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时间:2022-11-01 22:08: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1篇

为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我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经研究决定在淮滨高中开展“课堂改进”小课题研究活动。为保证此项活动持续地、富有成效地开展,现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当前,淮滨高中进入第三个历史发展时期——特色与创新发展时期,随着“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教育思想的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结合新的时代、新的使命,我们需要不断加深对教育、对教学的理解,要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提升认识,探索路径。本学期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增强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坚持通过课题研究,实施科研带动,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与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我校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校教育质量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动我校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有力抓手。

二、研究内容

基于学校办学思想引领,立足我校课堂革命前期成果,围绕“课堂改进”,结合学科教学,探索课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叙写,学习目标的达成与评价,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活动设计,课堂板书设计,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评估等相关提升策略和实践路径。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形成科学有效的成果,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通过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形成优秀的学科组文化;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科研体系。

四、参加对象

淮滨高中在职教师

五、组织与实施

小课题研究由教科室每学期研究方案,教师自行组建课题组围绕课题研究内容要求,结合本人教育教学实际申报,按要求提交立项申报书、中期报告及结项材料等。如遇到困难,可以请年级教研员、教科室专业人员给予指导和帮助,或由学校出面邀请校外专家给予指导。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学期,具体步骤安排如下:

(1)2021年3月:教科室拟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2021年4月1日-15日:教师组建课题组,申报课题(《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课堂改进”小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见附件),于4月10日前由年级教科员统一报送教科室,教科室组织评委对申报的课题立项评审,颁发立项通知。

(3)2021年4月16日-30日:课题组组织开题报告。

(4)2021年5月:各课题组上报中期研究报告,教科室对中期研究报告进行评审,组织优秀课题组进行阶段性成果交流展示。

(5)2021年7月:各课题组上报课题成果,教科室对课题成果进行评审,对结项小课题,颁发结项证书。(此期间,教师的微课题申报及评审正常进行)。

六、条件保障

学校设立课题研究项目基金,对结项的小课题进行评奖,奖金设置:一等奖500元,二等奖300元。编印优秀成果集,优秀课题作为推荐申报上级科研课题的依据之一。

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

第2篇

1. 制度性资料。学校工作包括很多方面,有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等。但不论是哪方面的工作,我们都应有个规范,有个制度,科研工作就更不例外了。学校要搞科研,就应该制定出科研工作制度。这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如科研评价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师培训制度、课题组会议制度等等,还有科研室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能、学校科研领导小组机构及职能、课题组成员及职能等。这些就是学校科研工作的“制度性资料”。

2. 基础性资料。基础性资料也可以看作是课题的前期材料。包括申报材料,立项批准书、开题会材料以及实验之初的背景材料等等这些最基本的资料,就构成了课题的“基础性资料”。

3. 计划性资料。课题研究其实跟我们的常规教学工作是一样的,首先对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有一个规划,那就是课题的实施方案,这是一个总的计划,所以把它归到计划性资料里。因为课题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的时间段很长,我们可把这个时间分成几个阶段,一般来看,可按年度分,也可按学期分,这个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每个阶段之初都要写出阶段性的计划,使一学期或一年的工作有个目标,有个方向,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年末或期末写出阶段性总结。学期初拟定的科研工作计划、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阶段计划,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方案等等,分装起来就变成了“计划性资料”的档案了。

4. 过程性资料。过程性资料主要体现在课题研究中期阶段,它是课题档案材料的核心部分,反映了研究的扎实程度、管理力度。

(1)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分析:在研究初期进行相关调查,可以掌握原始情况,日后进行对比。在研究中期进行相关调查,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认识问题。这些都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手段。如果要整理档案的话,这本档案里就应包括样表、原始表、数据统计、分析及改进建议。

(2)组织培训,召开会议的记录。作为课题负责人应该定期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实验的相关培训,组织课题小组的研究活动等。每次组织活动都要有时间、地点、人员、主题、主持、会议纪要等基本情况记录。不管是培训还是会议,都要有活动方案、活动总结、培训讲座材料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发设计适合本校的课题研究活动记录,如不能成本,至少成表、成册。而且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培训及研讨活动,并有专人负责做好记录。这样每个学期的研究过程也就一目了然了。

(3)阶段性总结展示会议等材料。在课题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必不可少的要开展研讨或展示等一系列活动。这就涉及到活动的一些材料。如教学素材、各种竞赛活动资料,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如观摩课、汇报课、教师的课堂设计、反思,学生竞赛等方面的资料。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课题负责人设计组织好各年级、各阶段的活动,并且每开展一次这样的活动,都要写出活动的方案,在方案中讲清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同时做好课题实验活动记录,活动后有总结,要写出此次活动的收获。这样一项活动就有了系统性。

