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方经济

地方经济

时间:2022-03-16 02:1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方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方经济

第1篇

5月上旬,在河南省考察时强调,“要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7月下旬,他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重申:“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大背景就是全国普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近年,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依靠低成本和产能扩张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同时,地方政府债务、影子银行、房地产等潜在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资源环境约束仍在强化。

那么,究竟何谓“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对地方政府是喜是忧?是机遇还是挑战?与全面深化改革是什么关系?地方政府又当如何应对……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教授。

正确认识“新常态”

《决策》:多次提及“新常态”,外界解读为其释放的信号是告别以往的超常规增长。我们注意到,很多省份对县市主官的考核已不再简单以GDP增速为标准,环境保护与减少贫困日渐成为其重要内容。对此,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

张占斌:我认为,应当辩证地分析“新常态”这个概念。什么是“经济新常态”呢?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状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多年高速增长不同的中高速新阶段。具体来讲,主要是指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到一个新的运行区间,并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等进入到新阶段的一种平稳均衡状态。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接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是到了现在,经济发展的外部需求环境和内在支撑条件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美欧等经济强国相继提出“再工业化”、“2020战略”、“重生战略”等措施,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而发展中国家都在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与此同时,我国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生态环境压力在不断加大;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过度行政化,科技资源浪费严重,很多产业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他人。这些因素的叠加,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速度必须进行“换挡”,要求经济增长目标向合理区间进行“收敛”。

不过,这种“换挡”和“收敛”,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放任GDP的下滑。如今,在中央强力反腐的大气候下,有些区域GDP下滑得很快;有些地方干部认为中央提出不惟GDP,就可以不要GDP了。这些都是非常片面、非常有害的。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发展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也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才能解决。如果放任自流,任由其下行的话,那会下行得更快。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一旦形成惯性下滑,要恢复正常水平将非常困难,甚至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对此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新常态”下更是如此。

我理解,“新常态”下,还是要紧紧扭住经济发展不放。“新常态”不是过去那种粗放的大干快上,而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不是不要发展速度,而是要有合理的发展速度,经济增长要保持在合理区间。我实事求是地讲,在这方面,我们的经验还不足。很多地方政府都在为此苦苦探索,包括招商引资也是,什么招、什么不招,也是犯愁啊。高层领导多次指出,上限是防通胀,物价上涨不能高于一定幅度;下限是保增长、保就业,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不能低于一定幅度。从长远来看,将来服务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之后,下限也可以设定为百分之六点几。但从现在看,还不能一下子降这么多,保持在7.5%左右是比较合理和稳妥的。

政府为何“不救市”

《决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各个省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特别是部分产业和企业,承受了很大的阵痛。

张占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个省区总体的特征是:东部缓中趋稳,中部稳中有进,西部稳中有忧,东北降幅较大。新一届中央政府上任以后,没有采取强烈的刺激性政策,没有通过超发货币,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过去的那种高速度,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因为这些举措维持一年可以,但不能维持永远啊。同时,如果继续搞刺激性政策,那么金融风险就没办法防范,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就没办法实现,将来就会失去历史性的战机,就会变得非常被动。

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是一个经济体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的普遍规律,二战后的日本、德国、韩国等一些成功追赶型国家,都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高速之后,无一例外都出现了增长速度的回落。这就要求我们须以理性态度对待经济速度的“换挡期”,用“平常心”对待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所以,我们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央创新了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不搞强刺激、大调整。这样一来,地方也会出现一些阵痛,部分产业、行业会出现一些阵痛,但是要适应全国发展大局,特别是要解决好就业的问题。从短期来看,有可能会影响到经济,但从长期来看,一个好的国家、一个好的市场经济、一个廉洁有为的政府,一定是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不搞强刺激、不“救市”,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撒手不管。地方政府也要采取措施,不能放任经济增速下滑,必须保持一个合理区间。也就是说,适时进行预调微调,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特别是要解决好就业的问题。用总理的话讲,就是不搞“大水漫灌”,而是进行“喷灌”、“滴灌”。

《决策》:有人分析认为,“新常态”透出了重大改革信号,正在倒逼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全面深化改革。您怎么看?

张占斌:这是“新常态”的应有之义。新一届中央政府最重要的一张底牌,就是简政放权,给市场解套,给企业解套,让他们更好地发挥决定性作用。2013年以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保持简政放权力度不放松,继续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并制定出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制度等。比如,通过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调动了千百万人的创业热情,新增800万家小微企业,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有效地顶住了经济下行的压力。

另外一项改革重点,是不断地缩减政府定价范围,扩大市场定价范围,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国家先后放开、调整了10余项商品与服务的价格,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重要领域的价格改革正有序推进,铁路货运、非公医院、银行利率等价格改革有大的进展,这是重视经济规律的表现。下一步要继续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审批,完善和推进事中事后监管,使制度更为公开透明,给权力涂上防腐剂,营造更加宽松便利、公平公正的环境,激励更多人去创业创造。

总之,许多正在深入推进的改革,都与“新常态”关系密切,如果没有这些深入推进的改革,“新常态”就将难以保持下去,经济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新常态”最重要的内涵,应可理解为,通过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怎样化解地方债

《决策》:在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预期下滑的背景下,地方上一些隐性的矛盾会显性化,特别是巨额地方债务已经进入集中偿债期。那么,地方政府如何在保持“新常态”前提下,来从容化解这种债务风险呢?

张占斌:根据统计,我国地方政府负债总额确实不低。不过,这个风险是可控的,至少现在没有爆发。其一,中央可以通过转移支付解决这个问题。其二,目前,地方财政收入、土地财政的循环还可以。其三,我国经济总体上还是处于上升时期,还在保持一个中高速增长,不会很快出现问题。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正在推进之中,潜力巨大,可以保证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这样地方不会断流,总会有新的血液进来,保持一个正常状态。所以,地方政府虽然说有一些债务风险,但更多的还是长期风险。毕竟现在好不代表永远好,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加强防止潜在的风险这一块。

对此,地方政府应当广开门路,采取多种渠道予以化解。第一,地方政府可以自己投资。第二,你也可以投一点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第三,有些项目涉及到市场开发,可以完全向社会资本开放,只要企业愿意干,政府可以搞好服务。至于方式,BT、BOT、BTO、BOO等都可以。当然,要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利益共享,就是让参与各方都能赢利,但无暴利;风险共担,就是不要把所有风险都集中于一方。

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地方经济 发展 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逐渐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步入了先进的现代货文明社会,同样的,人们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所造成的对世界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人们生活的环境恶化,光化学烟雾污染、酸雨的危害、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在这样的世界大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世界”等一系列的生活理念因运而生,各个国家、地区也为此进行了一场场的大的工业革命,以均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为前提,摒除传统的生活、发展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各地方也相应的做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广泛的应用于生活、经济中。

一、详解低碳经济的内涵

1、低碳经济的概念

要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就要了解什么叫做低碳经济。全球多位学者中鲁宾斯德教授关于低碳经济的描述得到了广泛认同。他认为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基于市场机制,根据国况国情,通过国家、地方制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推动新型技术发展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开发可再生能源,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从而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的生态经济模式。它通过合理的利用、消耗相对较少的自然能源和资源,并且得到较多的经济产出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它是一种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同时最大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生态和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理念。

2、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它的核心就是创新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制度以及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存、发展的观念,也是人类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能源消耗方式的重大改革。

3、低碳经济主要内容

低碳经济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内容:

①低碳经济综合了经济、环境、社会、人文等问题;

②低碳经济是针对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并且没有约束的碳元素集中的煤碳、石油等化石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耗方式的多碳经济来说的;

③低碳经济主要涵盖生物能、风能、水能、核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④低碳经济既说“低碳”,自然是就“碳消耗、碳排放、碳污染”来说的,其宗旨就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等应为人们的高碳排放、污染所造成的地球生态圈失衡而进行的自我救赎。

