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最后一头战象课文

最后一头战象课文

时间:2022-02-08 01:3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最后一头战象课文

第1篇

一、认真钻研教材,解读文本

教学首先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怎样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是本次教学的目标。确定了教学目标,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应该是教学流程的设计。

因为《最后一头战象》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备课时,笔者设计了主要内容和细节两条线,两条线贯穿始终。阅读课上需要引导学生体会阅读方法,但怎样能让方法的使用和内容理解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让人觉得生硬概念化?这是篇很悲壮的课文,文章情感情很浓烈,教师的情感怎样自然地融进去,而不显得装腔作势?这些问题都要认真思考。

二、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思路要新颖,要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

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别人教案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

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三、集思广益,不断完善教学设计

通过一遍遍的试讲,虚心听取各位领导和教师的意见,终于形成了较成熟的教案设计。

1.课前交流让师生放松。设计一个与课文有内在联系的小游戏。比如,准备一组表现动物之间情感的图片,让学生配台词。这个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思维也很活跃。游戏很巧妙地与课文联系,为走进嘎羧的内心情感做好铺垫。

2.走进文本,探求嘎羧的内心世界。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是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先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走进嘎羧,了解嘎羧,体会一个英雄的高尚情怀。之后,让学生依托这种学习方法自学其他的内容。

3.前后对比,领会文本表达的意义。在教学“重回战场”一节时,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课文中对嘎羧重回战场时的吼声的描写入手。

教师出示披挂象鞍前的嘎羧形象,设计问题:通过嘎羧出征前后形象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嘎羧出征之前的年迈体衰与重回战场的英武豪迈、威风凛凛之间的差异,以表明“这哪里是一头即将垂死的象?这是分明是一头战象,分明是一头善良忠诚英武豪迈的战象”。这样的描写使得一头活生生的战象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虽然昔日的年轻不再,昔日的战场不再,但嘎羧的勃勃雄心还在。出示问题:此时此刻嘎羧还会吼叫些什么?让学生拿起笔来,写写真情告白,对学生进行写的训练。这样一堂课中,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得到了训练。想象说话、对比阅读、动笔写写,抒发了学生的感情,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4.结合想象,读中感悟文本的情感。在学习本文时,采用了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组合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段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和描写的细腻。

结合课堂小练笔,引导学生思考: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嘎羧仿佛在呼唤什么。教师进行点拨升华,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体会到它当时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重点抓住嘎羧重回战场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配乐朗读,烘托文章,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善良和忠诚情怀。配乐朗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了,此时,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得到了提升。反思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最后,出示沈石溪的话“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作为学习本节课的结束语,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并引发学生思考课文后面的情节中作者又是如何抓住动物具体行为体现其特点的,调动学生学习下节课的兴趣。

第2篇

语文阅读教学导语一、精心设计导语,诱情入文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导语“不是无情物”,它除了蕴含深刻的思想外,也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因此,我们要在导入新课时,充分利用导语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的感情基调,扣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境,实现诱情入文。

例如,学习《老人与海鸥》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体会人与动物的情感。我这样设计:同学们,动物大家很熟悉吧。请以“我喜欢(),我养过(),我和它()”这样的句式讲一讲自己与动物的故事,好吗?结果学生曾经的动物情结一下子被打开,有的说:“我喜欢小猫,我养过小猫,我和它相依相随。”有的说:“我喜欢小乌龟,我养过小乌龟,我和它心灵相通”……看似简单的几句导语,很好地实现了学生情感的第一次引入,达到了教学的艺术效果。

二、精心设计导语,切入场景

为了表达的需要,好多文章呈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场景,为了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我们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阅读体验的兴趣,入情入境走进阅读实践。例如,学习《最后一头战象》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战象嘎羧对象鞍的依恋难舍情怀,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就是50多岁的嘎羧,你见到了26年前战场上披挂过的战甲,你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辅助动作),你用鼻子久久地摩挲着(辅助动作),久久摩挲,眼睛里泪光闪闪。这时,嘎羧啊,你心里想的是什么?”这样满含深情的导语,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唤起了学生的“现场感”。

三、精心设计导语,连接故事场景

文本解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语言实践的过程,一次对话的过程,导语要能够唤起学生进入这个过程。好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还能更好地实现场景的连接,深化情感体验,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内涵。

如还是学习《最后一头战象》在进行“重披战甲”与“凭吊战场”的场景连接时,我这样设计导语“重披战甲的嘎羧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村寨,告别了乡亲们,它来到昔日战斗过的地方,久久凝望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听听它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此形象化的语言,将一个新的画面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触动了学生的感情,实现了场景的最佳连接。

