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0 00:42: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职业发展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36-02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各高校逐步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之中。目前,虽然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但是该课程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通过课程评估,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现状
首先,各高校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但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国家、社会、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越来越重视,毕业生就业率俨然已成为一个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但作为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载体――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其次,有一定数量的师资,但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课程建设的好坏关键是看有没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师资队伍。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师资主要是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学生辅导员和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等组成,这些人员虽然熟悉学生就业工作,但他们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要做,上就业指导课只是兼职,不能全心全意地做好课程的教学和科研,专业化不强。再加上他们的流动性较大,职业化不强,这些都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再次,教学方法注意到兼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学生实践、实训基地严重缺乏,指导的学生实践不系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不同于一般的公共课和基础课,它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且经验课程的属性更为明显。[1]实际上多数高校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不多,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考虑到经济效益问题,不愿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严重缺乏。
另外,虽然意识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存在问题,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对课程建设水平和问题监控不到位,课程建设的目标不明确,教学改革缺乏针对性。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估的意义
课程评估是对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根据理论和教学原则提供的规律认识,运用包括数学在内的科学手段努力作出判断的过程,是检查、判断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保证课程建设顺利实施的必要手段。[2]
因此,构建科学、系统、规范且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评估体系,对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课程评估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指明方向。科学的评估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政策保障,规范了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标准及教学行为准则,引导课程建设今后做什么,怎么做,有效地减少了教学行为的随意性。
其次,课程评估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通过科学规范的评估,我们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再次,课程评估能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课程评估具有检查和判断功能,通过评估评出优劣,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这样能调动教师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估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具有一般课程教学的客观规律。因此,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也应符合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使评估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完整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三)导向性原则
我国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学校对此的重视程度不够,建设水平不高。通过评估,能有效引导学校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重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建设,加大教学投入,积极引导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针对性原则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具有综合性、政策性、全程性、实践性、实效性等特点它既不同于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也不同于专业类课程,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应针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来设计。
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估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具备一般课程的性质,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课程评估体系也具备一般课程评估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要素,即应由教学管理、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特色项目这七方面内容组成。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又有自己的课程性质和目标,因此,各要素考查内容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第一,教学管理。主要考查是否有专门的教研室和课程负责人;是否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否有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相关管理制度文件的检查落实情况。
第二,教学队伍。主要从三个方面考查,一是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二是教学队伍的结构和培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及专兼职教师比例是否合理;是否有严格的教师培养计划及落实情况。三是教师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是否有定期的、集体的教研活动;是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等。
第三,教学内容。一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符合教学规律,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符合学生特点与需求。二是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是否系统和完善。
第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是教学方法是否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现场模拟、团队训练、案例分析等方法。二是是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是否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第五,教学条件。一是教材及相关资料的建设是否选用优秀教材,有丰富的课件、案例和文献资料。二是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是否有专门的实验室、资料室和咨询室,设备是否完善;各学院、专业是否有固定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利用率如何等。三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网络硬件环境是否良好,网络资源是否丰富,是否有专门的职业测评系统。
第六,教学效果。一是专家的评价,即专家对教学效果的考察和认同。二是学生评价,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态度、水平、能力、效果的直接评价,另一方面是课程对自己的影响,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对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求职择业知识技巧的掌握,提供了多大帮助。三是社会评价,通过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满意度,来评价教学效果。
第七,特色项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不同于一般的公共课,与学生所学专业有较大关系。因此,就业指导课不能千人一面,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兴趣,具有专业特色。
五、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估的方法
现阶段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评估既是课程建设的内容,又是课程建设的目标。因此,在评估方法上要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以评促建,重在建设。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评估要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自评与建设阶段,首先是任课教师对照评估体系进行自评,查找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或提出建设性建议。第二阶段是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即通过听取汇报、专家听课、检查各种资料、召开各种座谈会、实地参观考察等方式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最后得出结论。
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过程评估是为促进课程建设而进行的评估,目的是对课程建设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适用于建设初期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结果评估是对课程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激励各方面的力量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要将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达到评建结合、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创业就业;思想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2-26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以及知识经济转型趋势逐步增强,人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大学生如果不能在高等教育阶段制订相对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提升自身就业竞争能力,就极有可能在步入社会后面临一定的职业危机。因此,高校在就业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视和对大学生的就业创新工作实施科学的思想引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尝试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思想引导工作进行了具体分析,以便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帮助。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以及创业就业中思想引导的性质
1.综合性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思想引导工作应该坚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核心,通过合理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因此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能够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质量等问题进行综合反映,与学校的社会声誉和未来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开展创业就业思想引导工作必须以社会经济需求为核心,保证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需要。简单地说,就是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思想引导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还应该在与社会需求契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职业发展。[1]因此,创业就业思想引导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应该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为前提,在具体实践教育中重视强调和激发学生各项能力的关联性,促使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不仅职业规划方面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还能够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能够促使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协调。
2.实践性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思想指导工作能够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态度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就业是每一个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期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对学生实施创业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还应该认识到学生职业之路是曲折而漫长的,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第一次入职教育,从价值理念角度而言,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终身发展工作的重视。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社会人才需求定位以及学生专业背景、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进而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定位,逐步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3.通识性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就业指导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必然带有一定的通识性。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本身属于通识课程教育范畴,但是其与一般性质的通识必修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其颠覆了传统就业指导课程中单纯重视职业规划课教学的弊端,课程定位更为全面,将教学重点放到学生的就业指导而不是毕业指导方面,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其教育内容全面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能够在不同年级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特色科学地选择教学重点,教学针对性得到了显著的增强。[2]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相应的就业思想引导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完成自我角色转变,实现自我认知,还能够引导学生对未来发展形成正确的认识,最终促使学生成功创业或就业。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以及创业就业中思想引导的功能
1.发展功能
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就业思想引导具有促进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引领功能。这一课程教学的开设能够通过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促使学生职场竞争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从本质上说,这一课程对大学生思想引导方面的发展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引导学生结合自身需求选择最为合适的工作岗位,促使学生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得以实现。
2.反馈功能
一般而言,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现状的反馈主要来自于当前人才市场的数据信息,但实质上,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指导教育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反馈作用,并且这种反馈功能较之于人才市场的数据信息更加具有可预测性、可调整性和前瞻性。也就是说这一课程的设置通过加强教师、学生以及工作单位之间的联系,可以让就业市场提前获取学生的发展状况,避免出现盲目招聘现象而对学生和用人单位造成不良影响。不仅如此,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提前获取企业用人信息,进而结合市场需求,做出更为全面而具体的就业准备,对学生创业就业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3.锻炼功能
大学生在刚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时,对择业、就业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困惑心理,也无法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这对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不良影响。[3]而思想引导课程的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对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和市场用人需求形成更为正确的认识,进而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紧跟时代潮流,对自身未来发展和就业方向进行深入思考,并自觉加强综合能力的锻炼,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以及创业就业中思想引导策略
1.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为其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奠定道德基础
道德观能够最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根本素质。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够在社会上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够为未来创业就业生活奠定基础。对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来说,学生所需要具备的道德责任素质主要包含职业、生活和个人素质三个方面。其中,职业道德是一个人做好各项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在未来就业生活中所必备的素质。高校在创业就业教育实践中要想做好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就必须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高校可以选择开展道德讲座、开展职业责任意识培养专题教育、职业道德知识竞赛等,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4]而对于生活道德素质来说,主要指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大学生未来创业就业生活提供相应的辅助,基于此,在对大学生实施创业就业引导的过程中,要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生活道德素质的培养能够有序进行。最后,在个人道德培养方面,高校应该通过提供合理的教学指导,让大学生在生活中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为其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其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较高的综合能力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才能够真正促进自身职业发展,获得创业就业的成功。但是,现阶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一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职业发展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受到不良影响。因此,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工作实践基础。首先,应该从精神思想方面提升学生对综合能力培养的认识。教师在教学引导工作中应该让学生明确个人能力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其次,采用艺术性思想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增强对个人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特定的差异,因此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开展也具有相应的难度。基于此,学校应该组织教师和相关学生社团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院系的关怀,使教师和学生社团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效果可以得到相应的提升。这样,经过潜移默化的艺术引导,让学生对个人能力培养工作形成正确认识后,学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才能够真正关注自身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促使自己在毕业后获得职业建设方面的成功。
3.增强学生实际行动意识,为其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奠定作风基础
从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基本发展情况看,一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了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创业意愿,但是从学生自身素质和努力程度上看,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努力程度不够,在执行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大多数学生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仅仅存在于理想层面上,缺乏努力实践、脚踏实地的实干风气。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实际行动意识,促使学生通过相应的思想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风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在教育思想引导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培养实际行动意识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真正地执行计划,才能够将各项相关计划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思想引导。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放远目光,要求学生在接受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作风,进而形成科学的训练习惯,为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只有通过科学的思想引导,保证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个人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并努力提升自身专业能力,逐步强化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出思想引导的功用,为学生未来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促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秋燕.就业指导视野下的大学生人文关怀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3):54―57.
