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2 21:5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报告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1年有6家、2012年有4家、2013年有3家是因为未来经营成果及诉讼结果的不确定性而被附加强调事项段,另外,监管结果的不确定、合约后的赔偿有争议、巨额应收款、还款时间的不确定、项目进度不明确、董事会换届中、合同结果不合理等也是其中的原因,但是出现这些情况的公司数量都比较少,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还是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从整体来看,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占了所有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大多数,所以信息使用者还应考虑到注册会计师是否有与被审单位合谋的可能,以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来代替保留意见。
1.保留意见报告
2013年的22份审计报告中有10份是由于注册会计师无法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而出具了保留意见报告,2012年的15份保留意见中有10家、2011年有19份中有12家。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函证或其他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是造成上市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见的主要原因。除了这个原因,注册会计师未收到证监会或其他监管部门的调查结果导致无法确定影响、无法确定交易事项的合理性,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诉讼结果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另外,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出具的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中,有部分公司并不是只存在上述问题中的一个,而是同时存在两个及更多的问题。
2.无法表示意见报告
相比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和保留意见来说,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意味着公司出现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2011年有5家企业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分别是中科健、*ST中华、*ST广夏、石岘纸业、阳煤化工,有两家是*ST企业;2012年只有3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ST中华A、*ST贤成和九龙山,两家是*ST企业;而2013年有5家被出具无法表示审计报告,*ST新都、*ST霞客、*ST超日、*ST长油、*ST国创,全部为*ST企业。其中*ST长油最引起人们注意,它是第一家退市的国企。从这三年出具的无法表示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来看,大部分出具无法表示审计意见的都是*ST企业,ST类的企业都意味着公司的经营状况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状况,出现了连续几年亏损的状况,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也存在着重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大量的负债、借款金额、关联交易、对外担保等事项的披露不合理以及破产重整方案还未实施等也是无法表示意见的原因。
3.结束语
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的重大不确定性是出具各类非标准审计意见的重要事项,另外,诉讼结果不确定性、监管结果的不确定性、还款时间的不确定性、交易结果的不合理等也是影响非标准审计报告出具的不可忽略的原因。因此,针对这些高风险领域,我们在使用审计报告时,应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公司的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作者:尚丛丛 单位:南京审计学院审计与会计学院
关键词:政府环境审计报告 内部环境审计报告 民间环境审计报告
环境审计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共同关注的重点。依据传统审计理论,审计主体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授权范围对社会经济活动和国有资产经营开展审计。内部审计代表中观、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部门、公司、单位的利益,按最高当局的授权,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及中、下层管理活动开展审计。注册会计师则处于独立、公正、社会中介的地位,受委托人的委托对中观、微观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合规性开展审计,这三者分别各司其职,由上而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计结构。从审计关系角度来考虑,环境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一个新兴领域,与传统审计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环境审计按其主体可分为政府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和民间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报告作为环境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或社会审计组织依据环境法规和环境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来对其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由于环境审计的主体不同,其所出具的环境审计报告是有差异的。
一、环境审计报告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审计的研究比较早,有关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已较为完善和成熟,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审计实践与工作机制创新方面上。我国审计界真正开展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目前研究主要停留在环境审计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对实践问题涉足不多。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对环境审计报告做了研究,但总体上看,研究还是相当有限的。
(一)国外环境审计报告研究现状 在环境审计报告方面,Lawrence B. Cahill(1996)认为,环境审计报告是审计程序中最关键的文件,反映了审计小组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关于被审计单位对既定标准的遵循程度的结论,环境审计报告应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文件,帮助监管部门监督企业遵循相应的制度规定。无论出具何种形式的环境审计报告,首先应遵循一贯性原则。美国学者Beets和Souther(1999)认为,公司环境报告记载的是公司愿意以任何形式披露的或多或少的信息------同时有些公司真正想以环境友好的姿态与公众分享其致力于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但由于缺乏环境报告标准也使得其他公司能够公布“绿色掩饰”,即公布那些尽管吸引人却几乎没有传递多少有用信息的环境报告。美国学者Mackay(2000)报告说,过去十年间发表特定种类环境报告的公司大量增加,能源、冶炼和建筑行业中大型污染公司有关健康和环境的数据已经很长时间了。环境报告的内容随行业不同而不同,这点反映在Gilmour 和 Caplan(2001)的观察报告中: 普华永道观察了处于世界资本市场中的全球100强公司(根据2000年《财经时代》所列的全球500强),他们几乎都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了有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评价。其中近一半了包含环境或者涉及社会公民权益的独立的报告。Mackay(2000)认为,这些公司环境报告的原因部分是由于环境意识到提高,但最主要的是如果不这样做就很可能遇到麻烦,政府或关注环境问题的议员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使他们面临“耻辱”的名声或指责。英国审计学家Brenda Porter(2003)认为,股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由此给公司带来的压力似乎对公司环境报告的公布影响更大,这些压力包括:日益增长的受托责任、日益增长的期望值、投资驱使、对公司环境责任的关注等。同时,他认为,在为外部环境报告提供可信性的范畴内使用“审计”是不合适的,因为它通常不能够提供审计所暗含的高程度的保证水平。
(二)国内环境审计报告研究现状 孙菊生、刘文国(1998)在对加拿大和美国环境审计进行比较研究时提到,加拿大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注册会计师能够为环境信息的特殊项目和企业的环境报告提供确认,这种确认往往是以环境审计报告的形式体现出来。辛金国和李青(2000)认为审计报告作为反映审计人员意见的一种工具,发挥着鉴证、保护和说明三方面的作用。环境审计报告应该是一个独立性的文件,与会计报表整体有关,而不是与任何特定方面有关,不可能揭示被审计单位所有的环境问题。他们认为无论是民间、政府或内部环境审计报告准则,通常情况下都必须指出被审计单位须高度重视的主要问题,以及处理措施和实施这些措施的目标、日期。陈正兴(2001)认为应在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环境审计的特点,完善相关的报告准则,将环境审核报告准则按已有的审计报告准则体系制定,而在环境审计内容日益丰富的情况下,可以突破原有的报告准则体系。杨树滋、王德升(2002)认为环境审计报告是对环境报告或环境状态的证实,特别是对环境危害产生损失或治理业绩的数据,以及有关会计信息的真实、合规和体现效益所作的鉴证。王健姝(2003)认为成熟的环境审计报告应具通用性,环境审计意见以环境审计报告为载体,其表达应具公允性。审计意见应合理地保证环境信息的使用人确定已审环境信息的可靠程度,但不应被认为是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状况所做的绝对保证。毕颜杰(2004)根据环境审计的内容,即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认为应针对其内容的特殊性,出具三种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即合规性环境审计报告、绩效环境审计报告和财务环境审计报告。黄业明(2006)对环境审计报告的本质、分类、规范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目标和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编制环境审计报告时应该秉承一系列的原则。他将环境审计报告分为三类,即环境财务审计报告、环境合规性审计报告和环境绩效审计报告,分别研究了三种类型的审计报告的含义、所包含的基本要素、意见类型等问题,并认为环境审计财务报告应该采用简式审计报告模式,另外两种则应采用详式审计报告模式。李永臣(2007)对政府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和民间环境审计分别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环境审计报告相关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环境审计作为一种新型审计工作和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可以说在我国审计界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环境审计报告作为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环境审计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包含环境审计报告研究,专门研究环境审计报告的文献不多。许多学者的研究往往侧重于研究环境审计报告理论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审计报告是一个系统,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环境审计有不同的分类,每类环境审计都有其特点,环境审计报告也应有所差异。许多学者已根据审计内容进行的分类,分别对财务环境审计报告、合规性环境审计报告和绩效环境审计报告进行了全面研究,但很少涉及按审计主体不同进行分类的研究,无法体现出每种环境审计报告的具体特点。
二、审计报告与环境审计报告的关系
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分支,是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审计报告与环境审计报告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环境审计报告继承了一般审计报告中适用的东西,又在一般审计报告的基础上有了一定发展,因此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区别。见(表1)。
(一)共性分析 环境审计报告是审计报告的一种。审计报告包括各种专项审计以及各种类型审计的报告,环境审计作为一种专项审计,其审计报告继承了一般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与一般审计报告的作用也是一致的。审计人员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被审计单位相关经济事项的公允性、合法性、效益性发表意见或做出评价,具有鉴证作用;通过审计报告中表达的审计意见,社会公众能够支持保护环境的企业或者环保项目,保护那些勇于承担环境责任的企业,因而具有保护作用;通过审计报告,能够证明审计人员履行审计责任的情况,具有证明作用。环境审计报告与审计报告要素基本一致。我国环境审计的内容在现有的审计报告的格式中可以得到充分反映,环境审计报告还应遵循现有审计报告的格式。
(二)区别分析 编制环境审计报告的依据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审计报告。当前大多数国家是将国家方针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国家环境保护的法令法规等作为当前的环境审计依据,与传统审计报告存在很大差异;环境审计报告的主体有别于常规审计报告。由于环境审计人才的缺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采用联合审计模式是成为一种现实选择。这就使得环境审计报告的主体有别于常规审计报告。它突破了以审计人员为审计报告的唯一主体,将环境专家等的责任明确于审计报告中,即环境审计报告的主体包括专业审计人员和环境专家;环境审计报告所包含要素的具体内容不同。由于环境审计在审计主体、内容、目标、依据和程序方法等方面的特殊性,环境审计报告的具体内容与一般的审计报告也存在差异。
三、环境审计报告的比较分析
政府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和民间环境审计,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环境审计报告存在不同的关系见(表2)。
