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冬奥会开幕式语言

冬奥会开幕式语言

时间:2022-10-09 00:55: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冬奥会开幕式语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冬奥会开幕式语言

第1篇

【关键词】索契冬奥会媒介仪式危机公关

北京时间2014年2月8日凌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在菲施特奥林匹克体育场隆重开幕。在开幕式现场的夜空中,四朵巨大的雪绒花渐渐变形,演化成四个圆环,然而右上角的一朵雪绒花却迟迟没有盛开,从而未能呈现出传统的奥运五环标志。开幕式上这一戏剧性的失误被戏称为“4.5环”事件。它通过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传向世界各地,遭到了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的众多国际性媒体及世界人民的犀利吐槽。冬奥会作为重要的国际性体育赛事,它不仅着眼于竞技场上的角逐,还有更高层次的政治意义。因此,此次失误对普京政府的形象乃至俄罗斯的国家形象都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然而在闭幕式上,局势出现了大逆转。七百名演员从四面八方奔向舞台中央,他们不断变换各种图案,就在他们即将汇成五环图案的时候,右上角那一环却再次“失灵”。随后在焰火中,五环霎时绽放,全场欢呼雀跃。索契冬奥会的闭幕式以精心策划的媒介仪式,构建了一个以“我”为主导的话语空间,通过电视媒介信号的传送将人们聚集在一起,跨越时间与空间,共同分享了一种俄罗斯精神。俄罗斯直面失误的坦然、化解危机的高超技巧以及民族性格中的幽默与友好,都堪称是危机公关的典范。其中,俄罗斯所采用的不同于以往危机公关的媒介仪式手段尤其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文以索契冬奥会为例,分析媒介仪式在化解国家形象危机中的作用,并作出自己的思考。

目前,不少学者围绕媒介仪式展开研究,主要着眼于探讨媒介仪式对国家形象的塑造,电视直播节目、典礼对媒介仪式的呈现以及媒介仪式的社会功能。而危机公关领域的研究,则是以国家、企业和组织的危机公关策略为研究重心。

在这个风险频发的社会,国家、企业、组织甚至个人都时刻面临着危机,如何创新应对危机的公关手段,把危机造成的伤害降低到最小,成为当下需要研究的课题。然而,眼下有关媒介仪式和危机公关研究之间的联系的很少。笔者以为,将媒介仪式作为危机公关的手段来进行思考或许能够为两个领域的研究带来一些新的思维火花。

一、媒介仪式的特点

1、社会关注度高

媒介仪式通常与媒介事件联系在一起,D・戴扬和Y・卡茨在《媒介事件》一书中总结了媒介事件的三种类型:竞赛、加冕和征服。媒介事件由于经过了提前的策划、广告和营销,使得媒介事件在转播之前就产生了很高的知名度。索契冬奥会作为一种“竞赛”类型的媒介事件,在俄罗斯于危地马拉胜利之时就受到了世界的瞩目,在近7年的准备中,普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全世界都渴望见证奥林匹克五环旗能否在时隔34年后顺利回归俄罗斯。

2、传播范围广

在媒介的介入下,仪式的发生场所和外在表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视媒介的出现,将仪式现场的声音、画面同时转换成信号传送到世界各地,电视媒介仪式以分散为主要特征,它将媒介技术、节目生产和电视终端作为手段,使分散的个体跨越时间和空间投入到仪式表演的观看中。

3、超真实、现场感、亲切感

由于电视媒介自身的特性,能够将仪式现场的声音、画面无损传递,给人一种强烈的“我在场”的感觉。特写等镜头语言的运用将仪式细节放大,营造了一种拟态真实,个体仿佛也参与到了仪式的进程中。

