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专任教师研修总结

小学专任教师研修总结

时间:2022-05-06 05:45:31

小学专任教师研修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师资配置 教室配置 0-1规划 lingo11.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192-02

中国高等教育在最近l0余年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全国在校大学生数量从1998年的623万发展到2011年的3167万,而在岗教师及教室等教学资源却没有按这样的速度同步增长,教学资源的总量明显不足,过去几十人的课堂,现在变成了上百人甚至几百人,使得课堂提问、师生互动难以操作,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而且课外答疑、作业批改等环节也变成了粗放式。在教师指导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上,普遍出现一个教师负责的学生人数过多,指导不到位的问题,这种情况在湖北经济学院更加明显与突出。

姚桂霞等[1]用集合、映射以及多次分层然后总和的方法解决了高校教师的排课问题;顾兴强等[2]从当前宏观和微观的背景着手,分析了高校教室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容,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教室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在总结现有文献资料后可以发现,目前很少有文章对高校各专业院系应配置的教师人数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测算,本文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具体测算各专业院系所需的专任教师数量,进而估算学生人数,再根据师生规模研究教室资源配置问题,以期为我国高校师资与教室资源配置问题提供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

1 师资资源配置的优化模型

这样就求出了每个院系所需配置的教师人数,同时还求出了每个院系的教师平均每年所需完成的除公选课以外的课时数和每年所需完成的公选课课时数。当然,模型中计算的教师人数只是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所需的教师人数,高校中除了基本教学任务之外还存在科研、培训、专业论文与实习指导等任务,根据文献资料,我们将这部分教师资源数与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所需教师资源数设为1∶3,并假设第一部分教师也同时承担基本教学任务,设他们所需完成的课时数为只承担基本教学任务教师的10%。设教师总数为N名,则可列方程:;可以解得:N=616

故最终的教师总数为616名,把补增的139名教师均分到每个院系,结果如表2。

2 教室资源配置的0-1规划模型

首先我们对课程进行分类,把课程分为:(1)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2)其他必修课;(3)公共选修课。假设专业课在小规模教室里教学,其他必修课在中等规模教室里教学,公共选修课在大规模教室里教学。笔者统计了每个院系在每个星期承担的专业课课时数,及其他必修课课时数和公共选修课课时数,并且统计了每个院系每星期在小规模教室、中等规模教室及大规模教室里分别进行教学的总课时数,还统计了每个班级每星期在小规模教室、中等规模教室及大规模教室里分别上课的总课时数。

为了构建0-1规划模型,我们假设专业课在小规模教室里教学,其他必修课在中等规模教室里教学,公共选修课在大规模教室里教学,并假设晚上不排课。做出如下定义:

(1)教师集合,…,表示第个教师。

(2)班级集合,…,表示第个班级。

(3)课程集合,…,表示第类课程。

(4)小规模教室集合,…,表示第个教室。

(5)中等规模教室集合,…,表示第个教室。

(6)大规模教室集合,…,表示第个教室。

(7)上课课时集合,…,表示第个时间单元(一个星期内的第节课)。

(8)教学任务的集合,…,表示第个教学任务。

(9)排课任务的集合,…,表示第个排课任务。

令:,即,表示第个老师担任第个班的第们课程。这样,在具体操作时就可以把教学任务确定下来,因为每个老师上的课程是确定的,即老师和课程之间建立起了对应关系;又上某一课程的某几个班级也是确定的,即课程与班级之间也就建立起了对应关系。这样,老师、课程、班级的关系也就基本确定了。实际上,经过分析,上述式子也可以理解为多少个老师给多少个班级代了多少课程。

所以,该高校根据师生规模应该配置50个容纳64名学生的小规模教室,用于上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配置50个容纳128名学生的中等规模教室,用于上其他必修课;配置30个容纳213名学生的大规模教室,用于上公共选修课。

参考文献

[1] 姚桂霞,杨付超,王小丽.基于高校教室资源优化方案探索[J].数学教学研究,2009,28(8):48-51.

第2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深化我市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证。虽然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已经在一些院校开设出来,但是小学科学教师的课程设计方案还在探索之中。

2.加强我市小学科学学科整体建设的需要

我市自新课改以来,小学科学学科队伍建设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与重视,改变了原来专职教师队伍以“老、弱、病、残、孕”为主要成员的现状,骨干教师以兼职为主体的师资结构现状。截至2015年1月统计:本市现有公办小学30所,现有科学专职教师71名,专职教师每校平均2.37名,兼职教师18名,平均每校0.6名;专职教师中本科学历49人,占70%。所以,改革本区域对科学课教师的研训工作是我市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最为急切的任务。

3.提升我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从目前本市的科学专职教师年龄结构中来看,35周岁以下教师占比较大,五年内任教新教师比例尤为突出,这部分教师对课程目标与学生缺乏解读、思考与理解。如何为教师搭建各种研修平台,提高教师参与研修的主动性与有效性,使教师的研修能够与自身的课堂教学问题相关联,切实解决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这对本市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意义重大。

(二)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本市小学科学各类教研活动形式简单、效率低下问题。

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目前我市小学科学课程各类教研活动缺乏整体建构、平台单一、研修方式单调,指向性不明、研修内容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所需不匹配等问题。

2.解决本市科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问题。

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我市小学科学教师,特别是年轻的一线科学教师课程学习意识与能力不强,缺少课堂教学中对普遍问题的主动与创造性解决的思考等问题。

二、本课题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我市小学科学教师教研活动现状总体处于一种随意的、无系列的、完成任务式的、被动的状态。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对本市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愿望、专业素质和能力、专业发展的环境、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展现、总结与探索,从而全面提升我市小学科学课程质量。

(三)创新之处

1.在研究视角上,关注小学科学教师的研修平台及方式,关注“参与式研修”在县域层面上的建设与实践操作方法,更为关注小学科学教师从接受培训到“参与式研修”的主体、内容的变化,这是本课题最重要的创新之处。

2.在研究思路上,坚持教育行政主导性和课题领导多元主体整合性相统一。

3.在实施方式上,坚持以市科学教研员、市教科员为主的县域统筹与科学教师为行为主体的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

三、概念界定

参与式研修:

“参与式”:参与是指参加活动的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状态;参与式是指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互动、个体受群体影响、个体影响群体等外显行为的方式和程度。

参与式研修:通过学习者主动的、从解决自身问题出发的参加群体组织的研究和学习方式。是为完成真实课堂问题,成员之间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教研方式。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59页)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共同体建设理论