四、精心设计导语,朗读升华情感

情感似一股温柔扑面的春风,似一股淅淅沥沥的春雨,净化着学生的心灵,滋润着学生的成长。而朗读无疑是激感最直接的一种方式。“读书贵在品,久品出真味”,让学生走进文本,从语言文字中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设计恰当的朗读导语就显得特别重要和必要。例如,学习《检阅》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观众对博莱克的赞美,我这样引导:看(指课件幻灯片)!博莱克走得多精神,多自豪!(生读――这个小伙子真棒!)再引导:看!博莱克内心是多么自信!(生再读)……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引导、连接、过渡,更好地实现了情感沟通,促进了对话生成。即使学生只受到一丝感染,读出一份情感,得到一点顿悟,谈出一些感受,也是值得的。

第3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嘎羧“重披象鞍”“缅怀战场”的片段,感受嘎羧的情感和作为一名战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

找出两个片段中嘎羧异常行为的句子,感受嘎羧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神态、动作等细节,悟嘎羧战士一般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两处句子:

①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②大象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会独自走到遥远而又神秘的象冢里去。

2.有感情地朗读。

3.设疑:嘎羧为什么将自己埋在百象冢?让我们继续走进它临死前的场景。

二、研读“重披象鞍”片段

1.自读,找出描写羧特殊行为的句子,体会其感情。

2.交流反馈,伺机出示。

没想到,嘎羧见了……在上面摩挲着,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①引导抓关键词,畅谈感受。

②深入解读“摩挲”。

A.嘎羧摩挲的象鞍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仍显出凝重华贵。

B.读并交流想象中出现的战争画面。

C.当嘎羧摩挲着这个象鞍的时候,它都在想些什么呢?

D.多种方式感情朗读。

E.写话促理解。

嘎羧披上象鞍,它____,它“欧欧”地吼着,似乎在说_______。

小结:嘎羧不会说话,它是用什么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动作、神态)我们通过品读这些细节的方法,就读懂了嘎羧情感。

三、深入学习“缅怀战场”

自读,画出描写嘎羧特别举动的句子,继续品细节悟情感。

1.反馈交流,伺机出示。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①引导抓动作、声音等细节体会嘎羧的情感。

②深入解读“久久凝望”。

A.在久久的凝望中,它似乎又看到、听到了什么?

B.想起这些,嘎羧的感受是什么?

C.当想起辉煌不再,战友阵亡,它的感受又怎样?

③多种方式情感朗读。

2.现在你能告诉我嘎羧为什么将埋葬这战友的百象冢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了吗?

3.总结:我有理由相信,嘎羧在你心里,它已然不是一只动物,而更像是一位战士。

四、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

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的环境下,很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荡涤灵魂。

――沈石溪

2.课件出示沈石溪的其他作品,引发学生兴趣。

板书:

最后一头战象

重披象鞍 豪迈

第4篇

一、适时运用微课,呈现幸福

微课主要是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录制成为短小的视频供学生观看的课堂授课方式。这些视频通常都是反映教学重难点的,时间不会太长,一般限制在15分钟以内。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微课,丰富了教学形式,有效改变了教师一味机械地进行讲授的方式。微课的形式首先会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课堂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在观看中积极进行思维的加工和信息的处理,让课堂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微课也是课堂的调味剂,使学生感觉到了课堂的新颖与别致,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

例如,在教学《乡下人家》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微课,来剖析“乡下人家”给读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教师利用视频播放有关“乡下人家”的美丽景色,使学生陶醉其中,产生身历其境的感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家”是怎样的,“乡下人家”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景色最美,“乡下人家”不论什么季节、什么时候,都有一道怎样的风景。通过视频上问题的引导,学生会投入到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考,陶醉在“乡下人家”的美丽景色中,从细节处感受到乡下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视频的效果是语言达不到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微课短小精悍却直截了当地讲授了文章的主旨和要点,让学生形象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美景,增加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有效学习。

二、精设翻转课堂,享受幸福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翻转课堂成为可能。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通过微视频的方式提前上传到网络上。学生回到家可以下载之后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观看微视频可以产生以下作用:一是让学生巩固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加深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二是促进学生进行预习,不断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和困惑,从而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和讨论。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会在探究中逐步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享受着语文课堂带来的幸福。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之前,教师给学生提供微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探究。学生通过预习,自主阅读探究,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产生了一些疑问。这样,到了学习《最后一头战象》时,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学生会通过各种方式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进而在课堂进行积极讨论,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但是对于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还不是很清楚。为了让学生更明确故事所表达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讨论,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通过合作讨论,学生可以从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中,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语文课堂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后的课堂精彩和魅力,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也就享受到课堂学习的幸福。

