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在校个人总结

大学生在校个人总结

时间:2022-09-18 14:15: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在校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在校个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英课;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H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营造一个语言环境,让学生开口

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最大阻力就是他们自己的心理障碍。换句话说,就是缺乏自信或出于害羞,怕说错了被人家笑话。这里必须培养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氛围,解决学生课堂上开不了口的情况成为教师应做的首要事情。

我们常说学习如果有了动力,就能取得好成绩,而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肯定是有影响的( Harner,1983)。当他们对课堂教学失去信心时,就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于是笔者在教学中大胆尝试学生中心法,改变“照本宣科”地“满堂灌”的方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挤时间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所有的学生克服各种障碍,开口用英语讲话。例如:讲完《大学核心英语》读写课程的篇章后,经常在习题课上组织寓教于乐的语言游戏活动,目的在于营造一个语言环境,让学生开口说很简单的英语。游戏活动既给学生个人展示个性的机会,又要求人人有合作精神参加各种竞赛。学生们或编成组或配成对,在欢歌笑语中彼此了解,在友谊竞争中互相合作,师生打成一片,自然融洽。例如,可以组织语音游戏,(例略)使学生在游戏中各有所得,对将来参加英语讨论表达相对复杂的意思就不再胆怯了。

另外在课上不管说得好坏,只要张口练习,期末考试一定给多练习的学生加分。这样,原本紧张压抑的课堂气氛就变得轻松、愉快了,学生们一个接一个畅所欲言,真正做到开口说话的突破。

二、因材施教

大学学习英语课学生较多,性格各异,很难保证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游戏活动中来。做为英语教师应尽可能减少人多的负面效应。依学生的性格特点,经常把健谈的和缄默的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讨论不同的话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健谈的学生讨论一幅有关“Psychology In Life - Cancer”的画,而让缄默的学生讨论“If you have one million dollars,what do you want to do?”主题分配完后,分别给他们5~10分钟时间做准备,然后,要求各组派代表上台表演。钱是每个人共同关心的话题,较缄默的学生也对此夸夸其谈,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健谈的学生讨论有关“Psychology InLife - Cancer”的论题时,争先恐后地讲发生在身边的心理作用对生活的影响的事故。有一个很内向的学生边讲发生在自己家的故事,边流泪,全班同学为他难过,为之感动。各组发言之后,及时绐予评估,并鼓励学生逐渐养成用英语讲话的习惯。

三、口语练习法

(一)创立校园英语角,充分发挥外籍教师和英语教师的作用。

例如,某学院聘有数名外教,这本应对学生口语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大学英语课没有外教课,基于此原因,在校内建立起英语角,每周邀请外教来英语角与学生攀谈,为学生创立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同时鼓励学生与外教预约到他(她)家与其聊天,向他们学习,注意模仿,长期坚持不懈,必能收到效果。另外一个口语学习对象就是英语教师。在课上组织“Chitchat”节目,教师做节目主持人(host or hostess),每次选择不同的主题与学生用英语自由交谈,给学生适当的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机会。经过长时间口语练习后,学生口语水平提高很快。

(二)选择合适的精读课文,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英语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有助于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学思想和转变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传统角色。讲授《大学核心英语》读写教程时,采用讨论式教学形式,改变多年来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旧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就课文内容用英语(目的语)开展讨论。具体步骤如下:

1.准备阶段:①教师指定主要教学材料是《大学核心英语》读写课程A篇;②根据课文内容将全班分为八组,每组五人;③确定每个小组承担主讲的段落以及组内成员的分工。

2.自学、讨论和表述:①学生各自通读并钻研有关教学内容;②各自详细讨论本组主攻段落。这是教学中一个关键环节。它首先要求学生通过组内与组外,师生间的讨论或互相请教,确保正确理解所学内容;③根据组内分工,每个人在全班作主题发言;④每组分布几个中心问题,供其它小组讨论;⑤主讲组组员分散到全班其它各组,引导并参与讨论。

3.综述、评估和总结:①主讲组员回到本组汇总讨论情况和问题,推举代表在全班作综述汇报;②教师作点评、答疑、总结。

《大学核心英语》读写教程的A篇基本上按照上述教学过程一一进行。应该指出的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和默契的配合是这一教学过程得以存活和发展。个人学习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将阅读与口头表达结合起来,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实践及学习目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氛围之中,学生必须实现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转变。公开讲解,人人有份,这是一份极具挑战和刺激性的工作。为此,每位学生,不论其水平高低都必须去思考,去与同伴商量,去向教师请教或查询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个人亮相成为小组集体荣誉的组成部分,小组综合评分取决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内容话题之间的衔接,时间上的分配等一系列因素。这种评估方式将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组内成员相互出谋划策,互教互利,齐心做好衔接和配合,每位学生的个人自尊心、自信心和小组荣誉感十分自然地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和激励因素。

(三)模拟情景训练

模拟情景训练是英语课堂上经常使用的口语训练方法,教师总是努力使这些情景更加逼真,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想了一个既生动又形象的活动“For of Against”。

1.课程开始出一个主题: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能谈恋爱吗?

2.活动步骤;①学生们可以自由活动,为讨论主题做准备;②回到座位上,按他们所持观点分别记录下“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能谈恋爱”,“不能谈恋爱”。论点应该明确;③然后,让学生们讲关于“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是否可以谈恋爱?”的中立看法;④讨论十分钟后,一部分人讲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谈恋爱,另一部分人讲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可以谈恋爱。两种观点似乎都有道理;⑤接着,我向学生解释应该怎样即兴发言。我总结上述讨论及自己的看法,增加这些观点的深度。随后,从右边开始,一个学生接一个学生发言,直到又回到第一发言的学生。再继续进行第二圈、三圈的讨论,直到找出一个合乎逻辑的、总结性的评语。

最初活动开始时,我要求学生花几十秒钟思考自己听到的别人发言的要点,仅就前者的观点发表意见,提出赞成“For”与反对“Against”的意见。当一个学生的发言没有针对性时,其他学生总是渴望能总结前一个发言者说过的话并恰当评论。通过赞成“For”与反对“Against”的活动,使学生置于一个更具挑战的情景下。他们必须出自本能地应答,更重要的是,必须结合别人所讲的话组织并陈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在模拟情况训练中真正做到即兴发言,提高他们与人交际的能力。

第2篇

论文摘要:经过多轮的修改,在广大民众的无限期盼中,国家新医改方案终于出台,并将大学生医保纳入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畴。本文就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现状以及目前正在推行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作了阐述,并就目前该项政策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作了简要的分析。 

随着高等 教育 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招生规模显著扩大,到2007年,全国在校大学生已达到2300万人,其中包括计划内招生、计划外招生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等。而同时,近年来大学生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原来的公费医疗及学生平安险远远不能满足 治疗 的需要。我们在网上或身边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现许多贫困的大学生因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而发出求助,学校师生、社会团体以及媒体发起爱心捐助活动。大学生作为国家 发展 的栋梁,其健康状况、医疗保障状况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也正是基于此,今年两会后,经过多轮修改的新医改方案出台,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将大学生纳入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 

一、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直至新医改方案出台之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并没有被纳入实质性的社会保障范畴,医疗保障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学生的医疗费用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一)公费医疗 

根据劳动保障部的资料,目前我国公费医疗制度始建于1952年,从1953年起,大专院校在校学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经费由国家财政按照计划内招生人数向高校拨发一定数额的包干医疗费用,医疗补贴标准从1994年至今都是60元/年。这部分医疗补贴只针对高校计划内的学生,计划外学生(二级学院、扩招及高职高专招收)、自费生以及委培生则不能享受此补贴。由此可见,这种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窄,非计划内招生的学生一旦得了大病,医疗费用都得自己承担,而这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计划外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部分学生的医疗保障也越来越成问题。同时,这种医疗保险制度只对基本的医疗费用进行补偿,如常见处方药品,小额的医疗支出,门诊医疗费用等,存在保障范同小、水平低的问题。有人形象地将高校医疗机构比喻为“慈善机构”,渴了给点水,饿了给点饭,无法给予学生全面的医疗服务,对大学生的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 

