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重点建设工程论文

重点建设工程论文

时间:2022-04-27 13:4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重点建设工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重点建设工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学科建设; 问题; 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6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104- 02

对高校而言,学科建设是各项工作的基础、根本与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载体,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办学层次与社会声誉的必由之路。H校作为一所新组建的本科院校,加强学科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1 H校学科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H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目前,H校共有工、管、经、文、法、理六大学科门类,分属16个一级学科,设有16个教学院(系、部)及3个工程中心,在校本科生近25 000人,建有33个实验中心和157个实验室,其中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十一五”期间,H校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4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省六大人才高峰等人才项目5项,省级科技成果奖7项,市厅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学校始终依托特色学科,发挥行业优势,与企业走合作共赢之路。现已拥有康尼公司等6家股份制科技企业,在干线铁路和城市轻轨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具备了国际竞争的实力和水平,在机电工程、电力工程等成套技术与装备方面也具备了国内领先的竞争实力, 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余元。此外,学校还先后和国内外30多家知名企业签署协议,吸纳社会资金3.64亿元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这对H校学科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支撑作用。

2 H校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H校在组建本科院校后1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科建设从无到有,从自然生长到主动建设,从意识淡薄到逐渐增强,从整体实力较弱到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所新组建的本科学校,与历史较为悠久的兄弟本科院校相比,在学科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① 观念滞后,仍有一些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科建设意识淡漠,重视教学与专业建设,轻视科研与学科建设;② 学科队伍整体实力不强,缺乏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缺少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团队,部分学科的学术梯队出现断层现象;③ 学科研究方向凝练不够,难以形成明确的、稳定的研究方向;④ 学术氛围尚不浓厚,教师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少,学校举办重大学术会议少,教授国内外合作研究经历少,在各级学术组织中任职少,职位偏低;⑤ 学术研究水平不高,全校科研工作中,单兵作战、小打小闹多,兵团作战、联合攻坚少,缺乏高层次科研课题与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缺乏高水平科研成果,如高水平学术论文、有影响的学术专著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等;⑥ 学科的整体布局急待进一步整合与优化,与学科研究方向、学科研究团队相一致的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尚未真正形成,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不够,即使对一些已有的重点学科有较多经费支撑,但也存在使用绩效不高等问题。

3 H校学科建设的主要思路

3.1 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工程”。“筑基地,搭平台;凝方向,促优化;聚人才,组团队;出成果,彰特色;上层次,上水平”。实施“特色发展战略、错位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发展战略、依托发展战略”。坚持“统筹规划、区分层次、分步发展、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立足于为地方与行业经济发展急需服务;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3.2 学科建设基本原则

H校学科建设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各校学科之间存在差距,主因是师资队伍水平存在差距,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以及学术团队的培养与形成,这自始至终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充分参与。因此,以“教师为本”无疑是学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与着力点。二是要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学校人财物毕其功于一役,使其长足发展,最终带动全校整体学科水平的提高。三是立足于服务地方与行业经济发展原则。在H校,尤其要重视紧密结合地方与行业经济建设需要,加强应用学科建设,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使学科建设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力和更持久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四是系统性原则。学校必须将学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使其形成合力,以提高该项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4 H校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4.1 选好学科带头人,建设好学科团队

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学科学术团队的灵魂与核心,其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科发展的水平与特色,学校应采取超常规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充实重点与特色学科的力量,花大力气培养和引进能迅速提高H校学科水平的高层次人才,要建立一套“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优秀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对选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给予重点扶持,如提供国内外研修机会,鼓励与支持参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及高级别科研院所科研项目,提升学术层次,督促学科梯队开展经常性学术活动。其次,要改变当前科研工作中因“单兵作战”、“单打独斗”而导致无法承担重大研究项目的状况。科学的内在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渗透与融合,新学科与新领域不断产生,这就需要我们组建好学科团队,搭建好学科平台,开展多学科、跨学科合作,以集成优势,形成合力,提高效率,从而承担更重大、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并收获更高水平、更丰硕的科研成果。

4.2 构建好学科平台,营造好学科建设环境

一是要建设好硬件平台,包括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良好的研究工作环境。这既是承担高水平科研任务、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前提条件,也是吸引与稳定人才的关键。对H校而言,当前要搭建好大电力、大机电、大文科三大基本平台;要发挥原有优势与特色学科,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立若干个特色鲜明、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校级重点实验室与研究所,力争具有更多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已有省级重点实验室要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迈进;要与企业共建研究院,以集中学校在人才、科技与基础实验室条件方面的优势和企业在市场、研发和资金方面的优势,通过这个重要平台,校企共同遴选项目、优化资源、应用集成、孵化产品,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以进一步推动H校学科建设快速发展。二是要建设好软平台,包括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思路与先进理念,扎实作好学科有关制度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学科建设的新模式与新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为学科建设工作给予支持;要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且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高水平论文、专著、教材、科研项目获奖、鉴定、专利等成果给予奖励;要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学科建设氛围。

4.3 凝练好学科方向,打造特色优势学科

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H校学科建设必须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地方、行业进行长期有机融合,积极作为,为地方支柱产业与创新体系提供有效服务,以增强H校学科建设活力并形成优势与鲜明特色。结合H校实际情况,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时,要注重以下几点:①要充分预见到学科发展的趋势,瞄准机械、能源动力、电气、控制科学、材料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发展的前沿,促进学科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对H校学科发展从高端进行设计,给予优先建设与倾斜投入。②要切实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以现有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为基础,整合有限资源,凝练特色方向,形成3~5个体现行业特色、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学科群体。③要充分利用H校以工为主的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在大电力、大机电和大文科三大平台基础上,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3~5个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增强H校为社会和地区经济服务的能力。

4.4 加强科学研究,以项目带动学科发展

科研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学科建设的载体。由于H校是一所新组建的本科校,需要进一步浓厚学校科研氛围,强化教师科研意识,提升教师科研积极性。学校要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和发展思路,强化校级项目立项的指导性作用,充分发挥校级课题作为各级纵向课题预研项目的功能,使校级课题成为申报更高级别纵向课题的基础。积极培育学术团队承接研究项目的能力,认真研究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项目指南,努力提高项目申报水平,力争使H校在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计划和科技攻关项目上有所突破。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周边高校间的科技合作,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要进一步疏通信息交流渠道,完善组织运行机制,认真了解和把握地方与行业企业的科技需求,充分发挥H校应用型的特点与优势,获得更多来自企业的科技项目。同时,要密切跟踪宏观经济与产品技术发展方向,通过开展由政府或企业支持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与企业研究人员共同进行应用研究,直接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加强与企业的技术合作,在合作与服务中开展技术创新,锻炼学科队伍,提高学科水平,推动应用性学科发展。

4.5 健全学科建设体制,完善学科发展机制

一是要制定好学科建设规划,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学科建设规划要根据H校以工为主、“应用型”特点,紧密结合区域与行业发展需要来制定,并且学科建设规划中的学校目标、职能部门目标、二级院系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要衔接协调,形成整合一致、职责明确的目标系统。二是要制定科学的科研管理规定。如适当减轻学术骨干繁重的教学任务,可实行教学编制和科研编制两条路并行,构建良性循环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为不同需求的教师提供发展平台。又如完善科研管理、科技奖励与激励制度,如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经费配套奖励办法、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鼓励出版高水平论文、专著、译著,申报专利等,确保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健康有序开展。三是要建立健全学术队伍建设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全校教师积极投身学科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证学科建设各项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四是要制定好学科带头人遴选标准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激励、竞争与约束机制。重点建设优势学科,营造有利于学科带头人成长和学术梯队形成的工作环境,明确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个别重点建设学科试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对有利于学科发展的高水平论文、专著、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奖、兼职研究生导师等方面采取特殊的措施与政策,力求在相关指标方面有更多的收获,实现跨越式发展。五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以学科建设成果为目标的资源(人、财、物)投入机制和工作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实行“学科特区”政策,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政策,采取灵活自主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参照硕士点评审指标体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补强H校的弱项。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对重点建设学科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估一次,评估的结果作为学校学科建设规划、布局、资金投向及制定相应措施的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关键词:生态屏障;建设思路;保障条件

同志l999年视察内蒙古时指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这里的生态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因此一定要搞好”。由此可见,加快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当务之急,关系到内蒙古及其毗邻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大计,是利在当代、功及未来、惠及子孙的千秋伟业。

1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1.1内蒙古生态建设的成就

1.1.1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及法规

自1995年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决定》以来,内蒙古生态保护力度加大。《自然保护区实施办法》等有关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增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宏观调控,使生态环境建设步入法律化、制度化管理轨道。

1.1.2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重大成果

①全区大中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的执行率达到10o%。②“一控双达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内蒙古实现“一控双达标”的企业已达88%。③内蒙古环保“321工程”实施已取得了可喜成绩。④取缔和关闭了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十五”小企业3462家。

1.1.3生态环境建设成绩突出

(1)启动了一批绿色工程项目。从1996年开始,历时l5年,分三期实施,每期5年,项目内容包括呼、包、乌海3市煤烟污染治理;黄河干支流、辽河、永定河支流、珧儿河的污染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示范工程,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项目;生活垃圾处置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2)退耕还林还牧,实施草畜平衡,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3)完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近期目标。在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区建立10个特殊生态环境保护区,面积达23万,约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20%。

(4)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喜人成就。现在全区有87个各级各类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区从乡镇发展到旗县,从旗县发展到盟市。

(5)实施阴山北麓特殊功能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规划。

1.2内蒙古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不适当的开垦和耕作、森林过度采伐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原因,致使内蒙古的资源与环境在开发工程中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低,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明显加剧。

建筑垃圾

(1)土地退化问题。由于土地资源自身构成和所处自然环境限制以及开发利用不合理造成土地盐渍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现象非常严重,已成为全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问题。

(2)草原生态退化问题。目前草场退化非常严重,放牧半径0.5km范围内几乎成为裸地,放牧半径2.5km内的草原植被被牲畜不喜食的杂草类或有毒有害草占据优势。现在,全区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场已达2500多万hm2,占可利用草场的39.37%。

(3)森林生态问题。“重采轻育”、“集中过伐”,迹地更新和中幼林抚育速度慢。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鼠害得不到有效控制,造成原始森林面积锐减,林区植被遭到破坏,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导致洪水泛滥、水土流失,失去阻滞风沙危害的生态屏障作用,威胁内蒙古甚至整个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农田生态问题。内蒙古人均耕地面积远远高于全国水平,但是贫瘠土壤的比例很高。目前,全区有84O万hm(12600万亩)农田,其中213是中低产田,并且大多数是坡耕地。长期以来,农田生态环境质量也呈下降趋势。

(5)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问题。截至1996年,内蒙古已建成国有矿山569个,乡镇集体矿山3907个,个体矿山2298个,在矿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矿山用地中近91%的占地面积受到破坏,小型矿山企业对土地和矿山生态破坏更为严重。

(6)野生动植物资源濒临危机。内蒙古具有森林、草原、湖泊、沙漠等不同生物环境类型,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生长繁衍的地方,有的地区是珍贵稀缺动植物的生息地。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致使很多野生植物面临生存危机。

(7)水资源短缺,水体质量恶化。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京包铁路以北地区人畜饮水极为困难,大范围的地下水下降,导致地面沉降日趋严重。

水体恶化是内蒙古水资源又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内蒙古水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及农药、化肥使用等,污染的结果造成水体含盐量增加,消耗水生生物所需的溶解氧、水体高营养化、破坏水生生态平衡。

2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概念和建设思路

2.1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概念

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我们认为,生态屏障工程是立足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现状,运用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由众多类型的生态工程项目构成的一个复合带状生态系统,该系统可以保障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安全,促进本区域及更大范围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幅员辽阔,东西狭长,地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构建生态屏障工程的自然条件优越。我们认为,在东起大兴安岭东麓、西至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广阔区域内,随着生态条件的改变,可以建立起包括天然保护林工程建设、草原保护、水土流失沙化与风蚀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沙漠化控制在内的类型多样的生态工程,从而形成一道地跨“三北”、横贯内蒙古全境的绿色生态屏障。我们把关于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系列生态工程项目总称为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也可以把该工程理解为通过生态改善促进内蒙古及毗邻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防线。

