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手工艺论文

手工艺论文

时间:2022-03-24 22:57: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手工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手工艺论文

第1篇

沃顿•埃谢里克,1887年出生在美国费城,并在那长大,艺术与手工艺的学习经历相当丰富。自中学始,埃谢里克便接受了手工制作训练,还曾在宾夕法尼亚的工业艺术学校及当地的美术学院分别研修过绘画、版画和油画。1920年始,埃谢里克的创作兴趣逐渐转向版画,并迷恋上了木版雕刻,疯狂地雕刻400块木板,为9本书做过插图设计。在此过程中,他悄然地对家具雕刻产生浓郁的兴趣,并为之付诸实践。1926年,他的木工雕刻作品在纽约的惠特尼办了展览,随后建立了以有机的、手工艺家具设计为主的工作室。两年后,他意识到家具设计不能仅局限于表面装饰,而应象雕刻那样,注重造型。自此,他开始试图使用不对称手法,菱形、长条形等几何形进行家具设计、制作。不久后,他成功地实现了家具设计、制作极具雕刻化的目标,极大地缩小了艺术和工艺之间的差距。二战前,他的家具设计主要受立体主义和装饰艺术的影响,二战后则逐渐以美国早期家具和斯堪的纳维亚家具为设计来源,随后埃谢里克的家具作品呈现以平滑、颇具美感和线条多变为标志的艺术特征[2]。1970年,83岁高龄的埃谢里克仍在坚持家具设计创作,毫不夸张地说,他为家具设计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可以说,创新精神和为解决手工艺、艺术、设计三者完美融合的问题而不懈实践的探索精神一直贯穿其整个家具设计历程。总的来看,沃顿•埃谢里克的家具设计作品主要表现为极富手工艺个性美、设计手法雕刻化及设计形式有机化等艺术特征。

2沃顿•埃谢里克家具设计的艺术特征

2.1极富手工艺个性美

起初,沃顿•埃谢里克的家具制作几乎完全利用传统手工木工工具完成,如手工锯、刨子和凿子等。1926年由于业务量的增加,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采用小型的机械化设备,如曲线锯、圆锯机等,但一些家具作品的重要部件仍旧依靠手工完成。为了拓展家具造型的表现手段,他还吸纳了当地原住民的木工工具。采用手工制作的家具作品,设计师可以精心地选择所需材料,即使是带疖疤的木材,对于手工制作都具良好的可控制性,所用工具可以很好地去适应设计的需要,避免了工业化生产出现的以设计适应机器而影响设计细节的问题[3]。可以说,埃谢里克的大部分优秀的家具作品大都依靠手工完成,极富手工个性,辨识度强。其一,在手工加工过程中,尊重材料本身的色泽、肌理和质地之美的的自然流露,几乎不对材料的表面装饰处理。此外,甚至选用极为质朴的皮革与木材混合使用,可谓浑然天成。其二,手工家具在立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还追求观念、情感的表达与传递,尽量赋予家具一定的思想或意义,从而使手工家具成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媒介,向人们传递自己的思想或情感,这些信息或清晰或隐晦,如马车轮扶手椅(图1)。马车轮扶手椅的框架选用山胡桃木,椅面和靠背为皮革编织而成,部件间依靠木钉和铁钉连接固定。家具通体均保持了胡桃木和皮革两材质本身的原始面貌,流露出材质的自然之美。这种自然之美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呈现于家具设计中,从设计理念到设计作品均体现一种崇尚自然美学的设计观,是对传统木工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4]。值得注意的是,椅子的扶手为独特的半车轮造型,它似乎在无声地诉说一个故事,又或是在倾诉设计师对简单、轻松的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总的来说,这件家具作品选材质朴天然,线条均称、比例协调,制作简约、纯净,体现了设计师埃谢里克奉行自然、实用美学的设计观。

2.2设计手法雕刻化

客观而言,沃顿•埃谢里克是一位现代主义者。由于早期版画艺术的经历和受罗马尼亚裔雕刻家布兰诺西•康斯坦丁及其他艺术家的影响,经过数年的艺术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在其近40岁时,开始转向家具的雕刻艺术,从此,他找到了合适的艺术表现媒介——木质家具,其艺术领域完成了从二维平面艺术向三维雕刻艺术的华丽转变。沃顿•埃谢里克曾说:“furnituredoesnotneedsurfacedecorationbut,likesculpture,itshouldstandonshapealone.”。他是这样说的,也照此付诸实施。在其家具制作中,雕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使用,仅为家具表面装饰所用,而是创新性地转向于家具的造型。设计手法出现雕刻化的倾向,注重原创和简洁明快的抽象几何造型。自此,埃谢里克的家具作品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面貌——极具雕塑意味。出于家具雕刻的需要,在材料方面,他钟情于木材,如胡桃木、乌木、橡木及红木等;在造型方面,惯于采用非对称性、棱角分明的几何线条;在功能方面,虽然家具作品的艺术性很强,甚至更像雕塑,但始终兼顾实用功能,只不过将艺术性置于首位,功能性退居其次。埃谢里克有别于传统的设计观和家具雕刻化的创新性设计手法极大地缩小了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鸿沟,也使得不同艺术领域的元素之间产生流动并极好地将两者融合于家具设计中。他创作的乐曲柜(图2)和乐谱架(图3)均具上述特征。乐曲柜于1931年为费城管弦乐队首席小提琴家亚历山大•希尔斯伯格所设计的。锋利的线条、不规则的块面和雕塑感十足的艺术特征逐渐成为埃谢里克家具设计的标志性符号。另一件作品乐谱架的设计中,乐谱被放在有略弯横杆的栅格架上,两根竖杆有一定夹角,与前支撑杆在同一直线上,稳定性是由靠后的第三条腿保证的,三角形的下托板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外形基于黑板架,截去头部的“A”字在乐谱支撑框上多次重复。圆弧的边缘,弯曲的线条和梯形的腿部,使之颇具流动感而又极为精致,看起来非常适合于乐谱架[5]。胡桃木和樱桃木乐谱架具有雕刻的特质,由实木构件结构形成的空间是它成功的主要要素。

2.3设计造型有机化

二战后沃顿•埃谢里克的家具设计风格发生重大转变,抛弃战前生硬线条、棱角分明的设计表现,继而转向平滑、柔和线条的造型语言。这种转变有三方面的重要历史原因,其一,由于战争的原因,人们心理受到冲击而变得脆弱、消极,对未来生活不再乐观,开始抱怨以包豪斯为代表的典型功能主义家具设计的刻板、冷漠,进而寻求一种柔和、有机且富人情味的设计。其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多次主办了“优良设计”设计竞赛,这极大地促进了一种具有自然形式的“有机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在美国的出现。其三,约上世纪50年代始,美国逐渐认知并接受北欧的家具设计,朴素有机、自然亲和的北欧家具在美国备受欢迎和青睐。需指出的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沃顿•埃谢里克就创造性的在家具有机造型方面进行过探索。1935年,在大型书架的设计中,虽然依旧沿袭了非对称设计元素的表达,然而,菱角分明的边缘被软化,平坦的家具表面经扭曲处理而使得设计形式、肌理更具有机意味,散发出强烈的生命感,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张力。只不过,这种探索积累到二战后受多方面的影响而变得尤为显著,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为三足高登(图4)。制作于1970年的三足高凳选用杨木和山胡桃木,自然色泽及质感显露无疑,凳足及其之间的连杆均呈棒形,凳面为前窄后宽的流线曲面。线条柔和多变、设计流畅,呈现自然、亲和且富人情味的艺术特征。沃顿•埃谢里克的家具有机化创造了一种接近接近自然的设计语言,其创作可谓是一种自然创作的集中体现,将自然元素融入家具中的高尚追求实乃为满足人的身心同自然相结合的强烈诉求。对于家具设计,一些设计师往往强调创作意图的表现和个人情感的宣泄,有时根本没有站在服务对象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6]。可贵的是,埃谢里克的有机家具设计不仅彰显了设计的人性化,以人为本、尊重消费者的情感,而且还契合了家具设计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创新;传承;聚集;机制

中图分类号:F407.8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26-03

传统手工艺产业集聚区以省会石家庄为建设基地,实现创意、生产、教育、展示交流、销售一体化。使其成为省会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也让大众更加了解河北省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平台,同时带动河北旅游业的发展。发展模式的制定需结合现代市场需求,以市场调动传统手工艺产业。帮助传统手工艺生产成功转型,解决艺人及传承人的生活生产经费问题,增加就业机会。

一、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

我省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藁城宫灯、衡水内画、大名草编、曲阳石雕、易水砚、大厂花丝镶嵌、衡水法帖、定瓷、安新芦苇画等均为河北独具地域风格和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门类达几十种。目前,这些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存在大量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状况。建立产业集聚区域,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现代管理方式、市场规律进行重新规划,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实现传统工艺在新时期的发展。同时,打造地域品牌,吸引外界商机,实现文化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从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模式来看,主要为个体生产和家庭作坊式生产,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加工的生产形式。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由手工完成,对生产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经过专门训练,生产周期长,数量有限。目前传统手艺品的生产大部分集中于当地村户。整体来看,工匠及手工艺人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作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利用农闲的时候进行手工业副业生产,批发零售。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制约都成为阻碍传统手工艺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难以在艺术创作、技法创新投入精力,更不易在创新研究上投入资金,容易导致技术失传并与时展脱节。

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工艺品制造加工的生产模式。采用标准化生产,进行专业化分工,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因市场大批量开发往往失去其中的艺术细节,文化内涵也大大削减,成为纯粹意义的商品,只得其形不得其神。一些价格较低的产品更有在做工中偷工换料的情况。

二、传统手工艺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文化保护存在误区。目前,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中投入精力主要围绕手工艺品展开,整理现成品,编辑名录,收集入库,只保存了民间艺术的表层现象。在保护中没有将其作为活态文化进行认知,制作过程的保护、传承、创新这一核心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价值观念、信仰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可能依靠简单的保存,或依然要求人们仍生存于旧式民居环境中从事手工业生产,以维持其原有面貌。对传统手工艺的收录虽最快速、便捷,但也只是一种被动保护。遵循传统手工艺发展规律,对其在文化与市场角度进行合理开发是根本问题,应变被动保护为主动发展。

2.文化意识薄弱。与单纯的手工艺品整理保存不同,想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引导当地民众主动参与生产、创新过程,建立文化意识并形成群众基础。随着传统手工艺的功能作用和生活中的地位逐步下降,目前大部分传统手工艺中的文化价值和潜在经济价值尚未被开发出来,民众文化意识薄弱。仅有少数民间工匠或老艺人从事这项生产活动,其目的也是以其生存或增加经济收入为主。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就业空间,新时期的农民更多地选择了其他行业作为收入来源。相比之下,经济收入不高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在目前就业市场中不具备优势,即便是一些以手工艺品生产为生的家庭在祖业继承上也出现了问题。因此,相关单位应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经济收入,建立文化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年轻一代群众基础,使其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形成正确认识,同时建立整体文化氛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3.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差异。传统手工艺多为农耕社会生活的日常用品,或传统民俗的组成部分。从使用人群到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的现代社会中,其原有的实用性往往不再重要或被更为先进的现代产品所替代。传统手工艺成为了以欣赏、装饰为主要功能的特殊产品。但大部分传统手工艺品的观赏性又与当今社会的主流审美观念不相符合,只能被少数从事艺术工作的群体所认可。传统与现代社会审美观念的极大差异,使其传承和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大量传统手工艺品由于缺乏创新,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取得优势。