(二)学生平安险(学平险) 

学生平安险是在校大学生可以购买的一种商业医疗保险。学平险包括死亡、残疾给付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对于大学生,患大病的风险越来越高,而原有的公费医疗保障并不能有效地化解这一风险,况且对于很大一部分非计划内的学生还不能享受公费医疗,所以,大学生购买商业健康险可以作为医疗保障的补充。但学平险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它是商业险而非社会保险,故要求学生在投保前身体必须是健康的,所以身患疾病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家庭的非健康学生是被排出在学平险之外的。其次,对于学平险,各个高校缴纳的保费一般是每年20~50元,保费低,但保障水平也低,最高赔偿额度一般在2-6万元之间,赔付能力有限,对于重大疾病更是杯水车薪。还有就是学生对学平险的具体条款并不是很清楚,在索赔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需要自行先垫付医药费,事后凭借费用发票、诊断证明及病历才能得到补偿,这也无异于“雨后送伞”,给贫困家庭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全民医保”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 

(一)“全民医保”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政策概述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全民医疗保障体系,鉴于大学生医疗保险存在的种种问题,经过长期的调研和研究,借着本次我国新医改方案出台的东风,2008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终于下发了《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被正式纳入全民医保的范畴。该《指导意见》主要提出了以下三点意见: 

1.基本原则:坚持自愿原则;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试点地区制定具体办法,对参保学生实行属地管理。 

2.主要政策:(1)参保范围。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科研院校(以下统称高校)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全日制研究生。(2)保障方式。大学生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按照属地原则通过参加学校所在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大学生按照当地规定缴费并享受相应待遇,待遇水平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鼓励大学生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按自愿原则,通过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途径,提高医疗保障水平。(3)资金筹措。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标准,按照当地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应标准执行。个人缴费原则上由大学生本人和家庭负担,有条件的高校可对其缴费给予补助。大学生参保所需政府补助资金,按照高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责安排。中央财政对地方所属高校学生按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办法给予补助。各地采取措施,对家庭 经济 困难大学生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及按规定应由其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通过医疗救助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系和社会慈善捐助等多种途径给予资助,切实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医疗费用负担。 

(二)“全民医保”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实施概况 

继《关于将大学生纳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颁发以来,各省市积极响应,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项实施细则。在浙江,《在杭高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9月1号起实施。具体措施为:9月1日起,在杭高校大学生(外国留学生除外)每年只需缴纳30元钱(学生个人每年缴纳30元,同级财政补贴90元),住院生大病的医疗费就能报销,报销比例在70%一80%,且没有设定最高支付限额,也就是说,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得了严重疾病,即便住院医药费花了l5万元或更多,统筹基金始终是他们的坚强依靠,费用至少能报销80%以上。这个办法的出台,意味着杭州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医保”。 

北京和沈阳两地对大学生医保t作也发出了量化通知:北京地区将把北京市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 教育 的全日制非在职非本市户籍的大学生,纳入到北京市医疗保险制度当中,标准与京籍学生相同。沈阳地区规定2009年级大学新生要100%参保,2008年级以前的在校大学生参保率不能低于40%。参保标准为:每人每年筹资80元,其中政府补助40元,个人缴纳40元,医保基金对每位参保大学生的年最高支付限额为l0万元,且该地区的参保学生在放假和实习期间都能享受医保。

经济 相对滞后的西北一带如陕西,根据当地经济情况,规定大学生医保的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不高于100元,其中,个人缴费不高于20元。且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当连续参保缴费。毕业后就业的,应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年限,可与其就业后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年限合并 计算 。同时指出,大学生在假期、实习、休学期间,可选择居住地或实习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部分,由统筹基金给予报销。大学生在校期问异地就医和转诊 治疗 ,按照高校所在市(区)城镇居民医保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 总结

将大学生纳入社会城镇居民医保范围的举措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正如本文所述,在这之前,与大学生医疗保险有关的是国家公费医疗制度和商业险学平险的补充。但是,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公费医疗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得了小病得不到报销,得了大病时报销的比例却又很小,加之此项制度只能报销一些特定的药品以及特定的 医院 ,在形式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未能享受公费医疗。学平险又由于是一种商业险,有在投保资格及理赔标准和程序上的种种弊端,大学生因此从中受惠有限。随着鸡肋似的“公费医疗”转变为社会医保,大学生虽然需要自己承担一部分费用,但是由此而来的方便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首先,社会医保覆盖范同广,保障高。该项政策惠及所有大学生,且没有象商业医疗保险那样的投保资格的审查,这给已经患病的大学生带来了春天的雨露;同时支付限额较高,甚至有些城市未设定支付限额,这对患严重疾病(如白血病等)的学生来说,无疑是生命的延续。其次,保费较低,基本上都在学生和家庭的承受范围之内,且确实有困难的还可申请其他途径的免交,真正惠及到了每人每户。再次,社会医保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它在时间的延续上和未来的受益方面都要比商业保险更加完善,更加有效。此外,由于社会医保还可和以后自己工作时间段内的医疗保险、退休后的医疗保障直接挂钩,这也是普通商业保险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第3篇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难,表面看是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的原因,实际上是企业与毕业生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错位。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学生就业力不足,才是出现这种错位的最主要原因。

大学生的就业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造成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出了问题,由于高校设置的专业或者课程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发展,大学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培养和指导,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高等院校来讲,在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各高校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二、对不动产学院的培养“成果”――毕业生在校经历与毕业后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自设立以来,紧密结合行业实际,确定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标。2006―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在学校各院系中名列前茅,学生的总体就业情况良好。仅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就接收了17位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该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能力强。

针对不动产学院2006―200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我们于去年进行了实地调研及抽样问卷调查。同时我们还对这些毕业生在校时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及辅导员进行了调研,考察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各方面表现,从中总结出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重要因素。观点如下:

(一) 成功就业的因素调查

在促使不动产学院毕业生成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实践能力占了很大比重,人际沟通以及创新能力也成了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指标。其次是专业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团队精神。而在学习成绩这一项上,只有一少部分同学选择。

(二) 大学期间最着重培养哪方面能力的调查

虽然排序有许多种,但是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排在最前的是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由此观之,态度决定一切,加强个人的实践、学习能力,积极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才是在实习实践最需要具备的素质,这正和不动产学院一直以来提倡的“谦虚做人,勤奋做事”相吻合。

(三) 大学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及这一经历对工作的影响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曾经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有45%选择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大培养和提高,有35%的毕业生认为从中学会了团队合作能力。可见,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四) 大学期间参加实习实践对工作有何影响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有78%的毕业生认为参加实习实践的经历使自己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学会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这表明,学院鼓励学生在重视课堂学习的同时,走出校门,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各行各业去实习实践,有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正确的。

(五) 正式工作后需要加强自身哪些能力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普遍认为需要加强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及自学能力,另外,组织、创新、沟通、应变等各方面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院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就注重这些方面能力的学习与培养。

总的来看,不动产学院毕业生专业能力较强,大部分都在房地产行业工作,房地产企业对该院毕业生比较接受。这说明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接触行业,积累经验有助于提高其就业力,进而获得企业的认可。

三、在对企业的调查中,我们针对“企业不愿意录取应届大学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类总结,归纳如下: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大学生在学校中的教育被称为温室教育方式,进入社会后,应变能力及上手能力比较差,吃苦精神也比较欠缺。

