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5 15:24: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材料成本差异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材料计划成本法;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法;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法; 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法
一、企业会计准则对材料成本差异率方法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在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的“1404 材料成本差异”项下有如下叙述:“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当按期(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除委托外部加工发出材料可按期初成本差异率计算外,应使用当期的实际差异率;期初成本差异率与本期成本差异率相差不大的,也可按期初成本差异率计算。计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指南中给出了下列计算公式:
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二、现行材料成本差异率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进行核算
材料计划成本法,就是材料的收发凭证按计划成本计价,材料总账及明细账均按计划成本登记,通过增设“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来核算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额,并在会计期末对计划成本进行调整,根据材料成本差异率将材料成本差异总额在发出材料和期末库存材料之间分摊,以确定期末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和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进而确定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二)举例讨论指南中规定的两种材料成本差异率法的优缺点
例1,A企业存货核算采用计划成本法,甲类原材料的计划单价为20 000元/件,月初“原材料”――甲材料 明细账户的结存数量为500件,金额为1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借方金额300 000元,“材料采购”账户金额为零。本月发生下列业务:1.本月购买材料:①本月3号购买甲材料2 000件,21 500元/件,本次运费共30 000元;②10号购买甲材料500件,23 000元/件,本次运费共10 000元;③23号购买甲材料1 000件,19 500元/件,本次运费共18 000元;(本例不考虑税费问题,运费均为已抵扣增值税后的金额)。2.本月发出材料:④本月5号发出材料1 500件用于产品生产;⑤14号发出材料200件用于车间一般耗用;⑥24号发出材料1 200件用于产品生产;⑦要求:分别用本期、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月末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本例分析如下:
业务①实际成本43 030 000元,计划成本4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超支3 030 000元;业务②实际成本11 510 000元,计划成本1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超支1 510 000元;业务③实际成本19 518 000元,计划成本2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节约482 000元。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300 000+3 030 000+1 510 000
+-482 000)/(10 000 000+40 000 000+10 000 000+20 000 000)×100%=5.45%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1 500+200+1 200)
×20 000×5.45%=58 000 000×5.45%=3 161 000元
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58 000 000+3 161 000
=61 161 000元
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300 000/10 000 000×100%=3%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1 500+200+1200)×20 000
×3%=1 740 000元
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58 000 000+1 740 000=59 740 000元
由以上计算可知: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比用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1 421 000元,二者计算结果差异较大;由于本月购买的原材料实际成本上涨较大,本月发出的材料应负担较多的材料超支差异额,因此选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来核算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例2,将例1条件中月初“原材料”――甲材料明细账户的结存数量改为3 000件,金额为6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借方金额300 000元,本月购买材料改为:①本月3号购买甲材料500件,21 000元/件,本次运费共10 000元;②23号购买甲材料700件,19 500元/件,本次运费共12 000元;其他条件不变。要求:分别用本期、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月末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本例分析如下:
业务①实际成本10510000元,计划成本1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超支510 000元;业务②实际成本13 662 000元,计划成本14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节约338 000元。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300 000+510 000+-338 000)
/(60 000 000+10 000 000+14 000 000)×100%=0.56%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1 500+200+1 200)×20 000
×0.56%=324 800元
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58 000 000+324 800=58 324 800元
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300 000/60 000 000×100%=0.5%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1 500+200+1200)×20 000
×0.5%=290 000元
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58 000 000+290 000=58 290 000元
由以上计算可知: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比用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34 800元,二者的计算结果差异不大。因此选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或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来核算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皆可。
(三)两种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各自的优缺点
由以上两例的结果可以探讨这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各自的优缺点。一是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法,一般适用于本月发出的材料大部分为本月购入、期初结存较少及相邻月份的成本差异率相差较大的情况。此方法下相邻月份的成本差异率相差较大时,能够部分抵销上月成本差异率对本月成本差异分摊数额的影响,计算结果比较准确些。平时一般不分摊材料成本差异,待月末将本月所有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一次结转,简化了结转材料成本差异的手续,且按当月成本差异率计算分摊成本差异还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采用此方法,月末需要采集“原材料”科目和“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期初余额及本期增加数额后,才可计算出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手续比较繁琐,而且采用这种方法后,平时发出的材料无法确定其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额,也无法反映其实际成本。二是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法,一般仅适用于本月发出的材料大部分为月初结存且本月购入的材料较少及相邻月份成本差异率相对稳定的情况。此方法下,每发出一次材料,即可结转发出材料负担的成本差异,并反映出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在各月份成本差异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既可以简化计算当月成本差异率的手续,又可及时反映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但采用此方法,相邻月份的成本差异率相差较大时,按上月成本差异率计算本月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会影响到发出材料实际成本的真实性。
三、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一)两种计算方法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认为,《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对成本差异率计算方法的规定不够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根据应用指南规定的方法计算的结果有可能不能真实反映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差异,可能还会出现较大的偏差。由以上讨论的应用指南中规定的两种方法存在的缺点可知:此两种方法有时不能准确反映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差异,在实际中企业每次购入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很可能不相同,有时可能相差很大,如果用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法或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法来计算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计算出来的结果很可能不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造成材料实际成本失真,企业不能正确核算产品的成本。因此,两种方法有时不便于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控制,采用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法只能在月末进行计算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不能及时反映该批次材料的实际成本,不便于成本管理和控制。
(二)提出的改进意见
对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核算,应用指南应适当增加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核算方法,可以允许企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成本差异率的核算方法,不应强制规定企业必须采用何种核算方法,只要该企业所选择的核算方法能准确反映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实际情况、便于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即可。因此,可在应用指南中规定的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法和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法的基础上增加移动加权平均成本差异率法等核算方法。
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法,就是在每次进货材料入库后及时计算出现有库存材料的移动加权平均差异率,并根据最近一次材料入库后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率来计算在下次进货前各次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计算公式为:
某次材料入库后的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本次入库前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次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
/(本次入库前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次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某次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本次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最近一次入库后的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
用此方法计算例1中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为
61 411 200元,比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250 200元,比用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1 671 200元;由于本月购买的原材料实际成本上涨较大,本月发出的材料应负担较多的材料超支差异额,因此选用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来核算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用此方法计算例2中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为58 430 400元,比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105 600元,比用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140 400元,三者的计算结果差异不大。因此选用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法、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或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来核算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皆可。
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法既可利用计划成本法的优点进行成本管理,又可随时反映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额,也不会造成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额与实际成本差异额有太大的偏差,且此种方法基本上适用于实际中的各种情况,特别适用于成本差异率变化较大,要求可随时反映材料成本差异情况的企业。虽然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存在每月收发材料品种多、批次多、数量大等情况,采用此方法核算业务存在计算工作量较大等问题,但现在企业已普遍使用计算机财务软件,使该方法能在企业中应用已成为可能。
总之,企业无论选用哪种方法计算分摊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在计划成本偏离实际成本较多时,都应及时对计划成本进行修订。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陈国辉,陈文铭,孙国光.基础会计(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0-101.