三、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竞争成为产品生存的手段,创造经济价值是产品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前提。目前,传统手工艺以收藏观赏为主要功能的产品,其审美功能远大于使用功能。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主要集中于旅游商品、家居装饰、海外出口等领域。特别是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旅游文化产品成为游客消费对象,在一定程度拉动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触。加上新型文化元素的融入,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迎合消费者审美认知。如北京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可观成果,顺义“巧娘工作室”、北京通州的烙画葫芦、北京怀柔的藤式布贴画、北京延庆的豆画、昌平小汤山农业园的鸵鸟蛋雕刻画、平谷的桃木雕刻等均在新时期找到发展的立足点并形成品牌效应。又如天津杨柳青年画、上海金山农民画、陕西户县的农民画等已逐渐走出地区并走向国际市场。总之,发展手工艺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可行之路。

四、传统手工艺产业集聚区建设措施

1.成立手工艺人创作工作室。手工艺人工作室是集研究、创作、生产、人才培养、订单销售于一体的创作型生产机构。在产业集聚区内根据不同门类成立相关工作室,发挥行业带头作用。手工艺人虽掌握熟练的制作技艺,但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进行产品创新、满足现代消费需求,无法单纯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将手工艺人进行组织管理,形成区域性文化组织,将民间工艺生产转向艺术研究的层面。推进手工艺人等级评定制度,给予相应荣誉称号及奖励措施,划拨研究经费,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同时,工作室也承接订单,进行手工生产,产品以求精为特征,建立品牌效应。除创新研究外,工作室的主要职能还包括招收学徒,担任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使学徒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参与创作及生产。使传统手工艺在相对单纯的教育管理环境中得以发展,保持独立性及固有特征。

2.建设手工艺作坊一条街。在产业集聚区内建设手工作坊一条街,由若干独立或相互合作的手工艺作坊聚集而形成,按不同地域进行划分形成特色手工艺品生产区。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在发展中加入现代经营理念,合理引入现代生产技术替代部分手工制作过程,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调整价位,使传统手工艺更贴近大众消费。手工艺作坊一条街以销售店面或前店后厂形式进行组织,以独立经营为主,兼顾生产合作。手工艺作坊建设弹性较大,可以是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的大规模作坊,也可以是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的小规模作坊。手工作坊之间以市场竞争带动发展,生产灵活,市场反应力强,通过建设发展打造区域知名度,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以手工艺作坊一条街带动旅游业发展,开发旅游纪念品,形成旅游业与手工艺产业的互动发展,成为河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3.形成创意产业园区。利用石家庄批发市场环境优势和艺术工作者的集聚优势,形成文化创意创作空间,打造创意孵化基地,使其成为工作、交流、展示和居住的空间。产业园区的建设为创意群体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并成为与社会进行交流的平台。引入现代管理体制,建立创作工作室和办公场所,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包括创意工作室、美术馆、策展机构、创意产品机构等。集艺术创作、作品展示、交易活动、服务提供于一体,是手工艺产业集聚区新的发展点。每年定期举办传统手工艺产品博览会,宣传本土产业的同时也吸引外界商机。打造文化创意展销空间,定期在美术馆举办专题展览,在石家庄各大公园内部建立艺术活动展演区,为大型艺术活动提供活动场所。

4.建立专业合作经济平台。开拓市场是传统手工艺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宣传范围,提高民众自觉发展的驱动力。将传统手工艺推向国内外市场为发展中的资金投入增加了来源,使其能够自主发展。从单纯的区域市场推向复杂的国内、国际市场也带来了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第一,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建立在扎实的现实基础上,选好发展时机,避免盲目投资。第二,把握发展方向,保持原生态艺术特征,特别要保持发展理念的端正,在市场环境中保持理智的创作观念。在手工艺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成立专业经济合作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专业经济合作平台由政府统一管理,通过对市场的考查评估制定产品开发方向,提供技术服务,安排组织产品生产,提高产业发展的科学性,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同时,制定市场指导价格,规范经营行为,协调生产方与销售方的关系。弥补分散个体生产完全交付于市场,缺乏整体规划而产生的不足。由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品牌将产品输入市场,设专门商店进行销售,销售所得按比例返还生产方。同时建立电子商务体系和实体店面营销体系,接收订单安排生产,实施商品化运作。

5.发挥政府在建设中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作用。(1)完善资金支持。物质基础是手工艺顺利传承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为手工艺人从事创新、生产、研究工作提供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也是接班人培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将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纳入财政预算,制定产业发展支持计划,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项目补助、研发支持、信用体系建设等。制定和完善优惠税收政策,产业发展初期减免税收减轻产业负担,以优惠政策吸引手工艺产业创业发展。以金融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扩宽融资渠道,建立符合手工艺创意产业贷款特点的审批方式。扩展手工艺产业投资渠道,充分吸纳社会和海外资金支持产业的发展,鼓励由单一投资向多元化投资方向转变。(2)加强科技支持力度。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的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及质量。如,苏绣的生产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画稿制作阶段,以电脑喷绘替代传统的手绘上色,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未对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应鼓励高校、研究所发挥人才培养作用,为手工艺产业提供科技及创意型人才。加强手工艺创意与人文、艺术、历史的融合,赋予其更深厚的人文内涵,保持生命力。推进市场营销信息化发展,扩展市场,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科学化管理。(3)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组建手工艺创意产业协会,进行积极引导,健全自律机制。通过产业协会的核心作用整体规划行业发展,推行行业标准,实现生产发展的规范化。维护行业权益,促进行业交流与合作,实现产业结构的科学规划及协调发展。加强行业协会的社会服务功能,开展行业调研、人才培养、品牌宣传、品牌保护等,提高手工艺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向政府部门提供行业发展趋势的报告,提出行业发展政策。

五、总结

手工艺的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研究具有必要性和适时性。在综合分析传统手工艺产品市场需求、生产形式、生产主体等要素的基础上,对当下新环境中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为其在新时代的民间生活中找到新的文化生态平衡。从生产性方式保护的角度研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途径,使其能够走上现代产业发展之路。结合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特征及以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特征,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制定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设策略及管理组织机制。

参考文献:

[1]左叶松.安徽泾县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问题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2]杨晓玫.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苏菲.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几点思考[J].河北学刊,2007,(5).

[4]余婕.浅析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新手工艺”之路[D].南京师范大学,2009.

[5]郭竞.试论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设计产业;生态化;传承

近几年,国内产业生态研究的项目不少,尤其在对民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研究中,国内的研究很多项目都急于进行传统工艺的现代改造与产品开发,忽视对设计产业现状资料的科学收集与细节分析。如《面向“生态文明”的中国传统竹产品再设计研究》、《当代民间手工艺品的消费需求调查研究》、《生态文明视野下的设计价值体系研究》等项目,着眼点都是传统工艺在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创新与再设计。而《创意产业背景下工艺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传统手工艺家族产业制度研究--以近代著名手工艺家族为视点》等课题研究,无地域与年代限制,作为资料存留的证据细节不足。

一、研究对象

本土资源的生态型传统手工产业,大部分传统生态型手工业正面临着从业人员减少,甚至无后继者传承,产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在经营与生产上存在很多困难。因此,调研的对象正在逐渐消失,调研工作迫在眉睫。地方政府面对本土资源产业的调整出发点受到工业化产业政策的影响,部分地区对生态型手工产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意义认识不足,因此生态型绿色产业在政府政策调整时得不到支持,面临生存危机。而部分地方政府意识到手工产业的重要性后,对此类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支持政策也在探索性对策阶段,急需专业人员在学术上给予建议。因此,本研究项目的迅速开展意义重大。

在我省本土已存活了上百年的传统手工产业,并对其发展现状和生态事实,利用影像技术对地方原有的产业现状和文献进行整理和资料收集,除此之外,重要的工作在于对地方生态型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政策性学术建议。对于保留较完整的生产加工、商业流通、大众使用基础的低碳、低技术产品,研究生态土壤与人文资源对于其在民间存活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保护和提升其设计价值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研究的重点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我省地方手工产业的影像文本进行细节收集,同时对本地文献中与产业有关的文本进行有序收集与整理。此研究项目前期已经取得部分地区地方的支持,提供了部分地方手工产业的调研对象。收集对象处于偏僻和交通不便区域,寻找与发现完整的产业文本有一定难度;目前的调研对象部分手工业者面临手艺传承的危机,被调研者年龄都在60岁以上,给收集资料带来一定困难。另外,部分地方产业的历史文献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文本(地方志)存藏和整理都有缺失,给研究带来一定困难。国际同类文献的翻译,因语言的差异和对译问题,也给研究带来一定的障碍。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阶段:按照本省原生自然资源分布的条件,对不同地域的生活用品本土加工条件进行有序调研,选定如香河、邢台等地域案例进行深度调查,通过摄影摄像、文本采集留证其生产加工资料,跟踪部分工匠,进行个案样本采集。重视对现有的商业生态的数据信息采集。研究^程中主要以调研法为主,同时进行个案研究。

第二阶段:根据调研对象对地方文献和行业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比对不同区域调研行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检索亚洲国家和其他省内同类情况的文本,翻译收集其中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第三阶段: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整合,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完成同题系列论文的有序资料及其他出版成果呈现,并组织交流展览和学术研讨会议,探讨我省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途径,取得相关环保产业的学术和商业组织机构的认同和支持,逐步推广环保产品设计及产业经济模式

三、具体实施方法

按地区分类,走访和采集5-10个生态型手工制造作坊和个体产业,对其现状进行影像和文本资料采集,对其产业与商业生态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对其发展状况做成功、有待推动和发展的个案做具体分层分析,参考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同类项目的案例进行横向比较,适时将项目成果与北京、山东等省的同类研究机构和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一方面获得各省先进经验的借鉴,另一方面扩大河北省本土传统生态型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以此激活该产业的成长,提升河北省本土设计文化的价值。

同时,在学术领域针对中国近现代产品设计史论研究,一直未有适合我省本土国情发展脉络为基础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我省地域性生活文化与产品设计自成体系,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地产、人文资源特点,有着与其他省份,特别是西方近现代设计发展不尽相同的发展基础和文化传承,本项目课题从河北省各地域田野调查入手,广泛调查收集属于本土化的生活用品的设计形态和低碳型传统制造产业的状况。一方面获得国内先进经验的借鉴,另一方面扩大河北省本土传统生态型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此激活该产业的成长,提升我省本土设计文化的价值。

四、手工艺传承的设计产业生态化

1.挖掘延续先祖传承下来本土的造物方式的无公害生态型产品设计制造的方式与方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人文基因;收集整理本土生态型手工制造产业资料,提升其恢复繁盛和扩大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对未来可持续产业发展提供可参考实例。弘扬河北省本土设计文化的优秀传统,对建立本土环保型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和产业规划的系统性发展策略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和可应用的实际案例。便于国内学术研讨和交流,并力图将本项目所产生的本土优秀的传统设计文化对未来我省生态环境与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作出应有的贡献,并造福于大众。

2.对于当下大多数高能耗的地方工业化产品制造产业,转型为低碳或无碳排放的清洁型产业发展的国策,提供实效性应用研究范例,尤其是对地域传统手工产业的商业生态和就业方向分析,为地方政府在产业转型规划政策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在项目研究中整理翻译亚洲国家和其它地区的成功范例做参考对比并推广,使之能够对我省环保产业发展趋势与本土设计文化产生国际影响和学术研究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一种文化模式,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影响巨大,而且在历史上也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对亚洲临近国家的发展更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近10年的发展,创意产业为世界各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且依然处于上升势头。中国是手工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官民生产历史。本课题立足我国本土已存活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经济生活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原则为根基,研究传统手工业生产生活、人文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有序回归,提供可参考的实际事例,由此提升我省生态型产业发展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娅军.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产业中的传播[D].山东大学,2006.