2.课程发展理论

3.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学习理论

4.需要理论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具体目标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参与式研修”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县域层面上的建设与实践操作方法。形成有效的“参与式研修”的平台及研修方式。形成本市小学科学课程“参与式培训”实践经验。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对本市科学老师的培训工作更加系统、科学,促进培训工作的实效。加快本市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3.形成与积累起本市小学科学系列的学科问题资源与培训资源。

4.形成一批本市小学科学课程领域中具有较高自主研修能力的团队与个人。

六、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活动现状调查与问题成因的研究。(基础性研究)

主要对我市目前小学科学课程中在市级、片级、校际间、校级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寻找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二)“参与式研修”方式的现实意义与功能价值研究。(理论性研究)

主要研究在本市小学科学课程中进行“参与式研修”方式的价值取向、内涵、本质特征、功能定位等,着力研究研修建设内容、途径和条件创设,影响“参与式研修”的方式建立相关要素,及其发生作用的一般规律。

(三)小学科学区域教研“参与式研修”组织形态的研究。(组织框架研究)

主要研究本市小学科学在实施“参与式研修”中的组织框架与结构、运行路径 、运行机制的问题。

(四)小学科学区域 “参与式研修”运行方略的研究。 (方法研究)

主要探索小学科学参与式研修从主题的产生、确立、研究的方式、研讨的方法以及技术的支撑、运行的路径、总结交流的形式开展系列的各个层面的研究,找出小学科学课程急需解决的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成因以及解决的措施,从而整体推进本市小学科学学科课程研修,促进本市小学科学的课程实施。

(五)小学科学区域教研“参与式研修”各类型案例研究。

主要通过对典型个案的跟踪分析,发现和探寻“参与式研修”对教师个人成长及团队建设影响的一般规律,总结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文献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个案研究法。

八、预期成果形式:

1.《太仓市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活动现状调查与问题成因》调查报告

2.《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研究个案集。

3.《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4. 《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5.《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研究活动的汇编。

九、可行性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校本研修;资源整合;机制;内容;模式

转型期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想更好地发挥在校本研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立足实际 ,突出实效,在探索和实践中做好以下工作。

一、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构建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推动中小学教师 开展教改实验,为本地区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提供指导和服务。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培训机 构 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即培训机构的职能与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站等发生重叠,如果 这个问题不予解决,就会引起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况且,从组织设置来看,在同一县 域范围之内,完全没有必要设置如此众多功能相近的事业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 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很有必要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 室、教科所(室)、电教站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合并为一个机构,成立一 个“四位”一体的新组织,具有教研、科研、培训、信息化等综合功能,统一管理、服务于 教师教育工作。这样既可以避免冲突,又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优势互补。

2005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 》(教师函[2005]4号),并明确规定了“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试行) 。《通知》在功能定位指标中明确提出:进行教师教育相关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 效实现本 区域教师进修、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上挂高等院校、下 联中小学校的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形成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笔者认为,资源整合的关键问题在于合并不是捆绑型的,不是形式上“几合一”而是真正 的功能、机构和管理的整合为一。如果同在一屋檐下,一个牌子几套人马,各吹各的号,各 唱各的调,不仅不会出现1+1+1+1>4的结果,反而会大大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当然,如果 整合后的新机构领导层能以大局为重,真正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过 分看重自己的权力和位置,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那么就会缩短磨合 期,尽快建成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技术推广服务 、校本研修引领等为一体的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二、健全组织网络,完善管理制度,指导学校建设有效运行机制

在具体实施中,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对辖区内实验校的研修活动进行监管和服务,明确中 小学校长在校本研修中的责任和作用,指导各类学校制定研修目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 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一)因校制宜,因人而异,建立目标导向机制

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校本研修必须因校制宜。教师培训机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把实验 校大致分成几个发展层次,指导学校制定出校本研修工作的长远规划、中期目标、短期计划 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实验学校根据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划分为入职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等不同 类型,也可以按任职资格等级分为初级教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等不同层次。不同层次 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同一层次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培训机构要指导实验学校建立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的发展方向及各个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 目标。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基本素质、能力、职称、身份(不同级别的骨干),申报不同的级 别,学校根据申报情况进行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

(二)健全机构,强化组织管理,做到事有人管,人有事做

1.建立学校校本研修组织

建立“校长—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校本研修活动组—教师”四级管理体系。校长是学校校本 研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校本研修总体目标的确立、整体方案的设计和培训资金的保障 。由校长、教师代表、教师培训机构指导教师组成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中、长 期研修方案的制订、实施、评价与调控。“校本研修活动组”负责学校学期研修计划的制定 ,并组织教师具体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2.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

校本研修的自主性不等于自我封闭,校本研修也需要开放。目前,广大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 不合理,多数学校规模较小,教师人数少,师资水平相对薄弱,培训资源短缺。要防止校本 研修工作的低水平运作,有必要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协作小组成员由结成协作伙伴的若 干学校领 导小组成员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包点教师及中心校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商和组 织协 作组内教师校本研修活动,帮助不同的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 享。

3.建立“教师校本研修导师团”

导师团成员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教育专家学者、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研究人员、本地区各 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在校本研修活动启动之初,教师培训机构要组织在校本 研修研究方面的专家,对各实验校的负责人和教学骨干进行理论讲座,使大家统一思想,澄 清认识。在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导师团成员要经常深入分包学校对教师们进行指 导和系统性的专业引领,使教师们的认识得到深层的升华。

(三)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章可循

教师校本研修活动由学校组织实施,往往容易出现随意化倾向,从而影响校本研修的均衡发 展和质量提高。要保障和推进校本研修工作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是非常 必要的。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出台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意见,各 地 市也要制定出配套的实施细则。这些制度要多“弹性”,少“硬性”,内容要具有普遍性, 对所属各级各类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各县(区)、学校还必须根据自己实际的制定出适合县 (区)情、校情,内容具体、可操作的具有最佳约束和激励效果的管理制度,如《检查管理办 法》、《考核评价方案》、《表彰奖励办法》等。

在各项管理中,最不容忽视的是评价管理,因为它是激活教师发展的动力,具有鉴定、导向 、改进和调控功能。对教师参加研修情况的评价工作可统一在教师培训机构的指导下,以中 小学校和乡(镇)为单位进行,由县(区)、乡(镇)、校指导组和中小学校长对参训教师进行评 价。

