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教育

初中语文教育

时间:2022-12-03 20:58: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语文教育 情感教育 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情感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情感是人对世界存在着的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感受,它反映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当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主观需求时,而所谓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概念,与认知教育有所区别的是,它将人的情感摆放在第一位,并通过教育促进人的情感的发展。情感教育的实施不但使学生们的情感在语文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得到升华,还可以有效协调与其它心理机制之间的关系,使人的心理机制达到最佳状态。与其它教育比较而言,情感教育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具有兴趣性、适应性、创造性、审美性这几个特征。

2初中语文教育对情感教育培养的策略

情感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因为它是一种充分结合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状况的教育,同时它又把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与感情融合到一块,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充分培养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初中语文教育对情感教育培养:

2.1社会生活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生活如同一本丰富的教材,在语文的教学课堂里面离不了生活这一鲜活的教材。由于生活含了人的思想、言行、品质、灵魂、修养等等,是人类情感的基石和源泉。生活也如语文教材的延伸,我们只有认真去深入生活中,去体会生活,感悟生活,才会从观察到的生活里面真正去了解生活,我们才知道怎么样做人,才能更好把语文这门课程学好。在将生活阅历和社会阅历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快地帮助学生去认识这个社会,感悟到人生的门径。比如,现在存在的实际问题,许多的初中学生写不出丰富情感的作文,不是由于他们本身对汉字、词语掌握的不好,究其原因,而是因为学生没有一定程度的生活经验,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这时候让他们写出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完全不太可能。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去观看报纸、电视、网络媒体,通过这些媒介去关注社会,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生自己写出含有丰富情感的文章,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2.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意识地效激发学生兴趣,是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情感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教育规律早已经揭示了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完全有必要让学生对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他们善于学习教材、欣赏教材、运用教材和研究教材。只有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的学习、欣赏、运用与研究,才能让学生在清醒的认识比较中发现自我,重塑自我,进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节与环境,尽最大可能地做学生学习的忠实引路人和指导者,真正让学生善于和敢于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去体验和理解初中语文教学。这样,日复一日,学生就会在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下,逐渐产生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起自身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情感与经历,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2.3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渗透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渗透情感教育,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地明确问题。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对问题情境进行多途径以及多渠道的创设。例如在讲《无题》这首诗的第一句时,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觉得最难的事情有哪些,再和诗中的“难”去比较,充分体会诗人面对自己所爱的人的离别,因无计可施而感到的困惑、惶恐和惘然的情感体验。

3结语

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课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学目标赋予老师和学生的使命不只是要突出工具性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展现出这门课程的人文性、情感性。语文教育与其它教育有着极其不一样的地方,是因为它极具思想和内涵的特殊教育,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能力,更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融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最大能量。

参考文献

[1] 孙新安.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导刊,2012(12).

[2] 胡华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才智,2011(19).

第2篇

一、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这首先就要求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更加适合现代社会教育教学所需要的语文教材内容,使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更加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材从生活实际当中来,再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这样反反复复,一来二去的,就会产生经验与体验,吸取经验,摒弃不足,这样不仅仅可以优化语文的教材知识内容,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体会到了初中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开放化和实践化,把最优质的语文教材知识内容在无形之中,教授给了学生。同时,语文学科,可以直接地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全方面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要加强学生对听、说、读、写全方面的指导练习,可以说,一个学生,在他走出校园之前,这个学生身上所具备的口语表达能力与人交际能力,几乎都是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所锻炼出来的,在这其中,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协调发展。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内容学到了,掌握了,是根本不够的,语文教师还要加强引导学生在自己生活的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例如,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大自然,去亲近大自然,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二、语文教育的开放性

语文的教育特点中,根据我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可以得出,学生最乐意接受的,还是语文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因为语文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在语文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关,紧密联系上也有所体现。初中的学生学习语文,不应用语文。这样子,语文的教育教学效果会受到社会生活的检验。所以,必须要根据社会与学生的发展实际与发展能力,来采用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的教学活动,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相结合,相联系”。在新修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规定说:“初中的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所以说,作为初中语文学科教师的我们,不仅仅是能够做好课堂教学的任务就可以的,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学习与实践,比如,加强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理论应用到课外阅读上,学校应该开放图书馆,优化图书室,让学生由课堂内教学走向课堂外学习,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主动去学习。学生同时还可以发现和寻找一些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资料和信息,学习和感受到课外新鲜灵活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语文教师精讲教材

