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2 02:2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心理活动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通过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丰富我校德育载体,旨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在实践上探寻并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为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一种范式,对促进中职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现实和重要意义。
一、科研引领提升德育效果
在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同时,我校成功申报了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团体心理活动在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应用研究》,并由冯穗心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本研究是运用心理测验,分析和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素质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在团体心理活动实施前后的水平及变化情况,验证和探讨团体心理活动对培养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性及具体效用。通过应用实践探索和形成系统性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方案,为我校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和参考。同时,希望以科研为引领提升德育效果。
二、团体心理活动丰富德育载体
团体心理活动是由团体心理辅导衍生出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它面对全体学生,针对他们所具有的共性问题开展,以班级为单位、以教室为主要场所、以活动为主要导向,通过丰富的团体活动,借助整个团体的动力及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团体成员更深的自我探索、自我领悟及自我完善的历程。在彼此尊重、安全、轻松、开放的氛围下,团体成员放下个人的心理防卫,充分投入团体活动中,在体验和领悟中致力于每个成员的内在成长。主要围绕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进取心、抗挫能力、积极乐观、注意力和思维等十种心理素质来设计和开展团体心理活动。
在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首先成立活动方案设计小组负责方案设计,然后集体讨论共同构建活动内容和方案。活动形式主要有游戏、头脑风暴、角色扮演、视频观赏等。每次团体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导入、活动体验、活动讨论分享、活动总结、活动结束等环节。其中活动讨论分享是每次活动的重点,包括个体分享、小组内分享、班级分享。活动体验完成后,各小组组员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组内讨论分享,然后再由小组代表把小组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团体心理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分享和感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有别于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更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为我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在以往的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纪律教育等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德育教育的载体。
三、活动分享助学生明事理
学生的分享从一开始的只言片语到慢慢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讲出自己的感悟和看法,还有的学生能联系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大家的讨论和思考。比如在责任的体验活动完成后,电器班的同学就目前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哪些是负责任的行为,而哪些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班长站到讲台上分享自己的感受时问全班同学:“大家觉得我负责任吗?”班上马上就有同学回应说:“不负责任。”班长接着问“哪些方面呢?”回应的同学接着说:“你作业做好不给我抄”。班长接着说:“嗯,因为我觉得给你抄作业是对你不负责任的表现,大家觉得呢?”这时全班同学给与了热烈的掌声。
四、促进班主任和学生的心灵成长
通过团体心理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及情绪调节等方面受到了积极影响;使班主任在情绪管理及压力调适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与成长。班主任从开始对活动开展的不了解、不理解、不认同甚至抗拒到慢慢的了解、理解和接纳认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积极参与。他们的热情在增加,他们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参与情况以及分享情况,更好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动态,对个别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和跟踪辅导。活动结束后老师们还集中进行总结和研讨,促进相互交流学习,不断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体验式;主题班会;娱乐节目;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44-01
“体验式班会”是根据“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和心理学理论,运用相关心理学技术,创设体验情境和活动,达到教育学生目的的班会形式。由于体验式主题班会强调通过“体验”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以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娱乐节目作为“游戏”的重要形式,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能够在体验式主题班会的设计、开发过程中起到独特的作用,成为良好的课程资源,同时也能引导学生的价值、审美取向,有效规避娱乐节目中的一些不良影响,在“游戏”中让学生成为德国著名诗人席勒说的“完整的人”。
一、为班会设计提供素材
体验式主题班会活动内容的“设计”是班会实施的前提。一些团体心理活动,如“同舟共济”、“盲行”等已经成为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经典活动,为许多老师及学生所熟知,这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容易让活动失去升华的情感体验空间。寻找新的体验式主题班会活动设计的课程资源,才能够有效解决这一矛盾。
例如,湖南卫视2015年档综艺节目《偶像来了》中的“捕鱼达人”游戏。“捕鱼达人”的游戏规则是:比赛分两局进行,两队轮流作对方的“鱼儿”和“渔网”,每一条“小鱼”身上都藏有不同金额的装修经费,“渔网队”限时捕鱼,每捉到一条“小鱼”即可获得相应金额,并可将“小鱼”纳入自己战队。本游戏需要每个组员全身心投入游戏之中,“鱼儿”要灵活地躲过“渔网”的捕捉,组成“渔网”的组员更需要密切配合,才能捉到“鱼儿”。
“捕鱼达人”游戏适合在团队建设的主题班会中开展,既契合班会主题,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又体现人人参与体验、交流、分享,从而促进人人有提升的体验式主题班会的“人”的要素。同时,“捕鱼达人”活动适合户外开展,在较为开阔的环境中,更容易让学生进入游戏体验情境,体现“场”的要素。
来源于娱乐节目中的游戏通常较为新颖,但学生又有一定的视觉经历,容易被学生认同接受,避免体验式主题班会中容易出现的学生戒备心理,为班会的开展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创新设计班会组织形式
通常,体验主题班会的设计遵循以下基本环节:导入点题暖场活动主体体验活动总结提升,这种主线清晰的活动组织形式,方便活动的开展,成为许多体验式主题班会的固有模式。这种模式,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有其心理学基础,也为体验式主题班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操作性。
但是,当模式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也了解到游戏过后就要对他们进行“教育”,无形中容易让学生对班会的开展又慢慢产生排斥心理。既然体验式主题班会的优势是通过“体验”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做中学”,那么所谓的总结提升有时就显得多余。