一、月末暂估入账的方法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对材料已到达并已验收入库的物资办理暂估入库,以保证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暂估入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材料已到达并验收入库,但相关化验数据还未出来,未制作结算清单;2.已对外结算但增值税发票等结算凭证未收到;3.已对外结算、发票也到企业,但业务人员未到财务部门进行报销的采购业务。企业应于月末按照材料的暂估计划金额进行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将对大宗原燃料如矿石、焦炭、生铁、合金等重要物资引起特别关注,出于内控考虑,我们在供应部门设置了专职结算员负责对外结算、计划员负责材料的收发存工作。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要求结算员根据历史化验数据和计量单据进行预结算,制定出结算清单,然后计划员根据预结算清单填制暂估入库单的数量、计划单价、计划金额等相关栏次,然后将暂估入库单与预结算清单一起交材料核算会计,材料核算会计根据暂估入库单的计划金额进行暂估入库的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同时将计划金额与预结算清单上的不含税货款金额间的差额暂估为价差,借记“材料成本差异”、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这样做是由于近几年伴随着钢材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引起大宗原燃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我们年初制定的计划价与实际采购价有较大差异,如果我们不对该差异作出暂估处理,我们又领用了当月暂估入库部份的物资,那就会使我们当月反映的成本不真实,从而造成产品成本的异常波动。次月月初先将暂估入库和暂估价差全部红字冲回,同时伴随着该笔业务的正式结算、采购报销工作,财务按正常入账,这样次月产生的差异就会很小,就使上月已耗用物资以最接近市场价格的价值入账,防止上月已耗用物资对当月成本产生影响,同时也符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对于第二、三种情况,所不同的是结算清单已正式制作,结算货款金额是确定的,按照以上方法入账,次月增值税发票收到、采购报销时也就不存在该暂估差异的调整了。
二、外购物资计划价的修订及其账务处理
1、计划价及其修订。
企业制定的计划价应尽可能接近实际采购价(不含税),并包含由企业承担的应计入材料实际成本的杂费。计划价不同于企业内部市场的计划限价。制定计划价时要认真仔细,考虑全面,减少出错或偏差情形,并要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内采购价的变动走势因素。
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价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在计划价偏离实际价较大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修订计划价,最好选择在年初修订计划价,这样让物资管理部门(或仓储部门)过账更方便、直观。
企业修订计划价必须要有一套明确、完整、规范的计划价修订机制,并与物资管理部门协调好,基准日把握一致,财务、物资管理部门双方步调一致,这也是“账实相符”一种形式上的反映。
2、账务处理
修订计划价后账务处理格外重要,否则就会造成财务的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物资管理部门材料结存余额不符。
如果企业决定在年度的1月1日启用修订后的新计划价,那么此时尚且存在着一批因发票账单未到达而尚未报账的验收单(即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这些验收单在上一年度出具,上面的计划价都是老计划价。针对计划价的修订,账务处理有两种方案。这两种方案的核心原则是要保证暂估验收单(即入库单)新旧计划价之差额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只能释放一次。
企业可以选择在年初进行与计划价修订相对应的账务处理,或者选择于上年末在企业当月材料成本差异分配后进行账务处理。
方案一:修订计划价时对暂估验收单的计划价同时进行更改,今后这部分验收单报账时使用新计划价。这种方案工作量大,更改验收单计划价时容易出错。
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这个数据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企业同时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这个数据来自汇总的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
这时就相当于将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进行暂估了,此时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差异尚未释放,在今后以新计划价报账时再进行释放。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这属于推导公式的两边同时缩放(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在本年度报账时也使用新计划价),在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全部报账后,公式两端实现平衡。
方案二:直接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不再进行其它账务处理。这个数据同样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相当于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对应的差异已全部释放出来。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此后报账时仍全部使用旧计划价,验收单上的旧计划价不必更改。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公式仍平衡。这个办法简单实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用这种方法。
3、其他。
(1)如果企业不是大规模修订计划价,需要个别调整偏差较大的计划价的,除可以通过以上方法调整外,还可以通过需打出库单的方法进行调整,按照旧计划价打蓝字领用单(清空旧账页),再按照新计划价打红字领用单,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过渡。先是按照蓝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蓝字);再按照红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红字)。调整结果类似于“方案二”。
(2)如果企业因为管理上的需要,要将已存在计划价的总成件拆分成零散件并逐个制定计划价的,应保证拆分的零件计划价之和等于其总成件计划价之和。
三、关于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
采用计划成本法的企业,应当在月份终了时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据以分配当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的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1、从理论上来讲,构成公式分母的“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不包括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公式分子中没有暂估材料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如果不剔除公式分母中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则会造成公式分子与分母口径不一致,违背了会计上的“配比原则”。
具体来说,月末暂估入账的原材料,其本身的材料成本差异在暂估当月并未体现出来,但却参与了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计算。等到以后月份该批材料结算的发票账单到达,其材料成本差异才登记入账,并参加下月份耗用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在材料暂估入账的月份及其以后月份,实际发出材料的成本反映就会失真。当该批材料的成本差异为正值时,就出现了低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高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的现象;反之,则会高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低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这样就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就支持这种观点,不过是一笔带过,我们在实务工作中也根据需要,对书本知识作了灵活运用。
2、有关会计实务。经笔者调查,目前许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包括许我公司),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我们已将当月暂估入库的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在了“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因此作为暂估入库的物资与正式入库的物资价值已相差无几,可视同为正式入库的物资处理加入材料成本差异率公式分母。
再者,笔者认为,即使核算时未将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也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问题也不大(必须建立在市场价格与计划价偏差不大的前提下)。因为从长期来看或从一个会计年度来看,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对于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金额影响并不大。笔者认为,关键是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要正确,材料成本差异率并不是问题。只要每月材料发出金额足够大,材料成本差异很快就会分配结转出去。只要坚持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的“一贯性原则”,各年度保持一贯,“会计信息失真”的说法则言过其实。因为翻阅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或其他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在会计上还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分配本月的差异: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
本月分配材料使用上月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与本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则相去甚远,因为各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主要取决于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新增材料成本差异的金额。如果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来分配本月的差异,那么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就显得并不重要了,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四、验证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正确性的诀窍。
1、除特殊情况外,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与物资管理部门入库金额是完全一致的。
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本期验收单报账计划价金额-上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
2、除特殊情况外,分配材料成本差异后,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即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时,需要设置“物资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等科目,但不需设置\“在途物资\”科目。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需掌握五笔核心分录、成本差异的分配、发票账单与材料到达企业是否同步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五笔核心分录
