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品检验论文

商品检验论文

时间:2022-02-13 16:2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品检验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品检验论文

第1篇

研讨式教学模式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目前已成为各国高校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1]。研讨式教学大纲是高等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推行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文件。它在课堂中的应用具有可以明显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虽然我国高校已经普遍使用教学大纲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文件,但对于研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不多。1997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汉民教授为探索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大胆进行教改实践,创造了全新的研讨式教学模式[2]。此后,国内多位学者从不同侧面对研讨式教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也非常关注并积极推行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方法为,新学期第一节课中教师向每一位学生发放一份教学大纲,并在课堂对其进行解释,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内容。经过学生共同研讨,对教学大纲进行微调,确定新的教学内容,这就如同教师和学生之间签订了一份责任合同,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约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期待着按照约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履行自己的责任,自主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正是这份由学生认可的研讨式教学大纲的“契约机制”使预期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和保证[3]。

2在皮革工程方向引入研讨式教学大纲的意义

皮革是一个传统型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皮革加工的基本理论已经相对成熟。皮革高校培养的人才以面向工程实际为主,要求学生不仅能系统完整地掌握知识,还应具有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类似于中学时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在教师和教材所限定的界限之内[4]。当他们离开学校踏上工作岗位,很难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产,面对复杂的问题感到很茫然,无所适从,因此常常有人误认为“在大学期间什么也没有学到”[5]。我专业全部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前沿理论知识;绝大多数教师具有三年及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为开设研讨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引入研讨式教学方法,通过研讨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达成一种教与学的协议,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在心理上期待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履行自己的那份责任,自主地学习知识,并进行消化、理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从而将注入式教育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研讨式教学大纲在皮革工程专业中的实践

针对许多学生不愿下车间从事一线工作,我校轻化工程专业皮革工程方向为学生提供了工程技术型和商贸管理型两个发展类型,在工程技术型方向开设了《皮革商品检验学》课程,该课程开设于第六学期,理论课时为16学时(我校1学时为45分钟),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见表1。与该课程相配套的实验为32学时,故单独开设《皮革商品检验学实验》课程。本文选择《皮革商品检验学》课程作为研讨式教学大纲实践的试点课程,

3.1教学大纲的讲解

学生一般都不会接触教学大纲这个文件,一般也不了解什么是教学大纲。故需要在该课程的第一节课中向每一位学生发放一份该课程教学大纲,并在课堂中对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时安排、授课顺序等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教学大纲一旦确定,就需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等。

3.2教学大纲的研讨

在学生了解了《皮革商品检验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后,考虑到初次采用研讨的方法确定教学内容,大部分同学可能不会积极参与,故将5~6名学生分成一组,每小组推选一位较为活跃的同学担任小组长,然后分组讨论教学大纲中的授课顺序、学时安排、考核方式等内容。讨论完成后,由各小组长将讨论意见写在黑板上,最后再由授课教师和全班学生一起确定教学内容。由于是第一次采用研讨确定教学内容,大部分同学还不清楚怎样确定教学内容,故此次讨论学生讨论比较积极的内容是授课顺序和考核方式。最终全班学生和授课教师确定了授课顺序为成品革化学指标检验、原料皮检验、革坯检验、成品革物理机械性能检验、皮鞋检验和皮革制品检验。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学时安排采用原教学大纲中安排。

3.3研讨式教学大纲的施行

该课程本学期的教学安排严格按照第一次课讨论形成的教学大纲施行。课堂纪律非常好,基本没有旷课和请假的学生,学生比以往活跃,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全班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均在60分以上。

3.4研讨式教学大纲适用性调查

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对研讨确定的教学大纲的适用性进行调查。调查方式采用匿名填写调查表,调查表中设计的主要问题有:该课程的总体学时是否合理?授课内容和学时安排是否合理?考核方式是否合理等?我校2012级轻化工程专业皮革方向共有34名学生,发出调查表34份,收回调查表34份。其中17名学生(占比50%)认为研讨式教学大纲安排合理,没有反馈不同意见;2名学生希望减少学时;15名学生希望增加学时,其中3名学生希望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增加学时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皮鞋检验和皮革制品检验两章内容,这两章内容较多,而每章只有1个学时。学生在考核方式上有一定分歧,2名学生希望提高闭卷考试成绩的占比,认为闭卷考试的成绩应该占70%以上;5名学生希望将平时参与研讨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或单独占一定的比例;也有2名学生建议以大论文的形式作为期末考试成绩。

3.5教学大纲的修订

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在修订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时,经过我专业教师共同讨论,决定将《皮革商品检验学》课程的学时增加8个学时,调整为24学时。后续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4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WWW.133229.COm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难以组织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按照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和程序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发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模仿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进行模拟训练,可以对出口报价、结算以及所涉及的单证等业务进行模拟。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商讨,共同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学生的学习乐趣倍增。

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论述了推动国际认证机构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第三方认证机构在未来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多次遭遇“绿色壁垒”。如何获得通行证进入国际市场,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遇到的问题,而由此产生的巨大市场空间,则吸引着众多的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纷纷进入我国。

从有关外经贸部门获悉,近年来中国每年约有400亿美元的出口受到国外各种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以食品为例,每年被美国海关扣留的食品批次中,25%并非质量不良。而是因为标签不符合“美国食品标签法”的规定而导致被销毁或退货。为了保护本国市场,许多国家制定了许多严格的标准、法规,甚至用法律明确规定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进出口标准。目前,欧盟拥有的技术标准就有10多万个,德国的工业标准约有1.5万种,日本有8000多个工业标准和近400个农业标准。而中国技术认证推广开展时间不长,企业和产品的认证数量以及认证的组织机构、认证标准等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急于找到正确的途径获得相关认证。与此同时,中国各级政府和外经贸部门也推出一系列办法,鼓励中国企业开展技术和质量认证。

一、第三方认证机构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看到我国的检测认证行业的巨大市场,纷纷来到我国设立认证公司及办事处机构。

(一)第三方认证机构在我国的布局

从第三方认证检测机构在我国的发展布局来看,它们的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国的沿海城市,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中心向沿海城市延伸。从北到南,目前已经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温州、厦门、深圳、广州等城市设有分支机构。主要包括英国INTERTEK、瑞士SGS、德国TUV、法国BVOI、美国UL等,它们是现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独立第三方产品安全测试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权威认证机构。这些公司也是在我国主要的权威第三方认证机构,都具有良好的国际声誉。

(二)第三方认证机构在我国的发展阶段

第三方认证机构在我国的发展经历着从单一业务逐步发展到多元化业务阶段。由于我国第三方认证市场的竞争并不激烈,而且客户群体相对固定,因此这些国际认证机构都处于市场规模发展的上升阶段,但业务重点不同。如:英国INTERTEK(天祥认证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第三方认证检测机构之一,于1989年在深圳成立的合资公司(深圳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第一家进人中国市场的外资检测机构,主要做纺织品检测。随着业务的不断增长,IN-TERTEK陆续在我国上海、广州、杭州、大连等40多个城市设立了30多个实验室和70多家分支机构,总人数达5000人。目前由5个主要的事业部组成:商用电子电气、消费品服务、政府服务、风险管理、石油化工及农产品服务。

