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8 13:1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专业毕业生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护理 就业
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排序在前几位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为深入了解护理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心态,我们于2008年11月对我院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以利于今后就业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湖北中医学院护理学院护理学本科2006、2007、2008届毕业生339人,女336人,男3人,年龄最大26岁,最小22岁,平均23.5岁,学制为五年制。
1.2 方法 采用我院近三年公布、统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资料。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另外,对在武汉市就业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就业状况满意度、择业心态。
2 结果
护理毕业生就业情况见表1。护理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且呈现出以下特点:(1)参加工作的护生人数远远大于考研究生者;(2)就业主要集中在中等以上城市;(3)就业单位主要选择医院;(4)就业方向比较单一。通过访谈,我们感到毕业生普遍对能在临床从事护理工作感到满意,但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待遇低和今后升迁感到茫然和无奈。
3 护理毕业生就业特点的原因分析
3.1 护理人才需求量大 尽管近年来护理人才培养不断扩大,但是根据社会对护理的需求,护士数量仍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每万人拥有护士数为7.6人,这与发达国家如美国(71.4/万人)、日本(41.7/万人)相比差距很大。另外,为完善初级卫生保健和满足人们对健康多方面高层次需求,护理人员与医生在数量上的比例应达到2∶1或4∶1,而我国目前只达到1∶1左右。因此,为实现WTO“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护理人员。本院近三届本科护生的高就业率也证明了这点。全国政协委员王智琼委员表示,我国目前护士总人数相对于13亿的总人口来说,这一数量还远远不够,我国护士仍然严重缺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护士与总人口的比例约为千分之五,而我国这一比例只有千分之一,以此计算,我国尚缺数百万名护士。整整一百万护士的巨大缺口,显然,医疗领域也同样出现了类似于“民工荒”的“护士荒”。有人认为“护士荒”缺口达百万是医改不成功的另一标志。表1 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3.2 卫生服务需求高 为了使卫生事业发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本科层次护士充实到临床第一线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随着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系统化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对护理人才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新护士时优先录用本科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
3.3 护生专业思想较稳定 本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临床护士这一职业,说明护生通过5年的学校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专业思想逐渐稳定。也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了护理教师及其他职业(主要指国家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虽然这一部分毕业生占的比例很小,也说明护理毕业生正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调整着自身的选择,但也不排除个别毕业生厌倦护理工作想改行的心态。
3.4 择业中向往城市心态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经济收入的高低也成为毕业生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毕业生最理想的工作单位位于地市级以上城市,只有少数毕业生愿意到乡镇农村。这种向往城市,不愿到农村基层的心态,与我国农村基层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现状背道而驰;这样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淡漠社会责任的倾向,增加了就业难度。很多县市级医院已有明确的用人意向,可我院学生却不愿签约也说明了这点。
3.5 提高学历层次受现实的制约 由于目前研究生公费名额相对较少,而大部分毕业生又来自农村,经济条件相对不好,加上护理本科层次毕业生不太多,就业形势好。另外,将近20年的寒窗苦读使学生们身心疲惫,考研需要大量的精力、财力和足够的耐力情况下,大部分护生选择毕业后工作而非考研究生。
4 建议
4.1 加大改革力度,为毕业生就业做好指导和服务
4.1.1 领导重视、政策支持是做好就业工作的保障 就业工作是护理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用人单位对护理本科教育培养工作的检验。学院应有相应的经费与政策支持,让各院系走出去、请进来,定期与各大医院护理部主任沟通,了解进人情况。每学期到医院了解学生实习、就业情况,听取用人、临床教学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友谊与信任。
4.1.2 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加强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实习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过渡时期。毕业实习生往往从实习中了解自身职业的社会价值,感受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从而促进学生做出今后职业就业展望和择业,确定今后职业的奋斗方向。在毕业实习期间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会影响到护理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进一步加强毕业实习期间的就业指导,适时调整集中教育内容,突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探索适合就业工作需要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多途径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转贴于
4.1.3 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护理观要求护士向服务对象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整体护理,护理场所从医院扩大到社会、家庭。为适应21世纪人人都享有卫生保健的需求,护理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更加优化。一方面,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及公共卫生知识方面的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开设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临终关怀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涉外护理等方面的专业课;护理教育应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大力加强。在访谈中,很多毕业生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待遇低和今后升迁感到茫然和无奈,这最终将影响护理人员专业思想的稳定,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用人单位应特别重视的问题。
4.2 护理专业毕业生应努力完善自己
4.2.1 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 各级各类各层次都在扩大护理专业的招生,另外护理成人学历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也在进行现有护理人员的学历提高和技能培训工作。因此,护理专业毕业生更应提高综合素质,包括提高心理素质、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4.2.2 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主动性 社会形势的发展、就业环境的变化,要求护理专业毕业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大胆地、主动地寻找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如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找准自己的定位。
4.2.3 调整就业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期望值过高的倾向[2]。一方面,用人单位的期望值是按照利润最大化要求来选择人才,有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倾向。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追求实现自我的最大化。护理专业毕业生比其他医学专业就业形势好,就使得毕业生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紧迫感,普遍把择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反
映出毕业生追求高薪、舒适、名气的心态,导致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毕业生及其家长对到基层或边远地区就业准备不足,这在今后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下会错过很多就业机会。另外,湖北省的医学教育资源丰富,在近几年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中,护理学专业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的竞争愈加激烈。我们必须对护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正确的认识,认真思考,确立对策。在高等教育中,应对学生的定位、专业技能上给予引导和指导。
4.3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 今后根据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就业意向状况,加强非医疗单位就业信息库的建设,扩大就业渠道,满足不同毕业生的需要。同时要加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信息库的建设,使内容更加完善和具体,以提高就业推荐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一、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目前,多数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只重视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忽视了对在校生的指导。表现在毕业前对学生应急转变就业观念,应急提高综合素质、培训面试技巧、提升就业力等方面,导致短期指导效果不理想,就业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就业指导应全程化开展,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从新生入学伊始,便将就业指导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分年级、分层次地开展工作。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一年级要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素质测评,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专业,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了解能力与素质是就业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二年级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最佳时期是他们的实习和毕业前阶段,应根据目前护理行业的就业前景,重点指导学生准确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各医疗机构的用人制度,帮助指导学生准备自荐材料,及时就业信息,培训求职应聘技巧,调整学生择业心态,鼓励学生不怕挫折,敢于竞争,以最佳的就业心态迎接挑战,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案例分析:
姜某、巴某等25名同学,是我校2012届优秀毕业生,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毓璜顶医院,目前已分配到科室顶岗工作。
这些同学升入烟台护士学校后,对中专学习和生活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并坚定成为白衣天使的选择。他们没有像有些同学一样怨天尤人、虚度时光。她们坚信,成功主要靠自己去把握,历经磨练,才能成才。
进校伊始,在就业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他们树立了坚定的就业目标,“向着考取毓璜顶医院的目标而努力”。
给自己设定清晰目标后,她们是如何去做的呢?
首先,保证了专业成绩名列前茅。中专阶段的4个学期,她们均保持在班级前10名。其次,这些同学在就业指导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在班级通过竞聘担任班委,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心理素质,完善综合能力,最终获得成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知识改变了这25位农村学生的命运。
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在全程化就业指导过程中,目标教育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可行的目标,并全程化指导学生为自己将来的成功付诸行动。
二、全员化就业指导模式
就业指导工作不应只是就业指导部门的事情,而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全方位参与的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校内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指导,形成以就业指导人员为核心,班主任、中层干部及任课教师等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体系。校外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转变家长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共同帮助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就业意识;社会对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意识教育要体现在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上,要用健康的就业文化来教育引导学生完成就业选择,配合家庭和学校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提高就业指导的力度和效果。总之,只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就业管理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就业指导工作会更加完善,护理人才质量才会大幅提高。
三、分层次就业指导模式
就业指导人员应挂靠所有班级,与班主任一起逐个了解学生就业期望值,分层次进行就业指导。对于烟台护士学校的学生来说,一是指导学习成绩优秀者报考各地市人社局统一组织的市直或县市区医院事业编制公开招聘考试;二是鼓励气质形象好、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赴大中城市地方和部队医院实习和就业一条龙;三是指导大部分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就好业、再创业”的现代就业观,抓住学校招聘会的有利时机,选择应聘各级各类医院合同制护士岗位;四是向医疗机构推荐学习成绩不突出,但沟通能力强、情商高的毕业生做医药代表等工作;五是高度关注每位贫困、单亲、特殊家庭及就业困难的毕业生,与适宜的用人单位协调沟通,帮助她们顺利就业。
四、个体化就业指导模式
建立就业指导咨询室,开展个体就业咨询是个体化就业指导模式最常用的方法。此种方法采用启发教育、平等协商、共同探讨等形式,解决学生就业中的有关问题,为其选择职业或岗位提供意见和建议。这种咨询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既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既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非定期的;既可以通过电话,也可以通过网络;个体化咨询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也包括择业心理、自我评价和求职择业技巧等各个方面。提供咨询者既可以是班主任、就业指导教师、任课教师,也可以是家长、亲友或同学。此种就业指导方法的特点是针对性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气氛宽松,灵活多样。
五、跟踪就业指导模式
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还存在相互适应的过程。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通过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与指导等方式,及时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不仅能够了解市场,了解需求,了解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适应和发展情况,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还能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意见反馈,从而为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性意见。学校可以根据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层次,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通过跟踪调查和指导,能够使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体现学校对毕业生的负责态度和良好声誉,从而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跟踪考察用人单位时,一是考察用人单位的情况与我们预先了解的是否一致,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先期意向是否一致;二是对毕业生的工资待遇、工作强度、工作环境进一步了解,及时解决岗位适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忠民.论就业的社会意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11):180-182.