[2]房彬彬.基于传统文化消费心理的手工艺设计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0.

[3]黎敏娜.传统手工艺图集[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

[4]王颖梅.浅谈我国手工艺礼品消费现状[J].知识经济学报,2009.

第4篇

走进位于上海长宁区天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书嘉手艺工作室”,亦素亦雅的民间艺术气息扑面而来:面塑陈列室的橱窗里,除了摆设着孩子们色彩明快、形象逼真的作品外,引人注目的还有创办人张书嘉早期参加全国比赛荣获一等奖的作品《五十六个民族》;其它几个陈列室,分别展示着造型精美的艺术剪纸、玲珑生动的蛋画和美观大方的草编。这个坐落在老式小区里的手艺工作室,深刻地诠释着民间艺术的主题——来源于民众,植根于生活。

天分加勤奋——铸造个人辉煌

张书嘉,1980年出生于上海,10岁起师从中国知名艺术家“面人赵”之女赵凤林老师学习面塑艺术,她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很快就脱颖而出,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类手工艺比赛奖项,还代表中国出访过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克罗地亚等国家,从中学开始,捏面人的绝技让张书嘉小有名气,而这样的光环一直伴随着她整个成长过程。

张书嘉最初并没想以面塑作为自己的职业和日后的事业,但无论作为爱好,还是出于惯性,她都没想放弃这门心爱的手艺。高考填报志愿时,她还是将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这个爱好特长结合了起来,最终她成功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她隐约觉得,面人的出路在于市场,因此从未停止这方面的思考,她大学毕业时的论文题目就是:《中国民间艺术如何市场化》。2003年大学毕业后,张书嘉到一家知名公司的营销部门工作了三年,从事市场工作,她在品牌的推广方面不断学习,积累了不少经验。

随着机器生产的规模化日渐成熟,人们对手工艺的关注淡了,民间手工艺传承乏人,传统工艺正由盛到衰,这样的沧桑巨变十分残酷地呈现在每一个现代人面前,也呈现在年轻的张书嘉面前。

带着思考,带着热爱,也带着梦想,张书嘉走进东方卫视《创智赢家》创业真人秀节目。当初是朋友给她报的名,只是因为本文由收集整理朋友觉得这个比赛很适合她。刚参加节目时,张书嘉感到跟夏令营集训一样,既有乐趣又有挑战,但比赛的压力一点点加到身上,越来越重,张书嘉也开始全力以赴,经过一轮又一轮专业投资家和企业家的盘问,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问鼎全国总冠军,赢得了100万元创业奖金。张书嘉非常谦逊地把这次夺冠归于两个原因:一是她创业的动机更强烈,并且不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二是项目本身很有意义,终归是为了中国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这并不是一个很有“钱途”的方向。

让她成为总冠军的创业计划是:办一所传承民间艺术的学校。

教育培训:播撒民间手工艺的种子

从《创智赢家》的镜头前走下来,张书嘉立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然而这条路比想象中更加漫长和艰难。刚开始她找到一些上海的幼儿园,满怀信心地要和幼儿园建立合作,开设收费的手工课程。园长们都很喜欢她的课程,但上海市教委对幼儿园收费课程是明令禁止的,这条道路走不通。换了一种思维,2007年5月,张书嘉创办书嘉手艺中心,专门教孩子捏面人,走少儿培训、亲子教育的道路,为实现梦想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

张书嘉向我们介绍道,面塑在我国已有千余年历史,是一种源自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造型艺术。其材料由糯米粉和面加彩后制成,经过民间艺人的巧手捏制,便成了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的各类造型,富有鲜明的民间风情和地方特色,目前已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中心开设的创意面塑课程不仅为孩子了解和接触优秀的民间艺术创造了机会,还很好地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更使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课程阶梯式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班和综合班。初级面人班教简单动物、花卉,能捏成形就可以了;中级班教人物,小孩、仕女,工艺上有一定精细度;高级班教戏曲人物,要有创造性,捏出人物的神韵;而综合班就可以捏出有主题的故事了。

面塑课程是小班授课,一般控制在10人之内,尽管学习的是传统手工艺,但张书嘉也会与时俱进,比如带孩子们运用ipad。她上课注重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甚至鼓励孩子们做得不一样。有个小男孩捏的小猪的眼睛一只在上面,另一只在下面,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这只小猪的脸撞到墙上去啦”;捏熊猫的课,多数孩子都知道用黑白两色,偏偏就有孩子捏的熊猫是红白两色相间,他的解释是“这只熊猫晒太阳晒得太多,所以蜕皮变红了”,令人忍俊不禁。这样的一堂课下来,面塑就不再是一个单薄的作品,而是一个有情节的故事。

基本功的练习是手工艺课程的基础,张书嘉在教学中当然不会松懈,她犹记得小时候在少年宫学习时,“手”的捏法老师让他们一练就是两个月,许多孩子觉得枯燥没劲就半途而废了。张书嘉对这样的课做了改革,让孩子们结合十个造型来练习捏“手”,每节课都有一个成品,让孩子和家长都看到成果,也能不断见证孩子的进步。

培养种子老师也是张书嘉的重要任务之一。她只招收两个专业的老师,师范类或是美术类,但共同的要求是对面塑艺术非常热爱。通过大约二十节课的培训,再通过张书嘉的严格考核,才能成为各个培训点的授课老师。

张书嘉对自己的定位不是艺术家,而是传播者。“面人培训班并非要把孩子都培养成面人大师,而是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民间艺术的乐趣。这是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种子,如果今后他们真的感兴趣,那么可以共同把面人事业发扬光大。”

传承民间艺术需要立体化、多元化

转贴于

张书嘉介绍道,中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丰富多彩,但如散落民间的宝珠,止于默默传承;又似银河中星之碎片,仅仅各自耀眼。书嘉手艺的创办,正是源于一份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执着。但传承和发扬中国民间艺术文化需要不断的积累,更需要立体化、多元化地全面发展。因此,张书嘉不满足于教授面塑一项手工艺,她积极探索,力图把自己的手艺中心建成一个中国民间文化的展示平台,能不断整合各种民间艺术文化,实现沟通交流,将中国的民族手工艺推向世界的舞台。2010年6月,书嘉手艺中心师生受邀参加世博会中国民俗特色演出,手艺中心老中青三代人的同台特色表演不仅受到了各国来宾的称赞和好评,各地媒体更是纷纷报道中国民俗艺术后继有人。今年暑假,中心尝试开设了艺术剪纸课程,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手艺中心在上海又新开设了六个教学点,今后会延伸得更加广阔。

每个双休日、寒暑假都是张书嘉最忙的时候,但一旦有机会,她还是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慈善公益活动,比如带学生们制作作品为白血病儿童义卖,汶川地震的时候义卖捐款等。社区学校这块阵地也很欢迎她,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张书嘉专门编写了上海市长宁区社区教育教材《手工面塑》。她还应邀在一个社区学校开设面塑班,基本是公益课程,没想到老人们反响积极,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学习起来格外认真。有位奶奶骄傲地告诉张书嘉,以前小孙子不喜欢和她玩,自从学会了捏面人,小孙子成天缠着她教做面人,和她亲热得很,她非常得意。

第5篇

【关键词】恩施家椅 亲情之美 技艺传承

马凌诺斯基曾在他的《文化论》中说:若我们随意取一件器物,而加以想象分析,就是说想设法去规定它的文化的同一性,我们只有把它放在社会制度的文化布局中去说明它所处的地位。[1]在中国南方许多盛产竹类的地区,竹器成为人们传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竹器的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古老而又传统的民间技艺。恩施自治州是一个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聚居地,那里盛产各种竹器,其中有一种叫家椅的小背篓,既有实用价值,又饱含着人类的亲情之审美价值。

一、家椅释名

恩施家椅,又称“凉椅背篓”,是背篓的一种变体,专用于背负尚处在哺乳期的婴幼儿,其主要特征为:主体骨架材料多为整段竹管制成(也有少数家椅是木质榫卯结构的),主体部分的竹质骨架不剖不编,只以切口榫接,多为直腹、平口带弧弯型背靠。主体以背篓特有的双肩系子(背带)相连,以便能固定在成人背部。

家椅的“家”从字面意思讲,也可写作“枷”,因其为竹木材料制成框架格档,起着限制婴孩活动范围的作用,然而从其限制功能的本来目的而言,它却完全不同于古代用以惩罚囚徒的“枷”,而是表达着双亲对于婴幼儿的一种呵护,是家庭温暖的一种缩影。尚无正常行为能力的婴幼儿,往往喜欢到处爬,又缺乏安全意识。成人所认为平常的火塘、水池、地窖、沟坎等地方,对于婴幼儿而言却是十分危险的;婴幼儿也有可能因碰触、误食不洁净的东西而生病,这些潜在的危险对于劳作繁忙时的成人而言是必须要考虑的。家椅是父母用来在山地环境中背负小孩行走,或因临时忙于劳作来不及照顾时为小孩提供的一种坐具。因此,这种具有约束功能的育儿用具从本质上而言既满足了山区家庭育儿活动的需要,也体现出了山区手工艺文化中的亲情之美。

目前,恩施及周边地区的家椅大致可分四脚单座家椅、五脚单座家椅和四脚双座家椅三种样式,主体部分多为水竹材质。单座家椅较为常见,只能承载一个婴孩;双座家椅比较少见,主要用是为喜得孪生宝宝的家庭订制的。

二、亲情之美在设计构思中的体现

格尔茨曾引用S・兰格的话说:“凭借我们(人类)的思维和想象,我们不仅有了感情而且有了感情生活”。[2]他还特地补充道:“一个孩子……在用‘心’感受之前用皮肤感受。不仅思想,还有情感也是文化的造物”,[3]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设计并非只有实用功能,而无情感表达,或者二者互不兼容,实际上从设计构思的角度而言,这两方面的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家椅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首先,恩施家椅的形制本身就是一种爱的符号,它表达的是一种精致的温情。

一方面,家椅是为婴幼儿量身定做,因而形态小巧玲珑。由于普通竹材过于粗大,只能剖成篾片才可制作,然而篾片的断口比较锋利,容易划伤小孩子的娇嫩皮肤,而水竹的成体细小,用它的整段竹管制作的家椅则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另一方面,水竹表面光滑,质料细密、结实,制成榫卯结构,有利于小孩在炎热的夏天能够透气、凉爽,更舒适。