1.采购材料采购材料时,按材料的实际成本借记“物资采购”科目,按应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科目;按不同的结算方式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即:
借:物资采购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2.材料入库 材料入库时,按材料的计划成本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物资采购”科目。即:
借:原材料
贷:物资采购
3.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
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时,按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物资采购”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按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物资采购”科目。即: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或者相反。
4.发出材料 发出材料时,根据材料的具体用途和领用部门,按材料的计划成本,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即: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原材料
5.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
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时,按照发出原材料计划成本计算分摊的成本差异额,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即: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
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在上述五笔会计分录中,要注意:(1)第1笔分录和第5笔分录的区别;(2)第5笔分录的金额,需要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才能确定。
二、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
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即上述第5笔分录的金额;二是确定期末结存材料应负担的差异。这里需要牢记下面三个步骤和公式:
1.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计算差异率时,超支差异用正数,节约差异用负数。
2.发出材料负担的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3.结存材料负担的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三、发票账单与材料到达企业是否同步的三种情况
这里的三种情况可简单地概括为:单料同到、单到料未到和料到单未到。
1.单料同到
当发票账单和原材料同时到达企业时,这部分原材料既有实际成本,又有计划成本,同时还可据此确定成本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购和入库过程需要作核心分录中的前3笔分录;月底计算成本差异率时,公式中的分子要包括这部分材料的成本差异,分母也要包括这部分材料的计划成本。
2.单到料未到
当发票账单到达企业而原材料月底仍未到达企业时,财会部门只能根据发票账单确定这部分材料的实际成本,并作核心分录中的第1笔分录,但却不能作材料入库和确定入库材料成本差异的第2笔分录和第3笔分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月底计算成本差异率时,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均不会涉及这部分材料。
3.料到单未到
关键词:原材料;核算;不足;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而原材料核算又是成本核算的重中之重。然而大多数企业原材料种类繁多、规格复杂,一个企业就有可能涉及到上千种原材料,而且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原材料供应商、采购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采购的单价也会随之变动。原材料价格的常变性,又给原材料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增加了难度。
当前,对于会计制度健全、成本核算准确、原材料收发业务较多的企业大都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核算。计划成本法指企业要对原材料的收入、发出和结存等日常业务核算都要预先制定成本计划,并在业务完成后将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将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期末需要将原材料成本差异合理分配到发出材料和期末结存材料之中,从而将发出材料和期末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核算方法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满足了社会及企业需求,实际业务的发生也基本能按照计划进行。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计划成本法的不足日益突出,原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差过大,期末将原材料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时工作难度加大,因此我们应该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完善。
一、现行企业原材料核算中存在的不足
计划成本核算法主要将原材料按照“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三大块进行核算,方法较为简单,便于控制原材料采购的价格范围,期末便于考核原材料采购业务的完成情况,为分析原材料成本结余或超支原因提供了标准,在未来工作中也有利于针对性的对现行原材料采购工作经营管理进行合理改进。然而,在实际原材料核算管理工作中计划成本法却没有很好的起到这些效果,主要原因是“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随意性大,不能准确反映出原材料收发的真实情况,导致账目成本与实际成本出现较大差异。
在实际工作操作中,往往把账目与实际库存的差异记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中,从而达到“账实相符”,然而这种做法虽然能实现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目的,却不能真实的反应出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利于原材料的核算;更有甚者将成本结转时出现的错误也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导致原材料成本差异计算不准确,不能真实反应原材料的收况,使计划成本法失去其原本的意义与作用,不能达到真实、合理计算企业原材料收发的目的。
面对这些情况,若按照惯例借助“材料成本差异”进行调整,必然会导致差异率计算不准确,致使原材料实际成本增大;若不利用“材料成本差异”进行调整,为了使借贷平衡而修改“原材料”、“生产成本”、“应付账款”等科目则不能反映原材料收发的真实情况,亦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计划成本法中设立“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本意是为了便于财务人员进行核算,简化工作步骤,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不仅没能起到这种作用,反而成了财务人员调整账目差异的中转站。因此,“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中所显示的数额已经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原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了,还为人为篡改原材料成本价格提供了可能性。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完善企业原材料核算,使财务账目能真实反映原材料的收况变得极其重要。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原材料成本核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必须对原有的原材料核算方法进行改善。
二、对完善现行原材料核算的建议
一般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原材料核算企业,通常是生产涉及的原材料品种繁多、规格复杂的大中型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如果按照实际成本法进行原材料核算的话业务过于繁琐,信息量大,会给财务工作人员带来很大不便,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原材料价格时刻变化,财务部门按照实际成本法核算存在一定难度。虽然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可以达到实际成本法核算的要求,但考虑到现实许多大中型企业下属的二三级单位并不能全部达到电算化管理的要求,所以目前原材料核算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从而达到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目的。
所谓按照不同方法进行原材料核算就是将原材料收发业务分为两部分进行核算,即仓库保管单位、生产单位。在仓库管理中原材料出入库依然按计划成本核算,但产生的“材料成本差异”不参与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在生产材料管理过程中,仓库在向生产单位发出材料时,在相关业务人员、科室审批后,填写原材料计划价格的同时也需要填写该材料的实际结算价格,财务人员从仓库签账时,仍然按照计划价格签账,如此财务部门每月与仓库对账就相对简单快捷,而周期末出现的原材料计划金额与实际金额间的差异则用来冲减“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以上原材料核算的方法重点在每月不再用材料成本差异率来计算当月原材料差异额,从而调整每月发出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因此,无论月初原材料成本差异额为多少,还是此差异额有没有被刻意的调低或者调高都不会影响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采用这种核算方法,可以有效地达到账实相符的目的,为企业原材料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三、同时采用计划成本法与实际成本对原材料进行核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1.计划成本应随着市场价格变化不断变化。在计划成本法与实际成本法同时对原材料进行核算的过程中,计划成本已经不再直接参与原材料的核算工作,在原材料领用的过程中是按照实际成本进行核算的,因此这里计划成本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原材料成本核算,而是作为采购人员业务成果的一个考核标准。所以原材料的计划成本应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不能对采购人员起到考核的作用。
2.生产部门在领用原材料时填写的结算价格应真实反映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这里的采购成本并不是单指采购清单上反映的原材料价格,而是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总和,包括:运输费、劳务费等一切期间费用及采购费用的总和,所以原材料领用的过程中填写的原材料实际成本应当是清单上显示的采购价格加上一定比例的期间费用。值得一提的是,期间费用的计算也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及时更新,保证原材料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四、结束语
原材料进行核算时采用计划成本法与实际成本法协同核算方法并不是最完善的核算方法,企业应根据的自身情况选择符合合适的核算方式。但就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现状来看,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法与实际成本核算法协同核算的方法最具有普遍性与实用性,它可以提高企业原材料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使原材料的账目价值更接近其实际价值,并能有效的减少因人为因素而造成成本的差异,是原材料成本核算的真实性的道了保障,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下的激烈竞争。
参考文献:
[1]李昌元.对计划成本法下原材料核算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2).
