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

时间:2023-02-01 01:2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

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招生计划;招生宣传;招生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9-0179-03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统计局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年,高校招收研究生85.8万人,在学研究生273.1万人,毕业生60.4万人[1]。如表1所示,近5年间,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数逐年增长。与2014年62.1万的研究生招生人数相比,2018年的招生人数增长了38%。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使招生管理部门承担的工作量越来越大,社会对招生流程的规范性、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我国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以来,研究生招生制度、招生办法已日臻完善[2],但仍旧存在招生计划的分配不均,招生宣传特色不足、方式单一,以及招生工作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招生工作效率,提高生源质量、减少因制度、流程不完善等问题给招生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仍是当前亟须关注、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一剖析,再给出有针对性的完善方案

一、目前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计划的分配问题及下达的滞后性

我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带有较强的计划性,招生政策、规模每年由国家层面进行设计和控制。研究生招生单位根据自身的培养条件、学科优势等因素拟定招生计划并上报,各省(区、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给出调整意见再上报教育部审批,最终由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正式下达年度招生计划。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存在缺乏科学方法指导的问题[3]。招生计划数作为相对稀缺的资源,是学科、导师都在尽力争取的对象。院系在提出招生名额的需求时,容易产生“多抢就是多一份资源”的观念,着重于规模扩张,而未对自身的研究生培养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估,偏离招生工作中选拔、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而高校在进行招生计划分配时,往往是在以往的分配经验上,根据各单位的诉求进行适当机动调整。这种现象本质上也是一种教育不公平。如何充分引入需求信息,合理分配学术资源,最大效率地使用研究生教育资源,需要有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指导,以此优化招生结构质量,减少招生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研究生招生工作周期长,批次较多。一般高校每年9月份会开展下一年度入学的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招生工作。而许多高校在7月份、8月份就会举办暑期夏令营,提前选拔部分推荐免试学生,力图锁定优质生源。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包含了对硕士研究生和直接攻博研究生的选拔。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来说,除了推荐免试招生,还有每年3月份左右复试的全国统一考试硕士招生。对于博士招生来说,除推荐免试招生外,每年的招生工作还需开展约2~3次,时间跨度几乎覆盖一整年。然而,研究生招生计划下达到各具体招生单位的时间,一般是在当年度的3月份左右,对比招生工作启动的时间,存在较长的滞后期。这使得招生单位在招生阶段前期的对招生计划的整体规划存在不确定性,处于被动状态[2],也容易让研究生导师及考生产生误解。

(二)招生宣传特色不足、方式单一

我院进行了一次面向推荐免试研究生报考者的问卷调查,有效参与人数为1801人。问卷调研了影响考生选择报考学校的主要因素。其中,34%的学生表示学科排名是自己选择读研院校的首要的考虑因素,而选择学校知名度、导师实力为首要因素的学生分别占比21%和19%。由此可见,学科、学校和导师的综合实力与特色是吸引生源的重要因素。除了高校本身的硬实力,要提高社会对学校、学科的认可度,很大程度上倚赖于高校的宣传。一些高校的网站对学科的介绍不够通俗具体,重点不够突出,没有展现亮点,无法体现自身与类似院校相比的独特之处,还存在导师资料等信息更新不够及时的问题,难以提升自身在招生活动中的吸引力。此外,大部分高校会针对本科招生进行较为广泛的多渠道的宣传活动,但在研究生招生宣传这方面的投入明显较少,以挂网公告为主,宣传方式不够多样化,也鲜少提供高校与考生对话交流的机会。刘玉芳[4]、陈少波[5]等也对招生宣传问题进行过研究,认为招生宣传方式没有针对性,缺乏新意,将导致宣传工作收效甚微。

(三)招生工作体系不够完善

笔者认为现有招生工作体系中主要存在两点明显的缺陷,一是烦琐重复工作太多拖慢了整体工作效率,二是对考生的心理及一般能力考查不足。

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每年的报考人数也在上升。随着招生批次增多,招生流程不断规范化,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也越来越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招生工作的配套资源有时并未跟上工作开展的需要。招生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完成固定的对考生进行选拔、考核的流程,还要解答招生过程前、中、后阶段来自各方面的各种类型的咨询。解答来人、来邮、来电咨询属于简单重复劳动,但却需要工作人员在进行招生程序的同时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此外,材料审核、复试组织等工作由各招生单位成立招生工作小组进行具体实施。以推荐免试招生中的材料初审为例,现有的材料评估一般由材料审核小组成员对着考生简历按筛选标准一项项来完成,耗时长,工作重复性高,在申请者众多的情况下,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还面临着不能出现错漏的巨大压力。有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实际上是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完成的,然而目前的招生工作体系在此方面鲜有投入。

研究生招生复试主要由笔试、面试两部分组成。其中笔试侧重于对专业课知识的考核,面试则侧重于考核考生的培养潜力、科研业绩、分析和语言能力等综合素质,两个部分通常都包含英语能力测试。这套复试体系中,对考生的心理素质及一般能力的考查有所欠缺。一般能力不受特定领域知识影响,包括思维、记忆、观察、想象能力等,具有稳定性、多样性和预见性[6]。对研究生而言,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就读研究生所要求的一般能力是其完成科研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其重要性不亚于扎实的专业基础、英语能力。陈睿等[6]对研究生导师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读研究生普遍存在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弱、创新能力弱、书面表达能力差等问题。而因研究生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能力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目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复试,把对非专业知识的考核嵌于面试流程中,但往往没有建立较为明确的评价体系。要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招生选拔时就要进一步对考生的心理状态和一般能力进行把关。招生工作中应增加针对此部分的考核内容和方式,進一步完善复试体系。

二、改善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建议

(一)优化招生结构,加强上下沟通

招生计划的决策要基于高校的学科优势,紧跟国家、地区、行业需求,同时兼顾高校自身发展需求,还要与考生的选择相呼应[7]。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机制,考虑将招生名额发放适度往优质的培养点、重点学科、优质师资上倾斜,也将招生名额作为促进高校、导师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激励。要追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其快速反馈给招生计划各层面的制定者。

适度的高层管制对保障招生工作的公平性是有益的,但要更加充分地发挥招生单位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将研究生招生管理权重心下移。如今“简政放权”已成国家改革趋势,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整体上也呈现为高校松绑、扩大其招生自主权的发展趋势[8]。高校应被赋予更高的自由度,使其能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及需求,制定出更有特点、更有针对性的招生计划。而管理部门可以更多以间接的方式参与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决策,对教育评估质量、人才需求等数据进行分析,引导建立合理的研究生招生结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一面更好地反映高校对教育资源、招生工作有关支持的需求,一面也更好地反馈社会需要、传达宏观层面的设计指导理念。

(二)抓住亮点,重视招生宣传

研究生招生宣传不仅要介绍招生流程,还应抓住有关高校、学科的优势,突出自身的招生特点。可以依据往年录取的研究生生源情况,锁定主要目标生源市场,并对生源较少的高校或省份进行分析[4],以此确定不同的招生宣传力度以及调整宣传内容侧重点,有效利用宣传资源。

如今,各类媒体宣传手段层出不穷,移动信息化平台应用广泛。研究生招生宣传也应跟紧时代的步伐,利用多渠道进行宣传。除了在招生网站、微博、公众号等平台进行线上宣传,还可以考虑开展宣讲会、咨询会等线下宣传活动,以及利用校友网络进行招生宣传。线下宣传能给考生、家长提供更直接的问询机会,也有利于高校更好地了解考生在选择学校、专业时的关注点。此外,如果能动员部分研究生导师参与到线下宣传活动中,不仅能给考生提供更好的了解导师、了解科研的机会,也能给导师提供发展优秀生源的机会。

招生宣传信息应做到真实、准确且清晰,让考生能便捷地获得所需资讯。在传统的专业目录、招生简章外,可以挖掘一些类似课题组的学术成就、导师的生活轶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多彩的校园生活等内容,用真实的例子呈现出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使得宣传内容更加生动,学校、导师形象更加立体,以提高对研究生生源的吸引力。

(三)完善信息化系统,丰富复试形式。

目前智能化发展已渗入办公领域,若能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引入更具有针对性功能的办公系统,能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为失误。以材料审核为例,其中一些评分条件是可以按区间设置分值让系统自动评估算分,比如英语水平、学校学科排名、平均成绩、绩点排名等。目前报考人员资料的筛选多为高校从报名系统导出的学生简历,用excel表格逐项查看、打分,有时还要同步核对考生寄送来的证明材料。智能化办公工具的引入,能增加筛选的便捷度及材料的可读性,提高审核效率。同时,智能化系统能分担一部分招生咨询工作。招生工作人员可以将考生、家长常问询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除了在平台上方便咨询者分类查找,还可以利用网页智能搜索、公众号智能问答等形式,让系统根据咨询者的关键词进行答疑并智能推荐其他相关内容。

另一方面,我国在MBA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中均进行了一般能力测试,在选拔性考试中设置能力测验也是国外普遍的做法,如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一般测验(GRE)、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中都设置了对研究生学习必备能力的测验[6]。一般能力测试有利于更全面地考量考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引导考生平日里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应在研究生招生复试中增设此部分的试题。目前已有学者就研究生招生的不同学科门类提出了不同的一般能力测试考查方案[6],可作为参考。而心理测评的引入,要求有关复试工作人员具备基本的心理知识,对心理测验有科学的认识。各高校应结合自身招生标准和考生特点,参考国内外优秀案例,建立合理的心理考评机制,坚持科学性、公平性[9]。对心理测评结果在考生总体评价的比重设置要慎重,既要有效利用,也要多维度考虑。同时也要完善心理测验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的监督管理体系。此外,对于最终录取的考生,其心理测验结果可用于制作心理档案,为该生就读期间的培养指导提供参考,另可对其心理状态、学业情况进行追踪,以此建立心理测验的反馈机制。

