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哪吒闹海教案

哪吒闹海教案

时间:2022-10-23 06:45:07

哪吒闹海教案

第1篇

毋庸至言,现在小学生受到家庭与周围环境的影响,阅读兴趣越来越低,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多数学习成绩较好,而且学得轻松;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多数成绩上不去,学得还挺苦。因此,我在教学时格外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结出“对比阅读法、启发阅读法、诱惑阅读法、选择阅读法”这“四法”,根据不同课文和时间,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对比阅读法

对比阅读,即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更好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时,我就应用了对比阅读法,当学生理解课文是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的诗,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静夜思》,其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是身处异乡的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流露。我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让学生集中学习阅读。同时,我抓住时机向他们讲述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以及“明月光”与“地上霜”、“望”与“思”的寓意,让学生体会身处异乡的人,在特殊的日子里,所写的诗句中无不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启发阅读法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层次较低,身心没有得到充分发育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方面容易跑偏,出现思维障碍是正常现象。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读书欲望,调起学生的“胃口”,让其从渴望中积极主动地动脑筋思考,寻找答案,追求结果。如在学习课文《哪吒闹海》这一课时,我就应用了启发阅读的方法,在备课时就设计了几个问题。在课堂上,利用事先设计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分组提问:哪吒把夜叉打死了,龙王怎么办?哪吒与三太子的战况如何?东海龙王父子经常兴风作浪、胡作非为,哪吒制服龙王后,人们又过上了什么日子?让学生各自回答,增强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三、诱惑阅读法

所谓诱惑阅读法,就是故意提出问题造成悬念,让学生为了急于知晓答案,不得不去看书寻找答案。使老师叫学生去看书,变为学生主动去看书。如在教授《哪吒闹海》一课时,我就把《哪吒闹海》中最精彩的部分讲给他们听,说哪吒和三太子打得不可开交,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有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读了起来。

四、选择阅读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在阅读课上,我一改往日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并把他们阅读的声音录下来,播放给他们听,然后再播放范读的录音,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再读,再听录音,再对比,其次再进行情境表演,极大地提高了阅读兴趣和能力。

同时,在班级上,我经常组织举行讲童话故事比赛,故事内容要求是课外书上的,且要求人人参加,每次讲的故事内容都不能重复,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其余都是鼓励奖,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了,课余时间,学生都是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读故事书的情景,以前我规定他们每天至少读半小时的课外书,现在已经不用了。

另外,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我采取定期开展“共享一本好书,增长知识水平”的读书活动。首先让学生自己筛选,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是哪本好书,读这本能有什么样的享受。学生为表现自己知道得很多,都会仔细阅读并加以思考,强调介绍所推荐的理由,分享阅读带来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第2篇

创设静心倾听环境

新课改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崭新变化。为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教学中常常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课堂发言踊跃,合作学习热烈,但仔细观察发现,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常常是充耳不闻。课堂教学气氛呈现表面繁荣景象,很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更多培养学生倾听意识教学环境,摒弃浮躁和形式,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可以让学生重复教师的原话,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复述发言者的意思,这些举措能够强化课堂倾听意识。

在学习《西湖》时,一位教师分析课文是这样操作的: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逐段逐句进行分析,利用多媒体播放西湖画面、视频,并根据相关内容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说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月下的西湖有什么样的景色?对西湖美景描写时,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为什么说西湖是人间仙境?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进行总结,给出积极评价,课堂内学习气氛异常热烈。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倾听环节被严重忽视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湖风景图片视频,学生看得过瘾,回答相关问题时,也是趋同教师要求的“标准答案”。教师只是对照答案看对错,其他学生则是为获得教师表扬去抢答问题,至于学生回答什么内容,并没有引起多少重视。课堂教学气氛虽然热烈,但这是标准的“假繁荣”。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教师提示内容,更没掌握其他学生感知,其学习收获当然不丰厚。

激发学生倾听兴趣

小学生思维活跃,有好奇心和好胜心,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交流中提升倾听兴趣,激活学习思维。首先,教师倾听习惯培养,教师言行给学生带来的是榜样作用。我们要求学生课堂上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却会产生厌烦感。特别是学生言论存在缺陷时,教师会武断中止学生发言,这当然是不合适的做法。学生将表达内容展示出来,是非曲直自有公论。教师要给学生尊重,让学生感觉放松和公平,这样可以有效保护学生发言积极性。其次,学生倾听习惯培育,学生在听取其他同学发言时,常常会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轻视同学言论的积极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堂发言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不同看法,展开课堂大讨论,这对提升学生倾听意识有帮助。

在学习《哪吒闹海》时,教师设计了“哪吒闹海”故事会,让学生根据教材文本,或者是其他渠道获取的哪吒闹海的相关信息,讲述这个故事。要求有生动描写和完整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要做出客观评价。学生开始讲述故事,课堂气氛显得很静谧,因为大家都想听听学生个性版本的哪吒故事。一个学生讲述完成后,教师都要找几个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倾听意识不断加强。教师让学生讲述哪吒闹海的故事,而且让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实际上是敦促学生学会倾听。因为每一个人讲述的哪吒故事都会有细微差异,教师针对学生讲述特征展开多元评价。这是让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培养良好倾听学习习惯。

整合互动,提升维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成为基本形式,教师喜欢用小组讨论形式对众多语文问题展开讨论。在具体实施中,很多学生会自说自话,并不关心其他人说什么。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针对性改革,不仅要让学生敢说话,还要注意倾听其他人的意见。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责成小组对成员发言进行记录,各个小组要将全体成员发言形成统一意见呈现到班级教学中,甚至可以将小组成员发言形成音像资料呈现给教师,这样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维度。教师要时时对小组学习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矫正,为学生创设更多说话机会,敦促学生学会倾听,让倾听成为重要学习资源。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非常盛行,教师要注意进行个性设计,培养学生倾听意识。在学习《卧薪尝胆》时,教师设计了一组辩论问题:正面论题是越王勾践念念不忘报仇复国,值得称颂。反面论题是越王勾践为报家仇,复辟失去的王位,不值得称道。小组自选论题,然后由教师指定辩论对手。这虽然是一场大辩论,但学生需要关注对方言论才能获得论辩的契机,这样自然离不开倾听。教师设计组间辩论竞赛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和见解显得异常深刻。

第3篇

关键词: 《大闹天宫》;角色造型设计;传统元素

《大闹天宫》创作于1961~1964年,由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这部扛鼎之作出自中国动画的奠基人万籁鸣之手,是在创作《铁扇公主》20年之后形式和精神上的延续,同时也是中国动画作品本身的飞跃。《大闹天宫》的角色造型、场景设定、色彩表现等方面借鉴了我国寺庙壁画、庙堂艺术、古代绘画、民间年画、戏曲脸谱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大闹天宫》是中国动画乃至世界动画的经典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趣味的一次集中体现,这部“中国动画学派”的巅峰之作确立了中国动画的国际地位。

角色造型设计是本片最成功的亮点之一,其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借鉴与运用、融合与再创造,是角色造型成功的关键因素。

1 主要角色的造型设计分析

孙悟空造型设计。孙悟空作为本片的主角,他的形象塑造可谓重中之重,片中孙悟空角色造型设计的成功也成为日后动画作品学习的典范。《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玉皇大帝、哪吒、东海龙王等主要角色造型设计出自我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漫画家、创立了装饰派艺术的张光宇先生。张光宇从小受京剧影响颇深,对民间艺术非常感兴趣,并且善于吸收外国艺术家的艺术风格,这些都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基石。片中的孙悟空形象,在忠于文学原著《西游记》“头戴紫金冠,身披赭黄袍,腰系蓝田裙,足踏步云履,手执如意金箍棒,尖嘴腮、雷公嘴、孤拐面、火眼金睛、黄发金箍、一身黄毛、两块红股”的基础上,添加了诸多优秀传统元素,散发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从整体造型而言,身形修长清瘦却又不失灵动刚劲,比例适度,腰肢纤细,四肢呈现优美的弧形弯曲,姿态轻盈,描以洗练如工笔画的线条,宛如敦煌飞天壁画中的神佛形象,尤其是在腾云驾雾、辗转腾挪的打斗动画场面中,仿佛壁画中天女飞天的场景再现,表现出了豪迈有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潇洒轻盈的飞行之美。再观细节的刻画,面部造型的塑造尤为亮眼,孙悟空的面孔是由中国戏曲脸谱元素变形而来,在京剧脸谱中,孙悟空的脸谱属于象形脸中的兽形脸,即以猴子的象形图案演化创作成面部图案,以表示角色化身之前本身的属性。孙悟空面部中间的红色桃心形脸膛体现了猴子的属性,红色代表着忠勇,眼部涂有金色眼窝表示他的神仙身份。在服饰装扮方面,在原著文字描绘的基础上参考了漫画《西游漫记》和民间版画上“细臂大手,腿长腰细,身穿鹅黄上衣,腰束虎皮短裙,红裤配黑靴”的形象,使得整个人物的装扮既传统又有新意,同时也成为日后孙悟空形象的基本装束。最后在颜色运用方面也尤为考究,“绿眉、红脸、黄目”,“黄衣、红裤、黑靴,再加上一条翠绿围巾”,黄、绿、红成为运用最多的颜色,这三种颜彩亮丽,对比强烈,有着很强的装饰性和浓重的传统韵味。《大闹天宫》中,用影片导演万籁鸣先生的话来形容孙悟空的角色造型设计,就是“神采奕奕,勇猛矫健”。

