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成果申报材料

教学成果申报材料

时间:2022-08-27 23:4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成果申报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成果申报材料

第1篇

教学成果的培育与凝练》学习心得体会

五华县萃文中学 邓丽萍

我非常荣幸成为梅州市名教师黄春兰工作室的入室学员,在工作室里黄老师认真且毫无保留地教我们,并时不时地向我们推荐一些优质教研课。近期,黄老师组织我们全体学员参加为期10天的线上研修活动。此次研修活动是广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名教师、名校(园)长工作室2020年“教学成果培育与凝炼”的云论坛活动。听完此云论坛活动,让我对如何培育与凝练教学成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是郭华教授的《教学成果要素、关系、机制》,让我认识到“成果的探索和形成的过程、成果奖的申报以及成果奖申报材料的撰写是不一样。”一个好的申报材料是实事求是的对我们探索过程的总结、提炼。培育要好,凝练也要好,500字的凝练非常重要。她提到做得好但不一定能凝练出来,这就是培育与凝练的重要性。她教导我们不要做名不符实的教研,要脚踏实地做好教研才会有更好地凝练。

其次是丁小彦教授的《打造成果奖,促学校内涵发展》。丁教授以巴蜀小学为例,提出“律动教育:因生而动,因律而美,美美与共,让“美”成为看不见的竞争力。”

成果的培育:成果培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育人的主阵地;成果的梳理:为什么?怎么做?效果怎么样?影响怎么样?(也就是500字的凝练);成果的展望:律动教育。

最后是朱建山校长的《始于惊奇,濡以文化》。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已经非常忙,如何可以将日常教学工作和教育教学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呢?朱校长提出:领悟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及时更新自己的理念,广泛地去涉猎各种理论知识,把课堂打造得有吸引力,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想办法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去。

总之,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培育是基础,申报是策略,理念是前提,能力是支撑,实干是关键,在改革中挖掘,在实践中培育。评选教学成果奖的意义,更在于鼓励和引导我们教师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展示教书育人成就,加强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质量。

第2篇

为了使科研档案的管理更加系统、规范和科学,提高科研的管理水平,制定以下制度:

一、科研档案的建立规范

1、档案实行一题一档制度。

2、每个课题必不可少的材料(开题报告、论证书、立项书、批准书、中期成果鉴定、结题报告、验收鉴定书等)。课题研究过程中全部纪实材料及主卷的佐证材料。(现象记录、调查问卷、访谈记录、教案、教学实录等)

3、课题档案材料要注意原始性、真实性。

4、每卷档案都要有卷首页,便于查找。

二、科研档案内容:

(一)、课题档案

课题档案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全部资料,它指文字资料、电子资料、音像资料等。

1、前期档案:包括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论证报告、课题立项、申报材料、立项批准书等。

2、中期档案:中期档案是课题的核心部分。包括课题实施过程的原始材料(实验数据处理、组织培训记录、召开会议记录、课题研究实录等),中期研究成果(阶段总结、论文、获奖证书等),阶段检查记录等。

3、后期档案:包括课题研究总结、申请验收报告、结题报告、最终科研成果、课题验收鉴定书,成果应用等。

(二)、教学成果档案:论文、创新、教具制作

(三)、试题:试卷档案

(四)、综合档案

包括:⑴各级教育行政和科研管理部门印发的有关科研工作的文件、法规、制度;⑵科研规划、计划、科研工作总结;⑶有关会议材料、领导讲话;⑷科研信息资料;⑸教师培训材料;⑹科研工作检查记录;⑺获得的各种奖励材料等。

三、科研档案归档:

1、原则上每学期进行一次科研档案的收集归档。根据工作性质,相关研究人员于期末将本学期资料交科研办。

2、归档工作实行签字制度。

第3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高等学校 林学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部正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定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反应该学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目前有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四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九门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和2005年我们进行了成功申报了《森林培育学》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在申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就申报林学类精品课程的体会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申报精品课程的体会

(一)教学材料准备要充分

完备的教学材料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基础和前提。精品课程的评审现在都采用网上审评的办法,这就要求参加申报的课程必须要有内容丰富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一般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等。这些材料都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的必备材料。同时,还要在每一章节列举完整的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实习指导、参考资料目录等材料。这些材料是填写精品课程申报书的依据,要求内容齐全、新颖。所有教学材料都要形成电子文件,认真校对,严防出现错别字。字体适中,字形要美观大方。

精品课程的内容要体现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内容体系方面,要充分反映现代教学的特点,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体现林学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网页制作要规范

网页是整个教学内容的展示途径和载体。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现都采取专家网上评审。评审专家往往根据申请者提供的网页资料,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申报课程进行评价。这就要求网页制作要特别规范,页面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能够反应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从2005年以来林学类课程申报的情况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栏目设置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来规范网页内容

由于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的要求,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对网页栏目做出规定,这样,不同课程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栏目内容,但是,有些栏目也不一定能恰当地展示想要表达的内容,甚至有些哗众取宠。

为了加快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教育部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并于2005年对该办法进行了补充规定,我校每年在组识和实施精品课程申报前都会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的新要求,及时更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品课程网页制作规范”,这一技术文件为网页的制作提供了最新依据。因此,栏目设置必须以此为依据,布局要求规范、科学。

具体来讲,网页的栏目要按照学校“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来设计,尽可能简单明了,大方得体。页面菜单必须包括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一级指标,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内容。各个菜单要按照二级指标及相对应的主要观测点和评估标准来设计。

2.连接和导航要科学、合理

由于评价的内容繁多,部分内容相互重叠,网页必然要用到连接和导航等方法和手段。可以将有真正内涵和联系的内容进行连接,路径要进退自如。胡乱连接和返回首页或上一目录困难,给浏览网页造成困难,难以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

3.展示材料要齐全

网页中要展示的内容除过最基本的一线教学材料以外,还要求一些其他支撑材料。比如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同行评价和学生评教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料往往不能齐备或材料达不到申报的要求,网上提供的资料不能反应我们的真实情况。比如,学生评教不尽全面,同行评价的专家知名度不高或缺乏影响力,这就给课程的总体评价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除过文字材料外,特别要利用网络优势充分体现我们的教学特点。林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实践性很强。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有包括照片等在内的大量资料积累,制作网页时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栏目来展示这方面的内容。

4.切忌过分追求网页的色彩,忽视其实用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网页的制作大都是业余的网页制作人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完成,这样就会出现页面表达不到位、不全面或不准确的情况。业余的网页制作者和教师往往喜欢采用艳丽的色彩来体现某个内容,而这不符合网页制作的最基本的要求,网页缺乏和谐、自然的感觉,达不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5.必须时维护网页

目前每门课程可以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并且是逐级申报。有些课程在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后,由于某些原因,已经制作的网页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出现了网页上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新产生的教学材料和成果不能及时体现的现象。

(三)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多媒体课件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体现。现在大多数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都是采用powerpiont的形式来体现。但这一手法比较单一,没有表现出多媒体的真正效果。

(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争取更多的教学成果

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也是申请精品课程必备的内容之一,教学研究项目是教学研究的体现和主要途径。从目前申报的情况来看,教学方法缺乏深入研究。

学校每二年都要进行教学项目的审批和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的评定,足以表明学校对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然而,有些课程缺乏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项目和成果,对经批评课程的申报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表明这些课程没有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是对这方面的工作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成果。

(五)注意特色栏目的培育

林学一级学科的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这些特色和分格可以用最能体现课程特色的栏目来体现。从目前申报精品课程的情况来看,特色栏目非常缺乏,仅有个别课程制作的网页中增加了特色栏目。如刚刚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森林昆虫学》就有昆虫形态数据库,既增加了课程展现的内容,又很好地体现了该课程的特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和效果,为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增色不少。