转贴于

为了实施动态评价,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倡导并指导实验学校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 机制。研修机制的基本活动方式是为每一位教师都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记录袋包括以下内 容:(1)教师 基本情况(其中包括所处发展阶段);(2)发展目标,包括学期计划、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 3) 文集汇总,包括校本研修自培计划、学习笔记、反思日记、案例评析、教学随笔和自修总结 等;(4)成果展示,包括开放课教案、优秀案例、自制优秀多媒体课件、论文和个人获奖证 书等四大块。学校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入职期、适应 期、发展期、创造期)中各个级别(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的发展目标。学期 初,全校教师都根据自己实际进行申报,学校根据申报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每学期末 ,教师根据自己达成目标情况自评,学年组或学科组进行互评,最后学校进行阶段性总评, 根据总评结果确定教师能否晋级。

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机制,明确了研修目标,引入了竞争机制,为评价管理提供了 抓手,使校本研修活动充满了活力。

三、精心选择研修内容,为校本研修提供载体

校本研修内容大致可分为通识性内容和特色性内容两部分。

1.通识性内容

根据实效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原则,那些符合国家改革要求,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 道德素养提升的通识性内容应当被列入各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现阶段的教师专业 发 展主题应该是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研修主题,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培训、教育教学 理论和新课程通识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新技术专项培训为主要内容。

2.特色性内容

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学校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需求。以校为本、 以师为本的校本研修还应当结合学校和教职工的实际审慎地选择研修的特色性内容。如:为 帮助入职期的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站稳三尺讲台,可选择一些教师职业道德法规、班主 任工作论坛、教学基本功训练等作为研修内容。

四、构建有效研修方式,最终实现研修目标

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实践中,根据各中小学的实 际,可采用以下几种校本研修方式:

1.“自修反思”式

要求教师对照自选发展目标,有目的地研读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理念的专刊。在自学过程 中,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实现理论观点与实践问题的碰撞磨合,联系发生于本地、本校及身边 的教育、教学现象,回放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自省自查中形成新的认识。通过撰写反思日记 、教育随笔、典型案例,定期召开教师“教学反思”座谈会,促使教师素质与理论的提高, 激发教师终身发展的欲望。

2.“接受借鉴”式

主要是通过经验分享和理论知识的更新,让教师自主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体的 做法有:(1)组织必要的教师培训会,聘请专家讲学;(2)举办名师论坛,让名师讲述经验和 体会,发挥其辐射功能;(3)导师团组织校内或校际集中研讨,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4)开 展教学观摩、师徒结对等。

3.“课题带动”式

主要是利用学校承担的各项科研课题研究资源,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课题 研究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行动研究,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在提高教育质 量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网络环境下的研修方式

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中小学教师借助网络环境而形成学 习 型组织,通过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和开展名师骨干帮带、案例评析、成果交流等活动,使 共同体成员得到提升和发展。

利用网络还有咨询诊断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针对中小学教学场所中的实际问题或视 频教学案例,采 用提问、咨询和讨论等策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视频交流,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寻求切实可行 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毕天增,等.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朱小蔓,等.新世纪教师专业化走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

[3]徐学俊,等.教师校本研修及其区域协作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04(12 ).

第4篇

一、课程资源优质化

优质的培训内容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远程网络培训过程中,为了确保培训内容的质量和切合本地教师的实际需求,我们首先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了解中小学教师和班主任最需要什么,再确定相关培训专题。在授课教师方面,我们着重于当地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授课教师以本地的名特优教师和富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优秀班主任以及精通教学的专家为主,外聘专家为辅。然后组织讲师团成员学习研讨国家、省市有关教师培训的最新政策和文件精神,并且组织他们深入一线学校调研、访谈,结合培训内容形成专题教案。最后经过试讲试听,确定优秀的专题为课程内容。如在“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专题研修”专题中,确定了67名本地的名师和骨干教师为“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和“新课程教学评价”讲师团成员,采用课件录制软件,共录制了116个讲座与互动专题,传到宁海教师教育网,供全县教师在线学习。班主任培训中,先后有“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探究”等9个专题被选中,录制成网络专题视频,上传到宁海教师教育网,供参训班主任“点菜”。这种对课程内容的精益求精,有效保障了远程网络培训的质量。

二、过程管理精细化

科学的管理是提升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针对远程网络培训中学校众多、教师涉及面广且分散的特点,我们在开展远程网络培训的过程中实施了环环相扣的精细化管理,做到层层要求、层层推进,确保培训实效。首先,我们建立了层次分明、职责到人的管理体系: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办公室―班级管理员―校本培训学校―培训导师―参训教师。其次,我们还专门印发了《宁海县中小学教师网上学习记录表》,规定了网上学习的起止时间、研修的内容、讲课教师和学校审核意见。学员要把每天的学习情况详细记录在表上,并写上体会和总结,交给学校审核属实后,上交给县师资培训中心进行复核存档。再次,我们将收获大又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体会总结,传到网上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最后,对班级管理员、辅导教师和各位学员提出了严格的培训学习要求。一是要求班级管理员要做到“三个保证”,即保证每天上网一次,保证每天记录一次,保证每星期小结一次。二是要求辅导教师要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每天上网查看学员的学习进度,坚持每天完成当天的辅导任务,坚持每周汇报总结。三是要求参训学员要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每天观看视频课程,必须完成每个课程的作业,必须反思总结学以致用。

三、网络研修校本化

为了通过远程网络培训切实提高一线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岗位职责的履行能力,在组织参训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要求各位参训教师把网络研修与校本实践相结合,做好行动研究。(1)制订行动研究方案。第一是发现问题,通过远程培训,发现自己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要求每个学员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第二是确定主题,在组员提出的问题中,通过讨论筛选出1~2个问题作为行动研究主题。第三是解决策略,根据研究主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步骤和措施。(2)方案实施。每位学员根据行动方案进行实践,记录实践过程。(3)总结反思。每位学员通过对行动过程的回顾与分析,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或经验,写出行动研究总结。通过行动研究,提升参训教师理论与实际转化水平,提高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

四、终结考核规范化

参照省市教师培训工程的标准和要求,结合远程网络培训的特点,每项培训结束之后,我们都实行了规范的考核。首先,设计比较科学规范的培训考核方案,包括培训考核细则和培训考核量化表;然后实行分项考核。考核评分标准按照《考核方案》执行,具体内容包括网上学习出勤、有效学习时间、课程作业质量、互动交流评价、培训反思总结等。辅导教师负责对参训教师作业的评定,班级管理员负责对参训教师有效学习时间的统计。同时,对参训教师的学习效果还采取多元主体的考核方式,包括学校评价、教师互评、教师自评及学生评价相结合。一门培训课程的考核过程如下:一个学期后学员完成网上作业,由讲课教师进行网上批改;然后学员进行网上自我评价,并申请结业,所在学校对学员培训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最后由县师资培训中心考核后同意结业、核发学分。