哪吒造型设计。片中,哪吒的角色造型设计也很具有代表性,这一形象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年画。整体造型上,哪吒身体比例头大身小,与中国民间传统年画中的大头福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整个身体圆润饱满,四肢圆滑有力,单从身型来看,就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童形象。但哪吒的面部细节却与身型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作者参考京剧中代表奸邪的白脸形象,短立横眉,一双三角眼倒挂,嘴角向下,一幅目中无人、傲慢跋扈之相,将自称“哪吒三太子”、仗势欺人的人物性格表露无遗。服饰细节方面,民族特有服饰肚兜,加上由莲叶图形简化而来的披肩,又将人物特有的属性表现了出来,脚下风火轮上的传统火纹样式也使人物增色不少。与孙悟空正面的主角形象相比,在颜色使用上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摒弃了黄、红搭配,更多地使用了蓝、绿、白等较为阴冷的角色,在凸显人物性格的同时,使正反面的人物形象在颜色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玉皇大帝造型设计。片中另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角色就是玉皇大帝。张光宇先生在设计玉皇大帝造型时,借鉴了家乡江苏无锡一种用于祭祀的纸质宗教神像――无锡纸马。无锡纸马线条柔软,曲线灵活,颜色多以大红配石绿、淡黄等颜色,颜色鲜艳,对比强烈,整体显示出甜腻艳丽的民俗气息。玉皇大帝的形象设计成功地借鉴了纸马艺术中灶君的形象。玉皇大帝整体造型高大威严,常以坐姿示人,以表现其高高在上的玉帝身份。面孔的设计,脸型轮廓方中带圆,圆润饱满、耳朵巨大、耳垂饱满、眉眼细长,眼睛上下用半圆弧线勾勒,以表现其慵懒、养尊处优之态,配上胡须和多变的表情又多了一分奸邪之气。玉皇大帝的服饰参考了古代帝王的龙袍,图案纹样繁多细致,多以方圆为主,代表天圆地方,包容万物的磅礴气势。玉皇大帝造型所用的颜色也与其身份极为相符,多种黄色,搭配黑红点缀,使整体造型光彩熠熠,华丽高贵,将精于其表,败絮其中的人物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闹天宫》中的角色造型设计是成功的,创作者运用提炼――融合――再创造的方式,将多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元素的提炼,并且将其融合,使丰富的传统元素相辅相成,再通过适当的改造与创新,设计成为更符合时代审美,更能体现作品精神的角色造型,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也为角色造型注入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2 结语

《大闹天宫》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不但将动画作品的精神意义与价值表现了出来,更体现出了背后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影片中的角色造型极具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美感,同时也让这部影片成为中国动画风格的代表。以孙悟空的造型设计为例,对比早期动画《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形象,大大的脑袋,细长的四肢,有着米老鼠影子的迪士尼风格,已经演变为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孙悟空形象,无论是整体造型、细节刻画,还是色彩运用,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格调,流露着中国美学特有的强烈装饰性与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整部影片成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佳品。反观一些国产动画作品,正是缺少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运用,只顾着一味地模仿别人的形式风格,才使得我的诸多动画作品丢失了自己的灵魂,找不到属于中国动画的风格,成为既不欧美,也不日韩,更不中国的“四不像”作品。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民族文化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发掘,不断地学习与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动画作品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不断前行。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教学质量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教学方法不当,教学的质量也不高。那么,该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呢?

一、注重新课预习,找到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重视“新课预习”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熟悉所学内容,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指导学生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并根据教材要求,引导学生初步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问题,然后查找“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含义,体会为百姓着想、与乡亲们同甘共苦的精神。这时,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要求,借助《新华字典》等工具书,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并标上拼音。同时,学生还会在阅读课文时学习的事迹,从而在了解文章题目的基础上很容易地体会的崇高思想境界。让学生进行新课预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促使学生找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是小学生的特点,传统教学的死板僵化,会给学生以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注意力无法集中,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开展趣味教学,以新奇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哪吒闹海》时,为一改传统教师占据课堂主角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话剧表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话剧表演所需的不同场景,把文章分成几个不同层次,并找出“哪吒闹海”事件的原因、发生的经过及结果等。情境表演的方法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心理,学生为了表演好,就会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想着模拟哪吒的动作、眼神等。在表演后,教师再来引导小学生理解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权”的崇高精神时,学生就易于接受和理解。通过这种趣味教学的方法,可以改变传统课堂中学生散漫、开小差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教学情境,深化学生的理解

情境教学是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让学生摆脱“只识其形、不解其意”的尴尬境地,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卧薪尝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越王勾践为复国而忍辱负重的视频,他每天都睡在柴草上,吃饭前都要品尝一下苦胆以锻炼自己的意志,以此引导学生了解“卧薪尝胆”的来源。利用多媒体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在促使学生理解“卧薪尝胆”这个词语意思的同时,培养学生发奋图强、刻苦自励的精神。

四、精心布置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引导学生复习的重要途径,对巩固学生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重视布置作业这一教学环节,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复述训练 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60

复述训练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促进学生文本理解、强化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的重要平台。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不少教师操作理念的偏颇,造成了大量的复述训练流于形式。笔者认为,高年级的复述训练可以尝试着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从而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尊重解读,紧扣阅读主体的视角复述

阅读主体即读者。所谓读者视角,就是学生完全将自己视为纯粹的读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文本的内容进行理性的梳理,从而再现文本内容。以读者的视角进行复述,便于学生穿插、融入自身作为读者的个性化体悟,对所复述的文本进行拓展性、丰富性的表达。

如在引导学生复述《螳螂捕蝉》一文时,教师先是要求学生运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故事的梗概,然后紧扣自己印象深刻的语段,对核心词语进行批注体会:可以是对留白情节的补充,可以是对人物内心的细细揣摩,也可以是对人物行为的内在评价。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依循着文本故事发展的情节,在小组内边进行情节的梳理表达,边进行自身的感知、评价与分享。

从某种程度上说,复述不是阅读,但却与阅读相辅相成,是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将个体内在的阅读感知展现出来,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再次升华。因此,复述并非是机械的照本宣科,而是具有鲜明主观能动性的内容表达。而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始终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引领学生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身的认知意识,强化学生认知的个性化,从而让读者聆听到复述者自身的独特解读。

二、对比感知,依托文中人的视角复述

所谓剧中人的视角,就是学生将自己当成剧中的某一个人物,尝试着站在他的视角中对自己所看到的事物进行感知与表述,去介绍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剧中人的视角来复述课文,能让学生感知不同视角中复述方式的变化,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资源,促使学生学会准确、客观地再现文本内容。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哪吒闹海》一文时,在“转述”的环节中设置了“向玉皇大帝告御状”的情境,引领学生尝试着以哪吒与东海龙王两个不同人物的视角进行复述。从东海龙王的视角,学生历数了哪吒的种种劣行,尤其是将其打死三太子和夜叉的过程进行了必要性的细化,并将自己痛失爱子的悲痛表达出来;而从哪吒的视角来说,学生则更多地站立在正义的一面,将自己对整个事件的看法作为表述的重点,这里包括东海龙王父子对百姓的欺压等。

在这样的对比复述中,学生发现,相同的故事,由于复述人的变化以及措辞的改变,事件的基本性质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为学生以及更多的听众客观、公正地了解事情发展的原委奠定了基础。这种变平实的描述为生动的现身说法的复述策略,对于提升学生复述的热情和兴趣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为学生建构起自身的语言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以身说法,依托文中物的视角复述

所谓文中物的视角,其实就是学生将自己委身为课文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动物、植物,甚至是事物,尝试着以物体的视角观察文本中人物的言行,对人物内心的世界进行考量,也可以将事物融入生命的气息。

还以《螳螂捕蝉》一文为例,如果尝试着从螳螂、蝉、黄雀等动物的视角来审视吴王的命令,对于这个故事的复述就会显得更有价值。因此,在复述之前,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思考:如果这个故事中的螳螂、蝉、黄雀也具有人类的思维,它们又会怎样劝说吴王放弃自己的命令呢?它们又会对少年充满智慧的劝说进行怎样的评价呢?很显然,螳螂、蝉、黄雀这三个动物,在这个故事中遭遇了不同的结果。它们以自身经历对吴王进行劝说,其实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如有的学生以螳螂为例,表达了自己在得意忘形、即将得逞之际被黄雀吃掉的惨痛教训,从而对吴王进行劝说;有的学生则从黄雀的角度来复述,主要以自己的生存经验来告诫吴王:自己总是喜欢等在后面,趁别人自以为是、放松警惕的时候下手,从而劝说吴王放弃攻打别国的念头。

诚然,以文中物的视角来进行复述,属于生命意识的跨界行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以文中物体的视角进行复述,不能僵硬地死搬文本故事的情节,而是要引领学生站立在这个视角下,对相应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删选与整合,这不仅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6篇

