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时间:2022-06-08 17:2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第1篇

启示。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技巧;启示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精彩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序幕”。好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彩的导入,为学生创设情景,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不能忽视课堂导入的重

要性。

营造课堂氛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能找准学生的最爱、激发他们的兴趣,就可以得到“净水投石”的效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在课堂教学中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施兴趣导入,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播放歌曲,渲染气氛

历史虽是已经过去的事情,但它不是干瘪枯燥的文字,它是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的,为了体现历史的真实性、生动性,可以通过播放音乐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自然把学生带入事件发生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2课最可爱的人》一课时,我播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首歌曲将学生带入抗美援朝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中,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进入本课的学习主题。

二、观看图片,形象导入

历史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历史课堂中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图片进行导入,就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我在九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中就采用了图片导入法导入新课,出示《德国妇女清理废墟》《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和漫画《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实力变化》请学生仔细观察,前两幅图片和漫画内容形成巨大反差,学生自然想知道其中原因,自然便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导入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又符合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

三、生动讲述,故事导入

学生在上课前几分钟精力比较分散。于漪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故事对于学生来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能恰当讲述故事便能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到课堂情境中。讲述历史名人的小故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我课前搜集了林肯的生平事迹,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课文学习,而且使学生增长了多种背景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学生由此对林肯其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学起来知识来更加兴致勃勃。

四、设置悬念,问题导入

正所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课堂教学教师如能精心构思,巧设问题便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将学生带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中,以便学习新知。教学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灾难,它席卷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那么这场大世界战因何而起?交战双方到底是谁?大战的结果怎样?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呢?利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此时学生心里充满了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尽快知道究竟,从而形成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

课程导入方法很多,重在精益求精。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效课堂令人心驰神往,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导入便可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在瞬间就呈现出生命活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新知的热情,有利于学生真正体会到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作为教师只要我们能乐于奉献,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坚持做一名“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并且坚持不懈,就一定能不断进步,赢得

成功。

参考文献:

[1]逯彩霞.初中历史作业创新设计新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5).

[2]刘思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12.

第2篇

一、统筹规划,全盘考虑。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历史学科在制定复习计划时,力争做到统筹规划,适时调整。

1、统筹规划,灵活调整。历史学科在初三年级要完成两本书的新课学习。按照既往经验是上学期赶新课,下学期专门复习。但去年受制于国家教材修订的政策影响,定版的下册教材迟迟未能面世,而网上流传的各种版本又是五花八门,难以选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备课组经过集体协商后,一致决定九年级上学期,赶在11月中旬先完成上册书新课学习任务。剩余时间,即着手复习中国古代史内容。待到来年新学期开始,新教材正式下发后,再结合我省当年《中考说明》的要求,对九年级下册内容再展开学习。此时新课学习与复习提高一遍过。《中考说明》中不做要求的内容,学生自学,《中考说明》中的次要内容、简单学习,《中考说明》中的重点内容,注意拓展广度,加强深度,重点学习。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成功的,为毕业复习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及早动手,抢占先机。我们在九年级上学期新课学习时,为学生选择配套习题时,就直接选择符合中考要求,难度较深,能力要求较高的中考试题。力争做到一步到位。

二、精讲精练,提高实效。“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历史学科力争在复习中将有限的时间用在重点内容上,精讲精练。

1、研究考题,区分考点。整个初三复习中,历史学科可能是复习任务最艰巨的学科,面对6本书,200多个大小考点,但每周只有四节课,而且随着后期各项考试的展开,课时又减少不少。在讲课过程中,重点讲分值高的必考考点和常考考点,常规讲分值小的必考考点和常考考点,简略讲选考考点。这样既保证了复习的广度深度,也提高了复习的效率,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同时,讲解时主要抓阶段特征,进行纵横对比,中外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相互勾连的知识网络,让学生能提纲挈领的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2、精选作业,限时完成。整个初三学年,我们历史学科只选择了《试题研究》一本复习资料,但力求把它用好用实。在每次布置课后作业时,并非全面撒网,而是根据当日所学内容,精心选择练习题目,学生回家后限时独立完成。

3、习题讲评,注重方法。习题讲解时,将选择题分成不同类型,反复讲解各种类型选择题的具体解法。讲解非选择题时,要求学生先判断该题所考知识点以及具体的考察方式,再针对具体的考察方式给出相应的解题方法,甚至将这些方法总结成顺口溜,如“原因找前影响后,政经思文相结合,影响注意点线面”等等。注重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分析能力。

4、重视卷面,树立典范。历史学科是书写量较大的文科学科之一,学生的卷面呈现对阅卷人的赋分评判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前几次模考试卷讲评时,老师都要向学生展示一张自己手工书写的答题卡,做到字迹工整,层次分明,序号排列,分点结合;后期电脑阅卷后,我们都会精心挑选得分较高、答题规范的学生答题卡,向学生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规范答题的习惯,提高得分率,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三、组内协作,齐心合力。“民齐者强”。在复习计划的制定,复习方案的落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组内几位老师齐心合力,相互协作。

1、合作命题,精益求精。每次月考命题时,一位老师主命,其他老师负责审题,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力争力求命题的质量达到中考的要求,提高考试的效率。