德国莱茵中国集团包括TUV莱茵、南德TUV、北德TUV三家公司。TUV莱茵在1989年进入中国市场,已分别在上海、北京、大连等地设立了7个分公司或办事处,南德TUV在1993年进入中国,北德TUV于1999年进入中国。经过在2007年的并购与市场重组,目前在中国有业务的主要是TUV莱茵和TUV南德,并且在医疗器械认证和汽车-认证的优势明显。

美国uL安全检测实验室,与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总公司共同建设合资认证公司-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2003年1月正式开业。目前在苏州、北京设立独立实验室。我国已成为uL公司在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海外市场,经uL授权的工厂已经超过7100家,占全世界uL授权工厂的11.5%,且每年以20%的速度不断增长。实验室可对视听产品、照明、家电、信息技术设备、马达、电动工具等产品提供安全测试。

瑞士SGS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陆续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地注册了33个分支机构。业务范围消费品、汽车、矿产、石油、农业、政府及公共机构服务部服务。法国BVQI在中国大陆的业务始于1996年,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14个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及联络处,主要以体系认证为主。2007年1月15日,北美地区最著名的产品认证机构CSA宣布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推出对卫浴产品的测试和认证服务。2007年6月,荷兰KEMA在中国温州的CB试验室成为可以测试CB体系项目的正式试验室。KEMA据此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工业电器元件测试领域的独立外资测试试验室。另外,德国VDE、日本JQA、南非SABS等国际知名认证机构也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

二、第三方认证机构在我国发展的原因

(一)环境问题推动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在我国的发展

如今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欧盟、美国、日本等纷纷制定出保护环境的法令法规,而且法规执行更加严格,涉及范围扩大。例如,2006年7月ROHS&WEEE指令已经在欧洲实施,这是“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危害物品使用的指令”,目的是禁止在电子产品中使用危害环境的材料。指令中详细说明严禁使用重金属铅、汞、镉、六价铬、PBDE、PBB。WEEE是“有关废弃电子电器设备的指令”,将确保产品在使用完毕后能得到妥善的处理,使供应商承担生产的电子产品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经济责任。这无疑给我国的出口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凡是2006年7月之后进入欧洲市场的电子产品都需要遵循ROHS&WEEE要求。在中国的浙江和广东两省,电子产品出口企业密集,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占据大多数,出口欧盟成员国的产品迫切需要符合指令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在我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推出了有关ROHS的检测,为我国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提供专业测试与相关测试报告服务,以帮助我国产品顺利进入欧洲市场。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我国出口企业产品的检测结果直接影响到国外购买者的决策,环境因素会为产品与购买者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感情纽带,其中权威第三方认证无疑给购买者增加了信心(二)我国国际贸易增长也推动了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大量企业不仅仅满足于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希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中国人之后,国外的关税壁垒被逐步打破,这使中国产品出口获得更多商机。无论是在中国大陆,香港还是台湾地区,出口贸易都在增加,而出口贸易的繁荣带来大量认证需求和商机。但与此同时,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认证等为表现的“技术壁垒”表现得更为突出,成为中国产品出口最隐蔽、最难对付的障碍。以玩具行业为例,我国的玩具年出口量达220亿多件,占据欧美市场70%的市场份额。而义乌市是全国小商品集散中心,在我国对外出口的玩具产品中义乌玩具占了相当大的份额。据义乌玩具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义乌市场的玩具年销售额超过40个亿,出口比例约占70%,其中出口欧美国家占25%1)1上。在义乌市场3000多玩具经营主体中,本地生产企业为300余家,年产值10多个亿。因此而产生的巨大检测认证市场空间吸引着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目前法国BVQI已经进入义乌,为义乌当地外贸出口企业和单位提供装船前检验服务,目前已有4家企业通过了产品检测和现场考核。据悉,英国INTERTEK、瑞士SGS也将准备进入义乌认证市场,为本地企业提供便捷的检测认证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完善内部质量自控体系,提供质量许可、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咨询和产品安全标准培训、积极对企业进行抽样检测和现场考核。

在日新月异的国际市场中,企业必须顺应全球贸易、采购、销售方式的不断变化,应对新兴市场带来的影响,扩大产品线和产品种类、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成本、减少供应链风险,同时又要在整个商业经营过程中达到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当企业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时,第三方认证机构成为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持和可靠伙伴,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难题。

三、第三方认证机构在我国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内地企业认证需求的增长,将影响第三方认证机构在我国发展的战略部署,未来会出现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辐射到全国的局面。因此巨大的发展潜力也使国际认证机构加快拓展我国市场的进程,如何提升品牌形象、调整业务方向及整合业务将是这些国际认证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国际认证机构的悠久历史、良好声誉、全球客户资源都有助于他们提高市场地位。强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在我国认证行业激励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认证公司如果能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认证范围、能提供多种检测,那么客户也就不需要为一件产品而去通过好几个认证公司的认证,推行全程一站式服务业务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我国业务的发展方向。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贸易实务双语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它以国际贸易具体流程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贸易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该课程涉及到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商法、保险、运输、金融、商品检验等诸多方面的知识。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日趋明显,在高校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具有实际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实践的模式

在本世纪初全国高校开始普遍开始尝试双语教学之时,就纷纷开始尝试运用双语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这期间有成功、有失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们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及自身的知识水平,探索出来几种针对该课程讲授方式的几种模式。

(一)半外语型即使用英文教材,教师用汉语讲授。这是初级形式的双语教学模式,适合于学生外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

(二)混合型即直接使用英文教材,教师用英文和汉语交错讲授。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知识,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要低一些。

(三)全外语型即直接使用外文(英文)原版教材,教师用外文(英文)讲授,学生以外文(英文)接受所学知识。这是高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要求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学生在普及教育阶段,外语的学习主要是以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主,这直接造成我国高校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多不能贯彻全外语型教学模式,而多停留在半外语型和混合型教学模式上。

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选择的困难

按照许多学校规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材的选用标准为原版英文教材,也有相对宽松些的要求,使用中英对照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就全英教材来讲,目前国内可使用的有两种途径。一个是从外国引进的原版全英教材。由于这些教材与中国的实际国情不相匹配,故很难采用。一个是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所编著的全英的贸易实务教材,如帅建林编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英文版)、对外经贸大学周瑞琪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英文版)。但是由于我们高校学生普遍英语程度及专业英语水平所限,纯英文版的外贸书学生学习起来不易全部吸收。需要一些汉语的外贸书籍做参考才好。但是从学生经济状况而言很少有学生为了学习一门课程愿意购买两个教材的。这就需要中英文对照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但是或于客观条件所限,就笔者进行实务双语教学中所见,很多教材的内容还需要充实,编排也还需要完善。

(二)学生学习的困难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热情上一般要高于其他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但是纵然有这份对英语的热情,也难以抵挡他们在学习贸易实务双语课程上的畏惧感。直接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自身水平所限。全英课件看不懂,全英讲授听不懂,全英教材看不懂,这样的现象在贸易实务的双语课程上是很普遍的事情。2、英文专业术语多。国际贸易实务中很多专业性的术语,用汉语讲学生能理清楚其中的关系已经不错,莫说是再转换成英语的术语了。这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无疑是难上加难的事情。譬如,IS0、ICC、D/PatSight、hereof,thereto、CustomSfeesandduties等等。3、对于双语课程考试的形式的担忧。笔者平时上课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老师我们这们课究竟怎样考试?是不是都是英语啊。如果双语教学给学生的感觉特别难得话,学生对考试也是充满着畏惧。