5. 总结性资料:每学期或每年度的课题阶段性总结、实验教师阶段性总结、课题的中期报告、阶段成果报告等所有总结性的资料都属于这一类。

6. 效果性资料:效果性资料是体现课题研究效果的材料。如个案变化、群体变化资料、检测统计成绩、实验前测与后测对比资料、教师和学生的获奖情况、荣誉证书统计等都属于这一类。

7. 成果性资料。我们研究课题的目的是取得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一个课题如果没有最终结果,那课题研究就没有完成。所以课题研究必须取得最终的成果。那么成果性的资料就包括:结题审批书、课题实验报告或叫研究报告,研究论文集、成果体系、课件集等。

档案中有了这些材料,不仅使文档丰富而有质量,同时,它还可以使管理者对各个研究项目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把握,防止研究者将研究流于形式,为督促与检查提供了事实依据。

二、课题组成员个人研究档案材料的积累

为鼓励和培养研究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积极提倡各校,根据学校的研究课题,建立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档案。

1. 参与课题研究总的实施方案;

2.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3. 每学期的计划、总结;

4.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素材、课件(软件)、学生的作品、获奖证书等。

第3篇

关键词: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

一、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大支持力度

1.政策保障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单独设置为一个领域并纳入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其中研究性学习在所有学科中占学分最多(15学分),这足以看出它的重要性。然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要想顺利开展,如果离开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这就希望各级领导站在国家与民族的高度,从培养人才出发,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来认识这门课程,制订相关政策,为学科教师创造便利条件,搭建平台,多给教师创造一些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外对教师评优、职称评定等要与其他学科教师拥有同等地位。

2.师资保证

学科的师资力量是课程实施的决定因素。因此学校领导要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努力克服困难,配齐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力争保证该学科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鉴于各校情况不同,各校可设置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但要保证足够数量的专职教师,成立备课组乃至教研组。

3.课时达标

要规范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尽管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实施方案,但多数省份均有自己的课程实施方案,各校必须依据本省课程要求,开足课时,平均每周最好达到3学时,其中2学时安排在课内并纳入学校课程表,可以施行联排,另外1学时可安排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有困难的学校至少要保证基础年级每周2学时。

4.效果落实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是学校的总体规划与安排,是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纲领,对提高全校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分管领导要支持学科教师,并与学科教师一起制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具体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每学期,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自然、生活中选择课题,完成一个课题研究(或一个项目设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形成成果。

二、教师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开展教学研究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没有科班出身,可以说基本上是半路出家,而学科教师又是学科教学工作的生力军,所以工作要积极主动,要加强教学研究,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各校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对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另外,学科教师要充分借助于暑期教师远程培训,把握与专家学者对话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要珍惜每次教研活动,通过课题引领,利用研究课、公开课、优质课、开放课及城乡交流课等,关注课堂教学。重视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导学案的编写水平和实用价值。

三、协调好指导教师,提高对学生课题研究指导的有效性

学科教师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起着统领作用,然而在专业性较强的课题以及项目(活动)设计面前又显得力不从心,不得不依靠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从课题(或项目)的选择到开题(设计制作),再到研究过程的指导直至结题报告的撰写和成果展示,要全过程监控,在这一过程中,学科教师不仅要虚心向专业教师学习,更要协调好本人与指导教师的工作关系,以诚相待,增进情感,这样才能齐心协力,保证学生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的顺利实施。

四、关注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性学习教学的作用

目前,全国多数省份没有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列为高考科目,面对这种形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除了要实现其自身课程功能之外,还不能脱离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联系,因此在课题的选择上不能仅仅依靠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要引导他们选择那些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的课题(如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学科相关课题),特别是从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中选择课题进行研究,把课题研究置于学科学习中,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另外,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一旦选择了某一学科的课题,就会把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方法运用到学科学习中,使自己的学习方法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样会对课题学科的教学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进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该学科的学习成绩。

五、加大研究性学习成果转化的力度,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之研究性学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课题研究与项目(活动)设计。学科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优秀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活动。只有在评选活动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价值才会得到实时体现。目前项目设计这一板块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还要举全市之力,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加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积累。

参考文献:

第4篇

第二部分:课题的运行情况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在市县两级电教馆的正确指导和主管校长直接指导下,在各级教育专家的关心帮助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行动扎实,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现将本课题研究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前期工作的简要回顾

1、成立课题组(设课题领导小组及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承担人及骨干成员人选,聘请课题理论指导教师;