2012年6月—7月,以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表为依据,获得非对口就业学生名单,并由学工老师提供其学业成就相关资料。对上述研究对象采用无框架开放式深度访谈,访谈现场安静,环境适宜,现场录音和笔录。访谈结束后即播放录音,将现场记录制作成书面文字资料,进行分类编码、推理,回忆访谈时的情形,反复听取录音,深入到资料中,通过对资料的细致分析、推理,探索各位学生选择非对口就业的原因。共访谈9位学生,访谈时长分布于22min~40min。1.3资料分析运用Claizzi分析程序分析:仔细阅读所有资料;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辨别出相似的观点;返回参与者处求证。通过对资料的细致分析、推理,探索护理本科毕业生非对口就业的原因,将其共性部分以研究者的语言归纳成本研究的主题和要素。
二、结果
应届护理专业本科生放弃护理,选择非对口就业的原因大致包括如下3个主题。
1.主题一:自我价值观
应届本科毕业生作为一个成年人,个人世界观与价值观趋于成熟,在就业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上,他们都经过了理性的思考,他们的选择基于自我价值观做出。如13号女生本已被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录用,但最终放弃体检,选择到某医药公司任培训专员,她回忆自己当时的矛盾心情说:“难以取舍时,我决定要顺从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声音,过自己最想要的生活。”从而放弃了从事护理工作。3号男生说:“我无法忍受我的一生在琐碎的护理工作中度过,作为一个男人,我想要更广阔的空间。”9号女生访谈时带着明显的防卫情绪,一开始就说了这样的话:“我只是选择了不同的路而已,我尊重那些做护士的同学的选择,他们很伟大,但我的选择也应该得到尊重。”访谈过程中,她一直强调“从事什么行业只是一种选择,每种选择都无可厚非”。
2.主题二:专业认知
护理专业学生在取舍之间进行理性思考时,他们必然形成了个人独特的护理专业认知,从而在这一认知的基础上,选择了其他行业。他们是如何看待护理专业的呢?研究总结出如下4个方面。
2.1护理工作内容认知
自护理专业创立以来,护理工作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与拓展,但“照顾”一直都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实习学生,他们能够承担的工作内容“生活护理”居多。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他们多为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本就欠缺,自身的生活照顾较多依赖父母,一旦要照顾别人,这让他们难以适应与认可。在他们看来,护理工作内容脏、累、缺乏技术含量、缺乏挑战感。1号女生说出了这样的话“实习下临床1个星期,我就死了那份做护士的心,工作太脏太累了,我受不了。”
2.2护理工作模式认知
护理工作模式需要“三班倒”且多无正常假期,他们对此也颇有看法。9号女生说“我本来就是生活规律的人,适应不了‘三班倒’的生活,刚下临床实习的前3个月,我一次月经都没来,后来吃药才调理好。”而3号男生则认为无周末的生活影响了他与女朋友的交往。
2.3护理管理氛围认知
对于护理管理氛围,基本上每个访谈对象都有涉及,且言辞激烈,甚至用上了“不把我们实习生当人,”“无人性”这样的字眼。其中8号男生说:“我奶奶病了,作为家里唯一的孙子,我要赶回去,可护士长不给假,我没理她照样回家了。”还有学生说:“有的带教老师,既不带也不教,只是指派我们干活,语气还极其恶劣,呼来喝去的。”尽管他们愤愤不平的事情在我们看来很多不值得一提,但他们确实为此无限苦恼,甚至担忧未来,有学生说“如果做了护士,就要天天和他们混在一起,久而久之,我怕也被他们同化”
2.4多重心理冲击
临床护理工作的性质要求护士直面医患矛盾、生老病死、人情冷暖等,而这些因素都使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期间遭受着多重的心理冲击。有学生说:“第一次面对病人死亡,我哭的比他家属还伤心呢,带教老师说,见多了就好了,可我一直无法适应,去世一个我哭一次,并且情绪也会跟着低落好多天。”另有学生说“看着她躺在病床上,再也无人来探视,这样的人情冷暖,让我对情感与人性丧失信心。”
3.主题三:社会影响
社会方面多种因素在护理专业学生非对口就业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包括如下4个方面。
3.1非自愿学习护理专业
国内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就读护理专业学生中,半数以上均非个人意愿,15位非对口就业学生均不是自愿学习护理专业的,如5号女生说“我当初就读只是为了拿本科文凭,从未想过自己要做护士。”
3.2护士社会地位偏低
社会对护理专业的不理解与偏见造成了护理专业社会地位偏低,这给护理专业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到了他们对护理专业的认可。如3号男生说“我就读危重症护理专业,放假回家,亲戚们问,你读什么专业?我就回答说读危重症专业而把护理2字忽略。”
3.3带教老师职业倦怠感
护士的职业倦怠感是护理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是造成护士离职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本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倦怠感不仅造成了在职护士的流失,还传染给了护理专业新生力量,在护理专业学生非对口就业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号女生说:“实习时不止一个带教老师说过,毕业了干啥都不要干护理。一入了行,再想离开就难了。”
3.4行业间人才竞争
目前国内行业间人才流动性相对增强,这就造成了行业间的人才竞争,而护理专业在行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从而流失了优秀人才。如13号女生是学生会主席,非常优秀的女孩子,选择医药公司就业,她说:“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白领的形象显然比护士白衣天使的形象更吸引我。”3号男生也很棒,是男生中少有的能拿奖学金的人,他选择做医药营销专员,也就是“医药代表”,是因为收入问题:“以医药营销专员的工作收入,我3年内可在南京买房,要是做护士,10年都不要想。”1号女生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她说“我表姐在政府部门工作,他们平时很轻松,普通感冒都能请3d假,而护士只要你人不倒下就得来上班。”
三、讨论
1.护理专业学生基于自我价值观选择非对口就业,应当得到理解与尊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席卷世界的人本主义思潮强调尊重人的个性,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与权利。这一观点已成为共识深植于“80后”出生的学生心中,护理专业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不再崇尚整齐划一,而是追求张扬个性。时代的进步赋予了他们这样的自由,而护理教育拥有强调专业思想教育的传统,学生将这样的思想教育看成约束他们选择的自由,反会激起他们对护理行业的反感。因此研究建议,专业思想教育必须在尊重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基础上开展。当然,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价值观仍有需改进之处。一方面,过低的自我评价使学业平平的学生缺乏从事护理专业的信心,如12号女生说,她在校期间成绩不好,多门课程补考或重修,从而认定自己无法做一个好护士。而同时呢,过高的自我期许使学业优秀者不满足于护理专业现状,从而选择非对口就业。因此基于这一研究结果,我们建议,专业思想教育应以促使护生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与合理的自我期许为切入点。
2.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失于偏颇,需要纠正
虽然学生对护理的专业认知反映了一定的客观现状,但其中也不乏偏见与局限。首先,应届护理毕业生他们的专业认知主要形成于1年的实习期内,是以实习护生的身份做出的,他们对于护理工作内容的评价偏于肤浅,缺乏对护理专业内涵的深刻理解,从而将护理工作简单归结为“脏累差”。而其过往“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理念使其难以适应临床上严格的护理管理制度,他们往往将护士长、带教老师看成自己的对立面,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对护理管理氛围的评价过于极端。而作为备受呵护长大的一代,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从而在临床护理工作带来的多重心理冲击面前选择了逃避。这一研究结果提示:首先,实习期应加强护理本科生的专业指导,以加深他们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其次,要建立起通畅的学生-带教老师的沟通途径,以利于减少他们与护理管理制度的冲突。最后,要强化实习期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及时处理各种心理问题,使其成功应对心理冲击。
3.社会多因素影响下,护理专业学生非对口就业存在一定盲从性
首先,社会对护理专业的偏见使得护理专业学生就读时并非自愿,就业时选择离开,说明护理专业学生非对口就业存在一定盲从性。其次,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独特的优势,也必然有其局限,非对口就业护生对其选择从事的专业存在放大优点,忽视不足的现象,这有可能造成其未来的职业挫折。因此择业期的学生工作应加强护生择业效能感的培养。再次,在职护士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这一职业倦怠感通过带教过程传染给了实习期护理专业学生,这种言传身教的影响使护理专业学生丧失了从事护理工作的勇气与信心。最后,研究结果展现了行业间人才竞争对护理人力资源的冲击,从薪酬、待遇、工作氛围等角度分析,护理专业在行业间人才竞争中不占优势。有理由相信,行业间人才竞争不仅是护理专业学生非对口就业的原因,也是在职护士离职的原因之一,而这一点现在还少为人们所认识到。因此护理管理者在研究护士离职现象时,不能仅局限于行业内分析,应充分考虑到行业间人才竞争的影响,并提出一定的干预手段。
四、不足与展望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为使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尽快适应岗位群的要求,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注重和加大了实用性、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为此,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出发点,除强调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医学课程的紧密联系外,还应有体现临床护理诊断、操作、治疗、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等需要有关的解剖学理论、操作技能的知识点。
二、围绕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要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首先应树立为临床护理课程服务的整体教学观念,理论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具体表现在优化系统解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与护理专业紧密联系的局部解剖学和临床应用解剖学内容,形成一门内容充实、应用性更强的解剖学课程。该课程既体现解剖学知识的系统性,又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同时重视了护理技术操作的解剖学应用。目的是利于基础医学知识向临床知识的过渡,为后续的临床护理学习做铺垫。
