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8 20:21: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二十四孝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父母心
由于工作的原因,今年我又没能回家过年。无限愧疚地打电话给父亲,父亲说:“不要紧,你的工作要紧,没时间的话,我和你母亲像往年一样给你准备点儿年货送去。”
过了几天,父亲真的打电话要我去车站接他。远远地就看见父亲站在寒风中翘首张望。他的脚前有几个箱子,还有一个纸皮袋子,不知里面装了些什么。到家了,楼上楼下我搬了几趟,父亲因为颈椎病导致半边身子倾斜,一条腿已萎缩,走路不稳,所以我没有让他搬。
几个箱子占了客厅里很大一块地方。一一打开,一大箱子是已晒干的豆皮子,父亲说:“这是你母亲半夜四点钟起来贴的,一天就晒干了”;一箱子是土鸡蛋,用米围着,一个也没有破;一大袋子瓜子、花生,母亲知道我特喜欢吃老家特制的瓜子,先腌后再用小锅炒的。
这么多的东西,我不知道腿脚不便的父母是怎样一一搬上车的。每拆开一样,心里便多了一分温暖,同时也多了一分愧疚。我欠他们的实在是太多了,这辈子都无法还清。我平时忙,离得又远,一年到头也回不了一次家;陪陪他们,给他们买点儿东西,更是少之又少。有时过年回去给他们一点儿钱,回来的时候却发现在我们的包里的某个角落里塞着,等我们到家的时候父亲才打电话告诉我们。
我不知道父母的这颗心要为我们牵挂到什么时候,虽然我现在已成家了,也有了孩子,但我依然还是他们的宝,是他们的牵挂,甚至包括我的孩子和丈夫,也成了他们的牵挂。
(蔡冬梅)
父亲的礼物
从小到大,只要我表现突出,父亲总会在过节的时候,送我一份礼物。
第一次收到父亲的礼物是我12岁时,那一年我获得了全市数学竞赛二等奖。当我把5块钱奖金交给父亲时,他兴奋地把我托在半空中。末了,父亲说,今年给你一份礼物。于是,我内心便充满了期待。那时,家里穷,父亲的收入还不够补贴家用,但我知道父亲一定会给我一个惊喜。
除夕前夜,父亲一回来,便径直往我房间跑,小心翼翼地把一块黑布打开,是一幅画。画面上,一个身穿红色衣服的少年正朝火红的太阳奔跑,背后是青山绿水,海阔天空。下书一行字:送给在人生路上不断奔跑的爱子。父亲告诉我,他用5块钱买了笔、颜料和纸张,天天都在练习画画,这是他的第一幅作品。我听得心头一暖,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读大学后,父亲写了一首《沁园春・雪》的草书给我,我一直悬挂在寝室的墙壁上,连爱好书法的副院长也来找我,问清了父亲的地址,一个人坐车到我家,与父亲交流。
近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引来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维系着家庭伦理秩序,也构筑了国家道德基础,是个人趋向修身完美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备德行。元代郭居敬把历代孝子的行孝故事编录成“二十四孝”并流传至今。但如今,它也面临现代化进程的困惑。这些年,大家常反思新时期社会道德的重整与建构,从“常回家看看”立法到北大校长跪母祝寿,这些掀起讨论热潮的话题折射出:在市场经济和权利解放背景中,传统孝道式微,一些人渐渐失去感恩之念和孝敬之心,有些地方还存在不奉养父母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孤苦伶仃的老人期盼的目光呼唤孝文化的重塑。
与传统“二十四孝”相比,新版的“二十四孝”有传承更有创新,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突出对老人的心理关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行为指向性。但有些民众认为,大多国人达不到新标准如此之高的要求。首先,如“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教父母学会上网”等,对于很多的农村父母来说,显然无异于天方夜谭,即便对于城市父母,恐怕也未必是他们最想要的。
其次,要实现这些孝道新标准,应给儿女留下时间和心情。在房子、教育、医疗的高压大道上,有的是低头赶路的匆忙,有的是近乡情怯的慌张,有的是看淡未来的迷茫……在户籍制度尚未及时转身之际,“家”动辄就是千百公里外的一个港湾,那要想实现新“二十四孝”标准中的大多数条款,是“难于上青天”。
有社会学家认为,每一个“上有父母”的人完成尽孝,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与环境条件作为基本支撑。比如:我国的养老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如果足够完善健全,每一个人对父母现在的养老、对自己未来的养老,便少去很多“心里没底”的忧惧和担心。进一步说,每位工薪阶层的人如果都能生活得更为体面、更有尊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有时间、有能力去完成比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高、更全方位的尽孝。
其实,无论传统的“二十四孝”的故事,还是新版的“二十四孝”的标准,都不是要用强制力去践行的法律条文,所能罗列的内容也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要逐条做到;其深层价值在于背后的行为导向功能,旨在为年轻一代提供指引。所以,不要纠缠于新版的“二十四孝”标准是否科学、是否有操作性、是否需要强制力保障,而是要找回孝的文化根源,找回用心孝敬老人的方式。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吴玉韶表示,新版的“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与传统的“二十四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新版的“二十四孝”是给大家一个参考,找出让父母最易接受的方式表达你对他们的孝心,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的爱,这很重要。
行孝要及时。对父母行孝,不要等待,也不要以为时间还早,过几年再来行孝也不迟。世事无常,谁能保证明天亲人不会分离?