[2]蒋笃君.优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3,(2):33―34.
关键词:职业成熟度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2013年是高校扩招的第14个年头,高校毕业生人数也从212万剧增到699万。然而,身处“最难毕业季”的2013年应届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低于2012年同期12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以下三种:一是社会因素,二是家庭因素,三是大学生个体因素[1]。而职业成熟度作为大学生个体因素中一个很重要的因子,能够有效的预测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情况。
一、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理论研究基础
职业成熟度一词是Super于1955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完成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的程度[2]。这个概念主要反映的是职业静态性和分类性。1957年Super将职业成熟度划分为六项目标领域,包括职业选择的方向、有关志向职业的情报与计划、职业志向的一贯性、个人特性的明朗化、职业上的独立性、职业选择的明智性与妥当性,这六项目标领域之下又细分为多个指标[3]。
Super的学生Criets在1978年提出青少年职业成熟度模型,Criets认为该模型主要体现为职业发展水平,包括职业选择的内容和职业选择的过程[4]。
Westbrook(1973)则认为职业成熟度的核心是认知能力,职业认知能力包括对工作领域的认识、工作筛选的能力、对工作条件的认识、对工作的教育时间需要的认识、对工作所需的心理特性要求的认识、对工作职责的认识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用来衡量学生知道和使用职业信息的程度[5]。
朱云立(2003)翻译并修订了Crites的CMI(1978)问卷,包括态度和能力两个分量表。国内学者所编制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由于样本容量、代表性等因素而导致问卷有诸多不完善之处。
二、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现状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现状
刘利敏、郑海燕、刘扬洋、陈怡兆、孟令珍、钱丽等都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水平不高,处于一般水平。这说明对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水平调查结果较一致。
(二)人口学变量上的研究现状
1.性别
熊红星、陈玉焕、吴敏志、郑海燕、张聚华、钱丽、陈怡兆、黄芬等人均认为职业成熟度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刘利敏、孟令珍等认为职业成熟度在性别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且,男生职业成熟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是否是独生子女
熊红星、陈玉焕、刘利敏、孟令珍、刘扬洋等均认为职业成熟度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郑海燕则认为存在显著差异(F=7.103,p
3.年级
吴敏志、郑海燕、刘扬洋、钱丽等人均认为职业成熟度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熊红星、罗锡莉、陈玉焕、刘利敏、孟令珍、陈怡兆则认为存在显著差异,但他们对各个年级得分变化情况不一致。如熊红星认为存在年级差异且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罗锡莉等人却认为,大四学生职业成熟度最高,整个发展趋势呈“V”型;刘利敏认为一年级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到了二年级骤然下降,三年级有所缓慢回升,四年级又骤然上升,高于其他三个年级,达到整个大学生阶段的高峰,整个发展趋势呈“U”型。
4.城乡
熊红星、吴敏志、刘利敏、郑海燕、孟令珍、刘扬洋、张聚华、陈怡兆等人认为职业成熟度在来自城乡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陈玉焕则认为存在差异(t=5.781,p
5.专业
刘扬洋、张聚华、陈怡兆等人认为职业成熟度在不同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刘利敏、郑海燕、孟令珍等认为存在显著差异。且刘利敏认为不同专业学生的总体职业成熟度水平由低到高排序为:艺体类
6.父母受教育程度
郑海燕、陈怡兆认为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无显著影响。刘利敏认为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总体发展水平上呈现显著性差异(F=3.381,p
7.兼职经验
刘利敏、陈怡兆等认为有无兼职经验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无显著差异。而郑海燕认为差异显著(F=21.449,p
8.学生干部
陈怡兆认为担任学生干部与否的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刘利敏认为具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极其显著(F=28.755,p
9.参与社团
陈怡兆认为对于学校社团的参与状况,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无显著差异(p>0.05)。郑海燕认为是否参与社团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差异显著,(F=17.272,p
由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可知目前我国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各成一派,这也充分说明深入研究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必要性。不过,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处于一般水平是研究者们比较一致的观点,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成为当务之急。
三、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途径
(一)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职业辅导课程、就业辅导中心的作用,开发更细致的职业指导课程,让专业人士进行专业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与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及早确定职业目标,提高职业成熟度。此外,学校应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经验,多多举办职场类讲座,吸引企业到学校做巡回演讲,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职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
(二)个人方面
大学生要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了解自我的特点、兴趣爱好和能力。与此同时,学好专业知识,寻找机会多参加实习、兼职、社团或担任学生干部,主动地与师生交流,提高自身职业成熟度。
参考文献
[1] 张玉萍.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述评[J].管理工程师,2011(1):15-17.
[2] 转引自Hrdin,E.E,Leong,F.T.L.and Osipow,S.H.(2001).Culture relativity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career maturity.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58.36-52.
