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8 19:11: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力学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职学校;技能实训;教学过程
实训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获得技能的主要手段。如何提高实训课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渐养成受用终生的技能,是值得每一位中职老师思考和探究的。笔者从全面了解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精心备课、规范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期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
一、了解学生
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落后于普高生,在个性品质上也常常会有一些缺陷。敏感而自卑,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能力,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精神不饱满。他们之所以接受职业教育,是因为抱有新的期待和希望。所以中职学生往往厌倦理论学习,但还是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学得一技之长。在动手能力方面中职学生并不一定差,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主要是成为蓝领阶层。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实训培养,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是非常必要的。
二、调动学习兴趣
人在内心愉快的情绪支配下可以主动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力学习,并在稳定而乐观的情绪中增强动力。因此,教师在技能实训课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情绪转换,随时调控学习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饱满的热情之中,特别是每次实训课的开头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带学生去参观一些工厂,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学生在实训中取得进步,每次都予以表扬鼓励,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我能”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精心备课
实训指导教师的备课概括起来主要是:领会大纲,吃透内容,目的明确,突出重点和难点,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检查指导,因材施教,管理严格,安全第一。想要实训有的放矢,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即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专业理论、技能基础;学生的毕业岗位要求;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教师要根据实训大纲和实训计划的要求,确定实训内容;要反复阅读教材,吃透教材,从教材中提炼出论点、论据、概念、观点,同时,应阅读一些参考资料以补充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动手操作内容,从中归纳出方法、步骤、动作要领和技巧及注意事项;要确定授课的重点、难点,要确定实训目的,确定学生在理论方面应掌握哪些内容,在实际操作方面应学会哪些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根据实训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实训方法,主要有讲授法和示范表演法。围绕训练目的,教师针对操作方法、步骤、动作要领、技巧进行示范表演,配合适当解说,针对不容易掌握的难点给予特别重视,根据经验,对学生容易犯的错误给予预先提示和警告。同时,要根据实训内容,合理分配和利用实训时间。
四、规范实训课教学过程
(一)实训课前的精心准备
实训材料的准备:每一次实训课前,实训老师应列出实训材料清单,包括仪器仪表和工具,按清单准备好各种材料,做到有条不紊,为实训打下基础。对实训的学生进行分组准备:分组时应做到合理搭配,使每一个小组实训时能够团结合作,做到动手能力强的能带好动手能力差的,从而提高整个教学效果。
(二)实施时集中精讲
实训时,根据专业的特点,对学生强调安全事项,以及在实训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操作程序。如果实训班的学生少,实训的场地又宽的话,那么所有学生可以同步进行,老师教一步,学生跟一步,或者老师先示范,然后学生全部一起做,在学生做的时候,老师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那些跟不上的学生可以再单独辅导。如果实训班的学生多,实训的场地又窄的话,那么实训老师就可以先培训每一个小组的小组长,把小组长培训好了以后,各小组组长再回到各小组进行本组的培训,小组培训时实训老师要到各小组进行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小组培训完以后,所有学生进行实训操作,并要求每一个学生能独立地完成每次实训任务。当需要记录实训过程中的数据时,实训老师应要求学生及时做好记录。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在实训过程中,实训老师必须做到一个“严”字,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范操作,文明操作。
(三)检查实训效果
一般情况下,在平时的实训课中,实训老师可以进行抽查,抽查时注意高、中、低搭配,以便掌握各层次学生对本次实训课的掌握情况。并对本次实训掌握较差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提高实训效果。
(四)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可以揭示相关概念、规律、方法的内在联系,运用尽可能简明的文字对实训的知识点与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为课后系统复习提供保障。每次实训课结束前,实训老师要用5至10分钟的时间去总结本次实训课的情况,总结本次实训课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
(五)清理实训场地
每次实训课上完后,实训老师要及时组织学生清理实训场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实训课完后将所有的材料、实训工具和仪器仪表清理好,按规定要求进行归类摆放,恢复实训前的状态,以备下一次实训用。实训课完后实训老师应组织学生将实训场地进行彻底的清扫,保持实训场地的整洁。
(六)巩固实训效果,做好课后评价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术能力;课程改革
G712;TU3-4
《建筑力学与结构》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为学习《建筑工程施工》、《计量计价》等后续专业课程做铺垫,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中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工程上有句话叫“精施工须先通设计”准确的描述了《建筑力学与结构》的重要地位。然而《建筑力学与结构》概念多、原理多,规范难理解,课程难度大,传统的课程设置不能够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因此《建筑力学与结构》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课程改革的依据
现阶段《建筑力学与结构》的教材力学部分主要介绍结构和构件在各种条件下的强度、度、稳定性等方面问题的能力;结构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中知识摘录后进行重新排列,绝大部分篇幅在介绍结构构件的设计及计算。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施工企业、监理单位等企业,因此这些知识对于高职学生就业帮助不大。
高职院校进行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标,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具有大学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研究型学者。因此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弱化复杂难懂的理论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践能力,突出职教特色。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1.整合教材内容
现阶段使用的教材内容相对杂乱,知识内容没有跟上行业技术发展的步伐相对滞后,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进行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必须是做好教材建设工作。
2.调整教学方式
《建筑力学与结构》分为力学部分和结构部分,对于两部分内容要区别对待。力学属于基础科学,是结构计算的基本工具,力学的知识点讲解不可简化,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能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结构部分,现阶段教材中80%的篇幅是结构的设计计算,20%的内容是结构构造,为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能力,需要调整设计计算与结构构造的比例,宜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
三、课程改革方法
1.教材改革
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深度探讨,了解行业技术发展水平,根据实际工程编写一本项目化授课教材,将力学与结构知识相融合,通过几个具体的项目使学生掌握力学知识、结构构造知识、构件设计计算方法,并且能够切实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分为力学基础知识讲解和结构构造设计改革两部分进行。(1)针对力学基础知识的讲授是不可省略的环节,但由于力学知识枯燥乏味、难理解,且现在高职招生范围扩大,自主招生、三校生(来自技工学校、中等专科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原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对于力学知识的学习感觉吃力。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状态,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力、创造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改变教学思路,发挥学生课堂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学方法,实现“玩中学”:例如,学习力的投影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用手电在纸上进行投影,了解投影理论,找出投影规律,在自己动手的同时掌握投影计算方法。整个课堂参与度提高,也不会因为听繁复冗长的理论而昏昏欲睡。(2)建筑结构部分应该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将建筑结构知识和实际工程项目联系在一起,几个知识点融合在一个工程项目中,每次课完成项目的一个工作页,并由教师进行点评、打分,学生间相互评分,每次课程结束前由教师进行知识点总结。
3.工具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开始主导人类的生活,手机的使用是当代高职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环节,而教师仍旧使用黑板和粉笔传统教学工具及PPT这种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明显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入手机软件,开发手机教学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光明正大的拿手机进行学习,而不是偷偷摸摸的玩手机。
同时还可以采用模型教学,采购或购买结构模型,例如典型的基础配筋模型、楼板配筋模型、常用节点模型等等。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利用身边易得的材料进行简支梁配筋模型的制作:首先为学生介绍简支梁的主要配筋,其中受力钢筋、架立钢筋、箍筋等具体的配筋要求;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真实钢筋骨架的构造;引导学生利用纸桥、筷子、吸管等物品替代钢筋,分小组制作模型,并在模型制成后教师检查、纠正错误、进行点评。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道每根钢筋的特点,直观印象深刻,必然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地点改革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像其他专业一样把工作地点搬入教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施工现场氛围,深入了解建筑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就不能做井底之蛙,需要带学生走出去看一看。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会安排认识实习,让学生对建筑工程有一直观感受。笔者所在学院,积极推动土建实训场的建设,按照教师上课要求对实训场进行布置,方便上课期间带领学生在实训场进行深入观察,现场教学。同时,积极展开校企合作,开辟校外的实训基地,除计划校内课程实训外还开展工地现场的工程实训项目,充分融入企业内部,感受企业氛围,了解建筑力学与结构在实际中的应用。
5.成绩改革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不以一张试卷定分数。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项目打分,学生互评;实训教学中,由实训教师根据实训表现评分,施工现场实训项目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评定,综合以上成绩及学生出勤、作业、考试成绩给出最终考核成绩。
三、结语
《建筑力学与结构》的教学改革由于其理论知识多,内容复杂,在以往的教学中与工程实际相脱节,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等原因导致它是课程改革的难点;然而该门课程在专业中又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为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落实专业培养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基础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除了上述几点改革内容,专任教师还需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改革方法适应当前教育形式。
参考文献:
[1]陈翔.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8,34(2):206.
