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7 06:52: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联网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物联网技能大赛;中职人才培养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中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达成共识,特别是对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这类新兴专业,各院校的物联网相关专业均处于摸索阶段。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自2014年开始招生,专业建设步伐急需加快。学校从2013年开始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物联网技术应用大赛,2016年取得三等奖,通过组织培训以及参赛的成效,发现技能大赛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一、大赛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大赛的宗旨是:通过竞赛引领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满足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快速增长的人才需求;促进社会对物联网应用技术相关职业岗位的了解,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水平。
通过竞赛,进一步促进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引导专业教学方向调整,以适应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及高度关注物联网应用技术的趋势,进一步促进物联网技术(包括自动识别、网络传输、应用开发等)的普及。
大赛更强调培养中职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这一点是中职人才培养相对缺乏的因素。物联网专业从大赛的备赛和取得的效果中受到启发,建设周赛、月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3个层次循序渐进、依次提升的大赛体系,分别与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相对应,全过程、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培养。
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技能大赛是对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水平的全面检阅,同时也是对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特别是教师能力素质的检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集电子、通信、计算机、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等多学科的新兴专业,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融合多学科门类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师资团队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大赛组织之初,我们就把利用大赛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深厚、专业技术精湛教师队伍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因此,这几年在大赛的带动下把青年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到不同的训练项目中协助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边指导边学习。一大批教师在大赛中知识面得到拓展,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技术得到更新。同时,企业兼职教师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三、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全国职业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大赛从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全面考核,涉及了物联网认知知识,如传感器、RFID技术、串口服务器、Zigbee技术等;物联网技术实操性知识,如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布线、网络设计连接配置、软件系统部署维护等;物联网技术开发型知识,如.Net客户端开发、.Net Web端开发、Android移动端开发、无线传感网WSN开发等。
大赛结束后,将大赛的培训项目与课程进行整合,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比如,“智能农业、智能家居、智能商超实训等课程”依托大赛项目智慧社区中的部分案例作为教学项目,以实际产品为教学载体,把工程要求、企业技术融入教学。
在教学中以实际产品为教学载体、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把工程要求、企业技术融入教学。在教学中,将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项目为中心,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一切由教师说了算变为学生质疑探索、讨论、研究,过去的纸上谈兵、空讲理论变为真刀实枪做产品。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创新,大赛的培训过程就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改革的练兵场和试验场。
四、优化实训基地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务必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训基地是完成实训教学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技能的主要场所,在专业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起步较晚,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在规划阶段。根据技能大赛的比赛模式、赛题内容以及要求,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进行了调整;依托国家级示范学校建设,及时完善实训基地的软件和硬件,主要针对课程体系中硬件安装、网络组建的核心技术开展实训教学。将技能大赛中关于Zigbee组网的相关要求融入平时的实训教学中;根据大赛试题中PC端开发以及移动端开发内容、形式,以智慧农业、智慧超市和智慧社区为主要情景建设物联网开发综合实训室。
五、构建开放的大赛平台
由于大赛的周期长、项目多、任务重、要求高,客观上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在组织过程中,我们保证了参赛学生的来源是开放的。选手报名不限专业、不限年级;教练员队伍的组成是开放的,教练员的选聘不限专业、不限教学部、不限学校制,有计算机专业教师,也有供用电专业教师,有学校专任教师,也有企业工程师,还有大赛经验丰富的兄弟院校教师。
这样一个开放的教学研究平台一方面有利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另一方面促进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训练交流中学校的专职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师生共同参与实战训练,做中教,做中学,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项目的开发能力。而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兼职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方法以及教案制作规范性等方面均得到提高。
总之,职业技能大赛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物联网应用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在进行专业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指导作用,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训室建设,促进物联网专业的快速发展,提高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想.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我院专业建设的作用[J].青岛交通科技,2015,(6).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金融危机引起的增长低迷还没有消退,但大量围绕电力、通信、交通、环境的智慧型基础设施依然加紧实施。基础性的关键技术研究不断进步,如美国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奥本大学、宾汉顿大学、克利夫兰大学等在极低功耗无线传感网络、自组织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应用层设计、基于IP的移动网络和自组织网络方面、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方面开展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进行研究,物联网标准也在加快研究。另外,RFID技术、GPS/GIS技术的应用持续升温,IPv6、M2M、3GPP等技术的研究渐趋成熟,近距离无线通讯、传感器网络、泛在网络等网络技术也随物联网技术应用而快速成长,这也显示了物联网技术研究的不断进步。国内最早于1999年启动传感网工程,由中科院对物联网技术工程项目进行专门研究。近年来有更多的科研院所参与了物联网的研究,在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方面研究突出的有南京邮电大学的UbiCell系列节点、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GAINS系列节点、香港科技大学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软件及平台方面突出的有:南京邮电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中心开发的基于移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平台、南京邮电大学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集成开发平台MeshIDEMeshIDE、中国科学院宁波计算所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析与管理平台。在物联网理论研究方面提出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想法的有,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归纳总结上述研究不难看出,第一类属于基础性研究,如标准、节点、网络、平台等等,这类研究会对今后物联网应用提供支撑;第二类属于技术应用研究,如RFID、GPS/GIS、IPv6、M2M、3GPP等等,技术比较成熟,但更需要要研究整合应用;第三是理论方面研究,也有待于实践的验证。然而,上述三方面都不属于完整的物联网系统研究,该课题正好是要从一个完整的物联网出发去对物联网系统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课题的研究,是根据智慧实验室建设的环境对感知、控制的具体要求以及使用人的功能要求,研究设计在小规模试验的环境下建立一个可供体验、实训、研究的物联网技术支撑平台及网络架构。1.研究智慧实验室建设传感网网络架构,根据新校区智慧实验室建设,各智慧教室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功能分布情况进行相关的研究设计,提出完整的传感网网络架构方案。2.物联网技术支撑平台,研究传感及控制系统集成模块、管理系统模块及智能处理模块三个部分集成为一个整体的物联网,构成物联网技术支撑平台方案。该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由感知及控制系统集成模块、管理系统模块及智能处理模块三个部分集成后形成的物联网。该系统不仅将三个部分叠加到一起,还将三个部分有机的集成,特别是智能处理模块要达到智能化的功能,要随时访问另外两个模块的数据,并根据访问的数据分析处理做出准确的判断,输出控制信号到控制系统交给执行机构执行。因此,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构成由三个系统模块组成的有机集成系统——物联网。要突破的难点问题是如何按照智慧实验室建设环境下对感知、控制的具体要求及使用人的功能要求,设计出有机集成的三个系统模块方案,并使其达到功能要求的智能化。
三、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论证与申报;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建立课题研究网络,完善课题管理办法;进行课题支撑理论的学习与培训,制订课题实施预案;建立原始档案。2.设计阶段,根据初步方案进行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中修改初步方案中不合理的内容,确定实施方案。3.编程阶段,根据实施方案设计数据标准、底层数据库及三个模块的程序流程图,并建立系统模型;根据设计阶段的实施方案中标准、数据库及程序流程图,并依据模型进行三个模块的系统编程。4.调试阶段,三个模块分别编程,并且相互连接,以及进行相应的模拟仿真调试;在仿真调试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分块连接各智慧教室设备进行分别调试,对照前述的功能及关系进行系统集成调试。5.总结阶段,系统分析过程资料,提炼、整合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形成课题成果。6.前期研究及资料准备,从2009年起,我校对物联网系统开始进行研究,并主持2011年的校级重点课题《关于物联网发展方向的跟踪及相关专业设置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物联网智慧校园体系结构的设计。团队根据对物联网研究的成果、对物联网发展方向的研究及物联网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成功申报了贵州商专物联网应用技术新专业。课题成果构成实训中心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系统方案,该课题的后续课题可升级为学校实训中心系统,在前面的基础上升级为智慧校园系统。主要用作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训系统,同时也作为亮点供校内外师生体验物联网的概念,还可作为物联网研究的系统平台。
作者:张树军 单位:贵州商学院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一、当地物联网人才需求分析
湖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创建了“智慧光谷”――“武汉?中国光谷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武汉物联网联盟的宗旨,就是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合作,以获得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扩大物联网在湖北的推广应用,打造湖北省新的千亿元产业。结合武汉特大城市以及“两江多湖”的特点,启动智能交通、智能湖泊、智能城管、智能小区、智能电网、智能商贸、智能物流等物联网示范工程,为国家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献策。据相关部门的估算,未来仅专业性物联网系统设计师,在我国的需求量就将达到5万人。未来十年,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投资可达4万亿,产出8万亿,形成就业岗位2500万个,其产业将比互联网大30倍。
二、根据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较系统的掌握融合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标识、获取、传输、处理、识别和控制的基本能力。培养适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能在企业从事物联网相关工程设计和施工、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应用、物联网通信设备维护等相关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产业+企业+专业”的产学研用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1.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单一的学校理论教学让学生与企业的实际应用脱离,单一的职业培训让学生知识体系不完善,约束了学生的发展前景。应用型本科物联网人才从6个方面阐述物联网专业+物联网企业+物联网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2.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校企合作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校企共同确定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校企共建物联网工程专业,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利于更好发挥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中的目标牵引作用。二是校企共同开发物联网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及科目课程,深化“产学研用”,突出“应用特色”,校企合作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办学理念的实践,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人员培训等,是一种校企双赢的举措。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为企业培训人员,帮助其改进业务流程和运行与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并接受师生见习和实习,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推行“订单式”教育提供了基础。三是校企共建物联网工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与该公司签署了联合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合作协议书,双方积极开展以后的工作,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建立顺畅的渠道。