(三)教师教授的困难

国际贸易实务本身是专业课,但要开为双语无疑对教师的自身的外语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有的教师迫于学校要求或其他原因,在自身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去开双语课自然是收不到好的效果。但是对于自身外语水平较好的教师教双语课程也是个很大的挑战,怎么让学生既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双语,又能真正地掌握专业知识。全英授课,学生听不懂会抱怨,全汉授课,名不副实。一半英语一般汉语,那一部分应该用哪种语言,也要仔细考虑。教师所要面临的另一个困难是学校对于双语课程的规定,一般学校对双语课程都有较为严格的认定,并且也有严格的教学效果的评定,譬如,教学中英语必须达到50%以上等等。教师面临着是严格按照教学管理制度中规定的英语比例让课还是先放下英语问题先解决学生专业知识掌握问题的两难境地。

三、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教学效果优化策略

虽然在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仍应看到双语是个大趋势,如能灵活处理,克服其中的问题,我们依然能够探索出一条教学效果较好的途径来。

(一)鼓励贸易实务双语教程的编纂

鉴于前文所提到的困难,我们应该大力鼓励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全面的教师编写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程,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国外职业教育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国际经济法教材、国际商务教材等相关材料,以及我们国内一些权威的汉语版国际贸易方面的教材,去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对照教材,逐步建立全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材体系对于一些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学校甚至可以组成双语教材编写督导小组,以起到督导优化所编教材的作用。这对于我们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件大好事。

(二)灵活多样得组织课堂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学,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我们每位老师所面临的教授对象不同,所应采取的方式也应该不同。作为双语教师,我们要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英文水平,接受能力,以此为基础再决定究竟怎样来实施双语。譬如,在我国重点本科院校,学生的英文读写能力普遍要高于一般二本院校,这时我们在课件的处理上,就可以大面积使用英语,只对一些术语或较难得词汇予以标注。但是在二本院校,或学生英文读写能力较有限的学校,我们可以使用英文课件,辅之以汉语课件的方式,课堂讲授也要注意对于重点、难点不妨就用汉语来讲,对于比较容易得地方用英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尝试使用此法,实践证明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三)积极探索双语实验教学

目前许多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引入实验软件,进行软件模拟,这其中有北京用友公司的国际贸易模拟流程软件等。这些软件本身的流程中,大量的单据都是英语的。如果教师能够善用这些单据,并在模拟流程中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询盘、发盘、还盘的交流,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有案例讨论,模拟商务谈判等环节鼓励学生用英语来学习。

第5篇

摘 要: 顺应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潮流,公共英语教材建设呈现多样化趋势。本文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为例,比较分析公共英语教材选用及开发方面的特点及问题。当前公共英语教材职业性强,信息化、立体化特色明显,各院校在教材使用中个性化显著。同时,高职院校中公共英语教材存在校本教材开发质量良莠不齐、系统性差、教材衔接有断层等问题。

关键词: 高职 公共英语 教材

近年来,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各种思潮不断。紧跟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0年3月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制度。2009年2月,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经过两年广泛社会调查和教学状况调查后,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自此,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材的出版和各类高职院校对教材的使用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本文选取了位于沿海发达省份的5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对其所选用的部分公共英语教材进行了调查和总结。

1.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出版现状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是教学实施的主要工具。优秀的教材能良好地推动课程改革,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自《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材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表现出阶梯式发展的特点。

(1)高职教材独立时期

21世纪伊始,高职发展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育人模式仍具有学科本位特点,课程模式与中专、本科院校具有重合等现象。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处于摸索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其中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首次包括“英语”(高职高专版)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实用业务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等高职高专类专用公共英语教材。同一时期,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出版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国家级试题库(高职高专用)(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及“简明英语测试教程(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辅导性教材。这一时期的教材,初步符合“必需,够用”原则,在语言交际及写作方面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实用特点;文体特点上与本科教材区分不大,阅读教程以散文、记叙文等为主,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原则;部分教材针对“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等应试目标,而非岗位技能。

(2)高职教材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颁布,高职教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高职高专类英语教材数量有了质的飞跃。除“新视野英语教程(第2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新时代大学英语”(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年)、“希望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等基础英语教材,还涌现了“当代商务英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服装英语实用教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商品检验专业英语”(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等一批优秀的高职专业英语教材。该时期的教材更加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需求,质量有了长足进步,主要特点包括:普遍提供光盘、教学课件等多中类型的教学资源;读写和听说常独立成册;专业英语教材发展迅猛。同时,该时期的教材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部分教材以专业性知识替代职业性知识等。

(3)高职教材多样化发展时期

自2004年颁布《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来,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材职业特色日益明显,如“新职业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职通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和“高职国际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等。除职业性外,这些教材还具有较强的个性。“新职业英语”较早实现立体化建设,不仅提供纸质教材、光盘资源,还提供形成性评估手册和专题网站,以便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和学生自学;“职通英语”以“任务型教学”为训练框架,以“小组项目”为指导,以“职业岗位”需求为背景,对接中职,强调听说;“高职国际英语”是中德合作,以《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依据,由德方编者为中国高职英语教学度身打造,很好地照顾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2.高职公共英语教材研究现状

随着教材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教材建设的研究也呈现上升趋势。笔者以“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为检索词,在同方数据库2000―2016年文献中检索到293篇学术论文,其中,对某一版本教材或某一院校的教材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占50%,对高职教材建设现状及改革趋势的分析占据30%左右,部分研究对两种或以上教材进行了对比分析,部分论文讨论了行业英语及专业英语教材,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金融英语等教材的开发,部分论文讨论了教材使用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关系、教材的本土化、语境化等问题。

3.高职代表院校公共英语教材使用情况

中国沿海省份历来都是各项政治经济改革的前沿,教育方面的改革也不例外。本次调查选取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五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均位于沿海发达省份或地区,并且均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近五年来,这些优秀院校在品种繁多、良莠不齐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中如何进行选择及二次开发,对其他地区的院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中的院校均选取了较为权威的“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出版时间多为近五年内。这些教材的选择和二次开发多具有以下特点:

(1)职业特色鲜明

与本科教材中常见的散文或议论文文体不同,“新职业英语”、“高级职业英语”中包含职场中常见的职业规划、商务会餐、产品贸易、组织会议、项目管理等常见场景,而“新境界职业英语”更是邀请企业培训行业专家担任主编,以职场新人可能遇到的职场情境为线索,组织公司介绍、公司架构、公共关系等多个话题的学习,在学习内容上尽可能贴近企业生活。在技能训练上,除了英语技能外,这几套教材还涉及时间管理、项目管理、口头汇报等职场常见技能的训练。在职业素养的训练方面,这几套教材在阅读中渗透了为别人开门、会议守时、餐桌礼仪等场常见礼仪知识。