(二) 求职心态上有很大问题

不少大学生往往自视过高,自我定位不准,就业方向摇摆不定,心态浮躁,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的文化氛围中,对现状容易产生不满,对企业忠诚度较低。

(三) 应届大学生缺乏实操经验

在学校中学习的专业知识过于书本化且零碎,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高,欠缺实际指导性,专业深度上也达不到要求。企业更愿意录用一些有经验的专业性人才。

(四) 个人修养方面有问题

许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太注重对自身修养和气质的培养,职业道德修养以及为人处事能力不能达到企业标准。

通过调研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大学生毕业时就业力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的最重要因素。二是学习成绩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四、我们的思考与建议

一是大学生应珍惜在校期间的经历,发挥主动性,有意识的参加社会工作和实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相关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锻炼自己与人沟通和学习的能力,形成开朗的性格,这样将有利于毕业后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提高今后的生存质量,成就美好的人生。

二是高等院校必须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力。从不动产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高等院校必须首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增强可雇用性。通过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社会迫切需要的合格人才。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实践性教学,提倡和鼓励探究式教学,以实践和动手为主要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尽可能整合社会资源,创造条件,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在重视课堂学习的同时,走出校门,到企业去实习实践,使学生将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通过实习、调研、科研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同的岗位上认识自己,早日进行职业规划,确定奋斗目标,根据目标来不断充实、调整,在实践中有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就业安排上,按照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就业三兼顾的原则,毕业实习和就业直接挂钩,让学生早一点接触社会和企业,减少学生在单位的试用时间,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也提前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第4篇

为更好的拓宽高职学生未来就业空间,加强创业教育会为大学生就业拓宽较大途径。培养高职大学生创业思维是使学生具备创业能力的前提。创业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想创业意向到创业需要训练及准备的条件要很多。我们面对学生有可能是未来的成功企业家,在校期间不但要教他们学科知识同时也要培植他们成功的止标与理念。让学生在正确的指引下朝向未来成功的创业路不断迈近,不断探索有效途径为大学生创业做指引。

一、正确培养学生创业思维

对每一名大学生来说,面对就业与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都是一次巨大考验。着眼当下做一名有志青年,应当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有自己的职业理想,有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的创业梦。

明确创业目标。确立个人的创业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大而空思路不清晰不切实际。针对大学生建议从微小企业创立着手,规模过大可能会使自己陷入许多困境当中。结合自己身所学专业与特长做自己懂的能驾驭的这样在创业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创业者的个人目标与自己未来的企业发展目标要一致,为既定目标全程设计自己的创业规划并组织实施。

创业风险的遇见。项目选择,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创业;资金风险,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创办企业是创业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企业创办起来后,就必须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日常运作;缺少社会资源,企业创建初期需打开门路对外宣传等工作都需要调动社会资源,大学生在这方面会感到非常吃力。

创业前准备。在技能上准备,创业不是纸上谈兵。在创业前去企业实习,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社会资源储备,创业前可以先到相关行业领域工作一段时间,为自己日后的创业积累人脉;管理能力的学习,创业过程中需要具备,财务、营销、沟通、人员管理综合方面的管理能力。

大学生创业成功,要能具备创新事物理念、专业的培养课程体系支撑、管理和运营团队等多方面合力的结果,缺乏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创业失败。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

(一)建立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做好任何事都要有理论知识支撑。从理论到实践有一套较为完备的教育指导体系,为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理念。构建科学的教学课程体系,开设“创业管理”、“创意思维训练”、“组织领导力”、“合作与沟通”等课程;整合资源校企合作利用“双循环工学交替”的模式加强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带领学生经常总结归纳,在案例中指导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出现什么困难如何应对;并在专业领域知识技术上给予辅导,企业相关法律知识、财务管理能力、项目评判与投入等等,可结合ERP沙盘与市场营销沙盘进行真实模拟训练不断总结经验。

(二)进行“专业团队建设”人才培养

创业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管理类学科学生更具优势,他们天性活泼思维活跃。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可以拟定一个项目并来组建几支“西游模式”的团队进行训练;也可通过ERP沙盘大赛的形式来甄选出对企业谋划与运营管理有灵性的学生进行训练。协同招生就业等职能部门共同建立创业就业工作同机制,围绕创业教育为学生创业团队培养与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三)搭建创业平台

第5篇

[关键词]胜任力;营销专业;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7-0152-03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营销专业本科生在企业实践中胜任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营销专业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没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且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使得他们毕业后在企业实践中能力欠缺,不能胜任企业实践工作。

对营销专业本科生在社会实践中胜任力的研究,有利于营销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都能更好地找准方向,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使自己毕业后能更好地胜任企业的工作。

目前已有很多专家做过企业实践中营销专业大学生胜任力的相关研究,主要有罗云华、李黎明、刘光乾、罗刚毅、朱涛、刘长冬等知名学者,他们认为营销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实践中能力欠缺,提议学校应该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师资力量、注重营销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销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校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设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这些有利于营销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将根据企业实践中营销专业大学生胜任力的情况,通过某高校营销专业毕业生信息反馈平台,对近两年营销专业毕业生(正在从事营销工作)进行调查,构建营销专业本科生胜任力模型,以期为高校培养营销专业本科生提供方向性支持,也为在校大学生发展自身能力提供指导。

2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胜任力体系构建

本研究通过某高校营销专业毕业生信息反馈平台,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对近两年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35份,实收问卷101份,回收率74.8%。问卷采取开放式调研形式,主要涉及毕业生个人发展、工作匹配、领导期望、自我评价、晋升状况等方面,通过综合分析,我们构建了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胜任力体系,如下表所示:

人们对事物的构成、特征、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能够准确地把握并且提升组织的效率的能力。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个人或集体通过交易其创造的产品或价值,以获得所需之物,实现双赢或多赢的过程。

3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力分析

根据上表所示的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胜任力体系,本研究对各能力指标具体分析如下。

3.1认知能力

广义的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特征、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营销专业大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市场认知能力、营销认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等。它是通过营销专业大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对市场营销工作的深刻认知、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感知、对市场方向的深度把握等能力综合归纳而来的,它是营销专业大学生在企业实践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认知能力的培养可以使营销专业大学生较好地把握市场发展的动态,采用营销手段对市场状况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获得较为准确的市场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使市场变化发展与企业实际发展相结合的信息,这有利于营销专业大学生更加了解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以便提供可行的营销策划方案来应对企业在市场变化中的发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在企业实践工作中的胜任力,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如何培养营销专业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就大学生本身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与市场营销有关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对市场的理解能力,为市场调查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对市场进行调查、整理、分析等,不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洞察与分析能力,为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所处状况作出更好地判断。

就学校的教育体系而言,学校的培养应从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营销基本知识,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而且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他们到企业中去实习,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市场调查、产品推销、社区服务等,使学生能够接触企业,了解企业,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3.2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提高组织效率的能力,是管理者能够准确地把握,并且提升组织的效率的关键。营销专业大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管理能力主要包括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它是通过对营销专业大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人际沟通、团队建设、团队合作、组织开拓等能力综合而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实践性。

管理能力对营销专业大学生在企业实践中胜任力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它有利于营销专业大学生在实践中和工作人员友好相处,积极合作,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团队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它有利于促使营销专业大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效地控制和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处理好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从而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学生和学校两个层面叙述。从营销专业大学生层面来讲,一方面,在校期间不仅要努力学好有关课程,如管理学,企业管理等课程,还应该多研读有关管理方面的书籍,提高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演讲比赛、商务谈判等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从学校层面来讲。一方面,学校应开设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理论课程,如管理学,运筹学,企业管理等。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和演讲比赛、辩论赛、商务谈判等各大技能比赛,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学校也可以定期举行营销活动,如邀请营销方面的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更好地利用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3.3学习与创造能力

