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5 06:0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要成为一名学生信任,领导、老师信服、社会满意的好老师,一定要做到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当好师生的表率,在育人方面成绩优秀。做到这些绝不是一日之功。
1 注重细节,促进学生心里健康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如今人们经常挂在嘴边,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处理好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把握育人的良好契机,显得尤为重要。记得那是在任九年级数学科时,有个学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就是金安同学,我接过班就发现他萎靡不振,班上经常睡觉,经过调查访问得知,他沾染了迷网吧、酗酒等恶习,在初二时曾好几次去异乡找女网友。在家长和老师的眼里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坏孩子。因长期得不到别人的关爱,他看不到希望,简直就是自我放弃。开始我对他还尚存一点信心,但很快就荡然无存了。
尽管这样,可良知在不断地谴责我,我时常不断地思考并想到了“精神的创伤要靠精神的温暖来医治”,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坏孩子,这句话,我决定试一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谈话,我发现金安同学的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头脑聪明、勤快,我主动向他套近乎,和他讲学习的重要性,表扬他聪明、勤快。但他一言不发,从表情上看,有时也有所触动,总的来看还是很麻木,就在谈话的第三天他又逃学了,桌凳里的书已全部带走了。我立马骑自行车赶到他家,可是他家了里锁着门,我马上意识到我应该挨个网吧找,我找了近十个网吧,好歹在一个网吧里找到了他,好说歹说才把他拽回了家,两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可他回家后就蹲在了厕所里怎么也不出来。他是个男生,我怎么才能把他弄出来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外边等他,又一个小时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羞答答的从厕所里出来了,红着脸说:“老师,对不起,我带着书回去上学,听你的。”就这样,他乖乖的跟着我回了学校,我趁热打铁,鼓励他说:“你聪明灵活接受能力强,如果你能改掉不好的习惯,把精力用在学习上,那么辉煌的明天一定属于你!”
一周后,我进行了数学小测验,他只得了五十八分,他说在八年级因为逃学少学了一部分。我赶紧和他订好了补课计划,并鼓励他说,你聪明、勤快、悟性高,这点内容你马上会补上的。就这样我们按计划进行着。月测验时,他居然上升了五个名次,他的不良习惯也改了不少,信心也增强了。后来他成了班里的优秀学生。在中考中,他被重点中学录取。
第二年我又接了九年级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和级部主任工作,这级学生是由小学一百四十多人,由转学剩下了三十来个学生。水平是什么样子那就可想而知了。这一年,正是对素质教育这个名词模糊的时期。为了解学生周末在家的活动情况,我首先召开了家长会,会上家长反映学生在家玩疯了,仅对这种情况,我汇报了校长,又和校长进行了商讨,决定让学生各自制定一份周末的作息活动安排表,交给我一份,他们自己留一份。我在这两天中不定时的照门牌号、按活动安排表进行抽查,在开始执行的第二周六下午我去了杨家庄子村的李浩、张程、张帆等十名同学的家中,就只有两名同学在按活动表进行,其他同学用家长的话来说,已出去玩疯了,我在那等了一个小时,也不见他们一个回来,这时,太阳渐渐落下去了,家长们一再挽留我在他们家中吃饭,且嘴里念叨着,孩子真是摊上好老师了。
下周一的班会上,我总结了抽查的情况,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了表扬,又强调了素质教育的意义,素质教育不是疯玩,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一周我还是紧追不舍,又对几个村的同学进行了抽查,大部分同学都已按活动表进行,在以后的时间里我用打电话询问,学生互相监督,老师抽查等方法穿插使用,渐渐的步于正规,所以在这年中考中学生的各门功课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班共二十八名同学参加中考,就有二十名同学被重点中学录取,这比预计的翻了两番。
2 认真总结经验,深化教学改革
又一年我来到了曹家庄子初中接过由两个班合并的九年级班,共五十二个同学。课上,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嬉皮笑脸的、说闲话的、玩笔的、趴在桌上睡觉的、看小说的、穿拖鞋的、戴耳环的等等。课下,骂人的、说脏话的无处不有。搞得我真是头昏脑胀。通过暗地调查我还得知,全班只有一名男生和十三名女生不去网吧玩耍。想想这些情景,我犹豫了。不想教这样的班了。心想,这对我不公平,以前是哪个班基础差,就分给我哪个班,现在还是,难道俺天生就是教差班的命?但是我深深地知道,这是领导、老师们对我的信任。说实在的,这样的班总得有人来接,谁接了谁费劲!我想,还是别犹豫了吧!于是,我又重新振作起来,我首先制定了我班数学学习计划,下决心抓出成效,并准备大干一场。作为班主任的我立刻开了班会,首先针对班上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了整顿,并把校规、班规重新调整后贴到了墙上。果然,第二天老师们都反映,班上纪律比以前好多了,戴耳环的、穿拖鞋的都不见了。但还有个别同学老不悔改,课堂上还有趴在桌上的、不学习的。紧接着,第三天晚上我又组织召开了家长会,通报了班里近几天的各种情况,渴求家长协助解决班风问题,并与家长建立了电话联系卡,会上表扬了部分同学,特别表扬了老不悔改的那几位同学,我说他们很聪明,要是肯开动脑筋好好学习的话,肯定有出息。到了第四天,班里的不良风气大有改观。一周下来,基本上套了。
严和爱是对立统一的,严中要有爱,爱中要有严。班空里,我有意多接近他们,问这问那,问寒问暖,在教室里吃饭时,我主动给他们送上一碗热开水。逐渐地我赢得了全班同学的尊重。也赢得了家长的尊重和赞誉,我心里安慰极了。但是,最头痛的问题还在后头呢!那就是学生的学习问题。怎样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呢?我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想,吃饭、走路的时候也在想:只有很好的总结过去的经验,深化改革课堂的教学方法,才能较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我认真探讨着新的教学方法,首先,精神上给予一定的食粮,进行正面引导且鼓励和肯定他们的优点:其次,教学方法的改进,把学生按成绩及学习能力分为四层,共分为八个小组,每组中各层次中均有一个学生,无论讲解、练习、布置作业时都按不同层次去完成,组与组让他们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并进行不同形式的评价,每节课上每个同学都有分析题意、大胆发言的机会。当每个同学发言后小组内其余同学都有评价的权利也有评价的标志,这样一个团结向上、自主学习的风气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月下来,我的数学小测验就令人满意多了,只有三、四个不及格的了。最后,课堂上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且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出问题的规律,让他们当小老师,老师、同学都跟随点评或点拨,这样加强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合作,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自信心和自尊心,张扬了他们的个性,发展了他们的天性。学生的思维一天比一天活跃,各方面的好习惯逐步形成。因此在每次的检测中成绩都很好。这足以证明:纪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搞好教学经验总结,深化教学改革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着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取得了可喜得成果。
关键词: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1-0064-04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以下简称“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中学已经着手相关实践,但由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对两所中学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意在了解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调查采取了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J中学和w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二是出于对城乡差异性的考虑,选择了位于城区的J中学和位于农村的w中学;三是两所中学都申请了科技教育的课题,与本研究有相关之处,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沟通。
本研究采取半开放式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方法。访谈提纲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并结合中学科技教育的特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问题和困难等方面来拟定。实施时,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座谈,尽量保证访谈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研究还辅之以非参与式观察和实物收集,以补充、完善、验证访谈材料。