2.2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建设思路

围绕建设中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总体目标,从夯实基础、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绿化战略高度出发,坚持突出重点、梯度实施、防治结合、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以区域建设战略重点为核心轴、八类生态建设区为外延面、十大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点。轴面结合、工程支撑,以优先重点建设的核心轴为突破口,向外分期逐步扩大生态建设区域范围,保证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最终全方位覆盖全区,从而构建成中国北方东西2400Km长绿色生态屏障。

(1)核心轴。六大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战略重点:大兴安岭森林保护区;科尔沁草原沙地主体区;浑善达克草原沙地极脆弱区;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农牧交错区;黄河中上游(内蒙古区段)风水侵蚀区;阿盟三洲两带封育治理区。六大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战略重点是内蒙古生态环境最脆弱和最具有特殊生态保护功能的区域。空间上东西延伸分布,构成内蒙古绿色生态屏障优先重点建设的核心轴,这对整个生态屏障建设最终全方位覆盖全区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2)外延面。八类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重点生态建设区:以保护天然林资源为主的大兴安岭林区;以保护草甸草原为主的呼伦贝尔沙地;以保护和治理典型草原退化、沙化,恢复草原生态为主的科尔沁沙地;以治理半荒漠草原退化、沙化,增加草原植被为主的浑善达克沙地;以治理风蚀、水蚀,防止荒漠化为主的阴山南北麓地区;以治理水土流失,减少人黄泥沙量为主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以保护现有旱生植被、控制荒漠化为主的阿拉善地区;环保重点治理区。八类生态建设区是根据自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地表植被条件和保护治理模式划分的,基本上涵盖了内蒙古从东到西不同的生态类型区和旗县行政区,具有全覆盖性质。这对于从整体上建立全区性的生态屏障系统,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3)依托点。十大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重点建设工程:以减少采伐,保护天然林资源为重点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合理规划利用天然草场为主的天然草场保护工程;以坡耕地退耕,退化、沙化草场退牧,还林还草为重点的退耕还林(草)工程;以重点旗县为建设单位的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以治理京津周边地区沙源为重点的防沙、治沙工程;以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重点的生态防护林工程;以治理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程;以城镇、流域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环保工程;以环境综合整治、土地复垦为重点的工程破坏区恢复工程;以自然保护区管护为重点的自然保护区工程。十大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重点建设工程是根据国家现行投资重点项目和利用外资项目在内蒙古的建设分布而提出的。它们是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支持依托条件。

内蒙古经济实力较弱,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又是跨时间、跨地域、以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因此,要保证十大工程顺利落实,必须借助国家投资和外资的支持,并结合自身的努力,完成生态屏障建设的艰巨任务。

3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保障条件

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构建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它的形成必须有全方位保障条件来支持,是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的具体体现。

3.1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政策法制保障体系

(1)加大现有关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实施力度,重视立法工作。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为先导,落实现有法律、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生态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除已出台的环境保护方面、生态建设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外,还要根据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急需制定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

(2)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政。生态屏障工程规划管理主体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健全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执法体系,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环保、生态建设法律法规,加强对破坏和污染环境、阻碍生态建设等行为的处罚,用法律准则来规范人们行为。

(3)推进有关生态屏障工程规划、政策、法律、法规教育的社会化,唤醒公众法律意识。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进行大力宣传,让全区群众了解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唤醒公众的法律意识。

3.2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管理保障

3.2.1.采用多种组织管理手段

(1)行政管理手段。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以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统抓统管,使规划在各个地区垂直落实,与各级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2)协调管理手段。生态屏障建设的实施要从投资、政策、法规、技术、组织等许多方面得到保证,它不仅是环保部门和企业的事,而且也是各级政府以至全社会的事,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调至关重要,是实现规划的重要组织保证。

(3)监督管理手段。首先,要形成法律监督管理子系统,其次,形成政府行政监督管理子系统,第三,形成大众监督管理子系统,包括群众监督管理,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管理。

3.2.2实行多种形式的目标管理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由于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需要建立相应的生态屏障工程管理机构。通过立法形式规定这种机构的体制、分工、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

(2)采用目标责任制和承包制,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承包生态屏障工程建设项目,允许和吸纳科技人员承包项目,增大科技含量,为生态屏障工程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持。同时,允许、鼓励、指导个人家庭以劳力、资金、技术等为股份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或承包,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3.2.3建立激励制度和管护制度

建立激励制度,一方面落实谁投入、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形成对广大志愿建设者的物质激励;另一方面对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放宽政策,进行政策激励;第三,通过树立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典型形成荣誉激励。在组织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建立管护制度,坚持建设管护并重,组建专门的管护队伍,实施立体管护。

3.3内蒙古生态屏障建设的资金保障

为确保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的实施,必须建立资金保障体系。从多方面挖掘潜力,拓宽资金流人渠道,对各项资金统筹安排,咨询国家有关资金管理办法,使各类项目资金尽可能地向生态建设方面倾斜。

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实施生态屏障建设投资是多渠道,是广义环境费用,需从生态建设费、城市建设费和污染防治透支和企业自筹多等方面筹集。同时要形成全社会共建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局面,国家、集体、个人、外资一起上,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多方位资金筹措体系。

(1)强化财务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投资效益。严格控制专项资金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急需项目工程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技术型生态保障工程规划向生态经济型生态屏障工程规划转化,形成自身造血系统。

(3)建立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基金。基金来源主要靠中央政府的投入,各级政府也要适当投入,还要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国民生产总值的异地国内比例作为基金的来源。另外,可以向国际组织、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筹集资金,使他们成为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实施基金的资助者或投资者。基金应由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和运作,管理机构人员应由金融、生态、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3.4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技术保障

(1)结合区域特点,推广应用生态建设技术。包括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治沙技术、盐渍化治理技术和水土保持技术等。

(2)加强环境保护技术支持与监督。要强化环境的监督管理;环境监测和信息科研工作要做到为环境管理服务;推广污染治理最佳实用技术,提高集中治理力度;启动环境技术监督管理技术系统;确定建设期内的主要技术政策路线和手段。

3.5内蒙古生态屏障建设的监测保障

确保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的监测系统应包括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咨询、监测机构。

信息系统由生态屏障管理机构中从事信息处理工作的部门、人员、设备共同组成。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决策支持系统将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某种决策问题,通过提供背景资料、协助明确问题、修改完善模型、列举可能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等方式为管理者、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在构建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后,还必须设立相应的咨询、监测机构,以对规划实施的效果及时评判,实现人机交流,为主管机构及大众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为决策者按实际需要局部变更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或直接对规划进行校正。

第3篇

关键词 :货物招标投标;信用体系;失信惩戒

招投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招投标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招标投标法》颁布实施以来,招标投标办法逐步被社会接受和认同,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取得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因惯性使然,在招标投标活动中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围标、串标、弄虚作假、中标后不兑现承诺等。这些现象归根结底反映出的都是企业的诚信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开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信用在市场中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因此,彰显和保证货物招投标的公平公正性,探讨建立货物招投标信用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南京货物招标投标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

1.南京货物招标投标信用体系建设是一种探索

2002年,南京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建设信用南京城,做诚信南京人”工作的意见》,提出通过加快诚信道德体系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务、商务和社会诚信建设。此后,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行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服务体系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建设工程、交通行业等由政府相关部门出具的信用评价结果已在招标投标中得到采用,对招投标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起到促进作用。但建设工程和交通工程招投标涉及的企业主要是本行业内的施工类企业,货物招标投标中更多的是制造商、零售(贸易)类企业,因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信用管理难度较大,目前还不具备全部进入招投标信用监管的条件。如果把这部分企业的信用全部纳入到招标投标信用管理体系中去,会有效扩大招投标企业信用管理范围,有利于提升整个招标投标市场企业信用度。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角度看,货物招投标体系只是冰山一角,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

2.南京建立货物招标投标信用体系条件具备

建立招标投标信用体系首先要有政策支持和保障。南京建设货物招标投标信用体系的政策保障条件已基本成熟。2007年9月,江苏省先后颁布实施了《江苏省企业信用征信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信用服务机构备案办法(试行)》《关于建设政府部门对企业失信行为联动惩戒机制的意见》,对全省行政区域内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使用及监督管理作出规范。强调要在各类招标项目中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把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报告作为信用信息,有效地降低了招标风险。

2013年省政府办公厅又颁发了《江苏省行政管理中实行信用报告信用承诺和信用审查的办法》《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等文件,要求行政机关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公用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方面实施信用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信用报告、信用承诺、信用审查等。信用管理制度对失信企业、企业法人失信行为等进行了分类并制定了惩戒措施。

2013 年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2013年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推进政府部门示范应用信用信息和产品,要求相关单位制定信用产品在工程(货物)项目招标投标中的应用措施,完善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并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期限。

3.南京货物招标投标市场呼唤信用体系建设

南京货物招标投标活动已开展多年

运行比较正常,但也存在不少问题。(1)货物招标投标活动中投诉投标人失信比重较大。对近10年货物招标投标投诉情况分析表明,投标人弄虚作假中标比例较高,约占总比例的20%。弄虚作假花样繁多,比如,在资格条件、检测报告、产品数据上弄虚作假;其中串标、围标最多,约占12%,包括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投标人之间串通投标或围标、投标人与机构串通投标。这还不含中标后不兑现承诺及未被发现曝光出来的中标项目。企业的失信行为不仅给国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招投标市场的正常发展,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更是对公平公正诚信底线的公开挑战。例如,投标人串通投标抬高标的额,使中标价比工程实际造价高出一倍甚至更多。在设备招标投标中一经发现利用假检测报告参与投标并中标,一定作取消中标资格处理,原项目需重新招标。这一过程不仅对其他投标单位造成不公平,重新招标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新形势下更需要研究如何加强货物招投标信用体系、行业诚信建设,严厉打击和制裁虚假和违法行为的方法和手段。

(2)企业期待公平竞争的招投标环境。由于失信成本较低,守信又得不到鼓励,许多企业竞相选择用失信行为来非法获取标的。不仅使严肃的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流于形式,非法获利也使企业在提高自身竞争力上失去动力。在经济学中这是一个低效率的纳什均衡。如果投标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的招投标市场中,都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选择,不惜失信甚至违法犯罪,最终陷入不讲信用的恶性循环中, 就会形成效率低下的纳什均衡[1]。绝大多数企业对弄虚作假和失信行为是不齿的,他们希望在一个公平公正、高效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凭自己的硬实力名正言顺地参与竞争并夺标,用自己的诚信行为演绎企业的精彩,提升企业的声誉,获取企业的正当利益。

(3)招标人希望选择信用良好的中标企业。招标人作为项目的发起者、设备材料的采购主体,不仅希望中标单位报价合理,更希望中标单位能按承诺供应高质量货物,并能享受到良好的售后服务。但在招标投标实践中,中标单位违约情况较普遍。有的甚至以低价中标,实际供货时以次充好或不履行当初的承诺。或中标后不践约而使标的重新招标。这么做不仅严重影响了招标项目质量、进度,也占用了招标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成本。近年来,招标人意识到考察了解投标企业信用状况的重要性,在招标项目资格、评标办法中增设了投标企业信用条件。但目前由于对投标企业信用没有权威评估标准,招标人设定的信用条件很不规范,甚至与《招标投标法》要求相悖。招标人希望能有规范的投标企业信用评估标准作参考判断依据,在诚实信用的招标投标环境获得双赢。

二、招标投标信用建设的尝试和探索

我国提出和推广信用建设较迟,目前在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上尚处于探索阶段,无完善的体系模式可借鉴。一些地区勇于尝试,积极探索,积累了较多实践经验。各地信用建设模式大体可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化模式两种。

1.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信用评价的主体为政府相关部门,比如,招投标监管部门、资质管理部门等。企业的信用等级由相关监督部门根据了解掌握的企业财务状况、业绩、从业人员、不良行为记录等作出综合评价。企业只能被动接受政府部门的信用评级结果,无法主动改变或提升自己的信用等级。在交易中,如果采购人在参与资格上设定了信用等级条件,未达此信用等级的企业将被拒之门外。这种模式以苏州市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比较典型。