【关键词】 会计师考生; 记忆方法; 公允价值; 记忆技巧
对于一名会计师考生来讲,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所学知识记得牢,记得准,记得快,记得多,就必须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什么时间看书记忆;二是采用何种方法看书记忆。因为不同的人有着个体记忆上的差异,即每个人最佳看书记忆时间是有所不同的。另外对于同一内容,在记忆时,若采用不同的记忆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记忆效果。由此可见,要想提高记忆效果,走出记忆困境,除了要尽快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看书记忆的时间外,更主要的还需要把握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和诀窍。正是基于这种原因,笔者归纳总结了以下的记忆方法,以供广大考生参考和应用。
一、要点连接记忆法
这种记忆方法适合于记忆实务中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和要求。在记忆这些基本概念时,首先应将基本概念当中的要点列出来,然后把这些要点连接起来,进行记忆。如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学习、记忆这一概念时,只要记住公平交易、熟悉情况、自觉自愿这三个要点,就很容易记牢公允价值的概念。又如在学习“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这一基本概念时,应把握四个要点:差额;应有金额-现有金额;留存收益;年初。只要把这四要点连接起来,就是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的概念,即:“政策变更当期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
二、编顺口溜记忆法
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有时候会缺乏明显的内在联系。此时,可将其编成顺口溜进行记忆,效果会更好一些。例如在学习投资性房地产这一章时,考生应把握的知识点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投资性房地产包括的内容有:用于出租的土地使用权;用于出租的房屋建筑物和用于资本增值的土地使用权。应特别强调的是:企业将建筑物出租,按租赁协议向承租人提供的相关辅助服务在整个协议中不重大的,应将其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第二,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目的:一是为了赚取租金;二是用于资本增值。
第三,投资性房地产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可以单独计量;二是可以单独出售。
第四,投资性房地产核算使用的会计科目有:一是投资性房地产;二是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或摊销);三是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四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五是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第五,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加以确认时,一要符合投资性房地产的基本定义;二要满足投资性房地产的两个确认条件:一是与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六,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有二:一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二是成本计量模式。应当注意的是成本计量模式可以变动为公允价值模式。但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能再变更为成本计量模式,这就使得计量模式的变化具有单一变化的特点。
第七,自用房地产与投资性房地产可以相互转换,但转换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房地产的用途发生改变。
如果要将以上内容很快记住,可在对每个问题理解的基础上,编成以下顺口溜来帮助记忆。
两权一屋不重大(包括内容)符合定义足条件(确认条件)
赚取租金来增值(根本目的)不同模式单一变(单一变化)
单独计量可出售(主要特点)改变用途相互转(相互转换)
科目设置不能丢(使用科目)成本公允仔细想(遇题思考)
三、比较差异记忆法
比较差异记忆方法适用于内容相似、相近,又容易混淆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商业折扣”与“现金折扣”时,就可采用此方法记忆。(表1)
四、构建体系记忆法
构建体系记忆方法主要是把相互关联的一些问题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便于系统的学习和记忆。如学习“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时可采用此方法。
(一)账户性质
账户属于原材料账户的调整账户。如果期末余额在借方时,为附加调整账户;如果期末余额在贷方时,则为备抵调整账户。
(二)账户结构
账户结构通常是指该账户期未有无余额,如果有,是在借方还是在贷方。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期末余额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
(三)经济含义
该账户的借方登记收入材料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超支差;该账户的贷方登记收入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节约差,以及发出材料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额,期末借方余额表示结存材料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超支差,贷方余额表示结存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节约差。
(四)具体运用
1.结转收入材料成本差异
(1)如为超支差时:
借: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额)
贷:物资采购
(2)如为节约差时: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额)
2.分摊发出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用蓝字,节约差用红字)
借:生产成本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
3.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
材料成本差异率
注意点:超支差取“+”号;节约差取“-”号。公式计算结果可正可负,均属于正常现象,正数表示超支率,负数表示节约率。
4.期末编制资产负债表
(1)如果为借方余额时:
②如果为贷方余额时:
某市国有工业企业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原材料采用计划价格进行核算。2002年会计利润总额为300000元,已经按33%的所得税率提取并缴纳企业所得税99000元。
2003年2月5日,税务人员对该企业2002年度有关账册资料进行审查,发现如下问题:
1.“其他应付款——包装物押金”贷方余额45000元,经核实,其中有逾期包装物押金11902.34元。
2.“财务费用”科目列支预提5-12月份长期借款利息80000元,该项借款用于建造厂部办公大楼,在建工程尚未完工。
3.该企业为大华服装厂提供贷款担保,因大华服装厂亏损倒闭,而由该企业承担的贷款利息20000元列“营业外支出”科目。
4.“材料成本差异”账户贷方余额120000元,无借方发生额。该企业1-12月制造部门共耗用各种材料450万元(其他部门未领用),库存原材料150万元。期末在产品、库存产成品、已出售产成品成本分别为200万元、300万元和500万元。
5.其他经核实均无问题,符合现行会计制度及税法规定。增值税税率17%,年末“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无余额,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征收率为3%。
(二)要求
1.扼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账户调整;
2.计算应补企业所得税额。
(三)解答
1.存在问题及调账:
(1)对逾期包装物押金收入应清理转账并补缴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应补增值税=11902.34÷(1+17%)×17%=1729.40(元)
应补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1729.40×(7%+3%)=172.94(元)
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1902.34-(1729.40+172.94)=10000(元)
调账分录为:
借:其他应付款——包装物押金11902.34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29.40
应交税金——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121.06
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51.88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000
注:若为税务机关检查,补缴的增值税计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增值税检查调整)”科目。
(2)固定资产在筹建期间占用的利息应计入在建工程价值,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80000元。
调账分录为:借:在建工程8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80000
(3)为大华服装厂支付的担保利息属于与取得收入无关的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0000元。
(4)未按规定调整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材料成本综合差异率=-120000÷(4500000+1500000)×100%=-2%
本期耗用材料应分摊材料成本差异=450000×(-2%)=-90000(元)[节约差]由于制造部门领用的原材料未及时调整成本差异,所以90000元的错误额此时已进入在产品、产成品、本年利润之中。因此应按比例计算调整各有关账户,并确认应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
分摊率=9÷(200+300+500)×100%=0.9%
期末在产品应分摊的差异额=2000000×0.9%=18000(元)
期末产成品应分摊的差异额=3000000×0.9%=27000(元)
本期销售产品应分摊的差异额=5000000×0.9%=45000(元)
因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5000元。
调账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18000(红字)
产成品27000(红字)
贷:材料成本差异90000(红字)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5000
以上四项合计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000+80000+20000+45000=155000(元)2.应纳税所得额=300000+155000=455000(元)
应纳所得税额=455000×33%=150150(元)
应补缴所得税额=150150-99000=51150(元)
