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发展规划论文

发展规划论文

时间:2022-03-31 11:44: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发展规划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发展规划论文

第1篇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上都发生了较大转变,建设宗旨保持可持续发展,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事业也有了更高规格的要求。所以,为更好保证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稳定性发展,我国在原有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上必须进行变革,确保新时期下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更加高效运行。 

1.关于新时期下建立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上进行的变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则离不开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在这两个条件都保证的情况下进行城市发展,自然就要将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合理建立。 

1.1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对经济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要实现经济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城市发展方式上发生转变,让管理范围向外延伸、管理目标成粗放分散型,将城市结构优化、对城市功能进行完善、对城市发展进行统一管理,将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整体效益提高,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规划要顺应时代变化,而城市规划又对时代变化造成影响,所以城市规划作为整合协调城市各部门利益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综合平衡、统一部署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让人们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让城市在可持续、健康的环境下合理发展[1]。 

1.2城市规划管理从理论到实践过程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进行城市规划,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变动大的特点。新时期的城市规划不仅受到内部自身规律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力。进入21世纪后,全球进入高新信息化时代,我国也不例外,所以在城市规划方面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所以,为更好实现城市建设目标、保证城市建设与时俱进,就要将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的领头作用发挥到极致。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保障,是城市发展建设的蓝图,城市规划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城市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从而对城市建设进行引导、调控和保障。要对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就要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转变。若是城市不按照规划进行建设,那建设再多也会出现很多弊端甚至阻碍城市发展;若是只是对城市进行理论上的规划而迟迟不发展建设,那么再好的规划理论也对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任何作用。所以为更好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就必须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落实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对规划工作不断完善和落实,使城市规划能对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发展产生重要作用,通城市规划的引导,让城市建设和发展在理想环境下更好进行[2]。 

2.关于新时期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 

新时期下城市规划管理主要呈现几个特征,即调控、规范、引导、保障、高效、协作、服务、公正。进入新世纪,我国在经济上也实现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城市经济上也呈现多元化特征,各种模式的企业发展壮大、投资方向也非常广泛,因此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也是日新月异,所以对城市建设进行宏观调控自然十分有必要。城市建设发展,对资源需求非常大,通过对城市自然资源进行配置,对自然环境利用提出要求,将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安排,让投资者对投资方向和时机精准把握。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为保证投资者利益和合法权益,必须对城市规划进行规范,从而保证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市场经济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追求效率,通过科学化、程序化、法制化的手段对城市建设发展进行规划,实现城市发展建设的高效性。在行政、法制、经济、顾问、宣传教育方面协助城市规划中城市、部门、个人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时,要全心全意为投资者着想,对于咨询工作要充满耐心和细心,为投资者做好服务工作。城市规划管理系统中每一个决策可能都会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造成重要影响,所以行政部门要对社会结构管理做到公平、公正,让社会各阶层都受到同样待遇。 

3.关于新时期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的原则 

新时期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高新技术原则、法治原则、标准化原则以及弹性原则[3]。可持续发展已经是当下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原则,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保证各行各业的正常发展。当经济体制变革后,城市经济也多元化,投资渠道更是多样化,因此为保证城市发展建设,健全的法制体系必不可少。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起着引导作用,因此必须将先进科学技术合理利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信息,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总的说来,源于行政事务管理工作,但因为其工作性质和任务的特殊性,必须制定标准化、科学严谨的管理程序。在当下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城市发展建设还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上还需不断调整,也就是说城市规划是一种动态管理手段。 

结束语: 

新时期下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对城市发展建设具有引导下和规范性的作用。为保证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合理性以及标准化,首先就要利用自动化信息技术手段来对规划工作进行管理,从而将专业科学的高新人才聚集的管理队伍有效建立,并对从事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人员在专业知识以及职业道德上加强培训,对城市建设所依据的法制法规进行完善,从而使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工作在新时期下顺利进行,使我国经济基础更加壮大,让现代化城市具有担负推动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的双重功能。 

参考文献: 

[1]王铖军,胡承钰.基于新时期城市规划特点的管理运行机制探索[J].房地产导刊,2015,(14):18-18. 