(2)立体化、信息化特点突出

《新职业英语》改变了过去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各自为主的孤立局面,确立了基础英语、行业英语、专业英语、职业素质英语的完备教学体系。同时,除了纸质教材、教师用书以外,还提供mp3光盘、助教课件、视听读资源,所有电子资源在专题网站上一应俱全,方便教师备课和学生自学。《高级职业英语》和《新编实用英语》不仅提供电子课件,还提供数字课程和网络课程。信息化技术突破了教材的限制,极大拓展了学习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面对海量的语言学习材料。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层次、兴趣爱好,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学习方式选择。

(3)适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材的不同编排结构和呈现形式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除了共同的职业场景外,多数教材还采取任务化的编排结构,围绕产品简介、参加会展、建立业务关系等不同主题设计听、说、读、写练习,易于教师在课堂设计中采用任务化或项目化教学方法。有了教材的支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教学全方面的改革,对教学内容、师生角色、课堂组织都进行了职场化的改革。此外,“新职业英语”还提供了形成性评估手册,便于学生对自己,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动态总结和评估。

(4)与行业或区域有效结合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发展相融合,各个院校对所选教材分别进行了个性化的二次开发和补充,而不是照搬照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于2014年到2015年在部分学院尝试性地将斯坦福英语项目和课程学习结合,丰富了教学方法,改善了教学效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了网络教学平台,除了《高职英语》外,还提供了《外事英语》和《英语国家文化》等相关课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学院教学资源库中提供了大量的名校公开课视频,并在精品课网站上链接了李阳疯狂英语、旺旺英语等大量网络资源。

4.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开发不足

各个高职示范院校在公共英语教材二次开发中呈现出不同优点的同时,也暴露出部分问题。例如校本教材开发质量良莠不齐、系统性差、教材衔接有断层等。目前,所调查的几所院校中,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发了系统的公共英语教材,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课程中包括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其中基础英语课程主要采用国家统编教材,在行业英语课程使用校本讲义,如《旅游英语》、《财经英语》、《机电英语》等,但是国家统编基础英语教材和行业英语之间难以进行无缝衔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没有开发、采用校本教材。

作为优秀的高职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学院在高职公共英语教材选用方面的经验值得其他院校学习、借鉴。同时,他们在公共英语教材的开发方面的问题值得其他院校反思。

⒖嘉南祝

[1]林宇飞.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材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345-348.

第6篇

关键词: 国际经贸专业 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 实践环节 教学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体现在国际经贸专业领域,对国际经贸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正日益提高。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经贸人才必须富有探索精神并能积极有效地解决问题,拥有清晰的思维和判断力,熟练掌握语言的交流技巧,能准确获取信息并快速学习和反应。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注重先进性、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等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一、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

1.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发展对知识结构更新的要求。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现代化,就要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用现代的知识观来审视、选择和组织好经典的、传统的教学内容。由于我国外贸管理体制的历史原因,国际贸易常常被看成是单独专门业务,体现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以外贸业务流程的内容为主。随着贸易管理体制的改革、贸易经营权的放开和世界经济的融合,国内的贸易业务日益成为企业的国际贸易操作是其企业运营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学生应当更多地从企业管理和运营角度学习和应用贸易知识,而不是专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结算、国际贸易物流与保险等课程。提高我国高校培养的国际经贸人才在企业的适用性,需要将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延展至金融、营销、商业策略、企业管理等领域,引入期货交易、国际投融资、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这样有助于学生就业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2.兼顾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有人称当今世界为知识爆炸的时代,特别是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缩短,需要掌握的知识太多,单纯靠在学校有限的时间里传授是无法适应时展的。因此,教师除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掌握不断更新知识、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及再学习和创新能力。为配合这一目标的实现,我校在课程中加入课内实践环节,以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配套、课程设计或单项实训课程,针对经贸知识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性的特点又在高年级设置了综合性实训课程。整个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始终贯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原则。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正确处理好两大关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开放性、综合性、弹性为特点,在调整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两大关系:

1.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

当前课程体系调整与改革的主要矛盾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一门课),仅停留在单门课程的原有框架内改革是不够的,因为各门课程彼此独立地进行优化后再相加并不等于整体的最优。首先应解决整体宏观的最优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各门课程的结构、内容划分。具体到某一门课程的改革上,应当首先确定它的宏观定位问题,应从课程结构的总体上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结构和内容的创新,认真提炼各门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同时把全球经济融合、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投资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出现的新情况、中国对外开放出现的新情况,引入到课程内容之中,使课程内容不断地升华和提高。

2.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一方面,要坚持取消那些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的课程,设置内容新颖、符合实际的课程(例如经济类、法律类的课程等)。另一方面,又不能对过去所有课程和内容采取简单的、全盘否定的态度,而要实事求是地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哪些是过时的,哪些是重复的,哪些需要重点讲授,哪些学生需一般了解,哪些基础知识应当保留,哪些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必须补充的新的基础理论。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要求,我校国际经贸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结构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的三维结构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包括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类专业必修的若干门主干课程,为学生在今后对应用经济学领域的发展打好理论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与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一类课程,国际经贸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厚基础体现在对这些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要求更高上。专业拓宽的课程属选修课。这种三维结构的课程体系加强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以少而精的核心课程为中心,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三、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内容建设,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结合国际经贸专业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应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感性认识到实际运用,从单项到综合的原则,构建一个符合认知心理规律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校内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和课程实训两个层次。课内实践和课程论文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或结束后,作为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应用,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国情和企业实际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的实践环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增加小组研讨的课时,采用讲授和小论文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内容。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学生作业和考试更多的是大量的文章阅读和资料的收集分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到结论,真正培养起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

课程实训可以包括单项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单项技能实训是在教学计划内所列理论课程的配套实验,这类实训课程是较为重要的需独立开课的实验操作环节,是对一个阶段所学单门知识的应用与设计,旨在通过实验来巩固、理解、运用之前理论课所学的知识,实现知识的积累。单项技能实训一般是短期的,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理解型实训、技能型实训和任务驱动型实训。如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单证与结算、商品检验等课程在理论教学课时结束后,一般都配套有1―2周的实训。

由于国际贸易业务涉及商业机密,企业一般不愿意让学生接触到核心部分,许多学生的校外毕业实习收获并不大。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国际贸易业务的实践过程,依托软件平台开展进出口业务的综合模拟实训就显得格外重要。综合实训的设计更强调专业核心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关联性,强调单项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整合性。在进出口业务的综合模拟实训中,学生可以利用单项技能与单科原理解决综合性问题,完成复杂连贯的工作任务。

进出口业务综合实训课程是依托建立在校内局域网络环境下的软件模拟实训平台展开的。虽然只是在一个虚拟的贸易环境中,但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业务技能。学生以业务员的身份进入一家中国贸易公司并在公司通过局域网与“指导老师”――国外客户、银行、海关、船公司和保险公司等进行业务交流。指导老师随时调整的各种宏观经济指标如成本价格、货币汇率、运费率等让学生学会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认识供求平衡、竞争等宏观经济现象;充分体会贸易业务的风险控制和规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了解关心实际经济运行动态的兴趣。学生经过此类综合实训,可以大大缩短进入社会的实习期和适应期。

四、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

当前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中,膨胀的知识结构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表现得很突出。而将计算机技术及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等媒体教学手段与专业知识教学结合起来,在学科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教学中开发计算机教学软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另一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的优点是克服了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学的局限性,创造出传统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它能够通过语言、音乐、图像、动画、数据的运用等优化教学内容,同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想象力等,取得直观、生动、深刻的教学效果,还能够模拟各种操作环境,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身临其境地训练操作技能。因此,在国际经贸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大有助益。

参考文献:

[1]田俊芳.应用型外经贸人才培养研究[J].时代经贸,2007,(5).