二、低碳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地方对外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这里说的“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严格的限制能耗,有严格的环保标准并且强制性执行的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这在地方贸易中客观上有了一定的出口限制。WTO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前言中规定“不能阻止任何成员方按其认为合适的水平采取诸如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以及保护环境所必须的措施”。这方面,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因此在地方贸易中,地方企业频频遭遇“绿色贸易壁垒”,这成为汇率之后影响地方进出口贸易的第二大因素。

“低碳经济”是将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范围内实行低碳理念,不符合低碳概念的产品必然要遭到淘汰。我国很大一部分出口产品还是初级加工,企业也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以加工制造为主,为此我国中小企业迎来了了巨大的挑战,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也变相的推动了中国地方企业进行产品升级,推动企业在科技研发上的投资,加速企业经济发展,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中国地方企业进军世界一流企业打下根本基础。

三、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带动经济模式改变

地方经济除了一部分是出口和外销之外,更多的则是地方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的刺激。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推广作用后,地方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也逐渐会成为广大居民的选择。

(1)节能消费,实用低碳家电、出行尽量不开车;

(2)促使公交系统完善,更多的人愿意乘坐公交车;

(3)让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理念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习惯中。

1、优化农业生态

地方实行低碳经济,体现在农业上的效果更大。农业低碳化、生态化,从人们生活的最低生物链开始实行低碳化,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依靠污染土地来索取农产品的丰收,而是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全方面的实用土地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

2、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经济

以甘肃酒泉为例,合理利用风能等新能源,将传统的煤等能源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以新能源为核心,研发新的利用技术。酒泉政府着力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开发新能源力度,降低传统能源比例,筹建酒泉新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集中优秀师资力量培养人才,为开发新能源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历一次次的生态圈对人类的“还以颜色”之后,人们越发的感觉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之间平衡的重要性。只有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发展社会经济才是人类保护自己、保护地球的最正确的道路,而这种发展模式就是“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于双双.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J)财经视点 2010年8期

[2]潘家华,庄贵阳,陈迎等.英国气候变化政策;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平(Z)中国环境 2006年1月

[3]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 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 室友出版社 2010年

第3篇

【关键词】公路运输能力 地方经济 影响

公路运输能力不仅会通过物流成本等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会通过强大的物流、人流以及运输相关业务如汽车维修等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公路运输的基本现状

随着公路建设网络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的推进,我国公路运输能力不断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加大。

(一)公路旅客运输的基本情况

1-11月,2010、2011、2012年全国旅客运输量分别为2781056、2998776、3242045万人,分别同比增长8.4%、7.8%、8.1%。分地区看,2012年1-11月,全国旅客运输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广东、四川、江苏、山东、浙江、安徽、河南、湖南、重庆、北京、湖北、陕西、河北、辽宁、广西、江西、贵州、福建、吉林、甘肃、云南、海南、黑龙江、新疆、山西、天津、内蒙古、宁夏、青海、上海、,其中超过10亿的有11个省份,少于1亿的有2个省份,其中旅客运输量最多的广东(500635万人)是最少的(3424万人)的146倍。从增长速度来看,增长最快的贵州增速达17.3%,超过10%的省份有6个,增速最慢的为浙江,仅增长0.9个百分点。

(二)公路货物运输的基本情况

1-11月,2010、2011、2012年全国货物运输量分别为2220862、2555412、2922522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5.1%、15.1%、14.4%。分地区来看,2012年1-11月,从绝对量来看,全国排名依次为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广东、辽宁、湖南、四川、江苏、广西、内蒙古、浙江、江西、陕西、湖北、重庆、山西、云南、福建、新疆、吉林、黑龙江、贵州、上海、甘肃、宁夏、天津、北京、海南、青海、,超过10亿吨的省份有13个,少于亿吨的省份有2个,货运量最大的山东(271585万吨)运量是最小的(990万吨)的274倍。从增长速度来看,增长最快的甘肃增幅达到36.8%,而增速最小的仅为6.5%。

二、公路运输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无论是公路旅客运输还是货物运输,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都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如公路收费会对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促进作用等。

(一)公路运输能够带动住宿餐饮乃至于零售业等产业的发展

公路运输能够带来较大的人流,这些人流中有相当部分需要进行餐饮、住宿、娱乐等方面的消费,这就可以大幅度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批发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增加值分别达到35746.1、8068.5亿元,住宿和餐饮业中,过千亿的省份有广东,增加值小于百亿元的仅甘肃、海南、新疆、宁夏、青海、六个省份,批发零售业中,增加值过千亿的有15个省份,而少于百亿元的仅宁夏、青海、三个省份。与公路建设情况进行比较,公路运输能力较差的省份其住宿餐饮、零售收入也相对较少(北京、天津、上海除外)。此外,公路运输还能够推动汽车维修、汽车零配件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也会形成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公路运输能够带动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公路运输能力的提升,能够为人们出行带来较大的方便,从而可以激发人们的旅游热情,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北京和天津为例,2011年春节期间,北京各景区共接待游客827万人次,其中外地来京游客、市民在京景区旅游、乡村民俗游分别消费22.43亿元、10.86亿元和7532万元,到天津过夜的北京游客20.75万人次,旅游消费1.24亿元。由此可见公路运输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际上,虽然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海运都具有自身的优势,但大多需要与公路运输相配套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得公路运输的地位更加凸显。

(三)公路运输能够带动仓储等物流产业发展

公路货物运输能够有效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并且在一些交通枢纽城市还会形成物流中心,形成强大的物流,并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2012年上半年,我国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6万亿元,其中邮政业、交通运输业、贸易业、仓储业分别同比增长26.1%、10.1%、10%、7.3%,物流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7.2%和16.6%。

(四)公路运输能够提升地方知名度并进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公路运输能力的提升带来人流、物流的变化还会将这一地区进行有效的传播,并进而形成一个“品牌”,吸引更多的人流和物流进行集聚,并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提高公路运输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完善,国家公路网络的形成,未来我国各地的公路运输能力都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如何用好公路运输能力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优化公路运输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利用公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必须提高服务能力。首先,要完善公路执法,严格打击各种破坏公路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公路的运行。此外,还要加强对公路利用的执法,规范执法程序,提高公路执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其次,要结合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公路服务能力。要充分利用物联网等现代技术,为公路安装上眼睛,为使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二)加强公路对接完善公路网络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发展重心的不同,在构建区域性的公路网络过程中可能缺乏有效的对接,为更好的利用公路运输,要加强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通过连接线等方式将高速公路网络进行延伸,将国道、省道等进行连接,从而打造立体化的网络体系,改变部分地区严重的区位劣势。

第4篇

关键词:地方财政 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地方经济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急需公共财政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公共财政政策息息相关,国家公共财政以及市场的良好互动能够发挥不可忽略的作用,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公共财政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保证提供的公共产品以及服务均能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均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地方政府必须要积极参与到分权式决策过程中,针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施自我决策,尽可能提高地方收入。而地方财政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职能,通过各种措施为本地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一、强化政治意识及财政决策意识

首先,必须要树立良好的政治观念,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国家相关调控政策。地方财政部分必须要积极贯彻中央的积极财政政策,同时保证稳健型货币政策能够良好落实,尽可能发挥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断优化收入分配,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1]。其次,必须要建立大局观念,主动提供相关服务,凡事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角度出发,正确理解地方党委以及政府的各种决策,基于本地发展实际状况处理相关发展问题,重点、优先解决那些与群众切实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通过全面调查,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后,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财政政策研究意识,主动参与新问题研究,积极投身到新情况调查工作中。必须要与时俱进,挣脱传统思维,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强化财政政策研究工作,力求更好地把握相关政策,及时针对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给予科学评估,统筹规划,提高财政实践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促进财政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推进产业转型,增加项目建设投入及企业发展投入