(本刊综合)
二十四孝浮雕艺术特色
普陀山法雨禅寺九龙殿,殿前月台东、南、西三面有24块栏板,为青石质地,每块宽127厘米、高65.5厘米、厚19厘米,其中雕刻内容宽101.5厘米、高49.5厘米。《普陀山志》载:“殿前(九龙殿)24块青石栏板,浮雕二十四孝图,为明代石刻精品。”①《普陀洛迦山志》载:“殿外(九龙殿)石栏间‘二十四孝图’浮雕为明代石刻珍品。”② 这是目前发现的普陀山保存完整的明代石刻浮雕。
一、浮雕年代推论与归属
查阅普陀山《重修普陀山志》《南海普陀山志》明清山志及《普陀洛迦新志》《普陀山志》《普陀洛迦山志》,法雨禅寺九龙殿前《二十四孝》浮雕为明代石刻。《普陀洛迦山志》记载法雨禅寺的规制:“明万历八年(1580年),蜀僧大智首创法雨禅寺(初名海潮庵),为茅屋。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扩建庵院,院内有楼。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增建殿宇,规模壮丽,改额海潮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北向广熙峰麓增建殿楼,赐额‘护国永寿镇海禅寺’,进山门第一重天王殿,第二重藏经楼,第三重千佛阁,第四重圆通殿。……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闰11月19日,寺尽毁。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住持了空重建斋堂、止阁等,后逐年恢复。”③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大殿毁于火,(文元秀,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任镇海禅寺住持)退居潮音洞庵。”④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在圆通殿旧址建小殿五间。既然山志中明确《二十四孝》浮雕为明代石刻,由此看出,明万历八年(1580年)至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之前,法雨禅寺为茅屋,雕刻《二十四孝》的可能性不大,故儒家《二十四孝》浮雕应刻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至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之间,其中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雕刻的可能性最大。
目前,看到的清康熙年间重修建的法雨禅寺及九龙殿是在明代镇海禅寺的基础上承传的,整体上未做大的改变。比对《明万历镇海禅寺示意图》和《清康熙法雨禅寺示意图》发现,两者规模相当,但两者的殿宇名称不能全部相互对应,明万历的藏经楼、圆通殿分别对应清康熙的圆通宝殿(九龙殿)、方丈殿和藏经阁。从示意图中清康熙圆通宝殿地理位置上来看,应该是在明万历的藏经楼旧址上建造的。也就是说,现在九龙殿前《二十四孝》浮雕有可能原先就存在于藏经楼前,法雨禅寺虽历次火灾,但浮雕烧毁的概率较小。其次,从建筑规划的角度来看,明万历年间的藏经楼在法雨禅寺是中心位置且雄伟高大,《二十四孝》浮雕栏板与其相得益彰,并在文化上遥相呼应。另外,比法雨禅寺早建的普济禅寺,未见有关《二十四孝》浮雕石刻文字记录,故其浮雕栏板从其他寺庙移植过来进行拼凑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也毫无意义。而清雍正九年(1731年)定海知县黄应熊的《重建普陀前后两寺记》,或许可以说明浮雕归属法雨禅寺并为明代的可能性。《重建普陀前后两寺记》载:法雨禅寺“大圆通殿(九龙殿),七间十五楹,周匝石栏,四十六柱,狮子生活,张牙欲扑”。⑤实地调查发现,黄应熊的“周匝石栏”实指月台前青石栏板《二十四孝》浮雕,也是《普陀山志》《普陀洛迦山志》所指的“明代石刻精品”和“明代石刻珍品”。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在石栏之间的柱子上尚存有一些 “狮子生活,张牙欲扑”。在对待《二十四孝》浮雕归属问题上,因缺失直接的文献记录,未能非常有力地证明其归属,只能从仅有的文献中推断为法雨禅寺原创的可能。
二、浮雕艺术特色
《二十四孝》浮雕在内容传达、形象塑造、刀法上特色鲜明,并采用线刻和块面塑造两者相融的手法,娴熟流畅、层次分明、虚实处理得当、立体感和空间感表现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简约与丰富。古文《二十四孝》以极其言简意赅的语言,丰富地传达了每一种孝行。综观《二十四孝》浮雕,雕者大胆遐想、凝练,在浅空间上透视古文塑造了二十四位孝子的孝行,内容丰富、厚实。如列为《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耕田”,雕者寓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传达,把舜的宽厚仁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其孝感动天之德表述得淋漓尽致。浮雕表现了在春天柳树弯弯的原野下,因舜的孝感动天,盘旋在舜上方的祥鸟和依偎在舜身旁的大象,正在播种与辛勤耕耘。整幅作品内容翔实,寓环境展示人物品质。又如“黄香扇枕”,浮雕表现得极为简约概练,其主体仅为一张床和黄香扇枕的动态,床头的帷幔随黄香的动作曼舞。雕者对黄香的孝行则通过简洁的画面让人产生联想,从黄香身上可以感知中华传统美德以孝为起点,百善孝为先,以至达到仁义的境界。
(二)形象可亲与质朴。浮雕中的人物形象有一共同特点并贯穿着二十四幅作品,即可亲与质朴,并真切地反映了二十四孝人的品性与特征。代表作品“董永卖身”,浮雕人物高度约为五个头长,形态可亲,人物服饰朴素自然,不奢侈华丽,整幅作品通过对人物情态、朴素服饰的塑造,充分展现了人物的至孝。左边可亲的仙女,脸型圆润、面露微笑,双手作揖饰带随风飘动,身体呈曲线形头向内侧倾斜,似乎两仙女正窃窃私语;中间为董永妻,身体呈S形显古代女子多情状,正依依不舍与董永告别;而老槐树下手执扇子的董永默默无语,以质朴笃实造型站在树下感慨万千。“吴猛饱蚊”中表现了吴猛认为蚊子吸饱了自己身上的血,便不会叮咬父母,从这一孩童的心灵表现出人性的纯真,这就是孝。浮雕中,卧躺在床上执著至孝的吴猛着身体,心无旁念为亲恣蚊饱血,形象可爱、天真自然,洋溢着质朴天真的品质。
(三)刀法粗犷与润泽。整体浮雕刀法娴熟,粗犷润泽、虚实相生,概括中又有精细。其代表性作品有“鹿乳奉亲”,讲的是剡子取鹿乳给父母治病的故事。(转第134页)
(接第130页)这一作品构图布局合理,以起伏的山峦为背景,画左边穴居中的母鹿雕琢精细,表面光滑润泽,脖子、前腿、腹部的鹿毛雕刻清晰且富有弹性;而穴居则用大块面的粗犷雕凿,来衬托母鹿的细腻与滋润。浮雕中间身披整张斑点鹿皮的剡子五官刻画精确,屈身双手指着母鹿紧张地望向右边的猎人,其服饰、鹿皮雕琢的光润洁净与切面的山坡也形成了对比。右边躲在林中两个脸型圆润的猎人正要举弓射杀剡子,所穿服装平整顺滑、弧度自然,衣纹线条细腻流畅,与旁边随意雕凿的林子形成鲜明对照。此作品,雕刻家刀法娴熟、概练,通过山峦、穴居的块面粗犷雕凿来展现人物与鹿的润泽、精细。
(四)线条精致与流动。流线雕刻是《二十四孝》浮雕的主要艺术语言,常呈现出一种行云流水、灵动精致、骨力追风之美。如主要作品“闻雷泣墓”,画幅右边狰狞的雷神张开着双臂,腾云驾雾正有力地击打着雷鼓,其脚下云彩以卷曲如意造型为主,线条流畅、前后层层推进、互相重叠交织在一起,有飘洒萧逸流动的感觉,也颇具装饰意味。在“姜诗妻孝”中,作品最精彩的就是占画面三分之一的湖水波浪线雕刻,每根线条紧紧相扣、环环相生,柔美飘逸如云间卷舒出没,极富动感,其流动的湖水随着线条飘逸更具有现实意义;而波涛中凸起的、精巧细腻的小浪花更增加了画面的活泼与生动;画中的鲤鱼呈曲线做跃起状,与前面的三个小波浪形成呼应,情趣盎然,其鳞雕刻精美灵动、片片相生,似微波荡漾。