学习与创造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营销专业大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学习与创造能力主要包括自我提升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它是通过营销专业大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积极学习各种有关知识,提升自我,努力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具有创新才能等综合而来。

营销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学习与创造能力是营销专业大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基础能力,不断培养学习与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础。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就创新能力而言,它是通过对知识的摄取、整合加以运用,当发现问题时,积极探索,追求创新意识,这有利于提高对新思想、新技术的敏锐性,有利于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完善企业的市场环境。

营销专业大学生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升,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报纸、书籍等媒介,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关注市场动态的发展。从而提高自我修养,自我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在企业工作的实践中,要学会应对各种工作环境,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做事风格与处理问题的方法。

3.4营销能力

营销能力是指个人或集体通过交易其创造的产品或价值,以获得所需之物,实现双赢或多赢的过程。营销专业大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营销能力主要包括市场策划能力、销售能力、商务洽谈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等。它是通过整合营销策划,市场调查分析、市场规划等能力归纳而来,营销能力是营销专业大学生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工作技能。

营销能力的培养对营销专业大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状况,建立客户关系,并有效管理客户,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为企业带来实际利益,并为企业的发展蓝图提供基础性的信息和资料。如营销能力中的商务洽谈能力,它是企业彼此间有利害关系的双方或多方为寻求一致而进行洽谈、协商的行为,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目的是让双方或多方能满足各自的需要。对于如何培养营销专业大学生的营销能力,同样是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专业性的课程。

学校对营销专业的学生的培养一方面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选择理论体系基本成熟,覆盖面广的课程作为必修专业课程,如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等;另一方面,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要开设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加强大学生的实践锻炼,如营销策划、案例分析、推销学、商务谈判等。在学时安排上,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加案例分析、讨论、模拟操作等实验学时。鼓励学生参加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认证考试,实现理论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4结论

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法、电子问卷调查法,构建了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胜任力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认知能力是营销专业大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有利于营销专业大学生了解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以便提供可行的营销策划方案来应对市场环境中的不断变化,从而提高自己在企业实践工作中的胜任力。营销专业大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对市场的理解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在企业实践中的胜任力;管理能力对营销专业大学生在企业实践中胜任力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有利于营销专业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销专业大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学好专业课程,研读有关管理方面的书籍,提高理论知识、积极参加演讲比赛、商务谈判等活动,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学习与创造能力是营销专业大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基础能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营销专业大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工作的实践中培养学习创造能力,学会应对各种工作环境,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做事风格与处理问题的方法;营销能力是营销专业大学生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工作技能,它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状况,建立客户关系,并有效管理客户,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为企业带来实际利益。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参加资格认证考试等途径来培养营销能力。

对营销专业本科生胜任力的分析,为高校培养营销专业本科生提供了思路,也为营销本科生如何做好自身能力培养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徐长冬,于显辉.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北方经贸,2009(9).

第6篇

关键词: 德育工作 异常行为 干预 艺术院校 可行性研究

一、德育工作介入大学生异常行为干预的必要性

大多数教育者相信,大学生群体思想较单纯,在校生活学习较规律,发生异常行为的可能性不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乃至“95后”、“96后”的新一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校园生活中的主体。比起往届学生,现在的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更多、思想越发有个性和独立,但他们的人生观和心理素质还尚待健全,在人际关系相处中缺乏技巧,容易受到自身不良情绪和外界因素干扰。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疏导,则容易导致某些学生产生人格障碍,进而发展为病态心理,最终做出偏离和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所以,当今高校大学生异常行为的发生现状不容忽视。

面对现状,针对新一代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总结归纳出与其相适应的心理教育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当下应结合高校工作,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尝试性的心理疏导和道德教育,力图探寻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和调试方法,并努力从源头上总结出有效的健康情绪培养方式。

在帮助大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同时,德育教育也是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作为高校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构建始终离不开对于学生的培养,学生的道德体系教育是否完善,学生在校园中的生活和学习是否积极向上,学生相互之间的相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辅关系是否融洽等方面,都关系到学生在校的行为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成功,也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在未来大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后,在我国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化创作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加强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是当下艺术类院校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在平时的学习和创作中融合自己的艺术才能和创造力,并在作品创作中弘扬社会道德及基本价值观。

二、德育工作介入大学生异常行为干预的意义和作用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多为“90后”甚至“95后”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缺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是很明确,加上需要经常靠自己处理复杂事务和人际关系,遇到挫折后往往只看到自己在学习生活及与同学交往中的不足之处,甚至夸大自己的缺点,因此容易出现自我封闭、厌学情绪、自卑感、社交障碍、情绪不稳定等无法正确认知自我的情况,如果不及时从源头上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和干预,则极有可能让原有的小矛盾演变成大问题。

针对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可以通过德育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同时正确对待可能会迎来的挫折。具体可以通过让学生对自己的每一阶段学习成果进行及时总结,发现自己所擅长的方面、在某些不足之处取得的进步、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并记录在案,以便在下一阶段学习结束后进行横向比较。尤其对于部分自我封闭、自卑感情绪较明显的学生,应当鼓励其多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上都要经常给予关注,同时可以通过让其参加学生会、学校社团、学校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创造这些学生与外界沟通的机会,逐渐让他们摆脱心理阴影,重新投入正能量的大学生活中。

2.帮助大学生积极融入集体和社会。大学校园集体生活比起中学时期相对单调的生活来说更具有社会性、丰富性等特点,大学生自来到大学校园后,就不能像以前一样将自己圈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空间里,久而久之就会逐渐疏远与周围同学的关系,个人行为也不能及时得到别人的帮助和鼓励。相反大学集体生活中可以亲自感受到周围同学所带来的集体力量的强大,在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中,大家互相帮助,讨论各种棘手的问题,从中也可以体验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同时在集体中可以得到更多个体表现自我、认识自我的机会,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时,锻炼和培养他们一些将来社会活动中所必需的基本素养,造就他们良好的个性素质,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其他方面特长,为学校所组织的各类文体类、公益类活动出谋划策、添砖加瓦。这样不仅增强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和能力,而且无形中造就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有利于学生之间关系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日后他们能够在就业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团体打下坚实基础。

3.促进大学生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是关系到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大学生入校后,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德育教育,是帮助有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学生摆脱偏激、焦虑的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对当代社会认知能力和善恶辨别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艺术类院校里开展德育教育,不仅可以进行哲学理论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传统课程,而且可以让有能力的各专业学生自行组织类似心理健康漫画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区公益演出等形式的有关艺术类创作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尝试。通过这些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同时融合艺术类院校的特色。

第7篇

为全面学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讲话精神,进一步贯彻团中央、团省委有关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要求,帮助广大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做有知识、有文化、讲公德、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我校实际,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决定,在全校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版权所有

学习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学习教育(时间:3月20——4月2日)

各学院分团委(团总支)要以“八荣八耻”主题学习为载体,组织基层(班级)团支部通过个人自学、主题团课、国旗下讲话、主题队会、办板报等多种形式,针对在大学生中出现的追求时尚,喜欢另类,盲目崇拜,行为偏激,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张狂等一些不良倾向,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以团支部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团员为主体,组织广大在校大学生对“八荣八耻”的每一条进行认真学习,深入挖掘每一问题所包含的内容,要求做到有笔记、有学习体会。

第二阶段:主题征文、演讲活动(时间:4月3日——4月16日)