(二)调查的结果
J中学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科技教育开展较早,主要参与传统科技项目的比赛。J中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信息技术教育,到2000年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近几年又加入了机器人教学、无线电测向等项目。目前,J中学已将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科技教育的内容逐渐规范,目标逐渐清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w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科技教育从早期的课外活动内容扩展为科技教育课程模块,并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打造,希望以此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近年来,w中学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与学校资源,科技教育在生物学科方面成绩明显。
为了全面反映调查所得,下面笔者将调查结果用列表的方式来加以呈现(详见表1、表2)。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和资料本身呈现的特点,笔者采用类属分析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
1.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内容
调查发现,对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学校通常是从一开始的课外科技活动逐渐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来加以开发,即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特色创建、已有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科技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规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最后成为正式的校本课程模块,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种课程类型(见表1)。
2.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目标
本次调查表明,学校开展科技教育之前,并没有从整体上单独预设目标,而是在开展科技活动时相应地涉及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形成于各种活动之中,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清晰(见表2)。
3.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施
调查发现,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时主要采用活动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科技活动以比赛项目为基础,备赛期间,平时的常规活动完全为比赛服务,如培训与制作、筛选作品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节、参观考察、外出调研等活动。科技教育也以课程形式来展开,如两所中学初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也有教师自己开设课程,如J中学的轻松发明实践课,而w中学正在组织编写科技教育教材。
就学校方面来看,两所学校都在尽量创造条件保证科技教育的开展:组织上由书记或副校长专门分管科技教育,建立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并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担任领头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物质上学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相关实验用品和器材;制度上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上课有教案。
在评价方面,J中学在初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科技活动能力测试模块,主要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学校每年举行“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考、高考实行加分制度;此外,学校在中考招生中单独投放指标,招收“科技特长生”。w中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生结业水平的评价项目,其中以非书面结业方式评价科技教育的成效,学生在科技比赛中获了奖,高考时可以加分。
二、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困难
(一)取得的经验
1.将科技类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对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由地方或学校选用或开发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0%-12%。调查发现,两所样本学校对这个部分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将过去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加以建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课程化”“校本化”改造,使之成为目标清晰、内容规范的课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照顾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这类课程的适应性。
2.规范有序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
校本课程实践是一项目的性强、程序规范的工作,需要开展学情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办学经验总结、课程开发可行性论证等准备工作,然后围绕具体科目的科技教育课程,进行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相应学习活动方式设计等各项工作,之后才是付诸实践、效果测评等工作。以上所有环节都是规范有序的。
3.将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有机结合
两所样本学校结合学校已有办学成绩和经验,有意识地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打造,并通过规范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来形成和彰显这一特色。事实表明,这种扎根于学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符合学校传统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课程,往往具有内生性、适切性、稳定性、优良性等特点,能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亮点”。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为学生认识世界、探求科学奥秘、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等,创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能动实践,极大地激发起学科学的兴趣,不断增强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还申请了专利等,这些都足以证明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效。
5.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需要更新课程意识、学习掌握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而实际的课程开发实践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一线教师的收获体会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两所学校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还面临以下困难,这或许也是其他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思想保守。受升学考试影响,中学对非统考科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属此列。加之校本课程开发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够。由于对科技类校本课程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充分,教师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忽视了这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导致科技教育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是经费不足。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相关需求,致使开展科技教育的设备、材料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如J中学连最基本的制作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全。
