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5 04:0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在财富获取方面
一些青少年贪欲太强。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目睹多彩的外部世界,又看到其他同学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而自己得不到满足,一些青少年从小就养成了“要”的习惯,并且是无节制地“要”、蛮横地“要”,通过向父母长辈“要”来满足欲望和虚荣。更有少数青少年由于通过正常途径“要”不到他们满意的结果而误入歧途,进行偷盗甚至抢劫。
(二)在财富支配方面
一些青少年消费无节制,这主要表现为浪费和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可以说是“乱用”。时下,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一些青少年不顾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羡慕“一掷千金”的生活,在消费方面超越甚至是大大超越自身和家庭的正常消费水平。“太爱乱花钱”成了一些青少年的“非典型性”特征。
(三)在财富意识方面
很多青少年,尤其是一些富裕家庭的青少年,缺乏必要的财富意识,更不用说相应的理财意识和能力。他们不知道“财富”“金钱”意味着什么,没有“多”与“少”的概念,除了“要”就是“用”。调查显示,相比日本、美国、韩国等国的学生,中国学生对金钱的意识是最低的,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只关心学习。对金钱:中国孩子“最没感觉”。
(四)在财富价值观方面
部分青少年片面夸大财富在人生中的作用。他们认为有钱就“理直气壮”,无钱就“英雄气短”,“金钱第一”的思想极大地影响着一些青少年。他们把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成功、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把今后“赚大钱”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而未能认识到财富的真正意义。拜金主义在青少年中大有蔓延滋长之势。
二、青少年财富观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现买的强烈冲击
许多人将“发财致富”作为“第一要务”,笃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钱能使鬼推磨”等不健康的财富观,从而催生了拼命追逐金钱、比阔斗富、坑蒙拐骗、欺诈失信等丑恶财富行为。一些不良的甚至是极坏的财富思想和言行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人们在迷惑、矛盾甚至是痛苦的选择中,价值观发生动摇或跨塌。学校处在社会环境中,社会各种不健康的财富行为,对学生的财富观形成强烈冲击。
(二)家庭教育的偏差
家长缺乏对孩子的财富观教育。一些家长不重视财富观教育,不愿意让孩子过早地接触钱、谈论钱,以防止孩子染上“铜臭”;一些家长溺爱孩子,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度的物质要求;一些家长虽然意识到和进行了财富观教育,但教育方法不科学,往往将孩子应该做的事和应尽之责任以物质(或金钱)交换或奖励的方式体现出来,长此以往,导致孩子只认钱而缺乏责任感,以为金钱可以交换一切;一些家长没有采取行动,只“说”而不让孩子“做”,不愿意青少年在读书期间参与财富实践活动,从而使得青少年理财能力差,财富意识淡薄,不按财富规律办事。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未能很好地顺应时代的要求,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进行健康财富观教育。学校教育仍然重书本知识,教育没有面对生动的同时也是五花八门的财富思想和行为,没有结合现实情况来分析问题、教育学生。为此,学校必须加强财富观教育。
三、厘清青少年财富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财富意识培育
财富先是以金钱的形式体现出来。青少年财富意识的发展,大致有四个层次:8~11岁少年具有简单的金钱意识,认识并能计算钱的多少,意识到钱可以买东西,有比较自觉的买卖行为;12~14岁少年具有了较为复杂的金钱功能意识,认识到钱的多种物质交换功能,买卖行为不仅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而且具有初步的独立性;15~17岁少年具有了全面的财富功能意识,既认识到金钱的物质交换功能,又认识到财富在精神方面的功能,还认识到财富的社会功能;18岁以上的青少年具有了创新的财富功能意识,亦即具备了运用财富进行财富增值的自觉意识。财富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其成长发展的各个时期形成对财富的正确认识,这不仅是财富观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二)财富价值观教育
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清财富的本质。财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对人类有用的产品”。财富的创造与增加是劳动因素和非劳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劳动与自然物质相结合的产物。财富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它凝结着父母和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所以青少年必须珍惜财富。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财富的作用和意义,使其认识到:拥有必要的财富是个人基本生活的保障,是追求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石。但财富不是人们的终极目标,它只是个人在某些方面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的手段与途径。学校要使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在创造中获得财富,在获取财富中向社会与他人奉献,而不是为金钱所奴役。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潇洒的人生,才是充实而高尚的人生。
(三)财富品质培养
财富品质是指一定社会的财富思想在青少年的观念和行为中的体现,是青少年在一贯的财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它是财富意识与行为的有机统一,是自觉意志的结果。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以下财富品质尤为必要。一是诚信。财富品质的核心是诚信,诚信立业,诚信致富。培育青少年财富品质首先必须使他们诚实守信,真正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二是自立。要求青少年在财富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和自立意识,教育青少年抵制金钱的不良诱惑,不能为财富左右,不能为了金钱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青少年要有通过自己的劳动去生存发展的意识,要有自立自强、奋发图强的精神,不能始终依赖父母,无休止地向父母索取。三是勤奋。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勤奋。四是节俭。要教育青少年懂得,提倡消费不等于奢侈,而是对消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控,做到量入为出、用之有度。
(四)财商的提高
教育不应该忽略财商,智商、情商和财商这“三商”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获取各方面的成功。在财商教育中,重要的是加强对青少年的理财教育,也即是培养青少年获取财富的能力和支配财富的能力。社会上很多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尤其是年轻人中出现的“月光族”“啃老族”现象,无不显示着理财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财富不断丰裕的情况下,理财教育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这是青少年经济社会化的必然之路,这不仅是青少年的现实所需,更是青少年的未来所需;不仅是青少年本人所需,更是青少年未来家庭所需。
四、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一)要抓住关键环节
学校与家庭都应主动将财富观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视野中,纳入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之中,不能使之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盲点。在正确把握道德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现有机结合,系统的课堂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互促进,就能各施其能,各用其功。在这之中,必须要抓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教育青少年学会控制对财富的欲望,特别是购买欲和享受欲。例如,教育青少年合理地对待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其他用品的需求,克服贪欲。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零花钱教育。“零花钱制度给家长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利的机会来教导孩子们有关金钱及其功能的知识。”“零花钱无所谓好坏,而给零花钱的办法却注入了各种价值导向。”因此,家长给青少年零花钱的同时,要进行财富价值观的引导。
(二)要勇于直面现实
在课堂教学以及日常德育活动中,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财富现象以及日益变化的学生校园财富行为时,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敢于正视、敢于分析、敢于教育,既不在传统的财富思想里墨守陈规,也不在现实的经济洪流面前迷失方向。例如,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富豪排行榜”,教师应该理性分析,可结合比尔·盖茨和李嘉诚的慈善捐赠行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财富的意义及其局限性;教育学生评判他人的标准除了金钱外,还有品行、性格、特长等,从而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价值观的引导。面对不时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现象,学校要适时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面对校园贫富差异,学生会感受到财富的多寡不均,产生心理不平衡。针对这种现象,对于家庭富裕的学生,教师要教会他们远离“金钱的优越感”,防止他们患上“富裕病”。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教导他们坦然地对待财富差距,同时用多元标准去评价别人。这些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非常重要,它是磨炼学生心性、教会学生如何认识世界的重要过程。
(三)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财富实践是生动的、丰富的、精彩的,是充满感性的活动,因此,适当开展与财富有关的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财富的具体活动中加深对财富和财富观的理解与认识就显得尤为必要。第一,学校要开展适合青少年年龄特征的实践活动,使全体青少年普遍接受锻炼。例如:在小学可开展“红领巾储蓄银行”“我是小小理财家”等与学生零花钱相关的简单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适当参与学校的某些财务活动,尤其是与学生相关的诸如班费、学生伙食、学生社团经费开支等财务活动。第二,家庭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锻炼。例如,让孩子参与家庭财务活动,教会孩子合理分配资源,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这样既可以帮助孩子树立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又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家庭成员意识和宝贵的责任感。第三,贫富家庭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力所能及的勤工助学活动,使他们从小明白劳动的价值,感受劳动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从而真正理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对孩子将来能幸福而有价值地度过一生是至关重要的。