2、依照《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子课题指南》,研究确立课题的研究方向,学生年段,学科和课题题目;

3、组织课题组成员加强学习,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教科研理论知识,重点学习并领会郴州市电教馆下发的《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内容及要求》;

4、填报《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子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

5、接受上一级科研部门指导,修改并上报课题实施方案,为下一阶段实施方案县市两级评比做准备;

6、适时,积极地参加市级科研课题培训;

7、依照上报的实施方案,结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总课题》,编制进程表;

8、收集资料,系统整理并研究国内外与本课题相近课题开展情况,撰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背景资料综述》;

9、为制定学生作文兴趣调查表及命制前测试题做准备工作;

10、组织力量,集中备课。备课分两个层次:日常的课时备课和有针对性的课题课时备课;研讨课一般采取这样的形式:(1)课题组在学期初制定研讨课计划,由上课老师准备;(2)上课老师提前一个星期将课件、教案交课题组成员审查、修改、指导;(3)上课老师听取课题组成员意见后对课件、教案进行修改;(4)上课老师上课,课题组成员听课;(5)课题组成员人员参加评课,提出改进意见;(6)上课老师写课后反思,学科教研组整理资料归档。

11、为提升学生作文的热情,配合学校、年组举办的作文竞赛,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写作的指导,并组织学校写作兴趣小组,出版校级刊物《萌芽》。

12、注重积累课题准备阶段的原始资料,编制并打印资料,填好课题活动纪实和培训纪实;

13、制订课题例会制。原则上,课题组每月活动一次,或针对研究重点、难点进行研讨或举行观摩课进行研究,或收集资料进行交流等等。通过课题碰头会,主要是对课题执行与日常教学结合情况,展开讨论,进而提高科研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课题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的体现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课题组时时思考着“运用信息技术理论和教育技术手段,优化作文教学模式”这一核心,一手调控自变量与因变量,一手控制无关变量。主要体现在备课与教学环节当中。

1、组织力量,集中备课。

备课分三个层次:课时备课,备学生和课题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即基本的业务备课,主要从教师角度对作文教学的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梳理;

备学生,即从学生的现有写作基础和作文心理、参与心理出发,明其所需,所困,所惑,“测量”出其对作文的“承重”能力,真实客观了解现状,为课题课时备课做准备;

课题课时备课确立课堂教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主要针对课时备课中确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作文现状和作文心理,灵活机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创设作文情境,再现生活,力图让学生的听觉、视觉都参与到作文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的怕写作文,厌写作文转变成想写作文和乐写作文。

2、课堂教学中实施两种方式的教学:

从老师角度,(1)教师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引起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兴趣和热情;(2)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从学生角度,(1)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多方位的迅速及时的传递反馈信息,实现适时评价,让学生须略成就的喜悦,而成就感又让学生进一步激发表达兴趣和欲望;(2)学生则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开拓视野,打开思路,写出立意高、见解新的文章。

第三部分:课题运行的阶段性成果:

(一)作文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开成了双向交流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地位,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等提供了所必须的教学环境与学习资源。在教学教程中,实验教师充分尊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积极的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所作的作文兴趣问卷调查表明,实验班在写作兴趣都比对照班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所作的终考作文成绩比较表明实验班学生在各类测试中作文成绩有较明显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积极参加县市各类作文比赛,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如在全市中小学生廉洁教育征文比赛中,就有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参赛获奖率高达100%。

(二)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通过进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参加实验的教师每学期最少设计两个以上的课件,并经常使用其他课件进行上课,并经常进行校级信息技术培训,促使老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一直渗透新课程的新教学理念,并根据课题成员大部分是教研组长的特点,经常对学科教研组的教师进行辅导,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县级级骨干教师中实验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李林英老师执教的初中作文《水的遐想》一课在郴州市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优联评”活动中荣获三等奖;李飞老师执教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荣获市级二等奖。设计出一批优秀课件。包括获得县市级比赛一、二、三等奖共10余人。

(四)主要阶段性研究成果有:刘承栋的初中两种文体作文教学创新课件。

王勋桃、王荣碧、曾庆西、李林英的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创新研究经验论文四篇。

王勋桃、王荣碧创办校级刊物《萌芽》两期。

李林英的作文观摩课四堂。

刘承栋、李林英的典型课例vcd作文教学专题一张。

XX年年,我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研究方案,在市级课题研究方案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2010年6月在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中荣获县级优秀组织奖。

第四部分:困惑

1、由于课题研究组织机构成员分工都是临时的,加上各自都承担了非常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时间和精力都对课题研究没有充分的保障,对课题的全面调查和深入探究势必产生负面影响。

