鲜化改造和标准化菜店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通过制定和完善标准,推动社区内的连锁超市进行生鲜化改造,加大生鲜食品的经营比重,鼓励新建和改造标准化菜店;支持和鼓励连锁企业建设生活保障型的物流配送中心,为社区超市提供支撑和保障,改变社区商业散、小、差的现象,解决居民生活不方便、消费不放心、不安全的问题。
3、建设便民家庭服务平台,开展便民服务进家庭。
指导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家庭便民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对家庭服务专业人员的培训,培育规范经营的品牌家庭服务企业,为下岗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支持连锁龙头企业进入社区新建或改造便民家庭服务网点,搭载各类便民、利民服务项目,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解决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修理、家政服务等多方面的生活需要。
4、支持和引导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进入社区。
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先局部、再全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年在24个城市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支持和引导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进入社区,形成以社区、回收企业和集散市场为载体,符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布局合理、网络健全、设施适用、服务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三、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社区商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发展改革、民政、财政、建设、税务、工商等多个部门,商务部将加强与这些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把社区商业纳入全国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范畴,使社区商业建设工作获得工作机制上的保障。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促进体系
商务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加强与社区商业相关的各部门的沟通,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完善社区商业的促进体系。
(三)完善社区商业标准,规范社区商业建设模式
*年,《全国社区商业建设与服务体系标准》已经立项,商务部将在*年完成修改和评审。《标准》将结合各地社区商业的发展情况,提出社区商业的建设模式,以及社区商业内必备业态和选择性业态的各自特点和条件,为全国社区商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专业指南。
只需一刻钟,幸福圈圈通
银行缴费,长长的队伍令人望而生畏;早出晚归,找不到停车位;切剁烹炸,少了料酒没了咸盐;游戏正欢,家中突然漆黑一片……如今在北京不少社区,就算这些烦恼事都赶上了也不要紧。出家门步行最多一刻钟,小到买菜、吃饭、理发、缴费,大到社保、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居民甚至只需打个电话,便能快捷享受到“看单点菜”式的基本公共服务。
快到缴水、电、煤气和话费的时候了,家住吉祥里社区的75岁老人黄家如戴上老花镜,在台历上“8”日的位置做了个醒目的标注。“每个周五,楼下的银行都会开辟社区居民缴费绿色通道,基本上去了就能办理,再不用像以前那样因为排半小时的队而犯怵了。”
在芳草地社区,王霞大妈小心地从便民手册上剪下地图贴在墙上。“这可不是一般的地图,上面标注了我们小区所有的便民服务网点位置,有啥事就上地图找找,保准在社区都能办了。”
头发长了,打个电话叫美发师到家里来;缺少生活用品了,列出清单让超市员工送货上门;头疼脑热了,医疗服务队变“坐医”为“行医”,除了上门进行检查和治疗,还会定期回访;“磨剪子来,戗菜刀――”连昔日的游商,也都成了社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签约商,每月中旬定期到小区来“报到”。
什么是幸福?在北京行政学院教授吴刚看来,这种触手可及的快捷和便利就是一种幸福。“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求的就是节省成本,不仅是少付出货币成本,包括体能、时间和精力在内的非货币成本同样值得关注。”他说,尽管非货币生活成本无法进行精确统计,但目前这一个个“服务圈”能让百姓幸福感提升。主要原因就是非货币成本的降低,这也是社会管理创新内容的关键所在。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建设办公室的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原本计划建成50个示范点,不料,仅一年时间,竟然诞生了166个“服务圈”, 共覆盖66个街道的259个社区,惠及了315万社区居民。2011年,在北京市为群众拟办的重要实事里,再建10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赫然在列。
社区参与热情一触即发
亲历“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从无到有、从有到实的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感叹:“如果没有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活动的历练,别说服务圈的推进是否顺利,这个概念连想都不敢想。”
“三步并成两步走了。”宋贵伦说,原本打算做扎实社区规范化建设,包括完成工作职能、硬件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硬件指标,之后再逐步推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然而,在此过程中,不少社区都积极主动地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服务,像和平里街道的“便利生活服务圈”、牛街五位一体的“民生一条街”、八里庄街道“助老服务模式”等。
看到百姓和商家的需求和积极性日益高涨,政府有关部门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加大投入,这让主管部门有了资源整合之意,以便让供需双方有一个较好的对接平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应运而生。
记者调查发现,商家加入“服务圈”,有很多具体的限制门槛,比如服务需要达到承诺、价格需要设定上限、管理需要统一和接受监督等等。按照这些标准,商家确实没有多少利润甚至会赔本,但这些门槛仍无法挡住他们的热情。因为,商家深知让利于民、得惠于民,依靠人气和口碑,会形成更多的聚集效应;定期的评比和授牌,也能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和百姓的认可度。
北京市管理科学院院长马仲良表示,“小政府、大社会”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之一,社会工作模式正在由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向政府调控同社会协调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群众力量互动加速转变。
社会协同打造“生活共同体”
为让市民更多更好地享受社会建设带来的实惠和便利,进一步发挥行政、互助、志愿等多种机制的作用,同时更好地集成政策、集中资金、集聚资源和集合力量,北京市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方式,共同梳理出居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10大类60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研究制定了《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
该目录既是北京市居民享受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菜单”,也是政府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的“行动计划”。“做好这项工作肯定需要经费投入,而且还应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宋贵伦说,像学校、菜市场、卫生服务站都是硬性规定,这时动用的资金是年初预算部署好的。另外有许多服务的完善,一部分通过少量政府投入撬动社会投资,还有一部分是通过“盘活存量”,协调社会资源。
老旧小区的典型代表小关社区,仅有的80余个车位根本容不下140多辆私家车。街道主动深入辖区与有内部停车资源的社会单位进行协调,写字楼的白领上班时间里将车停在居民区以降低成本,周边居民下班后再将车停放到附近写字楼的地下停车场。错时停车与用活社会资源,让双方的停车难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社区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
1、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9月23日下午,北京科技大学求是学会三位宣讲员在羊坊店西木楼社区,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为社区一百多位群众开展了一场理论宣讲。xx街道书记杨xx、xx社区居委会主任卞xx等出席了此次活动。 首先,主持人简单的介绍了xx科技大学求是学会的基本情况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初步解读。紧接着引出此次宣讲活动的主要内容,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民主、精神”三大方面。