(四)社会传媒要正确引导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递载体,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和深远,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要净化媒体风气,以符合时代精神的主流财富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财富观,以振奋人心的财富故事激励青少年,以健康向上的财富人物引导青少年,倡导科学地看待财富、正确地获取财富和理智地支配财富,为青少年健康财富观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媒体(尤其是与青少年教育相关的媒体)应进一步关注和强化青少年财富观教育问题。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媒体、学校和家庭共同作用,才会有效地解决青少年财富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方面,韩国政府和各级学校普遍把道德的养成看成是人类生活的中心特质,从而道德教育也被视为国家教育的核心内容。韩国中小学校开设了公民道德课和国民伦理课,韩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使青少年学生学的道德规范,树立基本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与社会意识,要使青少年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育的宗旨是在弘益人间的理念下,协助所有的人完善其个人思想品德,培养公民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资格,从而使其努力为民主国家的建设服务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繁荣的理想。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方面,韩国各级学校注重把传统的儒家伦理作为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孔子的“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早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里,成为其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精神能源。在韩国,从小学到大学,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基本伦理思想,例如韩国学校开展的“忠孝观”和”仁义观”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也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经常组织青少年升国旗、唱国歌,中小学校还经常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和历史名人故居遗迹等,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生活教育也是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个部分。此外,韩国学校还非常注重开展学生的日常礼仪教育,主要包括个人生活礼节、家庭生活礼节、学校生活礼节、社会生活礼节和国家生活礼节五个方面,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和文明习惯。
二、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韩国学校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总目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
1.课外实践法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比较重视开展青少年学生的课外实践体验活动,因为道德的本质就是一种实践精神。据有关资料的统计,韩国的中小学校共有90多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传统艺术教育活动、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自我心理调控训练和各种仪式活动等。正是通过开展日常化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活动,韩国学校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最终成为懂礼貌和守礼节的好公民。
2.学科渗透法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注重各学科渗透教育的应用,如在国语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历史教学来展现韩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山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3.社会服务法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道德意识、增进民族精神和砥砺道德情操。韩国青少年学生经常参加的社会服务活动主要有募集资金、环境治理、帮助老年人和残疾人、慈善工作等。
4.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拉斯哈明提出来的,主要分为选择、反省和行动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非常重视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它强调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指导,然后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
三、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特色
韩国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也深深地打上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烙印,并体现了其自身鲜明的教育特色。
1.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韩国非常重视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突出其民族性。韩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把儒家伦理思想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学校对学生进行忠孝教育、廉耻教育和国民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责任意识。在家庭里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日常生活礼仪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生活习惯。此外,在韩国学校的校园里到处悬挂着本国历史名人的字画和肖像,以此来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韩国政府认为,道德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建立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网。主要做法是:首先,学校召开家长联谊会,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与学生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发挥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建立社会教育网、社会监督站与文明社区等。这些社会机构与学校保持紧密的协作,共同参与到青少年道德教育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3.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韩国道德教育由于深受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影响,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被韩国学校和教育部门发挥到了极致。韩国学校注重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韩国学校把道德教育内容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公民的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主生活。个人生活主要包括尊重生命、诚实守信、平等相待与生活节制等内容;家庭邻里学校生活主要包括尊敬长辈、宽容他人、家庭礼节、学校礼节与热爱自己的家乡等内容;社会生活主要包括公共秩序、民主秩序、帮助他人和维护正义等内容;国家民主生活主要包括爱国家、爱民族、维护统一、促进国际友好和维护世界和平等内容。韩国道德教育生活化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验道德情感,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
4.道德教育的连贯性
当前,韩国学校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和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循序渐进的德育内容。在小学阶段,主要开设生活课和道德课,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生活习惯。在中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公民法制教育课,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制观。在大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历史文化课,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韩国学校道德教育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并形成了其鲜明的教育特色,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
1.大力整合和利用我国优秀的儒家思想文化资源
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儒家伦理思想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当前,儒家伦理思想既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又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灵魂。在韩国,儒家伦理思想已经成为维系个人与集体、社会乃至国家关系的黏合剂。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东方大国,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发祥地。我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儒家伦理思想文化资源,要将我国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融入中小学的德育教材中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各级学校还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儒家伦理思想教学体系,将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切实转化为青少年学生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
2.发挥多学科的渗透教育作用
韩国学校道德教育除了开设专门的道德课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养成教育之外,还注重发挥其他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而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基本上是由专门教学部门来完成的,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注重发挥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历史和地理课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疆域的形成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数学课的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数学家的爱国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因此,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要注重多学科的渗透教育,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着力构建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韩国学校注重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教育为了生活,必须融入生活。道德教育要引导青少年从当下的现实生活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学校道德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走出沉闷的课堂,走进广阔的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和践行道德,从而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品德。为此,首先学校要制订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制订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导向和以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导的生活化德育目标。其次,学校要大力整合目前的德育教材和教学内容,增加鲜活的能够满足学生实际生活需要的道德教育内容,尤其要着力增加学生参加课外道德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切实增强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力。