第2篇

关键词:港城一体化战略海陆经济一体化港口港口城市

在当前的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背景下,从港城关系研究入手,探讨港口与城市之间互动关系,开展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成为热点之一[1]。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走向协调发展与一体整合,港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成为推动港口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港城一体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阶段

港口和港口城市是两个功能差异的系统,各自形成自己的理论,直接对港城一体化进行理论研究尚不多见,基本上是借鉴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港城一体化的目标是整合区域要素和资源重组,协调各利益集团关系,提供一个和谐的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空间。港城一体化作为一个复杂的地域系统,必须以区域科学理论作为研究立论基础,以指导获得区域最佳的整体效益和个体(地区)效益的劳动地域分工[2]作为基础理论。

港城一体化研究肇始于1934年高兹(E.A.Kautz)的海港区位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1960年代,主要为海港区位的研究。主要研究包括1960年英国学者伯德(Bird)对港口区位工业化的研究、继奎因(Quinn)的有关中介区位的假想学说、胡佛的港口、铁路枢纽转运点,是发展工业的理想区位[3]的有关学说。第二阶段,1960年代末期-1980年代初期,主要为港口区域工业化的研究。自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soisPerroux)1950年代提出增长极理论以来,不断地被美国区域规划专家约翰·弗里德曼(JohnFiedan)、瑞典经济学家谬尔达尔(Myrdal)和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等加以丰富和发展。1970年代,沃纳·松巴特等人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点轴理论,认为在增长极形成后,人们会不断建设连接这些增长极的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形成新的有利区位[4]。港口作为增长极核,必须与区域的工业化结合来促进新的区域增长点的形成,港口区域工业化也就亦将形为这一时期港口与区域发展研究的重点。霍伊尔(Hoyle)和平德尔(Pinder)主编的《城市港口工业化与区域的发展》把港口发展、城市扩张、工业发展以及亚非等欠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全面地分析了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贡献[5]。维格里的《临海工业开发区结构演化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论文指出,工业化是1960年代以来港口国家实施的最主要的港口发展战略[6]。第三阶段,198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为港口和城市的协同发展研究。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源于1970年代赫尔曼·哈肯(HarmannHaken)创建的协同学(Synergetics),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整个系统将形成一个整体效应或者一种新型结构,这个整体效应具有某种全新的性质,而在子系统层次上可能不具备这种性质[7],其理论核心是自组织理论。1980年代,协同发展理论逐步应用于港口和港口城市间的一体化研究中。霍希尔和希令编著的《海港体系与空间变化》探讨了港口、工业与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演变与时间演进变化。

二、港城一体化研究的相关领域和战略重点

1.港口与城市间的经济关系与矛盾冲突

港口对城市的影响效应首先表现在港口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8]。港口经济关联性极强,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可以带动城市内产业的发展。港口的发展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口岸相关业务的支持,产生经济效应。其次港口是调整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力量。港口作为海上货物运输和陆上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具有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独特优势。城市对港口的贡献表现为:提供综合物流活动空间和内陆运输联接通道;在金融、管理咨询、技术援助、应用研究、信息通讯方面提供服务;支持港口的竞争;港口的发展离不开对城市的依托。

港口和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在有限空间利益和目标不同的两个空间实体间被迫的共存。港口作为运输的一环,承担着经济、生产效率、市场竞争、产业规模和商业发展的职能;城市作为居民生活工作共同体,目标是不断提高市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因此城市关心的是环境价值和居民期望。阳对港城间摩擦从日常、空间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9]。

2.港城一体化的内涵分析与空间概念

港城一体化的实质是根据港口和城市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将各自独立的经济实体整合为步调一致、相互共生的利益共同体的过程。徐质斌从经济资源配置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区域经济增长极核理论等角度,对港口的经济性、港城一体化发生的内在机理和模型、建设重点等做了理论分析[10]。他认为港城一体化概念的外延包括港口与相关城区项目一体化、港口与相关城区布局一体化、港口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一体化、港口与所在城市战略目标一体化,这是港城一体化依次递增的发展阶段。

