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9 11:4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每年一度的高考,总会产生“名落孙山”的落榜者,能够正确对待落榜的占多数,但也有不少人因此产生消极心理和悲观情绪,矫治落榜青年的消极心理,除了社会和家长、老师的热情关怀外,更重要的是考生自己要学会心理调节。落榜考生怎样才能走出心理困境呢?如下方法实可效尤。
适当渲泄求平静 心理压力是由情绪波动造成的,因此,适当渲泄有缓解紧张、解脱精神压力的效用。可以在长者、好友面前倾吐心中的不快,把话说出来;或痛哭一场,也可采取转移法,离开当时的环境,心理便会逐渐平静。
调整思绪悦神情 要明智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因而大可不必为一时的挫折、失误而自责沮丧。要主动寻找“亮”点,增加生活中的情趣,使郁闷沉寂的思绪得于调整,情感得于升华。
一分为二巧辨证 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有志着常把战胜逆境作为攀登高峰的阶梯。所以,要用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来正确对待眼前的“名落孙山”,从而找出自己人生道路的最佳突破口,创造出令人称奇的人生价值。
自我安慰除愁云 当落榜已成现实时,就应该勇敢的正视它,不要沉湎于幻想和追悔之中,要学会自我安慰,“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没有取得成功,自己问心无愧。”“没考上的又不是我一个”,坚信“明天会更好”。这样就可除去笼罩心头的愁云,鼓起再次拼搏的勇气。
抛却自馁迎辉煌 当你从高考的独木桥上摔下来后,一定要自己对自己猛喝一声人生路很长,抛却自馁去迎接未来的辉煌吧!因为高考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你完全可以把落榜当作一次铭心刻骨的伤痛,然后用勤奋和自学的良药把这份伤痛治愈。当然,这并非说上大学没有必要,而是说落榜者应选好成才的目标,利用自身的条件刻苦学习,在“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大环境氛围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耀眼夺目的辉煌。
关键词: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成绩
中图分类号:G633.96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800米跑是中学体育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重要项目。它能有效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它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在平时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却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特别是多数女学生对此项目表现出畏惧,不愿跑,成绩差现象,并且有随着年级的增高此项目成绩下降趋势,如何让中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800米跑成绩就成为广大中学体育老师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帮助女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800米跑成绩呢?
一、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学生特别是女学生缺乏对体育锻炼和增进健康的正确认识,体育理论知识匮乏。很多女学生缺乏必要的锻炼热情,加之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较少,对800米跑的效果认识不足,许多学生对800米跑不感兴趣,认为该项目练起来单调、枯燥。又不能正确对待800米中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学生往往是被迫参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承受不起较大运动负荷,导致成绩下降,甚至有半途告退的事情发生。
2、运动项目特点和女学生身体素质与需要之间的矛盾。800米跑属于中长跑项目,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大,对人体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代谢能力要求较高,而女学生由于骨骼发育和心肺功能不及男生,在练习800米跑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胸闷气短,四肢无力,甚至头晕无力、腹痛、恶心等现象,即生理学上的“极点”,尽管教师加以解释,但大多数女学生还是更愿意参加健美操、游戏等活动,这种心理需求和实践差异之间的矛盾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会造成女生800米成绩下降,对800米跑产生抵触、反感、焦虑、烦躁、低落、厌烦、畏惧等不良情绪,并形成恶性循环。
3、不少学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为孩子提供尽可能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得多数学生缺乏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没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因此在800米跑的过程中,常以自己体质弱为借口,不敢迎难而上,并错误地夸大动作的难度,对800米跑产生恐惧心理,这在女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4、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人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但女生受个性差异的心理影响较男生更敏感,心理承受能力更脆弱,造成部分女学生对800米跑的练习和考核感到压力较大,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心。
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措施
1、加强基础理论学习,让学生知道800米跑的重要性
(1)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让学生了解800米跑的特点。练习800米跑有利于加强人体心脏收缩能力,提高供血能力,促进心脏、肺、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提高有氧代谢能力,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好方法。因此,在学生第一次进行800米跑练习之前,教者要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让学生清楚地了解800米跑的特点,把“极点”现象说明清楚。强调当“极点”出现时应该采取的对策:调整呼吸,保持呼吸和步伐的一致。因为800米跑时人体能量消耗较大,有机体需要更多的氧来维持运动中需氧量和供氧量的平衡。当供氧量不能满足需要时,组织内能量物质的分解与合成过程进行得缓慢,使能量供应不能满足跑的需要,因而使跑步的速度下降、步长缩短、步频减慢。可见呼吸对发挥正确的跑的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真正认识800米跑的几个特点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学生就能主动去体验800米跑的过程的生理感受,而当学生真真实实地体验过800米跑的过程生理反应的感受之后,就能克服对800米跑的恐惧心理,提高自信心,培养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
(2)运用兴趣小组活动,体育墙报,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正理解800米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白800米跑的锻炼价值是其它项目不可替代的,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指导学生把所学体育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不断提高锻炼效果。
2、增加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正确思想认识,用表扬、激励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不断地加强思想和身体素质锻炼,促进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不畏难险、勇敢顽强、勇于战胜困难等优良品质的形成,提高800米跑的积极性,提高800米跑的成绩。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良好的语言艺术,鼓励学生加强锻炼
800米跑属于中长跑项目,需要长时间保持一定的运动速度。在800米跑练习时,教师要尽量用精练而富有感染力、艺术性和鼓动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指导、关心下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感情变化。努力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始终兴致勃勃地处于锻炼身体的积极状态。如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跑时可以加一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青春无畏,顽强拼搏”等口号,使学生更加兴奋,注意力更加集中。对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可以说“坚持,胜利就在眼前。”如测验或比赛时,对意志力差的同学如果剩下几圈时,说:“只有几圈了,”而不能说“还有几圈”,这样使学生的心理上感觉到马上就完成,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期望和鼓励,从而激励学生不怕困难、勇敢顽强地完成练习任务。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在800米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为学生树立一两名身边可学的榜样,让学生的心目中有榜样的力量,促使学生不断地加强锻炼,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800米跑的成绩不断提高。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要根据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灵活地组织教学,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握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体育教学变成生动活泼,愉悦身心的教育活动。如根据学校不同的地理环境进行800米跑练习,或者在操场上画不同的图形让学生沿着图形跑等多样形式的练习来分散学生跑的注意力,这样学生不感觉到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学生对集体项目的兴趣将足球比赛、美式橄榄球改编成速度耐力游戏在小足球场上练习,就是不喜爱活动的女生都能参加进来。运动负荷也较大,锻炼效果很好。
4、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个别女生因生理或其它原因而造成运动成绩较差产生自卑心理或信心不足等情况,教师应加以区别对待,教学中采用“爱心教学”、“激励教学”、“弹性教学”和“认同教学”等方法,帮助女学生克服800米跑的生理和心理障碍,教学中经常采用能力分组的教学形式,按能力高低分成不同小组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综合评估和横向跟综评估相结合,技术评估和能力评估(成绩)相结合的评估方法,让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女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树立对800米跑的自信心。减轻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对800米跑的恐惧,提高了800跑成绩。
三、结语
总之,学生只有在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才能保持愉悦身心、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潜能。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意排除影响学生800米跑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特别是女学生的潜能与练习热情,让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投入到800米跑的练习中去,增强体质,提高女学生800米跑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熊斗寅,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问题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年01期
[2]王玉根,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凸现策略[J];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一、中专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1.不良学习环境的干扰。
学生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学生每天的学习都要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引发学习心理障碍。因此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有重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所在班级的班风、学风不正。
(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往往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与能力缺乏准确定位,提出脱离实际的期望,使孩子知难而退。
(3)社会大环境、大趋势,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人类文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平均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都对学生的学习有间接的影响。
2.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其它关系不融洽,而使学生数学学习受到影响。学生产生情感障碍的原因很多,其特征如下。
(1)对数学学习表示淡漠,没有学习的要求,长期处在一种悲观失落、无助的状态下。
(2)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热情容易受本人的情绪制约,忽冷忽热,不稳定。有时甚至对数学学习与老师有一种对立情绪。
(3)对数学考试过于焦虑,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恐惧和自卑心理。
3.意志障碍。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意志障碍导致学生意志薄弱,缺乏自觉地确定目的和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具体表现如下。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缺乏学习毅力,惰性心理较重。
(3)对教师依赖性强,缺乏主动性。
4.教育偏差导致学习心理障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教学观念与方法的落后或偏差,导致学生的学习受到误导而引起的学习障碍,这类障碍在学习障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具体表现如下。
(1)偏面追求升学率和及格率,给学生每次考试都排好名次,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另眼相看,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等错误想法和做法,会极大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的产生。
(2)教师教学方法。有的教师教法呆板,对不同的课型教法单一,教学中着眼于知识讲授,往往在教学艺术的应用上,增强教学趣味性等方面基本上没有作为。另外教学手段落后,不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注意教学研究,仅满足于顺利完成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至于学生到底学了多少、需要什么,则很少关心。
二、消除中专生的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1)学校方面。要用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观指导学校的教育实践,用适合学校个性的优雅环境创设育人的氛围,用师生潜在的积极力量抵御一切不良的影响。
(2)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约束自己的言行,努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2.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
教师要把每个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是充满灵性和具有各种发展潜能的人,他们是渴望成功的人,教师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法,教是为了学,教师必须先研究学再研究教,使学法与教法并重。
3.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数学教学活动中,渗透着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的交流,而学生的学习情感是在教师的教学情感感染下萌发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感染力,消除学生数学学习的障碍沟通和培养师生的感情。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探索教育与教学艺术;二是善于同学困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扫除心理障碍;三是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师生情感,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智力参与程度,让他们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4.强化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主要在实践行动中培养,适当讲道理是必要的,但关键是实践,在不断克服困难的学习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难度适当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在实际中进行意志行为训练,应先易后难、先轻后重、先具体后抽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5.更新评价理念,更多地关注教学情感和态度。
在传统评价的支配下,中专生由于自身数学基础薄弱,对高中数学知识不适应,长期扮演着失败的角色,不断遭受多方面的责备,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往往认同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以失败者自居,即使是自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也由于缺乏学习的内部动力因素而采取消极、退缩的行为或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他们成绩落后是必然的。而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既包括认知的发展,又包括情感的发展。因此,传统的唯分数论的评价方法显然是不合适中专生的。数学学习评价必须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将他们置于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的位置上。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指出,任何学生只要给予适合他们自身心理特征的外界帮助,学习成绩都是可以提高的。因此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洪元,陆土杰,龚维珍著.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2]赵公明.初中生数学学习障碍的诊断与矫治.天津教育,1999.7.