1.综合和删减系统解剖学的内容
如运动系统中综合讲解各骨和关节的位置、形态、结构,略讲肌肉的起止点,删减头颈、躯干、四肢远端的细小肌肉等;内脏学中重点讲解与护理专业有关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与该专业关系较少的器官则简要介绍;脉管学中要对部分血管的细小分支、淋巴系部分内容进行删减,但临床静脉穿刺、输液的常选部位,与介入治疗有关的动脉走向、分支要深讲、精讲;感觉器官中删减内耳的部分内容等;神经系统在明确基本概念后,扼要介绍脑和脊髓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删减其内部结构中过多过深的内容,周围神经系删减细小的神经分支和分布等。通过删减使护理专业系统解剖教学内容得到了优化。
2.把部分局部解剖学内容融入系统解剖学中
专科护理专业,由于受学制、学时的限制,课程设置中没有开设局部解剖学,但局部解剖学中的部分内容又是护理专业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应用的基础知识,为此需精选局部解剖学里与护理临床应用关系密切的内容,与系统解剖学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后讲解给学生,如表面解剖(重要的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额、顶、枕区软组织的层次结构;臂部、臀部等部位肌肉的层次结构与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颈部气管、甲状腺与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腹壁和腹股沟区的层次结构等。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系统解剖学内容的同时,又了解与护理操作技术相关的局部解剖知识。
3.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
从护理系实习学生和刚走上护理岗位的人员调查中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不是不敢操作就是盲目操作,究其原因是对护理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不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别应重视增加与护理技术密切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包括:(1)与注射相关的解剖学知识;(2)与穿刺相关的解剖学知识;(3)与插管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4)与冲洗、各种用药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5)与变化相关的解剖学知识。
增加应用解剖学内容一方面使学生对护理操作中必须掌握的解剖学要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临床护理诊断、治疗技术操作方面有较强的实用性。为了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必须调整解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实验内容以突出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内容为重点。适当减少与护理操作技术无关的实验内容。如体循环系实验可以设计与静脉输液术、心内注射、深静脉穿刺术相关的内容;内脏系实验设计与导尿术、灌肠术、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术相关的内容;运动系实验设计肌肉(臀肌、三角肌)注射术、骨折固定术相关的内容。实验中教师首先在实用解剖标本或示教人上讲解、演示解剖层次结构、毗邻关系和相关实验内容,然后让学生模拟临床技术进行练习,教师对其练习的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归纳总结出操作练习中所应用的解剖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高职教育非护理专业和护理专业的特点
高职教育包含多个非护理专业,如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电气焊等,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制也有所差别。在高职教育中,其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一般来说,管理类专业一般为两年,工科类专业一般为三年。而护理专业则为三或四年[1],且以三年学制为主。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市场所需。非护理专业更为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高职非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服务在社会一线,技术性是其主要特征。高职教育非护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学制时间,一般二到三年的时间便可完成对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为其走向社会做好准备。而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主要目的则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特定护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专业不再仅仅着眼于单纯的疾病护理,更多的是要关注患者健康、康复、保健以及疾病的预防。这就给高职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应对社会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结构有所了解[2]。此外,由于护理是一项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高职教育护理专业通常需要安排大量的实验课程,部分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实验(训)课程达到1:1的比例。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这些特点决定着其学制会多于其他非护理专业,也是护理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延长为四年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高职院校的非护理专业如数控技术、电气焊等跟着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招生人数未有明显增加。而由于我国的人口特征,老龄化时代逐渐到来,对高职教育护理人员的需求量呈现出大大增加的趋势。2002年~2003年,国家卫生部对未来的护理人员需求进行了大致的评估,经专家讨论得出的结论为:我国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在卫生人员的配备上应基本达到国际的平均水平,到2015年,医护人数应大致为232.3万人,医护比例应达到1:1,其中千人口的医护比例平均为1.5。这就意味着,我国护理教育的年平均招生数应大致为15万人左右。这一庞大的数字充分显现出了护理人员在社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也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随着人们对生命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优质护理已成为护理的目标之一[3]。这些因素都显示了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为四年的必要性,也是与其他非护理专业的主要差别。
三、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给学生就业带来的优势
高职院校通常会安排护理专业学生一年至一年半的实习时间,一般在最后一个学年进行,这也是高职护理专业学制通常多一年或两年的主要原因。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是近年来医学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给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实习的过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开拓创新、提高专业知识的大好时机,是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训练的绝佳时期。这个时候他们往往已经完成了全部的理论学习,即将步入社会,处于或者已经找到了工作或者正在寻找工作的阶段。实习经历对于找到工作的学生来说,是对今后工作的一个熟悉了解的过程,还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这一阶段的知识表现得更为具体、明确,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甚至能为将来的工作解决某些方面的难题。而对于那些正在找工作的学生来说,通过认真对待这一年宝贵的实习时间,积累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护理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是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同时也能提高这些同学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加强他们求职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能够在面试过程中脱颖而出。因此,实习经历对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还提高了学生就业的优势,对于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积极发展有重要的意义[4]。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生学制区别于非护理专业学生,是有章可循,科学合理的。学生掌握优质的护理服务技巧,可明显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对患者给予全面的指导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为患者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一件极有功德的事情。同时,还可最终实现病人、家属、医师和医院的四赢。但是,有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们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5],那就是努力寻找培养优秀的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新方法,从而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值得所有教育者们共同努力奋斗!