3、首先,第一位宣讲员魏xx就“中国精神”展开了宣讲,“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自觉的时代精神,也即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挺起一个民族的脊梁,铸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辉煌;自觉用行动维护祖国的尊严与荣誉,昂起一个国家的头颅,预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腾飞。韩xx用“北京精神”很好的阐述了“爱国”一词的含义,倡导我们一定要形成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切之爱和理性之爱。最后,王xx客观的解释了中国为什么需要民主,并指出:民主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4、此次宣讲活动是区域化团建宣讲活动的倒数第二站,9月24号下午将是此次团建宣讲活动的最后一场。今后,求是学会将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市民政局也在百忙之中列席会议,这次全区建设“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工作现场会是经区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市民政局对我召开这次会议高度重视。此,代表区委、区政府向翟局长及各位领导的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市民政局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会议主要目的观赏现场、交流做法,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全区启动建设“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工作,为居民提供更加规范、方便、快捷、优质的生活服务,发明良好的生活环境。刚才,观赏了天桥东街义合社区整合社区资源,全面建设“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现场,观看了天东街道办事处制作的多媒体汇报,两个街道、两个加盟单位分别作了典型发言,特别是义合社区的经验做法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值得学习借鉴。前期经过广泛走访、调研,区政府也出台了全区建设“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实施意见,希望大家依照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
广大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时发展。建设“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建设“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今年。目的就是进一步拓展延伸和规范完善社区服务,促进民生工程更好地落实,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就我区而言,由于低保户、下岗失业工人等困难群众人数多,改善民生的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抓住建设“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这一有利契机,搞好社区服务,不时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二)建设“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提升乡村文明的肯定要求。随着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时提高。这就需要用高质量、多层次、信息化的服务来满足居民的要求。建设“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自助、互助服务,可以培育人们亲情、友情,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和社会风气的净化,对于进一步弘扬团结友爱、邻里互助、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等传统美德,提升社区居民文明水平,促进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基层稳定的重要举措。建设“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可以进一步发挥社区居委会在联系居民、化解矛盾上的作用。尽最大可能关心和协助弱势群体,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乡村基层的平安和稳定。另外,各类拓展延伸服务的发展,也能在一定水平上改善社区的工作条件,繁荣了社区服务业发展,为整个乡村基层组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明确任务。努力做好建设“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各项工作
必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将建设“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落到实处。
(一)搞好调查登记。形成全区的服务资源体系。建设“十分钟生活服务圈”首先要尽快构建完善的服务资源网络。各街道、社区要做好本辖区内服务资源(包括各类服务设施、服务机构、服务组织和人员等)调查登记,将所有与居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驻区单位列出单子,逐个单位靠上宣传“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要求和优点,与确定加盟的单位签订包括诚信、质量等多方面的服务协议,同时,根据服务性质、内容、规模等进行分类,形成服务资源网络。设置服务项目上,通过发放调查表、公开征集等方式,弄清居民的实际需求和需求差别,进行汇总分析,分类整理,根据各社区实际,科学设置服务项目。区民政局牵头,整合全区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区以外服务资源,逐步建立起社区-街道-全区-区以外的四级服务网络。
(二)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社区居委会要根据《实施意见》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并向社区居民做出公开许诺。一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工作制度和工作人员职责,对每项服务内容都要责任到人。二要建立“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服务卡或服务指南,将服务人员、服务单位的电话分类整理,做到社区工作人员人手一册,遇有服务需求,人人都能处理答复。三是要设置社区服务热线电话,建立专门的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记录本,对居民的服务需求及办理结果、反馈意见等情况进行及时登记。四要建立节假日和夜间服务轮流值班制度,确保服务24小时及时疏通。
(三)建立组织管理制度。促进服务健康有序地发展。二要加大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逐步建立一支适应服务工作、受居民群众欢迎的暮气蓬勃的社区专职服务队伍。三要加强对社区加盟单位的监管。对加盟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将那些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社区服务机构加盟到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内,签定服务协议,悬挂统一标志,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对有违约行为的加盟单位一律清出服务圈。
(四)搞好社区服务创新。规定动作不走样”基础上,努力办出特色,多出亮点。要积极探索以低偿服务为主的社区服务体系,针对社区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服务。对困难群众、五保户、低保户积极开展无偿志愿服务和低偿服务,满足日常生活要求。对中高收入群体应积极谋划全方位、高层次的有偿服务项目。要着力开展对社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采取居家养老、日托养老等模式,保健服务、疾病护理、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等方面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效果。
三、加强领导。
(一)明确工作职责。成立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逐一分解任务,落实责任。要加大社区办公条件的改善,特别对新建小区,要积极主动与开发商协商,预留和提供符合规范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要加强对社区服务工作的监督检查和分类指导,对社区难以办到而居民又急需的服务项目,要积极制定好分阶段、分层次推进的工作方案。社区要细化服务规范和落实措施,对每项服务的内容要落实责任到人。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参与、支持“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建设,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发挥资源优势,拓展服务项目,融入社区服务。要建立工作沟通协调机制,街道、社区居委会要与有关部门定期沟通,增强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稳步推进。今年每个街道确定至少1个社区进行试点,通过该社区服务内容、项目、措施等的规范完善,为其他社区树立典范,然后各街道再打造培养亮点社区,培育社区服务品牌,逐步推广这项工作。要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城区社区全部构建起“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