1.1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较少
高职类院校授课方式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实践环节,整个课程上下来,不仅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也会感到枯燥乏味。
1.2课程理论基础高,学生学习有畏难情绪
《建筑结构》需要以高等数学、建筑材料和建筑力学等课程为支撑,其中建筑力学与本门课程联系极为紧密。力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而高职类学生入学分数低、基础差,在学习力学时就存在较大困难,面对本课程中建立力学模型、受力分析更是无从下手。由此,很多学生心理上产生畏学情绪。
1.3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思想上重视不够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接触过很多学生由于对建筑专业认识不足,认为自己以后主要是施工、监理等管理方向的工作,而建筑结构是从事结构设计工作所必须。因此,学与不学没有太大关系,平时上课总是无所谓的态度,总指望考前突击,缺乏学习的动力。
2教学探索
针对《建筑结构》教学中存在的以上几点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为以下几点。
2.1上好绪论课,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绪论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学习方法,更应该明确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意义。首先要树立正确思想,即在整个建筑行业中,凡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都应具备相关的结构知识和技能,这在整个工程建设中起着先导性、关键性的作用。再者,通过绪论课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教育的支点。只有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其注意力,促使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笔者建议在绪论课上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建筑实例出发,介绍相关的结构知识,明确学什么;还可以通过讲解工程事故实例,让学生了解学习建筑结构的重要意义,明确为什么学。
2.2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后课程的衔接
优化课程内容要以“服务施工”为宗旨,体现“实践性”和“技术性”的特点。选择适用高职类学生的教材,或者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实现模块教学。比如,介绍受弯构件时,将钢结构受弯构件和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合并一起讲解。通过对比,找出两种材料在受弯状态下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要求不同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再者,由于先后课程有时间间隔,在授课过程中,具体章节涉及的相关前续课程要做适当回顾,尤其是力学知识。比如讲解框架内力计算中分层法、反弯点法和D值法时,先复习力学中的力矩分配法相关知识,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
2.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纯理论灌输式的授课模式,尝试新的方式方法,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课堂采用对比法,任务法、启发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采用PPT、CAI课件和工程视频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建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讲授构件承载力计算为例。通过播放构件的承载力试验录像,让学生对构件破坏形式有感官认识,有助于学生对公式推导和构造要求的理解。不仅如此,还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将课堂搬到施工现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身临其境,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比如,在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施工现场,既能了解具体构件受力钢筋和构造的直径选取、位置布置,还能了解钢筋的搭接长度和绑扎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在钢结构厂房施工现场,不仅可以学习钢结构的连接方式,梁板柱的连接节点的做法等,也可以学习钢结构构件吊装等相关的施工工艺,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2.4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本门课程卷面考试的形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势必造成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再者,单纯的卷面考试也不能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不出高职教学的“应用性”的特点。因此,要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考核环节要做适当改变。笔者建议在考试中加入实践能力的考核,即将卷面成绩和实践实训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实践实训可以包括课程设计、试验;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具体的构件来检验对截面设计、配筋计算和构造要求等知识点的掌握;还可以通过施工图识读来检验学生的识图能力等。
3结语
关键词 澳大利亚 机械制造工程 高级文凭 培训包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06
Australi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dvanced
Diploma Training Packet Parsing
CHENG Peibao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aoji, Shaanxi 72101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Australia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dvanced Diploma training package, compared to China and Australia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term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respect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ustralian TAFE, then explore to improve our high duty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level methods and approache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help in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ducators.
Key words Australi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dvanced diploma; training packet; vocational education
1 澳大利亚高级文凭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文凭相当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按照资格框架(AQF)分为六个等级:I级证书、II级证书、III级证书、IV级证书、文凭、高级文凭。国内职业教育可简单分类为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技校、职业中学、中专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种,澳大利亚高级文凭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文凭相当。我们通过全面了解到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并对澳大利亚高级文凭所处的位置有一个初步认识。
2 高级文凭对应的职业能力概述
高级文凭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两方面。在澳大利亚高级专科文凭需要2到3年完成学业(和我们国家一样)。课程主要训练学生为履行技术和管理职能而进行深入广泛并具有复杂性的分析、诊断、设计、实施与评估的能力。这包括开放新的标准、应用知识或程序的技能等。学生学习将大量的基本原理或复杂的技术应用于广泛的未知的环境中以履行复杂或特殊的职能,同时也制订广泛的方案、预算和长期计划。
我们国家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高职或大专文凭的职业能力要求,2013最新职业标准的提法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扎实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适应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设备操作、工艺技术及基层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澳大利亚TAFE学院学生没有开设体育课、德育课和政治思想理论课等,相对我国高职学生来讲在有限的2至3年时间内会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
3 中澳两国机械工程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对比分析
根据澳大利亚机械制造工程高级文凭培训包(National Code: 21622VICCricos Code: 057890A Campus: Heidelberg)的规定,学生需要在2~3年内完成49个能力单元(课程)共计2600小时的学习任务。我国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目前学生在校时间大都是2年半,最后半年顶岗实习,在校期间理论课时1364学时,实习实训1811学时,总课时数3175折算成小时后为2646小时,二者学习任务相当。教学计划所覆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和澳大利亚高级文凭所要求知识与技能水平大部分一致,但差别也还是明显的(注:我国高等院校每个课时按课时50分钟计算)。