(六)进一步预告教学录像质量

教学课堂录像也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必备内容之一。在提供的教学录像资料中,机位少、画面单一是我们的课堂录像存在的主要问题。申报精品课程申报最少要求有一个小时的课堂教学的实时录像,完全可以按照“精品课程录像技术规程”来完成进行录像,实现多机位、画面丰富的要求。

二、申报精品课程应注意的思考

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通过2年来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我们认为在申报精品课程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提前做好申报精品课程的准备工作,确保完备的教学资料及相关材料

在每年七月份精品课程评审之前,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申报前的准备。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等材料和课程简介、课程特色、教学队伍、主讲教师简介、参考文献目录等相关资料。

(二)制作网页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制作网页

设置合理的栏目,科学链接和导航,以自然的色彩和画面表达课程内容,及时维护和更新网页都是网页制作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三)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的表现手段,使多媒体的质量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保证我们的申报材料占用绝对的优势。

(四)加强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工作。特别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教学方法上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

(五)增加特色栏目,提高录像质量

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课程的特色,形成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说服力的特色栏目。比如,林业类的课程我们可以充分考虑黄土高原和干半干旱的地域和气候特点,以此为基础形成特色栏目。另外,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要考虑多机位录像,保证有一个自然、流畅和内容生动的教学录像。

参考文献:

[1]杜风国,孙广仁.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识别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4,(3).

[2]沈国舫,翟明普.关于造林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中国林业教育,2004,(5).

[3]黎起秦,韦恹乐,张国宏.21世纪种植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J].高教论坛,2004,(3).

[4]杨华,华巍.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的开发于设计[J].中国林业教育,2001,(5).

第4篇

招生规模的迅速增长远远大于教育资源的增长水平,高校如何应对办学条件的不足?

面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现状,如何使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高等教育让学生和家长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如何使教育成本获得更高的回报?

在高校学生数量扩张的背景下,如何让数量和质量同步协调发展?

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提高优质课程的利用率?

……

一切问题都是围绕教育质量展开的。可以说,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目前普遍存在于全世界。而我国更是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随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工程。教育部自2003年《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以来,从2003年到2010年期间,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近4000门,近800所高校的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由于精品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层架构设计,精品课程建设被全国高校和广大教师高度重视,绝大部分高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的同时,形成了数万门的省级、校级精品课程。

10年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精品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仍有太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致使精品课程的建设投入与所获效益相差甚远。尤其在艺术教育领域,精品课程的价值并未得到全面有效体现。在全国各地艺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下,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精品课程,使更多艺术教育资源贫乏地区享受到名校名师课程,这对于以培养探索和创新人才为宗旨的艺术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基于此,记者着重对艺术教育教学领域的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探讨,也是站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宏观思维和时代背景下,对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实践视角的内省和反思。

强调内涵、突出特点――精品课程建设宗旨明确

从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来看,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其中包括6个方面内容: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对于艺术类学科而言,精品课程建设也有其独特之处。

艺术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由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因此其建设和投入力度也必然是自上而下的。高质量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了较好的辐射面和应用效果,其教学团队得到相应的荣誉或奖励,必定会自上而下带动院级精品课程和一般其他课程的协调发展。

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对于艺术人才培养来说,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是具有创造力。因此艺术精品课程首先要有创造性思维和全新的教育理念,这当然少不了一流的优质教材和优秀的教学团队。如“美术教育精品课程内容应体现先进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美术教育精品课程在现有的本科教育中应进一步融入中国文化审美的观念意识,从而带动本科生造型思维的思想性提升,进一步启发大学生对于当代艺术和价值观念的思考”。由于担任了一门校级美术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教师洪利标对艺术精品课程有着本质上的认识。

目前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方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在中央美术学院官方网站上能够查寻到“素描”“色彩”“造型基础”等多门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北京舞蹈学院的官方网站上能够看到“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典型组合课”“历史生活舞蹈”等精品课程教学相关内容,这些精品课程通过互联网呈现给全国高校的学子,实现了资源共享。中央美术学院及北京舞蹈学院均拥有一流的教学团队,相信其精品课程教学水平能够得到其他院校师生的广泛认可,对其他普通高校的同类课程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地方高等艺术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2010年吉林艺术学院制定并下发《吉林艺术学院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吉艺发[2010]40号)和《吉林艺术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文件,按照学院精神,学院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工作。目前学院已经拥有揭裱与修复(朱臣教授)、风景写生(刘大明教授)等12门省级精品课程。从2007年到2012年,教学团队中任传文等3名教授先后被评为省级名师,他们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合理的教学设计。课程团队积极推动了吉林艺术学院的教育改革,使得规模化的艺术教育更适应现代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师讲课水平逐步提升,真正做到教学上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内容丰富,语言通俗,逻辑清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主讲教师成绩卓著,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教学成果应用广泛,在各专业院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洪利标认为,学院这样下功夫打造精品课程,是基于真正对艺术教育整体教学质量能有全面提高。学院从领导到各部门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日前由学院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2013年院级优秀课程,对入选课程组的每一位主讲教师进行随堂听课。经过两轮的评价和筛选,最终评出油画写生、专业素描基础课等院级优秀课程12门(任课教师37位)。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精品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但“目前艺术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高质量的精品课件还不多。我们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从当前的艺术教育实际状况出发,顺应艺术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去引领艺术教育课程发展的新趋势”。洪利标提出的问题,可以再次引起我们对艺术专业课程特点的重视,如果能从本质上把握艺术教育规律,将艺术专业特点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相信定能产生高质量的精品课程。

艺术专业精品课程特点

艺术类专业包括的范围很广,如音乐、舞蹈、美术、设计、影视、戏剧等,虽然在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本源是相通的,都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那么从遵循艺术规律的角度来说,艺术类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申报与其他学科有何不同?

以音乐专业为例。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雷光耀认为,音乐类的大部分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具有实践性的课堂环节。例如合奏、重奏等,课程建设和更新需拍摄精品课程视频等,相关的乐谱音响价格不菲,资金投入较之其他专业投入较大。其他学科强调文本教案,音乐专业更注重音响资料。

同样是艺术专业,其他专业也有着类似情况。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韦云从5个方面介绍了艺术类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独特之处。

第一,课程属性与教学目标不同。艺术类专业课程注重创意思维、审美修养和技术表达,没有固定的模式,是艺术感觉与技术的结合,往往注重发挥艺术独特性。

第二,因为教学目标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同。艺术类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作用、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是有区别的。每一个艺术类专业课程都会有符合课程特点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不同的。如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艺术素质、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第三,教学内容不同。艺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在针对性与适用性、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等方面因专业课程而异。

第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同。艺术类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是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方法、手段创新,强调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

第五,教学环境不同。艺术类课程教学环境多元化,每个专业课程都有其鲜明的专业特点。

重申报、轻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问题突出

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无线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探索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闯出了一条新路,也由此推动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发展与传播。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无线网络、影像、数字多媒体技术、电子图书馆等资源,能使更多的学生共享精品课程资源。目前网络上共享的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相对丰富。如记者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就看到了包含多个学科专业在内的,有教学团队维护的本科精品课程和学校推荐课程共14234门(截至发稿时),随机点击进入西安音乐学院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民族交响乐队训练与表演课”(翟志荣主讲),网站上提供了该课程的课程概况和课程内容等详细内容,但在互动交流区,留言的人非常少;同样,在西安美术学院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写生”(刘文西主讲)的互动交流区,也比较冷清;由徐勇民主讲的湖北美术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笔人物画”,亦只有3人留言。虽然不见得每一位访问者都会留下痕迹,但以上课程的上传时间都在4年以上,而且课程的视频播放较为流畅,画面和声音也很清晰,即便留言的人均称获益匪浅,但其“门庭冷落”之状不免令记者感到遗憾。这种现状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现实问题,即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尚未形成常态。