2、题型讲解,各展所长。初三复习,我们认为基本上可以说是放两头抓中间。前面的好学生,不需要教师太过费心,他们会主动跟着老师认真学习。而后面的一些学困生因基础太差,欠账太多,跟不上,老师费力再多也成效不大。真正需要教师费力用心的则是那些有一定潜能的中等生。历史学科由于受限于课时较少、内容较多的客观条件,无法独立开展抓中等学生的专门教学活动。但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统一的补差课时,开展提升中等生解题能力的专题教学。我们在补差教学中,以往年中考真题为素材,精心编制练习资料,并且在习题讲评时,打破常规,一改往年每位老师选择一个题型,并将该题型下的所有题目全部讲完的做法。而是积极创新,要求三位老师每种题型都要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讲解讲评,这样虽然加重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但能让不同老师的学生能够从其他教师那里学到更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书写程序,实现博采众家之长,成就个人风范。学生反馈,反响不错,效果良好。

3、评卷收获,及时共享。在试卷评卷过程中,发现一些普遍性问题及特殊性问题,不同题组的老师之间相互沟通,及时通报。以便其他两位老师能够在试卷讲评过程中注意此类问题,及时提醒学生改正提高。

四、搜集信息,扑捉热点。方向决定对错,方法决定成败。在历史学科的复习中,不仅要埋头拉车,时时还需要注意抬头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广集信息,认真鉴别。通过参加交流群,以及同学群,中考阅卷群的微信交流,及时获取各方面有关中考历史改革的信息,并对复习计划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当然有时有些信息也是真伪难辨,令人无所适从。我们对其进行认真分析甄别。此后一些学校立即着手让学生把相关笔记,往课本上誊写,但这样做必然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我们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这个措施在中考进场检查时难以操作,可行性不大。

2、关注现实,紧扣热点。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科的考察与现实热点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在复习中高度重视周年大事,同时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将考点中与之相关的内容重点强化。

3、考点预测,最后一搏。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第3篇

随着冬天的到来,这一年也即将过去,大家除了关心2022年节假日的安排,也关心着2022年放寒假的时间安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河南2022中小学生寒假放假时间。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河南2022中小学生寒假放假时间一年级到九年级于1月22日、高中于1月26日进入寒假,都于2月20日准备开学。

小学生寒假安全教育注意事项1、饮水机的热水键要注意

冬天的话热水用得比较多,但热水的温度很高,如果孩子自己去倒水的话很容易被烫伤的,所以家长要提前告知孩子热水会烫手。

2、打火机/火柴不要放在孩子可接触到的地方

有关火源的问题也要着重注意,比如打火机和火柴,这个是比较细小的东西,相对于其他大的物件来说,小物件比较容易被家长忽略,放在抽屉等地方,很容易被孩子找到。

3、热水器要记得关

热水器同样是有热水出现的,如果你的热水器没有关,那么24小时都是有热水的,孩子趁你不注意的时候放水,不小心就会被烫伤。所以热水器不用就立即关掉,不但安全还省电。

假期学习计划转眼间,一个学期过去了,寒假已经开始,也是时候制定一个寒假目标了。为了防止之前大多数假期中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情况再次发生,特制定此假期目标。

语文:在语文上,我要付出更多努力,以弥补自身原有的缺陷和不足。每天练半张字,争取在一个假期内是自己的字体得到较大的改善,改正写字的不良习惯,把因为作文而失的不应失的分争回来,每天坚持随笔上传,预习下册课本。

数学:预习下册内容,争取做到对知识点熟练掌握,在开学前做到自学完整本书。同时对上册内容重点与薄弱点进行复习。

英语:除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自己也要制订一些额外目标。把下册单词记完之后,再把接下来的单词记几个单元,多多益善,同时加强阅读多阅读英文书籍,多积累词汇,让英语积累本发挥起自己的作用,学唱几首英文歌曲。对上册内容要进行总结

政治:多看《新闻联擂》,了解国家大事;提前预习,通读课本了解课本主要内容;以思维导图形式进行学习。

历史:对历史来说,任务主要是复习,因为历史可以看作我的一个较为薄弱的科目,在假期中,我要进行复习,背记知识点;多做题以此来锻练自己的材料阅读与分析能力。

地理: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开始对从七年级上册开始的所有内容进行复习,争取不落下一个知识点,备战中考。

生物:有选择性的完成作业,对自己薄弱点进行回顾,同时对四册内容进行复习。

信息技术:利用软件多做题,确保操作题与打字题不失分。将题库中的选择题与判断题熟记于心。

第4篇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习提纲设计历史复习提纲使用

包头市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考试科目以来,引起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重视。对于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值小、内容多、复习时间紧的特点,做好历史中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十分必要。我就教学中的摸索,针对复习提纲在中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谈点自己粗略的看法。

通过对这几年中考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考历史考试绝非死记硬背就可以拿高分,而是分层次进行三个维度的考查,包括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中考备考中做大量的工作。

在实践摸索中我认为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有效的使用复习提纲,对提高中考历史的复习效率非常有效。因为时间有限,用提纲复习的方法能有效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把握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这种复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课上听课有依托,课下复习有笔记,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的听课和复习,可以说一举多得。但是要设计好提纲、使用好提纲也绝非易事,需要下一番功夫。下面我就提纲设计和使用两个方面作简单的阐述。

一、设计好提纲是前提

1、立足课标,研读考纲

在初中历史教学和中考历史命题中,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说明为大纲,因此,老师在设计复习提纲前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读考试说明,这样才能在设计复习提纲时按照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的教学要求有效地把握好考点,找准方向,才能对课程标准中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哪些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哪些是要求学生运用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的复习提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在老师掌握课程标准的情况下,也应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设计复习提纲时先将课程标准的相关知识点的清单列出,使学生在复习中对所考查的知识点了然于胸,增强学生复习的目标性,增强复习效果。

