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13:49: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园景观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城市公园是生态环境的美化者与调节者,充满温馨气息的公园在净化空气质量、调节城市热岛效应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城市文明的发展。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只有达到75m2,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才能感受到温馨与舒适。联合国生态环境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基本都已达到了这一标准。例如素有世界绿地美称的波兰首都华沙,不仅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的种类高达数千种,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更是高达95m2。但我国的这一数据却并不乐观,以武汉市为例,截止到2012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为20.74m2,离75m2这一标准还相距甚远。因此,如何使得城市公园的设计与建设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有效规划与发展,如何在城市公园的规划中融合公园景观设计,已经渐渐成为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绿化和城市公园建设的棘手难题。
2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植物物种多样性匮乏,树种搭配缺乏合理性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植物物种多样性往往深刻地反映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水平。然而,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方面却并不容乐观。在武汉,城市公园中数量较多的观赏性植物只有80种左右(详见表1),具有公园性的公园景观设计的地点更是屈指可数。这就与西方发达国家中上千种的观赏植物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在我国的一些欠发达地区中,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更是显得极为匮乏,如西北地区的城市公园的观赏性植物物种数量仅为十七种。除此之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树种的搭配有所欠缺也是其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比如部分城市公园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不能够较好地融合公园景观设计,如将某种类别的树种进行单一种植,或是将不同类别的树种进行胡乱搭配,完全忽视生态学的相关原理,使得公园绿化存在病灾和虫灾的安全隐患。
2.2城市污染较为严重,植物养护管理不到位
现代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造成了城市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城市污染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城市公园是一种人为建造的城市绿化环境,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调节能力是无法和普通生态环境相比的,例如城市污染中的空气污染往往会对植物起到了负增长的作用,图1武汉市中山公园内山体环境设计方案效果图公园地下水的污染会阻止公园植物获得茁壮成长的养分。除此之外,部分城市公园管理人员对于公园植物的养护管理也略显不足,往往会出现干旱天气不及时给植物浇水,防治病灾虫灾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3如何有效进行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策略分析
3.1注重公园景观设计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与结合
城市公园设计师在对城市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时,除了考虑公园植物自身的基础功能以外,还需要对公园的不同组成部分和不同功能进行综合化的考虑,将整个公园设计的构成和相关规律通过合理联系的方式作为整体,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设计,并注重城市公园构造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与结合,从而达到充分表现公园特征及规律的最终目的。以意大利台地式公园为例,意大利台地式公园多沿用古典风格,其中植物、地形、水体、建筑为公园设计的四大要素,城市公园设计师在设计这种公园时,多注重将公园作为建筑的室外延伸,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思想。如果从外到内俯瞰整座公园,不难发现整座公园都体现出了一种整体性与联系性的设计原则,例如从规则式的绿色矮丛植物到部分自然树冠的方形树畦,从人工塑造的雕塑、喷泉逐渐延伸为自然痕迹较重的溪流、瀑布,都对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与完善,充分体现了一种和谐美。
3.2遵循有序性设计与最优化原则,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
一般来说,城市公园景观的结构设计应当是有序并且分为不同层次的,在公园设计中,高一层系统往往是由多层次的低层系统组合而成的,从公园设计师的角度考虑,公园内部的不同结构只有被合理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公园的不同的空间序列和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为明确。除此之外,公园设计师还应当针对公园不同部分的联系和发展趋势、功能使用方向、活动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多方面考虑,最终筛选出最优化设计方案,达到不仅要满足当前的设计需求,还应该考虑到未来公园发展的变化,最终让设计出的公园能够与时展紧密结合起来,并发挥更好的功能和效果,让公园设计符合最优化原则的同时,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在这一方面,中国的圆明园可以说是其代表作。圆明园的建筑布置极为有序,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模式,方整的水池、整齐的树木,处处体现出了中国皇家公园的严谨有序。而在注重有序性设计的同时,圆明园同样兼具了自然景观的美感,公园中水与河流相通,以山水作为公园主题,再配置多样的公园建筑,布局严谨而又不失灵活,使自然景色如诗如画,其中的游人更是如痴如醉,达到了人与自然相偕的高超境界(如图2)。
3.3深刻认知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因地制宜进行公园规划
不同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其相关的气候类型、土壤类型自然也就存在着较大差距。以武汉为例,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那么在武汉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则需要把在这种气候下能够茁壮成长的针叶树作为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树种,辅以一定的阔叶树种,并力求疏密有致。也只有在深刻认知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将符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公园景观设计融入其中。
3.4重视交流性的设计理念,满足人们接近自然环境的愿望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融于大自然中,在阳光下享受芬芳气息,在树林中感悟风声鸟语,从而消除孤独与苦闷。因此,园林设计师要想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体现出公园独特的设计理念,就需要从这种交流性入手,例如在大型园林设计中注重绿化,规划出专门的“森林浴场”让走入园林的人们能够享受森林浴。只有重视园林设计中人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大限度满足人们接近自然环境的愿望,才能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市公园设计。
4结束语
关键词: 景观色彩;景观规划;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
中图分类号:TH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053-01
0 引言
景观空间源于生存需求,发展于自身特色。目前各地的城市建设欣欣向荣,对于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都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城市在塑造城市独特形象上费尽心思。景观形象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视觉是第一要素[1]。色彩是附着于实体之上,体现实体功能、塑造实体形象的一种手段,因此景观设计免不了要考虑色彩的选取与搭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的跨文化传播,源于人类共同特征产生的文化同一性和源于千差万别的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的文化差异性,这两种相互交织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地域文化景观更加注重于特定地理范围内的文化差异性造就的景观特质。这就进一步需要将不同地理范围内的文化视觉特征进行提取设计。
1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1 色彩学 色彩学的这个部分涉及生理学、感知心理学,并且大量运用心理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色彩会因不同观者、不同条件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引发出色感(冷暖感、胀缩感、距离感、重量感、兴奋感等,由此可将色彩划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种倾向)、对色彩的好恶(包括对单色或复色、不同色调的好恶)、色彩的意义(象征性、表情性等)、色听现象(即联觉)等问题。简言之,这部分主要研究在特定条件下色彩与观者的感受、情感的关系,它是以个性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的。
1.2 景观色彩体系 景观环境是一种更趋于自然,更多提取自然色彩的存在形式。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城市景观色彩与城市色彩的概念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两者都包含城市的自然、人文及社会景观,但城市景观色彩涉及的范围比城市色彩要广,城市色彩只是强调城市外部空间中的景观,而城市景观色彩则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由于城市景观概念既可以指整个城市整体风貌,也可以指城市中的具体景物,因此“城市景观色彩”所指代的内容则可从反映整个城市色彩面貌的“城市色彩”概念到反映具体城市景物的色彩,即从抽象到具体,涉及宏观与微观,有一定的层次性[2]。
2 景观色彩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色彩属于心理与视觉艺术感受,景观色彩组合也应满足视觉与心理需求为原则。即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满足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性,色彩分区原则性。虽然视觉与心理感受有着不断变化更新发展的不稳定性,但是它也有相对稳定的方面。视觉需求相对稳定的一面是指人们的色彩观念常受到理性文化传统的影响,即这种观念与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密切相关,不易变更。另一方面,在景观色彩的组合时,也应注意到视觉与心理需求不断发展、变化这一特点,以求景观环境色彩的组合顺应时代要求。
进行景观设计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人居环境。在城市色彩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的今天,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成果和社会负担同时摆在人们面前,如何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建立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也是城市色彩景观研究的基本理论原则和目标之所在[3]。
3 景观文化中色彩提取与塑造的手段
3.1 研究区域景观概况 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基址位于泾渭新区南部,秦汉大道东侧,兰池大道北侧。北依五陵塬,南滨渭河生态景观带。向南通过横桥可达长安城。东西两侧为渭北商务发展带。是泾渭新区乃至整个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核心区。
地块内绿化状况良好,大面积的农耕用地视线通透,秦宫墙遗址内有一定数量的绿化种植和林地。散布多个村庄,乡土风味浓厚,但风格特色多样。
3.2 总体形象建构 在规划设计中,协调景观风貌之间的关系,并与规划分区结构相一致,重点突出遗址风貌景观,保留自然风貌景观。景观规划目标:①推进发展,刺激增长,依托秦咸阳宫遗址,打造极富秦风秦韵的特色商区。②多元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休闲娱乐地带,营建促进和谐交往的动感空间。③重建滨水生态系统,构件泾渭新区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④保护和展示秦咸阳宫遗址,塑造泾渭新区大秦文化形象,形成大秦文化品牌。
3.3 研究区域景观色彩提取与塑造 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概念规划设计的色彩提取方式主要以借鉴和概括为手法,收集大量秦文化遗存的文物典籍等进行归纳,最终选定凸显大秦气势的黑色与深灰色为主色调,饰以深红与暗金色,借以挖掘代表秦风文化的色彩内涵,直观地表达出规划思想有的人文精神。秦代文化中的黑色是大量典籍中出现描述的色彩,此处的黑色不仅受到美学因素的影响,还深深地打上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烙印,进而延伸出鲜明的等级意义。
在夜景模式上顺型起光,用不同造型和色彩的光环境打造大秦盛世的繁荣景象。并在不同的分区采取不同的色光环境,同时强调当时“国”和“城”的概念,将色彩,灯光,形体,流线有机的融合。
4 结语
景观色彩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信息,在人文环境的保护和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作用。色彩还饱含着城市丰富动人的文化情怀,对色彩主题的确定和恰当运用,可以使景观既有整体美感又散发个性魅力,把城市景观渲染成高质量的艺术环境[4]。景观色彩的提取塑造研究为今后的城市景观色彩规划提供有益的根据和参考,本文只是对此进行了一个实践性研究,在今后的多个课题和项目中仍需进一步修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毅柳.城市景观色彩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学位论文,2011.
