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时间:2022-11-09 03:53: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第1篇

一、健全网络,明确分工职责

几年来,学校一贯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并坚持纳入学校长远规划之中,建立较强的组织网络,成立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不断调整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已基本形成了校长室、中层、教师、家长、学生、后勤六级组织管理教育网络,做到层层把关,职责分明。

每学期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辅导技能、技巧的培训。由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心理咨询室的个别辅导及心理放松室的工作,建立“秦老师信箱”,并设立“欧阳热线”。召开心理骨干教师会议,明确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任务。结合区教育局进行“导师制”的研究工作,培养受导学生写好“成长日记”,“导师”认真记载辅导过程,记录成功个案。由大队辅导员负责学生辅导委员会,利用红领巾广播、红领巾电视,利用大队部黑板报,大中小队活动等阵地开展富有趣味的、轻松愉快的心理健康活动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组织开展好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优秀的心理教育方法,让每个家长都能初步了解心理教育的知识和途径,避免不良问题行为的发生。2003年至今,共举办12期“优质家教,心理健康公民道德教育”专题辅导班,其中包括聘请“知心姐姐”杂志社专家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聘请成功家长亲历讲授育儿经验。

多层次、全方位唤起师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使孩子有个水晶般美丽、可爱的心灵。

二、营造三大氛围,陶冶愉快心境

为让学生在舒适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我们着力营造三大氛围: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亲切友善的人文氛围以及赏心悦目的环境氛围,让孩子们从中拥有快乐的心境。

1.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我们的“三唱两跳一队日”活动,早晨,周一唱国歌,周二唱队歌,周三周四跳欢乐健身舞,周五唱校歌。午后校园响起轻松愉快的音乐,这是“小小心育团”的成员为大家播放的音乐,让大家在音乐中舒缓、调节半天来的紧张心情。美妙、动听的音乐中,学生时而欣喜、时而低唱、时而陶醉、时而遐想……此时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他们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放学时,悠扬的萨克斯旋律“回家”送孩子们离开校园。

2.营造亲切友善的人文氛围。我们提倡师生之间民主相处、朋友相待,对于不良的问题行为,也建议教师正面引导,用心去交流,以情染情,让学生在温暖和亲切,尊敬而又友好的氛围中自觉地变得健康、守纪、活泼。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还必须在同学间创设友好热情、温暖而无歧视的氛围,我们在大中队干部中设立学生辅导委员会,让委员会的学生和大中队队干部发动队员开展“营造友善、温暖、文明而无歧视的环境”、“手拉手,为需要帮助的伙伴出力”、“让世界充满爱”等系列活动,让一些缺乏家庭温暖和孤僻的儿童、家境贫困的自卑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感受到同学的亲情、集体的温暖,从而变得自信、开朗而健康。

3.营造赏心悦目的绿化氛围。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高高的树、平整的草坪,还有一块块写着各种名言和富有诗意的优美句子、立在花丛中的各具形状的牌子。那是后勤处的同志为了让学生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美丽的绿色,领略到大自然之美和校园环境之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营造愉悦的心境而布置的。

三、优化阵地建设,健全学生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自己的阵地,我们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让心理专职老师欧阳玲在心理咨询室接待,对于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进行记录和资料积累。另外,我们对全体学生开设了心理放松室,让学生在课间、午后去心理放松室捶捶沙袋、玩玩扑克和玩具,进行正常的心理宣泄,减缓心理压力。

其次,我们建立了“秦老师信箱”和“欧阳热线”,让学生有什么心理困惑和疑问可以直接给“秦老师信箱”写信或与欧阳老师通电话。对于学生来信,秦老师都一一找他们谈话进行了个别心理辅导。对学生的电话咨询,欧阳老师也进行了耐心而亲切的辅导,使受辅导的学生大多都解决了心理困扰。

再次,我们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的阵地,每周三中午通过广播教全体学生学做心理保健操,让全体学生从中获得舒畅平静的心情。由大队辅导员秦老师负责学生辅导委员会,利用红领巾广播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专题广播,利用红领巾电视播放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品,利用大队部黑板报出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大队活动,布置并辅导各中队长开展富有趣味的、轻松愉快的心理健康中小队活动,并在黑板报的一角开设心理健康专栏。

四、抓好“心辅”队伍,提高心育质量

一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更在于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全体学生充分发挥潜力,达到最佳水平。为了对全校三千多名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重视抓好班主任队伍,努力提高心育质量。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培训

我们在每个学期初对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培训,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孙义农教授作专题讲座,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心理健康专家报告”录像;由持心理上岗证的钱琴副校长和辅导员秦老师以及教科所主任、心理骨干教师倪学文、教导主任吕雁南等为大家分别上了《教师怎样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心理辅导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心理辅导优秀教案举例》、《人际交往的良好方法》、《教师礼仪》等。逐步引导教师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一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同时我们还采用聘请心理教育专家来校作讲座,邀请知心姐姐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团沈农华教授作《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讲座。让专家站在理论的高度引领大家高起点看心育,扎扎实实从一点一滴搭建心育工程。同时学校还派教师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研讨活动,让外出学习回来的教师采用讲座、示范课等形式向全校教师作汇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书自学考试。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教师的心教理论水平和辅导技巧,从而涌现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土专家”。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操作

在各班主任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该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让心育真真正正地服务于学生呢?为此我校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形式:结合科研课题注重经验积累,平时让教师写教育随笔,让学生写成长日记,每一学期上交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和优秀教案。注重资料的积累,成果的展示,每个教研组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集》、政教处编的《导师制案例集》等成为我校心育工程的成果推出,更是成为引领教师继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3.做好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工作

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无疑取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2002年11月倪学文老师和章九英老师的两堂课《学会合作》及《笑对人生》,作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起步,使大家深深地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教育学生的重要性和实效性,于是大家一起尝试、探索。终于在2003年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大规模展开,四五年级每班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特别是在2005年5月举办的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大展示和五六年级的心理健康小品设计和拍摄中,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实实在在地走进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同时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仅限于对本校教师的引领,同时也引领了南浔区的心理健康教育。

4.每两周上好一节心理辅导课

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我们的“服务学生”宗旨中得到普及,取得更广泛的作用,每学期,各班主任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自己的班级管理计划。每两周结合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举行一次高质量的心理辅导课,及时有效地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释放心理,获得一份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结合团队活动,开展同伴辅导

少先队活动、社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一共同点,那就是重活动、重体验。为了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队员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塑造完美的心灵和人格,我们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社团活动、少先队密切结合起来,使之具有可行性、生动性、活泼性和可接受性。

在活动中,开展孩子们喜爱的同伴辅导活动,如“赶走烦恼小妖精”、“快乐你我他”、“幽默笑话赛一赛”等生动有趣的小队活动。在中队活动中,如“欢乐大本营”、“争做自信的好队员”、“面对挫折我不怕”等生动有效的中队活动。本学期我校还在各中队心理辅导队活动地基础上,开展了“感受快乐好处多”的大队活动。活动中,大队长对各年级的队员代表分别抽查了各方面的心理知识,队员们应答如流。队员们还谈了自己怎样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的心理感受,从而呼唤每位队员都大胆自信地喊出:“我能行,我很棒”,把大队活动推向。

我们还充分利用少先队宣传阵地进行教育,如利用广播进行“心灵之约”专题广播,教《快乐属于你》等轻松活泼的歌曲;利用大队部板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利用红领巾电视向全体学生播放心理健康教育小品,这些小品都是队员在辅导员指导下自编自排的,既培养了队员的能力,又行之有效地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教育。结合“书香校园”的创建,本学期全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表演比赛,61个班,61个节目,精彩纷呈,在经典诗文的或歌或诵中,领略中国文化的精髓,陶冶健康的情操。

此外,我们还注意发挥红领巾小记者的作用,让小记者们积极向新闻媒体宣传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和成果,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外界的交流。

六、辛勤浇灌心花,结出累累硕果

在长期的、全面的、系统的、务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中,取得硕果累累,具体表现在:

1.教师心理素质增强、心育理论和技巧日益丰富

“拥有一份快乐的心情就拥有世界的一切”,教师在心理辅导孩子的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心怀感激和心存幸福的教师越来越多。这份心境使得教师能从正面,亲切、友善地对待孩子,使孩子们心灵得到阳光的照耀,让孩子倍感温馨和快乐。

其次,教师的理论水平也获得提高,各级各类获奖甚多。其中,倪学文老师的公开课《放飞想像》获市首届心理教育辅导课赛课一等奖,优秀教案《学会合作》也获市一等奖。《放飞想像》、《我的朋友在哪里》、《学会合作》等课在区、市观摩课中或好评。陈小乡老师的心理教案《我能行》获市三等奖,个案设计《让孩子心里充满阳光》获市二等奖。章九英老师的优秀教案《笑对生活》获市二等奖。秦玉琴老师的论文《在活动中培养自信心》在市少先队论文评比上获奖,秦玉琴老师的论文《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多彩的活动之中》在区心理健康交流会上交流。周建荣老师《谈健康心理品质和培养》、《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等多篇于《小学教学改革小实验》等报刊。2007年学校有9位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还在全国“健康杯”中获二、三等奖。学校同时还被评为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2.学生身心得到发展,自信心得以提高

许多学生在教师的心理辅导后,情绪变得积极了,自信心也增强了,人在积极的情绪下总能把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于是大多数学生的潜力都发挥出来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区里每年的学科质量抽测,我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学生不仅具有乐观、向上、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身体的发展,使身心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深入细致,学生问题性、攻击明显减少

学生偶尔发生的攻击,教师能及时进行个别辅导,以心辅心,以情染情,使学生在良好情感的熏陶下变得正气、健康、活泼、开朗。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校学生呈现自信向上,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