主要做法是,由建设部门牵头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以建筑市场掌握的各方责任主体资质(资格)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建立信用档案管理系统;以网络监管系统为主要载体,建立信用信息记录系统;以“苏州市建设领域信用信息网”为窗口,建立信用信息系统。由苏州市招标办对招标机构公示考核结果,招标人将结果作为自选委托招标机构信用资料的参考依据。在投标资格审查阶段,苏州市招标办提供投标企业信用档案及财务状况、业绩、从业人员和不良行为记录,供招标人查询或咨询。

2.市场化模式

市场化模式信用评价的主体为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信息的采集、评价均由信用服务机构实现。该机构为招标人提供投标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在交易中投标企业需向信用服务机构购买信用调查报告或资信评级报告,采购人通过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调查报告或咨询评级报告了解对方的信用情况。政府部门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立法,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对征信、资信评级、信用交易等进行规范管理。浙江省的市场化模式比较典型。2008年,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用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共资源交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机构联合发出《关于在全省重点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应用企业信用报告的通知》,要求在全省重点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推行由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出具企业信用报告制度。实施五年来,行政区域内投标企业信用状况明显提升,AA级企业由原来的70%上升到79%,BBB以下的企业数量明显下降。

三、招标投标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招投标信用体系不够完善

政府主导模式的不足表现在:一是由于受行政成本因素影响,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收集企业资质、执行建设程序、投标、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工程造价计价、科技进步、建筑节能等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记录,综合评判企业的信用度和信用等级。所设定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不可能细化到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难免挂一漏万,影响企业信用评价的全面性。二是评价依据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公开的信息,对大部分没有公开记录的信息难以收集,对收集到的信息难以甄别,影响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三是这种模式忽略了项目业主对相关企业的主观评价。

市场化模式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政府部门监管和指导的滞后,市场信用服务机构以赢利为主要目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一些企业用金钱左右或影响无良机构评价和定级,信用评级报告质量和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2]。

2.信用服务市场需求与供给双重不足,迟滞了信用体系建设步伐

目前, 以信用服务机构为评价主体的市场模式下,企业不具有通过使用信用信息产品达到减少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意识。有些企业甚至盲目认为购买信用信息增加了成本。由于认识不足,导致社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不旺,限制了信用评价服务机构的发展。从信用服务供给上看, 国内有实力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的机构极少,信用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行业整体水平不高。信用服务机构没有能力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 从而难以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企业信用评价报告,影响了社会对信用产品的信任,陷入信用需求双方互相制约的恶性循环。

3.法规缺失,奖惩措施不能有效实施

对企业的不良行为,目前都只采用曝光、与资质资格升级挂钩、进行招投标的标前提示等手段予以惩戒。但这些措施在法律层面缺乏支持。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遏制市场各方主体的失信行为。行政监督机构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手段和措施,在企业隐私保护与信用信息曝光关系上,法律上还是一片空白,急需通过完善信用法律法规加以解决。

四、建设南京货物招标投标信用体系的实践

1.完善政策法规,落实监管责任

建设南京货物招标投标信用体系,需要完善的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在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3年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明确市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办公室(简称市货招办,下同)为“深化工程领域和招投标领域信用治理”的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和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出了《关于在全市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活动中实行企业信用报告制度的通知》,明确在全市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中实行企业信用报告制度,并由市货招办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和指导督查。2013年市货招办积极推进货物招投标的信用体系建设,在信用产品的应用、信用服务机构的管理、招标投标失信惩戒机制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招标投标实践。

2.建立信用评价标准,科学规范信用评价

要使社会全面、客观、便捷地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就必须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统一的评价标准。市货招办根据货物招标的实际情况和近年来的实践,建立了南京货物招投标领域信用评价标准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指标采集主要遵循四个原则:一是信用信息的有效期限原则,对采集的信用信息规定合理期限;二是信用信息的量化原则,能量化的全部量化;三是评价结果自动生成原则,采用数字化技术自动合成结果,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四是市场化原则,评价采用市场化模式,将最终的评判权交给市场。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信用评价标准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规范和引导了信用服务机构的信用评级工作。

3.加快引导和培育信用产品市场

信用产品市场的主体是招标人和参与竞标人,即信用产品的供求双方[3]。引导和培育市场的关键点在于满足双方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其中规范和管理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的信用服务行为至关重要。企业信用报告由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出具,这个服务机构必须按市货招办制定的投标企业信用评价指导标准,作为招标投标领域投标企业信用评级依据,统一评级内容和标准。同时又要按信用信息评价指标,收集投标企业的相关信用信息,以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完整性、权威性、合法性。

市货招办在引导和培育信用市场中的作用,一是为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提供企业信用评价的规范性文件。目前企业信用评价指导性标准已出台了材料设备制造类、批发零售(贸易)类、施工类三个行业标准,基本涵盖货物招标中可能涉及的各种企业类型。二是制定市场活动规则,管理市场交易行为。制定出台企业信用报告中信用等级标准,招标人可对照标准设定准入等级门槛。明确规定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中必须使用规范的信用报告,明确规定企业信用等级列入资格审查条件和评标因素等。同时,制定了对守信企业的激励机制,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招标中给予加分奖励,招标人可优先选择信用等级高的企业。

4.鼓励信用服务机构有序发展

我国信用制度建设起步较晚, 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也处于初始阶段,存在运作不够规范、信用评价标准杂乱、信用中介机构发展空间窄、定位不准确等诸多问题。信用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是培育信用市场的关键因素。南京货物招标投标信用体系建设中采取政府引导、吸引社会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育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对进入南京信用市场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做出须经有关部门备案;机构人员、资质、条件设施要达到专业化信用评级机构要求;信用服务企业自身的业务流程、信息采集、信用评级、信息、档案管理要符合相关管理要求;所出具的企业信用报告必须公示等准入前置条件规定。以规范准入条件、控制发展速度、有序推进发展形成信用服务业的良好竞争,鼓励发展高质量信用服务机构,提高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5.建立健全招标投标失信惩戒机制

货物招标投标活动中失信惩戒机制是保障活动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措施。市货招办在建立货物招标投标体系中,重视并建立完善的失信惩戒机制。通过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运用网络信息传播的独特优势,宣传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加大对严重失信行为的打击和惩戒力度,强化对重点项目和招标投标中突出问题和重点问题的信用监管。使失信行为个体间的矛盾上升为失信者与全社会的矛盾,依靠市场经济内生的力量,实现全社会对失信者的联防惩戒[4]。利用失信惩戒机制威慑失信者,使其提高失信成本,从而促使投标企业重视企业信用,规范企业信用行为,诚实参与招投标活动,促进公平、高效、诚信的招投标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易从艳.工程招投标诚信问题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

[2] 邹利.信用体系建设与信用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大庆社会科学,2008.

[3]孙鹏.我国建筑业信用体系规划[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4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现代化

ICT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它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1]。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外CALL(Computer Assistant Language Learning)、CMCT(Computer Mediated Teaching)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已非常先进,出现了CALL与语言习得、学习者变量、学习环境设计、以计算机为媒体的语言课堂教学设计、ICT与语言课程设计以及听说读写诸技能和学习认知的关系等方面的系统研究[2]。

而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在语言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发展也很迅速,从家教单机应用模式、语言实验室广播模式、多媒体辅助演示模式、网页浏览助学模式,一直到视频、音频点播等模式,远程课程教育模式等等,内容丰富,形式繁多。

为了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部于2000年向各省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针对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国际人才竞争的特点,教育部按照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01年又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这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纲领性文件,对提高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从高校英语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必要性、提高信息素养的可行性以及提高信息素养的策略等几个方面,论述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与其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3]。

一、高校英语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说,年轻一代的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教师竭尽全力,教师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于人类的未来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1993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传统意义上的受教育阶段的区分正变得模糊起来,今后,人的一生都将是学习时间。21世纪将赋予教育包括从童年到生命终止的所有活动,人将是一个终身受教育的过程。因此,对高校英语教师来说,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赶上信息社会的步伐,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学生。

而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教学水平,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美国社会学巨擘格林豪斯从人生不同年龄段职业生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出发,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职业准备阶段(0-18岁)、进入组织阶段(18-25岁)、职业生涯初期(25-40岁)、职业生涯中期(40-55岁)以及职业生涯后期(从55岁直至退休),并给出了每个阶段之中人们工作的主要内容。在职业生涯初期阶段,格林豪斯认为,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从而增长自己的职业技能,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并融入组织,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好准备。高校英语教师中的骨干成员大多处在25-40岁的年龄段,正是职业生涯中积累和发展个人才能的时期,这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的时期,高校英语教师必须做一个当代教育新技术的有效的学习者,才能实现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4]

二、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可行性

1.教师有提升信息素养的基本素质

绝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具备了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基本的信息素质,这说明他们绝大多数具备了较高的专业和职业文化素质,这为他们进一步提升信息素养奠定了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

2.高校师生具有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主观需求

为适应新时代要求,学生要求教师不但要善于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等教学媒体,而且要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培养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其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目前绝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信息素养对教师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性,间接反映了他们绝大多数渴望尽快掌握这种能力。

3.信息化的校园环境提供了培养保障

信息时代,组建信息化校园已成为当今高校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为大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与资源利用等都做出了全新的改革。同时,高校汇集了众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拥有大批经验丰富的信息专家,能够为高校英语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丰富的智力资源。

三、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

1.从外部环境来说,高校需要探索有效的培训方式,同时也要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探索有效的培养方式,就是要坚持专门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校际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长期学习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同时推动师生的互助合作、加强信息教育科研工作。而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则要求高校加快信息化校园建设、做好信息知识的宣传教育并且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主渠道作用,引进现代化的图书馆技术与设备、加强网络资源开发,实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唯有做好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工作,高校才能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内部因素方面来说,教师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要做好

第一,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的过程。信息是终身学习的关键部分,信息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学习能力的发展。高职英语教师只有坚持终身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思想,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利用最新的教学设备等,才能不断提高信息素养,推动专业发展。

第二,改变交往模式。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主体―客体”模式师生关系,开展交互式学习,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应针对课程具体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多媒体手段,加强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课型设计、媒体使用方面的现代化管理,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集成性、交互性、远程性特点,整合外语专业的课程结构。同时,以任务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指导框架设计课程,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目标,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创新教育,不仅加强自身的信息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做好基础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5]。

第三,高校英语教师需要加强与多媒体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多媒体教学已经基本覆盖了课堂,但英语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技术方面比较欠缺,而技术人员对英语知识本身了解不多,导致各自行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这就要求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加强英语教师与多媒体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两者的优势,推动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成功和发展。

3.高校应当构筑多元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忽视了对人的生命的重视、价值的关怀和心灵的关照,致使教学的功利化追求恶性膨胀,造成了人文精神的遮蔽。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带来了教学手段的更新,而且还带来了教学理念的革命。ICT整合模式下的教学过程应提供一切可供选择的支持手段和资源条件,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将此作为重要的指标参数。其中,在实验室建设指标(选型、配置、台套数、系统集成度、软件支持、设备兼容性、网络通达性、操作便捷性、运行稳定性等)、设备使用率指标(教师兴趣与投入、设备使用水平与效率、课程开出率等)、学生受益面指标(学生兴趣度、满意度评价与有效性评估)、教学研究成果(论文、研究报告、教改方案、实际开出课程、成果应用与推广范围)这四个方面,高校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充分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这也是高校从外部和内部对教师进行监督管理的必要手段[6]。

参考文献:

[1] 刘艳.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及培训的研究[D].中国人民第四军医大学,2005:53-66.

[2] 王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15.

[3] 邹扬德.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10-40.