其次,家椅在社会文化功能上充满了关于爱的艺术意义,这种艺术意义主要体现于三个群体:手工艺文化的创造者――篾匠(成年男性)、文化的应用者――婴幼儿的父母亲以及爱的受益者――婴幼儿,而家椅正是这三个群体之间情感交流的具体物质呈现形式。与我们所理解的艺术品有所区别的是,家椅之美无涉于主流社会和公共空间的展示,而只存在于各个山区家庭的微观单元之内和具体生活的应用情境之中,是生活内容之一。家椅不是一种仅供观看、欣赏之物,它的天然材质所造就的舒适感和耐用的品质只有婴幼儿才能体会得到,但是小孩子毕竟还在呀呀学语,无法言说这种坐具(对于婴幼儿而言是坐具)的好处,但父母们却能够从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体会到他们的愉悦。

来自男性(篾匠、父亲,有时两者合二为一)与来自母亲的爱在家椅上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前者体现在设计制作和购买行为方面;后者体现在使用文化方面。

家椅的设计制作者――篾匠是一群匠心独运的人。虽然在很多时候,技术常常被误解为谋生手段的代名词,但在这些制造家椅的工匠们身上却彰显出他们在技术之中凝结的智慧与爱的表达:

篾匠基本上都是成年男性,然而他们却能设身处地从婴幼儿被呵护的需要出发,进行换位思考,他们按照孩子的身体发育特征进行人体工程学意义上的设计构思,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家椅――譬如在材质选用方面,要满足婴幼儿凉快舒适,不生疮痱的生理需求。

在制做工艺上确保其安全,既要非常结实,不易崩坏,又要非常光滑,不伤婴幼儿的娇嫩皮肤,因而采用嵌合榫接的方式,这种设计虽然麻烦,但却比常用的背篓剖篾编织工艺要好。

此外在细节处理上,如背靠部分用炙烤而不用拼接的工艺,可以增加舒适感,又在婴幼儿手可触及的前方添加了玩具杠这样的益智、娱乐设施。这样一件作品的创意构思中,无疑使父母对儿女的亲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恩施黄泥塘乡的篾匠毛贤才说:“家椅的做法跟其它背篓很不一样,主要是用榫接、“迂”(竹器制艺之一种,即在火上边炙烤边用力弯曲,使之定型后不再抻直,当地人称之为“迂”)、穿线(在竹管上钻小孔,并以麻线缚之)等方法,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漂亮,小娃娃坐进去才舒服。”

家椅的这些细节之处既体现出技术功能背后亲情之美的创造动力,又体现出篾匠们在处处体现实用之美的艺术情趣。即使家椅的受益者婴幼儿并非篾匠自己的孩子,篾匠仍然以非常细腻的心境去制造一个个家椅。在以机器取代手工和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制造业兴起以来,我们往往习惯把“美”和“用”作为两个彼此相区别的概念指标,来审视和评价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人造器物,但在为数不多的、尚在延续的乡土传统中,“美”与“用”却经常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家椅的舒适感本身就是一种美,又是一种用,它独特的整体质感既体现出篾匠对竹子材料性质的深刻了解,又体现出他们对人,尤其是婴幼儿的温馨爱意。

虽然,恩施家椅常常以商品的形式传播到周边,但它们的制作者们长期以来所得到的只是些许微薄的回报,但他们存在于传统价值观尚未完全消逝的土家族、苗族、侗族村落之中,把自己的身心融于生活的乐趣,因此所做的活计并非不单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且也是通过造物之美验证着人的智慧。柳宗悦曾指出:“美的境界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把美普及到所有的大众生活中。不要把美限制在特殊的场合或特别的器物之上,而应该使美回归到最平凡的器物之中。”[4]家椅的设计、制造者独到的匠心体现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民族古老美德。

三、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虽然恩施家椅一直受到当地城乡用户们的广泛欢迎,但其传承保护问题实际上并不容乐观,根据笔者调查,家椅制作工艺主要分布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其周边地区水竹资源较为丰富的广大农村地区,如恩施、宣恩、咸丰等市县。以恩施市为例,近些年来,健在的、能够制作家椅的篾匠人群每个乡几乎不到3人,主要集中在恩施市的芭蕉乡、盛家坝乡一带,他们大多以务农为主,兼做篾匠营生,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方式本身既缺乏稳定性,又面临着现代化生活方式带来的强大冲击力。目前就其传承活动的保护工作而言,既有不利之处,也有有利之处。

从不利的方面而言,由于家椅造匠只是篾匠群体之中的凤毛麟角,而且他们的技艺传承方式往往既非家传,亦非师传,而多采取的是一种以“自学”和“瞄眼学”为特征的不稳定型非正式传承方式。[5]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新生儿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因此家椅的销售市场也正在逐年萎缩;加之如今的年轻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并能胜任者非常少(根据笔者在恩施市芭蕉、盛家坝两乡的调查统计情况表明,在目前十万多村镇居民中,能够制作家椅者不到10人),因而其所面临的困境用“濒危”二字来形容是毫不夸张的。

但从有利方面而言,作为商品而受到地方人群的普遍欢迎,且由于家椅本身为榫卯结构,制作工具简单易学,熟稔篾艺和藤编的农村手工艺人只要能够获得足够的实物模型和相关数据,大多都比较易掌握,因此当前此项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并未陷入绝境。

根据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恩施家椅的相关保护工作应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借助旅游业开发的机遇,扩大其影响力,帮助他们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潜力;另一方面,依靠各县、乡文化部门,为手工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经济支助,对愿意从事该项手工技艺学习的年轻人予以奖励,并形成对应的县、乡级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在当前,只有充分调动这两方面的积极因素,家椅手工技艺和家椅文化才可能良好地延存下去。

注释:

[1](英国)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译,第21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2](美国)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阐释》[M],韩莉译,第100页,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1.

[3] (美国)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阐释》[M],韩莉译,第101页,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1.

[4](日本)柳宗悦《工艺文化》[M],徐艺乙译,第18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5]吴昶“试析湘、鄂、黔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方式的基本类型”,《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132页,北京,2008.11.1

第6篇

关键词:图案;传统;艺术

在世界上,那些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辉煌一时的文化,曾经为世界文明贡献过全部遗产的文化,都不曾像中华文化这样一脉相承,前后五千余年保持着丝丝入扣的传承关系。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我们的传统图案犹如王冠上的宝石一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图案”一说的缘起

“图案”这个词在汉语中正式出现并实指社会的一种艺术分工大约是在本世纪初。在此之前,由于艺匠的专业分工不细,一个艺匠艺术水平的高低全靠手上技能的操作与把握,师承相传,仅仅在相传过程的有一些口诀的传授,根本谈不到理论的总结。尽管如此,在我国历史上也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如‘披图案谍’《汉书•礼乐志》,‘按图索骥’《艺林代山》之类,‘按图’也即图按只是没有当做概括一项工作的名词,而将‘按’字改成方案之‘案’后,其词义更为明显”

我们现在所说得“图案”一词,源于日本学者对西方“Design”的翻译,然后传入中国的。“明治维新16年(1884)日本出版了《水车意匠法》,意匠即Design,明治维新34年(1902)东京高等工业学校设立了‘工业图案科’,这里Design译成‘图案’。”同被Design翻译而来的意匠和图案是同义词,后者使用得较为广泛,因为日语的汉字易于为中国人接受,图案一词代替Design一词传入到中国。中国辞书收入“图案”一词最早可能是1936年版的《辞海》,在词后注有英文的Design。

二、图案定义的界定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关于图案的研究与实践应用,我国美术界对图案定义的理解和表述进行了两个层面的界定。

第一层面狭义界定,图案从构词上来看,“图”是图形图像,“案”则是计划、方案。《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对图案的“狭义理解为器物上的装饰纹样。”一般来讲,人们对图案的理解普遍是这种狭义的涵义,往往把图案等同于“纹样”。一提到图案设计就想到花卉、动物、风景等平面图形或纹样的设计。

第二层面广义界定,老一辈装饰家庞薰l先生提出:“图案,就是设计一切器物的造型和一切器物的装饰方案。”《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对“图案”的广义界定为:“指对某种器物或建筑实体造型结构、色彩、纹饰的设想,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的制约下,绘制成的图样。”

而雷圭元先生对图案的界定则更为广义,他在《图案基础》一书中,对图案的定义综述为:“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

综上所述,图案指对某种器物或建筑实体的造型结构、色彩、纹饰进行工艺处理而事先设计的施工方案。有的器物(如某些木器家具等)除了造型结构,没有其他的装饰纹样,也同样属于图案范畴。图案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不断的发展和繁衍,如今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图案体系,而中国传统图案则是庞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三、中国传统图案范畴的界定

在中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图案,但直至20世纪30年代“图案”一词从日本的引进,图案学才作为专门学科,出现在一些美术专科学校教学课程中。在现有对图案的研究著作中,并没有对传统图案明确定义和划分准则。张道一编著的《中国古代图案大系》虽然以年代为经线,列举出了各个时期出现的主要图案风格,但是对传统图案的定义和范围划分没有明确,不免有些遗憾。

高丰在《天公意匠――中国艺术设计史研究》一文中对传统艺术设计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划分,“农业经济时代的手工艺生产,就是中国传统艺术设计发展的唯一依托”,把生产方式的不同作为区分传统工艺设计与现代工艺设计的主要依据。实际上,中国历代的每次新艺术风格的出现和新工艺的诞生无不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例如原始彩陶的创造和发展,出现的鱼纹、花纹等,并且为了适应器物的造型,有些图案还以连续的方式出现;汉代建筑业的发达带动了作为建筑材料的砖瓦以及石材生产的发展,使瓦当、画像砖和画像石在该时期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品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生产方式对传统图案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技术的传播方式上,中国传统图案创作技术是通过师徒相授、子承父业而代代相传,“在漫长的手工业时代,由于艺匠的专业分工不细,一个人的艺术水平全靠手上的操作,师承相传。”这种师传根本谈不到理论的总结,仅仅有艺人的口诀,和在传授过程中迸发的一些理性的火花。而现代图案相对于传统图案而言,是在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在工业大生产中完成的。设计经验的理论化、系统化,即使脱离了面对面的言传身教也可以通过文字、书刊等方式传播。传统图案主要出现在手工艺品中,而现代艺术图案是对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传统图案是以传统文化精神为背景的,建立在农耕文化和手工艺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由中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图案。同时还应明确以下两点:

1.民间艺术图案是传统图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观念和精神内涵是多方面的。从民间生活习俗来看,民间艺术的创造活动多与信仰相关,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以及自给自足的传统手工业生产,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伴随这些艺术形式产生出来的民间艺术图案,如民间木版年画图案、印染纺织图案、剪纸图案等,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在图案历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以后,中国生产方式由农业、手工业生产进入工业化大生产,但这并没有改变民间艺术创作的方式及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审美心理结构,民间艺术是传统手工艺的基础,它扎根于劳动人民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例如民间木版年画,年画有多色套印和印绘结合等手法,以线造型,以色相辅,分中堂、条屏、门神、挂笺、灯画等种类。题材从“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到《西游记》《水浒》《隋唐演义》中的英雄物,它们的艺术造型体现了民间艺术家特有的观察方式与思维方法,它们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民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并世代相传,“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涵盖和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美术范畴”,融入到当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本文认为中国民间图案作为中国传统图案的一部分是必须确定的。