关键词:社区服务;法律制度;法治化
近年来,我国社区服务发展迅速,截至“十五”末期,全国社区服务中心已达到8479个,一般社区服务设施l94796个,全国城镇新增3.2万多个老年活动之家和约2000个较完善的综合社区服务设施。目前,全国已有的社区服务专职工作人员达30多万人,社区志愿者l8o0多万人。伴随着社区服务制度的迅速发展,社区服务法律制度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从法学视角全面剖析我国社区服务制度,对于完善我国社区服务法律制度,推动社区服务法治化、和谐化,以至推动全国的城镇化进程都有借鉴意义。
一、社区服务法律制度基本理论
(一)社区服务法律制度的概念
社区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指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l887年,德国社会学家Tonnies在《社区和社会》一书中最先提出社区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初,社区概念被引人中国。现在,对于社区,比较统一的界定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社区则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委会辖区。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为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需求,动员社区力量开展的福利服务和便民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所谓社区服务法律制度呢,管理学上一般将其界定为规范和调整社区服务管理、运行、监督机制的法律制度。我们主要从法学角度将其界定为调整社区服务相关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自l993年以来,我国的社区服务法律制度一直处于发展提高阶段。目前,调整社区服务方面的专门法律尚属空白,只有一些中央的总体性规划和指导性意见。主要有:l993年8月,民政部、国家计委等14部委颁布《关于加快社区服务业的意见》,这是社区服务发展中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它要求将社区服务纳人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划,为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基本任务,制定了相关的扶持保护政策。此后,社区服务迅猛发展。l995年l2月民政部颁布《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推动社区服务向高标准、规范化方向发展。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对社区服务的对象和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范。2006年4月9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正式下发。该文件指出,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联合印发《“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更是对“十一五”期间的社区服务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等做了详细部署。
(二)我国社区服务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1.规定了社区服务制度的主要模式,即政府为主导,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注重社会效益
(1)政府为主导。一方面,政府在社区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其能力和作用也是有限的,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政府应当在社区服务的启动、组织、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有所不为”是指政府不应干预居委会对社区服务的具体领导,不应直接参与具体的社区服务活动。
(2)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街道是政府的基层组织机构,担负着社区服务的实质性的指挥工作。街道应建立社区管委会,由街道办事处牵头,驻街单位负责人参加,对本社区建设和管理实施全面领导。居委会既是居民的自治组织又是社区管委会的下属组织,具体负责落实社区管委会下达的社区服务任务,并积极主动地开展利民便民工作。总之,社区服务的各项工作都要在街道、居委会落实,必须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的作用,保障社区服务健康发展。
(3)注重社会效益。社区服务的目的在于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资文化需要,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社区服务应注重社会效益。当然,也并不排斥有偿提供社区服务的可能。不过即使有偿服务,也应当遵守便民微利的原则。
2.宏观上明确了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1)总体目标为:到2010年,在全国城镇逐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立足街道、社区,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形成多方参与、责权明晰、配置合理、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具体目标为:一是到2010年,全国每个街道基本拥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每万名城镇居民拥有约4个社区服务设施,每百户居民拥有的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二是70%以上的城市社区具备一定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手段,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东部地区和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发展,创新社区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提高社区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其他地区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状况要有明显改善。三是“十一五”期间,中央拿出6亿元专项资金,民政部从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拿出1.3亿元,地方配套资金l4.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资助建设3000个左右的示范性、综合性的社区服务设施,包括500个左右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2400个左右社区服务站及l00个左右城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络。
(2)发展社区服务体系要重点完成四方面的任务:一是要加快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业,尤其是社区公共服务,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如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便民利民服务,社区就业和保险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服务,社区老年服务,社区环境服务等。二是要以社区服务站为重点,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构建社区、街道、区(市)社区服务机构分工协作的社区服务网络。三是要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信息服务网络,推动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安全可控”的社区服务信息化发展格局,在全国范围内培育一批“社区信息化示范社区”。四是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各个服务主体的积极性。
3.规定社区服务的对象为本社区全体居民社会服务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贫困者、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而是涵盖了社区的全体居民。社区服务作为一项福利措施,社区的居民都有权享受,只是弱势群体更加需要社区服务。因此,弱势群体是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
4.规定了社区服务的各项内容
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社区服务行业的现状分析和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变革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分析框架及竞争态势,并探讨了电子商务对传统的社区服务产生的深刻影响。