4.注重发挥家庭和社会机构的重要作用
1.权威主义道德教育观
权威主义在道德教育中的体现就是对教育者在主客体关系上的霸权地位以及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不加批判的服从。长期以来,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教师成为道德的权威代言人,并在道德知识、规范、标准上拥有霸权,因此在实践中容易出现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背离。在教育过程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的单项传递而非双向传递,即在权威主义的道德教育下,只能是学生向教师学习,缺乏知识的“反向学习”,学生对于教师所教授的道德理论和价值观念没有选择和进行反思批判的自由,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逐渐滑向权威主义教育的困境。
2.教师个人权威与教师权威的混淆
教师权威是一个针对教师群体的概念,如果把教师群体中的个体教师看成是道德规则的来源、解释者,个体教师就是道德权威的代表。教师对道德的判断标准成为学生的判断标准,教师的“人”性和个人价值观被忽略,成为道德的“完人”、“圣人”和学生应该学习的标榜,忽略教师自身的道德知识水平、施教力量、主观意志、个体需要以及教师个人的人格等因素,无形中陷入道德教育的他律状态。在现实中演变为教师认为“善”的就是“善”的,教师的道德准则成为学生的准则,教师对学生个人的评判就成为代表道德权威的道德评判,学生的道德实践往往以教师的良好评判为目标,泯灭了学生对道德的选择、判断和个人动机,虽然在此过程中强调了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模范和“师表”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3.教师权威与形式权威的混淆
形式权威是国家、社会赋予教师对学生实行管控的一种权力,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实践中,这种权力表现为一种强制力,教师对学生教授的道德知识、规范的权威性是不容质疑的,学生对教师的说教要全盘接受和信服,无形中违背了学生道德的养成规律,道德的批判、情感的共鸣、道德的感召力在这种形式威压下被忽略,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践行道德的动力被压制。从师生关系上看,道德教育中,师生关系演变成为命令与服从、机械说教与被动接受的关系,使道德教育变成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学生的道德逆反行为被看作学生对其教师威严的挑战和不尊重,由此容易产生道德教育中的种种人际关系冲突,教师失去了对学生的感召力和道德榜样,在高压下,导致学生对教师形式权威的畏惧,而非自身的信仰所驱动。
二、当今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教师权威的消解
1.道德教育的知识化
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出现了知识化倾向,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普遍接受的是被客体化了的道德知识。在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感情、体验、逻辑、态度、评判被抽离,被概念化的道德规则、规范、概念所取代,在知识的传输过程中,没有活生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师成为道德规则、规范的唯一来源和最终解释者,基于教师权威的存在,学生开始权衡利益去学习道德知识,反过来又维护了这个知识系统的存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出现了学生的知行不一,即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出现巨大反差。当学生遭遇诸如腐败、贿赂、考试作弊、商业欺诈等“反道德”现象时,道德教育就会处于失语状态,其中的子系统包括教师所传授的道德规则的权威性以及教师本身的权威性也就处于失语的状态。
2.道德教育遭遇“知识爆炸”
在封建社会,教师和天、地、君、亲相并列,在道德知识体系中处于上位,受到社会的尊重。随着人类从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道德教育无论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途径、教育环境都发生了变迁,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开放,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科分化日益加速,内容海量剧增,道德教育者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知识储备显然遭到了严峻挑战,在对教师“上位者”、“百科大全书”的传统观念下,教师权威遭到消解客观地发生了。3.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冲撞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多元价值观与传统的价值观发生激烈碰撞,传统道德教育中单一的价值观逐渐被打破。青少年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基于多元道德标准、道德准则、道德理念,最终形成多元的道德行为,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功利化、自我为中心等特点。当代青少年一方面面临着道德选择的日渐丰富,另一方面他们的主体性不断增强,通过教师所传授的被社会奉为道德价值正宗的价值观对每一个不同的青少年个体的规劝效用不尽相同,面临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道德直观层面如何找到交集的技术性问题,在此背景下,教师权威遭到消解就无足为奇了。
4.道德教育的边缘化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世界的占有和征服欲让当前的教育异化为将教育者塑造成为工具并不断物化,提升人的品质的德育逐渐被驱逐。学校教育者把绝大多数的资源投入到教会青少年如何认识和改造世界,而实现青少年自身内在品质、完善其素养的德育遭到排挤,这甚至成为一种理想“:‘去道德’成为当代教育的‘潮流’”。美国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民主更多地是依靠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道德自律”。在科学技术知识成为教育核心的当代,德行教育式微的趋势使得道德教育中教师的权威遭到旁落。
三、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新型教师权威的构建
1.实现道德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跳出来,不能将道德权威看作是握在手中用来让学生无条件服从的绝对权力,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本真应是令学生信服的、向往的精神牵引力。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精神上的引导、心灵上的触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符合自己身份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从知识传授体系中的单向渠道转变为双向渠道,教师不应该仅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也应该成为青少年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合作者,或者是间接传授者和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在这个教育渠道中,学生可以质疑、可以批判、可以提出异议,教师应该在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帮学生答疑解惑,在此过程中学生习得传统道德教育中所缺乏的选择、判断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区别教师个人意志和道德准则,让学生明白教师不是道德准则的制定者,而是教育威权实现的工具。在教育技术上,少些说教,在道德教育中少用“你必须”、“你应该”等指令模式,少些控制、命令,给予学生思考、质疑、评判的空间,通过教师自身的道德权威、行为、师德,激起其心灵的触动,最终激发学生合理正确的道德行为。
2.实现青少年道德分层教育的角色切换
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对教育对象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就是教育层次性,包括道德底线教育、道德原则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教师权威应随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层次施以弹性调整。在道德教育的底线教育阶段,要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去约束青少年学生的行为,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制度权威和知识权威的作用,在知识传输过程中让学生聆听教师的教诲;在道德教育的中间层次即道德原则教育,用道德指令或用道德倡议去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应该把教师的道德权威摆在重要位置;在道德教育的理想教育阶段即用道德倡议去激励青少年的高尚道德行为阶段,教师的师德、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理想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3.把握道德教育中教育客体的品德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在外界影响下产生道德行为的中介过程所涉及的心理成分以及相互关联和制约的模式或动力机制。道德教育最终要将道德原则、道德知识内化为青少年的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内化程度和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在内化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性的相互关联性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心理结构的建构,教师应把研究学生心理规律作为本职工作的一部份。因而,教师要从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深入去研究和掌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结构和运行模式,结合青少年的品德发展规律开展教育,实行“人性化”的教育。多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少些强制,多些引导,结合学生的生活空间、社会角色、现实需要,合理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在教育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合理发挥教师权威的作用,因势利导,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善行,避免出现教师的主管权威泛滥,导致教育活动中的独断和专制。
4.通过提高教师道德修养获得角色尊重
过程教育。个体从生到死的发展都离不开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在个体人生教育中所占时间最长,效果最直接,远远超出学校教育。青少年时期对于社会的认知缺乏整体概念,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性的传授,而对于青少年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中,家庭地位远比学校教育要深远。
潜移默化。家庭教育中,占主体地位的是父母或者长者,与青少年之间存在代际之间的差距,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存在双重性。家长的示范作用和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比起其他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深刻和强烈得多。