[3] 转引自朱云立(2003).职业成熟度理论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能力;武汉大学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目前,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与大学生总数上的快速增长有关,而且也反映出人才培养结构上的失衡。因此,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从教育部门到各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在社会关注的同时,高等学校也在通过不断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逐渐积累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经验。随着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职业变换逐渐增多,大家也认识到,职业发展能力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最为深远,也是当前人才培养中最需加强的方面之一。
就此,武汉大学结合学校实际,坚持实施“三创”(即创造、创新、创业)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实施“三创”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笔者认为,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应该包括三个阶段:顺利就业、适应职业、开创事业。顺利就业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很大程度依赖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或专业成绩;适应职业则需要不断适应和学习,提高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职业发展需要;开创事业则是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和工作,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是学生不断发展和提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武汉大学继承百年办学传统,提出了“三创”教育理念,创造是“原创性”,创新是“推陈出新”,创业则是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变成现实,开创出新事业。“三创”教育主要就是强调培养学生“三创”的学识、意识、胆识和见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武汉大学大力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推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学生打造了一个高水准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校通过立项管理的方式,每门投入经费1-5万元、总经费近千万元,建设了403门通识课程,形成了一批横跨各科学文化领域,深受学生喜爱,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通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有机会领略人类文明的思想精髓,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及思维方法,提供思考问题的多种视角,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拓宽知识基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养成健全人格。
武汉大学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尽量为不同目标追求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学校通过拓宽专业口径、设置跨学科专业、推行主辅修和双学位制度、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创办跨学科试验班等措施,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学校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为有志于基础学科理论研究的学生提供高起点、高层次开辟教学特区;学校依托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为高端应用人才的成长提供支持;学校开展学科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建设,开办多个国际班,推进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培养,提高大学生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
2、面向社会需求,开办新兴专业
武汉大学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学科前沿发展,根据学生选择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改造,力图形成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与新兴学科专业齐飞,基础性学科专业与应用型学科专业交相辉映的格局。
近几年,学校在新专业设置上优先支持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专业和优势交叉学科专业,针对性地加大投入、充实和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积极参与地方和区域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如针对“武汉·中国光谷”建设,创办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针对广电人才的需要,推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根据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需求,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为满足国家国防建设需要,开办了“电波传播与天线”国防专业;此外还设置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软件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仿真科学与技术”等一批新兴交叉专业。
为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在一些应用型专业中拓展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加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例如学校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长江电力等企业合作,实施“订单+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人才培养要求的情况下,将企业的要求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为企业“量身定做”高素质人才,使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适应企业需求、受到企业欢迎。2012年学校又增设了“数字出版、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导航工程、地理国情监测和全球健康学”等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业,专业特色和水平处于全国领先的水平,能很好地满足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
3、开展教学评估,推进课程改革
武汉大学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2010版培养方案为例,学校贯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通专并重”的方针,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校内课程资源,同一级学科按大类设置平台课程;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的原则,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
学校积极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强化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了帮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快适应职业需求、在工作岗位上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学校积极构建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校园”,将实习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集学生专业课学习、实习、毕业论文、招聘、就业、岗前培训为一体,通过实习实践提高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实现大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共赢。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达331个,分布于全国14个省市。学校每年还派出数百个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队员们积极奔赴祖国的天南海北、各行各业去接触社会、调整知识结构、寻找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为今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学校根据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选择,实行动态的招生计划调整办法,每年根据学校的教学评估情况及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就业率、专业综合排名、生师比等指标,调整各专业的招生计划指标。这就要求各专业一方面加强招生宣传,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培养质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从源头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
4、强化就业指导,导航学生成长
武汉大学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建立了专门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导航的课程模块,开设了《KAB创业基础》、《创业学》、《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职场展望——就业创业导航》等职业发展教育课程。这些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灵活互动的情景模拟和具体实用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用人单位招聘要求,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获得了广大学生的关注和好评,每学年有数千人次选修并获得学分。其中《职场展望》课聘请11位来自不同行业和不同性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来校授课。他们利用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行业或单位特点,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和选人用人机制,以及创业相关知识,引导同学们尽早建立职业发展意识和创业意识,科学制订大学学习规划,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这门课程一经推出,就被学生“抢选”一空,出现一座难求的火爆场景,引起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
武汉大学还积极开展就业和职业规划指导活动。一是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辅导,关注大学生的个性问题,在专门办公地点接待学生有关就业政策、劳动法律法规、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咨询,帮助他们量身定制职业发展目标与实施计划,顺利实现就业。二是以“校园文化活动超市”为平台,定期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就业招聘和面试辅导、公务员招录辅导等活动。三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生创意创业孵化器”,帮助大学生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创业企业孵化。通过将创业教育和实践渗透到大学生科研和创业的各个环节,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如第五届“挑战杯”金奖得主吴斌同学创办了武汉锐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已成为东湖高新区大学生创业龙头企业,公司员工规模达到100余人,解决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曾于2009年获武汉大学“十大风云学子”称号的2006级本科毕业生曹祺,大二开始创业,现已拥有2000万身价,其创办的武汉橄榄无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营面积已达600多平方米,一年的全部流水接近千万,公司已经历了三轮融资,投资后估值接近一亿,为大学毕业生提供40多个就业岗位。四是建立校、院两级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通过抓创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创业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努力使大学生素质培养与创新创业要求同步并轨。五是走访学校毕业生就业重点用人单位,为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培养工作收集重要的第一手信息,促进毕业生素质能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接轨。
(南京财经大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财经大学学生处,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 对高校来说加强内涵建设,创新培养模式,重点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衔接,实现以上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在实施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整合资源,系统设置课程和活动模块,探索一体化建设的模式,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需求。
[
关键词] 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2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60-03
[收稿日期] 2014-10-11;[修回日期] 2015-01-20
[基金项目] 江苏省2013年高等教育类教学成果项目(14512201);2011年校级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
[作者简介] 殷建新(1972-),男,江苏泰兴人,南京财经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创业教育;姚学峰(1960-),男,江苏盐城人,南京财经大学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目前我国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情况:一方面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人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差距,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行业结构匹配度不高,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知行分离[1]。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从自身出发,积极调整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加强内涵建设,创新培养模式,提升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和第二课堂的活动效果,推动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建设,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衔接,提高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2]。
在南京财经大学与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进行的本科毕业生状况调查中,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一是积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制定生涯规划,根据自身条件做好职业目标定位,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原动力,增强学习、实践的主动性,从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为就业创业做好准备。二是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创新意识、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实践锻炼等途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三是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在“务实”“有用”上多下功夫,尤其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说明,高校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增强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效,重视学生基本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一、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等方面的课程,并举行一些辅导和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求职技能、创新创业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各类学生社团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也丰富多彩,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各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组织结构松散,协同性不强。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由不同部门分别开展,缺乏统一领导,大家只负责自己分管的工作,而对其他部门目前工作的进度不甚了解。
二是制度不完善,没有整体规章和运行机制。师资队伍、指导团队、教材建设、考核方式、学分认定等环节标准不统一,辅导活动、实践活动实施细则、流程不明确。
三是课程师资和指导团队的激励措施不到位。大部分老师将精力主要放在了个人本职工作方面,对于课程教学和辅导活动处于应付状态。
四是各种课外辅导、实践活动缺乏统一规划,比较散乱,氛围营造不够,学生对活动的意义没有深层次的认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对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类学生组织的指导力度不够,活动内容针对性不强,有些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形成有特色的品牌活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够。
五是第二课堂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沟通协作,语言表达,应用文写作等方面能力的活动较少,并且活动载体单一。
为解决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高校应将以往独立开展的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系统设置课程和活动模块,自上而下一体化加以推进,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融合,激发大学生学习、实践的原动力,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模式构建
(一)创新理念,厘清思路