电子商务正改变着竞争的形式、活动的速度和领导的实质。激烈竞争和电子商务提供的许多新的机遇迫使传统的公司建立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作为传统行业的社区服务企业必须要对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对客户、市场和竞争定位的问题进行战略思考。
1社区服务业的概念和范畴
狭义上的社区服务业,是指为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由政府、居委会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居民服务业。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社区服务的范畴有了新的扩展,国家计委在《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义》中,指出社区服务应面向社会、服务社区,除了继续为特殊群体提供福利服务外,重点开拓家政服务、维修服务、上门服务、接送服务、幼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领域。因此,广义的社区服务业应包含无偿的福利、低偿或无偿的行政事业和有偿的商业等几个层次。无偿的福利应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行政事业则由卫生、计生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偿的商业性社区服务的经营主体是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属于第三产业的一个门类,也是今后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根据服务对象或服务内容的不同,社区服务业岗位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主要是向社区居民生活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涉及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面向社区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提供的各种无偿或低偿的社会服务。三是面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后勤保障服务,主要是向驻在社区内的各类单位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2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1社区服务业高速增长
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10年,全国城市社区服务业会迅速发展,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社区服务业的增加值将占到全部增加值的2%以上。
2.2仍处于发展阶段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30.6%左右,而一般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5%~45%,发达国家的就业比重高达60%~80%。
2.3社区服务需求巨大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2.4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就业的3.9%。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20%一30%,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12%~18%。即使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最低水平计算,把我国社区就业的份额由3.9%提高到12%,就大约可以增加2000万个就业机会。
2.5政策积极扶持
2001年12月,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强调:要为需求潜力大、就业潜力大的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3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市场前景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上网人数将达到3亿人,有逾10万个左右的社区需建设,所需投资百亿元,社区数字化信息服务市场将达到可观的规模。借助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直接用于改善和提高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质量,以社区物业管理为切入点,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高水平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社区。基于这样一种大众化的综合服务系统,不仅使大众可以从这种高质量的信息网络服务中直接受益,同时还可以为社区服务业创立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运营体系和模式。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减轻进入WTO后对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冲击。
4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框架
借助罗伯特·考夫曼和埃里克·沃尔顿提出的电子商务分析框架,可以分析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产生何种的影响。按照电子商务技术、社区服务、商业流程、社区市场、社区经济五个层次搭建分析框架。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以多种方式被服务商和消费者所使用,服务商借助电子商务技术生产出新的服务产品和提供新的服务品种。这样,服务商和消费者成为社区经济的参与者并承担价值创造者的角色。这些被创造出来的价值往往构成服务商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消费者在服务商的竞争和创造价值的创新过程中也获得了实惠,成为价值的受惠者。
据图1,电子商务技术(层次一)加强了服务商和社区服务产业对社区服务(层次二)和商业流程(层次三)的创新能力。随着这种创新能力的增强,服务商不断改善他们服务消费者的能力进而在社区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新的服务和商业流程构成了一个新的交易市场。在这个新的互联网电子市场(层次四)中,形成了企业对消费者(B2C)、企业对企业(B2B)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等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结果,服务商的性质和市场组织的边界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推动社区服务产业结构和服务商市场结构调整的力量,由此构成了对社区经济(层次五)的影响。电子商务对社区经济的影响包括就业、社会福利、经济增长,以及政府监管模式的变化等。
5社区服务行业的竞争态势分析
波特的行业竞争分析模型认为,五种主要的竞争作用力决定了行业的吸引力。这些作用力的结合决定了行业内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如何在行业参与者间分配的。这种行业分析可以帮助公司制定战略以提高自己的利润率。因为这五种作用力受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影响,所以有必要考察一下电子商务是如何影响波特模型所描绘的行业结构的。
6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业的影响
布洛奇和塞戈夫(BlochandSegev~996)从价值附加的角度研究了电子商务的影响。他们的模型将电子商务的影响分为三大类:电子商务改进了直接营销、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电子商务重新定义了企业。
6.1改进直接营销
服务促销:电子商务通过与客户直接的、信息量丰富的、交互式的接触,促进了服务的销售。
新的销售渠道:电子商务借助其与客户的直接接触,以及通信的双向特性,为现有产品创造了新的销售渠道。
直接的节约:通过互联网向客户发送信息可以为发送人节约大量金钱(与通过非电子化方式发送和通过增值网发送比较)。
经营周期的缩短:整体优化的供应链使得对客户的反应速度提升。
客户服务:允许客户查找到详尽的在线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客户服务的水平。
品牌和公司形象:利用网站可以迅速建立起公司形象,并巩固自己的公司标识和品牌形象。
6.2改变企业
技术和组织方式的学习: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将迫使企业迅速适应新技术,并向它们提供试验新服务和新流程的机会。各企业将不得不迅速学习各种新技术,伴随着学习而来的是战略和结构的调整,这些调整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
改变工作性质:
在数字时代,工作的性质将被改变,这些改变正在创造新的机遇和风险,并迫使我们以新的方式思考工作、职业的问题。企业将必须把员工当成最宝贵的资产。它将不得不经常培训员工并授予员工权利,同时以任何可能的方式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6.3重新定义企业
新的服务品种:
作者简介:李爱香,1968年生,湖南长沙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和高职教育教学。