从《大闹天宫》到《哪吒闹海》,从《九色鹿》到《山水情》,国风题材的动画电影曾以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在世界动画电影中获得瞩目成绩。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几十年的沉寂,近年来,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到今年的《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国产动画在新一代动画人手中重新燃起希望,特别《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获得近50亿元的票房收入。纵观近年的这四部现象级国风题材动画电影,在音乐创作上也体现出这个时代电影音乐创作的工业化与标准化,但因为作曲家不同的教育背景与审美,在音乐的处理上也有着不同的手法和偏好,既为各自的影片带来其独特的气质,同时也为国风题材动画电影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多种音乐风格融合下的音画创新

作为中国国风题材动画电影,如何将民族音乐元素与早已成熟的现代“工业化”电影作曲模式及理念相融合,是作曲家在此类电影音乐设计中不可避免需要思考的问题。《大圣归来》是以较传统的民族元素与管弦乐队的结合为基本创作模式,而《哪咤之魔童降世》则基本延续了此经典模式,但同时又在创作中融入了较多的好莱坞动画式的配乐风格,在片中类似于《功夫熊猫》《驯龙高手》等配乐中的对话氛围铺垫、打斗段落以及典型的人物动机发展等一系列创作手法也为该片附加了一层动画“大片”的色彩;另一方面,有着更多动漫音乐创作经验的日本作曲家吉田洁在《大鱼海棠》中则将民族元素淡化处理,使其作为色彩点缀使用,更多的则为应用类电子音乐和管弦风格融合的配乐,为影片营造出更为梦幻的氛围;与以上三部影片相比,《白蛇:缘起》的配乐则可以算是其中融合度最高的作品。在影片配乐中,既可以听到民族音乐元素以及对其大量的电子化的处理,同时亦可以听到诸多氛围音乐(Ambience)风格的基调,而整体配乐的根基背景,又仍然是成熟的好莱坞式的混合交响(Hybrid-Orchestra)。在此之下,作曲家使用了大量民族乐器,除常被使用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古筝、古琴、萧等外,还使用了尺八、十三筝等民族乐器。当然这些乐器本身很多又以采样的方式做了电子化处理,使其有了更多可能性和表现力。以《白蛇:缘起》为例,该片从片头厂标开始,音乐就已由合成器铺底音色引入(对应原声带曲目《初原》),其中中阮的泛音演奏,古琴的低音区勾弦滑奏,花瓣落下时箫的泛音演奏,与曲目尾声阶段琵琶的滑音轮指演奏等这些颇具民族味道的气息都被合成器铺底音色包裹起来,在影片伊始就为观众埋下一种与传统民族配乐方式“相似却不相同”的伏笔。随后的《修行》段落,作为影片的第一个音乐主题,使用的是小提琴与大提琴来进行演奏,这是片中人物小白与小青之间的主题之一,此主题在整个影片中也只在片头和片尾的“修行”片段中出现,而继续延续的民族元素是中阮的泛音。如果说《初原》是氛围类电子铺底音色打底,辅助民族乐器的亮相,那《修行》中的民族乐器中阮泛音担任则是背景层和声织体,用于辅助西洋乐器小提琴与大提琴独奏的出场。民族音色、电子氛围音色和传统管弦音色的融合在影片中以不同方式交互体现,为观众营造出了音画之间的独特体验。与《白蛇:缘起》高度融合的音乐风格不同,《大圣归来》虽是基于较传统的民族元素与管弦乐队结合的创作模式,但与其他几部影片相比较,该片配乐已经算是将民族元素较大化发挥的范例,而其中部分段落民乐的纯粹展示,亦是作曲家黄英华个人创作背景的体现,同时也赋予了影片一定的独特个性。从影片开篇悟空的第一次亮相,熟悉的《闯将令》主题就将所有听众拉回到了1978年的《大闹天宫》。这一段近两分钟左右的纯民乐配乐,与惯常的好莱坞式打斗配乐方式形成极大反差,从一开始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后当八戒拉开架势要与悟空打斗时,配乐中又出现了类似戏曲里“起范儿”的锣鼓节奏,极有效果。与之前《闯将令》一样充满惊喜的是,在影片53分钟左右,为配合打斗镜头,配乐中奏起了作曲家黄英华为电影《功夫》创作的古筝曲《筝锋》。通过一系列古筝的“音效式”特殊演奏法,既在古筝独奏的基础上,将打斗的氛围渲染的恰到好处,同时亦可视为作曲家为乐迷们埋下的又一颗大“彩蛋”。在影片1小时5分30秒左右,悟空出现来救江流儿的时候,大家熟识的《小刀会序曲》奏响,令人印象深刻的唢呐主题赋予了悟空一个惊艳的登场。纵观《白蛇:缘起》与《大圣归来》两部影片,如果说前者是多风格融合创新的典范,那后者则是通过极具个人特点的表达,将作曲家个人的创作,甚至可以说是以《西游记》为背景的的多部电影进行了一次时空中的音画融合,在此可以想到《大闹天宫》《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等等多部经典的“西游电影”,也许单纯从配乐创作的精细程度及音乐主题设计等方面,《白蛇:缘起》可能更胜一筹,但《大圣归来》里的一颗颗巧妙设计的“彩蛋”也着实让大家记忆犹新,而这不同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方式,也为两部影片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气质与独特魅力,形成了各自维度上的音画创新。

二、电子音乐创作理念对空间的营造

当下的电子音乐有着较为广泛的定义,但无论是严肃类、学术类的电子音乐,或是应用类的电子音乐,其创作及制作技法都有着对声音素材进行变形加工并赋予其新的创作乐思的特点。在这几部国风题材动画的配乐中,也或多或少体现出作曲家们各自在电子音乐创作中的探索。其中,风格感最为强烈,且明显区别于其他影片的,则要数《大鱼海棠》,而作曲家吉田洁也是四位作曲家中唯一一位没有国内相关背景的作曲家。电子合成音色为主体的创作方式也为影片更增添了一层梦幻的色彩。在影片多达38段、长度将近85分钟的配乐中,几乎很难找到单纯由原声乐器演奏的段落,甚至在某些原声乐器出现的部分,听者也较难区分到底是真实录制,还是由MIDI制作完成,因为在乐器的声场、混响空间、延迟效果等层面,作曲家都已经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整,诸多熟悉的原声乐器出现几乎都会伴随有两种情况,要么是有明显的电子音色托底,要么则是通过电子化处理使其不再那么纯粹。影片的开篇音乐,伴随深海的画面,经过调制后的pad(铺底)音色像一缕电波信号将音乐引入,大混响下的钢琴单音显得晶莹剔透,配合画面中的光亮,在声场极左极右的位置还隐约可以听到经过delay(延迟效果器)处理,类似民族乐器吹奏式的音效声,伴随画面“下潜”越来越深,音乐中的低频部分不断增强,同时混响也逐渐加大,形成更为逼真的“深海”之感,此后,随着画面中“小婴儿”的出现,音乐逐渐达到高潮,少数民族的女声吟唱出现在远处,并在尾音表现出明显的延迟效果,之后音乐逐渐弱化到结束。作为影片的开篇音乐,其通过恰到好处的电子音色调制与使用,以及多处电子创作思维的体现,为影片之后的音乐奠定了一个明确的基调。另外,影片27分钟左右的音乐(对应原声带中《椿与灵婆的交易》),此段音乐既带有场景性,又具有一定主题性,是灵婆的重要象征。音乐以中频混合铺底音色起始,其中最有个性的是类似”bell”的高频音色,通过Reverse(反转)与声场的处理在“极左极右”之中“来回转动”,营造出极其神秘的氛围,而后由大混响的钢琴,在声场右侧奏出灵婆主题。细心的听者亦可从中发现,钢琴在巨大混响之外,也会偶尔在单独某个音上做出声音位置的改变,从而形成声场之间的相互照应。在钢琴之后,出现的弦乐独奏音色及隐伏于其中的女声,则给整条音乐更加增添了一份神秘气息。与《大鱼海棠》不同的是,《白蛇:缘起》《大圣归来》及《哪咤之魔童降世》三部影片的配乐,明显可以感受到是基于好莱坞配乐模式影响的作品,在乐器搭配、声场设计以及主题动机发展等层面都有标准的工业化创作模式。在这其中,《白蛇:缘起》的配乐相比较而言,也具备一定电子音乐创作思维。如果说《大鱼海棠》是以电子化创作思维为配乐的起始点,以传统乐器配合电子的创作手法,那《白蛇:缘起》则可以算是在经典好莱坞交响管弦配乐模式下,融合电子音乐思维,打造出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在电影开篇配乐(对应原声带《初原》)中,中阮的泛音是影片开场阶段的点睛之笔,所有泛音都有着结实的基频和饱满的共鸣,而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作曲家动用了特殊调弦,以便让所有需要表达的音高都能以自然泛音的方式被弹奏。在空间处理上,中阮泛音演奏时的空间处理以及曲尾的古琴随着时间推移用自动控制处理手段在混响上做的处理,都体现了电子音乐创作在空间设计上的思维。在《白浪滩对峙》中,电子音乐创作的思维体现的更为充分,音乐由Ambience风格的电子合成音色开始,紧接着出现民族大鼓透露隐隐约约的开战气息,水雾萦绕的江面左右两叶小舟对峙,静中暗藏杀机,由一声古琴的勾弦滑奏下行带来不详之感,而紧紧伴随的Delay(延迟效果器)音色则通过了精心的滤波器处理,使得本应回荡在江河两边山间的琴声携带了一丝扭曲的空间感受,预示着对面小舟的来者不善。随后类似拨叉的民族打击乐带着巨大混响,此战一触即发。Sfz(音乐术语,拉丁语sfozando缩写,特别加强的意思)表情下的铜管和带着渐强效果和滤波效果的Reverse(反转)弦乐此起彼伏,洞箫穿插其中,增添一抹侠气。最后危急时刻,小白变身巨蟒用蛇尾斩落盘龙,铜管上叠加着急速挑拨的古琴,最终完成致命一斩。整个段落连接紧密,声音材料丰富却井井有条,层次分明,给人以很强的听觉冲击,体现了作曲家对声音和空间一定的电子音乐创作思维。除了以上两首曲目外,原声带中《魔咒》《朱雀玄武法阵灭情》等段落也体现了大量电子音乐创作手段,甚至在很多节奏写作中融入了商业电子舞曲创作思维,具备一定创新意识。