(一)政府环境审计报告 (1)编制主体。政府环境审计报告的编制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相比较而言,国家审计机关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以我国为例,根据《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1998年国务院在批准审计署的机构改革方案中强化了环境审计的职能,第一次将环境审计职能明确赋予审计机关。审计署专门设立环境审计机构――农业与资源环境保护审计司。同时,国家审计机关有足够的能力来吸纳环境学方面的技术人才参与实施环境审计,从而弥补审计人员专业技术上的欠缺,保证环境审计的实施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审计机构是政府行政机构的一个派出机关,其行政关系隶属于政府,政府审计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审计业务的执行者、审计结果的监督者,具有更多重身份介入环境审计事项,不利于保证审计结果的公允、公开和公正。(2)报告反映的内容。环境审计内容的差异使得不同审计主体最终出具的环境审计报告包含的要素及具体内容存在差别。政府环境审计的内容是针对政府环境责任的具体项目和扩展责任来确定的,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资金审计、环境政策审计、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法规审计等。国家环境保护资金审计是政府审计机关介入环境审计领域的主要动因和切入点,也是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国家环境政策审计是由具有监督权限的审计监督或环境监督机构,对国家制定的环境政策的适当性、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实施的审计活动,是宏观环境审计的主要审计类型;而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规划,总是与国家财政资金和财政预算相互联结的,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因此,环境保护规划也就自然成为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的内容之一。(3)与报告相关的审计方法。环境审计方法是环境审计人员检查和分析环境审计对象,收集环境审计证据,对照环境审计准则,据以编写环境审计报告,做出环境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如果审计人员在具体的环境审计过程中实施的审计方法不同,收集的审计证据便会存在区别,从而据以编制的审计报告及结论会存在差异。政府审计机关在环境审计的过程中,会根据特定目的、特定情况及具体任务而选择不同的审计方法,通常采用的审计方法有审阅法、核对法、观察法、询问法、鉴定法等。审阅法是任何审计都需要运用的技术,同时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常用技术,主要用于各种书面资料的检查;核对技术是审计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重要技术,通常包括复核和核对;观察法运用方便,可以随时随地采用,因而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对任何单位的环境审计,均需要运用观察技术;询问法的形式比较灵活,所询问问题可以根据现场随时进行调整,其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在审计的各个阶段都可使用;鉴定法是一种证实问题的方法,不是审计的专门技术,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技术,审计部门往往需要聘请有权威的专家进行专门的技术鉴定以协助审计工作。(4)特点。与内部环境审计报告及民间环境审计报告相比,政府环境审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社会公众对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状况的关注,是审计结果需要公开的基础,除涉及商业秘密或其他不宜公开的内容外,审计结果应对外公示。就我国而言,国家的一切财富属于人民,各级人民政府代表人民行使国家职能。而各级环境保护局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受各级人民政府之托负责运营国家投入的环保资金,必须按委托人的要求认真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完成政府的托付,并向政府报告其执行结果。而其受托责任履行状况如何,由政府审计机关对其进行审计,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后,出具环境审计报告,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政府环境审计报告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审计职能不断深化,审计层面不断提升,对政府审计行为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日益重要。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各级政府审计机关独立行使自己的审计职责,进行客观公正的审查,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对被审计单位违反环境法律法规和《审计法》的行为进行查证,提出意见,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而且可以对性质严重的依法作出处理,下达审计决定,直到追究责任人员的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审计机关作出的各项审计决定是依照有关法律作出的,因而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性,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都必须遵照执行,不得拒绝。
(二)内部环境审计报告 (1)编制主体。内部环境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表达审计意见或结论的主要载体。内部审计组织通过编制环境审计报告,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形成系统的审计意见或结论,既可以总结审计工作,完成审计任务,又可以准确完整地表达审计意见或结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与监督作用。内部环境审计小组的全体成员从企业内部范围来看是相对独立的,即内部环境审计人员与企业中负责记录环境相关财务事项的部门及人员之间相互独立、与企业中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部门及人员之间相互独立、并与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其他组成部门及人员之间相互独立。但相对外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强制性较弱。内部审计组织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一般都在管理层领导下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领导意志所左右,加之内部政策的压力、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不明确等,使内部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受到许多限制。同时,环境问题是一个横跨多学科的问题,现有的内部审计机构往往无法独立完成内部环境审计任务。(2)反映内容。内部环境审计的内容是内部环境审计对象的具体化,其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会计核算信息审计、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环境绩效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环境会计核算信息审计是通过审查企业以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为主的定量环境信息载体,如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以确定企业的年度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了环境问题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主要涉及到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情况、排污收费情况、环境目标责任制情况、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情况、污染控制情况、排污申报登记情况和污染限期治理情况;企业内部环境绩效审计是一个新兴领域,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组织内部的环境政策、环境管理系统和涉及环境方面的各个实践活动及项目实施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以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主要包括确定环境管理系统自身的有效性,以及对环境管理系统控制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以监督和评价企业具体环境目标的实现程度。(3)审计方法。政府环境审计所采用的常规审计方法,同样适用于内部环境审计。只是与传统审计方法相比,环境审计方法的特殊性在于:环境审计中对环境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这些专业不仅限于环境方面,还包括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工程学等各个门类。内部环境审计过程中运用到的一些特殊审计方法,主要包括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费用效益分析法是通过评价各种项目方案以及政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消耗的社会成本(其中包括环境方面的效益和成本)来权衡利弊,指导决策;市场价值法又可具体分为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等;替代市场法是利用市场信息间接估计环境物品价值的方法,分为资产价值法和旅行费用法。(4)报告形式。与政府环境审计报告相比,内部环境审计报告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比较弱。只有报告中提出的审计意见取得报告阅读者,尤其是那些有权对之采取纠正行动的管理人员的认同时,内部环境审计报告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在的效用,成为推动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工具。与民间环境审计报告相比,内部环境审计报告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同作相应处理。同时,在审计报告的作用上,内部环境审计报告只能作为本单位进行经营管理的参考,对外不起鉴证作用,一般不向外界公开。在与政府环境审计及民间环境审计的联系方面,内部环境审计报告可为政府审计机关和民间审计组织的审计提供重要的参考。由于内部环境审计一般是由单位内部的审计人员所进行,审计面较广,在收集审计证据、了解单位经营管理和环境控制情况、分析有关业绩与存在问题的原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政府审计机关和民间审计组织参考内部环境审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不但可以适当减少其审计工作量,而且可以集中力量去审查被审单位的重点问题,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风险。
(三)民间环境审计报告 (1)编制主体。民间环境审计报告的编制主体主要是注册会计师。众所周知,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民间审计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的主要原因在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客观和公正。民间审计组织无论其组织还是业务都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在这方面是优于政府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的。民间审计组织的组织形式一般是合伙制,合伙人之间的连带关系使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互相监督,因为注册会计师必须承担因审计责任而给委托人带来的损失,这种机制能相对降低审计风险。同时,民间审计组织既不隶属于政府机关,也不参与企业的管理,而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人员配置也可以根据承办业务内容的需要而择优组合。民间审计组织以其超脱地位和特有的功能实施环境审计,对环境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2)报告反映的内容。民间环境审计的内容是民间审计机构执行的具体环境审计活动,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资金的审计、合规性审计、资金与财务报告审计。环境保护资金的审计主要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审计企业承担的国家规划的环境保护工程或项目,这些工程或项目涉及到国家的环境保护预算拨款、国外援助资金或国际组织贷款及国家环保专项贷款;合规性审计通常指民间审计组织接受环保管理部门或有关部门的委托,对相关单位环境资源保护的合规性进行审计;资金与财务报告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传统领域,在环境审计业务中,仍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无论是企业专门提交的环境报告书,还是企业整体报告框架下环境报告段落,以及企业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其报告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注册会计师从事的环境审计,重点是对环境报告中会计原则的运用及环境方面的会计信息进行鉴证。(3)与报告相关的审计方法。民间环境审计所运用的审计方法与政府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的方法基本相似。只是在具体审计过程当中,其选择与运用会有所差异。邵金鹏(2004)认为,注册会计师在实施环境合规性审计时可以采用一些特殊方法,如“红旗”标志法、制造错误法。“红旗”标志法是审计人员在总结以往被审单位违反环保法规情况发生的基础上,整理归纳一整套发生可能性最高的相关经验,并用文字将之展示出来,以警示他人注意环境不合规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生的特征和基本状况,也利于审计人员对照检查被审计单位;制造错误法是审计人员在实施环境合规性审计时,制造真正的错误以观察其能否通过控制系统,以此评估控制系统的缺陷和易受破坏的一些环节。(4)特点。民间环境审计与政府环境审计的审计报告程序不同。政府环境审计主要按照法律和行政程序进行报告,民间环境审计需要在法定报告程序框架之下,充分考虑委托当事人的需求进行报告。与政府环境审计报告相比,民间环境审计报告没有行政强制力,只能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披露,或者通过发表不同的审计意见来影响被审计事项信息的使用。此外,这两种审计报告的编制依据、运行机制也不同。与内部环境审计报告相比,民间环境审计报告中的审查结论具有较高的社会权威性。其报告要向外界公开,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负责,具有社会鉴证的作用。
四、结论
路漫漫其修远兮,关于环境审计的研究任重而道远。因为任何一门新兴学科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环境审计的发展和完善,仍需要审计理论界、实务界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主要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三种类型的环境审计报告从多方面进行比较,以期人们对环境审计报告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也便于不同环境审计主体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沟通和协作,以提高审计效率,完善环境审计报告,促进不同环境审计类型之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菊生、刘文国:《环境审计与会计职业界的作用――加拿大和美国环境审计比较研究》,《审计研究》1998年第2期。
[2]陈正兴:《环境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3]杨树滋、王德升:《环境审计探讨》,《审计研究》2002年第6期。
[4]王健姝:《环境审计准则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5]邵金鹏:《中国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的运作模式》,《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6]毕颜杰:《环境审计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7]刘长翠:《企业环境审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黄业明:《环境审计报告研究:以政府审计为例》,《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9]李永臣:《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10]张爱民、郭坤:《我国环境审计主体分析》,《财会通讯》2010年第4期。
[11]Lawrence B. Cahill. Environmental audits(7th edition).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96.