3.校企合作的优势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有两大优势,一是校企一体化有利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减少,物联网工程专业要保证承载基于实际应用过程所需的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展开和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培养既有高校教师资格和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在开辟渠道和实现人员双向交流的基础上,为教师到企业见习锻炼、挂职实践、参与员工培训提供平台,也为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来学院兼课任课、当好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监控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和量化评价教学质量创造条件。第二个优势校企共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实施订单培养,分析企业人才需求,按照职位要求的专业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来培养。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性任务,对表现好、专业掌握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推荐就业,实行订单式培养。结合产业需求,校企共建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为物联网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稳定的专业人才输送渠道。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1.就业岗位需求分析
对应用型物联网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自己的专业技能,分析物联网技术相关的行业,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有射频开发工程师、通信开发工程师、无线传感器/物联网/硬件开发工程师、网络层应用层开发工程师、无线传感器/物联网/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师、无线传感器/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工程师等等。
2.基于要求的核心课程设置
基于就业岗位的分析,射频开发工程师要求具备一定软件知识,能独立进行设备安装、配置、调试,熟悉NET或J2EE开发模式和Oracle或SQL Server等数据库开发技术,了解RFID标签及读写设备基本特性;物联网嵌入式软件工程师要求你熟悉至少一种嵌入式平台(MSP430、ARM等)的编程开发,熟练掌握Linux或Android系统,掌握常用外设接口技术、Wi-Fi、蓝牙、TCP/IP等通讯协议,精通汇编或C、C++编程,掌握常用的软件开发和调试工具,了解传感器工作原理及选型;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熟悉Android或iOS架构,熟悉HTML,CSS,Javascript,XML等前端开发技术用,熟练掌握UDP/TCP/IP、HTTP等网络协议,掌握Oracle/Sql server/MySql等多种关系型数据库应用。各种职位具体要求的分析,在应用型本科的物联网工程教学体系中主要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与接口、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物联网通信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ARM嵌入式技术等。
3. 课程教学模式
在主要课程的学习中,通过项目的形式带动理论教学,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步骤和教学模式如下图1,通过实际的例子来讲解理论,通过验证性的实验理解理论,然后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综合理论和实验的内容,最后和企业的项目实训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不懂的理论部分开始新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4.4证书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也是必要的的,应用型物联网工程师可以建议如下一个资格证的考试:一是AAE认证(ARM认证工程师计划),二是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级资格认证,三是全国物联网工程师证书(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简称CETTIC)批复,有北京企学研教育科技发展中心负责执行)。通过资格证书的考试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加了自己的就业砝码。
五、总结
物联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系统地学习、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能应用于社会生活的物联网工作领域,培养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有校企合作一起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已就业为导向开设课程,由校企合作提供学生实习的场地,让人才的培养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苏彬,毛燕琴,范曲立,宗平,黄维.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2]陈海明,崔莉,谢开斌.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J].2013年01期
关键词:物联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策略;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127-02
Abstract: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oT,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Io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et from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urriculum, faculty buildi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the employment market of the five aspects of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IoT strategies,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setting Io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next stage of our work.
Key words:IoT(Internet of Th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pecialty; strategy; curriculum system
1 引言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IoT)这一概念是在1991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来的。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与传感器技术和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世界各国政府、科研院所和产业界都非常重视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推广[1]。2004年,日本总务省(MIC)提出了u-Japan计划,该计划力求实现一个随时、随地、任何人和任何物体之间连接的网络社会。2005年国家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使得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基于RFID的物联网。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计划,旨在民众的生活环境中建设智能型网络和各种新型的应用,让民众能够方便的享受科技智慧带来的服务。2009年欧盟项目研究小组(CERP-IoT)在欧盟委员会的资助下制定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RFID与物联网模型》等,描绘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前景,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2]。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的“智慧地球”获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支持,美国将物联网作为振兴经济的重点之一;欧盟提出了嵌入智能与系统的研究与技术(Advanc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for Embedded Intelligence and System, ARTEMIS)研究计划[3];中国前总理“感知中国”的讲话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向了。
目前,物联网的应用领域覆盖了工业、农业、节能环保、物流、能源、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医疗卫生和安全生产等领域[4]。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聚集发展的格局。2011年我国物联网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预计2050年将超过5000亿元。
2 高等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产业,目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好多关键技术还不够成熟,应用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制约这一切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才匮乏,高校作为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摇篮,对于推动物联网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2010年8月21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四川大学召开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8月29日,在中国电子学会和教育部科技委的支持下,“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筹)”筹备会工作会议召开,同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这就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建设物联网专业,对于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物联网专业受到了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有700多所院校提交了开设物联网的申请。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发文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以甘肃为例,2011年10月20日,首届中国车联网大会在甘肃兰州召开,3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兰州共同探讨我国车联网技术的发展问题。201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加快物联网发展意见的通知》,这对于物联网在甘肃省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甘肃省各大高校开始积极开设物联网专业,甘肃省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在西北师范大学成立,这标志着甘肃省物联网发展已经迈出了新的一步。
在全国各大本科院校建设物联网专业的同时,高等职业院校也应该不甘示弱,牢牢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5]。高等职业校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高等职业类院校中开办物联网专业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有利于扭转物联网人才资源紧缺的局面,培养大量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全国大部分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办物联网专业。
3 以探索和实践相结合的物联网专业建设策略
由于物联网专业才刚刚起步,大多数高等院校还处于探索性阶段,比如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缺乏,实训室建设不完备和就业市场有待开拓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物联网专业的发展,所以研究物联网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3.1明确物联网专业发展方向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核心仍然是互联网,不过物联网属于专网,具有一定的使用范围,一般是在一个单位或者企业的内部使用。不像互联网,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接入。物联网的体系架构自上而下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6]。感知层是物联网中的关键部分,以传感器、RFID和二维码识别为主,通过它们来识别物体,进行数据采集。主要培养学生根据实际应用环境来设计、开发、使用和维护设备的能力。网络层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计算。主要培养学生会使用和维护通信设备,保障数据的迅速和安全传输。应用层主要通过PC机、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接受数据信息实现应用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会安装、调试、维护终端设备和具备开发相关应用软件的能力。由此可见,物联网的发展将会带动与之相关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软件工程、和自动化等专业领域的蓬勃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正是物联网专业所需求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能够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培养大批合格的技术性人才。
3.2动态设置物联网课程体系
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好多方面发展还不成熟[7],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充分发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即聘请物联网产业一线的专家和在校的教师一起探讨课程体系的设置,同时选配在校教师不定期的到部分企业去调研,了解企业一线的需求,各兄弟院校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可以邀请企业和高校名师授课,以MOOC的形式供同学们学习和交流。
3.3加强物联网师资力量建设
物联网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必须加强物联网师资的引进和培训,具体包括:第一,从物联网学科优势明显的重点高校引进专业教师;第二,开展校企合作机制,让教师到物联网企业下厂实习锻炼;第三,加强物联网教师的培训,引进企业技术专家对教师进行实验指导。
3.4积极建设完善的实验室
物联网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建设设施比较完善的实验室以便开展实训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3年,学院和中国电信甘肃分公司合作,成功建设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实训室,为学院物联网专业的发展创造了便利的教学条件和良好的实训环境,使学生有了一个安全、共享和智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日后在企业从事物联网方面的工作实现零距离对接。
3.5努力开拓广阔的就业市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以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知识讲授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向技术型岗位。目前,好多高等职业院校通过走访,参观和调研等多种形式,努力开拓就业市场,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采用“2+1”模式,即大学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专业技能课程,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提早熟悉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努力和部分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促进校企合作,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4 结束语
物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和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带动着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院校建设物联网专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今后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方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及时把握企业需求,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的物联网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物联网[EB/OL]. [2014-10-23] http://baike. /view/1136308. htm?fr=aladdin.