三、主题歌与主题音乐对角色的塑造和情感的凝练

电影音乐的主题常常是给观众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部分,特别是在有着较多情感场次段落的影片中,不同主题的贯穿不仅丰富了影片的音乐语言,也有助于帮助观众梳理剧情,和进行有导演意图的情绪引导。通常来讲,对于音乐主题的划分,可以较粗略地分为旋律性音乐主题及动机性音乐主题。所谓旋律性主题,即为一条或优美动听,或特点鲜明的旋律线,通常可以达到一句或一段的结构容量,我们熟知的《阿甘正传》主题、《泰坦尼克号》主题,包括我国由三宝作曲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当中的音乐主题等等,都可以算是电影配乐史中旋律性主题的典范;动机性音乐主题与旋律性音乐主题不同,它通常不具备较大的结构容量,仅仅是一个有特点的小音型,但却可以具备旋律线所不具备的无穷无尽的变化可能,从而出现在影片中的各个位置,推进剧情,暗示发展,同时也增强了观众对于影片的记忆点。此类型音乐主题,最耳熟能详的就可以算是《碟中谍》系列中的5/4拍动机,通过其不断地变形出现,从而形成了《碟中谍》系列独特的配乐风格(见谱例1)。这两种常见的音乐主题构成方式,也在2019年的两部爆款动画电影《白蛇:缘起》及《哪咤之魔童降世》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分别对它们的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蛇:缘起》是国产动画中旋律性音乐主题的典型案例,该片音乐中比较明确的主题有(1)男主人公阿宣和女主人公小白之间的爱情主题,也就是影片主题曲《何须问》;(2)小白与小青之间的情愫主题;(3)宝青坊主的主题;(4)小道士的主题。这四个主题是比较明确且有两次及以上使用在全片的,而其中最重要且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就要数爱情主题《何须问》了,这不仅是影片的主题曲,同时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何须问》主题在影片中更是贯穿始终,如一条“声音线索”一样,渲染勾勒出了阿宣和小白的爱情发展。纵观《何须问》主题在影片出现的所有位置(见表1):表1由此可见,《何须问》在影片中不但是主题曲、主题音乐,同时更是贯穿了主人公阿宣与小白整个相识—相知—相恋—离别的完整过程,是他们爱情发展在配乐层面不可或缺的一条线索。如果说《白蛇:缘起》是典型的旋律性主题的配乐作品,那《哪咤之魔童降世》在具有好莱坞工作背景的青年作曲家朱芸编操刀下,则表现了典型的好莱坞式的影视动机发展手法。在《哪咤之魔童降世》中,几乎很难找到一条记忆深刻且明确呈现的旋律线,虽然在影片中哪吒与李靖夫妇的相关桥段中,也会有较温情且旋律化的配乐出现,但总体来说,音乐中的旋律是依附于整体编配和音乐背景的,而非像前文中《白蛇:缘起》中的《何须问》,将旋律凌驾于音乐背景之上,甚至是以无伴奏独唱的形式出现。《哪咤之魔童降世》配器中这一特点,也正是强调和声、配器等等多方位音乐元素的西方音乐及好莱坞配乐模式所惯常的手法。纵览全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始终伴随哪吒出现的动机音型,可以说,几乎影片中每个关于哪咤的重点桥段,都会有这个音型(下文称“哪咤动机”)的出现。影片5分钟左右(片名出现的位置)是其第一次出现,第二次则是哪咤出生后首次入魔变身,在高亢的唢呐之下,“哪咤动机”(见谱例2)以弦乐断奏律动奏出,与此同时,哪吒第一次放出火球烧毁了自家房檐,引得众人纷纷出逃,就此,哪吒以“魔丸降生”的姿态正式亮相。谱例2.《哪咤之魔童降世》之“哪吒动机”“哪咤动机”的出现列表总结见表2:表2由表2可见,“哪吒动机”几乎出现在了每一个与哪咤相关的关键位置,尤其是在与“变身”,打斗等等相关的位置,这其中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其动机本身的律动特性使然,而另一方面,我们更可以将其视作是影片中哪吒性格的化身,是吹响哪咤“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战斗号角”。

通过以上分析,这几部国风题材动画电影在配乐层面均有着不同方面的突破,并表现出了在传统配乐模式之上的继承与创新,从香港音乐人操刀到日本音乐人执棒,再到国内国外华人青年音乐人的崭露头角,国风动画电影在音乐设计和配乐创作上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同时,亦为未来同题材电影的配乐道路起到了很好的开拓和榜样作用。伴随当下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动画电影爆款层出不穷的良性竞争,国风题材动画电影音乐也一定会在未来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王铉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第7篇

    不同故事内容的动画片相应地有不同的风格类型。风格取决于内容,动画创作者要根据动画片的内容设计一种恰当的形式风格。“完美的形式应是深入到内容并赋予内容以生命、而非给内容以外衣和修饰。”在创作时要根据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内容来创造角色形象。不能够单看造型是否好看,最重要的是这个造型是不是最适合故事本身。人物造型设计应该是对剧本中人物整体形象的构思,如《萤火挽歌》属纪实性风格,因而采用写实的造型;《猫和老鼠》属喜剧风格,故采用夸张的造型;《蜡笔小新》属黑色幽默的风格,所以产生漫画的形象等。动画片经过百年的发展大致分为三种风格类型:写实风格、漫画风格和纯个性风格。不同的造型风格表现相同的人物形象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趣味,并丰富着动画片的表现力。动画的造型风格和设计思想是创造人物前的准备工作,它们反映出创作者的艺术构思和他所要表达的意图。随着动画片的发展,创作者不断努力开拓新的风格类型来丰富动画的表现力。戏曲动画人物也要确立好动画的造型风格和设计思想。

    运用动画造型规律创造戏曲动画人物

    动画片本身有自己的造型规律,这也是动画区别其他绘画形式的基本要素。我们在进行戏曲动画人物设计时,要依据动画艺术本身的特性,遵循动画的创作规律,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更具个性化和可发挥性的形象,以增加动画的表现力。

    1.夸张、变形

    动画片是在对物体进行观察、提炼、加工后结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和想象力创造形象。自然界中物体形态、体积的不同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同。体积大的物体给人笨拙、迟缓、威严之感,在动画中一般把笨拙的人画成大块头。体积小的物体有灵巧、快速、轻盈之感,一般把可爱的形象画小,如小动物。夸张、变形塑造的动画人物往往有某种幽默的趣味,使人物的特征更加鲜明,更加典型且富有情感,并有着加强叙事和传情的效果。夸张、变形后的人物是动画片中的一把“利器”,是人物性格的外在强化,即观众第一眼就能看出这个人是聪明还是蠢笨。《三个和尚》中的三个外形胖瘦、高矮不同的和尚体现了他们自私、可笑的性格,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夸张、变形说明了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戏曲动画人物也不能仅仅照搬舞台造型,而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在对人物感受的基础上升华和强化。

    2.简化

    在大量的原动画加工过程中为了简化工作,保持流水作业的质量,人物造型相应地简化。从简化的造型中可以产生无尽的联想。简化的造型中准确的线条比繁琐的造型更能传达出明确的信息。戏曲服饰是体现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戏曲服饰在舞台上有严格的分类,因为它不仅仅是人物的衣服,更暗示人物的年龄特征、身份、地位甚至命运。由于戏曲服饰大多是由严谨复杂的花纹装饰而成,所以在创造戏曲动画人物时,创作者要对戏曲服饰进行提炼,选择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装饰文样,去除累赘的细节。在戏曲动画人物造型中如何对戏曲服饰进行再处理,使它遵循动画片造型规律这—简化性呢?笔者认为要保留基本样式,敢于创新。戏曲的人物造型是通过人物的不同行当、不同角色、不同服装、不同化装及脸谱来体现的。拿服装来说,它包括:袍服类、短衣类、铠甲类、盔帽类、靴鞋类等。袍服类中又包括麟、中皮、裙子、开鳖与箭衣。戏曲在人物造型上拥有完备的体系。而戏曲动画在继承上需要基本保留,但要创新。这样做使它不仅有戏曲特色,而且还有创新的现代精神。旧有的程式性人物造型,还需要与时代接轨,达到精练、夸张、变形。