覆盖全面。家庭教育所涉及的教育覆盖面非常宽泛,伴随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各个细节,衣食住用行,能力爱好和发展规划等等,都离不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1、家长的素质为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奠定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上升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明程度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并通过自身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为青少年的成长做榜样示范。家长从胎教开始不断为孩子积累成长的相关知识,记录成长日记,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已然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参照。家长教育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家长开始对孩子的培养转向能力培养,注重竞争、实力、平等和自主意识,不断教会孩子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对于大方向争取的前提下,采取家庭民主式教育方法,给孩子空间,通过理智的教育态度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转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给孩子以平等的尊重,承认孩子的权力和地位,并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营造有爱真诚的平等民主式家庭氛围,注重孩子成长成才,关注孩子身心灵的健康发展,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
2、促使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健康积极融洽。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日益富足,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环境开始重视,成员间良好的感情基础和人际关系维系下,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促使家庭有序的生活,对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尊重的良好品质起到重要的作用。家长与青少年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寓教于乐,促使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并在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良好的家风,实现家庭的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好学、勤奋、健美等,培养子女的德行发展。家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成长,教育的投资有效的帮助青少年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不自觉的实现个性心理需求和家庭成长需求。
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1、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观念的误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于孩子往往是物质利益上的满足,错位的物质关怀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障碍,重养轻教,导致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空虚和道德理性的缺失。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分数仍然成为衡量青少年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重智轻德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谈举止会不自觉的影响孩子人格、心理和性格的发展。慈善的言行,高尚的道德,势必为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发展产生影响。然而家长往往言行不一,重言轻教,在实践调研中,中美日三国学生对比中,中国学生对父母感恩和家庭的尊重远远不及另外两国学生,这也需要家庭引起重视,积极改正。
在十三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各学科老师的帮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注重身教,师生相处和谐,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和课程创新能力。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XX年参加了合肥市首批新课程改革试验,并在省教科所体育教研组的带领下,参与了国家级课题《超体重儿童健康行为的实验与研究》的研究,荣获国家二等奖,撰写的论文中,《中学生体育课的教法与激趣》一文发表在《安徽教育论坛》XX年第二期,《认识cai》在XX年合肥市电化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议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一文荣获XX年度合肥中市区教育学会举办的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在学科竞赛中,XX年获合肥市首届体育教师(初中组)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同年参加安徽省第二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初中组个人总分二等奖。1998-XX年获合肥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个人,XX年被xx区任命为首批"骨干教师"并保持至今,XX年获合肥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个人。
四十三中学工作期间,除了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之外,还担任其他一些工作,也获得了一些成绩。自95年开始,一直担任学校团委书记一职,亲手创立的"中学生团校"在XX年获得安徽省优秀中学生团校示范团校(当年合肥唯一),同年获得安徽省中学共青团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是合肥市第十二次团代会代表,也是安徽省第十一次团代会代表。
担任学校科技活动小组组长其间,在小组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XX年获"首届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优秀辅导员称号,并获得中学组创意赛二等奖辅导员奖;XX年获安徽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比赛第一名(领队兼教练);XX年8月,辅导学生参加合肥市第四届中小学电脑制作初中组机器人竞赛,荣获合肥市初中组一等奖。
在体育专业上,我擅长篮球、排球和羽毛球;在素质拓展中,我曾参加过北大青鸟accp专业的学习,并获得北大青鸟和国家劳动部联合办法的"初级软件工程师"证书,比较精通网络知识,侧重于动态网站的建设和管理,能熟练运用office软件和dreamweaver、flash等软件,曾独自为xx区司法局和组织部建立了单位网站。
过去的成绩已经随着原来学校的消失而灰飞烟灭,我将以一名新教师的状态开始我在xx中学的工作。在xx中学富有特色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熏陶下,在这温馨和谐的大家庭里,我一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投身庐中教育,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邮政编码:408506
心理品质是学生个体素质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是挑战未来社会的胜利法宝,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尔尼.古尔曼曾说过: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的情绪、情感、自信心、意志力、乐观等心理品质比其智力因素更为重要。但当前的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提高总存在有不少误区和盲点,导致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如脆弱、任性、惰性、冷漠、自卑、忌妒、虚荣、狭隘、孤僻等。这不仅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产生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离家出走、自寻短路、逃学、旷课……
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品质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 加强正面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
青少年由于生理变化的加剧,导致心理上非常不稳定,极易受外其部因素的影响。如果教师、家长注意加强正面指导,就会收到较为良好的效果。
第一进行心理测试,把握学生心理状况。教师、家长应对学生的情绪、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合作能力、意志力、性格、自尊、自信等方面进行测试,以便于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第二,加强正面教育。教师、家长要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强化起其心理品质修养。促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锻炼来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第三,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疏导,自我控制。教师、家长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要敢于自我调控、正视自己的心理缺陷和特点,自觉调节和控制不良心理因素;教师、家长的说服教育要耐心细致、全面周到,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全面对待自己;教师、家长要积极寻找闪光点,多给学生体验进步和成功喜悦的机会,学生应大胆尝试,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第四,学校、班级应开设“心理诊所”或“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进行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教育,加强与青少年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及时了解其的心理状态。
二、 开展多项活动,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1、开展谈话活动
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品质情况,教师、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平等谈话活动,因势利导、启发点拨、警示教育。
2、开展自我展示活动
学生将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进行自我展示、分析对比,这有利于学生强化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促进。
3开展主题班会
如针对青少年学生平时表现出来优劣心理行为、心理品质的讨论辨析活动;伟人、名人受挫成材故事的演讲活动等,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学习先辈,学习英烈,养成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质。
4开展读书活动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与许多高尚朋友在谈话”自有他的道理。培根也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学校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读优秀文学作品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多读古今名人传记,如《雷锋的故事》、《我的一生》及革命家的传记等,多读历史书籍……同时,也应加强读书后的内化教育活动,如写读书笔记,交流心得体会,开展分征文竞赛,举办讲故事活动等。让学生明白“自古英雄磨难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5、开展合作性活动