[2] 凌志浩. 物联网技术综述[J]. 自动化博览,2010(11):11-14.
[3] 徐小龙, 鲁蔚锋, 杨庚.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12(1):119-124.
[4] Atzori, Luigi, Antonio, Iera, and, Giacomo, Morabi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 survey[J]. Computer networks , 2010(54): 2787-2805.
[5] 王晴, 王建华. 物联网发展与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之探讨[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9(3): 98-101.
一、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传感器的课程内容设置主要有三种:一按工作原理分类讲授,在重点木科高校按照工作原理的讲解居多,这种内容设置系统性好,但传感器种类众多,工作机理复杂,常常涉及物理、机械、电子、材料、化工、环境、地质、核技术等方面知识的交又,对学生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甚高,不适用于学生基础较薄弱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应用性高等院校。二按被测对,这种分类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但内容庞杂,知识点系统化存在难度,同一测量参数涉及多类传感器,从课程角度很难一一涉猎。且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内容容易缺乏时效性,对于新型传感器的应用十分考验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三按项目应用,项目应用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学研究论文都有提及,主要应用于高职高专、应用型木科院校。由以课木理论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工程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训操作为中心,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但容易出现项目实用价值不高、缺乏典型性以及仟务分工与项目实施存在困难等问题。
二、教学改革方式的探索
1.根据物联网专业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物联网涉及传感、通信与信息处理三个层次,学科交又性强,应用创新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核心,传统的传感器课程内容设置不能满足技术创新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应用出发,将内容模块化。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中,数据的真实可靠有效是关键,担当数据采集功能的传感器在整个系统的构建中要求学生具备根据系统需求选择传感器的能力,及其对所选传感器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以物联网的典型应用智能家居为构建目标为例,确立数据采集对象,如温度、光照、人体监测、气体等,以其中的气体监测对象为例,不同应用场景需求不一样,传感器的选型也有极大区别,需对气体传感器的分类与工作原理及其主要特性参数有所了解。例如,在厨房,可燃气体的监测,选用前需弄清可燃气体主要成分和安全浓度;若在客厅,空气质量的监测,考虑门窗常开状态,其测量范围与特性参数与卧室门窗常闭的环境亦有所不同。
课堂教学由实际应用案例引出典型传感器,进而解析其选型原因、工作原理、特性参数与使用注意事项。以点带面,内容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对于应用型木科院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来说,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动手能力强,这种教学内容设计便于学生案例重建,提升学习兴趣,主观上愿意深人了解传感器的相关特性及应用,进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加强课堂教学形式的组织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从案例出发,案例实物演不或者成熟案例视频演不,学生总结案例作品功能,教师从型号、主要参数、工作特性、工作原理、优缺点、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着手剖析案例所用传感器,并找出同类传感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叙述其是否可替换及其缘由。最后由教师总结该类传感器工作原理、工作特J吐及其选型注意事项等。学生可提前准备相关传感器的资料以备课堂讨论需要,从实际应用出发,模拟案例设计中的方案讨论环节让学生参人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多元化考核,促进学生传感器应用能力的提升
考核分为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两大模块。其中理论考核分为平时课前复习提问和期末理论试题考核,平时课前复习提问主要考核学生对上节课重要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期末理论试题考核以书面形式考查学生对传感器工作原理、基木特性等重要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考核分实验考核和课程设计两部分,实验部分主要针对某一类传感器的应用,例如,霍尔传感器的工作特性测试、霍尔测速等;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指定选题从课题前期资料调研、方案设计、可行性分析、到系统构建、系统调试与测试完成一个传感器应用的系统设计与实现。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高校软件人才培养和软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是软件工程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CMMI是软件企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型,其核心思想是软件过程管理。文章从软件项目实训研究现状出发,阐述了CMMI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基于CMMI的软件实训管理系统设计策略。
关键词:管理系统;项目实训;软件工程;CMMI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86-0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化推进浪潮中,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信息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更主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随着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的日益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教学平台。与传统的网络远程教育不同,新的教学平台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各方面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尤其是2013年以来,以慕课(MOOC)[1]为代表的新型网上课堂,在教育界刮起一阵旋风,引发热烈的讨论和追捧。本文探讨将软件企业普遍采用的CMMI管理理念运用到软件工程专业实训教学管理过程中,在高校内搭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实践教学平台,在实现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同时,达到加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
一、软件项目实训研究现状
近年来,教育界和工业界达成共识: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计算机及软件人才的能力素质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软件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存在许多不足[2]。加强和改进IT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业化素质,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平滑对接,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3]。
软件项目实训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际的软件项目开发为背景,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并按照企业项目开发的标准流程和管理规范,以项目驱动和团队合作的模式使学生参加软件工程项目开发,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正式参加工作前就熟悉软件项目开发的实际流程,积累项目经验。软件项目实训有助于协助学生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顺利过渡。
软件项目实训过程涉及大量的文档、代码和多媒体资料,通过人工对这些项目资料进行管理,不仅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而且难以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利用率低。东软等一些大型软件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部门开始利用自身优势、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员工培训和社会培训。一些高校也开始尝试设计和开发学生实践教学平台,如山东大学软件学院的实训综合管理系统等。通过构建软件项目实训网络平台,教学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对实训资料进行管理和维护,实训指导教师可以有效地对实训流程进行管理和监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参加实训学习,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作者所在单位多年来坚持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建立起“两段式”(校内—校外)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成立了校内软件实训中心,为学生在校内接受软件项目实训锻炼创造了平台。在软件项目实训的实际需求驱动下,我们设计了基于CMMI的软件项目实训管理平台,该平台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能够满足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应用需求,同时可以为其他高校的实践教学建设提供借鉴。
二、CMMI的基本内涵
CMMI(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即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其核心思想是过程管理[4]。通过实施CMMI,首先能保证软件开发的质量与进度,对“杂乱无章、无序管理”的项目开发过程进行规范。其次有利于成本控制,因为质量有所保证,浪费在修改、解决客户的抱怨方面的成本会降低很多。实施CMMI还有助于提高软件开发者的职业素养,无论是项目经理,还是工程师,甚至高层管理人的做事方法逐渐变得标准化、规范化。
CMMI模型可分为五级,基本内容如下[5]:(1)初始级。软件过程是无序的,有时甚至是混乱的,对过程几乎没有定义,成功取决于个人努力。(2)已管理级。建立了基本的项目管理过程来跟踪费用、进度和功能特性,制定了必要的过程纪律,能重复早先类似应用项目取得的成功经验。(3)已定义级。已将软件管理和工程两方面的过程文档化、标准化,并综合成该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所有项目均使用经批准、剪裁的标准软件过程来开发和维护软件,软件产品的生产在整个软件过程是可见的。(4)量化管理级。分析对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详细度量数据,对软件过程和产品都有定量的理解与控制;管理有一个作出结论的客观依据,管理能够在定量的范围内预测性能。(5)优化级。过程的量化反馈和先进的新思想、新技术促使过程持续不断改进。
在软件企业里,CMMI体现为一系列的规范制度。本文借鉴CMMI的核心理念,将重要的规范和流程融入到软件项目实训平台设计中,将项目的实施计划、实施流程、各类文档、规范等固化成网页形式,实现各项开发活动的强制执行。通过使用该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熟悉软件开发的实际流程和规范要求,将软件工程过程学习融入到项目实训中,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基于CMMI的实训管理系统设计
基于CMMI的软件实训平台可以实现对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人员、资料、规范、制度等进行流程控制和管理。该平台设计了教师、学生、管理员和普通用户(游客)四种角色,下面按角色介绍该平台的功能结构。
(一)普通用户功能
普通用户的功能非常有限,只能浏览网站主页,包括:(1)实训新闻。(2)实训公告。(3)友情链接。(4)实训中心简介。
(二)管理员功能
教学管理者可获取实训的各类统计信息,随时了解学员的实训情况及实训教学情况,监控实训教学过程。主要功能模块包括:(1)用户管理。可以对教师和学生信息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管理等操作,可以批量添加学生和教师。(2)项目管理。可以创建、删除和修改实训项目,并为项目重置密码和项目指导教师。(3)课程管理。可以创建、删除和修改实训课程,并为实训课程重置密码和指导教师。(4)信息管理。可以在此模块相关的信息,如实训要闻,通知公告等。(5)实训组织管理。可以在此模块中对课程和项目成绩的模板进行设置,并可以备份数据库、对参加实训的人数进行动态分析和对实训论坛进行操作。
(三)实训指导教师功能
实训指导教师可以实时监控课程实训和项目实训教学的所有环节,分配教学任务,查看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方便指导学生实训,减轻教学压力,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主要功能模块包括:(1)我的首页。可以查看自己承担的课程和项目实训任务,课程和项目实训公告,查看和修改自己的信息。(2)成绩管理。可以为选择此课程和项目的学生录入和导出实训成绩。(3)课程实训。可以对实训课程资料进行管理,查看学生上交的成果物、日志和相关资料。(4)项目实训。可以对实训项目进行管理,查看学生上交的成果物、日志和相关资料。
(四)学生功能
通过该实训平台,学生可以进行软件项目实训锻炼,方便地获取实训课程和项目的参考资料、帮助文档、学习任务等,撰写开发日报及工作总结、提交工作成果,全程接受实训指导和监控。主要功能模块包括:(1)我的首页。可以查看已选择的课程和项目实训信息。(2)个人信息。可以查看信息和修改个人信息。(3)查询选课。可以根据课程号或者项目号对要参加的课程和项目实训进行选择,加入课程实训和项目实训。(4)查看成绩单。可以查看所选课程或项目的实训成绩。(5)项目实训。按照指导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过程,下载相关资料,参加项目实训,提交成果物和日志。(6)课程实训。可以下载课程资料、提交成果物和日志。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软件项目实训平台中设计了实训日志功能,要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像企业员工一样必须按时报告当天的工作内容、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等信息,教师和管理员可以即时察看日志信息,发现并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实现对于软件项目实训的过程控制。
本文探讨了在高校内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进行软件项目实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通过构建基于CMMI的实训教学管理平台,提高软件项目实训的效率和质量。借助于软件项目实训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以多种方式参加软件项目开发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业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吴文峻.美国MOOC考察见闻[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10).