[2]卢春霞.城市建设中的色彩问题一对扬州城市色彩的考察与思考[D] 南京艺术学院学位论文,2001.
关键词:景观设计;社区公园;心理需求;人文关怀
老年尽管是另一番风貌,它仍有作为,并不比青春逊色多少,而且当落日的余晖渐渐消隐,天空便布满白日看不见的星星。
――亨利.华兹渥斯・朗费罗《生命颂》
每一个人都会走向暮年,老人的身体条件和心理需求的特殊性对环境景观有着特殊的要求,在环境景观设计中考虑对老人的人文关怀是必然的。特别是对于当下这个时代,老龄化已经是全球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9%,中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型社会。在环境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这也成为设计的必然趋势。
城市现代生活,年青人要么忙于工作早出晚归,要么沉迷于网络做起居家达人,相对来说,老人是对户外景观环境利用频率最高的人群之一。不论是户外锻炼身体还是饴儿弄孙,共享自然,他们都是室外活动时间最长,同时也是环境景观依赖程度最大、感受环境景观最深的群体。特别是附近免费开放的社区公园更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室外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老人的需求,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在理念和手法上对常规设计做出进一步更新,使社区公园景观具有一定养老功能和康健功能,为老人创造适宜休闲、便于交往、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景观环境,通过景观设计的进一步优化,促进老人健康长寿。
1 社区公园的概念
社区公园属于公园绿地中的一类,公园绿地即公园性质的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社区公园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本文讲社区公园不包括居住组团内部的绿地,它主要指人步行范围能力之内的,向公共开放的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地。
2 “老年人”缺位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发展,或是强调风格化或是强调奢华或者注重生态。事实上,人才是景观设计的量度者,“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准则。特别对使用频率较高的社区公园绿地的景观设计,忽视了它的主要使用人群――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2.1 社区公园绿地较少
大部分中国城市的土地利用混合度较高,除了少数大规模集中开发的社区外,“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社区公园体系,很难在实际的中国城市建设中得以实施。即使少数建成的社区公园体系,也由于社区的封闭式管理,导致社区中的小游园公共性较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在现存的中国城市肌理中,特别是在老城区,社区级公园绿地严重缺失。比如在石景山区半月园健身公园周边有大约七八个居民住宅小区,人员众多,很难保证是在设计规范范围之内1600m的服务半径。在这里晨练时段,社区公园人满为患,无论是硬质铺装上,还是树荫绿地,健身活动的老年人聚集密度都很大。在永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大规划理念下,生态建设被越来越多地强调推崇,希望不久的将来这种便民的社区公园布局也会越来越合理化。
2.2 缺少空间类型,场地相互干扰
社区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中空间围合的领域感比较混乱,私密空间、半开敞空间、开敞空间的界定性较差,或是缺少空间类型。老年人的爱好不同,常见的这边三五小众吹拉弹唱,那边集体跳着广场舞,旁边却是下棋、练气功、打麻将者,空间类型缺乏,使其相互干扰相互影响。有时候还会发现有的老人占据园路地面练习书法。其实在社区公园绿地景观规划当中,不同尺度的空间、不同性质的空间,应该不同的使用,让景观设计引导使用空间更合理化,使用更适老化。
2.3 健身活动设施匮乏
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时常缺少活动设施和健身设施,有些场地内拥挤不堪,经常可以在公园里看到在几平米左右的足底按摩石上,竟然站了几位老人在活动脚部,旁边还有人在守候等待。老人在公园里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健身,他们来公园散步也好,练剑也好,设计中都应充分考虑活动场地及活动项目。其中还有很多看孩子的老人,活动设施的多样化,也可以老少同乐。另外由于社区公园绿地缺少必备的活动设施,很多老人会在矮树枝压腿、伸腰、拔单杠等,这种以山石、树木或花架、隔墙作为体育器材,既造成了使用不便和功能混淆,又破坏了树木的生长、有损景观环境的维护。
2.4 缺少休息座椅
由于老人体力衰退,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老年人使用最多的应该是座椅,很多老人都觉得室外座椅数量比较少,间隔距离长,布置也不够合理,使用材料也不够舒适,损坏的座椅得不到及时维护,使用很不方便。
3 基于老年人需求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路径
当人生步入老年,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原角色和作用逐渐被削弱或丧失,从社会劳动者退居为社会依赖者,由积极的社会财富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消费者,由家庭支配者转变为家庭供养者,由繁忙的社交活动转变为较为单调的个人生活,这些角色变化都会对老年人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外环境,让老年人愿意迈开腿走出去,走入美丽的大自然,以降低转变后的失落感,建构与自然、与世界的平衡关系,这理应成为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之一。
3.1 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3.1.1 坚持动静结合,不同功能空间相结合的原则
老年健身活动区宜分为动态活动空间和静态活动空间。动态活动空间一般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完整广场,以集体健身活动为主,可进行广场舞、球类、毽类、武术、扭秧歌等活动。动态空间周围应有大树及休息设施,结合亭、廊、花架、座凳景观构筑物、台面等,以利于老年人活动后休息,也方便老人视线以内放置个人物品。休息的老人可以通过观察活动的人群,激发自身活力。他们通过交往活动中的“视”与“被视”的视觉交流手段来体验自我存在和价值,也从中看到了“年轻与活力”以及时代的节奏。动态空间广场类型需要的空间尺度较大,比较开敞,场地可以光面毛面的材料交错布置,既平坦又防滑。
动态空间还要考虑一些慢跑道或者散步道。散步道应该比较长同时循环闭合,可以环绕各个景观点,使老年人能在散步途中随时互相交流。散步道路在长度及步行难度方面可以有多样性形式,让老人按自身情况选择路线。散步道两边的种植设计应多样有趣,保持视线畅通,有利于增加老人的安全感。同时在适当的距离应设置休闲座椅方便老人停留休息。
静态活动空间主要供老年人晒太阳、下棋、聊天、观望、学习等,可利用大树荫、廊、花架、弧形座椅等围合空间,既要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又要保证冬季有足够的阳光。在静态活动空间布置设计时也要适当考虑带孩子的老年人人,在社区公园里有很大一部分老人要照顾孩子,往往随身携带较多附属品如童车、玩具等等,因此,场地座椅最好是多人坐,空间尺度也不能太小,以便老人观望到孩子。儿童游乐区可与老年人活动场地结合设置,并设置休息座椅,便于老年人在活动的同时对儿童进行看护和互相,交流谈话。
3.1.2 坚持层次多样化原则
针对老年人的集体活动、小群体活动和个体活动的多重需要,老年人活动场地应按等级设置,积极地为他们创造公共性、半开发性、私密性等层次丰富的交往空间。
(1)集体活动空间(开放性空间),前面提到的动态活动、静态活动都属于集体活动;
(2)小群体空间(半私密性空间)。主要指为三五成群、趣味相投的老年人提供的相对独立活动的小空间。小群体空间不宜过大,一般在8~12m2左右即可,空间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宜太过于围合,有一定的遮荫以及座椅。小群体的空间可以布置在大型活动空间的附近,以方便人们串场使用。
(3)私密小空间。有些老年人喜欢独坐不愿被人打扰,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独享其乐,所以在公共绿地中设置一些个人的、相对安静私密的空间也是必要的,可以用绿植围合。秘密空间宜位于静处,意义上有相对封闭感,避免被大量人流穿行。
活动内容的多样化决定了活动空间层次的多样化。空间层次丰富的场地才是最受老年人欢迎。任何公共开敞、私密或半私密空间都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公共活动空间。公园中不但要有能够满足一定数量人群聚会、观演等活动的开放性大空间,还要有适宜于一定人群游戏、交流的中等规模空间,甚至出现一些遮蔽性很强的小空间。
3.1.3 无障碍设计的原则
老年人无论在肢体还是在感官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诸如行走不便、动作迟钝、反应力差、视觉下降、听觉能力衰退、观察辨别能力差、记忆力下降等,这些使得老年人对室外环境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变差。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台阶,水池、沟坎等感到不便,穿越道路时都会心情慌乱、紧张。所以在公园绿地设计中应考虑实行无障碍设计。在户外环境不仅增加坡道,还应包括铺装地面、建筑出入口与过道、休息设施、标识物、绿化等。通过这些与老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细节设计,切实在活动环境的设计中体现对老人的关爱。
3.2 社区景观的细部构造设计
3.2.1 景观构筑物出入口
景观构筑物出入口,比如廊架、亭子、有高差的休息平台,一般宽度至少在1.2m以上,如有高差,坡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表面材料要采用防滑处理。另外,如果出入口处有牌匾或者导示牌,要求字迹清晰可见,字不应太小,最好是比较醒目的颜色,标识牌的高度也要适中,以方便老年人看清楚。
3.2.2 公园散步道
公园散步道地面铺装一定要防滑处理,还应选择表面均匀、无反光、透水性好、平整度高、富有弹性的材料。普通散步道尽可能做到平坦高差。路宽应保证一定宽度,比如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道路不安全的地方,除设置危险标志牌,同时须加设护栏,避免意外发生。
3.2.3 坡 道
坡道是帮助老年人克服地面高差、保证垂直移动的手段,对于老年人轮椅要防滑并且坡缓,坡长超过10m时,需要设置休息平台。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应当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对于坡道铺装,需要避免过度的防滑处理,如切割过大,过深,会给轮椅及拐杖的使用造成不便,并易发生绊脚的危险。
3.2.4 座 椅
休息设施是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为老年人重点考虑的。老年人体力较弱,座椅可以延长老人的滞留时间,同时满足老人休息的需要。
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座椅的摆放方式和位置。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般来说半封闭空间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内向型弧形空间可以产生领域感,配置一些座椅和桌子,或者与景观构筑物亭子、廊道相结合,可以满足老年棋友、牌友的需要,参与者与旁观者同时在场,既增加了交流又活跃了气氛。设计者应该提供多样的选择,不同的摆放满足不同的使用者。面向活动区域的条形座椅,两三人并排坐;L形座椅,方便老年人聊天;弧形座凳,内凹便于交谈,外凸可以看远处,双边朝向的话能满足不同朝向的需要;桌椅组合,便于群体使用。
座椅摆放的位置既不能间隔太远超出老人的体力范围之外,要根据空间类型、公园游客量、人体工学合理布置。同时,也要根据不同老年人的不同户外休闲需求,设置不同的座椅摆放形式。有的老人喜欢独坐享受下午的时光,有的老人喜欢两个人聊聊自己的私事,也有的老人喜欢三五成群的在一起聊天,我们要提供给他们一个可供多种选择的机会。
在调研中发现,长椅靠背是最好的选择之一,靠背有防护设施,同时在长椅后设置矮墙或树丛以增加安全感。长椅既可以促进老年人交流,同时也为看护孩子的老年人提供放置物品的空间,而且长椅的靠背和扶手也方便老年人倚靠和扶撑。另外,休息座椅的朝向也很重要,在温带冬季需要阳光,休息座椅周边种有大树,冬季能无风而日丽,适于老人避寒晒太阳。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除了设置一般座椅外,还要结合景观造景多设置灵活的“第二座椅”,如台阶、花台、矮墙、水池边缘等。这种座椅不仅有休息功能,更能让老人融入景观本身赏景。
3.2.5 公园服务设施
老年人由于体质衰退,经常会有一些尿频尿急的状况,因而对公共卫生间需求度相应增加。在较大规模的集中活动场地附近宜设置公共卫生间,可以解决老年人活动的后顾之忧。不少老年人因为担心在公园活动时无处上厕所,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不敢喝水,给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3.3 社区景观的种植设计
大自然的植物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人健康。因此,社区公园绿化设计主旨之一就是要以绿为主。在植物选择上,要适地植树,选择乡土树种,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对来人形成步行障碍。在植物设计上,因地制宜,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木、灌木、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相互映衬的关系。让老年人在视觉、嗅觉、触觉和生理上都充分感受到社区公园植物景观的千姿百态,还有丰富的生态景象与季节相变化,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在活动场地周边的植物设计不应过度密集,让场地与周边地带的保持一定视线联系,使其他活动者能方便地看到活动的老年人,有助于在老年人突发意外情况时及时救助。
植物选择也可以迎合老年人心理特点,越是进入老年,越是对年轻、对热情奔放有无尽的向往。因此,在公园内树种选择时应多选择老茎生花的紫荆、花开百日的紫薇以及青松、翠竹等,这些植物都可以激发老人们的遐想,焕发其生命活力,还可以结合利用造型艺术、空间艺术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4 结 论
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应根据老年人的需要,视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对象给予合理的照顾。景观设计者要从设计原则到实施过程中的细部处理,每一步都匠心思考,把老年人的需求贯穿于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始终。