2.中国传统图案发展时期到清代截止

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是由社会的发展进程、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决定性的,其中生产方式的转变最为关键。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中国生产方式的转变发生在1840年以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古老的自然经济结构逐渐削弱,工业化生产方式给中国传统的封闭型经济模式以很大冲击,建立在中国农耕文化基础上的传统家庭式手工作坊迅速向西方社会化的工业生产方式转化,与此同时,传统图案的创作方法、造型意识、生产方式都开始了现代化的更新。“五四”新文化转型促使了20世纪中国对西方文化、科学、艺术的学习、模仿和追求,置身于这种文化环境中,以西方理性与科学为核心观念建构起来的现代知识型标准重新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随着城市化发展,传统艺术在新艺术的不断渗入下,形成了现代的审美风格。因此清代以后我们很少看到传统图案形成新的风格,归根结底仍旧是生产方式的转变造成的,所以谈到传统图案的发展史是以清代为结束时间点。

在此,从原始时期开始至清代结束,在传统农耕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劳动人民用手工艺生产方式所创造出来的图案都统筹为传统图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带来了传统图案的衍生与变化。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图案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在传统图案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这些图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艺术图案。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古代图案大系》,美工图书社,1995年版

[2]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年版

[3]刘坤.《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吉祥文化研究》,合肥工业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雷圭元.《图案基础》,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5]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年版,第22页

第7篇

关键词:霞帔;面料再造;手工扎染;陕西秦绣

1 霞帔的应用价值与当代再研究的意义

1.1 霞帔的当代应用价值

据记载,霞帔形式的服装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在隋唐时期得以定型。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是女性社会身份的一种标志。明代时得此名――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霞帔形式的服饰在中西方的服装体系里虽然名称不同,但都属于女性最常用且用途广泛的辅衣物。在名称上中国传统有霞帔的称谓,也有叫“云肩”的相似服饰。它是披风、斗篷的传统演变形式。在现代服装中,以大披肩款式加一字领开口的形式出现得比较多,既可作为大围巾围裹在身上,也可以穿在身上做各种款式的变化,更可作为一种裹被使用。由于这种极强的实用性,故在当代服装体系中被广泛运用,而国内外大多是结合本国服装传统的特色或以传统工艺加以改造,或用现代加工工艺予以处理,在应用研究上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总的来说是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即实用又极易与各种工艺相结合,所以传统霞帔在当代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价值。

1.2 霞帔当代再研究的意义

对霞帔应用价值的再研究能在当代服装业中起到一个以小见大、以点寓面的实例示范作用,对服装业能起到重要的启发与研究样板意义。它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实用性与多用性。霞帔在当代的实用作用是多样的,既可围、裹,也可穿、盖。若能利用当代面料再造艺术把传统扎染与秦绣工艺运用进来就能以传统服装经典充实当代服装设计。在实用性较强的衣物上注入品质内涵,丰富其文化艺术的品质精神,就可以逐渐占据服装设计的上游环节,为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且具有艺术内涵的高档品牌服装作基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的当代服装典范。

1.3 面料再造在霞帔设计中的当代特色

面料再造是当代服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如何运用现代手法将特色的材料及特色面料运用于当代服装,并挖掘本民族的服装特色。此次是以传统霞帔为研究对象,研究传统服装形式的当代性改造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当代纤维面料再造艺术把传统扎染工艺以及陕西秦绣绣法表现出来,以两种传统手工艺作为面料再造艺术的基因元素而进行当代性的应用研究。以传统霞帔为范例,利用传统服装因素进行当代的面料再造处理,从面料、实用性、形式三个方面完成传统服装向当代的转换。

2 面料再造在霞帔设计环节中的研究

2.1 面料再造在霞帔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霞帔现存的形式即大方巾加一字领开口,在基本款式造型不变的前提下,发挥面料再造工艺在扎染的面料上施以陕西秦绣的技艺,解决如何使扎染较自由的效果与具体的秦绣相结合的关键问题,有机地融合这两种面料再造的方式并使之浑然天成,发挥各自的工艺特点,实现优势互补,达到高品质服装的自身质量与触摸、视觉等感官效果的统一,形成一种独特的服饰形式,既是延续也是创新、融合、再造,传承纯手工工艺表现形式的工匠文化精神。

2.2 面料再造在霞帔制作工艺上的应用

面料再造在霞帔上表现的方式方法很多,就面料再造自身这方面就有非常丰富的再造手法。例如,面料之间的加减法再造手段的应用,各类刺绣技法的应用,印染技术的应用,丰富多样的装饰材料的应用等等,这些都可以应用于霞帔或者说服饰面料之中。本次工艺特色主要是以陕西地域特色的刺绣――秦绣和手工扎染进行的有机且独特的结合法进行霞帔的面料再造上的创新与设计,视觉上既有一种平面的抽象晕染效果,又体现了秦绣工艺针法的立体视觉感。

陕西秦绣是一种高品质工艺手段,它的特点是技法精粹、效果丰富、针感具体,但霞帔是相对休闲与自由的服饰形式。而以扎染自然天成的秦绣施针前的底纹基料基础后将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并综合各自的工艺优势。先行处理的扎染过程将以方巾的大小确定扎染的大小图案,确定形态与分布密度并完成其色彩的处理,这一过程是在设计前提下进行的。

扎染的效果往往带有较多的偶然性、随意性以及不确定性,使用扎染是霞帔面料再造过程的第一步,即在原始面料上先再造一个较自由幻化的基底图案。陕西秦绣是面料再造的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此时的秦绣图案是以纯抽象方式进行的,即不施可视的具象图案,而以扎染图案为蓝本,抽象地运用秦绣的施针方式,选择好的面料纤维施针,发挥秦绣施针的抽象针法美,使绣线以针法的形式沿扎染的自由抽象图案展开来,抽象地解构了秦绣的传统针绣图案外形,保留了它工艺美里的形式美,即面料本身的纤维美感、抽象的针法美、绣线的材料美,并结合扎染幻化神奇的自由性或自然性。

把扎染与秦绣以面料再造的形式运用到“霞帔”的设计上是本论文的重点。这两种传统工艺不是被动简单相加在一起,而是一种重构,一种打破原本结体的重组。扎染只是取其浑然天成的基底,虽然用的是传统手艺,但扎染不是最终的目的与效果,而秦绣才是本次应用研究的核心。此条件下的秦绣已经是一种被附以当下意义的传统工艺,它已没有形的躯体,更没有外形的约束,在扎染的框架下它只有形式美、工艺美以及材质美,它有了更多的美的精神与现代感,只保留了秦绣的抽象针法与材料,秦绣有了更纯粹的意义,它们又是以实用的霞帔为蓝本的,达到了实用性与工艺美的完美结合。

第8篇

关键词:镇江;端午习俗;白蛇传说

民间传说具有中国丰富的民间文化,在民间广泛流传。他们经过人们口头的演绎、升华,一直流传到今天。而《白蛇传》作为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故事发生地涉及了几大区域,杭州、镇江等。在千百年的变迁中,作为故事发源地之一的镇江,已经形成了以“白蛇传”为口头传承的文化空间。同事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镇江这座城市中,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又与“白蛇传”息息相关,具有独特的地域节俗特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间文化面临着萎缩,一些关于“白蛇”的端午民间习俗正在被年轻人逐渐淡化,镇江“白蛇传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挑战。

一、“白蛇传”溯源

“白蛇传”在民间历经千年的演绎,故事情节经过不断的嬗变,白娘子的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同时故事所富含的文化内涵也在变 化。成为了一个有着悠长形成发展史的民间传说。从我们最早看到的白蛇故事《西湖三塔记》,到民国年间托名“梦花馆主”的文人所作之《寓言讽世说部前后白蛇传》。

学界对于“白蛇传”发展故事演变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唐朝《博异志》的《李璜》短篇开始,到宋代洪梗的《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为止。这个阶段的白娘子形象皆为蛇妖化作美女,诱惑男子,贻害民间的形象。她们只能称作妖,凶残狠毒,不具备“人”的特点,外表的美丽与内心的凶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阶段以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主,这一阶段的人物形象逐渐清晰,主要的故事情节也已经出现,最主要的是白娘子的形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志怪形象向伦理说教过渡。第三阶段以明朝陈六龙的《雷峰记》开始的到清朝玉山主人的中篇演绎小说《雷峰塔奇传》,白娘子逐渐褪去妖性,性格的主要特征也变成了勤劳善良为主。

白蛇故事的嬗变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接受心理,和作者的创作心理。从妖气甚重的志怪形象,到脱去妖性的善良的一个女子形象,逐渐符合了社会道德所规范,所希望成为的女性形象。“白蛇传说”也形成了其特有的民间文化。

二、白蛇与镇江端午习俗

在白蛇故事的发展中,开始慢慢与镇江发生关系,与镇江“三山”之一的金山发生关系,同时“端午惊变”等重要情节也发生在镇江,形成了独具内涵的端午民间习俗。

白蛇传故事起源于唐宋,到了明清基本定型。这期间,冯梦龙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将法海与金山寺结缘。这其中有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冯梦龙所编刊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出现的四个南宋时期镇江地名“针子桥”、“五条巷”、“渡口码头”、“金山寺”,镇江专家陆朝洪先生曾对其进行考证,证明了其真实性。

在“端午惊变”这一章节中,在端午节许仙受到法海的挑拨,将雄黄放置酒里,白娘子喝下显现出了原形,许仙掀开罗帐被惊吓之死,继而有了后面的嵩山盗草、水漫金山等情节。而这一情节对端午习俗产生一些影响。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以此来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在江南地域俗称过端午要吃“五黄”,雄黄粉便是其一。有的家庭还会在屋顶撒雄黄粉,门上插菖蒲,身上揣香包,达到辟瘟除疫的习俗,这体现人类对瘟疫的预防与抗争。

家中还会吃“十二红”,传说可以避邪。“十二红”均为五月应时蔬菜和瓜果,样样带红:有枇杷、红果、拌黄瓜、炝虾子、炝萝卜、烧鸭汤、凉粉皮、咸鸭蛋、炒{莱、烧黄鱼、红烧肉、雄黄酒等。

在孩子头上佣雄黄酒画“王”字,穿老虎衣,挂老虎肚兜,系“长命缕”等辟邪之物件。这些都表现人们对于现世和谐生活的良好愿望。

同时,在镇江每逢端午在各个剧场、书场都轮番演出有关“白蛇传”的戏曲、曲艺。群众聚集在集镇演讲、演唱与“白蛇传”有关鲜活的故事。许多人家中,药店门口均发放中药熬制的免费避暑药汤等。这些都具有着独特的节俗特色,同时也表现了着和睦的邻里关系。

三、端午习俗中“白蛇文化”的现展

“白蛇中心”文化在镇江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它与镇江的一些民间风俗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镇江的民间手工艺品,内容题材丰富多样。因“白蛇传”故事与镇江的渊源,以及随着镇江已逐步成为“白蛇传”传说文化的中心,在镇江的民间手工艺作品中,以“白蛇传"故事为题材的艺术创作最为常见。