二、媒介仪式在国家形象危机公关中的作用

冬奥会官方在开幕式失误之后的第一时间即在网站上承认5环少1环是技术失误,随后冬奥会开幕式总制片人康斯坦丁・恩斯特也在会上对失误作出解释。根据3T原则,俄方做到了第一时间以“我”为主体信息,为后续的公关争取了最佳的危机化解时间。另外,冬奥会组委会负责人也曾在冬奥会即将收尾时向全世界表示,俄罗斯人在闭幕式上一定会向世人展现一个完整的五环,展现出了承担责任的勇气,实践了班尼特形象修复理论中的“纠正行为”,即承诺解决问题,在物质或精神上补偿受害者。这些举措都为媒介仪式作了铺垫。

在俄罗斯国家形象的修复过程中,媒介仪式与常规公关行为是相辅相成,共同起作用的。具体而言,媒介仪式主要起到了如下作用:

第一,视听兼备的特点赋予电视媒介以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又使得电视受众形成专注视听的特点。媒介仪式借助电视媒介的强带入性,令观众沉浸在仪式表演的观看中,以仪式直白感性的内容打动观众。闭幕式上,一艘巨轮越过大海,许多会发光的鱼在海洋里游走,柳波芙和两位小伙伴坐在巨船上开始钓鱼,鱼群缓缓游动形成4.5环的形状,然后开幕式上没有绽放的雪绒花慢慢长大,4.5环终于变成了完美的5环。观众在愉悦的观赏过程中放松了心理防线,对公关信息的抵抗情绪较弱。此时更容易化解对4.5环失误的不良印象。

第二,电视媒介的传播具有广泛性。闭幕式通过电视信号的传送直达世界的各个角落,直面需要公关游说的受众。闭幕式采用媒介仪式的公关手段,能够越过不同意识形态的媒体,防止媒体在转述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歪曲事实的行为,而将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再者,由于采用电视直播的形式,一切形象的呈现全部依赖于现场的真实情景而非解说词,显得更为客观公正,不同文化、意识形态背景的观众更容易接受。

第三、电视媒介的现场感、超真实感将俄罗斯人的道歉方式凸显得更为真诚可靠。索契冬奥会闭幕式是经过高度组织化、具有极强象征意义的典礼活动。承担了社会整合、表征文化的功能。电视媒介运用镜头语言带领观众一同经历仪式,对仪式作出自然而客观的呈现,制造出一种庄严隆重的氛围。观众不仅看到4.5环的再现和修复,还看到俄罗斯人正视自己的错误、善于自嘲、幽默大方的民族性格。

第四、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媒介仪式借助了电视媒介的媒介特性,容纳了大量视觉和听觉的符号。根据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观点,符号由能指和所指,即形式和意义构成。能指指的是语言符号的音像形象,而所指指的是符号所表示的概念。闭幕式上气势恢宏的交响乐隐喻了俄罗斯大气的民族性格,而海蓝色的场景则是智慧、冷静的象征,二者共同构成了新的能指,指向新的所指,即俄罗斯人智慧、心胸宽广的美好品格。重现4.5环的符号,第一重所指指向开幕式上的失误,随着右上角的0.5环缓缓展开,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符号的第二重所指指向俄罗斯人勇于正视错误,乐观幽默并积极改进的态度。媒介仪式借助视觉和听觉上的符号,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公关,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博得了大家的会心一笑和真诚谅解。

三、媒介仪式与新闻会在危机公关中的优劣比较

1、媒介仪式赢在情感,输在时效

媒介仪式要发挥在危机公关中的正面作用,必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创意策划、编排和执行,无法做到3T原则中的“Tell It Fast”。但是借助于电视媒介亲切而感性的特点,媒介仪式更能以情动人,综合运用声音和图像的优势向目标受众传达信息。而新闻会是社会组织直接向新闻界有关组织信息,解释组织重大事件而举办的活动,以传达明确的信息为目的,更为理性,能够在第一时间作出声明,抢占先机。但是危机公关的新闻会极少出现表演式的内容,不如媒介仪式呈现的内容那样生动活泼。