与以上情况相类似的是,当前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建设了精品课程,其在实际教学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带动了学科的发展。然而也有不少院校的精品课程成为摆设,有的精品课程连本校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分享过,大家只是听说有这么一门精品课程。洪利标认为,这种现象说明精品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成为个人的“荣誉”和“成果”,其广泛影响和作用并不明显。

韦云认为,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在于整理资料与申报要求的矛盾问题、建设过程中课程安排与企业(或行业)深度合作的问题、建设周期与后期延续的问题(没有资金投入)、教师团队协助的问题、带动专业群建设与专业辐射的问题,等等。

重申报

据一些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介绍,有些精品课程其实并不精,课程负责人只是吃透了评审标准,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支持而争取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格,其实在该团队中根本没有人教该课程,只靠做材料而成为了精品课程,这样的课程根本没有实际价值。在雷光耀看来,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因为评审专家并不全是相关专业的专家,现在的评审说是请专家评,但实际上仍是由行政主导,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一会儿搞个什么“工程”, 一会儿搞个什么“平台”,高校都忙于应付这些,几乎没有时间认真做一些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能推动本校发展的实际工作。而且评审的时间紧,量又大,又没有质量跟踪与责任追究,因此就造成了评审就是看谁的材料写得好,谁会取巧迎合评审标准的闭门造车式的行为了。

总结艺术类精品课程申报、评审中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申报书统一的大锅饭形式,对于艺术类院校来说,没有突出艺术类的特点,缺乏艺术类实践环节、艺术类教学模式的认定;评审标准规定了申报人的资历和职称,将一大部分正活跃在一线教学的优秀教师拒之门外,复杂冗长的申报材料让很多教师望而生畏;评审标准更强调文本类资料,使音乐、影视等艺术类课程处于不利地位。

轻建设

在韦云看来,精品课程应该为相关课程建设树立标杆作用,教学资源库建设能够使更多学校相关课程资源共享,因此应该推进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和示范化。然而,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中,精品课程专业群建设协调发展仍有待提高,其缺少创新、缺乏长期课程建设规划、缺乏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因此,出现短命的精品课程现象不足为奇。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一些不理想现象,比如课程建好后更新不够,或者根本不再更新,而使精品课程缺少了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也使精品不再精。对于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申报,轻建设”“审查不够严格”“未能彻底解决资源共享”等问题,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应付差事的做法,原因有很多。雷光耀认为主要是近几年建设的脚步太快,几年内全国建设了大量的精品课程,而审查制度和网络资源共享建设却没有跟上。比如没有专业的建设团队,都是教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很多人并不具有建设网站剪辑视频的能力;有的只是将教师上课的环节全部拍摄下来,不做任何后期处理,忽视了网络教学和实际课堂的差别;有的精品课程并不能算本学科内的精品;推广力度不够;申报时间仓促,有的难免应付差事。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制度上从上到下进行完善,评审专家的认定也应改进。

后劲不足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和持续的任务,而现有的精品课程建设都有周期性,阶段性完成与验收,使其很难再继续发展,许多课程内涵建设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或达到预期效果,周期结束,没有资金支持,甚至半途而废,或成为一个名词的精品课程被束之高阁。韦云认为,课程建设的中断,使少数课程又恢复到建设初期的状态,是非常可惜和令人担忧的情况。没有了相关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企业与课程合作无法继续;专家的支持力度减弱,导致课程改革不了了之;课程与课程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没有了更多的教学交流与课程联系;有的教学团队虽然有成员参与课程建设,提供成果支持,但受制于课时、课程分配、完成工作任务等客观因素,无法参与到精品课程教学之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亟待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完善精品课程建设,才能使精品课程建设更有意义。

提高质量、促进教改――精品课程建设大有可为

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出口,是通过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分享。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因此无论是精品课程建设,还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都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精品课程建设与教育信息化的结合,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不容忽视,这项工程也将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发挥示范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起到的作用往往并不理想。艺术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后应如何发挥其示范作用?雷光耀认为,首先精品课程的申报一定要选本校真正精品的课程教学,集中力量建设,重点是课程内容,而非申报书。其次,艺术类院校的精品课程应最大程度发挥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除了课堂教学环节,还应注重实践环节。再次,精品课程建设后,其视频应做后期处理,配备字幕、音响,ppt、画外音解说等,使其适应网络教学,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

韦云则认为,必要的资金投入,能使课程建设得以延续,积累更多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探索与实践,便于归纳与总结。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应建立课程与课程(其他院校相关课程联系)联动体系;学院与学院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产生辐射与引领作用;还要不断纳入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永远处于课程教学的前沿;同时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借鉴与创新,但不能照搬照抄。

在推进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下,促进精品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在韦云看来,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前提;精品课程具有带动和辐射相关课程建设的功能,应注重内涵建设、完善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协调专业群建设与发展,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效应所在;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学校与行业合作的深度,尤其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环节。

突出学科特点

高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高校艺术相关学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美术教育为例,美术教育注重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并兼顾艺术理论及内在素质。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进行绘画创作,还能胜任美术教育教学,适应美术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及社会需求。那么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如何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呢?洪利标认为,首先要强调美术教育专业性,明确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还要始终贯穿励志教育。因为不少学生虽然报考的是美术教育专业,但并不热爱这个专业,不想当美术教师,有的看不到前途和希望。要注重观察了解学生的专业思想,通过励志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美术教师这个职业,并具有良好的师德,忠诚于美术教育事业,点燃他们的正能量。

洪利标说:“目前部分高师院系自身定位不明确,有脱离‘教育性’的倾向,值得我们关注。我们要正确理解美术教育的专业属性,重视开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实际教学中不光教学生绘画技法,同时还要讲解绘画发展史、画家的艺术生涯、技法风格演变、绘画观念等。要注重培养学生审美修养和启发学生的创作智慧,而不是只教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始终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当前教学形势和任务,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建立美术教育学科教育体系,突出美术教育特点,明确自身定位。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把精品课程建设和推广好。”

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设计,韦云的建议是:课程设置灵活,教学方式多元化,普遍运用启发与引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创新性,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创新,艺术类课程应把传承与创新贯穿其中;艺术设计类课程以项目设计贯穿于教学之中,体现其应用价值;体现审美,反映历史发展思考、社会功能和市场需求;与社会的密切度高,和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同时依附于社会经济状况。

炼成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我国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名师名课”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意义重大。

根据有关规定,精品课程必须是在本校连续开设一定时间的课程。因此,就建设一门精品课程而言,持续不断的努力是必要的前提。韦云从上好一门课、做好一门课、建好一门课、丰富一门课――社会服务,精品一门课――水到渠成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上好一门课的重点是课程设计。包括了解课程的性质,涉及和容纳什么学科,其覆盖了哪些领域,具有哪些突出性、代表性等。这是每一位课程建设负责人必须了解的。还要了解行业需求,授课之前需要进行课程调研工作,例如以艺术设计课程为例,从北京的地域性出发,目前,北京正在根据“世界名城”“设计之都”的定位,大力发展以金融和现代商业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业。2010年北京市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设计之都”,计划用3年的时间,建设设计产业50强企业,建设3至5个设计产业集聚区,预计到2012年,设计产业服务收入突破1300亿元。所有这些将有力推动设计人才就业状况的极大改善与人才就业事业的发展,推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要建设艺术设计课程的前景。另外,大纲、教案、教学方法设计,学生的角色转换,上课的方式与状态等都很重要。同时要遵循“校内基础训练,社会实战训练”教学原则,通过学生校内校外的综合学习和锻炼,从而达到“所学能所用”的教学效果,通过企业的实战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真正达到就业的水平。教学任务是真实的设计项目,使课程具备实操性,努力提高课程实践的真实性,力求教学实践与实际工作需求接轨。

