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2 01:59: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事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区别;联系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64-01
一、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事业就是由国家独资控制、全资举办的公共文化生产机构,或通过政府在市场上的订货和采购,面向全社会整体,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全体国民享有公共信息、享用公众智慧、享受社会文明等基本文化权利。文化事业的重要性表现在它的社会功能而不是它的直接的经济功能。
文化产业就是为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健身、求知、审美、交际等精神需求和智力需求而生产特殊产品,提供场地、环境、服务或组织活动因而获取利润的各种合法行业的总称。
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
总体来说,文化事业是人力、物力的投入,是一种政府行为,文化产业是产出,但却是一种市场行为,更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这种投入和产出的交织融合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和谐发展。
文化事业以政府扶持的公益文化事业为主,是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是经营性、市场性的,经营性文化便可纳入文化产业的范畴。它们的具体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取向不同。文化事业是以社会效益为第一性,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以国家、公众需求为转移。文化产业是以经济效益为第一性,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有偿地满足个体的文化需求,以市场需要为转移。
(二)执行主体及机构性质不同。文化事业执行主体是政府部门,是非营利性机构,实行事业编制;文化产业执行主体是企业,是营利性机构,实行业绩竞争机制。
(三)资金来源不同。文化事业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源于政府或社会捐助,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于不同的经济成分。
(四)调控方式不同。国家一般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调控文化事业,按照政府的相关要求提供相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而对文化产业的调控,是以法律、税收政策、价格杠杆等间接方式进行。
(五)运营机制不同。事业机构是由国家财政提供经费维持其生产与服务活动,以寻求最高社会效益为原则的。企业的本质是以少投人、多产出、追求最高经济效益为原则。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是矛盾的。在有矛盾的时候,事业机构必须也必然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企业必然要考虑自己的利润目标和承受能力。
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联系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须臾不可割裂、不可分离、不可悖逆、不可排斥,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是一个互适互促、辩证和谐的统一体。它们也只有在形成合力的情况下,才能充分显示自身的特征和发挥自身的作用。它们的联系具体体现在:
首先,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它都是为公众提供着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两大分支。
其次,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有引导作用,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也是对文化产业的间接性投资;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了,会对文化事业产生投入的回报。
文化事业所经营的内容是多是政府所默认的主流文化,但它对大众来说不一定是普遍的,而且它相对于文化产业所经营的大众文化来说,是一种精英文化。但无可否认的是,这种文化事业的内容是对文化产业的越趋低俗与娱乐化的内容来说,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复制性的产品覆盖满天,人类的精神需求是奇妙的,要是长期接受这种整齐划一的娱乐化、浮躁化、随兴化的文化产品,人们会产生文化寻根的需要,而去参与文化事业所提供的内容。更多的现实意义是,文化产业所带来的税收收益更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再度投资与发展。
接到市委督查室转来的关于沈阳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材料邯查字*号后,文化局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讨论,很受启发。按照杨慧副书记的批示,我们结合*实际,就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如何借鉴沈阳经验,进行了认真研究。现汇报如下:
一、我市文化事业单位现状
文化局现共有直属事业单位19个,可分三类:一是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包括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文物研究所、黄粱梦文物管理处、赵王城文物管理处、赵王陵文物管理处、市艺校等单位;二是演艺团体,东风剧团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平调落子剧团实行财政定额拨款;三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包括市电影公司、第一电影公司、青年影院、*大剧院、大时代影院、*剧院、*影院、*画院、劳动就业处等单位。
目前,靠财政全额拨款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基本处于温饱型,两个剧团仅靠财政供养解决不了生存发展问题,而自收自支的文化事业单位,经营面临很大困难。因此,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
二、我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路
按照国家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借鉴沈阳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市文化事业单位的实际,我们确定了对我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采取分类指导、分别推进的原则。
对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等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继续加大财政重点支持,改革重点以创新内部管理机制为主,定岗定责,实行全员聘任,改善服务和管理。市图书馆做为今年全市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制定了改革方案,正在有条不紊进行。
对经营性的演艺团体的改革,重点以改变政府投入方式入手,由过去养人为主,改为养艺术为主。市平调剧团,过去财政每年定额拨款50万元,主要用于了离退休职工的工资发放,去年在财政的支持下,一次性拨款114万元,解决了该团多年未能解决的社会保险问题,50多名离退休职工交由市社会社保中心管理,使平调剧团卸去包袱,轻装上阵。今后,财政每年对该团定额拨款30万元,主要用于在职职工的社会保险金交付和创作新戏费用,在职人员的工资由剧团靠市场演出创收。东风剧团目前由财政全额拨款,我们也拿出了30%的人头费,用于创作新戏,下一步,我们准备逐步减少人头费开支,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新剧目创作,激发剧团排新戏,找市场。
对电影公司、影剧院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是改企转制,推向市场。目前,由于电影市场滑坡,我市多数影剧院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且我市影剧院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房屋破旧,设施简陋,想吸收社会资金注入,实行股份制改造,苦于事业单位没有政策和资产没有授权(影剧院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房地产管理权仍在市房管部门,文化部门只有使用权)。做好这些单位的改革,首先要搞好对这些单位的国有资产评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转企改制、资产重组等工作,使这些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和企业化管理,走市场化运作。我们参考沈阳文化体制改革经验,拿出一个“关于筹建*市文化发展(集团)公司的设想”(见附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工作,是一项慎之又慎的工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好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以使文化企业轻装上阵,盘活资产,走出困境。(插入图片262)
三、借好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
文化部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堡垒,加快体制改革是文化事业获得大发展的突破口。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十六届四中全会再次重申要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方案。目前,在全国开展的9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35个试点单位的改革试点工作,将于今年3月底前结束。随后,将在全国逐步推开。我省虽不是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但也在积极做好准备工作。据悉,省委、省政府将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会上将出台“文化大省建设纲要”和“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今年,我们将按照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意见和我省的安排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快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使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为“文化强市”做出更大贡献。
为发展繁荣全区文化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确保全区文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经研究,决定在全区成立文化事业工作义务监督员队伍,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的聘任
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是指义务承担文化事业监督工作、向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反馈文化事业发展及文化设施管理使用动态的志愿人员。监督员由各街道根据实际情况每个社区推荐1—2名适宜人员。此外,通过媒体等面向社会招聘部分人员。
二、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应当具备的条件
(一)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热爱文化事业工作;
(二)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公正廉洁,联系群众,有较高的群众威信和一定的社会影响;
(三)身体健康,男女不限,在30—60岁之间;
(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支持文化事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五)了解文化事业工作管理政策、法规。