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改善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改善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那么造就的就是健康的身体与昂扬的精神。在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从老年人需求的角度重新观照社区公园的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了景观设计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一个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具有前瞻性的景观设计,它不仅仅体现了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也彰显了景观设计中和谐、永续的理念。通过合理化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在使老年人受益的同时,也影响着每一个社区公园的参与者。因为,我们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景观设计理念,更是对老年人深刻的人文关怀。在我们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中国,基于老年人需求的景观设计理念理应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家建设部、民政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7.
[2]国家建设部:《公园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7.
[3]选自网络许佃兵:当代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及特点.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1课程基本信息
单周6学时,双周4学时,16周,总计80学时,5学分。本课程主要以实际景观设计的各类别项目为导向,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培训和引导,强调各种软件绘图的动手能力。从而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与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前期准备。
2课改前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问题——过于强调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而疏忽专业的创新应用。(2)课程内容问题——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未与目前最新实际项目接轨。(3)课程教法问题——师徒制虽提出由来已久,但由于缺少项目支撑,执行力度不够。课程效果问题——学生技能掌握不牢,知识也不够全面,甚至对自身专业岗位的参与度不高。
3课程改革思路
该课程对接的职业任务可以描述为“组织景观项目的设计工作,控制工期和景观实施效果”,需要在就业能力上培养学生具备设计、施工、管理等多重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计划的改革研究时,将熟悉设计成果的制作流程,并能利用做作业提交的时间节点合理安排作业进度,对后续实施效果做简单的预估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将知识目标定位具备支撑园林设计岗位执行任务的技能与知识广度,了解当前园林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在素质培养上注重时间管理意识,善于支配利用好既定计划,并按步实施,有团队合作意识,善于沟通协调。因此,整体上是“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团队为组织形式”为改革导向。本课程以园林设计师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组织课程内容,即课程内容模块化。本课程由四个模块组成,具体安排如下:模块一园林要素及设计(10学时)、模块二园林规划布局分析(以东湖三角池公园为例)(10学时)、模块三别墅庭院园林规划设计实践(16学时)、模块四校园小游园景观设计(以校图书馆前中心绿地为例)(38学时)。
4全课实施过程——项目情境设计
本课程主要培养的是园林景观设计师,本学期具体学习需要完成的作业任务如下。任务一:小组完成一份公园规划设计的调研报告。①工作描述:对海口新建成的东湖三角池公园进行考察学习,分析公园的规划设计要素与空间布局特点,选取一处景观节点绘制分析图、总平面图、景观细部做法、手绘效果图等,以小组为单位做成PPT,并完成5min~10min的调研成果汇报。②基本要求:有认真进行调研并做记录,描述条理清晰,辅助配图表现精炼。任务二:小组完成别墅庭院设计方案。①工作描述: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别墅庭院的设计,查找案例资料,收集各式庭院设计风格的设计元素,完成草图方案的手绘,并上机用CAD描图,Photoshop渲出总平面。①基本要求:设计方案应满足地块功能要求,考虑问题较全面。任务三:小组完成校园景观改造某个节点的创意方案。①工作描述:调研分析以人工湖为核心的校园绿地的景观现状,手绘表达出地块形状,四周道路的走向、宽度、路名,相邻地块的建筑性质,地块内的园路走向、园林建筑及设施的布局、现状的植被群落等。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地块内的一处场地做景观改造,列出改造的缘由及思路,绘出节点方案,写出设计说明。②基本要求:现状调研系列分析图及改造后的意向图及设计说明表达清晰。
5实施过程与评价
(1)基础理论梳理——以具体项目为导向,将园林景观设计中最通俗易懂、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进行归纳整理,通过PPT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两周课时。(2)具体任务解读——将设计任务书分解成若干具体信息,例如总体指标以及风格要求、成果要求等。并选取自己做过的项目来做案例分析讲解。(3)实践模拟绘图——设计步骤讲解、角色模拟、传统设计表现与现主流绘图软件的结合。该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多动手,激发他们的创作。(4)阶段性汇报——将整个作业完成的阶段设置若干个时间节点,并设定每个阶段的考核重难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每个节点汇报小组进度与成果。
6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人们向往回归自然,向往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森林,清幽雅致的环境,生态的人居。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物;让身体在环境污染中解脱出来;让身心在大自然环境中受到洗礼和净化;让烦躁的心平静安详。。风景区道路作为景观与交通功能相结合的特殊道路,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成果已经开始普及,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早在1907年,美国开始组织道路工程师和园林建筑师合作设计道路,逐渐摆脱景观设计与路线设计分离的状况,在现场勘察中考虑道路线形与地貌的协调,并力图将环境保护与景观美学相结合。在国内风景区道路景观的设计研究中,只停留在关注道路的自然景观的层面上,还没有系统地提升到风景区道路景观的整体规划思路,整体落后于西方国家。然而对于幅员辽阔、江山秀丽的我国来说,风景区道路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与西方相比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它是我国当前道路研究中一个崭新的方向,也是我国道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2设计内容
风景区道路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借鉴国内外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分析景区道路的类型和布局,提出道路景观的功能,总结、分析现阶段风景区道路景观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综合风景区道路景观的设计依据,通过对风景区道路景观构成要素分析,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和不同形式的道路景观作出详细的分析。整篇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贯穿我国风景区道路景观的实例,提出风景区道路景观的设计原则,指出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重在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以及地域区域性特色的塑造。从设计的角度为我国风景区道路景观营造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促进我国风景区道路景观的发展。
3风景区道路景观概述
3.1基本概念论文阐述方向为风景区道路景观,表达的范围、定义阐述。
3.1.1风景
在《辞海》中,“风景’有两种解释:①风光、景色。最早出现于暂世说新语•言语》中,其中写道:“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风望的意思。《晋书•刘毅恸中写道:“正身卒道,崇公望私,行高义明,出处同揆;故能令义士纵其风景,州闾归其清流。”而风景区中的风景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以山水景物以及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具有欣赏的内容(即景物)和便于被人欣赏是风景构成的两个必备条件。
3.1.2风景区
也称风景名胜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其本身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的系统,在与人类交互之中体现其客观的规律,因此可以将风景名胜区视为一个开放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而关于风景区的称谓,我国一度曾比较混乱,叫法很多,如自然风景区、旅游风景区、风景游览区、风景旅游区、风景保护区等,大都是在“风景”前后加一词来表达某种更具体、更特定的含义。1985年,国务院在有关条例中规定了“风景名胜区”的特有含义,指出风景区是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包括旅游景区、景点、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这个定义不但具有言简意赅的优点,而且有较好的历史延续性和较强的发展适应性。
3.1.3风景区道路
风景区道路是连接景区、历史遗迹、名胜古迹以及城市等地的开放性通道,具有交通价值、景观价值、游憩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等多重功能。它是具有交通运输和景观欣赏双重功能的通道,分为多种不同形式的风景道路,其中包括风景公路(小道)、绿道和公园道、风景路和自然风景路、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等。其特点是:长度应当超过lkm,道路两侧必须有显著的自然或文化景观特征,可以是农川、历史遗迹、沼泽景观、海岸线、茂盛的树林或其他植被,或者是其他特殊的地貌地形和自然景观。
3.1.景区道路景观
风景区道路景观是指风景区中包括道路本身及两侧自然的、人为的景物所构成环境的整体表现。包括道路中的相关交通设旌与道路两侧等人为景观要素与自然环境所组成的自然景观要素两部分。其中,自然景观要素包括自然地形地势、水体、绿化植被、气象气候等,人为景观要素则包括道路路面铺装、基础设施与道路小品等。
3.2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首先在调研风景区道路景观的过程中,发现对于风景区道路景观中外都有相关的研究。涉及内容包含道路规划组织、地面材质、施工技法等各方面,总结如下:
3.2.1中国古代风景区研究成果
所谓“传统”,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文化”则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文明长河中,中华文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征,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气质和形象。而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林道路的设计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无论是其布局形式还是铺装材料及铺装纹样的设计,均丰富多彩,体现出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在古代的自然风景区景观中也有了充分的体现,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普遍采用“曲径通幽”的布局形式,充分结合景区的特点,因地制宜,从而达到了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也成了地域特征的表现。又如“泰山十八盘”自古就是名闻天下的风景区道路,也是泰山景观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人民对于山地交通和景观充分理解后产生的结晶。在铺装材料方面,大量运用石材和瓦片等天然材料,仿生设计理念也方兴未艾,如“花街铺地”、“宝相纹样铺地”等特色铺地已经成为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由砖、瓦、碎石、卵石等组成的色彩丰富、纹样精美、寓意深刻、做工讲究的“地毯”也已经成为江南地区的地方特色之一。在施工技术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路面的铺筑平整且坚固持久。但由于当时材料种类的极度缺乏,规划设计师们又要追求景观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只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材料,变化它们组合的方式、大小、外形等外部特征,努力挖掘各种材料的内涵和寓意。材料种类和品种的有限也极大地限制了道路中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和变化。
3.2.2中国近现代风景区研究成果
我国近现代风景区中的道路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应的迅速发展。在风景区中,根据其使用人群和规模的大小,景区道路的布局形式有了相应的规划原则;随着“人性化”理念的发展,在新开发的景区如张家界风景区、云台山风景区等都在道路设计中融入了景区的特点和人性化的理念。例如,风景区道路的无障碍设计逐渐得到了景观设计师的重视,无障碍坡道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各类风景区中;风景区道路的铺装材料也发展得多种多样:花岗岩板材给人的感觉是坚硬、华丽、典雅;青石板赋予环境以古朴与简洁;陶瓷类面砖铺地明快、色彩丰富,组合多样:混凝土砌块给人以朴素和简单的感觉等等。近几年,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使得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强调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材料开始运用到道路铺装上来,减轻环境负荷型混凝土、生态型混凝土、陶瓷透水砖、木材及人造塑木等材料得到了发展。风景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突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也会成为污染源,必须高度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如停车场的位置设置;园内低污染交通工具的使用,人流量的控制等等。对原有风景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实现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3.3道路景观发展历程及现状