作者:杨秀兰 倪洪波 单位: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论文摘要:为了解和理解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应聘过程中的真实体验,运用Edmund Husserl观点构成的质性研究,深入访问临近毕业、有就业应聘经历的18名护理专业学生,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应聘会引起焦虑与恐惧、自卑与依赖、委屈与愤怒、无奈与不确定感等一般不良心理体验,同时也会产生专业地位低下、专业思想下降、改行意向增强等对专业的不良感受。学校和用人单位应高度关注护生的就业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护生不良心理体验。
就业应聘是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人生的重要转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格局的变化,一直紧俏的护理专业毕业生也不再包分配,而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模式为护生提供了更多展示才华的机遇,也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但由于竞争激烈、医疗卫生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尚不够成熟等客观因素和护生自我定位不合理、缺乏应聘技巧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护生在就业应聘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心理问题,如过分担心应聘而出现焦虑甚至恐惧,屡遭挫折产生的自卑感和依赖心理,面对应聘不知所措的无助和不确定感,同时还会有专业地位低微感和改行意向增强等对专业的不良感受。而就业心理是影响护生就业的重要原因,在择业求职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护理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护生应聘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各种干预措施帮助护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应聘心理。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会谈,详细描述护生就业应聘的真实体验,为制定更有效的就业应聘指导措施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浙江省某高校244名实习护生为抽样目标,其中本科162名,专科82名;女生238名,男生6名。采用判断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抽样时与班主任和临床带教老师沟通,让他们推荐不同性格、不同成绩、不同能力、不同表现的护生。为控制偏倚,入选者均符合以下条件:近3个月内有应聘经历;精神和记忆力正常;有完整的汉语表达能力;自愿参与本次调查。最终选定18人,其中本科12人(女生11人,男生1人),专科6人(均为女生);年龄19-23岁(21.20±1.32);应聘次数1—5次不等;至调查之日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13人,尚未签约的5人。研究样本量决定以受访者的资料重复出现,且资料分析时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资料饱和)为标准。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根据EdmundHusserl观点构成的诠释现象学的理论方法,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并记录有就业应聘经历的护生的主观体验,对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凝炼主题,探讨各主题之间及主题与周围情景之间的关系。
3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访谈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访谈人员承担,在单独的房间内进行。访谈前首先向护生说明访谈的目的、方法并告知本访谈与其今后就业及工作没有任何关系,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访谈时注意态度亲切、自然,边倾听边观察受访者细微的表情变化,根据受访者的情绪适当调整访谈内容及方式。访谈过程中运用Minichiello等提出的刺探和引导的方法,访谈者对具体的交谈内容不做任何构架,而是以“请聊聊你就业应聘的情况”这样完全开放的问题作为访谈的开始,使受访者自由表达其真实感受和体验。访谈中可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提问以获取更确切和详细的资料,但不主导会谈的内容和方向,不将自己的观点施加于对方。在深入访谈时,研究者尽量做到避免对相关情景的诱导,避免研究者个人的价值观影响现象的理解和推理解释。
研究者对每位受访者分别访谈1-2次,每次60min左右,每天仅访问1人。访谈时做现场笔录和同步录音,隐去受访者的姓名,以编号代替。访谈结束后即反复聆听录音和阅读现场记录,逐字逐句斟酌、分析、推理,总结受访者真实体验中的共性部分,并以研究者的语言归纳形成本研究的主题。
二、结果
1 一般的心理体验
(1)自信与肯定:有近1/4的护生面对就业应聘表现出充分的自信与肯定。“我大学期间获得奖学金和三好生等多项荣誉,实习期间表现突出,我想选择省级医院。”“我身高、外貌、成绩都不错,而且医院老师都说我特别适合做护士。”“我一直很努力,就是为了寻求一份理想的工作,我相信我一定会成功的。”这些护生大多品学兼优、能力出众,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懂得扬长避短,充分把握应聘机会。
(2)焦虑与恐惧:大部分受访者提到面对应聘会有焦虑。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轻度的焦虑是正常的,且可以给人以压力感,促使人积极投入;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去医院交自荐表,看到应聘材料堆积如山,心一下子就凉了,从那一天到接到让我去考试的通知前我都睡不好觉。”“参加完考试等待结果的那段时间真的是度日如年,现在想起来都害怕。”“先前我设想过应聘时的种种情景,但结果还是很紧张,没发挥好,应聘回来我心里没底。”“在应聘这段时间,我常常做噩梦,有时半夜醒来就睡不着了,情不自禁地想起应聘时的情景。”
(3)自卑与依赖:各方面条件一般的护生屡次应聘失败之后对自己信心不足,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大学期间我没获过什么奖,又不善于表达,毕业对我而言可能就意味着失业。”“我个子不高,长相一般,现在用人单位这么注重外表,我真的很自卑。”“我觉得别人都比我好,我找不到自己的闪光点。”
现在的护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父母包办一切,依赖心理较强。“我自己没去找过医院,都是父母让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应聘。”“这个专业当初是家人帮我选的,他们也会帮我找工作。”
(4)委屈与愤怒:研究中近半数的护生诉说委屈与愤怒。“面试的第一关是脱鞋量身高,我只有1.58米,离医院规定的1.60米差了2厘米,连考试机会都没了,个子矮也是我的错吗?”“我多次获得奖学金,又是优秀毕业生,实习表现又好,但实习医院就是不要我。”
(5)无奈与不确定感:尚未有就业意向的护生看到身边的同学都签约了,心里既着急但更多的充满了无奈和不确定感。“省级医院第一批招聘已经结束了,有不去签约或体检不合格的才会招第二批,不知道是否有这种机会?”“我在等我们当地卫生局统一组织的考试,只有通过这个考试才有机会面试,我不知道能否通过考试?”“医院招聘不公开化,我们考试结束都快一个月了,到现在还不知道结果,打电话问总说成绩还没出来,也不明说一共招多少人,是不是都内定好了。”“我很想去县医院,但我爸妈非得让我去市级医院,竞争那么激烈,哪那么容易啊?唉,我不知道怎么办。”
2 对专业的心理体验
(1)专业地位低下:研究中一些受访护生将应聘和专业地位联系起来,认为医院内存在专业歧视。“招聘医生都是看成绩和能力,而招聘护士却那么看重身高和长相。“在医院实习的几个月,总是听到护士们在抱怨自己工资、待遇、职称晋升在医院都处于劣势地位,令我对前途也失去了信心。”“看到我一个大男生去应聘护士,主考官都投来异样的目光。”
(2)专业思想下降,改行意向增强:半数以上的受访护生表示应聘使他们专业思想稳定性下降,并表示会寻求合适的机会改行。“我们很多同学签的是聘用制合同工,说不定哪天医院就不跟我们续签了。与其等它炒我鱿鱼还不如找机会趁早辞职。”“我虽然已经和省级三甲医院签约,是编制内的,应该说很知足了,但想到以后都要干这么脏这么累的活,真不甘心啊!”“我去应聘只是想尽快到医院上班以偿还大学期间所借贷款,减轻父母负担。我没想过要终身从事护理工作。”
三、讨论
就业应聘是护生跨入社会的第一步,充满着机遇和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就业机制的不健全,加上他们涉世尚浅,应聘会导致护生复杂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一般的心理体验和对专业的心理体验。本研究通过访谈形式对18名有就业应聘经历的护生进行了质性研究,发现仅少数优秀的护生在应聘中有自信与肯定的良好体验,而大多数护生会有焦虑与恐惧、自卑与依赖、委屈与愤怒、无奈与不确定感等不良体验,同时他们还有专业地位低下、专业思想下降、改行意向增强等对专业的不良感受。护生应聘过程中的不良体验必须得到护理教育者、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关注。
1 就业指导和应聘培训亟不可待
护生应聘时应对能力较差已是一个普遍现象。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护生由于缺乏规范的指导和培训,在应聘过程中的一系列遭遇给他们带来了不愉快的感受。建议学校在临床实习前就应向护生传达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并在对全省近几年护生就业形势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本年度本、专科护生的需求情况,供护生参考,帮助护生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准确定位。其次,学校可以聘请医院曾参加护生招聘的主考官给护生开展专题讲座,分析以往护生应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应聘技巧。再次,学校可以开展模拟应聘训练,使护生提前感知应聘程序和氛围,提高应聘时的心理适应能力。
2 医院要进一步完善护生招聘制度
医院招聘护生时应全面考虑护生的综合素质,绝不能把身高长相放在首位,更不能讲关系走后门。医院还应向护生介绍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政策,让护生了解聘用合同制的概念,淡化“铁饭碗”的陈旧思想,让护生明白聘用合同制是为了鼓励员工之间良性竞争,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医院有关领导也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重视护理工作,对男护生要分析并发挥其性别优势,鼓励其以实际行动赢得社会的认可,决不允许行业中性别歧视的存在。
关键词:新理论;高职护理;教育教学
高护专业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属于新兴专业。创办者多为卫生学校或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其中,大部分卫生职业教育学院是近几年由中专卫校升格而成的。因此,高护专业不同于中专护理专业,它不是后者在学年上的延伸,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高职特点的护理专业。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结合新理论,对高护专业给予充分重视,并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本专业的理论基础。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科学定位
1.社会的定位。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定位是应用型技术类专业,认为他们培养的学生普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水平上虽略低于本科生,但在动手能力上要应高于他们生,而且在薪酬要求上通常会低于本科生的期待底线。此外,本专业学生的学历高于中等护理专业,在整体素质层面,他们属于大学生这一层次。这种看法直接决定了该专业的科学定位。一方面,具有“高”的特性,即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要区别于低层次的护理人才,将学生定位在专科层次上,把他们培养成既掌握护理理论又具备动手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另一方面,具有“职”的特性,即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要具备职业技能,是一线用人医院在生产、管理或者服务工作上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2.学生素质的定位。高护专业的学生自入校时起,就不同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该专业学生的分数线较高,表明他们在知识、能力的水平上高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其次,该专业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态度上较良好,这为高护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3.学校应克服教育层面的认识误区。学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高护专业教学应区别于中专教育教学,要克服传统的教学观念,走出历史沉淀下来的心理误区。第一,克服用学科教育方式取代职业教育方式的误区;第二,克服专业知识取代岗位技能培训的误区;第三,克服将技术性教育等同于技能型教育的误区。
4.培养的目标。高护专业的学生应达到认识能力较强、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文化素养较高等要求,要有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在专业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具体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实践能力。在环境转换的情况下,对新岗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动手分析的能力较强。在护理工作中,可以设计出合理的护理方案,能将理论知识切实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学校在高职护理专业上的教育教学观念