三、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的职责范围
1、宣传文化事业工作政策、法规,了解文化事业工作有关要求和重点工作部署,让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文化事业工作;
2、对区文新局及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廉洁从政、依法行政、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检举揭发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3、收集和反映社会各界对文化事业工作的意见、建议,重点是街道和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管理使用情况。每半年至少提报一份工作建议或意见,电话、信函、邮箱均可。
4、积极协助区文新局开展的其它工作。
四、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的职责履行
(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和政府的法律法规;
(二)主动参与全区群众文化活动;
(三)参加文化行政部门组织的文化事业工作相关辅导、调研活动;
(四)参加文化行政部门召开的工作例会、年末通报会等专题会议,并对文化事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公正履行监督职责,不吃请、不收礼,保持清正廉洁。
五、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的奖惩
依据实际情况,对为我区文化事业工作建言献策、工作积极、监督有力、社会反映良好的社会监督员给予通报表彰;对敷衍塞责、工作消极的,将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资格。
六、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聘任程序
近年来,基层文化尤其是群众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方式、阵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缺乏、设施落后等许多困难,从广大农村的现状来看,不难看出加强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显得特别重要。
一、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缓慢的状况和原因
1.农村文化形式单一,文化活动匮乏。当前农村,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除了看电视、打麻将、吹牛皮外,几乎没有其他选择了。2003年“非典”时期农村禁止集会、不准打牌,三两个农民这儿站一会,那里站一会,多想看场电影,多想看场演出啊!这是由于文化设施缺乏,文化活动稀缺,文化活动场所没有造成的。而打输赢不大的“小麻将”、斗“小地主”、玩“三打一”,在农村的屋里院外、犄角旯旯随处可见,已成为落后地区农村十分盛行的娱乐活动。过去熟人见面相互问“吃饭没有”?现在变成了“手气如何”?
2.各级党委政府“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在考核政府的硬指标偏重经济建设,文化事业等属于精神文明的项目不仅占的分值不高,而且考核方式不硬,伸展度大。因为,群众的文化生活等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下级党委政府,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财政收入、工农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上,放松了群众文化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变,迟早要影响经济建设速度。
3.真正让普遍农民参与的“三下乡”活动,受经费、人员等方面条件的制约。“三下乡”活动没有专项经费,因而每年只能进行1~2次,而大多数只能利用赶集天在乡镇上举行,真正到村屯的很少,并且还不能保证每个乡镇都走到。现在城区和乡镇上文化活动日渐丰富,但延伸到村屯的比较困难。
二、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对策和办法
1.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倡导农民健康娱乐应该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应该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当中,政绩考核之内。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五个统筹”的精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考核中把社会事业等各项“软”指标“硬”起来,不要“喊得多,做得少”。基层文化建设是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一是要出台一些操作性强的东西。二是要真正意义上的加大投入。群众文化工作作为公益事业,政府就应该投入,不应该全部推向市场,因为经济与文化社会事业是否同步、协调发展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2.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必须坚持两条脚走路的方针,以国办为主导,国办、民办并举。一方面要明确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是政府行使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国办文化机构在农村文化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如加大闭路电视的普及力度,把在农村很管用的广播恢复发展起来,完善固定阵地与流动阵地相结合的网络体系,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服务内容、方式等。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出台一些激励政策,支持农民发展民间剧团、文化户、文化大院、个体电影放映队、个人图书室等文化实体,调动民间艺人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民俗活动搞起来。通过积极引导、民办公助、税收优惠、培训骨干、表彰奖励、加强管理等方式,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3.变“三下乡”为“常下乡”,是解决当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最现实的行动。实践证明,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文化工作水平的重要工作手段,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文化下乡,不但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提高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保护价的上调,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我县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广播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为补充,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纳入“xxx”规划,国家加大了公共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改善。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面积427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室45个、文化公园8个、文化广场8个、“农家书屋”45个。资源共享工程得到延伸,农民党员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相得益彰,实现共享。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热潮不断,农村露天文艺演出,观看群众常常达到上千人。一年一度的**“登山节”和元宵节焰火晚会已经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以“金色田野”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乡镇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各类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秧歌比赛、书画展等赛事活动极大丰富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剪纸、根雕、手工编织、二人转、彩绘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积淀了县域农村文化底蕴。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8周岁—35周岁的农村青年初中文化程度者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约占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吸取了城市的先进文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五)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我县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资金困难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还仅限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他村屯大多由于无力投入而导致建设步伐缓慢,多数文化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全县82个行政村仅有十几个村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配套设施齐全,藏书量仅为25000册,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和科教兴农的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平衡。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不能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地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地域特色。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服务方式沿袭传统模式多,方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群众文艺创作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偏弱。XX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文体广播中心,由原来的县直部门垂直管理变为由乡镇政府行使有关职能,客观上乡村文化管理职能被弱化。同时,作为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部门的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并且文化干部身兼数职,行政事物繁忙,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个别乡镇文化站甚至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乡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保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相关部门应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的契机,积极跑市、进省,争取国家政策更大的支持,三年内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300平方米以上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挖掘、整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一、建立三级组织,营造浓厚的宣传工作氛围