(五)光影清新与明朗。浮雕在树影斑驳的影响下,雕刻内容忽隐忽现、幽然清静,其人物孝行寓光影疏密之中。在代表作品“子路负米”中,雕刻家采用人物凸起和背景平面线刻手法,充分利用树影光点,深浅布局巧妙,使人物欲脱离于画面,并成功运用清新、明朗的光影来展现母子之情,彰显孝行。浮雕中间为子路母子,两者采用侧面雕刻厚度约为3.5厘米,通过其母俯身问候与子路的背负动作,使光影能自如穿梭于母子的头、手、服饰之间,效果恰到好处,形成了有意味的、节奏起伏的光影关系。背景中树干雕刻简约、硬朗,错落有致的树叶内凹且光滑自然舒展;在卷曲微拱状的斜线屋檐下,方桌子以浅雕形式造型,两者使画面光影分割,形式多样,与人物共同营造出淡雅含蓄、偶又忽见明朗的感觉。
(六)空间游离与转换。《二十四孝》浮雕通过错觉、位移等因素来实现二维与三维空间的游离与转换。如“曾参负薪”的浮雕屋檐采用圆弧度的拱起,厚度3厘米,屋檐下正中未经雕琢的平面正方形窗口让视觉指向深层空间,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浮雕右边窗户,其中一扇半隐含在里面,另一扇上半部分作镂空钱币状和下半部分为云彩状,在第二层屋檐的映照下造成空间的前后与深度感;曾参身后的树叶参差交错在一起,随风飘展呈现另一层空间。作品在墙面的平展中,通过窗户和居中窗口的视觉转换,可以感觉到空间在二维、三维之间的游离,颇具情趣性。在“涤亲溺器”左起第一墙面,以绽放的梅花为装饰;第二墙面以直线和云彩状为装饰;第三墙面以钱币纹为图案;第四墙面以大方块直线分割方式点缀,随着四个墙面纹样图案的变化、线的转折与递进,来凸显空间的转换,使人物的空间发生了折叠效应。整幅作品通过人物游离空间中,诠释孝行,引起观者遐想。
(注:本文为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成果,项目编号:10FC06YB)
注释:
①方长生.普陀山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100.
②③④王连胜.普陀洛迦山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30,327,469.
2.道存瓦甓上孝在枕席间(三)——《二十四孝图》赏析王舒
3.边角佳构树新风——赏马远的《松下闲吟图》孟雷
4.气摩霄汉神慑乾坤邵洛羊
5.周揽传承推陈一新(一)——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周一新访谈画廊联盟
6.论范宽(二)林树中
7.宋徽宗红袍"知音"是蔡京韩云清
8.齐白石的忘年交伊铭
9.忆罗叔子田原
10.一对性格迥异的密友——于希宁与启功交往逸事沈光伟
11.清旷寒野寂寞独旅支英琦
12.千古风范话汉碑(下)高秀丽
13.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于明诠
14.老年教育(书画艺术)盘马弯弓朱以撒
15.偶然欲书朱以撒
16.砚边随想录李健
17.南宗山水画技法(四)何加林,何庆林
18.水墨人物画技法(三)史国良
19.怎样画兰蕙(一)杨文仁
20.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三十五)沈维进
21.草书解读与书写规范(二十一)李岩选
22.怎样写张迁碑(六)滕西奇
23.行书的结体变化(十一)胡耀超
24.梅香斋主评书法陈士明
25.漫笔点丹青张丽华
26.师汉堂主点隶书滕西奇
27.望岳斋主评书法沈维进
28.书画鉴定谁拥有话语权王永林
29.篆刻大家吴让之的两方佳印童衍方
30.摄影中如何利用阴影胜寒
2.道存瓦甓上孝在枕席间(二)——《二十四孝图》赏析王舒
3.得见神仙一面难——杨凝式草书《神仙起居法》薛峰
4.彩墨春秋淡泊人生——追忆吴冠中先生吴玉田
5.我与中国画感悟集(二)——著名画家张仃先生谈艺录张仃
6.论范宽(一)林树中
7.《瘗鹤铭》之谜——充满传奇故事的古代石刻伊铭
8.从沈先生洗砚说起张充和
9.看叶浅予先生画速写伊铭
10.潘天寿喜欢和石涛任愚颖
11.速写因缘黄永玉
12.千古风范话汉碑(上)高秀丽
13.李可染谈国画(一)李可染
14.沈从文谈写字(节选)沈从文
15."立志牛"真牛唐美山
16.南宗山水画技法(三)何加林,何庆林
17.水墨人物画技法(二)史国良
18.荷花画法步骤图韩玮
19.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三十四)沈维进
20.草书解读与书写规范(二十)李岩选
21.怎样写张迁碑(五)滕西奇
22.行书的结体变化(十)胡耀超
23.漫笔点丹青张丽华
24.师汉堂主点隶书滕西奇
25.望岳斋主评书法沈维进
26.书画鉴定谁拥有话语权王永林
27.齐白石老人的《木居士》谢小毛
28.风光摄影中局域光的运用胜寒
2.道存瓦甓上孝在枕席间(一)——《二十四孝图》赏析王舒
3.功性并重神采超然——赏祝允明草书长卷李旭开
4.百年何海霞周韶华HtTp://
5.我与中国画感悟集(一)——著名画家张仃先生谈艺录张仃
6.怎样学中国画——黄宾虹临摹与写生的主张郎绍君
7.莫道画坛无古韵而今又见冷元人——一本尘封五十年的传奇册页陈明哲
8.赵朴初的书法缘傅晓燕
9.唐云淘画记王晓君
10.丰子恺和京剧丰一吟
11.书法百句铭吴绪伦
12.读梅墨生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13.董其昌《前后赤壁赋》于明诠
14.陆俨少论画学修养舒士俊
15.唯其宁静方能致远——顾生岳的艺术人生毛建波
16.理论书法石开
17.南宗山水画技法(二)何加林,何庆林
18.水墨人物画技法(一)史国良
19.怎样画鸭谭乃麟
20.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三十三)沈维进
21.草书解读与书写规范(十九)李岩选
22.怎样写张迁碑(四)滕西奇
23.行书的结体变化(九)胡耀超
24.漫笔点丹青张丽华
25.师汉堂主点隶书滕西奇
26.望岳斋主评书法沈维进
27.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中国画成为市场的宠儿
28.黄庭坚《砥柱铭》卷黄君
若说真正的孝,汉文帝刘恒可算是“孝”皇帝之冠。
刘恒大孝之名并非空穴来风,他扎扎实实做了几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孝事。
母有病亲奉汤药
刘恒登基为帝后,生母薄氏卧病三年。刘恒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母亲所服的汤药,他总要亲口尝过后,冷热相宜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作为一个皇帝,按说他只要发一道圣旨,不知有多少太监、宫女前来伺候,但他不,唯有如此,才显示出他孝的真心。俗语说:“忠臣孝子人人敬,佞党奸贼留骂名”。刘恒的做法得到了众多臣子由衷的拥戴,辅佐他开创了“文景之治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大好局面。
大孝天下惠苍生
刘恒的孝,并非只针对他自己的母亲,作为一个皇帝,万民之主,他对普天之下的老人都心存孝道。一念之仁,博得万民欢呼。他登基时第一道圣旨是“大赦天下”,这和其他的皇帝没什么两样。他登基的第二道圣旨“定振穷、养老”、“令四方毋来献”则是很多皇帝做不来的,这道圣旨表达了刘恒爱护百姓、体恤民情、关心老人的意愿:“对八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赐给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赐给九十岁以上老人之物,必须由县丞(县令的属官,职权仅次于县令)或者县尉(仅次于县丞)送达;其他由啬夫(乡的官吏)来送达。”代表国家向老人行孝,刘恒可说是首开先河。这么仁德的皇帝,人民怎么会不拥护呢?