三、灵活采用慕课,实践幸福

慕课也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带来了教学突破,它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舞台。通过慕课平台,学生课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预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慕课中,学生可以进行在线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观点,与教师、同学一起探讨课程的重难点,进而掌握语文知识;课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慕课平台里或者得到问题的答案,或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在系统中与教师探讨问题,检验问题。学生拥有了更多自我实践的时间,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在线自主学习,了解到小钱的幸运,他几经辗转在台湾找到了适合移植的骨髓。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的经过,也会逐步地产生为两岸人民的团结做出贡献的欲望。自主学习过程,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改变了教师说教的方式。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得知识。这种学习模式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作为学习主体的乐趣,从而实践幸福,体验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幸福课堂。

四、巧妙借助云课堂,提升幸福

云课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超大容量的课堂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互动直播技术来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通过网络的帮助,云课堂实现了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同步学习和探究,可以说这种学习模式完全突破了时空限制,成为一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全方位互动性学习模式。学生在云课堂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学习内容,对新知识进行预习或者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学送别的古诗《赠汪伦》时,教师可以通过云课堂穿越时空,再现当年汪伦踏歌送李白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诗意,领悟汪伦和李白依依惜别的深情。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其他送别诗,学生通过云课堂的方式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能力。又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时,由于学生对宇宙、对现代科技发展的经历和体验并不深刻,而这个方面的信息量又很大,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搜集、交流和太阳、月球、网络、机器人等有关的资料。学生既领略了海量的网络资源,又炼了搜集、选取、组合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了想象力,激发了探索的愿望和对科学的兴趣。在云课堂上,学生不仅仅接受知识,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网络上的互动和交流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幸福指数。

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要做到这两者的和谐统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拉线在手,指明方向

在学生对阅读的文本还没有初步掌握的时候,应该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不能让学生像断了线的风筝乱闯,随时都会栽跟斗。指明方向,引入这个环节最为关键,引入的“道具”,引入的“手段”都要服务于课文内容,让学生明白这堂课的主要内容。

以《金色的脚印》一文为例,引入时我问学生:在你的认识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在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我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狐狸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两个词说,也可以用一两句话说。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感受本篇文章中的狐狸和他们以前印象中的狐狸是不太一样的,让学生对课文获得初步印象。在再读课文时,我又抛出了以下两个问题: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设计旨在为孩子们引路,孩子们会朝着老师指明的这个方向去深入阅读课文,不会毫无目的地乱闯,老师牢牢地拉住了那根风筝线,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二、风筝起飞,拓开思路

在老师的引领下,让风筝在收收放放中徐徐稳健地起飞,在起飞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注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展翅起飞,自读自悟

让风筝展开翅膀开始在空中试飞,即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教学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人。培养自学能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读书。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就是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领悟文本的内涵。”就是要让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以学生的学着眼,强调读书自悟,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特别是上略读课文时,我坚持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我让学生尽情地、自由地阅读,采用多种方法读,如默读、朗读、速读、泛读、精读、背诵等等,让学生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在读读背背中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这是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

四、自由飞翔,展开想象

风筝起飞后让它在空中自由飞翔,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的自觉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的目的就在于怎样点亮孩子渴望知识的火花,让学生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激发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也就是说,教师要激发学生爱阅读的兴趣,训练学生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的自觉行为。上完《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后,我安排了小练笔进行拓展延伸:(二选一)①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②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寻找象鞍的场景,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通过小练笔让学生走进作品中主人公的内心,更好地体会作者写作的目的。我还对孩子们说,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课外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等故事。通过同类型的作品的阅读,不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还培养他们从小要有一颗爱动物的心。

第6篇

一、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发挥自己的智慧,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以及探究的热情。如,教师可以在“晨诵”和“午读”时间,引领孩子阅读经典的诗歌和短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以及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美,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阅读的兴趣。

(二)给孩子充足的阅读时间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呈现螺旋式的上升状态。因此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在平时多给孩子阅读的时间。如,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使孩子在反复读,细读,品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从而为提高阅读能力创造必备的条件。