首先,进一步加强借力发展,积极推进“上争、外引、内活”工作。“上争”事实上指的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向上方争取各种政策资金以及项目资金;“外引”指的是要尽可能鼓励招商引资活动;“内活”则要求尽量激活民间存量资金,保证良好的资金活度[2]。地方财政部门和机构必须要充分意识到财政政策以及财政资金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尽可能吸引和活化各种民间资本,促使乘数效应得到大幅扩大,保证充足的发展资金。其次,必须要加强对产业转型的支持。综合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做好以及“两型社会”具体建设要求,必须要以发展地方支柱产业为中心,建立健全相关财政扶持政策,针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相符的项目,特别是那些产业升级项目以及技术改造类型的项目,必须要通过以奖代补的手段进行奖励,推动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顺利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3]。最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关键项目能够及早完成,并且顺利投产增税。最后,提高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可能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制定和出台一些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推动地方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重视社会保险及社会事业,给予创业支持

财政资金投入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重视社会保险。地方财政机构和部门必须要处理好省级社保统筹工作以及相关衔接工作,尽可能推进相关管理制度革新,适当提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同时尽可能扩大本地区参保面,慢慢解决养老保险收治缺口问题[4]。注意医疗保险相关工作的处理,鼓励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农民医疗保险工作有效落实。此外,针对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制定相应的补助计划并实施,不断推进社会福利建设工作。其次,鼓励创业和就业,必须要制定和出台一些有利于创业的地方财税政策,通过创业有效带动群众就业,提高就业率。最后,重点支持社会事业。加大对重点文体活动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以及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财政办事效率,合理控制收费标准

首先,必须要不断提高财政办事效率。不断推进政务公开,促使相关审批工作以及审批事项不断走向规范化,同时,尽可能提高项目审批的工作效率,尽可能减少审批使用时间,给予相应的项目建设服务经济帮助,针对关键项目可选择“驻点式”的服务方式,针对关键型企业则应给予个性化的项目建设服务,尽量提升服务工作的高效性以及快捷性,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5]。其次,必须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可针对收费项目进行合理控制,对相关收费标准进行合理调整,或者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等,尽可能加强在工业投资项目建设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针对现阶段未正式实施的收费项目以及已经实施但是收费额度相对较小的项目可以实行暂停收费,针对执行单位批准免收的项目实行免收。针对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可以根据最低标准进行减收。最后,采用各种创新性财政服务手段进行服务。必须要尽可能提高财政服务的工作效率以及质量,只要是与财政审批相关的项目建设,均应该即刻着手办,主动办理或者上门办理,同时保证办理过程的公开透明,促使服务关口顺利迁移,真正实现主动服务及零距离服务。

参考文献:

[1]邓晓兰,陈宝东,鄢哲明.资源经济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的传导机制、障碍与对策――基于30个煤炭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4,01:136-141

[2]白晓荣.增值税扩围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论坛,2012,08:150-152

[3]房志伟.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06:149-150+159

第5篇

今年*月初,县局党组在认真学习、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顺势而动,紧紧围绕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服务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制定了《*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服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九十条”意见)。这是全县工商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市场主体的实实在在的举措,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明确任务,细化措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提高服务水平,确保“九十条”意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

为指导和推动“九十条”意见的贯彻落实,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阶段的安排部署,*月*日至*月*日,我带领登记注册科相关人员,深入基层工商所和监管服务对象之中,采取召开座谈会、谈心会、设立征求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就如何抓好“九十条”优惠政策的落实、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经过深入查找和挖掘存在问题,广泛分析原因,我们深该认识到,要落实“九十条”条意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关键在于转变职能作风,创新体制机制,坚持职能做到位,服务不缺位,不断提升行政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建设“服务型”工商。

一、当前在落实“九十条”条意见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来,全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建设“服务型”工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下了很大力气,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县局和一些工商所多次被当地政府评为“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行风建设先进示范窗口”等,这说明我们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作用是突出的,成效是明显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停征“两费”后,我们的工作与当前职能转型的需要、与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和不足。

一是落实“九十条”意见的认识不深,观念模糊。一些部门和同志没有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和服务经济发展的大局来认识“九十条”意见,没有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结合起来,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对落实“九十条”意见态度不积极,精神不振奋,存在消极应付情绪。

二是贯彻“九十条”意见的行动不快,方式单一。一些部门对贯彻落实“九十条”意见思想不统一,行动迟缓,没有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及“一会两站”点多面广的优势,对“九十条”意见宣传范围不大,宣传形式还停留在办黑板报、散发传单在传统方式上,导致广大办事群众对“九十条”意见的认知度不广、理解度不深;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工作方式还停留在较低层面,习惯于穿老鞋走新路,对“九十条”意见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次,具体执行时办法不多,态度简单粗暴,缺乏平易近人的工作态度和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

三是执行“九十条”意见的力度不够,浮于表面。少数干部职工安于现状,工作中缺乏危机感、紧迫感,不思进取,碌碌无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大;部分部门和个人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不强,对企业、个体户的服务没有沉下去,往往挂在嘴上,停留在纸上,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

二、落实“九十条”意见、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与途径

(一)树立服务理念,不断增强服务发展的向心力

依法管理就是服务。近几年来,我们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秩序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一些危害人民群众消费安全的违法违章行为还存在,我们要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转变“重监管、轻服务”观念,树立以“执法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思想,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和服务经济发展的大局来认识“九十条”意见,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转变思想,振奋精神,下大力落实“九十条”意见,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群众满意的消费环境。一要做到事前监管与事后监管相结合。增强监管的预见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把好事前监管“入口”关,对不具备条件的,禁止进入市场,对已进入市场的,加大日常监管和市场巡查的力度,让消费者放心,群众满意。二要做到专项执法和日常监管相结合。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种类实施分类监管,做到市场经济发展到哪里、各类市场建设到哪里,工商行政监管就落实到哪里。三要做到处罚与规范相结合。在实施处罚时明确告知企业错在哪里,应怎样纠正。通过处罚,引导和督促企业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四要做到内部监管和外部联动相结合,广泛联系公安、卫生、文化、环保、城管等部门建立行政执法协作网络,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执法合力,确保执法效果。五要做到监管与服务相结合。既关心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也关心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和谐;既坚决制止以强化监管为由,人为设置障碍,影响发展,又切实防止在促进发展中放弃监管,把监管寓于服务之中,在促进科学发展中体现监管职能,通过加强监管实现科学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机制的运行成本和风险,确保地方经济始终处于平稳较快增长的运行状态。

(二)创新服务方式,不断增强服务发展的亲和力

服务方式不仅是管理者能力素质的体现,更是服务者政治素质和执业道德的反映,直接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因此,转变服务态度,创新服务方式是构建服务型工商、推动“九十条”意见贯彻落实的关键。我们应围绕建设服务型工商的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改变工作方式和方法,全面推行“服务化监管,人性化服务”。一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推行和落实“九十条”意见的良好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及“一会两站”点多面广的优势,深入工厂、企业和田间地头,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宣传媒体,大张旗鼓宣传“九十条”意见,提高广大办事群众对“九十条”意见的认知度和理解度。二要通过加强教育、健全制度、规范操作、强化监督,严格落实“六项禁令”,开展文明科室、工商所创建等活动,杜绝“冷横硬拖、吃拿卡要”现象,切实解决执法不文明、执法不规范、执法不严格、执法不公正等执法痼疾。三要通过建立服务机制、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实行绩效考评等方法,提高服务效能和质量。通过推行以“登记事务教导制、查处违法疏导制、规范经营劝导制、兴企维权引导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指导,积极营造亲民和谐的监管服务环境。四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网上受理、网上注册、网上年检、网上查询、网上申(投)诉”等电子网络服务功能,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构建便捷高效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五要通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实行阳光政务,提高工作透明度,扩大当事人知情权,增强工商亲和力。