    3.运用对比手法

    所谓的对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角色形体大小的对比。在创造多个角色时,在设计上要注意让角色在形体大小和造型上形成对比,从而增加画面的趣味性。二是角色服饰上的对比。要强化服装的对比关系,也就是主要人物之间、主角与配角的服装式样,材料之间的综合对比关系以及服装的华丽与纯朴、高雅与粗俗、传统与现代、幻觉与现实等的具体对比关系。戏曲服饰不注重时代特点的追求,没有季节变化的表现,也不带有地区性的特色,而以角色的等级地位和类别为标准,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这当中,华丽与朴素的对比服饰,更多地体现了角色的性格因素。

    4.突出体面、动态、个性

    动画的造型设计不仅包括标准造型图、转面图、结构图,还包括角色的动作设计。在动画片中,动作造型的设计对于人物的塑造是极为重要的,诠释角色的要素不仅仅是它的外表,还有角色的性格动作。比如动画片《三个和尚》中,三个形态各异的角色具有自己的特色动作,把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动画造型更重视对人体体面、动态的塑造。人体的动作、姿态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语言,它能反映人物的个性、气质,是表现思想情绪的重要因素。动态语言富于暗示性,由于它是通过身体和四肢的展开和运动来体现的,因此动态幅度较大,具有很明显的视觉外观。在戏曲动画人物的动态设计上,笔者认为应该强调夸张化、舞蹈化,如《启家庄》中启三娘与敌军开战,有“打出手”(连续起跳踢枪)的表演特技,夸张地表现了启三娘武艺超群。而动画来改造“打出手”,动作就可以更夸张。现在的动画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使我们能够选择不同类型的动画来欣赏。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创作动画片时要考虑到个性因素。个性是艺术中的重要因素,是艺术想象力的结果,没有个性的艺术就会很单调,动画片也是如此。而个性的动画人物是艺术家不断创新和探索的结果。在戏曲动画的创作中,创作者也同样需要考虑到个性因素,试图在有限时间内表达丰富的感情和个性化的思想,并且在吸取中国戏曲经典精髓的前提下,重新创造出时尚个性的戏曲动画人物。戏曲动画短片《十五贯》,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目《十五贯》的片段,它的人物角色则呈现出泥塑的个性风格,动作表情也十分细腻生动。

    立足本民族的特点,吸收古典戏曲人物的形式美感和动感

    各国不同的动画片都展现了各国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从中可以看到受本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很深。尽管美国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故事改编成动画,在动画的故事改编、人物塑造、动作设计上反映的还是“美国精神”。日本的动画片多反映都市题材,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一大写照。中国动画风格既不同于迪斯尼的造型风格,又不同于日本动画的传统风格,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色和民族个性风格、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动画形象,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的动画形象,它不仅需要美的造型、令人喜爱的性格,更需要引起受众文化共鸣,以及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可见要创造令人喜爱的中国动画形象,必须从民族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从中寻找审美语言、造型风格和艺术符号,走民族化的中国动画造型之路。而对于戏曲动画人物的创造更要立足于中国特色。中国民族风格的动画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很成熟了。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是传统造型的动画片。70年代的《牧笛》、80年代的《猴子捞月亮》有很明显的中国情趣。《大闹天宫》的人物设计是通过中国京剧脸谱变形而来,并吸收了敦煌壁画、汉代画像砖、宗教艺术等传统文化元素。1979年的动画片《哪吒闹海》中哪吒的动作就是典型的戏曲动作。中国动画发展的“源”在于中国的民族艺术,而在中国的众多艺术形式中,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民族性最强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艺术形式独特,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故事为戏曲动画的再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戏曲动画改编的基础是戏曲,在改编的同时吸取了戏曲艺术中诸多的民族特性,使其自身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比如《武松打虎》中出现的打斗场面。京剧的打斗以中国的武术等为基础改编而成,而戏曲动画再次改编这些从生活中提炼到舞台上的动作,使其充分体现出中国武术和戏曲舞台“程式化”的特点。古典戏曲人物的造型、服装经过高度的提炼具有规范的形式美感,本身就是一幅画。中国戏曲人物的造型以化妆、服饰来突出人物的年龄、性格特点,同时注重艺术上的夸张、美化。京剧脸谱的色彩具有象征意义,不同的脸谱造型,表现对人物的褒贬。关羽勾红脸表现他的忠诚,曹操的白脸则表现他的奸诈狡猾,黑脸的包拯是公正的象征。戏曲人物的服饰是经过长期创造而成的。服饰中的图案既美观又非常讲究,在工艺制造上体现了刺绣华丽而又和谐的魅力,在艺术上体现了根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的艺术美。戏曲艺术的民族特色不仅仅表现在图形、色彩上,还是一种内涵、一种精神、一种生活状态的反映,一种含蓄而又典雅的美。吸收古典文化,不盲目抄袭国外的动画造型才能塑造优秀的动画人物,这就需要善于学习民间艺术的装饰美、形式美,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创造出极具影响的中国动画形象。

第8篇

一、动画创作的特性

(一)动画制作的复杂性

动画制作的流程较为复杂,分为前期制作、中期制作、后期制作三个部分。前期制作包括角色的设计、脚本的创作等灵感构思部分;中期工作侧重点偏向原画设计、镜头设计、描线上色、声音制作等环节;后期制作则由影片合成、剪辑编排、音效组合、细节检查等步骤组成。由于动画制作工艺复杂,要想熟练操作各个环节,需要学生辛勤的努力和付出,打牢专业技术基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技巧,而且要鼓励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模仿。

(二)动画的非形式化

世界的知识是分为形式和非形式两种形态,动画创作就是这两种知识的结合。创作本身就具有笼统、意识化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在学好教材操作技能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的能力。生活是艺术的来源,学生应注意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把美好的东西和人们的需求结合起来,将非形式化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独特的能力,提高竞争力。

二、模仿创新模式在动画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作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模仿是学生创作灵感的基础步骤。历史故事、传统神话、文学作品以及生活中的事物,都可以用作动画模型。教师要教导学生充分利用掌握的知识、细心观察接触到的事物,夯实动画创作的入门基础。例如,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让他们自由创作与故事相关的作品,既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又启发了他们的灵感。

(二)提高作品的吸引力

动画教学如果只是传授给学生严谨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技巧,远远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老师应在课件中穿插一些动画的娱乐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设计情景为他们进行动画创作提供条件。在设计动画角色时要注意灵活运用变形、夸张、组合、对比等表现形式,突出作品形象的幽默感染力。比如,在描绘动物受到重创的时候,令其眼睛里冒出星星;受到挤压的时候,使其身体呈现一张纸状;悲伤时,使其眼泪像小河一样流淌等。

动画作品面向的群体范围较广,增加动画片的趣味性是吸引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关键因素。注重模仿动画形象的幽默设计技巧,为相对平淡的故事情节增添生气,使作品看起来轻松诙谐、生动有趣。比如,动画片《数字宝贝》中,坏蛋组合“银河火箭队”,成员武藏、小次郎和喵喵在片中饰演的是反面角色,他们的动作浮夸,语气傲慢,而且大话连篇,每次开始破坏活动的时候还有特定的开场白,惹人爆笑连连。动画形象也可以模仿人类的心理表达感情,如《小鹿斑比》《美女与野兽》《狮子王》等作品利用了植物、动物和一些自然现象,表达了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模仿创新强调学生遵守的创作准则,培养其形成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灵活运用在动画创作中。

(三)模仿制作技巧

许多作品在表现动画角色较激烈的表演动作时,往往速度过快,角色的表情和动作等细节来不及刻画,为了突出运动效果,往往用角色外形的剪影一代而过。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结合实例,不断地为学生演示技巧模仿和表达的方式,提高学生观察和学习能力,顺利解决创作中的难题,提升自身的创作水平。

临摹是提高学生创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把握好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特征是模仿的关键。例如,我国优秀动画作品《哪吒闹海》和《大闹天宫》,两部作品汇聚了我国古典小说中典型的有名的故事情节,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从动画在形象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哪吒精灵可爱的神情,还具有小男子汉的气概,他有着两道硬朗的剑眉,眉下脱出一双乌黑灵活的大眼睛,透出他刚毅的性格和过人的智慧。他的肤色浅黄,穿着红色的小孩肚兜,光着小脚丫,装扮极具中华民族特色,同时又恰当地展示了哪吒活泼好动的本性。