4.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美育的发展

自信活泼开朗的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各项艺术类的比赛,如“十佳小歌手”、“十佳小乐手”比赛,舞蹈比赛,小品比赛,合唱比赛及鼓号队、铜管乐队比赛。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好,各项竞赛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舞蹈获市区一等奖,鼓号队获市、区金奖、一等奖,田径、三棋获区比赛第一名。学校连续多年获区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回顾心育历程,滴滴汗水,点点收获,我们深感成果来之不易;展望未来日子,我们深感心育永无止境。相信有我们的精诚所至,一定让校园更亮丽,使水晶般的心灵更熠熠生辉。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1、通过开展“三生”教育,使我校进一步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我校的德育工作特色。

2、通过开展“三生”教育,使全体师生懂得珍惜生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使全体学生从小就掌握必要的生存知识,克服当代少年儿童那种娇宠依赖的不良品质,提高生活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3、通过开展“三生”教育,促进全体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从小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会社会生活的幸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活动实施的背景条件

我校座落在翁源县县城中心,占地面积11142㎡,建筑面积10739㎡, 各种教育教学设施和教学场室基本能够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我校拥有一支业务能力比较强的教师队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副高级)1人,小学高级教师85人,中学一级教师7人。本科学历53人,专科43人。持有心理健康教育B证的教师4人,C证的41人。

我校一向来重视开展安全教育,把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最重要位置。同时,近几年来通过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组建了一支教学能力比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这是我们开展“三生”教育的良好基础。另外这两年通过教育创强,学校的设施设备、功能场室有了明显的改观,能够满足开展一系列德育工作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按照我校的德育理念进行布局和更新。目前我校已经编印了3套德育校本课程:《安全教育读本》、《礼仪知识读本》、《生命教育读本》。为进一步开展“三生”教育提供了基本的教材。

目前,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每个家庭孩子都比较少,导致小孩子被过分溺爱,孩子应该做的许多事情都由父母、爷爷奶奶代替了,造成大多数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生活能力也比较差。为此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在学校开展“三生”教育才能培养好现代化的接班人,才能真正让学生健康成长。

三、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学校德育育人的管理机构

1、健全领导机构,重视德育创新研究,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协调发展。

2、制定科学可行的“三生”教育计划(学校计划、德育计划、少先队计划、班级计划、活动计划、方案、活动小结)、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教育评价等,保证活动有序开展,突出以渗透教育功能的针对性、实践性,有效地引发受教育者参与活动的兴趣。

3、加强德育校本课程的研发,课题研究的指导,做到措施到位、经费保障、及时汇报、适时指导,不断将课题研究推向科学化的境界。

四、实施内容

(一)构建主题文化 打造善美校园

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教育环境,开展“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教育,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校训摆放:在求真楼正面贴校训:全面、严格、勤奋、活泼

2、教学楼命名:原科学楼命名为求真楼,南楼命名为求知楼,北楼命名为求学楼

3、依据我县是兰花种植大县,在求学楼配以宣传兰花的文化板块,使学生能够识兰、赏兰、写兰、画兰、颂兰,从小感受兰花的高贵、温馨、香溢。在求知楼配以生命与水、生命与饮食、生命与运动、生命与挫折、生命与环境五大主题的宣传栏,使学生了解珍惜生命与保护环境、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积极参加运动等等的关系,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4、在求知楼和求学楼的适当位置张贴图文并茂的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和《三字经》,让学生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5、在求真楼的学校墙报栏设置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少先队知识教育、德育知识、社会与科学、创建和谐校园、卫生与健康等8块教育专栏。这些墙报由五、六年级的学生动手出版,要求每个学期出版三期。在求真楼下还设置学生作业展和学生作品展。

6、学校图书角:在求真楼下开设学校图书角,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图书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做到天天有桌椅、有书架、有图书。

7、班级文化建设:

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让课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的氛围,营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结合学校的善美主题文化设立班级目标、班名、班徽、班级口号等。各班根据班级目标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

(二)以开展“三生”教育,推进 “政德”“师德”、“学德”建设

1、通过师德教育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要求全校

老师认真学习安全知识、生命教育知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老师们言传身教,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贯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2、以“幸福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立足点,在教师中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教育活动,提高师德素质,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3、落实韶关市中小学教师“十要十不准”。

4、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富有激励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对待挫折、珍惜生命、爱护生活环境,勤奋向上的品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促进学生幸福生活,健康成长,我校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学校成立了以何新旺、赖丽萍、张海霞、曾庆成、黄清花、华琴花、陈启珍、邓丽丽、刘丽琴、张远红等十位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收集整理,作为向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的依据。

2、全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更新观念,高度清醒地认识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工作中。围绕韶关市“厚德弘善感恩励志”的德育核心理念和我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问题学生的结对帮教制度,落实帮教措施,建立结对帮教档案。

3、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研讨;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情况纳入学校教育德育工作的年度考核之中,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观摩评比活动;设立网上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设立心理信箱;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集体辅导。班主任利用心理健康课,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地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另外,每月一次,利用国旗下讲话,对一些共性问题,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集体心理健康辅导。

(2)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环境布置考虑到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考虑到了儿童的审美特点,让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每周二~周五的最后一节课开放心理咨询室,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由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在心理咨询室内门外设有“心理咨询信箱”,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进行咨询。

(3)个案教育。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作为个案对象,以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两种方式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的方式进行。

(4)博客互动。在我校网站上,心理辅导老师建立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中另开心理专题,欢迎学生、老师、家长等的咨询,拓展心理咨询的对象、时间、空间,更为便捷、互动,有一定的实效性。

5、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四)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礼仪教育,使学生掌握日常礼仪知识,养成文明礼貌的品格。

1、组织礼仪教育主题班会:各班每月一次礼仪教育主题班会,做到有内容、有教案、有效果。

2、组织礼仪知识竞赛:每学期组织一次礼仪知识竞赛,通过竞赛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日常的礼仪知识,提高礼仪知识教育的效果。

3、利用黑板报、校讯通、升旗讲话等渠道开展礼仪知识教育。

(五)开展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和生存能力。

1、每月组织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掌握消防知识、交通安全知识、防溺水知识、防暴力伤害知识以及地质灾害的自救自护知识。

2、每学期进行一次安全知识检测考核。

3、每月举行一次安全应急逃生演练。

4、利用黑板报、校讯通等途径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六)开展生存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1、经常性开展生活常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提高 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提高。

五、活动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制定实施方案(2015年2、3月)

(1)确定目标;(2)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

第二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5年4月)

(1) 通过贴宣传标语、教师大会、升旗仪式、家长会、校讯通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2)创建韶关市德育特色创新与发展活动启动仪式。

(3)创“十无”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和实施阶段。

(4)道德讲堂活动的启动及实施。

(5)家长学校活动的开展。

第三阶段:学习、规划、启动阶段(2015年5月)

(1)组织学习,明确活动实施的意义和具体方案;

(2)开展生命教育、礼仪教育活动。

(3)德育校本课程的研讨。

(4)校园文化建设。

(5)道德讲堂活动的实施。

(6)家长学校活动的开展——家长学校优秀教案的撰写评比。

第四阶段:活动具体实施阶段(2015年6月——2015年5月)

(1)进一步明确开展“三生”教育的方法、途径,形成我校的德育特色;

(2)少先队

环保教育活动的开展; (3)开展政德、师德、学德活动;

(4)请专家到校指导工作。

(5)家长学校活动的开展;

(6)《道德讲堂》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五阶段:年度总结(2016年6月)

(1)对教育活动进行总结,撰写活动情况报告;

(2)进行经验交流。

(3)资料的归档整理。

第3篇

一、营造人人参与的教育氛围

心理教育工作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教育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体教师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班主任队伍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更要积极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充分运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与学生工作当中去。而任课教师则要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疏导,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教育。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开设心理辅导课的同时,学校还要建立心理辅导室,将对学生的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结合起来,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心理活动课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让心理活动课与他们一起分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与疑问。除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室的开设,还要联合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心理教育网络,多方面共同推进,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 保护自尊。自尊心是人们要求社会和集体对自己人格尊重的一种情感,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尤其是那些调皮、内向或学习后进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尊重和呵护,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因素,消除不良习惯,重新扬起学习的风帆。

2. 树立自信。作为班主任,要时刻让学生相信“我能行”。因为老师的肯定、认可,是学生建立自信的金钥匙。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类生存的根本欲望来自于社会的肯定,因此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是一个值得喜欢的人十分关键。班主任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让他们增强自信,勇敢挑战困难,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重新塑造自我。

3. 磨炼意志。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差,经受不了挫折和失败他们怕吃苦、怕困难、怕失败,往往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失败,而一蹶不振,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确实令人担忧,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四、多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1. 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班主任要利用好班队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学期初制订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组织评选“最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报告”、“最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等,引导班主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水平。

第4篇

(一)定位: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通过评估鉴定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达到的发展水平,而更多地在于通过督导评估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水平。基于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将以我国现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为依据,更多地着眼于在中长期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可能达到或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是一种导向性的评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将通过评估引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一方面将通过评估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将通过评估强化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即积极心理学的取向,督导评估方案通过引导中小学校创造积极条件,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二)构想: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仅涉及到学校层面的专业工作,同时也涉及到政府层面的政策保障与组织推动。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将分对政府的评估及对学校的评估两方面进行研究,两方面侧重点各有不同:对政府的评估侧重于机构建设、发展规划、政策保障以及工作举措等;对学校的评估侧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作与特色化工作。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在指标确定方面将参考我国现有各地区开展的教育督导评估方案,总体上分基础建设指标与工作成效指标,同时考虑到我国各区域发展的差异,在研制评估指标时将根据区域特征对基础建设指标与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分别提出层级指标,分别为A 、B、C级。A级指标将作为发达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B级指标将作为中等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C级指标将作为欠发达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