1.转变培养模式方面的落后观念。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实,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在学生培养观上,不应把培养目标确定为简单的护理技术人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护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因此,必须转变护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授观念,摒弃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转变教学模式观,不再采用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自我教育意识、自我发展能力且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和专业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树立男性同样可以从事护理工作的新观念。护理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因此,男性护理专业得到社会的重视,男性学生也应得到社会的认可。男护的不可替代性,特别体现在对男性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所给予的人文关怀上,能够让男性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的温暖。学校应基于男性护理服务的特色,扩大男性护理专业的招生人数,重组相关教材,改革相应教学内容,尽量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在男性护理上的需求,完善护理队伍的建设。
三、高职护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1.实施整体护理教学模式,提升护士素质。在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对其素质的培养,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双向发展。学校应在护理专业的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上安排课程,同时开设社会学、美学基础、语文等学科,不仅对学生的仪表、举止、态度、气质与品格等方面进行培养,还要教育学生具有钻研和奉献的精神。
2.以能力为基础,培养职业实践技能。学校应打破陈旧的教学体系、考试方法与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采用笔试、技能考核与面试并重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学生的能力不同,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领悟能力便会存在差异。因此,学校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专业知识较强和实践技能较强两个集体,开展交流活动,设定交流生机制,以实现两个集体的共同进步。此外,基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出适合医院一线需要的人才。
3.加强与卫生类高校的联合。高等卫生类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强,在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的软硬件上较为完善。加强与这类院校的联合,可以为高护专业的学生创造专升本的有利环境,同时为各科授课教师提供丰富的进修机会,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与卫生类高校联合并不完全依附于他们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等,而是实现二者的共同进步。在联合中,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对继续深造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这个层面讲,加强联合可以为高校输送人才,同时也能提高高护专业学生在专业和技能上的综合水平。
4.利用相关部门,实现特长教育。利用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的有利条件,举办书法、歌曲、朗诵、舞蹈或写作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学生毕业时,他们须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效结合先进的医疗技术。此外,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在课堂或是生活中,都应具备高护生的服务观念和礼仪规范。
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学生听,多是灌输式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改革传统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应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尤其注重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课程实践操作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将其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课前预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建议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文献或图谱等,以开放式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互动。在学生学习操作规范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探究和总结,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临床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的提高,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贯彻民主教学原则。情境教学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而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病房,相互交流心得,实现能力的综合提升。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设立研究性课题,指导他们在计算机资源、图书馆书籍等基础上,进行自主研究,以“导师型”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适当地走上讲台。高护专业的改革,需要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长期配合和坚持,才能取得成果。在新理论的要求下,我们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护专业的全能型人才,使高护专业实现长远发展。
作者:朱林美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一般资料
1.1教师结构
我校目前有内科护理学教师11人,平均年龄35.7岁,每年承担中职二年级、高职四年级护理和助产专业二十个左右班级的内科护理学教学任务,以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任务。具体情况见表1。
1.2学生情况
我校2005级、2006级高职护理毕业生共625名,为中招第二批次录取;2006级、2007级、2008级中职护理、助产毕业生共2264名。为中招第三批次录取。2889名毕业生入学时文化基础情况见表2[1]。
2做法
2.1提高内科护理学教师知识水平,及时弥补知识结构不足
各个学校内科护理学教师多由临床医学或护理学专业毕业的老师担任。年轻的内科护理学教师缺乏执教经验,所学的本专业知识不扎实,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内科疾病方面知识欠缺,临床专业毕业的教师护理程序方面的知识不完善。承担内科护理学教学任务时需要尽快弥补各自的不足,学习所教教材在大学内没学的内容。否则,执教时只有照本宣科,没办法精彩授课,无法做到深入浅出的启发学生学习。可以鼓励他们通过听临床专业和护理专业教师的授课、外出进修、自学缺乏的知识、深入临床一线体验内科与护理知识结合的技巧等形式,尽快胜任内科护理学课程的执教工作。年长的内科护理学教师往往缺乏创新意识,易于墨守成规,知识传授过程缺乏活力、新意。可以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布置科研任务,使其自加压力,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发挥带头人的作用。
2.2内科护理学课程安排趋于合理化
教学大纲要求内科护理学总课时146~168学时(高职168学时,中职146学时),其中理论课课时占2/3,实验课时占1/3。我校根据内科护理学教材涉及范围广、重难点知识多,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内科护理学考点内容细化,考试题型多种多样的特点。理论课安排时,教学内容依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取舍教材内容;实验课安排时,依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需要增加了“病例分析”课时的安排时间。
2.3努力把内科护理学打造为精品课程,注重建设一流教学团队
2.3.1首先要求内科护理学教师从自身素质方面不断提高如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精神风貌从走进课堂开始就以最佳的状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老师有“一见钟情”之感;要求所有内科护理学教师说普通话,语调亲切动人,抑扬顿挫;板书字体优美,设计合理,粉笔色彩应用恰当。因为只有学生喜爱老师,才会专心上老师教的课,才能主动与老师交流,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2重视上好内科护理学的第一堂课,即《绪论》部分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内科护理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提醒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到有备无患地进入学习内科护理学的学习过程。
2.3.3提高教学效率,精心设计内科护理学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能力不同、专业特色不同、教师年龄及经验不同,每位内科护理学教师都承担了相应部分的内科护理学教学课件的设计任务,完成的课件在教研组内先试讲,经全体内科护理学老师讨论确定后,再用于课堂教学。
2.4内科护理学理论课教学方法多样化,实验课教学形式因地制宜
2.4.1每一堂内科护理学课程开场,老师以“谈家常,说趣事,道原委”形式展开本次课学习内容的讲解,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过程,诱发学生探求“真知”的好奇心,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受。如讲授“甲亢”时,我描述一个场景:某医院就诊厅,排了长队,一女青年径直上前就诊,队伍中有人批评其行为,她张口就说粗话,多人指责,她却不退让,会诊医生出来发现:她争吵的“脸红脖子粗,怒目圆睁”道出她行为的原委-“甲亢”病人神经兴奋性高、甲状腺肿大、突眼。由此,开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的护理”教学过程。
2.4.2恰当分配每节课教学方法应用的时间随着科技发展,学校在教学硬件应用上更完善,更先进。但应根据学生来源不同,吸收知识的能力不同,除在教学内容上取舍恰当,在教学手段应用上应安排合理,否则会弄巧成拙。如初中毕业的高职高专、中职学生自学能力差,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不足,需要在教师引导下由浅入深的讲解、分析、归纳才能掌握重难点内容。针对这种情况,在安排教师讲授及板书所化的时间上要比课件、影像资料放映的时间长。而高中毕业的专科、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自学能力强,对新知识需求量大,故在上课时间安排时可增加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的时间,满足学生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课后知识归纳、求索的方法。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可因材施教,弥补高中专、高大专班级课时不足的缺憾。
2.4.3根据内科护理学授课内容不同,灵活应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护理学》每章节“概述”的内容多是复习基础课曾经讲授的内容,学生有过理解和记忆,教师可利用解剖挂图、表格、解剖模型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内科护理学》中“护理评估”的内容可用情境式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比教师单纯讲授、解惑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除在常见症状、体征护理中按传统教学法系统讲解外,在每个疾病中可用PBL教学法达到教学目标,因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2]。适用于学校硬件资源不足,教学课时不够,学生课余扩展学习机会不多的学校教学。
2.4.4内科护理学实验课教学应占重要地位内科护理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一门学科,实验课课时安排按大纲要求应占总学时的1/3,但事实上实验课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的机会并不多。因为每年学生生源数量大,招生人数多,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附属医院规模小,典型病人少;其他市级医院无带教的硬性任务,每年医院的实习生人员安排已经出现超负荷,再接受学生去见习,担心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所以内科护理学实验课安排多是理论上的实验,实际上的理论课形式。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是弥补实验课教学资源不足的唯一“良方”。其中典型病案录像放映是实验课最常用的教学手段;通过模拟人或模拟设备帮助学生认识“诊疗技术操作的护理”过程;角色扮演+病例分析是情景式教学、PBL教学法的融会贯通,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5发挥内科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合理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参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有促进作用
从表3显示:班主任相同、学生知识水平相同,其他课程辅导教师相同,内科护理学辅导教师的经验和水平对考试过关率有一定影响。
2.6完善内科护理学教学评价体系,及时分析评价结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6.1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检测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形式接轨内科护理学课程结束后,按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考试题型,与每年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为100道选择题。其中A1型题(单句型)占20%、A2(病历摘要型)、A3(病历组型)占30%。A4(病历串型)题占20%。根据班级学生座位情况,以纵排为一组分别测试A、B、C、D四套内容相同,排序不同的试卷,避免学生抄袭,以获取每个学生的真实成绩。通过此方法检测学习效果,学生学习内科护理学的态度更加端正,对复习过程更加重视,监考教师对考场纪律更加满意。能真实地了解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薄弱的环节。
