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09 14:14: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路花香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 最优化 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36

阅读教学中精彩的教学设计,往往体现执教者对文本的精准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但是,很多精彩的环节却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是因为缺少向前再迈一步的勇气和智慧,以至让最佳的教学契机从身边溜走。笔者以《一路花香》的教学为例,谈谈怎样使得自己教学设计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一、深入内蕴,让归类不再拘于表层的感知

课文中出现了两个与水有关的近义词:“渗”与“漏”。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让学生找出这两个词语,并顺势将其归为一组近义词,这一环节的教学就宣告结束。其实,这样教学只停留于文本语言的表层,学生对这一组词语的共性含义以及细微的差别,并没有真正地体悟。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两张图片:一幅是家庭屋面的渗水图,一幅是钢桶表面的漏水图,引导学生在观察比照中意识到:“渗”水量相对较小,流动的速度也比较慢;而“漏”水量则相对较大,水流的速度也非常快。这样就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文本的内涵上,并渗透体悟语言的策略,即依托形象的图形理解生硬的文字。经历如此教学,学生不仅仅识记了字形,并与具体可感的画面形成了联系,为学生辨析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奠定了基础。

二、整合联系,让类比不再拘于信息的提炼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两种水罐的不同,清晰地梳理文本的内容,教师出示表格,分别从受损程度、装水情况、内在态度进行对比辨析。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对文本信息的提取,那这一步教学最大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完全可以再迈一步。

(一)学生口头表达理解线索

首先,学生依托表格,对文本开头的内容进行横向描述:挑水工有一个完好无损的水罐,一个有裂缝的水罐……对比提取的信息,成为学生转述文本,历练口头表达的凭借和载体。其次,在横向描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根据填好的表格,进行创造性描述:挑水工那只完好无损的水罐,能装满满的水,为此他感到很骄傲……如此表述历练,让这一步深入文本。提炼对比的环节不仅成为理解文本的突破口,更成为学生口语表达的平台,实现教学设计效益的最大化。

(二)学生深入探究的依托

在对比中,学生对好水罐“骄傲”一词的理解常常会指向贬义,这似乎对能够胜任运水任务的好水罐有失公允。因此,在学生对比完成之后,不妨引领学生就此再迈一步,深入探究此处“骄傲”的深意。于是,教师引领学生再次从刚才找到两者不同点出发,思考:文中的好水罐凭什么可以“骄傲”?学生在辨析中得出:好水罐完好无损,外表符合一个真正水罐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只水罐,它出色地完成了自己应有的使命,每次都能装好满满的水。据此,教师再次引导:这样一个能够完成自己任务的水罐,值得骄傲吗?学生略有所思,不一会便有新的认识。

有了信息的提取,学生对两个水罐的形象有了深入感知与体验;接着,教师引领学生重新审视文本,让之前的提炼对比这一教学设计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彰显,实现了对文本多元而准确的解读。

三、理性洞察,让补白不再拘于表达的历练

在教学“破水罐再次向挑水工道歉”这一内容时,很多教师都会想到引领学生进行补白式随文练笔:如果破水罐道歉的话,会对挑水工说些什么呢?这样的练习不仅充分开启了学生的联想意识,有效补充了课文中的留白,更为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可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学生写作交流之后,就草草结束了这一环节的教学,致使效益未能实现最大化。

笔者在教学此处时,针对学生的补白进行了这样的引导:“你们发现了吗?破水罐的第二次道歉,其实意思与第一次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尽管挑水工已经有所引导与提示,但此时的破水罐并没有能够洞察挑水工的意思,文中的“再次”一词决定了这次道歉应该与第一次无异。就此,教师顺势引导:“现在你们应该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设置留白,不直接写出破水罐道歉的内容了吧――是为了避免重复,这样文章才显得简洁。”

纵观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引领学生补充留白,并没有止步于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而是在最后交流中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引向理性,洞察作者写作中蕴藏的深刻智慧和技巧。

第2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物质水平的快速提升,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对“每一个”的教育诉求越来越强烈。为了满足家长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我校于2002年实施小班化教育,2008年通过验收成为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示范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以小班化为载体,以“呵护童真、激活童趣、滋养童心”为理念,努力建设“童心文化”,在小班化教育的路上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一路小班,一路心歌,积极打造让每一个心灵舒展的舞台。