摘要: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缩影。本文根据嘉兴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所做的二项调查,分析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提高社区服务数量和质量的对策,提出如何通过多种机制加强非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建设。
关键词:社区服务 调查 对策
一、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研究意义
1.社区及社区服务定义
中文“社区”一词是中国社会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自英文意译而来,因与区域相联系,所以社区有了地域的含义,意在强调这种社会群体生活是建立在一定地理区域之内的。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
2.社区服务人力资源研究意义
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的。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缩影。社区服务在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安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社区服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区人力资源状况。研究社区人力资源,可以了解社区服务的现状及服务内容,为提高社区人力资源及社区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二、基于社区工作人员调查及分析
1.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范围大,可信度较高。本次共对嘉兴市区的37个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占嘉兴本市社区的49%,所选样本比例较高;被调查者中有16%的正式编制职工、62%的合同制职工、19%的临时聘用职工、3%的志愿者。
2.被调查社区的基本情况
(1)社区服务人员数量偏少。将被调查社区服务人员与社区居民人数进行对比,比数为1:998,说明一个社区工作人员要服务近千人的社区居民,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
(2)年龄分布。社区服务人员年龄结构总体趋向中青年,但也有一部分年龄超过六十岁的工作人员。根据被调查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年龄段汇总,其中四十岁以下占了42%,五十岁以下占了77%, 60岁以上的占了12%的比例。
(3)学历水平。社区服务工作人员五分之二的学历为大专水平,无高学历人员。根据被调查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汇总,小学学历占比为8%,初中学历占比为7.75%,中专与高中学历占比29.25%,大专学历占比41.5%,本科学历占比13.5%,无研究生及博士学历工作人员。
(4)制度保障。近三分之一的社区用工没有保障。社区用工性质多样化,有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但主要以合同工为主,其中合同制用工比例46%、正式工比例为24%,临时工比例达30%。
(5)薪酬水平。超过二分之一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其薪酬低于本市平均工资水平。53%的被调查者认为收入低于本市平均工资水平,42%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收入等于本市平均工资水平,5%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收入高于本市平均工资水平。
3.被调查社区服务条件及能力分析
(1)辖区内有较便利的服务设施。据对被调查社区汇总,97%的社区拥有农贸市场,92%的社区拥有便民药店,89%的社区拥有托儿所、幼儿园等教育机构,86%的社区拥有银行,84%的社区拥有休闲娱乐中心,73%的社区拥有卫生院、公共汽车站,59%的社区拥有邮政代办亭、公园等,57%的社区拥有宾馆酒店,54%的社区拥有公共厕所,51%的社区拥有养老机构,46%的社区拥有图书阅览室、购物商场,41%的社区拥有居民室外活动场所等。
(2)社区服务内容比较丰富。据对被调查社区汇总,97%的社区提供保洁、保安服务,70%的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43%的社区提供代收快递、邮件服务,41%的社区提供幼儿园、运动设施等服务,27%的社区提供老人看护服务。还有少量的社区有幼儿看护、病人看护、代缴水电费、孩子放学接送托管、调解、办证服务等。
(3)社区服务解决问题存在的主要障碍。73%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障碍来自政府组织与社区组织权责不明确、关系不顺,5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居民参与积极性不足导致。
4.其他社区服务机构
除社区居委会外,还有一些其他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据调研,嘉兴的“96345”为居民提供维修等一些有偿便民服务,民政局提供困难户援助,残联提供残疾人服务,人才市场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社区医院提供医疗救助,辖区共建单位也偶尔提供一些服务;社区所辖的小区物业公司承担保洁、保安、绿化、快递代收等服务。
三、基于社区居民的调查及分析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较多,可信度较高。本次调查问卷共103份,从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来看,老、中、青各年龄段的人员都有;被调查者中大专以上学历占79%,高中以下学历占21%,被调查的103位社区居民分散在不同的小区。
2.被调查社区居民所在社区的社区服务条件
社区居民认为社区拥有各类服务设施的比例不高。根据调查汇总,59%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托儿所或幼儿园等教育机构,52%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公交车站、农贸市场,50%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卫生院,42%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购物商场,41%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银行或储蓄所,36%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休闲娱乐中心,34%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便民药店,其他各类设施不到30%。
3.被调查社区居民所在社区的社区服务项目
社区提供的卫生保洁、绿化服务相对较多,其他服务相对较少。根据对社区居民的调查汇总,76%社区提供卫生保洁,65%社区进行环境绿化,52%社区开展安保工作,50%社区进行橱窗宣传,43%的社区居委会事务公开,41%社区提供各类便民服务,38%社区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环境美化,30%社区具有医疗卫生服务,27%社区组织公益活动,21%社区开展居民健身活动、教育培训服务,17%社区调解邻里纠纷、组织志愿者活动。
4.被调查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服务满意度分析
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较高。为了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是否满意,本次调查内容涉及社区总体工作、绿化管理、保洁服务、安保服务、医疗卫生、邻里关系、文化娱乐活动、健身体育活动等,除了娱乐活动、健身活动不满意度占比超过30%外,其他社区服务在基本满意以上的占比超过70%。
5.被调查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服务组织及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分析
对社区服务组织及工作人员满意度较高,同时认为业主委员会参与社区管理少。为了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组织及工作人员是否满意,本次调查内容有社区服务组织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文化程度、物业管理机构的服务、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及满意度等。总体来看,除了对业主委员会不满意度超过30%外,其他在基本满意以上的占比超过70%。
6.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分析
要求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并且有相关专业教育背景。2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中专或高中水平以上,37%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大专水平以上,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大学本科水平以上,3%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研究生水平以上,1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博士水平。被调查者基本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应该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物业管理、园林绿化、社区管理等有关。