在我国,《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妇孺皆知的,使他的动画形象得到大众的认可是不容易做到的。而《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形象受到了人们广泛的追捧,是中国动画设计史上的经典人物,仔细分析孙悟空的动画造型,我们不难找出它的成功之处。悟空是只灵猴,形象设计上保留了猴子的面部特征,而且利用借鉴脸谱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夸张特写。它的动作带有猴子灵活敏捷的特性,所以在身体构造上模仿猴子的体型进行构造。大手细胳膊、蜂腰长腿,再加上灵活的脑袋,活灵活现地勾画了一只神气的猴子。孙悟空腰间系了张虎皮,突出了他的勇敢和反叛精神,也为大闹天宫埋下了伏笔。学生在临摹时,只有充分展示出以上细节,才能将哪吒和孙悟空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

三、提高模仿创新能力的方法

教师要有“授人以鱼”的能力和“授之以渔”的创新意识“授人以鱼”的理论,就是把“鱼”送给他人。教师要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经典动画作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有所获和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理论和纯粹的技术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可以在课堂的前十分钟播放有趣的动画作品,然后让学生围绕作品展开谈论,探索影片中使用的技术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欣赏水平。

对优秀动画片的观摩,是近年来动画设计课程教学的普遍形式。教师先对一部优秀的动画片进行介绍,之后观看分析。按动画创作的要求,让学生把这些成功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光要遵循动画创作的程式及技术方法,更多是通过这些前辈惊世之作及在国际国内获得奖项的优秀作品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属于成功实例拓展法教学模式的一种,其显著表现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站在一个成功的案例上,将这些资源运用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相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增强电脑绘制能力

绘画是动画设计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底,作为高职院校,部分的学生绘画基础较为薄弱,给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为了减少学生的创作烦恼,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对事物的临摹能力。如在素描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合适的临摹对象,如高脚杯、蝴蝶、海滩的夜晚等图片,让他们从硬笔模仿中培养美术意识,从而提高电脑作画水平。

在动画设计过程中,更需要通过临摹达到动画片场景和角色的创作。虽然不是自己创作的绘画在一定程度上达不到理想需求,但如果选取合适的素材,如自己根据剧情场景实景拍摄的照片或者网上免费素材库等,加上熟练的电脑临摹技巧,再进行一些创意修改,一样可以制作出出色的动画片背景和角色。大量的临摹训练,临摹能力的提高,会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辨别力、认知力的手段,更是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的途径。但临摹技能也是一项需要刻苦磨练的任务,特别是在电脑上的临摹,更需要学生的耐心、细心和恒心。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注意更新变革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制作技巧与生动的教案相结合,促进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根据结合实际操作需要,总结出设计中经常用到的实践技巧,指导学生正确练习。

在教学中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自身知识的更新。教师要按照艺术教育规律办事,改变闭门造车只重学术而轻实践的观念,多接触环境市场和参与市场实践。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进行教法的探索、创新、使用和积累。

第9篇

[关键词] 中国美术;动画电影;艺术联系

一、题材内容及其形式表现

相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美术,动画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绘画艺术一直被认为是电影艺术的母体艺术,不同时代和流派的美术作品为电影的视觉造型提供了足资借鉴的养分。中国的动画在内容题材上直接选取了美术绘画、中国民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如动画片《大闹天宫》《小鲤鱼跳龙门》《牧童》《哪吒闹海》等。动画片利用美术的原始野性思维方式以及写意抒情的表达形式,可以海阔天空、无比自由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意发挥想象。具有中国“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片。

中国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中国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服饰乃至戏曲、剪纸、皮影、年画等,为中国动画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造就了中国动画百花齐放的特点。中国动画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1,传统手绘动画片:借鉴中国传统年画和古代寺观壁画的特点,创作了《打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传统动画片。

2,偶片:借鉴民间玩偶的泥、木、竹等材料和形成,拍摄了《崂山道士》《真假李逵》等偶片。

3,剪纸片:吸取中国皮影和民间剪纸的外观形式以及传统戏曲服饰特点,制作了《渔童》《猪八戒吃西瓜》等剪纸片。

4,水墨动画片: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把中国水墨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带人动画片,通过连续放映形成浓淡虚实活动的水墨画影像的动画片,在艺术格调上有了重大的突破。拍摄了《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水墨动画片,堪称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

二、造型色彩及写意抒情

1,在中国美术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非常鲜明。如民间术版年画中的各种门神、娃娃等,各种不同的形象表达了不同的内容与寓意。动画中的人物是根据剧情创作和设计的,人物形象的性格造型十分明确。

2,中国美术中的皮影、木偶、年画、剪纸、玩具等造型概括、夸张、简洁,色彩单纯、强烈等都非常适合动画的造型,符合动画的运动方式。

3,动画艺术家将皮影、木偶的运动方式直接运用到动画的运动规律之中,并且符合于动画的艺术语言及表现形式。

中国民间绘画强调主观的意会,要求笔墨相合,情景相融,气韵生动,有无限丰富的想象,有诗一般的韵味。

1,写意抒情,使影片充满了诗意。在水墨动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表情和动作优美灵动,泼墨的山水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体现了中国画中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

2,写意抒情的营造,深化了影片的主题。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抒情”的意境美。对中国动画有着深刻的影响,营造出中国水墨动画片中的诗情画意,增加了传统动画片的神话传奇色彩与感彩,使动画片可以运用简洁、“写意”的手法,表达出深刻的主题。在这里画面中的“物”只是抒情的一个符号而已,借助这个“物”,画家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形象思维来达到一种情感的再现。

3,写意抒情,使影片达到了效果。虽然中国画都是用笔墨和宣纸来完成,但重写意、抒情,运用形散而神不散直抒胸臆的创作手法,直接造就了一部部更为人性化、带有英雄悲剧色彩的动画片。影片剧情曲折起伏,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色彩绚丽。意境的创造不仅增添了神话的传奇色彩,而且能达到境能夺人的效果。

三、个案探讨

美术是一种大众文化。在中国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源于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它与民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和精神需求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动画同样是一种大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才能更好地了解大众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使中国美术在动域创作与生产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和推动意义。

在中国动画史中,动画影片以民族风格为创作形式的第一个高峰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当时,党和国家提出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是为工农兵服务。因此,艺术作品要走进千家万户,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掀起了向民间艺术借鉴的趋势。除了动画影片外,美术作品、电影艺术等各个艺术门类都有大量民族化内容和形式的艺术作品产生。于是中国的动画片以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艺术语言。融合了传统的文化并与之完美的结合,尤其是水墨动画片的产生。使中国的动画达到一个“史无前例”的艺术高峰。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东方精神震动国际动画界,开创了世界动画新的里程碑。

长期以来。动画片还被人们称之为“美术片”。动画电影具有独特的绘画性,使它区别于一般的影视作品。每一个画面包括人物、人物表演、场景、道具等都要经过创作者手工绘制,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脑特技也参与其中,但是因为人物的不真实性,绘画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人物塑造和表现上。绘画者的绘画功底直接影响到影片的成败。

水墨动画片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上世纪60年代初试制成功的片种。一般动画人物的造型,都是采用“单线平涂”,而水墨动画片却具有中国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即水墨画的特点。人物造型既没有边缘线,又不是平涂,能从影片上表现出毛笔画在宣纸上的效果。水墨动画片为中国电影艺术实现民族化、群众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水墨动画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中国水墨动画成了中国动画片的代名词。

动画电影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们在分析水墨动画的时候,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的艺术特色。

西方视觉艺术强调写实,强调色彩,强调视觉刺激。梦工厂与迪斯尼的很多经典大片,如《米老鼠和唐老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怪物史瑞克》等都以写实的风格作画,人物逼真饱满、形象生动,影片中的人物犹如真人现身,完全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去现实生活中寻找。这是西方美术电影一向的风格。中国的绘画是线条及其运动的艺术,是写意的艺术,特别是水墨画创作,它强调水墨与自然的融合,强调“神”“意”“气”的境界。“气韵”“形神”“写意”“虚静”“意笔”“胸次”“笔墨”。这些都形成了中国绘画的特点。

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把中国水墨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带人动画片。中国动画电影传承了中国水墨画的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等特点。 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以墨代色。“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它的表达方式超越了视觉极限,将思维引向了更加深广的界域。这使得中国水墨动画得以独树于世界动画电影之林。

《哪吒闹海》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影片塑造了一个三头六臂、身披混天绫、手执乾坤圈、脚踏风火轮,眉目之中满含忧伤的英雄形象。哪吒自刎前的那种矛盾与痛苦表现得非常强烈、细腻。为了拯救流离失所的百姓,他在暗如黑夜的暴风雨中,削肉还父那一幕让人历历在目,久久难以忘怀,造就了一部更为人性化、带有英雄悲剧色彩的动画片。影片剧情曲折起伏、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色彩绚丽。意境的创造不仅增添了神话的传奇色彩而且能达到境能夺人的效果。而且可运用“简洁”的手法,如《三个和尚》中,简洁奇特的置景、幽默夸张的人物、轻松诙谐的音乐把“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古谚通过突发事件,使和尚在救火中同心协力,进而创造性地改没水为有水,让观众在欢笑声中领悟古谚的深刻性,为观众留有想象的余地。