一是本着课程引领与实践锤炼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团体辅导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和创业教育,激发学生自觉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二是本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基本要求与多样化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按照“三商并举”(智商、情商、灵商)、“五能并重”(外语、计算机、沟通、写作、专业技能)、“四学会”(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的要求,按模块设置职业发展类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分类分层次加以推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
三是坚持约束与激励结合,科学制定考核方法和配套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实效。
(二)创新模式,系统设置模块
在本科教学计划中设置“职业发展类”课程模块和“第二课堂活动”模块。“职业发展类”课程模块按必修加选修方式设置,设置《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并且引入网络学堂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纳入必修课程。设置《创新思维与素养》《创新创业实训》《职业经理人》等选修课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化,学生在四年内至少选修2个学分。“第二课堂活动”模块设置社会实践、读书活动、演讲沟通、综合写作、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参加讲座、科技文化与技能等项目,其中社会实践、读书活动、演讲沟通、综合写作必修,其他项目可任选,学生四年内至少获得6个第二课堂学分。
(三)创新机制,健全组织架构
成立大学生发展中心,负责“一体化”建设工作。中心主任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学生处处长为常务副主任,学生处分管创业与就业工作的副处长、校团委书记和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学院院长担任副主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协调、全员参与的要求,建立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总负责,学生处总协调,教务处、科研处、校团委等协同配合,各院系具体落实的层层推进机制[3]。
(四)加强教学,注重团队建设
按照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思路,分类培养、选拔,打造教育指导团队。一是分类分层次对全体学工人员、本科生导师开展基础培训和专题培训,明确各自职责,熟悉工作规范及流程,掌握职业发展、就业与创业、第二课堂活动指导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是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分期分批在学工系统中遴选出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专兼职主讲教师,通过派往国内外高校或专业培训机构进修、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三是鼓励全校学工人员根据个人专长、兴趣及工作需要参加职业规划师、创业指导师等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努力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的教育辅导团队。此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聘请校外专家、名家及企业界成功人士来校开展职业发展、就业与创业及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工作。
(五)完善制度,强化规范和流程
一是统一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出版校本教材,统一规划师资培训,实行集体备课、开通网络学堂、创业实训平台及相关测评系统,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二是制定第二课堂活动各项目的组织管理、内容和方式、学分认定等实施细则,开发第二课堂活动管理系统。制定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大学生就创业工作室管理办法等,完善创业教育各环节的工作流程。三是完善考核与评价机制,实现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将学生参加活动情况直接与“素质拓展奖”评选挂钩。重视对各类活动、竞赛的激励,对表现优秀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学分奖励。
(六)拓展载体,提供多层次活动平台
一是结合职业发展教育,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比赛、简历制作比赛、专业技能大赛等相关活动,为学生增强职业认知,展示职业技能提供平台;二是结合创业教育,组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意创业大赛、erp大赛、模拟谈判等活动,为学生展示创业才干提供平台。在此基础上面向有激情、有热情、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举办创业培训班,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国外高校的创业培训;三是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企业顶岗实习、课题研究、海外游学等提供便利,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四是结合主题班会活动,在对学生进行演讲能力测试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演讲赛、辩论赛、思辨会等活动,为增强学生表达交流能力搭建平台。五是结合读书活动和综合写作测试,通过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专项征文比赛、案例分析大赛等方式,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平台。六是精心打造论坛、讲堂等学术文化园地,邀请学界名流、业界精英、文体明星举办报告、讲座,为学生增强自主意识、进取意识、创业意识搭建平台。
三、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南京财经大学实施“一体化”建设三年多来,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协调、全员参与的工作体系,统一工作计划和进度,加强对各项工作的过程管理,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读书、演讲沟通、综合写作等活动,基本素质得到提升;二是学生社团的文体、学术活动蓬勃开展,开阔了视野、拓展了能力;三是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实践技能明显增强,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比赛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并涌现出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及一批成功创业典型;四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得到强化,学校教师先后主持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类课题多项,出版教材、专著多部,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
为了使一体化机制真正发挥长效作用,在现有体系和运行机制基础上,需要做进一步总结、思考,加强统筹,理顺关系,完善内容,彰显特色。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
推动大学生发展中心实体化,将大学生发展中心建立成独立的职能机构,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合并,整合资源、完善功能,强化统筹协调的力度。促进二级学院发挥主体作用,加强校、院二级管理,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把“学校建平台,学院负责制”的工作机制落到实处,明确各学院工作职责,完善考核指标体系,规范流程,加强过程管理。
(二)加强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
从课程建设来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争取内容全面、方法多样、课件生动,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各类竞赛、社会实践项目相结合,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按照“高起点、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加大交流、培训力度,利用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校企合作项目选派教学、指导人员到国外高校学习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丰富教学、指导人员的管理经验,提高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加强教学研究、实践探索,凝聚方向,打造团队,以“教学名师”为目标,争取出人才,出成果。
(三)拓展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选择空间
搭建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根据学生需求,有计划地引入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升学出国、公务员考试培训等项目,满足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的需求;扩大校企合作范围,广建实习实训基地,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挖掘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培训、就业指导、顶岗锻炼等服务,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4];推动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实践项目和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四)切实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提高创业竞赛、论坛、俱乐部、典型报告会等活动的质量,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创业教学、训练的水平,通过高质量的基础知识教学、技能培训、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充分挖掘校外资源,依托科技园区、创业园区、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果转化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校园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提供政策、资金、指导等服务,帮助更多学生成功创业[5]。
参考文献:
[1] 汪明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8-10.
[2] 朱琴华,崔丽丽,张金龙.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统计调查与研究[J].江苏高教,2014(3):111-112.
[3] 马林,赵炳起.试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6):75-78.
[4] 童卫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J].江苏高教,2013(3):133-134.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足
社会和高校更多地关注招生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而轻视就业问题的解决,就业考核中的水分也较大,很难体现出高校在就业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对学生而言,对职业生涯规划本身缺乏正确的了解和应有的重视程度,造成重文化理论课、轻职业规划的现状。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针对性
传统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采取的是“一锅端”的授课模式,绝大部分的高校只是在毕业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忽略了不同阶段学生对这方面教育需求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我省的大学生职业生生涯规划教育改革很早就开展,部分高校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了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学校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3.师资队伍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培训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师资队伍构成多样化,有的是由专业课老师构成,有的则是由辅导员老师来担当,由这两类老师授课都有各自的不足,或者表现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方面,或者表现在专业知识的缺乏方面。总之,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一支接受过专业化系统化培训的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成
1.师资队伍的构建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职能都由就业办公室或就业指导中心等行政机构所承担,这是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过于片面的表现,长此以往将不利于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长远建设。所以,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工作人员成为职业生涯规划领域的专业人才,增强学生工作的专业性。借助学生工作人员(辅导员、年级主任和班主任等)贴近学生、师生比例适宜的优势,培训学生工作人员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业人员是快速积累专业师资力量的重要途径。增强学生工作人员的职业生涯指导意识,不仅有助于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服务,而且解决了学生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问题。
2.教学体系的运行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弄清楚:第一,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第二,大学阶段,如何进行全面系统的就业准备,准备什么?正是这两个“不清楚”,使得不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处于没有目标的被动学习和被动适应大学生活的状态之中,到毕业才发现,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知道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标准是什么,其结果必然造成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分学年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模块体系。
(1)针对大一新生初步建立大学生的目标动力系统。大学生读大学,首先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第一,真正明白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有相对清晰的了解。第二,对职业目标进行探索,逐步获得胜任该职业的三个准备清单(职业准入条件、核心知识结构、职业必备技能等)。
(2)在继续完善自身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大二学生做好职业定位选择实现目标的职业发展途径。大学生的职业定位通常需要经历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人职匹配三个阶段,随着大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特别是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价值观、职业技能及自身优势的进一步了解,在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到哪里做等问题上,大学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人职匹配,最终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职业定位。
(3)针对大三学生,积极开发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支持系统。在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招聘单位的信息,而对身边能够给自己以信息支持、就业帮助的各种人脉资源重视不够,被大学生忽视的这个潜力巨大的社会人脉资源,是大学生成功就业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大学生及家长能够轻松操作的事情。所以,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发自身职业发展支持系统,对大学生成功就业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4)大四期间有步骤地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就业力水平。大学生的就业力有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一是短期就业层面,通常只关注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半年里)能否找到工作;一是长期的职业发展层面,指在某一领域能否长期保持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我们这里所指的就业力是大学生在长期职业发展层面上的就业力培养和提升。本科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即选择职业的能力、求职面试的能力、职业适应能力、职业素质的提升。
3.学校制度保障体系的建立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配套服务。改变以往就业指导中心只管毕业生就业的职能,实现就业指导贯穿始终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服务,为河南省本科学生创造职业生涯规划的平台,通过组织如“模拟招聘”、“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校企产学合作”等活动,使学生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有真正的认识,能够较早给自己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有良好的资金投入机制以保证科研费用。
三、分年级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1.促进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自我提高
针对低年级(大一、大二)学生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角色转换,提前对将来所要面对的就业问题端正态度,找准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及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和锻炼。
2.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整
针对高年级的大学生,虽然在身心等方面的发展已经渐趋于成熟,但由于大学生接触外界机会不多,在学习之余又对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了解比较欠缺,从而在面对职业生涯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困难时无所适从,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心理障碍方面的情况。因此,怎样做到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界环境,在就业时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就显得至关重要。
3.有利于大学生的择业和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将来的择业和职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大学生接受职业生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在该过程当中,学生可以认清专业与就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自身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系统地学习求职技巧和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最终满足求职就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产兵华.人生目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7).