第2篇

关键词:边疆地区;农科类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

一、边疆地区农科类研究生教育现状

(一)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较低

全国研究生教育实力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边疆地区因经济欠发达、地域偏远等因素,教育发展较国内中心城市滞缓。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对全国的研究生教育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和排序,根据《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5-2006》,北京、江苏、上海等中心城市的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最强,而新疆、贵州、等边远地区居倒数位(见图1)。以新疆为例,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普遍较弱,学科实力一般(见表1)。

资料来源:《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5~2006》,该报告中将各培养单位的该学科实力依次分为5个等级:①A+为重点优势学科的单位,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培养单位;②A为优势学科的单位,占单位总数的15%,即排在6%~20%的单位;③B+为良好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30%,即排在21%~50%的单位;④B为一般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30%,即排在51%~80%的单位;⑤C为较差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20%,即排在81%~100%的单位,对其只给出等级,不列出得分和排名。

(二)一志愿生源流失严重

农科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全国大统考之后,“本地学校好考”的优势丧失,名校效应凸显。大多数考生在选择一志愿学校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先报考心仪的内地名校,如果落榜,还可以调剂到其他学校。因此对于边疆地区的高校,不仅外地生源极少,本地生源的流失也非常严重,最终导致一志愿报考人数直线下降,调剂生占录取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在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诸要素中,生源质量尤为重要。生源是影响边疆地区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学位教育,没有优质的生源,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无从谈起。

二、边疆地区农科类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

(一)加大对边疆高校的投入力度,增强高校和学科竞争力

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充分正视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研究利用优势的科研人才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使之与研究生教育水平相对称;另一方面,通过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为保持和扩大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优势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大对边疆高校的投入力度,扶持和鼓励边疆地区高校的发展和建设。再者,边疆地区的高校作为区内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也应当正视自身不足,努力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强师资力量、学科实力、科研水平建设,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增强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

(二)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

1.加大推免力度,留住本校优秀生源。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制度,是激励本科学生勤奋学习、改革拔尖人才选拔方式的重要措施,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对于选拔优秀人才、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农科类专业属于艰苦专业,要留住优秀生源,边疆地区高校应考虑加大推免力度,适当加大农科类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推免比例。以石河子大学为例,自2008年之后,学校加大了农科类一些冷门专业招收推免生比例,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有效地留住了本校优秀生源。因此加大推免力度,留住本校优秀生源,可以说是边疆高校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2.加强招生宣传,以优秀师资吸引一志愿考生。高校应加强本单位宣传,帮助考生正确认识和理性选择一志愿报考学校,尽量降低生源报考分布的不均衡。每年的招生简章修订完成后,及时在学校主页及相关网站,以便考生查询。在国内主要媒体刊登招生广告,宣传本校学科优势、科研特色、师资队伍等情况,以增强对考生的吸引力。还要动员全校师生的力量,通过各个渠道参加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形成人人关心招生、人人参与招生的局面。

在影响考生选择报考学校的众多因素中,导师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优秀的导师总是从学术、人格、学风等各个方面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成为重要的领航人,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对一个边疆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关注调剂考生群体,吸引优秀调剂生源。调剂是我国现有硕士生招生体制的产物,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平衡生源、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下,使招生计划顺利完成的有效手段。统考形势下,对于处于地域劣势的边疆高校,调剂考生为农科类研究生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近年来的招生经验,笔者认为加大对农科类调剂生源的经费支持力度,是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杠杆。笔者调剂工作中发现,考研调剂生中一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家庭比较困难的应届毕业生或工作不理想的往届毕业生,是否交学费是学生选择招生单位的主要考虑,边疆高校对调剂生给予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将是提高生源质量和调剂成功率的重要砝码。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调剂生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如对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在申请“助研、助教、助管”或其他勤工俭学工作岗位时优先考虑,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同时,边疆高校应当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兄弟院校的联系,由于农科执行全国统考后,大部分生源集中在北京、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区的高校,这些上线生源富余单位可以为生源匮乏地区高校推荐符合调剂资格的考生,加大了调剂生源数量,也提供给边疆高校一个选拔优秀生源的机会。

(三)理性扩张研究生招生规模,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稳恒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及时地进行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幅度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有效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但是问题也随之产生,农科专业连续多年的扩招与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农科本科生生源结构的不合理、农科专业招生与就业的“冷门化”等多重因素导致农科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倾向滑坡,进而使农科研究生的整体生源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因此,边疆地区高校的办学资源有限,应结合现有条件和资源理性扩张研究生培养规模,在生源匮乏的情况下,严把质量关,招生宁缺勿滥。同时为了保证农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恒性,边疆高校还应通过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多途径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优秀研究生,为边疆的农牧业发展输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儒忠,牟淑芳.新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报告[Z].2007.

[2] 2009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_考研频道_中国教育在线kaoyan.省略/html/ky/paihang/yjs_2009.shtml.

[3] 程诚,莫文萍.影响新疆地区农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因素的分析及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3):30-31.

第3篇

近些年,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校的项目。随着这些中外合作办学办校项目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生项目也相继应运而生。

可是,在家门口的“留学”相较于中国其他高校研究生招生还显得太过年轻。在心动报考前,还得多问几个问题。

我要报的学校是否正规?

并不是所有中外合作办学办校都是合法正规的,更不是每一个中外合作办学办校的项目都能招收研究生,判断其正规性的唯一标准就在于它是否经过我国教育部法定批准。这将关系到考生是否真正能够考入该项目或学校的研究生,入学后能否获得应有的教学科研质量的保证、毕业后能否顺利地获得有效并被社会认可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以及毕业后能否获得就业以及职业发展等。因此,建议考生务必留心教育部或各地教委颁发的办学许可证。可通过各地教委网站查看,特别核对你计划报考的学校是否获得了办学许可证,以及你所要报考的专业或项目是否已经显示在办学许可证上。

中国承认它颁发的文凭吗?

由于各类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所以最后获得的文凭及学位的性质也有所不同,这关系到考生毕业后所获文凭与学位是否会得到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承认以及社会认可度的高低。有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无权颁发国外学位的,但为了招生的需求就胡乱承诺考生一些不能兑现的事实,最终将造成考生的巨大损失。而有些则是毕业证与学位证相分离,毕业证拿的是国内的,而学位证是由国外大学颁发的。还有的中外合作办校,如上海纽约大学等,因为教育部审批研究生招生资格的程序及其他原因,暂时不能以合作办学的学校名义向社会招收研究生,而是以合作主体高校的名义招收研究生,本校的研究生导师本身又是合作主体高校的兼职教授或导师,所以招收到的研究生既是按合作主体高校的招生流程规则招生的,又是按合作办校的学校进行指导培养,最终拿的是合作主体高校的文凭和学位。建议考生一定要仔细阅读招生方案与细则,可以到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查询该合作办学办校颁发的国外学位是否受国家认可。

学校的招生专业足够强吗?

应当详细了解中外合作院校的情况,即要对合作办学的主体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包括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与模式、学科特点、课程设置等,特别是所招收的研究生专业是否是合作双方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这将关系到你考入后能否获得最好的教育与资源以及毕业后的社会认可等方面。建议考生可以多关注合作双方主体学校的官方网站,通过互联网多方面、多维度地进行了解。此外,也可以通过观察合作办校的学校选址与规模,了解合作双方对于联合办学办校的投入等。

学校的师资力量怎么样?

对于研究生而言,所报考的专业及学校的师资力量关系到日后学习的内容以及科研的方向是不是最前沿的,也将意味着最终的学习成果是否具有创新性与突破性。而其中,更应当对所报读的导师充分了解,因为在研究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导师会发挥巨大作用,研究生生涯几乎离不开导师。更值得关注的是,据目前的情况,各个中外合作办学办校在招收研究生时,招生的导师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或是对申请、考试的方式提出重要意见,或是审查你的材料及本人,决定你的去留。建议考生能够通过合作办学办校的官方网站或是互联网多角度地了解导师的具体情况,特别是他的研究方向。同时,可通过电子邮件与导师提前沟通。

学校的培养模式是怎样的?

既然是中外合作办学,这就涉及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国内高校之间的不同,而最大的不同就是是否需要出国培养、学习和做科研。据了解,目前此类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大多采用的都是与国外合作大学保持一致的方略,同时在培养细节方面融入了各自独立学校的特点,诸如配备双导师,合作办学的学校一位导师,合作主体高校一位导师,后者一般是国外合作高校配备。而整个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在国内完成,期间会有短期出国交流学习,或在某一阶段去国外集中学习做项目研究的机会。这些信息一般在招生信息中有明确的说明,建议考生关注并重视。

招生时有哪些特殊的要求?

特别要注意招生信息中的一些细节规定,如该校是在计划内招生还是计划外招生,是否分为全日制、在职研究生,对英语成绩有没有特殊要求,招生专业和所授学位种类,学费和奖学金申请等。事实上,这些细节最终将会影响你能否考上,能否顺利毕业。建议考生务必关注并仔细阅读招生简章的相关内容以及官方的宣传。

哪类学生申请成功的几率更大?