在我国,过去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一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开展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无论设计内容或设计手段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新近的设计规范中,对道路线形与环境的协调等等作了一些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同时也考虑了某些景观设计的原则,如注意立体线形的舒顺,避免大填大挖,保护周围环境、景观和生态平衡等等。现在,已有很多绿化园林公司承担了风景区道路绿化方案的专项设计(作为风景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和种植栽培工作。设计手段也已经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为突出展示效果,特别绘制了彩色的全景图,也出现了按实物比例缩d,N作精制模型的绘图软件。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在今后的风景区景观设计中,道路景观设计必将引向更高层次的深入发展。
论文关键词:环境小品 设计课程 景观设计 教学改革
论文内容摘要:环境小品设计课程是景观设计专业较重要的一门专业课,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景观设计与规划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和关注,人们对周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学生的设计作业往往停留在表面,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用性,没有将环境小品设计看成是现实当中的一件物品。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必须要求学生宏观地看待问题,可以通过实地测绘来培养学生空间尺度的概念。
环境小品是居住小区规划、公园规划等室外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将环境小品结合园林绿地规划,可以起到很好的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环境小品设计课程是学习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环境小品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相比显得有些渺小、有些微不足道,可它们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公园中或者小区里的一个座椅、一个垃圾箱、一条路、一个雕塑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欢愉、舒适的感受。因此,环境小品会影响景观甚至是景观规划的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等方面,直接影响景观的成败。
环境小品不是现代的产物,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还是比较欠缺环境小品设计方面的知识,不能有效地组织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典型风格化的方案。结合学生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点调整,就是在做正题设计方案之前,会给学生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并把这种训练称之为“本土化”设计训练。第一阶段需要充分了解某一地区(注意是区域性的)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方面的内容,再到具体的环节就包括物品的造型样式、装饰图案等有关信息。第二阶段是整合阶段,整合所收集的素材,包括文字、图形、图案等信息。这时需要确定自己的设计主题,然后从素材当中提取所需要的东西,通过艺术美的法则以及人体工程学等学科的应用,设计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这是前期的一个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设计作品能够充分体现出个性、民族性或者文化性。一个好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功能性的体现,同样要有个性、民族性、文化性,这才是一个有灵魂的作品,才能与观者产生共鸣。
另外,还要注意多角度的设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容易忽略作品在夜间的陈列效果。任何一件或多件小品被放置在一个环境空间中,都会遇到白天与夜晚不同的时间。然而,对于夜景来说,是目前公园或者小区规划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就要关注照明设计。我们要用立体的设计手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即多角度设计。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讲,空间照明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重要立面采用层叠照明法,因为景观照明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是:人们喜欢靠近最亮的光源。第二,可以通过再现、隐去、部分展示、强化表现等照明手法,体现被装饰物体的明暗变化的层次关系,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第三,要充分运用现代照明技术为设计服务。比如,选用超薄的灯具,起到隐去灯具的作用等。还有对绿色节能方面的考虑,现在是能源危机的年代,要提倡低碳生活。这对设计来说也是一样的,要尽量选用绿色节能的设备,在设计的同时不能只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而忽略其能耗的大小。
一件好的环境小品设计,还需考虑到环境小品的易损因素,要从制作材料上进行把关,还要注意地理环境的不同。环境小品大都设置在露天,要保证维修的方便。环境小品在材料上一般多以混凝土为主,也有采用综合材料制作的,如主体混凝土局部加木料或以金属加混凝土预制构件等。不论采用何种材料,都要考虑其耐久性和抗损性,同时要讲究施工工艺。公共桌、凳、座椅作为城市家具,受到场所环境的限定,具备更大的随意性,但绝不可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地设置,要求与环境和谐,要形成一种景观气氛。在设置上需要同其他小品诸如标志、种植容器、污物筒等有机结合,以实现环境的舒适感。 转贴于
一些学生的环境小品设计作业往往较注重形式,忽略了实用性,我们要求学生要宏观地看待问题,可以通过实地测绘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对某一个景区中的座椅、污物桶等物品进行实地测量,以此来了解尺度在空间当中的概念。另外,对一些古典家具和现代家具的实地测量也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当中的一些体会,对照了环境小品设计课程教学的一些实践办法和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重熹,曹瑞忻.配景与艺术小品[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钱健,宋雷.建筑外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城市建设 园林绿化 景观生态学 景观设计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它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学科,主体是生态学和地理学。
二.景观生态学的生态建设与生态区位。
景观生态建设是指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采取调整或构造的形式,来形成新的景观格局,以增加景观的稳定性和异质性,从而创造立足原有基础而又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形成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生态规划中,景观生态学中的区位生态学和生态区位论是重要的理论基础。生态区位本来是一个竞争优势空间或最佳位置的概念,是一种富有方法论意义的空间竞争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占据在统治地位的经济地理学主流理论中。现代的生态区位论还包含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在微观方向上,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就是特殊区位论发展方向。生态区位论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系统性的将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系统学等方法统一起来,将生态规划问题的新型区位论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区位生态学是具体研究最佳生态方法、最佳生态区位、最佳生态效益、最佳生态行为的生态规划学和经济地理生态学。
从生态规划角度来说,所谓的生态区位,就是生态单元、景观组分、生活要求和经济要素等方面进行最佳生态利用组合配置;生态规划就是要根据人类利益统一的要求,按照生态规律,采取因地制宜、适地适产、适地适用和适地适生以及合理布局的原则,通过对环境、交通、资源、技术、产业、人口、资金、效益、管理、市场等生态经济要素进行严格生态经济区位分析,综合各类资源和分析结果,来合理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整治、生产力配置、生活安排。生态规划要遵守区域原则、发展原则、生态原则、优化原则、建设原则、经济原则和持续原则等七项基本原则。在现在景观生态学中,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如何深化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分析,如何设计和发展生态区位论以及探讨区位生态学的方法和基本理论,研究如何有效地规划、组织和管理区域生态建设。
三.景观的可持续设计。
景观的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设计理念。鉴于景观的可持续设计的发展优势,目前,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可持续生态景观理论、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套成功的可持续设计模式还需有待未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来逐步完善和提高景观的可持续设计。
1.构建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
景观是一个由生物圈和陆圈组成的、具有生物圈和陆圈相互作用的系统。完善的生态系统能要能够保持自然水土、能对局部的气候起到调节作用,能为动物提供一个丰富多样的栖息地,有利于食物生产环境,能实现减缓旱涝灾害的基本功能,拥有较为洁净的环境,能满足感知需求,能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和教育场所等,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基础作用。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关系,在进行景观的可持续设计时,就需要采取相关手段来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景观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或者是多个生态系统的聚合,其可持续性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人的干扰程度大小和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之间的影响关系等等。
从物种的多样性方面来讲,一个由微生物和复杂动植物构成的生物群落,和一个复杂的能量和物质转化、循环过程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仅仅能比单一物种和简单的生态过程所构成的系统更具可持续性。在目前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以美化的名义将自然的河道和山野风光进行改造,并以此来取代传统的鲜花和观景树木,采用一些简单的人工群落来代替原生的较为复杂的自然群落,类似的这些现象,极大的降低了景观的可持续性。
在生态景观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既要满足人的使用目的和使用需求,又要尽量将人的干扰范围、干扰程度和强度降低到最小,这也是生态景观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生态景观设计中,所使用的材料和工程技术,要尽可能不对自然系统中的其他物种和生态过程带来毒害和损害。其中较为有名的是香港湿地公园,在该公园建设中,为了避免在景观的施工期间对现有湖泊和水体受到污染,刻意设置了一个双层条板屏障,通过该屏障将游客中心和水体分隔开来,实现隔离污染的作用,该屏障在工程合约完成后才拆除。设置的屏障中的条板入到粘土层中,由于粘土本身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能够保证湖泊系统在施工完成后具有较好的完整性。
2.加强对景观材料的合理利用。
生态景观中的硬质景观,如景观设施和景观建筑在材料选择上,要尽量选用绿色环保、可以循环利用和再生的材料。在香港湿地公园中就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施工物料的选择。
在生态景观的软质景观中,如园林植物的选择上,要尽可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应用乡土树种。由于乡土树种造价较为低廉,同时通过长期和当地环境的适应和同步进化,相对于外地物种来讲,更能适应当地环境变化,并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树种的生态功能,合理选择乡土树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城市特色。
3.提高对设计的重视和管理。
为了保证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景观的可持续性,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要与生态管理相结合。在景观规划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环境问题,一般都需要结合相应的景观管理手段,来解决景观规划中的问题。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是要能引导变化,以便能维持重要过程和景观系统的持续良好运作。获取规划设计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能分析处理是形成景观生态化可持续规划设计策略的关键所在,在规划设计前期要需要综合考虑景观在自然、人文方面、环境等诸多因素及相关资料,分析其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创新,加强对设计各阶段成果的审查和对设计过程的控制,做好各个方面的协调;在景观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要注重设计跟踪,做好技术监督工作,要充分发挥景观规划管理的作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可持续的景观。