(三)深化服务内容,不断增强服务发展的渗透力

服务内容是构建服务型工商的有效载体。我们要站在“服务”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职能的认识,细化对职能的要求,正确选择自身职能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最佳切合点和服务经济发展的最佳着力点,认真落实“九十条”意见,不断增强服务发展的渗透力和实效性。就我县实际而言,结合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和县委、县政府*年工作目标,我们认为应把握以下三个基本着力点:

*、求真务实,用足用活政策,服务率先发展。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可”的原则,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我们就要放开领域、放宽条件、放手支持,放心发展。一要进一步减少审批、审核环节,积极推行“一人核准”的企业登记注册模式,全面落实*条意见及相关规定,在“放宽领域、放宽条件、放手发展、支持改制、提升效能”五个方面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保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全面落实,使各类投资者进得来,待得住,有发展。二要建立大项目服务机制,全力支持县上制定的大项目带动战略实施。对所有大项目做到超前介入招商、落地跟踪服务、运营定期回访、解决急难问题。大力推进品牌发展战略。三要开展驰著名商标争创活动,打造地方企业旗舰,提高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要利用政策、知识和信息优势,积极引导靖远羊羔肉等特色产业和服务外包、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地方产业优化升级。

第6篇

非常高兴参加银行家和松原市举办的这个论坛,莱商银行也一直在研究地方经济与金融支持的课题,这个课题非常适合城市商业银行。早在十年前,信用社时期就研究过地方经济与金融如何共赢的问题,当时我们分析了不同的结局,如果往大型企业发展,空间太小,服务能力和功能都受到限制。所以当时就确立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但当时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第一授权的问题。从那开始以后,为了规避风险,围绕这个课题做了几个事情,政府当时努力做得就是建设当地良好的金融环境和金融平台。我们在实践当中举办了四次论坛,两年一届,论坛的对象就是中小企业老板,第一次论坛是关于企业诚信,第二次论坛就是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三次就是针对这次金融危机,我们把300万以上贷款的客户的老板请来,具体讲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探讨哪方面出了问题。通过这些活动,莱商银行同客户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在2009年金融危机中,莱商银行不仅没有损失一户客户,上半年还增加了560户客户。

再讲风险控制的问题。银行风险问题不能怨政府,首先是银行自己的责任,然后是企业的责任。因为银行不贷款,企业就不会成为不良客户。莱商银行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风险文化。莱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30%降低到现在的不到1%,都是由自己来消化的。银行和政府的关系是永远不可分割的关系,浦发银行曾经问我们,你们怎么能够发展这么好?我们说因为政府对我们的支持是关心不干预。反过来我们对政府的支持也是很大的,政府需要我们,我们就给予支持。另外就是关于企业风险,中小企业风险形成最根本的原因是银行造成的,企业起步的时候不需要贷款,但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少量的贷款,碰到问题需要大量贷款。但银行的步骤不对,人家不需要钱的时候贷给他,需要的时候不贷给他,就造成大量的不良贷款,如果分析透彻,风险是可以防控的。走过十年,莱商银行在当地占到65%的市场份额,不良贷款率始终控制在6%。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综合排名,莱商银行2006年全国排行第五,2007年全国排行第四,2008年全国排名第三。2009年年底莱商银行准备在沈阳设立分行,莱商银行定位就是中小银行,对于大企业,就是提供服务。

(作者系莱商银行董事长)

第7篇

一、舒城县工业企业发展状况

近年以来,舒城县坚持工业化核心战略和招商引资主战略,围绕“工业富县”战略目标,以扶优壮强为重点,狠抓产业集群积聚、园区建设、工业招商,优化发展环境,克服金融危机冲击等不利因素影响,工业经济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截止3月,全县规模工业123家,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83亿元,同比增长37%。然而,作为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县,如此经济总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优环境调结构,靠科技谋发展,尤其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县域工业经济长足发展,仍是我们长久思考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舒城县工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舒城县工业企业近年来的发展虽小有成就,但与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仍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1、规模小,档次低。

按照500万元产值的界定,全县规模企业123多家,其中,5千万------1亿元的13家,占10%稍多,亿元产值以上的14家,占11%稍多。不难看出,整体档次不高,规模不大,水平较低。123家规模企业更是缺少龙头企业,企业发展的拉力不强,制约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品牌少、品质低。

据技术监督部门统计的显示。舒城县123家规模企业,品牌不多,品质不高,拥有市级名牌产品10家,省级名牌产品3家,国家免检产品1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其余大多为外来加工或贴牌企业,自主创新企业较少,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本身的发展。

3、类型杂、骨干少。

从行业看,全县规模企业涉及羽绒羽球、食品粮食酿酒竹艺等农副产品加工、油脂淀粉、童车童床、建筑地产建材、塑料化工、纺织制衣、农机机械、印刷包装等10多个类型。其中,绝大多数属中小企业数,产值在亿元以下,缺少骨干企业。

4、管理方式落后,人员素质低下。

舒城县规模企业大多数是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和草根企业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共同的特点:一是管理方式落后,其中一部分企业名义上虽为某某有限责任公司,其大多是自己任董事长,夫人为总经理,带有明显的“家族”模式;二是人员素质低下,相当一部分企业老总的文化水平只有初中层次,甚至少数的还是小学文化程度;企业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也很有限,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5、发展理念滞后,发展环境不优。

就县域经济来说,发展理念滞后是个普遍的问题。一是企业本身没有发展意识,大多企业仍是传统的思维模式、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有的企业虽然有超前发展的先机,但没有超前发展的思想,有的企业具有扩规模上项目的条件,但却不愿做大做强,瞻前顾后。二是少数政府部门缺少发展现代经济的理念,尽管政府为促进发展县域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但少数部门仍然跟不上发展经济的快节奏,在审批、核准、收费等一系列环节上仍然吃、拿、卡、要。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体现,是一个区域文明的象征。

所以,进一步转变政府(来源:文秘站 )职能,推进政府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才能最终促进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三、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县域政府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层级位置,县域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决定了县级政府职能的特殊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只具有有限的知识和不完备的信息,不可能具有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政府。公共管理哲学中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才有关于有限政府的理念。政府的职能范围有限,政府的责任也有限。政府责任有限也是因为公民只向政府让渡了有限的权力,公民在保留自身的自由与权利的同时,也相应地保留了自己的责任。所谓“人必自助,然后政府助之。”

基于舒城县工业企业发展的现状,本地政府应着力完成如下四个“转变”,提高政府服务经济建设的作用。

一是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

要树立有限政府的观念,少微观多宏观。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是也不可能是万能的政府,不可能是包揽一切的无限政府,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一些企业所说的,不怕市场看不见的手,就怕政府闲不住的手,就是指政府的所为太多。所以要树立“小政府、大社会”、“少机构、宽职能”的理念。政府不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实现精简与效能的统一。对交叉、重叠、相同或相近的职能进行归并,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逐步按照大经贸、大流通、大文化、大农业、大部门等宽泛的思路进行机构调整。做到能不批的就不批,能少批的就少批,尽量把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监管;实行审批制度向登记制度的过渡。让政府分出更多的精力致力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使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得到加强。

二是变管制政府为服务政府。

管理就是服务,领导就是服务,掌权就是服务。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新形势,依据服务政府的管理理念,做到少收费多服务 ,少盖章多办事。对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实行窗口办公、集中受理、阳光作业、限时服务、业务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承诺时限公开、收费标准公开、承诺承办人公开等一系列服务举措;建立“绿色通道”,优化服务环境;实行“一条龙”办证制、“一站式”收费制、收费明白卡制、部门服务承诺制和重点项目、民营大户领导联系制。本县职权范围内的证照手续可当场办理,当场不能办理的限日办理完毕,必须到上级机关办理的,由主管机关代办。避免“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对企业的检查、评比及收费可实行检查评比许可制和交费登示卡制;建立对政府部门的测评制度和投诉举报制度,为行政行为戴上“紧箍咒”,规范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用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就是“服务”二字。就是要以服务型代替传统的政府中心主义,政府承当的是为市场和企业提供服务、信息、协调社会秩序的角色。