及时、准确、全面地做好宣传工作,不仅可以“延伸”领导听力、“扩展”领导视力,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还可以为医院文化集存史料。因此建立一支专业精、业务强、作风硬、效率高的宣传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我院从2004年起就专门成立了医院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由专门科室负责全院的宣传工作,在各科室还设立了专职信息通讯员,制定了医院宣传工作激励机制,定期召开宣传工作专题会,切实加强对卫生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全院形成了网络健全、责任明确、人人参与宣传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联系四类媒体,建立立体的对外宣传网络
面对新医改,医院要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以信息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借助各类传播媒介,努力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近年来,我院积极与县电视台、电台、新浪射阳网、鹤乡卫生网、县、市级以上报刊等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定期向媒体提供有价值的新闻材料,及时向社会展示我院的精神文化建设成果,报道医院的科研成果、知名专家等,从不同侧面弘扬医院正气,树立医院整体形象。真正形成了电台有声音、电视有图像、报刊有专版、网站有报道、处处有宣传的多渠道、立体化宣传格局。
三、落实五项工作,搭建高效的院内宣传平台
医院在注重对外媒体宣传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院内的宣传潜力,努力搭建高效的院内宣传平台。
1、发挥院报的桥梁纽带作用。我院院报自2007年创刊以来,每月一期,目前已经刊发62期。院报的发行不仅促进了医护员工间对医疗技术信息的相互交流、沟通和学习,还使病人获得了大量就医信息,扩大了医院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医院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满意度。
2、完善、推广医院的门户网站。我院于2006年建立医院网站,充分利用“医院动态”、“专家点击”、“医疗服务”、“医教科研”、“医院文化”等栏目,及时更新信息,不断充实内容,提升网站的访问量,扩大医院的对外影响力。
3、制作规范的标牌、宣传栏等。2008年我院通过广泛征集,确立了医院新的院徽和“仁爱、敬业、务实、进取”的医院精神。导入医院视觉识别系统,并将一系列文化元素融入到具体设计中,统一制作了各类标牌、标识、宣传栏,引导病人方便就医,同时也塑造了我院的个性风采及文化品位。
4、重视各类新闻稿件的策划。我院十分注重新闻策划工作,从尊重新闻事实,尊重不同体裁报道的自身规律出发,充分发挥各类体载的特点,对发生的事件能迅速抓住主题,以独特的视角予以宣传报道,极大的提高了稿件投送媒体的采用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5、参与各种有影响力的活动。利用每年的健康宣传日、艾滋病日、高血压日、献血日等节日制作各类宣传手册、宣传展板,进行健康宣传教育。积极筹划5.12护士节、元旦晚会、演讲比赛、书画展等院内活动,主动邀请人大政协、新闻界人士来院调研,定期组织专家开展送医下乡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充分展示了我院的良好形象,在院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一致好评。
四、做实六大板块,打造特色的医院宣传品牌
医院的宣传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医院工作实际,面向患者、面向职工、面向社会,打造特色的医院宣传品牌。
1、基础设施宣传。我院以新建建筑的外科住院楼、后勤综合楼和新内科病房楼为切入点,从方便病人、美化环境、结构合理、设施先进等角度全方位进行宣传,同时加大对基础改造、高档设备投入的的宣传,提升医院的品牌知名度。
2、制度文化宣传。我院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卫生文化密切融入到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手册中。定期组织职工学习了解各项规章制度、道德守则和行为规范,使医院的规章制度成为职工行为的标准,成为医院发展的内在动力。
3、人才队伍宣传。医院通过竞争上岗搭平台、大力宣传塑形象、分配倾斜给机制来塑造名医、成就名医。在院报上特地开辟了“光荣榜”、“人物通讯”、“护理之星”等栏目,树立各方面的学习典型,弘扬正气、鼓舞干劲,引导医护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技术质量宣传。将医院开展的新技术、新举措及时反馈给媒体,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充分展示我院的亮点和风采,提高我院的社会知名度。目前,普外科、骨科、儿科、麻醉科、中西医结合肾病专科已经成为医院的品牌专科。
5、优质服务宣传。多年来,我院着力打造“主动服务、亲情服务、延伸服务”等品牌,提升了服务质量,拉近了医患距离。医院“120”急救绿色通道、高危孕产妇绿色通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绿色通道的“三先三后”便民措施,以及“无假日门诊”、“医疗随访”、“3H”护理服务、“午后查房”、“晨晚间问候”、“健康之友俱乐部”、“一体化产房”等无缝隙服务模式,在患者中受到了广泛好评,在业内也已成为特色品牌。
关键词:文化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模式构建
随着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包括文化事业单位在内的组织都需要优化自身的财务管理。那么财务管理优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决定财务管理优化的路径取向。笔者认为,从文化事业单位整体发展的视角来看,应实现财务管理与组织内部控制间的融合,或者说,财务管理工作不应是独立存在的,而应促进组织各项事务的开展。
从目前有关文献信息的反馈可知,诸多作者习惯于将财务管理的内容聚焦于资金监管领域。然而,这一主要职能仍可以在配置单位组织资源中发挥作用。所谓组织资源可以理解为,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内的文化事业单位内部资源。由此,针对组织资源配置的内控,也就成为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一、对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认识
随着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逐步深入,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价值取向也有所转变,渐渐过渡到收敛状态。本文设想文化事业单位依然存在社会公益性目标的情况下,分析当前在组织资源领域内的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通过明确内部控制的具体对象,以及内控行为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深入对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认识。
(一)对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文化事业单位不同于行政单位,它的定义可以简单地阐述为在教育、科学、文化和卫生等领域向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一类组织。同时这也表明,大量的专业人才在文化事业单位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内部职工也在其相应的本职岗位上做着必不可少的工作。所以,对于这类群体人员的内部控制可以从集体与个人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探究。
首先,从集体的角度来调控。在文化事业单位之内,开展团队工作对加强广大职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纵观我国各类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文化事业单位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精神上。在单位成员团队合作的方式下,各项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尤其是某些课题的研究以及一些专业技术工作。所以,针对集体的控制并不会阻碍文化事业单位在财务方面的管理。
其次,从个体视角的控制。就目前来看,文化事业单位在改善对个体的“控制”时,相应的措施还不是很完善,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有效针对个体职工进行内部控制的方式方法,不但应该强化他们的岗位意识与技能,还需要为他们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让职工的发展不断契合单位的发展规划,同时还要满足员工自身的需求。
(二)对内部物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文化馆作为文化事业单位的一个典型代表,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属性,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其内部存在着大量昂贵的设备和器材。这些设备和器材是文化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公益的物质基础,同时这也构成了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投入。在此主要针对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投入作简要分析。中国的文化事业单位在体制上被定义为一种非营利性的机构,但是,随着中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支持力度逐渐减少,相当一部分的事业单位已变成事实上的产业机构。政府财政拨款机制的变化使得各单位面临着巨大的成本控制压力,由此,文化单位不得不向内涵发展道路进行转变。所以,怎么样对文化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进行监管,如何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成为内部控制机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对内部财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财务管理是文化事业单位正常开展工作的核心,也是与各个组织部门联系的中枢。财力资源管理的内部控制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对资金使用做好预算及对资金流动进行监管;加强资金使用的效果。要发挥财务管理对加强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对内部财力资源管理所发挥作用的重要性。
二、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功能定位
(一)在人力资源内控中的功能定位
文化事业单位在发扬职工集体主义精神方面存在传统优势,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那便是忽视了职工的个体需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个体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程度划分为五个层次。从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已经算是在较高的层次上了,他们的自我价值已经得到很大程度体现。因此,通过人力资源内控中对技术人员的定位,能够给文化事业单位提供指向,不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还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业务交流和提升的空间。因此,在管理资金预算的过程中,要通过功能定位达成上述效果。
(二)在物力资源内控中的功能定位
针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增量变革管控问题,将成为内部控制所面临的一项关键任务。针对此类问题,财务管理在物力资源内控中的功能定位可以从两点来认识:首先,关于使用效率。以经济学角度看待,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了,也就能够降低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因此,财务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跨部协同意识,要明确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并进行跟踪调查。其次,对于增量变革方面。文化事业单位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必然要进行设备和仪器的采购,但是,面对财政拨款和监管不到位的情况,难以避免地会出现采购的盲目性和突击性,从而造成固定资产的滥用、设备和仪器的使用频率不高或无人会操作的情况。所以,在面对采购申请时,财务管理相关人员要切实做好监督管理,落实好相关责任和义务。