四、社区人力资源及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居民调查结果来看,现有社区服务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居委会担任,非政府主导的机构参与社区服务较少,下面一方面分析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及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分析非政府主导的其他社会力量的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动力或机制问题。
1.社区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工作人员中临时聘用人员比例较高,用工性质没保障。被调查社区中有43%工作人员用工性质为临时工,这样不仅没有一支稳定的社区服务工作人员队伍,而且不利于调动这部分职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这部分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
(2)社区工作人员的收入普通偏低。社区工作也是当地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应该与当地国家公务员相当,收入不应该低于公务员水平。
(3)缺乏高学历的社区服务工作人员。从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调查来看,目前在职的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学历都在本科以下,但社区居民却认为要有一定比例的高学历社区服务工作人员。
(4)社区工作人员所受教育的专业与社区管理专业对口率不高。由于社区管理是一个新兴专业,现在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社区管理教育,社区居民意见也比较一致地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最好受过相关专业教育。
2.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组织与社区组织权责不明确、关系不顺。当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是根据组织目标、职能范围在政府组织内部按照单位进行分工的结果。例如嘉兴市政府机构的职能部门有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等近30多个职能部门,部门全面且职责明确;而社区组织一般没有具体的职能机构划分,一般只设置一些职位,如社区书记、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组织委员、居委会委员等。目前社区几乎包揽了除经济管理职能外其他绝大多数事务,像社区综合管理、安全、法制、人口计生、环境卫生和社保等等具体工作往往都落到社区,导致社区职能范围越来越大,但社区职能部门缺乏,人手少,这样的后果是政府组织与社区组织权责不明确、关系不顺。
(2)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社区服务是一个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如果双方配合好、互动到位,会更有利于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由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影响到社区服务质量。
(3)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设施及最需要的服务意见不一致。虽然从社区工作人员角度所了解社区各服务设施占比很高,但从社区居民调查来看,他们认为社区各服务设施占比还是很低的。从这也可以反映供需矛盾,虽然大部分社区拥有相关的社区服务设施及服务内容,但据所调查社区反映,有些社区在公共健身活动场地、医疗卫生室、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电动车停车库、公共厕所等设施方面有待建设,并迫切希望提供老人看护、道路整形、早点供应、送餐、病人看护等方面的服务。
3.非政府主导的其他社会机构从事社区服务业动力或机制问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非政府主导的其他社会机构参与社区服务的现象还很少,分析其主要原因应该是动力或机制等方面。一方面,社区隶属于政府体制下的机构,对社区服务的内容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必然导致非政府主导的机构难以介入;另一方面,社区服务大部分是公益性的或者薄利空间,所以也导致非政府主导的其他社会机构极少参与社区服务。
五、提高社区人力资源服务对策
1.提高社区服务人力资源对策
(1)采用事业单位编制或合同制方式建立社区服务工作队伍。社区工作是一项永久性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感,如果没有一支稳定的社区工作队伍,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质量会下降。如果能根据社区所辖居民规模配置相应社区工作人员编制数量,或者采取合同制方式对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劳动关系加以管理,就会增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稳定感,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随着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社区服务工作人员薪酬也应该不断提高。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工作人员薪酬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的满意度,激发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3)聘用受过相关专业教育的人才及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社区居民建议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最好具有受过公共管理、物业管理、社区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教育背景,这样有利于社区工作的开展,提高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同时让现有社区工作人员参加一些专业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社区服务的知识和技能。
(4)利用志愿者开展各种社区服务。现有社区工作人员短缺,而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内容要求多,可利用志愿者充实社区服务队伍。利用所在地区大学生、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志愿者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
(5)成立业主委员会,让他们参与社区服务。业主委员会是指由业主选举产生,代表业主利益的组织。业主委员会的权力基础是其对物业的所有权,它代表该物业的全体业主,对该物业有关的一切重大事项拥有决定权,同时业主委员会作为社区居民群众性组织,能代表社区居民利益,能通过正常渠道向社区居委会提出诉求。社区服务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让业主委员会也参与社区管理,才能更好地提高社区服务工作质量。
2.提高社区服务数量和质量对策
(1)划清政府与社区的职责,理顺政府与社区关系。减少政府与社区管理的中间环节,社区成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社区与政府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协作,直接由社区和政府主管部门完成有关工作。 (2)社区周边共建单位兼任适量的社区服务工作。以减轻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和丰富社区服务工作内容。例如,利用社区周边的学校学生可以为社区提供保洁、法律咨询、美化环境等社区服务,社区周边的医院可以为社区的孤老寡人等提供身体检查、小病医治等服务。
(3)引导当地的服务企业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例如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将服务态度好、质量好、信用好的公司引进社区或与社区进行合作。例如理发室、养老院、送餐服务等,为社区居民营造一个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
(4)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动员居民小区中一些有专业特长或技术的居民参与小区的社区服务,利用休息日向居民提供无偿或有偿服务,方便居民的生活,增进邻里感情,构建和谐小区。
(5)发挥好小区物业的社区服务工作。当前社区服务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社区组织来提供,但由于商品房的开发,城市的改造,每个社区下面都管辖一定数量的小区,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物业服务公司,社区可以利用小区物业公司开展互惠互利的社区服务。
3.通过多种机制加强非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建设
通过引入机制、效益机制、政府减免税机制、融资和服务补贴政策、共享成果机制等加强非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建设。例如将一些信用等级高、服务质量好、收费合理的服务性企业引入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让非政府主导的社会机构承担一些有一定利润空间的社区服务;对一些从事利润薄、服务难的社区服务通过减免税政策吸引非政府主导的社区机构来承办等等。
参考文献:
[1]高正辉.上海非政府组织社区服务功能初探.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论文,2008,5