通过开展合作性、团队性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品质、交往意识和行为等。如开展野炊、野游、野外生存训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协同、交往能力,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品质。如开展象拔河、接力跑等简单的体育竞赛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拼搏和团结精神。如开展课堂剧、集体朗诵、节目表演等文艺活动,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妙,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陶冶学生心灵。
6、开展助残、学神六英雄活动
通过开展扶弱助残或者献爱心等活动,教育学生养成关心他人,顾及社会,同情弱者的品质;通过讲述,收集“神六”英雄群体的故事学习“神六”英雄们的无畏品质、伟大奉献和挑战精神。
2009年6月由江苏省书协主办,在江苏美术馆成功举办“诗酒风流・邱世鸿书法篆刻艺术展”,获得好评,“文化江苏”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2013年3月由现代快报、艺+美术馆举办“诗韵酒魂・壮此生邱世鸿书法精品展”。《美术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神州书画报》、《中国书画》、《中国书法》、《中国美术研究》、《珍藏》、《艺术百家》、《艺术名家》、《华夏大家》等刊物多次刊登“名家访谈”专题。
出版专著有《邱世鸿书法篆刻集》、《抚云斋书法文集》、《魏晋书法的艺术精神》、《创作与理念》、《理学影响下的宋代书论研究》、《大学行书教程》、《诗酒风流》、《抚云斋诗稿》、《邱世鸿草书千字文》、《抚云斋艺术论评集》(正版)。
论文多次参加全国书学研讨会二十余次,多次应邀请在全国高校进行学术讲座。在各类刊物、文章100余篇。2004年论文《论新文书法与文化精神》获得“中国文联理论奖”三等奖,2008年艺术论文获得江苏教育厅颁发的“艺术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2009年专著《理学影响下的宋代书论研究》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二等奖”。2011年论文获得大学生艺术节艺术论文“特等奖”。
参展,荣获奖项:
“全国高校师生作品展”(优秀奖1989北京。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三届新人新作展”(1995北京。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1995北京。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二届正书展”(1996北京。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2001山东。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首届南方长城杯书法大赛”(二等奖2002湖南。湖南书协主办)
“当代青年书画大赛”(一等奖2002北京。、中国书协主办)
“2005国际书法篆刻年展”(一等奖2005河南。书法导报社主办)
“全国第二届兰亭书法展”(艺术奖2007安徽。中国书协主办)
“荷之韵一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2008山东。济南市政府主办)
“国大阅兵题联”(二等奖2009北京。中国楹联学会主办)
“全国首届篆书展”(2010贵州。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三届扇面展”(2010湖北。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楹联书法绘画邀请展”(二等奖2010北京。中国楹联学会主办)
“当代楷书创新展”(入展2011年。中国书协、河北省文联)
“首届中韩优秀书画家”(韩国国会邀请展。2011韩国首尔)
“百名博士写百米长卷”(2011年天津某文化公司主办)
“国际简牍帛书邀请展”(2011年湖南。湖南文联主办)
“西南大学书法论坛暨全国名家邀请展”(2011年重庆文联、西南大学主办)
“中意韩三国名家书法邀请展”(2012年中、韩、意三国。《中国书画》杂志社)
“启功《论书绝句百首》书法名家邀请展”(2012年北京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
“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作品展”(2012年北京国家画院)
“全国梅花书画名家邀请展”(2013年南京梅花艺术馆并任艺委会委员)
“全国兰花书画名家邀请展”(2013年贵阳阳明祠并任艺委会委员)
当一名人民老师,那是我求学阶段最执着的追求。做一名让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是我从事教育事业永恒的追求。
1995年8月我走进了明集初中的大门,担任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并持续担任班主任至今。从1998年开始进入学区进行管理工作,在工作实践和不断进修中逐渐成长,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最受学生爱戴的教师,被共青团县委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受到县委县政府嘉奖表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的推出与实施,像春风一般吹遍了大江南北,吹润了教师的心田,使得教学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劲头更足了,教学研究也更进一步地深入下去了,而更多地是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尝试着先学后教,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成绩突出,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大大拓展学习的范围,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是学校的教育科研使我不断探索教育规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2001年11月《让思维闪现创造性的火花》获2001年全国优秀地理教研论文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年6月《为学生构建展现才华的平台》荣获山东省2005年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1月《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市职成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2007年6月《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尝试》,被评为教研成果一等奖,并发表于2007年《教育教学研究》杂志第六期。 2002年3月在地理优质课评选者荣获全校一等奖;2004年6月所执教《北方地区》获全县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2007年6月所执教的《齐鲁大地》一课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的2007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案全国评选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我坚信用心去开启孩子的心扉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今生无怨无悔;关注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是我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我也从学生们的成长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得到了莫大的鼓舞。2002年12月辅导孙帅在全县第四届中小学创新教育与实践活动节中,荣获手工制作类二等奖;2003年11月辅导的孙晓燕、高银朋同学在全国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竞赛中获优秀个人,所在的2002级获为优秀集体,本人也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2004年6月在全县初中生地理小论文评选中荣获辅导教师二等奖;2004年12月辅导的赵晶制作的《海上世界》、焦倩倩制作的《校园模型》在全县中小学科技创新作品大赛中获优秀作品奖。焦倩倩的《校园模型》在全市创新作品大赛展评中获全市三等奖。2006.6 辅导的刘云同学在感恩社会. 感恩父母邹平县动感地带青少年书信大赛荣获二等奖;2007年7月在第一届地球小博士全国科技大赛中,辅导的焦倩倩、张宁获得全国一等奖,高凯获得二等奖,赵璐璐获得三等奖。
我校的科研之风已深入人心,许多市县级课题纷纷立项,今年我被北京教育出版社恒谦教育研究院聘为初中地理学科湘教版主编,带领全体地理老师加入了 新课标教材对比解读研究项目,正在积极进行教改探索。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我收获的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关键词] 父母素质;青少年;异常行为
一、父母素质内涵的界定
关于父母素质内涵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余邦林等认为父母素质包括三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具备的基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另一个层面是作为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所需要的素质。这包括他们的教子观念及所掌握的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教子方法。还有一个层面是父母应当学习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几个层面的素质相辅相成。社会学者关颖认为,父母素质包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两个方面。自然素质指人的大脑、神经、体力等生理素质,而社会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父母素质对子女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育观念对子女的影响、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影响来实现的。邓佐君也认为,父母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及思想品德素质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子女发生潜移默化地影响。陈佑兰等认为所谓父母素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一般素质,即父母作为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所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另一方面是指作为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所应具备的特质,即特殊素质,它应包括掌握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等,它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实施和质量。
本文认为父母素质包括父母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父母的身体素质属于先天的影响(本文不做探讨),而文化素质、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属于后天的影响,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异常行为内涵的界定
对异常行为的界定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说,所谓异常行为,即偏离行为、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通常是指那些超出常规,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行为。青少年异常行为是指青少年出现的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1] (P83)这些异常行为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暴力现象、欺负行为、逃学、向低年级学生索取钱物等各种异常行为。根据异常行为性质、程度的不同,青少年异常行为可以分为一般的异常行为和严重的异常行为。
青少年异常行为主要表现:(l)违纪行为,即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范的行为,如学生考试作弊、旷课、逃学等。(2)违德行为,即违道德规范的行为,如见死不救、拾遗不报等。(3)异常行为,即由于个体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问题或心理因素及其变化引起的违规范的行为,这种异常行为更多的只是因为自己行为的不正常