在学习教育的基础上,以基层团支部为单位通过开展辩论会、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谈他们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大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认识、自觉实践,逐步把“八荣八耻”内化为他们的行动指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各院分团委(团总支)在此基础上在全院团员青年中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活动,并选拔出部分优秀学生报校团委参加主题演讲比赛(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第三阶段:实践教育活动。(时间:4月17日——5月7日)

各院分团委(团总支)要通过“手拉手”、“青年志愿者”、“我与祖国共奋进”等主题活动,在实践中帮助树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广大在校大学生生动的道德实践,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使美好的思想道德在大学生中蔚然成风,在全社会发扬光大。

要求:

1、各院分团委(团总支)要充分认识此次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严密筹划、积极组织、认真落实;

2、要充分发挥好学院网站、宣传栏等宣传媒介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先进模范,充分发挥主要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对有特色的工作要做好认真安排,做好重点宣传;

3、5月中旬,各学院要对此次教育活动进行详细总结,并将总结材料于5月15日前报团委办公室,团委将对在此次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分团委、团支部以及先进个人进行集中表彰。

第8篇

[关键词] 上海市 普通高校 大学生 体育消费

随着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恢复招收第一批大学生伊始,截止到现在,我国普通高校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在校大学生数量逐年成倍增长,从而及时满足了因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急需相关人才的需求。在此大环境下,上海作为一个拥有丰富高校资源的大型都市,吸引了无数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由此,上海各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也逐年呈几何倍数的上升,占上海市人口总数的比例愈来愈高,勿容置疑高校大学生已是上海总人口中的一支庞大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一支庞大的消费大军。显然,就体育消费市场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因此,笔者试从探析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出发,以期由点及面、答疑解惑当前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诸多困境,为促进体育消费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内涵

1.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界定

根据研究对象的范畴,本文所指上海市普通高校主要是指上海市全日制普通高校,即在办学水平上至少要达到培养本科生的要求的学校,有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的资格,并且学校名称可在教育部网站上查询;在招生生源上要通过每年6月份、7月份的普通高考录取入学,读完专科或本科所有课程,经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而取得大专或本科学历资格。因此,依据上面对普通高校的界定,在概念上可以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简单地描述成,每年通过上海市春季和秋季高考并相应取得入学资格的在校就读大学生。

2.体育消费的概念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体育消费介于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结合的发展性和享受性的消费层次之间,在属性上应隶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是大学生们追求较高生活质量水平的一个有力体现。这样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概念便有多种界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在这里,基于不断总结积累过去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历经逐一探究体育消费之各种外显或内隐的结构要素和持续的系列判断,以及选择的过程,权且对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做如下大致定义:在校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和健身娱乐的需求而在体育活动方面所耗费的个人消费支出。这些消费支出不仅包括为进行体育健身而耗费的体育物质产品,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取得身心健康、获得美的享受而支出的体育劳务产品和体育信息产品的消费。

3.体育消费的分类

就具体的大学生体育消费来说,由于大多数大学生培养模式为全日制授课,经济上几乎完全依靠父母的资助来完成学业,本身属于“完全依赖型”的消费者,即不创造任何收入(除去极少数兼职者),这样,在消费模式上他们就与其他的消费群体自然而然的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关于体育消费的分类,许多看似可以向其他消费群体借鉴的所谓共识价值规范,还是随着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特异性而变得动态多元化,有鉴于此,本着研究目标旨在构建创新性理论为终极的思想,本文认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体育消费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实物型消费:包括购买运动服装、运动器材、小型体育用品等。(2)娱乐健身型消费:通过购买门票、体育锻炼卡等方式观看体育比赛、各种表演,参加各类体育培训班、俱乐部等的消费。(3)智力投资型消费:此类消费模式包括购买相关的体育杂志、音像品、书刊等明显提高体育有关知识、技能的消费。

二、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

1.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在体育消费市场中,消费动机是应用较广的单项指数,是指导行为去实现需要的内部力量。几乎无一例外,市场人员在推测某人的消费方式时总要了解其消费动机,因为一个人的消费目的直接影响了他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过程的各个方面。本次调查中,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多种多样,其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兴趣爱好,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1.3%、24.6%和19.2%,说明了目前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较分散,存在多元化现象。这意味着营销者在开发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时,没有一劳永逸的终极营销方案,对于他们来说,最后的办法是细分不同的大学生消费群体,比如研磨不同性别大学生消费目的与动机,努力找出体育消费差异之源,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通过在校园进行广告宣传,造成舆论,渐行转变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念,从而使其朝着营销者所期望的体育消费目标迈进。

2.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

统计结果表明,当前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不甚合理,大部分体育消费的内容集中于实物性消费和观赏性消费的初级阶段,并且在实物性消费和观赏性消费水平上也存在极大的差异,甚至呈现两个极端,数据统计显示,大学生中有79.3%的人体育消费用于购买运动服装鞋袜,其中男生人数多于女生,而仅有20.7%大学生选择购买门票观看各种大型的现场体育比赛或者体育表演等项目进行消费。这也与现场访谈调查结果相一致,从现场访谈结果看,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男生每年用于购买体育运动服装鞋袜的金额较大,且所购买服装品牌多为国际知名品牌,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美津浓,以及彪马等,消费总额远远超过国内其它城市同等大学生的消费额度,这可能一方面与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商业化程度非常高,人均消费水平较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上海的文化产业发达,当地大学生可供选择的观赏性娱乐项目繁多,相应地大大减少了选择体育娱乐项目的消费有密切的关系。

3.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支出

随着市场经济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不断撞击、“花钱买健康理念”的逐步深入、学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当前上海市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育消费支出幅度大大增加。据调查,多数大学生每月的可支配收入居于450元~900元之间,其中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支出多在120元~160元之间,占总消费支出的18%~27%。由此可知,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消费意识较强,但在体育消费意识上大学生的整体消费水平仍然不高,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4.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迥异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不同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在体育消费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对体育持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男女大学生在选择进行体育消费时,出现了较多的消费差异,甚至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消费方向,比如在体育运动器材方面的消费,男生比女生更喜欢强度大、力度大、技术性强的锻炼形式,所以在此消费上,男生要较女生投入的更多,而在一些偏重于内心情感体验和自身形象的体育消费,女生又比男生的投入多些。此外,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体育消费的过程中也有一定差别,一年级新生刚刚入校,对各种体育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购买力较强,投入的金钱相对较多,偏重于实用性的体育消费,二年级学生由于有一年级的消费基础,加上好奇心的逐渐消退,其消费水平有所下降,等到了三年级,消费水平有所提升,消费层次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此时的消费结构逐渐趋于理性,而进入四年级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更趋于稳定,但消费水平却与三年级时相差不大。

三、结论

第一,根据研究对象的范畴,本文所指上海市普通高校主要是指上海市全日制普通高校,即在办学水平上至少要达到培养本科生的要求的学校,有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的资格,并且学校名称可在教育部网站上查询;在招生生源上要通过每年6月份、7月份的普通高考录取入学,读完专科或本科所有课程,经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而取得大专或本科学历资格。

第二,体育消费是指在校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和健身娱乐的需求而在体育活动方面所耗费的个人消费支出。这些消费支出不仅包括为进行体育健身而耗费的体育物质产品,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取得身心健康、获得美的享受而支出的体育劳务产品和体育信息产品的消费。

第三,体育消费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实物型消费。(2)娱乐健身型消费。(3)智力投资型消费。

第四,本次调查中,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较分散,存在多元化现象;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不甚合理,大部分体育消费的内容集中于实物性消费和观赏性消费的初级阶段,并且在实物性消费和观赏性消费水平上也存在极大的差异,甚至呈现两个极端;大学生的消费意识较强,但在体育消费意识上大学生的整体消费水平仍然不高,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不同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在体育消费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校[EB/ OL]. baike.省略/view/1450985.htm