随着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基建工程审计也由过去的事后审计向建设期审计过渡,这种将审计监督与适时参与工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使审计人员及时了解工程的进展情况,参与管理过程,及时纠正隐患问题,同时也保证了各项工程费用的有效控制,提高了工程投资效益,使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向较高层次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工程建设期跟踪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及工程管理水平,已成为审计人员、管理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共同目标。本文谨就提高工程建设期的审计质量谈些粗浅认识。
一、搞好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内容、审计范围、选择审计方法和步骤、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是工程建设期审计质量的前期控制。要想提高工程建设期的审计质量,审计人员首先应熟悉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材料,了解工程设计范围、建设规模、采用的工艺方法、选用的主要工艺设备、投资概算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对所掌握的内容尤其是投资概算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审计重点,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同时,还应收集相关的法规文件,强化专业知识,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二、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龙头”。它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文档,通过统筹计划和安排,明确审计目标和细化审计内容,从根本上规定了建设期审计发展的方向。审计实施方案是实施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审计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是否严格执行了审计程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审计评价要求审计组只对所涉及的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灵魂,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审计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
由于工程建设期审计的实施过程与工程施工同步进行,所以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介入的时机和内容,是高质量完成建设期审计的关键。因此,在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应首先确定审计跟踪点。审计跟踪点的设置是建设期审计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审计实施方案应明确选择对工程质量、投资、进度影响较大及事后不能审计或事后审计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审计跟踪点,规定其作为必审内容。审计跟踪点应细化,如防腐保温工程、重要的基础施工过程、设备工艺管线的试压等,使审计介入的时机和内容相对固定,避免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其次,应在审计实施方案中明确审计需参加的施工管理活动,目的是掌握工程的整体情况,使审计工作更有主动性。如主要设备的招标、工程设计变更的审查、图纸会审、工程投资款拨付等,这些活动审计人员必须参加,以及时了解建设项目的动态变化,为保证审计质量做好基础工作。
三、强化审计实施过程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中心环节。在工程建设期审计中,由于审计工作日比较长,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各样的审计风险,再加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所以,为了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强化对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首先,应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复核制度;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按照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编制描述性的审计工作底稿,获取直接、有效的审计证据;再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纠正,保证审计任务顺利、高质量地完成。
工程建设期审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应强化审计基础工作,准时按照被审计单位通知的时间到达现场开展审计,及时记录有关审计事项和内容,完整显示审计过程。在发表审计意见和做出审计决定时,根据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和时限性,可以选择口头、审计底稿及审计整改单、审计公文等形式,保证审计结果直接、及时地作用于工程项目。例如,在对×单位承建的“××深冷装置改造工程”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该工程消防水罐的防腐存在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设计图纸规定罐内防腐需要喷涂四遍才能达到质量要求,而施工单位不按设计要求施工,有的仅喷涂一遍就达到设计厚度,严重影响了金属罐的使用寿命。审计人员及时出具审计整改通知单,施工单位立即进行了返工处理,确保了金属罐的使用寿命。这种现场及时纠正发现问题的做法,不仅为优质高效地完成建设项目提供了有力保证,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信誉。
四、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完善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被审计单位工程建设期投资的真实、合理、有效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工程建设期审计报告的原始材料,主要来源于审计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内容,也就是审计人员参与施工过程管理的审计工作底稿、现场整改单等对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的叙述。审计报告应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实际控制中的符合性进行评价,披露项目建设招投标、合同、监理、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影响效益的原因,提出堵塞漏洞、加强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提高投资效益的建议。对建设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等事项进行评价,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的规章制度,评价要准确适度。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应进行评价。审计报告措辞要严密,定性要准确,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一直以来在强化单位内部管理、监督内部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对于规范组织经营行为,提高经济利益,防范和降低经营风险,实现战略目标,增强组织的竟争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以及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它是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的目标是协助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提供与所审查活动相关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和信息,包括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地控制。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把内部审计成果转化为管理成果,督促组织改善运营、提高效益,使内部审计工作有回报、出效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
一、提高组织负责人的认识
领导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相应地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都会重视该项工作。内部审计工作,不论在人员管理还是工作程序等很多方面都受控于组织的负责人,只有提高组织负责人的认识,使他们和自己的团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内部审计制度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
针对我国企业存在的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的问题,首先要从观念上有所转变,把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由于内部审计处于组织内部,同外部审计相比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比如可以对信息进行及时反馈,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操作性强,使公司对发现的问题能采取适当的措施,从而避免出现更大的失误。同时它还可以对执行情况进行后续审计和系统跟踪,不断改进管理,完善监督控制系统。
组织负责人是企业的领头羊,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顶梁柱,如果不提高负责人的认识,就会造成成果和行动的不一致,只有组织负责人的认识提高,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结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审工作涉及面广、要求高,面对内部审计新的发展趋势,必须不断加强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首先可以通过吸收具有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使内部审计尽快与国际连轨;其次,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现有结构,除了配备具有审计基本技能的专业人员外,将法律、计算机、企业管理、工程等专业人士也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最后,严格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证书的取得,通过考核认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决不能把资格证书考试认为一种形式过过场。
内部审计人员虽然对本企业内部情况比较了解,对于企业的薄弱环节较外部审计人员清楚,但是,内部审计人员接触的业务面有一定的限制,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经济业务,所以内部审计人员需加强学习,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企业的需要。面对不断扩大的经营风险因素和有限的信息,审计人员需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更有效地获取信息。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积极、有效的沟通
内审人员除了要处理好与被审单位及相关人员的关系,也必须处理好与组织内的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的人际关系。通过定期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完善组织的信息与沟通程序,这是组织治理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基础,同时积极有效的沟通又会促进内审人员与有关人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使审计结果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沟通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审计规划阶段,内审人员要与组织高层进行沟通,了解组织近期或长期的工作任务,围绕组织高层的中心工作来选择审计项目,取得管理高层的信任,从而保证审计成果得到充分重视。在审计实施阶段,内审人员要与被审单位管理层进行沟通,讨论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及审计人员的安排等,同时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活动、生产特点、控制系统及风险等,在沟通交流中考虑被审单位的感受,消除被审单位的排斥心理,营造理解与合作的气氛,逐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场审计结束后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审计报告出具前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对发现的问题开展交流,将沟通工作由“说服”向“协商”转变,取得被审单位的认可,保证审计结论得到各方的接受和支持。
四、建立反馈系统,监督内部审计程序的执行和落实
为了保证内部审计成果发挥出相应的效用,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向上级领导或监督部门汇报,建立一整套信息反馈系统,严格执行责任制度和报告制度。新晨
论文摘要:随着证券市场环境的逐步健全与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与承担的法律责任呈明显上升趋势。注册会计师只有在所有重大问题上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只做自己能胜任的事,才能提高审计质量,有效规避审计法律责任。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法制法规的健全与加强,公众法律意识及其对注册会计师的社会期望Et益提高,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风险与承担的法律责任呈上升趋势。我国对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失误已不再仅仅强调行政和刑事责任,而是加大了追究民事责任的力度;不仅对确知的信息使用者承担民事责任,而且对不确定的投资人也要承担民事责任。那么,如何认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会计职业界怎样将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降低到最小?这些都是我们试图解决的问题。
一、注册会计疖法律责任的认定标准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按照承担的内容可以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形式。但关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认定标准,到底是尊重“过程真实”(即审计过程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还是偏倚“结果真实”(即审计报告体现了法律标准),会计界与法律界争议颇多。