成全孝道废酷刑
刘恒本身是大孝之人,对孝子贤孙自然是惺惺相惜。两千多年前有个著名的“缇萦救父”的故事,说的也是与刘恒有关的事:汉文帝时,有个读书人叫淳于意,此人刚直不阿,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为伍,辞去太仓令的官职做起了普济天下的医生,淳于意医术高明,是著名医师杨庆的徒弟。但事有疏漏,一次治病时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告他误诊害死人命。按当时的法律,淳于意当判“肉刑”。这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或脸上刺字,或割去鼻子,或砍去左足或右足。淳于意
转贴于
各位同仁:
大家好!感谢大家拨冗抽暇,莅临我校!根据本次现场会组委会的安排,我把我校文化管理的情况,向大家做一介绍。
(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实绩略)。应该说,我校的校风是纯正的,成绩是突出的,尤其是近年来,我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更是崭新的。总体来看,少了一些浮华,多了一些朴素;少了一些虚妄,多了一些谦逊;少了一些功利,多了一些务实。校园不光有了楼堂场馆的壮观,花草树木的丰美,更有了人本的元素,人性的张扬,人文的普及。干部都在想干事、干好事、干成事;教师都在想教书、想育人、想成长;学生都在想健美、想学习、想成才。这种喜人局面的形成,贵乎两点:一是长期以来师生想成长、想成才的本性自觉;二是近年来的学校文化管理。
有人曾问我,什么是文化管理?我说,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新的追求,如在教师管理上,教师待遇不高乃至津贴补贴不能及时到位、积极性受挫,你该咋办?教师不可能都照你的生冷的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你该咋办?学生当中有不知长幼的、谈情说爱的、抽烟饮酒的、上网聊天的、打架斗殴的,光靠硬性的处罚又无济于事时,你又该咋办?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都要靠教育、靠管理,都要靠有文化特质的教育和管理。在这个区域内,你做文章了,而且做好了,有效了,那就是文化管理。其实,文化是个博大精深的问题,但《周易》上所说的“以文化人”,当为其本义。所谓“以文化人”,说到底就是要把人当人来管理,在学校当中就是要把教师当人来管理,把学生当人来管理,要有强烈的人本意识和人本情怀,要把师生当作自觉、自主、自律的主体,尤其是在学校管理人本化、民主化呼声愈来愈高的今天,尤为必要。学校的环境熏陶、制度规范、精神感召都是管理的必需元素,但这些都需要打上文化的烙印,让师生参与并沉浸在特定的氛围之中,才能真正在师生身上发挥作用。
我还想对大家说,我校的文化管理要努力达成“校园高雅、教师儒雅、学生文雅”的“三雅”目标。我是这样想的,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在环境文化建设上,我们就想成就“高雅”,但我很不赞成校园“速成文化”“快餐文化”,一夜之间走廊墙壁上弄得都是名人字画、唐诗宋词,几天之间就把一座文化墙竖立起来,一个假期过后很多场所的文化景象就焕然一新。那些可以说是“舶来品”,只是“拿来主义”,缺少师生的“情意”融入,使本该拥有的教育载体和教育手段,与学校主体失之交臂。真正的环境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有一个“过程”,――有过程的文化才是真文化。
在此,我想细说一则实例:2013年6月,为配合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我们打算在校园北部墙体上出台图文并茂的“二十四孝故事”,我们没有盲目地“找校外专家”“拨专门经费”,突击上马,而是在提出宏观要求、做出宏观指导后,把具体策划权和实施权交给了政教处、团委、语文组和艺术组。两个月之后,一幅宏阔的“新二十四孝故事”壁画,散发着古朴而清新的气息跃然墙上。据观察,相关部门接到任务后,适时组织了专题协调会。政教处认为,“墙体文化”是静态的,但要用“动态活动”去促成,达成“动静相宜”之效;团委表示,要开展主题演讲和主题征文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二十四个故事”,紧跟时代新风,对其采取“扬弃”的态度,经过“活动教育”后,还可以适时评选出“校园孝星”;艺术组请战说,学生中高手云集,完全可以自行设计版面、自行配置图文,用不着请校外高手捉刀。语文组教师更是告诫大家:校园环境文化更多的是育人特质,“孝文化墙”设计,目的在于通过二十四个故事,提升学生的传统美德水平,涵养学生的性情,为此应非常注意这些故事中的“愚孝”内容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语文组教师同时建言:元代郭居敬所编的《二十四孝图》,由于其“历史局限”和“现实不足”,不宜“照搬”上墙,而2007年山东老年学会出版的《新编二十四孝图》,既有对传统二十四个故事的部分删除,也有对元以后孝亲故事的增录,已有很大进步,不妨把此“蓝本”组织上墙,同时加上精当的“导语”和“评介”,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将这些故事的内涵与时代对接,本着在批判中继承的精神,将传统的东西融入现代道德价值体系之中。“基调”定下后,各部门既“各行其是”,又密切配合,相关活动安排得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就是这样一次活动,我们牵出了研讨会,牵出了辩论会,牵出了征文赛,牵出了“孝行”评比,牵出了学生绘画和书法技能的展示,牵出了校园文化的又一亮点……更牵出了合作,牵出了和谐。我们要的就是这样一种过程,这样一种氛围,这样一种潜移默化。大家在我校走走逛逛可以看到,目前我校校园各处,包括墙壁、走廊、教室、寝室等地,都有些文化“痕迹”,这些文化痕迹,多数伴有一些“过程性”因素,都含有师生的“情意”融入,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
在制度文化建设上,我们非常注意民主和人本两大法宝。在2012年1月,我校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届一次教代会,会上通过的九个条例,基本保证了我校教师管理的全员聘任制、上岗考勤制、分配绩效制、评优民主制,基本保证了学生管理的学习导师化、生活保姆化、活动多元化、尖子实验化和困难帮扶化。这些条例的制定出台,虽然有对兄弟学校规制的参考,但没有硬性的复制和粘贴,而是紧紧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经过对干部、教师、职员、工人的反复意见征求和多轮讨论才拿到职代会上再次研讨通过。民主化的成分清晰可见。另外,在具体条文上,如对任课教师的岗位聘任和解聘条件、标准,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的月出勤次数的底线,对女教师产假殊情况的处理等,都既有硬性的规定,也有弹性的办法,得到了多数教职工的认同。由于我们在制度建设上做到了工作必需的“刚性”和人文需要的“柔性”的结合,使我们的制度不再生冷,不再面目可憎。当然,我们除了在制度制定上注意“文化味儿”外,还注意在制度执行上努力体现“文化味儿”。学校领导班子经常利用会议和闲谈时间,琢磨如何去执行制度,特别是如何去执行带有“惩罚”性质的制度,要求干部在执行中尽量达到“教育个人”“警示大家”的目的。