四.结束语
生态规划应该遵守区域原则、生态原则、发展原则、建设原则、优化原则、持续原则、经济原则等7项基本原则。现在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深化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设计而发展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有效地规划、组织和管理区域生态建设。合理选择施工管理手段,实时调整支配资源应用,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对于管理手段和施工方法的改进,把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作为一项重大功能,充分发挥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为景观生态化创造永续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强,黄丽玲,俞孔坚.设计如何遵从自然――《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评介[期刊论文].城市环境设计,2007(1)期
[2]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期刊论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变化
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仍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且缺少植物景观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内容,学生很难想象出园林植物景观建成后的效果。虽然部分教师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直观、形象地展示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组合在一起的群落特征和景观效果,但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少板书,导致理论讲述和图片展示速度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记忆。长时间处于多媒体教学的高度紧张状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僵化影响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名称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多数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都以生态学、植物分类学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缺少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教学中所强调的景观美学、空间构成等内容,同时存在着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缺乏对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的重视。多数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验、实践课程仍停留在写实验报告和实习论文等传统方式上,与“城市规划与设计”“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相关教学内容缺少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三)具有园林设计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不足
杨学成等将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为6个字,即“引导—示范—实作”,并指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够掌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农业类院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具有园林、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果树学、园艺学等专业背景,缺少园林设计专业背景,所以园林项目方案的设计水平与表现能力不是很强,授课中难以利用手绘形式或电脑辅助制图的方式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具体引导与示范操作。多数授课教师都把“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视为园林植物教学的范畴,只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无法用图示语言讲解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授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缺少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实战经验,因此实践教学中的很多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都是虚拟的,任务书中缺少对设计项目场地环境的界定,没有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阶 段的评图训练。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设计,课程结束后学生除了记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要领和表现技法掌握得较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导致很多风景园林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独立承担复杂的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只能完成简单的方案描图和景观建模工作。
二、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兼顾工科和农科院校课程教学特点确立教学新思路
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培养风景园林本科生的平面构成和空间构成的设计能力,这一做法对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农业类院校授课教师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对植物群落空间布局和平面构成讲授不够深入,学生作业显示在平面线条、空间安排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可借鉴工科院校的授课形式,在突出地形、道路、水系、建筑小品等影响景观规划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园林植物这种软质景观要素参与方案的平面构成和空间塑造,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植物只能成为景观“配角”的问题。
(二)基于“一课+三课”课程群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涉及植物规划、植物设计、植物种植及成果表达等4个方面,设计尺度包括宏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观的绿地景观设计和微观的植物种植设计。为了较好地完成课程作业,学生应具备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和植物种植设计能力。所以,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中建立配套课程群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课程设置的特点,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和“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3门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教学中以城市居住区为设计对象,在完成居住区规划、居住区场地设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居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和宅旁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等内容,形成“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群建设的新体系。
(三)构建“网络+软件”教学平台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植物分类知识和空间塑造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景观的空间感知,课程组编写了一系列多媒体网络课件,同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积极采用AutoCAD、3DStudioMAX、PhotoShop、SketchUp等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制图软件来完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等各种过程。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的组合模式和空间效果。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VR软件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展示不同类型场地、不同设计阶段的植物景观设计效果。虚拟与现实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设计的积极性,提升了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四)项目教学与基地实习相结合
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学院与哈尔滨多家园林公司和部门开展了密切合作,为本科学生的绿化实习提供了基地。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了4种项目教学方法。
1.虚拟项目法
在没有具体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多途径搜集居住区、道路、广场、公园、厂矿、机关等一些典型绿地的图文资料,编写相应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教学任务书,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虚拟项目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
2.真实项目法
授课教师将自己主持或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实际项目进行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补充设计等阶段内容的讲授,并安排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充分了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各阶段的进度安排和成果要求,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3.引导项目法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去广泛查阅国内外植物景观的经典案例,对比分析各经典案例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在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电脑和手绘形式进行植物景观节点的临摹,并以汇报的方式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案例的解读能力。
4.互评项目法
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验课的考评多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实习论文等为主要内容,这种考评方式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能力,教师采用了互评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相互点评其他同学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增强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方案的鉴别能力与方案点评技巧。
(五)确立科研与教学互促共进的发展模式
在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逐形成了“以研促改、教研结合”的发展新模式。授课教师申报了多项横向、纵向科研课题,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6项,授权专利3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科研成果。同时科研成果提升了授课教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这种从教学中来,凝练为科研方向,形成科研成果,最终又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耦合发展,促进了教学效果。
三、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寒地;寒冷地区;配置原则
一、概述
城市景观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景观的设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一些“特殊”城市如何做好城市景观的设计,比如——寒地城市景观设计。
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概念,指北纬40°以北的高纬地带,其冬季漫长、气候寒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西安、兰州、拉萨、沈阳、哈尔滨等一些省区。论文百事通
二、国外寒地城市景观设计