2、立足基础知识是关键

按考试说明中中考历史试题的难中易比例为 2 :5 :3 ,从中可以看出中考试题体现出的基础性原则,所以在中考历史复习中基础知识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在设计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时要立足基础知识。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的设计中要按照三个维度的教学要求去设计,尤其对识记和理解的内容要做细致的分析设计。比如九年级下册“文艺复兴”一节内容我作如下设计:

1)、(理解)了解文艺复兴的史实,认识它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课本P2-3)

简况

①时间:__

②背景:___扼杀人性

③兴起国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___

④传播: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近三百年,几乎蔓延到__所有的国家。

⑤主要内容: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___

⑥实质:___

⑦作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___,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启示:①思想进步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②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识记)文艺复兴的先驱:__(1265―1321,)意大利,代表作品

《___》被认为是欧洲___的标志。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指的是___)

2)、(识记)知道达?芬奇、莎士比亚的作品(课本P4--6)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被称为___ 。代表作是《___》和《___》。

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文学巨匠,其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四大悲剧:

《___》、《___》、《___》、《___》。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清晰准确的把握文艺复新的相关知识点,记忆时也比较直观明了。

3、知识整合要重视

在中考中历史考查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四部分,内容很多很细,为了避免学生在复习中的盲目性,就要求老师在设计提纲时重视对知识的整合,通过整合使学生能清晰明了的掌握基础知识。

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采用单元线索的方法,即以单元知识为框架进行整合,在复习提纲的前面列出本单元的线索,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和动荡》列出如下的框架:

生产力发展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近代社会确立

工业革命 对外扩张民族解放运动 近代社会

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国际工人运动 的动荡

然后在单元知识框架下对每一个知识点做具体的整合,可以从时间、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

当然在设计单元知识框架时,还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一定的扩展,或横向的,或纵向的。在提纲中通过对知识纵横对比的设计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以填空形式设计提纲

在设计提纲时有一个误区,就是老师把提纲完全设计好拿给学生使用,如果这样容易抹杀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为了调动复习课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采用填空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眼、脑、耳、嘴、手,从看、想、听、说、写几方面强化对提纲的把握,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也就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5、精练习题别放松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必须通过练才能体现出来,但是由于提纲篇幅的限制,我认为应该在复习提纲的最后面针对相关知识点有选择的设计练习题,一定要把握少而精的原则,才能做到高效减负。通过设计习题既可以对前面提纲中的基础知识点做巩固练习,也可以做相关的拓展分析或总结,或者在提纲的最后面介绍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二、提纲在课堂运用

复习提纲设计好之后关键在于课堂上的运用,只有应用到课堂上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

老师在讲解提纲时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完全照着提纲宣读,因为照本宣科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反而会制约学生的思维,影响教学效果,也不能对提纲知识点做过多的分析讲解,因为分析过多对初中学生来说,会增加学习负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复习提纲为依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即为学生“授之以渔”。

在课堂上要努力构建和谐、有亲和力的氛围,学生在轻松不压抑的氛围下才会敢说、敢问、敢讨论,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复习提纲的效用,做到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评价。

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我也是初步开始尝试使用提纲复习法,对提纲的设计和使用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以上的阐述只是个人的一点粗略见解,而且还存在许多瑕疵,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这一方法。

参考资料

[1]《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包头市中考说明(历史学科)》

第5篇

关键词:课题式教学;微课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4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17

一、课题式教学的内涵

课题式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课题式教学的特征是借助于一系列的课题项目来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学习、研究、讨论和设计,将教、学、做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它重方法传授,重能力培养,重学生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二、课题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课题式教学是研究式教学的一种,它是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不断探索、大力提倡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在中等教育中探索运用得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等教育更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学生在中等学校学习普遍面临升学压力,学校的老师在教学中也侧重理论的教学更甚于实践,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动手体验生活的机会较少。

(2)中等学校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践者,虽然新课程改革呼唤更多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投身课堂教学改革,但教师每天要应对各种考核压力,教学任务繁重,创新意识淡薄,缺乏自我觉察的能力,不注重自我的发展。

(3) 课题式教学实践周期长见效慢

当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保鲜期”越来越短。人才学上的“蓄电池理论”告诉我们,一块高能电池的蓄电量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地进行周期性充电,才能可持续地释放能量。那种一次性“充电”即可受用终生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因此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终身学习的人,这不应仅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也应是中等教育努力践行的育人理念。

课题式教学尽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核心理念,但教学实践周期长且见效慢,难以适应中等学校紧凑的教学进度和追求升学率的教学目标。

三、课题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困惑

学生在九年级才开始学习化学,学习周期短不说,一年之后还要面临升学考试。借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得不面临两难的抉择。

1. 传统的课题式教学模式与现实教学的冲突

传统的课题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包括确立课题、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思总结五个环节。实践证明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搜集资料也往往受家长不允许上网的限制而不能实现。

2. 自我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其将来投身社会实践后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也在此。学习不再只为应付一时的升学考试,更是学生觉察自我,反思自我,最终发展成为自我主动学习的过程。

四、 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实践课题式教学

由于上述的两难抉择,笔者尝试探索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课题式教学的新模式――基于微课设计与制作的课题式教学。