二、督导评估专题方案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对政府的督导评估研究

1.对政府的督导评估指标研究

■基础建设指标:

(1)组织机构

A级指标:组织机构配有独立的办公室与必要的办公设备,并与相关部门具有一定的联合度(妇联、团委、文明办等);

B级指标:组织机构配置独立的办公室与必要的办公设备;

C级指标:建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2)人员配备

A级指标:配备一名专职人员,并有多名兼职人员;

B级指标:配备一名专职人员;

C级指标:配备一名兼职人员。

(3)经费保障

A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并逐年递增;

B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

C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

(4)队伍建设

A级指标:在中小学包括职高设立心理教师岗位,按照1:400的标准配置专职心理教师;

B级指标:在中学包括职高设立心理教师岗位,按照1:600的标准配置专职心理教师;

C级指标:在高中包括职高设立心理教师岗位,按照1:1000的标准配置专职心理教师。

■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

(1)发展规划

A级指标:有近期及中长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规划制定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符合区域发展特征;

B级指标:有中长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五年或十年);

C级指标:有近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年度)。

(2)工作举措

A级指标:开通心理辅导热线,为本区域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B级指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评选,推动本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

C级指标:每年举行两次及两次以上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规活动(如培训、宣传、专题研讨活动等)。

(3)工作成效

A级指标: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经验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力,特色经验受到省级以上媒体报道;

B级指标:区域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鲜明;

C级指标: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常规工作全面展开,效果明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政府部门)

2.督导评估承担主体研究,包括什么机构组织督导评估、派什么人去督导评估、与现行教育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或督导处)的相关性。

(1)教育部对省的评估承担主体研究

教育部各司局机构中,基础教育一司职责包括“指导中小学校的德育、校外教育和安全管理”。在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属德育工作范畴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可以作为组织督导评估的承担主体。

在教育部对省的评估人员构成中,可以考虑如下配置: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行政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国家教育督导团相关督学及督导员、国家教育科研机构负责人、心理学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督导。

鉴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一司在组织对政府部门心理健康教育督导的过程中,应与现行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保持协调与合作的关系,既要独立组织督导,又要保证国家教育督导团的相关成员参与其中,以使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成为国家教育督导的常规部分。

(2)省对市、县的评估承担主体研究

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负有“统筹全省教育督导工作,负责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全省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和有关章程,并进行监督、检查”等职责,因此,在省对市、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中,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理应成为组织督导的主体机构。

督导人员构成可有如下配置:省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相关部门(基础教育处)领导、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相关督导员、省级教育科研机构负责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督导。省级督导主体与现行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一致。

3.督导评估的实施及结果运用

(1)督导评估的实施方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的实施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发展性原则。必须以促进地区和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引导学校通过科学规划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使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

2.全面性原则。坚持面向每个地区、每一所中小学校,在具体工作中采用的评估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都必须坚持以全面评估省域内的学校为前提。

3.动态管理的原则。实时对地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复查,不搞"终身制"。经复查发现问题,责成限期整改。

■教育部对省的评估实施方式。

1.省级自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自评领导小组,并组织评估小组,对照教育部制定的督导评估内容要点和评估方案,每年进行一次自我评估。

2.教育部复查。教育部每年汇总分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评结果,并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复查,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限期整改的意见。复查工作至少每两年一次。

3.教育部抽查评估。教育部根据省级自评和国家级复查结果,视工作需要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分期分批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综合性督导评估,系统地分析其工作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和整改建议。

■省对市县的评估实施方式。

1.申报评估。由省制定并下发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并制定评估标准与进度。各地(市)根据督导评估标准制定本地市建设进度,并根据该规划定期(每年一次)向省教育厅提交各县(市)建设进度与任务完成情况,再由教育厅组成督导评估小组对各地申报情况进行初步验收,对申报验收通过的地市进行实地验收。

2.实地评估。由省教育厅组织相关地市组成实地督导评估小组,对申报通过的地市进行实地验收。

(2)督导评估的方法与手段。

■教育部对省的评估方法与手段。

1.把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分析,确定评价等级。定性的评估要在通过“听、看、查、访、议”等形式取得客观的数据、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的评估要认真核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要时进行实地测查核实。评估时既要对各级指标所包含的要素逐一评价,也要对各级指标综合考虑,按照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给出的等级评估标准,逐项逐条定等量化。评估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绝大多数系指90%以上,大多数系指75~89%。

2.评价时应注重实证性的考察,如现场观察、访谈、问卷、座谈、查阅教案和学生作业活动情况、抽样测试、分析地区和学校的原始记录和档案等,广泛收集信息,全面了解情况。对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评估认定省域内中小学校三个方面工作达成度和等级情况,主要的成绩和不足,形成督导评估意见。

3.督导评估结果信息反馈,内容应包括三方面,即主要成绩与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要求,同时附上评价成绩表与评估等级结果,使每所学校找准问题、明确方向、认真整改。

■省对市县的评估方法与手段。

将基础建设指标作为评估必备条件,在“申报评估”阶段完成,由各地政府部门以自查的形式检查验收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建设情况,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经费保障以及队伍配置等。

实地评估重点考察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根据省教育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与评估标准,结合通过政策验收的评估申报情况,组成省教育厅挂帅、各地市代表为成员的评估小组,对各地市进行交叉验收。评估前制定量化(数字化)评估标准,进行逐项验收。

(3)督导评估的结果运用

督导评估结果将定期公布,并纳入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工作或有关学校的教育质量考核标准,或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先进单位”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文明单位”评审。

■教育部对省的评估结果运用。

1.建立督导评估结果通报制度,教育部、省教育厅应当及时公布督导评估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2.国家督导评估结果以书面形式抄送省人民政府及同级党委组织部门,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和和分管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3.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教育建设项目立项、专项拨款、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4.教育部根据督导评估结果,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省(区市)给予表彰;对工作存在问题的,及时促其整改;对问题严重的,视情节予以通报批评或“黄牌警告”。

■省对市县的评估结果运用。

省教育厅每年度公布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报告,并对验收合格单位、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建议联合各省文明办联合出台奖励办法)。除精神奖励外,物质奖励与各地市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到位、实际建设情况挂钩。对完成整体工作先进的地市奖励与文明单位、文明城市评选挂钩,地市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或实施人、先进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该项奖励与职称评定、晋级等挂钩,有条件的可以以政府名义给予记功表彰。对完不成进度的地市降低下一年度的奖励比例和名额,并取消文明城市的申报评比资格,取消完不成建设任务地市的教育系统省级文明单位的评比资格,减少该地市其他行业省级文明单位的参评数量,完不成建设任务地市的教育负责人二年内不得评先、晋级,对完不成建设任务的学校及其负责人,建议也采取同样措施。

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各地市中小学校园事故发生率、学业成绩提升幅度与稳定情况纳入考核评估范围。

(二)对学校的督导评估研究

1.对学校的评估指标研究

■基础建设指标:

(1)组织机构

A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健全、运作良好,并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网络;

B级指标:学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分管领导,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与学校其他部门有配合度;

C级指标: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

(2)师资力量

A级指标:学校按照1:400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B级指标:学校按照1:600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C级指标:学校按照1:1000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3)辅导室建设

A级指标:学校心理辅导功能室齐全(至少建有团体辅导室与个体辅导室),开通心理热线、应急电话(有条件的地区开设网络辅导,如QQ心理辅导、电子信箱心理辅导等);

B级指标:学校建有个别辅导室,配置空调、电话、桌椅等基础设施;

C级指标:学校建有团体辅导室,配置图书资料、心理检测软件等基础用具。

(4)辅导课开设

A级指标:学校每班隔周开设心理辅导课;

B级指标:学校每班每学期开设5节或5节以上心理辅导课;

C级指标:学校每班每学期开设3节或3节以上心理辅导课。

(5)经费保障

A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经费预算,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并逐年递增;

B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

C级指标: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经费预算。

■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

(1)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

A级指标:学校每学期分别向学生、教师、家长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不少于1次;

B级指标:学校每学期分别向学生、教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不少于1次;

C级指标:学校每学期向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不少于1次。

(2)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及效果

A级指标:学校心理辅导课内容贴近学校学生需求,并形成完整的系列,教学效果明显;

B 级指标:学校定期(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开展心理辅导课的公开研讨活动,评价心理辅导课的效果;

C 级指标:学校有心理辅导课课程计划,并根据课程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有开课记录。

(3)心理辅导室的专业工作

A级指标:学校定期(每学期两次)召开典型个案研讨会,评价辅导效果;

B 级指标:学校有完整的、年度心理辅导台帐;

C 级指标:学校个别心理辅导一案一表,有完整的辅导记录。

(4)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

A级指标:学校利用心理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B级指标:学校设立心理委员,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

C级指标:学校设立心理社团,依托学生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及同伴辅导。

(5)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及效果

A级指标:学校师生关系融洽,校园生活满意度高;

B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浓厚,学生心理求助意识强烈;

C级指标: 学校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6)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与影响力

A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经验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力,特色经验受到省级以上媒体报道;

B级指标: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鲜明;

C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常规工作全面展开,效果明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中小学校)

2.督导评估承担主体研究,包括什么机构组织督导评估、派什么人去督导评估、与现行教育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或督导处)的相关性。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应作为专项督导评估,由学校所属地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组织实施。督导评估组人员构成应包括所属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相关部门负责人、督学及督导员、教科研机构负责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及其它相关人员。学校的教育督导主体与现行教育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一致。

3.督导评估的实施及结果运用

(1)督导评估的实施方式。

A.学校自评。

学校结合年度工作总结,每学年进行一次自评;学校自评应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并有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社区、校外教育机构、共建单位的代表参加。学校应形成自评报告,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上级教育督导部门。

