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翻译技术

翻译技术

时间:2023-01-25 16:32: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翻译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翻译技术

第1篇

关键词:翻译技术;专业翻译人才;职业译者;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4)03-0062-0006

新世纪以来,包含传统翻译、技术写作以及新兴的本地化服务和软件外包在内的语言服务行业有了长足发展,社会对优秀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翻译技术的发展,对语言服务行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的翻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事实上,在许多大规模翻译项目中,只有充分依靠计算机新技术的帮助,才能更好地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由此,掌握翻译工具及相关技术已成为专业翻译人才必备的素养。

国际上不少大学在翻译课程中高度重视翻译技术和翻译工具,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加拿大的渥太华大学、美国的卡内基一梅隆大学等。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一些高校也是如此。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这些高校在机器翻译、术语管理、翻译技术培训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翻译测试等方面已经摸索出比较完善的体系和有效的方法。

长期以来,大陆翻译界对翻译技术重视不够。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译员开始重视翻译技术,并使用翻译工具来提高翻译效率,Trados、Ddja Vu等翻译记忆系统逐渐为译者所熟悉。翻译研究和教学界也开始重视对翻译技术的研究(王正、孙东云,2009:16)。例如,吴(2006:55)认为,计算机辅助翻译对翻译教学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并着重介绍了Trados等翻译记忆软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徐彬(2006:59)系统介绍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概念和分类,并论述了如何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有效应用于翻译教学。吕立松、穆雷(2007)对国内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作了系统回顾,介绍了海外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现状,并建议国内高校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纳入翻译教学之中。

鉴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拟集中探讨翻译工具和相关翻译技术对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相关要求。

1 当代社会对翻译服务和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

1.1 对翻译服务的要求

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迅速,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何低成本、高质量地及时多语言信息,成为企业的难题之一。在这种要求下,翻译服务行业发展成为更大意义上的语言服务行业,专业翻译人才纳入语言服务行业人才框架之中。

当代社会对语言服务行业提出了如下要求:服务产品的交付时间越来越紧,效率要求越来越高;语言服务部门常常需要同时管理多个翻译项目;翻译人员需要重复利用已翻译过的内容来提高翻译效率;翻译流程中各种科技的应用要求译员、审校和项目经理掌握更多的IT技能。

1.2 对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

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代社会呼唤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就翻译服务行业而言,理想的专业翻译人才应该具备如下素质:翻泽理论素养+双语能力+相关专业知识+翻译技术+翻译管理能力。也就是说,理想的翻译人才应该既懂双语、文化和相关专业知识,又懂翻译技术和翻译管理。对于前一种要求,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部门(包括高等院校和相关机构)一直比较重视;但对于后一种要求来说,翻译技术和翻译管理方面的培养相对滞后,因此,这正是翻译人才培养单位需要加强的方向。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译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事实上,译者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假如译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会失去其竞争力(Samuelsson-Brown,1996:280)。当今社会,只有熟练掌握翻译技术的译者才称得上是高素质专业翻译人才或职业译者。因此,黄友义(2010:49)指出,目前中国的翻译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翻译市场需要大批专业化、职业化和技能化的翻译人才。

2 翻译技术的优势与翻译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2.1 翻译工具和翻译技术

翻译工具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广义的翻译工具指能在翻译过程中提供便利的所有软硬件设施,如文字处理软件和设备(包括计算机)、扫描仪录音设备、文本格式转换软件、电子辞典、在线辞典、在线搜索引擎、在线检索数据库、光学字符识别软件等;狭义的翻译工具指为提高翻译效率、优化翻译流程而设计的专门的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软件(钱多秀,2009:50-51)。目前,西方的CAT主流软件有SDLTrados、Deja Vu x、Wordfast、WordFisher等;中文区的CAT主流软件包括雅信CAT软件、华建机器翻译软件系列、传神辅助翻译及管理平台、译典通(Dr.Eye)、泽经(Transwhiz)等(文军等,2010:125-144)。

翻译技术指翻译行业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和电子翻译工具,具体包括机器翻译(MT)、翻译记忆系统(TM)、术语管理系统、软件本地化工具以及在线词典、术语库和语料库等(袁亦宁,2005:51)。翻译技术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翻译技术指能够用来帮助语言翻译及其他跨语言交流活动的所有形式的信息技术,而狭义的翻译技术则主要指CAT及其相关工具和技术。学术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狭义的翻译技术。

2.2 翻译技术的优势

翻译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核心是TM),能够大量减轻翻译工作者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在现代社会,信息交流、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单靠传统的翻译方法来掌握最新的资讯显然是不够的。充分利用翻译记忆系统,能够帮助译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完成更多的翻译任务(吕立松、穆雷,2007:37)。具体而言,翻译技术的核心即翻译记忆系统具有如下优势:①确保译文的一致性和质量。对于大型项目,使用TM软件,可以轻松做到术语统一,最大限度保证译文质量,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②加快翻译进度。随着项目的进行,术语库、项目词典以及翻译记忆中的匹配资料会越聚越多,翻译速度随之不断提升;③减少翻译项目的费用。同样的句子无需翻译两次,而且能减少人工审校周期,因而也就降低了翻译项目的费用;④为未来的项目积累翻译资产。建立知识资产库,可以将语言转化为企业资产,并为将来的翻译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总之,使用翻译记忆系统等翻译技术能够达到如下四个目标,即翻译效率更高、操作更简单、翻译数量更大、翻译质量更高。

以翻译记忆系统为核心的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也显示出巨大优势:①帮助学习者熟悉翻译实务,提高实践能力;②用双语语料库辅助翻译教学;③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王正、孙东云,2009:17-18)。

2.3 翻译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全球化市场给翻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译者和翻译公司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质优价廉的翻译服务。而译者和翻译公司要达到这样一种平衡,最佳选择就是寻求技术支持,即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翻译和管理,否则就难于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翻译任务,也就不可能满足客户需求(田艳,2012:69)。

Sehaler(1998:155)认为,翻译职业参与本地化等兴趣盎然、获利丰厚的翻译活动,就必须逐步解决传统职业价值体系与新技术之间的冲突。这就意味着需要彻底改变译者的职业思想系统,并把翻译技术课程纳入译者培训项目。为此,翻译学习者毕业之前必须了解各种翻译工具,并且能够选择使用其中一些典型的工具。Kingscott(1996:295)也认为,不把技术类问题纳入译者培训项目,大学里的翻译教学就会越来越远离实践,并被边缘化,及至最后丧失与翻译任务的关联性。因此,技术进步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沟壑必须填平。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必要进一步将技术类培训纳入译者培训项目,熟练掌握翻译技术正在逐渐成为译者的先决条件。徐彬(2006:59-63)认为,将CAT技术教学纳入翻译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解释:翻译市场的需求、翻译机构对技术的要求以及项目和报酬的网络化交付。徐彬等(2007:85)进一步指出,必须向翻译学习者介绍翻译记忆的基本理念,帮助他们掌握核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为他们走上社会之后的翻译实践服务。实践证明,熟练掌握CAT技术的毕业生在面临软件企业和欧盟组织等高技术化翻译环境时的确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如何将翻译技术纳入翻译学习者的课程体系,成为翻译教学领域的一个新话题。Bowker(2002:15-20)主张,将翻译技术引入译者培训课程体系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分析翻译技术对翻译教育的影响、探讨人机互动问题、学会翻译技术评价方法、考察翻译工具改变常规翻译实践的方法、为翻译实证研究提供数据、夯实基本的翻译技巧。

3 翻译技术: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往往由课程板块或教学模块构成。钱多秀(2009)较早提出CAT技术教学的课程板块,主要涵盖如下八个方面:机器翻译和机辅翻译史、机器翻译和机辅翻译的原理、翻译工具及其功能、语料库与CAT、术语与术语库、对齐与翻译记忆、主流CAT工具以及CAT与全球化和本地化。

鉴于职业译员在翻译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信息技术,徐彬(2010)在设计CAT教学模块时,从广义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出发,设计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翻译信息技术(包括高级文字处理技巧、数字文本获取技术、输入技术、搜索技术以及语料检索等)、术语工作、CAT系统应用以及翻译项目管理。

俞敬松、王华树(2010:40)概括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时,论及所应包含的翻译技术类课程。除了语言类课程(占总课时量的45%)之外,翻译技术类课程包括如下三个方面:①IT类课程(20%),包括计算机相关入门课程,Java、Peyth等编程基础,双语编辑、文字处理、文档转换等,桌面出版、网络与数字出版技术等;②CAT类课程(10%),包括CAT原理与技术应用、翻译行业与翻译管理、语言资产管理、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技术等;③工作坊和个人实践(25%),包括CAT、MT、TMS等软件工作坊,翻译实践与同行评议,平行语料库建设,个人或小组调查研究,内容管理系统(CMS)参与度等。王华树(2012)把翻译技术课程体系分为初、中、高三个档次,即“翻译技术实践Ⅰ”、“翻译技术实践Ⅱ”和“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前两个课程主要针对MTI学生,后一个课程针对CAT专业学生,有余力的MTI学生也可以选择第三个课程。初级课程包括信息化时代的语言服务、翻译与搜索、翻译技术基础、主流CAT工具实践、翻译质量控制和完整翻译项目案例展示等六个模块;中级课程包括信息化时代的翻译技术、语料库与翻译、主流CAT工具实战、本地化翻译、翻译与DEP、字幕翻译、技术写作以及完整翻译项目案例展示等八个模块;高级课程则包括软件、网站、多媒体本地化、项目流程管理与技术等相关模块。2013年,王华树又借鉴国内外相关高校的经验,结合北京大学MTI和CAT教学实践,建议将MTI技术课程群分为计算机基础、现代信息检索、现代语言技术与实践、术语管理、机器翻译原理与应用、技术文档写作、国际化与本地化技术、多媒体翻译、本地化桌面排版、翻译项目管理等十大模块。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翻译人才培养单位越来越重视翻译技术培训和教学,相关单位所开设的翻译技术类课程从无到有,各有特色,并不断完善。比较成熟的翻译技术课程群体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将课程群分为三大模块,即翻译技术基础课程(即IT类课程)、翻译技术核心课程(即CAT类课程)以及翻译技术巩固课程(即工作坊和个人实践等);另一类则将课程群分为初、中、高三个档次,即根据难易程度分为“翻译技术实践Ⅰ”、“翻译技术实践Ⅱ”和“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三大模块。第一类课程主要是针对MTI研究生培养而设计的课程,而第二类则主要是针对CAT专业研究生培养而设计的课程;而对于翻译专业(或方向)本科生而言,鉴于四年总课程数量上的压力,宜开设入门类的基础性翻译技术课程,即主要开设王华树(2012)所提出的翻译技术初级课程――“翻译技术实践Ⅰ”。

4 翻译技术教学:困难与应对策略

目前,翻译技术进入翻译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受到广泛认可。但对大部分翻译人才培养单位而言,翻译技术教学真正进入翻译课程体系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徐彬(2006)指出如下三个现实困难: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普遍不足;由于TM软件一般包括译前项目管理、译中流程管理、译后质量管理等阶段,而且无论界面还是软件功能构架以及操作方式,往往迥异于普通文字处理软件,因此需要较长时间培训方能掌握;教学管理层面认识不足,并缺乏相应师资。吕立松、穆雷(2007)也分析了开设CAT类课程会遇到的问题,如缺乏教学所需资金、设备和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匮乏;翻译教师和教学机构对教学中运用术语管理、机助翻译和翻译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翻译市场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对海外翻译教学缺乏了解。

若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便会降低翻译技术教学的难度,从而提高翻译技术教学的效率与价值。为此,我们提出如下三种基本应对策略:

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尽管学生都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Word、Excel等常用软件的熟悉度不够,从而降低翻译效率。因此,在CAT教学中须把此类技术应用贯穿始终。最终的技术问题是对Trados等相关软件的培训,从使用TagEdi-tor、Translator’s Workbench,到使用WinALign等各种工具,来实现建库、断句、对齐、翻译操作以及整理评价等各个功能。这一环节相对比较容易操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校把CAT教学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技术性教学的原因。

其次,要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相关师资短缺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既有翻译实践和理论基本功同时又熟悉计算机操作的教师较少(徐彬,2010),而通晓相关翻译软件的教师少之又少。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是与校外翻译机构和公司合作,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把教师派往校外相关翻译机构、公司实地接受翻译技术和翻译管理培训,或者聘请业内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与翻译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翻译技术的应用。