[4] 谢守成,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D].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5篇

就自主创新与维护产业安全,谈几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主要讲三方面的观点:

第一,维护产业安全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值得关注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维护产业安全,对每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国家也不例外。但是,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而且经过实践证明,28年来的改革开放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们国家的对外贸易已居世界第三位,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比如,原煤、粗钢、水泥,还有一些主要农产品都居世界第一位。另外,在彩电、冰箱这些家用电器以及程控计算机、移动电话等方面也成为生产大国。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效。另一方面,在新的形势下确实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产业安全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比如在装备制造业领域,钢铁工业生产领域,造纸工业等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业安全的问题。

第二,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根本途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高度开放的国度里,要维护一个国家的产业安全,必须运用全球的视野、开放的思维。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建立预警体系,实施贸易救济等措施,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最根本的是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这方面,我国恰恰存在着很多的瓶颈。主要表现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我国的科学知识生产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比较小,国际科学论文产出仅占世界总量的4%。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只有日本、美国的1/3,韩国的1/4。一些关键技术装备长期依赖进口。比如,集成电路芯片有80%左右需要进口,70%左右的数控机床要依赖进口。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高技术产业规模虽然不小,但相当一部分是来料加工或来件装配,附加值比较低。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影响着我国的产业安全。要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必须提高自主能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通过发展来维护自己国家的产业安全。

第三,要维护产业安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突出“三个重点”、抓住“两个关键”。

“三个重点”就是增加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都非常重要,现在看来,最关键的还是要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两个关键”:

一是要继续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发展迅猛,而且互相交叉、融合,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势头日益强劲。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要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延伸,加快做强、继续做大高技术产业。

二是要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我们常常说,装备制造业是产业发展的“母机”,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也是增强自主创新的必然要求。我国装备制造业这些年虽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国际上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通过产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依托一些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建设工程,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根据产业技术发展的趋势,选择国内具备一定基础,产业关联度比较高,市场前景比较好的战略性、关键性的技术作为突破口,比如在造船、大型高效发电、高压输变电、冶金、石化、航空航天等领域,加强对外合作和消化吸收,提高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水平;还要大力调整装备制造业的结构。

第6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现状;措施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s important to enterprise's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This paper combine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project management, discusses how to do well in moder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urrent situa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

前言:施工管理指企业为了完成建筑产品的施工任务,从接受施工任务开始到工程交工验收为止的全过程中,围绕施工对象和施工现场进行的生产事务的组织管理工作。施工管理的任务是根据不同的工程对象、不同的工程特点、不同的施工条件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周密的分析研究.在施工过程中,合理的利用人力、物力,有效的使用时间和空间,采用较先进的施工方法,保证协调施工。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只有对建筑施工管理及项目管理现状进行透彻分析,才能对如何做好现代建设施工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1。建筑施工管理及项目管理现状分析1.1 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一,建筑市场管理制度不完善,建筑工程中有很多会存在重质量、轻安全、最低价、中标、包死价等问题。很多施工企业在中标后,可能会出现无法拿出多余的经费购置安全管理必要设备、器材、工具及宣传资料等,从而导致施工现场的混乱,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其二,工人自身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基层的建筑工人多为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差,法律意识薄弱,违章作业严重。其三,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虽然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了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但常不能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或生产一线;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得不到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大力支持而使管理薄弱化。其四,对重大危险源认识不足。重大危险源是指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且事故损失巨大的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1.2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弊端其一,部分企业不是从技工、材料、机设资源上运筹组合,而是靠行政命令或领导好感等关系进行运作,使得项目部工程开工,专业队、技工缺乏储备。另外,施工人数方面只关注人多,而忽略工人素质,致使常发生安全事故。其二,常会有注重租赁,而本单位机械设备却闲置的现象,这就造成资源固化,得不偿失。其三,在管理上不能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的情况,而出现重速度轻质量、急功近利等现象。

2 做好现代建设施工管理的措施

2.1 成本控制

该项目的建设,盈利的成功是一个重要指标。收入在施工单位竞标以后是相对固定的,而建设的成本可以控制的组织和管理。因此,成本控制是一个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开展成本控制,应注意以下原则:

2.1.1成本最低的原则。施工单位应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额。施工定额最低的要求,也应注意降低成本是合理的。施工定额还应根据一个固定的市场价格变化,经常地进行调整。

2.1.2 全面成本控制原则。成本控制方式是“三全”控制,即企业范围内,全面,全过程控制。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所有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和班组核算等等,每个人的责任是防止成本控制,但每个人都不管的现象。

2.1.3 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成本控制是从项目施工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在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实时响应成本控制,及时纠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及时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核算。

2.1.4 目标管理原则。项目建设施工开始前,应对工程造价控制应设定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就会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

2.1.5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各部门在在承担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并且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实行奖惩,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见到预期的效果。

2.2 进度控制

首先,编制进度计划应在全面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其次,确定计划工期。在正常情况下,施工单位将提供标底的招标时间表。施工单位应参照该工期,与他的能力,最大的和适当的资源部署,最终确定计划工期。再次,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编制完进度计划不是将它束之高阁,不按规划建设进行施工,而应按照所编制的进度计划对实际的建筑施工进行适时监控。

2.3 质量控制

2.3.1 人的控制。项目管理最困难的管理就是人的基本管理。首先是人的控制,选择合适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人的能力,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但它的变化应该是围绕一个基点变动的,这一点大家是不同的,选择的人天赋应该是比较高。基点的高低要求是不同的,因势利导,用好人。此外,应尽量做到一人多能,这样做将能够更有效地减少员工。其次,我们要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说穿了就是可以采取主动来的工作,主动出击,以发现和解决问题,每个人是不同,不同能力,不同爱好,不同的风格,即使同一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在这个集体中,如企业能得到员工的认可和支持,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有归属感等,使工作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商业利益。再次,绩效评价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调动能动性和绩效评估是做一项工作的两个手段。绩效评估所产生的效果比调动能动性是显著的,且绩效评估是索取,调动能动性是付出,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企业、每一个项目都忽略调动能动性而重视进行绩效评估的原因。人的控制,不能生搬硬套,应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2.3.2 材料控制。材料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从材料采购,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控制。目的是使材料控制在尽可能合理的项目上使用的建筑材料,减少损失。应根据施工合同要求,对材料进行采购,并且采购最经济的材料,同时应坚持“货比三家”,交易原则。

2.3.3 机械使用的控制。施工机械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施工机械的程序化操作。保证施工质量保证。建筑是一个非常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施工机械化工程机械化施工的大量的趋势。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节约建设成本和减少安全风险。

3 工程项目的验收

建设施工项目在竣工验收合格后,工程结算才开始。因此在施工工作结束后验收工作应尽快完成。有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验收过程相当缓慢,其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资料不齐全,到施工工作结束后才开始后补资料。工程数据必须是正常的档案,以及项目监测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接受检查,也就是说,施工验收工作应从工程项目开工就开始着手进行。此外,其关键在与:施工单位应与施工各建设主体单位、兄弟单位以及工程监督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只有通过验收,才能交付使用。作为核心单位建设施工单位,处理这种立体多维关系离不开沟通。因此,以确保建设工程,施工及验收的顺利进行。

4 工程项目的后期管理

施工验收后,建筑施工单位并不是就此结束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还应按合同要求继续执行该项目的保修义务,对该项目负责保修期内的维修。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建设单位应根据施工合同保修期,保修工作,保修检查后的组织建设的实施验收;第二,在保修范围内的项目,应立即组织修复,修复完成验收的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三,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施工方应组织相关建设单位进行有关施工现场咨询,提出保修方案后再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看来,工程项目后期的管理工作丝毫没有因为工程的完工而懈怠。一家建筑公司必须这样做,善始善终,不虎头蛇尾,它涉及到企业的声誉和社会竞争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一个好的项目的实现,从设计阶段到建成,需要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分不开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可谓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复杂管理过程,明确施工目标的同时,应强化施工管理力度。在进行项目的管理时应用系统的观点、系统的方法进行管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需要结合各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保质保安全地按时完成施工任务。

参考文献

[1]丁士昭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于立君 建筑企业常规管理[M].武汉: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7.

第7篇

关键词:淮南市 投资环境 SWOT分析 对策

1 投资环境分析的重要性

投资环境是投资赖以进行的前提,直接影响着投资效益。

投资环境,是指投资者进行生产投资时所面临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它既包括经济方面的,也包括自然、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和科技方面的。投资环境是各种条件和因素的一个综合体。对投资者来说,必须考察各国各地区不同的投资环境,把资金投向有利的环境中。对欢迎外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方面投资,以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繁荣本国本地经济。

影响和决定投资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政治因素。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地区,因为投资风险小,自然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市场因素。健全的市场、合理的价格体系、完善的市场结构与规模、良好的消费习惯等,都会对投资效益产生直接影响。三是资源因素。如资源的储量、开发水平、目前的利用状况等。四是交通运输通信因素。这是投资的循环和神经系统。五是资金因素。包括资金多少、来源、途径等。六是劳动力因素。主要是指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七是经营管理水平、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经营服务状况等。

招商引资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淮南市作为安徽的重要城市,国内的能源之城,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对淮南市投资环境进行SWOT分析。

2 淮南市投资环境的SWOT分析

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也可以用SWOT分析法对淮南市投资环境进行分析。

2.1 淮南市投资环境的优势分析

2.1.1 政策环境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吸引投资者投资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淮南市人民政府在积极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也在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序,制定了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为中外投资者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

2.1.2 自身基础与区位优势 良好的自身基础为淮南招商引资提供了坚实保障。作为国家14个亿吨煤基地和6个煤电基地之一的城市,淮南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煤炭探明储量153亿吨,远景储量444亿吨,是全国首个投产的亿吨煤基地。淮南着力形成以沿淮工业带、合淮工业走廊为主线,以现有的七个省级开发区为重点,以多园区为补充的“T”型产业布局。其中,舜耕山以南重点建设高新区和低碳区,舜耕山以北至淮河以南重点建设加工区和服务区,淮河以北重点建设重化工区。高新技术产业有所发展,循环经济成长良好,文化旅游业大有起色。淮南朝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方向迈进。

2.1.3 经济、社会、市场等宏观环境 从经济环境看,淮南市结合现有的产业基础及未来产业发展导向,制定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重点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公共安全、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今后淮南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从社会环境来看,目前淮南市已建立多个政务服务中心,为广大企业和市民办理各种证照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为经济建设开辟绿色通道,为优化淮南投资环境,促进转型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淮南市政府进一步提升政府效能,优化投资环境,一切从发展大局出发,从方便群众、有利于客商出发,以争创全市项目审批工作“手续最简、程序最少、时间最短、服务最优”为目标,着力打造服务效能型机关,扎实推进机关服务职能化。

从市场环境看,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举,也是提升经济综合实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保障。目前,淮南市正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即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引领和带动那些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意义重大,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2.2 淮南市投资环境的劣势分析

2.2.1 经济总量较小,第三产业比重不高 经济总量仍然偏小。淮南2013年GDP为819.4 亿元,在安徽省17个市中排名11位;财政实力不强,面对经济转型、城乡建设、环境改善、民生保障、公共服务提升及其它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资金缺口较大。

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5.63%下降到2010年的27.8%,下降了7.83个百分点。工业结构上,煤电工业比重大,其他工业比重小,全市煤电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6 年的35.4%提高到2010年的4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83%提高86.5%,形成了全市经济过于依赖煤电工业的局面。

2.2.2 环境承载压力大,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 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火力发电及粗放的经济发展,严重地威胁着城市生态环境安全;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地域的扩展,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及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物分散排放等对整个市域的水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然而,长期以来,淮南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污水处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淮南市政府正在进一步加快淮南市投资环境建设,转变以往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为集约型。

2.2.3 城矿乡差异明显,民生保障亟需完善 居民生活水平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2005年至2010年,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出5813元、7408元、8306元、8563元、9153元和9631元,呈逐年攀升之势。农村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改善。

2.3 淮南市投资环境的机会分析

2.3.1 国家战略机遇 “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有利于淮南推进投资环境建设。2003年,安徽省启动了“生态安徽”建设工程,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首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并于2004年将该工程列为省“861”行动计划六大工程之一。国家和安徽省强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行动,为淮南改善投资环境建设营造了浓烈的政策氛围。

2.3.2 区域发展机遇 淮南市距离合肥市、蚌埠市等都非常近,自身在工业、电力、交通、水利方面都具有优势,可以借皖江城市带之力、占合肥经济圈之机、拥合淮同城化之利,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促进淮南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4 淮南市投资环境的威胁分析