三、功能定位下的融合模式构建
(一)针对人力资源的融合模式构建
财务部门在对来年的资金进行预算时,要结合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前景进行预测。同时还应将在职员工的培训和进修经费纳入考量之中,用以提升和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以及扩大文化事业单位的对外影响力。此外,对于公派人员的业务交流和学术交流活动,需设置专门基金。
人力资源内控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来促进组织的发展。其中,资金监管就是确保合理利用资源的一种手段。为了实现人力资源内控的正面价值,财务部门应对部门内部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方面如:在职人员培训和进修效果、相关职业技能考核、在职提升是否合格等,从而在经费上实现有针对性的调整。
(二)针对固定资产的融合模式构建
第一,有效设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文化事业单位应根据固定资产的具体特点,对业务流程进行合理分析、归纳和设计,找出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确保固定资产安全、高效地运行。针对固定资产的管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要明确各责任人的权利和义务。其次,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交付和使用验收制度。最后,在薪酬分配制度上要更多考虑一线管理人员的贡献。此外,还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登记造册,便于固定资产的统计、检查和后续管理。
第二,实现动态管理模式。信息技术时代,固定资产动态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实现了对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动态管理模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文化事业单位,以文化馆为例:文化馆往往占地面积大,工作安排明确,在场馆闲置的情况下,可以将部分场馆租赁给社会劳务机构,实现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在租赁过程中应当配备专业人员负责,避免在租赁过程中造成对固定资产的损坏。同时,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动态预算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固定资产的专用性水平。
(三)针对财力资源的融合模式构建
文化事业单位的运转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其它业务部门围绕其开展工作。针对此种情况,应形成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信息处理流程。ERP功能设计应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在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构建信息传递模式,实现全程控制,改变传统的控制弊端。
四、结束语
以上便形成了笔者对本文主题的论述,不难看出,所得结论也同样适用于其它类型的事业单位。
参考文献:
[1]段慧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1,(1)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基本思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设立的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决定了其不应以营利为目的,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决不能将经济效益放置于首位。因此在对其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时,应将关注点更多投射于其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实现程度,在综合考查其所创造的效益时,应更多侧重于对其实现的社会效益、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进行考察。并且,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由于自身局限性,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时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因此应当采取由点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研究李晓蕾当代论坛及面、循序渐进的方式分步骤分阶段的实施,首先将财政项目支出全面纳入绩效评价管理,当条件成熟时,进一步将单位整体支出纳入绩效评价管理。
二、当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及问题
1、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意识相对淡薄一些单位领导对预算绩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只关注资金申请而对资金的实际使用、管理随意性较强,认为只要钱到位、钱花光就是完成工作,就是达到了预期效果;抑或虽然认识到了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但对其理解却存在一定的偏差,将预算绩效管理简单理解为就是绩效评价,认为只要做了绩效评价就是完成了预算绩效管理,以偏概全导致预算绩效管理难以起到其应有的效果。
2、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缺乏复合型预算绩效管理人员一方面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诸如博物馆、图书馆等各类单位对于专业性要求较强,另一方面预算绩效管理涉及的知识层面较为广泛,这种情况下往往出现熟知文化业务的人员不了解预算绩效管理,而相对了解预算绩效管理的财务人员又对文化业务了解不多。此外,由于预算绩效管理的开展之前主要是将部分部门、单位作为试点,因此即使是财务人员,很多也对预算绩效管理一知半解。
3、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存在预算绩效管理环节缺失或有失严谨现象由于预算绩效管理尚未全面展开,事业单位特别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环节缺失或有失严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环节,设置绩效指标时敷衍了事,缺乏科学严谨的考证或干脆规避绩效考评;在预算执行环节,实际执行偏离预算绩效目标,只要不突破开支范围就随意花销,完全不考虑是否真正有助于绩效目标的实现;在预算绩效评价环节,应付了事或者大肆吹嘘,不以事实为依据,使绩效评价工作丧失其客观公正性;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环节形同虚设,评完了事等等。
三、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措施
1、全面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面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一是要加大对单位领导的宣传力度,强调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二是要明确预算支出责任,硬化支出预算约束,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加大预算绩效考评的奖惩实施力度;三是要在单位内部大力培育绩效文化理念,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使绩效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变被动参与、消极应对为主动参与、积极配合。
2、培养复合型预算绩效管理人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当就自身事业开展特性,加快对复合型预算绩效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养力度,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出既熟悉文化业务工作又具备丰富的预算管理经验,能够熟练掌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专门培训,增强他们的绩效管理意识,预算绩效管理关口前移,才能从源头上确保项目设计合乎本单位事业发展方向,符合公益性文化职能定位,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抓好“一保四”环节,切实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
(1)制度先行是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参照财政部的预算绩效管理相关文件执行时,还应当结合单位自身职能定位,研究制定切合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规定,同时设计符合自身业务特点项目规划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此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进行科学评估,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有效性、实用性和可衡量性,同时要兼顾成本效益原则。
(2)预算编制环节要严把质量关。科学编制预算,严把预算质量是确保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各项事业顺利开展,严格预算执行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因此,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当严格遵循预算编制要求,同时重点关注以下几点:第一,预算特别是财政项目预算编制,应当与本单位的公益性文化职能相匹配,应当与本单位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应当有助于本单位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的实现;第二,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必须具体明确,项目绩效指标应当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应当充分考虑项目实际进行设计,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第三,全面预算严格来说应当是“全民参与型”,绝非是个别人、个别部门负责了事,应当涵盖本单位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业务开展也包括后勤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将每名员工的具体工作行为予以量化,从而最终形成本单位的全面预算;第四,绩效管理强调的是产出和结果,因此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来说,应当以实现最终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最优化作为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重点方向,体现在预算编制上即确保资金优先且重点保障最优公益性项目。
(3)预算执行环节要强化过程管理。预算执行工作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中心环节,是预算绩效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确保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绩效目标实现,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方面要求单位自身严格按照批复预算设定的既定目标和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在发现执行偏离预算时及时调整、整改,因不可抗力等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时要严格履行财政规定的上报审批程序,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另一方面,有必要实施事中审计,既包括内部审计也包括外部审计,与其等到既定结果已出再行整改,不如及时发现问题边审边改,更加有助于绩效目标的最终实现。