[2]李虹.国际商务环境变化与国际经贸人才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第7篇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而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应用性人才,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因此从行为导向教育哲学思想中的“模拟公司”教学法探讨其在国际贸易专业中的具体运用,以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真正零距离上岗。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在探索与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而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实用型国际贸易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模拟公司”日前正成为一种新型的应用于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各高职院校正积极地进行研究与运用。

1 “模拟公司”简介

11 “模拟公司”的起源

“模拟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的创造仿真模拟经济活动,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学生可在其中进行全部业务流程的操作,熟悉与掌握其各环节之间的业务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的风险。同时,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此可以进行营销、财务、金融、贸易、运输、税务、海关、保险、商检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模拟时,除货物是虚拟的并且不发生实移外,其它如票据、账册、操作方式、核算办法等均按照现实经济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由此可见,“模拟公司”也可理解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12 “模拟公司”的特点

“模拟公司”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半开放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学习。“模拟公司”运作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采用行为导向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

“模拟公司”的教学理念是通过实践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也就是通过外贸业务实践来获得贸易理论与相关知识。在模拟公司中,就如一个真实公司设立诸如行政管理、人力资源部、财务部、采购部、销售部、市场部等职能部门,学生可在模拟公司的每一个部门进行轮岗操作实习,直接与其他国内外模拟公司发生业务关系,直接与模拟的社会经济部门,如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商检等发生联系。在这种仿真的商务活动中,使被训者了解、熟悉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这样将极大地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2 国际贸易专业实行“模拟公司”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相关核心课程教法单一、实际操作性差,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典型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一味强调课本上有的东西。然而,目前我校在该课程的教学上,基本上仍以课堂内教学为主,学生对于一些基本概念、进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各项交易条件和进出口合同有关内容的规定方法以及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法规等的理解,也仅仅只停留在课本上,难以深入理解,更谈不上进行灵活应用。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预期与实际存在很大的差距。

22 缺乏相应的模拟实验教学环境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涉外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专业,涉及到金融、贸易、政策、法律等诸多领域的问题,单纯通过理论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学生在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于实际操作。但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却往往落实不到位,没有相应配套的贸易实验室,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所教知识缺乏生动性,无法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更无法进行实际操作。师生间缺乏教学上的有效交流,教学效率不高。有些高职院校为学生联系了校外实习基地,但外贸企业一般接纳学生到本单位实习的名额和时间有限,很难满足校外实习教学的需要。

23 师资水平与结构不合理

从工学结合的角度、从进出口业务课程的实践特性来看,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师资的来源分散,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经验都丰富教师只占很小比例。有些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并不是经济或贸易专业的,而是从其他相近专业转来的,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学习;有些教师是该专业的,但缺乏相应的实践锻炼,对于贸易实务课程大多只能纸上谈兵。

实践教学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成为国际贸易专业急需合理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模拟公司”仿真教学将成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将教与学,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缩短他们就业后的业务适应过程,为他们将来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顺利实现学校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对

接。

3 “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国际贸易专业中的运用

在具备成立“模拟公司”的软硬件条件后,学校可以根据自有条件,有序地开展模拟教学。为了发挥“模拟公司”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建立多样化的模拟外贸企业

随着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国际化,以及学生毕业去向的实际情况,单一以外贸企业为模拟对象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教学的要求。在进行国际贸易模拟实习时,我们应建立不同类型的模拟外贸公司,除一般进出口贸易公司外,还应包括如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使其在运作形式、经营产品方面更加全面,以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外贸企业的运作方式及产品经营特点。学生在进行模拟实训时,可首先进行国际市场调研,选择贸易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选择不同职业岗位完成与进出口贸易业务相关的角色扮演。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再通过角色扮演将信息反馈给老师,同时学生之间的信息也可以相互交流,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量的交流。学生对整个外贸业务流程熟悉后,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全面的模拟的商业环境。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32 根据外贸业务操作环节建立相关模拟机构

外贸业务与内贸业务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涉及更多的相关机构,须接受更多的监督与管理。因此在建立模拟外贸企业的同时,还应建立高仿真的外部经济环境。此部分应由专人负责,随时跟踪真实贸易环境及相关贸易政策的变化,调整虚拟背景条件,以达到模拟公司系统与真实状况的吻合,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环境的关注能力、适应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3 加强模拟公司的系统管理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开展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时几乎都是在本校范围内进行,缺少必要的对外联络,各模拟公司的活动缺乏统一的操作规则,相互之间难以进行业务交往,现实经济活动中一些十分重要的环节,如资金往来、财务核算、税务登记、海关申报、商品检验等都得不到真实的模拟,这种实践教学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模拟公司”教学,它只是一种简化版。因此,要进行高效的、更为真实的模拟公司教学,必须规范模拟公司实践教学的运行规则。同时,为了使这一方式得到最大限度的仿真,应扩大与外部的联系,如与国内外同类院校进行网络联系,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模拟实践。

34 提升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

“模拟公司”教学对指导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既需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能指导学生的技能操作,又需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模式是否能够达到一定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教师的素质和理论业务水平,而实验教学教师的素质必须是全面、综合的,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爱岗敬业精神;而且还必须十分熟悉外贸业务各个环节的实践工作。因此除需对指导教师做好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师资培训外,还应为其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包括港口、码头的实地参观,到各类外贸公司的制单科、业务科、储运科等实习锻炼,及时将外贸实务中出现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

4 结语

模拟实训是国际贸易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实训教学的模式创新对于提高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业务素质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模拟公司”的教学方法在高校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是符合高校实践性教学需要的,也是教育创新的一种途径,需要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对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蔡珍贵,王石,杨竹试析外贸模拟实验在外经贸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人力资源,2006,(1):246-247

[2]何莉萍产学结合的高级形式——模拟公司[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86-90

第8篇

1合肥铁路物流中心选址

1.1选址原则

(1)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合肥铁路物流中心的选址要满足城市空间布局规划要求,即合肥铁路物流中心需要在当前城市建成区的、间隔一定的距离寻找合适地点,以减少铁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阻隔影响。(2)与城市产业布局相协调。合肥规划建立四大产业聚集区,即西部产业聚集区、西南部产业聚集区、北部产业聚集区、东部产业聚集区。物流中心位置应尽量靠近物流量较大的东部和北部以第二产业为主的聚集区。(3)符合合肥铁路枢纽发展规划。未来合肥铁路枢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合肥东站位于枢纽的东侧,它是枢纽内唯一技术站。靠近合肥东技术站建铁路物流中心,符合铁路主要货物流向,保证进出中心的车流顺畅,便于列车的集结编组,可减少货车的迂回运输、折返运输等无效作业。(4)有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应能坐落于合肥城区快速公路干道旁,且与城市内部道路有顺畅的通路。(5)节省工程项目投资。合肥铁路物流中心是基于合肥南货场搬迁而生,新的合肥铁路物流中心若定位于合肥铁路枢纽内某货运站,有利于减少枢纽内铁路运输格局的变化和充分利用既有线路、货场设施(包括车站所衔接的专用线),减少工程数量及投资。