调账分录如下: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115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51150
[关键词]标准成本;成本控制;成本差异
[DOI]10.13939/ki.zgsc.2016.29.133
1 标准成本概述
所谓标准成本是一种将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相结合,包括制定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以及处理成本差异三个环节所组成的完整系统。主要是以已经制定好的标准成本为标杆,将成本差异剥离出来,通过成本分析及时发现差异,然后寻找造成成本差异的原因,确定责任归属,最终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成本管理的过程控制。标准成本管理过程是闭环式的,以标准成本的制定为起点,最终还原到生产流程的事中控制。
标准成本制度是将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其优越性是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不可比拟的。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实行标准成本制度首先要解决以下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应当认识到成本核算要适应企业本身经营管理的需要,使成本核算与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在经营决策、成本预测、成本控制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二是企业的各项工作要实现标准化,强化成本管理基础工作,健全管理组织,员工应树立成本意识,并进行标准成本制度的教育和培训;三是要冲破传统成本观念的束缚,当期成本差异尽可能在当期产品成本中反映,以提高成本指标的灵敏度。
标准成本制度在西方的工业企业中一直得到广泛的应用,据调查在会计系统中使用标准成本的比例:美国为86%、爱尔兰为85%、英国为76%、瑞典为73%、日本为65%,而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初始阶段,企业实务中尚未广泛、深入地开展。近十几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企业内部对成本管理和经济效益的重视,以及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企业中的普及,为推行标准成本制度提供了方便,一些企业率先实施了标准成本制度,并且在我国的三资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的抚顺水泥厂、沈阳中捷友谊厂、鞍钢中型厂和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宝钢集团钢管分公司、上海耀皮汽车玻璃有限公司、上海唐纳利干巷汽车系统有限公司、一汽大连柴油机厂等都先后实施了标准成本制度。这些企业均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了适合本企业使用的标准成本制度,不仅简化了成本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加强了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但是,这些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使标准成本制度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地发挥。
2 标准成本制度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在“直接人工”下增设这三个明细科目不合理
企业在“直接人工”下增设了“直接人工发生”“直接人工吸收”和“直接人工差异转出”三个明细科目。我们知道“直接人工发生数”等于“直接人工吸收数”加上“直接人工差异转出数”,那么这三个明细科目之和代表着什么意义令人费解。所以在“直接人工”下增设这三个明细科目是不合适的。
2.2 用量差异的计算公式不正确
企业计算制造成本差异的方法是适合ORACLE ERP系统提供资料的特点所制定的,但是仔细分析起来,用量差异的计算公式似乎不完全准确。前面已经介绍过,本期投入、期初(或期末)未结订单材料(或人工、制造费用)的成本均为实际数量与标准单价的乘积,而未结订单成本即在产品成本。那么,就拿“本期材料用量差异”的公式来说,“期初未结订单材料成本+本期投入材料成本-期末未结订单材料成本”应该等于本期完工产品材料实际量的标准成本,再减去“本期完工产品材料标准成本”所求得差异应该是本期完工产品材料的用量差异,而不是本期材料用量差异。因为“本期材料用量差异”既包括本期完工产品的材料用量差异,又包括本期未完工产品(即在产品)的材料用量差异,所以制造成本差异的公式是不完全正确的。
2.3 在计算材料价格差异分摊数时公式不正确
企业在计算材料价格差异分摊数时,其公式为“材料价格差异×[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存货+本期销售成本)]”。笔者认为该公式不够准确。“材料价格差异分摊数”计算的是应由本期销售产品分摊的“本期所消耗”的材料价格差异,而不是本期销售产品分摊的“本期材料价格差异”,所以公式中用“材料价格差异”作乘数是不正确的。而且公式中的比例用“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存货+本期销售成本)”也不够准确。因为期末存货和本期销售成本中包括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他们各自的比例不一定相同,所以“本期销售产品中的材料成本/(期末存货中的材料成本+本期销售产品中的材料成本)”不一定与“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存货+本期销售成本)”相等,那么公式中的比例采用前者会更准确。因此,这个公式应改为:
材料价格差异分摊数=本期消耗材料的价格差异×〔本期销售产品中的材料成本/(期末存货中的材料成本+本期销售产品中的材料成本)〕
上式中的“销售产品中的材料成本”数据,对于有些企业来说可能不易得到,如果企业缺乏这方面的数据,可以采用测算的方法来确定。测算公式如下:
销售产品中的材料成本=预计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销售成本
如果企业的材料价格差异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时,应根据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计算差异数和分摊数,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根据材料的耗用情况将差异逐步转入销售成本或本年利润;如果材料价格差异很小时,为了简化工作量,可以合并计算差异数,并将其全部转入销售成本或本年利润。
2.4 本期销售成本负担的制造成本差异及材料价格差异的核算问题
企业增设“销售成本差异”科目,用来核算应由本期销售成本负担的制造成本差异及材料价格差异。笔者认为,增设“销售成本差异”既增加了会计核算及账务处理的工作量,又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企业把“销售成本差异”作为销售成本的备抵附加科目,将销售成本由标准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但是,如果不增设这个科目,通过计算销售产品负担的“制造成本差异”和“材料价格差异”同样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而且可以省略将“制造成本差异”和“材料价格差异”转入“销售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直接将这些差异转入“销售成本”或“本年利润”即可。
2.5 “标准成本修改差异”的不明确
企业未将“标准成本修改差异”这个项目单独列出,而是合并在材料成本差异或其他差异中。因为标准成本修改差异与标准成本差异属于性质不同的两种差异,合并在一起反映,不利于企业对成本的超支和节约情况进行分析,所以企业应该将标准成本修改差异从成本差异中区别出来,单独进行计算和摊销。
3 完善我国企业标准成本制度的建议
第一,关于标准成本会计科目的设置及会计处理方法。两点建议:一是为了核算的需要,不妨直接增设“直接人工发生”“直接人工吸收”“直接人工差异转出”“制造费用发生”“制造费用吸收”和“制造费用差异转出”等会计科目,不再将其作为明细科目处理。这样,既比原来的处理简单又易于理解。二是为了使会计处理更加简单明了,企业可以只设置“原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生产成本”“材料成本差异”和“产品成本差异”等一级会计科目,并且在“产品成本差异”下按照差异类别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当发生采购材料时,以实际数量标准单价的材料成本计入“原材料”科目的借方,采购材料的价格差异根据其超支或节约情况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或贷方。当实际发生人工和制造费用时,按照实际成本直接计入“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借方,“原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贷方分别登记转入“生产成本”的料、工、费的标准数,借贷方之差额计入“产品成本差异”科目。期末时,需要将“材料成本差异”和“产品成本差异”转入销售成本或本年利润。
第二,建立合理的成本绩效考核标准及相应的奖惩机制。由企业管理部门制订合理的成本绩效考核标准及相应的奖惩办法,将标准成本法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定期对各个品种产品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析、控制。由财务部门定期(季度或半年度)对各个品种产品的成本进行分析,分析结果递交企业管理部门,由企业管理部门牵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协助,对出现的异常成本情况进行控制。
第四,标准成本制定好后,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及市场变化,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也会随之变化,因此,企业应定期(如每半年或每年)对标准成本进行更新,这样既有利于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标准成本制度在企业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韦国华.浅析标准成本管理[J].当代经济,2006(8):50-51.
[2]刁志波,郭涛.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相结合之三种方式比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1(4):30-32.
[3]欧阳清.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和展望[J].会计研究,1998(5):1-8.
[4]林勇峰,.论新制造环境下标准成本系统的修正[J].上海会计,1997(4):5-8.
[5]魏立江,汪家常.标准成本管理中基准制定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财会通讯,2009(4):20-25.
[6]于天牧.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比较与融合[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5:5-8.
[7]张磊.基于作业的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的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06:10-11.
[8]熊燕.论饭店餐饮成本控制[D].重庆:重庆大学,2006:7-8.
[9]张.企业生产物流与标准成本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2:15-18.