第4篇

关键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01-03

随着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自己培养的硕士、博士开始步入社会各界,教学科研型人才的断层开始缓解,而企业的发展使得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1991年我国正式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但此时要求有一定工作经验才能报考专业型硕士,直到2009年应届毕业生才可以直接报考专业型硕士学位,特别是今年首次实现了学术型和专业型分开考试、划定分数线[1]。继而围绕专业型硕士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和方案,包括招生政策、培养模式、质量评估等,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2-17]。以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入口,即招生为研究对象,王海燕结合其他国家现有招生方案的特点提出我国招生的改革对策[2]。由“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报考全日制专业硕士”政策引发的思考,宋燕分析了此政策的外因和内因[3]。黄怀军通过分析专业型硕士“热”的成因和本质,强调教育质量和质量监督在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4]。孙阳春等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方法,给出我国专业型学位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些方法[5]。在“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报考全日制专业硕士”实施伊始,正在攻读专业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韩腾给出了自己的困惑[6],表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仍未完善,同时也说明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是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的。因此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是讨论比较多的问题之一[7-17]。运用比较分析法,叶宏通过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四个要素的分析和对比,突出专业型硕士的特色[7]。贾改平[8]和李森[9]分别将国内研究生的培养与韩国研究生的培养、美国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进行比较,提出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运用文献研究法,宋伟伟等论述了国内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政策、内涵、特点、问题[10],特别是所提出的现存问题,例如指出培养模式有“山寨版”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倾向,将促进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另外,作为对新生事物的认识和规律的把握,马永红等给出了很好的思路,即跟踪研究[11]。刘淑芳等结合天津市重点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经验,提出构建“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的“三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新模式[12],这个方法可以缓和当下需求的两个矛盾,即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为主与现有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为主,及专业型师资为主与现有学术型师资为主。文献[13-15]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较详细地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专业型学位教育的发展,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我国专业型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王文科提出地方院校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学科与地方优势产业[16],利于培养专业硕士的同时,使得地方高校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也是对专业型硕士培养目的的较好的诠释之一。关于师资问题,文献[12]中也提到,而宋强等以教育硕士为例,强调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17]。由以上文献知,我国专业型硕士学位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值得指出的是,2009年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其中培养模式是亟待需要制定的。根据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国内行业的现状,结合现有的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发展,给出我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专业型学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国际上一般称为职业学位,即professional degree,是一种与行业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形成有机联系的特殊类型的学位。因此,专业硕士培养的目标是各个领域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那么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应用性、实践性。由专业型学位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定位可以看出,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是有职业背景为依靠的,那么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有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作为引导,由学校及教师对相应培养目标、招生政策、培养模式及质量评估进行制定,从而完成专业型硕士的招生及培养。鉴于此,结合控制理论,我们可以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根据企业发展规划与企业发展现状来得出人才需求,将此作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的调整依据。当前国内专业型硕士培养体系还处于初始阶段,下面按照它的成长情况,分如下三个阶段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

1.成熟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成熟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也就是最理想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如图1所示,各个企业已成为学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首先企业发展规划与现有企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所得信息来决定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需求的具体要求,来制定新的培养目标、招生政策、培养模式、质量评估,输入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中,培养出来的专业型硕士直接输送到企业中,投入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例如,某医院计划将在其他地区开设新的分院,那么该医院可根据需要在具有所需专业的高校选择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按照目标进行培养,特别是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按照指定目标进行实习培养。同时,从图1我们还知,要使得整个系统正常运转,除了需要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非常成熟,还需要行业发展非常成熟,特别是企业的发展相对比较稳定,而且企业完全理解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意义,与学校构成良好的合作模式。

2.发展中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这里所说的发展中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是指各个企业还未完全融入到学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即还未达到成熟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根据各个行业的发展,学校及教师在与各个企业交流及项目合作过程中,首先预测五年内各个行业的人才需求,包括人才的层次水平、具体职业要求及规模等信息,然后与现有专业型硕士情况进行比较,将所得误差信息用于调整现有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系列政策和方案,构成新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从而培养出期望的专业型硕士,如图2所示。从而使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随着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而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形成一个跟随社会发展的自适应系统。同时,从图2知,要使得整个系统正常运转,除了需要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比较成熟,还需要行业发展预测接近事实,专业型硕士就业后各自岗位的发展状况分析比较准备,这里可以借鉴马永红所提出的跟踪研究办法[11]。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各企业充分了解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培养目标,及特定专业的专业型硕士水平和企业发展的紧密关系,从而纷纷参与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促进专业型教育系统的进一步成长。

3.初建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初级阶段,即现阶段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指图1、图2中的各个模块的联系还不紧密,不能构成一个自适应的系统。根本原因是处在专业型硕士教育体系中的学校和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不充分。正如文献[6]所描述的情况,当下研究生主体正处于一个由学术型为主到专业型为主的转换期,相关具体招生政策、培养方案均未出台。一方面使得报考的学生存在一些困惑,另一方面有需求的企业也不了解人才培养的情况。所以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构建:(1)尽快完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等相关政策。在借鉴国内MBA、工程硕士等成型的专业型硕士学位的招生、培养方案及国外的专业学位招生、培养方案,结合国内公司、企业等发展的进程及相关特定专业的需求,尽快制定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相关政策。且要进行适当宣传,要让报考的学生、家长了解,同时也要让有需求的公司、企业了解,从而使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构成良性循环。(2)结合国家或地方优势公司企业建立和完善产学研联合基地。由文献[16]引发,结合国家或地方的优势产业,特别是学校的优势工程专业,发展有特色和优势的专业,从而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优秀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1)的实施过程中使更多有特定人才需求的公司、企业了解专业型硕士培养的目标和方案后,令他们参与到培养过程中,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产业需求的研究生,同时也促进了国家和地方产业的发展。(3)结合上述(1)和(2)完善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按照各个特定职业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安排和考核要求。例如,律师则需要考取律师证,并针对特定的且有一定涵盖量的法律事件,给予相应的辩护方法说明等。那么控制工程专业的硕士,可以分为技术型和管理型,其中技术型则要掌握某一特定技术,及其在当今产品中的实际应用,最后的考核可以通过具有一定创新的产品实现为标准;而管理型则需要学校一些管理类的课程和了解当今先进技术的发展等。

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

1.硕士生导师对学生培养思路的转型。当今大多硕士生导师,都是博士生,也就意味着都是经过学术型培养而成长起来的,因此学术型培养思路比较深刻,甚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所以硕士生导师内在的培养思路需要转型。

2.专业型硕士生导师的培训。一方面,组织导师参加讲座形式的培训,另一方面适当组织导师参观相关公司和企业,最好是能参与到相关公司和企业中,从而引发导师深层次的思考和加速导师培养思路的转型,特别是要加速青年科研工作者在工程领域中的成长。

3.专门技术人才的引进。除了对现有硕士生导师的培训外,可以通过引进企事业单位中的专门技术人才。形式可以多样,包括直接引进作为教师、兼职教师,还可以邀请相关专门技术人才来做讲座。

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转变,国内硕士生教育体系的完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将逐渐在硕士研究生群体中占较大比例,相应的专业型硕士生导师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因此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生导师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系统控制理论的观点出发,将专业型硕士教育看作一个系统,根据系统的成熟情况分三个阶段,即成熟的专业型教育系统,发展中的专业型教育系统,初建的专业型教育系统。进一步针对现有专业型硕士生导师的情况,采用培训和引进两种方法来使专业型硕士导师队伍更适应当前高校培养专业型硕士的需求。我们知道,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关联的,因此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调整招生政策――学术型硕士可改读专业硕士[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0,(4):3.

[2]王海燕.我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研究――以MPA为例[D].厦门大学,2006.

[3]宋燕.对“2010年起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报考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政策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3):37-38.

[4]黄怀军.简析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热”的成因与本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8,(6):21-22.

[5]孙阳春,王富荣.美、英、德、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维度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3(2):60-64.

[6]韩腾.关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一些思考[J].中国研究生,2009,(2):8-9.

[7]叶宏.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75-76.

[8]贾改平.中韩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9]李森,王振华.中美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37-40

[10]宋伟伟,李阿利.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文献研究[J].文教资料,2011,(11):175-176

[11]马永红,赵世奎,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74-77.

[12]刘淑芳,周明星.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学科创新――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模式[J].职教通讯,2010,(4):19-24.