[3]李明振.数学学习动机、归因、自信心、意志品质与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监控行为的关系研究.天津:数学教育学报,1997.5.
前苏联心理学家T.T扎姆罗夫在《体育与运动心理学》一书指出,比赛前的运动情绪可分三种类型,即战斗状态类型、比赛热状态类型和比赛冷淡状态类型。战斗状态类型简称战斗型,它是一种积极的运动情绪,运动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达到最佳的比赛程度。比赛热状态类型是过分激动的运动情绪,是赛前缺少心理准备的表现。比赛冷淡状态类型是与比赛热状态类型相反的心理情绪。
那么,体育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有一种积极的心态。
一、体育测试前心理障碍分析
(一)胆怯或恐惧心理
胆怯、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体育教学中有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怯或恐惧心理、其中女生的比例更高,体育学习中,学生一旦产生胆怯或恐惧,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无助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自我贬低,忧心种种,神经过敏,注意力降低,思维狭窄,焦虑水平提高.学生表现出心情压抑、肌肉运动差别感受性降低、运动表现模糊、思维迟钝、注意力涣散、动作不规范,使不该参加活动的肌肉也参加了活动,出现多余动作,极大影响其掌握正确技术。更有甚者,呆立一旁,不管教师怎样苦口婆心劝说,仍无动于衷,使正常的教学无法进行,造成学生产生胆怯、恐惧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运动能力较差或身体状况欠佳;所学技术确有一定的难度或危险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止,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自信;教师、同学的讥笑、羞辱;其他同学出现了动作失误或伤害事故;场地、器材、设备状况不好等。
(二)紧张心理
紧张,对于中学生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适当的紧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成绩和能力,但过度的紧张就会使大脑皮层兴奋过强,信号扩散,能量消耗过大,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顾虑重重!心慌意乱!惧怕!坐立不安!情绪急燥等,这种情况,往往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判断力下降、动作失调、自我控制能力下降,产生原因:1)缺乏自信心,害怕无法完成动作要求。2)意志品质较为薄弱,难以达到测试要求。3)因少练或练习不认真,尚未掌握动作要领。4)过多考虑测试结果。
(三)淡漠心理
测试前的淡漠心理不同于紧张心理,呈消极的情绪,通常表现为:不积极准备,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缺乏信心、体力下降、行动迟缓、心情沮丧、神情呆滞、对任何事情没兴趣、没激情、提不起精神,甚至有打退堂鼓的想法。这种情绪严重影响体育项目的测试,无法进入最佳状态,也就无法取得好的成绩。产生原因:1)学生的身体机能处于过度疲劳状态。2)身体有疾病。3)没有做好测试前的准备活动,机体各器官未能激活,造成学生心理兴奋程度明显偏低。
二、克服体育中考测试前心理障碍对策
(一)学生的思想认识
学生能从思想上高度的重视体育中考,意识到了中考的重要性,便是决定中考成绩的主要前提。只有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教育部颁布的《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及《体育合格标准》等法规实施的目的要求,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练习中,并爱上体育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宣传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咱们有些学生老是觉得自己体育不好,可以不用练,到时候文化课多使使劲,多挣几分就可以了啊,这种思想意识是愚蠢的。应该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清醒地认识到这不单只是分数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到位。但个别的家长还是会认为体育中考并不重要,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不值得,进而产生对体育学科不重视的思想。针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老师应以细心、耐心、科学的态度向学生及家长做好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体育中考的目的意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增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在中考时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奠定基础。
(二)帮助学生确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在考场上忘我的拼搏精神
进行各种形式模拟比赛,消除胆怯心理激发学生动机,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特别是在考场上要有拼搏精神。这不仅能鼓舞学生的斗志,消除胆怯心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争强好胜的良性兴奋中心,调动机体内的一切积极因素,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
进行各种形式的逆境训练,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在考场上有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逆境出现。如天气突变、身体不舒服或者第一项考试成绩不太好等等。对意志品质薄弱的考生来说,心理情绪会马上受到不良影响,生理功能失调而产生急躁、慌乱,从而导致比赛失常。体育教师要给学生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逆境,采用什么方法解决,提前做思想准备。在训练时要有意识安排在逆境中的训练或模拟比赛。
进行意象练习,稳定完成动作的自信心意象练习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想象训练方法,能帮助考生建立自信心,完成正确技术动作。
进行自我暗示练习,调整临场心理情绪,自我暗示的练习也是心理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当考生参加体育考试检录时,就要进入考试状态,可暗示(默语)自己:“我能行,我一定会成功,相信自己”。所以体育教师要教会学生自我暗示的方法,增强学生应考的自信心。
(三)运动量的控制
运动量的控制,是指导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师要制订训练内容和计划,并根据近期测验成绩,分优,一般和较差项目,做到有的放矢,进行强化训练,主要是以应考项目进行强化,一般考前三至四天运动量和强度不宜过大,同时,注意全面安排各个应试项目的大,中,小运动量的比例,切忌满项或超负荷,防止过度疲劳而引起临场情绪波动,造成技术水平难以发挥。考前三至四天可以说是学生体力和脑力的休整期,它可以使学生在考试时身心不是处在疲劳状态,而是处于兴奋状态。同时,也要注意组织好课间操与阳光体育相结合,以保持常规的运动量,这也是调整,保持强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注重个别差异与性别差异:有的爱动,有的喜静,有的易怒,有的易悲,中学生的情绪反应千差万别。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有针对性的选择调适心理问题的方法的发展空间和不断开发心理素质教育途径的有效资源。
倾听:让学生有诉说、宣泄的机会。老师以恳诚的态度,关切的表情,微微前倾的坐姿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从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作业;心理障碍;态度;动机;兴趣
做作业是检查盲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的良好手段,也是盲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步骤。按时完成所学课程的作业,是盲生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盲生在做作业方面存在以下不足: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者干脆不做,作业准确率低,经常少题、丢题,字、词书写错误多,有抄袭现象等。
为什么有的盲生在做作业时会发生以上现象呢?通过调查,盲生有的说忘做了,有的说字板没带,或者笔丢了,有的说不知道做什么,有的说作业太多,做不完,有的说不会做,等等。关于作业方面的问题已有诸多的论述,本文仅尝试从盲生在做作业时存在的心理障碍入手,分析原因,寻找策略。
一、盲生做作业时存在的心理障碍
1.恐惧心理
有部分盲生自身有学好知识的愿望,家长和老师对盲生的期望值也较高,督促很严格,经常叮嘱他们勤温功课,希望他们能学好知识获得一技之长,从而在社会上立足。这种愿望本身是很好的,但同时也给盲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事实上,做作业是对盲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直接测验。盲生往往未做作业时就有紧张焦虑感,一旦在做作业中碰到了自己不会做的题目,这种焦虑会更严重,长此以往,心生厌倦、恐惧,见到作业就心烦意乱,或勉强应付,或找个借口干脆不做。总之,盲生对自身的期望值较高或者老师、家长对学生期望值过高,反而会欲速则不达,让盲生作茧自缚。
2.自卑心理
也有部分盲生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学龄前教育,盲生进了学校后,这些家长就把学校当成了托儿所,只要盲生的人身安全有保障就行了,至于他们的学习状况则很少问津。甚至有的家长还在盲生面前说:你是残疾人,眼睛又看不见,能有什么出息,能不能找到工作还是个未知数,将来还不是个甩不掉的累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加上因自身缺陷在学习和生活上造成的诸多不便,使盲生对自己的前途往往比较悲观。
3.应付心理
在盲校中,学生的年龄层次不一,往往在一个班内盲生之间的年龄相差五、六岁,甚至更多。有的盲生年龄小,很贪玩,缺乏必要的自制能力,觉得完成作业是件很乏味的事。有的盲生年龄偏大,觉得这些知识很简单,往往不重视作业。但他们都可能迫于老师或家长的压力,不得不被动应付,因而作业往往做得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免不了丢题、少题和错误连篇。
4.依赖心理
有些盲生碰到问题时便会去问同学,而询问往往只注重结果,不注重原因、过程,不注重细节,本来需要通过思考后解决的问题就轻易地跳过去了。这样,一方面盲生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则使盲生不思进取,产生依赖心理,这样发展下去,就只知道抄袭作业了。
5.反抗心理
盲生大多生活在学校,相对封闭的环境和严格的氛围使他们心理上备受压抑,从而更渴望从书海中解脱出来。一些个性倔强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心存反感,以不会做或身体不适等直接的方式回避做作业。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的结论:恐惧心理、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与期望值和自身所遇挫折这两者相关联;应付心理是盲生缺少学习主动性造成的,依赖心理是缺少思考、钻研的精神造成的,反抗心理则是对自身所处特殊环境的逆反,因而,应付心理、依赖心理、反抗心理,这三种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相联系。
二、帮助盲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措施
1.采取宽容的态度
(1)老师和家长的态度对盲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宽容的态度才能让盲生袒露深层的东西。盲生的心理比正常人更脆弱和敏感,其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不要太计较现状或以前的错误,只要他们取得一点很小的进步就可以用语言表达鼓励。要允许他们犯错,只要他们能虚心接受批评,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即可。