会计界认为,注册会计师在执业的过程中依据的执业标准是《独立审计准则》,相应地遵守的法律法规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法律法规。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注册会计师是否承担法律责任,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失或欺诈行为,而判别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失或欺诈行为的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了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只要在审计过程中严格遵循了审计准则,保持了必要的合理的职业谨慎,给予了必要的合理的职业关注,其出具的审计报告即具备了审计标准上的“真实性”,即使与实际不符,也无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果注册会计师由于过错即遵循独立审计准则而出具了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报告,则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此可见,独立审计准则成为认定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标准。其理由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成本的约束下,只承担“合理的保证责任”,“公允地”发表意见,无法彻底避免或者消除审计结果的“虚假性”。
法律界认为,审计报告与事实不符即为虚假报告,其追求的是结果,而非过程。法律专家刘燕提出:“在法律界以及公众看来,如果说只要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满足了审计准则的‘真实性’要求,就不能认为其工作的结果是‘虚假’的,其逻辑是很荒唐的”。因为注册会计师作为审核有关财经信息的中介机构,其工作成果(而非工作程序)与股东以及其他信息使用人的利益高度相关。公众投资人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几乎都来源于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查验后才披露的财务信息,因此,如果报告失真,公众的利益通常都会受到损害。不论导致注册会计师报告失真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公众投资人来说都没有意义,因为他们并不关注、也没有能力来关注注册会计师审计、查验的过程,只能被动地接受注册会计师提供的结论。
我们的观点是,随着会计界和法律界的相互不断的对话,双方都应吸收对方的合理的意见,一方面要考虑大众的需求,维护大众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审计事业在我国属于刚刚发展起来的行业,需要培养和呵护的实情。从形式公正走向实质公正。
独立审计作为一种“公共合约”和“监督经营者对一般通用会计规则的遵守和对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的适当行使”的“外部权威”(谢德仁,1997),可以理解为主要涉及审计委托人、审计人、经营管理层和监管机构四方的契约。在审计人最初承接审计业务时所签订的审计业务约定书,即为此项契约行为的法律证明文件,也就是交易合同。用法律执行合同所需的条件为:①交易双方当事人事前签订的合同条款必须相当完备;②合同中规定的行为在事后不仅能被双方当事人观察到,而且能为第三方(法官)所见证。但在现实中,由于当事人的“有界理性”以及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要预期所有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是非常困难的,写出一个完备的合同就更难了;即使从理论上讲一个完备的合同是可能的,但如果成本高,当事人也宁肯选择不完备,留待以后根据情况不断补充。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即使双方都能观察到的行为,要在法庭上证明也相当困难;由于当事人与法院的信息不对称,使得许多交易合同不可能由法院来执行。因此单纯依靠法律来执行合同,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基于此考虑,我们认为,独立审计准则应当具有其相对的法律地位,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其不能成为注册会计师免责的法定标准,而是将其纳入法律既有的框架内进行考量,如其符合“公共利益”,则成为注册会计师免责的标准,否则,不能作为免责的标准。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进行执业,尽到了其应有的注意义务,则即使审计报告与事实不符亦无须承担法律责任;如果仅仅形式上符合审计准则的标准,而未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即未达到审计准则的实质性要求,则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如果形式上未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但其有充分的理由表明已尽到了实质上应有的注意义务,则亦可免则。
二、注册会计鼻法律责任的规蠢
鉴于日益加大的法律风险与法律责任压力,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实质上把握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旨,在所有重大问题上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只承担自己能胜任的业务,提高专业判断能力。
(一)提高审计质量。有效规避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最主要的对策是提高审计质量。提供尽可能完善的审计报告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师应在审计中始终保持独立性。审计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不受那些削弱或纵是有合理的估计仍会削弱注册会计师做出无偏审计决策能力的压力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王跃堂、钟蕾,2004)。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这是世界公认的基本要求。我国独立审计准中也将此单独列了出来:所谓的独立性,包括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两个方面。实质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如曾在被审计单位任职后离职未满两年的、持有被审计单位有价证券等的利害关系;形式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出一种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身份。只有在审计中始终保持审计独立性,才能对审计质量有基本的保证。
2、加强业务承接前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降低法律风险。诸如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品行、面临压力、被审计单位经营情况与经营风险、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等的调查了解都应当是注册会计师承接业务之前认真对待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前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可以获取有用的信息,注册会计师应特别注意加以利用,以防止管理当局购买会计政策或故意向注册会计师隐瞒重要信息。
3、出具明晰的审计报告,减少不必要的误解。近些年有不少事务所在审计完毕出具审计报告时经常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比如用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把问题藏在说明段中令使用者难以理解。这种行为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审计报告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也给会计师自身带来了麻烦,因为如果信息使用者利用这一点提起诉讼,事务所即使不败诉,为了应付诉讼也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不如用较确定的语言表明态度,也可避免无谓的纠纷。
4、实行会计师事务所的定期轮换制与同业互查制度。轮换制度主要考虑到长期接触会使注册会计师可能与客户形成亲密关系,并对熟悉的事物失去警觉和敏感能力,从而有损审计的独立性。同业复查制度要求每个会计师事务所必须由另一合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质量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及其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目的就是要借助业内注册会计师的技术和经验,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
(二)加强注册会计师诚信建设.制定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增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
1、加强注册会计师诚信建设。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以“己之诚实”换“他人之信任”。一个主体若长期诚实、守信,就形成了自己的信誉。诚实与信誉是两个等价概念(王善平,2002)。“信誉的基础是产权,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张维迎,2002)。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缺乏诚信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弊端与中介机构功能的错位。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真正脱钩的改革,政府的外部推动是第一位的,要建立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体系,要让严重违法的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从证券行业中彻底出局或者从此彻底丧失执业资格。
【关键词】审计 风险 因素
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本前提所谓工作环境,是指影响审计工作开展和对其产生作用的外部条件,它是与审计实施程序、审计方法、审计步骤以及审计法规法律不同的因素。要科学地处理好这些因素,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之前,要客观、全面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不仅要了解该单位财务状况,而且要了解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甚至了解人事管理、人员配备的情况;同时,要特别注意了解该单位以前的法律诉讼情况和原因,从而对该单位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以便准确确定适用的行业制度、法律法规,研究减少审计风险的办法和措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二)科学借鉴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无论是政府审计还是社会审计,其审计的业务、方法是相似的。所以,科学借鉴以前审计人员的审计文书,从中分析审计问题的内容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实施审计工作界定范围、判断重点,同时,也为合理配备审计人员和合理分布审计力量做好准备,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和避免审计风险。
(三)实施“承诺书”制度,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会计和审计工作是性质不同的两项工作,因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各自所负的责任也不尽相同。会计人员应对其报告的财务信息负责。审计人员负责审查财务信息的处理和报告是否符合既定准则,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与财务相关的各种情况,而对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不负责任。因此,为避免审计风险,在审计组正式审计前,应由被审计单位对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做出承诺。对是否存在“未决诉讼”和是否为别的单位进行供款担保等情况做出说明,并加盖被审计单位公章、法人代表章、财务负责人章,填制“承诺书”,以明确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
(四)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避免来自方方面面的干预“独立性”是审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也是避免审计风险的根本前提。如果审计的各项工作从一开始就无法保证其独立性,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有的让“关照”,有的让“照顾”,那么可想而知,最后的审计结论只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另外,要严格执行审计回避制度,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审计风险。在做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对陷入财务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特别注意;二是要与熟悉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律师建立长久的关系,经常交流经验,以避免审计风险和法律责任。
二、严格审计程序,依法实施审计工作,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审计工作有一套严格、完善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步骤,不能按主观臆断去随意操作和评价。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认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三十八个审计工作规范去执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具体来说应搞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周密制定审计方案,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在拟定审计方案时,除按照审计方案编制的一般方法将此项目应当审计的主要内容写进去外,还必须将审计风险的控制点找出来。这要充分引用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结果去做。要认真执行审计程序,特别是注意执行审计文书的送达、审计报告当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和审计处罚听证等程序。