[13]李娜.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视野下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14]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15]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第5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对策

1.研究背景

2009年起,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我国在所有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军事硕士除外)中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开通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渠道,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09年5万人增加到2013年22万人,2013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占硕士生总招生规模的33%。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逐步向学术型与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并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的格局调整。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能否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服务至关重要。

2.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1)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类型不断增多。

我国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当年增加招生计划5万人,2013年招生计划近22万人,2011~2013年累计招生数达到55万人,同期学术型研究生累计招生数为99万,可以得出目前在校生规模学术型与专业学位型比例基本达到2:1;在研究生专业学位类别方面,目前我国共设置了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56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78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7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8个。

(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逐步完善。

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联合培养为途径的指导方针下,我国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从招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学位论文标准等环节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体系。招生环节实现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开,专业型研究生选拔标准着重考察研究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目标明确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实践环节有单独要求,要求到企业进行至少半年的实践;学位论文要求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实用价值,研究报告、案例分析、产品开发方案等形式均可。

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国外已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多年,而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时间还很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结合国家的有关政策,通过与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管理人员进行座谈与交流,与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人员、企业导师进行沟通与调研,深入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与政策要求之间的差距,全面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期为提高该类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深刻的职业背景,培养特定职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对于作为主要生源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职业性的内涵,且高校管理者及研究生导师也缺乏对职业性的深入理解。国家确定了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但对于应用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界定仍比较模糊,培养目标的不明晰造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的隔离。

(2)培养过程区别度不高。

由于缺乏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质的深入理解,目前在大部分高校的实际运行中,专业型与学术型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区别度有限。同一个导师在同一时期指导不同类别的研究生,导师指导方式没有改变,根本无法做到根据不同类别研究生采取分类指导,在指导研究生选择培养计划、选修课题、论文选题方向等方面也无法体现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特色和要求。

(3)双导师制度不健全。

国家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实现“双导师制”培养,即校内外导师共同合作培养,促进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和转化。但一方面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够重视,由于其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多,缺乏应用实践经验,加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企业实践时间比较长,导致校内导师很难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独立的指导模式。另一方面,校外导师无法真正发挥指导作用。校外导师或自身工作比较忙,或理论水平有限,很难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致使校外导师制度流于形式。

(4)实践环节不能保证。

“实践性”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最显著特征,专业实践是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国家从时间上、形式上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都有所要求,一些走在前列的省市由省级政府出面,推动成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以满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如江苏省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项目。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企业对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认识不够,缺乏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且我国现行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政策和制度缺乏对企业成本的分担和利益的补偿,导致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外,还存在部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对学生的指导非常有限。

4.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对策

(1)明确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针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的现状,应当通过社会宣传、高校引导、导师培训,明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性及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应用性,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地位相等。制定适合特定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论文要求等。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衔接;通过分类评聘研究生导师,独立建设专业型研究生导师队伍。

(2)确定以实践能力为主的核心培养内容。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在培养过程中,知识培养应当更注重实用性,能力培养方面应当更注重是否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在课程教学环节,面向社会与经济现实需求,课程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结合,教学方式强调互动与交流,提高研究生实践与理论融合转化的能力。进一步完善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保证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和质量。引导研究生结合专业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选择学位论文题目,充分体现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研究生学位论文形式实现多元化,规划设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形式均可,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要求有相关行业实践背景的专家。

(3)完善以产学研联合培养为主的培养途径。

产学研联合培养是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主要途径,政府层面应当推动政府主导型产学研合作项目;学校层面积极与相关单位联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导师层面,一方面鼓励导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提高导师的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另一方面积极聘请产学研合作单位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导师,与校外导师签订培养协议,明确各方责任,保证校外导师对于研究生教学指导的有效参与。

5.展望

我国正处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调整期,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全日制培养是当前教育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该类别研究生培养目标职业性、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产学研培养途径等方面,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宏观上的对策和建议,为高校培养该类型研究生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章晓莉,郁诗铭.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55-59.

[2]牛换霞.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06):64-66.

[3]张乐平,刘金程,王应密.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认可度调查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4):77-81.

第6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需求越发迫切。研究生的教育模式也在逐步创新,因此,研究生联合培养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教育部于2004年、2005年,连续提出以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并于2012年出台了具体政策,强调对西部地区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支持[1]。联合培养主要是指多个单位共同参与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旨在培养出素质全面、基础扎实、创新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地方本科高校为本地区承担着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本科高校在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必然要积极创新和推行适合自身特色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以便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基本功能[2]。因此,本文将结合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地方本科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分析

1.多样的联合培养模式

从形式上,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不同高校间联合培养、高校与科研院所间联合培养、高校与企业间联合培养等,其中不同高校间联合培养又分为:中外联合培养、国内高校间联合培养。从内容上,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一是招生单位负责课程学习阶段,联合培养单位负责课题研究阶段,按要求完成论文后回招生单位参加答辩。二是招生单位承担主要的研究生培养任务,包括招生、课程学习、课题研究、论文答辩、毕业等,联合培养单位主要进行短期的培训和实验项目;三是招生单位负责招生、毕业等,联合培养单位负责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工作[1]。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形式上主要以第一种模式为主。

2.国内高校间联合培养的意义

国内高校间联合培养研究生,通常情况下是没有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的地方本科高校和高层次高校之间的合作。地方本科高校通过与其他高层次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对自身高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让高校间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科研合作,有利于联合申报项目,提高科研水平,扩大学术影响力。其次,校校联合培养可以让地方本科高校积累研究生办学经验,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师资力量,使其在硕士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中加分,为争取硕士授权单位奠定基础。最后,地方本科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基于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性,不仅可帮助企业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而且能为本地区输送高层次、应用型的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反过来,地方经济发展可为高校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良性循环,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地方本科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存在的不足

1.联培指标名额偏少

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先后与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州大学先进制造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等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共同指导硕士研究生。首先,虽然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我院部分教师凭借自身的教学经历和科研成果分别通过了这几所学院的硕导遴选成为新增硕导,但随着导师队伍的逐渐扩大,本校导师可招生的研究生名额却逐年降低,我院教师作为校外新增硕导实际能够指导的联培生更是少之又少。其次,国家和福建省对于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研究生的联培指标相对较少,因而地方本科高校的部分教师往往存在名义上为硕导,实际上却招收不到学生的尴尬局面。

2.联培管理有所疏忽

由于联培生是在不同的高校间联合培养,因此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难度大,且在联合培养期间双方管理都有可能出现不到位的情况。首先,联培生的学籍通常在招生高校,因此,开题报告、毕业答辩、奖学金评选等工作均由招生高校组织进行。而二、三年级的学习生活都在我院,联培生需要参加招生高校的这些相关工作,难免容易产生孤独感,造成不良情绪。其次,我院作为地方本科高校,以教育和培养本科生为主,相关的学术活动或校园文化活动都是围绕本科生展开。因此,联培生往往很少参与地方本科高校的相关校园活动,仅局限于实验室和寝室学习,生活难免会枯燥无味,且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仅限于导师团队成员,交往圈子相对狭隘闭塞,容易造成相关心理问题。

3.工程实践环节较弱

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仍延续了本科生的教育方式,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部分硕导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有限,不能保质保量地开展实践教学。且大多数高校教师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仍局限在浅层,没有深度挖掘并维持,如帮助企业输送一批基础扎实且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导致联培生的企业实践经验有限。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类型主要是工程硕士,虽然联合培养模式是招生高校负责第一年课程学习阶段,我院负责后两年的实验研究和毕业论文阶段,但由于第二年才进校,学生的学习、实验和生活等都需要适应,没有预留足够的工程实践时间。

4.质量保障体系薄弱

首先,招生高校在第一年课程学习之后,通常情况下就很少参与地方本科高校的后续培养,造成联培生的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与招生高校本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存在差别。其次,地方本科高校由于没有硕士授予权,缺乏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经验,还处在不断摸索和借鉴的阶段,研究生培养的内部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控机制还不够完善。最后,研究生联合培养任重而道远,只有全面评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有效规范整个联合培养过程。但大部分招生高校和地方本科高校的关注点仅在于联合培养期间科研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缺乏对后续毕业情况的长期跟踪,导致相关信息无法得到有效地反馈,缺乏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三、地方本科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建议

1.提前定向考察,充分重视联合培养工作

地方本科高校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能够积累研究生办学经验,为后期争取硕士授予权奠定基础。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充分重视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进一步扩大联培招生规模。首先,地方本科高校管理层应维持并加深与现有各大联培高校的联系,争取更多的联培指标。其次,地方本科高校的各个二级学院可以通过自身的学术资源与关系,与相关学科的高校学院进行沟通,争取新的联培渠道与途径,扩大联培规模。最后,地方本科高校的导师可以通过观察了解本校本科生的学习兴趣与科研潜力,提早做好宣传,积极沟通争取日后成为本校的联培生,从而尽早进行学术指导,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今后研究生的实验内容结合起来,不仅早出成果而且高效产出,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高度关注学生身心,确保全面素质的养成

不管是招生高校还是地方本科高校,都应该时刻关注联培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注重联培生综合素质的养成。针对联培生是否适应不同高校的学习环境,各联培单位应给予足够关怀,并做到无缝衔接。首先,招生高校要确保联培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能够学有所用,为日后的实验研究做好准备,且招生高校的学术资源也同样对联培生开放并为之所用。其次,地方本科高校应做好联培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导师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良好的科研素养,引导学生少走弯路,使联培生快速融入异地高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最后,招生高校与地方本科高校应定期组织交流会,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搭建与其他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平台,开拓科研思路,有利于联培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3.校企协同育人,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研究生教育是本科生教育的延续,但二者在教学方式和科研方法上应大不相同,特别是我院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类别为工程硕士,更需要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招生高校与地方本科高校应完善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增设工程应用型的课程,保质保量开展实践教学。其次,创建工程实践基地,长期保持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不仅组织硕导深入工程实践基地学习培训,扩大“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从而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而且让联培生参与横向项目的研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研究生的工程实践效果[3]。最后,充足的工程实践时间是联培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在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完善中应强调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时间[3],在后两年的联合培养过程中,让联培生作为项目组成员,提早参与项目研究,开展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为企业输送一批基础扎实且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

4.立足学科特点,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基于化学工程等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工程实践为提升,以创新应用为导向。首先,招生高校与地方本科高校在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前应协商建立健全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与招生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相上下。其次,在招生录取、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论文开题与答辩评审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招生高校与地方本科高校共同参与并严格把关,建立质量监控体系,从学习成绩、科研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过程监控和节点管控,切实提高培养质量。最后,除了建立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外,还应该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对联培生毕业后的就业或深造进行统计,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实时完善优化相关的培养方案。

四、结论

地方本科高校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仅能够积累办学经验,而且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本科高校的联合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些许问题,地方本科高校管理层应充分重视,加强顶层设计,扩大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的合作范围,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协同创新促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评价等保障体系,形成良性循环,提高联合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玉铎,张天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分析及建议———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35(3):114—116.