在客观上造成对他人的损害。(4)自毁行为,即违规范并对自身造成伤害的行为,如吸毒、酗酒、自杀等。(5)不适当行为,即常常与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如此”的原则或理念不一致的行为,如离家出走、吸烟、赌博、未婚先孕等。(6)行为,即违规范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某种程度破坏的行为,如少年强索、欺诈等行为。其中,旷课、逃学、谩骂、殴打等青少年异常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行为影响上看,青少年异常行为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但尚不构成犯罪处理,但即使这种行为没有直接危及他人或社会的安全和利益,也会影响青少年自身正常社会化的进程和社会稳定,更有甚者会伤及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难以预测的恶果。因此研究青少年异常行为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它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父母素质对青少年异常行为产生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素质与青少年异常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父母文化素质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素质是指父母的人文素质和社会素质。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赫伯特・斯宾赛(Herber Spencer,1861),在《教育论》一书中,强调父母知识的重要性,指出由于做父母的缺乏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对于子女身体发育、道德训练和智力的培养都会造成大的危害,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大量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异常行为与父母的文化素质存在显著的相关。王玉凤等在不同时期对北京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比较研究发现,1993年与1985年父母文化程度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呈负相关。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愈低。 [2](P12)王敏(2000)等对广州校园暴力的调查表明,施暴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低,缺乏现代化社会父母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使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成为不可能。父母染有恶习或犯罪行为,子女耳濡目染,学到其不良行为,这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呈显著相关(p
2.父母品德素质的影响
父母品德素质包括民族理想、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社会意识等。这些方面通过父母本身的言传身教不同程度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
父母的言行作为子女的仿效榜样、参照模式和反思借鉴,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持续的示范、导向、儒染、催化和校正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多数情况下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是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进行的。青少年与他们父母发生着最初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起初总是以父母的言行为榜样,以父母的需求、情感、情操为认同的对象,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模仿、同化,形成着自己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信念体系。因此,父母的不良言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异常行为习得的反面活教材。
马卡连柯(1958)在《父母必读》中曾警告一些不想付出努力的父母,“如果你们生活上的一般作风不好,即使最正确、最合理、并且精心研究出来的教育方法,也将是没有用的。相反地,只有正当的家庭作风,才能给你们提供对付孩子的正确方法,特别是提供劳动、纪律、休息、游戏和权威的正确方式。”马霍娃(1963)也指出“孩子们看见父亲和母亲彼此尊重,所以他们才尊重父母。”
我国的裴娣娜(1999)、胡厚福 (2000)等认为产生不同的家庭教育能力的原因是父母本身的修养的不同。其中,他们认为父母自身的政治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修养是直接影响父母教育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白铭欣、白德困(2003)二人则从父母自身修养的角度,说明父母的修养与子女成才的关系,阐明了父母应具备的自身修养,如高尚的品德、开朗的性格等。周东明(2000)等人在对中学生不良生活行为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发现:中学生吸烟、饮酒、打麻将等不良行为与家庭因素作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吸烟行为与父母亲吸烟、酗酒、打麻将呈显著相关(P<O.05)。[5](P23)周芦萍(2004)等在对深圳市200名4-18岁少年犯的调查显示父母的道德素质状况:父母有不良嗜好和违法行为的占被调查家庭的19%。其中,未成年中家庭的“问题父母”达22%。[5]P(30)广东省司法厅最近对200名4-18岁少年犯的调查也显示,父母有赌博、婚外情、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占22%。王琪(2003)在对千名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受父母不良品行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他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家庭亲人中有被判刑或劳教的就有36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5%。其中,父母亲、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被判刑或劳教的有12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 11.5%;外公外婆、舅舅姑姑、表兄弟姐妹和其他亲近的亲戚被判刑或劳教的有 244人,占23.5%。[6](P13)由此可见,父母本身的品德修养是引发青少年异常行为乃至于导致其犯罪的最直接原因之一。
3.父母心理素质的影响
我国学者孙少强(1982)在进行家庭教育研究时指出,父母要想教育好子女,自己首先必须具有以下五个心理特点:要有正确的教育子女的动机,具备深厚健康的教育情感,对儿童耐心的意志品质,善于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开朗善良的性格特征。章永生,傅宗碧(1995)也同意以上观点,认为:父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家庭生活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做父母的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记忆力、思维的创造力、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朗善良的性格、深厚的父母之情和耐心教育的意志。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发现,具有异常行为的青少年大多来自组织失调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多采取敌对态度,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或采取忽视态度,对孩子使用不科学的对待方式,不能逐渐地向孩子传输正确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而有着异常行为的青少年也认为,他们的家庭缺乏凝聚力,缺乏感情表达,缺乏温暖和乐趣,亲子冲突多,父母信任低,由此导致青少年习得并做出异常行为以满足需要。
可见,素质高的父母不仅在言行上给子女起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而且还能创设民主的家庭氛围。当然我们所说的高素质的父母不仅仅指高学历,而是指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提高父母素质的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父母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优化家庭环境,必须着眼于提高父母的素质。
普设家长学校,提高父母素质。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斯卡亚说过“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要提高父母的素质,父母必须首先受教育,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社会有计划地建立和开设各类父母学校,给父母传授有关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性教育等各方面的知识,转变父母的育人观念,让父母认识到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并努力实践、总结经验,从而在全社会开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局面,减少抵制社会的消极影响,从而减少青少年异常行为的产生,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有计划开展家访活动,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是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还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两眼还是盯在分数上,认为只要孩子考试分数高就好,甚至限制孩子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得孩子有可能成为高分低能、品行不端或是心理不健康的人。因此,为了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除了开设家长学校以外,班主任、任课教师要有计划的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环境,和父母经常沟通教育孩子的方法,征求父母对学校的意见,向父母传授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和方法,提高父母教育孩子的水平。
加强对破损家庭的社会支持。青少年中有父母双方或一方死亡、有父母病残、有父母关系不和、有父母离婚、有父母行为不良的,这种情况称为“破损家庭”。这种家庭影响到青少年的物质需要、情感需要和良好教育需要的保证,社会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具体可以通过搞好孤儿的福利、教养、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接济、加强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缺陷的弥补等各种不同方式支持破损家庭,从而预防青少年异常行为的产生。
使家长教育逐步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在普设家长学校的前提下,家长教育要形成制度。身为中小学生父母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接受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家长教育,以最终获得“合格父母资格证书”为标准,并把其作为单位考核职工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事个体经营和无业的父母要在居民委员会、村、屯的监督下接受家长教育。这就需要法律作保证。因此,各省、市、地区可以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然后在其基础上再制定国家的《家长教育法》。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将父母教育构建成一门学科,放在中等教育阶段开设,使未来的父母在婚前就掌握应有的育儿知识和方法,并具有为人父母的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和心理准备。使家长教育最终达到科学化。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谭兰.养成教育:青少年异常行为的预防与矫治的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06,1:45-47.
[2]王玉凤,任桂英,顾伯美.不同时期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89-90.
[3] ]王敏,张中剑,谢平.关于校园暴力的思考.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2000年会论文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45-450.
[4]杜红梅,冯维.论父母素质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陕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3:26-28.