(2)鼓励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盲生与正常学生一样有一颗天真活泼的童心,可以让他们参与各类游戏,有足够的娱乐时间,接受他们真实的一面。
(3)正确对待各个盲生的不同个性特质,对各个盲生的情况要具体分析,不用教条来对待学生。总之,宽容的态度是帮助盲生克服心理障碍时应持的基本态度。
2.培养盲生的耐挫折能力
由于盲生特殊的生理条件、相对单纯的经历和不完善的思想修养等原因,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何让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被心理障碍所困扰呢?
(1)让盲生正确认识自己,保持适当的期望值,让他们对学习、未来既怀有期望和要求,又不流于幻想,更不要让他们轻易否定自己而灰心自卑、不思进取,而应该帮助他们确立适当的目标,避免不必要的内心冲突和挫折。
(2)对家长们不正确的心态给予相应的指导,从而更有效地减少对盲生心理上造成的负面压力。
(3)从生活经验方面对盲生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中挫折的两重性:一方面挫折让人产生心理上的痛苦,另一方面又是一种磨炼、一种考验、一种促进。
培养盲生的耐挫折能力是克服盲生心理障碍的一个基本目标。
3.激发盲生的学习动机
(1)让盲生明白通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超越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比较现实的事例做正面的引导。
(2)引导盲生注意学习方法、学习安排,从学习策略的角度来说明成绩的变化,化被动应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让他们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激发盲生的学习动机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的核心。
4.建立自我监控体制
自我监控是根据自我所定目标,对自己学习进行监察调节的过程。
(1)根据盲生本人的状况,可由老师帮助确立各个时期内完成作业的层次目标,以书面的形式对照实施。
(2)让盲生重视思考过程、思考方法,体会思考的乐趣,从而提升自我监控的能力,可让盲生每隔一段时间写出自己的作业情况和心得。
(3)建立信息反馈表,通过单个学科或多个学科作业完成情况的信息跟踪,分析盲生状况,加以单独辅导或集体辅导,促进盲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
自我监控是培养盲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5.提高盲生做作业的兴趣
(1)运用电脑。因为学生对电脑有兴趣,因此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盲生作业书写中,让盲生运用电脑自主寻找资料、组织材料、完成作业。
(2)结合生活。让学生到社会中进行调查,作业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避免枯糙乏味、僵硬教条,让盲生在作业中领会到真正鲜活的知识。
(3)精心布置。作业的数量、质量与教学重点、难点相结合。
(4)自我选题。让学生适当地自主选择作业题目。
丰富作业内容的趣味性、形式的多样性是提高盲生作业兴趣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游泳教学 心理障碍 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地球上超过50%的领土面积都是由海洋、湖泊、江河等水域组成的,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休闲健身,都会与水打交道。因此,进行游泳学习,是一种自我身体素质提升和救助他人的生存技能的积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将游泳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在我国,目前在高中教学刚刚出现初期的教学“浪潮”。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游泳运动教学已经成为很多高中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是让学生快速掌握游泳技能的前提。对此,游泳的教学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学习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克服胆怯、惧怕、焦虑等心理障碍,不断理清学生内心中存在的障碍原因,从而快速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快、更有效掌握游泳运动的技能,享受游泳带来的运动乐趣。
一、游泳学习障碍的具体表现
(一)自然反应。相对于其它运动教学项目来说,游泳学习强调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要从陆地转移到水中进行学习,自然反应会自然而生,对女生来说尤其如此,接触水环境的陌生感会更为强烈。部分学生对进入水中进行运动有强烈的内心叛逆感,从其自身发展来看,特别不适宜进行这项运动,这是教师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瓶颈问题。
(二)人为因素。在自然反应较为剧烈的情况下,学生本身会出现强烈的人为排斥感,对于游泳项目有天生的抗拒行为,不听从教师的教学安排,人为地抵制学习,成为教学中面临的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障碍。这是一种人为产生的心理障碍,而有别于自然反应出现的心理障碍,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克服,最终正常和正确面对游泳项目的学习。
二、游泳教学心理障碍产生缘由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有效分析出学生自身产生障碍的因素很多,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如下。
(一)游泳环境导致。由于游泳离不开水环境,因此,对心理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这需要学生一方面要克服对于恐惧感的惧怕,另外一方面需要让自身快速适应水环境所产生的压力、浮力、阻力等。通过学习中的实际接触,学生对于这些因素产生最大的心理障碍,也是影响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外在障碍因素。
(二)教师教法存在不当。由于教师自身不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能导致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对游泳学习的抵触情绪,如果教师的方法缺乏科学性,甚至可以直接导致学生内心中产生厌恶感,导致心理疲劳,造成心理障碍。另外,教师不自觉的偏爱和同学的取笑而引发的心理障碍也是很常见的,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喜欢好学生,常常容易冷落差生,有的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这就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心理也随之产生。
(三)学生缺乏正确的认知。游泳课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重要的参与者,对于这一课程的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游泳学得好与坏并没有什么关系。与此同时,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高峰发展阶段,身体变化的异常,让学生心中存在较大的害羞感,也是对游泳课产生冷漠感的一种表现。
(四)学生意志薄弱所致。目前学生主体基本为“90后”,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好,缺乏必要的吃苦耐劳精神,遇到自己不熟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不是去积极地面对,勇于克服困难,而是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
三、消除游泳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学生游泳运动的归属感。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对游泳运动有归属感,才能让学生主动接触游泳运动,深刻理解和体会游泳运动的锻炼价值和实际效能。通过对游泳运动的学习,不但能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心肺机能水平,而且能陶冶情操,通过实际的锻炼行为,可以让学生获益匪浅,掌握这一技能,在发生溺水等意外时,学生不但能自救,还可以营救他人,学会游泳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带着这样的感悟进行学习,不但可以促进学习兴趣,更可以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对其他学科学习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二)提升教师教学综合能力。从课程设置以及实际教学的安排过程中,教师讲解示范要准确、简明清晰,动作舒展而优美,富有感染力,要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各种泳姿的传授,一般要通过高度概括和实际演练相结合方式,可以让学生多方面、多层次感受学习内容,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游泳教学中,要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可由易到难,从简到繁。先从熟悉水性开始,一个动作(腿或臂)的教学,可以按照如下顺序依次进行:陆地讲解示范——陆上模仿练习——水中有固定支撑练习——水中无固定支撑练习——打水板的辅助练习——水中无支撑练习——各种分解动作及配合练习,构成整体教学。待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后,再逐步过渡到正常练习,这样既能消除学生对水的恐惧心理,也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师应结合游泳项目开展的特点,根据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整体教学,对于天生对水恐惧的学生,要多方面进行引导,必要的情况下,采取手把手传授进行,并结合必要的教学手段促进学习。特别是女同学胆量较小,消除其恐惧心理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师传授与学生传授相互结合,进行不断鼓励,让学生建立勇敢、坚强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并使之逐渐消除紧张、恐惧、痛苦的心理。
总之,游泳教学中,处于心理素质养成期的高中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是一种必然,这需要教师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及时消除学生学习游泳过程中恐惧水的心理障碍,助推学生成功掌握游泳运动的要领。
参考文献:
[1]赵骥,徐志超浅析创新教学模式在高中游泳课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
论文关键词 心理障碍 大学生 处境分析
当前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大学生将要面临着就业、婚姻、家庭等诸多问题,从而给其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容易引发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通过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20%左右的心理障碍爆发率,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因此加强对于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处境和权益保护工作研究势在必行。
一、当前心理障碍大学生的障碍行为表现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点,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同时由于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不足,造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处境不佳。下面详细分析心理障碍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的不良行为:
(一)环境适应障碍
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享受着良好的物质生活,而进入大学之后要开始独自生活,同时大学是个陌生的环境,面对这新的集体和同学,同时大学学习方式的改变也造成了大学生在环境适应当面面这着障碍。学生要摆脱之前对于家长的依赖,必然会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应,从而造成生活中存在着忧虑、紧张的心情,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会和集体内的成员发生冲突矛盾。部分大学生由于摆脱了家长和老师的束缚,在当在大学生活中面临着不顺时,就会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中,也会造成对于大学环境的适应障碍。
(二)自我定位的障碍
大学生经过高中时期的学习之后进入到大学生活中,而大学都是同等水平学生的汇聚,因此很容易造成学生优越感和自豪感的消失,部分学生由于不能在同龄学生中获得明显的优势,就会造成自尊心的挫伤。再者大学生活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部分学生由于没有独特的专长爱好,不能在大学生活中脱颖而出,也会对自我的信心和意志力造成损害,这些都是学生自我定位不恰当造成的。部分学生甚至对比自我优秀的同学产生敌视和嫉妒的心理,甚至由于自我定位障碍而刻意去忽视人际关系的培养,长时间的脱离群体生活,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性格的孤僻和极端。
(三)人际关系的障碍
大学生生活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大学生活来提高自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生活中可以接触到不同性格特点的同学,通过与同学的相处可以培养自我的处事价值观,同时也能够形成自己固定的交往群体,这对于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部分学生由于沟通能力较差,性格存在缺陷,就会有利于正常的生活交往中,甚至会和同学产生较为严重的矛盾。对于极少数缺乏社交基本经验和技能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社交的经验不成熟,极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陷入孤立的境地。
(四)抵抗挫折的障碍
大学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措施,例如学习成绩不佳、家庭原因、恋爱问题、朋友交往问题等,这就需要大学生有良好的抵抗措施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从悲观挫折的环境中走出来。但是部分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过失败或者变故的打击,因此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难免会出现暗焦虑、自卑、失望、烦躁的心态,抵抗挫折能力较差是当前大学生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五)就业压力心理障碍
当前随着社会竞争逐渐激烈,大学生面临着残酷的就业压力,一些就业前景并不如意的大学生被就业压力所困扰,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同时部分大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遵从家长和老师的建议,选择了一个不甚理想的专业,部分同学把专业上的差距过度放大,从而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排斥心理,从而失去了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学习成绩的落后,甚至会产生退学等不良的心理情绪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剖析
大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专业性人才,同时家长对于大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自身性格情感不成熟也会导致不良心理情绪的出现,从而引发了心理障碍,下面详细阐述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存在弊端
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培养,忽视了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青少年还处于情感并不成熟的阶段,对于挫折和困难没有足够的认知,从而不能以正确的形式来对待困难和措施,同时学校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从而造成心理障碍的形成。
(二)家长期望过高
家长对于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不可避免的会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大学生要在学校中取得良好的表现才能够达到父母的期望,因此一些大学生长期处于精神状态紧张的状态,不能够轻松的面对学校中的学习竞争压力,一旦学习成绩不佳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
大学生都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同时在家庭中享受着父母和长辈的宠爱,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性格中出现了任性和偏激,同时其生活和学习独立性较差,尤其是缺乏对于挫折的抵抗能力,一旦面临失败就会怀疑自我,不能正确面对面对困难,而一些学生则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其他同学的竞争,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交往障碍。
(四)社会竞争激烈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人才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同时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和就业体制的改革造成大学生没有“金饭碗”,这些状况都造成大学生社会地位的下降。激烈的社会竞争也给学生带来了心理负担,造成其就业心态的失衡。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其抵抗挫折的能力,这也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因此学校在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设立心理疏导和心理素质培养工作机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面临着问题,同时要把预防心理疾病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心理疾病防治、心理素质培养等教学工作,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帮助学生实现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实现全面教育。在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挥自我教育功能,提高自身对于困难挫折的认知水平,激发其克服困难的潜力,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同时要引导学生发掘合理有效的焦躁、郁闷排解方式,使学生能够自我的调节情绪、控制情绪,培养自身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突破心理障碍的困扰。
(三)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阶段能够为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网络,同时也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都是在宿舍和班级的小团体内学习和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宿舍和班级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校要在课程中引入人际交往课程,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学生应当宽容大度,对于生活和学习中的误解和分歧,要及时进行沟通,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四)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良好的心理健康咨询可以有效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避免学生思想的逐渐极端化,因此学校要健全心理健康咨询,对于表现出不良情绪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为其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要保障其合法权益,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治疗方式来实现其全面发展。
四、心理障碍大学生权益保护内容
心理障碍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通过及时的预防和疏导是可以避免心理障碍现象的发生,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也不能正确的面对问题的出现,甚至在心理障碍的处理上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心理障碍大学生应当享受其合法的权益,具体的权益保护内容为:(1)受教育的权利,部分学校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劝退或者隔离的方式,这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给学生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心理障碍。(2)治疗权益,学校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而不是视而不见或者刻意规避,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享有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权益。(3)公平权益,心理障碍大学生由于性格激进、孤僻等,难免会受到其他学生的非议和议论,甚至会影响了其正常权益的享受,因此要帮助学生克服其心理障碍,首要的任务是维护其公平权益。(4)学生隐私保护,由于心理障碍的治疗和疏导要涉及到学生的隐私,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应当为学生保守隐私,让学生在心里安全的环境下倾诉自身困扰和烦躁,从而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掉队;障碍;重视;兴趣
初中年级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出于对这一科的好奇和兴趣,很愿意学这一科。由于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具体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以致问题成堆、积重难返,天长日久,便由喜欢到畏惧到厌恶以至最后放弃这一科的学习。
一、掉队原因探析
心理障碍是掉队的重要原因。造成学生掉队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母语的语言、语法、词汇相当熟悉。当他们接触一门与母语表达方式迥然不同的新语种时,由于两种语言的三要素相差甚远,在接受目的语教育时,心理上产生一些障碍。这种心理障碍首先表现在语言转换过程的不适应:汉语为方块字,英语为拼音文字;汉语的字有四声,英语每个词有重音,且有连读、失去爆破、辅音同化等方面的问题;汉语的词基本上是双音节,而英语每个词的音节不一。初学者不掌握目的语这些特点,一部分学生常常是用学习汉语的规律来指导自己学习英语,因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所以,初学者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他们不断克服这种旧的认知习惯,建立新的认知习惯,克服母语的干扰,不断扫除心理障碍的过程。这个过程过渡得越快,外语学习效果就越好;难以克服,则掉队。