[2]文敏.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4).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发展;就业指导
0.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校的学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由于高职院校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院校。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规划能力。职业规划是指运用职业评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等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按照择业者的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用人单位的要求,对择业者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职业规划按实施的对象可以分为社会职业规划和高校职业规划。社会职业规划主要为社会求职者服务。由各级职业介绍机构设置的职业指导部门具体实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则是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教学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并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具体条件进行升学或就业分流选择.引导学生以社会实际需求调整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素质,增强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施受过程。
1.职业生涯的意义
职业生涯是表示一个人在某种职业、职务岗上所度过的工作活动的整个经历。
广义的职业生涯其上限可从零岁人生起点开始,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职,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客观认知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发展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自我观念,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势以及关键成功因素,确定自己的事业发展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制定出基本措施,高效行动,灵活调整,有效提升职业发展所需的执行、决策和应变技能,使自己的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并获取最大程度的事业成功。
2.对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的特点分析
高职学生的层次比较特殊,心理也比较复杂,管理上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的心血。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工作是多方面的。不仅要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发展规划、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组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还要经常带学生下基地实践。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由于高职学生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而不同的学生面临的生涯发展任务更是因人而异。
3.班主任对学生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的探索
3.1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指导
对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从个人角度和组织角度划分成两个方面的内容,个人角度和组织角度。对于个人角度,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教育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对于组织角度,在广大员工希望得到不断成长、发展的强烈要求推动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了了解员工个人的特点、了解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方向及兴趣,不断地增强他们的满意感,并使他们能与组织的发展和需要统一协调起来,制定有关员工个人成长、发展与组织发展和需要相结合的计划。
3.2班主任对学生的日常指导策略
针对第三部分所描述,所以说,班主任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应结合工作内容,根据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有计划、分层次地安排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发展的共性包括:一年级侧重专业认识、养成教育。注重生涯剖析、自我定位;二年级侧重完善知识结构、丰富自我、夯实基础、拓展素质,注重生涯设计;三年级则强化实践、就业指导,注重生涯导航、择业就业。三个阶段相互贯穿,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在班级管理中。
3.3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科学合理规划
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职业指导是一个连续性、系统性的过程。丘吉尔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看不到未来,就把握不了现在。”人的职业生涯是其生命和生活的重要部分,绝不能仅仅只是跟着感觉走.而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作为班主任,应该在深刻理解职业生涯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及时争取的就业指导,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争取的指导,培养出有理想有目标的新时代大学生,让他们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大学生为实现人生奋斗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和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切地体会到: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日常管理中渗透职业规划意识。这对于进一步做好学生工作、促进学校稳定发展以及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4.总结
目标是引领人生的航向,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那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正确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是最重要的。大学生自身一方面需要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以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于科学知识,认识自己主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多方合作的工程,是高校要长期重视的工作。只有在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的多方合作、共同努力下。按照科学的、实际的社会发展观来规划,才能完成职业规划的成功实现。
【参考文献】
[1]邢娣凤.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4):20-26.
【论文摘要】本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理论做了阐述,依据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全程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予以探索,并提倡在指导过程中加强对媒介和信息的获取、利用和更新。
就业是学校与社会的接口,能否实现顺利对接达到较高的就业率和较好的就业质量,是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头等大事,也是为各行业输送合格建设人才的实事。1987年,国家教委将“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与实验”列为重点课题,高职院校也把就业指导和毕业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单纯追求就业率的问题,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主要理论
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进程中,职业指导的理论逐渐发展趋于成熟,形成了有代表性的职业指导理论,主要有:
1.人职匹配理论。由美国“职业指导之父”之称的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首次提出,后经威廉姆逊发展成型。该理论与中国的“人尽其用,物尽其才”有相似之处,侧重于就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三个主要因素:对自我爱好和能力的认识、对工作性质和环境的了解、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匹配,即“职业指导的三大原则” [1]。
2.职业决策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伽勒特和乔普生,他们认为传统的职业指导只解决人们就业,而忽视教会人们如何学会就业,就像中国古训所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重要的培养高职学生进行职业决策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和职业观念的更新,衡量一个人职业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而是取决于他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的决策能力。
3.职业发展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金斯伯格和萨帕,金斯伯格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职业发展,认为职业在个人生命历程中是一个连续、长期的发展过程,而不是某一个时期短暂的需求行为,具有阶段性的特征。萨伯在继承了金斯伯格的基础上,综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职业社会学以及人格发展理论等相关原理,更为系统地提出了职业发展的观点。他把职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2]。
(1)成长阶段(出生—14岁),在该阶段个体通过在游戏、想像和模仿中发展自我概念,认识社会。
(2)探索阶段(15-24岁),这一阶段个体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社会实践(打零工)等机会开始尝试职业角色,进行职业探索。
(3)建立阶段(25-44岁),这一阶段的早期(25-30岁),还有一些人对自己的职业不太满意,可能会变换一两次工作,到了(31-44岁),择进入了职业稳定期。
(4)维持阶段(45-60岁),这一阶段个体一般不再寻求新的工作领域,而是维持既有的成就与地位。
(5)衰退阶段(60岁以上),这一阶段个体生理与心理机能日渐衰退,职业活动范围开始缩小,直到最终退出职业岗位。
二、基于职业发展理论的全程就业指导探索
进入职业探索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了自己的专业。如何开展好高职院校能突出实践性、互动性的专业化、个性化、信息化就业指导,我们需要遵照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和本质要求,要努力实现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高职大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3]。
(一)适应时展,加大对媒介和信息的获取、利用和更新,创新就业指导的方法和途径
随着时展和个体职业探索阶段的到来,对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更多的是指导者和被指导者对信息的获取和更新,更重要的是双方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利用。作为从事就业指导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实现对心理学、职业社会学等专业知识的沉淀,及时完成对就业指导信息的更新,抽出更多精力和时间专门从事教育的调查研究、预测研究和理论研究,及时对社会现象中的敏感问题、热门问题从理论上给学生予以解答。另外一方面,要开展人性化的就业指导,必须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要有很好的了解,比如说学生的兴趣爱好、人格类型、当前心理状态及生理状态等。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还要有有效的媒介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采取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更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通过网络等媒介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指导的手段形式多种多样,除了课堂,可以利用书信、电话、多媒体、网络让学生自由提问、说出困惑、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以激起学生的共鸣。
(二)转变观念,实施职业“全程指导”
高职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三年(2年校内学习+1年校外实习),是学生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依据职业发展的理论和教育部所提倡的“全程指导”的广义的就业指导制度,对学生的指导要从学生入学报到之日就开始实施全面、系统的职业指导,建立伴随学生职业发展的校内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校外就业跟踪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并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状态与特点开展连贯的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铺路。
第一阶段
经历了高考的洗礼,高职大学生未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名牌学府,其入学后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同时对自己就读的专业、以及今后的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都是模糊的,因此一年级就成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起点。
这一阶段职业指导主要的形式和内容:
1、做好入学教育工作:通过迎新专刊、座谈会等介绍学校的历史、优良传统、专业发展方向、杰出校友发展史等,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