微课,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就一个知识点或围绕一个主题或为解决一个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而开展的,主要以视频为呈现形式的教学活动,时间多为3~5分钟,短小精悍,主题性强烈,可循环播放。

1. 基于课堂知识点延伸的课题式学习

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沪教版《化学》上、下册都有配套的视频学习库,教师在课堂教学外挑选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源定期在QQ平台或微信公众账号上,供学生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学习之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随堂提问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基于物质性质辨析的课题式学习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几种重要的盐”中有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鉴于这两种盐的生活化色彩较浓,在习题中出现的几率较高。教师将这两种盐的性质实验探究化为课题式教学的形式制作成微课,既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图1)。并针对学生的微课学习笔者设计了配套练习。

3. 基于学科观念养成的课题式学习

初中化学课程对知识点的挖掘度不深,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片面化的现象屡屡发生。譬如学生通过认识大气污染物和酸雨才了解了二氧化硫,学生在教师课堂演示实验中发现二氧化硫气味难闻,有毒,于是二氧化硫的负面性逐渐作为一种模式被固定在学生的头脑中,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地看待物质及其性质。为了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学科观念,笔者利用Prezi设计并制作了微课《二氧化硫的自白书》。

为使学生的学习延伸拓展到更多的物质,笔者设计了课题反馈《我来品评物质》。

开放性的课题反馈设计旨在提升学生对物质的认识,防止绝对化和片面化。客观地认识物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的重要途径。

4. 基于关注现实生活的课题式学习

化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科学,现实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知识若能运用于实践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保护好学生可贵的求知欲望,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选取与教材知识有关的现实生活题材,如选取合适的新闻素材引出课题。譬如笔者在向学生讲解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时选取了8・2昆山工厂爆炸事故,设计并制作成微课。

微课学习之后,学生通过完成下列习题进一步认识灭火弹的灭火原理。

试一试:2006年3月底,邻近昆明市郊的安宁突发森林大火,在灭火中消防官兵们使用了各种灭火措施,其中在山高坡陡的火场使用了灭火弹。灭火弹是一种无雷管、无炸药的安全消防器材,以超导材料引燃,使用时,揭开上端封皮,使超导热感应材料外露,用力投入火场,遇火瞬间,弹体裂开,释放出超细干粉高效灭火剂。灭火剂的有效成分是碳酸氢钠,其受热即分解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同时有碳酸钠和水生成。

(4)消防队员在灭火中常被烤得难以忍受,需要不断往身上浇水。“浇水能降温”的道理是 。

5. 基于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的课题式学习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中有些实验被安排在拓展视野和练习与实践中,如“自制酸碱指示剂”和“自制叶脉书签”。教师通过开展学生兴趣实验微视频大赛活动搜集微课素材,学生通过参与实验课题的设计、申报、动手操作、拍摄和展示交流过程将课堂所学知识延伸至课外,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6. 基于试题评讲的课题式学习

很多学生在初三总复习阶段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复习的侧重点也不同。教师要致力于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成效,可以为学生私人定制专属于不同程度学生的复习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利用iebook软件设计并制作一本《×××的难题册》,教师在综合考虑知识点难度分布的基础上,将平时收集的学生错题整理成错题集,以每日一题的形式制作成微课在微信公共平台或QQ群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和需求选取合适的复习课题进行再学习。

实践证明课题式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借助微课形式开展初中化学课题式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高度,为学生度身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乔虹、陈丫丫.代数研究中课题式教学探究[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5):128-129

[2] 杭艳.课题式教学在高职精细化工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 科教导刊,2012,(7):27-28

[3] 苏青等.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课题式教学的探索[J]. 教育论坛,2009,(2):107-108

[4] 胡振林等.课题式教学在基因工程药物教学中的应用[J]. 基础医学教育,2011,(1):29-31

[5] 姜明.关于课题式教学的探讨,交通高教研究[J]. 2004,(4):69-70

[6] 陈广余.微课,让化学教学更具个性化[J]. 化学教学,2014,(5):25-28

[7] 张鸿雁.微课在初中化学创新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4(7):31

[8] 严晓玲.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2015,(9):43

[9] 李学文.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考试周刊,2014,(41):140

第6篇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教育较落后的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得到了语文教师的接受和认同,并且语文综合性学习也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但是,由于学校受经济薄弱、教学资源短缺等条件的限制,以及农村学生相对城镇学生知识面窄一些,生活阅历欠丰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较单一。因此出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着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象,不能达到或者说未必充分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甚至于某些主题无法开展。如果教师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地方教学资源,不仅是综合性学习过程不完整的表面问题,而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难以完满实现的头等大事。笔者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进行了一点实践探索,现整理出来与同仁们商榷。

一、依据课本主题,丰富主题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开展的第一个主题,教材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自我介绍,求职表演等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建立相册,让学生自己在每一位同学的页面下写上一段话,评出这位同学的特点,这一活动将学生的目光扩展到全体同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二是组织跨级对话,组织与八年级、九年级同学联谊会,促进了校内同学间的沟通;三是建立家庭和谐档案,要求学生每月为家庭成员提一项建议或解决一件家庭事务并记载下来。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二、合并课本主题,扩大主题空间