做好一门课,首先要创建教学新理念,积累教学成果,总结长期的教学经验。一门课程的教学形式上升到理论高度,才具有推广的意义。另外还应吸收先进教学理念,进行合适的课程改革。举办研讨会,目的是掌握最前沿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结合专家评议,完善课程体现。尤其重要的是,要建立特色课程,依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建立在专业课程基础上的特色,这是成为精品课程的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应注重以下关键词:本课程依托(地域性)、借鉴、区别、课程改革、教学效果(成果)、领先(重点)等。此外,课程标准是做好一门课的保障。做成核心课是成为精品课程的基础(台阶)。其包括课程建设理念、教学质量、课程与工作、教学成果与影响力、成果应用与实施、教学资料整理备案(重要)等。

建好一门课,包括课程与项目的结合,课程与企业、行业(或协会)工作的融合。课程考核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必要手段。而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建设精品课程质量的保证。还要建立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利用相关教学资源网站,将课程资源上网,开发网络化课程教学平台(课程录像)。同时注重课程与社会效应和教学成果应用,尤其是应用效果和信息反馈。建立独立的课程网站,丰富教学形式,增加课程交流平台。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教材体现真正的艺术类教育特点,突出工作属性和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有周期无限期。阶段性的成果则是新的起点。课程负责人应明确目标、放松心态、沉下心来、不辞辛苦、敢于付出、不求回报、带动团队、共享成果,才能做好精品课程,提升课程的影响力。

丰富一门课――社会服务,包括积累社会经验,提升专业能力,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完善课程;借鉴与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选派团队教师不断学习与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提升课程与专业团队的影响力。

精品一门课――水到渠成,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用心积累教学资料、教学成果,抓住机会,使教学由量变到质变。然后提炼教学理念(升华)、丰富内容(形式)。教学质量与成果是决定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与否的关键。

后记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剖析和探讨,可以说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总结。精品课程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特殊的地位,通过网络上精品课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使教学资源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学生享有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尚未完善,其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能否认,少数课程的申报者深谙评审标准,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支持,进而争取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格,但不能完全否认其课程的质量与成果。评审的标准是整体宽泛制定的,不可能完全符合每门课程的特点。可以肯定的是,无教学成果、无优秀的教学质量,课程没有多年的沉淀,要想评为精品课程是不可能的。没有前期的课程建设成果,学校、评审专家也不会毫无学术操守来胡乱评审。任何一门精品课程能够申报成功,都会有其成为精品的地方,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5篇

关键词 教育科研 课题管理 非技术性问题 解决对策

近年来,许多省、市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做出新规定,要求晋升中级、高级职称的教师须有县级、市级课题研究结题成果。文件的本意在于激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与文件初衷相背离的种种乱象。如果任其蔓延,必然贻害无穷。

一、存在的非技术性问题

1.一哄而起,遍地开花

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课题铜牌处处挂,立项证书满天飞。课题成为装点门面的工具,成为晋职晋级的敲门砖。好像教师有了立项课题,就成为专家型教师;学校承担了立项课题,就成为科研型学校;似乎校门口悬挂上课题立项铜牌,学校的品味就与众不同了。

2.只有形式,没有内容

举办课题立项开题仪式时,有关部门、有关领导、有关专家悉数到场,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立项之后,却无后续工作,静等结题。这样的课题承担者,把课题立项作为满足虚荣心和粉饰门面的点缀物;也可能有为数不多的课题承担者,主观上也想努力,想搞出点名堂来,可不具备研究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课题申报立项者芸芸,能结题者寥寥,能真正落实于教学实践者更是凤毛麟角。

3.好大喜功,贪求虚荣

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主体,在教学工作中总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的过程本身也是研究的过程,只要有益于教学工作,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观察论证,从中总结规律、得出方法、预见问题、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课题研究。所以,课题研究理应追求的是真实性、有效性、指导性、借鉴性,与立项的级别不一定有多大直接联系,更不能认为立项的级别越高越好。可现实生活中,不少学校、不少教师在课题选择上,不是从本校实际出发,也不是从教学需求出发,而是好大喜功、贪求虚荣,刻意追求课题立项的级别,从校级、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逐级攀升。学术研究的水平未必有多大提升,学术研究氛围未必有多大改善,但立项课题的级别却越来越高,大门上的铜字招牌越来越鲜亮,一些虽然实用但级别低的课题甚至无人问津。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不见了,却强化了学术研究的喧嚣和浮躁之气。

4.领导专家,挂名充数

许多级别高的重点课题,其研究团队往往由单位领导和有关专家组成,一线教师寥寥无几。应该承认:一些宏观的、战略性的课题,由领导挂帅、专家引领是正常的,因为任务的完成需要团队力量,需要领导和专家的技术支持、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人力配置,但一般的课题,特别是教学中的具体性问题,不必要那么多领导、专家在其中挂名充数。

5.脱离实际,空洞无物

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应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选题须有应用价值,真正解决某方面的问题。而我们常常见到的是选题不是从教学实际出发,而是沽名钓誉,追时髦、逐新潮,什么问题时髦就“研究”什么,看似研究教学,实则空洞无物。至于是否有益于教学实际,能否解决具体问题,则不在考虑之中。

6.先有成果,后有研究

教育科研本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科学论证、科学规划、科学实施,探寻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不少老师往往是有题目、有结论而无过程,学年初申报课题立项,学年末申请课题结题;或者是先有结论后有过程,依据结论拼凑过程,什么素材能够佐证结论,就罗列拼凑该类素材;所谓实验方案、调查材料、研究报告,其来由要么捏造数据,要么抄袭拼凑,得到的是一份貌似丰富的泡沫化“成果”;有的老师发表了几篇论文或在某机构参加一项教学成果评比获奖,也一律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7.管理混乱,鱼龙混杂

正规的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成长,推动团队建设,而商业机构以盈利为目的的所谓“课题”,不仅无助于教育科研,反而败坏了教育风气,加重了经济负担。当前官方的、民间的课题管理机构鱼龙混乱、泥沙俱下。不少商业机构,打着教育科研的名义,滥发广告,滥发文件,拉教师入伙,出售结题证书、荣誉证书。这些机构,虽然从文件、网站等外在形式上看,机构健全,制度完善,专家团队人才济济,他们的立项证书、过程管理、结题审查、证书颁发、成果评奖,一应俱全,但最终都落实在收费上。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1.细致审查,谨慎立项

课题必须着眼于教学实际,解决具体问题。过程管理须有章可循。经调研后立项的规划课题须由教育管理部门通过网站、文件公示招标,未经公示的课题不得立项;立项审查要严格论证,一要从严审查立项申报人的学术水准、信用记录、科研经历、已有成果,一般不得越级申报;二要审查申报课题是否立足教学实际;三要审查申报者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实力(人力、物力条件);四要论证课题结论有无推广价值。

单位在审查推荐课题申报材料时,要细致分析该课题的主管机构性质、管理规章、收费标准、结题程序等,不必为主管机构大而空的头衔“唬”住,更要看其是否以收费为目的。

2.严格把关,规范结题

各级主管部门对于教育科研成果的验收,应该严格执行结题程序,强化过程检查,把好结题关口。发挥专家团队的集体作用,减少人情因素的干扰,防范少数人暗箱操作,特别要审查课题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具体成果何在?