关键词:医疗耗材 信息管理 系统
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医院医疗耗材采购、使用、维护、报废等环节,起到采购公开、透明,使用准确无误的作用。利用库存结构分析处理来确定管理目标,分析管理需求。降低采购成本,减少运营成本,优化流程管理,提高内部服务,保障服务和质量,实现效益分析,确保医用耗材的使用安全,从而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监控医疗耗材从购进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即采购资金的使用——消耗材料购进——消耗材料入库一消耗材料出库——消耗材料科室使用——消耗材料收费。一套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预算采购系统、一般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管理系统、一次性的医用消耗材料成本差异管理系统。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在本文中就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分析。
一、为使采购资金的使用公开透明,需建立预算采购系统
采购资金的使用应公开透明,为此就需要建立预算采购系统,该系统为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系统能保证购进医疗耗材公开透明,医疗耗材质量安全可靠,同时能防止耗材的积压,以及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该系统包括:
1.建立采购预算申请系统:主要反映购置医疗耗材品名及数量,同时设置采购预警。
2.建立特殊耗材招标系统:主要是显示属招标的耗材品种。
3.建立供应商数据系统:反映供应给医院耗材的所有供应商的信息。含单位名称、(三证资质等)以便备查。
4.建立负责采购人员管理系统:负责采购的经办人,耗材验收人,采购科室负责人及医院主管领导的信息,各自的责、权、利及奖惩制度。
二、建立完善的医疗耗材管理系统,应在耗材入库、出库、科室使用上确保安全、可靠、简单易用、核算准确无误
医院使用的医疗耗材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医疗消耗材料,另一类是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
物价部门对上述两类耗材规定,一次性消耗材料医院可根据实际进价加规定差率进行收费,购进价为1000元(含1000元>以内加收10%,单件进价1000元以上实行累进差率,超1000元部分按8%加收,单件加收最高不得超过800元。所以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能根据耗材的特点、购进使用流程。跟踪管理好医疗耗材。现根据不同耗材的特点谈几点在耗材管理及会计核算上对完善的医疗耗材管理系的要求。
1.一般医疗耗材是临床科室通用的卫生材料,是医院必备的库存物资,根据这一特点,建立一般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医院管理此类耗材器材仓库既要保证临床科室使用的卫生材料在保值期内安全可靠,同时也要保证医疗耗材有充足库存。器材仓库既不能过低库存无法保证临床的使用,又不能高库存,造成医疗耗材库存积压过期。这就要求建立库存最高及最低预警信息系统,从而通过这样信息系统可以要求医院采购部门按时按量地有计划地采购,同时也可以要求仓库保管员对医用耗材采取先进先出法,以保证病人使用医用耗材都在保质安全期内使用。实现这样信息系统可采用以下方法:
(1)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通过医用耗材采购周期、保质期、日消耗量,可以确定最高库存量、最低库存量、划定库存预警线。最低库存=采购周期x日消耗量;最高库存=日消耗量×(采购周期+保质期)。最低库存量到最高库存量即是安全库存量。根据某院1-6月部分医疗耗材使用情况,举例计算最佳库存量,见表1。
(2)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确定了最佳库存量后,采购供应部门可根据耗材库存信息系统资料,编制出医疗耗材各品种的采购计划。帮助采购部门及时准确完成采购任务。系统计算公式:采购计划=安全期宋库存+本期耗量一期初库存。
(3)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还应按医疗耗材保质到期时间编制代码,系统按代码采取先到先出法。以确保医疗耗材不过期。
2.建立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管理系统。高值特殊医疗耗材主要是植入性医用耗材,其有“三高”的特点(高科技、高价格、高风险),由于高值特殊医疗耗材“三高”的特点,现在很多医院都是采用零库存。科室为了手术中使用高值耗材的方便、快捷,长期以来是科室直接向厂家联系供货,科室验收保管,在使用后通知器材管理部门给厂家结账。但是,其支出是否合理,质量和安全是否有保障,是否真正用到病人身上,医院物资管理部门都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情况。会计核算上也不能真实、及时、准确反映医院的实际收支状况。因此必须保证最严格的管理方法,如何做好日常的证照审查、产品风险管理,及时准确反映使用记录,根据耗材流动情况建立完善监控系统。由于高值特殊医疗耗材是零库存,按现在它的流动程序是:临床使用收费——上报采购部门——采购部门通知供应商开发票——根据出库结算耗材成本。可以看出,如果有一套完善的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管理系统,我们会在临床使用高值特殊耗材的同时,将使用的高值特殊医疗耗材的品名、数量、规格、型号、单价及金额同时反映到采购部门、仓库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各部门都能及时按使用了的高值特殊耗材办理相关手续,采购部门通知供应商开发票,材料仓库办理入库及出库,财会部门也能在未取得发票时,按暂入库正确反映医院的支出和应付的账款。同时各管理部门都能监测到使用高值特殊耗材。这套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管理系统的流程见表2。
三、建立一次性的医用消耗材料成本差异管理系统
物价部门在医疗收费标准中规定,一次性消耗材料医院可根据实际进价按规定差率进行收费,“购进价为1000元(含1000元)以内加收10%,单件进价1000元以上实行累进差率,超1000元部分按8%加收,单件加收最高不得超过800元。”
按政策的规定,医院的一次性消耗材料从购进入库金额到出库临床收费金额出现差异,而现在医院的管理核算中没有单独反映该消耗材料成本差异,它的差异直接反映在收费项目中。怎样反映购进时发生了多少成本差异,出库使用后实现了多少成本差异,这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一次性的医用消耗材料成本差异管理系统。可以在购进入库、出库使用系统中增设一个材料差价,通过公式:材料差价=医疗收费价一实际进价,这样在入库及出库中及时准确反映出成本差异,根据某院部分医疗耗材使用情况,计算成本差异。
四、结语
建立这样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目的是通过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达到对医疗耗材在管理上准确无误,使用上的安全可靠。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对医疗耗材购进、使用、库存等环节进行分析处理,来确定管理目标,分析管理需求,降低采购成本,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从而使医院不断发展,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1.钱静毅加强医用耗材采购管理,切实提高服务管理质量[J].医疗装备,2010(7)
2.刘立平骨科高价值植入材料采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J].实用医药杂志,2010(3) 转贴于
关键词:路桥施工企业;周转材料;管理;核算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09-02
一、路桥施工企业周转材料管理现状
目前路桥施工企业大都引进了劳务分包商,而劳务分包商是周转材料的使用主体,但许多项目部在签订劳务分包合同时并没有明确周转材料现场管理责任方面的内容,周转材料发生有形损耗的问题就不可避免,项目部会指责是分包商队伍保管不善,而分包商则会说是项目部工地现场物资人员监管不到位,各执己见,责任不能明确,而为着施工生产进度的需要,项目部只得重新增加投入。由于周转材料本身价值较高,由此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周转材料可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个方面的内容。项目部在周转材料使用完毕后如果是就地处理,一般可以收回材料原值的40%~60%;如果运回公司总部的内部租赁管理站,项目部除要摊销成本外还要花不少的运杂费,比较起来对项目部自身的工程成本而言不如就地处理的划算,因此,传统上的施工企业各个项目部往往会选择前者。选择这种处理方式,从单个项目部的成本控制角度来讲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整个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角度上来看,却造成了周转材料的无形损耗,因为企业其他项目部如果也要使用相同的周转材料时还得按原值重新购买。这种处理的方式形成了周转材料成本的一次性摊销,对企业来讲也形成了一种无形损耗。周转材料的无形损耗虽然不好用数量来描述,但可以用价值来计算,它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周转材料成本的一次性摊销使用是周转材料管理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路桥施工企业周转材料的主要管理方法
(一)采用ABC分类法对周转材料进行管理
ABC分类法是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事物、问题分类排队,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一种定量科学管理技术。按照企业周转材料的管理目标,对周转材料进行ABC分类。路桥施工企业的周转材料可作如下ABC分类:
(二)通过建立周转材料内部租赁市场管理周转材料
全面清理路桥施工企业内部范围内周转材料并登记建账,使周转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动态都清楚明确。实行内部租赁的方式,使项目部在周转材料使用中对有形损耗的管理更为重视。建立内部租赁市场,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周转材料管理办法并严格遵守,周转材料的无形损耗问题将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在企业施工项目处于竣工结算期间,可以将闲置的周转材料进行外部市场租赁,充分使用周转材料的有效价值,节约物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路桥施工企业周转材料的核算方法
(一)领用周转材料的核算
领用一次转销的周转材料时,应将周转材料的计划成本和成本差异全部结转给受益对象负担;领用分次摊销的周转材料时,应作由“在库”转为“在用”的处理,并同时结转应分摊的成本差异。
(二)按期计提摊销额的核算月份终了,企业应编制“在用周转材料摊销计算表”,计算各工程应负担的周转材料费用。
(三)周转材料短缺和报废的核算
为了加强周转材料的管理和核算,企业应于年度终了或工程竣工时,对在用周转材料进行盘点,确定其短缺数量、实有数量及成色。对于短缺、报废的周转材料,计算其应补提的摊销额,并调整记入“周转材料摊销”明细账户。计算方法如下:
应补提摊销额=应提摊销额-已提摊销须
应提摊销额=报废、短缺周转材料的计划成本-残料价位
已提摊销额=报废、 短缺周转材料的计划成本×(该类在用周转材料账面已提摊销额/ 该类在用周转材料账面计划成本)
(四)周转材料的退库
工程完工后,在用的周转材料清理入库,应按其净值,借(增)记“材料——周转材料——在库周转材料”,贷(减)记“材料——周转材料——在用周转材料”。并结转“周转材料摊销”账户,借(减)记“周转材料摊销”,贷(减)记“材料——周转材料——在用周转材料”。
(五)由公司统一管理
由路桥施工企业统一对周转材料进行管理,是减少周转材料资金占用,提高周转材料使用效率的重要方法。由路桥施工企业统一管理周转材料,不仅要对周转材料的核算程序予以明确,同时要规范会计的账务处理。
案例分析:
1.甲路桥施工企业购入一批架料,买价100 000元,增值税17 000元,运费5 000元,货已收到计划价130 000元,价款以银行汇票支付。
2.甲路桥施工企业发出钢材一批,委托乙厂将其加工成模板。材料实际成本200 000元,以支票支付加工费及运杂费110 000元,模板收回并以计划价320 000元入库。
3.甲工程将上述架料以调拨价120 000元,模板以调拨价320 000元,挡板以调拨价220 000元转给物资中心,并转发了列账通知单。
其财务处理如下:
(1)借:材料采购122 000元
贷:其他货币资金122 000元
借:周转材料——在库130 000元
贷:材料采购122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8 000元
(2)借:委托加工物资——模板200000元