2、主办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3、开展心理学知识讲座,帮助新生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试方法和途径,使新生尽快渡过“断奶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大学的学习生活。
第二阶段
进入二年级,高职大学生初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逐步趋于成熟,学习目的明确,自我意识增强,开始规划发展方向,渴望了解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情况,关心毕业去向等现实问题。本阶段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使高职大学生切实了解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为之努力。
1、介绍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计,指导高职生成才道路的自我设计,使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综合素质,并有意识的向着自己的目标对学习生活做合理的安排,并根据需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
2、加强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通过学生活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包括“就业观念”、“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在内的“就业素质”。
3、帮助学生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教育,通过对各种职业资格认证的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正确认识职业资格认证对就业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按社会的需求来准备自己,并了解各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概况,知道相关职业资格的考务信息。
4、通过讲座、形势政策课等,向广大学生介绍高职大学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用人单位最看重高职毕业生什么,怎样准备好迈向成功的通行证等;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完成就业前的知识准备、能力准备以及心理准备。
第三阶段
结合当前高职学校普遍采取的“2+1”模式,三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关心毕业去向,积极努力,期望值偏高,渴望得到求职方式技巧指导,但部分学生心理调节不足,压力大,就业准备简单,对社会认识不足,甚至极少数学生对社会,尤其是对就业竞争充满恐惧感。这一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流程,讲解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信息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就业心理指导、择业观指导和求职技巧指导及诚信教育、就业安全教育,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认清就业形势,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积极参与就业竞争,诚信履约;引导毕业生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变。
这一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合理评价自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进行职业兴趣测评、职业性格测评、职业能力测评等,分析性格、素质、能力与择业的关系,使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评价自我。
2、毕业生常见就业心理及调试。通过讲座和咨询等形式对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介绍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及如何才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及早克服就业心理上的问题和障碍,帮助学生树立进取、务实、竞争的就业心态。
3、开展就业咨询:通过团体辅导和一对一个的别咨询等形式相结合,为毕业生提供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细致化、专业化的训练与辅导,为学生答疑释惑。
4、通过报告、毕业联欢、毕业生晚会、学位授予仪式、毕业离校欢送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母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情感;对毕业生进行毕业教育和事业观教育、以及初入职场的职业适应性教育。
第四阶段
做好“人才售后”的服务工作,学生完成了三年的学习生涯,并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工作岗位,但高职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职业指导工作还需要延续:首先是要指导学生适应社会,立足基层,脚踏实地,服务人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二是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全程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社会适应情况,并在需要时提供帮助。三是对用人单位进行跟踪回访,与用人单位保持良好的校企关系,结合行业和专业建立建立学生与雇主动态信息库,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映和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使就业指导工作和人才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反馈系统,从而能够从各方面预测未来几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结束语
本文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主要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以职业发展的理论,对当前国内所提倡的“全程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做了的探索,对于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论文摘要: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重要意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目标及内容,途径、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大学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都在全面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化,努力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一、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意义
构建系统、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培育的课程体系,是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零散,被动式、应急式和“零敲碎打”式,缺乏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大学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必须由过去单纯针对毕业生转向全体学生,并将就业指导纳入大学教育的常规内容。
1.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发展,为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自主择业”成为新的就业理念。自主择业是人才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选择,目的是使大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又能够让用人单位选到自己满意的人才,同时也适应了人才在全国范围内以及国际间流动的需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在于在大学期间帮助大学生逐渐发现自我潜能,学会挖掘自我潜能,认识当前社会的特征,合理规划自我生涯发展计划,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
2.是实现高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人才观对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挑战,拥有丰富的知识已经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复合型、创新型、善于交际等已经成为现代人才的主要特征。因此,目前各个高校要把素质教育与生涯辅导集合起来,使生涯辅导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并贯彻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可以使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实施效果更加理想。
3.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发展与成才的目标
大学生要成材,就必须在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等方面才能够传统的文化心理素质向社会现代化社会的文化心理素质转变,使自己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看,而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弱点,使他们学会判断自己的能力,排解焦虑等消极情绪;帮助大学生建立稳定自我概念和工作价值观,依照自己的新股和能力发展自己;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学会人际交往,恰当处理人际关系。
4.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学生从事理想职业打好基础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入学就开始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认识个人兴趣及潜能,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制定出个人生涯发展计划。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职业规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和生活,学习贮备未来发展所需的各种理论知识,培养适合个人职业规划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
1.目标及内容
生涯辅导是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展开,其内容十分丰富。生涯规划辅导课程的目标应该达到:让大学生了解本科系的学业要求、发展前景、社会需求,进而充分了解本专业各个方面,使职业生涯规划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让大学生了解自身应该具备的素质,为将来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基础;协助学生了解自我,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了解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并了解今后即将从事的职业世界;增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规划好以后几十年的生涯蓝图;协助学生步入职业生涯,做好求职准备。
2.途径、方法
⑴ 利用先进的IT技术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推动大学生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
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可以和科技教育机构合作,通过建立“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创造与高等学历教育同步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育。该举措有效缓解了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瓶颈问题,为大学生“科学规划生涯,提高就业能力”提供专业指导,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的有效工具和手段。
⑵建立专业化、专门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课教师指导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很有帮助。但是,如何确保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力量的高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短缺和参差不齐的现状,大学可以和教育部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开展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系统培训活动。培训计划不要局限于选择少数人高端培养,而要立足于长远的师资建设。培训点面结合普及范围广,重点针对包括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在内的学生工作教师队伍。目前近百名辅导员教师都陆续参加了教育部和省级相关培训,多人获得专业资格认证。这些辅导员教师都成为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的骨干力量,“授课教师+课外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体系正在形成。
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管理网络体系,引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系统,结合网上咨询预约为学生提供生涯规划辅导服务。
各高校可以与著名职业生涯测评提供商如北森测评技术有限公司、时代英杰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师生们可通过校园网方便快捷的获取来自专业咨询机构的优质测评服务,这些项目广泛应用于学生职业规划、求职招聘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求职竞争力。面对同学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困难,可以通过在线预约的方式提交登记表,就业中心会根据提交登记表的顺序安排专业咨询教师与同学“一对一”展开咨询,针对个案解决特殊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红旗.新时期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新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05.