[2]刘贤伟,马永红.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方式研究———基于战略联盟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10—15.

第7篇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是进一步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校在组织结构、制度建设等方面严格按教育部和辽宁省招考办相关精神和要求,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学校根据国家和辽宁省相关文件制定了《大连海洋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方案》。在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考生的复试过程中,特别注重考核考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考查,以培养层次高、社会需求多的复合型人才。一直以来,我校坚持全面考查、公平公正、择优选拔的原则进行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录取工作。

2完善教育保障体系

目前,我校渔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研究生教育经费比较紧张,为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学校准备从完善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入手,实施以下改革措施:

(1)加大科研经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研究生培养的力度。

(2)多渠道筹措资金。利用校友、科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为平台,吸引校友、行业企业通过教育捐助和设立奖助学金对我校研究生教育经费提供支持。

(3)建立研究生培养导师承担机制。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使学科、导师之间就创造研究生培养条件、提高培养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展开竞争,提高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利用。学校通过调节招生指标,对科研课题及经费充足,培养条件好,培养质量、管理水平高的学科、导师实施招生,研究生分配名额倾斜,但倾斜增加的研究生培养经费由导师承担。

(4)开拓与用人单位产学研办学的渠道,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由用人单位承担研究生培养的集中实践环节和做毕业论文所产生的费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1任课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的培养过程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绝大多数为具有工作实践经验,学员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起步比较晚,在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仍需要不断的探索,因此,选用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且具备良好师德的骨干教师来担任任课老师尤为重要。根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关于课程设置的要求,我校每年都会选拔具有丰富农业推广理论和经验、实践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来担任授课任务。与此同时,学校还非常重视对农业推广师资队伍的综合培训工作,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参加相关的教育研讨班和师资培训班,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教育理念、专业实践、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渔业领域研究生培养工作。

3.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研究生管理的关键力量。要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科技创新、责任心强、师德高尚、有能力跟踪学术前沿的导师队伍,渔业领域专业型硕士相对于学术型硕士更加注重实践应用,为了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非常注重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积极引进人才、支持在职教师进修、加强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科梯队建设。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师制。学校既注重扩大导师数量,又非常重视提升导师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首先,实施导师遴选条件改革;其次,建立导师学习和学术交流制度。一方面,通过导师指导小组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发挥老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对新导师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对新导师就导师职责、研究生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鼓励并组织导师参加国内外实践教学培训活动,促进导师业务能力提高,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充足的师资力量为保证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严格规范质量管理

4.1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和规范学习要求

课程学习是渔业领域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既要使研究生掌握更多的农业推广理论、专业知识,还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国内各培养单位普遍存在农业推广硕士课程的课时少、缺乏专门教材的现状,我校教师在授课时充分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课程设置需求,着重加大实践应用方面的课程量,增加案例教学研讨的比重,在保证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时间的基本要求外,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安排教学计划。为充分保证授课质量,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考勤制度。除了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期间加强考勤外,还会派专人定期进行课前和课后的考勤。

4.2加强课程考核及考风建设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积极认真地学习课程知识,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部课程进行了严格规范的考核。课程考核以闭卷考试或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取得该门课程学分。借鉴学术型研究生考风建设的经验,学校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日常的考勤记录,确定学生考试资格。每次均由研究生学院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和考场,在校内抽调责任心强的教职工任监考、巡考人员。严格的考勤制度、规范的考试安排不仅端正了研究生的学习态度,更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证明,在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展实习、实训考察,能使研究生实现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而提高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帮助和启发研究生完成论文选题和写作工作,也有利于学生将来应用所学的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实践推广活动。学校每学期都安排研究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进行学习考察,要求授课教师在实习中结合实物授课,进行案例教学。在学习考察过程中,学校还聘请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使研究生们能与这些专家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和探讨。此外,学校还定期聘请校内外渔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做专场讲座,以拓宽学生们的专业视野。近年来,我校先后在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金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大连汇新钛装备有限公司等单位设立了研究生实训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为渔业领域的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场所。

6规范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对学位论文质量、研究成果水平至关重要。学校要求渔业领域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取自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我校从单纯的研究类论文过渡到研究类、调研报告类、规划与设计类、研发类和总结类这五种类型的选题。要求选题应当具有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相近的先进性、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科学可行,更强调其社会需要性。选题能充分体现选题人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现代渔业技术推广、渔业资源保护、开发、水产品加工利用等问题的能力。为使研究生做好选题工作,我校实行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和学生应定期进行论文选题研讨,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论文选题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在研究生确立选题方向后,由其导师组织相关专家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研究生学位选题无创新点、重点不突出、研究手段滞后、缺乏社会专业特色,或者研究生不能按时完成论文,研究生学院则要求其限期修改或重新开题,由导师组织专家再次进行检查。

7规范论文评审答辩

7.1学位论文盲审

我校对专业型学位论文实行双盲审制度,着重审核以下内容:

(1)综合运用理论、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保护、开发和利用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研究的工作量大小和技术难度;

(3)论文研究所体现的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4)论文研究(或项目设计)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7.2严格规范答辩程序

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人才培养

2020年8月,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研究生管理工作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培养一批胸怀家国、理论扎实、技能熟练、实践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更应该注重研究生德育教育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研究生群体差异导致管理工作差异化

现阶段,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多,部分已经参加工作或者已婚的人士重新加入考研队伍,步入研究生的生活。这些经历了社会洗礼、肩扛家庭责任与学业压力的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独立意识较强,在理论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方面更强,看待和考虑问题主要从实际出发,这样往往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的问题。而这种年龄结构、社会阅历的差异,导致研究生管理工作差异化[2]。

(二)研究生专业方向分散导致管理工作复杂化

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由于导师在科研方面各有所长,研究方向各不相同。而一部分研究生为调剂考生,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本身构成复杂,在本科院校的经历、知识结构以及对专业学习的诉求情况较为复杂,带有各自本科院校的特点,为了能够使其更好地适应研究生生活,尽快融入到科研学习中,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这也导致管理工作复杂化。

(三)研究生授课、科研诉求不同导致管理工作多样化

全日制、非全日制、定向、非定向研究生在培养方式、培养类型上各有不同,这就导致授课时间与授课方式、实践与科研环节上各有差异。这些差异要求研究生管理工作在标准制定、规范执行、机制监督、量化考核等方面需要灵活掌握,达到分类指导,各有侧重,全面把握。

二、研究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管理环节繁冗

作为一级管理院校,研究生的管理培养环节较多,诸如导师双选、培养计划制定、课表编排、确定授课教师、时间和地点等;除此之外,还有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考核、论文盲审与答辩等学位培养环节;再加上研究生党团组织活动、党员发展、奖助学金评选评优、就业派遣等日常管理工作,这些繁冗的工作都增加了管理上的困难。

(二)与研究生深入交流存在困难

虽然各高校研究生学制略有差别,但正常情况下,一年级集中进行课程学习,二年级进入课题研究,时间安排较为紧凑。培养计划是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进行选择,专业课程较多,学习场所较为分散,包括实验室、研究生室、教学楼等各个场所,很难保证能随时联系到研究生,也少有机会深入接触,因此导致很多事情的实施也会因为研究生外出等原因而造成很大的非人为性困难。

(三)管理者数量与研究生数量不平衡

以本科为主的应用型大学中多执行研究生学院一级管理。在研究生扩招形势下,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却逐步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责任加重,而管理者数量并没有随之增加。这样无疑会使研究生管理者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事务性工作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对研究生特殊群体关注不及时,不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研究生招生专业分配不均衡

研究生招生工作在院校规模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存在着一定的竞争。为了完成招生名额,不能完全顾及到专业人数分配是否均衡的问题,导致最终录取的研究生专业分配不均,个别专业人数众多而导师资源不足,部分专业又录取不到足额的研究生而浪费导师资源,达不到导师、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最终影响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

(五)研究生实践环节管理不到位

研究生的实践单位大部分是由研究生导师推荐,分布在全国各地。而实践单位一般只提供一些工作和生活条件,对于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单位并不完全负责,主要依靠研究生自我约束,这样一来,在实践环节学校会疏于对研究生的管理,不能有效地监控研究生的实践成效和产生的社会价值。

三、创新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深植爱党爱国情怀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注重研究生世情、国情、党情教育,将德育教育工作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参观校园和校史馆让研究生了解校史校情、院史院情,明确学校、学院的发展目标和定位,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归属感。在开学典礼上表彰优秀典型,让研究生以先进为榜样,尽早确定自己的方向。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方面的专题讲座,加强以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服务国家、社会、民族的使命担当,培养其成长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

2.加强党团组织建设

根据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分布,按照专业、课题组、实验室等方式设置党支部。抓实党员教育,坚持“”制度,创新开展党日活动,坚定研究生党员信仰。创新开展“研友与你同行”“鸿博讲堂”“闫家屯小学支教”等活动,进一步推进研究生会改革,加强梯队建设和团干部作风建设,带领全体研究生坚定不移跟党走。