五、培训服务人文化

为了确保网络全员培训的有效性,我们在培训过程中树立了服务为本的理念,对广大参训学员进行适时的人文关怀。第一,将教师个人“研修的线”组建成“研修的网”,建立网络研修合作体。第二,网上专题讨论,由研修合作体单位提出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网上讨论和交流。对于参训教师在网络培训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授课教师每周进行一次网上答疑和学习指导。针对中老年教师的网络技术问题,则采取了以新带老、结对帮扶的方式,由懂电脑的年轻教师对中老年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还组建了以辅导教师、班级管理员、学和学校电脑教师为成员的网络技术辅导顾问团队,为每个班级建立网上学习QQ群,以便学员上网学习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答。2011年10月,还专门推出了宁海教师博客电子刊物,深得大家喜爱。教师在现实中碰到难题的时候,均能在博客中提出“求救”,或者自己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体现了学、思、写、行、研、教融为一体的研修模式。

第5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于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及当前现状,以有效教学为主题,以学科教研组建设为依托,统筹兼顾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实现学习、研究、实践的融合,打造学习型教师、学习型教研组、学习型学校。

二、工作目标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校长主持、各部门协作、专家指导、骨干带头、同伴互助、集中研训与个人实践相结合的研修模式,坚持读书——实践——研修——提高的研修流程,构建顺应教育发展需要,适应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研修制度;坚持面向全员、面向学科教师、突出核心骨干、全面提升的研修目标,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二、主要工作任务及措施

1、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按学校十一五规划的总目标认真制订学校年度校本研修计划,修订并完善校本培训、校本科研、学科建设任务目标。各处室、学年(科)组、教师个人要依照学校计划分别制定出个人研修计划,计划要突出目标要求和实施研修的具体措施,教学校长要做好校本研修的指导、引领、监督、落实工作,教务主任要负起校本研修的组织安排责任,学科组集体组织活动。教务主任负责协调安排活动,此项工作作为学校考核教师的重要材料存档,教务处负责常规检查考核记载,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在每学期末要集中进行考核评价。

2、认真参加市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集中研修活动。

(1)、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班主任培训。

(2)、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新教师培训。

(3)、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师专业水平测试。

(4)、区教育局组织的学科教学研究活动。

(5)、区教育局组织的专题讲座、报告。

(6)市、区教育局组织的校长学习培训。

3、建立校本研修制度,规定每周二下午2:30—5:00为教育理论学习、案例、小课题研讨时间,学校规定教师学习的书目为《聚焦课堂》、《有效教学》、《教师的十大素养》。确定“学中悟、学中做、学中思”的学习原则,学习研修采取专业人员引领学、集中辅导学、专家指导学,定期召开学习研修汇报课、交流会,促进教师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化。

(4)、以本研修为基点,学科建设,组织学科集体备课,按学科组集体备课活动计划集中在隔周四下午2:30—5:00进行课案说课备课研究。中小学继续开展每位学科教师的一节教学设计、一节说课、一节讲课、一节课前后反思、一节教学课的评价与分析和其他教师的听、看、评议等九个一活动。通过九个一活动工程的实施,找出每位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行动研究、同伴互助的办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详细安排见学科建设特色活动工作流程一览表。

5、突出以师德教育培训为目标的德育教育培训、班主任培训,将通过影视、文件、案例、教师的先进事迹材料学习为目标,由德育处按计划规定隔周四下午2:30—5:00组织学习培训,学习内容安排见德育处安排计划。学习笔记、学习体会、教师叙事纳入校本研修考核记学分。

6、校本科研以校本行动研究为主线开展小课题行动研究。在全年的校本科研中,要以教育局新课程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为主题,紧紧抓住新课程课堂教学中‘问题’这根主线,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立项行动研究小课题。课题要紧紧围饶学生学习态度、兴趣、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采取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研究的办法,充分发挥现场诊断,行为研究等研究方式,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实施研究过程——总结评价效果,从而攻克新课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A、继续抓好08年研究立项的6个区级小课题。

B、深入探究8个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立项新的小课题。

7、遵循教育规律,抓住科研课题在研究中提升自我。

根据市教科所十一·五教育科研培训计划,组织主管科研的领导参省、市级培训,学校有计划的组织领导、教师学习教育局教育科研手册。学校将要以讲座的形式对全校专任教师分别进行校本行动研究专题培训。认真组织好汽车区教育科研刊物的投稿撰稿工作,特别要注重教育局教育科研信息拦目的报道

8、加强骨干、核心教师的研修,突出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对骨干教师的研修培训,要结合培训部的计划,进行学科教学理论、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等针对性的培训,学校要继续坚持开展骨干教师的六个一活动。每年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期至少上一次示范课,听课不少于32节,参与指导评课不少于5节,承担教育科研课题并组建一个课题组;提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建议或做法一项;带头建立个人博客、每学年做一次教学讲座:帮带一名青年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全天候开放课堂。使每一位骨干教师都能成为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者、掌握课题研究方法的先行者、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行者,独具课堂教学风格的现代型优秀教师。

第6篇

一、何谓教师研修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源于英文的Community,中文也译为 “社区”,可解释为:①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②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1887年滕尼斯将“共同体”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用来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并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共同体”思想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博耶尔(ErnestL.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

教师培训中的研修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是指培训者与参培教师基于“研修主题”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群体学习和实践的联合体,它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以学习、探究、反思性实践为主要方式,以双方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及参培教师所在学校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见解与经验的共享,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主题中心、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的良好机制,进而实现共进共赢与和谐发展。教师研修共同体具有如下特点:共同的价值追求、生态化的研修场景、任务型的合作关系。

二、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采用“授—受”式模式,往往远离真实的教育现场,忽视参培教师的自身经验,导致训研分离、学用脱节。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教师研修共同体视域下的教师培训,强调对教师主体作用的尊重与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强调走进教育现场,强调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强调训研一体与学用结合,推动着教师培训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大一统式走向自主式、被动式走向互动式,培训与参培者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相互接纳,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情感融合和知识生成。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构建,还将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撑和更有力的专业引领,实现城乡教师共享研修成果,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与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三、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