当前,全国各地的发展竞争十分激烈,以市场取向、公平公正、法规完备、优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软环境已成为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软件”,已成为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以减费让利来增强招商引资的的吸引力已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减费让利的空间越来越小,只有强化软环境建设,发挥优质服务的比较优势吸引资金、人才和项目权利。就好比:政府造好一池水,让各个市场主体去游泳。

三是变权力政府为法制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强化市场的监管机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着力倡导重诺守信的良好商业氛围;建立投资者服务中心、保护外来投资者合法权益督查中心、劳动力培训中心,企业培训基地,加强规划发展、法律咨询、社会保障?9eseea1e53@5gq!ec5du5bc頏e5dc6。

设置禁涉“雷区”,改善法制环境。对扰乱重点项目建设,乱收费、乱检查、不履行承诺、吃拿卡要和环境评议不佳等情况,可出台“事不过三”的责任追究制。如对吃拿卡要行为,发现一次,当事人下岗,单位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向企业赔礼道歉,写出检讨;发现两次,对分管领导予以免职,对主要领导实行戒勉;发现三次,对主要领导予以免职,调离原单位。

现代政府是典型的有限政府。政府的权威其实并不在于权力的张扬和炫耀,而在于这种权威是建构在权力制约基础之上的公信力、掌控力、执行力和影响力。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有限政府,他的影响力和执行力以及掌控力实际上又是无限的。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就是这种改革理念的具体指向。把管理型政府置换为服务型政府,切实解决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

第8篇

关键词:社区银行;二元结构;市场定位

社区银行(CommunityBank)是指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产权明晰、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一、社区银行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探析

由于大型企业及跨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这些大型跨国企业不会依赖社区银行进行融资。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支柱则主要是中小企业和农业,这些企业主要依赖社区银行进行融资。所以,美国社区银行对于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社区银行对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拉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社区银行在欠发达地区有大量分布

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的数据统计,美国社区银行10%分布在东北部、10%分布在西部、16%分布在西南部、20%分布在东南部、20%分布在中西部、24%分布在中北部,如图1所示。

图1美国社区银行区域分布图

社区银行按人口比例在全美国基本上是均衡分布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有自己的社区银行。这对于拉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美国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和农业的支持

在欠发达地区,主要的经济支柱一般是中小企业、农业、私营业主等。而社区银行由于自己的经营性质,其主要客户群体也正好是中小企业、农业和私营业主。美国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们的贷款支持,对消除美国二元经济现象、推动区域间相对均衡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表1可以看到,资产规模小于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占其自身资产的比重都超过了17%,最高的达到了20%,而大银行的该比重都在12%以下,资产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该比例甚至仅为6%。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占整个商业贷款的比重也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大而逐渐减少;资产规模在1亿美元以下的达到了93.44%,资产规模在1~5亿美元的也达到了77.65%。这两个层次的社区银行达7204家,占社区银行的绝大多数。而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仅占商业贷款的33%。反映资产规模小的银行更愿意将资金贷款给中小企业。

由表1还可以看出,社区银行小额贷款的单笔平均数额比大银行要高,但是贷款总数额却不如大银行。例如,资产规模小于1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单笔10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平均单笔数额为54.593万美元,而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小于100亿美元的大银行单笔10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平均单笔数额仅为13.523万美元。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社区银行投放于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主要用于生产用的启动资金,而大银行主要用于临时性的周转资金。

从表2可看出,无论是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农业经营费用,社区银行对于单笔数额越小的贷款,其在所有银行对该类贷款中所占比重越大,对于单笔小于10万美元的贷款,两者的比例都达到了82%以上。这充分体现出社区银行对于普通农户家庭和小规模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资金支持。社区银行对农业固定资产的贷款占比达64.6%,对农业经营费用的贷款占比达60.6%,这两个数据也充分体现了社区银行对美国农业发展的贡献。

二、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的支持

从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在社区银行成立的初期,政府的保护性政策使得尚未成熟的社区银行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1863年美国颁布的《国民银行法》,规定开办银行的最低资本金只需2.5万美元。这极大地繁荣了社区银行的数量[1]。当然,这也与美国当时特定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关系。

美联储一直没有专门针对社区银行的限制性政策。只要社区银行有能力,大银行能做的业务社区银行也能够做。当然,对大银行的风险控制措施同样对社区银行成立。比如风险投资比例,虽然在绝对数上社区银行允许的投资数要小得多,是由于其自身的资产规模造成的,允许的风险投资比例与大银行是一样的。

(二)独立社区银行协会的扶助

美国成立了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TheIndependentCommunityBankersofAmerica),其宗旨是为社区银行服务。一方面,可以向美联储或者国会传达社区银行的意见,维护社区银行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社区银行间的联系,促进合作。同时还对社区银行的经营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在社区银行发生危机的时候,该联盟可以集中其它社区银行的力量来对有问题的社区银行实施紧急援助。这样,社区银行虽然在经营上相对独立,但是由于有了独立社区银行协会作为后盾,它们可以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一股较为强大的合力,在美国的金融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社区银行注重自身的市场定位

美国的社区银行都有准确的市场定位。社区银行有自己特定的客户群体——中小企业、农场主、个人借贷者等。社区银行之所以将他们锁定为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一方面,社区银行的贷款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关系型贷款。大银行拥有很大的资产规模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它们评价一家企业往往是依赖财务报表等硬信息。对于大银行来说中小企业与其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想要了解一家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必须花费大量的信息收集成本。所以大银行更愿意将贷款投向财务状况良好、信誉佳、风险低的大型企业。同时根据它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给予其优惠贷款利率。如果社区银行也要去争夺这些大客户的话,相对于社区银行自身的资金实力来说,很低的优惠利率社区银行是承受不了的。相反的,社区银行基于自己的软信息优势,对于当地的经济情况、借款人道德品行和经济实力的真实情况等都比较了解,所以中小企业、农场主、个人借贷者的贷款对于社区银行来说不一定是高风险贷款。社区银行不需要花费太大的成本就能了解当地一家中小企业、一个农场主或者个人借贷者的真实状况。这些客户由于无法或者很难从大银行取得资金支持,他们常常只能依赖社区银行作为自己的融资渠道,因此,社区银行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向他们收取较高的利率。根据自身的特点,社区银行将目标客户锁定在这样一个群体当中可以为自己赢来低风险高收益的利息收入,与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农场主、个人借贷者取得双赢发展。另一方面,美国中小企业和农场主的经营用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大银行冗长的决策链条使得他们的经营用款时常不能得到及时的批复,社区银行则恰好能够满足他们的时效性贷款需求。社区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将目标客户锁定在社区内的某一特殊群体,更加专业、周到地为其服务。以南加州的国泰银行为例[2],作为南加州第一家华人社区银行,它在处理个人贷款业务上效率非常高,在申请当日便可完成对汽车贷款的回复,在一个工作日内可通过对房屋贷款的申请。即使是面对小企业的银行服务也往往是量身订做的。