国外寒冷地区的城市景观设计起步的比较早,如瑞典、挪威等北欧城市通常采用建筑单体精心的围合出形态积极的户外庭院空间,并通过调动绿化、小品、围墙等建筑元素来降低风速等一系列措施,改善了室外局部环境的小气候,从而延长了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前苏联针对寒冷地区城市的景观设计问题也提出了,建立气候防护单元、设施布局紧凑、注重街道走向和冬季风向的关系、发展室内景观等理论。
三、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地域特色性原则
我国北方地区城市所具有的特定的气候条件及四季分明的景观,是创造北方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资源。国内外有许多的城市都善于利用北方特有的冰雪条件开展冬季景观建设及各种文化艺术和节日庆典活动,并相应的发展冬季旅游项目。我国哈尔滨在每年冬季举办各式各样的冰雪节旅游活动,利用松花江的冰面营造城市冬季景观。将冬泳、冰滑梯等冰雪活动汇集在一起,再利用江堤开辟雪橇滑道,建冰雪大世界大型主题公园;在太阳岛公园中举办雪博会、雪雕比赛,从而营造出一个别具特色的冬季游憩空间。
寒冷地区城市景观是基于自然及长期演化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人工建筑及景观形象。一些形式简单,布局紧凑,既利于冬季的防寒,又可以阻挡春季的风沙的城市地区设计形式,比较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其中,封闭的人行系统就是北方城市特有的城市交通空间之一。比如,哈尔滨大型地下商业街、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空中步道都是为适应寒地城市气候而设计的。
(二)利用室内空间表现的原则
北方冬季的寒冷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从事户外活动和公共交往的需求,而室内环境的室外化则给我们提供了在某种程度上尽量接近室外空间的室内化公共空间,为寒冷季节的室外社会活动提供了一个较为舒适的气候环境。比如设计有玻璃顶棚的街道、庭院、屋顶花园、空中步道及地下商业街等多种形式的室内化公共空间。这种设计方式不但可以引入自然光线与室外环境保持视觉上的联系,还可以在室内种植绿色植物,丰富冬季城市景观。
四、寒地城市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寒地城市其冬季漫长寒冷、日照时间短,植物随着气温的降低而进入休眠期,除了一部分植物具有冬季观叶观干等特殊观赏效果外,大部分的树木叶子干枯,呈现出一片灰暗的褐色。因此,寒冷地区城市植物景观的设计应以改变人们对冬季寒冷的感觉、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努力方向。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选择方面:依据四季景观不同主题的要点选择植物。
冬季枝干形态优美的树种;常绿针叶树;各种风致优雅、婀娜多姿的常绿树树形,如偃卧形、悬崖形、临水形、迎客形、奔月形等。这些树种枝形飘逸,给人以优美的审美享受。如冬季美丽的雾凇景观;落叶阔叶树
落叶树木之美不仅在于其生长季节的叶、花和果,也在于其冬态条件下干的线条结构。除了充分挖掘树冠的自然形成外,还可修剪成各种人工形态,白雪覆盖后也可作为雪雕观赏。新晨
枝干色彩与质地。与春、夏、秋三季比起来,树木的色彩在冬季是比较单调的,枝干多为灰褐色。但有些树种的枝干却具有鲜艳的色彩,如红瑞木、京桃等。应用这些树种可丰富冬季城市中植物景观的色彩,打破色彩单调的冬季效果。
冬季宿存果实的植物。宿存果实是冬季植物的另一景观,若在白雪的映衬下其观赏效果会更好。
结语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优劣在于能否创造丰富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否有良好的视觉空间感受,以及是否能满足寒冷地区城市居民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面貌,而寒地城市景观同样有其独特的设计手法,产生有别于一般城市的风景。所以,在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应主要以城市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因地制宜。
参考文献:
[1]徐思淑,周文华.城市设计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李雄飞,王悦.城市特色与古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4]陈自新.北京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中国园林,1998年6期
[5]李绍纲.寒冷地区城市旅馆中庭设计的几个问题.世界建筑,1984年2期
[6]李佳艺.寒冷地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念[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NO.4,Dec.2002.
【论文摘 要】:文章从城市住宅小区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探讨了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通过对原则的简述,以期对住宅小区的规划提供点滴帮助。
引言
城市住宅小区是经市政规划部门规划,被城市道路或自然边界线所分隔,不为城市道路穿越的完整居住地段。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住宅呈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居住条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与此同时,城市扩大和人口剧增使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失调和生活环境质量下降。渐渐地,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在购房时,除了关注住宅小区的建筑地段、房价、区位、交通等因素外,更关注的是楼盘的绿化和景观等自然环境的营造。因而对住宅小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我国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简要历史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后,由于各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环境景观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实验小区,在考虑并开始注重环境的营造,提出了人要居住在优美的环境中。进入90年代,扩大试点后,环境景观概念进一步深化。后来,随着个人住购房时代的来临,开发商也逐渐意识到环境景观是一个很重要的卖点,并把它作为品牌来炒作。这就带来了生态小区和绿色小区概念的流行,然而与此同时,许多开发商也利用购房者不成熟的消费心理,追求社区景观形态西洋化,带来了许多弊病。近来,住宅创新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达到"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求得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与融合。
2. 目前我国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我国居住区小区景观设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现存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2.1 功能性差
目前许多小区的园林景观,从设计到营造都未充分考虑"功能第一"的原则,而是侧重于外表的美观表现(多从促销的目的出发),使"景观"成为"仅观",参观的作用代替了园林参与性、共融性的功能和作用。
2.2 经济性差
一些小区的园林景观为追求表面的美观和气势以达到促销的目的,不惜重金追新求异,结果是加大了投资成本,增大了购房者的房款支出,同时也增大了后期的物业管理费用。
2.3 协调性差
目前"景观"在业内很受欢迎,园林景观风格迥异,多姿多彩,成了营造楼盘特色的重要手段。但有的楼盘因景观设计欠妥,定位不准,处理不当,使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难成一体,这种"分离"使得小区景观的整体效果较差。
2.4 缺乏个性
走进一些新开发的地产项目,总会感觉有似曾相识之感,原因之一便是小区园林景观缺乏个性,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克隆"和"模仿"的痕迹,你建个花架,我盖个亭子;你有个小桥流水,我有个跌水喷泉。而且部分景观设计公司为达到签单目的迁就客户需求,也使得景观设计得雷同化倾向日益突出。
3. 住宅小区绿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原则
为了更好的满足城市住宅小区各方面的要求,克服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秀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3.1 遵循天人合一原则
随着景观生态思想的发展,在规划设计住宅小区绿地景观时,首先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居学、社会学、美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重新认识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景观要素。例如地形、水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要始终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生物多样性。其次要从视觉景观形象、生态环境、大众行为方面,崇尚绿色;不仅要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创造回归自然,溶于自然的诗意天地,使住宅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是对美和情的追求。这样才能保证住宅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
3.2 注重人性化原则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做到人性化,就是一切要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应该在开发商商业运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整体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人的尺度,人的活动为出发点,追求一种优雅、放松、生态、安全并有强烈归属感的景观风貌。比如,现在的社区内经常有水池,如何使水景在干旱季节或冬季无水的情况下也能成为一种有功能的优美景观?济南的某些住宅小区就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如在浅水池底铺设卵石,形成自然驳岸。在无水期间,呈旱溪风貌,面积稍大的硬底水池在冬季作为旱冰场或舞池,起到体育娱乐功能。
3.3 体现生态化原则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还要追求生态化。所谓生态住宅区就是指:在保证社区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和维护社区内居民较好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均生态基区面积的居住社区。从规划、设计和施工的角度出发,生态居住区是指在居住区的建设中,通过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基区面积。学者们一致认为:生态居住区应该达到节能、节地、节约资源、节省材料、太阳能运用,无害化、减少废弃物、注重材料、能量和资源的重复运用和循环运用等要求。生态居住区的目的,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居住社区的设计和规划之中,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既是时展的产物,更是时展的需要。
3.4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住宅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地方,建筑风格多为现代建筑风格,各地区在建筑装饰上也强调要突出地方特色。绿化设计首先应该从这一大的前提出发,做到不同地域和建筑形式的小区绿化各具特色。特色是绿化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和对户外活动的要求不同,作出不同设计。由于北方四季分明,冬春风沙大,因此绿化首先从防护功能出发,充分考虑冬季防风,降低风速,防尘的效应;夏季应考虑通风,遮荫降温的作用,应以乔、灌、草为基本形式,并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楼间绿地应有足够的遮荫乔木。其次,为了方便居民的户外活动,在空间组织上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应通过绿化带等形式划分出若干大小不同的活动空间;在道路,小广场的安排上,还必须考虑日常生活上的行动方便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防灾及人员疏散问题,因此绿化种植不应阻碍交通。
3.5 经济实用原则
所谓"经济实用"就是说居住区的绿化设计应考虑以最适当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效益。
3.5.1 要善于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居住区毕竟不同于公园,绿化应以满足居民生活为主,给居民创造一个生态环境良好,有一定户外活动场地为宗旨。因此,应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根据已有的地形地貌,适当整理,没有必要大量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这也符合我国造园一向强调的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的优良传统。
3.5.2 适地适树
小区房屋建设,对原有土壤破坏极大,建筑垃圾往往就地掩埋,已经造成了原有城市土壤的贫瘠化。再者,居住区环境的日常管理水平也不可能像公园绿地那样高。因此应从较粗放的管理投入考虑,在树种选择上一定要以地方树种为主,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6 适度美化原则
园林绿地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是把自然美,生活美,建筑美,文学美综合为一体的艺术,同时它受时空及自然条件变化的制约。因此,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作品,必然明确立意(创意),因地制宜地形成特色,要符合一切完美艺术的构图基本规律。
4. 结束语
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在住宅商品化的今天,房地产开发商对小区环境日益重视。环境已成为住户购房首要考虑的与户型、区位同等重要的因素。环境景观设计已不再是简单的一个中心绿地加上宅前绿化,单纯满足绿地率就可以了。景观设计要配合小区规划、建筑风格与地产企业文化等来进行。
住房消费市场日趋成熟,人们对小区景观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集中观赏、休闲与实用性为一体的小区景观,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 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四大基本问题.景观设计[J]. 2004, 11.