B.县(市、区)督导评估。

县(市、区)教育督导评估按照三年一轮的原则要求,统筹规划辖区内中小学督导评估的周期与数量。主要任务是:开展过程性的随机督查,指导(参与)学校自评,了解学校自评过程和结论的依据,并判断其可信度,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并形成书面评估报告,反映评估过程、描述评估结果、说明评估结论的事实依据,指明成绩与经验、问题与建议、重大问题限期整改的期限等,使学校明确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努力方向。评估报(下接第17页)(上接第9页)告主送被评学校,报送上级教育督导室,抄送有关部门。

C.省市督导评估审查。

采取随机抽查形式,对县(市、区)及其下属学校教育督导评估的结果进行复查;误差在5%以内的予以确认,误差超过5%的不予认可。

(2)督导评估的方法与手段

督导评估方法:采用分级周期式的抽样督导评估方法。即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所辖学校在三年内应受到县区级督导评估一次。省市级评估可以五年一周期,即在县区级督导评估的基础上,在五年内对各类学校抽取不低于1/3的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县区级督导评估中对已被省市级督导评估的学校在三年内可以不再重复进行督导评估。

督导评估手段:采用“听、看、访、评”四步法的程式。

听:听学校领导汇报,了解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方法、措施以及经验和效果。看:看现场、看材料、看设施、看环境、看师生的精神状态。

访:访问师生了解情况。通过座谈、填写问卷收集相关信息。

评:在听、看、访的基础上作出综合评价。评价要充分体现出督导评估的发展和导向作用。

(3)督导评估的结果运用

督导评估结果将定期公布,并纳入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工作或有关学校的教育质量考核标准,或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先进单位”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文明单位”评审。

A.经过督导评估后,认定一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为县级、市级、省级三个层次。

B.申报程序。

县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中学由学校申报,小学由中心小学(学区)申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市(地)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省(市)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由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C.确认与颁牌。

定期公布督导评估结果,并给经审批认定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正式颁牌。

第5篇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健康更为重要。

对于像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的初级中学而言,由于缺乏优质生源的带动作用,不少学生家境困难,家长迫于生计对子女疏于管教,且由于家长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发展不良,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意识弱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问题。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基于此,我们尝试着在学校探索构建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开展个案研究。

二、“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的含义

按照近年来小升初的各初级中学学生来源分析,近几年,我市小升初招生采取的是以下程序:首先是“名校办民校”的初级中学设置考试招生;其次是第一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公办的、有特色的学校和省一级以上的中学;再次是第二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普通公办初中,而到普通公办初中的第二批电脑排位生还有20%左右较好的学生转学到第一、第二类型的学校,这里指的“非优质生源”就是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留在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的学生。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生源按此分类就属“非优质生源”,也即通常所说的C类学校。

三、研究过程及初步成果

(一)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框架

学校在校长室的统筹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搭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设施设备,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指导。

1.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架构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相关设施设备

学校教导处、政教处根据学校要求,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所规定的要求及目标,结合非优质生源的特点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这一实际情况,对三个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了全面的规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课时、师资等方面得到根本保障;同时,制定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加大了对心理咨询室软硬件的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合作,专门在我校开设心理C证班全员培训,目前,我校92名专任教师中有85人经过了C证班的培训,还有4人获得了B证;同时,政教处还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主题班会评比、班会课教学设计评比,以赛代培,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师们也纷纷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学科教师也针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学校努力搭建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

(二)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在课程上对初中三年进行全面规划,一是保证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原则上初一、初二0.5节/周;同时,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还专门设置“青春期心理卫生”等专题讲座或活动。初三不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如“初三中考人生规划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和考前心理调适”等。二是通过各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学校要求各科备组每学期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把教科书中可以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列出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每学期提交至少一个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教案。三是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每学期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或实践活动。

2.充分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政教处对每周的班会课进行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间段拟定相应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开展活动。例如:初一以“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尽快适应初中生活”为主线;初二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线;初三以“克服困难,向发展目标迈进”为主线,分别有“学会学习篇”“学会交往篇”“学会生活篇”“悦纳自我篇”四个专题,下设“驾驭中学的学习”“唱响自信之歌”“感恩教育”“画出人生彩虹”“心有他人天地宽”“战胜紧张、笑面人生”等几十个子标题,这样既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为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针对性地选择主题班会提供了指引和方便。

3.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政教处、校团委每年5月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例如:2011年开展了“关注成长,呵护心灵”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的评比活动以及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的比赛,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海报展,并定期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让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每年11月份学校还举行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展示个人的特长、才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开设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健康网,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本校非优质生源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2009年5月,我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校长直接领导,心理专职教师具体负责。随后学校投入资金购买了智为学校心理管理系统,系统提供了心理测评、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心理预警、心理案例分析等功能,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建立有效的“预防、预警、干预”三预保障机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因材施教提供了一个先进的软件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我校从起始年级开始,逐步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而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制度化到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适性和个案研究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但部分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习压力较大,学习适应不良,具体表现有:讨厌做作业,怕教师提问,害怕考试,讨厌上学以及不适应学校的生活等;(2)人际关系不和谐,部分学生孤独感较强,人际交往和人际冲突较多,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3)情绪自控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敏感,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

2.团体心理辅导的状况分析

我校定期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例如,对学困生,级组及班主任会对他们进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情绪的相关辅导;针对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青春期的健康辅导;初三则进行以自信、健康、科学为主题的毕业生心理调节团体辅导,务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

学校德育处教师何智锋和级长施捷骥对特殊学生这一群体的家庭背景与特殊心理的形成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对特殊生现象的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及个人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据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五)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积极参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与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的相关活动,如:2011年4月,我校初一级部分师生参加了由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承办的“雏鹰展翅,成长有我”的广场咨询活动。2011年11月19日,初一部分学生家长又参加了“同在蓝天下――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走进流花街社区大型心理活动日”活动。另外,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老同志也十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活动,例如:黄永波老校长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对新生进行校史教育和“小升初心理调适”的专题讲座,同时也为家长进行“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升学问题”的专题教育,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校和生活打下基础。学校积极通过家长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个别交流、邀请家长参与活动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近几年,由于学校上上下下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大多数学生在校都能开心地学习、生活,能正确面对各种问题,近年学校非正常辍学率、违法犯罪率等均为零,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好评。

四、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向

在我校这样的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虽然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目前,本校只有一名专职心理教师,而且,由于编制等方面的限制,还要承担思品学科的教学任务,真正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难以保证,面对全体学生的工作难以大规模展开。而其他具有心理B、C证的教师同样要承担各自学科的教学任务,能投入到专门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力相对较少,多数时间是通过学科教育渗透,这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我校这一类的非优质生源学校,特殊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更显得教师力量的薄弱。所以,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在此类学校应多设置1~2个专职心理教师的编制,给予心理教师应有的地位。

2.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与优质生源学校相比,非优质生源学校的家长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简单粗暴,放任自流,对孩子缺乏关心、教育和心灵上的沟通。在这方面,学校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接下来,还要继续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及时互相反馈学生心理状况,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3.继续探讨特殊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学校而言,特殊生的转化任务很艰巨。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家庭问题、学习困难等问题需进一步深入了解。虽然每次的心理辅导可以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但由于特殊生个体差异导致的不可控因素出现教育反弹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心理教育的作用能延续和持久是我们接下来要继续努力的研究方向。

第6篇

一、“色香味”俱全的心理课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各级中小学的课堂中,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载体。江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江苏省教育厅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向全省中小学推荐使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小学、初中、高中须每两周开设不少于1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一硬性规定不仅让心理活动课有课可上,有本可鉴,有料可研,更是把一线心理教师的精力聚焦到了对心理课堂实效性的探究上。

但从目前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好课或有效课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对一节课的评价还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没有考虑到课堂效果的延伸,课堂结束环节也很少有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索实践的问题或拓展方案,也很少考虑到学生对课堂评价的意义。那么,究竟怎样的一节心理活动课才更有实效性?我认为一节有效的心理活动课不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内悟于心,外践与行,令人“回味”无穷。

1.“色”――精选课堂形式,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色”,我认为是活动形式、活动主题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感知上面的),根据注意的特点,新奇的、有趣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心理活动课的形式应该多样,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

一节有效的心理课,在教师刚刚进入的时候就应该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联结,一种好奇的联结,一种充满兴趣的联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瑞士教育家皮亚杰也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需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那么,如何在课堂开始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投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精选课堂形式,形成一种安全与放松的心理场。

最近,我观摩了主题为“时间管理”的两节同课异构课,在这两节课的设计中,就导入课题这一最初的联结,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当然效果的差别就更大了。

在第一节课中,老师的导入是播放电影《小时代》的插曲《时间煮雨》,引入“时间的流失”这一话题。这首歌曲学生可能也听过,但对于歌词的深意、歌词的创作背景都不太了解,只凭听几句歌就能对活动课的主题有很强烈的兴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另一位老师呈现的形式是观看视频《奔跑吧,兄弟》中王祖蓝的那一段“星斗转移”。首先,看视频是需要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的,要比只听感受得要深;其次,初一的学生对于红遍大江南北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很感兴趣;再次,学生对于明星是很崇拜,很想模仿的,视频中的明星想要“星斗转移”,偷天换日,能有神奇的魔力掌控时间,学生自然也想有此本领,接下来顺理成章导入课题――“做时间的主人”,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的心是被紧紧吸引的,再加上教师的人格魅力,整个课堂的感觉是教师和学生是浑然一体的,非常美妙。

还有一个“感受时间”环节,两位教师呈现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位教师是让全体学生站起身,通过在心中默默数60个数字然后坐下来的方式感受1分钟,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另一位教师是通过让学生扮演时钟来让学生感受时间及时间的流失。