2、媒介仪式赢在直观,输在直接

媒介仪式中,受众能够从视觉和听觉直观地感受到过错方为弥补过错而作出的行动,并在观看的同时对其公关行为作出评价,公关活动的效果是立杆见影的。但是媒介仪式呈现了众多的符号,符号是否能按照编码者的意愿进行解码则要依赖于译码者,而译码者对符号的解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非编码者完全可控的。然而新闻会则是以语言形式直击问题要害,简洁明确地阐明过错方的态度、立场以及补救措施。在表意的明确性上,它更胜媒介仪式一筹。

3、媒介仪式赢在主动,输在全面

媒介仪式由镜头语言直接“说话”,表达方可以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表达,牢牢把握住话语权。但是,媒介仪式是借助仪式表演进行的信息传达,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够将过错方为危机作出的补偿或行动一一展现,需要公关人员对媒介仪式呈现的重点作出准确的把握。而新闻会则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陈述表达方完整周密的行为措施,更为全面系统。

结语

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上戏剧性的反转改写了开幕式上尴尬的4.5环留下的负面影响,让世人记住了一个诚实、幽默、有大国风范的俄罗斯。也让我们看到,媒介仪式不仅仅能够在凝聚情感、整合社会、表征文化方面发挥作用,还能够创新地运用在危机公关中。诚然,媒介仪式由于自身的种种局限,并不能代替新闻会等常规的公关活动来化解危机,但是笔者以为,如果能与其他公关活动进行良好的配合,优势互补,则能够在危机公关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①游昌乔:《危机公关――中国危机公关典型案例回放及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②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③张兵娟,《电视媒介事件与仪式传播》[J].《当代传播》,2010(5)

④宦晓渝,《媒介仪式与国家形象塑造》[J].《东南传播》,2011(1)

第2篇

关键词:主题提炼 书籍印艺 策略与表达

所谓“意在笔先,形神兼备”,在书籍印艺类设计中则是指主题提炼,形式与内容相符。书籍印艺类设计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如何将如此大容量的内容通过其外化形式表达出来,主题提炼至关重要,这也正是书籍印艺设计的使命和灵魂所在。

一、当前书籍印艺类设计的现状与缺陷

当前书籍印艺类设计日益发展,尤其在电脑软件、材料和印刷工艺的推动下,效果几乎无所不能,其精美与华贵程度令读者叹为观止。在读者美感需求和形式至上的今天,设计师为迎合趋势更是将形式创新推了,形式大于内容、形式脱离内容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作为书籍印艺类的设计师甚至错误认为书籍印艺类设计无非就是单纯的图形设计、字体设计和版式编排,不仅背离了书籍印艺类设计形式表达内容的初衷,同时将下一代书籍印艺类设计师推向了形式不归路。

二、主题提炼在书籍印艺类设计中的策略与表达分析

1.优秀案例分析

第一个触动我的是原研哉·长野冬奥会开幕式节目册,为吻合冬奥会的冬季特性和运动属性,更为了唤起人们对踏雪的记忆,原研哉将主题提炼为“冰和雪”。为传达“冰和雪”这一主题,仅靠图片与文字难以让读者真正触摸和体验冰雪那洁白、半透明与柔软的感觉。原研哉借助一种柔软的“冰雪纸”并通过文字和图形压凹,给读者一种从雪地上踩过的痕迹,因为热压作用,部分纸纤维融化成了冰一般的半透明状,为参会者在长野冬奥会留下的足迹定格了美好的回忆,如图1所示。

第二个打动我的是由朱赢椿设计的《不裁》,2006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给《不裁》下的评语是:“设计上采用毛边纸,边缘保留纸的原始质感,没有裁切过。封面上特别采用缝纫机缝纫的效果,两条细细的平行红线穿过封面,书脊和封底,连成一体。材质极普通,形式与内容融为一体。”当我第—次翻开《不裁》这本书时,我为设计师能跳出流行趋势并有如此独到的设计所折服,“不裁”有“不才”之谐音,也有不加修饰之意。里面所有藏书票和插图均由作者古十九手绘,这些被作者自嘲为“原生态”的画作,和《不裁》的文字、装帧一样,洋溢着日常生活中的文人气息,而非书斋中的,给人一种不加修饰的原生态之感,而需读者裁切的开本形式很好的体现了参与性设计理念,如图2所示。