因此,借鉴娱乐节目的一些编排形式,重在让学生经历、体验,或许这一“游戏”过程本身就已经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我爱记歌词》是浙江卫视2007年打造的一档全新的娱乐节目,借助这一节目形式,在主题为“同桌的你”的班会课上,引入精选的与班会主题密切相关的歌曲,如老狼的《睡在上铺的兄弟》、罗大佑的《童年》等,歌曲中的经典歌词、引人入胜的旋律,很容易将学生带入珍惜同学情、热爱班级和校园的情感氛围中,最后在《同桌的你》这一经典曲目的合唱中将班会推向,也划上一个在学生心中不会结束的句号。这种没有“总结”的总结,所能起到的教育作用,是轻松愉快的。
三、帮助学生成为活动的设计者
诚然,作为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的教师,在体验式主题班会的开展中能够很好地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但是在以上固有模式中,学生仅仅是活动的被动参与者,他们所要做的,仅仅是在课堂中参与活动,产生情感的共鸣。事实上,在一些体验式主题班会上,可以让学生参与甚至主导活动的设计,将班会对学生的影响延伸到课堂外。基于学生对娱乐节目的熟悉程度,引导学生利用相关节目为载体设计、组织主题班会,不仅培养学生的活动设计、组织能力,同时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欣赏娱乐节目的审美、价值取向,趋利避害。
例如,主题为《崇尚科学 远离》的主题班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委员组织的活动设计团队,选择了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中“啊啊啊啊科学实验站”作为体验式主题班会的载体,设计选择了“单手劈木条”、“瓶子不许动”、“单手飞钉子”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课本知识以外的东西,感悟科学原理的无处不在。这一方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功能,能够更加顺利地达成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 伟 杨翠华.娱乐节目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7日
一、大学生管理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从未成年变为成年,是大学生青年时代的一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质的转变。大学则是大学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怎样处理实际问题,从简单初级的社会关系进入复杂社会关系的一个关键阶段。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科学技术知识,还应具备一些基本能力。但是,在绝大多数大学里,很多高校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学生管理,即教师管理学生模式。在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中,学生养成了完全依赖于老师,不会独立思考,缺乏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下会出现一些弊端,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心理素质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低、人际关系不协调、缺乏基本的交际能力等。
培养和发展大学生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是提倡和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却是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时代要求,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自我管理模式并不是对传统学生管理方式的完全否定,而是顺应时展趋势的创新和改革。自我管理是帮助大学生发现自身价值的一门艺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当代大学生想要干出一定的成绩,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学会为自己度身制订一套自我管理方案。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概念
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主体自律与内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完全依赖于主体自身对其全面发展的认识和领悟程度。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当下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形势和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的需要。然而,当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而且基本上都是以“追求自我独特个性”为特点的90后。他们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中长大,踏入大学后,不善于独立生活,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忽略他人感受,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所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中国所有大学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正确引导在校大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理性地评价自己,获得相对准确的社会定位,合理有效地安排大学学习生活时间,从而促使和帮助他们全面地发展、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以后适应社会竞争提前做好准备,将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大学生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和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转化、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认识是指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及特点的感知和了解,即主体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心理状况、学习生活现状,寻找自身优势,发现自身劣势,从而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扬长避短。一个人只有客观、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约束自己和激励自己,才能正确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定位,从而合理地进行自我管理。
第二,自我计划能力。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对未来进行有目的性和意识性的规划,是自我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自我计划才能使主体的行为有目标、有组织、有效率。大学生进行自我计划的核心是明确未来的目标。目标就好比地球存在的轴心,偏离了轴心,地球的旋转便没有了意义。大学生们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达到、何时达到以及如何达到目标进行计划和安排。人生路途中的目标很多,而且不同人生阶段目标也会有所不同。一个个目标的确定和完成,就构成了充实的大学生活。
第三,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大学生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并通过自我检查掌握自己目标实现的进展和质量,自行纠正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偏差行为,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朝着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大学生只有学会如何进行自我控制,培养坚强的性格和品质,对自身的思想、行为、经济等方面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才能够在走入社会的时候顺利转型。自我控制是保障自我管理顺利按照自我计划的预定方向和目标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激励是指大学生个人由于内在的动机和愿望而产生的一种内在的驱动行为,即自我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自我激励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推动力。大学生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面对社会现实,不断回顾自己目标实现的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如果做得好,就给自己奖励;若做得还不够,就给自己敲响警钟。大学生只有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潜质,积极乐观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才有可能达到目标和实现自我价值。