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我们注意根据教师精神培育和学生精神塑造的不同特点,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特别是在教师精神的培育上,我们不提倡讲大话、喊标语、提口号,而注重有效的激励和典型的引导,主要是树立教师身边的典型,并让这些典型讲述自己的故事。没有榜样的校园是平庸的,没有故事的校园是苍白的,没有乐于创造故事和没有学习榜样的教师群体的校园更是可悲的。榜样的树立寄托希望,它活灵活现,不是令人难解的抽象标准;故事的叙述反映现实,它有血有肉,不是叫人生厌的统计数据,因此,让自己的人说自己的事,拿自己的事塑自己的人,让教师用自己“师心”“师情”“师艺”上的故事,树“师德”“师风”“师能”上的典型,成为我校教师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基于此种思想,我们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有了获奖教师做报告的程序;我们的教职工大会上,有了先进教师“现身说法”的内容;我们的班主任会议上,有了优秀班主任言说管理经验的安排等。由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这些先进和优秀人物能够在大家面前“露脸”,满足了荣誉需要,不仅进一步激励了自己,还同时激励了他人,逐步形成了大家都想当模范,都想“露露脸”的良性循环。总之,我们就是这样力求用教师个体身上的“小事”,助推学校发展的“大事”,用教师群体中的“小我”,带动学校队伍建设的“大我”,目前已逐步形成了先进典型的“滚雪球”效应。想干活、干好活,在我校教师和班主任身上,已不是空话,多数教师都在默默地努力着、耕耘着。
学校管理千头万绪,巨细兼备,方式纷繁。可以说,目前我们学校的文化管理和文化立校的办学思想,还是处于一种“学习和思考”的状态。我觉得,关键之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可用有效的。“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不在众声喧哗中迷失自己,总会劳有所得。当然,县内学校都有各自的管理特点乃至特色,在不少方面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将竭诚与大家交流合作,共同为教育大业出力。
耽误了大家的一些时间,说得不当或错误之处,敬请海涵。谢谢大家!
(作者单位:安徽濉溪中学)
1、《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于亲侧。”
2、又《太平御览》卷四一三引师觉授《孝子传》:“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同烝烝,淳厚的样子)。常著斑烂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肤(音diē,肤是肿,疑为跌误),恐伤父母之心,因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也。”此事又见唐.徐坚《初学记》卷十七“孝弟四”引《孝子传》。
3、老莱子是春秋时楚隐士。为避世乱,耕于蒙山之阳。老莱子“戏彩娱亲”属于传说故事,是二十四孝之一,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广。后因以“戏彩”、“老莱衣”用为宣扬封建道,表示孝事父母至老不衰的典故。“老莱衣”又常喻指彩衣稚饰。三国魏.曹植《灵芝篇》:“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见《宋书》“乐志”四)唐.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使君扶侍赴唐州》诗:“风鸣骕骦马,日照老莱衣。”
4、连动在父母面前,穿彩衣,做游戏,使父母欢乐。形容奉养父母至为孝顺。《高士传》:“老莱子孝养亲,年七十父母犹存,身着五色采衣,为婴儿戏于亲前,取食上堂,诈跌卧地,因为儿啼,欲亲之喜。”
(来源:文章屋网 )
日前在《音乐周报》2008年7月2日第5版,拜读了刘红庆撰写的《柳琴新戏敢称“遗产”?》一文,感想颇多。笔者对刘红庆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以及对柳琴戏《王祥卧鱼》的评判不敢苟同,笔者以为,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艺术的理解不仅是片面的,而且过于偏激,对《王祥卧鱼》这部戏的看法也存在很多误区。笔者也就这部被国内艺术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叫好且荣摘13项大奖、被刘称为“反传统、伪艺术”的《王祥卧鱼》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传统需要传承与发展,创新并非反传统
单从刘红庆《柳琴新戏敢称“遗产”?》的标题看,就知道他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都没弄明白。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山东的柳琴戏这一传统剧种,而并非《王祥卧鱼》这出戏。这一点都没搞清楚,难怪刘红庆会有“柳琴新戏敢称‘遗产’?”的疑问了。《王祥卧鱼》作为柳琴戏的新编历史剧目,参加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柳琴戏又称“拉魂腔”,是鲁南一带优秀地方剧种,也是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群众喜闻乐见和钟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曲调通俗,粗犷豪放,唱法以宏大明亮为主要特色。“拉腔”是它的显著特点,有时一句“拉腔”长达几分钟,拐上18个弯,演员憋足气,什么时候掌声、喝彩声响起,什么时候再换气。拉魂腔的词也极具地方特色。由于用的都是地方方言,可以说既诙谐生动又土得掉渣。1953年,“拉魂腔”正式定名为柳琴戏。2006年,柳琴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10月在枣庄举办了首届“中国柳琴戏高层论坛”,国内的著名专家学者通过学术交流,为柳琴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指明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艺术需要与时俱进,新技术并非伪艺术
新编柳琴历史戏《王祥卧鱼》在古老的题材中融入了现代元素,这也正是这部戏被观众认可的原因之一。然而,剧中运用的多媒体动画、光的闪烁、雪花的飘洒以及绚丽的灯光的精美的舞台布景,却被刘红庆认为是“技术至上”的伪艺术,按照他的理解,既然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就得保持柳琴戏原始的“一个小锣几把琴,演员站在土台子上”的风格。果真如此,观众未必买你的账,没有了观众谈何传承。
把舞台的技术与艺术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是无知的。舞台灯光现代化了,技术进步了,难道艺术就退步了?难道只有把“土台子”搬到北京演出才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要求?才算是对传统戏曲的继承?相反,现代的技术手段非但没有反传统,而是为了与时俱进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代中国传统戏曲,无不面临着传承与发展这一无奈的话题。佛山新编粤剧《蝴蝶公主》正是因为将传统粤剧变身为动漫真人秀的大胆创新,被上海国际艺术节所相中,成为了参展作品之一,并吸引了多位上海戏剧界的“专业戏迷”前来捧场。戏曲艺术的生命力要靠观众来维持。老一辈戏迷去世了,年轻人没有接上茬的,大概这个剧种就要进博物馆了。
有这样一组数据:中国戏曲剧种上世纪50年代有368个,到80年代减为317个,到2005年锐减为267个。为何?就是因为有一些地方剧种不创新、不发展、不适合当代百姓的口味,渐渐这个剧种就不存在了。说白了,就是有些剧种的创新不够,现代意识不很强,唱腔剧目都未能在保持其艺术特质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戏剧不是博物馆艺术,必须植根于观众,事实上,即使是演绎传统题材,依然可以具备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王祥卧鱼》正是在保持柳琴戏唱腔、方言等艺术特质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怎么就被有些人看成是伪艺术和反戏曲呢?