有些课本主题比较单一,有的两个主题在操作上有重复之处,加上农村初中学生受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同时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大可能频繁地让学生离家(校)活动,因此,有必要将课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并为一个主题开展,这样会省时、有效。如八年级下册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和《到民间采风去》两次综合性学习,它们具有上述特征,于是我将这两个主题合并为《我爱家乡山和水》一个主题,将全班同学按居住村子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调查当地农作物种植种类,家畜家禽的饲养情况;另一组调查当地的矿藏分布和森林资源;第三组负责统计辖区内的河流及其受污染的程度。以上过程大致安排2—3周时间,然后各小组成员总结调查所得,再由组长执笔写出专题报告,最后举办一个《我爱家乡》主题成果展,这个展会,既有同学个人的独自成果,又有同学们集体智慧结晶,达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

三、改变课本主题,催生主题资源

由于农村条件如前文所述,因此,课本中提到的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无法开展,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七年级下册的《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八年级下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梨》等,在无书、无网的农村初中是难以实现的,如果由老师代替又不能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只有改变课本主题,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如将《戏曲大舞台》改为《你歌没有我歌多》,让同学们到各村寨去收集山歌、民歌,并举行山歌、民歌演唱会,体会原汁原味的民众风采;将《探索月球的奥秘》改换成《山里的传说》,让学生收集本地的神话故事、地名由来,品味出家乡的每一处地方都具有浓郁的神奇;将《追寻人类起源》改为《家族的变迁》,去追寻家族中的交叉历史,如异姓通婚史,异族通婚史,异族继承史(异族过继儿子继承财产)等,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血管里都流动着对方的血液,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再如,将《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改为《家乡人物史略》,给家乡历史上的名人立传,由于它们来自老百姓亲口述说,学生更能从中发现历史人物的闪光点,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四、倾吐课本文化,实现语文大同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任何知识如果脱离倾吐的场所,它将会失去其生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为语文的实践、运用搭建了一个倾吐的平台。我们在完成课本主题任务的同时,将学生的语文课本演绎为百姓的生活所需的精神食粮,不仅积淀了语文素养,为大同语文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这里主要讲两条,一是送课本文化下乡,在每年的“五四”我校都要举办文艺表演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评书、故事,在舞台上演出,台下的老百姓入神地倾听,达到了情感的倾诉,理解的升华的效果,缩短了学生与农民的距离。其二是服务“三农”,除发动学生为农民办专栏宣传科学种田外,每逢春节,老师带领学生为农民写对联,画年画。老百姓平时家中的红白喜事,他们也到学校请师生写对子,这一方面发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资源,拓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找到了语文知识倾吐的场所,转化了语文的书面素养,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品质。

第7篇

关键词:教材特点;创设情境;典型事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4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宿迁地区使用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已经五年了,2011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颁布后,教材也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教材从内容的选取、知识的架构、目标的实现、能力的培养、科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都有显著特点,更加生活化、社会化、人文化、科学化。

一、教材精选身边的典型事例

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新教材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例如,请选择你感兴趣的物质(如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雨水、自来水、汽水、啤酒和洗涤剂等),用pH试纸测定它们的pH。

教材在落实核心知识过程中,注重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如:水的净化、钢铁制品的锈蚀与防护、燃烧与灭火等;以及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环境问题,如:水的污染、大气的污染、新能源的开发、农药和化肥的开发和使用等。在文字的表述上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语言的表述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更加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贴近。老教材中关于氢氧化钙是这样的“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新教材中这一句话改成了“氢氧化钙是熟石灰或消石灰的主要成分”,关于氧化钙老教材是这样说的“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新教材改成了“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按照老教材中的说法熟石灰应该是纯净物,而新教材的说法就应该是混合物。新教材中的说法应该更符合实际的状况,如果不去研究新教材,而只根据经验去教书,可能会犯错。

二、教材注重情境的创设

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往往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新教材利用一些可读性强的情景材料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表述上多用启发性的语句,如“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为防止文字冗长、拖泥带水,在教材中设置一些栏目,如“多识一点”、“活动天地”、“实验探究”、“长话短说”等。每一个栏目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体味化学的独特魅力。 同时,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给学生留下很多感悟。

如:讲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中的图片“光合作用”就很唯美,“葡萄酿成酒”就很令人向往,教材中表达氯化钠的形成时的插图,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形象。

三、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新教材注重引领学生认识化学在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重要贡献,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和利用前景,初步认识化学应用带来的两重性,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

比如,化学的开篇就有这样一段话: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一次时代变革都与化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从钻木取火的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从钢铁、化石燃料得到广泛应用的工业时代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化学科学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依靠化学,人类才能更好地解决诸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疑难疾病救治等重大问题;依靠化学,人类才能架设起从贫穷走向繁荣、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地球走向太空的桥梁。

再如: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分布范围也很广,但是大约97.5%的水集中在海洋和咸水湖里。跟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5%,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江河水、湖泊淡水以及浅层地下水,仅约占地球淡水总量的13%,占地球总水量的0.3%。

我们平时上课时,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素材,多给学生一些信息,让我们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起来,让学生能从化学课堂走向实际生活,能在实际生活中体味化学的无处不在。这也正是王祖浩先生所希冀的那样,能让学生在化学课上体会出化学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四、教材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充分体现科学探究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运用演示实验、科学探究、家庭小实验等多种探究方式,利用化学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清晰、生动和神奇的现象,启迪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四个实验:

实验1. 点燃镁条。

实验2.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实验3. 将几颗锌粒放入试管中,再加入3~4 mL稀盐酸。

实验4. 取3~4 mL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内,再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