贷:原材料——钢材200 000元
借:委托加工物资——模板110 000元
贷:银行存款110 000元
借:周转材料——在库320 000元
贷:委托加工物资——模板31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10 000元
(3)甲公司:
借:内部往来——物资中心 660 000元
材料成本差异——周转材料 10 000元
贷:周转材料——架料 130 000元
——模板 320 000元
(4)物资中心每月向使用单位结算租赁费
凭周转材料租赁费账单,其账务处理如下:
物资中心:
借:内部往来——使用单位(租赁费)
贷:工程施工—合同成本——某工程项目(直接材料费)
使用单位: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项目(直接材料费)
贷:内部往来——物资中心(租赁费)
(5)计提摊销。
凭周转材料摊销计算单,其财务处理如下:
物资中心: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工程项目(直接材料费)
贷:周转材料——周转材料摊销
(6)周转材料丢失、毁损,由物资中心下达赔偿通知书,双方确认后,办理赔偿、报废清理手续。
四、结语
路桥施工企业物资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主要围绕价格、数量、与周转材料的利用率做好文章,采取科学合理的周转材料管理与核算方法,是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效途径。路桥施工企业周转材料的管理和核算的研究对路桥施工企业增强自身的经营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北方交通大学.物资管理学[G]//现代德国经济管理译丛,2002:2.
【关键词】 标准成本; 建立; 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企业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和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各企业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挖潜企业内部潜力,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在成本控制方面引入标准成本管理方法,降低产品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标准成本的概念和种类
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和高效率的运转情况下制造产品的成本,而不是指实际发生的成本,是有效经营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目标成本,也叫“应该成本”。
标准成本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泰罗制与会计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它在成本预算的控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发展成为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差异的分析、差异的处理等三个组成部分的完整的成本控制系统。它以目标成本(标准成本)为基础,把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出成本差异,使差异成为向人们发出的一种“信号”;以此为线索,企业可以查明形成差异的原因和责任,并据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成绩,克服缺点,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标准成本的制订比较灵活,通常有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标准成本的制订都是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来计算,通常从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方面着手进行。但与定额法不同的是,直接材料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直接人工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工资率两方面(计时工资时);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
二、标准成本建立的意义
标准成本制度的产生,标志着“先干后算”的成本核算模式被“先算后干”的成本核算模式所代替,对成本的控制从事后发展到了事前。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既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控制、进行经营决策,又有利于简化日常成本核算。自该制度产生起,就深受西方企业界的欢迎,尤其在采用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工厂里得到了广泛运用。该制度的局限是仅适用于生产经营条件相对稳定的生产部门。建立和运用标准成本的意义归纳为四点:
一是有利于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运用标准成本进行预算的编制和分解,能使各项预算指标更加符合生产实际,消除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人为不利因素,进一步提高预算完成准确率。
二是各成本中心的责任清晰。通过揭示标准成本差异,并对差异进行分析,确定差异产生的原因。这样就打破吃大锅饭的现象,各成本中心之间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标准成本差异就可以体现出来。
三是有利于成本控制。明确成本中心的责任后,使成本控制的责任下放到车间和班组,便于车间和班组把成本标准、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到个人,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考核,使奖金与成本业绩挂钩,同时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四是有利于决策。一方面管理层可根据差异分析情况作出采取新工艺、新操作、新技术的决策,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管理层针对标准成本状况,作出营销决策。
三、标准成本的建立
成本标准是针对明细作业在各成本中心而制订的,它分为消耗标准和价格标准。而消耗标准又分原料消耗标准、辅料消耗标准、直接燃动力标准、直接人工标准和制造费用标准;价格标准分为物料价格标准、半成品价格标准、能源价格标准和人工价格标准。
(一)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历史消耗资料及生产操作规程、计划值
成本标准不能只由财务部门制定,而一定要有一个权威机构制定和修订标准,制定标准应由技术部门、生产车间和财务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另外,对于一个集团公司所属不同地域的分厂,还应设定一个地域修正系数。比如有的分厂地处平原,有的则地处山区或丘陵地区,那么这些分厂在制造同一产品所支出的成本必然会受人工费、运输费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
(二)标准成本法下的差异主要有脱离标准成本的差异这一类
具体包括材料成本差异(材料用量差异、材料价格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等四大项九种,设置口径较细。要为各种成本差异专门设置许多总账科目进行核算,如:对材料成本差异,应设置“材料价格差异”和“材料用量差异”账户;对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应设置“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等账户,并详列于利润表中。
(三)标准成本要整合,则从标准到生产实际的信息量必然非常庞大,光靠手工计算是不可能的
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作为标准成本管理平台,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均以标准成本计价,并同时记录成本差异,可以大大减少期末成本计算的工作量,简化日常账务处理。同时,采用ERP成本管理,在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成本计算,生成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报表,并保证各种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勾稽关系的正确性,从而避免了手工做报表的繁重工作量。同时,还应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加强对物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为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
四、标准成本的修订
标准成本体系通过事前制定的成本标准,对各种资源消耗和各项费用开支规定数量界限,可以在事前限制各种消耗和费用的发生;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按成本标准控制支出,随时显示节约还是浪费,及时发现超过成本标准的消耗,有利于企业迅速制定改进措施,纠正偏差,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产品成本形成之后,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企业可以进行定期的分析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为未来降低成本指出途径。
制定的标准成本在一个固定的时期内应是不变的,在企业的组织机构、外部市场、产品品种等发生较大变化时,是有必要进行修订的。但是等到上述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往往差异已经较大了,给日常的差异分析工作带来不便,增加了分析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根据以往的经验,标准成本至少应在三年进行一次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实施修订。
五、结论
成本管理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以制造成本法为内容,以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以全面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通过对成本管理模式的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成本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各项改革措施协调配合,齐步前进,推动企业各项专业管理朝着科技化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定两头、求中间” 价格差异 用量差异 总差异
很多人在学习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的知识时,觉得公式多,文字多,难记忆,难理解,尤其对于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涉及二因素分析法和三因素分析法更是对复杂的公式难于理解和记忆,并且还要把成本按其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再分别的进行分析和计算,让初学者一头雾水。如果按照“定两头、求中间”的方法来识记再进行相应的计算和分析那便能十分轻松的掌握这一复杂的计算和分析了。利用该方法可以把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都归为一种计算方法,简单易懂,方便快捷。
一、“定两头、求中间”简便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法
在进行成本差异分析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连环替代法来计算价格差异和用量差异,如下图所示:
■
通用公式表示如下:
实际成本=实际产量×实际用量×实际单价 ..............(1)
中间点=实际产量×实际用量×标准单价 ..............(2)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标准用量×标准单价 ..............(3)
(1)- (2) =价格差异
(2)-(3)=用量差异
(1) -(3)=总差异=价格差异+用量差异