[2]卢维亮,屈蕴茜.软件工程专业工业实习课程的组织与管理[J].计算机教育,2013,(8).
[3]袁磊,黄健,宁彬.软件工程实训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金融理论及实践带来的冲击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发源于美国。谢平于2012年的“金融四十人年会”上首次公开提出了“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后引起了学界与业界的高度关注。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网络支付功能、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移动App等工具,实现资金融通、存储、支付、结算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业态。谢平,邹传伟(2012)将互联网金融看作是区别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黄庆安(2014)认为第三方支付、P2P网贷、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电商小贷)、众筹融资、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互联网金融门户、基于互联网的基金销售、互联网货币都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金融理论及实践带来的冲击
黄庆安(2014)从支付方式、融资模式、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及其获取方式、货币理论、金融监管方面对互联网金融兴起和发展进行了分析;毛金芬,凌云(2015)从服务对象、金融规模、各自的优势、竞争发展模式、销售模式以及经营思想五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存在的差异;熊芳(2014)从金融理念、服务边界、金融中介功能、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学》教学的影响。1.金融理念方面熊芳(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金融理念是“信用创造价值”。具体而言,交易双方并不需要熟识,借款人不需要担保抵押,只需要提供资信证明,也能够获得贷款。而投资人即使资金量较小,严格要求期限,也能够找到匹配的借款人,并且每一笔贷款可以有多个投资人;另外,互联网金融挑战传统金融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毛金芬、凌云(2015)认为传统金融的发展依赖于雄厚的市场资源和深厚的人脉关系。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注重开放的思维、网上高速及时便捷的交易与团队价值观。2.金融市场参与者方面朱维巍,董瑞丽(2016)互联网金融使得非金融机构企业也能够涉足金融业务,甚至是传统银行业务。毛金芬、凌云(2015)传统金融业主要面向高端市场,客户主要是大企业与少数的优质个人客户,贷款金额较大。而互联网金融服务对象主要是低端市场,满足普通公众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熊芳(2014)借助于互联网,金融业服务的目标人群拓宽了,市场参与者大众化、普及化,普通公众、中小企业也可以参与各种金融交易。3.金融工具方面李文辉,孙红果(2016)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普惠性、小微性。丁杰(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金融工具“单笔金额小微化、交易笔数海量化、边际成本超低化”,金融贵族属性大大降低。熊芳(2014)认为传统银行业、保险业为客户提供的基于密集知识和复杂技术的金融产品的优势将被削弱。4.金融业务与服务方面汪连新(2015)认为金融业务向网络化、电子化、全球化、国际化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借助互联网平台得到了迅速发展;互联网实现了无地域、无时限的全方位金融服务。熊芳(2014)认为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与便捷信息流而产生的征信手段的创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障碍问题,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交易效率。互联网金融可以满足客户对“方便、快捷、参与和体验”的基本诉求,削弱了传统金融为客户提供的基于密集知识和复杂技术的金融产品的优势。朱维巍,董瑞丽(2016)互联网金融产品打破了基准利率限制,加速了利率市场化,还对传统银行在支付结算、融资、投资理财等领域的市场垄断有很大冲击。毛金芬、凌云(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资产负债规模相对传统金融业较小。5.金融中介方面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中介的功能被弱化了,金融脱媒现象凸显,资金需求和交易双方之间可以依赖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来交流沟通;而企业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来评定客户信用等级、管理风险等。熊芳(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不仅有助于资金需求双方充分沟通信息、定价市场化、交易透明化,而且也能大大降低双方收集信息、评定信用等级、签约以及管理贷后风险的时间与成本。丁杰(2015)认为金融机构可以是一种金融信息的中介,而非局限于资金的中介。资金需求双方利用P2P平台、众筹融资等可以自行完成资金的匹配、定价和交易。这种“自金融”模式使得资金融通可以去中介化,无需实体分支机构撮合成交。6.营销渠道方面毛金芬、凌云(2015)认为传统金融有庞大的物理网点销售渠道和客户来源,依靠关系销售产品。而互联网金融强调“产品价值”、产品设计能力、客户风险评估能力、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重视客户体验和使用感受,并主要通过网络客户端与手机银行方式进行产品营销,运营成本大幅降低。7.金融监管方面近几年,电商平台与基金公司合作开发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呈现井喷式增长,但仍然受利率和货币市场的影响,当盲目追求高收益率时可能导致投资风险。汪连新(2015)认为传统金融的监管优势在于具备严格的风险控制系统,有人民银行管理征信系统。然而,由于网络技术的限制,互联网金融存在着网络安全问题,增加了信息风险、交易风险、监管风险等风险。金融行业及监管部门迫切需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采取有效措施规避系统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学》课程改革
(一)改革目标重在培养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金融带来了冲击,丰富了金融学的理论与实践,也对金融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背景下,金融业对现代经济生活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对金融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改革目标应该重在培养复合型优秀人才。汪连新(2015)认为金融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知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富有创新精神和持续钻研,具备多学科综合应用和分析能力,能综合应用计算机、英语、法律、医学、心理学,具备较好的计量经济学分析能力。詹浩勇(2015)认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则必须具备包括熟练使用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交易、网上理财业务等互联网工具运用能力的基本技能;获取、归纳、分析信息和大数据的调研分析能力;金融交易的合同协议拟制能力。同时,需要掌握计算机编程等跨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内容上纳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
李文辉,孙红果(2016)认为任课教师应多参与金融实践,教师可以参与时下流行的低风险、低门槛的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第三方支付和宝宝类产品的实盘交易,以自身经历充实教学案例库;要将互联网金融产品(“宝宝类”产品、众筹和P2P网络借贷)纳入教学,并以此为重点,至于选择什么产品根据教师交易经历进行选择。以余额宝为例,介绍余额宝是什么、余额宝的收益和风险、余额宝如何交易、余额宝的优势(与传统金融产品相比)、余额宝和支付宝的区别等。
(三)教学方式上加强互联网金融模拟体验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能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李文辉,孙红果(2016)认为在传统金融体系下,由于参与金融交易的门槛高,对参与资金、参与成本有限制,学生无法实际体验。而互联网金融为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便捷化、小额化、成本低,学生可参与准入门槛较低、风险较小的金融实盘交易产品。丁杰(2015)提出可以让学生参与第三方支付、以余额宝为首的宝宝类产品、P2P网贷及众筹融资产品的交易之中。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切实理解信用、利息、收益与风险的互动关系。李文辉,孙红果(2016)认为应引入金融APP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具体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提高实践能力。例如,通过一个学期在线操作东方财富APP教学与演练,让学生基本能自行熟练操作该软件查看金融产品,并直观感受金融产品价格(如利率、汇率、证券价格)的变化以及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以利率为例,不仅让学生通过APP全面地了解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及其变化,还要掌握查询利率及其变化的方法。黄侃梅,张炳达(2014),以《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模拟教学法进行了应用研究。
(四)课程设计上注重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多学科融合性
皮天需,赵铁(2014)认为信息的生产与处理方式是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最大的革新。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幅降低了客户的信息甄别和搜集的成本,数据信息的分析结果成为了授信依据,彻底颠覆了传统金融依靠线下审核、评估以及依靠抵押和担保来甄别客户信用的方式。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融合了传统金融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性。因此,在《金融学》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多学科的融合性。毛金芬、凌云(2015)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设置以下课程的意义: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模式下的《金融产品销售》课程、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模式下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P2P网络贷款模式下的《网络支付与结算实训》课程、众筹模式下的《金融理财、国际金融》课程,并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下课程设置的整合出互联网金融下高职金融专业主干课程的体系表。