(4)绩效评价环节要确保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需要明确的是,不管是单位自评还是外部机构进行评价,绩效评价主体都是由“人”这一客观存在组成的,只要有人为因素存在,绩效评价结果就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无误。要尽可能确保绩效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一方面要回归到绩效指标的设计,即首先在预算编制阶段就要确保绩效指标科学合理可考、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另一方面不管是实施单位自评、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评价还是引入第三方评价都需要确保实施评价的人员必须要德才兼备,既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又要有极强的专业素质,能熟练掌握各种绩效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有效实施绩效评价。
(5)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环节要落到实处。如果仅只是评价而没有结果反馈和应用,那么绩效评价最终只会沦为为评价而评价,完全背离我们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初衷。要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落到实处,有必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有反馈有整改有激励措施亦有惩罚措施。
五、结语
五千年文明看西安,八千年文明则要看秦安,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辖区内有17个乡镇,历史源远流长,民俗特色鲜明。天水“五大文化”中的伏羲女娲文化、大地湾文化和三国文化都在秦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党的十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文从秦安县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出发,就如何创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全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县以扶持培育为主导,注重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着力打造秦安文化产业品牌,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1.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我县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编辑出版文学刊物《大地湾文学》两期。县文化演出有限公司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演出420场,重排《花烛恨》、《大拜寿》等传统剧目4个,对现代秦安小曲剧《草根》进行精细打造,文艺创作展览蔚然成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秦安小曲、蜡花舞参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兰洽会等展演,完成《秦安蜡花舞》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申报文本的制作,秦安小曲入围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成功举办新年音乐会、春节联欢晚会、社火汇演、焰火晚会和秦腔名团演唱会,开展凤山灯会及游园活动,县文化馆坚持每天开展小曲弹唱、歌舞表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五一”、国庆和重阳节开展书画书法展和笔会,举办美术、蜡花舞和书法等各类培训班。县图书馆增加价值4.5万元的图书,培训乡镇文化专干和农家书屋管理员300多人次。25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在全县428个行政村公益放映5107场次。同时,还积极开展社区、校园、乡镇文化活动。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0年以来,秦安县建成了3个文化广场、2个健身休闲广场、3个篮球场、3个羽毛球场和1个网球场;建成了6个人工水域和2条3公里长的园路;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19户,有线电视总户数超过12000户,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2.072万户、户户通9.5万户,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8%。推进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和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
二、全县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来,在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村文化事业也在以各种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处于西部边远山区的县情使得我们农村发展文化事业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阻碍。
1.经济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低致使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不高。贫困是甘肃省的最大省情,秦安是甘肃省的一个贫困县,县内各乡镇大都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大多乡镇农民的文化生活仅限于收看电视节目,偶尔有各乡镇自发组织的秦腔戏。虽然各乡镇都有村图书室,但大都常年不开门,群众很少有读书看报的意识,广大群众的思想相对比较落后,文化自觉比较晚,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比较低,文化消费不够,对文化的价值认识不深。
2.投入不足。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地理区位环境的限制,各村镇有文化娱乐场所的为数很少,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制约了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出现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状况,不少乡镇文化站成了“空壳站”,有些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
3.设施缺乏。行政村文化设施面积不足,多数文化站是个空壳站,无活动室,无活动器材,无先进的宣传设备,宣传方式还是靠吹打弹拉,出墙报、出橱窗等十分原始的方式进行,文化配套设施过于简单陈旧单一,无法满足当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文化消费在农村越来越萎缩。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目前留守农村的人员,大都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年人、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妇女,中青壮年农民的占的比例很少。在这样一个农村人群年龄结构层次出现三极化的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和文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就显得比较特殊。
5.文化人才匮乏。基层文化队伍普遍存在业务能力不高、年龄结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大多数农村都面临着缺乏一支专业的文艺人才宣传队伍,没有专职的人员组织农民进行各种文化活动,农村基层文化宣传站没有得到发挥。
三、突出地域特色,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农村文化事业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只有在物质条件比较充裕的条件下,群众才有意识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作为一个贫困县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经济基础必须先上去,只有农民的钱袋子鼓了,生活质量上去了,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发展。,
【关键词】文化信息网;资源共享
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是人们学习工作和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图书馆作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工作模式与服务项目正在由传统意义的借还服务向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转变,特别是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为人们了解文化、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建设地方文化信息网是通过互联网、卫星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将数字化信息资源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这已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点。
1. 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达到对外宣传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好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1.2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各省级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会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本地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通过搭建网络文化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2.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目标定位和信息资源内容
2.1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政府网。
作为政府网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网站,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本土文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也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信息,而应将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人到网站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本土文化网站,最终把这个网站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为资源共享打好资源基础。
2.2地方文化信息网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随着文化信息网站的逐步建设,各地都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公共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网在资源建设定位方面,应该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地方民俗资源、旅游文化、舞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加工,这样各地方文化信息网才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样的文化信息网才能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