2、由于课题研究实验经费的筹措不能一时到位,相应的课题研究条件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交互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我们目前的多媒体都还没有配齐,cai课件都尚未普及。

3、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的科学发展需要科学的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研究。

4、幸福的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方式来自于开放的、自由的、多元化的教学观念。解放思想是关键,必须引起重视。

5、成果档次不高。

第五部分:研究工作中的体会及今后的工作构想

作为应用性的课题研究,它的价值取向应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行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改善。两年多来,课题组成员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课题不断向纵深推进,课题组觉得还有一些问题很值得进行深入思考。

1、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的是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它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改变学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认知程序,从根本上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更重要的是,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打开新的局面。

2、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增添了动态演示性的内容,增强了交互性。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过程以及交互加深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交互性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5篇

一、加强理论学习,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在于为学生减负增效。有些语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有时会采用“题海战术”,甚至布置一些机械重复的语文作业。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怕学甚至厌学语文的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为此,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加强了理论学习,从中汲取信息和营养,尽量使自己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理论,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小学语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二、积极组织实施,阶段性成果明显

1.发放调查问卷,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

小学语文作业布置涉及到学生、教师、家长等诸多因素。教师怎样布置语文作业?经常布置什么样的语文作业?布置的作业合不合理?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和效果怎样?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有怎样的看法?家长对学生完成作业的状况有什么看法?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有什么意见?这些问题是我们进行本次课题研究首先要知道的问题,为此,我积极查找资料,编制了《小学语文作业布置问卷调查》,这次问卷调查涉及班级的30名学生。调查进行得很顺利,也很成功,这次调查问卷成了我进行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分析调查问卷

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我及时回收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细致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作业内容现成的多,设计的少。 80 %的学生认为目前所做的作业主要是教材和练习册上的。第二,作业形式单调枯燥、方式简单机械,缺乏趣味性。86.67%的学生讨厌重复抄写、缺乏新意的作业,50%的学生喜欢题型新颖并有趣的作业。第三,应试色彩浓厚。80%的学生认为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考好一点。第四,综合性作业偏少。学生发挥的空间狭小,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缺少学科间的有机融合。

3.认真反思交流

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对小学语文作业布置的各个方面进行反思,写了《调查问卷分析报告》等交流材料,并在课题组会议上进行交流。

4.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

第6篇

(课题编号为:125YWX-2186)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理论背景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巩固消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作业既是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鉴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随着素质教育问题的深入探讨和不断实践,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数学课后作业,也应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然而,数学课后作业由传统的题海战术,在目前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如学生课后作业较多,不能有效完成;因学生的差异对课后作业设计的要求不同等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有效的布置课后作业,不仅要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更应该倡导大家用分析与研究的态度去对待课后作业这一重要教学环节。鉴于此,我提出"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希望能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后作业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课后作业抓好了,就能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插补所学知识的缺漏,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策略,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后作业的效果,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以此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课后作业这一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作业掌握数学方法和学习技能,增强学习数学的体验性,而作业的主体式学生,而教师布置作业的角度往往有时站在自己的角度,为了批改好评,或站在优等生的角度,为了培养优等生,而忽略了后进生,为了每天按时交作业,被迫找抄作业而教师又很难了解到真实的学生学习情况,长期以往,班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所以,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主体式学生,考虑学生,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要实施分层作业。

(二)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三)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学科教研,在教学中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针对现在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课后作业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后作业的方法。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数学课后作业和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学会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创新,让学生在数学课后作业活动中,形成获取数学知识的技能,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素质基础。力争使课后作业有效、高效,为促进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因此,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课后作业结构的设计研究。

(二)建立相应的作业评价方式。

四、课题研究的范围

(一)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

附属中学八年级(17)、(18)全体学生。

(二)研究内容的总体范围

课后作业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课后作业抓好了,就能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插补所学知识的缺漏,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策略,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后作业的效果,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以此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附属中学八年级(17)、(18)全体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广泛收集、阅读、研究有关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的教育教学文章和新课程的理论专著,并灵活地运用于课题研究之中,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上。

(二)教育观察法。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比较、课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及相应的课后作业评价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与数学素养的提高。

(三)调查研究法。

对我校学生目前的课后作业情况做调查,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查找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需要准备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四)案例分析法。