通过对中澳机械制造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对比,我们发现澳大利亚机械工程高级文凭培训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课程设置职业化。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没有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入校后直接就开始学习专业领域课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点。(2)能力单元科学细致。澳大利亚高级文凭培训包所提供能力单元(课程)更加细致,更具有灵活性。我们看到,该高级文凭培训包提供了49个能力单元(课程)供学生选修,能力单元比我们细致,不是学科性质的,也不像我国高职课程体系那样划分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更像是一个个需要执行的任务,是真正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项目或任务驱动下的教学模式。他们的确是做到了把构成高级文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分解为不能再小的细胞――能力单元。这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时最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地方。(3)注重知识应用能力。澳大利亚培训包非常注重各种科学原理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比如液压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气动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热力学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环境问题在工程项目的应用等等。由于澳大利亚TAFE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其毕业生的社会、工作适应性强,深受社会各界欢迎。(4)课程面广而且先进。澳大利亚机械制造工程高级文凭培训包所包含的课程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比如工程图学方面内容涉及手工绘图、计算机二维三维制图、计算机建模、计算机虚拟装配、工业设计、CAD扩展功能应用和CAD管理系统等;机械设计基础方面内容涉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机械制造方面内容涉及数控车、数控铣和加工中心等;自动化方面内容涉及液压、气压传动、PLC控制、机器人技术等;材料科学方面内容细分为基本材料和先进材料的工程应用、冶金原理应用;其他课程内容涉及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等等。(5)实训教材简明实用。通过对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海德堡校区(Heidelberg)工业实训基地的调研发现,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学所使用的校本教材与我国相比十分简明,有些专业课程根本没有教材,只有任课教师的讲义。原因是专业技能与产业升级发展密切相关,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更新换代非常迅速,日新月异。(6)教学团队双师结构。澳大利亚机械制造工程专业的理论课任课教师均要求较长时间的企业任职经历,一般是3年以上;担任实训课的教师大都来自行业企业,都是百分之百的能工巧匠。实践环节的教师数量占到1/2至1/3。(7)专业建设特色鲜明。澳大利亚盛产铁矿石,机械工程专业开设生产和工程设计的钢结构课程、基本材料和先进材料的工程应用、冶金原理应用非常符合澳洲国情,按照澳大利亚机械制造工程高级文凭培训包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4 澳大利亚TAFE学院机械制造工程实训条件调研
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NMIT)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墨尔本市,是TAFE教育办学非常成功的职业院校之一,该校共有7个各具特色的校区。2011年11月笔者到澳大利亚政府网站推荐的承办机械制造工程高级文凭培训的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海德堡校区(Heidelberg)工业实训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详细记录了他们的机械工程领域实训设施,并拍摄了大量的实训场景照片。客观地讲,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实训基地的厂房、设备、工艺装备等硬件和国内高职院校相比,不论是质量、数量还是装备的先进性等方面都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环境保护意识、实训安全制度建设等软件建设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 结束语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始终处于全球范围内的领先行业,澳大利亚所推崇的科学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广泛应用。在我国积极展开对教育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发展过程当中,澳大利亚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有相当多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的地方。总而言之,本文围绕我国与澳大利亚在机械制造工程高职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与探讨,总结了我国可借鉴的澳大利亚成功经验与发展方向,希望能够为从事机械制造工程领域专业建设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丁晓娜.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特色[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9.
[2] 周红利.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国外职业教育,2013(1).
[3] 谢奇勇.从专业出发认识特色的基本特征 促进特色专业建设――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3):45-48.
[4] 邱均平,董克.985高校专业建设质量分析――以2012-2013年本科专业评价结果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2):92-97.
[5] 茅建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特色.中国培训,2011(5).
本报讯(记者 赵晶)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课堂内外》杂志社共同主办,卡西欧(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二届“外教社・卡西欧杯”全国中学生英语阅读竞赛总决赛于7月11日在“山城”重庆举行。
历时半年多,经过初赛和复赛、从全国7大赛区(上海、浙江、江苏、广东、重庆、四川、陕西)和官方网站在线答题的21.4万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的36名中学生,齐聚重庆大学。经过笔试、口试两大环节的激烈角逐,最终,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赵思娱同学和重庆外国语学校的周光朴同学以深厚的英语功底、广博的知识面、流利的口语表达和激情睿智的演讲风格分获初、高中组冠军。
总决赛邀请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红教授,重庆市外文学会副会长、翻译协会副会长吴念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孙珊珊、赵璧、赵阳博士等英语教学专家担任评委,对所有选手的英语文字功底、演讲主题、英语发音、演讲技巧、反应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初、高中参赛选手分别围绕“My Future Life in Ten Years”、“Technology and Our Life”两个演讲主题各抒己见,展示了当代中学生活跃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和高质量的英语演讲水平。现场提问环节中,选手们机智幽默的答辩,与评委们旁征博引、画龙点睛的提问和点评相映成趣,他们的精彩表现不断得到在场观众和评委的阵阵掌声和共鸣。
第二届“外教社・卡西欧杯”全国中学生英语阅读竞赛以《外教社-朗文中学英语分级阅读》为参考阅读书目,这套由外教社与朗文出版公司强强联合、合力打造的中学百科阅读精品丛书,依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阅读技巧的要求编写,国家教育部曾发文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此套读物,受到了广大中学生的欢迎与喜爱。不少选手也反映,在比赛期间,通过大量阅读《外教社-朗文中学英语分级阅读》,学习到了更为地道的语言表达方法,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受益匪浅。
《工程力学辅导与习题详解》
本报讯(记者 邝发)北京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合编的《工程力学》(第4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1版始于1979年,是“”结束不久出版的高等工科院校学生必修的三门力学课程教材之一。由于该书理论深入浅出、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并大量选用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的例题和习题,所以深受师生欢迎,被众多院校选用为教科书,拥有庞大的读者群。经过30年教学实践,2008年出版了第4版,读者群在不断扩大,备受欢迎。
工程力学是一门与工程实际结合密切的基础学科,是高等工科院校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工程力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能应用力学原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21世纪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解算能力,从而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力学建模能力和正确分析计算结果的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力学建模能力必须在牢固地掌握了力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解答习题来逐渐培养和提高。一般在校学生,通常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解算大量的各种类型习题,本书中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在解题中经常遇到的疑难和困惑,对每一道题的解答,都着重于解题思路的分析,给出了较详细的解题步骤,并说明了每一步骤的理论依据和使用公式的出处。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加深对工程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拓宽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力学建模的能力。
《ERP沙盘模拟实训教程》
本报讯 ERP(企业资源管理)沙盘模拟是通过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集成企业的所有资源,通过计划、决策、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等手段对这些资源进行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2004年,用友软件公司研发了“企业资源管理(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将这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入高校教学活动中,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亲自动手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到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锻炼了学生的全局观念以及规划能力。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来自全国30个不同省、市、自治区的十几万学生参加了这一活动,大大推动了全国高校实验实训教学的深化改革。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参加了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大赛”,并取得了第一届全国赛亚军、第二届全国赛一等奖和第三届全国赛冠军的骄人成绩。直接指导教师和参赛获奖学生共同总结了参赛精华和亮点,将参赛的真实感受、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汇集成书并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分5章,基础篇、入门篇主要介绍“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规则。在提高篇中,从战略、财务、市场、生产、采购、团队6个板块,将参赛选手对沙盘实训规则的深入研究和透彻分析以问答形式体现出来。在第四章中再现了队员参加第三届ERP沙盘对抗赛北京赛和全国赛的比赛过程,在文中具体介绍了战略选择、运营实践方法的灵活应用,并就各年各环节中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提示。最后摘选了部分获奖队员的赛后感言。