3.强化校规、校纪教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明确规章制度,才能让研究生更安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之中。新生入校后,通过召开研究生大会、班团会等形式组织新生学习校规校纪等政策和管理规定十分必要,在校规校纪的集中学习和考核过程中,使其入脑入心。这样可以帮助研究生及时了解学校在研究生管理上的要求,远离违规违纪高压线,时刻注重自身言行,做好本科生的榜样。

4.注重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

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情绪管理,是更好地钻研学术研究的前提。邀请心理健康专家,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入学适应、人际关系、压力调节等方面的心理健康讲座,通过普及常见心理问题的调适和求助方法,增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意识。结合实际案例开展安全教育,就疫情防控、网络安全、住宿安全、实验室安全、外出实践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进行讲解,树立研究生安全防范意识。帮助研究生用健康的身心开启科学研究的大门,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学术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

(二)加强课程教育,提升育人实效

1.加强专业学科探索,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应该要脚踏实地、勤于钻研,不能机械性地完成自己的实验,要有创新性,把自己的科研目标与国家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培养研究生潜心科研的研究精神和团队协作的科学素养,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好为国家、社会、人民服务的准备[3],把小我融入大我,努力成长为一名能担得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加强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通过开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帮助研究生准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兴趣,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牢牢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确定目标,进而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通过经典案例分析,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帮助研究生掌握求职的技巧和途径,促进高质量就业,帮助研究生成功转变成职业人。

3.志愿服务社会,彰显责任担当

作为新时代研究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学习中加强专业训练、在工作中加强实践锻炼,主动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中,把所学专业对接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期待之中。研究生党员是“朋辈帮扶”的主力军,要积极发挥他们在思想、生活、科研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把为同学服务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服务中彰显责任担当。

(三)加强专业实践教育,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1.完善实践环节的监控管理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作为学校与社会衔接的有效途径至关重要。对于申请外出专业实践的研究生,应该严格履行实践手续,明确实践目的,落实实践任务,考核实践效果,加强实践总结,规范实践的各个环节,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学习制度作为保障[4]。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改革方案,坚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关注前沿的科技趋势,创新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以相对稳定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实施人才管理教育的全过程。

(四)加强论文研究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全面指导研究生的论文研究工作。导师指导可以分类指导,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导师组“1+N”等形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际”“校—所”“校—企”合作。导师深入研究生课程考试,学业预警,论文“盲审”等各个环节,关注、关怀研究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5]。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切实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指导水平,形成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2.端正学风,严谨务实

端正的学风是做好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就是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态度。通过对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考博研究生事迹、创新竞赛获奖者的宣传和经验分享,引导研究生在认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广泛了解学术界的前沿成果,主动与导师沟通学习,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不断思考,通过分析前期的研究成果,结合学科发展的方向,努力产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

3.坚持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

在日常的学习与科研上,要时刻把高尚品格作为人生励志前行的基石,坚定选择、抵制诱惑,强化自律意识,做有思想、有目标、敢创新的研究生。通过学术道德宣讲会等方式加强学术诚信,同时立足于做好学问,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远离学术高压线,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结束语

研究生德育教育管理工作要注重研究生的属性特征是“研究”,要秉承“以一流研究生教育推动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管理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精神的新型人才作为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将入学教育、课程教育、专业实践、论文研究“四位一体”的研究生德育教育融入到研究生管理各个环节,不断深化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工作,进而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建设,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洪杰,沈文钦,吴彬,等.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专家谈[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5):6-14.

[2]王剑,牟孟钧,曲兆华,等.新时期研究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2):52-56.

[3]姜瀚哲.研究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索[J].高教学刊,2019(11):45-47.

[4]武中哲,刘迪.研究生管理制度的实践效果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9(1):36-40.

[5]袁健,周海,夏伟杰.应用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探讨[J].课程整合,2019(8):62-64.

第9篇

一、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

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使用因学校性质的不同有很大差异。一些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等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努力,从初期的单机分散作业逐步发展到当前的网络化系统集成,在功能上不仅涵盖了招生、培养、学位、奖励以及综合服务等主要业务范围,还提供了研究生院与其他相关部门协同办公的基础,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1]或在高等学校建立高校CIO(高等学校信息主管)职位及其领导下的信息技术部门[2],这些高校不仅开发使用了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并且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电子校务的时代[1];一些综合性大学如暨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兰州大学等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展或早或晚,目前均能达到自主研发系统进而使用的水平,但很多面临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缺乏可持续性的问题,后期继续开发或维护存在很多困难;一些高校或多或少地使用了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但因其为专业性学校,规模有限且无相关专业研究生,所以一般委托IT公司开发,学校管理部门只负责系统的使用与实施,所受局限性很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管理水平;还有一些院校虽然已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计算机网络,但就其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而言,都还处在粗放经营的阶段,多数工作依然停留在简单的文字操作和报表处理上[2]。综合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使用情况看,校际间缺乏统一规划,水平参差不齐,但都已意识到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且都有了初步实施。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处于一级管理模式阶段,即系统为研究生学院(处)直接使用。我校使用长春凌展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将研究生学籍、研究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连成有序的一体,经过一年多的运行,该系统运行情况良好。

(一)学生管理模块本模块主要用作研究生基本信息登记和创新项目记录,包含了学生信息管理、学生异动、创新项目申请三个子库,是系统使用的基础数据。由工作人员将招生录取数据经整理后上传至系统,待研究生入学后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校园网完善。该模块数据符合国家统一标准,可以实现数据库间的数据交换。

(二)教师管理模块本模块主要用来进行教师与导师信息的维护与管理,是研究生行政分班、学习成绩记录、导师数据生成的基础。由工作人员制作基本数据后,教师与导师根据操作指南通过校园网完善。

(三)导师互选管理模块本模块由研究生导师和工作人员共同管理,包含导师计划管理、导师指导学生管理、学生志愿管理、导师情况统计、导师信息管理五个子库。研究生导师可以通过导师门户系统对自己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供研究生查看并在入学一周内选择导师,导师通过系统查看选择自己的学生列表并在规定数量范围内予以确认完成互选环节,未被选中的学生由工作人员通过手工指派的方式分配导师;研究生学院(处)对导师所填信息进行核查,相关信息反映在当年招生简章上,并能通过本模块实现对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的统筹规划,实现对导师指导研究生具体人员、导师队伍的整体掌握。

(四)培养管理模块本模块主要用于培养方案数据的建设和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建立,由研究生学院(处)管理、研究生使用,包含专业培养方案管理、培养方案课程查询、个人培养计划管理三个子库。工作人员先行手工录入培养方案数据,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研究生门户系统完成课程选择及其他个人培养计划部分,研究生可以通过研究生门户系统查看个人培养计划。

(五)开课管理模块本模块主要用于研究生开课管理和教师开课任务分派。研究生学院(处)通过手工录入授课计划并根据研究生选课结果完成课程分班、将导师与课程班对应后,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师(导师)门户系统查看教学任务书及选课研究生名单。

(六)成绩管理模块本模块主要用于研究生的成绩管理,由授课教师通过教师门户系统录入成绩并提交、研究生学院(处)审核通过后,研究生通过学生门户系统查询选择的各门课程成绩。

(七)学位管理模块本模块主要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及整个学位授予过程进行管理,包括论文开题管理、学生中期考核、论文盲审管理、专家库管理四个子库。论文开题管理与学生中期考核模块由二级学院研究生秘书填报,研究生学院(处)负责核查;论文盲审管理模块与专家库管理模块共同完成学位论文“双盲”随机抽取和送审功能,便于管理者实行论文盲审。

(八)系统工具模块本模块主要由管理员对各个客户端进行系统管理权限的分配。使工作人员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各司其职[4],保证各级用户对系统数据的使用。

三、系统的使用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变化

(一)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全面在系统的使用、推广过程中,编制了各门户系统使用的详细的流程图,在此过程中,充分讨论剖析了各项工作间的不协调与矛盾,深化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增强了各部门间工作的有序性,使研究生教育管理逐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一些常用数据、常用数据的变动都在第一时间记录在系统中,保证了使用时数据完整、准确、及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软件开发公司开发的一款软件一般出售给几所高校,一些他校开展的工作的模块引起管理者的思考,成为研究生教育新的工作增长点。

(二)建设了一支善学习、懂信息技术、精业务、富于开拓的管理队伍管理人员在使用与指导教师、导师、研究生使用系统时,需要了解、掌握管理政策、信息系统技术、网络知识与技术,为融合研究生教育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整个过程强化了管理者富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三)突破了地域限制,为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由于大学间大规模的实质性合并以及为满足高校大规模扩招所需的发展空间,近几年大部分高校都发展成为多校区办学,这给统一管理与服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系统的使用使管理人员、导师、教师、研究生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紧密联系到了一起,通过为教师、导师、研究生建立的个性化页面,使他们进入系统后就能获取所需信息,完成选课、成绩录入与查询、学籍管理、导师双选、导师宣传等多项工作,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四)系统的使用打开了数据使用瓶颈研究生教育管理从招生、学籍管理到各培养环节再到学位授予,涉及大量信息,基础数据一般都集中在管理部门,学科、学院、个人在使用时出现一定困难或不准确性,形成数据使用的瓶颈,阻碍了基础数据的传播、使用,丧失了基础数据为客观分析提供依据的作用。系统的使用打破了这一瓶颈,各层面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通过系统管理员的权限设置均可看到如学科、课程、导师、研究生、专业等基础数据信息,有助于对各自工作的整体掌握与通盘考虑,一些数据通过Web功能设置公布于网络,还可接受各界监督,进一步完善了工作。