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研究实验操作的得失。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4.11—2014.12)课题确定与申报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主要任务是确立研究课题并形成申报材料,完成课题研究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2014.12—2015.5)为全面开展课题研究阶段。本阶段的任务为对课题展开研究、收集资料、信息,寻求课后作业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结合教学实践观察记录,确定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的方案。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实施课题研究,以具体实践的形式推动本阶段的研究,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并进行初步验证,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5.5—2015.6)为课题研究结题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完成课题结题工作。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三)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

(四)课题研究资料汇编(调查问卷、案例汇编及过程性资料等)

(五)围绕课题形成的论文

(六)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及研究组成员:刘巧宁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学校高度重视

我校高度重视教研活动,特别注重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尽全力给予课题研究者指导和帮助。

(二)学校资源丰富

我校图书馆、备课室、网络教室储存大量关于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资料,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优质的资源。

第7篇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有自主性和体验性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1.自主性

自主性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主要体现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上:首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自主选择课题、自我研究、自我评价;其次,学校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的教学组织应有利于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它是体现在研究性学习从课题的提出到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整个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考察、测量、实验、劳动等多样化的自主探究活动使自己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2.体验性

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目标,它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研究经验基础上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体验课题的提出、分解、确定,到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可行性论证,研究方案的实际操作,研究小组人员之间关系的协调,最后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假设和论证、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等。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体验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和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研究经验,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掌握和理解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学习技巧,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和道德。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体验的重要性是因为,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促进理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

1.课题选择阶段的指导

课题的选择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最为关键的一步,选择好的课题并顺利实施,才能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并进行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题选择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正确的引导。

(1)指导学生选定课题研究题目

在研究性学习中,如果学生选择的课题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课题感兴趣并觉得有研究的意义,那就有把课题做好的可能。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从何处选题,课题出处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课题的选择可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问题,多维度地看待同一个问题,从而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社会实践活动中出课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参观考察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把学生感兴趣又切实可行的问题结成课题供学生继续研究;课题可以就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一问题来展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很多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对这些学生讨论的问题适时发现并进行挖掘,这样就可以发掘出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课题还可以就学生关心的时政、时事等来开展,选择这些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课题更容易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善于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多维度去发现和思考问题,并能多方面搜集问题的相关资料,最后归纳总结出具体的研究题目。

(2)指导学生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施方案

为了推进“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有效顺利实施,在课题选定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的开展程序设计实施方案和活动设计方案。在课题实施方案设计之前组织学生进行通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一般步骤和阶段并能根据本课题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活动方案,以利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课题组一般采取学生自由组合,教师进行适时的调节的办法组成。在指定的实施方案中要有对课题研究目标进行清晰的表述、研究采用的具体的方法和研究工作的程序、步骤的设定。

(3)组织学生对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在研究计划制定下来之后可以由教师或专门的专家组成评审组,来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质疑和论证。在对课题进行可行性论证时,要把课题实施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客观因素考虑进去,同时还要看课题本身是否具有创新性和使用价值。同时要看选择课题是否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是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主要方面;看课题的选择能否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尽可能做到以选择的课题为中心能组织学生开展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准备,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从课题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以及研究成果的展示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搜集课题相关信息

在明确研究课题题目和实施方案确定之后,学生就进入了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研究阶段,在明确了研究的具体问题、确立了研究的目标之后,学生便进入具体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研究和分组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在研究的过程中搜集、加工和处理信息,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学生在搜集丰富的信息资料的同时可以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节省时间少走弯路。对于搜集信息的方法,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如上网查阅、动手实验、去图书馆、实地考察访问、问卷调查等来搜集信息。

(2)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总结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搜集到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实践和体验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加工处理。这些数据可能是来自于学生的实验或观察的记录,也可能是问卷调查反馈得来的数据或是查阅文献资料的统计数据,学生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时可以通过统计表、统计图、集中量或差异量等统计方式进行描述或推理,教师要在学生处理信息数据的过程中加以引导,确保学生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处理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或口头的形式总结出来。尽可能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作为交流工具。

3.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研究成果的表达交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如撰写实验报告的形式和调查报告的形式等,也可以通过举办辩论会、答辩会、展示会以及编刊物、办板报等形式来表达,尽可能使学生的研究成果在班级或更大的范围得以发表。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在科学性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首先,要有充足的论据进行严密的论证,通过在可靠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得到的数据资料作为论据支撑,同时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事实和研究结果。其次,研究报告撰写的过程中,观点的表述要遵循准确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作为严谨的理论文章进行撰写。

(2)注意语言表述的观点和实际数据相统一

首先,要排除掉和研究课题无关或相悖的材料,围绕研究的主题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数据资料。其次,要注意对材料真伪和价值量的大小进行鉴别,从而选取客观实际而又生动新颖的材料。在选取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进而提取论点、得出结论。

(3)指导学生展示和推广研究性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要做的工作就是展示取得的成果,成果的展示可以依据课题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允许的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展示,可以是发表、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也可以举办专题的报告汇报成果、影像展览、专题板报以及实物模型的展示等。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新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生成探讨.课改前沿,2007(8).