同时,位于镇江西津古街街头的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已成为“白蛇传文化”集聚地。馆中有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的20多个省、市的民间文艺专著、资料数万册和珍贵的手稿80余份。还展示有与“白蛇传"相关的话本、弹词、戏曲、文学的稿本,如:宋话本、唐传奇、魏晋志怪小说的《白蛇记》中《西湖三塔记》、《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等。同时,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积极出版由数十位文化学者、民间艺术专家所撰写的《白蛇传文化集萃・论文卷》、《白蛇传文化集萃・异文卷》和《白蛇传文化集萃・异文卷》已经被列入“镇江民间文艺资料库金库丛书”序列。

与此同时,镇江政府积极构建“白蛇传”文化中心,重新构建金山“白蛇传文化”,新建“白娘子爱情园”等,通过景观的构造来达到文化的一种符号。文化作为一种记忆,具有遗忘机制,它在选择的过程中必将伴生遗忘。景观符号的构建是一场别有用心的符号编码过程,将文化在景观的塑造中,逐渐融入其中,以一种直观地形式重现,以此来达到永久记录的目标。

虽然政府及相应的文化机构致力于保护构建镇江的“白蛇文化中心”,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村庄,集镇越来越少,人们大多居住于现代的城市之中,年轻一辈追求快节奏的生活,端午习俗发生一定程度的变迁。如今每逢端午,雄黄慢慢消失在各家各户,在各个剧场、书场曾轮番演出的有关“白蛇传”的戏曲、曲艺逐渐失去了声音;群众也慢慢不再聚集在集镇演讲、演唱与“白蛇传”有关鲜活的故事。这些举动拉开了“白蛇”文化与普通百姓的距离,给镇江“白蛇文化中心”的建设带来了一些问题。

四、结语

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大都富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同时民间故事也包含着独特的民间文化。在镇江端午风俗里的“白蛇文化”是民间文化与传统节日习俗的一种交流,同时也是人们的一种情感表达。

镇江端午“白蛇文化”文化内涵在镇江地区就不仅仅具有优厚的民间风俗文化,更有着人们对于现世和谐生活的良好愿望与日常生活中对于“真善美”的重视。这是端午节俗中值得弘扬的积极精神,又能够填充镇江的“白蛇文化空间”,使得镇江的文化内涵更加雄厚。

如何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继续保持镇江地区端午习俗中独特的“白蛇”文化,对于构建地域节俗特色很有趣味。

参考文献

[1]王立、刘莹莹:《四论白蛇故事的嬗变》;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第五期

[2]孙竞:《近十几年白蛇传研究综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36卷第2期

第9篇

关键词:彝族家具;设计分析;地域性;传承发展

家具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社会属性的工业产品,它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彝族家具市场对彝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彝族作为具有丰富文化财富的民族,其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专门针对彝族家具进行开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数千年来,彝族受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影响形成了民族自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构架起了彝族的民族特质。而今,社会迅速发展、多元文化交融,对彝族文化传统必然会造成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对彝族家具设计的研究迫在眉睫。

1现代彝族家具设计问题及解决措施

整个彝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全国都较低,凉山腹地的问题尤其突出。虽然与外界沟通逐步紧密,但是观念、语言、交通等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板块之一的家具产业,彝族家具的发展目前还存在下文所提到的几点问题,针对问题提出配套解决措施。

1.1发展局限性

1.1.1设计具有局限性,缺乏变通性

彝族现代家具的使用范围尚且局限于餐厅、酒店以及富裕人家,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对于彝族家具多是采用过渡装饰以烘托气氛。较少考虑现代彝族家具的民主设计、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方向。经过多次对新建水泥房的“彝家新居”的调研发现,大量住户对现代室内环境的不适应[1]。彝族家具设计的局限性,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突出:彝族现代家具生命周期短。相比传统家具几十上百年的使用年限,彝族现代家具因为受材质、造型、做工、与彝族居民现代生活方式不匹配等因素限制,通常更替速度较快,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彝族现代家具使用空间局限性。通过第五章的分析可见,彝族现代家具的使用主要是在商业场所或是彝族居民较为宽敞的自建居住空间当中。彝族家具目前在建筑空间中仅作为辅助陈设,尚且不能成为独立的多样商品供人们挑选,用以搭配不同的居住生活空间[2]。

1.1.2灵活设计,扩展创意维度

在设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传统设计元素,深度挖掘彝族文化、审美观念中蕴藏的设计灵感。打破局限性,加大关注面,放大彝族家具产品的创意区域。许多传统家具的优点被遗忘,如噶几的附加功能、柜体的结构便于拆卸等,可以通过设计复兴彝族的工艺遗产。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这些优点,设计既具有便于拼装、结构多变,又具有精神象征的服务于现代生活的家具。通过创新实现传承,延展彝族现代家具的生命周期。在家具设计的初期阶段以彝族居民的生活方式为出发点,着眼于彝族家具设计的内涵本质,优化材质、造型、工艺,从而发挥彝族现代家具的设计价值。适当延续传统建筑和家具的功能和用途,有利于保持它的原貌和功能格局。细分彝族现代家具市场,按照建筑空间类型、用户需求、场所氛围等范围进行设计。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将彝族现代居住空间家具作为设计对象,则需根据爱好、生活习惯、生活水平等对用户进行精准划分,匹配于不同的色彩、材质、结构设计,以实现彝族现代家具的差异化,丰富家具产品种类,充盈彝族现代家具市场[3]。

1.2缺乏专业性

1.2.1工匠人数减少,缺乏专业人才

彝族年轻人大部分在外求学,打工,熟练掌握木工技艺的师傅们也年龄越来越大,缺乏创新力。由于工匠人数大量减少、房屋修建周期长,建造者没多余的精力放在室内家具陈设设计上,导致设计发展迟缓。加上原本彝族传统家具种类少、研究基数少,总体来讲彝族家具发展相对彝族地区新房建设的速度是及其缓慢的。

1.2.2加强职业教育,产学结合

开办职业培训班、解决就业、培育市场、提高薪酬待遇,鼓励年轻人学习木工工艺,与设计院校、行业合作,推动彝族家具行业的发展。例如,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技艺较高超的彝族木匠大部分是以个人形式承接房屋或家具建造工作,以团队形式的较少。也存在少量以团队出现的队伍,但是技术水平欠缺,需要另聘师傅指导。针对这一现象,可以深入开展彝族木匠工艺培训,依托当地的西昌学院、农校等教育资源,将彝族现代家具设计镶嵌于高校设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之中。例如,凉山州农校的彝绣班、彝族银饰班都是采取了将传统手工艺、现代职业教育、满足市场生产需要、解决学生就业相结合的产学一体教育模式。为了实现彝族现代家具设计的进步,同样可以效仿这一模式,为彝族家具设计生产培养大量的技术、设计人才[4]。

1.3生产水平低

1.3.1家具生产能力低,缺乏创新

彝族的家具完全是由手工制成,材料也为实木,这样做出的家具虽然工艺好、品质高,但是成本高、耗时长,不能为广大市场消费者服务。本土家具材料紧缺,凉山的林木在过去一段时间大量被砍伐,现在可用于生产林木的面积有限。现有的彝族现代家具产业链零碎,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产业链,严重阻碍了家具生产的发展。短期生产制造、几乎没有设计时间和工作成本、只顾眼前利益等缺点造成了彝族现代家具不足以称为产业的原因。极大了损失了彝族家具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也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流失[5]。

1.3.2更新生产工艺,优化生产链

将传统彝族家具依靠手工艺的加工方式和现代机械加工结合。展开对新材料的探索,合成板材、木头与金属构件配合使用等。彝族家具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从设计、生产、工艺、材料等多方面进行创新研发,放大发展领域。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人性化”是创新的前提,产品研发需要注重研究消费者。彝族地区的彝族家具设计归属于文创产业当中,设计生产者应借此申请相应资金,更新家具生产设配。整合彝族地区的人力资源、社会化分工协作,在设计、制造、物流、安装、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在提升优化产业链的同时,解决大量的劳动就业问题[6-7]。

2.现代彝族家具市场发展方向

在21世纪,彝族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认识到,变化不仅仅是物质上,因为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用砖和砂浆建造而成的,建筑也是思想的结晶。以家为例,家既是幸福之源又是物质之源,表现为家既是美的场所又是效率的场所。家庭陈设中个性价值突显:它成了一种能够独立地思考和表达情感的标志,能够在经济车轮的一旁拥有生活的标志。家既是一个私人幻想的工厂,又是一份现成趣味、价值和观念的目录。正是这样一个事实使得家中的一切设计如此神奇地揭示出现代社会的种种特点[8-10]。在西昌等地,由于中产以上的彝族家庭在不断增多,因此,对彝族特色项目或产品的多样性要求也在相应提高,如彝式婚庆、彝式简餐、室内陈设中的现代彝式家具等。目前,现有彝族家庭使用的家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上的家具在设计上单一地追求形式美,成本高,不实用,批量或定制化的彝式家具几乎没有,不能满足彝族家庭希望既能保留传统又能融入现代化生活方式需求。彝族家具有市场诉求,也是市场的缺口,为此,为了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笔者认为彝式家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①传承文化与提升新生活方式有机融合。既要在现代彝族家具设计中充分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丰富和提升家具的传统文化内涵,使文化资源逐步变为文化资本,提升人们生活水平。②加强现代彝族家具设计和激活活态文化有机融合。进一步挖掘传统村落建筑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要加强与家具设计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手工艺、乡村旅游、地方土特产等旅游文化产业,体现鲜明的地域性[11-12]。③现代建筑的特点与家具的特点有机融合。在家具设计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把现代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舒适性、宜居性和传统建筑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和谐性有机融合,不断细化彝族家具设计规范,不断提高和改善家具设计品质,形成风格协调、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具设计,发挥彝族家具的现代风采[13]。

3.结语

家具作为载体连接了时间、环境、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所有的探讨都是希望彝族家具设计能够高度尊重文化传统,并且能对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发现彝族家具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通过整合资源,推动市场良性发展。彝族人民是彝族建筑空间和家具的服务主体,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家具、空间的改变,反之,彝族建筑空间、家具的发展也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的提升。按照工业设计流程通过概念所得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进行论证,因此总结彝族家设计原则。让现有的家具设计工作更加规范化,为今后的设计实践进行初步探索,目的使彝族家具产品合理有效地被生产使用.

参考文献:

[1]朱文旭.彝族文化研究论文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2]许柏鸣.对当前中国家具业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1):15-16.

[3]朱怡芳.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文化、社会、经济的视角[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4]许海峰,王菊雅,樊超,等.东阳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路径与提升策略[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1):72-73.

[5]刘洁.四川彝族家具造型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6]山伟.楚雄和凉山地区家具设计比较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4.

[7]翁素馨.西南民族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内涵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12):118-119.

[8]范晋玲.凉山彝族建筑文脉表达及其在现代城市中的传承与发展[D].重庆:重庆大学,2012.

[9]张方玉,杨显川.彝族的建筑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05):72-73.