(四)与所在社区协同发展

社区银行遍布美国的小集镇、超市、小商品购物中心、学校、地方产业中心、新兴开发区,为当地的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带来了融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社区银行自身赢得了发展空间。社区银行与所在社区协同发展有一生动的例子得到说明,这就是财产抵押贷款(Mortgage),即以住房、土地等物产作抵押发放的贷款,这一贷款用于购置住房、土地或其它物产[3]。美国居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住房(别墅),但上世纪初还远不是这样的情况,其生活条件的改善与银行提供Mortgage有极大的关系。美国居民通过取得银行的抵押贷款提前住进高档别墅,快速提高了生活水准,高消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银行也从中获得了无尽的商机。美国居民获得的财产抵押贷款,大都是由当地的社区银行提供的。当一居民到某社区购新房时,当地社区银行就为其办理期限可达20~30年的住房抵押贷款。可以说,社区银行在美国各地的均衡分布,为缩小以至消除经济的城乡差别及区域差别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设立社区银行的战略思考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99047亿元。但是,我国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并没有随着GDP的增加而减弱,而是经历了一个先弱化后加剧的变化。以二元对比系数(即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来反映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状态。二元对比系数曾经从1978年的0.16弱化为1984年的0.26,即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差别缩小了。但到了2004年,二元对比系数又下降到了0.18,这说明现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差距与1978年的状况相差无几。

与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相对应,金融的二元结构问题也相当突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公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04年末东、中、西部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占全国比重分别为63.9%、18.1%和15.3%,东、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61.6%、19.1%和16%。这与该年东、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依次为58.4%、24.7%和16.9%大致相吻合。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为了有效地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认为应积极推行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在于:在国家战略发展的初期阶段实行非均衡发展模式,有重点地开发和投入,但这种“重点”不是永久性的,一开始就应建立在协同发展的战略思维基础之上[4]。“协”是指较发达地区要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地区和落后产业发展,“同”是指全国各区域各产业共同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例如人均GDP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就应适时实行战略转移,更多地关注落后产业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000美元左右,处于社会矛盾高发的过渡时期,应适时实行战略转移,以和谐为重,更多地关注落后产业和落后地区的发展。社区银行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有力金融支撑,应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近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水平高度不均衡的发展中大国,在弱化二元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仍应继续推行“发展极”模式,但不是像过去那样主要重视国家级的“发展极”和大区级的“发展极”建设,而是要重视多层次发展极的建设。具体说来,今后应特别重视县域发展极的培育,包括县城、乡镇、县域内开发区甚至村的发展极建设。通过这些分布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星星点点的发展极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在这些县域发展极的形成、发育和作用过程中,离不开地方金融机构的资源聚集和配置的整合功能。社区银行能够成为这些县域发展极最合适的金融支撑。

对于社区银行如何界定,国内学术界和实业界并非一致,但绝大多数认同如下特点:(1)规模小;(2)服务对象是社区范围内的中小企业、农户和居民;(3)不跨区经营;(4)资本金以民营资本为主;(5)产权清晰;(6)分支机构少,管理高度扁平化。符合以上特点的社区银行,才有比较充足的条件为当地的中小企业、农户和居民提供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才有可能与当地的中小型民营经济血肉相连、协同发展。我们赞成社区银行以民营资本为主,是因为上面所论述的社区银行是商业性经营的。在大银行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社区银行为保证服务对象的需要,以民营资本为主是重要的产权基础。既然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为适应建设县域发展极和县域经济的需要,我国的社区银行经营的区域应以县域范围(或城市中的区)为宜。在县域内经营应成为我国社区银行的重要特点。在县域范围内经营,社区银行将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获得空前的发展,取得县域经济与地方银行机构的双赢。

目前,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以上社区银行的特点,但都存在不符合之处。例如,按以上社区银行标准衡量,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普遍偏大、政府或国有企业股份普遍偏高、经营区域普遍过大。所以,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不是典型的社区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在许多方面更接近社区银行,但仍存在定位不当、产权不够清晰、政府作用过大等诸多问题。例如,农村合作银行大多存在跨县域经营的动机,国内还有动议把各省范围内的农村信用社统一整合成省级农村合作银行。至今,大多数农村信用社的公司治理机制还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我国的上述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最多只能称为“准社区银行”。

基于以上战略思考,为加快社区银行的建设,一方面应把部分准社区银行改造成真正的社区银行,另一方面须花大力气在县域范围内(也可在乡镇范围内)组建符合上述特点的社区银行。

四、我国社区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社区银行应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充分挖掘软信息

除了少数当地十分有名的大型企业之外,我国相当多的地方中小银行对于当地众多中小企业、农业从业者和个人贷款者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当这些贷款申请者到准社区银行申请贷款时,地方中小银行常常像大银行一样主要依据财务数据、信用记录等硬信息来判断该笔贷款是否能够执行。

因此,社区银行具有的软信息优势在我国准社区银行还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根据前文的论述,社区银行的主要优势之一在于软信息,而在资产规模、跨区服务方面不能与大银行相抗衡。因此,我国的准社区银行在未来必须加强与当地社区的联系,真正融入到当地社区中去,以充分挖掘软信息。

(二)社区银行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目前,我国的地方中小银行尽管有一定比例的贷款投向了中小企业和农业部门,但是指导思想还是和大银行一样争夺大客户,限制了产品的创新和业务的开展。大银行比起地方中小银行来说有更加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品牌优势,他们可以用更加优惠的利率和附加条件去争夺这些优质客户资源。而地方中小银行去与大银行争夺这些优质客户很多情况下是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经营。这样,社区银行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中小企业和农业部门,与大银行差别化经营。

(三)社区银行应该开发具有当地社区特色的金融产品

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很不一样的,各个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是有很大的不同。大银行的运作往往由总行统一调控,分支机构很少有自。而社区银行因为立足当地社区,在金融产品开发自上就有很大的优势。社区银行应该针对地方各个不同的企业量身定做适合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还要利用银行信息广泛和拥有相关专业人才的优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出建议或者帮助其拿出开发的具体方案。

(四)我国准社区银行产权结构有待理顺

由于历史的问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大多由以前的城市信用社发展而来,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由以前的农村信用社发展而来。农村信用社又分别经历过由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管理的阶段。产权结构比较混乱,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准社区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是应该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改革模式。对于产权形式的选择,农村信用社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因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社员之间关系较为松散,资金交易规模较大,施行商业化的股份制改造会使经营的交易成本减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继续施行合作制或者股份合作制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

(五)社区银行应该加大中间业务发展力度

我国的准社区银行大多业务比较单一,缺乏中间业务,必须抓住自身发展特点与经营优势,增强业务竞争能力,创新金融工具,开展多元化服务。

第9篇

【论文摘要】:计量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在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改革发展的时期,计量工作若仅仅以传统的方式来支撑并服务于经济的发展显然是力不从心。我们要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出有效的管理方法,促进量值溯源的正常进行,以达到更好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买方市场的到来,为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众多企业纷纷通过体系认证来加强企业的管理和提高知名度。这些通过认证的企业无论在规模、产品质量、计量管理上,在当地都是位居前列的,通过对这些企业计量器具检定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有助于管理部门了解企业对计量工作的要求,切准技术机构为企业服务的重点和发展的方向,找到计量工作的突破口。 

现在通过体系认证的企业已经为数不少,而在这些企业当中,计量器具的配备从数字上看起来也是非常让人乐观,而实际工作中,经检定后使用的计量器具数量与显示数据有很大差距。窥斑见豹,我们可以分析当前计量检定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是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认证是是受益方推动、受外界的压力的结果,企业自己没有加强企业管理的意愿,缺乏必要的自觉性。为获得认证,企业常常突击送检计量器具,突击培训计量管理人员,突击制订规章制度,一旦通过认证,则对这些工作放任不管,等待下一次的突击。在日常的检定中,企业不送检计量器具就想获得检定证书就是这类问题的表现。 

 二是企业的计量器具用来进行检测的比较少,大量的是一些基本的工作计量器具(如卡尺、台秤等),这从一方面说明企业不重视产品的检验工作,造成企业的检测能力比较薄弱,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高新技术的产品,不需要高精度的计量器具来进行检测。这一点也可以从电磁类计量器具的数量上反映出来。 