(五)课程实训中利用互联网金融培养基础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依据银行、保险和证券等行业建设专业实训模块,训练学生的互联网金融基础业务操作能力。詹浩勇(2015)提出可增设面向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交易与投资课程”纯实训课程,设计开发具有模拟市场交易功能的网络平台,甚至发行专属于此的模拟性虚拟货币,让学生能更好地领会货币发行的原理、机制和过程,从而掌握整个货币管理流程;让学生设计和交易简便的小额贷款或短期投资理财产品,初步锻炼学生的营销和投融资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实训学生的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产品创新能力。詹浩勇(2015)提出可以要求学生以实现投资收益为目的,寻找身边可交易或可投资的标的物,自主设计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金融产品,比如,学生可围绕建立一整套寒暑假、小长假重要财产保管机制和理赔机制来设计校园互联网保险产品的雏形,并通过学校比赛中或者相关网络平台学生自行设计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根据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和“粉丝”点赞等多种方式评价和修改学生的设计成果。
三、总结
1.1何为网络安全实训室
网络安全实训室,顾名思义是钻研维护和保护网络使用者的信息和钱财。其服务宗旨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完善网络安全环境。其业务范围是积极配合我国实施的一系列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法律制度,对公共网络信息进行时刻监管,修补其漏洞,提升网络安全的等级;为其社会提供有效的方法对策,宣传其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公众服务。网络安全实训室的重点服务对象有客户的管理层即制度的制定者、信息系统管理者、普通用户等等。这是主要的三个不同类别的人员,对其进行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咨询和有效培训。其主要目的是培训客户的防范意识和如何破解黑客的方法套路,从而避免在网络中信息的窥探,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
1.2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1)社会时代的需求。如今是一个科技的时代,科技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对计算机的使用也日渐平常,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上带来许多的利益。由于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故企业对其网络的安全问题极为重视。企业内部信息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信息的保护是企业在社会上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故网络安全实训室的建设是企业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社会时展的需要。(2)网络使用者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失。使用者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会输入一些关于自己的真实信息。这些信息本应该是在网络系统中有保障的,然而由于黑客的木马病毒等多种形式的攻击,造成计算机安全系统的破坏,给使用者的信息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为确保网络使用者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实训室的建设是相当有必要的。
1.3重视高校网络安全实训室建设的原因
在此提出维护高校网络安全实训室的建设,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的认识还不够健全,容易受到网络黑客的误导。高校网络的使用者主要是学生,由于学生的自我判断事物的能力不够强,防范意识的低下,成为黑客的主要攻击对象。高校网络的崩塌,必定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隐私得不到保障,教师的信息和学校的机密也会被泄露,给高校造成严重的损失。
2高校网络安全问题的现状分析
2.1防范意识较低
不得不说,只要是涉及到安全的问题,一般都会强调防范意识的重要性,这好像是条件反射似的。然而,这也是人们常常所忽视的问题。当前,高校网络安全事件频发,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低,才给那些不法分子留有漏洞,造成自身隐私和钱财的威胁。学生的防范意识低下,是当前高校维护网络安全的最大障碍之一。倘若,对学生的网络知识宣传到位,或许这样的安全漏洞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学生涉及到的网络安全威胁也会因此而减少。
2.2高校网络环境混乱、不稳定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各大高校为满足学生的学习条件,也渐渐搭建了机房。然而随着机房的建设,问题也随之出现。网络环境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故我们需要加强对高校网络环境的监管。对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进行严厉的打击,对网络病毒进行扼杀和清除。在网络建设过程中,网络的安全使用应该是我们最为担心的问题。虽说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但它的应用却是实在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处理了许多事。由于学生在上网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自身的隐私,而这些隐私信息,本应该是互联网为其作严格保护的。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病毒软件和盗用信息软件也愈发先进,给我们的网络环境维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这并不是我们就此置之不顾的理由,我们应该严厉抨击网络恶势力,为努力构建良好网络环境做出一系列措施行动[2]。
2.3网络安全系统的不完善
众所周知,系统的安装是电脑安全使用的重要保障。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不法分子愈发钻研一些电脑病毒,通过一些链接和广告窗口植入电脑,从而窥探我们的隐私。但在病毒软件的不断升级情况下,我们的安全防盗系统在此技术上并没有很大的突破,导致不能很好的拦截病毒的入侵,造成信息的盗取和钱财的流失。如今,我们的网络安全系统在攻克黑客的手段时,一系列的系统建立并非很完善,给予黑客了入侵的机会。在此方面,我们应该更加致力于这方面的钻研,为网络建立安全完善的系统。
3高校网络安全实训室建设问题方法对策
3.1主要对策
(1)宣传网络安全知识。正如上文所发现的问题分析,目前学生在上网过程中,防范意识的低下,给黑客创造了机会,致使高校网络的不稳定运行。故此,需要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知识传授,教导他们应如何有效避免黑客不良企图的攻击,从而保护自己的信息和钱财。许多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知识不以为然,对于此方面的知识并不认真学习,造成高校网络安全事件频发,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己。只有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了,学生能清楚地判断网络事物的好坏,自觉避免不良信息的入侵,才能更好的避免高校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2)健全和完善计算机相关安全系统。计算机安全系统的重要性,是每位使用电脑的人都知道的。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调查分析到,高技术的安全系统并不能很广泛运用到每台计算机上。其主要原因是,技术的研发是一项高投资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来为此做研究。故每一高技术的安全系统都不能普及到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唯一可以享用这些高技术安全系统的人,毫无疑问是有钱的人。技术软件的研发,其本质是服务于人民,故在此研究过程中应尽量控制研发成本,创建高技术低成本的安全系统软件,维护全国的互联网,促使人们都消费得起这一技术软件[3]。(3)安排网络警察,进行实时监督。网络环境的维护,同样是保障网络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这时,需要有人时刻对网络信息的传播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网络警察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他能有效的管理网络信息,对不良信息的传播及时做出制止,对于网络黑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维护网络的秩序稳定,为各网络使用者创建良好有秩序的网络环境,让人们上网更放心,更安全。
3.2总结探讨
高校网络安全实训室的建设是我们社会时展的需要,同样也是确保学生信息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此进行研究探讨,具有一定的实际作用。网络安全的建设和维护,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其中,对于高校网络安全实训室的建设是尤为重要的。由于目前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故我们需要更加明确维护网络安全的方法对策。积极配合网络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创建安全的网络环境。高校的网络安全问题是国家需要更加重视的,而实训室的建设更需要的是高校中的各级领导的严密配合,加紧实训室的建设控制时间。
4结语
高校网络安全的维护,需要的不仅仅是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的是国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对高校网络安全实训室的建设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方法对策,希望对高校网络安全问题研究探讨的相关学者能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作者:李红叶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
参考文献
[1]袁琦.浅谈学校校园网建设与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2X):220-222.