教师研修共同体倡导的是一种“大培训观”。所谓“大培训观”,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是以研究为纽带,将培训活动从学院课堂延伸到中小学一线的办学实践、从培训期间的研究与学习延伸到培训结束后更长期的研究与交流,追求的是培训的生长性、生根性与生态化。

1.构建愿景、确立目标,做激活主体动力的培训

共同愿景是组织内所有成员自愿达到的目标或实现的理想的总和的抽象,反映了组织的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取向及一定时期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共同体行动的内在动力。在培训实践中,我们依据不同项目、不同参培对象构建不同的愿景,如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管理策略,沉淀育人智慧,实现由保姆型向引领促进型、由权威型向民主对话型、由经验型向智慧反思型的角色转变”;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提升研究能力,分享研究经验,形成教学专长,提炼教学特色,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和有高度的教育者,实现由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的成长飞跃!”由此来激活主体意识、唤醒发展内需、导航发展方向。通过精心设计《研修日志》、精心策划“破冰活动”,让学员了解共同愿景,建立研修规范,促进感情相容与沟通,培养学员的团队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

2.因需而变、因求而立,做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是基于问题、关注需求的培训,其培训的效果首先取决于真实而科学的需求调研与分析。为此,学院提出了“培训基于调研、调研先于培训”的项目策划要求。强调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议、实地考察、政策研究、理论学习等多形式专业性地开展训前调研,以获取准确而真实的需求信息。如,在每个项目实施前,我们通过“训前调研问题单”(如下表)来收集与问诊参培教师的现实需求。

训前调研问题单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培训的需求调研与诊断分析贯彻培训始终。通过“破冰活动”中的“问题征集”、学员的研修日志、课堂观察记录、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培训满意度调查等来方式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根据学员需求来灵活地调整培训内容、设计论坛主题与研究课题。注重充分挖掘已培项目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把每次培训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作为下一次培训需求调研的起始环节,形成循环机制。

3.聚焦主题、实践取向,做紧接“地气”的培训

培训课程作为培训目标的载体,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精当,直接关系到培训的实效高低与质量优劣。“十二五”以来,长沙教育学院 遵循基于教学实践、凸显情境需求、体现目标导向、注重互动生成、强化应用反馈的课程研发理念,培训课程设计由“模块拼盘式”走向“主题聚焦式”,由“理论取向”走向“实践取向”,围绕研修目标与主题,逐步建构了以“实践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强调实用理论、实景课堂、实在研讨、实效感悟。如语文教师培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员,近三年来,我们研发了如下培训主题: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修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文本解读与现代文教学能力提升、文言文教学决策创新与教学实施、读写一体理念下作文教学的改革与优化。围绕培训主题,集中用力,聚点深挖,或横向开拓,或纵向发掘,设置培训课程,形成专家理论引领、一线名师或学科培训专家示范引领、学员反思性实践、小组研讨交流、总结提升后再改进行动的培训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学”(听中学、做中学)、“思”(经验提升、实践反思)、“做”(情境体验、任务驱动下的校本实践)、“研”(“小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的结合。

4.多元互补,整合共生,做有“孵化”效应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往往采用多元主体协同培训、多形式互补混合式培训。将院校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与学员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将远程培训与岗位反思性实践结合起来,将专题讲座与微案例分享、主题沙龙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参与式工作坊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各形式间的相互联通、优势互补与同步生长,扩展教师研修的时空,延伸研修的效果,进而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其教学形式除专题讲座外,更多地采用主题研讨、世界咖啡汇谈、工作坊活动(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实践操作)以及任务驱动下的岗位实践,促进学用结合,使培训突破了即时效应,具有了生根性与生长性,进而产生带动与孵化效应。

5.跟进指导,训研一体,做专业支持服务的培训

研修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有骨干的带动,需要有专业引领力量的支持。作为研培机构,在打造研修共同体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培训即服务”的工作理念,这里说的“服务”不仅仅是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专业支持服务。可以是远程网络跟进,通过建立QQ群、网络研修社区,形成专业交流与对话共同体,定期发起活动与话题,引导学员横向交流与深度研讨;可以实施导师制的跟进服务,以小组为单位配备指导老师,对学员的岗位实践进行全程跟进与跟踪;可以采用项目组定点式跟进,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确立具体目标与研修内容,进行定点式跟进,真正将学习与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6. 注重展示、固化成果,做推动自我实现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培训不仅在于铺路子、架梯子,更要搭台子,给学员作为发挥的平台、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员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自我实现的幸福。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学院特别重视“精彩展示”的环节,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或主题论坛,或“送教下乡”,或研究成果答辩,或结合中心工作、培训主题在学员所在学校举办现场会,全方位、多形式、大力度地展示研修收获与成果,以放大培训效益,发挥“再培训”的功能;在培训中注重发现学员,聘请优秀学员在以后的培训项目中承担专题讲座、经验分享、观摩课教学等培训任务;或将学员研修成果编印出版。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研修成果的固化与应用,强化学员的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推动他们不断地走向可持续发展。

第7篇

按照中心校研培工作总体计划,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为目标,通过集中培训,自培学习等多种方式,努力塑造一支适合当前发展的教师队伍。特制定本校的教师研培计划:

一、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分析目前我校专任教师 人,其中本科学历 人,专科学历 人,中青年教师中省级骨干教师 名,地区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 人。我校专任教师60%以上已经参加了新课程的实验,100%接受了新课改的通识性培训,但一部分教师没能灵活掌握新课程的策略,缺少自主研修,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研修主题

1、“有效”教学的理论及相关策略。

2、“有效”教学课题研究3、学生识字、习作方面的问题与研究4、学生的养成教育5、教师二笔字四、研训形式1、学习名家的业务讲座,课堂实录,领悟教学艺术。

2、加强课题研究,提倡协作研讨。

3、教研组就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

4、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实行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

五、研修内容1、师德修养利用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时间以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和现代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优秀师德、典型等内容,通过培训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形成以德治学、规范执教、精益求精、关爱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师风,使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提高,以适应新课改与发展的需要。

2、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大力倡导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实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修读书相结合、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研修书目有:《有效教学》、《建设理想的课堂》、《中小学班主任经典案例评价》、《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

3、新课程

(1)组织教师以践行新课程,大练基本功为契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转化成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在全体教师之间开展“互帮、互听、互学”活动,搞好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示范课及年轻教师的汇报课,做好“传、帮、带”工作。