 三是部分认证机构的不规范操作导致了一些认证企业对计量工作不重视,对计量器具管理不到位。有的企业计量器具没有建台帐,有的甚至分不清什么是计量器具,全由认证机构说了算,企业对计量器具不送检或者少送检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一些溯源困难或者送检麻烦的计量器具,企业干脆就放弃检定了。 

 四是部分企业的经营者素质偏低,没有意识到计量工作对企业增效节支方面的作用,片面强调检定费用等支出,不愿花人力、物力来支持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 

 五是溯源困难,检定时间长,以及企业连续生产等也成为影响企业计量器具送检积极性的因素。 

一、抓好外部协调,促进检定工作开展 

首先,抓好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关键在企业。技术监督部门要帮助企业加强计量法律法规的学习,一方面要使他们认识到依法检定的重要性,特别是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企业必须要落实好检定所需的各种资源,从“要我检定”转变到“我要检定”的思路上来;另一方面,帮助企业把计量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上来,使企业明白计量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起到基础保障作用,要把计“量”变为计“钱”,把计量工作为企业带来的效益算在明处,提高计量在成本核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计量检定工作要注重实效。计量检定工作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不能走过场,要帮助企业把计量工作融入本企业的工作目标方针中,使之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更要加强引导,要增强企业领导的计量意识,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提高计量检定工作的有效性。 

第三,我国的量传体系是国家根据经济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就近就地组织起来的按区域管理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检定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高资源不足而低资源却简单重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技术机构应该多加强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从而使高准确度的计量器具和低准确度的计量器具都能得到量值传递,从这个意义上说,协调好省、市、县三级技术机构的设置非常重要。

第四,有关部门要加强认证机构的管理,使认证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企业要端正认证的态度,要把认证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克服为证书而认证的消极观念,充分认识计量器具检定作为企业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促进企业计量器具检定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五、计量检定工作的开展必须切入社会的热点和百姓关心的主题,从而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为检定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抓好内部建设,提高检定深度广度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其所属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在创建“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群众信赖、社会赞誉”的部门形象时,要转变职能,把服务的职能放在首要的位置。要服务企业,必须提升我们服务的能力、服务的手段和服务的水平。具体来说,以下几方面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 

一是要提高人员的素质。简单、低水平的重复性检定工作阻碍着计量技术水平的提高,当前,技术机构要为始终站在科技前沿作好准备。我们前些年还在为取缔古老的计量器具——木杆秤而奔走,转眼间我们就必须面对技术含量超越了几个数量级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新能源等一些新门类学科中的“新新”计量器具。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机构必须正视技术更新带来的挑战,要制订人员的长期培训计划,完善人员的考核、评价制度。培养或者引进开发型的人才和高端科技发展方面的人才,使技术机构有能力解决新技术应用中碰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树立技术机构在企业中、在社会上的技术形象。 

二是必要的硬件设施。对一个技术机构来说,精密的检测设备是必需的,一边是新型、尖端的产品不断涌现,一边我们的技术机构却可能还在使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设备搞检定,这就无法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当前要增加现代化检定手段,利用有限的经费购置专业性强且利用率高的通用设备,进行重点培育,同时对购置设备的更新换代要有好的计划,使检定设备能够跟上技术的发展。 

三是用良好的内部环境,营造单位文化。技术机构的内部环境是保证公正、科学、高效的必备条件,是体现一个单位的社会形象的本质要求。我们在用制度、用体系营造一个好的内部环境时,要体现自己的单位文化,技术机构也要有名牌思想,要打响自己的牌子。企业文化现象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技术机构追求的文化必须能体现单位内涵、产生强大凝聚力、有助于树立良好形象。总之,着手培养自己特有的文化,对技术机构的长远发展非常必要。 

四是抓好校准市场的开发。由于检定规程是按各类计量器具制订的,使一部分与产品质量检测关系不大的计量器具也纳入强检工作范围,增加了管理工作量。减少强检项目,开展校准工作,增强企业的自主性在目前非常重要。技术机构要充分利用已开展的校准项目,抓好校准市场的开发,使计量器具在量值溯源方面也能获得发展。 

五是有计划地进行项目开发。在日常的工作中,企业往往要求技术机构下厂检定的要求,却往往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针对企业连续生产和送检不便的特点,技术机构要想企业所想,在开发检定项目时应优先考虑能下厂的项目,减少企业检定的成本。 

第10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校企合作 模式探究

一、切合产业,优化专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早在“十一五”期间,长沙市围绕城市发展实际和发展方向,确定长沙高职院校发展走向,探索出一种“服务长沙、一校多制、机制灵活、特色鲜明”的市属高校发展模式。近几年,长沙新型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长沙市属高职院校积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战略重点,优化专业结构,初步形成对接长沙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

各高职院校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校内基础设施,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适度扩张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重点指导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急需专业,使高等教育的专业门类、层次结构更趋合理,努力实现培养模式国际化、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此培养服务长沙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要与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长沙市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应面向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的方向,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强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拓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首先,针对湖南省是农业大省的特点,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调整涉农专业的学科结构;学科建设应着重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等方面。其次,针对湖南省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不断迈进,结合工业结构升级的特点调整学科专业。机械制造、汽车、食品工业、石油化工、煤化工、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是未来能够支撑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应重点围绕这六大产业设置、扶持学科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能源、新型功能材料三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是湖南省具有高成长性的行业,应将此类学科重点建设,使其成为满足湖南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高等教育支撑点。再次,针对湖南省服务业将全面发展,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的产业结构调整特点调整学科专业。湖南省服务业的调整优化方向是:强化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公用事业、农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培育和发展现代商贸业和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审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服务业不仅能吸纳大量就业人才,还能对第一、二产业产生就业牵引效应,因此,针对湖南省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仅能够提高就业率,还能推动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二、围绕地方资源,开展特色科研,促进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

加强产学研结合,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证明,产学研相结合是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结合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依托人才、技术和实验条件等优势,与地方生产经营部门联合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第一线。学科建设取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让给地方企业进入生产销售,也可以以科技股份的形式联合开拓市场,既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也为学科建设赢得了资金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地方生产企业由于人才、技术和实验设备等方面的原因不能设立研发机构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发展相对缓慢;作为高职院校,由于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使得学科建设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高校以创办科技企业的形式构建技术的吸纳平台,直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已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现阶段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为发挥高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建立了大学科技园,不少已形成科技产业群,试验区可以使高校成果在一个区域内进行辐射,使新的产业结构比重不断上升。比较著名的有杭嘉湖科技开发实验区、中关村科技园等,实践证明,大学科技园区不但促进了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速了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与应用,缩短了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促进了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城乡地区劳动者素质,促进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不断涌现,新旧产业的内部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像长沙某高职院校成立了“利之生”超市、“会计咨询公司”、“教育旅行社分社”等专业依托的产业基地,有效地促进了长沙地方经济发展。

三、突破障碍,组建职教集团,推进高校与企业多方位合作

建立职业教育集团,有效整合行业、企业、中职院校等校外社会资源,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开展多方合作,使学校办学能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质,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各高职院校应不断创新“职场体验-实践训练-定岗历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校内设厂、厂内设校、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企业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共建专班,通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订单培养、项目合作、接受实习、教师锻炼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持续推动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适应性。建设校企合作样板,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构进一步实质化。学院坚持”校企深度合作就是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岗位身份趋同,任务工单“的指导思想,制定合作标砖,重点量化在招生、课程改造、双十成长、实验实训、定岗实习、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经济创收以及学生就业等指标上的分级标准。

第11篇

【关键词】 铁路运输;地方经济;经济增长;影响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也无形中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铁路运输则代表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在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中,铁路运输成了目前非常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作为人口与资源众多的经济大国,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和价值,将这些有利的条件集中起来,充分的发挥其特殊功能,必将为推动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做出巨大的贡献。