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全面展示了全体参赛队员的智慧结晶,介绍了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如何运用技巧,合理规避风险,提高最终的比赛成绩。书中还给出了队员在反复磨合和总结之后自创的很多图表,有助于读者轻而易举地解决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难题,诸如计算产能、填写资产负债表等;从多次的参赛经验中,同学们总结出了各个时期的运营策略,此外还传授给读者运营之外的辅助方法,帮助读者精益求精。
“用友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即将开始,书中呈现的宝贵经验能为参赛同学以实战帮助,希望以此书搭建一个平台,与各院校师生共同探讨“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教学与参赛中的问题,深化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姚晓敏
《大学生安全教育》
本报讯 (记者 王智)日前,《大学生安全教育》一书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系统阐述了大学生安全教育中所涉及的有关防火、防盗、宿舍安全、人际交往安全、交通安全、保持身心健康以及与大学生切身相关的法律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分析透彻入理,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本书特别以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多所高校的安全情况为考察对象,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安全事故发生的内外因素,努力让学生在掌握安全知识的同时,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本教材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以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为目标,在考察新时期各高校校园内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问题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作者成员均为多年从事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教师,他们在总结全国各地多所学校有关安全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全面深入地规划了安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全篇语言简练,条理清楚,知识点详细,案例分析具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践性。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本报讯(记者 赵晶)天津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卓越系列・21世纪高职高专精品规划教材”之《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一书,本教材由周文彬、杨少慧主编。
这本教材借鉴和吸收了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教育的新理念,采用任务驱动的编写体例,适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模块化的内容便于教学的灵活组织和实施,将职业能力培养(知识、技能、方法)贯穿本书内容的始终。本书以华中世纪星HNC-21系统、FANUC0i-MC系统、西门子SINUMERIK810D系统3种典型数控系统为载体,重点阐述上述数控系统在安装、调试、维修中的应用,具有针对性、可借鉴性强的特点。便于读者归纳总结不同系统应用的异、同点,满足今后工作中的需要。同时,便于各院校根据实训条件的不同展开教学,教学内容根据课时及实际需要灵活组织。
本书中“任务的学习目标”使读者明确该任务学习的理论和技能有哪些要点;“理论与技能要点”详细阐述了理论知识和主要操作方法;“常见问题与处理”提出本任务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问题思考”便于读者自主学习,并学会查阅说明书,解决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四版)
本报讯 (记者 王智)日前,中国铁道出版社计算机图书中心推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第四版)一书。
本书在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详细讲解了计算机常用的一些基本操作,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及Word、Excel、PowerPoint 、Outlook、IE等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本书强调实践操作,突出应用技能的训练。为了实用方便,第1章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常识以及汉字输入方法。第7章介绍了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第8章介绍了计算机日常维护的知识和常见故障处理方法,除第1、8章外,本书包含了大量的操作实例和课堂练习,便于教学及自我训练。本书吸收了国内外教材的优点,结合作者多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编著而成,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应用型专业教材,也适合作为各类培训班教材以及自学参考书。
12688
2009年公路工程监理工程师过渡考试用书7月上市
本报讯 2009年公路工程监理工程师过渡考试将于今年11月举行,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过渡考试大纲》(2009年版)已于2009年6月出版发行。为了帮助广大应考人员系统复习监理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考试内容,顺利通过过渡考试,人民交通出版社邀请长安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多年从事监理业务培训及考前辅导的老师,依据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过渡考试大纲》(2009年版)和最新标准规范,对2007年版《公路工程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并于7月上市。
本套丛书包括以下7个分册:《〈监理理论〉复习与习题》、《〈合同管理〉复习与习题》、《〈公路工程经济〉复习与习题》、《〈道路与桥梁〉复习与习题》、《〈隧道工程〉复习与习题》、《〈综合考试〉复习与习题》、《公路工程监理工程师考试应试题集》。
邝发
《计算机信息及网络安全实用教程》
本报讯(记者 赵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逐渐渗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人们与其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也变得突出和复杂。事实上,资源共享和信息安全历来是一对矛盾,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安全问题是先天存在的,目前Internet使用的第4版TCP/IP协议(即IPv4)框架基本上是不设防的。因此,如何保护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免受破坏,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为了让读者特别是初学者能尽快了解和掌握信息和网络安全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了《计算机信息及网络安全实用教程》,该书还入选了“21世纪高等院校精品规划教材”。
本书的内容安排几乎涉及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各个方面,涵盖各种技术、管理、法律等方面,包括:信息安全概述、实体安全、数据加密技术、windows加密文件系统、Windows中的证书服务及应用、Windows中的IPSec、虚拟专用网络VPN、内网安全管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安全、Web安全等。每一个理论部分都配有相关实践操作,大部分实践是以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为例进行操作的,满足读者的实际需要。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教程》(第2版)
本报讯(记者 王智)日前,中国铁道出版社计算机图书中心推出了《网络综合布线实训教程》(第2版)一书。
本书围绕着“综合布线系统”展开,从基本的理论知识,到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以及布线工程的相关测试与验收方法等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全书共分15章,主要介绍了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综合布线系统的相关设计工作;综合布线工程的管理和验收工作;综合布线系统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操作技能;无线网络的基本设计;综合布线工程测试概述,测试仪介绍,认证测试,测试报告生成软件安装与报告分析以及OptiView网络分析仪。本书适合作为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网络综合布线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内科学》
本报讯(记者 依菁)近年来,内科学教科书的内容有了较大的更新,而目前已出版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内科学试题》的内容已不能与更新的教材相匹配。因此复旦大学出版社组织了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的内科学教授编写了《内科学》一书。
这本《内科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医学生、研究生、临床医师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以进一步培养临床思维和处理临床病例的能力,是“医学试题精编丛书”之一种。
本书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晓平教授负责循环系统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及泌尿系统疾病的命题;中国医科大学肖卫国教授负责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病及血液病的命题;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陈世耀教授负责消化系统疾病和危重医学的命题。
本书试题以最新版本的医学院校本科教材为依据,尽可能做到与新版五、七、八年制教材配套,内容绝大部分以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范围为准。在选择题题型上与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使用的相一致,因此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医学生复习、巩固、提高知识的参考书,还可作为执业医师考试的参考用书。另外根据巩固基础知识的需要,本书仍保留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为了配合双语教学,本书还加入了英文试题,每道试题均有答案,对于部分试题备有题解。每道试题均经过命题、互审,并由医学生和临床医师逐题试做,在此基础上精心修改而成。
《艺术的故事》
本报讯(记者 春晓)日前,广西美术出版社隆重推出了《艺术的故事》一书。本书是讨论艺术的著作中知名的畅销书之一,被誉为“艺术史中的《圣经》,曾被译成30多种文字,重版20余次,销售达700万本之巨。这本书把成千上万的人吸引到了艺术的殿堂。2000年,《艺术的故事》被英国媒体评为“20世纪影响人类的百部著作”中唯一一本艺术类图书。
《艺术的故事》是一部流传了50多年的“老故事”,书中记述了始自史前的洞内绘画以至当代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艺术风格的变化与创新,阐明了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既回顾过去又展望未来”。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通过艺术史来帮助人们欣赏艺术的通俗读物。该书一直被奉为“世界艺术史的最佳入门书”,至今其地位无法撼动。