最后,要解决翻译环境问题。在实际翻译教学中,不能只训练学生的翻译水平,而是要从接受任务、建库、初译、校对、定稿、人库等各个环节进行训练,即实现翻译流程一体化训练。应该大力倡导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和教师到翻译机构、公司顶岗实习,体验整个翻译流程,以增加其实战经验与项目管理意识。

在解决困难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构建各具特色的翻译技术教学模式,完善翻译技术课程群建设,构筑特色教学,是各个翻译培养单位需要思考的问题。

5 翻译技术教学:个案分析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在2008年建成CAT实验室,引进Trados(大网络版)翻译软件,并与英国某专利翻译公司(北京分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在翻译技术教学方面不断摸索,结合国内外高校在翻译技术教学上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翻译技术教学模式。

5.1 师资培训

与其他高校一样,师资短缺是个普遍问题。在CAT实验室建成之后,学院聘请SDL Trados中国区总公司软件工程师及有关专家对教师们进行了初步的技术培训;然后,派相关教师轮流到翻译公司实习,强化对软件应用及整个翻译流程的了解和掌握。此外,还经常邀请翻译公司专家来校对教师们进行翻译技术和翻译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通过这三种途径强化师资培训,使师资短缺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5.2 翻译技术教学

在课程安排上,用一个学期(18周),每周2学时,共36学时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培训中,充分利用网络和翻译软件,在熟悉软件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初步的专题翻译,包括科技翻译、财经翻译、法律翻译等。其中,技术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翻译软件。目前在全球翻译记忆市场上,SDLTrados处于领先地位,它有强大的网络共享、术语管理、翻译项目管理以及格式转换处理等功能,为专业翻译领域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

该软件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模块:①Translator’sWorkbench利用后台强大的神经网络数据库,为用户储存并管理原文和译文,实现对译文的部分自动翻译,动态提示相关译文语句,自动保留原文格式。②WinAlign帮助用户回收已有的翻译资料,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比较和匹配,建立起翻译记忆库,直接供Workbench使用,实现对知识的管理和再利用。③TagEditor,即网页翻译解决方案。④MultiTerm,即术语管理词典。⑤S-Tagger用于把Adobe FrameMaker和Interleaf格式的文件转换成Word环境中可以使用的文档。与此同时,还会对其他翻译软件进行基本介绍,使学生了解其他常用的翻译软件。

(2)高级文字处理技巧。在培训初期,学生不接受“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不够熟练”这一说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会逐渐改变态度,并承认这一事实。徐彬(2010)提到:80%的用户只了解Word中20%的功能。而恰恰是另外80%的功能,能提升办公自动化以及翻译工作的效率。此类技巧包括高级查找与替换、样式功能、自动生成目录和索引、宏、标记文档修订、自动排序等。这些技能可以通过课堂演练、课后作业、文本翻译等操作不断得到强化。

(3)网络检索。在翻译实践中,网络检索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翻译能力。CAT实验室为网络搜索提供了技术支持。课堂上教师给出检索内容,让学生检索,分享检索方式,学会使用各种搜索工具以及电子词典、在线词典和百科全书等。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检索意识。虽然网络检索相对简单,但它在翻译流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除了技术与途径不同以外,教师们更注重培养学生检索的认真态度,这在日后翻译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4)语料库建设。建立语料库对于翻译研究者来说意义重大。罗选民等(2005:53)指出:“翻译的语料库研究证明语料库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在西方翻译领域,对探讨翻译文本的性质、译者的个人风格、源语对目的语句型的影响、源语对文本类型的影响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翻译实践中,语料库建设会大大提高相似文本、相似主题材料的翻译效率。Bowker(转引自邓静、穆雷,2005:320)认为,在翻译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建立翻译语料库的方法,能促进翻译课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促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

因此,教师们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强化语料库建设,让学生分别利用Trados分专题建库,并利用所建的库进行简单的翻译练习,使学生了解到语料库的重要性和实用性。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相关翻译技术。

5.3 课堂翻译强化练习

在基本翻译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再用另一个学期(18周),强化翻译技术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该阶段分为课堂和实习两部分。课堂教学部分的工作流程如下:

在这个工作流程中,教师最初派发任务,以保证每周的工作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具体任务包括:译前稿件处理、相关信息搜索、术语库创建、译员任务分配、翻译进度控制等,均由学生选出各自的项目经理进行调控和管理;初译完成后,前期由教师预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预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注重哪些方面,后期让各小组交换进行预审;英译汉部分请翻译公司的专家进行审校,汉译英部分请外籍教师参与审校,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与权威性;最终定稿由学生和教师讨论确定。在此过程中,分析初译与审校的不同之处,讨论决定最好的译本,这可以训练学生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水平;定稿后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软件等进行语料库整理,为以后的翻译提供资源。

5.4 翻译实习

经过在校强化训练后,可以安排学生到合作翻译公司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配不同任务,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所有的翻译任务中。通过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翻译的整个流程,提高翻译服务理念,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翻译公司也可在此过程中发现人才,形成互利合作的良性循环。

本翻译技术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翻译的认知过程以及对职业实践的参与意识。在该模式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各种技能和知识,并为职业翻译的整个过程积累经验,从而增强择业和从业的信心。

第2篇

大学英语翻译是英语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多种因素影响,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当今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已被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推动英语翻译教学改革。

关键词:

信息技术;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英语翻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当前因对翻译教学重视不够、翻译教学模式陈旧等原因,致使翻译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求,这一矛盾日趋突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立了新的教学目标,提出全新的教学模式,突出贯彻先进、满足学生兴趣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5]。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怎样把多媒体与网络通信和英语翻译教学充分融合,提升教学效率,实现培养目标,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者研究表明,当前的翻译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播中,教师只重视翻译的最终结果,即从学生的译文中检测学习效果[4]。这种教学模式下,主要由教师讲解翻译理论与技巧,缺乏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且传统翻译教学目标主要是训练学生掌握词汇与句子这两种语言的转换能力,并不是让学生掌握语言应用能力,无法培养学生英语翻译实际应用能力。

(二)翻译教材陈旧

当前众多高校所采用的翻译教材老化,在内容上近乎相同,有些教材即使是最新出版的,也缺少新意,无法满足能够符合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的需求。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依据现有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中设计的相关习题,也仅是为了复习与巩固文章涉及的词汇与句型等,达不到提高职场实际应用能力的效果。这类教材的编写缺陷以及教学训练与实际要求的脱离很难使学生对英语翻译产生兴趣,不利于学生翻译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时间短,课时量少

当前的教学模式下,英语翻译教学课时过少,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无法从根本上达到提升翻译能力的培养目标,更不用说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了。另外,英语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包含自然环境与课堂环境。单一的课堂环境使得英语翻译的学习受到时间与空间限制,课内与课外学习脱离,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与效率。

(四)评价方式单一,未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当前英语翻译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主要采取应试教育的考评机制,翻译学科学习成绩以笔试成绩考核为主,评价方式较为传统,且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评估较为片面,对学生口译及反应能力无从考评。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较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翻译学习也是将考试作为终极目标,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难免造成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参差不齐。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翻译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翻译教学可以弥补传统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工具普遍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将课程内容以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进行展现,使课程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增加教学信息量。多媒体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可创设翻译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语境中,接受英语的熏陶。

(二)提升翻译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翻译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也尤为重要。伴随信息技术发展、各种翻译工具的出现以及辅助教学实施,翻译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如,语料库的使用。语料库是存储语言素材的数据库,通过存储原始语料文本,或者带有标注的文本研究目标语的特点[2]。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将语料库中的文本图文并茂的展示,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不仅可用作辅助教学手段,还可扮演学习工具的角色。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创建新的教学环境可促进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应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可利用微信、QQ群等先进的交流工具对翻译问题进行探讨,或者模拟翻译场景,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把重视网络资源的使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益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学朝个性化、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主动式等学习方向延伸,重视网络资源的使用[1]。当前的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且大班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显而易见,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解决当前翻译人才匮乏的问题。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平台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课堂教学传授基础翻译知识、技巧、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网络平台可进行翻译练习、教学案例、师生讨论区等。两者之间融会贯通,取长补短[8]。鉴于当前的教学现状,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探索提高大学生翻译能力的教学模式,构建系统、全面的翻译教学与网络平台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搭建测评系统,对教学模式进行辅助评价尤为必要。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如何将翻译教学更好的融合到大学英语综合课堂中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知识,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翻译教学与大学英语综合课程内容的融合,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英语教师根据课文有计划、针对性的对翻译理论、英汉互译常用方法与技巧进行讲解,并与当下时事信息进行联系。第二,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对一词多义、常用词与常用法进行重点讲解。第三,在英美文化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时增加相关内容。

(二)网络平台教学内容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通常来说,网络平台各模块内容主要如下:翻译专业知识,包含翻译技巧与方法、专业知识、职业知识等内容;翻译资源库,包含职业场景模拟、优秀翻译赏析、试题、翻译素材等;翻译学习辅助工具,如翻译软件,在线词典、论坛讨论区等;教学管理,包含作业提交系统、学习记录等;在线交流论坛,提供学生与学生或老师的在线沟通。

(三)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生翻译能力评价体系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反馈是评价体系的建设。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保障。以网络平台教学为基础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其评价体系是多元化的,更具客观性。多元化评价的依据主要参照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课堂表现;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记录学生课外学习的功能,且平台能够根据预设的操作自动汇总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学习档案。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英语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而当前,大学生应具备的翻译能力并不乐观。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应紧跟教育的步伐,与时俱进。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教育中来,英语翻译教学也不例外。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相融合,通过改革既有的教学模式,构建全面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实现教学目标,培养符合当前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

作者:陆莉莉 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鄂雨虹.浅议英语翻译教学的模式创新[J].海外英语,2015(9).

[2]黎俊.网络辅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

[3]李娜洋.数字信息化时代培养英语翻译人才研究[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11).

[4]刘性峰.数字化时代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5]王春雷.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J].商,2014(33).

[6]王东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J].科技创业家,2013(24).

第3篇

关键词: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对等的相对性

中图分类号:H083;N04;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5)03-0028-04

Abstract: Functional equivalency theory covers research on linguistics, semantics, anthropology,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multiple translation theories, Nida offered more effective theory, which neutralizes the debating of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untranslatability”, and explores a different way in translation at the maximum level.

Key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y, formal equivalency, relative equivalency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术语翻译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1988年,中国制定了《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和《术语标准编写规定》等国家标准,在这些标准基础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科学有效地规范着越来越庞大的科技术语规范体系,其功能和实效已在各个领域凸显。但科技术语的翻译和规范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完善。

近年来,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科技术语翻译中有着引领作用。他认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信息”[1]。人们虽不能把不同语言的翻译像列方程式一样都对等起来,但借助于近似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借助于科技发明成果服务于人类的相同功能,如何最大限度地找到词汇上的对等和功能上的对等,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词汇对等

词汇对等是奈达主张的功能对等中最基本的元素。科技翻译中的词汇对等所占比例尤其庞大。一项新的科技成果,只要找到词汇概念上的对等,就有了在各语言文化环境中传播运用的可能。

1.词汇意义上的对等

没有词汇,就没有句法,没有篇章和文体,对等便无从谈起。在人们的想象当中,词汇对等应该是简单易行的事――引进一个英语单词,找个汉语单词对应上不就行了吗?其实并非仅仅如此,在包罗万象的科技领域中,发现真正对等的翻译词汇,不但包含着对两种语言的熟悉、专业知识的精通,还需要有社会文化等多种领域知识的铺垫。

比如,航空母舰(aircraft carrier)作为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装备,可以依靠其在海上起落飞机进行作战。最初有人把其称作“海上航空基地”,苏联称之为“舰载巡洋舰”,英国最早称之为“海上巡洋舰”“航空巡洋舰”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种舰艇在作战中需要其他配套舰船的保护和协同,而其本身则起着核心舰船或旗舰的作用,所以最终采用了航空母舰一词。但事实上,carrier一词在《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里表示的意思是:(1)承运人,是指专门经营水上、铁路、公路、航空等客货运输业务的交通运输部门,如轮船公司、铁路或公路运输公司等。(2)搬运人;搬运器;[医学]带菌者[2]。为什么要采用“母”这个字呢?《新华字典》对“母”这样解释:“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母亲有乳之形。本义:母亲。”在作形容词时解释为:“雌性的,特指能生子或能下蛋的。”[3]《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对mother的解释是:A woman in relation to a child or children to whom she has given birth[4],即能生育孩子的女性。由此推断,名称上凡是和“母”有关的物体,都有再生、繁殖更多的寓意。所以,aircraft carrier一词被翻译成“航空母舰”,在字面上就给人一种场面宏伟、机舰成群、源源不断、所向披靡的震撼,这种功能意义上的对等可见一斑。laser一词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首字母缩略词,意思是“通过受激发射光扩大”,曾被译为“镭射”“莱塞”“光受激发射”等。而现在所定“激光”一词,寓意上更加贴切。