2.4.1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将持续增长,城市人口也将不断增加,“三大基地”与“六大产业”的发展,造成资源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产生量的持续攀升,加剧城市环境压力,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艰巨。

2.4.2 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增大 “十二五”节能减排压力对淮南投资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徽“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已明确,即:到2015年底,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碳排放强度下降1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7.2%,氨氮排放量削减9.9%,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6.1%,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9.8%。

首先,面对四项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减排的硬性约束,传统产业的排放、耗能、原料需求等方面将面临一定的挑战;其次,随着工程建设的总量和速度明显放缓,“十一五”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工程减排的空间也已经很小。

2.4.3 沉陷区综合治理难度日益加大 随着大批现代化高产矿井相继投产和先进煤炭开采技术的快速应用,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面积不断扩大。截止2013年底,全市采煤塌陷区面积约26.4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6.8%。从2011到2020年,全市需搬迁约42280户(约14.8万人)。因采煤导致地面农田和住房沉陷引发的矛盾日益加剧,影响了部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给社会平安、和谐稳定带来一定隐患,综合治理难度日益加大。

3 反思和对策

3.1 转变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程度;改革开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要创造一个开放的经济增长环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一种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做好优化投资环境工作。

3.2 改善政策 改善政策环境对优化投资环境起根本性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并统一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是通过制定高新技术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期限内减免高新技术方面的税收,鼓励对高新技术投资,为外来投资创造好的政策环境。要提供超前的法律服务,创造一个具有投资吸引力的法制环境;要提高行政部门办事效率,创造一个具有投资吸引力的体制环境。

3.3 加强领导,将淮南发展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宏观上把握淮南的发展方向,实行资源有偿、有限、有序开发的方针,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同时,要通过杠杆规范与整顿市场秩序,建立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和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促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4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多元化的产品、道路与快捷、方便、安全的交通体系有效结合,加强城镇和景区通道的快速化、景观化建设。在出租车、公交车、主要购物商店和餐厅等窗口服务行业,推行双语服务。完善路牌、交通标志、公交站牌等公共设施标牌的中英双语,实现图文标识无障碍。

通过SWOT方法对淮南市投资环境的分析,把淮南的优势展现给投资者,同时把淮南市所处的劣势解析出来,通过转化劣势为优势,打消投资者的顾虑。通过各种途径优化淮南市投资环境,这无疑对淮南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敦富.论资源与持续发展资源资产化、价格化[A].中国地理学会六届二次理事会学术论文[C],2008.

[2]杨皖苏,严鸿和.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2007(06).

[3]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7.03.30.

[4]丰年,吕森林.《淮南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项目报告.淮南市地质矿产局,2009.11.

[5]糖风林,王艳.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投资环境研究――以淮南市为例[J].当代经济,2009(03).

[6]张梅芬.转型期煤炭资源型城市投资环境评价研究[J].煤炭技术,2013(07).

第8篇

关键词: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145-06

商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的主阵地。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如何发挥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学科优势,与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和就业能力,达成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领会“推进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落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体目标,响应 “互联网+”行动计划,遵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坚持育人为本,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服务社会经济建设需要,进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将根据“现状问题对策措施效果”的思路,展开研究。

一、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国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工程管理专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1]。美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人才培养质量;(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3)强调人才培养特色;(4)完善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英国高等工程教育形成“夹层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年在校就读+1年工程实习+1年在校就读[2]。其优势在于:专业选修课范围广、科目多,专业方向自主选择,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英国高等学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共同构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终身培养体系[2]。总体上,发达国家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注重目标性、系统性与实践性,强调与行业协会、企业、项目单位合作。

(二)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模式、能力培养、培养特色、培养认证上。培养模式上:孙春玲等(2005、2008)探讨了专业协会介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终身教育模式的机制[3];任宏(2007、2009)提出工程管理专业的“四个平台”人才培养体系[4];2010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尹贻林等(2013)借鉴英国皇家工料测量师学会的经验,设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5];陈健等(2013)借鉴游戏的成就系统理念,创新工程管理人才教育模式[6];袁竞峰等(2014)创建“一体两翼”型核心能力结构,并提出人才培养途径[7]。能力培养上:方德斌等(2010)面向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构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8]; 王学通、杨秋波等(2011、2013)分析了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育人体系[9-10];刘颖等(2013)探讨了地方建筑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夹层制”实训教学模式创新[11];严玲等(2014)构建了国内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能力模型,提出工作坊实践教学建议[12]。培养特色上:王雪青等(2011)比较了教育部工程管理特色专业,提出应采用CDIO 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企业参与和教育国际化[13]。培养认证上:严玲等(2012)探讨了工程管理专业认证制度的作用机理与导入机制[14]。与国外比较,我国商科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差距: (1)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2)人才智能结构不够系统;(3)与企业、行业协会对接不够顺畅;(4)没有较好反映时代诉求。

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智能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关注政策导向、院校特色、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一是,我国正在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落实“互联网+”,校企应满足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新要求。二是,商科院校主要培养高级财政管理人才,应重视大商科背景下财务、项目等管理能力的养成。三是,人才培养主要以“就好业、创成业”为出路,应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培养更加适应转型升级的三型人才。四是,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应遵循“基本素养支撑,核心理念引领,关键能力导向”的思路。因此,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智能结构要求呈现“兴”型结构(如图1所示)。“兴”型人才是一种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一)素养支撑层

人才素养是人才的内在品质,有人才支撑作用。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既要反映“依法治国”、“互联网+”的时代诉求,也要满足“法治经济”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主要包括法律素养与信息素养。

1.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即认识和运用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的能力,包括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的知识、意识、观念及信仰等。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合同法》《物业法》《招标投标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房地产估价规范》《建设工程造价咨询规范》《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等法律法规。

2.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认识传统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运用它们的能力,包括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理解、认识及利用等。《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与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可行性研究、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和合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能实现决策过程、施工过程、运维过程等方面的互联化、集成化、数据化、智能化,了解建筑产业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态。

(二)理念引领层

人才理念是人才培养的宏观要求,有人才培养引领作用。本层主要包括系统思维、工程方法、创新精神、团队意识与实践能力等。

1.系统思维

对建筑工程管理具有整体、全局观念,考虑各部分间的联系与作用,重视建筑工程管理与外部环境间的物质、能源、信息等交换活动。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运用全局、关系、反馈等思维方法重点掌握项目可行性研究各指标、工程造价各部分、工程施工管理各环节以及物业管理各对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具备与管理方、业主方、施工方、监理方的沟通技能。

2.工程方法

以系统、集成的观点为统领,从建筑工程管理的宏观现象出发,结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综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操作,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预测、设计、实施和评估。由于建筑工程管理的复杂性与环境的不确定性,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系统工程分析、数理统计预测、工程经济分析、管理运筹控制等方法,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程式化、规范化、数量化、制度化。

3.创新精神

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新思维、新技术、新方式,对建筑工程管理行业进行管理创新、技术改造、制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新企业创建过程的商业模式、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物流管理、税务筹划、投融资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行业新发展。

4.团队意识

在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策划与实施中,懂得识别团队目标、定位团队角色、调整团队关系及促成团队任务。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与项目的复杂性,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在“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开放发展”的合作框架中,重点掌握团队组建、团队沟通、团队激励的本领,有效完成工作任务,达成工程管理目标。

5.实践能力

掌握图纸分析、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运营管理等建筑工程管理的方法、工具、技术。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以解决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重点掌握可行性研究、工程造价、工程施工管理、工程审计、物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实践技能。

(三)能力导向层

人才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有人才培养导向作用。本层主要包括识图绘图能力、算量计价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等。后两项能力是商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体现。

1.识图绘图能力

认识、理解、绘制各种建筑工程图纸的能力,包括掌握图纸的设计原理、构成元素、绘制手段等。建筑工程项目在形式上,表现为点、线、面、结构与材质的综合体,可通过一套纸质或电子的图纸以二维或三维的形式呈现。“看得懂图、绘得出图”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一项重要专业基础能力。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注重培养图形识别、分析能力。

2.算量计价能力

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工程量计算和价格概预算的能力。建筑工程项目组成结构复杂,分为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与分项工程等。建筑工程造价构成项目繁多,分为人工、机械、主材、辅材等。同时,各地区技术规范标准存在差异,算量计价方法也有不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利用专业软件进行算量计价的能力,尤其应培养图形、清单等算量计价能力。

3.项目管理能力

对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具有目标纷繁、人员众多、过程复杂、环境多变等特点,建设方、施工方与监理方需要利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有效管理工程项目,从而保障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与质量控制等目标的达成。计划、生产、验收、图档、合约、质量、安全等管理是重要内容。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利用专业软件管控投资、进度的能力。

三、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体系

根据 “兴”型人才的智能结构要求,通过目标、课程、内容、方法、考核、基地等环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导,以企业为依托”的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该培养体系,具有理论传授、技能锻炼、素养提升、思维训练、就业导向、创新强化、团队建设等职能。

(一)调整培养目标

“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体系旨在培养一批具有系统思维、工程方法、创新精神,强调团队合作,能适应建筑工程管理行业中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工作岗位需要的“会算账,善管理,懂法律,有技术”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

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加入公共基础课,将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管理运筹学、审计学加入学科共同课,增加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专业课的学时,设置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工程项目沙盘模拟等独立实验环节,进行房地产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项目估价、BIM认识与应用等课程设计,增加校企合作指导分量。

(三)改革教学内容

开设“名企名家”管理、技术类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建筑工程管理、技术、行业等方面的发展和趋势。增加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广泛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聘请企业一线人员进入第一课堂开展答疑解惑,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单位和工地现场观摩、学习、交流。

(四)创新教学方法

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学习。建立专业教育“双导师”制,从校企选拔一批在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理论知识丰富且专业技能高超的人员充实导师队伍。校企协作开发工程管理专业开放式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人员共用、数据共通。

(五)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学生可以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调研报告、设计报告、课程论文、实施方案等进行考核。课程考核主体多元化,授课教师考核学生理论知识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考核学生专业技能部分,侧重考核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

(六)加强基地建设

校企双向互动,以提效率、增效益、出效果为导向,在人员、资金、设备、设施、制度等方面共同投入,保障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建设。同时,注意两者功能定位,校内实训基地侧重单项专业技能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侧重综合专业技能提升,重点加强与工程管理行业协会、工程造价事务所、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房地产经营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工程审计事务所等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四、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措施

以 “兴”型人才智能结构为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培养体系为行动指南,具体培养措施如下。

(一)素养培养措施

法律素养培养措施:(1) 建筑工程管理行业协会的行政主管介绍建筑工程法律法规。(2) 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工程造价师、建造师、物业管理师讲解建筑工程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典型案例。(3) 工程审计事务所的行政主管、审计师介绍在行政诉讼、纠纷化解以及标准订立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信息素养培养措施:(1)信息技术行业协会、企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介绍新一代信息技术。(2)建筑工程管理行业相关协会、学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介绍BIM、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的典型应用。(3)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工程审计事务所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介绍所在企业推进BIM、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经验和教训。

以上两个方面的素养可以采用课程模块、专题讲座、观摩交流等形式培养。

(二)理念培养措施

系统思维培养措施:(1)在生产实习环节,组织学生进入建筑工地观摩,并与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岗位人员交流。(2)在专业实习环节,企业负责人、岗位导师、专业导师一起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企业观摩,了解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在可行性研究、工程概预算、工程施工管理、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操作实务。(3)在毕业设计环节,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各层级管理人员介绍工程管理实务。

工程方法培养措施:(1)校企分别抽调人员,共同出资开发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精品案例库,将其导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点掌握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的方法和技术。(2)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和在线研讨等介绍工程管理的方法和技术。(3)校企联合在工程造价、施工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进行工程技术中心申报、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精品课程开发、核心教材编写、软件技能认证、职业发展讲座、骨干师资培训等。