水墨画更是有“计白当黑”,使空白之处皆成画面的美学特点写意抒情,使影片充满了诗意。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表情和动作优美灵动。泼墨的山水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体现了中国画中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如水墨动画片《牧笛》,以国画的传统色彩展示高山峻岭和千尺飞瀑的宏大气象,充分起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全片没有对白,借用富有田园风味的南方民乐曲调,鲜明地揭示并丰富了主题。塑造形象神奇委婉亲切感人。片尾牧童骑在水牛背上,吹着竹笛从柳树中穿出,走过夕照中的水稻田埂,水光中倒映着牛和牧童的身影,最终与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暗藏了“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诗句,展现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有报刊评论:“中国水墨动画柔和的景色,细致的笔调以及表示忧虑、忧郁和快乐的动作使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这部精品更适宜成人观赏,它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并荣获金奖。

1963年水墨动画《牧笛》,这部作品是个抒发牧童寻找水牛感人至深的故事。艺术家继承我国传统“写意抒情”的美学思想,在电影结构和动画语言上作了创新实践。运用国画家李可染简练而饶有墨趣的绘画特点,塑造牧童和水牛的形态,以中国绘画的传统色彩展示高山峻岭和千尺飞瀑的宏大气象,充分起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四、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课堂;“活”;培养;创造力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创造的儿童教育”。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构筑妙语连珠的开放的“语场”,即“活”的课堂,并且在这个课堂上,给孩子一个问题,给孩子一个对手,给孩子一个机会,给孩子一个权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去竞争,自己去选择,自己去锻炼,孩子的身心才能真正获得解放与自由,并且智慧与创造的火花也会随之迸发。那么,如何构筑“活”的课堂,笔者结合实际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要“活”到孩子原初的意义上去

在拉丁文中,孩子意味着自由者。自由是孩子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给孩子心灵的自由,孩子也就自由了。自由又是孩子创造新火花的燃烧剂,自由不存在了,孩子的创造之火也就会悄然熄灭。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与个性,不管是在言行上还是在情感上,都应该与孩子平等相处,孩子就能够在这种宽松而又愉悦的氛围中说真话、抒真情了。其次,教师应该及时洞察孩子的心理,针对他们在交流时出现的拘谨、不安等情绪,果断地采取“心理暗示”的方式给予调控,让孩子在潜意识里肯定自己,快速地调整心态,以自然的表情和流畅的语言落落大方地进行交流。这样,孩子不仅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也能够体验到自信与成功的乐趣。

《鲜花和星星》是一首精美的小诗,教学时,孩子们借助富有童趣的、漂亮的画面,加上教师娓娓动听的语言描述,他们都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了。此时,孩子们对小诗内容的理解、主题的升华也已水到渠成,可笔者总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冒了出来:“大家都来当一回小诗人,仿照小诗中的形式也来创作一首小诗,好吗?”话音刚落,孩子们的眼睛齐刷刷地看着笔者,迸射出惊喜的光芒:我可以当小诗人?我也可以写诗?这可是件很有趣的事呀!看着孩子们将信将疑的样子,我马上鼓励道:“你们一定能行的,先找你的小伙伴商量商量吧!”信任的话语顿时犹如和风细雨般淌入孩子们的心田,两个一组、四个一群,孩子们凑在一起,敞开心扉热火朝天地商讨开了……此时,孩子们热情高涨,教室里热热闹闹的。

没过多久,一只只自信的小手如林,高高地举在笔者的眼前。有的孩子说:“我最喜欢尚湖满园的牡丹,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有的孩子说:“我最喜欢宝岩满树的杨梅,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珠宝店里的珍珠还多。”有的孩子说:“我最喜欢秋天满园的葡萄,这里一串,那里一串,真比丹凤银楼的玛瑙还多。”还有的孩子说:“我最喜欢虞山满地的落叶,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真比蜂房里的蜜蜂还多。”……

一首首动人的小诗出炉了,一个个富有灵气的小诗人诞生了,他们的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这不正是创新火花的闪现吗?其实当笔者把这个难题抛向孩子的时候,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出乎意料,孩子们却给了笔者一个又一个的大惊喜。请相信我们的孩子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多给他们一些展示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课堂要“活”到孩子的天性上去

“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认识世界、开启智慧、探求未知的内部动力,是孩子们探索和创造的活水之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儿童只有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孩子们有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让人啼笑皆非,但这正是他们发挥创造潜力的体现。

同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孩子们在不断地探究和动手操作中进行着创造活动。通过实际的操作,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物化,才能更加符合现实,实际效果才会更为显著。通过动手操作,孩子们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思路才能不断拓展,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而且,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到的成功,会使他们的热情得到激发,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因此,教师应给孩子一个条件,为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环境与物质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在教学“想想做做”时,因为孩子们对动物都非常感兴趣,所以对其他孩子设计的关于动物的小报会更感兴趣。孩子们在欣赏中学会了有序地浏览小报,初步认识了小报的板块设计、色彩搭配等。当孩子们知道自己也要设计小报时,既兴奋又期待。当笔者让孩子们谈谈打算怎样办小报时,他们马上投入热烈的讨论中,在小组里畅所欲言。在全班交流时,每个小组都争着发言,认真倾听同伴的设想,并及时给予补充。当进行分工时,孩子们更是自豪而主动地领取任务,有的绘画,有的设计板块,有的搜集动物资料……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形成了人人参与的局面。小报制作完成后,在小报展览、小报特色解说、小报评奖的过程中,孩子们为了介绍自己的小报,纷纷出谋划策,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介绍。在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中,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对如何办小报更是有了孩子们自己的独特审美观点,高效达成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三、课堂要“活”到孩子的活动方式上去

孩子们喜欢游戏,在这种快乐的、开放的、有效的游戏中,他们喜欢与小伙伴一起探讨,一起创造。陈鹤琴先生的游戏教育理论提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幼儿在游戏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将全部精神拿出来。”这就是说孩子天生离不开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看到了五彩斑斓的世界。在游戏活动中,孩子的各种才能逐渐得到发展。开发人的各种能力的金钥匙是主动探索和积极学习,而就是游戏铸造出了这把亮闪闪的金钥匙。可见,游戏在培养孩子们各种能力的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哪吒闹海》的第四段描述了哪吒勇斗三太子的场面,虽然有一些动作和对话,但笔者觉得还不够精彩,不够传神。在孩子们读懂、内化这一段时,笔者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主创新精神,让他们分小组自编课本剧,分别设计出人物及其台词、动作和神情。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表演,烦琐的提问减少了,孩子们参与游戏表演的热情却一下子被激活了,练习面也随之扩大了。如,扮演一名报信虾兵的孩子,他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大叫道:“报――禀报龙王,大事不好啦!我们家的夜叉被哪吒那小子给打……打死了!”一名扮演龙王的孩子听了,瞪圆了双眼,拍案跳了起来,气得“嗷嗷直叫”:“哇呀呀呀!我家三太子何在?”扮演三太子的孩子立刻上前两步,抱拳说道:“父王,孩儿在此!”龙王手指着上方,命令道:“你快快带兵前去捉拿哪吒,我非得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不可!”“领命!小的们,都跟我来!”扮演三太子的孩子手一挥,持着兵器带领着虾兵蟹将们浮出水面……此时的孩子们个个都进入了角色,他们深切地体会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在这样的游戏表演中,孩子们相互启发,语言的感悟深化了,想象力被激活了,他们乐说、爱说、能说,并且说得轻松自如,同时他们的创新思维火花也在不知不觉中接二连三地迸发。

孩子创造的火花,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珍爱、保护,并给予广阔的空间和自由。让我们走进孩子们的中间,以孩子们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同时给孩子们一个充满想象的丰富多彩的“活”的课堂,让他们的创造之花时时绽放。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151-152.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22-327.

第11篇

龙是中国神话中兴云降雨的动物,既是吉利的标志,又是古代帝王的象征。悠悠五千载,中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龙的传说、龙的故事,广为流传。而集诗画歌舞于一体、熔唱念做打于一炉的龙戏更是千姿百态,出神入化。

戏曲之龙,往往显诸标题,起眉目传神的作用。泱泱梨园,差不多每个剧种都有龙戏剧目。国粹京剧《龙凤呈祥》中的“龙”即皇叔刘备,“凤”即东吴孙权之妹尚香,周瑜施展美人计,诸葛亮将计就计,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反成全了刘备的美事,成为千古美谈。浙江绍剧《龙虎斗》之“龙”乃宋太祖赵匡胤,“虎”乃大将呼延赞。这出龙虎相斗的戏,情节生动曲折,跌宕多姿,备受观众钟爱。连文学家鲁迅在代表作《阿Q正传》中,巧引此剧中“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我手执钢鞭将你打”的唱词,活画出阿Q酒醉后手舞足蹈的可笑形象。从侧面说明了《龙虎斗》受人欢迎的盛况。试想,连信息闭塞的未庄的阿Q都能哼两句《龙虎斗》,由此可见此戏普及之一斑。至于山西北路梆子戏《双龙会》之“双龙”,即辽主萧天庆和宋太宗赵光义。说的是潘洪私通萧天庆,设计诓宋太宗到五台山敬香,辽兵突至,宋军被困,辽设“双龙会”邀宋太宗议和,暗伏兵马。杨继业令大郎延平假扮皇帝,七个弟弟随行保护,大郎以袖弩射死萧天庆,伏兵四起,火爆炽烈。此外,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越剧《龙凤花烛》、沪剧《龙虎山传奇》、荆州花鼓戏《闹龙舟》、河南梆子《龙马精神》、海门山歌剧《青龙角》等,不胜枚举。有龙的剧名好听好记,本身也是一门艺术。