2.词汇形式上的对等

在奈达的词汇对等翻译理论中,把科技术语本身所体现的意义直接翻译到目标语的对应词汇中算是翻译者和使用者的一大幸事,这也是两种语言的巧合之处。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样的词汇对应和吻合时有出现。比如,热电偶(thermocouple)是一种常见的温度检测传感器,其原理是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通过电气仪表(二次仪表)转换成被测介质的温度。thermo是英语词根,汉语是“热”的意思;couple的汉语是“对,双;配偶,夫妻”等意思。“偶”在《新华字典》中解释为:“用木头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像;木~戏。双,对,成双成对。”[3]这里用“偶”表示“两端”,再加上“热电”两字,可谓画龙点睛。

3.词汇发音的对等

科技术语中,有很多英语和汉语发音相似的词汇,与象声词和拟声词很类似。这些翻译过来的术语是按英语的发音来对应合适的汉字,构成音译词,通常是把汉字当成“音标”符号,用来表音,兼顾意义对等,所以也称其为“两种语言的零翻译”。比如,radar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首字母缩写词,意为无线电探测和距离范围,译成汉语后为“雷达”。汉语的“雷”字可以给人雷鸣电闪的联想,“达”又有到达、通达的意思。尽管是音译,却获得了声音对等兼顾意思对等的双重效果。AIDS是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首字母缩写词,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最初的简称为“爱滋病”“爱之病”等,引起了很多负面影响。翻译工作者在考虑发音和意义对等的同时,也要考虑受众的心理感受。经过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后,AIDS的简称被确定为“艾滋病”,被人们广泛认可。

这样的术语在科技翻译中所占比例较大,使用效果也非常好。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术语直接对应的是事物本身,基本不需要读者从英语到汉语的心译过程。

二受众认同对等

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只有受众认同,译文才具有生命力。这其中包括文化意识认同和汉字选择上的认同。

1.文化意识的认同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特别强调读者的理解认可度,认为读者对所翻译内容应该和源语读者有着相同的理解感受。当然奈达也承认,由于两种文化不同,翻译中要求全方位的对等也是不可能的,但要努力达到与源语“最自然的、最贴近的”对等。比如全国科技名词委经过严谨、科学的审定,将PM2.5定名为“细颗粒物”。PM2.5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 2.5的缩写,1971年,美国环境保护署(EAP)基于保护人体健康、增进社会福祉的目的,制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全国科技名词委把PM2.5定为“细颗粒物”,符合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与方法中一名对应一个概念、名要反映物的基本特征的要求,做到了三个“不冲突”:一是与概念的来源文献不冲突;二是与气溶胶命名体系和中国学术界已经使用的名称不冲突;三是与中国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所用的名称不冲突[5]。此外,翻译为“细颗粒物”,既没有生僻字,字面意义又容易理解,能为大众广泛接受。

2.汉字选择的认同

随着科技领域的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发达国家的先进产品、先进材料和科学技术迅速涌入中国各个领域,理所当然要为这些产品和技术确定合适的术语名称。中国历来非常重视行业术语的规范和文字的统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相关部门就对此项工作做出统一要求,倡导采用通俗易懂的翻译文字。其实,让那些五花八门的外来科技术语既通俗易懂,又表达原意,并能被读者认可接受,实属是知识含量极高的一个挑战。以vitamin为例,它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营养元素,音译为“维他命”,但在漫长的应用过滤中,“维生素”更能表达原意,更容易让人们接受。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根据上下文的需要,把active desktop译成“活动桌面”,而不是“积极桌面”;把high current译成“强电流”,而不是“高电流”;把big science翻译成“投入大的科学”,而不是 “大科学”。

三相对对等

世界的语言文化纷繁复杂,种类庞多,尽管人类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共性,但是要想找出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的完全对等,某种程度上也是不符合语言的自然规律的。在翻译标准上,中国翻译界一直奉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西方翻译理论中虽有形形的翻译派别,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核心概念对等理论。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也主张尽可能让翻译过来的语言最自然,最贴近原文的意思,即对等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可能完全对等。

1.形式对等的相对性

奈达强调的翻译中的形式对等,主要是语音、词汇、语法等概念的相对对等。音不对等毋庸赘言,词汇不对等则比比皆是,这些用词差异是长期以来不同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之一。如表1所示,汉语术语都有“厂”这个语素,但是对应的英文却有plant、factory、works、mill、laboratory等单词。

2.功能对等的相对性

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在语言、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重新组织信息形式和语义结构进行交际。要求目的语在不同的语言结构中尽可能完满地再现源语的意义。但事实上,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科技水平发展也极不平衡,非要找到翻译中功能上的绝对对等只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比如:black tea译为“红茶”而非“黑茶”,lucky dog译为“幸运的人”而非“幸运的狗”,dog leg是指“高尔夫场地的弯曲球道”而非“狗腿”,green hand译为“新手”而非“绿手”等。在这里,我们需要克服文化差异,译成其要表达的含义,保持功能上的相对对等。

四结语

事实证明,多年来,进入中国的科技术语不但可译,而且直译、意译各有侧重,相互呼应。值得注意的是,在术语学中,直译是意译的一种方式;而在翻译学中,通常直译和音译并列视为翻译的两种方式。这是有区别的。

借助于奈达关于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可以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在科技术语的“直译”“意译”和“不可译”中的对立状态。直译侧重于形式上的对等,意译侧重于功能上的对等,两者不应截然分开,应该考察哪种译法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人们愿意接受的译法,才是生命力最强的。只要有科学的翻译理论和原则,科技术语的对等程度就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5.

[2] Hornby A S.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10版.英国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78 :156.

[3] 新华字典编辑室.新华字典[M].8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33,349.

第4篇

关键词:术语翻译 embodiment 中国知网 接受度

一、引言

术语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但也是翻译中的难题。关于术语翻译的研究,姜望琪[1]提出了术语翻译的三条标准:准确性、可读性和透明性。侯国金[2]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系统性及可辨性是术语翻译的根本。信娜[3]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统计方法对术语翻译进行了定量分析。王媛[4]探讨了科技术语翻译网上语料库建设问题。在陶李春的采访中,张柏然指出:“未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影响我们的翻译,语言服务、本地化技术被提出水面,这里面牵涉的面很广。”综观,术语翻译的研究视角丰富,但标准莫衷一是。本文拟从信息技术视角――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探讨术语翻译的接受度。

二、术语的特点

术语(term)的希腊语词源是Terma,意为“界限”。术语是专业领域内指称概念的词或词组。奥地利著名科学家维斯特根据索绪尔的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思想,提出了术语由语言、语言的符号、意义、意义指称对象四个部分两个层次构成的术语模型。术语具有独特的特点,如准确性、单义性、系统性、简明性、语言正确性、理据性、稳定性、能产性等。单义性指在一个学科领域内,一个术语只表达一个概念,且一个概念只用同一个术语表达。系统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指特定领域的各个术语必须位于一个明确的层次结构之中,共同构成一个系统;二是涉及多个学科时指称同一个概念的术语要进行协调和统一,由主学科确定,同时考虑副学科的使用习惯。稳定性要求一个术语一旦定名,一般不能轻易更改。这些分类标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术语翻译。但在我们看来,术语的翻译是否为社会所接受才是最重要的标准。

三、术语翻译的接受度

在多大程度上译语被读者所接受,即接受度是术语翻译的重要标准。术语接受度包括学科接受度和学人接受度。借助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术语翻译的接受度可通过选择恰当的参数进行量的评估和比较。

(一)术语翻译的学科接受度

学科接受度可以从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的题目翻译结合文章内容和发表刊物的学科属性进行考察。例如,认知语言学术语“embodiment”,是embody的名词形式,其中em-是前缀en-的变体,常用在以字母b,m,p开头的词前面,具有“使成为”“使处于......状态”的意思,如emboss,empower等。源语embodiment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译语“体验性”、“具身性”和“涉身性”,例如:

例1 Embodied,Cognitive and Dialectical View of Language by Xunzi-Rethinking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The Fifth Paper on Linguistic Embodiment

译文:荀子论语言的体验认知辩证观――语言哲学再思考:语言的体验性(之五)(王寅,2006)

例1中,“embodied”译成“体验的”;“embodiment”译成“体验性”。这是一种意译法,得意忘形,符合术语的简明特性,体现了归化策略。

例2 The Embodiment and Culture of Metaphor

译文:隐喻的具身性与文化性(尹新雅鲁忠义,2015)

例2中,“embodiment”译成“具身性”。这是一种直译法,忠实于原词的字面意义“身体的具体化”,但涵义稍晦涩,体现了异化策略。

例3 Embodiment as Prototypes and the Principles of Typ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Language.

译文:语言涉身性的原型论与语言构造的拓扑变换原理(吕公礼布占廷,2016)

这三种译语,哪一种接受度高?据中国知网的数据,“体验性”的107条精确标题包括语言学(101)和艺术(6)。“具身性”的50条精确标题包括语言学(15)、心理学(21)、哲学(10)和艺术(4)。“涉身性”的22条精确标题包括语言学(10)、心理学(8)和哲学(4)。因此,在语言学领域三种译语并存,但“体验性”占绝对优势;在心理学领域译成“具身性”或“涉身性”,“具身性”更多,但从不译成“体验性”;在哲学领域多译成“具身性”,但从不译成“体验性”;在艺术领域译为“体验性”或“具身性”,但很少译成“涉身性”。根据术语学原理,这种情况下要分清概念的“源”与“流”,心理学是“embodiment”的源学科,故应该与“源”学科译语一致,翻译成“具身性”。但是,“体验性”已经在语言学领域形成了牢固的使用习惯,不容忽视。

(二)术语翻译的学人接受度

术语的最终使用者是人。对术语翻译的评价及认可程度均体现在学人的学术行为中。学人接受度分为学人个体接受度和学人群体接受度。学人个体接受度的设定参数是术语翻译总频数和他引总频数,学人群体接受度的O定参数是刊物的影响因子。我们来考察“embodiment”三种译语的学人接受度。

1.学人个体接受度

学人个体接受度的设定参数是术语翻译总频数和他引总频数。在中国知网以“主题”为检索条件,以“主题”并含“embodiment”为第二次检索条件,得出总频数和精确标题频数。所以,检索频数可分为三类:总频数、精确标题频数、文中涉及频数,二者相加之和等于总频数。精确标题译语如上例1-3,文中涉及译语如下例。“Embodiment”的派生形容词“embodied”译为“具身的”,与名词“具身性”一致,例如:

例4 How are feelings embodied?It is central to the current study of neural self.

译文:感受是如何具身的?这个玄奥难解的问题就成为了当前神经自我研究的核心问题。(李恒威,2008)

源语“embodiment”的派生形容~“embodied”译成“涉身的”,与名词“涉身性”一致,例如:

例5 Phenomenology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essence of

embodied cognition and to construct the interaction philosophy.

译文:现象学是理解涉身认知交互本质以及建构相应交互哲学的重要进路。(孟伟,2011)

例6 So this paper proposes Embodied Event Structure Approach,in the hope of remedying these problems.