2.2.1开发地方民俗资源现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亮点,成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声像化采集与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宣传有着潜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学科资源建设、民族的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内容丰富多彩,诸如民族的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姓名、称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与继承习俗等等。所以数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录音、摄像、扫描、拍照等。
2.2.2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献,发挥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们认识各地区的重要工具。其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它记载着本地区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如本地秀丽风光、历史上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等。图书馆可根据旅游经济的需要开发馆藏资源,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献,建设旅游特色数据库。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地。
在网页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片、音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2.3本地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本地舞台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民歌、戏剧、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群众文化艺术,是本地区的特色艺术。比如山西的道情、罗罗腔、碗碗腔;福建的闽戏、高甲戏、莆仙戏、歌仔红戏;湖南的花鼓戏、荆河戏、辰河戏等等。这些地方戏曲只有依照地域划分,进行本地化的数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体的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对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得以长期流传。
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可采用摄像、图片采集、原声传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其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公约》从概念框架上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颂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川并进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促进、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较抽象化,其内容与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台艺术三方面有关联也存在一些重复,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和标引。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也可采用摄像、图片、扫描等方式。
2.3地方文化信息网的栏目设置。
根据对现有的16个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网在栏目划分方面要以表现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基准,栏目设置要根据本地资源类别进行分类。以我馆负责建设的三晋文化信息网为例,共分十二个栏目,分别是:三晋纵横、文化艺术、旅游观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览、地方民俗、山西特产、魅力山西、晋商文化、锦绣太原、古籍珍品、三晋文苑。基本上全部都以本地资源进行加工建设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网是以服务宣传为目的的,所以加设了一些服务公众的栏目。
3. 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要坚持实际性和特色化的原则,为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资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而坚持世纪性和特色化建设原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在进行文化信息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设备和网络环境配置计划,引进优秀的软件平台;要遵循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优先的原则,先易后难,从小到大,要有步骤、宏观有序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各地要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分散建设,同时突出各资源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专有特色,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积极关注基层文化生活,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1)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已经可以跨越时空瞬间完成。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人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2)新世纪的图书馆将是一个高度网络化、共享化,对全社会信息资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崭新体系。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3.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有力的统一与规范。
我国的网络化建设一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缺乏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得信息网建设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在同一区域内各个专用网络系统间互不相通,相互独立的局面。在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上,资源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严重,浏览一下各个网站的资源目录就会发现,大多数站点都存在着设置的信息栏目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内容大同小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化信息网建设重点在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建设,如果没有统一与规范,在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会产生障碍,不利于资源共享。重视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调整,优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是网络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3.3.1形式的统一通过对各地的文化信息网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网的形式出现;二是文化信息网,以地方文化信息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网的职能;三是数字文化网,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主打。如果将这三种形式的网站加以规划整合,规范成统一的形式,可能更趋于合理化。
3.3.2数据格式的统一文化信息网的数据格式多以视频数据、图片数据为主。不同的平台使用不同的格式,给数据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网提供唯一的元数据接口,相信用起来可能更方便一些。
3.3.3后台数据尽可能用大型通用型数据库如SQL,ORCLE等。
群艺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让群众文化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任务。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宏指出:“文化馆(站)早已成为文化共享工程向基层延伸服务的重要抓手,是数字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新形势、新发展赋予的新任务,不断创新群艺馆的运行模式,提高群艺馆的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一种新型的群艺馆服务方式――数字化群艺馆也就破茧而出了。
数字化群艺馆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群众文化编排、创作、培训、辅导、调研、免费开放等服务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文化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群众文化环境。数字化群艺馆具有以下特点:
1. 网络化:网络化是一种趋势,前期大规模基础网络的存在将在数字化群艺馆建设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数字化群艺馆就是依托互联网及相关网络作为一种广泛的、公开的、对大多数人有效的传媒,比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更快捷、更直观、更有效、更便利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在电脑、有线电视以及手机等新兴媒体终端获得文化服务。
2. 个性化:个性化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通过数字化群艺馆这个平台,人们可以将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文化需求等出去,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群艺馆平台获得所需的文化信息。可以说,个性化是信息技术所取得的最为伟大的成就之一,数字化群艺馆为人民群众个性化文化展示、交流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3. 智能化:从技术的角度讲,群艺馆数字智能化就是文化服务的自动化,就是通过一系列智能技术使设备或者系统部分地具有人的智能,从而能够部分地代替人的传统文化服务劳动,使群艺馆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解放,从而投入到更高层次的文化服务工作中去。
数字化群艺馆克服了传统意义上群艺馆单一性、滞后性、封闭性、低效率的不足,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群艺馆公益性、创新性、便利性的特点,实现了在线培训服务、在线展览服务、在线活动服务、远程指导服务、区域联动服务等服务方式。
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需要,2011年,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那么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建设现代化、数字化的群众艺术馆呢?