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大部分的教师不分重难点,把知识点全都教给学生,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再应用到现代的初中学生身上了。现代教育教学,教师要注重把眼光放在那些重点、难点、关键上,不能够全抓起来,一股脑地再塞给学生。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要给出学生更多的时间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要做到简而精,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多动手。语文教师也要适当地采用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学习,独立获取新知识,培养自身能力,初中的语文学习,并不是其他学科一样从完全不知到知的过程,语文学科更加地贴近生活,所以学生完全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掌握的知识自己去学习。另外,教师有一点不可以忽略,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学习,要求教师要主动地去与学生交流,比如,可以设立讨论课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可以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氛围。同时讨论课还可以让学生有最大限度活动的机会,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只是发展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发展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智慧和能力的机会,使学生充分地锻炼了自己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总而言之,初中的语文教师要能够熟练地掌握教材,驾驭教材,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特点与现代教育的新要求,来积极寻找最佳的语文教育教学方式,要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整理,教学内容要具体化、清晰化,这样,教师才能够方便地总结规律,把知识迁移到学生的大脑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对学生只进行引导和点拨;要经常为学生准备课外的阅读材料和实际生活中与课内有关的资料。总之,教师一定要重视起语文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作者:王志刚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双望镇总校

第3篇

关键词: 人文素质;语文教育;学生

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常常会发现,部分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存在着失落的现象。何为语文的人文性?事实上就是语文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的综合品质,是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文化和一切优秀经验的吸纳所反映出的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也可以说,语文的人文素质是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内涵的、水平层次高的语文涵养。

一、语文人文素质

语文的人文素质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知识。也可以称为“人文知识”。“人文知识”不同于“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是指基础知识。而人文知识则是与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以文字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体验、把握、表达和解释。人文知识具体可以提现为: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宗教知识、历史知识等。

(2)思想。也可以称为“人文思想”。人文思想存在于人文知识之中,亦可以称之为人文知识的延伸,是人文知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如果人文知识具有个别性,那么人文思想则是是抽象性的东西。与科学思想相比较,人文思想更加偏向于民族的色彩、意识形态和个性色彩特征。而科学思想探求的是真理,是不以人的感彩而偏移的。语文的人文思想就体现在语文教材之中、教学活动中和语文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的过程之中。

(3)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的实践方法,人文方法可以表现出人文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学会运用人文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中的重要环节。人文方法重点在定性,强调体验,并且其和特定的文化要有一个联系。语文的人文方法体现在思路、文路、学路和教路之中。

(4)精神。人文精神指的是一个人的个体,所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怀,是一种以人作为对象、以人作为中心的思想。其中主要包括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和人格等。人文精神是人文方法、人文思想产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基础,其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人文思想。

(5)行为。人文行为是指,人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感悟,唤起人对生命本身性质的追问,养成一系列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人文知识内化即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的人文化就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取向,在实施人文关怀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中使学生获得人文知识和人文思想、学习人文方法、塑造出人文行为。

二、语文教育人文化的价值理念

在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同样在实施着人文化的教育,其在初中教材上的编写之中,加大了社会、哲学、文学、历史、科学史、艺术等人文科学内容的课文数量。在课堂的设置上,同样也增设了具有人文性质的语文课程。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不光是学生去学,也要老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需要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怀学生、努力使得学生造就身心健康、追求自由、知识丰富、有爱正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加应该讲求人文性渗透,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笔者认为,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出重视生命的价值、死亡意识、思辨意识、超越意识、审美意识、宽容意识、自由平等意识、责任意识和人格意识。这九种意识,便是语文教育人文化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构建初中语文教育人文化

语文教育人文化主要是对语文学习主体素质的建构,语文学科要实施好人文教育,就必须将语文学习主体素质的建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读写教学是构建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弘扬阅读人文精神,提倡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和阅读需求的多样性。从文学作品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人文情感的浸润。在阅读一个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同时,要源于“生活”人文,让学生体验到语文教学中“人性”的生活元素。在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有能让我们感动的事情,它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的舞台。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人与事,并通过这样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人文。那么就能运用这种方式,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个体悟、每一个领悟、从而引导学生的“人文意识”。这便是运用“生活”人文来构建初中语文课堂的一种方法。

还应当缘于“情感”文化,让学生体味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情”情感元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善于抓住与书本中的各色人群相遇的“缘分”,在教学中多注入“人情”感情元素,引导学生痛优秀的文化进行接触。充分运用情感元素,来培育学生们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珍爱青春的良好心态。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4)