译文:为此本文提出“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法,以期能弥补它们之不足。(王寅,2009)

例6把“embodied”译为“体验的”,是“体验性”的派生译法。三种译语的检索结果:“体验性”总频数2903条,其中精确标题频数107条、文中涉及频数2796条;“具身性”总频数105条,其中50条精确标题频数,55条文中涉及频数;“涉身性”总频数48条,精确标题频数22条,文中涉及频数26条。从总频数和精确标题频数看,译语“体验性”的学人接受度最高;“具身性”处于第二位;“涉身性”第三。

下面考察三种译语学人个体接受度的另一个参数――他引数。譬如,例句6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他引28次。这只是涉及某一译语单篇论文的他引数,整体评估需要考察每一种译语的总他引数。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和计算结果是:“体验性”,总他引950次;“具身性”,总他引541次;“涉身性”,总他引95次。所以,从他引数来看,“体验性”的接受度最高;“具身性”第二;“涉身性”第三。所以,中国知网显示这三个译语的学人接受度是:“体验性”最高;“具身性”其次;“涉身性”最低。

2.学人群体接受度

我们把学人群体接受度的参数设定为刊物的影响因子,包括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说明所发表的论文整体被学人群体引用率越高。例如,embodied译成“涉身的”,embodiment译成“涉身性”:

例句7 Embodied Cognition Science and Dimensions of the Embodiment of Language

译文:从涉身认知科学看语言涉身性研究的维度(林克勤姜孟,2011)

例7发表在《外国语》2011年第6期,其复合影响因子1.344,综合影响因子0.776。再如,embodiment译成“具身性”:

例句8 The Mirror Neurons:Neural Biological Evidences for the Embodiment of Cognition

译文:镜像神经元:认知具身性的神经生物学证据(叶浩生,2012)

例8发表在2012年第1期的《心理学探新》,其复合影响因子0.742,综合影响因子0.368。Embodied译成“体验的”,例如:

例句9 The Interpretation of Subjectivity-objectivity by Means of“Embodied

Conceptualization”――An Analysis of 40 English Translations of“Night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译文:认知语言学的“体验的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王寅,2008)

例9发表在2008年第3期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其复合影响因子2.145,综合影响因子1.318。以上三本刊物的双影响因子存在差异,这说明它们发表的论文在学人群体接受的程度不同。为了客观并考虑到代表性和操作性,我们取三种译语的最小精确标题公约数22进行比较。结果是“具身性”的前22本被引刊物(被引次数从高到低排列)的总复合影响因子最高,达31.826;总综合影响因子也最高,18.993;“体验性”的总复合影响因子和总综合影响因子均位于第二位,分别为25.338和15.564;“涉身性”总双影响因子均处于第三位,分别为13.148和7.373。因此,中国知网数据表明:“具身性”的学人群体接受度最高;“体验性”第二;“涉身性”第三。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术语embodiment目前在语言学领域三个译语“具身性”、“体验性”和“涉身性”并存。根据学科的“源”与“流”术语学原理,这种情况下由主学科确定,所以从理论上讲,源语embodiment应该与心理学领域的译语一致,译成“具身性”。中国知网数据也表明,“具身性”的学人群体接受度是最高的。但是,根据术语的系统性我们不能忽视副学科已然建立的使用习惯,“体验性”在语言学领域拥有稳固的习惯,其学人个体接受度是最高的,这是由其译语语码简洁、涵义透明的特点决定的,故现阶段不宜人为改变。“涉身性”的接受度在三个译语中是最低的,应该逐步摈弃。

参考文献

[1] 姜望琪.论术语翻译的标准[Z].上海翻译,2005(S1):80-84.

[2] 侯国金.语言学术语翻译的系统-可辨性原则-兼评姜望琪[J].上海翻译,2009(2):69-73.

第5篇

【关键词】机器翻译;语言服务创新

一、机器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就是利用计算机程序把一种语言的文本(可称为源语言文本)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文本(可称为目标语言文本)(常宝宝,张伟1998.)。按照冯志伟(1994 , 1996)的说法,到 1980 年代,机器翻译研究经历了草创期 、萧条期 、复苏期 、繁荣期等几个阶段。草创期以 1954 年在美国乔治敦大学用 ibm 计算机进行的首次机器翻译实验为标志,这时的机器翻译方法还比较简单 , 基本上采用的是单纯的查词典和词频统计等方法,笔者这里称之为朴素的统计方法。而 1964 年的 al pac报告将全世界的机器翻译热潮打入了冷宫。在 1970 年代,随着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兴起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要实现机器翻译必须对语言进行理解,在这种背景下,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方法开始发展起来 。进入 1980 年代以后,机器翻译进入繁荣期,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方法逐步成熟,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机器翻译系统。但这种繁荣并没有持续下去。1980年代末期到 1990 年代,人们发现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系统性能很难进一步提高 , 面向社会生活中使用的真实语言的时候,机器翻译系统几乎无法给 出有用的译文 。笔者把这个阶段称为平台期。也正是这个阶段 ,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方法 开始被提出来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包括基于实例的方法和基于统计的方法 。

自1954年起,世界各国许多大学已经展开了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但机器翻译仍然没有在商业领域大规模应用。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些翻译服务公司开始使用一种非常原始的翻译辅助工具,通常称为翻译记忆库(tm)。tm工具将句子译文存入数据库,这样一旦需要翻译的文件重复出现同样的句子,译者就可以直接使用它们。基于此技术而形成的计算机辅助翻译(cat)便应用而生。相较tm而言,机器翻译则指完全自动化。理论上机器翻译能够让译者失业。然而,机器翻译技术输出的译文质量无法达到出版及终端用户使用的要求。因此,专业的翻译服务行业还将会继续存在多年,一边为机器翻译改进技术,一边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后

二、语言服务的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沟通越来越频繁,翻译量也越来越大,速度要求越来越快,甚至要即时翻译的需求,这就为创新者提供了大量机会。这给传统的翻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基于大数据的移动互联网以更大的规模,更广泛的覆盖,正在取代其他网络。而和服务密切相关的技术有三种,通讯和媒体技术,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云计算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成果,在语言服务领域,整合呼叫中心,视频会议等记录,就形成了云语言服务中心。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决人听说读译的问题。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引自百度百科)。大数据对翻译行业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大数据将推动自动翻译向前发展。大数据将能够应对包括机器翻译在内的自然语言处理的不同领域的挑战。计算机将能够自动运行语义聚类和类型识别处理,这就意味着计算机可以识别行业领域(如医学和放射学)和内容类型(如说明书或专利申请)。

大数据对机器翻译技术的持续改进和定制化至关重要。由于现代机器翻译系统需要越来越多的平行数据,而这样大量的数据最终要达到使用传统数据管理技术无法处理的极限,因此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决定因素。如果计算机获得更多数据,也能够更好地进行术语挖掘。大数据可以识别同义词、相关术语、新词、行业用语,并运用平行处理工具自动生成句法分类。简单的统计翻译模型发展成为包含(基于句法或对齐的)层次树结构的混合模型,使得机器翻译引擎能够进行远距离调序,产生更流畅、准确的译文,这对于结构差异大的语言对更是如此。

在这个融合时代,需要翻译的内容正进一步从文档和软件版本转变成零散的文本、在多

屏幕上的音频和视频。终端用户、大众或病人会比现在拥有更大的控制权,他们将推动持续的翻译流应用。这个翻译流包含有公务类(公司、公众、立法)、社会类、共享类、增值类以及私人类信息。

翻译记忆软件非常适合出版商提供的静态文件的更新,但在翻译用户提交的动态内容时会显得力不从心。机器翻译技术将更快地走向成熟,并成为翻译服务业采用的首选工具。机器翻译平台将增加新功能,使专业用户能够添加数据(针对特定客户或特定产品的翻译记忆库、词汇表和目标语文本),这些数据几乎可以实时训练和定制化翻译引擎。

三、结语

信息技术对大型国际活动中语言服务的作用及创新,随着改革开放,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各个领域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中国将成为全球下一个经济中心。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在我国各大中心城市举办,如何让全球各个国家,各种语言的世界组织和人民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语言成为关键。机器翻译可用于每一项工作,与我们过去进行的成本高、耗时长的针对通用语言对的机器翻译开发对比而言,今后机器翻译的个性化开发可谓是巨大的进步。它将推动翻译记忆库数据的不断扩大。对于每一个新的作业,译者将寻找匹配的数据。因此,对于数据的需求将是永远无法满足的。

【参考文献】

[1]常宝宝,张伟.机器翻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8(2). [2]冯志伟.机器翻译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第6篇

一、CAT与翻译教学现状

CAT技术教学进入翻译课程体系可以说既有翻译市场的需求,也是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国内不少学者如徐彬在“CAT与翻译研究和教学“(2006)、吕立松和穆雷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2007)、文军和穆雷在“翻译硕士( MTI ) 课程设置研究”(2009) 以及钱多秀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思考”(2009) 等文章中都分别论证过CAT进入翻译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同国内的大学相比,国外的高校在机器翻译、术语管理、翻译技术培训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翻译测试等方面已经摸索出比较完善的体系和有效的方法,如英国的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早在十几年前就开设了CAT专业,随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等很多大学也相继开设了该专业,并授予 CAT 理学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其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已经相当成熟。在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于 2002 年首先开设 CAT 硕士专业和相关课程,设一年全日制及两年兼读制,学员只需具备一般计算机应用知识,并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目前在大陆,随着2006年翻译专业的设立,CAT的教学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许多高校都设立了CAT 实验室并开设了相关课程,如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外语学院、中山大学等。2007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设置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口译和笔译实践能力,以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需要的高层次、专业性口译笔译人才,在其课程设置框架中,CAT 位列笔译模块的选修课之中。同年9月,北京大学开设大陆首个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主要培养掌握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专业翻译人才,并授予工程硕士学位。上述这些表明,国内的 CAT 教学已经开始走上正轨,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二、CAT在应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翻译,或称实用翻译,国外的相应提法有practical translation, applied translaiton或pragmatic translation。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不同,应用翻译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考虑传递信息的效果。应用翻译几乎包括文学及纯理论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包括新闻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经贸翻译、广告翻译、旅游翻译等。

从实践来看,CAT即使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文本的翻译。最明显的莫过于文学翻译,文学“翻译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语码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个非线性的波浪式前进的动态思维过程”。(王金铨,2002) 即使对于专业翻译工作者来说,文学翻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于没有任何认知能力的机器。而从翻译市场来看,国际译联翻译技术委员会2010年的《更好的翻译工具调查问卷:第一部分》的调查结果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职业译员平时遇到的翻译文本主要以各类手册为主占73.8%,其次是信件占56.47%,科技类文章或图书占47.17%,文学翻译占20.96%。由此可见,市场对应用翻译的需求远远大于对文学翻译的需求,而且由于应用翻译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考虑传递信息的效果,这就使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有极大的运用和发挥空间。

但也并非所有的应用文本的翻译都能运用CAT技术,一般来说拥有稳定而有限的术语群,内容重复性高,语义清晰的应用文本较为适合运用CAT技术,如天气预报、财经新闻、商务合同等。对这类文本的翻译要求极高的正确率和清晰明确的表达。这类用户需要准确地将自己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因而要求很高的正确率。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处理这种原文已经可以达到相当的成熟度,得到了专业翻译人员的普遍认可。这方面最著名的系统是Trados,占整个翻译软件市场的70%。

三、模拟项目翻译教学

高校翻译课程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翻译相关知识和技能,发展翻译能力。因此,除了传统的忠实观的教学之外,更要注重对翻泽交际观的培养。这种观点对现有的学科课程内容提出了挑战。翻译课程建设的重点不应该放在学科体系自身上,而是应该放在学生的活动上。换言之,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它所关注的并非向学生呈现什么样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根据这种对翻译课程的新的阐释,学生要脱离单纯的纸笔练习,加大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学习力度,把课程内容看作学习经验。

这种新的阐释强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翻译经验的习得。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课程中的实践将会挑战传统的翻译课程与教学概念。把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用到翻译教学中,使二者有机整合从而改变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走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才的培养之路,是信息时代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因此,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教学别是应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和实施将。首先从思想上带给人们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使该翻译课程切实达到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目的。

由于并不是所有学校的翻译教学特别是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都能有机会参与大型公司的翻译任务或是翻译公司的各类项目中去,而且对于不少地方院校尤其是无法像处于一线城市的高校可以方便地邀请实际从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应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基于模拟项目的教学方法进行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案例实训。换句话说,教师根据自己或者其他人从事的一些翻译实践,模拟出一个翻译项目,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该翻译项目。学生在完成模拟翻译项目时,可以自行指定由谁来分别承担项目经理、译者和校对者的角色,从而通过模拟翻译项目了解企业翻译工作的运作流程。之所以强调以项目为基础是因为面向市场的翻译教学,应将翻译看作一个完整的产业流程,而不仅仅限于由源语文本到目标语文本的语言转换过程。由此,项目分析、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等管理学的内容,也自然应该成为培养方案的内容。只有懂得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重要性,且具备相应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的翻译产业流程。在这一教学模式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模拟的翻译项目,可以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有关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四、CAT技术在应用翻译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障碍