2.教师对如何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研究不够,指导跟不上去。由于教师不掌握学生心理障碍,单从技术(知识和技能)上指导,矢不中的,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方法的不力,使这些本来可以争取过来的“同盟军”,没有争取过来。掉队生队伍的不断扩大使掉队生在心理上也得到“安慰”。他们觉得既然有这么多人都不学英语,我何必勉强跟着学,我倒不如把这个时间用到数学、语文上,用到这些学科上还能有点效果,用到英语上是白费时间。这种情绪一旦在班里蔓延开来,则愈加不可收拾,甚至会影响到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中等学生。
3.现行中学英语教材每节课的份量很重,对听说技能要求较高。听说能力的培养也和读写能力的培养一样,不能单靠听、说这两项能力的训练就能使学生获得,还要其他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佐助才能培养出来。在课堂上教师既要讲,又要引导学生练,还要考虑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等问题。由于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很多学校甚至完不成课时教学计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学校采用加课时的办法,有的采取赶进度的办法。加课时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赶进度造成学生消化不良。加之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贪玩,不大动脑筋研究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没有及时解决,便滑了下来。
4.教师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掉了队的学生更加不适应。有的学生既已掉了队,这已说明教师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不为这部分学生接受,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和跟上队的学生比拉了一大截,要让这部分学生赶上来,不能只给他们“吃大锅饭”,要给他们“开小灶”,他们需要个别帮助。
所以,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必须给他们以特殊的照顾,用特殊的方法,其中包括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在内。
5.有的学生已抱定初中毕业后不继续升学的打算,他们觉得不值得在英语学习上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这一部分学生是不大好争取的。但这部分学生毕竟是少数,他们的影响力在学生中不大。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后协同班主任去做这些学生和他们家长的工作,多给掉队生讲一些身边有远大志向的学生的事例来开导他们。有的掉队生就是在一念之差的驱使下便索性和英语“告别”的。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做些个别工作,使他们回到学习英语的队伍里来。
二、全面、准确地贯彻大纲
克服心理障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是防止大面积掉队的重要措施:全面、准确地贯彻教学大纲,对防止大面积掉队有重要意义。
大纲把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目的定为“打好初步的基幢。把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视为实现真实交际的准备阶段,而不是要求学了英语立即用英语去进行真实的交际。
中学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就是在初级阶段要重视听说训练,在高级阶段要重视阅读训练。在初级阶段如果不抓听说训练,学生把英语学成聋哑英语,在后两个阶段便无法学下去。初级阶段重视听说训练并不意味要放弃读写训练。一些学生在初级阶段往往练了嘴皮子,但在学的时侯没有入脑入心,一 动笔,则”全线崩溃“,因而掉队。
摘要:钢琴演奏是一个极强烈的自我意识过程,演奏者的心理活动是很复杂的现象,它包括演奏前和演奏过程中的自我内心感觉,即理性的分析、理解、综合和控制力,对音乐的感受和发自肺腑的情感及表现音乐的创造力。音乐在演奏、教学及艺术实践的不同时期所反映的心理现象已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在高师的钢琴教学中,如何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技能、技巧的训练中,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演出(或考试)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合理运用心理调控,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
关键词:钢琴演奏;心理障碍;克服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最大的捆扰恐怕不只是常人所认为的技术难点,而是考试或演出过程中那挥之不去的情绪焦虑——紧张与不安。这些紧张不安的情绪导致了许多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演奏不完整、不流畅的现象。钢琴演奏心理障碍的克服,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也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训练过程,即便是这个训练过程做得都非常到位,演奏过程中的心理障碍还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往往会导致出现错音、节奏不稳、声音控制不到位、手脚发抖等现象,甚至一上台就有惧怕心理,演奏时会突然出现大脑一片空白,原先背得滚瓜烂熟的曲目竞连开始的音都找不到。这样既影响了演奏水平的正常发挥,更挫伤了钢琴演奏者的积极性。从演奏者演奏的实际效果而言,演奏者的心理素质与演奏效果有着内在而必然的联系。因此,做好演奏过程中心理阶段的工作和有针对性的心理障碍的训练,是获得良好的演奏效果的有效保障。
1、导致弹奏紧张的心理障碍因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演奏者而言,导致演奏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障碍因个人自身心理承受力的差异而不同,所以,我将导致演奏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因素基本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临场前的心理障碍
临场前的紧张乃至怯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临场前容易产生精神紧张,心跳加速,坐立不安,注意力分配较差。有时还会呼吸加速甚至不顺畅,全身抽搐。舞台上的演奏者或学生,对他们来说,观众的目光是一种有形的压力,心态难以平衡。演奏时常会出现失态,音乐思维也随之产生混乱或间断,甚至会不自主的加快速度尽早“解脱”。演出前的心理紧张是与生俱来的,临场前的心理紧张和怯场,我们避免不了,应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消除紧张的心理。
1.2 环境导致的心理障碍
有的人平时在上课或琴房弹奏都较好,但是上了舞台,换了一架钢琴或身边有了陌生人旁听,就会产生心理紧张,这是由于对环境的变化不能很好适应而造成的。在小的环境、熟的环境的感觉和突然到一个大的、陌生的环境是很不同的,往往会由于对琴、手指触感、座位、房子大小差别引起的不习惯,使心情不那么安定而影响演奏。由于许多人缺乏舞台演出经验,一时很难适应舞台的新环境和众多的听众,而促成精神紧张。再则,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演奏作品是受时间的制约,它具有不可重复、无法随意延长或缩短的特征。这给演奏者的演奏成功与否带来心理压力。
1.3 技巧导致的心理紧张
高超的演奏技术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是通过长时间、持之以恒的练习,在有计划、逐渐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取得的。由于演奏曲目技术复杂、难度大,虽然通过长时间磨练,演奏技术还是难以掌握,必然会加重技术上的心理负担。完美准确的演奏是建立在熟练的技巧之上的。由此可见技巧的重要性。许多人遇到曲目较难,技术上有了负担,或快速跑动的乐句多,心里就立刻紧张起来。不恰当地追求速度也是造成心理紧张的因素,在速度的选择上要根据自身的能力而定,不要超出自己实际能够承受的范围,必须在熟练掌握了所有弹奏技巧之后才能够实现较快的速度,如果速度超出了自身能够操控的极限,必然会导致心理紧张,心跳加速手指弹奏混乱,影响正常的发挥。
1.4 潜意识导致的心理障碍
有些人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受弹奏技巧等方面的局限,潜意识里会产生心理紧张。例如,对弹奏曲子中某一部分或几处的高难度技巧掌握得不是绝对过硬,在正式演出时,就会对这些部分的弹奏产生心理障碍,既想弹奏好,展示出自己有克服难度技巧的能力,却又担心发挥不出水平,怕弹错。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作用下,潜意识中会导致心理紧张。以往失败的演奏常会留下心理阴影,在以往的演奏中出现错误或停顿“抛锚”,在心理上就会结上一个疙瘩,无论台下练得多好多熟,一坐在舞台上就会不由得想起以前失败的演奏场面,潜意识里担心又会出现错误、停顿或忘谱。
2、钢琴演奏中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
以上这几个方面我认为都是造成心理障碍的主要方面,通过实践得出结论,不管在平时弹奏得如何熟练,技术怎样无懈可击,都不能保证一定能在舞台上完整流畅地演奏。那么钢琴演奏中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有其客观方面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2.1客观方面
引起紧张的客观原因主要是:环境和对象的变化。首先,有无观众在场,成为引起心理紧张的首要原因。公开演奏时,演奏者演奏的对象也有了质的变化,演奏者必须独自面对各种各样的观众,这在平时练习中是几乎不存在的。其次,公开演奏时的外界环境变化也对演奏者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公开演奏时的环境与练习时的环境有明显的区别,演奏者在练琴时,通常是在空间狭小的琴房里面,相对来说环境比较熟悉,所用的乐器也是自己熟悉的钢琴,练习过程几乎是不受外界各种干扰完成的。
2.2主观方面
演出环境与对象观众的改变并不是影响演奏者紧张的决定因素,它们只是作用于演奏者主观因素的客观条件,决定是否引起紧张以及出现的程度的关键还是演奏者自身的主观原因,主观原因最主要包括技巧原因。首先最基本的是演奏者的技术水平问题,所谓“艺高人胆大”就是充分说明了演奏者技术水平与心理因素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演奏者的技术水平越高,在演奏时的“胆子”也就越大,心理紧张的程度也就相对越低。然而,在实际演奏中,决定紧张心理产生的不是演奏技术的绝对水平,而是取决于演奏者对自己弹奏水平的估计。可见,相对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取决于演奏者以什么对象为参照物来评估自己的。
其次,演奏者的个性特征也是影响演奏者心理紧张的程度的主要因素。每个人都有着他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着与其他人相区别的并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性活泼,心理素质较好的演奏者相对临场的紧张程度比较低,而适度的紧张情绪,更是能够激发其演奏的欲望,使他们很快的投入到音乐中,很容易达到“忘我”的境界,有时也会因为太过激动而弹错音、影响演奏完整性;而性格较内向的演奏者,相对的其敏感性和情绪兴奋性较低,在演奏中表现得比较小心翼翼,演奏往往缺乏热情和吸引力,有时也会因为出现小的失误而影响演奏状态,信心不足。
再次,主观因素的第三个方面是演奏者对演奏效果的期望值。当演奏者拥有极大的抱负,对其演奏的效果有高度的期望,而这种期望与其技术水平相当时,他会表现出极高的表演欲望,在演奏中引起适度的紧张,而这种紧张又促使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演奏中去,每每创造出好的效果;如果演奏者对演奏效果的期望超出了他主观条件所能达到的能力范围,并且在客观上又存在如观众、场地等导致失误的不确定因素时,很容易便引起演奏者高度的心理紧张,导致演奏失败。演奏者对于演奏效果的期望程度又受其自身性格特征、心理发展状态、人生体验等因素制约。