(三)创造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要让学生坚持做到:读书,读书,再读书。他还告诉广大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科普书籍以及与学科相关的课外书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多阅读课外的文学作品。如,教师在讲解《自己种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时,就要给学生推荐季羡林的《清塘荷韵》等作品。在学习《最后一头战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沈石溪的其他作品。等等。学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读这么多的作品是不容易,这就要求教师创造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教师可以通过“图书漂流”、“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和“建立班级图书角”等形式,组织学生展开阅读。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一)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标倡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做到精讲多读。教师在整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但是不能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因此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应该采用“以读代讲,读中促解”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同时,学生在自读,质疑,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也能轻松愉快的完成。

(二)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而思考能力的核心是质疑。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到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三)课堂中要传授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

第7篇

一、理想的课堂是求“简”的课堂

1.教学的切入要简单

有效的课堂是师生、生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互动的过程。要在课堂中达到这样有效的互动,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细心研磨,精心从文本的字词句段中、从课后思考题中、从单元导语和自读提示中寻求最佳的切入点,为有效的略读课文教学打开思路,打开视野。请看以“单元导语”为切入点的教学:

人教版教材在每个单元组都编排了一个教育主题或者一个重点训练项目,也会在每个单元组的前面编写一段单元组的学习导语。教师在教学本组中的略读课文时,可以从教材中的导语入手发掘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语:“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怀。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学习本组课文,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因此,在教学这个单元的略读课文《跑进家来的松鼠》和《金色的脚印》时,可以根据从精读课文《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学习中习得“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的方法,有效地进行略读教学。

2.教学的环节要简约

真正好课的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略读教学主要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略读课文教学有三项基本任务:首先要知道“写了什么”,再谈谈 “有什么感受”,最后交流“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刻”。根据略读教学的三项基本任务,再加上有限的课时安排,就要求略读教学的过程设计要简约,思路要清晰,要多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究和交流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请看《学会看病》一课简约的教学环节:

一、赞同吗——直面阅读初感

1.认真读课文,画出“母亲在孩子生病后的作法”的语句读一读。

2.边读边想:母亲的这种作法,你赞同吗?

二、愿意吗——品悟母亲内心

1.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内心的语句读一读。

2.边读边想:母亲这样做,她愿意吗?

三、残忍吗——感悟母爱真谛

1.谁来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2.母亲内心既然如此地不舍,但为什么非要这样做,这样残忍吗?

以上的教学环节简约开放,一层深于一层。整节课,孩子们个性的见解、放飞的思绪和灵动的语言,无不彰显了略读课教学删繁就简、以简驭繁之美。

二、理想的课堂是求“精”的课堂

1.追寻精要的学习目标

怎样去捕捉文章重点,让教学“略”中突“精”?目标的把握非常关键,教材中对每个主题单元的导语都有了比较系统的设计,单元的导语往往提示的是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教学中可以紧扣导语,以整个单元为主题来确定精要的学习目标。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前面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者笔下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习以运用。”我们可以根据单元导语的提示来确定《金钱魔力》一课学习的重点目标是“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依据学习目标将教学定位在“感受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上,对学习的内容作适当地取舍,紧紧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句、段来重点体会,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请看一教师在执教《金钱的魔力》中“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这一段的教学: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老板为什么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他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画出描写老板一系列动作的词语。

生:望、吹、钻、翻、说。

师:谁能来说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反映了什么,你认为用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以上的教学是依据确定的学习目标来设计的教学环节,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会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凸现略读教学中的“重拳敲击”策略。

2.追寻精当的点拨引导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老师应该多想方法,让学生能自己通过主动学习而习得知识,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更注重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应该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的方式中学习。教师只能在汇报交流中,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适时地点拨。

《刷子李》一课学习目标的重点是“感受刷子李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方法”。教学时,要紧紧抓住体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精彩细节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独立思考、习得方法。请看一教师在执教《刷子李》一课时,抓住“黑衣白点”这一精彩细节进行教学的环节: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3~1段,找出含有“果然”“居然”“竟然”的语句来细细地读一读。

师:谁能来说说你从这些句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果然”词中读懂了刷子李的技艺实在高超,敢穿黑衣黑裤和一双黑鞋来刷墙。

生:我从“居然”一词体会到了刷子李的本领的确高明。

生:我从联系上下文知道“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了一个白点”是他裤子上破的一个小洞,真正体会到刷子李本领的奇绝。

师:请你们讨论一下第一自然段中“有白点不要钱是否有点傻”这个观点。

生:不傻,因为他自己对自己成竹在胸,非常有把握。

师:请你们再读第一自然段,看对于这个问题能否有新的体会?