我觉得第二种方式更能吸引学生,也更为有效。原因在于:首先,把无形的时间转变成了有形的身体变动,让大家印象更为深刻;其次,动静结合,两个人一组的配合能提高大家的积极性,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感受自然也会更深刻些。另外这位让学生扮时钟的老师上课方式很特别,她用玩游戏闯关的方式,关关紧扣学生的心思,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在每个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可以说是全情投入,因此课堂效果非同一般。

2.“香”――甄选课堂内容,促生深入,形神合一。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香”,我认为一方面是课堂内容本身呈现出的“香”,另一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课堂情景中自然产生的“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内容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合主题和目标,还要与形式结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人感觉整节课“形神合一”“内外兼备”。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主题为“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心理活动课,这节课的活动对象是初一的学生,活动目标是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来设置的,本节课的最大一个特点是内容丰富但杂乱,可能上这节课的教师,感觉每个活动内容都很好,但把这些很好的内容完全堆砌在一起,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本节课中总共设计了十多个活动内容,而且内容与内容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很被动,不知这样的一节课,会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因此,心理课的内容设置不能面面俱到,正如我区心理教研员朱老师所说的一句话:“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抓住一个主题、一个核心,有层次、有重点地达到目标就是好课。所以一定不要在一节课里设置太多的内容,应该精而少,这样才容易使学生深入感悟、思考,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味”――烹出心理味,内外兼备,延伸拓展,回味无穷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应该具备“心理味”。在宋玉莲老师的《心理活动课如何烹出“心理味”》这篇文章中也有谈及,在目标设置、情景创设、课堂氛围等方面要烹出心理味,除此之外,我觉得一节好的或是有效的心理课中的心理味还应该有下面几种味道的融合。

二、“入味”的心理课

1.要具备“心理科学味”。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其他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遵循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潘月俊老师也曾说过,评价一节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点心理知识,一点方法、技巧,一点体验感受”。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有部分老师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提出,心理活动课的专业门槛不能太高,但心理学既然是一种研究人的心理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必定要有心理学应有的科学性。

最近,我听了一节主题为“每种性格都能成功”的心理辅导生涯规划课,授课教师引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时对“本性”的解释依然是指性格,而实际上此句中“本性”指的并非是性格而是气质,气质和性格并非同一个概念,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似乎对此有些含混不清。

心理课虽然不注重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但对于基本的概念,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给出一个标准的解释。还有一节课,主题是“让创造绽放精彩”。该节课从内容安排上来看,几乎很少提到“创新”或“创造”这样的词,课堂上让学生体验的活动如“模仿举重”“模仿拔河比赛”“数字表达”等却更接近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这会给学生造成误导,究竟什么是创造性,什么是想象,这节课的主题究竟应该什么更合适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2.遵循心理规律,尊重学生的感受,具备“学生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要做到这些,一定要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生活中来选择活动内容、设计活动形式,提出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让活动课发挥实效性。另外,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主人,如果缺少学生真实感受的评价,心理课效果评价就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因此,对于心理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也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课下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去关注这节课在现实生活中究竟会给学生带来多少帮助,以了解这节课真正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让授课教师做到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也可以为评课带来更为客观和全面的思路。生本教育理念指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节有效的心理课一定要具备学生味。

3.开放而自由的心里话分享,表达“真心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分享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的分享,我们能进一步了解学生;通过分享,我们可以察觉学生内心的想法;通过分享,我们可以观察学生是否真正投入,安全、放松的“心理场”是否已经建立。

心理课中的“分享”我们要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期待而故作“聪明”的回答;心理课中的分享要的是学生此时此刻自然产生的心理感受,而不是经过反复揣摩后自认为应该有的感受。心理课是要走心的,在分享的时候我们要的是真心话。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对于学生的任何分享,我们都应该加以包容。

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例如,在一节课中,学生在学习了“时间管理四分法”后,对自己下午的时间按照四分法来加以整理,之后在分享中说:刷QQ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老师觉得这样的分法是不对的,认为刷QQ是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很明显,教师在此环节没能完全尊重学生的想法,试图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其实每个人对事情的重要性认识是不一样的,此刻老师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对此谈谈看法,但不要给予好坏或对错的评价,以免破坏安全、放松、自由的心理场,导致学生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丧失难能可贵的“真心味”。

4.师生之间要相互激荡,呈现“三重味”。

最近,看到蓝园英老师的《听课者的三重境界》这篇文章,颇有感触,我觉得在一节有效的心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应该达到这样的三重境界:

心中有人,也就是学生和老师心中都应该有彼此,抱着一种空杯心态、好奇心态彼此接纳、彼此信任、彼此回馈与融合;

心中有己,教师对这节课有自己的设计和想法,不搬抄复制,课堂上能敏锐觉察自己的情绪、感受,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及课堂进程,不局限于教案,以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来感染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不盲从、不顺应,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体验与感受;

心中有道,教师要站得高,看得远,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辅导技巧,学生要能及时有效地提取自己的知识、情感储备,与当前的课堂有联接,有深入的感悟。当师生都达到这样三重境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激荡与促进就已悄然入心。

5.触动学生的心灵,促进课堂生成,展露“生态味”。

新课改要求课堂不应该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应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建构。

生态课堂是一个课堂所呈现的突然状态,具有客观实在性,强调课堂原本应有的样子,任何一个课堂都有其独特的生态性。生态课堂是理想化的课堂,是具有自主性、共生性、和谐性、生命性、生成性、开放性、高效性的课堂,是课堂的“应然状态”,具有主观人为性,强调课堂“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因此,在心理课堂中,一定要关注原生态的课堂生成,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最真实的情景,抓住契机进行分析、引导,以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6.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展现“延伸味”“拓展味”,即要让人回味无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功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一节有效的心理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本身的生成,还要能使学生把课堂中体验到的感悟有效延伸或迁移到课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对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心理活动课的现状是一节课上完了就嘎然而止,好似一切就真的结束了,那这节课如何与接下来的生活或学习有一个很好的连结呢?其实一节课上完了之后才是一个新的起点和开始,我们要注重学生课后的延伸和拓展,要想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索的学习方法、感受的内心体验、总结的人生经验等,能延伸到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去,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践行,否则这节课将仅存在课堂上的一点触动或温暖,并无多少实际意义。这就是说,一节课上完后要留白,要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回味的内容、情景和念想,要让他对本节课回味无穷,以便有力地触动他改变的动力和践行的意念。

究竟课后延伸问题、内容或情景如何设置才能促使学生把课堂上的收获有效迁移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与课堂内容紧密相连;其次,必须要与学生现实中的生活和学习之间有个联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吸引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终促进学生深思、探究、践行。这样才能使得课内所学、所感、所思有效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这才能实现心理课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完善其人格的根本目的。

总之,一节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遵循由感知到思维、由体验到感悟、由心动到行动的层层深入,内悟于心,外践于行,最终让人回味无穷。热闹的活动中不乏走心沉思,真情实感中不乏心灵相通,自由分享中不乏尊重与保护,完美预设中不乏生成与灵动,潜移默化中不乏滋润心灵,课堂完结后不乏回味与延伸。当然,要呈现出一节“色香味”俱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要注意前期的准备,包括内容的选择、方式的设计、对学生需求的了解以及火候的把握(温暖而和谐的心理场的营造)等方面。

第7篇

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称为心理健康教育[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在学科研究,还是在教育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尽管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理解不甚一致,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地位达成了基本认识,即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1-4]。

近年来,课程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并日渐受到重视。首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基本建设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要在组织机构、课程、师资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焦点。学者们不仅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诸多具有实效的教学模式。再次,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比如,李静等人调查发现,75.14%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知识很重要,68.57%的学生认为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学习心理学知识[5];刘海燕等人调查结果显示,近75%的大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6]。最后,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调节学生心态、优化心理品质、开发个人潜能、预防心理疾病等方面[6]。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1-4],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途径的课程教学也是服务于这个目的的。也就是说,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健全、提升、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切实健全、提升、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必要在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回顾以往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的研究文献,总结其中的基本心理现象和规律,以切实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真正达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衷。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研究现状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机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文件都是按照中小学、大学进行分类指导。鉴于此,下文分别从中小学、大学两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的研究概况

从现有文献来看,“教”的研究聚焦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基本途径(学科渗透),而“学”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研究

(1)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在教学方法的研讨方面,提出适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比如,庞彬提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特点以及案例选择的标准,并阐述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包括“案例编撰—阅读—讨论—假设—总结”五个阶段)[7];苏宇燕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游戏、电影、心理剧、辩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8];陈夏妮认为,适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教学方法包括故事法、表演法、比赛法、辩论法、游戏法等[9]。蔡文丰等人探讨在农村小学实施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并介绍了该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10]。

另外,不少学者还提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比如,宋铁莉等人提出活动课程的教学程序由课前准备、课程导入、活动展开、建构知识、总结与反思5个环节构成[11];段康提出课程教学应该遵循“体验—了解”的要求,采用“感受—感知”的教学模式[12];赵学文提出一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包括“激情—体验—自省—内化”4个基本的教学阶段[13];赖志群等人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感受、感知、感悟”的教学模式[14]。总的来看,这些教学模式都是通过案例、故事、活动等设定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和认知冲突,学会自我认知、自我调节,提高改变的意愿,并通过行为训练活动加以强化。

(2)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

不少学者从教学构成要素的角度,提出促进教学效果的策略。比如,陈道明提出,一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二是教学目标要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三是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四是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体现非指导性、体验性和活动性;五是使教学评价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活动[15]。吴文菊则认为,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年龄特点、心理需求、本地区与本校的特点合理安排教育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体验性和互动性;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提供必要的课时、教学设备、经费等外部条件[16]。