[2]刘逢山.浅谈社区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中国民政,1998,3
关键词:农村社区;服务供给;农村社会组织;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04-01
农村社区服务的供给直接关系到农民与农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整个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重视农村社区服务供给对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作用。结合我国农村现阶段发展,发挥独立于政府权力之外的农村社会组织这个权力中心的力量,对农村社区服务供给事业将有重要意义。
1 农村社区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区服务也称作农村公共服务,学者张云开认为,能有利促进社区农业发展和提高社区农民福利的公共服务,都是现阶段农村社区应有的公共服务,其中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民培训、就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等 。随着改革开放兴起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国家对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严重缺位,直至今日,农村社区服务供给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1 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素质不足,社区医疗水平、医生素质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项目调研组在我国东部、中部大范围的调研中得出,48.5%的被访问者认为农村义务教育中教师素质差;同样,有48.5%的人认为农村社区医务人员素质差,社区医疗服务质量不高。
1.2 服务供需结构失衡
农村社区供给结构失衡指农村社区服务供需不匹配的现象。从需求层次上看,社区农民的需求由生存(如何活下去)需求转向了生活需求(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包括安全、社交、尊重、实现自我目标等);从需求内容上看,服务需求由单一的需求转向了文明的综合需求。但我国农村社区服务供给主体依然是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模式,这种供给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改变了的农村社区服务需求结构,致使农村社区服务供给与社区居民的需求不匹配,导致供需失衡现象。
1.3 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投入效率不高
当前社区服务的供给模式仍沿用传统计划经济下的政府和农民(集体组织)共同供给模式。这种单一的供给主体造成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政府在农村社区服务供给上的财政压力较大,其投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致使农村社区服务供给运行经费少;另一方面,单一供给主体的垄断供给也导致了社区服务供给投入效率不高 。政府由于其公共性和垄断性,缺少必要的竞争机制,政府官员本身缺乏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动力,因此政府单一主体供给必然产生低效率。
1.4 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满意度不高
农村社区居民对农村社区服务满意度低具体表现在:农村社区居民急需的服务供给得不到满足。同样是上述广东调研组报告显示,53%的受访者认为教育是他们最关心和最急需的社区服务,但其中超过1/3的受访者表示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满足;另外,笔者2009年在河北省农村社区调研时发现,大多数农村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环境、垃圾处理表示不满。
2 农村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1)农村社会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在农村社区服务供给中是以实现社会利益基准,而不是为单纯的追求利润,因而能保证其提供高质量的社区服务;
(2)由于农村社会组织的组织结构以及运行采取企业化模式,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实现社区服务的供给;
(3)农村社会组织维护农民利益的特点使其在第一时间了解社区农民的诉求,并做出快速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政府部门行动迟缓的弊病,提高农村社区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2.2 有利于促进农村社区服务的供需平衡,提高居民满意度
随着城乡交流的增多,农村居民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从供给决策机制来看,农村社会组织,作为农民利益的诉求代表,其源于农村扎根农村的组织特性,决定了组织的供给决策程序是从下而上,基于农民的真实诉求而做出服务供给决策,从而有利于实现社区服务供需之间的匹配,提高社区居民对农村服务供给事业的满意程度。
2.3 有利于提高政府在社区服务供给的投入效率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时期,财政面临着转型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服务供给领域中使得政府花很少的钱,民众却得到了较大的服务,实现了相对较大的社会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有力的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基层政府用于农村社区服务的财政投入效率。
3 农村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供给中作用的优化路径
效益和公平是公共服务供给事业基本原则之一,公共服务的效益体现在为满足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发展而提供优质、足量的公共服务。优质足量涉及效率,而保证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则涉及公平。
3.1 提高农村社会组织社区运行能力,实现其服务效率最大化
3.1.1 实现农村社会组织运作资金多元化
(1)建立以公益项目为导向的筹资网络。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某一项公益项目,以关注项目的人群重点,寻求捐助,并将其积极的吸纳进入项目,并发挥其社会资源,与社会组织共同形成网络,宣传公益项目,寻求更多捐助者;
(2)建立以人员为导向的筹资网络。社会组织可以形成本组织专门的、以筹资为内容的营销人员,通过营销筹资人员的个人社会资源筹集资金。
3.1.2 实现农村社会组织结构一体化
建立“大部门”的工作机制。社区服务项目分类适应了行政体制的“大部门” 制改革需要。农村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供给的过程中也可以遵循“大部门”的工作体制。即,农村社会组织遵照服务供给项目的分类设置职能部门,要使每个服务项目的开展打破部门垄断、条条运行的工作机制,以每个项目的性质和以人为本为工作出发点,实现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的双项转变。
3.2 注重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区服务供给的公平性
3.2.1 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完善需求表达机制
总理说过:“只有体民之情,才能遂民之愿”。完善农村社会组织的社区服务供给决策程序,实现农村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供给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转变,形成体现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需求意愿的需求表达机制。从制度上确立由农村社区、社区居民的内部需求来决定社会组织提供服务供给范围和供给方向的制度,建立由内部需求决定社区服务供给的机制。
3.2.2 建立农村社区居民满意指标,实现服务供给结果公平
按需分配,是正确理解的一种结果公平,但结果公平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公平的分配方式,还从道德上要求人们更深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性存在。“不能强求农村道路、饮水、学校、文体、路灯、垃圾站等公共事务达到与城市一样的标准,这是不切实际和不现实的。”因此,在追求公平的道路上,农村社会组织应充分了解农村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将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及满意程度进行标准化。“生活满意指标”,就是衡量农村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满意的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主要是测量人们对其生活质量的满足感。例如:经济收入水平、健康状况、家庭生活方式、居住环境、邻里关系、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等等都可以作为影响生活满意指数的相关标准。
参考文献
[1]张开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评价与路径选择[J].公共行政,2010,(3).