(3)以反思查摆问题为突破口搞好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通过定主题----(备课说课)----呈现(讲课、汇报、示范、总结)----研讨(评课、汇报)----反思----改进模式进行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4)配合中心校做好“十一五”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互动》课题的立项与研究工作,做好子课题的研究开发与实施,做好《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的开发。健全校本教研工作组织、完善,校本教研的工作制度,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5)指导正在进行新课改年级的教学,学年内做好新教材的解读、备课、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解决低年级识字、写字方面的问题。做好毕业班复习工作的管理。

(6)认真开展好校本培训工作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集中学习的时间,围绕“有效教学”的研修主题,开展系列学习活动,明白“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互动、有效练习”理论,掌握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结合课题研究做好自主研修。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发挥播放点的作用,组织教师观看实录及业务讲座不少于8次。

6、新技术方面

(1)利用远程教育的资源做好远程教育资源使用及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使骨干教师人人掌握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

第8篇

专题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皖教〔2019〕23号)、《关于全面实施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中国教师研修网依据专家团队精心设计的实施思路、全国范围内2.0项目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炼梳理,结合合肥市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目标

提升合肥市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团队指导力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二、培训对象

合肥市中小学教师(凡持有教师资格证的在岗在编教职员工均须参加)。

三、整体设计思路

通过引领校先行分享整校推进方案和示范课例的方式,为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培训指导团队提供学校整校推进的思路与策略参考,将优秀成果辐射影响其他学校,促进全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全员推进。

在此基础上,合肥市中小学全员教师,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通过60学时的教师全员混合式研修(包括网络研修30学时和校本研修30学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覆盖校内外全场景,围绕信息技术如何与学校教学、德育、行政服务等各项工作融合创新的问题,紧密结合学校课堂教学、教科研活动、德育与学生发展、行政与后勤等方面的常态工作机制,以课例研究、优质案例资源库建设等为抓手开展研修活动,实现“一课多点”的课例开发,在完成能力提升工程2.0研修任务及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级考核测评的同时,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水平和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团队指导力的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四、实施方案及目标

本次提升工程2.0全员培训主要包括项目启动期、整校推进期、测评总结期三个阶段。通过“引领示范、骨干先行、全员研修、片区入校、考核认证”的整体实施策略,实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1.项目启动期(5-6月):中小学管理团队和培训指导者集中培训

在开展教师需求和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等调研基础上,以中小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依据,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学校校本研修与考核方案、融合创新示范课例三大任务为抓手,确保学校管理团队和培训指导者理解能力提升工程2.0政策文件的目标任务,能够结合学校信息化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的现状,着眼未来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科学制订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本校校本研修主题及校本研修与考核方案,学习信息化教育管理推进策略,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1)政策引领,聚焦方向

通过专家政策解读和平台演示,帮助学校管理者、培训指导者切实领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工作目标与具体任务,引领学校结合学校信息化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的现状,着眼未来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更好地落实指导学校实施信化教学校本研修和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校本考核。

(2)案例赏析,模范参考

通过片区引领校分享整校推进方案和示范课例的方式,为参培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提供学校整校推进的思路与策略参考,为培训指导者提供校本研修计划制定与实施参照,在观摩研讨的交流活动中,初步规划本校整校推进方案和校本研修计划。

(3)方案制定,融合创新

在政策领会和案例评析的基础上,分校讨论,融合创新,制定本校整校推进方案和校本研修计划,指导教师开展“一课多点”融合创新课例研修,助力教师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第一阶段学校管理者、培训指导者、骨干教师培训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集中讨论、校本研修等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进行为期1-1.5天的线下集中培训;其中学校管理者1天,培训指导者、骨干教师为期1.5天。

学校管理者、培训指导者、骨干教师集中培训课程安排(1天)

时间

课程模块

主题

课程形式

主讲人(拟)

第一天

8:30-8:40

开班仪式

领导致辞

/

项目组

8:40-9:40

政策解读

省提升工程2.0政策解读

专题讲座

市教科院信息中心田钰主任

9:40-9:50

平台演示

平台使用演示

/

项目组

9:50-10:00

问卷演示

【问卷演示】演示说明教师信息化调查问卷

/

项目组

10:00-11:00

整校推进实施路径

【引领校经验分享】学校整校推进的路径与策略

案例分析

引领校

14:30-15:30

“一课多点”课例展示

【引领校经验分享】学校示范课例分享

案例分析

引领校

15:30-17:00

整校推进方案制定

【分校交流】校级管理者与培训指导者讨论、制定本校整校推进方案

交流讨论

/

培训指导者集中培训课程安排(0.5天)

时间

课程模块

主题

课程形式

主讲人(拟)

第二天上午

8:30-11:30

校本研修计划制定

【分校交流】培训指导者与教师骨干讨论校本研修计划与“一课多点”融合创新课例开发

交流讨论

/

            骨干教师集中培训课程安排(0.5天)

时间

课程模块

主题

课程形式

主讲人(拟)

第二天

上午

8:30-10:00

校本研修策略

“一课多点”校本研修策略

专题讲座

中国教师研修网徐守磊

10:00-11:30

案例展示点评

融合创新示范案例展示与点评

展示点评

/

2.整校推进期(6月-11月):教师全员网络研修+校本研修

各学校管理者和培训指导者组织全员教师学习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平台30学时网络课程,开展30学时校本研修,共60学时混合式培训。

(1)网络研修

中国教师研修网在平台上开发、提供专门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课程资源,包括:

①师德教育、课程思政、教改前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政德育课程;

②信息化发展规划、前沿技术热点、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互联网学习与创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合肥市能力点解读及应用软件等专题通识课程。

③覆盖30个微能力点的多学科、多学段的案例解析课。

(2)校本研修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设置针对性培训任务:学科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组校本研修计划制定,在骨干教师带动下,教师全员掌握“一课多点”课例研修方法,形成可以涵盖多个微能力点的单节课或单元课课例,并鼓励教师参与市级优质课评比以及全国云研修课例分享活动。

考虑区县学校教师参训实际情况,分多种方式开展校本研修:

①整校独立开展校本研修。校级管理团队由校长领衔,教学主管校长、教导主任、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等构成,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带领管理团队,评估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负责制定本校方案并组织实施,落实研修管理与辅导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教研组及一线教师按照计划开展任务驱动式研修。

②片区引领校协同开展校本研修。基于部分学校教师较少、信息化实施条件较弱等现实情况考虑,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将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学校作为片区引领校,吸纳乡村教学点或参训人数较少的学校教师加入,由引领校协同管理和指导本片区的校本研修活动。

(3)专家团队指导(9月-11月)