[2]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回归生活

“学习即生活”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名言。语文新课标也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可见,语文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语文知识的建构,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现阶段,语文教育与生活衔接不严密,缺乏长期的规划,只是在个别课文中或特定的环境实施,没有延伸得语文的各个方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语文教育回归生活的理解,并通过分析与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联系生活,营造生活情境

课堂教学的成败除与教师精心的课前准备外,还与营造生活化的课堂环境有密切关系。而传统的教学环境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不受限制、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活跃思想、促进创新。运用生活情景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到教学活动,深入持久的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中,让学生体会父爱是本课教学目标只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为了让学生体会父亲的爱,在阅读课文之前,先给学生播放《父亲》歌曲,“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让歌曲中富有深意的歌词和旋律来打动每位学生。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情感。学生此时激动万分,有说不尽的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学生已经投入到对父亲的感情之中,于是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个父亲都非常关爱自己的孩子,那我们应该怎样去解读自己的父亲,去感受父爱的伟大呢?然后导入今天的新课朱自清的《背影》,请同学从中能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能快速的投入到本文的学习之中,学生主动的参与课文的阅读与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都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课堂气氛活跃,以生为本的语文生命课堂得到体现。

这样的语文课堂就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学生才能学会生活,成为社会中的人。当然让学生关注生活,也应该是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可以是社会问题、也可以是身边的小事,也可以是对人生思考等。例如,讲授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让学生把自己的困难与作者的生活进行比较,学生的感悟就很深,从而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灵动的智慧,这就是我们要学习普希金的精神。教学中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语文知识,而且也对进行进行了思想教育,教书与育人双丰收。

二、贴近生活,提升写作能力

中国的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注重课堂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会导致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与社会发展不匹配。同样很多学生的写出的文章也与与生活脱节,不真实。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耐心的指导、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坚持把自己真实的东西写出来。学习即生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警示名言,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文章即生活。语文的学习无时不在,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学习的场所,应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学生发现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文章也是艺术。学生要把生活当成写作的源泉和动力,这样才能去发现,艺术性的表现,那么就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创造出生活的文章,那么写作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写作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为此,作文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是学教育对象,学生思维的发展,要靠教师的培养。老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全方位地思考,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写作的源头和动力来自生活,首先在写作之前学生要观察、思考生活。因此,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人物、事物,通过语言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片段,然后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所想象的意境中去。给予这种情况,可以为学生有创设丰富想象的感性材料,供学生参考和研究;这样学生就有东西可写,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激活和释放,学生的思维水平就会得到提升。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多渠道和途径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如网络、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电影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的学生视野变宽、并且这些都是切近学生生活的。

三、丰富生活、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不应只教语文教材,而是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活动,将语文教育与各种活动联系起来,在活动中进行语文教育,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1、可以利用各种节日,让节日文化渗透语文知识。通过过节这些活动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语文,这样学生就会在生活中获取语文知识,并学会运用。例如,过元宵节,我们可以布置任务收集关元宵节的有关信息,元宵节的来源及风俗习惯,也可以开展做汤圆和猜灯谜活动。这样学生就会在活动中丰富知识,拓展视野,语文教学也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同样的,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过节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并学会应用。

2、利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运动会、艺术节、读书活动,环保周等活动的开展,合唱比赛、朗读比赛、书画比赛、征文比赛、各种竞赛中的举行。随着传统文化进校园,打造美丽校园活动的开展,这些都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来讲,学生开展的这些活动都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机补充,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升语文素养,也调节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劳逸结合,让学校成为以生为本的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那么学生才能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3、开展班级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干部选举,让参加竞选的同学上台作演讲竞选;运动赛场,让学生参与小记者的行动;好书推介会,让学生谈读书的感受及阅读的意义等一系列班级活动,可以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和积累,同时有搞好了班级建设,让班级形成了合力。学生在开展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其实是让学生对语文听说读写进行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培养和提升,因此班级生活与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是和谐统一的。

总之,语文学习要有生活实际相联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做一位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作文;感悟;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67-01

众所周知,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推动写作教学水平的提升,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写作能力,还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与表达等各方面的掌握,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而目前存在作文难教、难写的现状,从而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新时期,教育教学逐渐加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新时期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合理的引导学生快乐的写作