这四个实验就清晰而生动,神奇而富有感召力,如果第一节化学课上有这样的实验,学生一定会被神奇的化学反应现象吸引。

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比如单元3到实验室去“配制80g 10%的氯化钠溶液”等。教学中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地去做实验,能演示的演示,能分组的分组,实验的效果远非语言的讲解可以比拟的,如果仅从考试的分数上衡量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从学生学习化学难度上来看,从学生的终身学习上来看,从对化学学科的发展来讲,还是实验效果好得多。比如说学习盐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时,让学生做一做生锈铁钉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自不必死记,还可以在不同小组的实验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实验室一般没有生锈的铁钉,铁钉一般由学生自带,不同的同学带来的铁钉锈蚀的情况不一样,在加入等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后所看到的现象各有所不同,仔细分析下来收获颇丰。

五、教材注重体现科学方法的指导运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教材在编写范式上改变以陈述方式为主的传统做法,有计划地介绍有关的科学方法。配合内容学习观察、测量、记录、分类、比较和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逐步展示类比、假说、模型化和收集信息、处理数据等方法的应用。如:第一单元出现了观察、测量、记录等内容,第二单元出现了物质的简单分类内容,第二单元的单元练习中出现了简单的比较和实验设计的内容。以后各单元就逐步展开了科学方法的应用,如归纳、演绎等,有些方法并没有明确说出这些是什么方法,但都有体现。

第七单元第一节酸及其性质中,先较详细地讲述盐酸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稀硫酸时这样说: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与镁条、碳酸钠粉末和生锈的铁钉反应,你会观察到哪些现象?

在总结酸的通性时说:为什么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那是因为它们在溶于水时,都解离出了共同的阳离子――氢离子,正是由于氢离子的存在,导致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称作酸的通性。

在学习硫酸时,用到了类比的方法,在总结酸的通性时,应用了归纳的方法。在这样学习的基础上,我们非常容易地利用演绎的方法类推其他常见的非氧化性酸的化学性质。课本之所以进行归纳,其本意也正是想利用酸的通性来演绎出相关的内容,这在老版本中是没有的。

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新教材中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指导语,如:请你探究、试一试、阅读以下内容,并回答问题等有针对性的提示,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在版面设计上,页面上留出一定的空白供学生写要点、提问题,记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以及分析和判断的结果。

一堂好的课,不是老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学生有了得当的学习方法,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教起来的任务就轻松了很多,我想这就是大家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思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第8篇

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一、运用教材,教育学生要助人为乐

九年级Unit 8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如何帮助他人,老师可提问:“Have you ever helped other people?”学生都回答:“Yes.”在表扬学生的同时,再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愿意参加的公益活动和帮助他人的方法。如,去敬老院帮助老年人,帮助残疾人。当然,还有许多帮助人的方式,教师要告诉学生,这种“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情操是每个中学生都必须具备的。

二、结合日常用语,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预备篇Unit 1时,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以及Hello,Hi礼貌地与人打招呼。又如,有事要麻烦或打扰他人时,要先说:“Excuse me.”给别人制造了麻烦或自己做错了事时,要说:“I’m sorry.”得到别人帮助要说:“Thank you.”等。老师与学生一起把这些用语使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懂得文明礼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三、紧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毅力

现在的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遇到问题时往往会处理不当。因此,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要克服并战胜它们。九年级Unit 1中就列举了几种遇到困难解决的方法:1.学会忘记。不让它们成为前进道路上绊脚石。2.不必抱怨,应该把这些问题看作是一种挑战而勇敢地面对。3.考虑更糟糕的事,在遇到困难时,通过与别人所面临的问题相比较,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原来不那么可怕。

四、运用教材,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

现在的中学生很多不会,也不愿意做家务。在教八年级上Unit 11时,老师可以问:1.Do you often do some dishes?2.What do you usually do for your parents?很多学生都回答喜欢劳动,但至少有一半的学生都说没有洗过衣服和碗筷,教师就要告诫学生: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我们只有用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出灿烂的明天。

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在教China时,老师要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让学生心里充满民族自豪感。又如习题中出现了the British Museum一词,老师可告诉学生,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肮脏的博物馆之一,因为它的很多藏品都是从世界其他地方搜刮和抢来的。这些事实告诉学生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让国家永远不再受别人的欺凌。

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形式

1.对话式

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一些问答练习,这样既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又可以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

2.叙述式

在介绍课文背景或引入新课时,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概况,向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如“The Man Who Never Gave Up”这一课,讲述了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是学生较熟悉的人。爱迪生上小学时曾被老师认为太笨而不值得教,然而后来爱迪生变成了大发明家,这说明了什么?尤其爱迪生说的一句话可作为学生的座右铭而铭记在心。爱迪生说,比起主意千条而无所作为的人,他更看重一个主意虽不多而事业有所成的人。这就要引导学生不但要有美好的理想,更重要的是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去努力奋斗,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3.造句式

教学例句是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若教师多举些思想教育性强的例子,寓教育于教学,让学生懂得且记住例句,那么他们自然就会受到例句所蕴含的思想的熏陶,此类例句可结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等举出。也可适时地举一些关于最近发生在学生周围的趣事或有关国内外大事的例子,会使学生倍感新鲜,可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4.表演、体验式

如讲到职业时,在学生表演完毕后,老师总结出要掌握的知识点并画龙点睛地说:“人们的工作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是为人民服务,都是光荣的。”

5.讨论、发表见解式

老师先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老师作最后总结:If everyone makes a contribution t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the world will become more beautiful.就这样,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环保教育、公德教育。