2.6.2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师、教师之间进行教学方面的测评,帮助教师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师量化考核附加分作为每位教师年度考核结果的依据。其中学生测评方法是:所有班级学生给每门课任课教师打分,测评内容有:教学态度、备课讲课、教学方法、板书、语言表达、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经班级汇总得出每位任课教师班级测评分。教师测评方法是:各学科每位教师给本学科教师打分,测评内容有:教育事业心、教育思想、品德修养、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水平、掌握教材水平、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履行本岗位职责、履行校内其他岗位职责、教育工作成绩、教学工作成绩、科研成果和指导培养教师成绩。教师量化附加分内容包括:超课时量,参与课题类型及排名,,兼职班主任工作,出勤率,教学事故。上述三项得分由教务部门收集、整理、综合,最终得出本学期每位教师测评总分并排名。
3结果
3.12010、2011学年度对内科护理学教师测评结果见表4,2010年度有87名教师参与测评,2011年度有99名教师参与测评。内科护理学教师有2名到临床进修。
3.2据统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2009年中职通过率为58%;2010年五年高职通过率为97%,中职通过率为83%;2011年护士执业考试大纲、题型、时间均有改变,但我校五年高职通过率为97%,中职通过率为71%[3];内科护理学教师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针对性教学和考前辅导等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3结果分析
3.3.1教师测评结果显示多数内科护理学教师测评成绩在全校教师测评成绩中排名较前。其中教师之间互相测评有情感因素的影响,差距不显著;学生测评成绩相对公平;量化考核成绩是明确指标。结果说明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措施得到学生和同行认同。个别老教师需补充新的教学教法,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跟上时代的步伐。个别年轻教师需注重提高教学水平,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
3.3.2学生入学时基础水平较差,但通过几年在校学习,学生毕业时获取“双证”机会均等。说明我校教学管理、教学教法、学生能力培养等措施行之有效,内科护理学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中占重要地位,对学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帮助较大。
4讨论
4.1加强团队建设,发挥集体力量学校要重视学科、教研组建设,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不同需求的教师特点,制定相关培养计划,实施培养目标,使每位教师各取所需,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或教研组集体力量,促使大家积极参加,集思广益,共同进步,体现团队建设的成效。
4.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不断研讨教学教法现在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广泛开展教研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取长补短,提高业务能力。如开展游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网络多媒体、听课、评课、说课、专题讨论、观摩教学、外出学习等活动。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护理专业实训技能操作流程的设计构建和实施,解决护理实训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难题,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护理人才。教师通过引入——提问——解答——评价,引导学生把握整个流程及各环节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分步消化、积极思考和自我决策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实现教学与临床“零距离”。
关键词 :护理 实训技能 操作流程 构建
护理实训教学是提高职校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模式也随之变革。这种转变对护理实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就必须加大实训教学力度,积极改进实验教学中的不合理因素,进而真正发挥护理教育依托临床、服务临床、提高临床的作用。从笔者学校护理专业教学现状来看,长期以来一直沿用 “演示-练习-指导”的填鸭式教学,实训教学方式呆板,实训课堂气氛不活跃,操作内容繁杂,看似简单实际难做;护生实训操作成绩不理想;护生实习过程中因操作不过关而导致实习单位不满及病人不满意;护理专业毕业生招工考试操作不理想等。护理专业技能实训操作流程的构建,可以拓展护理操作实训模式和方法,使护理实训教学更好地贴近临床工作,使护生获得切实有用的实践技能。
一、技能实训操作流程的设计
项目教学是笔者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技能实训操作流程的构建需要确立教学项目的内容,在项目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流程的设计与整合。
1.立足临床,确立教学项目内容
在确立教学项目内容时,要事先经过大量市场调研,收集各类资料,以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实用的操作内容为参照,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把学生培养成为能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卫生保健等工作的现代服务型技术人才。
2.整理资料,确定流程教学情景
进行系统的流程操作,需以病例及实训情景为导向,在此之前进行各种临床资料的收集,如典型的临床案例、仿真的实训场景等。
3.结合实际,设计操作流程
护理技能实训操作流程的设计,要体现实用性、教学性的原则,要充分考虑用人单位和目前护理工作实际的要求,对实训教学内容、模式进行改革,重新筛选操作步骤,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制定完善实践教学流程,改革实践实训操作教学考核方式,使学生真实体验工作流程,有利于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4.整合教材,设计操作流程的模块
《护理专业技能实训》一书中,包含的内容较多,有护基、内、外、妇、儿等各科。依据项目教学的方法,对教材所有的操作项目进行分类整合,任课教师有目的地按照分类建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操作流程。可把教材分成如下五大类操作:生活护理,如备用床准备、麻醉床准备、卧床病人床单更换、压疮的预防和护理、特殊口腔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及绘制,体温计的消毒;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包括无菌技术操作、隔离技术基本操作;诊疗技术,包括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及药物过敏试验方法、周围静脉输液方法;各种置管病人的护理,包括鼻饲病人护理、灌肠操作、女病人导尿、氧气吸入、吸痰护理。
二、技能实训操作流程实施——再造三阶段七步走
1.课前
下达任务书,小组分工合作。作为课前作业,我们采取实时性工作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案例,基于仿真实训室配合。任务书要求各小组根据老师所定的护理操作项目,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事先完成该操作的简易操作流程方案。此法我们用于测量血压、口腔护理等护理实训操作教学。各组人员可能学习程度不同,但可共同构成不同的护理操作流程方案。教师在此之前只是提出应达成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程序与分工建议、评价标准,明确集中学习时间。各小组在原先指定的“小老师”牵头下,自制操作流程、成员分工和课前操作练习时间安排表。
2.课中
(1)实训案例引出、实训场景导入。此环节通过视频或仿真实训室便捷地将学生带入实训场景,在自然融入中凝聚注意力,形成联想空间,促进联想思维,获得感性认知。教师根据实训典型案例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逐步地实训(反应),如本案例中的病人得了什么病,你觉得此病应有哪些症状,需要采取哪些护理措施或护理操作,这样的护理操作在这种病人身上实施时应注意什么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操作。
(2)学生角色扮演参与式示教(刺激)。案例视频场景观摩后教师示教,在教师示教过程中强调学生角色扮演性参与,特别是技能操作指导“小教师”。创造角色多维场景空间,使学生得到角色、情感、操作、态度的初始体验。检验学生通过视频观摩获得的感性认知度,在角色体验中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维,激励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测量血压操作中,每组请出一位同学配合教师示教的真人操作,人选由学生自主选定,在操作中扮演病人角色,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3)学生合作式回示。示教后采用学生合作式回示,在学生回示过程中,学生互助,并在教师引导与指正下共同完成。在实训初始阶段营造轻松活跃的信息反馈和质量监控空间,有效检验前两个环节的教学质量,使教师能够及时自我纠正示教缺失,调整教学;规范学生操作,避免学生在操作练习中的茫然甚至不规范或错误的操作练习。营造身临其境和轻松活跃的实训氛围,使学生自然融入其中,主动性与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在角色、情感、操作、态度体验中掌握操作要领,规范操作,领悟医患关系及与不同角色交流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软技能。如在部分操作如静脉输液、肌内注射、皮内注射、口腔护理、鼻导管吸氧等操作中,请同学一对一分别扮演“护士”和“病人”进行真人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让护生之间真人练习,体验“病人”与“护士”的感受。老师与同学共同点评,不仅可矫正护生错误操作,也可强化正确操作,充分体现护理教学操作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4)技能操作指导“小教师”负责制式小组合作练习(强化)。实训以小组为单位、技能操作指导“小教师”负责、团队合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与答疑。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合作练习,营造互学、互助、互带、互纠,比学赶帮和谐并进的氛围,以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小组合作练习中设置技能操作指导“小教师”的目的在于:起到师生之间的桥梁作用、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在教师指导与监督不到位情况下的有效练习;团队协作精神及担当精神和责任感的良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调动。此外,在开放实验室中起到很好的技能操作练习指导作用。流程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实训流程进行自主练习,强调让学生通过自我训练获得有关的实训技能。学生可以自己把握学习的步调,并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课后
(1)“小教师”负责制下的操作流程概括(评价)。在此阶段,学生已通过上一阶段的自主实训,能对第一阶段的内容进行自我解答。传统的操作流程以繁杂、难记为特征,学生很难掌握与记忆。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已操作练习的基础上,以“小教师”为主,进行操作流程的再次总结、概括与改进,并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流程的自我优劣评比。此项评比作为学生平时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最后通过师生的共同评价与改进,确定比较优异的操作流程为“范本”。“小教师”负责制下的操作流程概括,增加了同学间的相互协作,增强了学生对操作的记忆,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小组技能操作PK式小结。(评价)终末小结采取小组技能操作PK的方式,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技能操作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挑选小组中比较突出的成员参加全校性的技能操作比赛。此环节的作用在于创造竞技氛围,且有效地起到终末信息反馈、质量监控与评估作用;促进前五个环节技能练习作用;激发学生内在和外在学习动力,将学生参与性调动到极点的作用;培养团队精神、竞技能力和磨炼竞技心智作用;有效地实训小结。
在这整个操作教学流程过程中,教师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引入——提问——解答——评价。学生的实训基本程序是:接受刺激——反应(自主实训)——强化——记忆(掌握)。通过流程教学实训,引导学生把握整个流程及各环节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与临床“零距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化,护理人才紧缺,但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并未降低,“复合型、高素质”是新要求:当今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本专业所需的文化素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具有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其中对于技能的要求更不可少,“一针见血”成了鉴定护士技能高低的代名词。若护士技能较差,往往引发很多不必要的纠纷或事故。我们的学生应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才能胜任现阶段的护理工作。
护理专业技能实训操作流程的设计与构建,让学生在重理论的基础上,轻松地掌握技能,使中职护理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重理论,又不能轻实践,在“做中想”,在“做中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临床护理接轨。