论文摘要:着重梳理个人担任班主任经历在面对中专生成长中呈现的心理健康、情感思想等教育考验时的应对思路方法、事后的反思,以求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教育实践能力水平。
在中等专业学校任教多年的经历,让我对本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了相当多的接触和一定的了解。应该说近二十年来贵阳市中专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点呈现的明显和清晰的变化轨迹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紧密相关的。回忆和梳理自己在中专教职时面对中专生思想、心理的种种现象问题时,当时的感受、认识、选择的对策、所行的干预、处理、与学生的互动、效果等,印象都还十分鲜活生动。学习接触了“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课程之后也有借助学科理论重新对过往的教学经历进行分析,以提高认识的内心要求,但有所忌惮,在对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认识还极其粗浅、理论水平不足的当下,想要准确全面分析事实状态、剖析自身认识,评价处理方式的的当失误,确实勉为其难,其间的片面、粗糙和谬误,也在所难免,不过从展示来自中专教育教学情境的案例和自己的体会以供同行专家评点的角度应该是有意义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以非师范生的身份入职贵阳市职业教育行当,当时贵阳市中专学校不多,只有十来所,学校规模也不大,当时我校在校生人数500人,其他学校大多超不过此数。那时学生性质有两类:学生班、职工班,职工班学生由其工作单位推荐,不必经过入学考试,学生年龄通常较大,生活阅历、思想成熟往往较我们这些初出校门又进校门的老师要强,不需要老师对其进行思想和心理辅导。学生班入学需参加高考依成绩高低分别录取入读大学、大专或中专。1990年中专招生实行“双轨制”,即同时招收高中和初中毕业生,过渡到1994年停止招收高中毕业生,当时中专学生语数外基础不错,综合素质较高, 90-96年间我校中专录取线高于贵阳一中录取分数线,生源以贵阳城区学生为主,学生中违反纪律或因心理问题引发异常事件的情况很少发生。1997年中专毕业国家不再包分配,生源情况有了变化,学生文化素质下滑,教学和管理问题增多,职工班变得名不副实:学生年龄趋小,不再由工作单位推荐。许多不愿读书、不能读书的孩子由父母押着来读“职工班”,职工班变成“放牛班”、“猴子班”。2000年取消“职工班”,之后大学扩招,中专生源质量又进一步下降,班集体和教学秩序出现混乱,学生不学、逃课严重、与任课老师频繁冲突、寝室管理几乎瘫痪,可以说2000年是本地中专教学管理最困难、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学校和班主任应对不暇地处理各种各样突发事件,不可能有针对地进行学生思想和心理干预。之后几年似乎学生思想的混乱和管理难度在恶化到极点之后渐有回落,但中职学生质量、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已经是在一种相当恶劣的状态维持。2007年中职入学改用注册式招生制度,国家开始宣传和鼓励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政策环境呈向好趋势,但具体到中专学校普遍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和改革的压力,即如何改革调整以增加学校生活对学生吸引力和实现帮助学生求职和成长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开拓性的问题,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实现自身价值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其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几乎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成长中的青少年特别需要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关怀与指导,以弥补他们在之前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感觉到:不管他们呈现出来的问题是什么,“爱”和“管教”对这些孩子都是最对症、最有效的教育方剂。
我所带的班级有一位学生,从小被家里送到足球学校学足球,听说家里投入了不少的钱结果却没有学出来,这个学生文化底子差,父母从来不与班主任见面,孩子本人还机灵,但学习无兴趣,更严重的是个性及精神状态十分的消极、懒散,身上有明显的长期被打击、受压抑的灰色、麻木情绪,从没见他在足球场上踢过球,这些出现在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身上,看着叫人难受,为将此同学拉进班集体,激发其主动性和活力,我安排他担任了班级体育委员、足球队长,体育委员的工作由我做好准备再让他面向全班安排组织,又安排一位体育委员配合他工作,当时我感觉对他和班上许多同学来讲“感受成功”是一服迫切需要的补药,这些学生们尚未踏入社会就已经被打压磨灭得灰头土脸的,具备典型的“失败者心态”,对于他们如果能够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能感受经由自己努力收获成功,是重新唤起他们自信和自我的关键,于是,一段时间内我特别重视足球队的活动,到场地组织催促训练(如果班主任不到场,连人数都凑不齐),为他们邀约比赛对手,组织女同学观战送水,赛后总结鼓励。刚开始这些孩子表现让人泄气:场上互相责怪,吵架,冲动负气,无法配合,每个人都发现别人有问题,从来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尽犯一些低级错误,尽管有一个半专业的球员在队里,我盼望已久的哪怕一粒进球都等不来,我一面继续平衡协调球员关系,一面在所有场合把他们每一点闪光出彩的表现大肆渲染表扬,鼓励球员,又悄悄地给队长增加责任,终于在一个多月以后,球队有了进球,再后来交战有了胜利,这以后我渐渐可以放手了,足球成了班上一些同学的乐趣,他们的精力有了方向,不再像从前没有方向地、破坏性地宣泄青春的力量或者是百无聊赖地软体动物般迟钝、懒散。球队同学精神面貌变得开朗积极活跃多了,影响班级气氛也有了正面改变。
我所经历的一场“群殴事件”使我体会到青少年心理矛盾的尖锐复杂和教师成年人及时干预的重要。
中职学校女生占多数的班集体,学生比较典型的有两种类型,一类学生来自农村、少数来自城市的学生本分老实,不敢惹事,另一类嚣张胆大,急于在群体中在老师的视线外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优越地位,甚至做大姐大,如果不能在班级管理中平衡抑制后一类人的势头,正常班风的树立必然失败,极有可能前一类学生会被迫向后一类学生靠拢依附,班集体就会向恶性状态发展。
2004年我接了一个财会班,有几员女猛将在其中,班干部组建不大顺利,主要原因就是本分踏实的学生不敢或不愿干事管人,而踊跃要求当官的一些学生,一看上去就是那种管不住自己却想掌权管别人,乱干事的人。这天上午有一个地县学生突发急症,我送到医院,忙到一点过钟才回到学校,心里有点隐隐的不安,没有回办公室,走到教室门口听见里面有怪异的声响,一推门,门从里边抵住了,里边的学生听到我的声音炸了锅,使劲推开门一看是几个女生正围殴班上一个女同学,把她打得缩在桌底下,在场的同班同学有看热闹的,有漠不关心的,有吓坏的,没有一个上前劝阻,我当时又气又急,赶紧控制事态,将肇事学生交给保卫科做调查笔录,报告学生科,对现场旁观者调查了解情况训话交代事项,致电被打学生家长接走孩子检查身体,回到办公室整理解决问题思路:要避免被打学生方闹大事情;要防止打人一方结成小团体,下一步危及班级;要帮助班内同学对此事形成一个合适的态度,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尽快平复此是的不良影响。这次事件的五个打人者都有家庭关系异常导致的心绪恶化的情况,调查中能感觉到她们心理上的怨恨、紧张不满甚至仇恨,而在此事件中她们为自己打人找了很多充分正面的理由,好像自己是在为众人出头,主持正义,替天行道,其实根本原因还是给自己的不良情绪找一个宣泄口。被打学生比较典型地体现出为得到同龄伙伴的接纳喜欢而有意无意讨好迎合别人的青少年心理,以致于做出一些不妥当的行为,当穿帮后,反而成了众矢之的,结果她拒绝同学,同学漠视她。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助、思想教育工作中,我认为最失败的就是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的部分。后来我设想了一些方式方法想让这位女生重新融入班集体,发展新友谊,但毕业前照毕业相,她来找我提出不参加,我一再劝解最后她流泪请我理解她,无奈我只能接受自己教育失败的事实。几位打人的学生我要求其监护人到学校,当面分析其打人行为的下作可耻,寻找“替罪羊”心理的阴暗卑劣,要求学生及家长要勇敢面对自己生活和心理上真正的问题,学会处理负面情绪,否则错误的想法恶劣的心态会给自己的将来带来更多的问题和不幸。在随后的班级日常管理中重点关注引导她们开阔心胸,转换角度看问题,多参与集体活动。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内进行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强调说明在青少年教育中和成长中心理疏导、思想的指导是学校教育产生作用的重要基础,尤其对目前的中专生来说虽然学习压力不大,但与同龄人相比有更多的困惑、更少的机会和更复杂的生存困扰,作为离这类学生最近的教育工作者应以最温暖的善意、最彻底的包容接近他们,尽力培育他们,运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直觉和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学会调适心理,拥有健康成熟的心态,与社会一同进步成长。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素质教育 实现途径。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地位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所有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思想问题与认识问题。比如,何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指在学校政治课教学中,结合学生现有思想水平进行道德的、政治的、人文规范教育,培养其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虽然不同时代的政治课教学会打上那一时代的印迹,但是特定社会总环境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受其特定情境影响的同时,必然存在超前的、社会发展要求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它看成单一的,彻底受某一因素的影响而决定全部内容。政治课教学中政治成分绝对存在,但作为人文科学,思想成分才是它的精华。思想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各项素质的高低。