三、理想的课堂是求“宽”的课堂

(1)适时的内容拓展。大量的课外阅读,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文化品位、造就健全人格。教学可以事先布置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真正落实课标中“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如《夸父追日》的教学,可以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阅读神话故事,课中可以从聊聊神话故事导入,既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又初步了解了学生学习神话故事的起点和经验。

(2)灵活的能力拓展。教学中的拓展不应该只是资料的拓展,更应该尝试给学生许多自我拓展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张扬个性、展示才能。如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之类的写景或游记的文章时,可组织学生当“小导游”来介绍看到的景色;读《慈母情深》后让学生去学唱或吟诵《游子吟》;学完《大瀑布的葬礼》,可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演讲稿……让学生在拓展学习中提升语文能力。

第8篇

一、诠释空白,变“虚”为“实”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用敏锐的目光把握作者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捕捉这些“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进行练笔。

(一)挖掘词语的生动内涵

如《触摸春天》描写了盲女孩安静地用自己神气的灵性拢住了一只蝴蝶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命与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一个“流连”引发了我们无限的遐想,但文章并没有对此展开具体生动的描写,这正是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课堂练笔的空白点。一位老师抓住“流连”这词,让学生思考:每天流连在花丛中,小女孩会做什么呢?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

孩子们眼中的画面是生动的,他们写道:她蹲下身子,凑到一朵小花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极其满足地闭上眼睛,好像那香气沁入了她的心脾,融入了每一根血管;她和小草谈心,诉说自己的故事;她走到小池边聆听天籁之音,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听泉水扬起的刷刷声,听鸟儿凌空扑翅的声音,听虫子叫,听青蛙鸣……这样的设计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蕴涵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有效地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读与写的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头战象》中,嘎羧看到象鞍后的内心世界,课文中并没有描写。有位老师针对这个空白点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是啊,身躯庞大的战象嘎羧竟有如此深情。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的内心世界,也许更能了解它。

课件出示:我的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久久地摩挲着,我闻到了象鞍上有一股混合着皮革,硝烟和血腥奇特的气味,不禁想起了……

师:请把它内心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生:(认真书写,教师巡回)

师:我的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久久地摩挲着,我闻到了象鞍上有一股混合着皮革,硝烟和血腥奇特的气味,不禁想起了……

生1:和我的战友在沙场上浴血奋战。

生2:我的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久久地摩挲着,我闻到了象鞍上有一股混合着皮革,硝烟和血腥奇特的气味,不禁想起了当年战斗的场面。我们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

生3:我的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久久地摩挲着,我闻到了象鞍上有一股混合着皮革,硝烟和血腥奇特的气味,不禁想起了那二十六年前的战场,我们披挂着象鞍,威风凛凛,在枪林弹雨中直冲向敌人。

这是学生不经意的真情流露,他们已经完全走进了的战象嘎羧内心世界,与嘎羧的心紧紧交融在一起了。

二、抓住“典型”,由“此”及“彼”

所谓典型,是指文本散发出的一种特有的精彩,如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典型的表达手段与技巧,等等。在教学中,把这种“典型”的大方找出来,并付之于练笔,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仿句式

现行的教材中有不少典型的规范句,从修辞上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对偶句等。从句式上分有陈述句,感叹句,设问、疑问、反问句等。这些句子准确传神,积累并能移植这些句型,可以帮助学生规范语言并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譬如《趵突泉》一课,作者在描写济南七十二泉之形态时,就很有特色。文中写到:“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这运用了丰富修辞手法的语段,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极好形式。在组织学生学习以上内容以后,本人让学生仿照文中“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其他事物的不同姿态。通过训练,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这种句式,而且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

(二)仿段式

小学语文课本中,构成语段的方式有承接式,总分(分总)式,并列式等。模仿语段结构进行练笔,可提高连句成段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并非是写作教学应该独立承担的一项任务。

三年级上册教材中接触最多的是总分段式,如我在教学《东方之珠》的第五自然段“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时,先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夜晚的香港是灯的海洋?”学生回答:从“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和“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中可以看出。然后我马上告诉他们:这一自然段以“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一句为总起句,后面都是写的灯的海洋的具体场景,这种结构段式就叫总分段式。接着,我便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此段的写法,围绕“一到双休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让学生活学活用,当堂掌握这种段式结构。

三、拓展延伸,从“闭”到“开”

拓展延伸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也是文本理解与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落点。拓展延伸点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联接到相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门,选择更多,思维更加开阔。

(一)延伸情节,奇思妙想

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如《七颗钻石》的结尾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在学完课文后,本人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写大地上会有怎样的变化。