三、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途径和对策
1、更新和完善高校学生自主管理教育和引导体系。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提升素质、完善自身的地方,学校自我管理教育体系的发展状况将会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学校应当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和重点的引导,促使在校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一步步发展和提高。学校还应当广泛听取学生对自我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充分理解和支持学生,增强他们对自我管理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转化为内在驱动行为。
2、强化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建设。大学生组织是大学生锻炼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大好平台。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广泛参加各种形式校园社团活动。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接触不同的人,扩大自己的交际面,开阔自己的视野,而且还可以拥有较多的自主管理权力,可以自己管理社团组织,自己组织活动。大学生可以在活动前进行自我分析、目标设定与活动设计;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组织、过程调整与效果操控;在活动后进行自我评估、活动总结与反思总结等,使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在大学生组织的管理上,要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个性发展和自主管理的空间,启发学生自觉提高自主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3、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每一个人最终都要走入社会,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员。但是在走入社会之前,学会如何使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融合起来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社会实践既是自身需要,也是社会需要。在大学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的,学得再好,也只是对知识的一种初步的掌握、认识和理解。只有回到社会现实中进行检验,才能够真正的拥有它。而且与人一生中将要学到的知识相比,大学只能是一个能力养成阶段,如果想将来继续学习更多知识,获得更大发展,必须要投入到实践中去。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对专业领域知识了解得更系统,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是与在校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员,为了更好的进行大学生自主管理,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也要花大功夫、下大力气。高校辅导员老师应当要掌握相应的人文科学知识,尤其是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处理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更多专业知识扎实、心理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只有学会如何理性评价自己,如何全面发展自己,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才能在踏入社会后取得更好的成绩。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国轩译注.人学中庸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黎鸿雁.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
[3]谭艳芳.论高校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4]李满林.大学生自我管理探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
【关键词】中职 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学生直接经验以及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相关职业活动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基础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基本活动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语文情境活动。它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生活及其需要的兴趣紧密结合,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活动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由于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可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拓展和加深,所以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借助综合性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
既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又是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语文教学组织形态。那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提升,是我们应该进行研究的一个新命题。笔者就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三个阶段的管理理念提出自己的认识。
一、活动准备:主体自主性管理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一方“给予”一方“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主体自我建构意义的过程,即主体经验的重组、改造、提升的过程。要把人类积累的精神文化和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要把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获得发展,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才能实现。为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应坚持主体自主性的管理理念。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准备阶段的主体自主性管理,是指根据“对人的认可,对人的自身潜能的认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关怀,对人性的精心培育和自由展示”的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思想,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努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以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自主组织准备活动,从而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生成和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活动内容应包括“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两大项内容。在完成这两项活动内容时,如何实施主体自主性管理理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让学生主动、自主参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议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对象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意识到人能将外部世界变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人化世界”)。这就是说,主体意识不仅能意识到内在于主体自身的需要、价值、能力等各种本质能力,而且也能意识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示(包括主体性的发展)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在主体对外部世界推动作用的驾驭中才能实现。