本书的作者贡布里希是英国美学家、艺术史家。1909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加入英国籍。1959年~1976年担任瓦尔堡学院院长,兼任剑桥和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以及哈佛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曾获史密斯文学奖,以及奥地利科学与艺术十字勋章、黑格尔大奖、法兰西学院勋章等特殊荣誉,并获得了牛津、剑桥、哈佛、伦敦等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1972年受封勋爵。2001年11月3日逝世于伦敦,享年92岁。其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与错觉》、《秩序感》、《艺术发展史》、《象征的图像》等。
《艺术的故事》出版不久,艺术史权威博厄斯在书评中称:这部肯定被广泛阅读的著作将会影响一代人的思想。作者的学问,尽管在这一领域工作的任何学者都不难察觉,他却表达得不露声色,而且几乎在每个论题上都讲出了新意。他以寥寥数语阐发了一个时代的整体氛围。
《研究生英语文学欣赏》
本报讯(记者 紫嫣)复旦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志康主编的《研究生英语文学欣赏》。
《研究生英语文学欣赏》由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两部分组成,主要有三个特色。
第一大特色是线索清楚、重点突出。该书按文学史次序,遵循以点概面的原则,分别从英国文学中挑选了16位著名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从美国文学中精心挑选了14位著名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或代表作片段。英国作家及作品时间跨度较大,既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也有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以及现当代的优秀作家和作品。选文涉及的作品体裁多样,有戏剧、诗歌、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作家中既有诗人,又有小说家、戏剧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现实主义作品,又有现代主义作品。
第二大特色是编排得当、简洁流畅。作家简介部分介绍了作家的文学地位、生平、主要作品和主要创作特征,文本选段皆选自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注释部分详略得当,赏析精彩绝伦。
第三大特色是精彩独到的阐释和评论。编者利用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非凡的领悟力对每段选文作出了相应的赏析。在诗歌方面,编者对每首诗歌不仅逐行进行阐释,而且对整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意境、韵律等有精彩的概括和评论。在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片段方面,编者利用高超的语言能力将创作背景、主题等巧妙地和细节结合起来。
该书编者史志康现任上海市通用外语水平等级考试办公室主任,中国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及上海外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莎士比亚研究”、“美国诗歌研究”以及“英汉、汉英翻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报讯(记者 白羽)日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由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立足于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纲要》,同时结合高等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和个人发展中的各种困扰,增强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开发个体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本书从内容组织及写作方法上均作了精心设计,力求做到详略得当、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服装生产管理;学习情境;设计
一、课程特点分析
1.包含的内容
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内容包括服装产品开发管理、服装工艺技术管理、人员组织、物料管理、服装生产过程组织与管理、系统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储运管理等。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
企业服装生产管理是一个工作过程。从整体上看,服装生产管理是有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的生产活动。以最少的资源损耗,获得最大的成果。是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又称生产控制[1]。服装企业生产管理课程是对生产实际的总结和再现,既有理论部分,也有生产实际操作部分,本课程的学习也要包含理论学习和职业操作两个部分,其中职业操作是职业能力学习不可或缺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面向企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职业能力。
3.职业能力要求
要做好服装生产管理工作,从业管理人员必需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归纳包含为:(1)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2)丰富的一线生产管理经验;(3)充裕的管理理论知识;(4)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二、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及改进分析
1.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也即大多数院校所采用的授课形式。据调查,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理论授课为主,课外工厂参观为辅的方式,大多数课时为理论教学,少数课时为工厂参观。此种形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矛盾,但大多从视觉上解决了实物的矛盾,而根本的实际操作、知识运用、沟通协作、责任承担职业能力掌握则无法解决。
2.存在弊端分析
(1)学生生产一线经验缺乏
服装专业的生源分普高生源和对口单招生源,普高生源没有服装加工制作经验,也无企业生产一线经验。对口单招生源在高中时期有一定的服装专业基础,但对于企业大规模生产管理经验来说还远远不够。
(2)实际操作教学过程缺乏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理论学习占绝对多数,生产实际操作体验无法实现,而生产实际操作是课程学习的必要掌握知识,也是学习的必要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严重缺陷。
(3)授课中真实的生产环境缺乏
学习中需要有真实的或虚拟的生产环境,而校园缺乏这样的环境。到企业一线进行教学操作难度巨大,可行性和稳定性无法保障。
(4)教师一线生产管理经验缺乏
一线经验符合“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需要。虽然很多高校有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活动,但大多对企业的实际运行掌握程度有限,对一线的操作不熟练。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参与生产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3.弊端改进分析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的、带有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情境体系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知识与经验。既包括显性的指导性知识(理论知识),也包括关联性的诀窍、手艺、技巧、沟通等综合职业能力[2]。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开发有助于直接掌握职业能力。
(2)建立实训基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需要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校需要建设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需要使用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结合使用。
(3)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师资结构
一方面,为满足情境教学要求,专职教师需要通过企业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成为“双师型”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需要从企业聘请技师做兼职教师,进行情境教学操作指导,补充生产操作环节师资的缺乏,从而提高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师资结构。
(4)学习情境设计与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训课程相结合
本课程如果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将缺乏生产任务的支撑,而无法得到生产真实的环境和职业体验学习,只能进行纯粹的理论学习。因此本课程需要和服装生产加工性活动的课程相交叉融合,把服装生产管理的职业能力培养分散到各个生产加工性课程的生产管理中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结合模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服装生产性实训有:生产性基础实训、生产性成衣实训、企业生产性顶岗实训等。
三、工作过程导向化的学习情境设计
1.服装生产管理岗位群分析
经过行业专家访谈、企业调研、顶岗实习回校同学调研得出《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主要针对岗位群,见表1。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由教师和实践专家组成工作小组,共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3]。通过工作分析方法归纳出服装生产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见表2。
3.课程行动领域确定
对岗位工作分析和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服装生产管理的行动领域,见表3。
4.课程学习领域确定
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杂的学习认知规律和由低级到高级的职业发展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组合归类形成了本课程的学习领域,包括:①校内实训基地简单任务生产管理、②换季产品开发操作管理、③校内实训基地复杂任务生产管理、④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生产参与、⑤校内合作企业产品的全面生产管理,共五个领域。
5.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内容具体化,需要通过载体转化,载体表现为适合教学的任务、项目、案例。与学习领域相对应,本课程的情境设计以生产性实训任务为载体。为达到教学的方便性和可行性,经过调整和改造共设计出了5个学习情境,详见表4。
四、总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装生产管理综合职业能力。服装生产管理学习情境需要有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任务。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已成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成果。结合本校服装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可将实训性服装生产管理任务转化成《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学习情境,形成课程服务联合。通过教学实施发现,此学习情境设计可行性强,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浅谈生产管理工作”[EB/OL].(2010/03/26).