创新精神培养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管理者通过专题讲座、校企交流等介绍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存在的机遇和挑战。(2)成立教师工作室,在智慧工程管理、工程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工程投融资、工程风险评价与控制等方面申报与承担校企合作科研课题、工程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对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计入相应学分。(3)校企联合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大赛。

团队意识培养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管理者通过专题讲座宣讲激励团队合作的制度和措施。(2)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优秀管理或技术团队通过研讨会介绍团队合作的经验和教训。(3)利用暑假组建学生夏令营,深入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团队工作一线观摩学习,并开展正反辩论、素质拓展和集体游戏等活动。

实践能力培养措施:(1)校企联合在工程造价、施工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申报技能实验室、综合实训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并在实验操作、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校企双导师制。(2)组织学生到建筑工程管理企业进行跟班作业和顶岗实习,根据学生表现推荐就业岗位。(3)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生产实践与技术攻关,确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题目。

(三)能力培养措施

识图绘图能力培养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图纸设计与分析人员通过专题讲座进行技能传授与案例分析。(2)校企分别抽调专业骨干教师、工程管理核心人员,共同出资设计与开发建筑工程图纸数据库管理系统,将实际工程图纸导入专业课程教学中。(3)校企联合建设建筑手绘、建筑CAD等实验室,配置好绘图软件,邀请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图纸设计与分析人员进行实验指导。(4)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工程制图课程设计。

算量计价能力培养措施:(1)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通过专题讲座介绍工程算量计价。(2)事务所、企业的工程造价师通过专题讲座讲解《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各级各类《工程预算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并剖析典型案例。(3)校企联合建设工程算量与计价实验室,配置好应用软件,企业的工程造价师结合工程管理实践进行实验指导。(4)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工程项目估价课程设计。

项目管理能力培养措施:(1)工程项目管理协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通过专题讲座介绍工程项目管理。(2)建筑工程管理软件企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通过专题讲座介绍,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里,利用BIM、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智慧管理的思考和实践。(3)校企联合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与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和“互联网+”工程管理实验室,配置好应用软件,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结合工程管理实践进行实验指导。(4)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BIM认识与应用课程设计。

五、培养成效

湖南商学院于2009年开办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为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向为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成立以来,逐渐形成上述人才培养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成为省建筑节能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成员单位,成功申报“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成功申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50%以上获得一级建造师、工程造价师和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1人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长、省工程管理学会常务理事,1人为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已建立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工程造价与招投标等4个高标准专业实验实训室,获批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互联网+”工程管理综合实验平台,与广联达、斯维尔、鲁班软件等知名企业形成密切合作,建立6个校外实习基地,并联合开展横向研究,编制1项省级工法。三届毕业生中,完成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90人通过培训获得行业执业资格证书,40%以上进入中国建筑、中核建、中铁建等知名企业就业,就业相关度80%以上。

六、结语

文章针对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兴”型人才智能结构,设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对工程造价、施工管理、工程审计等人才的需求提出人才培养方案

,突显商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经管特色,强调基本素养、核心理念、关键能力的系统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在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胜任能力,促进学生、学校、企业的联动和共赢。

参考文献:

[1]王雪青,杨秋波.中美英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6):36-39.

[2]刘贵文,彭瑶,吴博.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49-51.

[3]孙春玲,尹贻林.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终身教育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41-144.

[4]任宏,晏永刚.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集成模式与教学体系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80-83.

[5]尹贻林,刘一格.应用型本科专业能力测评的探索与研究――以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1):89,119-123.

[6]陈健,孙雷,徐进英,陈天衡.借鉴成就系统理念的工程管理教育[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3):117-119.

[7]袁竞峰,李启明,杜静.高校工程管理一体两翼专业核心能力结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16-120.

[8]方德斌,黄本笑,殷永飞.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创能力培养教学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35-140.

[9]王学通,庞永师,禹奇才.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7-79.

[10]杨秋波,王雪青.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556-561.

[11]刘颖,刘亚臣,宋洁然,朱丹.“夹层制”实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沈阳建筑大学工程管理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3(3):83-86.

[12]严玲,闫金芹.应用型本科专业认证制度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以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4):80-88.

第9篇

关键词:冻土 路基 施工

前言:我国十二五期间大力开发西部,道路建设成为重点建设项目,但是西部地区多偏处高原、寒地,这些地区修路基临三大难题,第一冻害深,修路过程中易使路基发生紧缩,破坏路基的塑性,并且降低混凝土的结合性。第二昼夜温差大,高原地区由于受到水土和气候的影响,昼夜温差较大,极易对修建过程中的路基造成根本破坏。因此道路建设时其路基处理成为关键,本文从多年冻土地区的恶劣环境入手,以三种特殊路基设计为例,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1.冻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存在的问题

1.1高速公路路基出现质量硬比

在对高速公路路基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往往会遇见公路路基硬化的质量问题。通常情况下这种问题是由于冻害和混凝土之间的反应引起的。一旦形成路基质量硬化问题之后,则会让高速公路出现位移、陷落以及鼓胀等情况,严重时可能让高速公路导致二次损坏。因此,在对高速公路路基进行施工之前,应当考虑到这些问题,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施工方案,在混凝土以及其他路基材料配合比上认真仔细调配,使其达到配比要求,这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特殊地区路基腐蚀

在路基的铺设工程施工过程当中,低温、雨水侵蚀问题时成为了施工的主要难题,低温雨水的冲刷,对路基造成严重破坏。同时如果空气当中带有酸性物质,通过与雨水的中和,会造成酸雨的出现,如果强度是在强酸的范围内,会腐蚀路基,一来破坏沙石的粘结性,导致路基松散,在冻害、雨水、车辆行驶的综合作用下会诱发路基出现松散坑槽;二来路基混凝土中的石料多为碱性或中性石料,比如石灰岩石料在强酸的作用下会逐渐分解,丧失强度,在低温的状态下降低结合能力,从而降低路基结构的承载能力。总而言之,冻害、雨水对沥青路基或水泥路基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会破坏整个路基面层结构。

2多年冻土地区特殊路基的设计

2.1碎石、片块石路基

作为多孔介质的碎石路基,基于多孔介质中空气自然对流原理,其中的对流换热即气体流过碎石壁面时,由于气体和碎石表面的温度差所导致的热量交换现象。对流换热中,气体与碎石壁面必须直接接触,且导热和对流同时起作用。气体流动可以是由外部动力源(如风力)引起,也可能是由于冬季碎石层中的温度差异造成其中气体的密度差引起,它们分别对应为强制对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它利用空气的流动将天然冷量带入路基土体,使碎石路基温度场持续降低。一般挤压密实的土体之间主要的传热方式是热传导,但片、块体之间存在的不连续界面使得传热受到阻碍,其传热方式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当空隙率直径大于几毫米时,通过对流进行的传热迅速增加,成为传热的主要方式。碎、片石堆积体以其较大的空隙率和较强的自由对流,在寒季由于气温低于路基体内温度,形成路基外密度大的冷空气不断置换路基内密度小的热空气,不断发生冷量交换,在暖季却由于气温高于路基体内温度,仰制了对流热传导作用,产生热量屏蔽,其结果是有利于保护多年冻土,保持多年冻土上限稳定或促使多年冻土上限上升,从而达到保护冻土,保持路基稳定性的作用。。

2.2隔热层路基

冻土地区的温度对路基的伤害颇大,因此冻害地区多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材料(EPS)和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材料(XPS),这些材料有孔隙大、阻热效果好、导热系数小等特点,对于保护路基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材料即为沥青材料,但沥青材料也有缺点,在路基的沥青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冻害侵蚀问题时成为了施工的主要难题,冻害对沥青路面造成严重破坏。同时如果空气当中带有酸性物质,通过与雨水的中和,配合冻害会造成路基损坏的情况的出现,如果冻害强度是在低温的范围内,会腐蚀沥青路面,一来破坏沥青的粘结性,导致路面松散,在冻害、车辆行驶的综合作用下会诱发路面出现松散坑槽;二来沥青混凝土中的石料多为碱性或中性石料,比如石灰岩石料在强酸的作用下会逐渐分解,丧失强度,降低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总而言之,冻害对沥青路面或水泥路面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会破坏整个路面面层结构。因此从现代化技术角度来看更加趋向于使用沥青混凝土路基,关键就在于其行车舒适性更好,组热性更全面,防范路基变形效果更佳,因为水泥混凝土几乎没有塑性,使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必须要留伸缩缝,而且水泥混凝土的施工还需要设置施工缝,这些缝使得水泥混凝土的行车舒适度降低。(沥青混凝土塑性较好,不必设伸缩缝,也没有施工缝。)总的来说,相对于隔热路基,沥青砼的优点有以下几点:1.隔热层路基是一种弹-塑-粘性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它不需要设置施工缝和伸缩缝。2.路基有弹性,对于冻害的承载能力较强。

3遮阳板路基及施工技术研究

遮阳板路基路基本体施工过程与常规施工过程完全相同。按设计制作的遮阳板可在本区段道路工程全部完成后进行实施。要注意所设计遮阳板结构和质量,在实施时按要求坡度进行刷坡,做好边坡坡脚排水。

3.1存在的问题

试验观测表明:该调控措施效果显著,但受温差大、波动频繁、自然环境恶劣等影响,经历2~3个冬季、暖季的及平时昼夜间的气温循环,上述试验工程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损坏,试验工程骨架由于热胀冷缩作用,产生局部壳屈变形,相当部分面板不同程度都存在从铆钉处拉裂损坏的现象,在风力作用下,损坏进一步加剧。这说明在青藏高原高寒多年冻土地区,钢骨架结构温缩变形太大,不利于工程措施持久使用;当初试验工程设计骨架材质尺寸偏小,刚度和强度不够理想;面板锚固方式需要改进或整个结构形式有待改进。

3.2结构改进试验工程措施

采用的铝塑板、彩钢夹心板和铁皮材质的遮阳板钢骨架温缩变形较大,板材锚固易损坏,抗风能力较弱,铝塑板等抗老化能力较差,针对路基辐射调控措施的应用现状,本论文提出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对其结构进行优化。该预制混凝土构件,可以采用两种几何形状,即正方形或半圆形加圆弧组合结构。混凝土构件壁厚均为6cm,正方形混凝土构件内径50cm,半圆形混凝土构件内径6Ocm,圆弧混凝土构件内径为60cm,圆弧夹角为105°。

结束语:

冻土路基建设工程路基控制设计要点从管理角度上看,其建立规范化的控制监管制度,规范化的施工以及承建制度是要点之一;从技术角度上看,完善现有技术种类,新增技术项目,加强技术指导是要点之二;从建设角度上看,强化人文理念,丰富工程艺术效果,增强可调控性,是要点之三。综合来看,冻土路基建设工程并不仅在某一区域、某一局域,而是多元化的成综合性质的发展,因此控制设计要点时,也应当从整体范围着手,同时不能忽略细节。

参考文献:

[1]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青藏公路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地基稳定性研究[R].西安: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2006.

[2]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多年冻土地区公路成套技术研究[R].西安: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2006.