[2]贾智莲,孔春梅.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J].公共行政,2009,(7).
[3]吕微,唐伟,韩晋乐.基于多方合作的农村服务体系供给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6).
关键词:社区管理 社区服务 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87.4 文献标识码: A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石,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基层载体,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服务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搞好社区服务、完善服务体制、提高服务质量,转变工作作风,是摆在社区干部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存在问题
社区职能存在行政化倾向。目前我区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花在计划生育工作、卫生管理、消防安全、创文城管等行政管理上,造成社区行政管理化,而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特别是社区公共服务的功能弱化。
社区服务发展水平低。虽然近年来社区服务领域逐步拓展,社区服务普遍仍停留在社区环境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文体活动、居民日常生活的理发、义诊项目方面,还是不能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存在的主要是社区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社区经费不足,社区服务设施缺乏,服务内容还比较单一,服务质量不高。特别是老城区社区居委会,因硬件基础设施薄弱,开展服务相对较差。
社区参与率低。社区参与是社区建设的生命,但目前我区社区建设参与程度低,一是参与内容单一,主要局限老年人有关的保健健身性,文化娱乐性等活动上;二是参与主体缺乏广泛性,离退休人员和中小学生较多,中青年和上班族的比例低,社区参与低;三是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组织极少参与社区的活动与管理。
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理顺政府和社区的关系
一是政府要切实改变职能,依法行政。要加强和改进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指导方法,用民主,法治,引导的方式取代过去简单的行政命令。街道办事处要面向社区重心下移,明确与社区之间的职责和关系,做到人员配备,工作重心,服务承诺,监督考核,工作经费到社区。要强化“小政府、大社会”意识,保障社区居委会依法独立行使管理社区的职权。要按照“政事、政社分开”原则,将社会职能从行政职能中分离出来,交由社区承担。对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身应完成的行政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方法解决,实现社区管理者、权利的配套统一。
二是社区居委会要完善自治功能。社区居委会要坚持社区居民自治的性质,懂自治、敢自治、会自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教育、启发、引导居民群众认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主人,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变为是实际行动。
(二)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
一是拓宽社区服务领域,要建立健全群众舆情的收集机制,根据居民的需求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要建立服务网络,发展面向广大居民的各项便民、利民、爱民服务,和面向社区的单位的社区化服务,重点开发的物业,家政,托幼托老,家庭护理,修理维护以及社区保洁,保绿的服务。
二是推行便民工作时间。1、突破统一的作息时间规定,灵活、合理安排上下班时间,实现全天侯式服务。2、节假日轮流值班,确保社区服务节假日无间隙。3、预约服务。居民可因工作需求或特殊情况,通过登记或电话预约某时某项服务。
三是建立专业化的社工队伍。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现有社区管理工作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优化社区服务。实现社区工作的专业化,要大力培育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建立起一支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组成的素质极高的社区服务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周到的服务。要建立健全考核奖励机制,组织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参加岗位培训,不断提高社区服务队伍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三)鼓励社会参与
社区自治的核心是社区民主自治,没有居民真正意义上的参与,社区自治就难以实现。要改善这种状况,除了政府部门要改进工作方法外,社区组织也要从实际出发,改进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努力构建适宜的参与平台,使居民的参与热情能够有机会释放出来,让居民真正融入社区,成为真正的社区人;要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开展丰富的志愿活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要强化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居民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参与社区事务的愿望;要完善健全有关辖区内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制度,使其辖区共享资源,共同建设。
(四)加大扶持力度, 使社区服务尽量达到成本最小化和服务社会化。社区建设资金不足,影响社区功能的发挥,服务的拓展,制约社区发展进程。 一要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实行费随事转机制,确保社区建设顺利推进。二要政策扶持。社区服务,政府的扶持是非常重要的,但还需要社会各方面来予以关注和支持,政府行政部门对各种组织和机构提出指导性意见,政府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倡和鼓励全社会来为社区服务出力,从而实现社区服务成本最小化和服务社会化,更好为居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