关键词:职业能力;物流管理;企业实训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随着现代物流发展的进程,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其在实践方面的能力,为了适应这一人才需求,各级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纷纷有针对性地加强本专业在实践方面的教学改革。在改革中,我们发现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多元性和综合性,要想满足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应该让学生在毕业前进行一定的市场预热,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以充实实用知识和技能。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和甄别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对职业能力的认识,我国总理在2005年11月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明确指明了它的作用与意义,“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明确职业能力的内涵,是确定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
长期以来,对于职业能力的认识我们往往更关注“能力”,而忽视了“职业”的存在,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角度,职业能力就被认为是“能力”下的一个子概念,这一认识让人感觉抽象,而且似乎无法实现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目标。
目前,对职业能力的理解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借鉴德国联邦职教所的定义,职业能力是“人们所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依据德国职业能力定义,我国的学者邓泽民、赵志群、吴晓义和严雪怡等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认识。综合他们的观点,职业能力,即是理论与实践的升华,是职业院校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是学生成功进入职场并胜任各自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或技能。
(二)职业能力的甄别标准。要回答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是否是提高当前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使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首先明确职业能力的甄别标准。职业能力的基本结构以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部分组成。基本职业能力强调的是与职业密切相关所必须有具备的能力,如: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对基本职业能力的延伸,是对基本职业能力的综合运用。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均是理论重于实践,知识重于能力,但是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膨胀,学校开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逐步树立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指导思想,开始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依据职业能力的专业评判标准,各专业教学就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项作为支撑,学生在学校不仅要进行传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同时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习,通过系统的职业能力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
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企业实训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对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岗位职业技能有很大的效力,同时对形成专业办学特色,对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也有实际意义。
(一)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企业实训课程的必要性。众所周知,物流业是一个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物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用传统的灌输型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只有理论,而缺乏实践性、创新性,这就无法满足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物流业的人才需求。而开展企业实训教学是对是对专业理论和实践进行适当的处理,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延续;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能根据专业岗位情况,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使学生能学到就业后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了综合技能水平的提高。
(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企业实训课程的可行性。目前,就各院校开展企业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企业实训教学在专业建设上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通过让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训的方式,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职场的实际操作问题,从而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方面,学校在企业实训课程开发中积极吸引企业的参与,可以适时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课程方案。而且企业可以为各院校提供用人信息,使得各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另一方面,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使教师也参与到企业的工作环境中,也丰富了教师理论课程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以职业能力引导物流管理专业企业实训课程的构建思路
物流业的飞速发展急需大量物流人才以满足物流行业的用人需求,但从物流企业对物流专业毕业生反馈却不尽人意。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落差,物流人才教育要真正满足于社会,就必须直接服务于社会,同时在课程建设上应充分考虑企业需求与就业市场变化,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最大限度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融合。
通过完善对企业实训课程的改革,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因此,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企业实训应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
具体思路如下:
一是在社会、企业、职业等动态因素的影响下,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引导,确立企业实训的课程体系,最大限度满足物流行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取向。
二是实现灵活化的教学课程结构。给企业实训课程一个弹性的发展空间,即结合企业的工作进程,根据需要开展实训教学,即可以充分发挥该课程的特长,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转变传统的以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引导,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以保持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持久活力。
四、以职业能力引导物流管理专业企业实训课程的构建体系
鉴于物流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通过企业反馈和市场调研,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竞争力强,很受企业欢迎。物流岗位能力要求我们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要求我们的毕业生既要专业技能熟练,又要综合素质好。目前通过各高校在企业实训课程的实践活动结果来看,实训课程的开设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各项综合素质。
(一)企业实训课程的构建模式。物流管理专业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要从多种模式出发来构建,特别是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也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有力的教学平台。针对企业实训课程的教学特点,其构建模式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体验层次,这中间后一个层次的发展是以前一个层次为基础,三个层次呈现的是递进关系。(如图2所示)
1.校内理论课程教学——结合物流专业特点开发实训课程理论教学。这一阶段是从新生入学就开始的,是整个企业实训课程建设的基础。学校根据物流专业的培养方案,同时结合企业实训中的岗位、职业需求,教师完成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这一过程,我们不仅介绍纯粹的理论知识,如认识物流、物流在当今市场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还要以丰富的教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从该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着手,是完善物流专业学生知识积累的核心。
2.校内实训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有了前一阶段的基础理论沉积,我们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模拟实训,如“ERP企业沙盘”、“公共礼仪实训”等,实训虽然是以学校、课堂为主,但实训的内容是以现实案例为主,实训过程的具体任务操作也是模拟现实的企业订单,通过学习——操作结合,以此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校内实训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对本专业理论教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能平稳地适应企业职场角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过渡平台。
3.企业现场教学——顶岗实训,实训教学灵活安排。这一阶段,学生进入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进行为期6—8周左右(具体时间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来调整)的现场体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在职场中的岗位工作,可以更深刻理解课本中理论知识,如: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等,更真实体会什么是团队精神、服务意识、沟通能力等。通过在企业的现场实践,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的专业能力、获取自己所不具备的方法能力、完善自己所欠缺的社会能力,为自己今后走上职业岗位奠定的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对企业实训课程的构建体系的评价。
1.从企业角度。众所周知,随着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对物流专业学生的需求在急速上升,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众多企业认为我们的学生达不到他们的需求目标,认为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学校的物流教学是脱节的,学校与企业缺乏交流,结果导致学生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无法深入基层。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强的特点,我院积极寻求企业开展相关的企业实训,以参与沃尔玛、新华都企业实训的学生为例,在企业实训课程在开展中,企业反馈由于学生参与到期企业的现场操作,一方面学生的工作热情大大带动了企业的工作气氛,另一方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生与拥有丰富实践经验企业员工的齐心协作,企业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在实训课程结束时,企业纷纷向部分学生发出热情的邀请。
2.从学生角度。对于学生,由于打破了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走上职业岗位去体验真实的职场工作情境,最关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使得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由此,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了,学习动力也得到的提高。
通过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所完成企业实训课程结果来看,学生们在经历了企业实训的系列岗位工作后,一是团队协作、责任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学习态度、学习能动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三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当实训结束时,当我们阅读了学生们在企业实训课程中的实训日记、总结中,我们发现学生们都对该门课程做出了较好的评价,都非常怀念在企业生活的点点滴滴。
3.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对于一门课程的建设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理好地实现对本专业的服务。企业实训课程的建设不仅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它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促进教师“双师型”的培养。
通过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学校与企业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形成了一种“学校——职场、课堂——企业结合、学习——工作结合、教材——经验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一过程的开发与研究,一方面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园专业建设得到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也确保了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能最大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标准,实现了学校、企业(行业)的双赢。
五、结语
以职业能力为引导,在对物流管理专业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上,突出职场的就业导向,把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和企业实训课程进行合理、有效整合,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适应企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洋,侯心媛.物流实训课程体系课程载体设计[J].辽宁高职学报,2011(10):72-74.
[2]杨芳凝.体验式培训与高职管理实训课程的有机融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0):92-93.