2.实践探析

主题提炼与表达说之容易执行难,其宠大的内容提炼让很多设计师望而却步,感觉非等闲之辈所能达到,但通过以上两个优秀案例的分析让我倍受启发,感觉并不遥远,只要我们静心细读并理解其中内容亦可实现,以下借—本我参与创作现正制作中的邮册为例进行说明。

阳光诗社是一家专门研发与生产攀枝花旅游商品的公司,两个月前受其邀请参与《攀枝花故事》邮册设计,创作之前我以闲聊的方式问及邮册须达到什么目的,阳光诗社的杨女士说本邮册主要是想通过搜集从古到今的攀枝花故事,并邀请攀枝花画家创作与之对应的邮票来传达攀枝花文化。对一座缺乏文化的新兴工业城市来说此举意义重大,并让很多类似笔者这样的人愿意为之无偿付出,据以上要求我以引导的方式与之进行设计思路的分析与交流:攀枝花是一座新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没有钒钛等资源便没有攀枝花这座城市,没有这座城市何谈文化,攀枝花故事需要挖掘、攀枝花资源需要挖掘、攀枝花文化更需要挖掘,为了吻合和表达这座资源型新兴工业城市的典型特点,我建议将本邮册取名为《挖掘》。杨女士对此取名欣喜若狂,主题既已提炼出来,表达便成了另一个重点,杨女士给我推荐了一本自认为中意的三星堆邮册,邮册外封将三星堆面具和文字以皮革压凹效果呈现,内封则通过击凸图形和书名并过UV,内页将三星堆文物图片暗化处理作背景并在其上贴邮票,给读者一种高档、精致和极富文化味道的视觉效果,一眼便知出自专业设计师之手,怪不得杨女士对其喜爱有加。看来要转变杨女士对此邮册的看法看很难,除非在批判的同时拿出更好的方案才能使其信服,于是笔者进行了如下分析:此邮册单从形式美感无话可说,但其通用化的表达形式难以与三星堆独特的文化内容相匹配,将其简单套用到攀枝花邮册或其他书籍也是可行的,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如图3(3-5)所示。为准确传达攀枝花文化,需要选择与主题相配套的表达形式方可实现,因此我建议在邮册扉页设计一枚与扉页连体的邮票,撕开邮票里面露出一枚与邮票等大标有“中国钒钛之都”的纯钛刮片,同时也是一枚书签,让读者如获至宝,体验参与挖掘的收获。翻开邮册内页,在攀枝花故事邮票下面有一条类似发票刮奖的区域,让读者产生神秘感的同时留下刮开前的悬念和刮开后的惊喜。当读者用纯钛片刮开此区域,里层竟是与邮票对应的攀枝花故事,读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自觉的参与其中,不停的挖掘攀枝花故事,这与笔者和杨女士的理念不谋而合,较好的传达了攀枝花文化。

三、主题提炼在书籍印艺类设计中的策略与表达思路

主题提炼与表达并非捉摸不定、无章可循,首先应理清“意在先、形在后”的顺序,在主题提炼的过程中应把握“精、准”原则,而主题表达则应形随意变,让读者参与互动。

1、主题提炼与表达应一分为二,“意在笔先,形神兼备”

主题提炼与表达为何让多数设计师望而生畏、难以把握,主要原因就是设计师重形轻义,省略主题提炼这一环节,导致神不附形,形神分离。主题提炼与表达应一分为二,意在先、形在后,以形达意,两个步骤顺序清楚、缺一不可。

2、主题提炼应坚持少即是多的精简原则

书籍印艺类设计一般内容庞杂,须不断精简并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才能抓住内容的主旨和核心,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就无须用两个字,“少”代表内容的主干而非枝叶。因此,主题提炼应坚持少即是多的精简原则,浓缩至精华。