影响紧张心理的第四个主观因素是演奏者的经验问题。一般来说,有丰富的演出经验的钢琴大师往往能自如地控制临场演奏时的心理状态,能很快地调节现场发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生理反应。而缺乏演出经验的初级、中级钢琴学习者却不具备这个能力,一个有几十年公开演奏经验的演奏者当然比几十年都关在琴房里独自练习的人演奏成功的几率要高。而演奏的成功与否又与演奏者不同的演奏经历有关,比如第一次上台演奏就失败的演奏者要比其他人更容易紧张,在今后的演奏中心理压力和负担也更重,从而他演奏的心理紧张程度也更高。
3、怎样克服心理障碍
一个好的钢琴演奏者,在演奏时,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是全神贯注的将整个身心投人到音乐之中。并应用理智地理解去表现音乐,创造性地将音乐展现给听众,因此,我们应该探讨一些能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的方法来帮助和激励那些正受这些捆扰的演奏者。我分别阐述了临场性、环境性、技巧性、潜意识性心理障碍的解决方法及更多的钢琴演奏过程中的解决方法。
3.1怎样克服临场前的心理紧张
我们知道,演奏前准备工作做得再充分、再细致,临场都有可能出现偶况,因为临场前的紧张乃至怯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 即使是成熟的钢琴演奏家也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而问题则在于你怎样在临场时改变和克服这种状态,或把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我将克服临场紧张的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点:
(1)平日练习
集中精神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练习过程中,意志(目的性)和注意力越强,效果也就越好。练习越是消极,被动,掌握作品的时间也就拖得越长,对作品的兴趣必然会下降。对乐曲的选择也应适当,要科学地分析自身实际情况,最大限度挖掘内在潜能,扬长避短,找出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曲目。
(2)应变力和临场调节
演奏中难免出现失误,这时应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失误现象是每个演奏者都很难避免的,它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方式,出现的类型都各自不同。但我认为只要选择了适当的,自己完全能胜任的独奏曲,演奏时集中注意力去表达音乐,出现偶然的失误是可以谅解的。首先要培养自己临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其次要锻炼自己灵活机动的适应性;再次,在面临一些重大变故时,要学会迅速反应,争取及时控制住局面。
(3)提供演出机会,积累钢琴演奏的经验
经常的演出实践,可帮助演奏者从心理上不断适应并喜欢这种表演的环境,这是减少和避免紧张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定期举办习奏会、钢琴音乐会,参加文艺演出等。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有目的的去锻炼,而不是在完成任务,演奏者还可在多次的演出实践中锻炼胆量、积累经验。当怯场现象较为严重时,可采用一些方法临时调节情绪。如缓慢地深呼吸让气息沉下去,控制呼吸功能,使之均匀流畅,让手指自然、放松地跑动,用以提高灵活性和放松度。
3.2怎样克服环境导致的心理紧张
当我们对环境敏感而导致心理紧张时,要正确引导,找出根源帮助解决。虚拟舞台演奏环境对消解紧张心理有一定效果。多数时间里,很多人都是在封闭的琴房里练琴,缺乏舞台演奏的实践经验,遇到正式演出或比赛,就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心理的紧张。当我们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来演奏,如果紧张,就容易出现记忆混乱甚至大脑空白,无法继续演奏。大脑记忆是要将谱子的结构层次、段落、调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背熟,这样才能够有准确完整演奏的把握。由于脑子里记住了调性、位置、段落等,即便出错,也能够从容地接着弹,而不会出现因紧张忘谱而“抛锚”的尴尬情况。所以,在平日的练习中要经常给自己营造一种虚拟的临场状态,想象自己是在舞台上和坐满观众的音乐厅里演奏。通过虚设的舞台氛围,迫使自己接受这样的环境,长时间坚持,这种紧张感会得到较好的缓解。
当我们即将登上一个陌生的舞台,前期对陌生的环境的适应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主要有这么两点:第一,让演奏者在登台之前在练习中克服技术难关。当技术已达到自动化的水平,肌肉运动已变成了一种自然操作的情形时,演奏者的思想负担减少了,心理才会放松,大脑的意识才会转移到音乐中去。第二,在练习中运用多种背谱方式巩固记忆。有意识地把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概念记忆等多种记忆形式结合起来训练,最终形成综合记忆,这样才不容易在演奏中出差错。这样才能增强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在以后的演奏中减少心理负担,顺利完成演奏。
3.3怎样克服技巧导致的心理紧张
自有钢琴以来,各种各样的钢琴音乐作品随之产生。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日益丰富多彩,钢琴音乐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音乐风格、技巧就更为复杂多样,对钢琴演奏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推动了钢琴技巧的发展,同时也对现代钢琴演奏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通过科学的严格训练获得技巧,对于钢琴演奏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要克服这种情况,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一)加强全面的弹奏技术的培养
钢琴弹奏技术的分类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常用的分类法有按弹奏的各种音型的,如音阶跑动的技术、分解和弦式进行的技术、双音技术、八度技术等;也有重点练习几部分演奏器官的,如手指技术、手腕技术、下臂动作的技术等。前一种分类是从“弹什么”着眼的;后一种已触及“怎样弹”的问题。我们未能把这两种分类结合起来考虑,演奏者有必要对这些技术逐一地、具体地、深入地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分门别类地、有系统、有步骤地安排自己长期不断地去练习和提高,使自己能够学会掌握怎么练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练的根本方法和原因。特别要使自己逐步学会分析并掌握某一种技术,某一技术问题的关键,最终得以从战略、战术上去攻克该项技术。
某一演奏者较长于或短于掌握某一种技术,是常见的现象。但是,钢琴教学不应该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必须弥补起这些缺点和弱点,尽可能使自己能较全面地掌握各种演奏技术,这对于缩短学会一首乐曲的过程,促进掌握演奏曲目的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做到不论什么乐曲,出现何种类型的弹奏技术,都能通过练习较快、较好地克服其技术困难,为掌握和扩大演奏曲目,表现音乐作品扫清障碍。
此外,还要使演奏者对各种风格类型的钢琴技术都能掌握。不少演奏者只能掌握某一风格类型的钢琴技术,这就大大限制了演奏者的接触面和演奏曲目。一个演奏者应当有自己擅长的曲目,但局限性不能过大。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为了掩饰自己对某些风格类型的曲目和技术的缺陷而回避之。同样的八度、和弦,往往会由于不同的风格类型而要求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和弹奏技术。所以,不能只掌握它的一两种演奏方法。
关于不同风格类型的钢琴弹奏技术,可以通过练习不同的弹奏方式方法去训练。但是,最好的训练途径,还是通过学习不同风格类型的乐曲本身,而不是只将各种风格类型的钢琴技术从其乐曲中游离出来,独立地去加以训练。只有与乐曲的表现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具体地学会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技术。
(二)有针对性地采用各种练习方法
钢琴的弹奏是以双手的相互协调与紧密配合来共同完成的。我们要解决学习中的技术问题,光靠多次重复训练是不可取的,必须要有方法、有针对性地来解决它。所以,还应强调在慢练的基础上,进行以下的训练。
(1)左、右手分别练习
钢琴演奏是以单手的良好弹奏为基础的,将双手分别开来,以轮换方式进行有先有后的弹奏,当每一只手的弹奏都能做到准确无误时,再进行两只手的合练。
(2)分声部练习
在钢琴曲中,声部较多,织体复杂,一只手往往不只是弹奏一个声部,而可能弹奏两个或者更多的声部。要真正掌握它,必须按照乐曲的不同层次,对各个声部进行逐一的有序的练习。只有当乐曲中的每一个声部的弹奏都做到准确和优美后,才能再进行各声部的合练。
(3)分难点重点练习
把乐曲中不易演奏的难点作为一个单独的练习部分,多次对其进行练习,而不是每次都将乐曲从头至尾地一遍遍弹奏。一定要抓住重点,各个击破,才能进行乐曲的整体弹奏。经过以上的训练,才能达到在技术上无负担地完成作品,也就减少了错误发生的几率,演奏就成功了一半。
3.4怎样克服潜意识导致的心理紧张
以往失败的演奏常会留下心理阴影,思绪受到过往景象的冲击,心里越发紧张,使得再也无法静心专注地演奏,不可避免地再次出错,潜意识里形成了习惯性演奏失败。如果不及时解决这种状况,会给演奏者的心理烙上疤痕,对完整演奏信心的恢复将是沉重的打击。
紧张是人自然的生理反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心理和生理。心理上反应为焦虑、紧张、困惑、急躁、忧郁和自信心不足。生理上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肌肉紧张,呼吸急促,汗流量增加等。克服的关键要学会控制这种情绪,将它把握在能够掌握的范围内。演奏者一定要珍惜舞台演奏的经历,对每一次演出的心得体会要仔细分析总结。只有找出导致紧张的原因,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以训练,才能逐渐摆正心态用平和的心情来完成演奏。
除了以上的这些解决方法外,培养浓厚的兴趣、克服畏惧心理、 创造良好环境、激发学习热情 、增强记忆能力、获得成功信心 、掌握练琴要领都是帮助克服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心理障碍的好的方法,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我认为还有两点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因素和怎样面对临场突法因素。
首先,弹琴,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高度统一。面对成百上千次的重复练习,没有一个好的体力的支撑,是无法达到的。在舞台上,面对观众,面对精神和体力上的双重压力,更需要一个好的身体状况。当我们在惊叹演奏者的娴熟技艺时,我们只是想到了他平时的勤奋练习,而很少有人把身体素质的提高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谈。钢琴演奏是一项全身的协调运动,要求演奏者在克服自身的紧张压力、技术难点以及外在条件的限制,保持高度的灵敏,控制好速度、力量,达到持久,而这种持久必须要有一个好的体力作支撑。学习音乐,重要的一点是能持久地保持精力,起码每天2-4小时的练琴是必须坚持的,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
其次,舞台上的演奏者在舞台上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时,尤其需要灵敏而迅速的应变能力。在演奏的瞬间往往有一些不可预测的情况干扰演奏的进行如台下的不安静、手机的鸣叫、拍照时闪光灯的闪光、灯泡炸了或突然某个键不起来了、包括演奏者不小心漏了一两个音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可能发生,并影响演奏者的情绪。这对演奏者是一种考验,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集中注意力继续下去。那么,抗干扰有以下几种方法,(1)练琴时,不要总是关上房门,有时也要打开门来慢慢地适应某些特殊音响和人的走动声,集中思想练下去;(2)在进行小范围的演奏表演训练时,有意让台下的听众不保持绝对的安静,而让台上的演奏者不停下继续演奏下去。指导者要对台上演奏者的表现进行认真观察,记下他们的表现;并在演奏完后给予评价和鼓励。(3)要求演奏者相互听课,让他们逐渐习惯人前弹奏,在课堂上相互学习。(4)鼓励演奏者多参加上台表演,比如舞蹈、朗诵、歌唱,让他们在其他表演活动中多适应舞台气氛与环境。(5)让演奏者有自己的看法,与之讨论,让他们在学习中有充分的个性发展,并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弹琴方法,使他们对钢琴学习保持良好的兴趣和自信心。(6)多鼓励演奏者听音乐会,学习并观摩专家们在台上的表演。