有学生写道:“水流到田野里,田野里干裂的土地湿润了。干枯的庄稼抬起头来了。水流到果园里,果树的叶子舒展开了,树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水流到沟里,小动物们在沟里喝足了水玩耍着。”

还有学生写道:“河流和水井里灌满了水,人们纷纷跑到河边,捧起水大口大口地喝起来。小孩们嬉笑着大声地喊‘有水了,有水了。’村长对大家说:‘小姑娘的爱心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大家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好,未来会更美好。’大家拥抱着小姑娘跳起了欢乐的舞蹈。”

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学生心神觉醒、灵性飞扬。这样的想象小练笔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

(二)变换角度,发挥主动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地对语言进行梳理、内化、调配、整合?我认为,变换角度写是好方法。变换角度练笔可变换人称,变换体裁等。

(三)多元开放,融于一体

多元开放型的练笔,将理解、运用及表达融于一体,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精髓的彻悟,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如《卢沟桥的狮子》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意境:卢沟桥在和平年代的美丽与安详,以及在战争年代的痛苦沧桑。这两种情境,像巨大的冲击波一样撞击学生灵魂深处。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改写或者补写课文最后一段,锻炼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第9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摘自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要让学生读起来

教师是审美指导的导游者。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作品中的生活,去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激起强烈的感情共鸣。这就需要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领悟语文的一切。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充分表达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因为低中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在教学中如果以一种不变的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会感到厌烦,收不到好效果。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活跃课堂气氛。朗读的形式有:个别朗读、全体朗读、大声朗读、领读、分角色朗读。个别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可以检查学生朗读效果。全体朗读可以营造气氛,增强效果。例如读《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大声朗读,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神,把感情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让学生感触到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情感。领读的目的主要是用于帮助后进生提高朗读课文的能力,做到个个学生会读课文,读懂课文,读出感情。分角色朗读最受学生欢迎,这种朗读方法是在学生学习课文后进行的。如《会摇尾巴的狼》、《群鸟学艺》这样的课文,我就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反复揣摩课文中动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不同变化,整体把课文的感情,理解课文中寓含的意思,陶冶情感。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我问学生:“这个故事使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回答:“动物也是有感情的。”有个同学却说:“怎么能让动物上战场呢?”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意义有了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为了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不可忽略课堂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第10篇

语文教师付出那么多,为什么却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我们的教学究竟怎么了?通过深入的实践与研究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问题一:教师大都在进行繁琐的内容(情节)分析,一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有思想内容,而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缺失得太多。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

语文教学承载的任务很多,落脚到每一节课的目标究竟怎样定位?教学内容如何确定?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由此可见,要学会根据《课标》的年段要求,以及每篇课文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取舍,舍弃那些只是基于课文内容理解的、学生初读就能了解的,或课文中不具有代表性的、费时但不能给学生留下痕迹的教学内容,取的是课文中最有语文特质的、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有价值的内容。

如:高年级的《最后一头战象》一课,可以提出如下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引导学生质疑,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想象说写话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嘎羧崇高的情感,感受它高尚的情怀。(4)体会作者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内心的表达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就紧紧抓住了课文中最有特点的语文能力训练点和语言文字训练点,突出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才会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问题二:教师“教”的过度,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严重缺失。那么,为什么教得过度的现象久久不能改变?

就当前的阅读课堂教学看,教师们“教”的过度,“牵”的过度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不肯放手。这主要是观念的问题,有些教师总觉得“不牵不引”学生就不会学习了,教师的作用就不能发挥了,教学任务就不能完成了。但更多的教师是“走老路”走习惯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觉得挺顺的,挺省力的,因此不愿意改变。

二是不敢放手。有的教师想放手,但怕放手不好控制:我想教的那个地方学生不说怎么办?学生不按我的思路走怎么办?怕放手后,教学不能丝丝入扣,不能给人以完整的美;怕放手学生不会学习,效果不好……应该肯定这样的教师是有改革的精神的,只是改的决心不大。实际上我们不要怕,因为你不“放”就已注定了你教学的落后与低效。

三是不会放手。这才是主要问题所在。多数教师是想放手的,但总是放不好,不会放,因此也就放不开。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有的教师不是放手,而是“撒手”――明显的知识性错误不指出,学生的疑惑不点拨,学生的争论不评价,特别突出的是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解简单化、表象化,缺乏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指标,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讨论交流缺乏明确的议题,缺乏有效的组织,一味地讨论而不归纳总结,学习过程放任自流,随心所欲。实际上,这样的放手是浮在表面上的无效的教学行为。

问题三: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真正意义的学习“就是学习者人人参与、自我发起、自己动手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小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学习的,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机,这要求教师必须学会放手。那么怎样才能“放”得好呢?