下面就所有的成本项目利用“定两头、求中间”方法,用四个例题进行说明。
(一)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例1:某企业本月生产产品400件,使用材料2500千克,材料单价为0.55元/千克;直接材料的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为3元,即每件产品耗用6千克直接材料,每千克材料的标准价格为0.5元。根据上述公式计算:
实际成本=实际产量×实际用量×实际单价=400×■×0.55=1375元
中间点=实际产量×实际用量×标准单价=400×■×0.5=1250元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标准用量×标准单价=400×6×0.5=1200元
价格差异=1375-1250=125元
用量差异=1250-1200=50元
总差异=1375-1200=175元
验算:总差异=价格差异+用量差异=125+50=175元
(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例2:某企业本用生产产品400件,实际使用工时890小时,支付工资4539元;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是10元/件,即每件产品标准工时为2小时,标准工资率为5元/小时。根据上述公式计算:
实际成本=实际产量×实际用量×实际单价=400×■×■=4539元
中间点=实际产量×实际用量×标准单价=400×■×5=4450元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标准用量×标准单价=400×2×5=4000元
工资率差异=4539-4450=89元
人工效率差异=4450-4000=450元
总差异=4539-4000=539元
验算:总差异=89+450=539元
(三)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例3:某企业本月实际产量400件,使用工时890小时,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1958元;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为4元/件,即每件产品标准工时为2小时,标准的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为2元/小时。按上述公式计算:
实际成本=实际产量×实际用量×实际单价=400×■×■=1958元
中间点=实际产量×实际用量×标准单价=400×■×2=1780元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标准用量×标准单价=400×2×2=1600元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1958-1780=178元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1780-1600=180元
总差异=1958-1600=358元
验算:总差异=178+180=358元
(四)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例4:某企业本月实际产量400件,发生固定制造成本1424元,实际工时为890小时;企业生产能量为500件即1000小时;每件产品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为3元/件,即每件产品标准工时为2小时,标准1.5元/小时;按上述公式计算:
实际成本=实际产量×实际用量×实际单价=400×■×■=1424元
中间点1=生产能力×标准用量×标准单价=500×2×1.5=1500元
中间点2=实际产量×实际用量×标准单价=400×■×1.5=1335元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标准用量×标准单价=400×2×1.5=1200元
耗费差异=1424-1500=-76元
闲置能量差异=1500-1335=165元
效率差异=1335-1200=135元
能量差异=165+135=300元
总差异=耗费差异+闲置能力差异+效率差异(三因素分析法)
=耗费差异+能量差异(二因素分析法)
=-76+(165+135)
=224元
验算:总差异=1424-400×3=224元
二、以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为例进行简便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在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为例来说明传统方法与“定两头、求中间”简便方法之间的巨大差别。下面说明传统方法的二因素分析法和三因素分析法。
(一)传统方法的固定制造费用二因素分析法
公式: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仍以例4为例: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1424-1000×1.5=-76元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1000×1.5-400×2×1.5
=1500-1200
=300元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1424-400×3=224元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耗费差异+能量差异=-76+300=224元
(二)传统方法的固定制造费用三因素分析法
三因素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闲置能量差异三部分。其中:耗费差异的计算与二因素分析法相同。不同的是将能量差异进一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生产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1000-890)×1.5=110×1.5=165元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890-400)×1.5=90×1.5=135元
三、结论
“定两头、求中间”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只利用一套通用公式即可解决所有成本项目的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问题,简单、有效,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的公式好理解,易记忆,为广大财务成本管理学习者提供了最简单的方法,保证解题的正确性和解题速度。
参考文献:
一、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标准成本分析法
根据标准成本分析法,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计算公式为:
变动成本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二、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
1、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指数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总指数分解成各构成因素连乘积的指数体系,它假定其它因素不变,测定某一因素变动对总指数或总指标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若干因素指数乘积等于总量指标变动的总指数,若干因素影响值之和等于总量指标之差。从实质上看,标准成本分析法把产品变动成本总差异分为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这两种类型,其理论根据是数量和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变动导致变动成本偏离标准而产生产品变动成本差异,这说明标准成本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指数双因素分析法。事实上,指数双因素分析法比标准成本分析法更加全面、更加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分析产品变动成本的总差异,不仅能够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绝对数,而且能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相对数,而标准成本分析法只能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绝对数;其二,企业可以利用指数双因素分析法,通过调整价格指标和数量指标来调整成本差异指标,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的目标成本控制计划,使产品成本有利差异尽量增加,不利差异尽量减少。而标准成本分析法对企业目标成本控制计划的制定没有多大帮助,它容易使企业仅以标准成本为目标,缺乏超越标准,增加有利差异的动力;其三,分析产品变动成本的平均差异,并可以计算出由于成本结构变化而产生的结构性差异与由于成本水平变化而产生的水平性差异的相对数与绝对数,而标准成本分析法无此功能;其四,指数双因素分析法的计算过程比标准成本分析法方便、易懂。
限于篇幅,本文仅通过分析产品变动成本总差异来对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和标准成本分析法进行比较。在指数双因素分析法中,产品总变动成本差异分析模型有个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与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两种类型,为了不失一般性,这里建立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为了建立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我们把产品变动成本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比作为成本差异总指数,并用q1来统一表示本期材料实际用量、人工实际工时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所耗实际工时,p1来统一表示本期材料实际价格、人工实际工资率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q0来统一表示材料标准用量、人工标准工时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应耗标准工时,p0来统一表示材料标准价格、人工标准工资率和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这样,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为:
相对数:成本差异总指数=数量差异指数×价格差异指数,即
∑q1p1/∑q0p0=(∑q1p0/∑q0p0)×(∑q1p1/∑q1p0)(1)
绝对数:成本总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即
∑q1p1-∑q0p0=(∑q1p0-∑q0p0)+(∑q1p1-∑q1p0)(2)
2、产品变动成本差异指数双因素分析法的应用
由于实际工作中通常是多种材料、多个等级工资率、多种制造费用生产一种产品或多种产品,因此,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在分析多种材料、多个等级工资率、多种制造费用情况下的产品变动成本差异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限于篇幅,多种材料、多个等级工资率、多种制造费用情况下的产品变动成本差异分析例题的基本资料请参见罗飞教授所著《成本会计》一书中第194—199页的例8-4、例8-7、表8-6、表8-7(罗飞.成本会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在罗飞教授所著《成本会计》一书中,由于使用的是标准成本分析法,因此,该例题只计算出了产品变动成本总差异、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的相对数。本文利用指数双因素分析法,根据模型(1)、模型(2),可以为该例题计算出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差异的相对数和绝对数如表1所示:
表1产品变动成本差异分析表
差异项目相对数(%)绝对数(元)
由于实际用量对标准用量的偏离产生的差异105.53%1700
由于实际价格对标准价格的偏离产生的差异101.31%425
直接材料成本总差异106.92%2125
由于实际工时对标准工时的偏离产生的差异109.64%1480
由于实际工资率对标准工资率的偏离产生的差异101.22%206
直接人工成本总差异110.98%1686
由于实际工时对标准工时的偏离产生的差异97.83%-600
由于实际分配率对标准分配率的偏离产生的差异101.4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