[10]刘妍.“栋梁之才”与人类学的视角下的彝族建筑营造[J].建筑学报,2016,(01):49-53.

[11]许美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供应链[J].家具,2011,(03):109-111.

[12]许柏鸣.未来中国家具制造业的格局与形态[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1):16-19.

第10篇

关键词:图案 布艺 软装饰

图案应用在装饰纹样中,由最早的几何纹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装饰图案。无论是图案纹样还是装饰的图案,都体现出传统图案的美好寓意。传统图案在软装饰中的应用,继承了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精神和情感。

一、传统图案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向往自由、追求美好生活、寓意吉祥的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文字等图案,十分巧妙地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美术形式。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可以分为建筑装饰图案、家具装饰、印染织绣图案等。根据吉祥图案的题材,可分为人物类、兽类、植物类、文字类、几何纹等组合类。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象征性。八仙过海、年年有鱼,都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是人类运用丰富的想象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系进行概括和总结的结果。第二,装饰性。它是指图案经过人组织加工形成的美的形象,用以表达吉祥图案的意义和装饰性,使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具备特有的装饰特色。人们往往运用传统吉祥图案的特色与现代的构成形式结合,产生具有现代意义的装饰。

二、传统图案在软装饰中的体现

传统图案是以象征和寓意来实现其价值的,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家居软装饰中表现尤为突出。装饰,这个词是指修饰打扮之意,所谓软装饰,是指根据装饰美的一般规律和表现形式,在室内家居用品、工艺品中运用装饰规律和美的法则去组织、安排,从而构建一个新的视觉艺术世界。

东周作为吉祥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表达吉祥的文字装饰,如长生无极、长乐未央、延年益寿、千秋万岁等。东周时期的吉祥纹样,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在唐代,人民生活安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给艺术发展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装饰的造型完美、丰满,线条柔和优美。传统纹样当中的几何纹样,在现代的装饰图案中经常应用,但是会结合当今比较流行的元素和表现手法出现在各种产品的装饰中。绳纹在现代装饰当中会应用到图案的周边,作为辅助的纹样,或者在图案当中穿插绳子图案这种螺旋的纹样,给人以动感的韵律。

三、传统图案应用在软装饰中的特征

传统图案应用在软装饰中,具有装饰性强、风格多样化、随意性大、花费少、简约、便于清洁更换等优点。国外室内软装饰主要是结合自然,是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将大自然的清新、舒适、自由和宁静与居室设计相结合,更加舒适、温馨、环保。

国内的布艺软装饰在室内设计中是独具个性的,根据个体要求进行装饰,根据所处的环境协调整体设计,达到和谐统一。研究中国传统风格的布艺软装饰的目的,是如何将它与现代居室Y合得更合理、美观,使得中国传统风格的布艺软装饰得到继承和发展。

室内软装饰满足了适用。第一,划分空间的作用。当墙体结构很难改变时,需要其他方法改变空间布局。比如地毯可以区分会客厅和餐厅空间,一个帐幔也能区分会客厅和休息空间。除了地毯和帐幔,古人常用布艺屏风、碧纱橱等划分空间。第二,使用方便。布艺软装饰在室内装修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烘托出设计品位,如地毯、刺绣、绢画等。根据季节的变化,被罩、窗帘的图案和颜色都可以随心情更换,符合人们内心的审美感受。第三,加强了保暖性,增加了私密性。软装饰不仅保暖,而且隔音效果也不错。KTV中的装修就采用了软装的形式,吸收噪音的材质必不可少,满足其功能性。第四,提高了舒适度。

作为一名软装设计师,应该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因为居室软装艺术已经受到它的影响,只有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的作品。居室软装饰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与家具、硬质装饰等配合使用,使环境协调统一。中国传统风格的布艺软装饰更应该和整体环境相统一,例如图案相似或颜色相似会更加和谐统一,再比如把室内全部或者一部分的软装饰限定图案,会有意外的统一效果。设计师不但要在设计元素中统一,而且在风格上也要把握整体。

四、传统图案在家居软装饰中的应用

传统图案在家居软装饰中的应用,首先在装饰载体上就有了新的改变。室内软装饰是审美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综合体现,它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一般情况下,需要符合“适用、经济、美观”三大设计原则。装饰物中手工艺品的品种非常多,如不同材料的手编艺术、印染艺术、剪纸艺术、纸雕艺术、泥塑等。

在装修行业,软装饰也发展了很多风格:古典式、现代式、传统式、田园式等,西方风格也比较流行,我国的传统布艺软装饰也占据了部分市场,但由于居室软装饰起步晚,还未得到完善。许多高校开始设置软装饰相关课程,研究古代传统布艺,挖掘提炼出现代装饰元素。

图案的纹样和色彩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小户型空间不宜采用大图案,大图案会使得空间过满。直线和曲线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植物图案给人与自然融合的感觉,抽象的图案给人现代感。文字图案给人以儒雅、古香古色的感觉,所以选择图案要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色彩的冷暖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深色给人一种压抑感,可以依靠软装饰来调节,可以墙面留白,软装用舒缓的颜色点缀,让人们更放松。

五、结语装饰特征,与自然的融入更促进环保。传统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端庄、简洁、自然、文雅、清新,复杂的装饰可以省去,吸收新技术、新工艺,做到以人为本。

人的审美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居室的布艺软装饰也随之而变。中国传统布艺软装饰不断创新,在满足人的审美需求的同时,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居室布艺软装饰,吸收外来文化及设计思维、方法,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创造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另外,要善于总结,将传统元素进行整理加工,把握好整体风格、颜色的和谐统一。

最后,现代居室软装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它离不开硬质装饰的搭配。除了软硬装的本身的作用之外,整体风格和谐统一更为重要。只有这样,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布艺软装饰才能为现代居室的整体效果添彩,得到继承和发展。

注释:

①张庆:《传统纹样在手编艺术中的装饰应用》,《文艺生活》,2013。

参考文献:

[1]张庆.传统手工艺品的图案艺术形式应用[J].华章,2014(10).

[2]李映苹.谈传统吉祥图案与陶瓷装饰期刊论文陶瓷[J].科学与艺术,2009(03).

[3]龙慧.浅析陶瓷装饰中吉祥图案的发展和应用期刊论文[J].文学与艺术,2010(05).

第11篇

论文摘要:现代纤维艺术虽然与传统的纺织、编织手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有了脱胎换骨的全新面貌。现代纤维艺术不拘泥于传统纤维的平面形式、材料、编织手法来表现作品,而是通过综合材料的应用结合现代思想与设计观念的引人,使得现代纤维艺术以新的面貌展现在国际艺坛上。

现代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其发端于古老而传统的挂毯( Tapestry)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四千年前,埃及和巴比伦就有了羊毛编织壁毯,现存最早的实物是公元前9世纪埃及人留下的作品,其织造技术与现代高比林工艺十分相似。在南美的秘鲁、利智和北欧的挪威、瑞典等国都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编织物。壁毯作为一种古老的编织语言,体现了特殊的习俗、历史和意义。

现代纤维艺术虽然与传统的纺织、编织手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有了脱胎换骨的全新面貌。现代纤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段和传统的材料的局限,而长期对新纤维材料的关注与尝试所产生的结果。现代纤维艺术成为20世纪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兴的独立的艺术门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现当代人文背景的转换,现代纤维艺术不仅在材料和形式上进行了突破,而且在纤维艺术品的精神内涵上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人艺术观念的表达。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观念受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影响,与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创作观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观念产生变化,从而引发了现代纤维艺术表达的丰富性。在现代建筑空间环境中现代纤维艺术创作观念必需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然而正是这种制约,使现代纤维艺术创作表现出独具空间形态的艺术观念。90年代后期,艺术家个性观念的表达更趋多元化,纤维艺术在艺术审美和文化语境上呈现出深刻的艺术特征。

一、表现形式的拓展

1.从平面走向立体

传统概念中的纤维艺术,特别是在欧洲主要是指挂毯、壁毯等平面形式的作品。挂毯在欧洲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许多博物馆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精美的传统挂毯作品。欧洲挂毯的较多运用与其气候条件及建筑风格有着密切的关联。传统各类纤维艺术手工艺,虽然内容和形式上也十分丰富,但难免受到实用性的制约,这时的纤维制品材料,色彩、形式、内容上都趋于程式化,虽然经过千百年的沿革方面都较为成熟,但设计上过分地依赖于民间文化和传统思想,或者为所谓的艺术所左右,成为纯艺术的描摹写照。与其传统形式不同,早期的现代纤维艺术就作为现代建筑的共生物而具有现代意义。其风格创造在空间特征中仍是二度平面的形式,但画面构成已有抽象、立体等现代派艺术的表现风格,并着重挖掘材质与肌理的视觉美,在编织表现上以粗犷、平坦、凹凸的多种形式取得许多虚空间,创造了如同浮雕般的空间特征。

在20世纪70年代现代建筑几乎成为现代的代名词,而现代纤维艺术也成为消除现代建筑固有缺陷的“良药”,与现代建筑相辅相成,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此后越来越多的纤维设计家、艺术家、建筑师投身于纤维艺术创作,以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他们的思想,时代的主题等。更有甚者将纤维艺术作为纯粹的情感宣泄的形式,出现了大批的现代纤维艺术。

在现代纤维艺术中,立体与半立体的作品占的比例较大。即使一些平面的纤维作品,其展示形式也已不完全是壁上的平面形式,而是去追求一种在空间形态中的悬或挂的形式,或将原本平面作品在空间作了各种形式的展示变化。

在立体纤维艺术品中,占比例较大的是“软雕塑”,即以金属、木、竹等材料为立体框架、支撑物,在其上进行编织;或将已编织成的平面纤维制品与立体的框架相结合;甚至完全没有框架,利用纤维材料自身的“可站立性”制作作品。另一部分是以各种空间悬吊方式为主的,悬吊的方式有的在空间的上部,类似顶棚的效果;有的是在空间中起着一种空间分隔的效果;有的是在空间的下部或者是在半立半悬吊形式,有屏风的效果。如保加利亚著名纤维艺术家马林·瓦尔班诺夫(万曼)采用粗犷的纤维材料去展现立体几何的现代派艺术雄风,从吊顶上悬挂的大型几何结构形式,在灯光的照射下产生变幻莫测的多维空间效应。

探究现代纤维艺术由平面向立体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a.纤维艺术材料与其各种材料的综合运用。b.现代建筑需要这种表面柔和、质地松软的立体艺术品来增加现代建筑空间里的人情味,以改变现代建筑中许多冰冷或平淡的空间效果。C.现代思想与设计观念的引人。

2.从具象走向抽象

欧洲17,18世纪的挂毯大多以宗教等具象的题材来表现的。到了19世纪末,绘画产生了象征主义和综合主义,纤维艺术也开始向现代艺术过渡。开此艺术先河的是法国壁挂艺术家让·吕尔萨,他是第一个把现代设计观念和新的装饰性带到壁挂里去,把现代绘画和壁挂技术相结合而使壁挂以新面貌出现于艺坛的人。他在壁挂艺术上的创新精神,促使纤维艺术的发展从过去的忠实于画家的画稿、油画的复制品的主题性绘画风格向多元化方面发展,使观赏主体直接参与纤维艺术的情势,纤维艺术与空问环境已经融为一个整体。现代纤维艺术似乎越来越向抽象化发展,但这种外在形式的抽象化发展却都是伴随着明确的主题表达的。例如:格鲁吉亚的现代壁挂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的作品《音乐会之后》,他以娴熟的编织技术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经线和纬线的交织运作中不停地思索,变换手中的各种色线进行创作,绘画性的表现形式与变幻莫测的编制技巧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变化微妙的色彩效果。