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孝道并未反人道
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仁、义、礼、智、信,这些通过戏曲都能够给观众最好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和做人的教育。新编柳琴历史戏《王祥卧鱼》以“孝文化”为主题,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的主题元素,表达了“家和万事兴”的文化理念,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应该是一部引人思考,艺术性与思想性都很高的艺术作品。
然而刘红庆的观点却是“孝”是人的品质中重要的标志,完全不是靠《二十四孝》教育出来的,从而全盘否定了传统戏曲的教育作用,他认为《王祥卧鱼》主要人物善得很愚昧,恶得很变态,不可信不可爱。称这部戏是伪现代还不人道。
关键词 校园文化;孝文化;以德治国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078-02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占有重要位置。“夫孝,德之本也。”在校园德育建设的过程中,应包括孝文化教育。青少年时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应依托孝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流传,就是把孝文化作为教育资源的范例。学校德育工作也应推广孝文化,让孝文化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孝道,了解孝俗,感知孝文化,更好地实现德育的实效性。
1 认识孝道,了解孝俗
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资源丰富而深厚,了解其源流,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弘扬孝文化。孝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孝”字本身就能体现出孝文化的精髓,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画的“老”字,下部为“子”字,像是子承老人之手,扶侍老人行走之貌。仅从“孝”字的字形来看,就能形象地表示出两层涵义:上辈的父母,应该护佑下辈的子女;下辈的子女,则要孝敬上辈的父母。也就是为父者要慈,为子者要孝,即父慈子孝之意。
对于传统的孝道我们要以去芜存菁,以扬弃的态度加以继承。从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孝文化,在中国社会中主要起了一种稳定作用,在促进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家国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每个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着它的两面性,传统孝道也不例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于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二十四孝故事”人们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议,有些甚至被认为违反了人性的封建糟粕。例如“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则故事,时至今日,就被认为是对孩子的极大侮辱和不尊重。传统孝道中的“愚孝”成分与明显不科学、违反人性的地方,我们不应该盲目推崇,但其基本的道德核心却无疑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所以,今天我们读“二十四孝故事”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们也或许并非看重这些形式,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间“孝”的重要。
2 走近孝子,树立典范
孝道教育不是简单的“告诉”,而应淡化教育痕迹,润物无声,利用众所周知的人物、事件创设适合孝道教育的情境、氛围,为孩子树立孝行为的榜样,进而以榜样来指导学生的道德生活。古有董永“卖身葬父”,黄香“冬温席,夏扇枕”,以及“唐媳乳母”“卧冰求鲤”等孝道故事,至今感染、影响着很多青年人,要人们学会感恩;今有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斌强:用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的事迹,同样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陈斌强,一名平凡的初中语文教师,用他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他心中的孝和他的不平凡。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含辛茹苦独自抚养自己长大的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而且做到了工作与孝敬母亲两不误。
孝道楷模都可以用来作为孝道教育的良好素材,就其对学生心灵震撼力还是长远的影响力而言,都是抽象、枯燥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完全可以运用这些生动的故事来传扬孝文化,让学生在浓烈的氛围中沐浴“孝文化”,走进“孝文化”,使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美德在他们思想底蕴中生根、开花。
3 注重体验,感知孝道
积善成德,积跬步以至千里。良好的道德品质要从日常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做起,应当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成为自觉的责任和义务。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组织引导学生少而学,壮而行,终生以之,这样才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没有实践的支持,情感的体验,将永远停留在口头上。“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从小若知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长大后就会很自然地爱国家,爱社会,一定程度上说孝心可以规范孩子的行为。
学校孝道教育应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上学时向父母长辈道个别,放学见到父母长辈问个好;给父母搓搓背捶捶腿、倒杯水;母亲节、三八妇女节、周末确定为学生的“孝敬日”;倡导九九重阳节看望老人等。利用晨会、班队会、校会、墙报、广播等开展孝文化活动。各班制定礼仪规范。如在班级墙报开辟“孝敬”专栏,要求学生在栏目中填写相关内容,如: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你今天离家和回家与父母打招呼了吗?你本周帮父母做了几件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4 家校结合,深化认识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第一园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与父母生活时间长,和父母有天生的亲和力,以此为切入点,德育工作更容易步入正轨。学校孝文化建设要通过“学校主课堂、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三位一体,形成一个广阔的立体教育空间。在孝文化教育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图窗、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载体,做好广泛的宣传和发动工作,营造一种“崇尚孝道,感知孝文化”的氛围;还要充分重视并发挥好“家庭小课堂”的作用,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专题讲解孝文化,明确家长在孝文化方面对子女教育的要求,要求家长自觉担负起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责任,努力树立良好的家风并将它同培养子女和改善社会风气紧密的联系起来。
孝道是道德的一部分,源于对他人的关怀、感恩和爱。“今日孝进课堂,明朝德行天下”。传承孝文化是新时期学校道德建设和时代的要求。相信在孝文化氛围中,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会相应提高。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抓好孩子的孝道教育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易连云.重建学校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摘要《王祥卧鱼》在艺术处理上,充分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段。并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紧紧抓住了“孝”这个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题材,通过在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上的创新,达到了一种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王祥卧鱼 创作 柳琴戏
党的十七火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出发,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鲜明地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目标。结合临沂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必须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原则,有的放矢,集中精力,努力营造“政府扶持、企业运做、社会参与、规模效应”的良好格局。在临沂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于2007年8月28日晚在人民会堂正式彩排汇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王样卧鱼震撼上演,整部戏长约两小时,通过7场来讲述王祥在继母的虐待下,依然为母卧冰求鱼的感人故事,整场演出以其鲜明的主题、感人的故事、精美的布景、精湛的演技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获得了巨大成功。