简而言之,就要放得开,收得拢。

第一,设计的问题情境要适合放手。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学习活动的任务,要设计好课堂的主体问题,并充分利用这一主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究细品,且不可掉进一问一答的泥潭。

第二,认真跟踪学生的探究过程。这一过程很重要,是“放手”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当前许多课堂的放手流于形式,就是因为这一过程虚了,只是“走了个过程”,学生没有实质性的学习与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够有实质性的学习与思考呢?对于小学生而言,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是十分有效的。但那也只是外在的,浅层次的,最根本的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效果!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学习有收获,从而会以更大努力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不能真的“闲”,要深入到学生中间,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自学效果,对于不会学的要给予指导、点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步学会独立学习思考。不然,你想放,但学生还是老样子,不会学,学生还会等你去牵他、引他,又会走上“我牵你走”的老路上去。所以教师必须认真跟踪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只有这个过程“实”了,后面的交流才会有成效,学生才会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地学习提高。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境教学;高效

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改以来,教学理念的转变,情境教学也更多地走入了课堂,教师用鲜活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所以,情境教学使语文课堂如坐春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一、开放式教学组织形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抓住。”教师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根据文本的不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利用生活展示、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情境及阅读体验等方式,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草虫的村落》一课,我结合文章拟人化的叙写风格,在理解小甲虫与蜥蜴友好交流的内容时,让学生创造性地角色扮演,展现小动物们友好交流的情景。

小甲虫:“咦?大家快来看哪,这是哪里来的庞然大物啊?”“好大的家伙啊,你是谁啊?”“你从哪里来啊?”“你怎么和我们长得不一样啊?”“你来我们村有何贵干啊?”(小甲虫七嘴八舌)

蜥蜴:“嗨,大家好,我叫蜥蜴,我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我从家里出来迷路了,这是你们的村庄么?真漂亮,真干净!”

小甲虫:“欢迎你,你一定很累很渴吧。到我家去喝水吧。”“我带你去参观我们的住宅吧。”“你来给我们讲讲你们村庄里的故事吧。”

蜥蜴:“谢谢大家的热情,你们到我背上来吧,很舒服的。”

小甲虫:“我们来唱歌吧:今天天气好晴朗,处处好风光……”

学生变身文中动物,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创作表演,学习情趣和创造性思维都得到了培养,同时也练习了语言表达,对课文中“友好”“攀谈”“投机”等词语的体会也更加深刻。

二、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容易地突破知识难点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在课堂上以不同形式出现时,可以帮助师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难题。实物、多媒体演示、实验操作等手段,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突破训练难点,克服思维障碍。如,在教学《》一课时,学生要准确体会战士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及乐观豪迈的气概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我通过多媒体播放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等片段,带学生置身于硝烟弥漫、冰天雪地的氛围中,看到战士当年英勇战斗的情景,自然就能体会到他们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了。之后,再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诗句时,我仿佛感到他们心中涌动着的感动和对的无限崇敬之情。可见,这样的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填补情感感知的空白,将现有的理解基础和历史背景成功链接,对于突破重难点大有益处。

三、情境教学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段唯美的音乐、一幅形象的画面、一段感人肺腑的语言,都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启迪学生的内心情感,引起共鸣,使其有感而发,深化认知。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心绪,只有发自心灵的语言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理解嘎羧重临旧地,凭吊战场的内容时,先请学生读段落,然后出示它站立江滩久久凝望的画面,我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去,听听它在说什么,想什么?它久久凝望江面时,脑海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它在龟礁石上亲了又亲时,心里想什么?它昂起头,冲着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时,想要表达什么?”学生结合前后文,展开想象,用语言描绘了嘎羧回忆的昔日战斗场面,替它说出了心中的怀念。之后,我放了一段哀婉的音乐,总结说:“往日叱咤风云的战将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仍然怀念当年英勇搏杀的场面,多么自豪!怀念因为战斗长眠于地下的战友们,多么眷恋!它悲壮的仰天长吼,多么庄严,多么沉重!让我们一起体会它最后的情怀吧!”和着音乐再读课文时,学生的表情、语言都多了几分庄严、凝重,我想他们是在用心读。课堂中让学生百分百地参与,融入课堂,融入文本,融入作者的情怀,才会有真情的迸发。