3.证书认定,正本清源

职称评审中,省、市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是科研成果认定的最高审查机构,不仅要审查结题证书纸质材料,而且要审查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审查由什么机构颁发(是官方机构还是民间社团),政策依据何在,有无体现研究过程。凡是打着科研幌子,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所颁发的证书一律不予认可;对于参与买卖证书的教师予以惩戒。从源头上切断买卖课题证书的利益链条,以严肃科研制度,净化育人环境。

4.制度激励,营造氛围

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将教育科研放在一个较长的时段内进行综合性评估,淡化为了评优晋职而参与课题研究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长期坚持教育科研的骨干教师,在培训学习、评优晋级、绩效考核、经费落实等方面予以倾斜;改变课题研究中各自为战的分散状态,整合科研力量,增强研究合力,为教育科研提供经费保障和时间保障;用制度激励和骨干带动来营造氛围,促进队伍建设。

5.优化培训,科学引领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永恒动力。”[1]虽然当前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但决不能据此怀疑教育科研对教育发展的重大作用。

从1999年开始,随着高校的扩招,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曾经快速扩张。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小学师资队伍也由数量扩张的阶段进入了素质提升的阶段。近几年,国家明显加大了教师培训的力度,从教育部到省市县各级教育机构,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比如:“国培计划”、高中教师省级脱产研修项目、高中教师专业发展自主选学远程培训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学科教师培训项目、校本研修骨干引领者培训项目、中小学校长全员提升培训计划等。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应抓住时机乘势而为,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实现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借以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实力;还可以通过专家指导、校际交流、在线学习等形式,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发现、感悟、创新;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观念,“把问题转化为课题”[2],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使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用舆论宣传和制度规范来净化科研环境,使教育科研风清气正,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教学档案是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学校有价值的材料;文章从高校教学档案的内容、教学档案的特点、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几方面论述了对高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

高等学校教学档案是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学校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材料,其内容非常丰富。高校的教学档案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它是反映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真实记录,高等学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故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

1系部教学档案的内容

(1)综合类:主要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文件;学院规划实施计划、教学要点、教学工作会议的记录、简报等材料;学院制定的各种教学制度、规定、办法、条例以及教学工作的文件;教改项目的立项报告;教学工作的数据统计、分析资料;每学期评教评学的相关材料及教学检查的记录、总结。

(2)教学管理类:教师教学有关规程、教学工作检查、评估有关材料;教师教学任务安排及开课有关资料、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学质量检查、师资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教师进修培训材料;学籍管理材料;学籍变更材料;课程安排表、学年校历。

(3)教学业务类:重点课程及一般课程建设的规划、实施方案、总结等有关材料;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计划、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志等有关资料;教材建设、教师自编或主编教材及使用教材的目录;教师制作的CAI课件等资料;优秀教师讲课的典型教案、教学模型、标本,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材料;教学实习有关材料;各种考试试卷及试卷分析材料;学生的毕业论文及评审意见;学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有关资料,考研相关材料;教师业务档案;教学仪器设备材料等。

(4)教学研究类:各类教改项目及科研课题的立项申请书、实施计划、成果及总结以及获奖的申报材料和奖状;获院级以上的教学成果类的申报材料及奖状;教师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目录。

2教学档案的特点

教学档案是教学活动的客观反映和总结,故除具有一般档案的属性外它又有自己的特点:

(1)内容广泛:一方面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招生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办学领域不断拓宽,新学科、新专业不断涌现,使得教学档案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另,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高校除了设置相应的德、智、体几方面的课程外,随着专业的增多,多学科互相渗透、交差不断加强,使的教学内容多学科性越来越明显,与之相适应,档案材料也越来越丰富。

(2)材料来源较分散:高校教学档案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两级教务教学活动,即有上级和学校下发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有关文件,又有主管教学的教务部门形成的关于教学改革、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学科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的材料,同时还有系部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的教学档案。

(3)归档时间不同:文书档案是按年度归档,而教学档案是按学年度进行归档的,归档时间从上一年的9月1日到当年的8月31日。

(4)高校的教学档案统一按国家教委办公厅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进行。

3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材料收集较困难:因部分教学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教学科研成果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应该由自己来管理,担心材料会遗失,或担心档案部门立卷归档后自己利用不方便。故对上交档案材料有抵触情绪,使的收集起来,有一定困难。

(2)系一级的管理困难:由于系部无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故材料的收集、整理、移交都是由教学秘书兼着,由于有些教师不配合,就会造成资料的不完整和档案材料的不延续性。加上有些系部认为系部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对档案材料只要用时有就可以了,无须按什么规则整理归档,导致教学档案整理、分类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使得教学档案整理、分类缺乏系统性与关联性。

(3)资金紧缺:系部收集到的材料并不能马上移交,因经费不足有些系部连一个像样的档案柜都没有,故造成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后与移交前这一段时间无处可放,容易遗失而选成档案材料的遗失。

(4)人员紧缺:一般高校系部都无专职档案管理员,由教学秘书兼任,而教学秘书的主要精力在教学上,加上大部分没有受过档案专业培训,因而少有精力去将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完整,这样将造成教学档案整理分类缺乏系统性、准确性,致使移交到档案馆的材料不规范,给今后的利用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4加强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1)从系部教学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各系部由于档案工作规范化程度低,管理不到位,系、教研室两级档案管理、存档部门职责不明,归档机制不健全,导致文件材料重复归档、不归档、漏归档现象较为普遍,亟需在科学划分系部档案类目的基础上,明确系、教研室档案的建档、存档和管理职责,加强对系、教研室档案工作的指导和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对系部、教研室档案工作的指导与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对系部档案工作的督查,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加速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2)档案材料应当随时收集、随时整理档案工作应当形成一种周期性的自查、自评、整改和自建的长效机制,以此为档案管理日常运作机制提供质量上的监控与保证,避免把问题都积压到一件中心工作来临前仓促解决。

(3)完善档案制度建设,据《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统一的档案管理办法和分类体系,使档案分类走上统一化、标准化。

(4)归档要求:凡需归档的教学文件材料,必须遵循教学文件材料的自然形成规律,保持归档材料之间的联系,据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原则进行系统整理;尽量采用原件,规格相对统一;一般用计算机打印,不能打印的则要求用碳素墨水或蓝黑墨水书写,字迹要工整,图文清晰,并装订成册,以利长期保存;教学档案材料一般要求长期保存。教学日历、教学任务书、课程安排表、学生实习有关材料、教学检查座谈记录、听课记录、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各种考试试卷、实验报告等则要求保存五年以上;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应于每学期期末对本单位的教学档案进行及时的清理与归档。立卷人应按文件材料自然形成的规律和便于利用的要求,进行系统整理、组卷、并编页号、卷号(盒号),填写卷内目录、备考表,拟定案卷标题,注明密级和保管期限,并于每学年度结束后对所有教学档案进行汇总,装订后,按学年度排列进柜管理存档。

(5)收集工作必须贯彻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遵循教学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按归档范围分类收集;必须保证归档教学文件材料收集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系统性;所收集的教学文件材料按各大类的分别积累,进行预立卷,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6)利用现代办公技术,实现教学档案现代化的管理。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不断增大,如果仍依靠长期沿袭的手工方式去处理日常教务工作和管理教学档案,就不可能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故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实现教务档案的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有利于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邓绍兴,陈智为.档案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7篇