[3] 赵祥.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与管理,2006(12).

第8篇

1.国内外的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教学最优化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9篇

一、打破一个观念——树立研培兴校意识

十一五期间,受诸多因素影响,学校发展受阻,特别是队伍建设出现明显滑坡,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具体表现为:任课教师思想陈旧,方法单一,教学效果逐年下降。为了打破教师们“只教不研”,“有研不深”,“教研无用”的现象,学校实行“前推后引”政策。通过建立责任明确的管理体系、效果明显的运行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整合了各处室、科组的力量,建立了一系列校本研修的制度,构建了全新的校本研修平台。大部分教师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能够以极高的热情投身到研培之中,树立了极强的研培意识。

二、建立三种制度——形成研培运行机制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校建立了研培组织机构,制订了《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方案》,完善了《包学年、学科领导职责》,形成了人人、科科、日日研修制度,确保了校本研修工作的有效落实。一是建立健全主管制。学校重视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强化业务领导是校本培训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领导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二是建立校本研修的激励机制。制订了《学校教师工作量化管理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了研培的分量,对教职工取得的各种教研成果进行奖励。三是教研常规机制。我校的教研工作经历过两个阶段,即学研培分离阶段和现如今的学研培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阶段。

三、构建四个平台——创新研修

1.以学习为依托,提高校本研修意识。搞好校本研修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通过努力达到在课题研究中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学方法、在问题探究中学科研,以学促教、以教助学的目的。我们开展了以下三个活动:第一是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根据教科研的需要,确立了文化“午餐”活动,由主管领导根据教学实际确定“午餐”的内容,上传到相应的文件夹中供教师中午阅读,这为构建“书香校园”奠定了基础。第二个是开展与名校名家对话活动。为了使教师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到书中没有的经验,学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派出相关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培训后我们要求外出学习人员每次回来之后,都要上公开课、写博或在全校大会上交流学习体会。

第三鼓励教师学历培训。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学历水平,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培训,并能够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全额报销旅差费用。现在已有15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40人具有中师学历,学历达标率100%。

2.以研究为保障,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浓厚的研究兴趣以及强烈的研究意识。为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形成研究习惯,学校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1)领导示范。主要是在思想层面解决了部分老教师“教研无用论”的想法,同时也为教师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了行动研究的指南。(2)主题教研。根据《永吉县中小学主题教研实施方案》,我校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主题,任课教师人人确立了分题,进行教研探讨。(3)组内教研。每周20组次集体备课,20节组内教研课。组内教研气氛浓厚。(4)课题研究。国家级“十一五”重点课题《校园文化与教师专业化共生的研究》正申报结题,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和个人。

3.构建反思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学校周例会反思。在学校层面上,实施周例会反思制度,然后值周领导经过整理将一周的工作情况在教师大会上进行及时的周工作总结。

(2)学年学科组反思。每周周五由学年学科组长组织周工作反思会。(3)教师个人反思。建立教师博客交流平台,加大横向交流空间。

第10篇

1.课题界定

学校课程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划与开发、实施与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深入地探索与研究、改革与实践,从而取得经验,形成特色。

"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途径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性。"统一的国家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必要性。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留下了可能性。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对这些活动提出"课程化"要求,就在于"用程序和规范来提高活动实施的有效性"。随着一个个"活动课"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课"自然会逐步"课程化"。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教育理想,育人目标,校训精神,教师职业标准,这些都可以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因为学生生活在这个校园中,受这样的文化熏陶。

2.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2.1研究思路。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1)通过理论研讨深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内涵;(2)寻找学校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3)找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最佳结合点;(4)探寻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5)在探索与实践的同时,形成经验、理论,并使之物化为论文、报告等研究成果;(6)将研究成果初步转化成操作方案,用于实践,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2.2研究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借助考察、专题报告会、座谈会以及理论研讨班、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各种研究平台,借助教师QQ群、信息平台等最新的教育技术,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注重"问题-方案-行动-反思"四个环节。针对问题制定方案,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制定新方案,开展新行动,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2)个案研究法:对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案例研究,仔细分析其优势与不足、特色与成效,追踪其适应和发展情况,分析总结相关经验。(3)实验法:通过对新课程开设实验,发现优势,寻找瓶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4)文献法:对国内外有关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有关政策、法规文件及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可借鉴的经验。(5)要素分析法:对本课题所涉及的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和学生家长等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研究机制。