参考文献: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首先接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其特点是内容繁杂、枯燥乏味、名词多、记忆难。作为解剖学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记忆力,保证教学质量?作者认为,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而又形象生动十分重要。什么是重点?如何突出重点?这一问题与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有关。本校设置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毕业生都参加护理专业高职考试,每届学生的考试成绩都较满意,升学率也较高。在高职考试的基础医学科目中,解剖学是考试的重点学科。针对本校既培养实用型人才,又为他们进入高校继续深造创造机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通过如下三个环节抓重点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体现,现总结如下。
1 课前准备
首先,要反复学习,熟练掌握该专业解剖学的部颁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以此为客观依据,指导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认真钻研教材,同时对相关基础学科和专业内容,如《生理学》等作一些必要的了解。围绕培养目标,强化目标观点,为目标服务。贯彻“少而精”原则,精选教材内容,删去或削减与培养目标不密切的内容。就中专护理专业而言,解剖学讲授的重点就是“系统解剖学”,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及其相互的位置关系,为学习后续医学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奠定良好基础。由于系统解剖学的内容即已满足该专业要求,因此“局部解剖学”被全部省略。在此基础上,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同时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适当削减系统解剖学中如肝、胰、肺、肾等内脏器官的“微细结构”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及“活动方式”等。因为这些是《生理学》等有关章节阐述的重点内容。如此删繁就简之后,教师再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认真编写教案,明确授课目的,在保持知识结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达到削枝强干,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 课堂教学
人体解剖学即所谓的“死人学科”,教师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在课堂教学中把它讲活,做到既突出重点而又形象生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首先,应当把理论教学课与实验教学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标本、模型、电视和幻灯等教具的直观教学作用,充分演示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方位,并把具体内容通过“尸体—活体—病体”三串联的形式,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临床应用,进行形象直观教学,使学生的认识活动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以至形成概念,加深理解和记忆。
如,“颅的组成”这一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各部形态不规则,凹凸不平,结构复杂,单纯依靠“教师讲、学生听”那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难以形成印象。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颅底内面观”,作者采用深入浅出,由繁化简的方法,先在黑板上画一鹅卵形的图形,再在其中做二条平行的横线将图形三等分,并嘱学生在纸上如法炮制,随后与学生一起按前、中、后颅窝的顺序在相应部位填上解剖结构和解剖名称。这种由学生手脑并用,共同参与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不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记忆效果。
又如,在讲腓总神经损伤时,作者先模仿足下垂、内翻及异常行走姿势的病态形象,随后向学生提问。像这种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让学生先观察现象的教学形式,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和兴趣,并开动脑筋回答问题。最后再由教师作归纳总结。这种形象化和启发式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生普遍反映印象深刻,终生难忘。
再如,肘窝部是护理人员经常进行临床操作的部位,如测量血压、静脉采血等,在前臂大出血时还可在臂中段压迫肱动脉进行止血。每当讲到此时,都会向学生穿插这样一个发生在当地医院的真实故事:一位护士在患者肘窝部的浅静脉采血后,忘记了解除扎在患者臂部的止血带,经过20+h后,这位患者的前臂发生缺血性坏死,最后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这种由护理人员疏忽大意酿成的重大事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这位护士当然也难辞其咎。学生听后产生很大的震撼,增强了责任感和风险意识,端正了学习态度,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
多年来作者一直坚持根据前一节课的重点概念和内容,设计好题目,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抽查提问学生,或让学生面对标本、模型指认肌、骨性标志,确定内脏器官的体表投影等,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促进学生加强复习、巩固记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果把通常的教学活动称为基础性教学,那么,护理专业毕业班学生参加高职考试前解剖学的复习辅导课,就具有再次性教学的特点,也即是对原学科知识的深化、补缺和拓宽,以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这种针对性的教学,仍然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展开,如突出讲授各章节的重点、要点;认真解答学生存在的疑点、难点;透彻地阐释某些机制;清晰、具体地解释名词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题型对同一重点内容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反复演练,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强化训练,不但巩固了学生的学科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高考中,能取得较满意的成绩而备受学生的欢迎。3 课后调研
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课后的随访和调研,及时、准确地从中捕获反馈的信息,再指导教学,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经常召开座谈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借此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并请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实事求是地评议教师的教学工作,坦诚地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应该做到诚恳接受,及时改正,使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这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成绩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还可以通过及时批改作业、实验报告,或者通过考查、考试的结果等途径,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从而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对重点、难点的讲解是否透彻,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找出问题所在,研究改进的方法,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只有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的直观教学、课后的随访和调研三个环节,并且环环相扣,才能做到突出重点而又形象生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瑞典:筹建统一权力机构督查
约10年前,记者曾就学术腐败问题采访过瑞典的学术界,接受采访的人士普遍认为,瑞典在这方面还算得上是一方净土。然而,时至今日,这里也不再那么纯净,抄袭剽窃等学术造假事件日渐增多,学术界的公信力也日趋下滑。为扭转这一势头,瑞典政府在学术界的敦促下,于去年年底决定健全机制,加大处置学术造假的力度。
根据瑞典高教局公布的统计数据,瑞典全国高校查处的学术造假案件2001年也就100余起,然而三年后则翻番,增加到了200多起,2006年时再度翻番,达到480多起。在查处的学术造假案件中,抄袭剽窃案件呈急剧上升之势。
面对日益严重的学术造假现象,瑞典的处置机制却仍未能进行相应的调整,滞后于形势的发展。
据瑞典政府下设的瑞典研究委员会介绍,瑞典全国一直没有一个处置学术造假的权威机构,全国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处置标准。瑞典研究委员会2002年设立了一个专家小组,负责处置学术造假问题。但这个小组仅根据各高校的要求,进行相关的调查,不作任何处罚决定,而且也不接受个人的调查要求或投诉。在成立后的6年多里,这个专家小组仅缝理过8起学术造假案件,可见其作用之有限。为此,瑞典研究委员会去年年中决定撤销这个专家小组。目前,瑞典处置学术造假的权力完全掌握在各高校手中,各校处置的尺度也因校而异,有松有紧,惩罚的力度也相差较大。
近两年来,瑞典学术界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呼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处置的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瑞典研究委员会和瑞典全国高校联合会2007年6月联合向政府递交了一份报告,要求政府在全国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统一机制。
报告还向瑞典政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其中包括设立一个全国性的权力机构,负责处理包括个人在内的各个方面提出的有关学术造假案件问题,并对相关案件展开独立的调查;制订一个全国高校都必须遵照执行的统一的处置学术造假的标准;各高校都必须设立在法律和学术上均具有权威性的学术造假案件处置办公室。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实习;PDCA循环管理理论;管理体系
毕业实习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不可缺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职业院校中,一般占总教学时数的 20%左右,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实现的毕业即能就业的重要手段。目前,毕业实习多采用“放羊式”―分散实习的方式进行,且尚未形成闭环管理模式。因此,如何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加强毕业实习管控已成为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将PDCA这一高绩效管理模式引入毕业实习管理,对进一步规范毕业实习管理程序、提高毕业实习质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 PDCA循环
PDCA循环又称为“戴明环”,它是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它按照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四个阶段进行质量管理,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而实现持续改进,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需要关注的是, PDCA循环每一次循环都有新的内容、新的目标,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些问题,提高并改善原有的管理水平,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原有水平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2 PDCA 循环在毕业实习管理中的应用
毕业实习管理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该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实习计划、实习具体实施、实习效果检查、实习结果反馈处理。
2.1 P阶段―实习计划制定
2.1.1 构建实习管理体系
第一,组建毕业实习管理小组。由分管实践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实习学生所在系分管实践教学的领导、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以及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小组中各个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确保实习工作顺利进行。第二,制定毕业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标及实习内容。实习计划应包括实习进程安排、经费使用计划、实习学生及指导教师、辅导员名单、联系方式等内容。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应进行充分的沟通,在上期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计划,使计划更加条理,更具有可执行性。第三,制定并完善相关实习管理文件。制定实习管理细则以及实习报告格式、实习成绩评定标准等相关文件,用于规范本次实习工作。
2.1.2 选定实习单位,确定毕业实习指导教师
一方面,学院举办大型毕业生双选会及小型企业招聘会,同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公室的作用,帮助学生落实毕业实习单位,尽量让学生进入与学院有合作关系的单位实习,确保实习单位质量。对于自行选择实习单位的学生,应提交相关证明文件,防止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另一方面,系部应选取责任心强、 专业能力扎实、实践经验较丰富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同时明确每一名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建立实习信息反馈系统。
2.1.3 动员培训阶段