第10篇

摘要:文章在对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进行深入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基于.NET 技术,设计开发了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在线查询、编辑、修改、统计管理等操作。其开发主要包括服务器端的建立以及客户端应用程序和Web 端应用开发方面。该系统的特点是采用B/S 三层架构设计,提高了用户访问效率和系统数据处理能力。

关键词 :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NET 技术B/S 三层架构

1 研究背景

对于哈佛大学的办学方针,第23 任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曾经做过总结,指出“: 大学的荣誉,不是它的校舍和人数,而是它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质量。”而教师是培养优良人才的关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所学校要站住脚,首先教师要出色。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力量,因此需要对师资队伍加大建设、管理的力度,近年来,已成为各高校的一项重点建设工程。对教师的选拔、配备、培养、考核、聘任和奖惩等多个环节共同组成师资队伍的管理,其中加强教师的业务考核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组织开展好教师业务的考核工作,通常情况下需要建设教师业务档案。

然而,目前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现状很不乐观,主要表现在:意识淡薄,缺乏开放性;管理混乱,缺乏共享性;更新不及时,缺乏时效性;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现代化。再结合笔者在高校的工作经验,发现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产生一个设想,就是研究开发高效、安全、简便的管理系统。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对ASP.NET、SQL Server2005 数据库管理进行深入学习、研究,进一步研究、开发科学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

2 相关内涵界定

所谓教师业务档案,通常情况下是指教师个人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形成的各种材料记录,这种材料记录往往具有保存价值,通过这些材料记录可以进一步反映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等。

教师业务档案一方面可以真实地反映教师的个人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展现学校的整体素质、师资队伍结构和办学水平等,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职称评审、学校各项评估等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对于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来说,其用户类型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普通的教师和系统管理员。其中,教师的功能表现为:编辑、查询和修改本人的信息,同时可以对本人的登录密码进行修改。

对于系统管理员来说,其功能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具有教师的所有功能,另一方面能够查询、修改所有的用户数据,同时能够注册新用户,并且可以对用户进行删除操作等。

对于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来说,其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查询、输入和存储教师信息,并且教师可以添加、更新个人的信息,同时可以设定和修改密码;对于管理员来说,能够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删除、添加等操作。在设计方面,利用模块化方式对管理系统进行处理,将整个系统的各个功能划分为若干个模块,通过对模块进行开发和设计,完成系统的修改与更新,同时维护数据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添加、删除、更新、查询和打印相关数据的需要。根据需求分析该系统设计了以下功能模块(如图1):教师个人信息、任课信息、科技项目信息、论文信息、著作信息、社会兼职信息、学术团体兼职信息、国内进修学习信息、出国(境)学习工作信息、专家信息、教师教学工作量、教师业务考评信息、教师实践经历和管理工作信息。

4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基于B/S 体系结构,真正实现零客户端。采用浏览器/ 应用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的分层体系结构开发设计该系统,无需安装相应的客户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和管理。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与交互性,系统采用SQLServer 2005,对数据进行储存、检索和维护等管理。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同时能够容纳大量的专业知识,在安全性、准确性、运行速度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为客户端提供快速、稳定的运行环境。前台的开发工具选择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该开发语言由Microsoft 公司推出,并且基于.NET2.0 框架,这一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的战略性,Microsoft 公司所有的编程语言的开发环境被Visual Studio.NET 框架统一起来,并且可以创建、配置和运行Web 服务以及Windows 平台,可以很好地连接SQL Server 2005。它以构件化方式进行开发,统一了接口,并且访问简单、升级容易、易扩充等,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今IT 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传统的客户/ 服务器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B/S

(Browser/Server)模式的三层架构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严格的分层定义,首先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分解,将其分成相对简单的小分块,每一层只实现系统相应层的功能,相邻层对应的功能模块通过相互调用的方式完成层间的交

互,由接口完成信息的传递。系统功能利用三层架构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为系统提供一个可行性方案,对于程序设计人员来说,可以方便地将该方案转换为实现应用系统功能的B/S 模式,这一计算方式由传统的C/S 发展起来。对应于三层架构的多层结构,其含义是一样的,只是细节有所不同。三层分别是: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三层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通过访问数据库操作层提供的接口,业务逻辑层可以对数据库操作层进行访问,对于同样的数据库操作层来说,访问数据库访问层则是通过访问数据库访问层提供的接口来实现,对于客户端来说,通过界面层对业务逻辑层进行访问。在三层架构之间派生类去实现接口,对派生类的方法和属性进行调用,并且三层之间可以相互调用。

5 系统测试运行

系统部分功能运行图如下3-5 图。

6 结束语

借助当前流行的.NET技术开发设计该系统,同时结合C/S 架构和B/S架构,对高校教师业务档案实现现代化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我们要不断完善教师业务档案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挖掘其应用价值,使其在高职院校各项工作中真正充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解红.基于三层架构与Web 服务的教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0.

[2]王进.B/S 模式下的三层架构模式[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1,10(3).

[3]赵连丰.高校教师业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2(04).

[4]达列雄.基于B&C/S 双架构的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J].软件导刊,2012,11(7).

第11篇

她植根于沃野千里的松辽大地,成长于底蕴深厚的长春大学,秉承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踏着时代的节拍,励精图治,奋发进取。

十三载砥砺耕耘,十三载风雨兼程。截至2013年,学院已拥有文、经、管、工、理、艺六大学科门类,36个本科专业。现有教师560人,其中教授119人,副教授12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3%;具有博士学位的33人、硕士学位的32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9%,在校学生一万余人。

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并正式更名为长春光华学院,一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型大学拔地而起,岿然屹立。

一、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办学投入力度

长春光华学院自建院以来,紧紧围绕“建设一流民办高校”的目标,高标准,高要求,大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学院现建有证券交易模拟训练中心、会计模拟训练中心、外国语言实验中心、媒体广告制作中心、影视艺术实验中心、电气信息技术实训中心、数控加工技术实验中心等5个实验中心,6个实训中心,71个实验(训)室,校外实习基地103个。学院图书馆藏纸质图书100.1万册,电子图书47万种,拥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和1200余座位的阅读室,并引进了CNKI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等国内大型著名电子文献数据库。学院现代化的体育馆集篮球馆、网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台球馆、体操馆等于一体,并建有和奥运场馆“水立方”采用相同技术的国际标准游泳馆。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光华会馆,会务、住宿、餐饮、洗浴、健身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校园内还设有超市、医院、干洗店等生活设施,为学生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截至目前,学院总资产已达10.71亿元,在省内民办高校中位列前茅。

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师资强,则大学强。”教师是大学的灵魂,师资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大学的整体育人水平。

学院成立以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素质与能力齐抓,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改革,使学院师资队伍实现了“质”与“量”并举、“来源”多样与“结构”优化的全面丰收。

学院先后制定了《关于博士待遇的规定》、《兼职学科专业带头人选拔聘任及阶段性考核办法》等措施,从建院之初,就引进了懂教学、会管理的8位教授系主任,着力发挥教授的治学带头作用。为了充实中青年教师力量,2006年至今,学院共招聘优秀人才300余人。 2010年又先后高薪引进9名博士来学院工作,其中4名公办院校的年轻博士后是辞职来院工作的,在省内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光华学院的未来发展要依靠人才,赢在人才。必须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作为学院发展的第一要务。”创始人康井山先生多次强调。

为了留住人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学院除了为每位员工办理“三险一金”外,还投入巨资为员工解决住房问题。目前,学院已建成教师住宅楼5栋,专家楼1栋,先后为300余位教职工提供了成本价标准住房,为学术带头人提供了300平方米跃层的住宅及车库。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学院还实施了“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为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职工报销学费,允许其带薪学习,并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破格聘任讲师、副教授20余人,使光华学院的教职员工倍感温暖,工作更有劲头。很多其他高校的优秀教师也纷纷慕名而来,使学院师资水平不断攀升。

从2005年开始,连续多次开展青年教师校本培训,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参加,俗称“过三关”。即过“教学基本功关”,使青年教师会讲课,能站住讲台;过“教材关”,使青年教师讲好课,能站稳讲台;过“实践关”,使青年教师懂操作,能站牢讲台。

学院还要求各教学单位所属青年教师轮流到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或者安排到相关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并把“导师制”贯穿青年教师培养全过程,一个教授可以带五个“徒弟”,每带一个“徒弟”,每月给予相应补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全省独立学院中创造了“五个第一”。即:省内第一个由学院出资培养硕士生的独立学院;省内第一个重金引进高端人才的独立学院;省内第一个重奖有突出贡献教师的独立学院;省内第一个解决全校教师住房问题的独立学院;省内自有中青年教授(博士)最多的独立学院。

三、专业设置与时俱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办学十三年来,学院坚持以“质量立校”为根本,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立足实际,锐意改革,初步形成了具有光华学院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坚持“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坚持“把学院建设成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本科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水平教学型民办高校”的办学方向。

几年来,学院设置了金融学院和商学院;针对打造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需要,调整设置了外国语学院,尤其是重点建设了朝鲜语专业;针对吉林省和长春市工业,特别是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调整设置了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针对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了新闻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电影学院。

从2007年开始,陆续增设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新闻学、金融学等一批市场急需专业。经过调整,使学院的专业设置不断适应社会需求,保证了就业率,办出了生命力,先后培养了数以万计“合格+特长”的应用型人才,赢得了学生、家长、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四、创新模式特色培养,能力为本因材施教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人才。

建院以来,为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提出把德育为先、能力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终身学习“五个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院在全省独立学院中率先创建了“2+1+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四年学习中,前两年用来打下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三年用来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技能,最后一年将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形成结合起来。

为了实现“2+1+1”的培养目标,学院建立了“围绕一个中心、构建两个体系、实施三个配套”的保障机制。即,以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两个体系,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两个体系合理衔接,有机结合;三个配套,即师资队伍与培养应用型人才配套,教材与培养应用型人才配套,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与培养应用型人才配套。

优秀的教师带出优秀的学生。在国家、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光华学院的学生屡获佳绩,在“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吉林省第一名;2009年,在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全国季军;在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获三等奖,位列全国第十五名;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吉林省赛区特等奖。至2012年,学院历届本科毕业生中,有近500名考取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名校的硕士研究生,百余人出国深造。

五、深入开展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人文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通过人文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加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更有人情味,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从而成为人格与知识全面发展的人。

自2003年开始,学院大力开展以“塑造人文理念,培育人文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宗旨的人文教育。10年来,学院的人文教育在内容和方式方法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到丰富、由零散到系统、由肤浅到深化、由穿插到制式的发展过程。

首先,由相关教育专家和任课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小组,紧紧围绕“做人、做事、求知、共处”四个主题编写了四本教材:《做人与做事》、《成人与成功》、《就业与创业》、《读书与治学》,共计70万余字。围绕“四大主题”编写和确定了人文教育的基本教学大纲,纳入正规教学计划,贯穿大一、大二、大三,区别不同的层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教育。

在每两周一次的人文教育专题讲座中,学院还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名人进行讲授。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弓克教授、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邴正院长、吉林省高法杨庆祥院长、全国劳动模范丁树达等30多位同志先后来到学院作专题讲座,而且他们中的一部分学者已聘为学院的客座教授,经常来给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授课。

学院的人文教育活动不仅使本校学生受益匪浅,也影响和扩展到了其他兄弟高校。人文教育专家先后到兄弟院校宣讲人文教育课30余场次,受众面达1万余人,兄弟院校慕名购书3000余册。人文教育讲座还延伸到了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类讲座,如请往届毕业生回校讲“我在光华的时候”,现身说自己参加工作的感受,初步成功的经验,怎样对待当下的学习等等,使同学们获得了更加切身的教育。

六、职业教育风生水起,就业工作捷报频传

“就业率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在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环境下,光华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却逆势而上,节节攀升,其秘诀之一便是狠抓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学院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把实践教学加入职业教育和创业创新模块,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对接毕业工作领域、工作岗位的职业规范和技能要求。学院各专业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职业能力培养计划》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共编写出版职业教育教材29部。学院教师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编入教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材紧跟专业发展方向。一些教师还把自己的科研课题与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选题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

通过不断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积极创新就业模式,学院做到了“六个结合”,即,结合学业抓就业、结合实习抓就业、结合家长意向抓就业、结合国家政策抓就业、结合学院二级管理体制抓就业、结合招聘抓就业。

为保障就业,学院还成立了专职的就业培训队伍,从大一就开始抓就业教育;每年举办就业洽谈会,把相关企业引进来与学生签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三支一扶”、“村官”、公务员等选拔考试;对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每人奖励1000元,在毕业典礼上佩戴大红花,把喜报送到学生高中母校,送到学生家里。

经省教育厅就业指导处认定,学院就业率连续五年达到90%以上,有的专业就业率达100%。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光华学院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用得上。”

2009年,学院被人社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评为“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

七、思政教育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扎实推进

建院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通过“三个结合”,即与教学管理工作密切结合,促进人才培养合力的形成;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服务每个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院还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输渠道,建立网上德育阵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由“单向”引向“多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

“光华学院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统领,以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文件为指引,以学院章程为核心,以各类规章制度为规范,努力建设制度先进的高水平百年民办大学。”董事长康启鹏指出。