(二)依法实施审计、准确恰当定位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要尽量掌握完整的财务资料,同时也应当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审查和核实,要注重对审计风险控制点的审查和分析。对每个审计事项从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审计依据,做出科学的判断,从而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定性。定性依据要特别注意依据适用的范围、时效、内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三)评价客观公正、处理处罚适用审计评价要在内容、方式、标准和用词方面的准确规范,防止主观臆断、任意褒贬,隔离客观事实。评价要有合法、充分的依据,对涉及的具体事项如果证据不足,法规依据或业务标准不明确,不要轻易作出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处理处罚要客观公正,事实要清楚明确。另外,在审计报告出具前,要求被审计单位拿出审计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整改与纠正的书面承诺,避免审计报告发出后长期不能落实或不落实无从追究的现象,以减少审计风险。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制定职责明确的管理制度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审计风险,必须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作为根本点,并配合必要的职责分工,提高大家的风险意识,才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主要应加强以下几点工作:
(一)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增强防范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首要手段,这就要求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因为所有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法规都要靠审计人员去执行、去落实。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的防范审计风险意识,可以增加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利于审计人员自觉执行审计操作规范,准确选用审计依据,更加适当地进行审计处理和审计处罚。同时,审计人员要廉洁自律,严格遵守审计署制定的“八不准”审计纪律,这些对防范审计风险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摘 要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业务质量”,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本文结合工作中的实际做法来探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加强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审计实施 质量控制
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它涉及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审计活动的始终。它包括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后续各个阶段的控制。审计实施主要包括项目审计程序的选择与应用、工作底稿的记录与复核、报告的编制与审批。它是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整个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的根本。加强对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部门要通过不断完善审计实施质量控制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水平。下面主要结合内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加强审计实施质量控制的的几个关键的质量控制环节。
一、审计实施过程中现场控制
现场工作的成败是能否顺利完成审计工作的前提,为了能迅速洞察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我们坚持“全面协调、重点突出、通盘兼顾”的原则,强化沟通,突出重点,有序开展现场审计工作,保证了审计任务的按预期计划圆满完成。
(一)审计流程的控制
(1)开好审计进点会。进驻被审单位后,立即召开了由公司分管领导、被审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及有关专责人等参加的审计进点会。会上,公司分管领导强调实行任期届满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意义,消除被审单位干部职工思想顾虑,对审计配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引起了被审单位的重视,为审计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视审计承诺,规避审计风险。具体的审计业务工作展开之前,审计组要求被审单位领导及财务负责人对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事项作出书面承诺,以规避审计风险。
(3)强化审计方案的指导作用。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成员严格按照审计方案所确定的审计目标、审计步骤和审计分工,有针对性地采集与各类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汇总,分别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发现问题及时与被审单位沟通、确认,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根据实际情况,审计测试方案需要调整的,经过审计组长和主审批准后及时调整。
(4)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实施质量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被审单位管理制度的健全性、符合性测试情况和管理流程的分析情况等,调整审计风险点和工作重点,在不同风险点进行项目内容分工,合理安排审计资源;对重要审计事项进行全程跟踪,力求将审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5)有效利用审计辅助软件和ERP管理系统,提高审计效率。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审计辅助软件开展工作。通过审计辅助软件采集被审单位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按系统规定的审计程序工作,按照统一格式对审计实施过程逐项进行记录,编写审计工作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利用ERP系统的高度集成和信息资源共享以及财会信息所具有的综合性,审计人员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
(二)审计取证控制
审计取证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要符合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审计取证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客观反映,为被审单位所信服。如果审计取证中存在问题,就会影响审计工作的处理速度或带来审计风险。所以在审计中应该规范审计取证:一要规范审计取证的内容;二要加强对取证材料的审阅。在审计取证控制方面的做法是:实行审计取证制度,即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以审计记录的形式由被审计单位进行书面确认,对问题的事实与否作出确认,并就问题的有关情况提供说明和相应的支持材料,并且要求审计取证记录必须经过被审计单位相关分管领导的签章确认。取证过程也是与被审单位沟通的过程,通过对审计问题的及r讨论沟通,增进理解与配合,更有利于问题事实的认定和被审单位的接受。
(三)审计底稿控制
审计工作底稿是对审计证据收集、鉴定和利用全过程的记录,是组织审计工作、编写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制定并执行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标准:一是内容要完整,要反映出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检查的范围和方法;二是重点要突出,重要事项或问题一定要在底稿中详细列示,以便于编写审计报告;三是责任要明确。
第二,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组长要对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恰当等进行复核,确保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确实把好审计事实关。
(四)审计进度控制
确保审计项目组能按照即定的审计目标有序的开展工作,是及时发现审计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个环节,我们的做法是审计组现场及时召开审计情况碰头会,集中讨论审计问题,碰头会由审计主审主持并形成会议记录。会上每个审计人员对已形成的工作记录进行回顾,将项目的完成进度、抽样的比例、工作底稿整理的进度、问题汇总、被审计人员对问题的反馈意见、对审计进度的影响因素、现状及解决对策等一一汇报。审计组长重点关注:进度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是否准确、有依据并满足审计的目标;存在哪些风险因素会阻碍到审计项目的进展。会议记录按统一规范的格式进行填写,审计组长复核汇总后提交给审计负责人进行审核,并就有关审计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专业指导意见。
审计组碰头会形式是对审计问题的集中会诊,保证项目负责人及时了解工作进展,确保更高一级的审计主管人员可以远程对现场的审计工作进行质量监督,同时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也有利于不同审计组成员间不同审计线索的整合和分析,以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二、审计实施中审计报告控制
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活动最终结果,审计报告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审计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编写审计报告时应重视事实的准确性、清晰性,建议的可行性,内容的重要性及报送的及时性。
现场审计结束,项目组全体人员对审计报告进行集中审议。在全面总结被审单位管理业绩的同时,对问题逐一讨论评议,从管理和效益中查找症结,分析原因。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应直指审计发现产生的根源,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便于被审计单位从根本上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堵塞管理和控制上存在的漏洞。
审计报告签发前,必须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多沟通,应客观地分析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意见,换位思维,避免审计人员因主观因素和审计取证过程不够深入、调查了解不够全面造成的偏差。征求意见后,项目组长应对审计报告再行修改,经复核把关后,向被审计单位、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和规定的其它有关人员报送正式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编制报送的规范、合法。
参考文献:
[1]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
[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3] 刘英来 关于审计质量控制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04(7).
审计系统爱岗敬业征文演讲
1985年,我在县教育局担任会计时,接受过教育资金审计,算是初次认识审计。翌年,被调入县审计局,至今没有离开过审计部门。在审计岗位的二十多年中,亲身感受了审计工作的苦与乐。回首往事,心中积蓄了诸多感概。光阴荏苒,审计岁月峥嵘。
刚到审计机关,我是一无所知,不知道如何开展审计。理论知识匮乏,实践操作陌生,看到同事们忙出忙进,自己却插不上手,就有一种说不出的自卑感。当时有位老审计**同志和蔼地说:“审计其实是件苦差事,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基层审计部门工作更辛苦,和谁都不能比,你还年轻,有的是奔头,要好好地学习,勤钻研,肯吃苦,把握机会,就能有进步哟!”听了这位老先生的话后,我心中对审计更产生了一丝惶恐,一种敬畏,也感觉到那是审计前辈们对刚到审计部门工作的年轻人的一个告诫,一个激励,一个期望!于是,牢记审计前辈们的教诲,怀着对审计的敬畏之情,便开始了我人生历程中的审计之旅。
还清晰地记得,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新旧制度交替之际,市面一度出现假发票,经济管理秩序比较混乱,审计作为经济监督部门责任重大,工作要求高,政策性强,如何判断被审计单位财务活动的是与非、真与伪,我很茫然。在取证时感到很吃力,总觉得脑子里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审计概念体系,不能做到得心应手。每当面对疑难问题,面对无从下手的帐表及会计凭证时,同事们都会从审计思路,单位职能,业务性质上指导我,帮助我从最初的核实财务收支数据到检查账表的一致性,再到查处违反“收支两条线”、挪用专项资金、违规处置国有资产,到违反预算法,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等违纪违规违法问题。我在审计的道路上逐步成长,心中原有的不安和压力也逐渐转化为一种动力。每当完成一个审计项目时,便主动与同事们搞过的项目对照检查,对比审计档案的归类排列,检查审计程序的履行,查看审计证据的获取,审计工作底稿记录收集、审计法规的引用,进而分析和研究审计报告,认真总结审计工作中的经验成绩、缺点和不足,多方面积累审计经验,努力提高工作能力,以适应各种复杂的挑战和各个不同时期的审计工作新要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依靠勤学苦钻和审计实践的历练,终于从外行变为里手。凭借工作细,能吃苦,肯钻研,善动脑,赢得领导的信任。每次分配工作总是把难度大,时间紧,要求高的审计任务分配与我。为了能尽快完成审计任务,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转习以为常。记得那时的审计工作全靠“一把算盘一支笔”,从编制审计方案到出具审计报告全靠笔写,计算数据要将笔夹在无名指与掌心至虎口之间,再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拨动算盘。有时为了制作一个表格的数据,算盘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珠算基本功不扎实,运算则需要×到×遍,时常为合计一笔数据搞得汗流浃背。一次审计从写审计小组报告到出具审计决定加上修改,有时要反复誊写×至×遍。尤其在涉及移民搬迁安置资金、民俗村建设资金使用情况审计,要顺着资金流向一查到底,克服会计资料不全,村级账务管理不规范等困难,核实资金来源,跟踪到使用款项的乡镇、村委会、实施农户,按年度分级逐项逐笔核实查证。农村会计基础薄弱,财务管理混乱,农民自筹款没有正规账目记录,仅凭村干部印象记忆,遇到以工抵资,以物代资的复杂情况,按款项,分时段进行认真核实交款时间、数量、人名,以工抵资、以物代资的手续依据,分户建账,理清资金来源,发现疑点,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从宏观着眼,以促进规范化管理为目标,澄清各类问题,核实查证各项数据,及时向上级审计机关和人民政府提交一份份数据翔实准确、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二十多年,共承担完成审计项目×多个,查出违纪违规资金上亿元,发现大案线索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件,审计决定落实率×%。勤政廉洁,恪尽职守。就这样一座座像小山的会计账本、资料被消化,一串串枯燥乏味的数字通过明查秋毫后显得更加真实、合法,换来的是上级党委政府对工作的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作为审计人员的我,已感到十分的满足。