第9篇

1.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2.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3.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进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及围绕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应从工业革命的孕育、机器的发明和大工厂的诞生及蒸汽机和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三个方面把握。关于工业革命的孕育重点掌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机器的发明是从棉纺织业开始并由此推动其他生产行业工作机的发明,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从而形成了近代大工厂制度。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了解工业革命中各生产环节是怎样相互促进的,知道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认识到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

【学习要点】

重点:瓦特改良蒸汽机。

难点:理清各部门科技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过程。

课时:2课时(第一节课完成自主预习并背诵知识要点,合作探究;第二课时巩固知识要点,并完成训练提升、中考链接)

重点点击:如何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大机器生产使英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2.工业革命一方面使科学研究日新月异,另一方面也使产品推陈出新,两者互动不仅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还带来了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城市结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变化。

3.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社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地位,形成西强东弱的世界格局。

4.工业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导致了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形成。

5.工业革命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对工人的剥削、对东方的掠夺。

自主预习:(学生自主预习,完成知识要点,老师组织核对,学生批注并背诵)

英国工业革命

1.性质、时间、首发国、条件、实质、最早开始的行业、主要标志

2.主要成果(进程):

(1)■

(2)特征:_____;新能源:_____;新材料:_____。

3.工业革命带来怎样的影响?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并展示,老师总结并释疑)

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此材料是对什么事件的评述?

材料二: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各举一例并说明。

材料三:英国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何时?为什么错失发展

良机?

材料四: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什么战争?对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

通过四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悟?

训练提升:(学生完成,抽查学生并讲解)

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首先从哪国开始(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2.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C.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D.拥有了丰富的资源和原料

3.历史上“铁路与轮船取代马车和帆船”的巨变把人类带入崭新的( )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网络时代 D.信息时代

中考链接:

(2011・雅安)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200多年前,英国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革命,这场革命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通过和平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马克思说:“蒸汽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工业。”

1.根据材料一,这场变革的名称是什么?

2.举出这场变革在交通运输方面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极大便利的事例。

3.根据材料二,这场变革的标志性成就是什么?变革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什么?

第10篇

影视史学所界定的内涵应该是广泛的,它不仅包括电影、电视作品等动态的视频素材,还包括一些历史照片、图片等静止性的图像素材。这里,我们只讨论动态视频素材的运用。

(一)类型及运用

1 影视主体式教学。

所谓影视主体式教学,就是将电影的不必要情节进行删减,使影片时间控制在一个课时之内,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欣赏(对于必要的背景材料,教师可以用语言或文字予以介绍),并辅助观前提问、观中引导、观后探讨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会观看电影,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电影情节的表面。对于历史中的关键人物或重要事件,可以采取这种类型的影视教学模式。

2 影视辅助式教学。

所谓影视辅助式教学,即截取相关影视作品片断。或采用一些较短的教学纪录片,穿插于教学之中,服务于常规教学过程。

这种类型的运用比较广泛,可以运用的影视素材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年中国》等大型历史文献影视片。另外,纪录片《中国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系列有多个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拍摄风格不同。关注重点不同,教师可以选择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在整个三年的教学中都可以运用。

(二)操作方法

最方便简单的操作可以运用豪杰解霸软件对影片进行截取,运用Microsofi Powerpoint进行简单的内容添加或连接。

如学习《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这一课,影片《》中许多片断都拍得荡气回肠,比如二十九军练兵的情景、当晚的经过、士兵请愿高呼“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场面、副军长佟麟阁奔赴战场及为国捐躯的过程、最后接到命令二十九军依依不舍撤离时的场景等,都可以运用豪杰解霸进行截取,再插入到Microsoft PowerPoim中,设定为自动播放,每个片断前插入一张幻灯片简单介绍省缺的情节,将整个幻灯片切换方式设定为播放后自动切换。这样,一堂影视主体式教学课件就制作成功了。

再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时,可以运用豪杰解霸将电影《新特洛伊木马》洛伊人在海滩上发现希腊人留下的木马并将它运回城,深夜里希腊士兵从木马中出来开始屠城这一段截下来,直接插入到制作的本课幻灯片中,在教学前作为本课的导人,这样,一堂简单的影视辅助式教学课件就完成了。

二、学生学习情况反馈

在学期中间我做过一次普查,被调查人数涉及8个班、421名学生,调查数据总结如下:

其中8%对这种教学方式不太感兴趣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课堂有时会出现上课时很兴奋,课下看课本觉得有些内容比较陌生的情况。有的学生反映对于这样的课堂整体印象很深,可是重点把握不了。这些问题,恰恰也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三、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1 由于影片在教学中的运用,学生注意力被影片吸引,对于课本知识点的关注度下降,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摸不着重点,对教材线索不太清晰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做好影片与教材的融合工作,并且在课后练习中明确本课重难点,给出板书内容,帮助学生把握线索。

第11篇

一、数学的文化现象以及数学文化的存在价值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这种文化现象早已被人们所熟悉和认同。古希腊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可谓是“盛产”文化名人的时期,而这些名人当中,很多都是数学家出身的,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曾描述“上帝乃几何学家”,而他在自己学园的门上赫然地写着:“不懂得几何学的不得入内。”而爱因斯坦、达・芬奇、希尔伯特等也都是数学文明的缔造者。可以说,人类对数学的探索、传承就始终蕴涵、伴随着积淀科学知识、文明结晶、文化精神的育人价值。