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翻译教学,首先就要解决教学所需的资金、设备以及教学的环境问题。但目前来看许多翻译软件的高昂价格制约了CAT技术在翻译教学与培训中的广泛运用,而且设备和软件需要不断地升级和维护,记忆库需要不断更新,这又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现实是,文科类的学科教学与科研经费极为有限,若没有特殊政策,资金很难得到保证。虽然,教师可以先行选择试用版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教学演示,以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基本理念和运作流程,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一些主要功能,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没有资金的保障或者说找不到突破资金瓶颈的办法,开展这一类的教学与研究将会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第二,师资力量短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进行机助翻译教学和翻译技术教学的教师本身必须熟练掌握机助翻译的原理、操作过程、行业要求,了解并熟悉高新翻译技术和翻译工具的使用与保养,掌握国际上有关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态,具备深厚的技术功底和开阔的学术视野。然而,外大量的翻译任务,长期超负荷运转,普遍无力或无暇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去几十年来,我们培养的翻译师资绝大多数是外语专业科班出身,从高中就开始分文理科教学,文科尤其是外语类学生的数理化基础课程普遍不如文科类成绩好,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了解与操作应用也毫无兴趣,研究生阶段又没有普遍开设相关课程,因此,高校的青年翻译教师然大都拥有硕士文凭,但往往很难找到愿意并且能够承担术语管理、翻译技术或机助翻译教学的合格师资。

第三,缺乏合适的适用于应用翻译教学的CAT 教材。由于目前国内除了个别高校针对研究生教学编写了较为系统的CAT 教材外,不少高校则是借鉴了一些国外经验、思路编制了较为笼统的实训教材用作CAT教学,但具体到某个应用型文本如商务合同等,此类教材还仍然有待开发。

五、结语

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能充分发挥人和翻译软件的各自优势,细化翻译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任务,通过相应的操作工具,使翻译项目管理变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应用翻译教学中融入CAT技术,采取模拟项目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了解实际的翻译过程,掌握翻译质量控制标准,为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缩短从学生译者到职业译员的转变时间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立松,穆雷.“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J].外语界,2007(3)

[2]徐彬.“CAT与翻译研究和教学”[J].上海翻译,2006(4)

[3]王金铨.“英语定语从句汉译过程的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4]王克非.“高校机辅商务翻译课程建设及教学系统的开发”[J].中国翻译,2011(2)

[5]朱玉彬.“技以载道,道器并举——对地方高校MTI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2(3)

作者简介:

居蓓蕾(1982.11——),女,上海商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教学

第7篇

关键词:归化,异化,直译,意译

中图分类号:N04;H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3.006

Abstract:Various terms are emer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society.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erms to be translated and spread with the speed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f trade, culture and technology among different nations. Term translation methodology can be formed with the clarif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hus to help various translating means and skills in correct application.

Keywords: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引 言

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科技发现和发明,这些新事物、新概念、新技术要用相应的词汇、语言符号来记载、陈述或标记。“科学的发展就是靠术语来固定每一步成果而往前推进的”[1],术语被视为“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2],“是专业领域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3],“常常根据科学概念、现象、事物的功能作用、学科领域、材料类别、外部形状、语音特点、发明人的姓氏等信息,选择相应的符号单位命名术语。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术语具有普及科学知识、使人类共同享用科学技术财富的功能”[4] 。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术语通过语际翻译连同它标记的新事物、新概念逐渐传播开来。术语在不同自然语言之间进行转换(语际翻译)形成外来术语[5],这引起了人们对术语语际翻译方法论的重视和探讨。

一 术语语际翻译实践综述

术语语际翻译实践离不开翻译学中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这两对术语,这两对术语也一直是中西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一)异化与归化

异化翻译依据源语,译文保留原作中的异域文化和语言形式;而归化翻译依据目的语,译文采用目的语的文化形象和语言形式。可见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是判断译作归化、异化或二者兼得效果的核心。

异化与归化这对概念,有人称为翻译方法,有人称为翻译策略,有人称为翻译理论,还有人称为翻译原则。美国翻译理论家提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和“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6]。刘英凯[7]把异化翻译称为“陌生化原则”。孙致礼[8]预测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译法,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异化译法还要注意限度,讲究分寸,行不通的时候,还要借助归化法。石春让等[9]认为“科技术语翻译常用的意译法、音译法、形译法、意音兼顾译法、创造新词法等都以归化为策略。人们可以达成共识:术语翻译以归化为策略,以意译为方法。科技术语的翻译归化是正途”。曾剑平等[10]以“异化和归化是两种翻译策略”来研究异化译文的可接受性。

(二) 直译与意译

李亚舒等[11]提出“直译是既传达原作意义又照顾形式且为译者所接受的翻译。意译是传达意义不拘原作形式的翻译”。牛谷芳[12]认为“直译是在译入语中找到再现原文内容与主要意义,符合恰当原则,符合译入语规范的常规对应语。意译是为了不违反恰当原则,在译入语中找到再现原文内容、符合译入语规范的非常规对应语” 。

直译与意译这对概念,有人称为翻译技巧,有人称为翻译方法,有人称为翻译策略,还有人称为翻译原则。方仪力[13]把直译和意译既视作翻译方法也视为翻译策略。方梦之[14]把直译、意译、音译划归为自古有之的传统翻译策略。茅盾[15]认为直译是方法。林语堂根据翻译的忠实程度,把翻译方法分为直译、死译、意译、胡译,其中死译是直译的极端行为结果,而胡译同样是意译走向极端的行为结果[16]。田传茂[17]认为“直译和意译可以看作翻译原则,即译者践行译事所依据的法则。直译和意译也可以看作翻译策略、方法或技巧。若其背后隐藏有某种目的,可视其为策略;若与具体翻译过程相关,可看作方法;若能彰显译者的巧思,可视作技巧” 。

(三)术语现有译法研究

凌渭民[18]对英语科技术语提出了意译、音译、音意兼译、形译四种翻译方法。吴仲贤[19]提出抽象名词具体化、词性转换、汉译增减、词序调整等术语翻译技巧以及避讳翻译和不宜音译的主张。希音[20]提出术语翻译用注音或直接写原文行不通,提出术语的译名以专家研究、群众创造结合而统一,容许一词几译。张沉香、王小宁[21]提出调整科技术语传统的意译为主的汉译策略,适当加大音译和直接借用英文原词的比重。郭爱萍[22]主张英语科技术语汉译宜以“仿造为主、音借为辅”。李宇明[23]提出将外语中的科技术语引入到本族语中最常用的有意译、音译和形译以及一些变式,但是意译优先。王博[24]提出英语科技术语“意译、音译、音意兼译、象形、原样拷贝”四种翻译方法以及“就单个词来讲,意译就是直译”。袁宜平[25]提出科技术语的零翻译策略,零翻译直接等同于移译。石春让、杨蕾[26]提出术语零翻译法是移译法、音译法、意译法派生出来的多种样态的翻译方法,不同样态的翻译法包含的零翻译比重不同。樊林洲[27]提出术语翻译首选直译,认为意译等解释性翻译有失术语的专业性、科学性、单义性。牛谷芳[12]认为“整篇译文好比一幅图案,直译部分好比白色的底子,意译部分是分布于其上的深浅不同的花纹。从这个角度看,科技译文几乎是素色的,诗歌译文则仿佛是五彩斑斓的绣品” 。

由此可见中国学者对术语译法的论述之广。不过大多数学者仅研究外文术语汉译方法,对中文术语外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另外,大多数学者在具体实例的翻译中把直译、意译与其他译法并列而论,难见其间并列抑或从属的位次,其中术语翻译方法应首选直译还是意译,术语翻译是直译为主还是意译为主一直是大家探讨的焦点问题。

二 术语语际翻译方法论的构建

术语语际翻译的应用性理论包含翻译原则论、翻译标准论、翻译认识论、翻译方法论等诸多方面。术语翻译方法论是用于翻译实践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是以术语翻译方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探索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构筑翻译术语的方法框架,研究方法建立的原则、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应用方法等理论。术语翻译方法论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最大的效益等。术语翻译方法论与术语翻译具体方法在翻译实践中并非完全一致。翻译方法论指导具体翻译方法的根本方向和选择;翻译方法是在方法论指导下对作用客体(术语)认识基础,为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和方式等,在实践中能否奏效取决于它对客体的适应程度,方法的实施过程不但检验方法本身而且深化对客体的认识,认识的提高又反作用于方法的制定和选择,当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时会影响到方法论。

由于方法与人类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层次性相对应,方法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和适用范围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层次。术语翻译实践理论“由于‘位’(基本立足点)的不同,可使观察和研究事物的视角不同、结论不同,可使判断事物的价值观迥异、方法论迥异。以本位观发展的理论与以观发展的理论可以在实践的层面产生不同的结果”[28]。术语语际翻译的对策方法论是一个多层级的架构范畴,笔者尝试构建如表1所示的术语翻译方法论,形成以异化、归化为指向,以直译与意译框架下的音译法、移植法、形译法、音形意组合等翻译手段以及增、减、改、仿等具体变通技巧的层级体系。

(一)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的归属――翻译策略与方法

笔者认为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是翻译学上非等同的两对术语,同属于翻译对策方法论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上下位关系,正如刘艳丽与杨自检[29]所言“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策略,直译与意译是翻译方法”。

归化与异化是较宏观的概念,基于社会文化、政治意识等外界语境因素,关乎译者和读者的心理倾向、翻译目的和翻译结果等内容,带有一定意识形态的色彩。其作用有对翻译对策和具体的翻译方法、技巧的选择具有暗示、导向作用,对各种翻译方法、手段、技法的运用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检验、评价的依据和指向,权衡译作读者接受程度、译作对目的语的功效等。

而直译与意译是中观概念的术语,关乎翻译对象本身、翻译活动本体,涉及翻译方法的选择和具体翻译手法甚至技巧的取舍、运用,解决如何译的问题。直译是以源语的表层意义和形式为取向而意译是以源语的深层意义和目的语的形式为取向的翻译方法,一般而言“异化大致相当于直译,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30] 。但有时直译也会有归化效果,意译也会有异化韵味,如“钛”就是采用归化策略以直译法中音译手段(把titanium的缩写ti音译为“太”,再加属性“钅”偏旁)形成的术语。正如蔡平[31]所言,“直译的译文不一定都是异化的译文”,“只有当直译和意译使译文读者在语言文化上感到新奇甚至不适应,才可视为异化翻译;同理,只要译文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在语言文化上没有距离感,直译和意译都可视为归化翻译”[17] 。

“策略不同于方法并高于方法。策略是为了完成一件工作而具有的一个系统化、有一定计划步骤、并通过一定手段才能实现的翻译意向,策略包含了一定的目标、规则和技能。方法是出发点,策略是归宿。就翻译活动而言,策略涉及翻译的目的及目标的实现,方法则与理解和表达的具体操作‘程序’相关。”[17] 翻译策略可以理解为译者为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持的心理倾向以及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方式的总和[13]。翻译方法是实践层面一个大而全的概念,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其下有常规的手法和非常规的手段甚至解决操作难点的技巧,翻译技巧属于翻译方法的一部分,二者不能等同;各种术语翻译方法、手段、技法可获得异化或归化的效果,故此不能将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混为一谈。

(二)直译、意译模式下的具体翻译手法与技巧

翻译的主要问题从来就是直译或意译的问题[32]。许崇信[33]认为“直译和意译是完整翻译中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一对术语。在一般情况下,直译应成为翻译方法的基础,因为直译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是一种排除主观性、避免保守性、善于吸收新的表达手段、具有深刻社会文化意义的翻译方法。意译应成为一种辅助手段” 。

笔者[34]认为“以直译为基础、直译与意译交替或结合才是术语翻译之道”。“就单个词来讲,意译就是直译”[24] 。无论是独语素术语还是多语素术语,其翻译应首选直译,如果直译会造成晦涩难懂、难记、难用、费时、歧义联想时,那就结合或完全转向意译。作为术语翻译方法,直译是一种最省力的直接法,是一种直接以原术语为本的客观性译法。“术语直译,指照顾形式的术语翻译。直译中的形式取向包括语音和文字取向两种,即包括形译和音译”[12]。术语直译法以明显意义在不同语言之间转化为前提,以术语的音、形、产生或传播的快捷性以及专业性为据点,分为译义的“仿译”、义音形整体翻译的“移译”、译音的“音译”、译形的“形译”等四种快捷客观译法,其中以仿译为主要译法,直译词易于望词晓意或知源,而且大多数直译而来的术语易于对应回译。意译一般根据术语的表层意义,译出术语的文化、联想等深层意义,以及在语际词汇、语义空缺时采用的一种曲线、间接翻译法,即采用灵活的目的语形式再现原术语意义而难以再现原术语音、形,意译结果常常义明而难见其形,意译词很难一一对应回译;意译包括足额意译、增额意译、欠额意译三种翻译手法。由于“直译与意译是译事中一种基本手段的两个方面” [32],有时结合直译意译方法共同服务于同一术语的翻译,如术语构成的一部分仿译(对应直译)而另一部分义项意译的增额仿译、仿译加注、音译加注、移译加注等凸显语义的透明性和准确性。

归结起来,术语翻译方法论中最核心的仍然是直译、意译、直译与意译结合这三种译法的不同理论阐释和不同程度的应用,一级策略、二级方法、三级手段与四级技巧是整体与部分的上下位关系,合理归位。术语翻译有法可循,正如刘重德教授所说的“词无定义,译无定法” [35]。

三 结 语

笔者试图构建“以归化、异化策略指导下的直译、意译翻译方法,并延伸出各具形态的翻译手段和技巧”,构成宏-中-微多层级的术语翻译方法论,从而厘清整体与部分关系,促进术语翻译理论的完善,帮助译者“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包括方法论)指导自己翻译实践的自觉性,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的准绳(常表现为某种技能规范)自觉指导或检验自己的译作及整个翻译过程” [39]。

参考文献

[1] 伍铁平. 普通语言学概要[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

[2] 冯志伟. 现代术语学引论[M]. 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7:1.