[2] 白德樊,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3] 陈易, 自然之韵-生态居住社区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quality of landscape desig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Henan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关键词: 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策略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quality of educa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81-02
1 探究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繁荣发展,国家和民众的环境意识有了大幅度提高,园林景观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园林景观设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了解园林景观发展的整体轮廓、先进的设计理念,运用专业技能创造令人心旷神怡且宜居宜商的景观环境是每位从事园林景观设计教育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当前,我省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为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的质量,对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质园林景观设计人才。但是,园林景观设计在我国尚属于年轻学科,同时还面临着社会需求不断提高和变化,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专业书籍相对欠缺,教学方法老套,这是很多高校园林景观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园林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和我省城市文明的发展,再根据我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的要求,当前探究提高我省高校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 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陈旧 当前我省高校园林景观设计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园林景观设计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大纲落后、教学计划呆板,致使我省很多高校景观设计教学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满足不了人们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需求以及我省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需求。
2.2 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轨 当前的很多景观设计教学,过于重视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的应用,学生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中,遇到一些与课堂教学在理论上不一样的问题,就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那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很好地应用景观设计技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今园林景观设计大学生的就业。
2.3 教师业务素质不高 园林景观设计是建立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科学基础之上的学科,支撑它的学科领域涉及到工程、艺术、人文、自然等方方面面,部分高校园林景观设计教师不能够系统掌握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等专业的综合知识,只是停留在对单一学科理解的基础之上;同时,对中外园林景观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较为陌生,不能根据当前园林景观的发展动向进行创造性教学,导致学生对园林景观的认知程度比较落后,进而影响了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过于急功近利忽略生态性的设计思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逐步展开,城市群格局的规划、旅游景观资源的深度整合,生态区域的划分,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日趋加快,我省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增大,一些糟粕性的景观也浮出水面、景观作秀、景观堆砌、盲目强调个性景观、好大喜功的景观大都建立在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基础之上,甚至于园林景观的可持续设计背道而驰,如此急功近利的园林景观设计思想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策略
3.1 大胆引用国外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 世界上第一个园林景观专业诞生于哈佛大学,几乎同一时期麻省理工学院也相继开办了园林景观专业,它担负着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责任,它不仅有利于改善住房条件,改善城市和乡村设计还有利于创造、保护和增强人们感受自然、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机会,满足城市居民渴望欣赏并亲近大自然的需求,这是哈佛大学园林景观学科发展的最初理念,其理念对我省现阶段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指导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建设有很多可取之处。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标志,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绿色中原,是中原经济区生态建设的具体目标,同时.加强生态建设,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改善矿区生态和人居环境,推进城市环城防护林和生态水系建设,构建城市地区森林生态带,调节城市生态环境,推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建设和监管,构筑区域生态网络,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一直所强调的,这与国外园林景观学科发展理念的精髓之处不谋而合,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学科发展的理念应与其接轨,,更新思路,使其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我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的需求。
3.2 注重实践教学 园林景观设计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艺术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其理论知识比较多也比较繁琐。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践结合起来,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体会,加深对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的印象,促进学生对个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教师把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教学引入到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践中,课堂教学与园林景观设计实践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在理论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自由地进行穿行,学生在正确理解、把握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熟悉园林景观设计的各个环节,提高理论知识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实践技能。当学生走到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岗位时,当遇到设计上的问题,能够快速地解决实际问题。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位于河南平顶山叶县辛店镇的桐树庄村“徽派新农村”建设,就是河南城建学校的教师带领学生注重实践教学的成功案例,通过带领学生实地勘测,根绝当地地形,水体,植被,以及较为深厚的历史文脉,教师师和学生亲自到实际的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现场,目睹并设计“徽派建筑”在周围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空间关系,通过理论与现场实践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设计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关系。
3.3 善于创新,整合设计,打造复合型师资 整合设计的基础就是跨专业的基础。现在越来越多的园林景观项目不是单一规划专业、建筑专业、城市设计专业或者景观设计专业能够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谁起到主导角色?比如日本的六本木,它是一个高度整合的项目。这其中包括市政、建筑、景观、结构、交通设计等一系列的复杂的设计关系。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学习,对外交流,广猎知识,善于创新,学会整合,进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4 明确设计师职责,注重园林景观的可持续设计教育 设计师的本质工作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而设计。所以在园林景观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讲授设计师的职业道德,所有的园林景观设计都是在尽量减小生态破坏的基础之上而做的,任何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园林景观设计都是失败的设计,园林景观的自然性、生态性、保护性、乡土性,才是园林景观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属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一定要将其属性内涵传播到位,并通过具体设计案例进行科学有效地讲解,让学生融会在心,这一点对于提高我省高校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辛,李科.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 宜兴景观美学 “灵秀谨严”美 建议
一、引言
艺术产生是为弥补自然和人生的缺陷,它以诗意为最高境界,“审美需要不仅仅是欲望……还是审美理想,使人得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①因此,审美艺术的产生是为达到对现实的某种超越,也是为对审美理想的一种追求而产生。