关键词:电信信息;下一代网络;三网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159—02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要以行业企业的发展为风向标,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逐步优化专业布局、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需求。
一、专业发展及背景分析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于2001年,是示范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群。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该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01年专业开设初期定位于电子信息产品的安装、调试、检测、维护方向;2008年专业转向为电子信息系统集成与服务方向;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三网融合、企业信息化应用、下一代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社会对下一代网络及信息应用技术方面的人才产生巨大的需求,基于此,2010年电子信息专业定位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方向。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并给予政策支持,三网融合将带动包括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光纤通信设备制造商在内的整条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发展;今天的企业网中不仅只有纯粹的文本信息数据,还包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信息的数据,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是IPTV和VOIP,在这个融合的网络中,下一代网络的地位尤为重要;天津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是其主导产业,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进入海河教育院唯一一所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在信息产业的发展浪潮中,肩负着培养与社会、经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掌握下一代网络及信息应用技术、从事现代电子信息行业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
二、专业建设思路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依据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议,以及三网融合、下一代网络和天津“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在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信息检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经过多次论证、研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专业准确定位。电子信息基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熟悉下一代网络技术,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网络、终端和系统的安装与调试、业务开通、维护及其相关领域从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能从事信息化网络或专用电子信息系统的规划、优化维护、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构建
在明确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基于对电子信息行业典型岗位和与之相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分别从电子信息工程、维护、销售等职业领域进行工作岗位分析,获得每个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再将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和难易排序,总结出典型核心工作任务,从中提取出知识点和技能点,最后提炼出专业核心能力:接入技术应用能力、承载技术应用能力、统一业务信息化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核心课程:下一代接入网EPON技术与应用、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与应用、光传输SDH技术、语音业务信息化应用VOIP、数据业务信息化应用、多媒体业务信息化应用IPTV。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形成电子信息基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由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平台、电子信息工程规划、设计平台、核心业务技术平台、统一业务信息化应用平台构成,其中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平台为基础知识、技能培养阶段,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导论、电路与信号处理、计算机应用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与实践等课程;电子信息工程规划、设计平台为单项能力训练阶段,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技术应用、通信系统原理、电信工程制图与概预算等课程;核心业务技术平台是核心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包括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与应用、程控交换与软交换技术、下一代接入网EPON技术与应用、光传输SDH技术等课程;统一业务信息化应用平台是综合职业能力提升阶段,包括数据业务信息化应用、语音业务信息化应用VOIP、多媒体业务信息化应用IPTV、电信工程项目实施、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课程。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提高职业竞争力为目标,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依据信息化应用平台在编写课程标准、教材、实训指导书、建设教学网站、实训基地、完成课程素材库等方面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完善专业教学资源,以实现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平台能力、电子信息工程规划、设计平台能力、核心业务技术平台能力、统一业务平台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逐步递进的人才技能培养模型。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大力推进“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领域,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的教学模式。
(三)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校企深度合作,搭建下一代承载网、接入网、综合业务统一应用等与现网一致的实训平台。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为支撑,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学习场所,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改扩建程控交换实训室、数据通信实训室,新建宽带接入实训室、IPTV实训室、VOIP实训室等。构建具有企业场景的校内实训平台,营造真实职场环境,强化实训室内涵建设;密切与行业企业关系,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在现有11家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签约校外实训基地6—8家,并不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
(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服务电子信息产业、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培养1名具有电子信息工程、运维管理、销售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培养6名专业骨干教师,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学识渊博、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聘请15名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生产一线精英来校任教,建立校企教师混编团队。到2014年年底,使专任专业教师数与兼职教师数之比达到1:1,兼职教师每学期教学达到1000学时以上。
同时,在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电子信息技术类人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等方面也要有所突破。
基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电子信息专业建设将对天津高职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起到示范作用;为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等模式提供依据和经验;为电子信息行业群提供实习和实训条件;使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专业规范。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信息,及时,让人们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1]。
但是,在旅游业智慧旅游新趋势的发展下,部分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依然和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无法跟上旅游业开放变化时期的步伐。究其原因,某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滞后于旅游新趋势的发展,所应用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并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变化而进行相对应调整。因此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及2014年中国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契机下,如何改革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与现阶段旅游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如何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构建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广义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指宏观的专业设置,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科及专业;二指中观的课程体系,涉及某专业内部课程体系问题;三是指微观的教材体系,是某专业内某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笔者研究的主要是中观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找,发现无论是本科院校或是高职院校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2]。
(一)课程设置不适应时代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这就规定了其课程计划与其他专业是有所区别的,对于旅游专业来说,除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合教师的讲解,再配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教学过程外,还要顺应时展,结合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合理设置课程。在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基础课程,缺乏对智慧旅游要求下的互联网技术与旅游相结合等的课程。
(二)课程内容重复。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呈现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重复。第一,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这些理论课程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而在旅游学类中又涉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学等内容。第二,在专业课内部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由于分化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区(点)管理三个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则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如酒店类课程涉及饭店经营管理、饭店市场营销等内容;在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内容;在景区(点)管理方向同样出现类似的课程内容,这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第三,课程内容重复还体现在专业内部知识之间的重复及不同层次、同一课程之间的重复,例如旅游策划学是大学本科三年级时开设的科目,而专升本的学生在专科期间已经学过这门课程,使某些学生认为升入本科后并没有学到许多新知识,本科期间学过的旅游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也开设旅游基础知识,造成巨大的重复及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三)理论课程比例大于实践课程比例,实践环节质量不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不能一毕业就立即投身于旅游行业,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实践能力,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几乎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从而忽略实践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内导游部分、酒店管理部分、旅行社部分的实践课相对较少,而某些高职院校由于其整体学习时段较之本科少一年,这种情况直接会导致专业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都不深入,甚至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实验实训条件有限、校内实训室建设不足,校外实训基地开拓较少,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实践质量大大减少和降低,这些原因就成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从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导致本专业学生与其他非本专业的就业人员一样,并没有凸显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该有的专业优势。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旅游院系或者旅游管理专业处在历史学院(系)、管理学院(系)、地理学院(系)、外语学院(系)等,其课程的安排明显带有本学院(系)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并不能体现旅游学科的特点。某些学校盲目地开设旅游课程,随意地拼凑旅游课程使学生学习旅游课程没有系统性,导致旅游课程开设混乱,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方面过于注重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演讲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和人文课程(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和职业道德等课程)。
二、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随着旅游者的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尤其旅游是在开放性的,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实时实地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是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昭示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智慧化是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次深刻变革[3]。
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2014年,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18个城市分别是:北京、武汉、福州、大连、厦门、洛阳、苏州、成都、南京、黄山、温州、烟台、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武夷山。
同时,各旅游电商网站也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以携程智慧旅游为例。携程智慧旅游是依托携程旅行网2.5亿用户,扩展到合作机构旅游爱好者,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市场化导向、互联网思维构建的,以目的地及景区营销一体化为核心的智能解决体系和一站式服务体系。携程智慧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提供系列软硬件、数据接口、APP、微信平台产品。从目的地及景区数据统计管理、游客体验、市场营销推广三个维度出发,以旅游产业链的角度将线上销售、线下服务完美互补、交融。通过大数据挖掘实现对目的地及景区的实力呈现;通过目的地APP增强与游客互动、增强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通过微信平台加强整体化的目的地品牌建设,搭建移动营销平台;系统化地帮助旅游目的地实现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全面实现智慧景区建设[4]。