总之,钢琴演奏是一种技术技巧复杂、严格的艺术。走上舞台时,我们相信自己必定能创造出美好的瞬间。只有经过长久的磨练,不懈的努力,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能克服紧张心理,顺利地走上灿烂的舞台。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要不懈地锻炼和培养。克服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对每个演奏者和学习钢琴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克服了心理障碍,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旋律,为演奏划上完美的句号;只有消除了心理障碍,才有可能在钢琴演奏的领域中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旋律,塑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来。
参考文献:
[1]彭逸伟.如何克服钢琴演奏中的紧张心理[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91—92页
[2]罗小平,黄虹著.音乐心理学[M].1989年出版,三环出版社,第74页
一、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作者对本校100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中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要解决和预防这些问题,必须从多方面来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
1.教师因素引起的心理障碍
①对学生基本情况了解不充分。教师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体质状况、体育基础和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违背了新课标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只按教学大纲来确定上课内容,方法不灵活,缺少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特别是对某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没有区别对待,导致学生降低了参与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②教法模式陈旧,激发不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上,教师采用三段论的教学模式,而且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多是采用慢跑、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都是如此,没有针对教学的内容来制定准备活动的内容。③存在偏心的行为,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不妥当。大多数学生反映,部分教师对体育尖子、肯听话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偏爱,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视而不见;而与学习成绩差、学习风气和组织纪律散漫以及不按教师要求去学习的学生沟通时,言行过于严厉或教育的方法不妥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怕老师,甚至躲避老师,进而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学习热情下降。
2.教材、场地等问题引起的心理障碍
①教学内容产生的心理障碍。中小学生,尤其是女生,大多只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感兴趣, 对自己不喜欢的某项教学内容感到厌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情绪低落,练习积极性不高,产生了心理障碍。②场地器材较差引起的心理障碍。部分城镇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不齐全,教学场地较差,地面坑坑洼洼,又脏又乱,练习中所需的器材没有放置好,器材不足等原因都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一见上课场地就感到烦躁、害怕、抑制,适宜的兴奋就很难出现。
3.学生个人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
①对体育课认识不足。当前中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多数比较肤浅,对体育知识的掌握也很有限,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不深,所以容易产生误解,认为体育就是跑跑步、打打球。在上体育课时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情绪消极,由此产生心理障碍。②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由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术、能力等不同,有些素质差、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上课时某些动作不能够顺利完成,甚至不敢去尝试,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在精神上有很大的压力,感到自卑,产生了心理障碍。
4.外界因素引起的心理障碍
如夏季烈日当头,气温很高,学生由于怕热、怕晒而产生心理障碍,特别是女学生;而冬季的寒冷、干燥,春季的大雾、风沙等,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另外,上课中突然有学生受伤,这也将造成其他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害怕自己在练习中也受伤,就不敢去做,或者做起来很拘束。
二、解决和预防措施
1.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认真备好教材,同时,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结合实际制定课堂内容,使整个教学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在教学组织上,教师要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制定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方法上,要把以前注入式的模仿教学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把“要我学习”的观念改变成“我要学习”。启发式的教学既摆脱了按部就班的机械做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都能感受思索的乐趣。
2.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点燃学生体育兴趣,克服心理障碍的产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发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先决条件。有些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是从对体育教师的不信任开始的。因此,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学生自然会尊敬、拥戴老师。这样,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吸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燃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消除心理障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点评语言一定要得体、适度,教育方法要妥当,不要直接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批评,要容人之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以使同学们克服心理障碍。
3.提高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教师在授课前首先要向学生讲明本课教学内容的价值和作用,如对人体某部位的影响、目的、意义等,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驱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4.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在安排教学进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作用和难易程度来确定,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避免那种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学习内容,只按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安排上课的机械做法。要按照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学生化、趣味强、健康价值更突出的运动项目,以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掉队原因探析
心理障碍是掉队的重要原因。造成学生掉队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母语的语言、语法、词汇相当熟悉。当他们接触一门与母语表达方式迥然不同的新语种时,由于两种语言的三要素相差甚远,在接受目的语教育时,心理上产生一些障碍。这种心理障碍首先表现在语言转换过程的不适应:汉语为方块字,英语为拼音文字;汉语的字有四声,英语每个词有重音,且有连读、失去爆破、辅音同化等方面的问题;汉语的词基本上是双音节,而英语每个词的音节不一。初学者不掌握目的语这些特点,一部分学生常常是用学习汉语的规律来指导自己学习英语,因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所以,初学者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他们不断克服这种旧的认知习惯,建立新的认知习惯,克服母语的干扰,不断扫除心理障碍的过程。这个过程过渡得越快,外语学习效果就越好;难以克服,则掉队。
2,教师对如何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研究不够,指导跟不上去。
由于教师不掌握学生心理障碍,单从技术(知识和技能)上指导,矢不中的,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方法的不力,使这些本来可以争取过来的“同盟军”,没有争取过来。掉队生队伍的不断扩大使掉队生在心理上也得到“安慰”。他们觉得既然有这么多人都不学英语,我何必勉强跟着学,我倒不如把这个时间用到数学、语文上,用到这些学科上还能有点效果,用到英语上是白费时间。这种情绪一旦在班里蔓延开来,则愈加不可收拾,甚至会影响到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中等学生。
3,教师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掉了队的学生更加不适应。
有的学生既已掉了队,这已说明教师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不为这部分学生接受,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和跟上队的学生比拉了一大截,要让这部分学生赶上来,不能只给他们“吃大锅饭”,要给他们“开小灶”,他们需要个别帮助。