[3] 吴丽坤. 俄罗斯术语学探索[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60.

[4] 林春泽. 关于术语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 外语学刊,2011(6):135-138.

[5] 叶其松. 术语类型系统观[J]. 中国科技术语,2014(3):5-9.

[6]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20.

[7] 刘英凯. 信息时代翻译中“陌生化”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J].外语研究,1999(3):51-53.

[8] 孙致礼. 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 中国翻译,2002(1):48-51.

[9] 石春让,赵巍. 科技术语翻译: 归化是正途[J]. 山东外语教学,2010(1):81-86.

[10] 曾剑平,潘清华. 论异化译文的可接受性[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87-95.

[11] 李亚舒, 黄忠廉. 科学翻译学[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21-25.

[12] 牛谷芳. 再解析直译与意译[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3(S1):40-43.

[13] 方仪力. 直译与意译: 翻译方法、策略与元理论向度探讨[J]. 上海翻译,2012(3):16-19.

[14] 方梦之. 翻译策略的构成与分类[J]. 当代外语研究,2013(3):47-52.

[15] 罗新璋. 翻译论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37.

[16]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0:327.

[17] 田传茂. 略议翻译研究中的几个概念[J]. 语言与翻译,2011(3):51-54.

[18] 凌渭民. 科技术语翻译法[J]. 中国翻译,1982(1): 42-46.

[19] 吴仲贤. 科技术语译名初探[J].中国翻译,1981(2): 26-29.

[20] 希音. 也谈人名和科技词汇的翻译[J].电子技术,1964(7): 49.

[21] 张沉香,王小宁.科技术语的定名原则与译名的国际化. 上海翻译,2007(4): 31-34.

[22] 郭爱萍. 从构词理据谈科技术语的汉译[J]. 中国科技术语,2007(5):41-44.

[23] 李宇明. 谈术语本土化、规范化与国际化[J]. 中国科技术语, 2007(4):5-10.

[24] 王博. 英语科技术语翻译策略新探[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5):134-136.

[25] 袁宜平. 科技术语的零翻译[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10(3):13-17.

[26] 石春让, 杨蕾. 术语零翻译法的类别与功能[J]. 外语研究,2014(2):82-85.

[27] 樊林洲. 术语翻译问题的认知解释[J]. 中国科技术语,2014(4):26-31.

[28] 刘宓庆. 翻译理论研究展望[J]. 中国翻译,1996(6): 2-7.

[29] 刘艳丽, 杨自检.也谈“归化”与“异化”[J]. 中国翻译,2002(6):20-24.

[30] 孙致礼. 翻译中的“伪异化”现象[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2):95-100.

[31] 蔡平. 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5):39-41.

[32]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1988:45.

[33] 许崇信. 从现代翻译实践重新认识直译与意译问题[J]. 外国语,1981(6):30-34.

[34] 沈群英. 术语翻译的直接法和间接法[J].中国科技术语,2015(4):27-32.

第8篇

关键词:翻译产业 信息化 标准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各行各业对翻译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国际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交通运输、通讯、广播、信息、银行、保险、不动产、贸易、旅游等国际社会经济活动领域无一不和翻译服务有关系。翻译已经渗透到我国各个地区和各个领域,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整个翻译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而与翻译服务业相对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新兴的翻译市场仍比较混乱。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翻译质量无法保证,没有细化的专业分工,市场价格不规范等方面。

翻译要获得充足的社会资源(人、财、物)就必须紧密地、有组织地与规模化生产、生产力挂钩,自我融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生产体系中,主动发挥参与功能。因而翻译产业化是促进我国翻译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出路。如何通过产业化来壮大实力、发展规模、提高水准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要,中国翻译行业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实现翻译产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建立和形成一个高质量的、高速运转的翻译体系是改善翻译产业的发展模式的关键。

翻译产业的信息化

翻译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实现翻译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互联网、数字技术等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手段实现翻译工作的现代化(石东,郭洁2003)。

现今大多数翻译公司主要依赖人工作业,年龄偏大的译员还要手写译稿,有些技术资料里的图表还要靠复印剪贴,电脑大部分用于录入排版而真正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工作方式的效率低下是必然的。尤其是翻译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信息以及与市场竞争休戚相关的经济论文或国际市场最新动态,这样的效率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跟上时代节奏。因而积极利用吸收新的翻译技术和其它创新科技,对提高整个翻译行业的技术含量和工作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时代和网络化使翻译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互联网,翻译公司可以将人才储备达到数万人,涉及领域包罗万象。利用翻译流程管理平台,根据不同对象储存人才资料。有翻译任务时,可以根据翻译项目的语种、文章类型、专业领域以及客户对翻译质量和时限的要求,调用最合适的翻译和审校人员,组成项目组进行翻译。为了提高译员的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劳动、统一译法,可以充分利用翻译记忆。翻译记忆是将翻译过的数据保存到记忆库中,如果以后再翻译相同或相似的数据,翻译记忆系统将把记忆库中已有的译文提取出来,完成翻译过程,使译者无需重复翻译相同的句子。利用模糊匹配技术,相似的句子也只需稍加修改。这样可以节省资金,大大降低翻译成本,提高翻译流程的效率。如交大铭泰东方翻译工厂依托互联网和自身12000名合同译员的优势,开始了翻译信息化的大胆尝试。他们利用雅信CATS(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Suite)系统,国内唯一可以实现辅助翻译及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平台软件,通过建立翻译项目的管理平台架构,对翻译项目的译前、译中、译后的流程进行全程管理,包括术语分析、术语统一、人机交互、建语料库、资源共享,从而提高翻译效率、节省翻译费用、确保译文质量、优化项目管理。一个企业需要翻译技术合作项目资料,通过网络可以组织上海、或广州、或北京的翻译人员投入工作,需要的话一个工作日就能完成,成功解决了传统翻译生产方式面临群体作业的翻译大单时的诸多难题。这种“朝接晚付”的异地翻译服务在网络时代已经能做到。借助电脑和网络,翻译这个古老的行业可以实现产业化运作。再如微软通过运用德国TRADOS产品,可以大大缩短不同应用版本面市的时间,从而获得更多销售收入。

现在许多翻译公司都有或者正在建设自己的网站,利用互联网宣传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架起了桥梁,一些企业还实现了在线翻译和签单,大大丰富了翻译服务的方式。同行之间还可以在线交流翻译经验、查询有关资料等。现代翻译的技术和运作方式已经形成了一门系统的学科,而且是分类齐全的分支学科,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都不断深入。各种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的翻译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已经大量涌现和应用。翻译技术管理包括多个方面,例如,翻译辅助工具、翻译处理流程、翻译规划、翻译资源的培养和分配、与客户以及公司内部团队的交流等方面。各翻译公司须尽快建立翻译管理系统,加强多语种作业的统筹,质量监控及进度报告等程序,使翻译进入产业化阶段。

翻译产业的标准化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变化和竞争的时代。顾客的需要、产品的生命周期、技术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竞争的性质、市场的成长等各个方面都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和预测。各行各业都在利用信息技术改善陈旧的生产方式,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翻译,尤其是科技翻译,由于其所服务范围不受行业限制,所以它必须与市场环境保持同一步调。当各个行业纷纷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标准化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时,翻译行业也要在某种程度实现标准化作业,才能跟得上市场节拍,成为经济发展的助力而非掣肘。从客户的角度考虑:在确保信息转换的准确前提下,其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快捷,其次是成本。从翻译服务行业的角度考虑:最重要的就是确保翻译质量,缩短项目周期和降低成本。而这些要求,皆建立在翻译的标准化作业上。

翻译服务企业标准化是整个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也是标准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翻译机构可以在ISO9000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翻译行业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简单的说,就是按照PDCA模式,采用过程方法,从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几个方面分析和识别翻译流程,将之分解为可操作的标准环节,确定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从而实现对翻译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最终实现质量目标。

实践证明,现在许多翻译公司管理模式松散,已经不适应翻译量大而时间紧的项目。它造成管理者无法控制译者的生产过程,企业效率低下,生产成本增加,产品质量不能保障。同时,也造成企业的竞争力下降,无法对外形成一个统一的产品形象。传统翻译方式无法实现标准化管理,是因为没有科学的信息储存与处理方式。由于翻译辅助软件在传统手工翻译生产方式中的应用,才促使这一行业在某种程度上,有了标准化生产的可能。而这一可能性,主要是通过电子化软件的信息储存、分析、管理功能实现的。分散的翻译人员形成一个紧密配合的团体,每个译者只负责那些需要发挥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部分,而译者们之间的协调、联系、以及事务性重复性的工作都由诸如计算机智能翻译平台来做。译者之间随时进行无障碍的信息沟通,共享资源,企业管理者可以随时查阅项目的进展情况,掌握翻译进度,解决问题,实现翻译过程的标准化管理。翻译服务行业的标准化,能促进各翻译服务企业相互理解、相互交流、提高信息传递效率;能全面地节约人力和物力,降低成本;能提高服务质量,保护顾客和社会公共利益。

结论

目前我国的翻译服务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向着规模化、专门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迈进。管理体制方面,2002年11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该委员会成立的宗旨是协调、规范翻译服务行业,促进全国翻译服务企业的联合协作,优化人力资源,推进规范化经营和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标准、规范,以期在技术法规的层面上规范翻译服务行为。

2003年11月,国际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由该委员会组织起草的《翻译服务规范》国家标准,这是我国翻译领域的第一份关于翻译市场经营服务规范的重要文件。该标准明确了客户应向翻译服务方提供的必要支持,对翻译方在翻译质量、翻译期限、翻译保密、附加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详尽而具体的规定。国家人事部从2003年开始试行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翻译资格考试将有助于促进翻译从业人员、翻译产品,以至翻译企业的优胜劣汰,服务市场经济。学科设置方面,自1979年,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上海海运学院开始招收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招收翻译研究方向的博士点已达到13个,而各语种翻译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迅速增加。

然而翻译产业要更快更好地为市场服务,帮助各行各业的用户提高核心竞争力,翻译产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翻译行业必须融入到信息技术的潮流中,利用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来革新翻译手段,改变中国传统的手工劳作翻译摸式;从标准化生产的角度提升翻译行业的工作效率,促进中国翻译业的变革,以适应信息化中国飞速发展和提升民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翻译产业正作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登上我国的经济舞台,拥有巨大商机。作为知识经济的一部分其前景值得期待,这必将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

参考文献

第9篇

计算机引进版图书出版的特殊性

计算机图书的引进从大的方面来看,与其他门类图书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比如,要把控计算机引进版图书质量依然是把好选题质量关,对国外相关图书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引进上乘的精品图书;把好翻译质量关,也就是把好译者关,确保翻译质量能满足读者的要求。选题质量好,翻译质量也把控到位,还不够,因为计算机图书还有一个特殊性——时效性强。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版本更新也快,因此计算机图书的出版要快,翻译速度也相应要快,以免翻译周期过长,失去图书的出版价值。