此过程主要是面向学生进行一系列实习前教育,一般包括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书面考试三个阶段。实习动员应由实习管理小组成员共同承担,严申实习纪律,总结前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旨在从思想上疏导学生,以期其能够尽快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由辅导员、班主任等对学生进行防盗、防抢、 防骗、 防传销等方面的安全教育。也可组织实习学生观看安全生产教育片,强化学生的安全理念,做好各项安全防范工作。之后进行安全考试并与学院、就业单位签订三方安全责任协议书,通过考试并签订协议书的学生方可参加实习。
2.2 D阶段―实习具体实施
实习过程应采取动态管理方法,首先,确保指导教师与学生信息沟通常态化。可采用电话、飞信、微信等信息手段联系实习单位及学生,并将每次联系内容记录和整理,了解学生实习表现,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对实习情况进行监控、协调。同时,实习管理小组应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检查与督导,确保其与实习学生的沟通联系。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给学生以专业知识和心理上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各种压力,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实习环境。积极鼓励学生,提高自主管理能力,使其能愉快、主动地跟紧实习进程,以实习为契机,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及实践技能,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指导教师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实习指导教师应及时将问题反映至实习管理小组,由小组研讨提出最佳解决方式。
其次,系部应积极联系学生实习单位,对于实习学生较多的实习单位,在争取学院经费支持的基础上,积极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员工作为学生毕业实习的兼职指导老师,加强对学生实习期间的业务指导与管理,形成师徒结对传帮带、言传身教助成长的良好氛围。
2.3 C阶段―实习效果检查
这一阶段主要是检查实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并分析导致出现偏差的原因。实习检查包括两个阶段:实习过程检查和实习成果检查。实习过程检查在第二阶段实施过程中已经穿行。实习成果检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习报告完成情况、实习过程学生考勤情况、实习单位实习鉴定情况等。通过对学生提交的实习成果的考评以及实习过程检查考评来完成对学生的毕业实习的综合评价,这种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更能真实科学地反映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同时,学院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使企业员工、指导教师、实习学生都能参与实习效果评价,确保毕业实习的各参与主体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对象,这样评价结果较为客观、真实,使学校可以全面掌控实习情况,及时纠正指导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和完善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从而为改善毕业实习管理、提升实习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2.4 A阶段―实习结果反馈处理
在PDCA整个过程中,A是进一步的行动,也是 PDCA 循环的关键。因此,利用PDCA循环管理理论管理毕业实习,要求在每次实习结束后,都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分析导致出现偏差的原因,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下一轮循环的改善措施,从而保证毕业实循环以PDCA 的形式向前推进并持续提高,而这也是我院陆上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短板。
信息反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参与实习过程的企业员工沟通交流,听取意见;第二,开展毕业实习经验交流座谈会,邀请毕业实习管理小组成员参加,确保学生的意见及建议能够反馈到领导耳中;第三,审阅学生的实习报告,整理期中有代表性的体会、意见和建议;第四,向实习指导教师及学生下发毕业实习调查问卷。及时收集反馈回来的意见及建议并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巩固并推广,失败的教训认真分析并正确处理,把新出现的问题以及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解决。每次毕业实习是一个小循环,每次循环的结束同时也是下一次循环的开始。将本期毕业实习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下期实习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修正下一期的实习计划,从而使毕业实习管理更加有的放矢,目标更加明确,不断地推动管理水平及实习质量的提高。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如何加强毕业实习管理仍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PDCA 循环为毕业实习管理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管理模式,使高职院校毕业实习管理工作日益完善。(下转第272页)
【参考文献】
[1]潘岩.PDCA循环在护理专业毕业实习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0(11):198-199.
关键词:护理继续医学教育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1-0087-02
护理继续医学教育是护理人员在就职后,为提高护理能力,获取新的理论知识、学习新技术的重要手段,有效提高我国的护理水平。但是护理继续医学教育由于起步晚,许多机制还没完善,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继续教育意义认识不到位、护理教育方法陈旧、教育条件有限、教育师资薄弱等问题制约着护理继续教育的发展。笔者总结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提高护理继续医学教育的方法,希望对护理继续教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护理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护理继续教育认识不足。有些护理人员对护理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充分,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反复的护理技术操作上,而自身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得不到实际性的运用,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由于人们对护理工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还要更具患者的心理情况、知识文化、家族病史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性[1]。有些护理人员认为工作压力太大,工作繁忙,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也掌握不到护理知识和技术。
1.2护理继续教育方法陈旧。在护理继续教育中,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能满足现在护理继续教育的要求。护理继续教育起步较晚,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没普及到护理继续教学上。就业的护理人员想利用工作的空余时间进行护理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护理能力,获取较高的学历,但是这种想法往往仅限于幻想。教学方法陈旧,主要以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为主,实践活动很少且单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课程凌乱,不能满足护理人员的需求。
1.3护理继续教育师资薄弱。我国的护理继续教育师资结构中有不少的高学历护理专业毕业生,但是很多的教师都是空有理论,没有实际的经验。而有经验的教师,护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整体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教师队伍的素质不佳,再加上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教师只注重理路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对护理人员进行实际的指导,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无法得到提高。护理观念的更新,涉及的学科广泛,一些教师知识面有效,无法满足护理人员需求。
1.4护理继续教育条件限制。教育的条件有限,导致护理继续教育很多项目无法顺利进行。教育条件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不足、信息传播较慢等。首先,教育经费不足。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是医院培养优秀护理人员的重要措施,但是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需要花费大量的经费,一些基层医院无力承担继续教育的经费,使得护理继续教育无法开展。第二,信息传播较慢。在一些城市医院或者其附属医院条件优越,可提供护理人员很好的学习环境,接收很好的护理信息。但是在一些基层的医院自身条件有限,所以信息传播的较慢,导致基层护理人员对新知识、新技术不能及时掌握。
2提高护理继续医学教育的方法
2.1加深护理继续教育的认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护理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护理工作只是单纯的护理技术操作,而新的护理理念不仅要掌握常规的护理技术,还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病史、知识文化等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帮助人们恢复健康[2]。很多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还存留在传统的思想中,加深护理人员对护理继续教育的认识,了解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满足现代护理理念的要求,为患者提高更好的护理服务。
2.2护理继续教育教学方法革新。护理继续教育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继续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方式仅限于课堂授课,而没有实际的操作活动,针对性不强。新的教学方法摒除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不足之处,根据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开设不同的教学课程,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学分制的考核方法,加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教学方法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深理论知识的教育,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参与护理继续教育的渠道有很多,主要包括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及就职脱产等,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更好的护理技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3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护理继续教育是在职护理人员再深造,再学习,提高自身护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而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保证护理继续教育的发展。激励机制主要是将继续教育的考核分数与工作绩效及优选活动等相连接,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护理继续教育中。
2.4改善护理继续教育的教学条件。医院要加大对护理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完善护理继续教育制度,促进护理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医院要对护理继续教育给予经费支持,为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政府同样加强对继续教育的投入,积极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让先进的信息技术得到普及,信息能够有效的传播,解决基层医院信息传播慢的问题,为基层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2.5加强护理继续教育的师资力量。护理继续教育是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能力的重要保障,所以教师的素质要求也会相对较高。加强继续教育师资的建设。定期对继续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加强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3]。教师们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要根据不同护理人员的需求,开设相应的护理课程。与时俱进,及时掌握最新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术,使得护理人员能够得到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满足现代护理工作的需求。
3结语
面对护理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只有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继续教育的认识,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壮大教师队伍并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护理继续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荻,贾炜.医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医学.2009,6(1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