当然,也有学者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提出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播放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争论雄辩中明理、模拟生活情景、从小品中获得感悟、在反思中纠正旧我、捕捉时机进行真情交流等有效的教学策略[17]。

(3)课程的教学评价

如何评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这是监控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在教学要素、课堂特点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从教学要素来看,可以从教师、学生、教学三个方面构建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李翔等人认为,在教师方面包含教态、共情程度、关注、教学理念;在教学方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课堂气氛;在学生方面则涉及行为参与程度、情感体验、认知观念[18]。

宋铁莉、刘颖丽则提出应该从课堂的形成性、情境性、情感性三个方面开展教学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与学两方面开展评价;情境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在与生活相关的活动场景中的心理成长状况进行评价;情感性评价则是指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进行评价[11]。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教学研究

中小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学科渗透。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近年,方跃伟等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学科渗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相关健康知识的知晓率[19]。

之所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因为学科课程本身以及教学过程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20]。学科教学渗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以内隐、间接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回顾已有文献,学科教学渗透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挖掘适合学科教学渗透的课程教学资源,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心理氛围等;二是学科教学渗透的途径,包括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等。

此外,有学者提出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教学方法。比如,富安利提出可以采取体验法、评价法、发现法、教师语言等方法进行学科渗透[21]。还有教师探讨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22]。

(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的研究概况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受到高度重视。在《基本建设标准》中明确将课程教学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力建设的七大体系之一,同时,《教学基本要求》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做出详尽地说明。既往文献表明,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研究包括“学”与“教”两个方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习心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从学生受教需求的角度展开对学习心理的研究。学者们试图在了解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内容需求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大学生的学习目的

大学生参加心理健康课表现出明显的工具性目的,没有从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角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比如,刘海燕等人调查发现,通过学习,想达到调节心态、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改变不合理认知、适当的行为表现的大学生分别占26.5%、22.3%、15.7%、11.5%、6.2%[6][23]。

(2)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既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持欢迎的态度,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自己有帮助,在生活实践中不同程度地运用到所学的知识[24]。但是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和兴趣程度存在学科的差异。相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文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相对较高[25]。

(3)大学生需求的学习内容

黄希庭等人通过对全国5058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和谐、事业发展和学业进步的需要更为明显[26]。另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压力应对是当前大学生最需要的教学内容[6]。另外,有研究证实,大一学生集中在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适应问题;大二学生关注恋爱和情感、学习和生活问题;大三、大四学生则聚焦在职业规划和定位、自我探索[27-28]。

2.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研究

教学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估五个方面。

(1)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经验表明,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团体训练法和心理测验法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29]。近年来,不少学者以教育实验的方式考察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第一,体验式教学。吴耿安通过连续3周的素质拓展训练表明,在训练后,76名大学生在SCL-90量表的躯体化、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因子上有明显地改善[30]。高飞通过一学期的教育实验发现,采用“引入—创设体验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经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的五阶段体验式教学模式,能有效地降低大学生在SCL-90量表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因子的得分[31]。银星严也通过一学期的教育实验后发现,体验式教学的效果要优于讲授式教学方法[32]。

第二,团体辅导教学。邱小艳、唐君随机抽取3个班的大一新生进行教育实验,分别使用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心理讲座开展教学,结果证明团体辅导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专题讲座与团体辅导结合的教学方式[33]。裴利华在大一2个班中分别使用团体心理辅导和非团体心理辅导的教学方法开展教育实验,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4]。

第三,参与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弥补教与学的沟壑,促进学习知识与解决问题的结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35]。李景华的教育实验结果表明,参与式教学法比讲授法更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36]。

第四,视频教学。视频教学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视听觉和体验,有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内隐学习。张媛媛等人通过问卷法与实验法证实,视频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37]。

第五,专题教学。卢秀安等人在师范生中开展了心理素质、创造力、情绪等七个主题的专题教学,一学期的实验结果显示,接受专题教学的大学生在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满意度方面显著高于接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大学生[38]。

从上述研究不难看出,常见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几种常见教学方法,哪种教学方法更为有效呢?周婧、李昊彤同时在5个班进行教育实验。结果显示:在教学内容方面,专题讨论法最能让学生清楚教学主题,综合法教学方式最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内容重要性的感知;在教学方法方面,团体辅导教学方法最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而综合法最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过程方面,专题讨论和团体辅导能增进师生互动,团体辅导和专题讨论最能让学生融入课堂,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39]。这表明,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

(2)有效的教学模式

不少学者结合学校的实际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模式。有的学者立足于教学过程构建特定教学方法的教学程序,比如,尧国靖提出,视频教学应该包括准备、实施、结束三个阶段[40]。有的学者基于课堂教学流程提出教学模式,比如,赵冰洁提出包含认知、活动、体验、分享、评估五个基本阶段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适当调整教学的顺序[41];岳素萍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构建主体教学模式[42]。有的学者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渐进性和内化性特点,提出“判断鉴别—策略训练—反思体验”教学模式,并以此构建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环节[43]。有的学者通过教学实验,构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面上集中释疑、线上互相解疑、点上个别辅导”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咨询、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健康学生与困扰学生有机地整合起来[44]。

(3)教学内容的安排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同的[27-28]。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大学生的现实和心理发展需求。比如,对大一新生注重环境的适应性教育,大二的学生则要侧重人际关系、恋爱、学习技能的培训,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则侧重于就业和考研的指导。

(4)教学设计

田澜、张大均提出应该考虑教学目标和情境体验式课程的要求开展教学设计,采用“提高兴趣”、“提高参与”和“加深体验”的教学策略,确保课堂心理素质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45]。

(5)教学效果的评估

王淑敏、张大均提出对心理素质训练课应该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标准[46]。但是刘海燕等人则认为,应该从学生的角度选择评价的方法,而大学生认为能有效评估教学效果的方法包括日常行为观察、心理测验、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师生面谈等[6]。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研究现状的反思

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两个方面都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和观点。但是考虑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反思当前的研究现状,其实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研究还存在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

第一,众所周知,“学”与“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离开“教”的“学”,也没有独立于“学”的“教”。“学”居于中心地位,“教”是为了促进“学”。尽管心理健康课的“学”与“教”两个方面都受到关注,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学”的研究聚焦于学生的需求,“教”的研究则落脚在教学方法本身的有效性。这偏离“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初衷,需要重新聚焦于在有效健全、提升、优化心理素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规律和教师“教”的规律。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落脚点是心理素质,而不仅仅是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2-3][47]。心理素质的内隐性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从学生的语言和外显行为来直观地判断其心理素质的状况。课堂教学为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如此,需要结合心理素质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第三,忽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教学胜任能力的考察。提高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益,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不能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48]。不少学者开始了对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但是遗憾地是尚未有研究专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课任教师的教学胜任能力和学科教师实施心理健康学科渗透的教学胜任能力。当然,还应该包括对教师教学理念的培养和重塑。

基于以上认识,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研究的现状以及不足,提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倡议,凸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以达到在理论上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习规律与教学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有效性与学习效益的目的。

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初步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使我们看到加强这方面研究和探索的紧迫性。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不仅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研究的反思,而且也是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为今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在反思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学科构建基础、概念内涵、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方面,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第一,教育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学科[49]。实质上就是探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学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心理学已经突破传统的研究领域,延伸到德育、美育、体育等领域,形成了德育心理学、美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以专门探讨在这些领域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教师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理所当然应该使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揭示其中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学”与“教”也必然会成为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发展直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向上,主要存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种发展取向[50-51]。教育学取向的研究以教育学体系为框架,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理论、课程、教育模式、途径与方法等基本原理;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强调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依据个体的心理规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而且还要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无论是教育学取向的研究,还是心理学取向的探究,都是在探索一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效提升心理素质的教育思路和模式。无论哪一种研究取向,都不否认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为了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就必须落脚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生、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呼唤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首先,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不少学校结合本校的实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并认识到开展课程教学、学科渗透教学的重要性。在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明确要求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对课程教学提出了要求。其次,目前中小学都普遍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则普遍设置系列课程。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再次,为了探索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不少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展开了研究,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热点。这直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和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化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掌握相应的课堂教学技能,避免课堂教学空洞地成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理论的教育。这都需要我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的研究。

综上所述,有必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学科,揭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学”与“教”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

(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教师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以提升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含义:(1)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学与教作为研究范围。以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情境作为研究的视域,聚焦于“学”与“教”。当然,“教”不仅仅指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情境,还包括心理健康学科渗透的教学情境;(2)以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双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实际上探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明确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视域中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过程和条件;二是根据学情和学习规律,探究如何设计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3)研究“学”与“教”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以及增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素质;(4)从“学”与“教”两方面回答从课堂教学的视野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技能生成,增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促进策略。

(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交叉产生的一门边缘性学科,聚焦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是教育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与德育心理学、美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一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也属于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在于揭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教师的基本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这就决定其研究范畴应该限定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心理学问题。通过揭示在心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增强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现实生活中的迁移能力。同时,提高增进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通过揭示符合心理素质特点的教学规律,增强心理健康课教育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当然,也要重视“学”与“教”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双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在分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认识。一般来说,对教学活动的分析主要立足于教学构成要素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此外,需要明确的是:“学”与“教”分布在同一时空中,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分析教学活动,其实也是在分析学习活动;“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教”是为了“学”,服务于“学”的。

从构成要素来说,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是教学的核心构成要素。从这个角度来说,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规律、教学规律就是探究这五大基本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这意味着学生与教师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学习风格、教学风格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置、教案的设计等)、教学媒体(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资源等)、教学环境(课堂氛围、师生关系等)应该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从教学过程来说,“学”和“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学活动的核心就是学习的过程和教学的过程。当然还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反思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堂课中包含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反思过程。当然,一节课绝不是单单由教学要素或教学过程组成的,还需要教学要素和教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具体划分为对教学构成要素的研究、对学习和教学过程的研究以及教学要素与教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