在审计的闲暇之余,我用心去捕捉审计工作的点点滴滴,用心去观察审计人的工作和生活,从细微之处寻找写作线索和创作灵感。值得欣慰的是,我写的《我县是如何开展定期审计的》被《**审计》1989年第×期刊登,并在1990年×月全区审计系统论文评选中获得鼓励奖,更加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相继,《承包经营终结审计》、《审计监督必须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兢兢业业搞好本职工作》、《审计复核是提升审计成果质量的关键环节》、《关注民计民生强化审计监督》被《**审计》1991年第×期、1993年第×期、1997年第×期、20xx年第×期、20xx年第×期刊登。《情为民所系》收录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明办《道德规范读本》(审计分册)20xx年“廉洁奉公”栏目。《他无愧于党的事业》荣获1993年×月**人 民广播电台、银川酒厂、建行**分行、工行**分行举办的“先锋队之歌”征文二等奖。《泾源县重视落实审计决定》被《中国审计报》 20xx年×月×日 二版头条刊载;微型小说《骚胡》刊于《中国审计》20xx年第×期“文翰墨苑”栏目。审计信息《泾源县审计局强化监督检查措施狠抓审计决定落实》、《**县审计局采取措施确保审计人员有为有位》被《**审计网》 20xx年×月×日 和 ×月×日 采用。二十多年来,被各种媒体、报刊采用的审计论文、调查、通讯、信息等稿件×余篇。正是这些点滴文字、只言片语记录了我在审计岗位各个不同时期工作经历的苦涩与艰辛,也折射出我充满快乐与向往的审计成就。20xx年荣获**市及**区审计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并从副主任科员晋升为主任科员。这些殊荣地取得,是与数十年在审计这片热土上坚持不懈辛勤耕耘分不开的。
弹指一挥间,二十多年的光阴一晃而过,蓦然回首,逝去的一幕幕就在昨天。二十多年里,审计监督检查靠手工抄写和用算盘计算到实行计算机审计、无纸化办公,通过区域网获取审计信息和政策法规,这一桩桩记忆,一张张笑脸,一份份真情,一次次收获,一个个变化悄悄浮上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了快速发辰,悠而在发展的同时,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方面基东出了一承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低下.从注册会计师执业环晚,会计毕业论文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琦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子方面分析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低下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解决完菩注姆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道德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在其执业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执业责任等方面所应达到的标准,它是社会职业道德在独立审计领域的具体化。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低下是个不争的事实,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是专业胜任能力及执业责任方面不达标,严重忽视了查找上市公司舞弊的职责.例如,担任‘红光实业”1996年年报审计的“蜀都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存在过失,甚至没有对一些重大的应收账款进行必要的函证,也没有对公司的主要的存货进行必要的盘点;“大庆联谊”1997年年报虚增利润2800多万元,募集资金没有按上市公告书说明的投向使用,“哈尔滨会计师事务所”在年审中未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第二是职业品德及职业纪律方面达不到标准,很多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相互勾结,对上市公司的虚假会计报表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例如,“沈阳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东北药”1996年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发现该公司违反国家财务规定,将亏损虚报为盈利1995万元,但该事务所对上述虚假陈述予以掩盖,出具了含严重虚假内容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st黎明”采用大量的虚假销售,假签购销合同等手段将1999年实际亏损3448万,谎报为盈利5231万元,‘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却为该公司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低下的成因
(一)注册会计师缺少格守职业道德的外部压力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出于逐步确立和完善过程中,资本市场的运作还欠规范,社会公众对报表的利用程度不高,.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要求不高,注册会计师缺少格守职业道德的外部压力。《上海证券报》1999年2月对投资者的一项调查表明,只有58%的被调查者认为股价与企业业绩关系不大.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投资与投机并存,而后者占的比重较大.以赚取差价为目的的“股民”甚多,而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投资者不多。会计信息到底是否真实对广大股民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是否会令股价上涨,因为这是他们的利益所在.因此,注册会计师格守职业道德的压力无形中减轻了许多.
(二)注册会计专业胜任能力较低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外界对会计职业界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会计职业界本身的专业水平却提升缓慢,从而导致会计职业界整体供求矛盾突出,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的问题暴薄无遗.
1.注册会计师考核制留下后遗症.应该讲,现在会计职业界胜任能力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其历史渊源,那就是在1991全国开始第一次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以前,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是通过考核而不是考试取得的。由于当时考核的标准弹性较大,偏重于工作经历和年资要求,而且考核的主体是各地方财政部门,他们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及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不甚了解,各地方的考核标准也不甚统一,这使得早期通过考核取得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的人员素质、知识结构参差不齐。这为注册会计师的后续发展留下了不少隐患,如年龄结构偏老,知识结构陈旧,对许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型业务无法胜任等。
2.注册会计师考试较为宽松.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或者取得会计或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可以申请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考.美国规定只有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才可以报名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且要有会计、商法、经济学等相应学科的学分,从2000年开始各州会计委员会拟将考生报考学分要求从120学分提高到150学分,这实际上意味着美国已将考生的学历要求提高到了硕士研究生水平.相比这下,我国现实规定要求实在太低,只要专科毕业,不论其所学专业,也不论其是否系统学习过会计课程都可以报考,这样很难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素质.我国目前取得收稿日期:2002一07·08总第269期王宏宇:论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途径会计或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连中专学校或专科学校都没有上过,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英语和计算机等基础知识,更谈不上对会计和审计等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这样的人员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取得资格后很难胜任工作。
(三)对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不够“琼民源”案可谓手段恶劣、影响严重,然而对涉案中介机构的处罚却是:对“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处以警告,暂停其从事证券业务资格6个月,暂停签字会计师3年的证券业务资格。“红光”造假案件是近年来证券市场上影响极坏的又一个重大案例。证监会界定的该公司的涉案结果是:编造虚假利润、编取上市资格、隐瞒重大事项、挪用募集资金买卖股票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参与造假行为的“蜀都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相关人员受到的处罚是:没收非法所得30万元,并罚款60万元;暂停该所从事证券业务资格3年;认定相关签字人员为证券市场永久禁人者。笔者认为,对中介机构的处罚与其带来的危害相比来说,对他们的处理实在太轻。现行制度下,造假被发现的机率还不大。因此,从收益与风险对比的巨大反差来看,注册会计师们敢于以赌博的心态来造假,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了。
三、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建设途径注册会计师有意或无意地为上市公司出具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审计报告已经使得投资者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注册会计师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已经失去了信誉。注册会计师要想取信于社会公众,维护职业信誉,有效督促注册会计师自觉履行服务于社会公众的职业责任,促进其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使其有效发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作用,就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
(一)为注册会计师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1.规范会计市场的运作。规范会计市场的运作,努力消除行政干预和地方垄断主义,使注册会计师真正具有独立性。这样会计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自然减少,被审单位购买会计行为也将灭失,注册会计师违背职业道德的利益驱动也将不存在。
2.在全社会范围内宜传诚信。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如果全社会都有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人人以诚信为本,注册会计师也不会愿意成为众矢之的的。其实我国有许多优秀注册会计师,他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默默奉献,但也有一部分“中间者”在“大气候”的影响下,职业道德基石动摇,随波逐流,最终走向拜金主义的歧途。究其原因,主要是从众心理在作怪。3.宣传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系统地传播、阐释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最大限度地给从业人员及社会各界以职业道德观与行为的影响,使其逐步深人注册会计师的思想
--> 深处,从而净化其内心世界,改善认识标准,确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宜传教育的手段除了报纸、电台、电视以外,还可以采用公益广告、城市塑像、组团宣传等方式进行,而且应以正面宣传为主,但要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以理服人。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1.提高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条件。应逐步提高注册会计师报考条件,规定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才能报考。因为大学本科毕业生相对来说素质较高,系统学习过各类基础课程,计算机英语基础知识都具备,为将来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2.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应该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把好注册会计师人门关,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将素质低的人员拦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大门外。笔者认为应该实行分级考试制度;适当增加考试内容;调整考试难度;配套增加注册会计师后继教育考试。
(三)加大对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成立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其向证券交易委员监会或国家审计署负责,并有权处罚违规会计师事务所和违规会计师。对影响重大的案件,应进一步提交司法处理。违规案件的处罚力度应加大,绝不纵容注册会计师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加强检查监督力度,建立健全惩戒制度,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确保监督与制裁机制的良性运作。
四、结束语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已逐步走向规范运作的轨道,以及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认定制度不断完善,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能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l]于玉苗.我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关系研究[cl.中国会计教授加00年会论文.
[2〕李勇.会计毕业论文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以崭新的面貌迈向新世纪闭.注册会计师,2000,(1).
[3]张立民论独立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改善[j].注册会计师,2000,(2).
[4]郭照敏.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现实思考[j].注册会计师,2000,(8).
〔5]王立彦,廖金梅.中英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比较[j].注册会计师2001,(2).