港口空间的概念提出实际上是从空间领域对港城一体化的探讨。茅伯科[11]认为凡是大的港口所在的城市就是港口空间,港口空间就是具有港口经济特征的各类直接和间接相关业务活动所涉及的地理区域,并且港口和城市不可分离。港口空间为港口辅助业务和派生业务提供空间,也为依靠港口而产生的各类服务行业提供空间,包括临港保税区、开发区、经济区、加工区和物流园区等。港口经济的发展要求港口有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港口多数在向第二代转变,主要表现承担大量能源运输,大力发展前港后店、前港后厂的临港经济,建设物流园区和加工基地,由此对港口空间提出新的要求。而港口空间的突破程度,决定着港口对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贡献度的大小。突破港口空间的核心策略是港城一体化,就是要改变港口与临港产业、临港加工区、保税区、开发区和物流园区在体制上的割裂状态[12]。

3.港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重点

港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重点研究集中在临港产业发展、物流化营运和健全港城整合机制三个方面。发展临港产业是“港城联动”的核心。临海(临港)工业20世纪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重工业为特征的莱茵河阶段、多种类型的工业和航海贸易功能综合的第二阶段、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第三阶段,并在20世纪末期进入到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基础的第四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发展临港产业主要通过在港口设置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免税区等来实施的。

物流化运营是实现港城一体化的基本路径。国外对于港口物流的研究主要是从海洋运输的角度入手,认为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功能和等级影响乃至决定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港口的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区位条件,更需要经济活力充足、制度创新的腹地区域作为支撑。港口作为物流活动的主要汇聚地,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切入点(Skjött-Larsen,Tage;2003)[13]。但由于不同港口的功能、地位、经济水平、基础条件等在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展现代物流的途径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模式,主要有:交通带动型模式,具体包括航港带动型模式(Prager,MichaelH.2002)[14]和铁路带动型模式两种;工业带动型模式和商业带动型模式。国内对于港口物流的研究比较多,但是目前还只是局限与就港论港阶段,只是针对具体的港口进行实证性地分析,还没有把一个港口具体放到一个区域进行研究,更没有把它们进一步放到更大层次的领域研究的先例。杨贵法等针对目前我国港区分离状况,以区港一体化作为港城一体化的切入点,强调建设港口保税物流园区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区港一体化的可行性、建设和运作模式及政策对建立临港保税物流园区进行了论证[15]。保税物流园区是以港口城市为依托的,这也是港城一体化研究比较重要的切入点。健全港城整合机制研究主要提出通过制度创新、区域合作机制、管理体制整合、运营模式重组和监管运营机制协调等策略实施。

三、评价与展望

港城一体化战略研究目前虽然在演进机制和战略重点等方面作了有效的探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表现为:理论上是对相关学科的借鉴;定量分析缺乏可信的数据采集策略;战略措施的实施也只是个案的研究,很难进行广泛推广。目前研究视角上着眼于经济发展战略较多,空间发展战略相对较少,系统论述的更少。战略重点中有关制度方面还处在摸索当中,需要不断去探索和寻求借鉴的新途径以至必要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韩增林等.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10):183-190.

[2]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论[M].科学出版社,2000:13.

[3]华东师范大学等.经济地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28.

[4]许继琴.港口城市成长理论与实证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2):11-14.

[5]PollockEE.Freeports,freetradezones,exportprocessingzonesandeconomicdevelopment[A].In:hoyleBS,PinderDA(es.).Cityportindustrializationandregionaldevelopment[c]London:Belhaven,1981:33-45.

[6]DomenicoAmato.邢国江译.港口规划与港城关系[c].港口经济.2002(4):35-38.

[7]H·哈肯.协同学:理论与应用(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18.

[8]TheregionalandLocalEconomicImpactofthePortofLongview.Martin,O’ConnelAssociates[M].1991.

[9]阳.大连港口与城市互动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D].2006,4.

[10]徐质斌,朱毓政.关于港口经济和港城一体化的理论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5):7-13.

[11]茅伯科.关于港口空间[J].中国港口,2005(4).

[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区港一体化——我国保税区转型政策体制设计[J].港口经济,2003.5.

[13]Skjött-Larsen,Tage;Paulsson,Ulf;Wandel,Sten.LogisticsintheÖresundregionafterthebridge.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Volume:144,Issue:2,January16,2003,pp.247-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