其实有很多学生谈作文色变,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差的原因都是不喜欢,不愿意去写,从而导致作文水平偏低。事实证明,消极情绪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新时期,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合理引导学生快乐的写作文。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热情奔放、喜欢表达、善于交流的,好朋友之间总是有说不完的悄悄话。但是遗憾的是,有相当部分初中学生在作文中却没有什么话可说,甚至是无话可说,但也是套用材料、说一些毫无新意、枯燥乏味话语。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应该在作文教学中赋予更多的快乐因素。比如可以自主命题。每个学期,我都会开展学生自主命题作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作文空间中,充分品尝到自主作文的快乐。在开展自主命题作文时,教师不应该在体裁、题材等方面加以限制,要有效鼓励学生自由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创作,写自己最善于表达的文体,给予学生更多地表达自由。真正让学生从中获得了快乐作文的情趣。是走出课堂。若想有效提升初中生的作文水平,就不能只拘泥于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近社会,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观察自然和社会的机会。语文教师应该利用适当的机会,鼓励和安排学生走出课堂,去有效靠近自然、走进社会。融合学生亲身感悟、亲身体会的作文,才会真正有真情实感。才会是真正的好文章。相互批改。通过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可以不断让学生看到他人的写作优点,折射出自身的写作缺陷,我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如此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的,先将范文印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范文之后,告知学生批改作文的基本要求。最后再要求学生写出切合实际。摆明优点和不足的评语,写评语也是一个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好载体。通过批改作文,既能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作文技巧.又为学生插上快乐作文的翅膀。因此,新时期,对于初中语文写作的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乐趣,使得学生快乐的进行写作,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重视培养学生情感的升华,建立良好的写作习惯

对于写作的训练,不能仅仅为了考试。为了考试的写作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从而降低学生写作的热情。其实,写作是以生活作为创作源泉,由于某方面情绪受到触动,而产生的各种感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做好对于学生的写作指导,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帮助学生构筑起良好的写作习惯,从而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达到对于各种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并建立起写作的兴趣及自信心。语文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作为载体,充分把握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在写作技巧、写作语言、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展示,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从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锻炼,并着重从某个容易触发学生情感的关键点,进行情绪的渲染和调动,努力帮助学生激活并调动其内心的情感。初中语文教师要以写作的成就感为引,来激发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的欲望,并通过不定期地沟通,来潜在地引导学生进行持久的写作。一方面,教师可以用写作与个人气质修养的联系,来引导学生去感受懂得写作的人,其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感染力、吸引力,以及因为某些人懂得写作而受到众多人的喜爱等现状,激发学生对于自身写作成就的想象,从而帮助学生在情绪上消除对于写作的抵触感。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分析这些颇有写作成就的人的写作历程,来为学生指引获得成就的路径。只有这样,有情而作的文章才是我们希望出现的文章,只有这样,才符合我们语文学科的教育要求。

三、组织实践活动,在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人文关怀

前言:人文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初中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其中不仅包含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兼顾人文精神的渗透,初中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现状

目前,人文教育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教师在传授基础、培养技能的同时,已经认识到人文素养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尤其是语文作为中考的重点科目,教师更加侧重对考试内容的讲解,而忽略了高(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人文关怀。因此,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微乎其微。虽然,近几年来,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初中语文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人文教育融入到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但是,大多数地区的教学中还是以提高学生分数为主,没有真正做到人文精神教育,导致初中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因此,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培养势在必行[1]。

二、初中语文教育中落实人文关怀的有效对策

(一)树立人文语文观

观念是引导人们行事的重要标准。为了能够更好地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作为授课过程中的引导者,必须要转变传统的落后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文教学观,重新构建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采取现代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要加强对自身文化素养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通过树立正确的人文观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语文教学当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树立和拓展[2]。

(二)教学内容方面

为了能够实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需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侧重选择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材,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下来许多美好的人文素材,例如:《出师表》中诸葛亮忠诚又具有责任感的形象曾打动过无数人,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这一文章的讲解,使学生们更加深入的感受到忠诚、责任等人文素养的美好,再如初中第三册玛丽・居里《我的信念》中能够充分体现自信乐观等美好品质,这些优质的素材为初中语文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了支持,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推动初中语文教学人文关怀的落实。

(三)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学习氛围对于学习效果是具有一定影响的,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建立一个人文文化的教育环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们充分融入到人文氛围当中,学生就会对人文精神有所感悟。教师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样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习产生兴趣,另外,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在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

(四)提高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质量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要更加侧重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实现课堂与生活的高度统一。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人文感受,努力提高教学中人文教育质量。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培养,就必须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展开教育和培养活动,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并充分发挥各自主体作用,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学生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发挥主体价值,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4]。

(五)注重对语文阅读中的人文关怀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知识,扩展学生视野,也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增加阅读课程数量,渗透人文精神,这也是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的选择阅读材料,例如:矛盾的《白杨礼赞》,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和气质,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人生、集体都需要正直、倔强、不屈不挠和力争上游的精神;或者《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忠诚与责任感。通过这些材料的阅读,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人文培养,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工作起到积极作用[5]。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对学生个体情感的关注力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作用,构建正确的人文精神价值体系,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文富.理性对待・人文关怀――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拓展阅读[J].广东第二课堂(初中版),2010,18(03):259-261.