2.3技术路线。(1)组建研究团队: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抽调各部门精干人员为组成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强劲的研究力。(2)收集相关资料:成员分工合作,收集各项相关资料。(3)组织学习交流:进行校内校外、县内县外、省内省外交流,获取经验。(4)分类实施研究:利用专业特长分学科分模块进行研究梳理,找出关键,掌握规律。(5)编制管理文本:学术秘书定期收集汇总相关材料,予以分类编排,形成物化材料。(6)完成结题报告:在充分实验、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撰写结题报告、论文等研究成果。

3.组织实施

3.1实施步骤。本项研究周期为三年(2015年9月-2018年8月),其具体安排为:

3.1.1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1)主持人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形成课题;

(2)撰写实施方案,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课题;

(3)成立课题组,开题论证。

3.1.2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1)按计划进行课题实施;

(2)全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数据;

(3)做好阶段总结。

3.1.3总结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1)对照实施方案,统计分析和思辨,提出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结论,并予以科学解释;

(2)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3)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题鉴定。

3.2实施过程

第11篇

一、课程与学校文化

课程与学校文化紧密相连,文化促进课程特色建设,课程又是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显形呈现。因为学校可以通过课程,在用好国家审核教材的同时,适当开发特色教材,以此来传承学校文化传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通过校本课程建立学校文化。

二、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

1.明确课程开发的理念。我们学校立足自身办学历史和要求,确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开发理念。用于指导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

2.确立课程开发与定位。学校的课程文化首先是课程定位,它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校长办学思想的重要方面。可以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含课程开发的策略、原则、实施方略等),一是实现国家的教育方针,二是达成学校的培养目标。其中需通过对提高教师素养,形成良好的教研文化,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研究育人和我们的课堂,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下上好课、辅导学生、完成作业。此外,课程的开发还要立足学校的历史、现有条件及学生培养目标等诸多因素,我们课程组在与学校进行全方位沟通和协商之后,对学校课程开发定位是“关注时代、注重需求和特长、借鉴国际”。

3.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学校课程建设是当前高中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目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了“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的宏伟目标,同时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可以说,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水平将成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能否落实与执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4.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目标体系,它由核心目标与具体目标组成。核心目标体现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具体目标体现了课程建设的阶段性和具体性要求。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社会、家庭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服务。学校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是:①以课程建设为中心重建学校文化,焕发学校的生机与活力;②建立课程开发、管理、实施和评估的组织与制度体系;③通过学校课程建设方案及学科课程实施方案的研制,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④通过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近期、中期、远期规划,逐步建立开放而灵活、丰富、多元的学校课程框架体系;⑤通过课程建设,培养一支课程研究与开发队伍,培养一批骨干教师;⑥通过课程建设,谋求学校的个性发展,培育和开发一批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⑦通过学校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良、众多、特色鲜明的选修课程;⑧通过课程建设,积极吸纳与利用社会课程资源,促进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协作。

5.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的任务。为了实现上述课程建设目标,校长应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开展工作。①逐步建立课程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组织规程,形成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②转换和改善学校课程管理的机制,逐步形成高效有序的课程管理文化;③研制学校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发展规划。④学校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点、满足学生需求的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及各学科课程的实施方案,逐步建立起课程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与实施框架。这一根本任务主要包括三项工作:一是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规范化;二是实现学校课程的品牌化、特色化;三是实现课程设置方案的统整化。

三、课程实施方略

1.我校课程开发的策略是:源于师生生活、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2.我校课程开发的指导原则为:务实、崇理的学校精神;多元、践行的教育原则;个性、和谐的成长平台;人本、创生的管理理念。

3.形成学校“特色化”课程。基础型(必修I)课程特色化;拓展型(选修I)课程多样化、研究型(选修II及研究性学习课程)课程自主化。

基础型(必修I)课程特色化:我校在实施基础型课程过程中,在保证所有基础性课程“开齐、开足”的前提下,强调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校本的学科课程标准。我校要求各教研组认真研读新课标和新教材。按福建省教育厅的要求,开齐必修和选修I的A类课程并开足课时,根据学校教师、学生和教学设备的实际选择选修II中70%以上的课程,供高一、高二年学生学习。