关键词 非持续经营 审计判断 审计失败对策
一、非持续经营的审计判断
(一)非持续经营的内涵
最新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从审计的实务操作上对企业非持续经营作了详细指导,如准则第三条指出“本准则所称持续经营假设,是指被审计单位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定其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持续下去,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在笔者看来,这实际上是对非持续经营作的一般性界定,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指南的解释,“可预见的将来”一般不超过十二个月。
(二)非持续经营的表现形式
准确判断企业是否存在“持续经营能力重大不确定性”对审计报告形成意义重大。非持续经营只是“持续经营能力重大不确定性”的一个否定方面,作为注册会计师搜集审计证据、作出审计判断的基础,有必要对非持续经营的表现形式加以分析。一般意义上,非持续经营的外在表现是企业经营环境恶化、财务危机的形成。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可能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波动、技术更新换代、法律环境变更、客户违约以及供应商与监管机构突然退出。无论上述哪个因素,最终都能在财务中反映出来。因此,对企业非持续经营的审计判断主要从财务方面切入。
(三)非持续经营的审计判断基础
“持续经营能力重大不确定性”审计报告的形成一般包括审计目标的制订,分析可能导致经营风险的事项或情况,计划审计工作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评价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作出的评估,进一步审计程序,最后得出审计结论与报告这六个步骤,其中每个步骤都涵盖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判断,即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重大不确定性的怀疑。
财务危机作为非持续经营的最终体现,从审计的需要出发,作出合理的审计判断,必须对财务报表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反映在财务层面的“持续经营能力重大不确定性”,在企业持续经营和非持续经营之间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非持续经营的审计失败成因分析
审计失败一般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公认的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建立在非持续经营基础上的审计失败可能来自于审计判断的失误,也可能来自其他原因,追根究底是制度不健全的产物。下面主要从制度建设、审计主客体三方面加以分析。
(一)审计失败的制度原因
制度建设必然滞后于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经济交易类型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准则和制度不可能将一切事物都考虑进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创造性地运用或规避制度准则,从而到达粉饰报表的目的。在2011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颁布之前,企业非持续经营的审计并没有纳入或者很少纳入审计过程,这种制度自身建设的缺陷往往会导致审计失败。
同时我国审计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一般企业根据某种需要,付费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形成审计报告。可想而知,这种企业花钱聘请会计事务所审计的制度,不可避免受企业管理者控制。会计事务所的日常费用维持靠取得并持续取得企业审计业务得以生存,一旦会计事务所出具不利于企业的审计报告,可能直接影响到会计事务所的生计。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完全可能为上市公司提供一切合法的与违法的服务,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见,在这一制度下,即使出台了相关法律,也较难发挥作用。
对于当地财政支柱的大企业,在遇到非持续经营状况时,当地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极有可能利用权力,给企业大开绿灯。站在政府角度,公司一旦上市,既可以巩固地方财政支柱,又可以提升当地知名度,同时也是政府的一项政绩。会计事务所在接受这些企业的审计邀请时,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完全按照政府和企业的要求“制作”审计报告,实质上已经把会计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变相为政府和企业的附庸,造成严重的审计错位现象。
(二)审计主体自身的原因
审计主体主要是指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前提。然而在审计实务中,由于经济利益、自我评价、关联关系和外界压力的影响都可能使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丧失。具体来说,主要表现被审计单位委托会计事务所购买审计服务,注册会计师为获取利益而不得不承担风险;审计人员主观上对被审单位相当信赖、放松警惕;鉴证小组的成员在实质上或形式上与被审计单位有人员往来或其他利益关系。这些因素必然导致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损。
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注册会计师可能受自身利益和社会压力的影响,出现随便签字盖章,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道德属于自律范围,在审计利益与非审计利益的博弈过程中,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当非审计利益大于审计利益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
(三)审计客体的原因
审计客体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当今社会广泛存在的会计舞弊、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真正原因不单单是会计人员职业水平低下,也并非某一负责监管的政府部门没有尽责,而应当归咎于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董事长与往往既是“委托人”又是“审计对象”,不仅使企业内部财务监控与管理形同虚设,也是造成注册会计师参与造假的最大原因。其后果必然是,委托人希望得到的是一份能满足其要求的审计报告。而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经济上的关系很难对其实际情况做出真实、严谨的审计,并出具相应的保留意见。
三、非持续经营的审计失败应对策略
评价持续经营审计判断质量最为明显的指标是所作判断的准确度,但在审计实务中,许多审计判断中并不存在客观的、可计量的外部标准来衡量其结论的准确性,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审计人员的意见一致性是用于评价某一注册会计师的判断质量的最常用的标准。因此坚持意见一致性原则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审计判断结论的正确与否,还关系到报表使用者对审计意见的信心以及审计职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提高持续经营审计质量,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会计制度建设的步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经济交易类型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实践中产生了大量新的不确定风险,而准则制度制定受当时情况限制并未纳入考虑范围。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重视对经济发展动态的把握,密切注视实务的发展,并借鉴国际会计领域的先进经验,加速会计制度、准则建设的步伐,尽快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当然构建一套非常完美的制度体系也是不现实的,唯一能解决的就是缩短制度建设周期,从实践上解决会计准则、制度建设滞后于实务的问题。
同时,通过制度强化会计事务所执行情况的监管是防止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流于形式的不可或缺因素。为了防止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流于形式,行业协会应加大监督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事务所的执业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严重舞弊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要严厉处罚并终身禁入注册会计师行业。如有必要,可以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立执业监管机构,建立注册会计师诚信档案和事务所评级机制,进一步改善目前以清理整顿、年度检查为主的监管模式。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准 增强对事务所质量控制的监管
我国现行的职业道德规范只有《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但该准则只是职业道德准则体系的总纲,是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执业能力和职业责任的一般要求和基本规范,还需要有具体的操作规范。当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业务时,要充分关注被审计单位下列各种迹象,如: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资不抵债、濒临破产;主要财务指标恶化;累计经营性亏损数额巨大。上述这些迹象通常表现为表外信息,一旦由隐形转为显形,将会扭曲财务报表的客观表述。如果注册会计师只注重表内信息的审计,忽视对表外信息的关注,则极有可能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在审计中当怀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时,应当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因此,现行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需要尽快进行完善,提高职业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除此之外,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充分考虑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的可能性。
(三)强化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承办业务的过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条款,或者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或出于故意未按专业标准出具合格报告,致使审计报告使用者遭受损失,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明确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认定程序,确立独立审计准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地位,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和责任保险等方式,提高对注册会计师的保护,有效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能力。此外,尽量避免原来法律法规中模糊性的描述语言,明确舞弊的标准、处罚的依据等,不断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如果会计舞弊行为给公司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导致公司破产,要依法追究经理人员的责任,并实行严格的经理市场禁入制度。所以,必须尽快通过完善有关注册会计师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鉴定机构,成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专家鉴定委员会,明确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认定程序,确立独立审计准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地位,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和责任保险等方式,提高对注册会计师的保护,有效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能力。
(作者单位: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路云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定价[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论文摘要:回顾IS审计的发展历程,进而披露IS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对如何构建完善的Is审计模型提出解决策略。
Is审计,是指Informationsystemauditing,即信息系统审计,它是指审计组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组织计划审计项目,实施审计的全过程,以判断该信息系统是否安全、可靠和有效,并对信息系统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做出判断或单独提出信息系统审计报告的全过程。以确认审计风险或评价企业信息战略、优化组织运营为目标,对组织营运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独立、客观确认和咨询活动。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所开展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即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二是指审计部门以组织的信息系统为对象,以风险评估或内部控制检查为手段,对该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出确认或通过优化企业信息管理,增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即信息系统的审计或EDP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成立于1969年,最初称为EDP审计师联合会,总部在美国的芝加哥。目前该组织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设有160多个分会,现有会员两万多人。是信息系统审计的专业人员唯一的国际性组织,CISA(CertiifedInformationSystemAuditor)也是这一领域的唯一职业资格。该组织通过制定和颁布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实务指南等专业标准来规范和指导信息系统审计师的工作;它还设立了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基金会,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以使该组织的成员能够享用其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增进国际间同业人员的交流。ISACA每年还举办CISA资格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员可以申请CISA资格,符合ISACA规定的工作经验及其他相关要求的申请人会被授予CISA资格。
1IS审计发展历程回顾
在信息系统审计的萌芽阶段,人们称之为电子数据处理审计(electronicdataprocessingauditing)或计算机审计,它是作为传统审计业务的扩展发展起来的。早期的计算机应用比较简单,相应地,计算机审计业务主要关注对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取得、分析、计算等数据处理业务,还称不上信息系统审计。从财务报表审计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的主要业务内容是对交易金额和账户、报表余额进行检查,属于审计程序中的实质性测试环节。此时,它只是传统财务审计业务的一种辅助工具,对客户的电子化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财务报表审计人员提供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计算机对被审计单位各个业务环节的影响越来越大,计算机审计所关注的内容也从单纯的对电子的处理延伸到对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进行了解和评价。在制度基础审计的模式下,计算机审计的业务内容已经扩展到了符合性测试领域。风险基础的审计模式的采用以及信息技术在被审计单位的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与其所服务的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在这种情况下,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的评估必须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纳入考虑范围。发展到这一阶段,计算机审计的业务范围已经覆盖了一项审计业务的全过程,计算机审计这一概念已经不能反映这一业务的全部内涵,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随之出现。
1.1在建立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研究方面,美国走在前面
早在计算机进入实用阶段时,美国就开始提出系统审计(SYSTEMAUDIT)。1969年在洛杉矶成立了电子数据处理审计师协会(EDPAA),1994年该协会更名为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NFORMATIONSYSTEMAUDITANDCONTROLASSOCIATION)即ISACA。美国是首先对网上财务信息的审计直接颁布指导性文件的国家。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为指导其会计师事务所成员,于1997年1月颁布了名为《互联网上的财务报告》(FinnacialStatementsontheIntemet)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于1999年8月15日更新,是现阶段的最新版本。该指导性文件详细表明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和鉴证组成员的立场。他们指出网上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不同于传统印刷版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网上披露财务信息只是一种营销手段,网络为企业提供了时常更新其信息的可能性。
1.22001年1月,英国审计职业委员会(APB)颁布了
《网上审计报告公告》(ElectmnicPublicationofAuditorsReports)该公告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1).检查电子版财务信息的生成。(2).审计报告的用词。在对应印刷版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中,审计报告往往通过页码范围来确认已审计的财务报表。然而在网站上所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中,使用页码范围已不合时宜,因此APB建议直接使用财务报表名称来取代页码范围;同时需要在审计报告中指出所使用的通用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国籍。(3).信息间的链接。APB非常关注已审计信息和未审计信息之间使用超链接的问题。APB建议审计师应要求“在信息使用者通过超链接从已审计信息跳到非审计信息时,网站应能向使用者发出警告信息”。