1.2选址结果

基于上述原则,结合合肥铁路枢纽货运布局条件,可作为合肥铁路物流中心的候选地点有:钟油坊站、桃花店站、合肥北站和双墩集站4个站位(如图1)。设计了城规目标、经济目标、工程目标、交通目标和交通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对模型参数的标定(限于论文篇幅限制,过程略),得到了4个位置方案的决策权值向量排序(如表1),方案3(合肥北站)、方案4(双墩集站)、方案1(钟油坊站)和方案2(桃花店站)。首选合肥北站方案的理由:(1)与合肥城市规划吻合度好。铁路物流中心选址于合肥北站位置,由于位于合肥城北庐阳工业园区内,不受场地限制,建设条件良好,硬件环境理想。(2)可充分利用合肥北站大部分原有的铁路设施与设备,铁路物流运作效率高。(3)交通区位较理想。铁路物流中心周边地区有宁西、淮南、合九等铁路线和合徐、合宁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4)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经营效果。合肥地区包括中部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和商业系统的需求旺盛,铁路物流中心未来易发展成与公路系统联手的货物储存基地和综合配送中心,并依托上海,开展国际物流服务。成为中部地区出境物资的集货基地、进口物资的转运基地。

2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布局

2.1物流中心功能设计

建设合肥铁路物流中心不是简单的合肥铁路南货场的货运功能“转移”或合肥北站货运能力的扩张,而是在铁路运输功能的基础上,引入物流理念,提升铁路在合肥物流业中的地位和知名度,提高铁路货运服务质量,为合肥铁路物流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合肥铁路物流中心的功能可分为:(1)基本功能,包括公铁联运及公路快运功能、仓储功能、配送功能、装卸搬运功能、包装及流通加工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商品检验检疫及口岸功能;(2)延伸及配套服务功能,包括货物调剂中心、物流技术开发与系统设计咨询、商务功能、车辆辅助服务、金融配套服务、生活办公配套服务。基于上述功能设计,合肥铁路物流中心的主要功能区可划分为:铁路运转区、铁路运输服务区、公路运输服务区、物流作业区、道路系统和停车场、综合服务区。

2.2物流中心设施关联分析

物流中心内部各功能区的布局取决于作业流程和功能区之间关联的强弱。如果用A、E、I、O四个等级代表功能区之间的关联重要程度,表2即为基于合肥铁路物流中心的关联线图底稿表。具体分析如下:(1)“1铁路运转区”是与其他关系密切的作业区数量最多的区域,应首先考虑其位置。铁路运转区的核心是铁路货物列车到达和出发作业区,因此其位置需要结合合肥北站的铁路正线位置一并考虑。(2)当“1铁路运转区”位置确定后,需要再寻求与其作业联系最密切的第二个作业区域。由表2可知,作业区1与作业区2、4、5、6的关联度等级均为A级(绝对重要),其中,作业区4、5除与作业区1关系最密切外,与其他作业区关联重要等级相对较低;而作业区2和6之间却存在着强关联特征。因此,选择“2铁路件货服务区”和“6集装箱作业区”同为第二序次规划其位置的作业区域。(3)当“1铁路运转区”、“2铁路件货服务区”和“6集装箱作业区”位置确定后,与它们作业关联密切的还有“3公路件货服务区”和“7流通加工区”。这两个作业区都与铁路物流中心功能拓展有关。其中,“7流通加工区”是铁路物流中心未来功能拓展的方向。考虑到铁路物流中心初期规划与建设要求,作业区7可定位于铁路物流中心的预留发展区域。因此,“3公路件货服务区”作为第三序次规划其位置的作业区域。(4)“4笨件作业区”和“5散货作业区”属于铁路另类作业货种,不仅占用场地大,而且货物移位不便,对物流中心环境有不利影响。因此,这类作业区分布于物流中心的外圈比较合理。分析表2中的关联关系,作业区4较作业区5与其他作业区关联关系略强,因此,应先定“4笨件作业区”位置,再规划“5散货作业区”位置。若以作业关联关系最重要的A级和E级为准则,合肥铁路物流中心7大作业区的位置排列框架如图2所示。

2.3物流中心布局设计

依据上述分析,综合考虑物流快速集散、物流中心内货物流动顺畅等要求,合肥铁路物流规划应利用规划道路、站前路条件,改建通站道路,以物流中心作业区为节点,道路为分割分界,形成作业集中、区域化布局,如图3所示。(1)铁路作业区采用混合式布置,其中铁路件货服务区和集装箱作业区与铁路运转区成横列布置,采用整列式装卸线设计,以提高集装箱和件杂货的装卸作业效率与能力;散货作业区和笨件作业区与铁路运转区成纵列布置。由于本站这两类货物作业量相对较小,日取送车量不大,调车作业对车站行车作业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另外,散货作业区设于车站最北端,与件货服务和集装箱作业区相隔笨件作业区,有效地阻隔了散货可能对物流中心区的污染。(2)公路件货服务区设于车站南端,近淮北路,便与货运车辆的进出作业,而且因其近集装箱和铁路件货作业区,为公铁中转(联合)运输创造便利条件。(3)流通加工区设于物流中心主作业区之外,主要考虑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将采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步骤,该作业区近期可能缓建,从土地有效利用出发,设于淮北路北侧是合理的。另外,该作业区邻近铁路集装箱作业区和公路件货服务区,也为未来物流增值服务的提供预留了条件。(4)物流综合服务区,主要包括物流中心的管理机构、信息中心和为入住的物流企业提供商务、金融、交易服务场所。其位置定为物流中心的东部,远离散货作业区,既保证了与物流中心主作业区的联系方便,也避免了物流中心的散货最大污染源。考虑到物流中心的发展可以分两步走:先建设近古黄路侧的一部分,根据未来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发展情况,适时增加综合服务区的规模。

3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建设与运作建议

第9篇

关键词:新常态;循环经济;绿色物流;企业物流;供应链;互联网+

Abstract: Huaian, the important central city in northern part of Jiangsu, is a north-south transport hub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in an excellent lo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resources. The economy has entered a state of new normal, facing greater downward pressure and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logistics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aian's economy and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connot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logistic,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Huaian's environmental logistic system of enterprise green logistics, green supply chain logistics and social green logistics.