景观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通常意义上的景观美学是研究景观美的构成和欣赏的一般性的应用性学科。
关于景观的分类不是绝对性的,而是具有相对性,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景观有所分类和定义,如从物质构成角度来进行分类等,这些对于景观美学研究都具有借鉴意义。从物质构成的角度,景观可以分为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
二、“灵秀谨严”美
(一)景观美学。
在研究景观美学之前,我们应明确两个概念,即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这可为下文进行的宜兴景观美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指客观自然界中的景物构成观赏的对象,自然界是广阔无垠的天地,具有极其丰富性,欣赏自然景观就是欣赏自然美,自然孕育着人类这一审美主体,同时人类不可抗拒自然法则。
2.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并非所有的人类文明,而实际上只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而且需要呈现出具象。“作为人文景观,它一定是直观的对象,即可以直接看到的具体形象”。②
(二)发生机制。
对于灵秀美与谨严美二者而言,除了与景观本身相关外,还表现出自身特有的审美发生机制特点。
1.韵律和谐式灵秀美,是指在审美方式上运用参差立体和对比律动的手法,表现韵律和谐的审美方式特点,以作为灵秀美在审美发生机制中的重要表现,即灵动韵律美。
2.主体意识式谨严美,是指在审美主体上体现主体精神和主体追求的主体意识特点,表现主体意识的审美主体特点,以作为谨严美在审美发生机制中的重要表现,即谨严文化美。
3.深度厚重式生命感,是指在审美表现上体现主体存在和客体生机的深度厚重特点,表现深度厚重的审美表现特点,以作为生命感在审美发生机制中的重要表现,即生命意识美,同时也为灵秀美在审美表现上提供了支持。
同时,这一美学观念的提出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即给在实际景观建设中的设计思想提供参考,对景观建设主题的打造有价值。
三、“灵秀美”典型性分析
(一)水:对比律动性、参差立体性和客体生机性。
对于宜兴的水来说,其主要表现在“水抱之水烘托”与“缎带之水贯穿”两方面。这也是水作为主要景观对于宜兴景观美学特色机制起的作用。
以下从水的对比律动性、参差立体性和客体生机性三方面对灵秀美机制形成的作用加以论述。
首先,从宏观和微观视野两个角度来体现对比律动性。具体而言,一是在宏观视野下紧实与虚空方面的对比;二是在微观视野下“直线”、“圆”和“波线”组成结果的律动和对审美主体审美感受的律动,即扩散与收缩之美。
其次,从位置错落和交杂体现参差立体性特点。
最后,综合作用下客体生机性特点与物我合一状态的显现。
(二)独特审美客体主导性特点的表现
具体说来,宜兴自然景观的独特特点及其在审美活动中主导性表现就是主体审美感受彻底性,以分析灵秀美的形成机制。具体表现为:一是审美情感上彻底的忘我性精神,二是审美表现上彻底的欲望性展现。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坡迫切、牵挂、牵念、挂念、回味等复杂的心理过程,那一封封书信切实地表现出了这位大文人对于宜兴山水的爱恋和爱惜之情,对于这位见惯了祖国各大壮丽河山的大文豪来说,能这样对一座小城市的山山水水加以爱怜和赞叹,也给这座城市增光添彩了。自然,这其中不仅是简单的爱恋,而且有一种念念不忘的思绪浸含于其中,是对事物的流连、不舍、疼爱的温柔情绪。这其中包括着瞬时的情感体验和永恒的情感回味。
四、“谨严美”典型性分析
(一)壶:空间结构感、社会文化认同感。
首先,空间结构感表现为茶壶雅致的造型感、富有动感的设计感和素面素心的本质特征这三方面。一是以茶壶雅致造型感为特点的空间结构感,二是以富有动感设计感为特点的空间结构感,三是以素面素心本质为特点的空间结构感。紫砂壶有着素面素心的本质特性。素面在于它的形状和外观。
其次,社会文化认同感表现为古朴的材料来源、朴素自然地反映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人雅趣性这三方面。一是以古朴的材料来源为特点的社会文化认同感。二是以朴素自然地反映社会实践活动为特点的社会文化认同感。紫砂壶的产生和由来是一定时期宜兴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反应。三是以文人雅趣性为特点的社会文化认同感。宜兴人崇尚茶道,讲究以茶会友、亲和礼让、清节励志的积极进取精神,追求自然清净、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和情趣。
(二)审美特征作用于审美环境的发生机制。
宜兴人文景观的研究有益于对景观建设的作用,从对它建立和保持审美环境机制来看可以对宜兴景观建设发挥实际作用。
1.严谨肃穆审美环境机制的建立。
宜兴人文景观严谨肃穆审美环境的审美需要,具体是指宜兴人作为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严谨机制的理想,从而形成自己的精神要求。
2.严谨肃穆审美环境机制的保持。
有意识地建立严谨肃穆审美环境的长效机制,从传统的继承入手。宜兴地灵人杰,虽然地域不广,人也不如其他地方多,但是,正是由于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幽闭和闲适,使得传统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总之,人文景观的发生机制对其典型性有着重要作用,而它因其特有的特点又具有相当的理论与实践作用。
五、“灵秀谨严”美多维性视野分析及景观设计建议
(一)“江山之助”关照下的主客体关系论。
1.物我和谐:客体生机感的表现。
“江山之助”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它表现的主要是作为优越地理环境的自然景观系统对于审美主体的文化、思想、情感的辅助作用,也融合了中国古代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哲学观。它承认“物”(即大自然)的客观存在有其自身规律,以及“物”对“心”(即作家主体意识)的决定作用。
对于宜兴自然景观的定义就是灵秀美。它既包含自然景观本身灵动特色,又包括物被主观情感投射后的特点,因为景观中的物不仅是纯自然中的物,而且是审美主体眼中的物,并与审美主体发生情感的回复流转,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
2.“心”的能动性。
“江山之助”认为,“心”(心即创作主体意识)有能动性,“心”决定作品主旨,江山会助其或哀或喜。这反映到艺术作品中也就是创作主体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追求在艺术作品中表达了主旨。
作为人文景观来说,更需要能展现其背后的深层次社会文化特点。
谨严性特点不仅体现在具体的人文景观传承机制中,而且体现在审美环境中,包括对于谨严的审美环境的需要,对于谨严的审美环境的理想,对于谨严的审美环境的审美趣味,以及保持谨严美的长效机制的形成,这些都是审美主体能动性,即形成谨严美人文景观特点的原因不仅仅是客观的环境。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关照下的主体性追求。
1.群体性气质的形成。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决定群体的气质性格和心理状态,对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有影响,对群体气质的形成,对群体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对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状况均有影响,还影响着人类迁移和分布。
长期以来宜兴地理环境幽闭与自给自足的特点,造就了宜兴人民独立却兼收并蓄的群体性气质,反映到对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就体现出严谨性特点。
2.地理基础对于严谨性维系的表现。
首先,幽闭和自给自足的地理环境。宜兴拥有较为幽闭和隔离的自给自足的地理环境。
其次,幽闭自足地理环境下安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一是宜兴有着安定的社会环境,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保持谨严美的传承,以宜兴望族为例,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文化传统,是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家族能不断发展的基本保证。二是宜兴具有谨严性思维传统和文化习惯。宜兴有着独特的思维传统和良好持续的心灵关照,而这些足以对宜兴景观美感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宜兴的教养、读书习惯、风俗习惯都是这一谨严性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灵秀谨严”式景观设计观。
“灵秀谨严”式景观设计观即在具体景观设计和建设时,以风格灵秀、造型灵秀、材料灵秀、主题灵秀等为特色的“灵秀迷你型屋顶庭园”来使灵秀主题得以体现,同时以“开放式谨严主题馆”为文化宣传依托,以展现“灵秀谨严”式景观设计观这一美学社会化概念。
1.“灵秀迷你型屋顶庭园”设计建议。
这一建议将灵秀美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具体特点即复合型绿化、竹庭园、茶庭园。
复合型绿化,即将中高型、乔木型、灌木型类特征绿色植物相交织穿插,形成四周环绕特色。以绿化为主要手段,环保为主要目的。
屋顶庭园的复合型绿化这一观念具有很多特点,如占地面积小,具有一定的私隐感、设计感和美感。
竹庭园,即以宜兴竹海之竹为主要材料,以竹海构造为主要参考,以竹海风格为主要设计导向。这是一种类似于植物主题为特点的庭园。
与竹庭园类似的还有茶庭园,茶庭园即以宜兴茶海之茶为主要材料,以茶海构造为主要参考,以茶海风格为主要设计导向的植物主题式庭园。
2.“开放式谨严主题馆”设计建议。
这一建议将谨严美和设计运用相结合。具体特点即开放式场馆、书法馆、绘画馆、综合艺术馆。
开放式场馆即将场地开放化、场馆四周开放化、周围建筑开放化和风格开放化,同时保持与场地衔接。
书法馆即以宜兴名人书法作品为内容,鼓励新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共同参与,定时定点开放,并时常进行书法比赛和交流类活动。
与书法馆类似的还有绘画馆,绘画馆即以宜兴名人绘画作品为主要内容,鼓励新画家和绘画爱好者共同参与,定时开放,并时常进行绘画比赛和交流类结活动。
还有综合艺术馆。综合艺术馆即以宜兴其他艺术为综合的主题馆,主要体现谨严性设计风格和设计特征,以综合性艺术视觉效果为主要形式特征,以展现宜兴人文精神和人文追求为主题。
六、结语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应该享受欢乐,正如我们慢慢走路,欣赏湖光山色,而不是行色匆匆,疾驰而过。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亲情、友情和爱情,也就是享受着欢乐;人们被创造的成就包围,也享受着快乐。
当人们沉醉在景观美中的时候,同样也享受着欢乐。景观,不是虚设的,它是为人而存在的,景观,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就宜兴景观美学“灵秀谨严”美特点的提出而言,本文不仅从美学上对宜兴景观作了一定研究和分析,而且对宜兴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新的成系统的建议,尤其是对展现设计观美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美学作为人文类学科的实际运用价值提出了新的思路,有利于美学学科和建筑学科共同发展和进步。
注释:
①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87.
②王长俊.景观美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4.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
[3]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5]周宪等编.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论文类:
[1]李明.城市环境景观美学价值与规划导向.北方经贸,2008,(7).
[2]陈增辉.景观设计的人文美学特征.艺海,2008,(4).
[3]胡洪明.紫砂文化的文化互动初探.江苏陶瓷,2008,(4).
学位论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