3、主题表达应形随意变,让读者参与互动

形式如箭、内容如靶、而主题则是靶心,形式千变万化,没有主题,形式表达将失去目标与方向,何谈“有的放矢”?所以主题表达应形随意变,此外书籍印艺类设计也非设计师单方面的事情,需读者参与才能达到互动,如何借助好奇、情趣等心理让读者主动参与进来,是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主题提炼与表达对书籍印艺类设计的启发与价值

综上所述,主题提炼与表达设计顺序清晰、流程完整,抛开形式干扰从内容出发,打破了设计师重形轻义的思维惯例,要求设计师对内容进行深入提炼,直至浓缩为主题。主题提炼与表达相对形式设计繁琐,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磨刀不误砍柴功,可谓事半功倍。主题提炼与表达不仅理清了设计顺序、完善了设计流程、纠正了设计思路,并大大提升了书籍印艺类设计的力度与深度,引导设计师跳出千变万化、捉摸不定的形式游戏,走向内涵设计之路。

第3篇

安东尼·戴维斯笑起来的时候能够令他稍微好看那么一点点,而在面无表情时,他的“一字眉”实在是不太好看。他显然已经成为继2007年的格雷格·奥登之后,相貌最具调侃性的状元秀。好在戴维斯并不在乎别人的调侃,甚至把这种上天赋予他的奇特相貌当做一种标签。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中,那些成就伟业的人物经常有一张令人印象深刻的脸。那么安东尼·戴维斯是否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选秀结束之后,NBA官方网站推出了一个投票,请选择心目中最有前途的新秀,选项中有哈里斯·巴恩斯、奥斯丁·里弗斯等高顺位新秀,但没有安东尼·戴维斯的名字。很显然,如果出现了他的名字,这将是一个失败的投票,因为几乎所有人都会将票投给这位状元秀。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一个来自美国、拥有成功的NCAA篮球经历的状元秀,在正式开始职业生涯之前,他的光明前途是任何人都深信不疑的。足够的身高、超强的身体素质,这些东西都是戴维斯成功之路上的必要保证。而不错的个人性格和对大场面的把握能力,则更容易使他走向成功。

在选秀之前的数次采访中,戴维斯的表现几乎总能滴水不漏,相当得体。实际上从获得NCAA冠军之后,戴维斯就成为篮坛红人。很多电视节目都找他参加,在众人面前,他的表现非常成熟,也因此得到过不少专家的肯定。戴维斯曾这样解释自己在镜头前的表现,“我只是在节目中找些乐子,随心所欲。我一直就很喜欢笑,不会特意去准备什么。”而在谈到加入职业联赛后面临的一夜暴富,戴维斯的回应更是成熟,“第一笔支票,我可能会给我妈妈买一栋房子。”在进入NBA之前,戴维斯已经为自己树立起一个健康、成熟、积极向上的好形象,这也是NBA最喜欢、最力捧的年轻人类型。

要求假演VS学唱国歌

享负盛名的伦敦交响乐团将出现在7月27日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但他们只是做做样子。伦敦奥组委要求伦敦爱乐乐团“假演”,即提前在录音棚里将曲目录好,乐团中一名乐师不满地说:“伦敦交响乐团是世上最优秀的乐团之一,我们竟被要求在全球观众面前假演。交响乐团难道是用来看的?而不是用来听的?真是一出闹剧。”

距离伦敦奥运会开幕只剩50天,英国代表团掀起了集体学唱国歌的。为了避免3个月前不会唱国歌的指责,英国田径队将歌词打印、下发给运动员,这一做法遭到了英国奥委会的赞许,“我认为英国奥运代表团的每名运动员都应该会唱国歌,这件事很重要,相信大家都能做到,如果他们有能力站上领奖台,他们就应该有能力记住歌词。”