财经学院围绕学校工作要点和本年度的工作规划,以学校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为重点,注重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体教师通力合作,顺利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财经学院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财经学院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财经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自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财经党支部立足专业特色与优势,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主题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力求主题教育取得实效。不断增强财经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名师引领,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为了更好的完成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任务,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以学校第三批课改为契机,我院组建了6个教学团队,教师参加“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等专题研讨会及各类培训30余次。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XX被评为哈尔滨市第37届劳动模范,同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第十届教学名师;金融会计教研室主任XX艺被评为哈尔滨市教育系统新时代“四有”好老师。2019年有15人次获得学生技能大赛教师指导奖。

(三)利用超星平台,全面开展课程建设

利用学校超星课程平台,建设校级重点建设课程《证券投资分析》和6门一般建设课程《经济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VBSE财务综合实训》、《网页设计与制作》。其中《证券投资分析》、《市场营销实务》两门课程申报省级在线开放课程。《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由教师XX、XXX、XXX和江海证券红旗大街证券营业部的资深投资顾问陈光卓组成的教学团队在省教育厅举办的2019黑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暨国赛选拔赛中,荣获二等奖。

(四)以科研促教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完成了2项课题的结题工作,还有3项课题在研中,新申请1项课题,参编教材一部,发表8篇论文,其中XX主持的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获得优秀课题。

(五)突出以赛促教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高。

财经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2019年财经学院参加国家、省市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共计12个项目,16个参赛队,79人参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省级二等奖9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2个。其中两支参赛队进入国赛,常青老师带队参加的第六届中国零售新星大赛,取得国赛二等奖;徐婷婷老师带队参加的2019全国沙盘模拟经营赛,取得国赛三等奖。

(六)首次入选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校企合作取得实质进展

2019年10月12日,在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公布的教育部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中,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荣获“网店运营推广”和“智能财税”项目全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院校。这是我校首次入选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金融管理专业与江海证券哈尔滨红旗大街营业部和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阿城牌路大街营业部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协议合作框架内,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实习实训、技能大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员工培训、教学改革、实践课程开发、双元师资建设等项目上开展深度合作。在江海证券指导下,金融管理专业年初建成“金融综合实训中心”,设备先进,全面仿真,兼具教学、学生实训、大赛承办等功能。在申报哈尔滨市职业院校“双元培育”重点专业时,金融管理专业与江海证券红旗大街证券营业部深度合作,共同申报“双元培育”重点专业建设,期待在未来开展更加深层次合作。

与哈尔滨狂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深度校企合作,率先在电子商务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共同建成校内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基地,2019年并被评为省级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七)积极参加学校职业教育周活动,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积极参加学校职教周活动,财经学院在VBSE财经综合仿真实训中心举办“走进校园体验日”活动,开展VBSE财务综合实训体验课、教学成果展示、专业技能展示等活动,宣传校园文化,展现专业建设成果。在职业教育周期间,财经学院各个专业开展了一系列“走进企业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以“服务发展,喜迎百年华诞;促进就业,锻造工匠人才”为主题的学校首届学生“职院工匠”评选活动,共有6项作品参赛,5个作品获奖。

(八)财经学院学生专升本再创佳绩。

我院20学生共有145名学生报名参加专升本考试,其中有68人成功考入理想院校。这既是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财经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结果。

(九)就业指导成效突出。

财经学院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实习就业机会,为学生就业开拓市场,拓宽就业渠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多次召开双选会、招聘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

(十)教育管理规范运作,运行效率不断提高。

财经学院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落实学生三级管理责任制,实现了各项工作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高效化。素质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特色增强,本年圆满完成了“啦啦操”“篮球赛”“接力赛”“大合唱”,收到良好效果。

二、财经学院2018年主要工作举措

(一)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自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财经党支部立足专业特色与优势,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主题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力求主题教育取得实效。不断增强财经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学业帮扶、经济帮扶、心理帮扶”等形式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需求。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现状,财经学院实行“专兼职辅导员制”,党员教师协助辅导员老师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了 “衣物送温暖,让爱永传递”志愿爱心捐赠活动,教师们纷纷从家中带来羽绒服等衣服,为学生的冬天送去了一份温暖。

财经学院党支部坚守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以育人为本,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主题教育的实际效果,扩大主题教育影响力。用实际行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正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做表率的目标。

(二)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财经学院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加大国培和省陪的力度,突出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教师参加“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等专题研讨会及各类培训30余次。严格执行课堂教学管理,加强听课、督导的工作力度。聘请符合兼职教师标准的企业管理精英或技术骨干在岗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实习效果。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XX被评为黑龙江省第十届教学名师。金融会计教研室主任XX被评为哈尔滨市教育系统新时代“四有”好老师。2019年有15人次获得学生技能大赛教师指导奖。

利用学校超星课程平台,建设校级重点建设课程《证券投资分析》和6门一般建设课程《经济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VBSE财务综合实训》、《网页设计与制作》。其中《证券投资分析》、《市场营销实务》两门课程申报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对接行业、企业标准,突出各专业应用和实训,所有课程都在建设之中。曲艺老师负责的《证券投资分析》作为重点建设课程之一,在省教育厅举办的2019黑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暨国赛选拔赛中,由教师XX和江海证券红旗大街证券营业部的资深投资顾问陈光卓组成的教学团队荣获二等奖,体现了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水平和职业素养,也体现了校企合作的优秀成果。

(三)加强校企合作

2019年10月12日,在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公布的教育部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中,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荣获“网店运营推广”和“智能财税”项目全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院校。这是我校首次入选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为做好相关申报工作,财经学院按照学校安排,以会计和电子商务专业为依托,积极认真准备两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的申报材料,同时完善教学实训条件,达到试点条件要求,取得申报成功。我院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与企业深度融合,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金融管理专业与江海证券哈尔滨红旗大街营业部和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阿城牌路大街营业部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协议合作框架内,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实习实训、技能大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员工培训、教学改革、实践课程开发、双元师资建设等项目上开展深度合作。在江海证券指导下,金融管理专业年初建成“金融综合实训中心”,设备先进,全面仿真,兼具教学、学生实训、大赛承办等功能。在申报哈尔滨市职业院校“双元培育”重点专业时,金融管理专业与江海证券红旗大街证券营业部深度合作,共同申报“双元培育”重点专业建设,期待在未来开展更加深层次合作。

与哈尔滨狂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深度校企合作,率先在电子商务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共同建成校内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基地,2019年并被评为省级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四)加强社会服务能力。

积极参加学校职教周活动,在职教周期间,财经学院开展了“走进校园体验日”活动,邀请远航会计公司等行业企业走进校园、走进实训室,共同参加了VBSE财务综合实训体验课,参加教学成果展示、专业技能展示等活动,向社会宣传校园文化,展示专业建设成果。同时,财经学院各个专业开展了“走进企业活动”: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XX带领学生去家得乐、比优特超市卖场观摩交流,对照卖场相应的班组、岗位观摩师傅们的操作,详细观察和比对两家企业在各方面的差异;会计金融教研室主任XX老师带领金融管理专业学生走进江海证券哈尔滨红旗大街证券营业部进行参观交流;XX老师带领18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走进阿城韵达快递和国通快递进行参观交流。让学生们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收获颇丰。

参加学校组织的以“服务发展,喜迎百年华诞;促进就业,锻造工匠人才”为主题的学校首届学生“职院工匠”评选活动,共有6项作品参赛,曲艺、张建蕊《金融管理专业技能展示微视频——匠心筑梦·技能金融》、李鲲、徐婷婷《ERP沙盘创业精英赛》、常青《门店数据分析技能展示》、王文娟 赵伟《物流配送》、谭雪梅 闫雨《会计人职场必备技能—会计手工记账示范》5个作品获奖。