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功用绝非单一项,在完成相应的、或者说有选择的内容之后,必须将重点放在教育者的思想方面。一个思想不健全的人可能造成的伤害更大,一个思想健康而高尚的人即使是平凡的,也是有益的,对他这个人,或者他所在的集体和社会都有积极作用。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承担着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
二、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不是由人们主观随意规定的,而是由素质教育内容、思想政治课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在素质教育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放在首位,而思想政治课则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可见,它的地位不一般。可以说,素质教育每一大类项目中无不渗透着思想政治课的影响。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思想政治课则是素质教育这个灵魂的载体。
2.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诸方面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素质教育性质和方向的作用。
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大潮中,形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存,不同体制学校办学思想的差异,都会对青少年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要让思想政治课在教育中占有突出地位。一旦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削弱或取消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否认它的作用,学校就很容易生产出道德败坏的“人才”和影响社会发展的残次品。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担当着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要真正担当并完成自己承担的素质教育重要任务,必须大胆实践和探索,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1.课堂主阵地要抓住不放。
从教师方面讲,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基本原理和公民品德教育,用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各种正确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从学校方面讲,课时安排不能少,教师要求不能低,考试中的比例不能减,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能降。
2.教师跟上考试要求的步伐。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考试由原来考知识为主改为重综合能力测试。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思想政治教师本身综合能力要先提高。不仅能教好思想政治课,而且要知晓历史、地理、乃至理、化、生等学科有关知识,并与之结合。这也是素质教育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的要求。
3.结合高考要求,教育学生关心时政。
帮助学生订一份时事杂志,要求每天收看收听国内外新闻,请团委、学生会办好广播和板报,并组织时事政治竞赛,养成学生关心天下事的品质,逐步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心。
4.安排和组织好思想政治活动课程。
可利用节假日或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撰写观后感、访问记、调查报告;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社会实际问题,开展小论文写作竞赛,增加学生对课文理论理解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政治教师如没有当班主任,可经常与班主任联系,搜集班级学生的思想情况,便于结合课文理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或参加班级管理小组,协助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
总之,素质教育实施离不开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课程的开展,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着思想政治课程调整、内容更新、教法改进和视野扩大。推动着思想政治课改革,推动着中学政治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我们要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努力奋斗,承担起思想政治课应承担的光荣责任。
何为“TRIZ”
TRIZ是什么?它是俄文缩写转换为拉丁文字,其意义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也有中国专家给它取了一个中国化的名字叫“萃智”理论。
“举个例子,要让干果、种子的外壳和果实分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专家对许多物理现象和发明专利进行研究后发现,通过缓慢加压(大气压)然后瞬间减压,就可以使紧贴在一起的物理性状不同的物质分离开。掌握了这个规律,许多问题就触类旁通了。TRIZ就是这样一门研究发明创造背后的规律、培养创新思维的理论。”创造学专家张武城教授说。
据介绍,TRIZ理论是前苏联学者阿奇舒勒历经50多年,对数以百万计的专利文献加以整理、归纳、提炼和重组,建立起的一整套实用的理论方法体系。
在前苏联,以TRIZ为核心的创新方法学的教育非常普及,TRIZ是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
目前美国、韩国、日本和北欧及西欧一些国家,不仅在高校开设TRIZ相关课程,还面向不同年龄青少年开展相关创新教育。
在我国,以TRIZ理论为基础的创新教育刚刚起步。高校开展的TRIZ理论教育培训,都选择了与目前市场上唯一的专业咨询服务机构---亿维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该公司创新产品业务部总经理林岳,就是中国第一位专门研究TRIZ理论的博士。
创新理论应用成效明显
“TRIZ是解决发明创新问题最有力的理论工具,而CAI(计算机辅助创新)是解决发明创新问题最有力的信息化工具,二者的结合解决了无数的工程难题,也为高校创新教育提供了现实路径。”林岳说。
目前国内已经有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30多所高校与安世亚太公司合作,引人TRIZ和CAI开展创新教育。目前,我国高校中开展的TRIZ理论相关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开设选修课或与高校开设的设计类课程相结合,选修课一般32个学时,学生修完可获得2-3个学分;另一种形式是以TRIZ理论为指导,结合CAI,辅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辅助有课题的在校师生进行创新设计。
TRIZ作为一种舶来品,能否与中国教育顺利嫁接?林岳介绍说,前苏联国家的TRIZ教育重在数理分析,而中国高校在开展TRIZ培训时,弱化推理而强调兴趣引导,注重生活案例和工业案例分析。
在开设TRIZ课程或进行毕业设计时,教师要求学生提交具体问题,在学习期间运用TRIZ理论获得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一大批成果脱颖而出。2007年4月,北京联合大学在毕业设计中引入CAI高校解决方案,学生全部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其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刘峰完成的“手机电池弹片塑料热熔焊接机设计”目前正在申请专利;天津工业大学2004年下半年开始在创造学课程中开展创新能力拓展培训,20余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就申请了专利;东北林业大学31名博士、教授在TRIZ师资培训的过程中,申请了两项专利。
与此同时,一大批接受TRIZ培训的学生在全国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
创新教育需进一步拓展范围
创新理论教育要想在高校中产生更大影响,尚需进一步拓展范围。在日前举办的一场创新教育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TRIZ理论培训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思想武器和“方法论”,不仅仅适合理工科学生,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据了解,复旦大学正计划将TRIZ理论引入艺术人才的培养领域。
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宗旨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加强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在一次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议上,70多所高职院校的领导表示希望引人TRIZ理论培训。将创新理论教育与高职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且头脑思维灵活,富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