一、“心”理念——走向主动与深入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十几年的实践,让我们对“关注每一个”的核心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经历了由被动关注向主动关注、由表面关注向深度关注的嬗变过程。我们知道,只有直抵心灵的关注才是真正有效的关注。

为了在管理中落实“关注每一个”,我们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盒,档案盒内分为4个部分:我之初、未来的我、我真行、夸夸我。“我之初”主要记录学生的基础材料,主要包括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父母姓名、个人血型等。“未来的我”记录学生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自我规划的发展目标,分为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根据小学6年的学习时间,阶段目标又分为低、中、高3个子目标,每一个子目标的内容涵盖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我真行”主要收集学生每个阶段、每个方面取得的成果。“夸夸我”主要收录评价,从3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一是自评,二是学生互评,三是教师评。一套成长档案盒将伴随学生6年的小学生活,记录了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随着学生的发展,内容越来越充实,越来越丰富,这也是每一位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窗口,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的依据。

除了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盒,很多教师还创新与学生交流的形式,把过去那种与学生公开化的、教导式的“面谈”改为了隐私性的、对话式的“纸语”——有的在作业本上“留言”,有的用小纸条“飞鸽传书”……后来,学校把教师寄语作为所有教师在作业本上的“规定动作”,如“心心相印”“老班手记”“连心桥”“心语本”“每周关注”……这些都是学校建设“童心文化”,关注童心世界以来,教师实践“心”理念的“独门秘籍”。很多教师通过温馨的方式努力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灵档案”,为每一个学生“煲”罐“基于这一个”的“心灵鸡汤”,了无痕迹地把营养输送给学生,让学生们的心田姹紫嫣红,鸟语花香。

二、“心”管理——走向精细与发展

教育的出发点是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寻求个人意义上的知识、技能、情感,落脚点是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小班化教育更强调“为了这一个”的“个性化”发展,为了在管理中落实“关注每一个”,我们出台了关注每一个的要求:课堂参与率100%,作业面批100%,学年家访100%,学生谈心100%……这一个个100%是为了引导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一个”。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落实“关注每一个”的管理要求,从备课、教学、测评3个维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细化目标、分层推进、个别实施,要求做到目标细、梯度清、策略新、指向明。第一,让所有科任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储备、认知技能进行分层,这个结构是不公开的、动态的,要根据学生的阶段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这是实施分层式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结构来实施。第二,实施分层式、个性化备课。各个年级的学科组在集体备课时认真解读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拟定教学策略,作为“母教案”放在学校网站的资源共享内,各科任教师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分层结构,细化“基于每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要点、学习策略、测评形式、矫正措施,也就是教师在进行二次个性化备课时,要细化到每个层级的学生在每个知识点要达到什么目标,甚至细化到一个知识点哪些学生不需要再强化,哪些学生需要重点夯实。二次备课指向的是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上课的“路径”。第三。实施分层式、合作型、个性化教学。上课时,科任教师要依据“蓝图”,把课堂空间“切割”重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把容易被“边缘化”的学生拉到“学习磁场”里来,通过缩小空间拉近距离,让这些经常失去课堂话语权的学生有勇气、有机会拿起“话筒”,得到锻炼,树立自信,激发兴趣,提高成绩。除了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关注每一个学生,我们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设计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层级的学生都得到最大、最优的发展。第四,实施分层式、个性化测评。测评的领域要宽,题型要多样化,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学生可以选择不做,做了的给予鼓励,不做的也不扣分,保护孩子的自信心。细化目标,让教师学会深度解读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分层式、个性化实施,让教师学会因材施教、“兼顾每一个”的教学策略,提升自己的教学品质,这一切都是为“基于每一个”服务的。

三、“心”环境——走向开放与生成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为了让每一面墙壁、每一块地面、每一株花草都说育人的话。我们遵循环境设计从“童心出发、让学生参与、给学生空间”这3个理念,努力打造开放性、生成性、个性化的育人环境。