为此,学院着力构建了“1+3+5”依法治校建设引领工程,即“坚持贯彻一个理念,突出抓住三个关键,推进完善五个重点”。“一个理念”是指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三个关键”是指领导重视、健全网络和完善制度;“五个重点”即注重宣传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民主管理、保障教师权益、尊重学生权益。

依法治校硕果累累,学院先后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先进学校”、全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连续五年被长春市高校工委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八、公益办学利国利民,科学规划加快发展

公益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坚持办学的公益性,既是民办高校获得组织合法性的前提,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源泉。

学院成立以来,始终以公益性办学为根本方向。建校初期,自筹经费、自建校舍、自聘教师。贯彻“量入为出、勤俭办学”方针,举办者兼职不兼薪,不取报酬,教师及管理人员实行低报酬。以改革创业、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了初期的跨越式发展。

董事会和学校章程明确规定:不以营利为目的,在学院续存期间,举办者、资助者、捐助者都不要求个人回报,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占有学校财产。现在学校所有资产均在长春光华学院名下,产权归属明晰,财务运行状况良好。同时,坚持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体制机制。

在光华学院,还有一条“阳光通道”一直温暖着广大贫困学子的心,那就是光华学院专为家庭贫困学生设立的“扶贫济困资助体系”。为确保家庭贫困的学生能安心学习、正常生活、顺利完成学业,学院广泛设立“阳光通道”,采取包括新生入学学费减免、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发放,以及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等措施,大力解决部分家庭的生活困难问题,缓解了社会资助的压力。近年来,学院共资助贫困生600余万元,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在校生部分家庭的燃眉之急,开辟了帮扶贫困家庭的新途径。

未来,光华学院将继续秉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科学规划,加快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

第12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体验中心;建设规划;机构设置;管理机制;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2―0062―03

2004-2007三年间,我校历经合校、升本、搬迁三个历史时期,外语教学体验中心也相应的经历了整合、改建、搬迁、新建等几个阶段。由于2006年底新生必须入驻大学城,大学城的实验室建设任务紧迫,然而,实验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对整个实验室系统进行规划、研究、设计、组织、管理,而绝不仅仅是购置几台设备而已,其中,好的规划是实验室建设成功的前提。我们以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08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为指导,制订了2006-2009年实验室三年建设规划。通过严格管理、科学规划、精心施工和细心整改,这个三年规划已经完成,本中心也成为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一 我校规划与建设的管理机制

外语教学体验中心的建设,得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与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一起被纳入新校区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由学校教务处、外语系、资产管理处对中心建设统一管理,实行“集中投资、重点建设、立项拨款、招标采购、效益评估”的经费管理使用办法。

设备建设从规划到完成,需要经历一个严格的程序,一般由各院系填报年度设备建设规划,教务处组织修改后,院系再填报实施计划,教务处再组织论证和修改后,交由资产处(或政府)组织招标采购,然后由院系组织施工,最后由资产处和院系组织验收。建设规划是一个比较粗略的计划,而实施计划包括了每一套设备的具体技术问题,如选型、配置和参数等。每一个建设工程项目都配备了一个院系领导和一个项目负责人,院系领导具体参与组织协调等行政事务,而项目负责人则主要负责技术及相关的组织工作。设备建设中不仅要处理大量技术问题,还涉及到大量文字工作,而这些文字工作也有很强的技术性,因此基本上也是由项目负责人来处理,这就对项目负责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需要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写作水平,还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对实验技术人员和厂商的技术人员进行统一调派,与基建部门、后勤供电部门以及物业部门等协调工作。可见,项目负责人的作用举足轻重,他决定了一个项目的质量和成败。有的学校实验室主任并不一定懂很多技术,最好由实验室主任和技术专家来共同负责。

二 对建设规划的要求

1 我校对实验室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

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长期性、可行性、系统性、创新性、可持续性、超前性、准确性等原则。实验室建设要与学校整体规划、学科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相统一[1],要按各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特点、特色、学校文化底蕴进行个性化的设计规划,全方位的装备,全过程的管理。我校要求,无论是实验室建设的长远规划或年度规划,都必须认真分析实验室的现状,使设备建设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较强的先进性和经济性,要服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二级院系专业建设规划。规划中须重点说明实验室的建设规模及总投资额,建设任务及人员发展情况,需要面积及主要仪器设备等。规划的实验项目必须以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规划要结合学校新校区建设,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要充分利用校内现有资源,有机整合,避免重复建设,讲求投资效益。外国语学院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发展方向,按照教育部《课程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把语言实验室建设成―个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能力测试多种功能合一的实验中心,促进我校外语教学改革和发展。

2 全国英语教学改革对规划的具体要求[2]

《课程要求》中指出:“在听、说、读、写、译等五种能力的培养中,各高等学校要特别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生情况,设计出适合本校情况的基于单机或局域网以及校园网的多媒体听说教学模式,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听说教学训练”;“建议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习所获学分的比例应占英语学学分的30%-50%”。

可见,我们在实验室设备建设中,应构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全数字语言教学中心。除了听说教学以外,目前阅读、写作、翻译和考试也逐渐使用语言实验室,因此,我们需要建设多功能的教学中心。由于基于语言实验设备的无纸化考试具有方便、客观、高效的特点,目前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考试都大量使用语言实验室,因此我们越来越需要构建英语综合能力测试中心。

《课程要求》还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已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能够随时记录、了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与辅导情况”,语言实验室有专业技术人员,也有专业外语教师,再加上专业个性化及有教学针对性的教学和学习软件,营造出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因此,实验室应长时间、大面积的对学生开放,我们应建设一定数量的具有丰富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中心。

考虑到对设备的综合应用,我们拟将三大中心(语言教学中心、自主学习中心、英语综合能力测试中心)融合在一起,设备规划则以多媒体网络型为主,以AOD、TOD和VOD型为辅。

《课程要求》中指出:“各校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世界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和世界文化环境为依托,而经典外语影视节目等音视频资源,将系统的语言知识、真实的语言情境、优秀的国际文化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是一些较好的交际范例和文化载体。因此,我们拟建设卫星接收系统,充分利用空中音视频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拟建设AV专用教学系统,强调高质量的视觉效果和身临其境般的听觉声效,学生在欣赏异国文化的同时,对语言有形和质的感悟。

三 规划的实施与成果

在三年期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我们对每年的具体建设任务还进行了细致规划,外语教学体验中心建设基本按照原规划进行,只有少许增减调整,如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取消了卫星接收系统,采用在学校原有卫视中增加节目的方式,既经济省钱,也方便管理和维护;2008年建了一套同传系统,以满足外语专业教学的需要,还增加了一套机房管理系统,以满足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提高管理效率;依据我校素质拓展教学理念,2008年年底投入专项经费70余万元,建成外语技能拓展训练基地1个,基地配套设备设施齐全;2009年投入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目前,本中心总用房达到15间,总面积达到2550平方米,总座位数达到915座,总电脑数达到614台,设备总值760万元,设备完好率达到98%。我们选购的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大部分采用ATM网络+以太网络的结构,终端为PC+嵌入式终端型,这种设备类型综合性能最优,功能最全,能满足我校教学、开放、考试、会议、比赛、科研等多种需求。

目前,本中心实验/实践课程数为9个,实验/实践项目数117个,面向本、专科58个专业,每年实验学生人数1万余人,实验人学时数达到54万。具体开设的实验课程有综合性自主学习、外语视听说教学、语言信息素养训练、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训、商务英语视听说实训、实用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写作、语言综合技能训练等。本科生综合性自主学习和语言信息素养训练项目,占整个实验人学时数的85%,这反映了我校体验式自主学习和素质拓展教学的理念与特色。中心作为重庆地区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口语考试考点,考试规模已扩大到1000余人,2008年以后,中心还成为教育部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考点,2009年,中心还承接了全国写作学术会议和重庆市翻译年会,为相关软件的测试与演示提供了设备与技术支持。如今,我们都认识到,如能合理利用影视资源并辅以有效方法,影视手段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发展他们的多元智能[3]。因此,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了AV系统进行教学,同时每年举行《经典英文影视配音比赛》和《体验英语情景创意大赛》,将影视与表演结合起来,逐步还原语言学习的真实环境。

四 规划的反思

我们清楚的看到,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中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个现代化外语教学体验中心初具规模。当然,规划中也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

1 对教学软件规划重视不够。

这也许是多数学校的通病。每年都会临时申请购置一定的软件,但由于计划性不强,管理环节较多,增加了各职能部门和和实验人员的工作难度,也影响到学校经费预算。

2 规划中应预留2%左右的技术培训费用,提高实验人员的硬件维护维修和软件应用与自制水平。

第一,新设备只有经过使用培训,才能充分利用其众多功能,发挥设备效能。第二,依靠自行维修,能减少外出维修费用,节省经费。第三,日常维护是语音设备正常运行的保障,以主动维护为主,应急维护为辅[4],技术人员经过维护培训,合理主动维护设备,能减少设备故障。第四,只有自行维修,才能作到及时维修,从而减少对教学的影响。第五,假如维护得不好,使设备寿命减少一年,浪费的设备费用就达到10%(设备正常寿命为10年左右),对于我们中心来说就浪费70余万,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3 规划中应预留5%左右项目整改费用。

正如文章需要修改一样,工程项目无论怎样细心规划,最后也可能需要整改,项目越大,设备种类越多,工期越紧,可能出现的疏漏越多,整改需要的经费也越多。没有专项整改经费,一些大型成套设备、一些重要功能迟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变相造成对设备的浪费。例如,一期工程中局域网采用软件方式上校园网,二期工程中对网络结构进行大的调整后,上网方式失效,但年度规划中未规划路由器,整改经费迟迟不到位,造成本中心一段时间无法上校园网。

4 对实验项目的规划不够科学。

外语实验教学与理工科差别较大,实验项目的划分一直不很明晰,前几年报项目时,全部实验都笼统称之为英语视听说教学。我们认为,跑步练习不能叫作实验,学生在实验室练习说英语也不是实验,而是语言实践,所以我们当前称之为“实验/实践”。科学地划分项目,能提高每堂实验/实践课的针对性,规范实验实践教学活动,而设备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实验/实践项目的特殊需要。

5 规划应得到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否则就是一纸空文。

例如,规划中虽然考虑到改善实验人员职称结构,但学校对实验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的提高重视不够,也缺乏具体政策机制,我中心目前总共5名实验技术人员,其中仅有1名本科学历和副高职称,其余4名均为专科(1名中级职称,3名初级职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校教师通过进修深造,绝大多数达到研究生以上学历。另外,我们也规划了一些实验室建设、管理和维护方面的科研项目,但在实际科研申报中屡屡受挫,在年终评优中也有同样的问题,要评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管理人员),但就是不评优秀实验人员。实验人员懂技术,善管理,也是实验室精神环境的创造者,其作用举足轻重。实验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水平,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的实验室规划中就计划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使三年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0%。我校既然已明确提出要办应用型本科,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就应当足够重视实验室工作,给实验室分配一定比例的评优名额和科研经费,否则影响学校的整体协调发展。

6 对软件制作所需要的非编等设备有规划,未实施。

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每年实施计划即将完成时,总会临时增加一些其它设备,造成预算不够;二是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实验人员早上要提前上班,晚上要加班,周末晚上还有较多的院系活动,再加之每天坐校车上下班耗去2~3小时,造成人手不足,人的精力不足,实验人员疲于日常管理和维护,软件制作属于锦上添花的工作,实验人员无暇顾及。但是,外语视频、教学课件等软件制作,应当是我们将来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我校开展得有声有色的《经典英文影视配音比赛》和《体验英语情景创意大赛》,就需要制作大量的视频文件,外语影视教学也需要改编一些电影资料。

参考文献

[1] 朱惠蓉,丁一上,成虹等. 新建校区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593-1595.

[2] 教育部办公厅.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 [Z]. 北京,2004-1-13.

[3] 谢苑苑,沈祥兴. 运用有效影视手段改革英语听力教学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118-120.

[4] 陈景秀. 数字语言实验室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173-174,177.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echnique Equipments Construction Programming with Introspect

ZHOU Yong-shengZHANG Qi QUAN Do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