通过以上携程智慧旅游的定位、功能与服务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可以了解到对如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产生一些新变化和新要求。智慧旅游的发展对现当代的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旅游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公关素质和渊博的知识要求、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基础上,一些具备电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甚至写作、视觉设计、摄影摄像专业学习背景的学生竞争力更强,更受企业欢迎。因此,要跟上旅游发展新趋势,培养适应企业所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定要跟上时代步伐,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下属学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截至2015年共招收4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生在校人数共计200人左右,在我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中,相较于市场营销、会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其他专业而言,属于专业实力较小、学生人数较少的专业。下面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比例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的简单介绍,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理念滞后。
从上述课程设计所反映出来的设计理念看,受传统课程设计观的影响。该校的课程体系属于典型的“本科压缩型”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叠加法进行组合,形成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这种设计课程体系,只不过采用的课程类别名称有所区别。
(二)课程设计缺乏系统和深度。
从各个模块的具体构成看,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更进一步的划分,致使设计深度不足。例如,专业能力课程包和专业拓展课程包中没有进行进一步细分,导致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导游等课程混在一起。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客源国概论、现代酒店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策划等,由此看出诸如此类课程在每学期只学习一门,各方向的课程不仅缺乏深度,没有针对性,而且导致学生课程学得多,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又不会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实验实训课安排不合理。
从笔者的教学过程看,该专业主要将实习实训集中在实习阶段完成,而平时实训课程较少,专业实训主要有认知实训、模拟导游实训、模拟旅行社实训,且实训课程的学时较低,都为24个课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室条件的限制,实训教学一般在理论课堂完成,甚至流于形式。再者,该专业把在学校应该完成的技能课或实训课课程在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当中,一并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致使学生在上岗前没有得到更多的实验实训练习,造成本专业实习生到了实习单位一切得从头学的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校实训条件极度缺乏及“双师型”教师较少所致。目前我院旅游专业校内只有一个导游兼形体实训室,校外建立两个实训基地分别是广西北海园林园艺博览园及北海曼哈顿酒店、北海银滩1号国际会议酒店,实训条件极其艰苦和匮乏。
(四)实习层次低,内容单调。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实习岗位主要是在饭店实习,在岗位安排上主要集中于基层操作岗位,实习内容基本上都是最基本的操作,缺乏一般性管理岗位的实习。这种实习基本上属于低层次的经或简单技能积累,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基于智慧旅游视角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研究在智慧旅游逐步发展的时代,针对具体情况,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如何依托学院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艺术类等优势专业的师资及实验室设施设备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提出一些构想。
(一)特色构建之总体思路。
在智慧旅游大发展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我院优秀传统学科的师资及设施设备雄厚的实验实训设备,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课程设置方向兼具传统的导游方向和新型的智慧旅游方向,放弃之前所包含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景区管理方向,从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向专业化、方向化方向转变。而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的培养则由传统的能力结构如实际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转向“人际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创意写作能力、摄影能力、‘智慧旅游能力’”,其中智慧旅游能力包括旅游电商互联网所需的网页制作、文字与图片编辑和等核心能力。
(二)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1.理论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构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专业选修课。
(1)公共基础课属于学校公共通识课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和毛概等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主要有三大方向:①经济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②旅游学科知识类,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心理学等;③酒店管理类课程,如现代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
以上专业基础课摒弃了传统上多所高校课程重复及大而全及针对性不强的特点,结合我院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经管类―旅游类―酒店管理类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力量针对这三大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
(3)专业技能课中,同样针对现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全面的劣势,在智慧旅游时代的引领下,着力打造两大技能方向对应三大能力素质。①第一大技能为――导游专业方向技能,主要面向传统的导游职业。导游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课程数量较多,目的是着重训练学生导游专业方向专业技能及导游人才所必须训练的礼仪技能、语言表达及沟通技能和导游词创作技能,主要对应课程有:导游基础、导游业务、导游实务、演讲与口才、礼仪与沟通、导游词创作等。②第二大技能为――旅游电子商务技能,主要面向如今智慧旅游时代要求下旅游人才所具备的新型技能,如:旅游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网页设计余制作、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文字或图片编辑、网络营销等。
(4)专业选修课中所选择的课程统一面向的专业技能是摄影和计算机图片编辑和处理的技能,主要服务于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导游技能课程包和旅游电子商务类课程包,目的是进一步加深这两种技能的拓展和学习。一方面,我们结合现有的学院计算机系和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和实验室资源可以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授课和学习。另一方面,此类课程实践性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及浓厚的兴趣,同时能真正使学生学到两门专业技术强的技能,从而学以致用,进入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和上手。
2.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分析如下:
(1)理论项目实训模块。该部分的理论项目实训主要对应理论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论课程的学习,训练和提高的实践能力导游技能、旅游电子商务技能、摄影技能、图片处理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等,其相应课程有:旅行社经营实训、旅游景区服务实训、模拟导游、计算机图像处理实训、摄影实训、礼仪与沟通实训、导游词创作实训等。
(2)拓展项目实训模块。此部分主要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管理与服务等,主要学习和训练理论体系中酒店管理理论课程中的各实践教学项目,以便进一步深化和提高酒店管理模块的素质和能力,所开设的相应课程为:前厅与客房服务、酒水知识与服务、中西餐宴会摆台、康乐服务与管理、化妆基础、插花艺术等。
(3)综合实训项目模块,包括学生的企业认知实训、顶岗实习和核心技能强化,主要对整个三年的学习前、中、后进行系统总结和学习。
[关键词]“互联网+”;汽车专业;职业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2012年业界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我国互联网跨界融合迅速展开,当今互联网创新效果深度影响各个领域。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职业教育领域研究智慧课堂教学之风迅速兴起。目前国内关于“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大多研究侧重于智慧课堂的硬件技术实现,如智慧教室、移动终端教学工具、数字化教学平台、虚拟仿真软件等,搭建智慧教室或依托互联网智能教学环境。本文将总结“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总体架构,建立适应高职汽车专业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构架和教学活动程序,开发“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资源,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多元化的动态评价体系,并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将移动智能终端和大数据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智慧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促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对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一)明确概念,确定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框架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规范,具体包含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与相应教学活动程序,使教学过程较为稳定,且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程序和策略。其中,教学活动结构框架是宏观上确定教学活动整体规划,而教学活动过程主要突出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有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体现了职业教育现阶段的教学理论思想,基本构成要素由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程序、智慧教学辅助条件、教学评价与拓展迁移六方面组成,“六方面”既要满足企业需求,又要实现学生的智慧技能可持续发展,并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构架的设计提供依据。
(二)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框架
根据教学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将智慧课堂与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从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程序、智慧教学辅助条件、教学评价与拓展迁移六个层面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框架的设计。1.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互联网+教育”是当今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新教育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现代教育技术要嵌入学习系统,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大资源,建设人工智能的思维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开启智能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行业企业需求、教师需求、学生需求、学习情境进行多方位获取,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记录和分析,依托课前备课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问卷和答题系统等信息化技术手段为个性化学习的开展提供智能教育支持。2.课堂教学目标智慧课堂教学目标在于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建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会求知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启迪学生的心智,最终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3.课堂教学程序教学活动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一个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完整教学系统,包含师生活动全部行为,教学活动一般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在课前环节,要求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制作预习材料,结合学生特征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设计,设计预习活动内容,资源;要求学生预习汽车相关的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然后实施自主预习活动,在线交流,实时反馈,数据呈现学生预习结果,科学应用课前预数据,适当调整课中和课后教学设计。在课中环节,教师创设情境,项目引领,问题切入,布置任务,导入新课,课堂随测限时提交,实时点评;学生整理问题,确定问题,多屏参与互动,巩固内化,举一反三;课中保持师生立体化互动,持续沟通,合作探究,教与学乐在其中,在寓学于乐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课后环节,要求教师设置差异性学习拓展、比预习题型多样化的课后习题,提醒学生反思,开展个性辅导;学生学习相应拓展,提出疑问,提交必做的课后作业,提交录制的操作视频;课后巩固学习内容,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教师对此进行点评,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形成持续深入学习的能力。4.智慧教学辅助条件(1)硬件条件。智慧教室应具备便捷、实时、可靠的电脑、平板、手机、笔记本等信息化智能移动学习终端,话筒、摄像头等移动终端硬件采集设备,多个显示屏幕、光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智慧教室布局灵活桌椅;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能满足多设备、大数据量的互动需求,采集相关数据,记录存储教室内各种互动数据与轨迹。提供生产实训环境,智慧课堂需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支持,汽车类专业智慧教室,最好能配置前教室、后车间的一体化教学环境。(2)软件条件。智慧课堂教学系统需要智能诊断、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现实等技术支持,支持智慧学习系统需求;结合生产岗位具体需求,设置虚实相结合的虚拟仿真实训环境,解决个别实操设备、实践场景等受限问题。5.教学评价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教师、企业、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师生交互”动态评价体系,以便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把学生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测验、课堂表现、小组协作、技能操作、学习活动、行为轨迹、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等作为评价指标;借助移动工具、教学平台、考试平台、第三方问卷平台、调查问卷和综合考试等开展在线评价、面对面评价;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督导评价等多元评价活动;进而多元评价学生应知应会、操作技能、求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效果等。应用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督促学生注重过程学习。6.拓展迁移教学中要注意学习迁移的作用,利用大数据掌握学生喜好以及对解决问题的程度,设置有关学习拓展,推介相关拓展学习内容,充分利用正迁移,消除负迁移,促进学生智慧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三)开发“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资源