2007年9月5日晚,《王祥卧鱼》在第五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闭幕式上首演,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整场演出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感染。电视直播后更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有领导的赞扬,有专家和社会各界的称赞。该剧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自去年市委确定了打造艺术精品的战略以来,先后有《蒙山沂水》、《沂蒙》等精品工程出台,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就是六部精品工程的其中之一,市领导高瞻远瞩,紧紧抓住“孝文化”做文章,尤其是该剧在反映传统文化的同时,切入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内容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的融合。“百善孝为先”,该剧紧紧抓住了“孝”这个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题材,孝是感天动地的,孝是圣洁的,孝也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土祥卧鱼》在艺术处理上,充分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段,并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在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上的创新,达到了一种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三是两种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柳琴戏是临沂的地方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王祥卧鱼的故事发生在临沂,全国广为流传,06年分别被评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这两种传统文化资源有机结合,选材准确、立意新颖。
四是整台戏组织策划的高起点。柳琴戏《王祥卧鱼》汇聚了声内的艺术大腕,剧本凝聚了三位著名剧作家的智慧:张彭,原山东省艺术创作室主任;张铁民,原临沂市戏剧创作室主任;李应该,日照市艺术研究室主任,我省著名剧作家。导演陈贻道,省吕剧院资深导演,音乐唱腔设计高鼎铸,原山东省艺术馆馆长舞美、灯光、服装、化妆都是我省著名专家。整台戏整合了临沂最优秀的人才,这就为把这部戏打造成为精品力作奠定了基础。该剧将走出临沂,走向全国。
《王祥卧鱼》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特色的柳琴曲创作而成,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以“孝文化”为主题,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元素,表达了“家和万事兴”的文化理念,达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命脉的完美融合。去年,王祥卧鱼的民间故事和临沂柳琴戏双双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祥卧鱼》是对“双遗产”的继承,同时也对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社员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改革的关键期,为柳琴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柳琴戏已成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临沂市唯一的、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优秀地方剧种。传承保护和发展柳琴戏,已成为临沂市文化工作重要任务。但是在柳琴戏的发展上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是人才匮乏。作为深受临沂人民喜爱的戏曲品种,柳琴剧团面临着后继乏人、难以为继的困境,随着老演员已退休或即将退休,青黄不接现象严重,柳琴剧团现有在编演职员仅存33人。既缺乏有影响的尖子演员,更缺乏编、导、音、美等主创人员。没有人才,柳琴戏将难以传承。二是经费困难。柳琴剧团是事业差额单位,财政按基本工资的70%核拨,还是分次拨付,没有其它经费来源,办公、排练费用仅靠微薄的演出收入支撑,剧团经费困难,演职员生活条件较差。
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一是引进人才。整合各方面人才资源,依托临沂艺校恢复开设柳琴科,有计划地定向招收柳琴戏学员,每次招收不低于30人,招收初中在校生,学制2-3年,培养柳琴戏专门人才;引进外地柳琴人才,带动当地柳琴人才的开发;充分发挥现有柳琴专家的传、帮、带的作用,逐步培养新一代年轻柳琴人才:通过举办柳琴票友会、戏曲比赛等形式,挖掘社会上的柳琴爱好者,把他们中的优秀人才吸引到离亲队伍中,充实壮大临沂市柳琴的整体队伍。
二是增加经费投入。在保证市政府每年专项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吸引社会资金融入柳琴吸取的发展中,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赢得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促进柳琴发展的根本途径。在大型柳琴戏剧《王祥卧鱼》的创作、改编、排演的过程中,特别要感谢李桂祥、王廷江等柳琴戏剧爱好者的鼎立支持,正是由于老领导李桂祥的呼吁、企业家王廷江的50万元资金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大型柳琴戏剧《王祥卧鱼》的创作成功。
关键词:孝文化 校园文化 内涵 实践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1.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科技文化、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范畴。
高等学校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群体组合:“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有较发达的传播媒体;还有多种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学生社团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既依存于社会文化,又有着高层次文化水准并具有相对完整的文化环境,蕴涵着巨大的文化创造功能。同时大学校园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最先接受、传播或诞生的场所。这种氛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扩大知识领域。校园文化又具有导向功能。如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开发创造功能,课余文化生活补充和丰富着课内的学习,并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如科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等等。除此,校园文化氛围还具有娱乐调节功能。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调节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也在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凝聚功能,校园文化可以提高人们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师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实际上校园文化开展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一位哲人曾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第二,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第三,加强校园文化是提供丰富自身内涵的重要形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造一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
虽然,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但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等院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2.孝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孝文化有其普遍性:从孝的意识的产生来看,它基于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而自发形成的最朴素的亲亲之情,是一种“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普世情感和普遍人性。在朴素自发的孝意识的基础上,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孝”的思想观念加以发挥并作出系列基本规定,在孝亲之外,注入社会、政治和教育价值,使“孝”上升为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再加上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强化,孝道便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深入人心的社会道德规范。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来强调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这方面的论述比比皆是。如“孝为百善之首”、“罪莫大于不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先王有至德要道,至德要道元出于孝,孝为本也。”“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一个孝子除了具备对家庭的责任感外,必然也会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将孝道由私德引向社会公德,将社会公德建立于个人私德和人伦自然情感之上,是孝道能够成为传统道德建设的基石的根本原因。