四、几点思考

(一)领导重视与参与,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3]信息系统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机软件,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系统,它将带给管理部门全新的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往往与现有的管理体制、管理流程不能很好地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对现有的管理体制、管理流程加以调整改革[3]。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发展过程,管理人员的安排要有其梯队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投入要稳定、持续,显然这需要领导的直接参与。

(二)研究生教育队伍信息化素质的整体提升是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环节研究生教育队伍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包括各级管理人员、导师、教师。如果各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不高,将成为系统整体运行的滞涩;如果导师、教师的信息化素质不高,系统开发的再完美,也体会不到系统给工作带来的便利,甚至增加了日常工作推进的难度。因此对研究生教育队伍的分层次培训,提升其整体信息化素质,才能有效运用信息系统真正提升工作水平。

第10篇

关键词 研究生党建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7.7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关系到科技的发展和祖国的前途。研究生党建工作是研究生德育的重要环节,在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很多研究生党员在入党以后对自己的要求有所降低,党员意识松懈,未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体表现在:(1)参加支部组织生活或党建活动不积极;(2)自身未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学习;(3)在学习和生活上未能对其他非党员起到示范作用。

(二)导师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不明显。

在研究生阶段,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研究生导师大多是党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较高,而且专业水平高,理应在党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使党建工作和科研学习相互促进,进入良性循环。可事实上,导师由于把精力都放在学术研究上,只重视科研进展,不重视党建工作。

(三)没有开展党建活动或党建活动不到位。

由于研究生科研任务重,日常学习繁忙,往往容易忽视党建活动。因此很多研究生支部存在没有开展党建活动或是党建活动不够深入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1)研究生学习任务重,留给党建活动的时间少;(2)党建活动没有得到学校和支部的重视;(3)党建活动本身缺乏吸引力,没有考虑到研究生的特点。

二、提高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实际,旨在提高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切实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员素质。

虽然研究生党员人数众多,但是支部的内部凝聚力不强,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主动、不积极,党员自身也未能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因此,要加强支部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一名合格的党员应该怎样做,要求各支部以多种形式开展党员教育。如支部可以采用演讲、辩论、座谈等多种形式展开讨论,让支部的每个党员都意识到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

2、加强党支书的培训,提高党支书的思想政治素质。党支书在一个支部起着龙头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党支书将会带领整个支部不断前进。因此加强对党支书的培训、提高党支书的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3、以支部为单位开展团体活动,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定期在支部内部开展团体活动,一方面可以增进支部成员之间的交流,提高支部的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发挥导师作用,党建和科研相互促进。

由于导师在研究生阶段的重要性,如果党建工作可以得到导师的支持和配合,那将是党建工作的重大突破。具体说来,有以下举措:

1、要在导师中大力宣传党建的重要性,使导师们充分意识到研究生只搞科研是不行的,还要加强德育,而党建工作是研究生德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2、以党建带动科研,在支部内部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党员的科研素质,让导师切实体会到党建在促进科研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在取得导师对党建工作的支持后,便可以发挥导师对党建工作的促进作用,党建和科研相互促进,进入良性循环。

(三)结合研究生特点开展有特色的党建活动。

党建活动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富有研究生特色的活动是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的关键点。党建活动要真正开展起来,须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对党建活动要充分重视,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经费充足是党建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2、每个研究生党支部的宣传委员要提前做好准备,定期上报党建活动方案。在活动方案形成之前,应该广泛征求支部成员的意见。

3、党建活动要体现研究生的特色,一方面,可以结合研究生的专业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研究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研究生党建工作任重而道远,要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根据新时期的要求改进工作方法,从研究生的特点出发,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就一定能开创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曹荣安,李颖,鹿保鑫.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教论坛,2010(6).

[2]黄文光, 黄锋, 盛育冬.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8,22(3):11-13.

[3]贾立壮, 甄月桥, 李娜.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机制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

第11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位论文;控制体系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逐渐代替工业经济,社会各界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推动科技管理创新、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教育培养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若干问题,如学位论文质量下降、毕业生素质良莠不齐等。随着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的质疑不断增多,提高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校学习和科研工作的结晶,不仅可以反映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现行的学位论文管理体系亟待优化。

目前,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探讨了如何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杨同毅(1999)将质量保障概念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认为学位论文质量应由国家、社会和学校三方共同保障。张意湘(2003)、溥纯芝(2005)和严江(2012)指出了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如选题不合理、缺乏创新性、开题把关不严、导师指导不力以及答辩流于形式等,并提出从研究生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善。陈勇和王道红(2006)认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管理除了要重视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积极采取措施保证规章制度落实,如对研究生院的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对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等。另外,王科(2011)认为研究生自身也应当注重提高学术水平,培养阅读经典原著的意识,恪守“原典为王”、学以致用、质量本位的理念,充分汲取经典原著的营养,切实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知,绝大多数相关研究仍徘徊在现象描述,忽略了对管理体系背后理论基础的思考。因此,本文将基于控制论视角,探讨如何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优化,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教育水平。

基于控制论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控制论是现代科学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1948年,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的专著《控制论》出版标志着控制论理论的形成。控制论对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显示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对生物和生命现象的研究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对哲学和社会现象的研究也有很大意义(童天湘, 1979)。控制论认为任何系统、过程与运动都可以看成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控制是一个十分广泛而重要的概念。一般来说,控制是在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系统稳定地保持或者达到某种特定状态,或者使系统按某种规律变化的一种过程(刁在祥, 王少君 & 张军波, 1998)。控制论把系统的功能作为其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不论这个系统是动物还是机器,控制论只考虑它们的功能,而不考虑它们的其他特征(张峰, 2008)。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维方式,要先确定控制想要达成的预期目标,根据确定的预期目标来选择可行性的工具与手段,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使受控对象达到之前的预期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保证控制的有效性,可以进行信息反馈。根据控制论的观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也是一个可控的过程。我们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为目标,从开始到论文完成,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对各个阶段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最终目的。为了体现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本研究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划分为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三个阶段。

1.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是指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生产过程之前所需要进行的控制,这主要表现为对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控制。生源质量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因素,经验表明:生源质量的高低会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高质量的生源是优秀学位论文的基础,研究生生源质量下滑,不仅会降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引发外界对高校办学质量下降的思考,还会对高校的品牌知名度造成长远影响。反之,这些不良影响也给研究生招生带来不便,导致高校难以吸引优秀的生源。因此,高校应当采取适当措施,竭力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

第一,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

推免生一般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参与推免的学生一般都是各学校根据前三年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择优确定推免资格的,相对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的考生来说,推免生具有更好的专业能力(李彩丽 & 缪园, 2009)。因此,各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推免制度,保证推免各个环节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假期夏令营活动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通过活动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之后的招生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另外,高校应当加强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到优质生源地进行宣讲,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对于能力优秀、表现良好的本科毕业生,给予其推免生的资格。同时,对推免生的初试和复试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坚持客观公正,保证推免生的招生质量。

第二,加强研究生全国统考制度改革

自2003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加大了对研究生统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将原来的“3+2”考试制度改革为“3+1+1”考试制度,正式将复试列入了考试录取环节中,从而扩大了高校的招生录取自,为高校选拔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张意湘, 2003)。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长期存在的“重成绩、轻素质”的弊病。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部分高校在复试环节中缺乏细致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导致复试过程流于形式。因此,为了确保生源质量,目前迫切需要对研究生复试环节进行改革。首先,要确保复试流程的公开、公平以及规范性,复试的具体内容要科学合理,全面考察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对复试小组成员进行资质审查,明确成员的具体权责;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研究生招生复试监督小组,对研究生复试全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复试流程的透明度。

2.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指在学位论文生产过程之中所需要进行的监控,这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培养制度设计、导师指导和开题报告审核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和综合素质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期间培养制度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导师的必要指导也是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艳明, 2004),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加强研究生导师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设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途径,在论文撰写之初就要严格把关,确保过程控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第一,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制度

首先,及时修订培养方案,改善陈旧的课程设置,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授课质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知识更新十分迅速,社会对研究生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研究生培养最基本的质量标准(常宝英, 2008),但有些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能与时俱进、课程设置落后,导致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这些都会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学校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结合实际需求,对研究生课程进行合理的改革,合理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法课程的比例,使三者协调,既让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同时,鼓励授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引入丰富灵活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学校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加强研究生的基础文献学习。基础文献学习对研究生培养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基础文献学习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巩固,丰富其知识结构,并从中学习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基础文献学习可以接触到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领域,增进对交叉学科的了解,引导研究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后续研究开展提供更多的启发。基础文献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强对国外经典文献的学习,通过阅读外文文献,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知识面,从而掌握当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外文文献的利用能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外文文献的利用状况是衡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创新程度的重要标志(张意湘, 2003)。因此,高校应当有导向地加强研究生基础文献学习的力度,建立正式的文献分享机制,鼓励研究生进行文献分享和交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

最后,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创新性是衡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生的学习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还要注重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提供创新平台、设置科技创新奖学金等措施,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这些创新实践活动能够增强研究生对学术的了解,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其科研水平。高校应当大力推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深度参与,通过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其科研兴趣。另外,高校还应定期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学术探讨,从而为学位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立合理的导师指导机制

一是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自身水平,明确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导师制度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姜晶玲, 2005),研究生导师的思维方式、学术作风在日常的学术辅导过程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了保证优质的导师素质,高校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遴选机制,及时将道德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引入到导师队伍中来,促进导师队伍年龄结构的优化。再则,高校应为研究生导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鼓励导师参与进修学习,指导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然后,要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对导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有明确的规定,导师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给予建设性的建议,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把关。