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建立分学段、多元化的专家团队,遴选具有丰富培训经验的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和熟悉中小学教学的高校专家(以本地优秀专家为主),开展以片区为主的典型教学问题答疑、观摩指导示范课等指导活动,实时跟进培训过程,保障培训效果。

3.测评总结期:参加校本应用考核测评,总结提炼项目成果(11月-12月)

本次培训考核依据《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细则》,在中国教师研修网平台完成不同角色(教师学员、学科教研组工作坊坊主、学校管理员)的60学时培训任务后,教师全员在合肥教育云平台提交至少20学分的能力点认证材料,参加校本应用考核测评。

学校管理团队和培训指导团队通过筛选整理优秀作业、研修活动案例(规划、方案、教学设计、课例视频等)等培训成果,建设积累一批信息化教育教学优质案例,促进本地优质案例资源的共建共享。

序号

成果名称

形式

1

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方案集

文档

2

学科校本教研活动方案集

文档+图片

3

优秀个人研修计划集

文档

4

学科教学示范案例集

文档+视频

5

“一课多点”学科教学示范案例集

文档+视频

6

专家指导视频库

视频

五、组织管理与保障

(一)组织管理与制度保障

合肥市教育局负责本次项目的统筹管理工作。中国教师研修网具体负责本项目的实施,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提供全过程的教学教务、后勤保障和质量检测等工作,确保实现项目质量、进度和项目目标,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二)疫情防控

根据《安徽省复工企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试行)》规定程序和要求,在培训期间,将按要求严格做好人员、物资、场地、监测等防控条件准备,细化各项防控措施,制度明确,责任到人。积极配合培训所在地卫生防疫部门,做好培训场所、设施设备和使用耗材等消毒工作和人员体温检测工作,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附件1:网络课程资源

附件2:三种角色考核细则

 

中国教师研修网

第9篇

 

我国师范教育正在由三级向二级过渡。建设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这一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如果把1998年杭州师范学院与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试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作为起点,至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已十一年有余。迄今为止,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尚无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各高校都结合各自办学实际或相关课题研究来建设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那么,目前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各院校是如何培养小学教师的呢?了解这种现状,及时总结经验和查找问题,对于完善和发展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有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通过培养方案可以获得特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信息。本研究通过分析培养方案来揭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现状。具体分析以下内容:(1)培养目标和规格:各院校是如何定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如何界定小学初任教师应有的素质?(2)

 

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在本研究中指学科定向方式。

 

分析各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胜任各学科教学的“多面手”,还是精通某一学科的“专才”,或“一专多能”?(3)课程设置:设置了哪些门类的课程?各类课程的性质、数量以及他们占课程总量的比例如何?

 

二、研究方法

 

1.培养方案的选择

 

我们通过方便抽样在全国14个省(直辖市)收集了21所高师院校(学校名称用A—U代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21所院校的地域分布情况是:华东6所,华南3所,华中1所,华北2所,西南1所,东北8所。21所院校中有部属师范大学1所,省(直辖市)属院校20所。

 

2.分析方法与框架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培养方案进行分析。首先对培养方案的文本内容进行定性分析,判断培养目标、规格、培养模式、课程门类等内容的性质,将其纳入分析框架,然后定量统计分析。同时选择培养方案中的典型内容做个案剖析。分析框架如下。

 

(1)培养目标与规格

 

顾名思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概括,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1][2]本研究据此标准对培养目标进行分析,衡量目标定位是否明确。

 

参考21所院校培养方案中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析出具体的素质指标。统计各项素质指标在21套培养方案中出现的频次,将频次与院校总数21相除得到百分比,以此从整体上反映21所院校对小学初任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的界定。

 

(2)培养模式

 

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判断培养的小学教师面向哪个或哪些学科,进而概括出各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3)课程设置

 

综观本研究中的培养方案,课程大多分为四部分:全校共同课、学科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实践环节。这种划分与大多数研究者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划分基本一致。本研究沿用这一框架,分析四类课程的设置情况,并比较不同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

 

在本研究中,全校共同课是指学校规定全校各专业学生均需学习的课程,例如思想政治课和大学外语等;教育类课程是指一般性的教育课程(如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德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和教育方法与技能类的课程(如学科教学法、教育研究方法和教师职业技能等);学科类课程是指与小学各学科内容相关的文化课;实践环节包括教育见习与实习、军事训练、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虽然大多数院校在选修课中也设置了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但有些院校没具体限定每类课程的最低选修学分,所以本研究仅在必修课范围内统计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学分和比例。下文有关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分析,若无特别说明,均不涉及选修课。

 

三、分析结果

 

1.培养目标与规格

 

(1)目标定位

 

分析发现,所有培养方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都十分明确,定位于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工作者。21所院校中有11所(占52.4%)把“小学教育工作者”界定为既能从事教学又能从事管理和科研的小学教育工作者,7所(33.3%)界定为小学教学与科研人员,还有3所(14.3%)仅概括地说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但从它们的培养规格可看出,培养的是小学教学与科研人员。

 

(2)培养规格与要求

 

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比较概括,整体要求就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规格与要求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包含一系列素质指标,界定了小学初任教师的基本素质。统计结果显示,培养方案中百分比超过75%的指标有:热爱教育事业;掌握教育理论和规律;具有广泛的文化知识;精通所教专业的知识;掌握所教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基本技能;多学科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健康的体魄;心理健康或良好的心理素质。百分比超过50%但低于75%的指标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思想;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尚的道德修养或人格;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管理或组织协调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百分比低于50%的素质指标有: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团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了解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了解所教学科和教育的最新发展;学有专长;课程开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终身学习或自我完善发展能力;创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双语教学能力;良好的体育和卫生习惯;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审美观;劳动态度和习惯;等等。

第10篇

一、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专任教师 人,其中本科学历 人,专科学历 人,中青年教师中省级骨干教师 名,地区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 人。我校专任教师60%以上已经参加了新课程的实验,100%接受了新课改的通识性培训,但一部分教师没能灵活掌握新课程的策略,缺少自主研修,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研修主题

1、“有效”教学的理论及相关策略。

2、“有效”教学课题研究

3、学生识字、习作方面的问题与研究

4、学生的养成教育

5、教师二笔字

四、研训形式

1、学习名家的业务讲座,课堂实录,领悟教学艺术。

2、加强课题研究,提倡协作研讨。

3、教研组就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

4、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实行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