[2] 张华.德化:语文教育的突破与超越[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0(05):12-14.

[3] 张焕霞.浅议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10(8):158-159.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培育;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上,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仍不尽如人意。因此,要想切实做好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在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并且不断的完善与改进教育教学手段,进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不断的提高。

1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是小学语文的升级版,其在内容和结构上均与小学语文有较大的差异,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综合应用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为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提高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这样就使得语文成为一门普通的学科,难以充分发挥其作为人文学科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没起到多大作用。因此,要采取相关措施,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全面发展。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1.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所受重视不足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对于语文学科的理解不足,他们认为语文学科就是一门与文字相关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新字新词,阅读文章与诗词才是最重要的任务。教师将学生通过考试当成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优雅性。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每一个阅读文章在字词使用与修辞应用方法都具有很强的巧妙感。部分教师忽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让语文学科内容的魅力无法得到发挥,更影响语文学科教育的进步。

2.缺少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正确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利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利用整节课的时间讲解课本知识,很少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这就让很多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教师的控制,只能跟着教师的脚步走,死记硬背一些知识,不能自由地发表看法。部分教师习惯了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觉得没有必要更新教学手段,更很少考虑思想的创新,没有意识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课外实践的重要性,这就使初中生丧失了很多思维能力锻炼的机会。

3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更加自由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与快速进步。

1.加强语文课堂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之一。想象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学习能力之一。利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本知识进行形象化与具体化处理,有利于语文学习难度的降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会让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在语文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教师要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激发,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锻炼思维能力。学生有机会进行自主思考,就很有可能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发表观点,描述理解,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首轻音乐,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想象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学生能够利用想象与思考将文字转化成为图画与现实,就可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快速提高。

2.加强语文课堂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对于其语文学习效率的高低有重要影响。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用眼、用脑、用手、用心、用耳,每一个感官都得到调动,才能实现个人学习效果的优化。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袋去思考,将课堂中的阅读与写作学习结合起来,记好笔记,才能让课堂知识被消化。学生调动思维,将课堂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构建成知识体系,才会让语文课堂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于一切事物都有想法。但是,逻辑思维尚不健全,个人理解自然会缺乏理性,想法的逻辑性不强。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就要利用阅读与写作教学,引导学生整理语言,发现语文应用中的技巧,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过故人庄》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每一个诗句之间的联系,通过思维运动分析其中的内容联系与结构联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故人”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通过思考说说写作思路。写作思路越顺畅,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就越强。将阅读与写作完美结合,可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3.加强语文课堂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作为衡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元素。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就会有更多学习想法,有更多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通过讲解让学生有灵感,有新想法,新角度。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与表达事物的教学。比如在讲解《女娲造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女娲造人的利与弊”为主题开展课堂辩论,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想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4.图画课文

形象生动是语文学习的一大特点,这种形象是借助文字进行表现的。所以,在进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将语言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图画法不仅可以将形象的语言转化为画面,还可以将抽象的语言转为画面。学生在进行这种转化的过程中要展开想象,认真动脑,这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形象语言画出五幅画: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迎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文的语言,很好的将这几个画面用图画形式表现出来。

5.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监控

整个教学及学习情况要及时进行监控和反思,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自我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体现。如魏书生提出的“班级管理模式”具有“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特点。他在“科学化”中的建立了“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与“总结反馈系统”,体系了教师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学习了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检查学习效果、取补救措施的能力。

4 结语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个人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应用性,在语文课堂中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创新语文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将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等多项思维能力相整合,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系统培养,促进当代初中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泽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亚太教育,2015,04:60.

[2]胡玮玮,李继峰.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56-58.