第9篇

关键词:带薪实习;意义;问题;对策

带薪实习,也称之为“合作教育”,是指高校与用人单位经协商后,安排大学生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假期)参与用人单位某些岗位的工作实习,以拓宽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简单讲,带薪实习就是大学生取得劳动报酬的学业实习,与大学通常教学安排的义务的课程实习是有区别的。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的目的是提供给他们各种形式的实践场景,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带薪实习是对大学生开展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有利于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价值系统,它内涵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要思想。大学生在带薪实习过程中逐渐提高的认知事物的能力、领悟到企业家艰苦创业的精神、员工爱岗敬业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的精神、劳动光荣等思想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意蕴。大学生带着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入机关、工厂、企业、餐饮行业体验劳动,运用知识,与人相处,了解他人与社会等行为本身就是在塑造科学的价值观。这一方面避免一味在课堂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来,让大学生们潜移默化的感染与认同。同时,大学生与单位员工零距离的接触,分享“老板”“管理者”“师傅”等的人生阅历与感悟,从而把书本的深奥的理论通过“工作对话”的方式融入到实践教育过程当中。通过数个寒暑假的带薪实习的磨练,持之以恒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会指引大学生成才与进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所需的人才。

2. 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目前一些大学生的共同弱点是“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综合能力不高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带薪实习活动,可以提高实践认知能力,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这是因为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的实践过程中涉及到与实习单位各种人、各种事情打交道,他们在与人相处,做各种事情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沟通能力、书面表达、电脑操作、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例如,实学生向车间师傅学习操作技能的过程,向党政干部学习公文写作的过程既是沟通能力的锻炼又是操作技能、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再如,安排到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既是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各种事务能力的锻炼,又是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动手能的提高。同时,在实习过程中也会让学生逐渐明白:做好平凡之事并非易事,它需要投入心智,做好简单的平凡的事情意义重大,这是为将来做好大事、重要事奠定坚实的基础。可见,大学生积极参与带薪实习意义深远,是锻炼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理想路径。

3. 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有利于缓解经济压力,丰富大学生活

当前,高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兼职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想法。而给他们提供带薪实习机会便满足了这个要求。既锻炼又能赚钱。一方面在工作体验中享受到劳动创造价值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通过获取报酬认可自己劳动的付出与收获。这种方式促进了大学生能力的提升,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特别是针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更是难得的机会。贫困家庭的学生则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既为自己解决生活费、甚至部分学费问题,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供了机会,同时又是利用假期,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参与社会实践锻炼,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于实践,增知识,长才干,丰富了大学生活。可以说,带薪实习是一些大学生喜欢选择的一种实践学习方式。

二、大学生在参与带薪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带薪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

笔者在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大学生对什么是社会实践?为什么参加社会实践?什么又是带薪实习等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甚至头脑中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认识模糊不清。认识不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主观随意性比较大,认为可有可无,可不参加也可参加。当然,学生的认识不到位,思想混乱,这跟学校的教育、教师的引导有一定的关系,亦或与用人单位在对学生安排的实习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关联。但是,反过来想想一些学生对实习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如:“实习啥?毕业后再说!”“高考整得我太累了,又去受罪,不干!”“那是学校没事给我们找的活儿。”“上网打游戏安逸,实习的事情与我无关!”“单位尽安排低贱的活儿让我做,丢人!”等等。看看这些学生消极的对待社会实践的态度,说明他们对社会实践及带薪实习就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艰苦创业精神的学习、学会做人做事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认识不够,目标不清,因而行动懈怠。这些现象不得不让我们的学校、社会要肩负起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及时纠正偏差的责任中来。

2.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素养存在差距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大学生,他们身上虽具备思维敏捷、独立性强、信息量大、主动展现自我等优点,但是,在现实的生活里,他们往往又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首先考虑自己,大局意识缺乏;他们生活阅历浅薄,判断是非、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一些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学,吃苦的经历少,心理抗挫力差,依赖性较强。这些特征,在他们参与带薪实习的过程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在我们与实习单位交流的过程中,常常都会收到实习单位反馈的一些信息。他们说,有些实习生在家可能太过宠爱,不能吃苦,不会做事,单位安排的简单的事情,一怕吃苦二怕做不来;有些实习生在工作期间,不遵守单位上下班规章制度,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我行我素,且上班期间不是认真做事而是无止境地上网、电话聊天,豪不顾及周围同事的影响,……等等这些情况都说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有待提高,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带薪实习活动的对策探析

1.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参与带薪实习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每年学生参与寒暑假的带薪实习活动中,我们通过座谈、走访了解到一些同学参与此项活动的热情是高涨的,积极的,主动的,但也一些同学思想观念未发生根本转变,认识不到参与社会实践对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文章前面也相应提及了在一些同学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的不良现象:不知晓参与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模糊不清,动机各异,导致他们参与带薪实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躲避,亦或中途“逃跑”等现象发生。作为学校有必要在学生参与带薪实习前利用校园广播、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媒体对大学生开展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实践观,围绕时代的主旋律,教育他们利用各种社会实践途径收获真知、增长才干。学校教师、辅导员利用课堂教学、周末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现实重要意义的教育与引导,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带薪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交流与总结,在全校、各学院展示一批优秀的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让更多的学生参观、欣赏与学习,潜移默化影响他们、感染他们,激发他们参与带薪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多渠道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顺利就业,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努力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除了自身自觉加强学习与提高之外,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开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从高校教学来讲,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减少实用性不强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增加更多的实践教学任务;从学生管理工作来讲,认真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实践活动。学校利用寝室管理、活动、讲座、竞赛、带薪实习等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让大学生真正明白,校内锻炼不是走过场,带薪实习、“三下乡”锻炼不是走过场,而是真真实实在锻炼和提高。包括带薪实习在内的社会实践锻炼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只有我们对学生参加各种实践锻炼做好充分培训与准备,在锻炼中,在实习的过程中随时对学生加强实践本领和为人处事艺术的指导,才能确保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确保大学生在学中做,座中学,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3.以生为本,密切关注学生的实习动态

大学生在校外单位实习时,接触到的是陌生的环境,遇到的是陌生的人和事,实习之初,可能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学校的指导教师或辅导老师就应多关注在外实习的同学,随时掌握学生的实习状况,通过走访、电话、网络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关心指导学生,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随时沟通与交流,对他们遇到的难题及时疏通与指导。同时提醒学生在带薪实习的过程中要多动脑筋,要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对不懂的问题,不熟悉的业务,放下面子,多向同事、师傅学习请教,力争让每个学生学有说获,学有所用。

4.引导学生做好带薪实习的总结与理论研究,使实践育人实效最大化

经验是富贵的财富。善于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不仅可以使一个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少弯路,少摔跟头,还可以大大缩短成功的进程,并且为后来者提供前车之鉴。带薪实习结束,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总结带薪实习经验,必要时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一是可以提高学生总结事物、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总结的经验和理论成果让低年级或以后进校的学生有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不走甚至少走弯路,在带薪实习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如此循环坚持下去,带薪实习中的规律性的东西让我们不断地总结与提高,无疑会逐渐深化师生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认识,如此反复,会让带薪实习活动形成规律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大学生在这项工程里不断进步与成长,是实践育人实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代征,汪露.大学生带薪实习应解决的问题及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张勇.论大学生带薪实习及其权益保障[J]. 高教探索,2008(2).