(五)加强教育管理规范运作

财经学院在常规管理工作中,扎扎实实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开学时安排教师各就各位,日常监督检查教师授课情况,有问题及时解决,在期末做好下学期分课、订教材、排课、组织外聘教师批阅试卷等工作。在这一年的不定期检查中,财经学院老师均严格执行授课计划进行教学,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相符合。学期中,教师调(停)课、代课都严格按照学院的规定执行,没有私自调课现象。教研室主任对本教研室教师考勤,无迟到、早退、提前下课的情况。同时,教研室主任不定期对授课教师听课、评课检查,每位教师都对上课的内容做了许多增加,更加丰富和完善了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知识。

财经学院规范各类教学文件的收集整理,促进教学档案走向规范化,为教学评估奠定了良好基础;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在教学任务繁重的境况下,本教研室教师仍都能按照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布置和批改作业。每位教师都圆满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2019年,财经学院学生工作始终本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育育人”的原则,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指导思想,按照院党委、学生处和学院的要求,以本年度学生管理工作计划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使财经的学生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

1.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学生德育工作水平

财经学院为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以及日常管理,壮大辅导员队伍,财经学院辅导员队伍由李淑玲书记作总指挥,XX主任为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带领四位辅导员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九月新生入学,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距离。财经学院没有辜负院领导的厚望,学生在校期间未发生重大事故和问题,学生素质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秉着“工作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在学生工作上从不放松。

2.加强学生日常工作管理,保证学生工作有序进行    

严格遵照《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要求,确保学生日常管理顺利进行。

1)加强学院行为规范的学习。

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最基本的就是遵守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以此来修身,增强内在素质。因此,本学期学生入学后财经学院首先组织学生学习各项管理规定和行为守则。通过学习,加强了学生对各项规章制度的了解与自身行为的约束,增强了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意识,保证了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有序进行。

2)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为了确保学生日常管理制度有效实施,财经学院加大常规管理工作力度,做到学生管理严、细、实、恒。日常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管工作的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是寝室卫生检查,早晚自习检查,上课出席情况检查,参加活动情况检查,以及日常表现情况检查等。对于这几项情况的检查。

进行良好的就业指导教育。提前对2017级实习生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鼓励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提高财经学院的就业率。

保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财经学院一直秉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奖助学金的评比工作。助学金的评比使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奖学金的评比目的使成绩优异,品格良好的同学继续努力。评比工作严格按照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综合审查,做到奖助评比透明化。

学费收缴工作,经过学院组织动员,辅导员耐心工作,财经学院学费收缴完成99%以上。

做好学生专升本动员工作,财经学院20毕业生专升本65人,位居学校第一名,四、六级英语考试,省二、国家级计算机考试报名数通过率也是全学校最多。

3)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大学生课外生活。

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校园活动的内容丰富,都吸引着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为了丰富财经学院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展现学生精神风貌。财经学院先后组织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精彩的篮球赛、啦啦操比赛、运动会、百年校庆大型表演均取得优异成绩;组织沙盘社团,民族舞社团,瑜伽社团,金手指社团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为了丰富财经学院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展现学生精神风貌。财经学院先后组织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职教周活动展现财经学子的专业技能;啦啦操、篮球赛……展现财经学子的多才多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都取得了良好成绩,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两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素质的引导和奉献精神的教育,以及教育学生要具有诚信意识。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流领军型人才偏少; 专业带头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急需要建立;兼职教师聘任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第8篇

第一条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做好高层次创新型中青年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全市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管理办法的通知》(政办发〔〕62号)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是指在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上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每3年选拔一次,管理期限为3年。

第四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选拔管理坚持以下原则:

(一)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原则;

(二)鼓励创新、促进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原则;

(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四)以用为本、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选拔评审及综合管理服务工作。

第二章选拔条件

第六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条件是: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年龄不超过50周岁,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或在技术上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革新,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获得国家或省(部)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地级科学技术奖等奖项的主要研究人员;

(二)在完成市以上重点工程、重大科技攻关和在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引进消化高新技术中,创造性地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术造诣深厚,研究成果有独到见解,出版或发表过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著作或学术论,并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带头人;

(四)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显著,影响较大,获得国家或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或者在医疗卫生、农业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及其他专业技术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作出突出成绩或特殊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七条选拔时以近3年的工作实绩和教学科研成果为主要依据,兼顾长期贡献。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和长期在基层、一线专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才优先选拔推荐。

第三章选拔程序

第八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选拔,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专家评审的方法进行。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南海新区、埠口港管委(以下简称“各镇办”)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参评人选的推荐工作。

第九条基层单位按照隶属关系和有关要求,逐级推荐人选。在推荐过程中,要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增加推荐工作的透明度,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第十条各镇办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根据选拔条件,对推荐人选进行审核,并将人选名单和有关材料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第十一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成立市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评审委员会由11至13人组成,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2人。评审委员会下设专业评审组,每个专业评审组由5—7名专家组成,对推荐人选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评议,提出评价意见。经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审,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考察人选。

第十二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对评审委员会确定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考察人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10天),并进行考察。

第十三条经考察、公示无异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评选情况向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报市政府批准后,予以通报表彰,颁发《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证书。

第四章工作生活待遇

第十四条积极为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一)根据工作需要,所在单位要为其提供工作必需的场所和设施;

(二)在申报科研项目、高新技术成果开发应用、风险投资和科技开发资金时,有关部门、单位要优先予以立项或支持;

(三)有关部门、单位和所在单位要积极支持参加业务进修、学习,优先安排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研究;

(四)在重大项目咨询论证、重大课题攻关中,要注重发挥其专业特长,合理使用。

第十五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管理期内,每人每年享受政府津贴6000元;连续二次和三次选拔为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相应管理期限内每人每年分别享受市政府津贴8000元、10000元;连续三次以上的,政府津贴不再增加。已享受市以上中青年专家政府津贴的,不重复享受我市政府津贴。

第十六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管理期内享受医疗保健待遇。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每年组织一次健康查体,所需经费由市财政负担。

第十七条所在单位每年为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安排15天的休养。有寒暑假和休假制度的单位,在假期内安排,假期不够的予以补足。

第十八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夫妻两地分居的,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帮助将其配偶调到单位所在地。专家的父母(含配偶的父母)和未婚子女愿意到单位所在地落户的,由本人提出申请,凭《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证书到公安部门办理户口迁移手续。配偶和子女待业、待岗的,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积极为其就业创造条件。

第五章考核与联系

第十九条建立业绩考核和联系制度。

(一)建立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档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有关情况立卷存档,及时登记相关信息。

(二)建立业绩考核工作制度。由单位和个人根据工作实际,共同制定3年的管理目标和年度计划,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每年年终由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结果记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档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不定期地对各单位的管理情况和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三)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制度。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部纳入市高层次人才库管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经常深入其所在单位,加强联系沟通,及时为其提供必要的服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要积极参加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发挥专长,服务发展。

第二十条管理期内,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市内变动工作单位的,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要及时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调离市的要事先报告。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自情况发生之日的下个月起停发市政府津贴,并不再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管理:

(一)不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二)调离市的;

(三)未经单位同意,出国逾期不归的;

(四)因学术造假、考核不合格等事由,不宜再作为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管理的。

第二十一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管理期内,凡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提出意见,主管部门同意后,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实,取消其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有关待遇:

(一)通过弄虚作假、谎报成果等不正当手段骗取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的;

(二)因个人过失给国家、集体、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后果的;

(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四)因其他事由,不宜继续作为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管理的。

具有第(一)项规定情形的,收回已发放的市政府津贴。

第9篇

[关键词]大学学科竞争力;培育途径

大学学科竞争力是指大学中的学科作为竞争主体,在国际或国内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力量或者能力,这种力量从比较角度来看是各学校同一学科之间在某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或差距表现,从学科自身来看是学科所形成的一种能力或素质的反映,从竞争结果来看,是学科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上体现出的能力。本文通过对两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浙江的A大学与湖南的B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竞争力现状的比较,分析影响大学学科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培育大学学科竞争力的几条途径。