三是时间不够。由于学校一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开展活动和培训,学生因为补文化课或参加其他活动而缺席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内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多项内容,其在内容的统整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致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略显形式化和表层化,内容的难度、体系等尚待完善。
五是师资有限。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只是少数,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实际需求。另外,对教师鼓励政策的不明确也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实践策略
(一)全面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
1.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因此,课程不应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还应是文化的主体性存在,而“一种文化作为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育人”。科技类课程既要再现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更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设一条“通道”。由此,这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包含四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及智力、能力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内含于科技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求真等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民主观念、献身精神等品质;道德规范层面,科技负载着价值,科技课程要扬善抑恶,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审美层面,通过科技教育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2.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因此,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学校文化的途径,具有文化品性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必定离不开学校文化这个大环境。这类课程需要经历“校本化”的改造,必定浸润着学校本身的“文化养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承载学校的历史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最终校本课程本身又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定“符号”和“载体”。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真正享有自,带动课程体制、课程观念及学校文化的更新。
(二)正确处理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科技类校本课程又是校本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其比重更小,但任何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定是因为这类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能视其比重的大小来决定重视程度和实施深度。首先,科技类校本课程由于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所以能适应学校的现实条件,也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由于科技教育课程不以单纯的实用知识技术传递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强调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些要求正好与科技教育课程的旨归是一致的。为此,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重新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然科技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存在理由,它就不应该被其他课程“湮没”或“挤占”。在实践中,学校要注意这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的关联。首先,国家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与科技类校本课程之间应该实现有机结合。国家课程保证科技教育的基础目标达成,如各科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等;科技类校本课程则重点关注扩展性目标的达成,如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综合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的有机整合。学校澄清办学理念、定位办学特色,并以此指导和规范校本课程实践是十分必要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三)保证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针对中学开展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实效。
1.课程化
课程化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把科技教育相关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科技培训、课外活动等统整为一个课程模块,即科技类课程。这类课程首先从科技文化育人的角度设定总体目标,然后分解出子目标。内容上,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学科学习为主,通过学科内容的延伸拓展,开发一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评价方面,学校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标准,采取他评与自评结合、书面与非书面评价结合等多种方式。
2.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能将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学校科技教育团队是由校长、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经过长期交流与合作,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确立共同的教育观念,形成相应规范以保证科技教育的有序开展。
3.个性化
个性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弘扬教育的特色化。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显示着个性。校本课程是体现差异、形成个性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它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对于学校,它立足学校文化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科技类校本课程而言,学校需要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认真分析学校内部需求,充分利用周边课程资源,开发出个性化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以特色项目提升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3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88
[3]于海波,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
[4]吴支奎,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重建,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5):20-23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0-11-20],http://省略/jrzg2010-07-29/eontert-1667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