[2] 杨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D].复旦大学.2009,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4—0596—03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强,为了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以下简称《就业指导》)课程已成为高校就业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课程是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其主要特点是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提高求职技巧,引导学生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竞争力,帮助学生科学理性地选择职业,实现人与职业相匹配,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目前各个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还不完善,滞后于形势,有待于发展完善,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要。
1 《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的规定
教学目标是课程建设和教学环节的依据,《就业指导》课程在我国发展很快,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文)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规定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3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态度层面,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知识层面,大学生应当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清晰地认识自己、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层面,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并提高各种通用技能,如沟通、问题解决、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技能等”。
2 《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其教学体系构建应贯穿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的过程。针对医学生所处的不同学期,采取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达到促进学生就业素质养成,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3 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
3.1 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
《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大一新生自入学伊始,就开启了医学学习和生活之门,对大学的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但怎样度过大学生涯,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因此,入学伊始就要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教育,让新生适应角色转变,及早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树立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业与未来。二年级引领学生到自己毕业后想去从事的岗位上进行职业认知,让学生知道未来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明白胜任工作所需要知识与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其他能力等。三年级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在医学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培育职业精神和训练职业素质,熟悉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了解社会的需求情况,调整或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职业与个人发展的方向。四年级要根据职业特点进行就业制度政策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并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明确国家的就业政策和行业发展动态,熟练掌握求职技能。五年级是实现就业的关键性阶段,突出临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与医学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并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培养职业素养,帮助其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3.2 教学内容的改革
3.2.1 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讲座和咨询活动等,其教学内容力求完整和全面,它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而教材中部分课程内容具有滞后性,因此教师上课前必须充分备课。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政策、经济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变化情况,及时了解新动向,更新信息,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取舍,更新和调整一部分课程内容。
3.2.2 实践教学课程的优化《就业指导》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要根据学生职业特点,确保实践教学课时,让学生踏入社会亲自体验。让学生去医院或教学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利用学校招聘会和人才市场,鼓励学生到现场亲自体验,增强感性认识,及时了解自身不足。利用寒假和暑假,到当地医院或药店进行社会实践,增加自身技能,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并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分享实训体验等。
4 教材建设的改革
教材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完成“教”与学生进行“学”双边活动的媒介,教材建设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就业指导》课程教材是面对所有高等院校,是普遍性教材,但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而医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也有其特殊性,针对医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组织编写一本适合医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材至关重要。医学生学习《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医学特点及就业方向,通过学习引导自己正确认识自我,全面地了解自己所在行业的形势,增强职业意识,培养就业、创业意识与职业规划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规划职业人生。使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择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以适应新医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5 《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我校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成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组织实施,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强课程内容及教材的建设与改革,建立起一个具有明确目标、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使该课程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和力度,提高了课程的有效性。教研室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教学,每学期安排不少于8学时的《就业指导》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随机对2011届322名毕业生进行调查,59.94%的毕业生对《就业指导》课程满意,认为内容丰富实用,对就业有所帮助,20.50%的毕业生认为内容可以再丰富一些,10.87%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希望指导方式以就业实践为主者占40.71%,以就业指导理论为主者只占22.89%。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模式;省属本科高校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指导的促进作用
全国高校从1998年扩招,到2012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达680万,就业压力前所未有。近几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就业率维持在70%的水平,这表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功不可没。然而,由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沿袭传统做法,主要面向毕业生,形式单一、内容单薄、课堂教学为主,较多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缺乏专业化的指导教师,过分强调暂时的实用性,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学生日益突出的个性化发展、专业化指导的需求。
大学期间,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需要对未来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根据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内部因素,结合时代特点、就业形势等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目标,并持续采取有效行动达成目标的过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唤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科学选择职业发展目标、有效地规划学业、有计划地提升职业素质;同时,从根本上促进就业指导的长效性,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外关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的研究日趋完善。1908年美国工程师弗兰克·帕森斯首次提出职业指导概念,并迅速广泛发展。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陆续通过立法,制定了《生计教育法案》、“职业发展纲要”等。国外学生很早就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有目的地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涯,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随着时展,生涯辅导在当代美国更加具有突破性,不仅成为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成为学校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尤其在高等学校中,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就业指导的一个核心环节[1]。而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对大部分青年人来说是个新鲜词,高校长期以来不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关注的只有就业率,忽视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也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件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二、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省属本科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构建
目前国内外在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一致认为,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准备阶段,在本阶段以在校学习为主,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影响,建立初步的职业规划认识,逐渐培养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技巧,完成对职业规划中对职业素质(如自信心、领导力、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等)要求的初步认识。而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下,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资源,个性特征、专业技能、发展动机等自我资源,整合社会政策、文化、经济、家庭等社会资源实现更好就业。[2]
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下,省属本科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在个人自我情况、家庭和学校培养、社会发展需求基础上,整合影响就业的各个方面,探讨家庭、高校、社会和个人对大学生就业的协同和促进作用,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如上图所示,生涯指导体系由四个方面组成,自我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和高校教育是支柱,社会教育是发展。四个方面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决定性影响,共同协作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其中,自我教育包括职业生涯觉醒、自我兴趣开发、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职业目标认知、生涯发展目标确定等,家庭教育和高校教育包括招聘会开展、职业生涯课程开设、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家庭支持、职业测评平台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参与等,社会教育包括各类社会实践、用人单位实习、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才市场协助,第三方职业生涯服务咨询机构运作、志愿者活动、校友网络建设等。
三、构建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模式的原则
1.自我化。所有的社会教育、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属于外部教育,只有内部的自我生涯意识觉醒了,大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作为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省属本科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基础,缺乏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觉醒,一切工作都是徒劳而已。
2.全程化。大学四年是个中期规划,不是为了就业而就业指导,而是为了发展而职业规划。如果将这个中期规划细分,可以分成四个阶段:探索期—适应大学,包括高中和大学之间角色转换、专业接触、了解个人兴趣和价值观等;定位期—认知职业,包括了解职业生涯规划、锻炼综合技能、认知目标岗位、初步确立职业目标等;实践期—专业教育,包括参与专业竞赛、修正就业观念、提供就业信息和加强实习指导等;分化期—就业指导,包括就业心理指导、求职技能指导、就业维权和职业适应、发展等。
3.个性化。大学生的生理条件、心理特征、心理倾向、所学专业、性别、家庭状况、成长经历都有所不同;同时就业目标、择业动机、就业类型、薪资要求、工作地域等也各不相同,需要针对性、个性化指导。据此,高校和社会的职业指导师必须专业化,便于开展个性咨询。同时,在校生的自我学习和指导必须尊重个性特征,不能盲目随大流、跟风他人。
4.社会化。高校教育虽然是学生生涯教育的主题,但是缺少社会教育的支持,效果便会打折。这体现在:首先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工作于社会,必须与社会对接;其次高校的内部资源有限,非常需要社会的政府有关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咨询指导机构、校友等进行扩容。