[3] 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

第10篇

本次调查问卷中所有的问题均非开放性问题,内容涉及所在高校的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学生服务、校园环境、教学条件及利用、学校社会风评等方面,级别分为6个:非常满意、满意、还可以、一般、不满意、极不满意。

为了使本次调查更具有代表性,笔者选择了四所国内普通高校,一所是工科院校,一所为综合类院校,一所为师范院校,另一所是经管类院校。具体对象是各校四个年级的本科生,具体样本情况如下表: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20份,每校180份,共回收700份,有效问卷620份,回收率97.2%,有效率为86.1%。

大学生对高校满意度的现状

由表中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所在学校教师的教学上的工作态度满意度普遍较高,而对教师们的教课水平、课程辅导、教学技巧及教材选择等方面满意度却相对较低。这表明大学生对教师学识水平与教学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对专业课教师们的课程辅导工作还不够满意。当前高校内大部分高水平教师专注于进行各项课题研究,形成了高职称教授不任教的现象,出现在课堂上的多为教学水平与经验都欠缺的青年教师,工作态度虽然认真负责,可课堂教学水平、教材选择方面明显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所在专业及管理人员素质满意度一般,对课程设置及实践实习管理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对于课程设置的不满主要源于大学生对于自身发展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希望尽可能地涉猎自身感兴趣的课程,因此,在设置课程时,高校课程管理部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对学生的要求。当今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使得学生对于实践机会越来越重视,所以高校相关部门应当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专业发展教育的同时,大力组织学校与社会企业单位的合作,以便为在校大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多数高校的辅导员由青年党员担任,与大学生在思想与审美趣味上都比较接近,因此大学生对于辅导员工作、班级评比、学生空间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而对学习风气、心理健康课外活动设置方面的满意度不足。近年来在高校平民化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各高校逐年扩招,使得高校内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直接表现就是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严重影响整体学风;多数学生课外太依赖网络,学校又没做到足够的引导教育及课外活动场馆不丰富,导致学生对课外活动设置的满意度不高;学生的增多,相互之间差别更多,就业压力过大,这些都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校内恶性事件的多次发生直接导致大学生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不高。

学生对于校园环境及校内设施的满意度

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对于所在学校自然环境的满意度在75%以上,对于学校人文环境及校内设施的满意度略有下降,但也近于70%,总体情况还是相当乐观的。这是因为,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均非常注重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及高水平人才的引进。诸多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使得学校自然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校内图书馆、自习室、资料室、网络、体育等各项文化设施的充实也极大丰富了校园的人文环境,总体来说,大学生对所属学校环境及校内设施方面有着较高的满意度。

当然,学校对于校内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以及超市、洗浴中心、供水中心、宿舍、食堂等学生学习、生活服务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投入,以保证大学生在校内的良好学习及生活条件。

学生对于学校社会评价的满意度

学生对于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也相对满意,满意率几乎达85%。在国家各项教育及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各大高校为了吸引生源,都在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社会影响力,加大学校文化宣传,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因此,总体而言,大学生对于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还是比较认可的。

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满意度的策略

健全专业化师资队伍,提高学校关键的教学实力。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当然是教学实力,学校的教师队伍直接决定着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校方的办学水平以及所教学生的整体素质。倡导教师在保持当前工作态度的前提下,加强当前任课教师教学技巧培训,提升教师的学识素养,鼓励教师多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效果;以建立“整体素质优秀、年龄专业结构科学、稳定性较高”的师资团队为目标,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

全面关注校内现有专业,促进各专业均衡发展。各高校还应当根据校内实际及学生需求,使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均衡合理。虽然不同高校的专业特色、文化特点不尽相同,但校方在对重点专业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应当全面关注其他专业,如艺术院校可以在非艺术专业加入艺术普及类课程的设置、理工院校增加非强项专业实验室仪器的投资等等,尽可能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合理分配校内资源,促进各专业均衡发展,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第11篇

关键词:创新 大学生就业 能力指导 就业困难

作者简介:雷树俊,女,1964.8,江苏淮安,大学本科,助理研究员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定义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基本定义一直众说纷纭,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综合各家之所说,概括如下,就业竞争力就是指个人在大学教育期间所获得的,寻找工作的能力优势,进行职业选择中,职业发展过程中较其他人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能打动用人单位,超越竞争对手。这些优势都是靠个人的人力资本和聘用单位的人力需求间的匹配中体现出来。毕业生在就业中找到符合自己目标并能满足自己才能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时必须要具备就业竞争力。就业核心竞争力中包括技能、管理、抗挫折能力、外语、计算机、团队协作能力等等。

总的来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大学生在校四年中通过自身努力,教师的教授过程中知识的积累,实践活动中的锻炼,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形成一种综合的就业、专业、工作素养。其次,高等院校自身的影响力以及社会声誉对毕业生所产生的效应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教学质量在社会中的知名度等等。最后就是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推动学生就业的管理工作对毕业生产生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毕业生信息传递以及就业技巧指导等方面。这三个层面对高校毕业生具有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在各项原因的调查中,其中实践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对毕业生到岗实践能力需求不断加强,各个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常常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重要审查条件,甚至作为录取的条件之一。很多单位不仅对实践经历要求严格,对在校期间的实践成果要求也相对严格,大学生若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这将成为学生求职路上的拦路虎。

在大学生就读高校的四年中,学生会经历基础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两个环节,虽然部分高校非常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应用,但还是存在一些完善的部分。其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就体现在认识程度较弱,长时间以来,理论教学占据半壁江山。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的基础理论性学习中,学校与教师都存在理论教学凸显学术性,而实践教学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环节,这样的错误认识就误导了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部分学校甚至时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即使高校教育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大部分高校还是将工作的中心放在学术科研工作中以及知识性的教学中,因此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放到日程上来,还有一些高校宣传口号做的十分响亮,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计划制定很完美,但是实施起来只停留在表面工作中。导致学生在高校期间了解专业技能、实践技能的途径少之又少。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只有通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实习作为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学校并没有把握好社会实践这一环节的设置。

校外实践活动的忽视,校内实习体系也不健全,这是现如今高校的现实情况。很多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中都提及实习教学环节,但时间非常短,仅仅有一个半月或者两个月的时间。部分高校也为了弥补学生在校外实践过程中的缺陷,而制定了校内模拟实践,增加实验的课时等等,但是这些在执行起来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就是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化,考核随意化。例如有些学科的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也分割了本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科的联系,这种知识体系的形成,难以适应跨国企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还存在一种现象,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师资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教师现有知识水平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只能让许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薄弱已经限制了高校实践教学的成果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究其原因,是社会发展迅速,而教师视野狭窄,教师在到高校工作后,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较少,无法了解学科前沿信息以及发展动态,对最新的技术成果了解甚少,更没有接触过先进的技术仪器。教师长时间将目光聚焦到理论能力的提升,而忽略到业务部门的实习锻炼的机会。学校的激励以及考评制度制度不够完善,教师没有继续深造的积极性。

二、 创新大学生就业能力指导工作,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相关举措。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情况已经显露出来,各高校面临如此严峻的问题,必须着手进行深入探究,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工作。在新时期,我国高校的教改工作的进行必须要与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相结合进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建立高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准确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命脉,了解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向,精确把握其发展规律,既要基于各高校自有特点以及办学特色,又要着眼于当前学校存在的就业问题,还需要探析学校以及专业长远发展的情况、课题。

1、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增加关注度,确保高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的就业工作必须要高度重视,这关系到毕业生的前途以及职业发展,关系到高校稳定、健康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供需的稳定发展。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教育部门、高校都需要高度重视高等学校的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在必要情况下确保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工作,让各高校的就业工作能力在足够的投入下顺利展开。高校要保障就就业指导工作资金充足,踏实的保障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并把民生工作有序的开展起来。不断完善毕业生的就业管理工作,消除那些不利因素,解决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不协调的因素。转变观念就业指导观念,由管理行政配置计划主导的模式转变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管理模式。