人才过剩VS 资源不足

荷兰称得上群星荟萃,由于人才过剩,难免会为了争夺上场机会产生一些摩擦。荷兰上次战胜丹麦时的前场四人组是范佩西、斯内德、库伊特和范德法特,罗本因伤休战。欧洲杯开始前,主帅范马尔维克基本确定四大主力攻击手是范佩西、罗本、斯内德和阿菲莱。库伊特如今沦为替补,这位劳模不高兴了。库伊特公开表示:“我当然会感到很失望,其实所有不能打主力的球员都有这种感觉,我也不例外。”

荷兰面临幸福的烦恼,丹麦主帅奥尔森却只能利用有限资源打造一个尽量强大的整体。在5月26日的热身赛,丹麦以1:3负于巴西。主力门将索伦森受伤并退出欧洲杯,虽然传奇门将舒梅切尔的儿子卡斯帕·舒梅切尔递补入选,可是丹麦并未完全确定主力门将.主力中锋本特纳把握机会的能力欠佳,右边锋罗梅达尔已是34岁高龄,年仅20岁的前腰埃里克森被称作天才攻击手,可惜缺乏大赛经验。

跨进作家圈VS封刀做教练

不久前中国女排主力副攻赵蕊蕊的第2部小说《彩羽侠》在北京语言大学。这本约28万字的奇幻小说,创作过程约1年半,书内插图也均由赵蕊蕊亲自操刀。“我很喜欢《圣斗士》那种英雄人物,也很向往超能力,所以打造了这个人物。”蕊蕊说,自己写作的最大收获就是过程中的快乐。至于“是否已可定位为职业作家”,她想了想说,“应该算是跨进来了吧,但要慢慢融入新的职业圈,还需要时间、经历和过程。”

在“冰上雅姿”花滑盛典北京站的媒体见面会上,申雪和赵宏博再度谈起暂别舞台后的打算,这对冰上伉俪野心勃勃地说要超越姚滨。其实自2009年起,申雪和赵宏博便有国家队教练员的头衔在身,此次挂刀后,他们将“归队”执教国青队。“我们要把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赛场经验和技术体会告诉年轻的花滑选手们,培养冬奥会冠军就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希望能够超越我的教练,早一些培养出新的世界冠军、奥运冠军。”

可以说脏话VS为愚蠢道歉

第4篇

关键词:多维化平面设计 感性思维 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40-02

一 多维化平面设计

多维化平面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设计艺术,它将空间、时间、人的感官、人的行为等因素融入到平面设计的创作中,逐渐形成了多维化的平面设计思考方式。设计师运用设计语言,通过对设计主体的精心编排,使平面设计突破二维空间的局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作品信息。具体应用于户外广告设计、导视设计、展示设计、现代新艺术等多种门类。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种类和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不断向传统媒介发出挑战。这为平面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平面设计不再局限于“平面”,多维化平面设计逐渐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多维化平面设计要求设计师既要具备良好的理性思维既逻辑思维能力,又要具备丰富的感性思维即形象思维能力。如果说理性思维是设计的基础,那么感性思维就是设计的灵魂,只有两种思维相互融合才能使观者对设计内容有具体深入的理解。

二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区别与联系

感性思维是利用大脑的潜意识与意识活动能力,通过直觉、想象、灵感等,抓住事物的轮廓进行思考,具有直接性、生动性的特点;理性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判断和分析,逐渐深入研究从而达到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它具有逻辑性强、可信度高的特点。

感性思维的重要性。设计是设计师运用技巧将功能性与自我感受相结合的产物,如果一味地追求技巧更像是在制造产品,是一种技术而不是设计。设计过程中如果只考虑数据、原理、比例、技巧等理性因素,会使设计显得冰冷空洞,缺乏人情味和趣味性。尤其是在多维化平面设计这种交互性较强的设计中,更需要考虑作品的亲和力和包容感,作品不仅要“合理”更要“合情”,这样才能使观众真正深入其中,主动去了解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