5.网络化。这里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信息渠道网络化,二是生涯指导网络化。当前已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通过英特网可以部分实现职业测评、职业咨询、职业认知和找寻工作等。同时,在学生的生涯指导网络中,不仅有高校里的老师、同学,社会上的老板、同事,还有家庭中父母、亲朋。比如,有别于同学、老师等角色,家庭不仅在学生的个性、兴趣、价值观等方面有影响,而且在今后的职业选择、工作地域、职业发展中一直发挥作用。
四、构建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模式内容
1.构建生涯课程体系。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必须让大学生学习并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其中课堂教学是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3]。目前不少高校已经贯彻执行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件,开展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校公选课,甚至一些走在前列的学校开设全校必修课。同时,国内高校均已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如果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就可以初步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包括始业专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些课程可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如大一学生开展始业教育,在了解专业发展的同时建立生涯意识,并初步认知自我兴趣、性格、价值观等;大二阶段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做出个人中长期规划;大三阶段,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提升综合实力;大四阶段则重点放在择业心态调整、创业准备、签约维权和职业适应等方面。
2.注重师资队伍培养。目前高校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主要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主,以就业指导人员为辅。无论辅导员,还是就业指导人员,都面临着大量琐碎和事务性工作,缺乏专业培训和辅导,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能解学生一时之忧,而不能深入发掘和解决学生困惑。很多一线指导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历过社会磨练、缺乏职业指导的实战经验。针对这类情况,高校可以采用理论结合实践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培养师资队伍,首先安排所有一线老师进行全国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培训;其次安排上课老师参加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TTT认证培训,初步解决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普及问题;再次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训和挂职锻炼,特别是人才市场、企业人事部门等。
3.建设职业咨询测评。面向所有学生,职业测评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验兴趣、人格特征、就业资源占有情况、创业成功几率及职业价值观等。面对学生个体,职业咨询则可以进行一对一面谈,有效解决个体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国际国内公认的职业测评工具只有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MBTI人格测验以及职业锚测验。当前高校基本上开设了职业测评,职业咨询则由于专业人员缺乏而相对稀缺,需要大力扶持。
4.建立生涯规划档案。在入校时,大学生就可以建立生涯档案,初步确立生涯发展目标,当然此时主要依赖的是父母影响和个人兴趣。在大学期间,随着学生社团、志愿者活动、生涯规划竞赛等活动的进行,随时记录并修订目标。临近就业时,通过了解就业市场、企业实习等,确立就业目标和中短期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建立和修订生涯规划档案,大学生可以充分提升自我规划意识,明确个性发展路径。
5.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构建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模式,可以由学生工作部、就业中心、教务处、团委、家庭、校友会、企业专家顾问团、第三方职业生涯咨询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才市场等部门共同参与。学生工作部负责低年级大学生自我认知指导,涵盖学生兴趣爱好、性格、特长、能力、职业倾向等测试内容,团体、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就业心理调整。就业中心负责高年级学生就业技巧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就业、择业、创业,协助学生搜寻就业机会。教务处负责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教授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相关技能。团委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提升学生规划能力。家庭通过自身资源和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的决策和目标制定。校友会通过榜样引领作用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路径选择和职业发展模拟。企业专家顾问团结合市场需求和专业情况广泛开展实习、实践活动的指导。第三方职业生涯咨询结构负责师资培训和个体咨询。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入伍、支援西部、维权保障等就业政策,同时人才市场开展招聘会、人事和职称晋升等工作。
五、浙江某省属高校就业指导现状
浙江某省属高校创建于1980年,是一所以工科为主,集工、理、文、经济、管理、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现有12个二级学院,3个教学部(中心),设有45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名,留学生600余名。该校近年来大力开展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模式,实施情况如下:
1.理论教育。首先,生涯课程体系基本构建。该校已经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始业教育、大二和大三同学开展全校公选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四同学开展就业教育,针对创业感兴趣的同学开展KAB、SYB等创业教育,同时于2012年9月开设全校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师资培养初有成效。目前已经有专职就业指导人员2名,参加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TTT认证培训人员2名,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二级人员30余名。再次,网络化建设卓有成效。校内就业指导中心定期各类招聘信息和就业政策指导,“我的职业”专题网站作为全校公选课的有益补充日益得到学生重视。
2.实践教育。一方面挖掘校内资源,建立了职业发展协会、大学生创业广场管理委员会、KAB俱乐部等一批职业生涯规划类社团,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比赛、勤工俭学招聘超市等多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大学生职业技能;另一方面紧密联系企业,既有企业家进校园、百家企业进校园等社会资源的引进来,又有企业直通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走出去,加强学校和社会之间联系,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年来,该校的学生签约率维持在90%-96%的高位。对2011届毕业生进行抽查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学生不太满意。这说明,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通过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模式的实施,大多数毕业生有了比较充足的思想准备、比较现实的就业认识和能力。因此可以说,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模式对该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是比较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杨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3):11.
[2] 谢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下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341.
[3] 惠太望.构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中):75.
Based on Career Planning of the Provincial Model of Undergraduate Career Guidance
WU Lin
关键词:职业发展;核心能力;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98-02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2007届高职毕业生进行的三年后就业调查跟踪研究报告,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表现为:薪资涨幅比例较本科生低,专业对口率较本科生低,工作稳定性较本科生低,离职率高于本科生。因此,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水平,我们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须重视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相结合。
一、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解读
目前,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概念还没有被系统的提出,2013年1月笔者在中国知网键入“核心能力”、“高职”和“职业发展”三个关键词,得到的搜索结果为9条,其中大部分是围绕“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而展开的就某一个具体专业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探讨。笔者又键入“职业核心能力”和“高职”两个关键词,得到的搜索结果为207条,其中大多数文章(约170篇)是围绕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技能鉴定中心提出的项职业核心能力展开的讨论,即与人交流、数字运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和外语应用。而这八项能力具有通识性特点。笔者认为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不仅强调这些通识能力,还应当包括从事各专项职业的专业能力,基于此,本文所提出的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应当包括三方面内容:
1.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这三方面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具备了这三个方面能力,才能够在某个具体岗位上立足。
2.专业发展能力。包括专业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英语能力,职业规划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是学生在岗位立足的基础上实现晋升的关键。
3.人文素质。包括伦理道德、法律观、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人文素质是学生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二、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1.方法选择。本文主要运用Delphi法构建评价指标。Delphi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是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在预测过程中,专家彼此互不相识、互不往来,各位专家能真正充分地发表自己的预测意见。专家人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当人数接近15人时,再增加人数对提高咨询结果精度作用不大。有研究认为所选专家一般不超过50人。鉴于网络信息传递速度较快,本文主要采用Email形式发送问卷,问卷主要发给不同类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为了避免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干扰和保证有效问卷数量,笔者发送问卷100份。
2.评价指标的初步选择。笔者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1个。
3.专家第一轮咨询。根据初步筛选的指标制作问卷,首先向专家简要介绍本问卷的研究目的和任务。其次,专家填写调查问卷包括填表说明、备选指标、指标重要性程度(其中1表示最重要,2很重要,3表示中等重要,4表示不重要,5表示很不重要)、修改意见、专家基本情况5个部分。形成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问卷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1个。分别是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三个二级指标)、专业发展能力(包括专业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英语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五个二级指标)、人文素质(包括伦理道德和法律观、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三个二级指标)
4.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本次共发放问卷100份(主要是以email形式发给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收回有效问卷22份(没有回复、漏填、错误填写的均视为无效问卷)。关于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①关于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内容的修改。收回的有效问卷中有11份提到(或表达的意思与此相近)把专业态度改为职业态度,其中有6份提出(或表达意思与此相近)把伦理道德和法律观改为职业道德或责任心,并认为可以和职业态度合并。有9份提出(或表达的意思与此相近)一级指标人文素质的表述不够准确,并提出可改为社会能力。有13份提出实践能力可改为操作执行能力。②关于指标补充。有13份问卷提出一级指标专业发展能力下还应当增加创新能力二级指标。有9份问卷提出应该增加抗压能力,有13份提出应该增加自控能力,还有18份提出应该增加执行能力。③Spss13.0统计学分析各指标评价结果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变异系数说明专家对某一指标重要性的波动程度,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专家对某一指标的协调程度越高。本次分析结果的变异系数均在0.1~0.2之间,并且专家对专业态度指标的变异系数最小,即专家一致认为专业态度是决定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即Kendall W系数。W的取值范围为O~1,W越大,表示协调程度越好,本次问卷的Kendall’W系数为0.867,经检验后具有显著性,结果可取。
5.第二轮专家咨询及结果分析。经过第一轮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判定指标的整体架构基本得到专家的认可,但是具体某一些指标的表述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修改并且需要增加一些指标。因此,在采纳第一轮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修改了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人文素质”改为“社会能力”;二级指标“实践能力”改为“专业操作和执行能力”,“专业态度”改为“职业态度”,“伦理道德和法律观”改为“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增加二级指标“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和“自控能力”。修改后的指标体系如表1。
通过两轮的专家意见调查与反馈,本文最终形成了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评价高职学生基于职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为高职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测评工具。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
[2]杨数雄.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培育研究[D].硕士论文,2010,(3).
[3]贾育秦,王培霞.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