13澳大利亚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AustralianAuditnadAssurnaceStnadardBoard,AASB)AASB是最先对网上财务信息审计作出指导的审计准则制定者。AASB于1999年颁布了审计指导声明(AGS)1050《与电子方式呈报财务报告相关的审计问题》。AGS1050的目的在于“当公司利用信息技术在公共网络如互联网上已审计财务信息时,就一些问题为审计师提供一定的指导”。AASB在AGS1050中重述了审计的基本准则,并强调“电子方式财务报告并没有改变管理当局和审计师的责任”,即财务报告的主要责任仍在管理当局。
1.4日本的系统审计是从八十年代开始,1983年通产省公开发表了《系统审计标准》,并在全国软件水平考试中增加了“系统审计师”一级的考试,着手培养从事信息系统审计的骨干队伍
2IS审计在我国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
近年来,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在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即:金审工程)范围后,有了较快发展。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逐渐形成体系,审计业务软件开发应用中也有了较快发展。但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影响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进程。
2.1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审计理解偏差,信息系统审计水平匮乏
在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由于我国CPA的市场化建设及推行较晚,现行的CPA的素质较低。同时在CPA的考试中也没有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的CPA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很低。CPA的审计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审计。计算机仅仅用作文字处理或者基本不用。有些单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在职人员总数的5%左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知识更新培训的不足,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无法得到同步提高,计算机应用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计算机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应用意识不强,操作技能还不熟练。因而审计系统计算机人材缺乏的问题,也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2.2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
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型的专业规范理论结构。会计、审计界所进行的一些信息系统审计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开发的一些信息系统审计软件,还大都停留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处理的阶段。
2.3信息系统审计硬件条件严重不足
2.4信息系统审计软件条件严重欠缺
虽然我国的网络财务软件较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大,但是由于推出较晚,目前使用面还不广。同时网络财务软件的设计没有考虑审计软件设计的需要,使得审计软件的数据收集以及其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制约。
2.5IS审计信息化建设效益低
2.6IS审计成本不断攀升
2.7IS审计业务水平不满足信息化发展的的要求
2.8IS审计准则及专业规范不到位
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形的专业规范。目前我国会计审计界所进行的一些计算机审计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开发的一些计算机审计软件还大都停留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处理的阶段。运用传统的会计审计知识已经不能对这样的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内控测试与评价,从而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基础模式”的审计业务,影响我国会计师行业审计业务质量。这一现状使得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在与国外大型会计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基于新经济时代的完善的IS审计模型的构建策略
新经济是建立在网络经济和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以信息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飞速发展。因此,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关系到我国审计事业的兴衰,体现着我国审计事业发展水平。为此,构建完善的Is审计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31构建完善的Is审计准则体系
目前,我国的Is审计准则比较分散,不统一,执行起来具有很大难度。现有审计准则既有审计署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又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而且只有一般性原则和指导意见,缺乏具体的实务公告和行业指南。并且《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方法》只是涵盖了审计工作的一部分,针对我国目前审计实务界的现状,广泛采用的仍是系统打印出来的数据进行手工审计,即绕过计算机审计,如何对其进行规范,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准则。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准则。因为这套准则既有一般性的原则和指导,又有具体的准则和实务公告,从独立微机到联机系统,再到数据库系统的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内容比较全面并且结构性强。
3.2构建完善的Is审计实施体系
信息系统审计实施体系是指由IT和审计相关的学科为理论基础,以传统审计为实践基础,以审计指南为指导,以审计工具为辅助,以审计业务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构建信息系统审计实施体系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信息系统审计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有助于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也可更加有效地指导实际的审计工作。完善的Is审计实施体系如图所示:
3.3构建全面的联网审计系统
联网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网络互连后,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测评和高效率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实时、远程检查监督的行为。随着近年来一些地方联网审计试点的开展,有数据显示,在2003年,审计署对中国工商银行进行了联网审计,和1999年相比,全部参审人员仅为1999年人工现场审计的1.1%,人均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却是1999年的38倍。
联网审计正悄悄改变着延续了100多年的传统审计模式。联网审计是顺应信息化发展的产物,不论在亚洲还是在欧洲、美洲,联网审计都处在试点阶段。据悉,2005年《中央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正式完成。《工作方案》规定,审计重点是国家工商总局等四大中央部门,将首批执行联网审计。该方案根据《审计署2005年度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2004至2007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和(2005年财政审计应用计算机技术工作意见》制定。审计人员坐在办公室内就能动态甚至实时跟踪、查看被审计单位预算资金动态,从资产负债变动、预算经费收支、大额支出、预算指标执行、行政性收费等多个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疑点或异常后及时通知被审计单位,努力把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对具体项目审计中,大量的审前调查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完成,进驻被审计单位前已经确定了审计重点和审计实施方案等,审计员在被审计单位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查账找问题,而调查取证联网审计发现的疑点。
但联网审计,包括其试点活动都在近三年内才开始启动,联网审计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些法律、技术、规范等多方面的难题。
(1)法律盲区是联网审计的主要障碍之一。比如,按照现有审计法规,审计机关能否具有与被审计单位联网取得数据的权力,有没有随时获取被审计单位数据并进行审计的权力,在发现问题后有没有及时通知被审计单位的权力,被审计单位有没有相对应的义务等。
(2)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急需跟进。在开展联网审计前,应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进行审计;要探索适用范围更广的公网传输机制;要研究数据库技术、联机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在联网审计中的应用;要通过与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联网,建立审计数据中心,为审计业务提供支持。
3.4运用信息技术支撑审计管理的科学化
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审计人员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项目信息或上报自己的审计情况;审计组长可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并掌握审计进度情况;专职复核人员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可对审计项目进行监督复核;本级审计机关领导对审计项目进行查询、指导和监督。新晨:
3.5尽快弥补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缺陷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一、引言
近年来,人们对各行各业的财务审计报告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有效的带动了审计行业的迅猛发展,促使全国各地会计师事务所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全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374家,其中总所7373家,还有1001家分所;2016年上半会计师事务所数量有7196家。会计师事务所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鉴证会计信息服务等业务,但也不排除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审计风险,鉴于此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控制管理势在必行。
二、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概述
2014年万福生科的中磊造假案到2015年的神开股份连续三年财务造假案件的爆出,其中所牵连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都受到了严惩,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信息的公信力,大大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和形象。审计的失败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防控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审计风险成为会计师事务所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审计风险属于风险的一种,在进行定义时需要满足风险的内涵特点,同时使从审计过程中认识形成的一种风险。从广义角度定义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主体存在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能是因为审计过程存在问题与不足导致结果与客观事实不相符,从而出现损失或责任的风险,也涵盖了经营失败审计公司自身倒闭而损害到审计人员或组织利益的一种经营风险。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审计风险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因此也折射出市场经济的客观性。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抽样审计是使用较为广泛的额方法之一,通过抽取少数样本进行审计分析来表现整体的结果,能有效的提升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人员的审计效率。同时审计风险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造成审计风险的因素众多,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必须时刻严谨小心,避免因一个环节的失误而导致审计结果出错,从而增加审计风险的概率。
其次,审计风险是会计师事务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也是常出现的问题,可见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特点,往往会因为审计人员责任的缺失而出现,给广大群众带来一定的损失。当然也不排除审计风险的偶然性,它也可能因为某些客观原因,或是主观原因等引起,因此需要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在相关的法律政策指导下,循序渐进的开展审计工作,杜绝审计风险的出现,减少审计失败的可能。
最后,审计风险虽然看似无处不在,客观存在,对审计工作影响较大,但它也是可控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拥有敏锐的风险嗅觉,就能第一时间辨识风险,并采取一定措施来预防审计风险的发生,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和水平。
三、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管理具体措施
为了推动会计师事务所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可靠,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会计师事账审计风险的防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结合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风险控制体系
这里的审计风险控制体系主要涵盖6部分,即:接受委托风险评估审计策略设置审计程序实施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在各个阶段都严格的按照相关制度规范开展工作,对行业环境、运营情况、负债情况、股东情况等信息数据进行调查核对,并将审计工作明确划分到事务所不同的人身上,实行责任追究制,才能真正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还需要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防控体系,由下至上的逐步开展审计工作,最终制定出全面真实可靠的审计报告。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审计收费,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合伙人风险保障金制度,创新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
(二)优化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环境
外部环境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水平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加大我不环境监管力度,实时关注国家最新的政策法律法规,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熟悉当地的政策法律环境,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因地制宜的开展审计工作。还可以成立独立的监管模式,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所有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管,预防审计风险的发生。在审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为了保障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提升数据信息的准确性,要不断完善会计师执业环境并建立一定的保障事务所的法律体系,对事务所的审计工作提供合理有效的指导。
(三)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控能力的培训
在为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注册会计师提供了良好的执业环境外,还需要强化审计风险防控能力的培训学习。强调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敏锐性,能第一时间嗅出风险并对其进行辨识,确保将审计工作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都需要保持审计风险意识,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预防。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才能公正、客观、理性的进行审计,同时因为审计需要涉及的内容众多,注册会计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才能在实际实践中更好的应对,因此需要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才能不断的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审计行业的高速发展,会计师事务所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更好的推动事务所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加强风险控制成为新的课题。尤其是近年审计失败案例的不断出现,无不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潜藏风险,其中尤以审计风险明显。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采取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防控,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