1. 推进数字化群艺馆制度设计,实现科学规划。开展专题调研,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制度设计和机制研究,实现科学规划和全面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不断完善管理格局,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探索并创建科学的运行机制,推进建立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协调与合作;构建纵横联合的区域联动机制,加强协调合作,推动数字化群艺馆建设的顺利实施。
2. 发展完善公共数字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双向互动。依托各级群艺馆、文化馆(站、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共享工程中心、公共图书馆公以及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完善数字化群艺馆设施网络;以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和数字群艺馆的虚拟网为基础,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数字文化服务网,将各类数字资源,包括文化信息、调研报告、演出活动、公益讲座、展览展示、精品节目、优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等以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分发推送到基层,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资源的统一搜索和主动获取;在提供文化资源服务的同时,采集人民群众的个性化文化行为需求和文化数字资源使用信息,从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引导文化资源投放和服务侧重,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保障数字化群艺馆的高效运行。
3. 加强数字群艺馆资源建设,实现共建共享。统筹规划群艺馆的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拓展文化资源征集渠道,提高群艺馆文化资源供给能力;建立群众对数字化群艺馆服务需求的反馈机制,突出精品,体现特色,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资源建设;注重建立各种资源之间的关联,实现数字资源的深层揭示与知识组织,以文本、动画、影像、音视频、在线讲座和在线展览等多种手段展现优秀群众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构建各级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公共文化资源库,在最大的范围内形成有效的数字文化资源保障体系。
4. 搭建统一的运行管理平台,实现规范管理。采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确保数字群艺馆体系的稳定运行和有效监管。实时采集各级各类终端的运行情况信息及群众的个性化文化需求信息,实现对各级文化服务站点和重点个人用户的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通过统一管理、专业化培训、标准化服务以及统一标识、树立品牌形象等管理及推广手段,扩大数字化群艺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5. 鼓励开放合作的数字文化建设新局面,实现互利共赢。在资源建设、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与教育、科研、企业等系统文化建设项目的合作共建、互联互通;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数字化群艺馆文化资源库建设,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数字化群艺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开发和推广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点、积极向上、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数字文化产品;鼓励社会力量以优惠条件参与数字化群艺馆建设,通过与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和通讯运营商的合作,拓展数字化群艺馆的服务渠道,同时扩大合作者的用户群体,开创互利共赢的局面。
〔关键词〕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分类号〕G250
Measures for Cultural Organizations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ang Yunqing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250100
〔Abstract〕Facing the preci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needs to be pressing protected, cultural establishments organizations such as libraryies have the obligation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tecting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re are much work which the people can do, such as building files for special heritage, insuring related files integrated, supporting and confirming the files, taking part in research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ducting propaganda and so on.
〔Keywords〕library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measures
作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文化活化石”之称,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基因”,也是“我们今天与过去的沟通渠道”。正如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展览开幕式上所说的:“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
本文将首先讨论文化事业机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然后就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力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现代文化事业机构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特征的解读
人类的文化遗产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类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中就提出了“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但由于此概念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2003年10月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决定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来替代它,并在《公约》中作了具体表述,即: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可为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按上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表述,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目前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侧重各不相同。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众多特征中,对于文化事业机构工作影响最显著对于文化事业机构工作影响最显著的特征有三点:
其一,非物质性或无形性。这一基本特征对于文化事业机构的工作来说是一项挑战,为了更好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单位必须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物质化”,通过收集其所依附的载体或其成品等来完成保存,而不是以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为对象。
其二,活态性或动态性。首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的人是活的,具有能动性;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变性,它会随着其所依附的时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其三,传承性或延续性。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传承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科学认识价值、社会和谐价值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因此各级文化事业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为重要事项来落实。
2文化事业机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科学技术与全球经济的巨大发展,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人类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屡屡遭遇严重的危机,有的甚至濒临消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文化遗产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正在慢慢消失。100多年来,中国民间文化流失情况也非常严重。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面对这样的形势,以现代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为主的文化事业机构当然不能漠不关心,应当积极地结合本机构的职能和特色,采取适当的方式措施发挥其作用,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1]。
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系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这其中多数环节都需要当地或更高级别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单位的协助和配合,积极发挥文化机构的重要作用。例如确认的过程需要参考一些图书馆保存的有关方面的资料和信息,以确保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传承悠久;立档的过程是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保存是利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多媒体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地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的过程,与当地档案馆密切相关,同时需要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的配合;保护环节是指用各种具体的办法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等等,离不开各文化事业机构的技术和场所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更是需要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通过对相关的民间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和开发,开放实物展览,使之更大范围地向社会各界传播,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由此可以看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离不开各文化事业机构的支持和配合,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灭绝或濒于灭绝,如何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记忆,它是人类知识的一种类型及组成部分,作为保存人类记忆的图书馆也应有文化自觉意识,积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播。
3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目前,各文化事业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有一些成功的尝试和举措,但仍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力求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无形性等特点,将各文化事业机构的保护职责规范化。笔者以图书馆为主进行探讨,初步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3.1为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资料以便建档保存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2006年5月25日的新闻会上指出:文化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管理办法,这个办法包括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档案,采取多种形式把这些档案建立起来,用文字、图像、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完成这个档案。同时要收集实物进行保存和展示,鼓励各地建设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博物馆和资料文献的收集中心。