第8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研究者都提倡教师应成为“反思实践者”,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持续的状态。但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尚存在非持续性的特征。基于此,本文通过交叉学科研讨,导入管理学相关原理与模型,实现教师教学反思的持续性,提速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推进能力。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 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  "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第9篇

当今初中语文教育的课堂逐渐向着开放化教学发展,走出了课堂,不拘泥于课本,侧重点放在了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教学方式也更为多样化,教师走到了学生当中,共同参与学生活动,使教学氛围更加和谐,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学生服务。教师把对学习的自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但是,在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出现则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当今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够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较大问题。要实行素质教育不可朝夕而至,但也要稳步提升,下面就如何在教学反思的角度下对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及改革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反思如何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中,唯有师生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的自信心增长,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敢于直面提出问题。只有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育教学工作得以全面展开。成功的教育教学需要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展开,这种活跃氛围的形成需要教职人员通过一些赏识、表扬、关怀等形式传达给学生,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才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感,调动起积极的学习热情,以尊师重学的形式反馈给教师,这是初中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同、理解及关爱,希望在老师眼中所有人都能平等对待,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应对学生存有歧视想法,要建立健全的初中语文教育的赏识教育,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态度是否平等,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是否有利等问题,拷问自己,改善教学。

二、反思教育改革。读懂学生心声

1.突出人文性,兼顾应用性。在新课标中,感情态度、价值观等一系列的人文因素摆在了教学目标的首位,凸显了语文教育中丰富的内涵,展现了语文本身的魅力。但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在语文教育中人文性凸显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应用性。要合理运用使其相互交融。在语文学科中,人文性与应用性相互依存并相辅相成,达到了高度统一。当下的语文教育在课堂工作中的做法发人深省,值得教研人员进行反思。有些教职人员认为语文新课标改革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淡化及削弱,在教学中单一的重视人文性,但对字、句、段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几乎不提,一些教职人员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教学体制退步的现象,从前的教学侧重淡化了,公开课里更缺少了这种原有的“彩头”;听不到朗朗的书声,随之而来的是热闹的课堂氛围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再重视对文字及精彩段落的赏析,没有了咬文嚼字的热情,使得学生缺乏对基础的训练及对人文素养的积累,篇幅不长的文章学生读来却结结巴巴,口不择言。试想下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字句都无法读得通顺;写作文时白字连篇,基础的字词都没办法写对,那么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教师的悲哀。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领悟能力再强,也无从表达。语文教学如果长期如此,流失了听说读写的基础及学生基本技能的历练,那么对教育教学当中的一切活动都将成为水中花、镜中月。因此,在我们极力强调要提升学生人文性发展的同时,万万不能以“去基础化”的激进性教育方式误导学生为代价。要在抓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的同时。兼顾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通过课堂渗透给学生,加强教师对自身职能的充分利用。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做好人文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才是教育教学的精髓所在。

2.培养自主性。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及构建,弱化了计划与教授。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从而提高课堂灵活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中当仁不让,并要将主要的学习时间交还给学生,甘居二线。并加以辅助,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将主要时间交给学生并不等同于放任学生自学,当教师曲解了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意思后,就会出现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授课时间缩短,课堂上形似热烈的讨论却实质上是学生在无主题、无目的的胡言乱语,教师竞还对天马行空不切合实际的言论提出表扬,并冠以“有新意”。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最不愿目睹的场景。教师不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应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那么又该如何做到这点呢?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发现其中的趣味性,从而在课前对学生做好预热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中去。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应该在学生课前进行伏笔的埋藏,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会,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翁。

三、结语

新课程的实施让教师长久以来的教学观念得以改变,同时也推动了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曾经低效率的单一被动式的学习风格在逐步蜕变,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学习方式正在渐渐走进当下的课堂。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常对陈旧的教学模式及现下新课标实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分析,这对于当今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初中语文;课程创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19-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形势竞争的激烈,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要从我国的教育入手,只有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有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然而语文教育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提高其他综合能力的基础的基础,所以重视语文创新教学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迫在眉睫的任务。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初中语文活动课程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现状的也面临着改革与创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初中语文活动课程的开展状况大致有以下特征:课时难以保证,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机动课程和补充课程,经常被其他教学内容挤占;课堂内容单调,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少中学把活动课程单纯地理解为学习活动,课堂内容一般以自习课和问答咨询课为主,成为了变相的"学习课堂";:教学形式陈旧落后,不少中学教师对语文活动课程缺乏钻研劲头,一般沿袭过往的形式,如轮流演讲等等,缺乏新意,也导致了初中语文活动课程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鸡肋课程。本文结合长期教学实践和理沦思考,针对初中语文活动课程的现状,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的新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1.打破课堂的封闭性