Key words: new normal; circular economy; environmental logistics; enterprise logistics; supply chain; internet plus

引 言

2014年以来,淮安市主动把握和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物流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强化物流产业提档升级和集约集聚发展,加快提升淮安整体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并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底,淮安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达到305户,前11个月业务收入、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8.5%和25.7%。全国快递物流企业前10强有8家落户淮安,淮安传化公路港、海尔日日顺物流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新增3A级物流企业5户,空港产业园等3户企业获批江苏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获批数量全省第一。淮安空港产业园、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江苏双汇物流有限公司3户企业入选江苏省重点物流基地(企业),入选数量为苏北第一。然而随着物流生产中排放物不断增多,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如里运河水体污染、雾霾天气日趋严重等,加之物流成本不断上升,这些都阻碍了淮安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让淮安物流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实现淮安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索的课题。

1 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

1.1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产品废弃的全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或闭环流动的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形式,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称为“3R”原则)为经济活动的基本操作原则,把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在自然资源开采环节,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1.2 绿色物流。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作I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中降低环境破坏,净化物流环境,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包装、绿色仓储、绿色装卸搬运、绿色运输、绿色流通加工等。从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出发点,改进物流体系,既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又考虑供应链上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1.3 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关系。循环经济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融合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将经济活动重构成生态化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其尽可能小地影响自然环境,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质流通领域的绿色化,也即绿色物流的发展。

绿色物流是建立在一般经济学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外部成本内部化理论和物流绩效评估基础上的物流科学发展观,它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物流作业活动。就其内涵来说,绿色物流被认为是循环型物流、共生型物流与资源节约型物流。二者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点:

(1)二者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转向生态化和绿色化,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绿色物流涉及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将“绿色”和“环境意识”理念融入物流,使得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实现节能高效少污染,谋求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是现代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2)二者在物质流动方面都具有典型的“循环性”。二者具有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循环经济是物质反复流动的一种经济模式,以“3R”为基本原则,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强调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资源使用;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减少污染,实现经济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绿色物流体系始终把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环境放在首位,要求生产企业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和污染,多次使用废弃产品和包装容器,废旧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建立一种从生产到废弃全过程效率化、信息化和循环化的全新物流体系。

(3)绿色物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无论是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还是企业间的物能交换,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不能脱离物流。循环经济强调的是流通和资源的循环利用,而绿色物流则充当这一主角。绿色物流以绿色产品为基础,要求物流活动抑制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利用资源,减少废物物流,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建立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如图1),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物流是循环经济在物流业的表现,对循环经济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4)循环经济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及依赖的环境。传统的线性经济往往高开采、低利用和高排放,物质的流动具有线性特征,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循环经济的概念提出后,要求人类经济发展模式从单向线性经济向循环式经济转移,尽可能使物质得以循环使用,形成闭环,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达到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的目标。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将促进绿色物流理论的深化和绿色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即物流中没有废物概念,只有资源概念,各环节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转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

2 淮安市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物流体系的鹇砸庖

(1)绿色物流是淮安增强经济持续增长新动力的内在需要。淮安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对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化解过剩产能,为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赢得空间,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些都必须依赖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绿色物流的支撑和保障。

(2)绿色物流是淮安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重要手段。淮安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员,近年来,淮安物流产业快速发展,但是淮安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活动带来的环境负效应日益凸显,物流需求又基本以淮安市市区为中心、以周边4县为主要外部支撑,呈现明显的本地特征和“南重北轻”的态势。淮安要增强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作用,成为立足苏北、面向苏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必须将传统物流转向绿色物流发展和建设。

(3)绿色物流是淮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纽带。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通过吸引外资来调整结构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而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行业是否合理、高效和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淮安要真正成为继深圳、东莞和昆山之后的国内第四大台资高地,必须综合考虑市场、交通以及环境的综合治理等问题,建立并完善绿色物流体系,提升行业层次,吸引更多的国际企业入户淮安。

(4)绿色物流是淮安物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淮安邻江近海,地处苏北的核心地区,为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三角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交通资源优势,但是目前诸如物流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过小,布局分散;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程度低;物流技术标准低;物流节点布局合理化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许多因素制约淮安物流乃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淮安物流系统整体最优化和降低环境损害,有利于淮安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物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基于循环经济的淮安市绿色物流体系构建

绿色物流强调物流活动及物流决策对企业、社会、公众以及环境的全面影响,而非仅仅是物流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进而引起公众、企业和政府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平衡发展的关注,是一种新的和可持续的物流形式。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物流的核心是使物质在闭环中流动,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循环: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小循环是指企业内部物质的循环,属于企业物流层面;中循环是企业与企业间物质循环,即供应链层面;大循环是整个社会层面生产和生活领域的物质循环,即社会物流体系。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淮安市绿色物流体系构建应主要做好三个体系的建设(如图2)。

3.1 企业绿色物流体系。企业是实施淮安绿色物流的基本主体,从物流活动的角度构建企业绿色物流体系,鼓励淮安每个企业发展绿色物流,以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为基础,构筑从产品生产所需原料、零部件的供应和采购、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动,到产品的销售和使用报废后的回收等内部小循环的绿色物流体系。它不仅能改善淮安企业本身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能推动企业产品所在的供应链的绿色化,进而推动淮安整个社会物流系统的绿色化。具体来说,淮安企业绿色物流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集约资源。集约资源是发展物流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也是绿色物流最本质的内容。根据集约资源的要求整合淮安企业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能大大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保护环境,促进绿色物流业的发展。

(2)绿色采购。绿色产品的生产首先要求构成产品的原材料具有绿色特性,绿色原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环境友好性;没有任何涂镀,废弃后能自然分解并能为自然界吸收的材料;易加工且加工中污染最小甚至无污染;易回收、易处理、可再利用的材料,并尽量减少材料的种类,这样有利于原材料的循环使用。因此淮安市企业内部应努力加大采购部门与产品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在采购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在绿色供应物流中增加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的环境指标,对供应商的环境绩效进行考察,共同决定采购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及选择的绿色供应商和与供应商的合作方式。通过减少采购难以处理或对淮安生态系统有害的材料等措施,提高材料的再循环和再使用,控制材料和零部件的购买成本,降低末端环境治理成本,改善企业内部环境状况,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最终提高企业声誉和企业绩效。

(3)绿色生产。绿色生产追求两个目标,即通过可再生资源、二次能源的利用及节能降耗措施缓解资源枯竭,实施持续利用;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排放,提高工业品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的相容程度,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淮安居民和环境带来的风险,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4)绿色包装。包装是生产的终点也是物流的起点,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选用绿色包装材料,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促进生产部门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和更多使用可降解或可回收的包装,既能经济地满足包装的功能要求,又可以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还能提高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率,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绿色装卸搬运。在装卸搬运环节,合理利用现代化机械,提高绿色设备使用率,增加托盘、集装袋和集装箱等成组设备的使用,减少装卸搬运次数、消除无效搬运,避免货损,保持物流的均衡顺畅,降低物流成本、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6)绿色运输。淮安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合理配置配送中心、制定配送计划、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等方式,为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开展共同配送、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达到缩短运输路线、减少不合理运输、提高车辆装载率、降低运输事故、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

(7)绿色仓储。仓储在物流系y中起着缓冲、调节和平衡的作用,是物流的中心环节之一。绿色仓储要求企业科学仓库选址、合理布局仓库设施设备,可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及人员的影响。通过借鉴苏南和其他发达地区物流发展经验,并结合淮安实际情况,适当发展立体仓库技术,提高仓库库容利用率,运用先进的保质保鲜技术,保障存货的数量和质量。选用清洁能源工具进行仓库清洁作业,在无货损的同时消除污染,尤其要注意对有毒化学品、放射性商品、易燃、易爆商品的泄漏和污染的防止。运用6S管理方法,加强仓库日常维护和保养,做好防潮、防腐、防水、防变、防漏、防尘等工作,保证仓储安全和质量。