(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一门学科的内容体系根植于研究的对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还要明确几点: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学”与“教”而展开。其次,考察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不能脱离教学构成要素和教学过程。再次,揭示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离不开对学与教主体的研究。

具体来说,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这是构建心理教育心理学学科最基本的问题。首先是基础理论问题。除了包含对人性、教育本质乃至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外,还应该包括对心理素质的认识。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理论建构的依据。其次是学科理论。这主要是回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问题,包括概念内涵、研究范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科学学问题。再次是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其他心理学理论问题,比如,不同发展阶段,学生心理的基本特点。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应该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学”与“教”的基本现象及其规律而展开。这至少包括三个板块: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与教师心理。在学习心理板块,主要揭示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学习实质、过程、条件和影响因素;在教学心理板块,主要揭示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要素的设计与安排等;在学生与教师心理方面,则主要探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机、态度的转变、价值的塑造以及心理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探究教师教学胜任能力及其成长等。

(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心理学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两门基础性学科,是这两门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须澄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上,尽管这两个学科都是为了健全、提升、优化受教者的心理素质,但两者的研究视角是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局限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任务;无论是教育学取向,还是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关注于有哪些途径、方法以及实施哪些教育内容可以实现这一任务。课程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上,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都关注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但是在具体研究对象上存在差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一般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学与教的规律,指向的是一般性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则限定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领域(包括学科渗透教学),解决在把握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课堂健全、提升和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问题。

第8篇

一、高度重视,健全健康教育机制

学校健康教育是教育系统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加强办公室工作力度,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之中,并制定专项计划,做到机构健全,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

二、开足、上好健康教育课

1、学校健康教育要做到开课率、课时、教材、教师和教案、考核和评价“五落实”。开课率达到100%;义务教育段周课时达到0.5节,配齐教材,做好师资培训工作,教案、上课符合相关要求。有健康教育整体或专项检查、考核和评价。

2、努力搞好健康教育教学和学科渗透工作。在保证健康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要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知识,如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个人卫生习惯教育,在自然课中渗透环境卫生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使学生接受健康教育率达100%。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90%以上。

三、重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各校要切实加强对健康教育师资的各种培训,积极组织健康教育任课教师认真学习钻研教材,制定好教学计划,坚持集体备课,及时总结交流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要充分发挥校园各种传媒的宣传教育作用,办好学校健康教育黑板报和宣传栏,做到每二月更换一次;利用校园广播,坚持每天宣讲健康教育知识;开展专题卫生讲座;并将生理、心理卫生教育和健康行为习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五、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对健康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重点改善教学基础设施,使教室采光照明、课桌凳、厕所、宿舍、饮水及体育锻炼设施和健康教育器材、教具等硬件全面达到指标要求。

六、认真执行信息报告制度

学校设有专职传染病和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员,学校发生群体性发热、咳嗽、腹泻、食物中毒以及麻疹、腮腺炎、甲型流感、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时,应在二小时内同时书面报告教育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做好跟踪信息上报工作。

第9篇

关键词:“微课”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而其中具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由选修课逐渐调整为公共必修课,但由于高职生与本科大学生相比,本身存在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素质水平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差异,传统的讲授型教学在高职院校中效果不佳,学生参与度也不高,因此亟待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以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随着教育技术向着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一场“微”革命正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悄然进入到我们的教学系统。

目前,我国教育部正在积极推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由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也深受各省市教育部门推崇,各地高校也陆续开展关于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项目研究,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教师投入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的热情。在此背景下,将微课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能适应未来岗位职业发展的需求。

“微课”全称是“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授课方式,围绕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整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与该教学主题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测试、教学反思、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也包含其中。“微课”模式不同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类型,它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也必将产生良好的效果。

1、教学时间较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高职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微课”的时长一般为10分钟左右。这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堂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微课堂”。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事先录制好的“微课”应用到复习旧课或者课堂导入环节。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较多,光靠学生上课听讲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消化心理健康的重点知识和技能方法,有些学生善于做笔记,但也无法全面的把握整堂课的精髓,因此采用“微课”,教师根据上节课的教学要求,制作旧课复习视频,让学生在课后观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新课主题设计新颖的问题,制作精美的视频作为导入材料,在一开始上课就让学生观看,吸引其注意力,使其产生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较少,适合教学需要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集中,重点突出,更适合师生的需要。比如人际关系章节中,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如认知因素(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教师可以认知因素这一重点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当然,正因为“微课”的教学内容较少,更要求教师明确某章节的重难点,排除大量学生通过自学能理解的普遍性和常识性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掌握核心内容。

3、资源重复利用,教学灵活方便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10几兆左右,其可以满足师生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在线浏览或下载其他辅助资料,实现移动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地点、人员等限制,真正的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课上的好的教师,一般也只能对着他所讲授的班级,其他班级的学生无法享受,而有时候一堂课效果如何还与教师的自身因素以及学生的配合情况有关,因此同一个教师在某一个班上的好,但未必能在另一个班上好,因此进行“微课”教学能保证教学的相对统一性和平等性。而且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可以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外,在课余时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时反复观看想什么时候学习,就什么时候学习。另一方面,“微课”教学也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但是由于资源和时间的限制,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改善有心无力,“微课”让教师能观摩自己的授课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并不断进行教案完善和实践调整。

4、情景化构成,教学真实有效

“微课”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根据教学计划整合成一个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形式多样的 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出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具体形式可以是案例分析型、心理微电影等,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案例分析法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案例分析法应用中,教师往往采用文字性的描述,让学生去阅读和理解,根据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发现面对冗长的案例,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并不高,因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有所影响,因此在“微课”中,教师可以事先录制好音频,让学生能边看边听,实现视听手段结合使用,增加可读性和理解性。另外,很多教师采用的案例有时会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可以选用咨询个案,在征得来访学生同意后,让其自我陈述,并进行录制,形成视频案例库,在讲解相关章节内容时可以随时调用,如讲解“大学生自我意识”这一章中,当涉及到自卑心理、自我中心心理等内容时,即可用“微课”视频,这样真正贴近的学生现实,引发学生思考。除此之外,可以鼓励学生自编自演,根据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拍摄成微电影,也可以借助舞台拍摄成心理情景剧短片,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如讲解“寝室人际关系”这一节时,教师可以事先安排寝室成员拍摄自己的寝室人际关系,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展示,让每位同学在观看过程中思考和讨论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反思自身可能存在哪些不良的人际心理,这一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微课”教学模式下,不仅可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服务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还可以与心理教育目标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来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可以预见,未来“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手段,必将能够深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李淑云,刘淑梅,戴玉竹,刘晶瑜.“微课”教学模式下应用文写作课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2).

第10篇

关键词:青春期;学生;心理问题;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61-02

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发育形成阶段。对自己平时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往往会影响到他们世界观的形成,这是关系到青春期学生能否科学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此是刻不容缓的。

一、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矛盾分析

青春期的学生,心理情况是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既有自尊心又会在和别人攀比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富有理智感又充斥着冲动性;求知欲强,但识别力低。青春期不乏那些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学生,但是也有很多容易犯错,甚至误入歧途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行为主要有这些表现:懒惰、依赖、厌学、不诚实、虚荣、上网吧、抽烟、逃学、焦虑、恐惧……缺乏学习动力,上课不认真,课后不复习,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得过且过;做事拖沓,效率低下,知识断层,成绩跟不上,情绪紧张,成天忧虑多疑,缺乏自信;不善与人沟通,心胸狭窄,不信任老师,甚至敌视老师;缺乏责任心,无担当能力,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形象……

二、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①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②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③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远航的避风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深远。所以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有极大影响。优良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有利于形成孩子的亲和、乐观、开朗、自信、自尊、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反之,父母分离、关系紧张的家庭,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造成孩子自卑、孤僻、不善交往、易走极端等性格缺陷。

2.社会父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社会保护尤为重要,然而现今的一些“黄、赌、毒”等负面影响较深,加上社会上一些人金钱物质第一、缺乏信仰、精神空虚等或多或少对我们的青少年具有广泛的持久的影响,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目标,没有理想,思想空虚,出现一些病态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崩溃。

3.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在学生的心理形成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往往起着最主要的主导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由于存在师资、城乡等多方面的差异,很多地方教育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高强的学习要求等,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方面缺乏针对性和计划性,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发展不健康,偏离了学生教育发展的目标。

三、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策略

1.开设心理培育课程。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因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人的整体素质提高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形势在不断地变化,特别是广大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需要从学生心理的培育上下工夫,从小开始就让他们(她们)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环境、健康的追求、健康的价值取向等。从教材的内容、环境的选择等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心理辅导,特别要重视生活和学习辅导,通过辅导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要讲究学习方法、策略,在学习中增进自己体脑的发展,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辅导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①对有效利用心理健康课、影视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培养自我调控、承受挫折和压力适应环境的能力。②发挥心理教师及心理咨询的优势,加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对少数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科学有效的咨询和辅导,使之尽快摆脱烦恼,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快乐成长。③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心理测评,了解学生存在的不健康的学习心理及原因。④学生学习行为障碍诊断与辅导及学科学习困难诊断与辅导。分别从考试焦虑、上课强迫分心、学困生转化、潜意识厌学行为、潜能开发的教学策略等方面着手,从幼小的心灵开始培育,关注成长,达到健康的心理品质,使教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质量。

2.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建立档案制度。学校教育应严格打破只重视教学,忽视心理教育的弊端,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应对班级每个学生填写学生个人的个性、心理的度量表,给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做到全覆盖、全跟踪。