活动课程的重要内涵,就是要打破教室空间和课堂的局限性、封闭性,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和丰富多彩的平台。因而在活动课程中,打破课堂局限性,就是迈出创新的第一步。在这里,教师要打破课堂的封闭性,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1.1 促进课堂与生活的融合。课堂是有限的空间,生活则是广阔的天地。活动课程要达到容量大、启迪深的效果,就必须走下讲台,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活动课程的设计要尽可能贴近生活。以作文教学为例,初中语文作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高的要求,这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生活经历和实践积累。而活动课程则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机会。比如说对于记叙文的写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短期的志愿者或者公益活动,鼓励学生从活动中发掘新视角,达到新高度。对于议论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录像辩沦赛,赛后让学生通过录像采访和活动反思,深入思考议论文的立论规律以及如何写更有力度的议论文。通过生活与课堂的结合,把活动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

1.2 打破学科的隔阂。数学是语文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可见语文与其他学科本质上就具有较高的融合性。因而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是活动课程开展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能极大地迎合初中生的学习要求,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在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可以有意识地把其他的学科的知识带到课堂中。比如说议论文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企业的工业数据,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据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表现了企业什么样的状况?通过学科的交融,一方面为活动课程带来新鲜感,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1.3 加强课堂的实践性。实践性是活动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手脑得到全面的刺激,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的推进提供了很大的动力。教师在活动课程中应当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与体验的机会,让课程教学与"活动"二字相符合。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建构主义理沦,学习是一个主体性彰显的过程,是学习主体自身产生获取知识欲望,主动开展、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知识之后对其进行加工,变革和存储。

2.1 从学生出发设置课程。活动内容的安排与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习惯、规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编排课程,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活动课程应当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的发挥不仅仅表现在让学生参与到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中,还应当引导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到最后全身心投入到活动课程的各个环节中去,由始至终体现出学生对学习的主导性角色。

第11篇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一百年,绝不算长;可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来讲,一百年,其实并不算短。

回首百年,有许多为语文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值得我们感谢和铭记:王国维、梁启超、刘师培、陶行知、、钱基博、徐特立、陈望道、刘半农、夏丏尊、叶圣陶、黎锦熙、吕叔湘、熙、张志公、吕敬先、段力佩……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批优秀学者、语文教育家和勤恳务实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为中国语文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构建了理论,积累了经验,创造了业绩。当然,我们更应该感谢的是无数叫不出姓名的、一直默默在一线耕耘的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语文教育事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回首百年,有许多教训值得我们吸取。无需具道,相信了解中国语文教育历史的人都会知晓,百年语文的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时代的制约,受学科发展自身的限制,受不同的社会思潮和政治倾向的影响,中国语文教育在风风雨雨中所走过的道路是曲折和坎坷的,甚至曾走入灾难性的歧途。

回首百年,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思考。对此,贯穿于百年语文发展中的各种争论就是最好的证明:文白之争,课程目标之争,读经之争,大众语之争,汉语语法之争,语言、文学分科之争,文道之争,学科性质之争等等,有些争论甚至延续到现在,仍未有定论。更有趣味的是,在语文学科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其他学科不曾存在、可能也不会存在的问题,即语文教育是否应该回到古代。或许,古老私塾的继续存在、读经活动的蔚然兴起就是这种意识的现实反应。这些现象的出现并引起相当一部分人的关注和共鸣,除了证明语文教育在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学科以外,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的语文教育是不尽如人意的。

而对语文教育的不满,作为社会群体意思的反应,显现得最为突出的是发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一直延续到现在仍有余波的、社会多方参与的语文教育大讨论。这一次讨论给中国语文界带来的影响无异于一场大地震。其作用,从学理的意义上讲,更多的是体现在提出了问题,问题的核心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从效果上说,它使许多一直沉睡其中的语文界人士纷纷觉醒——意识到语文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紧接着也产生了更大的困惑,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反复问着同样的一个问题——中国语文教育怎么了,今后的语文怎么教。有的学生竟然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高考,我还会学习语文吗?的确,在面对高考这道铁门槛时,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忽略所有的问题,因为面对高考,他们的答案只有一个——一丝不苟地应试。