戏曲之龙,有的出现在剧中主人公的名字中。如越剧《龙凤怨》中的黄金龙与白玉凤,其意表示这一龙一凤间的生死怨恨。福建莆仙戏《状元与乞丐》中的文龙与文凤,本寄寓“龙凤呈祥”之意,但由于丁家兄弟截然不同的家教,使文龙与文凤一对堂兄弟一个金榜题名成状元,一个流浪街头成乞丐,一龙一凤,对比鲜明。至于沪剧《三约龙凤亭》中的龙生与凤珍,不仅与剧名吻合,而且体现了龙凤间的纯真爱情。淮剧《金龙与蜉蝣》中的金龙,是帝王的代名词,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结果众叛亲离,上演了一出悲剧。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对表现剧情,突出主题,皆有裨益。

戏曲之龙,最引人入胜的乃神话戏中人格化的角色。若是龙君,便戴龙冠,穿龙袍;若是龙子龙孙,则穿龙衣,富丽堂皇,色彩鲜艳。而他们的性格,既有叱咤风云的神威,又有凡夫俗子的七情六欲。比如脍炙人口的越剧《柳毅传书》中,着名老生商芳臣一赶二,前演龙君,威严庄重中不失慈爱之情;后扮由龙变成的老渔翁,风趣幽默中又带仙气。筱水招扮的龙女三娘,沦落泾川时的悲悲戚戚,返回洞庭湖后的大胆执着追求爱情的性格,前者使人同情,后者令人敬佩。此戏搬上银幕,饮誉海内外。与之媲美的黄梅戏电影《龙女》中的云花对爱情的忠诚炽烈,比龙女三娘更执着,为了追求书生姜文玉,心甘情愿受剥鳞之刑,马兰演来,既有严凤英的传统,又有创造性,表演潇洒,出手不凡,剥鳞时的乌龙绞柱,叹为观止。此种龙戏,南腔北调皆有,如广东的潮剧《龙女汉鹏》、江苏锡剧《龙宫舞缘》、北方评剧《张羽煮海》、河北梆子《哪吒》等,或以唱见长,或以舞取胜,或以打引人,刚柔相济,百演不衰。

除此以外,戏曲之龙,还以舞台美术的形式亮相,见诸反映古代帝王的传统戏,如龙庭背景必饰龙,宫殿大柱必雕龙,即使达官贵人之家,也以龙的图案点缀,显示华贵,把舞台装点得分外风光。

龙是中国神话中兴云降雨的动物,既是吉利的标志,又是古代帝王的象征。悠悠五千载,中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龙的传说、龙的故事,广为流传。而集诗画歌舞于一体、熔唱念做打于一炉的龙戏更是千姿百态,出神入化。

戏曲之龙,往往显诸标题,起眉目传神的作用。泱泱梨园,差不多每个剧种都有龙戏剧目。国粹京剧《龙凤呈祥》中的“龙”即皇叔刘备,“凤”即东吴孙权之妹尚香,周瑜施展美人计,诸葛亮将计就计,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反成全了刘备的美事,成为千古美谈。浙江绍剧《龙虎斗》之“龙”乃宋太祖赵匡胤,“虎”乃大将呼延赞。这出龙虎相斗的戏,情节生动曲折,跌宕多姿,备受观众钟爱。连文学家鲁迅在代表作《阿Q正传》中,巧引此剧中“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我手执钢鞭将你打”的唱词,活画出阿Q酒醉后手舞足蹈的可笑形象。从侧面说明了《龙虎斗》受人欢迎的盛况。试想,连信息闭塞的未庄的阿Q都能哼两句《龙虎斗》,由此可见此戏普及之一斑。至于山西北路梆子戏《双龙会》之“双龙”,即辽主萧天庆和宋太宗赵光义。说的是潘洪私通萧天庆,设计诓宋太宗到五台山敬香,辽兵突至,宋军被困,辽设“双龙会”邀宋太宗议和,暗伏兵马。杨继业令大郎延平假扮皇帝,七个弟弟随行保护,大郎以袖弩射死萧天庆,伏兵四起,火爆炽烈。此外,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越剧《龙凤花烛》、沪剧《龙虎山传奇》、荆州花鼓戏《闹龙舟》、河南梆子《龙马精神》、海门山歌剧《青龙角》等,不胜枚举。有龙的剧名好听好记,本身也是一门艺术。[论文网]

戏曲之龙,有的出现在剧中主人公的名字中。如越剧《龙凤怨》中的黄金龙与白玉凤,其意表示这一龙一凤间的生死怨恨。福建莆仙戏《状元与乞丐》中的文龙与文凤,本寄寓“龙凤呈祥”之意,但由于丁家兄弟截然不同的家教,使文龙与文凤一对堂兄弟一个金榜题名成状元,一个流浪街头成乞丐,一龙一凤,对比鲜明。至于沪剧《三约龙凤亭》中的龙生与凤珍,不仅与剧名吻合,而且体现了龙凤间的纯真爱情。淮剧《金龙与蜉蝣》中的金龙,是帝王的代名词,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结果众叛亲离,上演了一出悲剧。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对表现剧情,突出主题,皆有裨益。

戏曲之龙,最引人入胜的乃神话戏中人格化的角色。若是龙君,便戴龙冠,穿龙袍;若是龙子龙孙,则穿龙衣,富丽堂皇,色彩鲜艳。而他们的性格,既有叱咤风云的神威,又有凡夫俗子的七情六欲。比如脍炙人口的越剧《柳毅传书》中,着名老生商芳臣一赶二,前演龙君,威严庄重中不失慈爱之情;后扮由龙变成的老渔翁,风趣幽默中又带仙气。筱水招扮的龙女三娘,沦落泾川时的悲悲戚戚,返回洞庭湖后的大胆执着追求爱情的性格,前者使人同情,后者令人敬佩。此戏搬上银幕,饮誉海内外。与之媲美的黄梅戏电影《龙女》中的云花对爱情的忠诚炽烈,比龙女三娘更执着,为了追求书生姜文玉,心甘情愿受剥鳞之刑,马兰演来,既有严凤英的传统,又有创造性,表演潇洒,出手不凡,剥鳞时的乌龙绞柱,叹为观止。此种龙戏,南腔北调皆有,如广东的潮剧《龙女汉鹏》、江苏锡剧《龙宫舞缘》、北方评剧《张羽煮海》、河北梆子《哪吒》等,或以唱见长,或以舞取胜,或以打引人,刚柔相济,百演不衰。

除此以外,戏曲之龙,还以舞台美术的形式亮相,见诸反映古代帝王的传统戏,如龙庭背景必饰龙,宫殿大柱必雕龙,即使达官贵人之家,也以龙的图案点缀,显示华贵,把舞台装点得分外风光。

第12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2)班的王博衡,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永远的教师梦》

梦想,是美好的憧憬,梦想是理想的翅膀,拥有梦想就拥有未来。从“嫦娥奔月”到“神十”直上苍穹;从“哪吒闹海”到“蛟龙”深潜万丈,从奥运捷报的频传,到中国作家终摘诺奖……当一阵阵掌声雷鸣般响起,当世界举目投足于中国时,我知道,中国的光芒已散发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有了梦想,中国才会腾飞;因为有了梦想,中国才会取得巨大成就。当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我就在想:我的梦是什么?

展翅高飞,是鸟儿的梦想,自由奔放,是骏马的梦想,百花盛开,是春日的梦想……教书育人,是我的梦,是我永远的梦想!

上幼儿园时,我总是羡慕老师,因为只有她们能站在三尺讲台上,用手中的粉笔吟唱出一曲曲动人的歌谣;只有她们能用娓娓动听的声音讲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只有她们才可以任意挑同学们回答问题……那时,我认为老师是世界上唯一拥有“特殊权利”的人。

现在,我长大了,老师的形象在我的眼睛里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我看到的是早出晚归、步履匆匆的老师;是因为长期伏案备课批改,眼睛里充满血丝的老师;是坚守岗位、粉笔染白青丝的老师;是默默无闻、甘守清贫的老师……但在我的心中,我的梦始终没变,我依然想当一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民教师!因为我想用自己的知识,去培育更多实现中国梦的栋梁之才,我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托起祖国美好的明天,我想用自己的梦去承接中国的梦!

假如我的梦想实现了,我将会用微笑去面对学生,用真诚去对待学生,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用知识去感染学生。我会让他们懂得:只有抓住今天,才会拥有未来;只有勤奋刻苦,才会成就梦想……

同学们,只有个人梦想得以实现,中国梦才会有生存的土壤,才会蓬勃生长。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让我们接过历史的重担,担负起富国强民的责任;让我们张开翅膀,飞向梦想的蓝天!让我们千千万万小学生的梦汇集成一个伟大的中国梦!让我们始终相信: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有梦,则中国有梦!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山西晋城阳城县阳城县第三小学五年级:王博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