3.学校心理教育要融入课堂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心理健康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依赖于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唯一的路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应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脑、动手,这就需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被动局面,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设计教案为学案,内容、语言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心与心的沟通,形成合力,使学生在各科教学中学到真正成长本领。特别要注重学科渗透在学科中关注学生的成功心理因素,注意学生的成功智力心理、成功情感心理、成功意志心理与成功潜意识心理的平衡的有机的发展。

4.利用好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咨询。学校心理咨询室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碰撞的地方,是学生心理宣泄的地方。在咨询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全面了解学生,可以培育学生健康的心智,学生可以坦诚地公开心底的秘密,放下心理负担,舒坦心胸环境,开放自己的思想境界,通过咨询学生可以倾吐和宣泄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更加和谐,也必然使学生的认识观、理想观发生转变。

5.利用各种活动培育学生健康心理功能。各类活动是彰显学生学识、本领的活动,对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可能发挥得好一些,成绩也理想一些,所以要以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地认识活动,尝试打击与失败,最终运用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品质,提高自己的素质。

6.引导家长参与对学生心理调适工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最好楷模,父母身处的环境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学校、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家长参与教育和培育学生的心理。要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知道学校的成功心理辅导的意义与具体方式方法,并了解与实践在家长对孩子进行成功心理辅导的一些途经与手段,通过适时的联系和沟通以调适学生的心理功能。相信通过家长与学校的联手合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必将打造阳光灿烂的孩子。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真心 爱心 热心 诚心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疾患和缺陷,还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着力点,着眼于每个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强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要家校教育一致。家长的素质良莠不齐,教育方式各有不同,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我校将知心姐姐请到了学校演播室,和家长共同探讨了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家长受益匪浅,班主任也有了“指明灯”。怎样用智慧和爱心开启学生们心灵的大门,塑造他们完整的人格,我结合自己12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用真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为其贴上“阳光标签”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我们提倡赏识教育,让学生相信自我,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其实学生们每天都在寻求别人的理解,盼望自己受到肯定和公正的评价。对于成长中的学生,只有肯定和鼓励的教育,才能引导孩子走向堂堂正正、快快乐乐的成功大道,才能创造出健康进步的教育环境。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学生像一张白纸,你赞美他勇敢,赞美他勤劳,赞美他大方,他就会变得自信、乐观、勇敢、勤奋。切忌因孩子偶尔的错误行为为其贴上黑色的标签。班主任应该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倾向,都有聪明、好学、向善的一面,要以平常心看待他们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

如我在班级内开展了写自勉自律卡活动。卡如下:

这张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从赏识教育角度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每周利用班会课,学生交流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直面自己,赏识自我;交流同学身上的优点,学生能够主动效仿。通过活动的开展,形成了良好的班风班貌,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学生积极向上。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相信,放手让孩子自己改善自己,他不想变化也是不容易的。对于那些犯了错误的孩子来说,充满希望的鼓励会让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二、用爱心满足孩子的需求,扬起自信的风帆

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发展”的果实。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陷。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独、离群,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用行动播种阳光,用爱心点燃希望,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这是教育工作者要做的。

这是一个刚从农村小学转来的学生,他有点自闭,平时沉默寡言,不愿和同学交流。有一次他说:“老师,我觉得活得没意义,我长得不漂亮,我学什么也慢,我觉得同学们都看不起我。”不难看出他比较自卑,没有自信心。于是我采用写心理小日记的形式,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心理日记使学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苦闷表达出来。教师在日记后面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及劝勉的话,让学生感觉到有一个与自己交流的知心朋友,增进心灵的沟通与理解,使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心境,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有效减轻心理压力。学生在师生交流中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己的心理机能,帮助自己走出心理的困惑区,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用热心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抗挫折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的财富和成就,都源于杰出的智商和健康的心理。”“杰出的智商”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成功还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成就最大的人具有自信、自强、谨慎的品格,有坚持性和抗挫折能力。有些智力平常而意志坚强的人,同样能取得惊人的成就。由此看来,“如何适应环境”、“如何自我调节”、“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情”等这些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知识,应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身子女,缺乏抗挫折能力。挫折是一种生活现象,是一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人生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干扰和失败,其目的不能实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应付抗挫折的能力与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对人有弊也有利。挫折对于抵御挫折能力强的人来说是一种动力,它可以激发个体的意志努力,更坚定地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奋力前进,直至达到目标。但对抵御挫折能力弱的人来说,挫折是毁灭,会把人压折了腰,他们通常表现为不能正视现实,经常采取逃避行为应付自己所处的环境。

有一段往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临近期末考试,我精心设计复习教案,上课精讲多练。然而有一个孩子却手托腮帮,既不听讲,也不做练习。课下,我让她补上作业,她却发倔脾气,边哭边说:“我不愿做,我想回家。”直觉告诉我,她一定有心事,需要我的帮助。经询问得知,孩子父母闹离婚,今天是她生日,妈妈答应接她吃饭,可是她没来。晚上我把她带出学校,给她买了生日蛋糕,点上生日蜡烛,过了一个特殊而有纪念意义的生日。那天她是在我家住下的,当看到我帮她洗的白袜子时,她哭了,感受到了亲情。此时,我再耐心引导,其实爸爸妈妈离婚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很多同学和你一样,也面临这种情况。现在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坚强起来――第二天,孩子自觉地补上作业。从那以后,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性格也开朗多了。

四、用诚心赢得孩子的信任,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超过自己的人,心存怨恨的心理,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实情况,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嫉妒心,但嫉妒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绊脚石”,而且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只有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才能使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因此教育者要积极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师生们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班级才有凝聚力,只有师生之间经常保持愉快、欢乐的情绪体验,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氛围,才能激励学生前进。教师真诚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孩子才会信任、尊重老师,才会信其道。

一个特别的学生,字写得不如别人时,就拿橡皮使劲擦,直到擦烂本子为止,作业不会写时,急得嘴里嘟囔,还用胳膊砸桌子。上课时,老师提出问题,他举手,如果老师没叫他,他一会儿斜着坐,一会儿歪着坐,有时还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嘴里还发出怪声。比他好的学生都成了他攻击的对象,有时还说别人坏话,他自己也不快乐。我采用以下几种办法帮助他消除嫉妒心理。

1.讲故事。

如《三国演义》中周瑜心胸狭窄,他的“既生瑜,何生亮”,最后气病、气死的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一个人有不健康的心理,自然也会影响到他的身体,造成身体的不健康,嫉妒心太强的人容易患上心脑血管及内分泌方面的疾病,这对人的身体是极为不利的。

2.学名言,悟道理。

我们都知道书是人们的良师益友。书能言志、载道、明理……所有的这些使我们想到了书所承载的另一个重要使命,那就是:我们可以用书香来浸润孩子的心灵,用浓郁的书香来塑造祖国未来的合格人才。

如:

3.开展活动。

第12篇

一、 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下发的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卫生健康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的卫生与教学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

2、使学生了解一些卫生保健常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3、开展学生卫生健康与咨询服务。

4、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不断提高其健康水平。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证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6、 促进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卫生问题。

5、动员学生家长主动配合学校进行健康教育。

三、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年级

1、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向学生传授卫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个人清洁习惯,使他们自幼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维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2、培养学生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养成早睡早起、定时定量进食,既不偏食、挑食、也不过量进食。懂得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自觉地保护环境,并懂得预防接种的好处,自觉接受预防接种。

二年级

1、让学生观察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了解儿童期的正常生长发育,并注意生长发育期应注意的事项。知道保护眼睛、牙齿、耳朵、鼻子的重要。

2、认识到阳光、空气、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均衡饮食对身体发育的好处,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年级

1、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并掌握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方法。

2、教育学生交通安全知识,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了解自身的发育及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教导学生安全用电,并知道触电急救的方法及小外伤的处理

四年级

1、使同学们熟记急救、火警、盗警电话号码,在遇到急救病人、车祸、火警等急救、意外事故时,懂得如何打电话。

2、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知道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知道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3、懂得体育与健康常识:运动前后的注意事项;过量饮水也会中毒;玩与心理健康;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五、六年级

1、使学生理解健康的概念,培养健康的意识行为,懂得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适时、适体的穿着有益健康,引导学生培养朴素、大方、适时的穿着风格。

3、使学生认识吸毒的危害,教育青少年千万不要因好奇去尝试吸毒。

4、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使自己逐步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看待自己身上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参与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兴趣,并懂得如何自我保护。

5、了解环境卫生的重要作用,懂得爱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

6、让学生了解学校健康促进的内容,并在行动上支持和参与学校健康促进活动。

四、工作重点

(一)加强健康教育。

1、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做到有计划、有教师、有教材、有课时、有教案。

2、为学生提供心理、生理卫生知识教育服务。各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培养少年儿童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

3、重视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开展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卫生讲座,并配合录像、挂图等,使讲座内容丰富多彩,通俗易懂。

4、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坚持每周"大扫除"制度,着力培养学生卫生习惯,做到常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等,确保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

(二)着力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1、在硬件上,校舍、采光、厕所、桌椅配置等均达到国家标准。在软件上,政策落实,制度到位,急救、防灾有预案,卫生服务优良,档案资料齐备,实行依法管理。

2、通过宣传教育,让全体师生懂得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避免在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环境(如大雾、灰尘、噪声等)中进行体育活动等。

3、学生个人卫生做到头发整洁、无异味;指甲勤剪;面、耳、颈干净;衣服鞋帽整洁、无异味。教育师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注意合理的营养和饮食卫生,较为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自觉做到不吸烟、不酗酒、远离。

4、搞好健康教育宣传橱窗,印发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利用学校媒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厕所消毒等工作。

5、开展环境卫生评优活动。各班划分包干区。每天由专人检查,当日整改。打分结果公布。积极开展“讲卫生、增进健康”的知识竞赛活动。使我校的健康教育工作持之以恒、不断深入。

(三)做好预防工作。

请参考更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健康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