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创作,例如在进行色彩设计时,为了达到各种颜色在视觉上的统一,需要按照视觉经验进行搭配调整。但是,优秀的设计师不能凭感觉去设计,如果只是将自己的经验、情绪、思想等感性因素简单堆砌,那么这个设计是无法成立的。著名画家丢勒曾说:“再没有什么东西比一张毫无技巧、笨拙无趣的作品更让健康的判断力所讨厌了,尽管这需要花费许多心思和努力。而这类画家失误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学过几何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很好的设计理念最终呈现效果却不尽人意,这正是因为设计师没有将作品中的感性因素通过理性思维梳理的原因。在拥有感性因素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构图原则、透视原理、人体比例、立体构成等理论知识来进行组织整理。理性思维帮助设计师把握事物的共性和本质,确保设计结果逻辑上的可靠性。

人们通常过于孤立的看待理性与感性,认为理性思维逻辑性过强,是科学家的思考方式,而感性思维过于形象化,是艺术家的思考方式。所谓的“科学思维方法”与“艺术思维方法”之间的矛盾,一直是设计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实,每个人都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在思考过程中往往不会只采用一种思维方式。当理性因素占主导时,人们会趋于通过理解、分析等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相反当感性因素占主导时,人们则会根据直觉、情感等较为形象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感性思维是理性思维产生的土壤,若是脱离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就会干枯;理性思维是梳理感性思维的良方,起到指引,点拨的作用。感性和理性是思维的两大支柱,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少哪―方面都不能构成完整的思维体系。因此设计师在创作中应该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结合,做到用感性去观察,用理性去思考。

三 感性思维在多维化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感性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它是艺术产生的原动力。设计过程中,感性思维往往是先于理性思维存在的,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离不开直觉、联想、情感等感性因素的参与,而感性因素的表现也是衡量一件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直接或间接经历的事件会留下一定印象,这种印象有时可能难以被察觉,但却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设计师正是运用设计手法将这些“印象”具现为可见形式,全面调动受众的“五感”,使受众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以原研哉设计的日本长野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节目单为例(图1),作者选择人造植绒纸作为封面,再用特殊的印刷方式使文字部分呈现凹陷的视觉效果,纸张的蓬松柔软和文字部分凹陷的质感形成对比,仿佛刚下过雪的大地上留下的一串脚印,通过视觉和触觉的共同作用,勾起观众关于冬季冰雪生活的印象和记忆。

四 理性思维在多维化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理性思维是严谨的、科学的,它是完成设计的必要条件。人的思维都会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但每种思维方式在人的思维体系中都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并无高低之分。与艺术作品不同的是,设计作品不能单纯作为设计者表达自我感受的媒介,设计作品需要兼具功能性和实用性,这就必然要用到理性思维,可以说理性思维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设计行业的发展。由于多维化平面设计涉及到时间、空间、人的感知和行为等多方面的内容,整个设计包括空间大小、材料选择、观者参与度等问题都需要全盘把握,因此对设计师的理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以德国设计师阿克塞尔为墨尔本厄尔卡大厦地下停车场设计的导视系统为例(图2),设计师依据平面设计在空间中的特殊视觉体验,利用平面图形表现空间中的视觉效果,受众寻找出口的过程,也是寻找平面图形在空间中完整性的过程。受众在同一空间中即感受到二维的视觉体验,叉感受到三维的视觉体验,将功能性与趣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角度、距离、大小等因素,这些都需要理性思维的参与,否则设计将不能成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多维化平面设计是设计者综合能力的运用和体现,理性思维是该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贯穿整个设计的全过程。

五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融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设计作品被赋予的含义逐渐增多,这要求设计作品既能反映设计者的自我感受,又要满足作品功能性的价值特征。设计的过程无外乎是一个根据内在含义塑造外部形态,通过外部形态表达内在含义的过程。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要把主观情感和客观事实进行概括,把受众的生活体验用图形的方式外化成具体的可见形式,简单来说就是将生活经验物质化的艺术行为。多维化平面设计需要用理性思维维持秩序,用感性思维组合表达,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相互作用、发展,是一个不断平衡的过程,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平衡过程,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过程。只有把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恰当结合,才能形成形式合理、内容丰富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