拓展型(选修I)课程多样化:我校的拓展型课程力求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特别强调丰富、多样、高选择性。为此,我校把拓展型课程分为两类,即限定性拓展课和自主性拓展课。限定性拓展主要是体现毓英中学特色的课程,如《中国古代哲学史》、《预防教育》、《科技教育与创新思维》、《版画技艺》、《生态与环境教育》等;自主性拓展主要以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为学生准备了近140门的拓展选修课,在每学期开学前向全体高一、高二同学发放“毓英中学自主性拓展型课程需求调查问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自主性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目前,我校每学期都开设60~80个模块的自主性拓展课供学生选修。

研究型(选修II及研究性学习课程)课程自主化:我校的研究型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研究意愿,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并且自主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则通过加强过程指导、过程评价作为课程管理的重点,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平台。为了帮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研究课题,我校通过开设研究型课程(学习包)、举办课题研究指导讲座、优秀课题报告评比等措施,落实研究型课程计划。每学年,我校对起始年级的学生进行课题选题、课题研究方法、课题开题报告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撰写等课题研究指导。为了更好地促进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我校制订了毓英中学研究型课程实施计划,规定格致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三项课题研究,分别涉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为了方便学生课题研究和学校对研究型课程的管理,我校开发了基于网络的“毓英中学研究型学习管理系统”,学生通过该系统申报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并递交课题成果,教师通过该系统审批学生课题,并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四、课程的价值取向

1.学校课程的设置,不能用随意性来做。它要在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和价值取向,所以课程的价值取向要十分明确,我们在学校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学校课程的整体价值进行了明确定位:

2.学校课程有了明确的价值取向,然后再深层次确立学校课程的内涵与培养目标,让学校课程更加具体化呈现出来。我校课程的内涵与培养目标设定为:

第12篇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中学英语;应用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的英语评价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愈来愈凸显其局限性,面临更多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革现行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逐步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促进教学不断提高的、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所以,进行英语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验深远的意义。

   形成性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形成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信息反馈。

   我校英语教师自身素质较高,工作责任心强,加上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学校教科研工作,2008年4月英语教研组在县教研室的悉心指导下,申报了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一、 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加德纳于1983年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所主张的教育评价,是通过多种渠道、手段,多种形式,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是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柯立尔(J.Collier),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等人在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中提出的。行动研究广泛而被接受的观点是学者卡尔与凯米所界定的定义:”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景中(包括教育情景),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人,其目的在于促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对实践工作的了解、情景(或组织内)之实践工作能够付诸实施而有成效。”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区至少要确定个体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指学生在其发展的现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却能借助成年人和同伴的指导与合作或其他具有相关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其主旨在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

   4.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它给我们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的新视野是: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唯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二、 课题研究原则

   1.坚持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的生命线是它的科学性,坚持树立用一定的现代化外语教学理论和科学教育理念来指导,使用正确的方法,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做好英语教学评价工作。

   2.坚持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发现和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3.坚持激励性原则。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去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4.坚持合作性原则。与他人合作学习是新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为此要大力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以及同学间的合作。

   5.坚持开放性原则。让学生在英语教学评价中敞开心扉,放飞心灵,能正确评价自我,同时也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在课程评价的发展中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人。

   6.坚持多维性原则。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5个层面多角度进行评价,把学生作为完整人来看待,客观地,科学地对待学生并做出正确评价。

   7.坚持多元性原则。在英语教学评价研究过程中,不仅研究内容要多元化,而且评价对象也要多元化。始终坚持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多维主体、多元评价。

   8.坚持多样性原则。在形成性评价体系内部构建多元的评价方式,以增强评价实效方式;在评价标准上,既有课程目标的唯一标准,又有学生发展水平的个体标准。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采用教师观察法。观察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方式。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哪些学习策略对学生有帮助,学生喜欢哪些活动和材料等。观察记录可以采用日常记录和评价表的方式。

   2.采用访谈/座谈。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感觉和看法。

   3.采用问卷法了解学生学前、课后学习情况以及对教学评价的看法和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4.采用教学案例分析法对课堂教学进行研讨与反思,促进教学实践的提高。

   5.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学生档案以学生为中心,从多方面反映一段时间内学生在教师、家长以及学校共同教育下的成长的过程,也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自我评价的重要参考。

   6.采用项目和演示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完成一些学习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项目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相关的课堂演示。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实施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非常重视,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英语组大力支持,希望通过英语评价课改带动其他学科科研水平的提高。

   (2)我校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的试验且在改变教师传统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实施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8.4-2008.8)申报课题

   前期准备,制定实施方案,目标是做好课题的定位,前测工作和基准调查工作,提高课题组成员对英语评价改革的认识。

(1) 成立课题组。

(2) 学习和了解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理论依据,操作方法和实际意义,确立实验对象及课题组成员。

(3) 确立使用形成性评价开展课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