此外,在做计算机图书的过程中,技术专家团队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引进版图书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高水平的技术专家会对国外的新技术、新热点、新趋势有一定的前瞻性把握,对新技术图书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对选题决策甚至翻译质量的把关都起很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专家既是潜在的作者与译者,又是技术审稿人,也是图书最早的读者,还是图书出版后的重要推手。

把好选题质量关

把好选题质量关最根本的就是要避免把“烂书”引进国内;避免引进的图书在国内没有读者群;更要避免国内有很大读者需求却没有相应好书可读的情况出现。

把好选题质量关,要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方面,编辑要对原著的内容、写作风格、作者背景、读者定位等方面有全面准确的了解;要了解计算机技术动态,并对技术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了解;要对相关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和技术人群有一定的了解;要对图书市场有准确的判断,对国内技术读者的需求和阅读、学习习惯有准确的了解。另一方面,编辑要深入国内的技术社区,通过技术会议、线下技术交流等各种渠道,获得一手的、准确的信息,同时充分利用强大的技术专家团队,辅助做出准确的选题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图书的专业品质。

把好翻译质量关

计算机引进版图书有一定的特殊性——专业技术性强,因此,译者除了有较高的翻译能力,还必须懂技术,以确保技术内容的准确性。那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译者呢?我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技术社区、技术会议、微博、豆瓣等了解和关注技术圈子和业内活跃的技术人群,尽力从中发掘出技术背景强、个人影响力大、翻译水平高的译者。

但是,计算机图书的译者多是技术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翻译训练,很容易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所以确认译者后还要随时与译者保持沟通,为译者提供必要的服务。首先,我会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对翻译质量和翻译进度进行跟踪,及时纠正问题,监督进展,给出反馈和建议;其次,充分调动技术专家团队,通过技术专家为译者提供必要的支撑,一是解决译者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技术错误,二是提供更有价值的改进意见。

质量监控流程的细化与创新

各家出版社的流程可能会略有不同。我在实际工作中尝试对我社的质量管理流程进行了细化和改进:一是通过试译环节了解译者的相关技术背景和翻译能力,做到译者的严格筛选;二是通过中耕对翻译过程进行跟进,以便对译者的翻译进度和翻译质量做到随时了解,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出反馈,避免译者无法按期交稿,或者全部交稿时才发现译稿质量有问题的情况;三是通过提高编辑的英文阅读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弥补技术型译者在文字表达等方面的不足;四是通过专家外审机制,对译稿的技术内容的准确性进行把关。

此外,针对计算机图书时效性要求特别高的特点,我还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对于在原著正式出版前确定版权的书,提早启动翻译流程,让译者的翻译和作者的写作同步进行,这样既可以保证译者有足够的翻译时间,提升翻译质量,也可以缩短等待翻译的时间。再如,针对外版书在原著出版时已经“齐、清、定”的特点,尝试让编辑与译者同步协作,译者的翻译与编辑的加工并行进行,缩短编校周期。

第10篇

但热度终究会退却,真正回归产业、产品和用户需求时,我们除了那些科幻式的畅想和预测,还需要理解,基于现有的研究进展,人工智能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帮助我们解决哪些切实需求。比如说,我们可以得到更好的搜索结果;手机上的语音助手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更加省力的人机交互方式;计算机能够读出、辨别图像中的内容等等。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也是可以改变全世界交流方式的工具——机器翻译。

1、语言和机器翻译的重要性

机器翻译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是在于语言对人类的重要性,《圣经·创世记》有个故事,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塔顶通天能传扬己名的巴别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科幻作家斯蒂芬森也在著名科幻小说《雪崩》中将语言称为人类大脑的最底层结构,对人类的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LeraBoroditsky认为我们使用的语言在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Alan Yu称之为“语言塑造世界观”。不同的语言带来了文化的多样,也对每个个人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但世界上存在的多种语言给我们带来的不便也是显而易见,它影响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沟通交流。

语言是人类智能的体现,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的基本能力。而人工智能长久以来的目标就是让机器完成那些以前只能靠人类自身才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在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如何让机器帮助人类进行语言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机器翻译的产生与发展

机器翻译一直被公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最难的课题之一。让机器理解语言,进而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不仅仅是几代科学家们孜孜追求的技术梦想,也寄托着普罗大众实现自由沟通交流的美好愿望。《星际迷航:企业号》里有这样的情景:星舰通讯指挥官佐藤星利用翻译器发明了linguacode矩阵,通过把翻译器集成到星舰人员佩戴的交流别针上或者植入耳朵里,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就可以进行自由交流。这就是理想态的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是人们最早设想的计算机应用领域之一,1949年由Weaver提出。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一直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紧密相随。从早期的词典匹配,到词典结合语言学专家知识的规则翻译,再到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机器翻译,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多语言信息的爆发式增长,机器翻译技术逐渐走出象牙塔,在近10年中开始为普通用户提供实时便捷的翻译服务。而近几年,许多科技巨头也公布了和机器翻译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机器翻译在近几年取得突破进展的原因在于两方面:

第一是深度学习(模拟神经网络)技术的出现,比如说百度此次的翻译系统,就是借助计算机模拟的海量神经元仿效人脑“理解语言,生成译文”,同时结合百度已有的统计机器翻译技术,使得机器翻译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译系统的核心是一个拥有无数结点(神经元)的深度神经网络。一种语言的句子被向量化之后,在网络中层层传递,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表示形式,再经过多层复杂的传导运算,生成另一种语言的译文。科技巨头在机器翻译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他们在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领域的布局和积累是分不开的。

第二是海量数据的积累,百度的人工智能专家曾把算法比作火箭的发动机,把数据比作火箭的燃料,这两者缺一不可。还是以百度举例,百度已有的统计翻译系统是用大量文本语料库的统计信息来训练概率模型而建立起来的。这种方法并不需要一个复杂的中间语言概念本体,不需要手工建立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也不需要人工标记的数据库。它所需要的只是数据——翻译实例,从这些翻译实例中可以学习得到翻译模型。就像百度副总裁王海峰所说,百度翻译在基于大数据的翻译模型、翻译知识获取、枢轴语言翻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倪光南院士也把大数据比作“第四种科学范式“,称其为”一个强大的工具”。而数据的积累是搜索巨头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成为了能够在机器翻译方面取得进展的必备条件。

3、机器翻译应用的重要意义

上文提到,对于人工智能,我们现在最为关心的是该项技术的应用场景,能够在哪些方面解决我们的切实需求。对于机器翻译来说,不管是它应用范围的广度,还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想象空间。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可以从这些科技公司的产品看到机器翻译在未来的广泛应用。百度副总裁王海峰在第十届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互联网机器翻译论坛的演讲中表示,通过在理论、技术、应用上的创新和突破,百度机器翻译已经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通过免费开放API,该项技术成果支持了包括华为、金山等企业的超过7000个第三方应用。

不同语言造成信息交流的障碍。互联网的出现使世界变平,这更有利于信息的流动和共享,但再进一步来说,我们不只要获得信息,还要读懂这些信息,这就对不同语言间的信息交流产生了影响,提高了信息交流成本。而机器翻译的出现就帮我们所有人解决了这个难题,除了书面信息以外,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技术的结合可以为我们在语音通话时提供实时便捷的翻译。

对于每个用户来说,我们在出国旅游时,借助一个APP就能与当地人进行实时的无障碍沟通,通过拍照识别路牌和菜单;浏览国外网站也可以及时翻译成本国语言。从行业来讲,机器翻译的出现对互联网教育、旅游、金融、传媒和外贸等行业都能产生积极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Web;协作翻译;SSH架构;vSphere

引言

随着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翻译规模不断扩大,翻译数量和翻译类别逐渐增加,各类语言翻译的数据量和信息量成倍甚至数十倍增长,给以个人为中心的传统翻译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机器翻译在半个世纪前就已进入人们的视线,但是机器缺乏人类所独有的处理社会知识能力,因此机器翻译所输出的译文质量远不如人译。为了适应新时代网络迅猛发展要求,推动翻译模式不断创新,开发基于Web的协作翻译系统是提高翻译工作效率、保证翻译工作规范化的必由之路,对探索协作翻译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于Web的协作翻译模式构建

1.1协作翻译内涵协作翻译模式对提高翻译工作效率、保证翻译工作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是解决翻译工作量大、翻译周期短的重要途径[1]。许多翻译机构都非常重视协作翻译模式的应用。协作翻译模式主要用于翻译机构中的译者协作翻译,在基于Internet的跨区域翻译中没有得到很好应用,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一个适合的平台,而目前正在设计开发的协作翻译系统为译者跨区域协作翻译提供了一个新途径。1.2基于Web的协作翻译模式构建基于Web的协作翻译活动只需一网的计算机就能保证翻译工作顺利开展。协作能创造出一种比单个工作量简单累加更大的效果,实现协同效应。协作的优点是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组织资源,缩短工作时间,便于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1)协作翻译平台构建。构建协作平台是为了充分利用组织资源实现共同目标。在团队协作翻译过程中,有创意的观点和翻译方法常会出人意料地出现。为了使协作翻译平台发挥积极作用,有效促进译者之间的协作与交流,需要构建一个便捷并具有统一规范的网络协作翻译环境。在协作翻译平台上,译者可以创建各自独立的翻译工作室,再邀请译者根据实际需求加入到各自的翻译工作室,一个译者可以隶属于多个翻译工作室。这样,译者之间共同构建了协作翻译环境,在协作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译者也可以参与到对方的翻译活动中,整个翻译活动是同步、动态、开放的过程。协作翻译平台成员关系如图1所示。(2)创建独立翻译工作室。为了方便译者协作翻译,需要在协作翻译平台中创建独立的翻译工作室,最恰当的方法是协作小组发起人申请创建翻译工作室,根据翻译需求邀请译者加入。组建协作翻译小组的过程类似于腾讯QQ群功能,比如:申请创建一个英汉科技类翻译协作小组,小组发起人在系统中申请建立翻译工作室,有一个唯一的标识名和该工作室的详细说明,翻译小组发起人可根据需求邀请熟悉的译者加入该协作小组。翻译小组发起人也可在平台中邀请世界各地的翻译工作者加入。(3)以任务驱动开展协作翻译。一个协作翻译小组中有多个小组负责人。开始阶段,翻译小组负责人选择翻译任务,对需要翻译的任务进行分析,决定该翻译任务适合多少人完成、翻译工作的周期有多长、协作翻译过程中的约定用语和注意事项等。然后,通过协作翻译平台邀请组内译者加入到该翻译任务中,译者可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加入该翻译任务。小组负责人根据翻译小组人员水平设置翻译任务,使每个成员都能轻松完成任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随时查看小组其他成员的翻译进度和翻译内容,发现其他译者翻译错误并进行提示和标注,翻译过程如果出现异议可通过协作翻译平台相互讨论。随着翻译工作的层层深入,小组成员间的协作逐步融洽,小组负责人应适时关注翻译工作完成情况,使整个翻译工作不脱离预定轨迹。(4)成员互评引领翻译活动。翻译工作在平台上进行,每个译者的译文在网上同步,和其他成员共享,翻译组成员在自己翻译的同时可看到其他成员的译文。此时,翻译组成员对彼此之间的译文并不是简单评判,而是根据每个成员的翻译特点,针对不同译文给出建设性意见。协作翻译小组可最大化地发挥每个成员的能动性,与翻译团体共享劳动成果,使每个译者都得到关注,以此挖掘最大潜能,提高译者翻译的信心和积极性。(5)互评和验收分发校验相结合。在基于Web的协作翻译平台上,协作小组的翻译活动公开、透明。翻译内容的一致性对翻译活动来说至关重要,在协作翻译平台会将翻译过程进行统一规格描述,译者可以在翻译过程中查看其他译者译文,可以互评交流。通过浏览其他译者的译文及评价,及时回顾和总结,使互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反思过程。验收环节的分发校验也是整个翻译过程必不可少的。为了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协作翻译采用分发校验方式来完成。协作小组成员提交完译文,系统会自动将译文随机分发给协作小组成员进行校验,校验完成后由小组负责人统一归档整理。翻译过程中的互评和验收分发校验相结合,使多人协作翻译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翻译质量。