现代纤维艺术已经从较为狭隘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力图用综合材料,用现代观念和传统技艺的结合来表达纤维材料构成的内在力量。在技法处理上运用了极其丰富且“非寻常”的手法,对原始的纤维材料进行刻意的“加工”、“扭曲”、“变形”。以抽象的形式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纤维材料与制作手段和空间所形成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微妙的心理感受,以及个性的独特传达。

二、材料运用的拓展

纤维艺术首先是一种属于材料的艺术。纤维材料包括天然纤维材料和人造纤维材料两大类。人类利用纤维材料,首先是从实用的需求出发,并赋予了材料许多个别的功能与使用方式,从劳动工具到人类的着装、室内陈设用品。可以说,纤维材料是一种与人最亲近的材料,具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于材料自身的性质,如柔韧性、保温性、遮蔽性、装饰性等,也来自于人的感受性。现代纤维艺术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已从传统的较为单一的状况走向了“多元化”。现代纤维不仅沿用传统的自然纤维,而且运用了大量人造纤维,如:合成纤维、有机化学纤维、尼龙、金属、光纤、玻璃、陶瓷、石棉纤维等。多元化的材料运用使现代纤维艺术在色彩、质感、肌理及表现力等方面都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面貌。不同材料的质地能改变外部与内部结构轮廓线的质感,从而更丰富了形态的视觉美感。比如硬质的竹、藤、金属等纤维材料,其共同具有的弹性张力在外形与内形的结构组合中,形成比较明确的结构轮廓继而产生了爽利挺拔的形态美;软质的棉、麻、丝、毛等纤维材料,其共同的柔软属性在不同编织的交织中形成了模糊的随意的张力结构轮廓,从而表现了柔美和谐的形态美;软硬材料的组合,其对比的张力在各部分形态间的表现则是一种曲直刚柔的形态美。

从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现代艺术中就出现了使用透明、闪光或发光的材料来表现现代的高科技,现代纤维艺术家同样也采用了这些材料与技术。他们提出了一种“不可见”的材料(即:自身没有特别的肌理,但是具有极好的反射性)来表现闪烁而且多变的光线、反射、透明。这不仅仅是作为对难以捉摸的现代电脑科技的反应,也是现代纤维对日益发达的室内光线照明控制所产生的装饰效果和现代建筑中大量使用的反光材料的一种反应。室内的照明、建筑内部采光的改善也为纤维作品的“高科技”提供了可能性。美国纤维艺术家南希的作品《金色的波》采用了羊毛,铜丝和粘胶纤维作为材料。保加利亚纤维艺术家万曼的作品《经与纬》采用了塑胶管和毛线作为材料。现代纤维艺术在取材范围上的拓展,主要还是由于现代纤维艺术追求材质美的表现。丰富了材质的种类就等于丰富了材质之间的对比关系,丰富了纤维艺术的表现语言。

三、制作手段的拓展

第12篇

关于优秀美术老师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学校工作重点,通过美术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课程标准改革为中心,着力抓好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实验和推广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组织组内教师探索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的研究。本学期继续将课程改革作为美术学科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深入领会课程理念,通过多种教研方式唤起美术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总结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形成的经验,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搞好美术阵地建设,全面提高我校美术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文化艺术教育和当今的艺术文化教育。

  2、通过各种方法特别是现代教育手段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即能引起学生广泛兴趣的,达到积极的教育效果。

  3、要与学校密切合作与班级教师紧密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课堂教学和美术创作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凸现美术教育的特殊审美教育功能。

  4、从理论上把握好美术课教学的专业教学特点,特别是要注意:文化教育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问题,在教学改革中既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但又不要丧失美术课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凸现的重要问题。

  5、同时要把握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法,既要关注个别学困生,加强辅导,又要在不断提高发展学生的艺术方法提高上狠下功夫,以点带面。

  6、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组织辅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工艺制作,配合班主任、大队部开展的黑板报,以及设计创作的其它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活动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尝试感受成功的喜悦情感,以及正确对待失败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对学生作业、作品参加的各种竞赛活动,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美术学术的价值观取向和培养学生积极间上的进取精神。

  三、主要措施

  1、紧紧抓住美术课堂教学,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进一步实践探究美术课堂教学的新教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学习、努力研讨、认真实践、突出教学效果。

  2、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积极配合班主任、各位教师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形成正常良好的教学秩序。

  3、认真备课,上课,进行认真的反思,随时改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每星期进行一次组内的集体备课,对研究课进行集体讨论研究,保证研究课的质量。

  4、结合道德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运用美术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对学生进行直观形象、活泼生动的教育,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5、努力探索和完善美术课学习,进行探索学习实践,社区资源开发实践,进行校内艺术资源的开发,积极配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注意结合儿童的学习生活经验进行美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实现美术教育,审美教育功能的特点和效果。

  6、积极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美术创作活动,大力开展以班为基础的美术创作活动,活跃我校艺术教育的气氛,营造校园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并在此基础上,组织辅导学生参加县、市、省、全国各级的儿童绘画比赛活动,为培养学校的艺术人才,为上一级学校输选艺术人才而努力工作。

  7、教研组内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要把理论结合学校的研究和实践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认真开展以组内为基础的教学观摩研究活动,并认真选拔争取参加校、县、市以上的教学优质课比赛,提高教研组整体的教学水平。

  8、教研组内教师要加强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在学习提高的同时,要注意自己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加强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使自己在美术教学和专业能力方面,都有大量的进步,以适应学校的发展和要求。

  9、认真开展学生日常成绩的检查与评价,积极引导,注意培养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收集与整理,作好期中期末的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考核,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对他人进行评价的意识,不断完善学生美术成绩评价体系,认真做好对学生的成长评价工作,把握好评价中的鼓励与激励作用。

  10、每位教师要加强自己的教育理论学习,并能对自己教育实践进行总结与提炼,上升到理论认识高度,结合新课程的理念,认真撰写论文、教学随笔等经验文章,为学科教研积累丰富的精神财富。

  11、结合学校的课题研究,进行认真的总结,确立研究主题,结合学校的培训,撰写课题报告。

  12、结合学校的信息技术特色,发挥现有教育资源库应有的效应,不断提高教师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拓宽教育渠道。

  13、搞好组内的互帮互学,团结合作,使我们组内教师业务不断发展,努力学习,钻研教育教学业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虚心学习,向前发展。

  14、积极争取参加校内外的学习与培训,参加校内外的教学课研究活动。

  15、注意加强教研组博客教师个人博客的建设使用,特别是注意对教研组组内信息和教师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上传,强化信息资源的建设和资源共享。

  四、具体工作安排

  1、各年段每周增设一节书法课,中低年级主要以硬笔为主,高年级以软笔为主。

  2、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兴趣小组。

  3、举办全校的关于“国庆”的绘画比赛,从中选拔各年段各班级中绘画较好的同学参与美化校园的绘画制作,同时把同学们较好的作品表框放在班级中促进同学之间的美术绘画交流。

  4、利用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干,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自行设计、创作美术作品。

  5、要求每一个年级的美术老师认真落实美术课,及时批改美术作业。

  6、学期末,认真做好美术工作考评和总结。

  关于优秀美术老师工作计划范文

  一、首先是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学期的简笔画内容共有八章,依次是:怎样认识、理解和掌握简笔画;静物简笔画;植物简笔画;景物简笔画;动物简笔画;人物简笔画;简笔画的材料工具及使用方法;儿歌、儿童故事简笔画创编。 手工教材内容共有七章,依次是:平面构成;图案;纸工;综合材料的应用;泥塑、幼儿园环境布置;外国美术欣赏。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简笔画的在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师学生深层次地明确了解简笔画在将来从事的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与掌握简笔画的理论知识与幼儿教育心理知识;掌握各类不同简笔画的表现方法与技巧;会根据儿歌、儿童故事进行简笔画的创编活动,为以后从事幼儿美术教育打下牢固的基础。

  手工制作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手工教学使学生了解手工工具和材料,初步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通过学习增强手工操作的技能技巧,掌握几种手工艺制作技巧,并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手工制作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训练他们的综合能力的极好方式,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创新意识、实际操作、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手工课程要以绘画知识为基础,学生能把绘画中的形体与色彩知识充分利用到手工的各种材料中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严格、细致、准确、有毅力、有计划等工作习惯和作风。手工是绘画的发展,幼儿美术教学法又是从事幼儿园美术教育必不可少的关键,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以后的幼儿园工作的作用也非常实际,学生可通过对手工艺的学习,体验手工过程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分析:

  简笔画教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学生对人物简笔画的各种表现方法与各种造型、特别是人物简笔画的精神面貌、动作神态的表现为本学期简笔画的一大难点。综合运用各类简笔画进行儿童故事、儿歌的绘画创造活动也是本学期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所在。

  手工制作活动比较丰富,也比较复杂,设计和制作出有特色、有美感的手工艺品是本学期工作的一大在重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手、脑、眼并用,制作出的成品既要有手工,也要有设计,有创意是本学期的一大难点所在。

  四、学生学情分析与采取措施分析:

  由于学生原来学习的都是应试教育,所学习的几乎是文化知识,没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针对以上的情况,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美术教学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在实际课程中,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制作课堂以外的东西。比如,课堂中教师教学生以某种方法制作纸工花卉,同时,还应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制作不同的花卉样式,对于制作得好的,制作得别出心裁的作品加以表扬,鼓励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平时要做好学生作品的收集工作。要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做出特色,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过程教育中要注意搜集留存作品,学期结束,要做好总结。

  本人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积极参与培训、学习、讨论。抓住一切学习机会,对自己的活动内容及时进行反思,及时总结成功与不足,使自己的辅导水平更上一层楼,经验更加丰富,寻找适合的发展之路,在学生作品的取材、材料等方面更具有代表性、时尚性、独创性、前瞻性、时代性。

  关于优秀美术老师工作计划范文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美术教学,8个班,每周8节课。作为艺术范畴的美术是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美术教材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眼点,把欣赏、评述与绘画、手工制作、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开启心智、提升志趣、陶冶情操,培养爱国情感和审美意识的目的。本学期在去年基础上强化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我校的艺术氛围。根据新课标结合我们8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情况分析

  1,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2,基本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很高,积极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较好,但是学生年龄小、对美术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学生的审美意识较浅,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技能结构,甚至对美术兴趣减退。因此必须因地制宜。

  二,教学目的、任务

  1、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促进学生的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发展学生的形象记忆力、想象力、手工制作能力。

  3、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灵活的掌握对造型、色彩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渗透人文。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美术新课标、认真备课,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和“学”的方法,充分运用视觉形象,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坚持学习,做到深入钻研教材,抓基础,制作好范画,手工范品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即使进行直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