数学是人类在探索大自然时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总结,不仅具有科学性还具有文化的特性。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哈蒙德把数学称为“看不见的文化”。数学,如同一条涓涓流动的溪水,在人类的文化史中源远流长着,从最简单的数字认知,到方程,再到函数等等的应用,数学它都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而我们个人则根据各自的素质对它作出相应的反应。也可以说,数学就是人对数学文化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二、初中数学文化的教育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人们对数学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和透彻了。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笔者的感触是――数学文化逐渐走进中学课堂。教师在执教时,更多地渗入实际数学教学,更多地讲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多地渗透数学的历史和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数学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看到,现行新课标配套教材中针对有关数学文化的背景材料增加了很多,主要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以期以数学文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例如在七年级方程的教学,教材介绍了方程史话以及丢番图的墓志铭;在八年级教学著名的勾股定理时,教材介绍了勾股定理史话、美丽的勾股数与著名的“葭生池中”问题;九年级上册教材《样本与总体》向学生介绍了空气污染指数,下册教材《数据分析与决策》中又谈到了收视率问题。通过阅读这些内容,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文化史实、数学的应用价值。可见,数学教育本身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而文化不仅具有工具性的应用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育人的内涵与价值。

三、数学文化在初中数学中的教育价值

谈到数学文化,自然离不开数学史。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数学文化在初中数学中的教育价值以及自己在加强数学文化教育的几点做法。

1.在教学中展示数学美。罗素曾说过:“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刻一样。”初中数学中有大量的美学内容,如果在教学中及时揭示,学生必能引起共鸣,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数学美还体现在数学方法上,如巧妙解题能平添数学魅力,使其达到美不胜收的效果。

2.在教学中渗入数学史。在公元前3000年,巴比伦人就已经总结出等比数列1,2,22,23,……29的求和公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等比数列的经典问题,如13世纪斐波纳契在《算盘书》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设计:7个妇女去罗马,每个人牵着7匹骡子,每匹骡子负7块面包,每块面包配有7把小刀,每把小刀配有7个刀鞘,问妇女、骡子、面包、刀、鞘各多少?”在《九章算术》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女善织,日自倍,五日织五尺,问日织几何?”阿拉伯数学著作中还有著名的棋盘问题等。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引入这些数学家,就能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思想,这样,对培养全方位的思维能力,理解数学的多元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家的经历故事,并不是期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家,而是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的奋斗经历,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12篇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基础。政治课教材中虽然案例较多,但更多的是要通过案例的分析来掌握理论知识,这就无形中让政治课学习显得有些枯燥。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就是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从直观过渡到理论认知,通过对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探究来获得理论理解。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常可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来进行。应该说,政治课堂本身就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治教材中的理论只是对生活现象的一种归纳和概括,而学生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就是要用其去解释生活现象,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以《珍爱我们的生命》(七年级上册)教学为例,为让学生理解到生命的可贵,教师选择了一个因高考失败而跳楼自杀和一个残疾人勇敢地生活并在残奥会中获得金牌的图片故事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然后过渡(生命只有一次,即使是穷凶极恶的罪犯,他们在面临自己的生命结束时,也会感到恐惧、后悔。所以,我国的法律保护每个人的生命不受侵害。对于侵害人的生命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厉的法律制裁)。再提出思考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呢?”当学生在案例中对比后,心中有所感悟,在教师问题引导下,探究欲望增强,再进行学习,效率会更高。此外,教学中还可通过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名言警句、社会热点问题、虚拟情境等来创设问题情境。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例,以《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九年级)教学为例,本课时的重点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教学中,教师不是先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而是用多媒体来展示如下材料:来自新闻会客厅的报道,今天的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奥运会金牌榜名列第二,神舟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经济高速发展,GDP上升至世界第六。2005年,中国经济排名又上升了,超过法国和英国,排在世界第四位,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谱写新的篇章,世界因中国而精彩。坐在电视机前的小王听到这样激动人心的报道非常兴奋,不禁惊叹:“太棒了,我国就要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了。”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什么是发达国家,什么是发展中国家只有感性认知,而没有理论上的认知。于是,矛盾出现了,到底我国是不是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我国的国情是什么?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利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去阅读和讨论交流,自主性更强,也能更好地抓住问题的本质。

二、找准疑难之处,提高问题价值

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有价值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提问,“满堂灌”让学生学习较被动。而在新课改下,一些教师又走入了“满堂问”的极端,课堂中从头到尾都是问题,甚至有的时候问题提出还没有等学生思考就给出了答案,这样的问题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因此,问题就要根据学生这一主体来进行,要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之处来提出问题并进行引导。如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述的故事是:小强(年龄不加以明确,故意留给学生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探讨)吃饭很挑食,每当菜不合胃口时,就把筷子一摔,碗一推,大发脾气“:这么难吃,不吃了!”当妈妈要批评他时,奶奶总是说:“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不会了!”此时,学生可能很容易会认为小强的做法不对,而忽视了小强的年龄问题。而课题核心是“宽容”,为了让学生理解“宽容是有原则的”,教师提出问题:“小强的年龄问题需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能引导学生根据小强的年龄来判断宽容的度“;奶奶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这是要引导学生从奶奶对小强的态度问题来理解宽容和溺爱的区别,由故事到自己,真正理解宽容的内涵。不难看出,问题是否有效,还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能随意为之,尤其不能满堂问。在新课改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出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以导学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探究中再引导,最后总结升华。

总之,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层次性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保证问题成为促进学生构建知识、形成技能的手段。

本文作者:周永敏工作单位:四川阆中市二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