图书馆只有收集了大量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献资料,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近些年来,我国各地文化部门与部分图书馆、档案馆也意识到这一点,开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或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工艺进行保护性记录,建立声像档案;或上门收集口述史,建立口述资料;或向社会和到国外收集散失的历史文献;或在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对老城区进行拍照,为城市留下记忆等等。江苏省作为文化大省,已率先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建立并公布“遗产档案”,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分级保护制度。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建筑物、场所、遗迹及附属物,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做出标志说明,建立专门档案,并在城乡规划和建设中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图书馆是社会最重要的资料保存与服务机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将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凭据。因此图书馆应当为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资料,将相关的材料集中起来,并制定适宜的保存策略,以便管理和更好地为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2]。
3.2确保有关档案和文献的完整与安全并促进利用
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要求,为确保各缔约国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弘扬和展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机构并创造条件促进对它的利用”是应采取的多种措施之一[3]。利用的前提是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各地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有义务开展保管和提供利用等业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保存体系,将完整安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文献适当地提供利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口口相传、记载不多或不适宜推广的民间技艺,要对症下药,用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将珍贵遗产记录下来,保存好实物,保留历史的原貌,让这笔文化财富沉淀下来,避免“人在艺在,艺随人走,人亡艺绝”的类似情况发生,可以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开放方案,通过多种途径、最大限度地主动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展示与利用的服务,实现保存的目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能够使用资料,也让后人了解其祖先的生活状态。
3.3提供馆藏档案、资料和实物为申遗和遗产鉴定工作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体现着我国几千年来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底蕴,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财富,也正因为这一特点,它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所指的对象是具体、静止的,档案资料也相对完整和有针对性。因此,图书馆、档案馆应当从多角度查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材料用以佐证,例如从民间生活的相关记录中查找对某一项民俗的侧面记载,从图书文献的成果中挖掘民间文化的影子,用丰富的馆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鉴定工作提供服务。
3.4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档案
全国政协委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是靠人传承下来的,如果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遗产就要断绝了。譬如被称为“东方的荷马史诗”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随着一批艺人的相继辞世,已经到了差不多人亡歌息的地步。文化部也曾明确要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各级政府也要制定保护办法,使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大师很好地传承他的技艺,以便后继有人。
在这个方面,图书馆可以为某一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传承档案资料。以民间故事的传承为例,其传承档案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①传承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务、身份证号码、使用方言、讲述地点、讲述环境;②搜集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务、身份证号码;③作品信息:体裁、内容提要、主人公姓名、故事类型、故事流传地、搜集时间、与作品有关的人文知识、自然知识等背景资料;④传承计划:在未来的十年中,将采取何种方式确保对上述作品进行有效的活态传承等等。这些档案资料的建立和保存将为未来的研究和决策提供极大方便。
也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如同日本的“人间国宝”,经过专家严格的评议与审批,对列入传承人名录者建立个人档案,以文字、图片和音像方式存录其全部资料。传承人名录可采用我国文物法中“多级保护”的制度,除国家一级的杰出传承人,还要确定有省级、市级、县级的传承人,调动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以全面和整体地保护非物质文化的生态[4]。
3.5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调查工作
研究与调查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以及进一步的传承与振兴等许多方面。尽管图书馆不属于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图书馆从事研究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系统地了解遗产项目[5]。在一些县市级文化机构中,往往有一些对本地区民间文化比较熟悉的馆员,完全可以组织他们与其它有关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立档、记录、整理,等等。这样做既可以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力量,还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学术研究能力。
3.6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普查工作,摸清“家底”
大普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人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其中,或给予资料、文献支持,可以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能够长期保存的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收集、记录和分类、编目,建立全面系统的资料。通过普查不仅能确定一个地区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和形态、蕴藏情况、传承脉络等,还能发现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而又独具天才的讲述者、传承者、表演者,记录或录制流传了千百年、影响着民众生活和群体社会的民俗事项。在普查过程中可以建立博物馆、展示中心等公益性机构,或者在现有的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中设立专门的部门,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料和实物进行收藏、保管、维护、展示,并开展向社会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信息等服务[6]。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底的工作2005年已经开始,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摸清家底,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从而加强对其进行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
3.7弘扬、宣传与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馆等现代文化事业机构作为社会的信息中心,积极开展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对提高社会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关注程度和保护意识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类宣传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机构除了向公众提供基础的信息服务以外,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举办展览、参观、培训,广泛为各种社会文化活动提供场所、设施或组织的服务。这种服务形式不仅可以借助文化机构的公众影响力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而且反过来也可以为图书馆或博物馆文化意蕴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近国家已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主要安排给文化部门的群艺馆(文化馆)去承担,但我们认为这并不是最佳选择。过去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往往是“文艺”行为,由各级群艺馆(文化馆)唱主角,他们在调查中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抢救出大量民间文艺作品,但这种文艺抢救属于“临时作战”、“阶段性工程”,加之后续保存管理跟不上,缺乏专门维护,已使文献化了的档案资料面临老化快、损坏速度难以控制的局面[7]。如用钢丝录音机录制的阿炳原作《二泉映月》,由于缺乏回放设备现在已经无法进行整理。中国艺术研究院一位专家谈到本院的藏品时说:“如果不尽快对2万小时音响音像档案进行数字化抢救保护,我们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就只是一堆无用的碎片,全国各省市的许多珍贵音响资料也只是形同垃圾![8]”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现代图书馆应当积极地参与其中,发挥图书馆的优势力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图书馆应与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协调合作,通过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共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把它纳入公共文化信息资源以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9]。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一两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各地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成立保护领导组织机构时,应当把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机构考虑进去。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应当积极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社会职能中来,本着“关照历史,着眼未来”的原则,发挥各自的优势力量,从以上几个方面或以其他方式积极参与其中。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具体保护措施的同时,也要抓紧收集、抢救和研究整理正在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13-15.
[2]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241-242.
[3]UNESCO.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07-05-20]. 省略/culture/ich/index.php?pg=00006.
[4]于海广.传统的回归与守护:无形文化遗产研究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5.
[5]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2):100-106.
[6]康延兴.论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图书馆建设,2005(6):25-27.
[7]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