一、A、B两所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竞争力现状

大学学科竞争力是一种“合成力”,是大学学科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整体结果,它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以下将具体分析A、B两所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在上述三方面的竞争力现状。

1.两所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现状

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A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明显地强于B大学,这不仅表现在A大学的该学科已具有了招收博士后研究生和接收国外学生进修的资格,同时体现在规模上,无论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还是本科生的在校生数亦或毕业人数,A大学都要明显多于B大学;在与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教学成果方面,前者也显著优于后者。

2.两所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科学研究现状

如上表数据显示,就两所大学承担的课题数量和档次、所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总经费和年度经费)、的数量与质量、出版的专著数量等情况而言,A大学都明显优于B大学。A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科研优势最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学科的研究成果最近已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二是该学科已有三篇博士论文被评定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上方面已明显表明,A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在科研上已具有B大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3.两所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社会服务现状

一个学科的社会服务状况直接关涉到该学科的可持续竞争力。社会服务成效的直接衡量指标是科研成果产业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间接指标则包括拥有的专利数,获国家、省部级奖励的项目数等。表3数据显示,最近几年中,A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已拥有专利29项,获得了包括国家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励22项,省部级奖30余项;拥有的专利绝大部分投入应用,实现经济效益7亿元。而B大学该学科无论从专利的数目、获奖的等级,还是从科研成果产业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等方面来看,均明显弱于A大学。

二、影响B大学学科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分析

通过对A、B两所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竞争力现状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学科发展物质环境、教师队伍结构、学科发展战略、学科组织形式、学科文化状况等是影响大学学科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正是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导致了B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竞争力相对较弱,具体分析如下:

1.学科发展的物质环境相对较差

学科发展的物质环境,即学科的“硬件”建设情况对于学科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相关数据显示:A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实验室面积已达3 000m2,大大高出B大学1 570 m2的实验室面积。前者拥有大型精密仪器24件,大型实验台架29座,并且近年来在“211”工程的资助下,增设了900余万元的先进精密测试仪器。B大学尽管在最近几年也加大了对该学科的资金和设备投入,但无论是从已有的基础来看,还是从投入的力度而言,均与前者存在较大差距。B大学该学科发展的物质环境相对较差,因此其学科竞争力也自然处于弱势。

2.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B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学历层次偏低、职称结构尚需改善以及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数量比较缺乏等方面。在A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为63.6%,占全体教师的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二,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27.2%,仅为四分之一强;B大学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其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教师所占比重为26.3%,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就职务结构而言,两所大学的教授和副教授在教师总体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高,但同B大学相比,A大学这两种职称的教师所占比重要更高些;在B大学,讲师占据较高比重,达到了教师总人数的39.2%,而A大学仅为13.6%(A大学的数据来自当前网页,B大学的数据为2003年该学科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数据)。此外,A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还拥有许多著名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当中有院士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3名等。B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也有14位学术带头人,但分布在工程热物理学科上,其数量与影响度同A大学相比,差距尤为明显。

3.学科发展战略不够凝练

学科发展战略是学科未来宏观发展方向的集中体现。由于一个学科不可能拥有无限的资源,因此必须通过制定学科发展战略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学科的竞争力。学科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学科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学科具体研究方向的确定上。A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的总体发展规划清晰,研究主要集中于能源的清洁利用;在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向上则突出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彰显了学科方向的“新、异、稳、聚”的特点,体现出了很强的学科竞争力。B大学该学科教师的研究方向比较分散,大部分教师的研究方向不同;同时,该学科在博士学位的申报材料中拟订出的三个学科方向在内涵上也比较宽泛。比较而言,B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还尚未确立起较为清晰的学科发展战略。

4.学科组织形式不够丰富

不同的学科组织形式具有自身更易发挥的功能,要使学科功能得到全面发挥,必须具有比较丰富的学科组织形式。A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已拥有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室、教学实验室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科组织形式。 具体说来,该学科以热能工程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建有国家水煤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煤浆燃烧研究所、燃烧技术研究所和能源清洁利用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有流化床燃烧与气化研究室、废弃物低污染焚烧研究室等七个研究室和一个燃烧与教学实验室,此外还正筹划建设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而B大学该学科目前还只有实验室一种形式。学科组织形式的相对单一部分地解释了B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竞争力的相对不强。

5.合适的学科文化尚未形成

学科文化对于学科竞争力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潜在的,也是持久的。学科文化一经形成,就会对学科群体成员产生无形的约束力和影响力,而正是这种约束力和影响力,规训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科新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科成员。目前,A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已经形成了“求是”、“创新”、“自强”、“自立”的学科文化。“求是”、“创新”是A大学一贯保持的院校文化,工程热物理学科作为该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在这一点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自强”、“自立”是A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在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学科文化,而正是这种自强、自立的学科文化使得该学科得以快速发展。比较而言,尽管B大学也已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院校文化,但对于该校的工程热物理学科而言,由于它的成长历史还并不算长,因此该学科还尚未真正形成与自身特点以及环境相适的学科文化。而正是由于适切学科文化的缺失,从深层次上影响了该学科竞争力的提高。

三、对大学学科竞争力培育途径的建议

基于对B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竞争力较弱的原因分析,我们认为,大学学科竞争力可以从学术环境、学科梯队、学科战略、学科组织、学科文化等几个主要方面着手培育。

一是营造学科发展的良好环境。学科发展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环境,另一个是政策环境。对于物质环境的保障,大学应加强对学科的经费和设备投入,为学科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大学也应制定相应的学科政策,为学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曾说过:“只有具有安全和自由保障的学者才能探求科学真理。”因此大学在学科政策的制定上,要真正着眼于大学学术自由的保障。

二是建设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这样一个梯队通常由如下成员构成:有一位在本学科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每个学科方向有一至二位在本学科方向上学术地位较高的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在每个学术带头人下面有一个包括科研助手、技术助手在内的支撑体。要构建出这样一个学科梯队,必须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要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学科或学术带头人;二是要通过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形成梯队的结构优势,使整个学科梯队具有竞争力;三是要形成一种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人人争先的大好局面。

三是制订科学的学科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发展战略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确定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四点经验有助于我们完成这项任务:①在选择主要研究方向时,既要考虑学科内在发展的趋势和研究人员的专长和兴趣,又要兼顾它在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②应立足于国际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口;③如果一时选择不出新的研究方向,必须耐心等待,继续培植,以多研究方向作为过渡;④新的学科方向确定后,必须进行学科力量的重新配置,包括在该方向的代表人物中选择学科带头人,以便形成有竞争力的新学派。

在方法的选择上,学科发展战略规划的制订可以通过SWOT分析法的使用来实现。SWOT即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四个单词的缩写,其中优势与劣势是针对学科内部的分析,而机会与威胁则是针对学科外部环境的分析。

四是创建多样化的学科组织形式。如下三类学科组织形式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科的各项功能:(1)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成立跨学科组织机构,更好地发挥学科的科学研究功能。当今社会的各类重大课题,越来越呈现出学科综合性的特征,因此,高校可以成立一些跨学科的组织机构,以利于对这些课题展开有效研究。(2)重建“教研室”,更好地发挥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教研室的主要任务是课程建设和怎样上好课,要通过教研室功能的复兴,使广大教师在教研室里通过对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从而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3)设立“研究所”(“研究中心”),更好地发挥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这样一类学科组织,企业可以方便地从学科中获得人力和科研支持,此外,这一学科组织形式也有助于实现学科与企业的联合,从而可以使教育更好地适应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