看来,语文教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境地。

当21世纪的曙光照临中国大地的时候,在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的背景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全面启动了。作为基础教育各学科中的重中之重的语文学科也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不断抽条发芽,展现新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今后的语文课程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新课程编写的新教材,打破了几乎是一家教材垄断全国的局面,呈现出语文教材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形成了教材发展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竞争格局。新课程、新理念也带来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体系的变革,尤其在课堂教学层面出现了以往未有的新面貌。但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让新课标的精神真正的深入人心,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并作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仍然是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的主要任务。

具体地说,课程改革纲要出台了,课程标准有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有了吗?我们的课程理论研究能否跟上了改革的需求?在过去教语文就是教课本的惯性下,教师们能否区分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三者的关系吗?新的课程理念有了,我们的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能否适应新的教学任务呢?在人们早已习惯于按中央课程编制的材进行教学的情况下,能否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编制出适应不同地域、不同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材呢?对于选修课教材、活动课教材、拓展型教材、研究型教材,我们的学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我们的教师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吗?每门学科都有其相应的知识体系,在否定了过去陈旧的语、修、逻、文之后,新的知识体系改如何建构?过去的语文教学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如今我们引进了西方建构主义理论,课堂上强调教师、学生、课文作者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平等对话。而对“对话”的精神实质,我们是否真的把握了呢?在中国,语文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国外这一敏感的问题上,我们将如何根据国情来把握分寸?素质教育倡导了好些年,但应试教育之风不减反盛,语文评价的中心如何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移,如何从注重评价“量”,转化到注重评价“质”?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取得了迅猛发展,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细节,电脑和网络的发展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日常交际和写作的习惯,当青年学生日益习惯于网上阅读、网上写作、网上交流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教育的整合已经迫在眉睫?时下,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少年(少年作家)的作品称霸各大城市的图书销售排行榜,而他们普遍的态度是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与语文课无关。对那些被少男少女们疯狂拥戴,而作家、学者们却往往报以不屑和漠视的畅销作品,中语界将如何评价?由此是否会给我们的写作教学带来反思?等等,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今天,海内外与语文相关的各方英杰聚首上海金山,以“中国百年语文教育”为题召开会议,回顾,研讨,展望都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其实,教训、经验、批评、争论往往是相生相成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提高和发展。有问题,就会有批评和争论;有了批评和争论,就会有变革。古语云,穷则思变。只有在困惑中自由的思考,平等的争论,大胆的改革,不断的创新,才能真正推动语文学科日益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活动;初中语文;教学理念

当今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发展,以前以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各个方面都充斥着不断创新。对待学生与教师的要求在不断变化,特别是教学理念方面发生着重大的转变。

一、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可以说一切课改下的改革的落脚点都是围绕着学生,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即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去学习。学生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够学会学习、懂得学习、会思考的学习,拥有积极浓厚的兴趣去学习。阅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以阅读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之中。会阅读的学生,并不是着重于哪一个方面去阅读,而是选择多样化的题材去阅读。学生接触的不光是教材,还接触着课外的各种书籍、杂志,这些都是学生可以接触到的语文课程资源。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不要盲目地去读,对待书中的观点要主动地思考其可信度、原因等,对待自己有疑问的问题要勇于提出质疑,去参与讨论。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着学生进行,在教学中引导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经验,让学生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深化教学成效的目的。教学活动中还要依据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来调整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切以学生的适应情况为主,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成功的占据主体地位。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传播学生知识的总教导师,在教学中起着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也有积极的示范性作用,因此在新课改下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身为一个传播知识的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在教学活动中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去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传播给学生。

新课改下不仅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注重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学生的德智在教学别重要,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品德和智慧能力是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中获得生存与尊重的重中之重。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心理意识,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良好指标,学生的团体意识也非常重要,在学校中与一个班的同学友好的相处也是营造学习氛围的途径,更是锻炼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学习,还要教授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与人交往的能力、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指标,这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与教师合作并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

三、语文教学理念的改变

随着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语文教学理念也在发生着改变,这使整个语文教学的侧重点都发生着转变。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的观念侧重于使学生热爱中国优美神奇的文字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民族共同语规范化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教学已经不像以往只呆板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今教学还格外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创新精神等逐渐放在了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学生的德智方面的要求在不断加强,逐渐注重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充实性,对世界善恶的看待。科技在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需求也在增加,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设备也应该多样化,传统的教学课堂已经不能满足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如,丰富多彩的图片、艺术性的音乐、多样化的电影动画等穿插在我们的学习中,这样既使学生印象深刻,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多元化、生动化。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与时俱进,教育模式也应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语文教学的活力,才能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郭丽丽.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法探究[J].学苑教育,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