[3]陈涛.对物流专业实习问题的初步探讨[J].职教与成教,2008(29):507-508.
[4]郭炯.职业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02):17.
[5]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5-11-7)[2005-11-14].教育部.
一、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点燃学生从事本专业的理想
1. 第一次与学生接触,就要使学生重视这门课。因此,在绪论部分,必须全面搜集课内外资料,包括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相关的图片,运用生动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讲述会计的产生、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使学生产生惊喜、新奇、实际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欲望。
2. 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现状、学生毕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校的办学优势、办学特点和师资力量等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另一方面可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返校与新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学生在校努力学习、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让新生明白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是不能适应社会工作的。
3. 激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树立将来要从事会计专业的理想。我在第一节课时,主要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如我们身边成功的会计人士、尤其是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会计人员的职责及其肩负的神圣使命,说明会计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功能,特别是会计行业诱人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树立将来要从事会计的专业理想。
4. 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出会计人员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指出会计从业人员要考取哪些证,从会计证到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及总会计师、会计总监、注册会计师等,相当于为学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
二、理论与实训并重
会计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起来显得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不辅助一定的实训或实训工具,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一定的感观认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实训和实训工具是理论知识的保障
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如果我们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 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己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若有条件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 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 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 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 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从初始记账、算账、报账到关键的用账、可以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憾,可以为我们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2.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职生自我总结一】中专生活晃眼一瞬间.我的为人开朗,活泼,爱好广泛.在校间,连获2学期奖学金,担任了班上班干,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团结同学,热爱集体,有较强的上进心.
刚入学时,我曾为做为中专生而懊悔过,但很快我选择了坦然面对因为我深信只要我努力了一定会成功的,通过这三年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很多,从那天真幼稚的我直到要面对自己的人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要自己努力的面对困难,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虽然我也曾经悲伤过,烦恼过,这由于我的不足和缺陷.但我反省了,这只是上天给予的一种考验,我应该更加努力弥补我的不足之处,所以我确信,中专的前途会很光明,很辉煌的.从刚跨入中专时的失落和迷茫到现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又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运用我这三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才能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能力.
经过这三年的锻炼,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还是不够的.因此,面对过去,我无怨无悔,来到这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面对现在,我努力拼搏,面对未来,我期待更多的挑战,战胜困难,抓住每一个机遇,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段的提高自我。
【中职生自我总结二】短短的中职生涯就这样结束了,从刚跨入中职时的失落和迷茫,到现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又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挑衅、角色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涯态度外,更主要的是得益于中职三年的学习积聚和技巧的培育。
我自以为无愧于中职三年,刚入学时,我曾为身为中职生而烦恼过,但很快,我选择了坦然面对。因为我深信,是金子在任何处所都会发光。所以我确信,中专生的前程也会有光亮、光辉的一天。自我鉴定
通过这三年的学习使我理解了很多,从那天真幼稚的我,经过那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到现在成熟、慎重的我。使我清楚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英勇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
当然,三年中的我,曾也悲伤过、失落过、苦恼过,这缘由于我的不足和缺点。但我检查了,这只是上天给予的一种考验,是不能跌倒的,中职生的我们应当擅长扬长避短的方式来增进自己,进步自己的综合程度才能。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中职生,我深知三年的中职生涯,所奠定的只是技巧和知识的基本,在未来我将面对许多的挑衅,但我会以实力和真诚的心理去战胜挑衅。从中获得经验,丰盛自我,从而更好的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三年的锤炼,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积聚,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因此,面对过去,我无怨无悔,来到这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面对现在,我尽力拼搏;面对将来,我等待更多的挑衅。克服艰苦,抓住每一个机会,信任自己必定会演绎出出色的一幕!
【中职生自我总结三】作为一名中职学生,在建筑行业对专业知识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为了提高我们的专业知识;夯实我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增强我们实际动手能力。我班与~~在学校建筑实训工地进行了对初级砖工和中级抹灰工的实训。去年我懵懵懂懂来到建校,对于我当初选择工业与民用建筑这样的专业,说真的我是十分茫然。现在我对这专业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了,我想任何事的认识都是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这次认识实习应该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这次实训我达到了目的,我们不仅学到一些新的知识,也巩固了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前对砌筑和抹灰的施工技术要点,只是粗略地知道,而具体的施工要点、施工环节、施工步骤如何,却是知之甚少。但现在实习结束了,对我们这段时间所看到的那些施工技术,它们的具体环节及详细步骤,我们应该可以掌握了,这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而且也增强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习,增强了自己对专业的热情,提高了自己兴趣,为自己将来能在建筑行业开创天地创造了一个有利条件。
实习结束了,我也收获很多,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在以后实训的生活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虚心请教老师和同学,让自己尽早成为建筑施工队伍里合格的一员,同时我也期待下一次的实训,相信在下一次实习中我会收获更多。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努力!
1课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特点:
(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
(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
(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
(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2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我院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我们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在课程体系上都做了一些改革。本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繁多和杂乱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课时即使增大一倍也是不够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如钢筋混凝土工程这几章,由于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广、牵涉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影响质量因素非常多等特点,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精讲;砌体工程这一章节,虽然其应用范围也较广,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故而对其略讲即可;吊装工程,因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少,可留给学生自学。从课程内容上继续强化常见工种的学习,要求掌握常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要求,通过这些学习结合施工实习,学生可以取得中级钢筋工或混凝土工职业资格证书;建筑物施工将原来的各单项建筑物施工按类型合并为土石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将原有各类型建筑物共有的内容合并,重点学习各种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内施工机械设备演示、施工工种技能训练、施工方案拟定综合练习等,学习施工操作技能及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施工过程,而要求其生动地讲出来,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必然不丰富、不实用,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我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师培养,授课教师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二是从施工单位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者,我院安排他们在施工单位顶岗实习1~2年,从事工程实践锻炼,并在我院的企业———水源建设监理公司兼职,这样不仅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进行具体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既熟悉工程实际,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与岗位群;既能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还能承担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监理,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1采用实物、图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辅助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以及部分实物或模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院建有施工实训中心,有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讲到某一工种的施工时,我们将学生带到施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在网上收集资料,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拍摄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钢筋绑扎、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截流施工、隧洞爆破开挖等照片,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认识。
4.2现场参观实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大得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附近可供参观的建筑工地进行介绍。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去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参与各种工种施工,从中熟悉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认识。
4.3采用多媒体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此方面的弥补作用。我们水工教研室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收集了大量施工图片,制作了施工导流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课后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复习巩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5考试考核方法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我们以往基本偏重的是卷面考试这一形式。最终的成绩评定则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而且,这种考试形式会造成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考试改革的的基本思路是:
(1)考试考核成绩组成
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认知报告10%。
(2)实施方案
①模拟实际操作考核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
②闭卷考核结合施工工程,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③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阶段性讨论及分析在某些相关章节内容后,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分析、现场答辩进行综合评定。④对施工新技术的认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熟悉国内外施工新技术,并写出心得体会,根据“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