2基于Web的协作翻译系统设计

2.1系统设计原则协作翻译系统可利用校园网作为平台,将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把协作翻译模式中需要的信息转换成数据,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对系统进行监督和管理,译者可以登录系统组建自己的翻译协作工作室进行协作翻译活动[2]。在基于Web的协作翻译系统中,协作翻译小组的建立、构成及译者之间的协作会随着需求而发生变化,在系统设计中要以协作翻译过程作为数据流程依据,以翻译人员管理权限辅助管理。2.2系统结构设计协作翻译系统采用以云操作系统VMwarevSphere为核心的云计算基础架构,支持在线翻译。大规模的在线翻译活动对服务器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增加了硬件设备的投入。利用vSphere虚拟化平台,可使协作翻译系统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和高稳定性。vSphere虚拟化平台通过将系统的应用与底层硬件分离,使服务器工作负载均衡[3]。协作翻译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VMwarevSphere使用虚拟化技术汇总多个系统间的基础物理硬件资源,同时为数据中心提供大量虚拟资源。如图2所示,协作翻译系统是构建在云平台之上的,VM-warevSphere云操作系统可无缝和动态管理大型基础架构(如:CPU、存储器和网络)。用户使用Web浏览器访问协作翻译系统,系统通过vCenterServer提供的服务来管理和使用位于虚拟机群的资源,同时还管理复杂的数据中心。vSphereWebAccess用于解析虚拟机的物理位置,并将Web浏览器重定向至虚拟机。协作翻译系统需要强大的运算能力来支撑在线翻译活动。早期的单服务器模式无法满足该需求,大量的并发访问造成服务器负载及稳定性下降。以虚拟技术为基础将协作翻译系统构建在云平台上,通过云操作系统对服务器资源进行整合和统一管理,在节约计算机资源的同时还保证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2.3系统开发关键技术协作翻译系统采用J2EE轻量级SSH框架技术,即Struts、Hibernate和Spring的框架组合,SSH框架结构如图3所示。典型SSH框架分为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持久层,三层体系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及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在中间层处理。协作翻译系统中译者不需要直接与数据库交互,而是通过表现层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由中间层与数据库交互。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1)表示层。表示层由Struts实现。它是三层架构的最外层,负责用户和系统的交互,系统接受用户请求并收集用户提交的信息,通过控制器把相应的请求转发到对应的Action中,并在Action中调用业务逻辑,进行业务逻辑处理,然后将相应结果返回给用户[4]。用户提交的表单数据使用ActionForm组件进行封装。协作翻译系统使用Struts2技术开发,它提供了更强大、更易用的输入检验功能,支持更多的视图技术,并整合了Ajax技术。图3SSH框架结构表示层中,通过开发的多媒体编辑器可实现汉语、英语、日语、俄语等多国语言的在线可视化输入、编辑。此外,在编辑器中集成了自主开发的翻译原文分句、分行、分段排版工具,保证译者选择适合的翻译方式。该编辑器主要应用于在线协作翻译和协作校对交互模块,对协作翻译活动提供支持。系统还开发了即时通讯工具,译者在翻译和校对过程中可以与小组成员同步交流,提高了协作翻译效果。(2)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由Spring实现,它是系统中间件Spring框架的核心,采取控制翻转IoC(Inver-sionofControl)依赖注入DI(DependenceInjection)机制。通过读取配置文件,IoC将业务逻辑的各个模块实现依赖注入到实际调用业务逻辑的动作模块中。DI容器在运行期间动态地将依赖关系(如构造参数、构造对象或接口)注入到组件中。Spring框架使用bean属性进行反转控制,在bean.xml文件中配置相应的属性就可以将bean放入Spring容器中,使得bean成为业务逻辑层的一个组件。比如在线协作翻译模块,只需配置bean属性,创建继承Spring提供的HibernateDao类DAO对象,然后复写其中关于CRUD方法,就可以完成业务逻辑组件的加载,使其纳入Spring容器管理。(3)持久层。持久层由Hibernate实现,作为ORM(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是目前最流行的对象持久化技术。Hibernate将面向对象编程过程中的数据对象通过映射对应到数据库相关表,并将相关数据存储到数据表中。Hibernate通过对JDBC的封装,向程序员屏蔽底层的数据库操作,底层数据库的改变只需更改初始化配置文件(hibernate.cfg.xml或hibernate.properties)即可。通过配制数据库的连接属性,相关插件能自动生成Hibernate增、删、查、改等多种方法[5]。比如即时通讯模块,首先要创建持久化类,然后在进行对象关系映射后使用XML方式配置Hibernate文件。配置主要内容有数据库驱动程序、数据库语言、日志输出等,使用连接池还需要配置连接池大小、连接数等。2.4系统功能协作翻译系统主要完成译者组织管理和在线协作翻译两个主要功能。该系统通过多个功能模块把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译者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协作翻译模式优势,利用协作翻译系统进行在线协作翻译活动。系统功能如图4所示。(1)译者组织管理功能。协作翻译系统有协作翻译小组组织者、协作翻译小组成员和系统管理员3种角色。协作翻译小组组织者的主要任务是申请创建协作小组、成员审核、翻译活动的发起和整个翻译过程的控制管理;协作翻译小组成员在加入到协作小组后接受组织者的邀请参与翻译活动,每位译者可以从属于多个翻译小组;系统管理员负责用户管理、信息管理和系统维护工作。(2)在线协作翻译功能。在线翻译的平台贯穿协作翻译整个流程。翻译活动开始由小组负责人登录工作室上传原文、填写描述信息和翻译周期、选择该任务译者、分发任务,系统通过短信形式通知译者,译者登录系统后翻译工作正式开始。译者通过在线编辑器开始在线翻译,翻译过程中可随时查看小组成员的翻译进度和翻译内容,还可通过即时通讯功能进行讨论。翻译完成后,有两名以上成员提交完成的译文时,系统会自动将译文随机分发给其他成员校验,校验完成后系统会根据原文拆分顺序进行归档整理,小组成员都可以查看到完整的译文。

3基于Web的协作翻译系统应用

协作翻译系统要考虑实施过程中的网络支撑环境和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为跨区域的协作翻译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协作翻译系统除译者组织管理和在线协作翻译两大功能外,还包括即时短信通知、多国语言支持、译文的拆分组合管理、译文的同步共享、译者的即时通讯、共享译文的标注管理、译者翻译量统计和数据的自动备份等辅助功能[6]。(1)网络支撑环境。协作翻译系统架构在VMwarevSphere云操作系统之上。vSphere是VMware公司推出新一代数据中心虚拟化套件,提供了虚拟化基础架构的一整套解决方案。vSphere云操作系统使用ESX部署服务器集群,vCenterServer作为ESX以及在其上的虚拟机管理服务器,通过vSphereClient对ESXServer进行管理。vSphere云操作系统自动完成服务器间的辅助均衡,同时使用vLockstep容错技术对虚拟机数据进行备份,使虚拟机上的资源更加安全、有效。(2)即时短信通知。协作翻译系统支持短信通知,以保证译者没有及时查看系统消息时能第一时间收到翻译任务邀请。系统提供两种解决方案:①通过运营商提供的API接口实现即时短信通知,如联通采用的ETOT1009协议转换器,系统开发过程中直接使用ETOTAPI接口。数据传输采用MD5和DES加密,确保信息安全;②通过手机或者GSMmodem连接计算机进行即时短信通知。因第一种方式需要与运营商洽谈,并需要专线与短信网关相连,成本投入较高,所以即时短信通知模块在设计初给出了两种解决方案。(3)多国语言支持。在协作翻译平台上可以多国语言互译。协作翻译系统采用外部语言包技术,即将语言资源存储在外部语言包中,应用程序根据对应的语言标识,通过语言包中的键与值对应,动态更改翻译语言。在协作翻译系统应用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加入新的语言包,确保系统扩展性。为支持多国语言,在系统表示层下加入多语言支持层,该层负责管理多语种资源,并处理与数据层的交互。该层负责接收处理来自表示层的数据,根据需求切换语言操作。

4结语

第12篇

如果说当年的错误应由翻译软件负责,最近一两年,我们越来越难把责任再推给它们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已经将翻译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层次―比如“有困难,找警察”,如今Google翻译给出的英文结果是“There are difficulties,to find police”―不完美,但至少和中文的意思大w一致。这是因为从2016年9月开始,Google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用Google神经机器翻译(GNMT)系统来做双语翻译。

一直以来,包括Google在内,提供机器翻译服务的公司都在追求更好的翻译效果和更高的翻译效率。

此前,统计机器翻译(SMT)是最主流的机器翻译技术,它通过对大量的平行语料做统计分析,构建统计翻译模型,然后使用该模型翻译。

以中文和英文之间的翻译为例,搜狗语音交互中心技术负责人陈伟向《第一财经周刊》解释,“这种翻译方式是把句子的翻译切分成单词、短语,建立中文、英文短语之间的影射关系,然后使用语言模型把中文短语翻译成英文的短语。”

也就是说,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计算概率统计的过程,翻译引擎本身没有规则或语法概念。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公司可以搜索大量的双语网页内容,自动选取概率最大的词与词的对应关系,最后给出翻译结 果。

使用这种方式,其效果就像我们常常看到的―每个单词的翻译都正确,连在一起有时却不是通顺的、符合语法逻辑和理解习惯的正确句子,有时甚至出现意思完全相悖的情况。这是因为,统计机器翻译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概率模型的好坏以及语料库的覆盖,一个使用技术文本训练的翻译引擎,在翻译口语化的文本时效果会很差。

以深度学习技术为基础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模型的出现,正在改善这一状况。

Google的GNMT系统的理论,最早公开出现在2014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Yoshua Bengio教授的研究组在开放性站arXiv上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解释了这一翻译模型。

其最基本的架构是由一个编码器(encoder)和一个解码器(decoder)构成的。首先,编码器将汉语句子的每个词编码成一个向量列表,用来描述所有读取到的词的含义,然后解码器从向量列表中读取参数,把这些词向量逐个替换成译句中的某个单词。同时,在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引入注意力(attention)机制,用来调整词与词之间的权重关系。

两年后,Google也了自己的相关论文,介绍了它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在双语评估者的帮助下,通过对维基百科和新闻网站例句的测定,Google发现,在多个样本的翻译中,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将误差降低了55%至85%,甚至更多。

“这种方式更像人类的理解方式。”有道首席科学家段亦涛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先把句子理解了,再把它表达出来。”

微软也在2016年12月中旬了新的翻译工具,其现场翻译功能(Live Feature)可以支持多人、多语种之间的实时翻译。

现在,包括有道、百度、搜狗在内的中国技术公司都开始投入到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研究和开发之中。实际上,这些公司使用的框架是类似的,只是在模型、数据、训练、场景等方面存在差异。

“你的模型使用什么样的单元、层次有多深、有没有一些特殊的机制在里面,得到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段亦涛说。每个公司都在积累和整理自己的平行语料数据,虽然学术界有一些公开的数据集,但是往往比较小,训练的差异体现在如何对参数做调整。此外,不同的公司针对的场景又有不同。

用来衡量机器翻译质量的一个通行指标是BLEU值,其原理是比较机译结果和人译结果的相似度,完全一致得分为100。Google之前的统计型翻译引擎的BLEU值大约维持在40标准加号的水平。

但要横向比较目前几家公司机器翻译的质量并不容易,这一方面与它们的模型有关,另一方面与测试使用的数据集有关。段亦涛说,“任何一个模型都可以针对一个数据集调到非常不错的水平。”也就是说,数据集的选取如果不与应用场景结合,测试的结果就很难反映该模型的质量。

表面上看,在这项新技术面前,大家都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不过段亦涛认为,“上手容易,做好不容易,进一步提高更难。”

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对数据量和计算量的要求非常高。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公司往往有更多的平行语料,而有道原本的翻译服务也提供了更多有用的数据。

“相较于传统的统计机器翻译,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系统部署所需的硬件投入至少上涨十几倍。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在一台价值4万多元的服务器上运行,其速度和吞吐才接近于统计机器翻译系统在3000多元的PC机上的性能。”小牛翻译的创始人朱靖波说。

Google的优势是,它拥有专门为深度学习设计的处理器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原本要10秒处理的句子只需要300毫秒便可完成。

据了解,微软也在运用其可编程芯片FPGA来执行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而百度正在开发不同类型的硅片。

更进一步地说,如果将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结合起来,是否能取代同声传译?2016年,搜狗CEO王小川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演示了搜狗语音实时翻译技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搜狗语音交互中心技术负责人陈伟看来,语音识别与翻译,二者具有共通性。“技术在慢慢交叠和融合,比如端到端的技术,我们发现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都是一个序列到另一个序列的学习过程。翻译的框架,我们现在的语音识别也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