汽车技术日新月异,为了更好地适应汽车行业岗位需求,立德树人,要以行业需求和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对高职汽车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1+X”证书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新技术新规范、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融入课程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慧课堂教学必须依托校企深度合作,进行产教融合,共同开发课程,建设优质教学资源。1.建教材优结构开发可及时更新的新媒体化活页式教材,内容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首先,紧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将基础知识及先进技术融入教材,比如汽车底盘检修课程的教材,内容选取要着重汽车底盘各系统结构原理、检修方法,同时将汽车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的新技术、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融入教材,对于使用频率不高的相关原理可以选择性摒弃或设成拓展学习。其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理论、实践有效结合,促进学生融会贯通。最后,教材要能形象描述或动态演示专业设备仪器使用及汽车底盘系统检修方法、技术规范等。2.建课程配资源校企合作培养能熟练应用“互联网+”教学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与教材同步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讲解视频、实操视频、三维动画、课件、学习评价、测试题等,建设教学资源云平台,建设优质颗粒化网络数字资源,建设核心专业资源共享课程,保障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和主动自主在线学习的积极性,建设拓展迁移资源,多门同类课程云平台改造整合,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大数据,进行深度互动,通过拓展资源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及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课程群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也利用信息系统转变为利用相关信息技术进行敏捷化、智能化、柔性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的商业模式创新[1-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以及实践能力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专业建设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以及课程体系来主动迎合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3]。
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作为一门由管理学基础理论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学科[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能力主要是运用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进行信息的设计开发,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具有信息开发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其中,数据分析能力主要是对信息系统数据加以挖掘和分析,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5],对学生未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不少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始推动课程群建设,明确专业定位,减少不同课程的内容重复,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6-7]。由于专业的特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要求更为迫切,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既对课程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8-9]。
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往届毕业生以及相应实习企业的调研,发现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弱,面对实际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或者需求,往往是“纸上谈兵”,而无法独立自主解决。因此,本文依托信管专业课程群和实验软件平台建设项目,在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专业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该平台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为目标,整合了教学团队,软件平台和企业等资源,分别形成了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实践课程资源平台、专业实验室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四大实践平台,帮助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群和实验软件平台建设项目出发,项目组一方面调查了2011年-2015年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了解学生的主要就业行业、岗位、能力需求等,同时对我院现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另一方面,项目组调研了国内外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情况,了解其他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进展与成效。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系统调研,项目组充分意识到我院现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迫切需要加强建设,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比较分析了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少数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着“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他们认为实践教学环节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中可有可无的辅助。所以,在教学工程中出现了以下现象:一是学生认为实验课程相比课堂理论知识无关紧要,造成了实验课的缺勤较多;二是实验课在考核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少,造成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不够重视;三是教师相对于理论课对实验课的要求不高,造成实验课课堂纪律涣散。这些现象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支撑理论教学,不仅造成理论知识掌握不牢,而且实践操作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二,软件平台对理论课程教学的支撑不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较多,而且要求的软件也种類繁杂,而该专业所拥有的软件不足,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定位未能与课程密切联系而造成的软件平台对专业课程教学缺少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未能与其专业理论课程完全对应,造成理论课程与实践内容结合度不够。
第三,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新颖性不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层次不高,硬件设施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多元、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同时,有很多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是原来的方式,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新。例如:关于数据挖掘的实践教学还是学生在学习各种数据挖掘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和给定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等实践的练习。实践内容不够新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不够前沿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造成了所培养的人才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四,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融合度不高。根据毕业生的反馈调查反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60%以上的毕业生从事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系统实施、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等岗位,这些工作均需要学生掌握最新的IT技术应用和管理知识。同时,学生普遍反映数据处理能力和系统实现能力需要加强。因此,迫切需要通过“产教协同”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将基础教学与企业实践相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体系
为了优化教学内容,理顺课程之间的内容与联系,我们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衔接设计和集成,进一步划分为相互支撑的三个课程群:信息系统设计实现、数据分析与优化决策与电子商务运营。“信息系统设计实现”核心课程群定位于信息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等基础知识的培养,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ERP原理与应用》四门专业课以及《专业教学实习》;“电子商务运营”核心课程群定位于管理决策在商业管理应用方面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战略与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四门专业课;“数据分析与决策”核心课程群定位于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方面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商务智能》、《R语言与数据分析》和《python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五门专业课以及《数据分析实训》。
通过对已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依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我们构建了“课程主导、软件协同、配套完善、实战训练、需求驱动、综合应用”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三部分:“课程主导、软件协同”的课程教学软件平台,“配套完善”的实践课程资源平台,“实战训练”的专业实验室平台,“需求驱动、综合应用”的校外实习基地平台。
3.1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建设
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建设是在课程群建设和已有软件的基础上,完善课程教学软件建设,形成满足课程群教学的软件平台。首先要保证信管专业教学各个课程群的软件配备。其次是为教学提供合理配套的最新软件工具,避免使用过时的教学软件,使用最新最为实用的软件,培养学生与社会接轨,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案里面确定了三项实训科目:《建模与系统应用实训》《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实训》和《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实训》。通过这三项实训内容,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将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训中检验,看自身是否已经掌握,并且在实训中补充自己课程知识中忽略的知识点。通过专业课程对应的实训,来提升学生系统建立、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训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論知识的学习。
3.2实践课程资源平台建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在构建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基础上,我们完善实践课程与资源建设,发挥软件实验室的作用,更好支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首先,我们完成了“信息系统设计实现”课程群的课程案例集“决策支持系统案例集”和“电子商务运营”课程群的课程案例库“社交商务案例集”,以及“数据分析与决策”课程群的大数据分析数据集“大数据分析数据集”。这些案例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应用,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修改完善。
其次,我们完成了《数据清洗与可视化实验手册》、《GAMS软件实践应用手册》等实践教学指导书。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完善教学指导体系。
3.3专业实验室平台建设
专业实验室平台主要是为信管专业学生构建科研实训平台与实战环境,这主要是弥补传统的专业实验课内容设计较为单一、功能定位不够清晰且较为脱离企业实际需求的不足[10]。
因此,为了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形成数据分析思维,我们指导学生如何从数据采集、清洗到数据挖掘多个方面来锻炼,从而让他们可以具备足够的能力满足大数据环境下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的需要。首先,我们建设了大数据实践教学软件实验室,构建大数据实训科研平台,从企业引进先进的软硬件平台,以及相关数据和项目案例,为学生搭建起接近企业真实应用的大数据实战环境,让学生有机会理解企业业务需求和数据分析,通过实战训练,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其次,我们结合实践课程资源,指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团队合作,完成相关的实验项目。最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与学院的实验教师一起组建实验指导教师队伍,每门课都有相应的实验指导老师负责进行上课,同时借助企业的力量来培训实验指导老师,并以客座教授来引入企业导师加强实验指导的师资力量。
3.4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企业和高校沟通的桥梁。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共享高校的人才和相关的研究设备,高校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中,并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能够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上海汉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鹏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九派(武汉)全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了实习基地,在校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中,不仅了解了企业的环境和项目情况,而且在参与项目的工程中熟悉了项目规划、设计到研发实施的整个流程。学生通过在实习训练基地实习,学习了实际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并通过在校学习弥补与实际工作中的差距,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成为一个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双过硬”的人才。同时,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也加强了与企业相关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性人才。
4所取得的成效
我们形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放、共享、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满足了专业实训的需要。该平台良好地支撑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力地促进了该专业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四个方面体现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
(1)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学生对于信息系统实现完整程度有了明显的进步,数据分析的能力也有显著提升。在毕业设计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更多学生以数据分析作为论文选题,论文质量很高,多篇论文获得校级、湖北省优秀论文。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积极申请各类别的大学生科研计划、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等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获得了丰硕成果。例如在数学模型竞赛和数据分析竞赛中学生参与度和获奖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2018年仅有3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这两个方面获得省部级奖项,在2019年有20余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的奖项,其中3项国际级获奖。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得他们在实习单位更好地走进企业内部,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中的任务。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无论是就业的质量和数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学术领航”活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科研能力,从理论与科研结合方面来更好地提升了实践能力。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保研情况,基本上报送到985高校继续深造。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