一、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铁路运输的继续发展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铁路运输的体制改革要深化,二是经营形势并不乐观。前者涉及到我国铁路控股投资的方向问题,尤其是对现行铁路运输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垄断行业的规则遭到破坏,同时使铁路运输系统的整体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推动了改革的发展趋势。后者则主要因为在入世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造成地方铁路运输在需求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受到国外的一些铁路运输业的条款影响,进而使我国的钢铁运输受到严重威胁。整体运输行业的改变使铁路运输的经营面临了巨大的困境,整体经营的形势存在很大的压力。

二、铁路运输对地方经济的具体影响

1、铁路运输发展对地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实现了地方经济发展对运输的要求。作为经济稳定发展的经济大国的中国,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对铁路运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划建设的文件中的规划方向,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铁路运输将作为提高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同时带动地方工业的稳定发展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结合每个地方的特殊情况和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地方经济增长的要求。尤其是各个地方在经济上来往的越加密切,是推动铁路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为实现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做出贡献。

(2)促进地方经济结构的完善和升级。在我国,各个地方经济发展都有着独自的特色和独特的情形,在经济结构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产业结构分工也不合理。这些情况的存在无形中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交通运输的枢纽,铁路运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铁路运输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以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地方经济的产业布局在科学化的进展中日趋发展,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保持着直接的关系。

(3)实现地方区域之间的一体化发展和建设。铁路运输作为地方交通运输行业中最主要的方式,在地方政策的帮助下,有利于将地方的水路运输和空运有效的结合起来,组建水、陆、空统一的交通运输系统。其中铁路运输以迅速的发展速度不断的覆盖到全国各个地区,有机整合城乡的统一建设。在各地区铁路建设系统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有效的促进了彼此之间开展相应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交流。通过这样共同运营的方式来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以集中产业的形式来落实规模化的产业发展,同时结合差异化的形式来实现产业的创造性价值。

2、促进特殊产业的发展

(1)推动海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和资源丰富的国家,各种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资源,尤其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在沿海的各地方城市中,海洋作为相邻的自然环境,其存在形式有着许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地方。而铁路运输则为海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产业的运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进而有效的促进了该地方特殊资源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地方整体经济的建设。

(2)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因为地域资源的复杂和自然的天时地利条件,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一些机会,例如,在我国山区中的自然景观就是很好的旅游项目,而铁路的建设就成了旅游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通过这种大家普遍接受认同的交通运输方式来拉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此来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增长。

(3)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结合地区的结构特征和特殊资源的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必须借助铁路运输来完成。尤其在一些地方矿产资源的种类非常稀缺以及利用价值很大。更需要人们对其进行开采和挖掘,通过铁路运输来实现这些资源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地方以这种优势化的资源来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3、提供更为广泛的外联机会

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不同地域之间产业的合作与加盟。在如今铁路交通的支持下,以铁路交通网络的形式将各联盟国家集合起来,促进产业的最大化发展和进步。尤其在进入市场化的发展之后,各地贸易活动在这样的方式中不断的发展,使这种经济形式更加具体化。

铁路运输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以便利的运输形式实现各地区之间货物运输的需求同时,还无形中扩大了市场的开放程度。其中主要涉及的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问题,在实现地方产业联合的情况下加大产业的生产任务和力度,通过将工农各行业之间科学的结合来实现经济繁荣发展。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展开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以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以此种方式来促进各地方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最终缩小各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

三、结语

作为一种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在整个运输行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铁路运输决定着地方经济命脉。因此,我们要通过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作用和功能,为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增长而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服务 地方经济

社会服务职能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学校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

(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存在价值之所在。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高职院校只能最终通过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目标。假如一所高职院校不能发挥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不能促进其兴办这样的学校,即使建立了也难以得到政府的继续支持,从而难以为继。

(二)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院校发展动力之所在。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才是推动其发展的真正动力。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会不断地释放出不同的问题,作为高职院校也有责任去解决这些问题。

(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标志之所在。作为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其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毫无疑问,高职院校也是如此。但更进一步讲,如何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呢?知识、能力、素质都是其重要的标准,但又如何评价其知识、能力、素质呢?笔者认为,其落脚点应该是体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特别是经济发展上。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选择

高职院校与经济本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一个属于上层建筑,一个属于经济基础。从理论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它们这样作用与反作用是必然的。但实际上,这样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没有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要将这种必然变成现实也只能是理论意义而已。所以,高职院校要真正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标,必须选择相应的途径和方式。

(一)准确的办学定位是基础。办学定位指一所大学在世界、国家、地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其内涵丰富,涉及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学科定位、人才定位、面向定位和规模定位。高校的定位是高校发展的指南,一所高校管理的定位有助于高校明确自己的身份,有助于高校确定发展方向,有助于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助于学科专业建设,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确定。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从而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没有明确的定位就会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

(二)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是关键。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学业类别,产业是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产业和专业都指向物质生产,这也是它们彼此联系的桥梁。高职院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所能做的,也必须做的就是充分利用这样一个桥梁,将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的建设来直接对接地方产业,为产业的发展壮大服务。

(三)学研产一体化是途径。要实现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其途径就是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高职院校要发挥自己人才培养的优势,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策略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按照规划是先导、融合是核心、统筹是关键,精神是保证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经济战略的新途径。

(一)坚持大规划,是高水平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前提先导

坚持大规划,就是要科学定位。要基于科学发展观、高职教育理念、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三个前提,认真研究国家对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功能要求、政策导向和政策配置等,明确国家、省对高职院校的要求。

坚持大规划,就是要求真务实。面对适龄人口、就业结构、生源结构的变化和学院规模发展的变化,要正视客观存在,努力适应区域教育市场的新形势,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认真做到把地方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与高职发展的潜在需要真正地融合和对接起来。

(二)实施大融合,是提供地方经济发展所需智力和人才支撑的核心内容

一是紧密构建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组成职业教育联盟领导机构和具体协调机构,共同负责协调处理产学研合作中的相关问题,为校企合作提供机制保障。突出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积极开展“校中厂”、“厂中校”建设。针对企业行业人才需求,以“定向培养、保障就业、共同管理、责任分担”为原则,实施“就业直通车”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企业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主动构建为企业与社会服务的技术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将院校的项目研究与企业的市场需求相结合,以项目合作研究来驱动产学研融合。

二是设置贴近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高职教育须承接服务和支撑区域专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合理确定办学规模,调整专业设置,加快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真正做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是打造高素质科研型师资队伍。依托大中型企业、国家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等师资培训平台,通过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暑期社会实践、外出进修学习、学历提高工程、海外培训项目等措施,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植一批在教学、科研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中青年专家、教学团队和专业带头人,使师资队伍适应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推进大统筹,是奋力实现各项工作和谐协调发展的关键支撑

一是统筹学院各种创建和专题活动。服务地方经济,要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招生工程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平安校园创建、“四大行动”建设、治庸问责、两访两创等活动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二是统筹多元办学形式。坚持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与职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对接,形成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以继续教育、产业发展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多点支撑、协调共进的发展格局,源源不断地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是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坚持用制度管理,不断提高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四)凝聚大精神,是努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根本保证

一是要立足竞争,勇于担当。没有竞争,就没有出路,没有担当,有路也会迷途。破除束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破解科学发展的难题和瓶颈,增加招生人数,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

二是精诚团结,坚定信心。团结就是力量,信心就是黄金。首先,领导干部做起,班子要有信仰,讲团结,核心是对高职教育有信仰,形式是在难关面前团结一致;其次,教职工队伍要对学校发展充满信心,工作中团队合作。

三是狠抓落实,作风过硬。要服务地方经济,必须狠抓落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树立正气,要求教职工中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深入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政活动,建立服务地方建设的目标考核评价机制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