(8)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流通中的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根据需要施加分割、分拣、计量、组装、商品检验、包装、价格贴付、标签贴付等简单作业,防止加工中的货损和二次污染,以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最终产品,它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9)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物流不仅是商品空间的转移,也包括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储存和利用。企业应从市场需求出发,对绿色物流系统包括消费信息、科技信息、资源和产品开发信息、组织信息、竞争信息、市场规模信息等在内的相关绿色信息进行搜集,并结合企业自身和淮安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以促进淮安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

(10)绿色营销策略。绿色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社会绿色市场营销模式。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形成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设计绿色产品、制定绿色产品的价格、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渠道、绿色营销的促销活动为主线的绿色营销策略,注重淮安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淮安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协调统一。

(11)废弃物物流。废弃物物流(Waste material logistics)是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由于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严重地影响淮安居民和工作人员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投资环境,必须有效地组织废弃回收物流,使得废弃物得以重新进入生产和生活循环或得到妥善处理。

3.2 基于循环经济的淮安产业集中区的绿色供应链物流体系。新常态下,淮安以农业“4+1”(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和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主导产业体系)、工业“4+2”(即盐化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两大战略性新兴优势特色产业)和服务业“4+3”(即物流、金融、旅游、商贸四大基础服务业和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三大新兴服务业的特色服务产业体系)的产业集群推进经济加速转型升级。产业集群能否形成“葡萄串效应”走向高端,关键在于形成产业链,但是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的制造、运输、使用过程都会产生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威胁居民的健康和生态平衡,进而制约经济和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将“绿色”和“环境意识”理念融入物流,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物资(资源、零部件、产品)回收和循环利用,实施产业集中区内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的产品绿色设计、绿色原材料采购、绿色供应、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销售、绿色运输、绿色使用和产品废弃阶段绿色处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充分利用,建立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筑淮安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和生产区域之间的中循环,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资源生产企业、商品生产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组合在一起,以产业集中区内的物质循环为载体,实现供应链体系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和商流“五流合一”,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集群或经济区。

在整个供应链循环体系中原材料供应是整条绿色供应链的源头,从自然界提取的原材料,由各种手段加工形成零部件,同时产生废脚料和各种污染,这些一部分被回收处理,一部分回到自然中。零部件被装配成为产品,进入流通领域,被销售给消费者,消费者在使用的过程中,要经过“使用―维修―再使用”,直至产品生命周期终止报废。产品报废后经过回收拆卸,一部分零部件被回收直接用于产品的装配,一部分零件经过加工形成新的零件;剩下部分经过处理,一部分形成原材料,一部分返回到自然界,经过大自然的降解、再生,形成新的资源。从绿色材料的循环生命周期可以看出,整个循环过程需要大量的能量,同时产生许多环境污染,这就要求生产者在原材料的开采、生产、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再用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充分利用能源和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必须严格控制源头的污染。

3.3 基于循环经济的淮安社会物流体系。以淮安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为着眼点,统筹淮安城乡发展和生产生活,建立城镇与城乡之间、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循环圈,通过公众、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生产、生活以及流通领域的整个社会的大循环,构筑符合循环经济的社会绿色物流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的社会,实现淮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1)公众的绿色消费理念是淮安绿色物流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淮安清洁的环境给公众带来的是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质、畅通的交通、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关心环境污染问题、具有环境危机感的公众往往崇尚“绿色消费”,坚持绿色消费方式的淮安居民更愿意购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产品或服务。可以说,正是公众的绿色消费观念,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提供绿色产品、绿色包装和绿色服务。对于企业来说,物流系统的绿色化将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声誉,从而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赢得更多的客户。另外,淮安居民对企业某种非环保行为的强烈抗议也会促使政府采取相应的法规措施,从而限制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促使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战略和逆向物流计划。

(2)政府必要的服务和环境监管是淮安绿色物流发展的保障。绿色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必要的服务和监管,包括金融、财政、保险、监管、计量、教育等政府职能的发挥。在政策和规章制度上,淮安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可通过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制度化,直接限制资源浪费型和环境污染型产业的发展;淮安市环保局可以制定相应的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限制;对噪声污染、废气污染行为加以惩罚和限制;对包装废弃物、产品废弃物的处置进行严格的限制。财税手段上,可以对道路资源、不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包装材料的使用等收取附加费;以基金或补贴的形式,对物流过程中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的行为予以鼓励和资助。政府可以通过开展绿色物流的宣传教育,向物流中的经济主体――工商企业、物流企业以及末端消费者,大力宣传绿色物流的内涵和意义,强化绿色物流意识。通过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推动企业从自用车运输向营业用货车运输转化;普及使用清洁能源车辆;促进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政府统筹物流中心的建设;采取措施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开展运输方式的立体交叉发展,以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从而最终实现物流效益化,特别是要提高淮安中小企业的物流效率,达到环保的目的。当然政府在实施中要注意统一标准,避免多头执法,可以说,政府职能的正确有效发挥是实施绿色物流战略的外部驱动力,是绿色物流发展的保障。

(3)“互联网+”高效物流是绿色物流发展的未来趋势。物流行业进行“互联网+”的核心一定是物流,互联网只会让这种信息变得对称,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完善智能配送体系,提高物流效率,节约社会资源;加快建设跨行业的淮安物流信息互通共享平台(如图3),共享物流各个环节信息,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

①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在各仓储单元积极推广应用RFID、2-dimensional bar code等物联网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网络化管理、实时跟踪以及库存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货物调度效率。鼓励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升包装、分拣、仓储、运输等作业效率,提高各类复杂订单的出货处理能力,缓解货物囤积停滞瓶颈制约,提升仓储运管水平和效率。

②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加快推进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促进人员、货源、车源等信息高效匹配,有效降低货车空驶率,提高配送效率。鼓励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结合构建物流信息互联网络,加快推进县到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③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发挥互联网信息集聚优势,聚合各类物流信息资源,鼓励物流主体和第三方机构使用“淮安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仓储、运输和配送信息,开展物流全程监测、预警,提高物流安全、环保和诚信水平,统筹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新技术构建互通江苏省内、下达淮安县区、兼顾乡村的物流信息互联网络,建立各类可开放数据的对接机制,加快完善物流信息交换开放标准体系,在更广范围促进物流信息充分共享与互联互通。

参考文献:

[1] 周业旺. 循环经济视角的物流园区绿色度灰色评价[J]. 价值工程,2012(5):26-27.

[2] 杨国川. 我国循环经济下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J]. 莆田学院学报,2012(6):28-32.

[3] 王婷睿. 基于循环经济的辽宁省绿色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0(4):120-122.

[4] 王保乾,张. 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物流的发展探析[J]. 中国商贸,2011(3):147-148.

[5] 储国斌. 我国中部地区绿色物流及供应链构建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 祖t. 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策略分析[J]. 北方经贸,2015(11):39-40.

[7] 代承霞.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武汉市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1(6):39-42.

[8] 陈超.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废旧家电回收体系构建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 蓝庆新. 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物流系统发展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7):29-34.

[10] 申作兰. 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包装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173.

[11] 任咏梅,胡士杰.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绿色物流发展[J]. 物流科技,2013(9):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