五、研修内容

1、师德修养

利用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时间以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和现代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优秀师德、典型等内容,通过培训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形成以德治学、规范执教、精益求精、关爱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师风,使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提高,以适应新课改与发展的需要。

2、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

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大力倡导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实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修读书相结合、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研修书目有:《有效教学》、《建设理想的课堂》、《中小学班主任经典案例评价》、《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

3、新课程

(1)组织教师以践行新课程,大练基本功为契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转化成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在全体教师之间开展“互帮、互听、互学”活动,搞好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示范课及年轻教师的汇报课,做好“传、帮、带”工作。

(3)以反思查摆问题为突破口搞好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通过定主题----(备课说课)----呈现(讲课、汇报、示范、总结)----研讨(评课、汇报)----反思----改进模式进行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4)配合中心校做好“xxx”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互动》课题的立项与研究工作,做好子课题的研究开发与实施,做好《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的开发。健全校本教研工作组织、完善,校本教研的工作制度,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5)指导正在进行新课改年级的教学,学年内做好新教材的解读、备课、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解决低年级识字、写字方面的问题。做好毕业班复习工作的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一、多伦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

多伦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全县总面积3773平方公里,人口13万人。1999年实现了“普初”,2006年实现了“两基”达标。

全县有高中2所、初中4所、小学15所、幼儿园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生约7000余人,专任教师800余人。

二、加强中小学教师建设队伍学校采取的措施

(一)培训院校加大全员培训力度

多伦县教师进修学校根据盟教育局下达的培训任务,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培训。重点开展“三新一德”培训,即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培训采取研训结合的办法,避免了教师只单纯听、只接受理论教育的单一模式,而是深入到学校去实地听观摩课。聘请教育专家与大家一同备课,选出授课教师与专家一起上公开课,专家点评后再上第二次公开课,专家再点评,通过反思教学课,大家有了“问题意识”,又通过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学员们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亲身参与了一次听课、讲课、点评课的活动,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员们的培训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培训热情颇高。

(二)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研究工作

1.“三主一体”校本培训模式

实行“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主导,以乡镇中心学校为主阵地”的一体化培训模式。(1)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主导,指导教师所在学校制订校本培训方案和计划,帮助组织落实培训任务。(2)以村级学校为主体,加强校本培训管理过程,采用教师自主学习、交流体会、研究问题等形式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

2.“自修反思”校本培训模式

“自修反思”模式强调教师自主学习、自省反查、合作研究等自成体系的培训。在我县城乡初中、小学,采用“自修反思”培训模式组织教师认真阅读培训教材,自主吸收,更新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对照自选发展目标,在有一定感知和体验后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同时,组织以培训基地为主体的专家指导教师自评、互评、导评成果,激发教师终身发展的欲望。这种模式把培训随时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过程中,达到教师培训的基层化、全程化、全员化。

3.教师所在学校做好本培训的规划和实施工作

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负责人,对校本培训工作已做到有计划、有安排,切实加强组织和管理,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把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建立校本培训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三)教师在专业成长中营造学习氛围

1.加强学习型学校建设

首先,营造一种支持性的学习氛围。学校领导是学校文化的缔造者,要善于鼓励、支持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为知识和教育信息的自由流通、共享、使用和再创造提供可能。其次,组织学习团队,以一批品德高尚、事业心强、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或教龄虽短但业务技能精湛、创新精神强的青年教师为导师,建立“导师库”。根据学科对接、师徒意向等确定结对对象,导师通过听课、谈心、教材分析、备课指导、上示范课等形式对新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指导,从而使新教师于短时期内在语言、教态、课堂调控和应急事件处理方面达到规范、有序。教师相互学习,教师逐渐习惯相互支持与合作教学,再次发挥专家的协作指导作用。

2.组织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

教师在对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接触过程中,掌握教育教学的知识经验并形成相应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快更好的专业发展。因此,各学校要把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作为落实校本培训的有效载体,让教师通过借助于案例完整、真实和具体的情境模式的学习,缩短教学与实践生活情境的距离,增长实践性智慧。

首先,教师选择适宜的案例。案例要真实、典型,依据当下学习的主题,围绕本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解决或有待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完整、真实、具体的情境描述。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有助于启发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的深化理解,有益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其次,教师通过“学习沙龙”、专家讲座、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进行案例学习,并引导教师通过讨论评析、对照研究、解读他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成功之精华,找到自己的不足,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第12篇

一、建立校本研修机制。强化校本研修管理,推动教师成长

为了实现校本研修的有效管理,我校先后制订了《校本研修实施方案》《校本研修考评办法》等规章制度。提出了“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迈进”的教师培养目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主抓落实,教导处、培训处等职能部门具体实施管理,依托教研组(年级组)开展活动的校本研修网络,建立教师校本研修档案,明确校本研修管理的目标、任务与责任,从制度上保障了校本研修工作的规范性、有效性。

二、拓宽校本培训渠道。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引领教师成长

我校在校本培训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1.师德修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专业精神的培养和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石。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在关注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关注教师的师德修养。通过与教师签订师德修养目标责任书,开展师德演讲教育活动,引导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积极进取,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2.自主研修与网络研修相结合。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订个人研修计划,明确个人专业发展目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岗位培训,规定每位教师每年自主研修学习的具体要求。教师利用校园网站、教学资源库平台网络进行在线学习。

3.全员培训与个体培训相结合。抓住“阳光师训”“名师大篷车”“国培计划”“网络研修”等机遇,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培训学习,实现共同提高。并根据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系列专题培训,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4.培训与专家校本引领相结合。以课题为引领,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加强校本课题研究,降低教研重心,树立“问题即课题”意识,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困惑开展研究,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学期初,各科汇集日常听课、座谈、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精心设计小课题。平时,结合教学实际,认真组织教师分析、实验,探索有效解决策略。学期末,认真总结,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课题评选活动并抓好研究成果的推广。

三、丰富校本研修内容。打造校本研修特色,促进教师成长

1.自我反思。校本研修的基本方式有三种: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其中,教师的“个人反思”是根本和基础,是关键。教师成长之路是经验加反思,教师应该始终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这样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加强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同伴互助。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的交流学习活动。实行集体磨课,在辩论中集思广益,在磨课中达成共识,进行个性化教学。

3.专业引领。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必须积极寻求专业引领。一是发挥省内外知名专家的引领作用。为帮助教师们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我们采取请省内外专家做专题讲座、理论学习辅导、教学指导、专业咨询,这些校外专家的提携和帮助。使校本研修工作逐步走向深入。二是重视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专题讲座、名师示范课,师徒结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