所以,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必须给他们以特殊的照顾,用特殊的方法,其中包括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在内。
4,全面、准确地贯彻大纲
克服心理障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是防止大面积掉队的重要措施:全面、准确地贯彻教学大纲,对防止大面积掉队有重要意义。
大纲把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目的定为“打好初步的基幢。把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视为实现真实交际的准备阶段,而不是要求学了英语立即用英语去进行真实的交际。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为轻微心理失调、轻度心理疾病和严重精神疾病三种情形,自我认知偏差和家庭贫困是其主要原因。本文构建了物质保障为基础与能力干预为核心的心理障碍综合千预体系,在实践中应协调物质保障和能力千预的关系,并突出主动干预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0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 %。在2009年611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高职学生有近300万。而高职院心理健康工作尚待加强,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共性,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认真分析高职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一、商职院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一种异常状态。根据本课题组对南京两所高职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高职院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①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情绪波动大,自卑烦恼,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等。②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紧张焦虑、强迫、抑郁、神经性厌食,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③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幼稚病(低能),情感性精神病乃至变态人格等。这种心理障碍已无法从事正常的学习和活动,需住院或长期治疗。从所占比例看,第一类数量居多。不少大学生误认为只是心情不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这种情形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第三类数量较少,需要借助药物治疗。我们仅接触到一例,已经办理休学。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的。而高职院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我认知出现偏差。不少学生认为就读高职学院低人一等,产生压抑、苦闷、困惑等心理,进而贬低自己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将来就业时也注定成为一线操作技术工人。他们校园生活中精神萎靡不振、缺少青年人应有朝气和活力,对学习生活无兴趣,还伴有不满的牢骚,甚至有不少大学生直接给院领导写信,建议把校名中的“职业技术”四个字去掉。学生的这种心理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实际与自我意识中的理想差距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宣传不够而让大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如不及时调适宣泄,长期压抑,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形成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是家庭贫困导致心理障碍。近年来,高校收费标准逐年攀升,一些高校的热门专业或者民办本科院校的学费每学年已达万元,高职院校也在4000一6000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大学生一般每年需要花费8000元到15000元。这对于一般低收人家庭、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来说,是无法承担的,致使贫困生队伍越来越大。在高职院校,不少高考分数已经超过民办三本录取分数线的考生选择到高职院就读,主要是因为家庭贫困无力支付民办三本高昂的学费。而这些贫困大学生也是心理障碍高发群体。我们调查中发现,在校贫困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占在校贫困大学生总数的47 %,问题相当严重,是帮扶的重点人群。
二、高职院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对策分析
高职院大学生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是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所采用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是由多维系统的干预途径、多样渗透的干预方法、丰富全面的干预内容、众多的机构和严格的责任制度等五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这个系统是针对高职院大学生最易产生心理障碍的两个原因而设计的,由物质保障和能力干预有机组成。其中,能力干预是核心,化解由自我认知偏差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物质保障是基础,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图1)
(一)保障系统
贫困家庭学生群体最先遇到的问题、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是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与人交往时总是心存芥蒂,常常回避社交活动,因而养成了独来独往的性格,很少与同学们接触,更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同学相处难以掌握分寸,心理过于敏感,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比较被动、封闭和挑剔,不爱交际,不愿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也不愿参加需要经济上有投人的活动,慢慢形成退避所有活动的不良行为模式,这在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保障系统中,除了通过提供助学贷款等方式免除学生的经济压力,还应及时通过心理干预,缓解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由心理辅导中心实施的包括心理评估、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心理治疗为方法的解决贫困大学生各种心理障碍问题的心理干预途径。心理评估是通过实验、观察、测量等方法评价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补救问题的种类和程度,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的临床干预基础工作。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和心理治疗既是解决学生发展问题又是解决补救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心理辅导中心的核心工作。
(二)教育系统
教育系统是能力干预的核心,也是整个心理障碍干预体系中涉及内容最广泛、历时最长、由众多机构共同完成的部分。包括专业学习、专业前沿讲座、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专业学习是指由教务处和学生所在系、部共同完成,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为将来实习与就业打好基础。专业学习和专业前沿讲座使其贫困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机、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效率。自主教育是指学生在由图书馆提供的书籍和阅读场所条件下的读书活动和学生会举办的各类社团活动,从而掌握课堂教学以外的更多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是由团委实施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如何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是大学生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完成大学学业不仅是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也包括理论知识如何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通过深人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来弥补缺乏挫折教育和实践锻炼的不足。学校要设立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组织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的资助报酬。通过勤工助学,学生不仅仅得到一定的物质收获,更重要的目的是锻炼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针对各种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定期举办各种培训,如公文的书写,到日常事务的处理等。学校要积极开发阅报亭、文印社、礼品屋等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帮助一批学生通过自主经营,独立解决经济问题,成为自立典型。而不仅仅是打扫机房卫生等低技术含量的岗位。
(三)激励系统
在做好物质保障的条件下,必须做好能力上的支持。引导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及不平衡,对社会现状有理性的认识并接纳现实,改变贫困生对捐款献爱心认为是施舍的错误观念,加强自立、自主和自强意识的教育,防止贫困生得到经济支助后不知感恩甚至产生依赖心理。团体支持是指引导和鼓励学生同伴组成团体开展思想交流、问题讨论、心理支持和生活互助等活动,用以克服自卑和无助心理的产生。
通过愿景激励、情感激励、动机激励和兴趣激励,贫困生能够产生克服困难、增强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促进学生艰苦奋斗、勤奋学习、自立自强、诚实守信。①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结合现实中大学生创业的例子,深人浅出,让大学生们了解到现阶段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树立全新的创业理念,增强进取心、自信心和责任心,积极迎接挑战。②为贫困生就业提供咨询和帮助。对贫困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就业,要求未就业的同学要摆正心态,正确评估自己,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珍惜目前软件专业较好的就业大环境,积极争取和参加各种面试,尽快走上工作岗位。③提供创业教育。自2007年起,江苏省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每年省级立项500个,院级立项近3000个,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贫困生投人到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中去,提高贫困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创办大型创业实验室与创业基地,也是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