四、情境教学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

第12篇

一、问题的提出

我市小学习作教学存在有六大弊端:

⒈使用的长春版教材缺乏示范性,其课文的语言不具备儿童特点;

⒉教师只讲习作要求不进行习作指导,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知道习作应该达成的目标;

⒊不能有效挖掘教材中的习作因素,从而引领学生进行仿写;

⒋没有传授包括想象在内的构思技巧,使文章的表达苍白而无序;

⒌习作的时间较阅读的时间少的可怜,根本不能实现阅读与习作同等重要、同等对待、同等时间的要求;

⒍教师不能提供学生可以模仿的下水文,习作教学缺乏工具性。

由此可见,农村学生的校外课程资源非常的贫乏,我们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示范因素,我们的学生才不至于被边缘化。

二、课标的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从中我们可以至少体味出如下三层意思:

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从中段的“写了什么”过渡到“怎么写的”。它表明小学语文仍主要是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其中“写”是主要的、最终的立足点。

⒉“读写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阅读和习作既是依附关系,又相互影响。它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一定要发挥教材在学生习作中的示范性作用,变习惯性的习作要求为习作指导,切实达成读写结合。

⒊仿写应该是习作训练的主要方式。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从读中悟写,读中学写,积累下足够多的习作“框架”。

三、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才能发挥“滕”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高段阅读应是在理解基础上,以分析综合为主要方式,以欣赏和评价为手段,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因素从而指导学生的语言建构为目的所进行的人本与文本的互动过程。

解读:“在理解基础上”――⒈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是理解的重点。⒉理解是赏析文章的基础。

“以分析综合为主要方式”――它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⒈研究的目标是人物形象、文章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句式及文章框架)⒉研究的方式是先分析再综合得出相应的结论。

“以欣赏和评价为手段”――它应该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  ⒈研究的对象主要应是表达效果的与众不同上,包括好词佳句的运用及习作框架的优越性;⒉它是掌握习作框架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进行仿写的重要保证。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因素从而指导学生的语言建构为目的”主要的内涵是习作方法上的学以致用。

四、挖掘习作因素的具体内容及操作

课标指出:中段――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它包含了如下几个阅读要求:赏好词佳句,感受形象(表达手法),体会立意。

高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它包含了如下几个阅读要求:赏析好词佳句、明顺序、晓立意,悟方法。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课标对中高段的阅读都有下面共同的要求:赏析好词佳句,感受形象(表达手法),体会立意。只是中段比高段少了一个“明顺序”的要求,由于中段所涉及的表达顺序在基本上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自然段教学中都有涉猎,所以将理清简单的表达顺序列为中段的阅读要求也在情理之中。

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讲读课应该遵循的基本学法我们把它定为四个步骤:初读明顺序;研读理素材;精读悟形象;品读赏评析。为什么把初读明顺序放在第一步,文章的几种基本表达顺序在三年级自然段的教学中已经交待得很清楚。对学生来说明显有复习旧知的意味在其中,因此我们把它放在第一个环节。本着从整体着眼,微观入手的阅读理念,我们将感受人物形象,要想感受人物形象就必须理顺文章的素材,中段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入手,高段从具体地事例入手来感受人物的形象。因此我们把理素材放在第二个环节,在理清文章素材的基础上我们再进行第三个环节――悟形象。并且挖掘出相应的习作因素,总结出相应的最后我们从细节入手,来赏析好词佳句,为学生今后的习作再遣词造句方面奠定扎实的基础。总而言之,我们是按照从易到难,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到微观的设计理念来制定上述学习方法的。

五、农村小学生需要掌握的三种基本习作方法

⒈主题式表达。

⑴表达特点:围绕一个特点选择典型事例。

⑵功用特点:能充分突出事物的某一特点。

⑶宏观作用:为初中的散文、议论文习作奠定基础。因为散文的特点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议论文的特点是围绕论点“选材”,两者的共性特点都是“围绕中心选材”,与“主题式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处。

⑷种类及范文:①并列式:再见了,亲人;②循序式:草船借箭;③总分式彩色的非洲;④主次式:最后一头战象

⒉综合式表达。

⑴表达特点:围绕几个特点选择事例。

⑵功用特点:使物的形象全面而丰满。

⑶宏观作用:为中小学进行书信、演讲稿等应用文的习作奠定基础。

⑷种类及范文:①主次式:景阳冈;②并列式:将相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⒊曲意表达。

⑴表达特点:通过借物喻人、环境渲染等手段来渲染事物形象。

⑵功用特点:烘托事物的形象

⑶宏观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