关键词: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焊接
焊接是目前机械中非常重要的工种,我国年产钢材的70%都
要经过焊接来进行制造零件。由此可见焊接是多么重要的工种。这对我们技工学校怎样培养出合格的职业技术工人,焊接一体化教学课怎么开展提出了严峻的问题。焊接课主要有焊工工艺学与焊工技能训练两门课程。焊工工艺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焊工技能训练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已成为技工学校改革的重点。怎么改革,怎么上好一体化教学课,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进行教材改革
以前学校条件有限,理论课在班级上,上一学期,然后实习两个月,再回班级学习理论,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相结合,结果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好。如今国家对职业教育加大投入,重视职业教育,条件好了,有条件在实训室进行一体化教学了。那么,还按原有的这两门课程逐一讲解并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对于我们教专业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调整教材的能力。甚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挖掘出一套可行的校本教材。其次,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范围,努力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实际操作,掌握真正的操作本领,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双师型老师,以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二、备好课上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要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真正做到适用、有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的各种方法。做到得心应手,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爱好是一个人努力学习的动力源泉。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在上课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焊接比赛,让学生进行实际焊接工件。并进行总结经验。反思操作过程中的优点与缺点,选出好的作品进行奖励,同时对其他学生的作品的优点进行充分肯定和表扬,指出不足。使学生再操作时弥补缺点,焊接出更好的作品。当一件件漂亮的作品完成之后,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理论联系实践
通过一体化教学,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上,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提高实际操作水平,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提高一体化教学的效益。
总之,一体化教学应该有目的地、有序地、有计划地进行。挖掘好教材,备好每一节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职业技术工人。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材料力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44-03
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近年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1]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材料力学课程是高校各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与生产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教学内容、方式等也都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材料力学课程的要求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其人才培养必须改变本科教育的传统模式,必须到业界的实际环境中去感受、去认识、去理解、去实训。[2]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材料力学课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一)材料力学课程内容要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材料力学授课内容上应更贴近工程实际,所讲例题、模型、理论等要和实际的工程背景密切结合。
(二)材料力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非一般的知识传授,因此在讲课过程中应把培养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来工作后的再学习能力作为重点。
(三)材料力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锻炼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工程素质能真正得到提高。
二、目前材料力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课程的要求,现阶段材料力学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材料力学课程体系与应用能力培养割裂
材料力学课程体系和教学一直受传统专业的影响,通常都是将其直接作为一门纯理论课程开展教学活动,过分注重传授知识,轻视工程实训及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制约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二)教师队伍缺乏系统的工程实践锻炼,教学与工程实际不能紧密结合
目前地方院校中尽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不断提高,但多数是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工程实训锻炼,教学过程中常常以理论讲解为重点,实践环节缺失,形成知识传递从书本到书本,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学生在完成材料力学课程的学习后,纵使掌握了理论却不知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如何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授课方法单一
目前的材料力学讲课方式,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环节缺乏,学生的接受能力及讲课效果如何,教师了解较少,再者,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时比较重视卷面考试,忽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下的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材料力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分析在材料力学讲课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多方面考虑本课程在教改时应注意的因素,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一)课程教改的前提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观念会直接影响讲课内容、授课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应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在教学的同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实现教学方法的改进及创新,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把以前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观念,转变为传授学生技能、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教师在讲课时力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尽量减少理论的推导,加强思路及分析方法的介绍;侧重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工程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力求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创新能力方面获得双丰收。
另外,针对材料力学课程特点,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多到工厂、企业中去。建立教师定期轮换到企业锻炼的制度,以便了解、掌握最新的工程信息,使得自己在教学中能及时更新教学案例。特别对于新教师,通过参加企业的生产劳动,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等可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知识面得到拓宽,使得自己在讲课过程中也能做到言之有物,内容丰富,贴合实际。再者,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不仅要注重教师学习经历也应注重工程经历,高薪引进理论扎实、工程素养高的工程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二)课程教改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更新
工程背景介绍和重大工程事故分析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加深对材料力学基本内容的理解。[3]为了使材料力学的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工程实际,所讲内容不能照本宣科,应及时更新和适当增加更具有工程背景的材料。材料力学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四种基本变形、组合变形、应力应变分析、强度理论、压杆稳定、能量方法等几大方面,在讲述每部分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和常见的工程实际相联系,在讲清楚如何应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多放映一些相关的动画和图片,使学生对材料的变形和破坏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对近期发生的工程事故进行事故分析,比如多发的脚手架坍塌事故,从理论上分析发生的可能原因,如何加以避免等等。通过工程实例的讲解,使学生形成相关的工程概念和工程应用意识,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先进复合材料是新材料研究的重点和方向[4],为使学生能了解到学科前沿,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在讲课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课程教改的关键是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现阶段已不再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手段的改革是课程教改的关键。目前理论学时一再缩减,细致入微、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占用学时过多,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产生倦怠心理。因此,就要在系统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删减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精讲重点内容,让学生扎实掌握一些重要的理论与解题方法,并结合工程实训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以达到正确应用理论的目的。同时,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采取合适的讲解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把课堂效率及学生学习的效果放在首位,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重点讲解内容,从而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得到加强。例如:对于“组合变形”这一部分,要着重讲解分析方法,即分析清楚构件在外载荷作用下有哪些基本变形叠加,各变形对应着怎样的公式,应力分布如何,当学生清楚这些后,剩下的就变成已经学过的知识,就容易理解了,对于结果的计算,就不必再赘述。这种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既节约了时间,也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现代科技的引入,使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为材料力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5]对于现实中的工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图表、图形、动画、数值仿真等多种形式,进行力学建模,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或通过网络来获取更加充足的相关的信息资源,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重点突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自主探究水平得到提高。例如:通过动画模拟来演示“压杆稳定”的动态失稳过程,让学生观察形象逼真的坍塌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另外,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分布式、分段式教学的尝试,即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对本课程的学习时间自行安排。学习本课程遇到的问题通过互联网提交,由任课教师进行监控和跟踪,对于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并布置不同的习题,教师应及时对其评价,以便掌握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情况,实现真正的差异化教学。
(四)课程教改的重点是实验教学的加强
为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满足不断变化的就业需求,应用型人才就要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验中展现出娴熟的动手操作技巧,因此,材料力学的实验教学应作为重点来加强。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并使实践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例如在进行拉压扭转、冲击等一系列的实验中,从试样的选材及制作再到具体做实验,都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使学生能够从中得到锻炼并掌握更多的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参与实践的能力。还可创建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教学实验室,逐渐培养学生的参与实践及创造能力。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前的全盘托出、大包大揽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从而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再者,教师在进行科研工作时,也可将科研课题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并将科研中得到的知识和经验有针对性地融汇到课堂教学上,从而使讲课内容不断丰富、不断创新,也使学生能了解到学科前沿的知识,并掌握更多的新技术,在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能力,灵活掌握与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结论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要求材料力学课程的内容要和工程实际相结合,而且要求教学的过程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材料力学课程体系与内容和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实践环节比较缺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不断摸索出材料力学的教学方法与创新思路,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材料力学的教学质量和总体水平,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 注 释 ]
[1] 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67-70.
[2] 陈小虎,吴中江,李建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4-6.
[3] 黄小林,蒋慧.基于就业需要和专业特色的材料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课程教材改革,2013(34):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