2、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完善工作体制。各高校要不断深化改革,通过在摸索中总结,在参观学习中进步,探寻出符合自身高校学情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机制。要改变院系依赖学校、依赖职能部门的就业指导工作局面,调动各院系的主动性,让院系自发的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开创院系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通过考核评估等方式将就业工作纳入到体系中。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调动全体师生的智慧群策群力创造就业氛围。要切实保障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支持、鼓励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事情,不断探索和创新,及时纠正与形势发展不和谐的方面,及时的改进和完善。在此过程中,要大胆的应用新机制,在合作与沟通中推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指导。另外,也要侧重研究政府教育部门对毕业生实施的优惠举措、创业教育、职业培训等等,加以研究并积极推广。

3、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开展工作,在总结中推进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指导工作的基础,理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任何实践工作都必须建立在理论指导上,盲目的开展实践工作而忽视理论指导都是不可行的,也只是暂时的发展,不可能让指导工作可持续进行。同样,就业指导工作理论的建立也必须出自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上,理论与实践结合是相辅相成的。就业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让教师们抽出实践进行总结,总结好的经验,推进不完善地方的改革。教师们在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力之前也要坚持理论学习,要用先进的理论知识与前沿的就业实践能力丰富指导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对于广大的在校学生来说,知识的取得大多来自书本,这就造成了很多高校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为此,学校应该加大投入,联系当地的企业单位,“学产”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场地、科目、设备、师资与技术支持,不断促进校企合作。 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能力水平。学生在学习阶段,学校应该不断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能力,同时,建立学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通“学研”通道,让学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利用学校与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强的特点,参与或建立于企业有关的项目。通过项目的立项、研发到实践来形成产学研的联动机制,使得企业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产学研体系的优势。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4、不能闭门造车,要积极借鉴他人经验,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和谐发展。如今各高校对就业率的重视程度已经逐步加大,但是必须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轻视就业质量。要通过积极开展评估活动来推动就业工作的发展,这些评估办法不能关门自己创造,必须要积极的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就业评估模式,全面的、客观的、先进的建立评估体系。严格制度的制约可以对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有个基本了解,这样考核和评估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力的完善。

5、大强对教师的就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创造良好工作氛围。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必须要秉承为一切为了学生服务,积极进取、勇于奉献的精神进行学习和深造,各高校要对这些教师不断鼓励和引导他们提升业务水平和自身能力。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程度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所以要定期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他们从知识、技能、业务等方面综合提升,并通过学校制定相关的评估方式来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消除那些工作中的不积极因素。引导教师快速成长,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进行就业能力指导。

6、高校应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善于利用和发挥市场体系的积极作用。就业趋势的严峻,警示着高校不能坐等用人单位上门招聘,而是积极的走出去,与用人单位联系,积极的开展市场调研活动,对用人单位进行分析,了解招聘需求,通过与用人单位联系将学校办学特色以及毕业生专业的特色宣传出去。同时,也要积极的与长期合作单位进行沟通,对用人单位邀请到校园进行宣讲,举办专场招聘会,也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但是,很多专场招聘会的效果并不明显,到招聘结束仍然有部分职位没有招到合适人才,也有大批量的毕业生没有找到岗位。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完善招聘会形式,面对这种现状,可以改变这种赶集式招聘模式,进行行业类招聘方式,这样不仅增加了招聘的机率,还为毕业生增强了招聘的针对性。积极利用信息化招聘方式,及时下发招聘信息。并不是所有用人单位的招聘规模都可以建立一次专场招聘会,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网上招聘平台,让更多的学生以最便捷、快速、高效的方式进行就业信息的查询与简历的投发。这样也为用人单位提升了招聘效率,这样不仅高校提升了就业率也更好的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吸收更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招聘。

7、通过完善产学研系统,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产学研”是一套完整的体系,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创业思维的全新人才,摸索出一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应该在机制与体制上进行创新。通过机制以及体制的改革,使得“产学研”能深入、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自身不断改革和努力的同时,政府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使“产学研”链条能够不断转动,扩大合作范围,开拓思维,让更多的大学生融入到社会和政府为他们提供的创业平台、就业平台。

综上所述,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指导工作,对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高校必须要从大学就业竞争力入手,根据各高校自身就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能力指导,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李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2]何静,武威.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郭宇刚.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其就业的可行性分析[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第12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创新;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我国已然进入了经济新常态中。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校扩招无疑能够为社会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但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毕业生过剩的问题。大学生创业是近十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为大学毕业生寻找了一个新的职业道路。基于此,加强对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经济新常态下影响大学生创新的因素

1.1 大学生自身因素

第一,大学生创业是一种实践性活动,需要创业的主体具有丰富的创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两个部分。其中,基础知识就是相关的法律、商业知识等,而专业知识就是创业相关专业方面的技术、技能等,主要集中在商法、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等方面。

第二,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就是创业主体的创业动机,如果没有较大的动机,对创业没有多大的渴望,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工作中。

第三,创业能力。创业者一般需要具有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等,同时在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同时经济发展形势饱和的形势下,很多大学生逐渐丧失了创业的信心,害怕失败。

第四,创业思维。具体包括系统思维、发散思维以及创新思维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良好的创业思维,才能将创办的产品或企业发扬光大,才能从中获取收益以及体现自身的价值。

1.2 政府因素

尽管现阶段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但是很多地方在政策落实方面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同时,很多地方对大学生创业,依然收取注册费用、相关的管理费用等,银行部门对大学生创业贷款也相对较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业。同时,大学生创业需要一定的资金,但是如果家庭不能够给予帮助,即使其具有创业的素质、能力、思维等,依然无法完成创业过程。

1.3 市场环境因素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尚未消除,给市场经济发展带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给大学生创业增加了难度。同时,市场环境混乱、市场经济机制不够完善等因素,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更加的谨慎,如果大学生创业没有坚定的信心,很容易在初次尝试失败后就退缩不前。加上大学生社会经验相对缺乏,市场观念不足,最初创建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容易就倒闭。

2.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方法与途径

2.1 出台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政府需要建立有效的创业体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与支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与法律保障。具体来说,对于大学生创业,不仅需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或免除大学生创业的注册资金,同时减免税务、工商等部门办理手续的相关费用,简化相关手续的程序等,给予大学生创业更多的鼓励。同时,大学生创业也是一种为社会、国家创造利润的事情,不仅需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经济、社会舆论等方面也需要给予更大的宽容,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2.2 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给予相关的教育援助

创新教育方式是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一,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对创业的过程及相关的注意事项掌握;第二,高校加强创业资质队伍建设,建立兼职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师团队,还可以邀请企业领导等为学生进行培训,开设讲座等,拉近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最后,在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开设案例教学,给学生更多创业的体验。

2.3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体系

资金往往是阻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缺少创业启动资金往往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帮助其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应该增加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的金融融资渠道,实现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相结合的创业资金支持体系。

2.4 鼓励学生开办真实企业,积累更多的经验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这也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社会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对企业的运营、管理等不够了解,降低了创业的成功率。因此,在学生在校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建企业,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业体验,帮助其积累更多的创业经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5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无论处于任何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基础所有的上层建筑只是无源之水。因此不管经济处于何种态势,个人的发展都取决于自己。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感、沟通能力,领导能力、洞察能力。目前我国已步入经济新常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这需要大学生要有自我推销意识,突出自身的优势,让社会认可,顺利完成推销自己的创业项目,实现创业成功之路。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进入了新常态中。同时在高校不断扩招过程中,虽然每年为社会输送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但是也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无疑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出路。大学生创业会受到个人因素、政府因素以及市场因素的影响,还需要不断的优化经济市场,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政策与经济辅助,不断的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能力,为大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