孝文化有其发展性:当今社会呼唤孝文化的恢复与发展,发展孝的表现形式,办好社会公益事业,把个体的孝,发展到集体的孝;物质的孝,发展到精神的孝;低级的孝,发展到高级的孝。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孝文化的发展,因为脱离孝文化发展的社会,将是一个无序的社会,是一个混乱的社会。一次次的“破四旧”、“批孔”,大革文化之命,“孝”这样的传统道德,大承鞭笞,历尽劫数。从此,人们对“孝”噤若寒蝉,谈“孝”色变。直至今天,人们仍然不能正确对待“孝”道,仍然简单地把它当成封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因此,孝文化应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共同向前发展。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而,今天我们要对传统孝道进行根本的改造,要结合时代特征,在道德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进行孝道创新。我们要建设的新孝道,应该是建立在家庭成员和全社会成员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符合现代生活方式,体现人道、科学、民主的新型伦理道德。这种新孝道,应该既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稳定,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人们正确地处理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孝文化具有现实性:虽然各种版本的二十四孝都是过去的故事,但是二十四孝故事在过去教育人,而且在现在、将来都能教育人。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孝是“德”中最主要内容。现在推行的公民道德纲要,孝成为主要内容。现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德治国,执政为民,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更是孝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必要性的体现。因为一个连父母都不孝的人,何以服务社会,何以做到执政为民,何以主持正义,何以遵纪守法。人生百行孝为先,无孝即无政绩可言。加强对孝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定会促进学风,文风,社会风气的好转,为稳定社会做出贡献。当孝的要求作为普遍原则深入人心后,人们为了对父母尽孝,必须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创造能够使家庭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在既有的孝的思想情感和道德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和劝导,使人们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较高的道德境界,是可以期望的;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道德要求,也可以从孝道扩展和迁移而落实。在家庭中,子女尊敬长辈,长辈爱护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在社会上,人们尽职尽责,对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对个人,不断修身养性,以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这样,社会秩序就将日趋和谐有序,社会道德就将日益进步,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要求也将在其中得到较好的落实。
3.孝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念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科技时代,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与关怀,只为自己的名誉地位忙得不亦乐乎。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与此同时,对人自身的培养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长久地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文化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孝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精神)――人文主义的思想渊源,当代社会文化应当努力实现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以孝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人文主义传统是建构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孝是民族团结、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在高校培植与实践孝文化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起点。大力弘扬孝文化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加强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解决人才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的有效途径。防止一些掌握高科技的人,由于素质上的缺陷,个性畸形发展,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甚至异化为“经济动物”、“智能强盗”,让高科技犯罪严重地扰乱着社会秩序。
4.孝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关键词】自然湿地 孝感文化 生态理念 现代演绎
【Abstract】With the Xiaogan city expanding ,the new high-tec zone is on a new moment. The design focus on the mainland and recommend the conception of nature ecosystem and economy ecosystem .The plan is aimed at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cultural of ‘filial piety’ to unfold farming culture and demonstrate her. On the point of strength of wetland ecosystem,we are going to plan the park in which city wetland full of humanity and nature harmonious
【Keywords】wetland , Xiaogan culture ,eco-conception, modern illatio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孝感高新区在整个城市的东侧,对外交通位置优良,在其中有一条狭长形的绿带,南北伸展约5公里,占地约3.25平方公里。湿地公园的构想将在这块地方成为现实,周边规划涵盖工业发展用地、居住用地以及附属用地。作为城市边缘的难得的绿带它将是孝感高新区重要的城市绿肺。
一,规划设计定位
结合区域特色与上位规划,本次规划设计将此项目定位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综合传统文化传承,市民休闲娱乐,科研教育互动,产业特色带动,水土资源保护等功能,为游人提供优质的游憩空间。
1传统文化
孝感最大的文化特色是孝文化,二十四孝流传至今,包括本土的美丽的神话传说,都是需要在湿地的设计中酝酿加以实现,这些文化元素最能引起市民的本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城市文化传承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笔。
2市民休闲娱乐
项目设置了诸如礼孝广场,童叟乐园,德本广场,槐荫广场,蜜桃采摘园,汽车体验区,农家乐等等一系列风格各异的活动项目,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娱乐场地。
3科研教育互动
在湿地景区中设置湿地馆,生态观测点,湿地体验与户外教学点,让人们了解湿地植物的生长,湿地鸟类栖息的习性,而且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与自然亲近的个性。
4产业特色带动
以中心区的传统文化游览区结合湿地环境,合理分区,发挥中心效应带动周边的旅游业,北区以当地种植业为背景带动农业旅游,南区以湿地生态为背景,带动生态居住。将绿地效应辐射到周边的用地,带动未来城区用地的发展。
5水土资源保护等功能
保护和恢复湿地坑塘系统,并结合沟谷、低洼地的地形地势建立新的蓄水湿地系统。控制和保护水生植物,使之发挥净化水质、水土保护等功能,成为园区的绿色水体斑块场地文脉延续与再生分析,规划从场地的文脉的延续和再生出发,保留地域信息,使之得以重生。规划注重“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内在统一。
二,景观规划设计
衔佩湿地公园的整体景观规划,以衔佩湖为中心,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规划理念融合贯穿其中。景观形态犹如泼墨挥毫,飘逸自然,衔佩湖作为设计的重心,正是点睛之笔。在生态湿地的广阔背景中,一个传统文化游览核心区,将在这里熠熠生辉。
1 规划结构
衔佩湿地公园的规划结构为:“一轴、一心、两带、三区”。“一轴”指贯穿全园的生态湿地人文休闲之轴。“一心”是以围绕衔佩湖集文化展示、特色商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之心。“两带”是沿孝汉大道与乾坤大道两条交通干道而形成的地域特色风光带,他们分别展示农耕田园景象与现代都市风情。“三区”是三个主要的功能区,从北至南分别是田园风光展示区、传统文化游览核心区、生态科研体验区。
2功能分区
第一区,“田园风光展示区”。该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保留现状农田,展现承载着传统农耕文化的农田景象。由于高压走廊经过基地,所以基本保留原有农田肌理,以农业采摘,经济作物为种植特色,在不同季节展示农耕文化传统。第二部分主要由汽车体验,企业展示,水上果岭采摘岛所组成在毗邻工业产业园的一侧,设置赛车跑道,用于产品展示与游人活动。同时,绿化环境也为员工拓展训练提供场所。
第二区,“传统文化游览核心区”。该区位于整体轴线的中点,以衔佩湖为中心,礼孝文化为主题,营造整体河道中最开阔的水面,形成景观视线的焦点。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形式的结合,形成具有活力的商业休闲氛围。环湖游线将槐荫广场、黄香堤、石笋园、朝暮园等景观节点串联在一起,形成滨水商业区域,成为满足人们休闲、游乐、购物、健身等需求的景观核心区。
其中,槐荫广场以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为典故,相传仙女曾在槐树下与董永相遇。槐荫广场以槐树树阵为背景树种,设二十四孝雕塑以及《孝经》文字的浮雕景墙,展示孝道美德。
黄香堤取自扇枕温衾的典故,以滨水商业街为特色,串联起多个商业休闲娱乐空间。在夜晚,黄香堤将成为星光璀璨的景观带,散发迷人的魅力。
石笋园取自孟宗严冬哭笋的典故,仿制的石笋雕塑错落分布中,围合出一个精致有序的小型院落,成为市民休闲的场所。朝暮园位于衔佩湖东侧,沿用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为情侣们打造柔情浪漫的休闲之地。
第三区,“生态科研观赏区”。该区旨在反映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生态关系,维护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该区域将致力于保护植物、鸟雀、水和土地,在尊重自然元素的前提之下,设计了一条水上的“教育体验之路”。陆路步行交通和水上游船交通联系在一起,形成丰富的空间感受,引入“鹊桥”的意向,用一系列“桥”的元素,诉说出董永与仙女的爱情故事传达对浪漫爱情的美好祝福。同时在空间上与王母河产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