原先我们教室的每面墙壁都贴着瓷砖,每个班在上面开辟了许多专栏,大多数使用及时贴或者泡沫板进行装饰,教师们都觉得布置麻烦,更换困难,也不美观。最主要的是这些工作必须由教师完成。学生成了观众,违背了锻炼学生的初衷。后来大家集思广益,把教室的每一面墙贴上了软木展板,所有的装饰内容全部可以用“工”字钉固定在展板上,这样不仅能轻松装饰,还可以根据版面需要随意移动。这一下,学生的主动性大了,有的班级把公共墙面布置好之后,对教室预留墙壁实施“招标”,每个学生认领一份“责任田”,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对“自留地”进行布置,有的搬来“全家福”,有的办起书画展,有的开办漫画园,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每个班级定期从更新速度、版面创新、内容选择、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评比,墙壁成了学生展示自我、锻炼才干的舞台。

第3篇

【关键词】诗情画意 情境教学法 古诗词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46—01

教育学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笔者认为,中国古诗词因为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而与这种“情境教学法”存在某种内在的暗合。因为在古诗词作品中,“意”不是裸地说出,往往借物来表现,“境”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由意所触发。而既然“意”需借物表现,那想要理解诗中之意就必须要置身“物”中,即需要走进作者借“物”创设的情境,才能真正感悟到“意境”。

1、诉诸视觉的情境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往往是最为直观,最易产生直接感受的。教师通过搜集与诗词相关的实物或图画,在课堂中予以展示,学生根据实物展开思考,就更容易顺利的进入诗词中的情境。

一位教师在上《望庐山瀑布》一课时,就在课前准备了有关庐山瀑布的许多视频或图片资料。画面上草木清翠,郁郁葱葱,危峰矗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山前一道瀑布如一条白练挂在山壁上,山势陡峭瀑布也气势雄伟,景象美不胜收。学生观看了图画后不由自主地赞叹到:“瀑布真长,像从天上掉下来的。”如此一来,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的理解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2、诉诸听觉的情境

声音元素在课堂中的恰当使用同样能为情境教学的实现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课堂中的声音除了人声和自然声响之外,我们为了创设诗词描绘的意境,可以利用音响设备,为课堂提供环境声和音乐来增加情境的真实感。环境声比如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水声,雨声,动物声等对于学生进入情境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音乐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音乐的情感渲染常常会带给人一种直抵心灵的触动感。在为古诗词教学创设情境的过程中,音乐也能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许多老师都曾在课堂音乐运用上下过功夫。有位教师在上《寻隐者不遇》一课时,不但找了许多名山的图片,还加入了一首古曲做背景音乐。上课伊始,就向学生展示课件,学生一面欣赏画面上高山巍峨,山上有苍松翠柏,眺望群山,山顶若隐若现,山腰处云海茫茫……配以教师精心选取的一首古琴曲,古曲宁静悠远,恰映隐者心境,在此背景音乐下教师从容深沉地朗诵起课文,学生已被此情此景所吸引,置身景中,很快就进入了作者的情境世界中。

3、诉诸想像的综合运用

除了视听觉具体的形象的引导,教师作为课堂的“导演”需要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想像,来进入到诗词的意境当中去。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肢体表达甚至角色的扮演来创设情境,当然也可以通过调动学生,让学生来展示抑或扮演诗中角色的方式,这样可能起到非常理想的情境教学的效果。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授《游园不值》一课时,道具只有书中的挂图,和一幅叶绍翁的画像。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出示叶绍翁的画像,请学生说说画像上的人是谁。待学生大体了解了作者后,教师巧妙地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叶绍翁本人,提出带领小同学们去他一个朋友家的园子里赏赏春。教师在讲台上仿佛真的成了诗作者,按照诗中的节奏和过程,一路不住地关注同学们注意脚下的苍苔,小心滑倒。这样一来学生立刻来了兴趣,仿佛小小教室里的神游真的成了他们的踏青之旅。学生们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老师随后敲敲教室的门,“咦,怎么敲了这么久主人都没有来开门,莫非主人出门了?唉,看来我们进不去了,同学们你们现在是什么心情啊?”教师此处一句合情合理地提问既是问学生现在的心情,又是让学生体会叶绍翁“游园不值”的心情,学生在这种情景下非常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失望情绪,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既然来了,我们就想像一下园内的景色吧,看看哪位同学能用四字词语说说你想到的景色。”这样一来,水到渠成,学生非常踊跃自然地说出了很多诸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满园春色”等等的词语。这样的教学设计可谓构思巧妙,借助想像的力量综合的运用各种因素,引导学生进入到了诗歌的具体情境当中,从而更真切地感悟古诗词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