二是注重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对于学位论文质量来讲至关重要,好的选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题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它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查阅文献,科学的辩证思维,发现问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文道贵 & 潘建红, 2008)。好的选题往往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和推敲,要对研究相关领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选题作为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需要导师的必要指导和帮助。导师应当指导研究生通过资料查找和信息搜集,了解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启发研究生的创作思维,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另外,导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结合研究生自身的能力和特点,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第三,建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对学位论文选题阶段的工作总结,也是学位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和框架。作为学位论文撰写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要加强对开题报告管理,建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高校可以举办相关专题讲座,为研究生传授开题经验和写作技巧,避免开题中存在失误。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对开题报告的格式进行统一规范,如开题报告的内容可以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内容、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等。责成学院组成开题报告专家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检查和评价,并给出具体的意见。对于审核合格的开题报告予以通过,对于审核不合格的也要给予意见,修改后再进行审核。

3.终结控制

终结控制是指对学位论文质量的成果检验,它主要表现在成果审核、答辩程序和激励机制上。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学位论文完成的必要步骤,高校通过对学位论文撰写结果进行控制,了解研究生论文的写作进展和工作质量,对撰写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控制,从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第一,建立严格的学位论文审核制度

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后,需要由评审专家小组进行审核,对研究生的论文成果进行评价。高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选取合适的指标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评价制度上,建议采取导师和专家组共同评议的机制,先由研究生导师对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再采用“双盲评审”的方式交予专家组进行评价。“双盲评审”是指研究生在送审的学位论文中要求隐去研究生本人及其指导教师的个人信息,而论文评审专家也对研究生及其导师保密(刘之葵 & 周, 2007)。在综合导师和专家组的共同意见后,得出最终的评审结果,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第二,规范学位论文的答辩程序

论文答辩是对研究生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现场考验,是研究生获得答辩专家小组对论文成果的审核、认定或否决的过程(刘敏, 2007)。为此,学校要制定严格规范的论文答辩程序,答辩专家小组的成员选择要保证客观性和公平性,答辩过程不是走过场,专家小组要严格按照答辩流程,通过提问了解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所研究问题的掌握程度,对研究生是否能够通过答辩予以判断。

第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

对于优秀的学位论文可以设立奖励来进行鼓励。一方面,这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的肯定;另一方面,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后续的研究生加强对学位论文的重视,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督促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制度,但是从执行力度来看仍有上升空间,再就是重精神激励的同时也要加强物质激励,鼓励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脱颖而出。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高校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管理,从而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本研究从控制论视角出发,优化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三个过程来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学位论文既能体现研究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反映研究生从事科研的能力,是检验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据。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鼓励研究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后的成果检验,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不断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和优化。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B201411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3YB3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实验教学项目(SY201429)成果

参考文献:

[1]常宝英.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 24(18): 47-49.

[2]陈勇, 王道红. 浅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6, 29(3): 51-53.

[3]刁在祥, 王少君, 张军波.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教学管理[J]. 管理信息系统, 1998, 22(S1): 110-112.

[4]姜晶玲.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措施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 41(22): 37-38.

[5]李彩丽, 缪园. 硕士生生源质量与学位论文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26(9): 8-11.

[6]刘敏. 问题与对策: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审思[J]. 湘潮(理论), 2007, 3(1): 66-68.

[7]溥纯芝.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保障制度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 12(6): 57-60.

[8]刘之葵, 周. 工学类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估标准的探讨[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 30(12):182-184.

[9]李艳明. 试论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因素[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 21(11): 58-61.

[10]童天湘. 控制论的发展和应用[J]. 哲学研究, 1979, 25(3): 75-80.

[11]陶涛, 陈虹, 阳小华. 风险控制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中的应用[J].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1(4): 34-37.

[12]文道贵, 潘建红.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8, 24(4): 86-91.

[13]王科. 强化经典原著阅读意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1, 27(6): 131-132.

[14]王颖, 徐雷.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评、控治理模式研究[J]. 国际商务, 2012, 26(4): 113-120.

[15]严江. 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4(4): 8-10.

[16]杨同毅. 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有关理论问题的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9, 16(3):52-56.

[17]张峰. 控制论的科学思维方法[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08, 22(1): 114-116.

第12篇

【摘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在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背景下,如何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锦州医科大学为例,介绍了学校近几年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探索构建以综合能力为导向的培养体系的经验和体会,旨在寻求既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又有利于培养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最佳培养模式,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教育;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培养质量

医学研究生教育历来是我国培养具有临床研究能力的医师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我国高层次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1]。培养既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又具有临床研究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为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为实现新要求,提升我国临床医师培养质量,我们国家创新性地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并轨,建立“双轨制”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3]。“双轨制”背景下,遵循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构建适合医学院校以提高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锦州医科大学在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具体实践,为医学院校开展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背景与意义

2015年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标志着“双轨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启[4]。该培养模式将教学融于医疗实践,强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其根本导向就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5]。“双轨制”培养模式至今已启动五年多的时间,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扭转过去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重科研、轻临床的状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根据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需要在临床科室完成临床医疗轮转至少33个月,因此在对除临床实践能力外的其他能力如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上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难以满足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6-7]。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要求深入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统筹优化临床培养培训内容和时间,促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8]。

2目前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培养质量难以“同质化”。由于近些年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需求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上升,而每个培养基地受各种政策、条件影响可容纳的规培学生数量有限,导致大多数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分布于多个不同的培养基地,各个基地带教水平存在差异,难以保证培养质量的“同质化”[9]。2.2课程教学时间不足。因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在临床科室轮转时间较长,占据了整个学习期限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课程学习时间相对不足,造成实用性课程内容多数只能一带而过或采取自学方式,实用性课程内容得不到细化学习[10-11]。2.3临床科研训练不够。因为学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需要完成规定的临床实践工作,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的训练时间相对不足,科研素质培养内容相对较少,同时各个培养基地科研训练条件参差不齐,导致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相对减弱[12]。2.4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并轨的培养模式是从2015年才开始正式运行的,刚刚有5届的毕业生,因此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尚未形成综合性、统一性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13]。

3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相关措施

3.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紧密围绕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即培养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从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课程考核与记分方式、临床科研训练、学位论文与答辩、分流机制、学位申请与授予等方面,规范培养过程,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3.2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师知识结构为前提合理开设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课程设置以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临床研究能力等培养相关内容为核心,设置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课程模块,课程中应包含前沿性及交叉性课程,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前瞻性和宽泛性。因地制宜采取传统课堂授课与网络线上授课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公共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理论课程可采取SPOC课程、远程直播授课等方式,解决授课地点分散问题,减小培养基地之间教学水平差异。采取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等方式,鼓励授课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研究,倡导并推广教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3.3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制定并完善相关临床教学制度,严格规范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临床教学活动。制定临床技能操作统一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规培结业考核制度,规范开展考核行为。定期举办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比赛,搭建各培养基地间的合作与交流平台,检验各培养基地带教水平,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评估和准入制度,科学设置评估内容,包括教学条件设施、日常管理情况、住培结业考核通过率、论文评审合格率、毕业生就业情况、参加临床技能大赛成绩等指标,定期对各个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进行评估检查,依据评估结果对研究生培养基地实行动态管理。3.4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定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讲座等系列活动,促进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建立和完善违反学术道德和规范的惩处制度,加强学风建设自查自纠力度,提升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设置医学统计学与科研方法、文献检索、临床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指导等科研基础必修课程,讲授科研基本方法,满足学生开展临床科学研究的要求。设立学术学分制度,修满该学分才可申请学位。发挥导师的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导作用,树立“医院—导师—学生”三位一体科研素质培养理念。采取措施鼓励导师结合临床实践,启发学生思考,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导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学位论文提倡开展临床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用科研的思维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临床工作中锻炼科研能力。3.5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体系。设立医学心理、伦理、医患沟通等方面课程,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注重在整个医学教育中贯穿人文教育思想,努力使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有机一体。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活动,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人文知识、沟通能力,使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具备高超的诊疗技术的同时,更具有高尚的医德,仁心与仁术并重,成为“仁心仁术”的医者。强化用医学院校的独特医学文化和医者精神传承塑造医学研究生的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感。3.6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培养体系。完善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强化导师是学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意识,确立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实施研究生导师综合能力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实行导师上岗招生动态调整。加强临床导师能力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各种专题培训和各个培养基地常规培训等方式,对新遴选的研究生导师进行培训,切实提升导师教书育人能力和综合素质。3.7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科学、公平、操作性强等原则,对照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要求,遴选综合能力评价指标。确定由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其中形成性评价应包括导师评价、管理人员评价和学生自评,终结性评价包括出科考核、年度考核、执业医师考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等。形成性评价指标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临床实践能力、医学人文素养水平、临床科研能力等[14]。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双轨制”培养模式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硕士学位教育相兼顾的一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科研能力兼备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为最终目标的培养模式。“双轨制”培养模式是解决以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基础不牢、医疗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的有利探索,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处于起步阶段的“双轨制”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改进,以适应医学人才培养需求。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符合新时代医教协同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要求[15]。构建适合医学院校以提高临床综合能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并应用于人才培养的实践,从而不断提升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不断采取改革措施切实保障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为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丛明 王茹 陈卓 穆 刘霞 任甫 单位:1.锦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 2.沈阳医学院解剖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