众所周知,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恩格斯曾经说过:“就个别人说,他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世界对学生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即客体条件方面。没有外部因素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要求和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将是一句空话。二是在客体条件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要由可能变为现实,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条件,包括唤醒学生主动发展自身的意识,即主体意识和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的能力──主体能力。“人,像动物一样,服从着社会的各种法则,但是除此之外,他还能积极地参与创造和改变社会生活形式的活动。”可见,人并不是完全听命于社会关系摆布的被动生存物,而是能够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社会。当社会不能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时,“人决心以自己的行为来改变世界”,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生存条件,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环境。这就是人的主动发展自身的意识。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作为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体条件,是他们在同化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在自身不断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得以强化和完善的。
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于其主体性发展有重要影响。首先,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其次,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对自身的发展责任往往也愈大,从而对自身提高的需求也就愈高。因此,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主体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从而决定着其主体的发展水平。就这个意义而言,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知识的学习,制约着知识学习的方向和水平。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他自己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有利于他主动探索掌握知识的最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即使遇到困难也能正确对待并坚持下去。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始终。
由此可见,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中,以主体自主性管理理念,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是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逐渐由兴趣、乐趣转为志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第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所谓主体能力,就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现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
个体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是个体参与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所必需的。一般说来,个体的能力与其地位、价值直接相关,能力的高低意味着个体对自然和社会所取得的自由程度和贡献的大小。对学生而言,要使自己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要使自己成为学习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仅仅具有主体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即主体能力。
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个体对外部世界、自身以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和把握的和谐,而这又有赖于学生积极地去汲取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经验,有赖于他们主动地在对象性活动中加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愈高,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从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反之,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愈低,在自身主体性发展上就愈感到无能。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没有音乐的耳朵就不会成为音乐的主体一样,他也无法真正成为学习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性的发挥来源于包括学生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内的整个的因素和属性。在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理性因素制约着认识、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认识、实践的方式并进而决定着其效果;但对认识、实践活动起调节作用的则是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它能使主体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而具有动力性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非理性因素是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催化剂和激素,如果没有非理性因素的推动、激活和引发,主体即使有再大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也难以发挥出来。因此,非理性因素的发展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没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就是不全面的。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设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可见,活动不仅要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即培养、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的准备阶段中,就应创设一种轻松、民主、自由的环境,使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在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二、活动过程:动态生成性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目标、教育价值具有生成性,这是由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过程即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既然是有目的、有计划、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展开活动的过程,因此,它是可预期、可计划、可控制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又是一个由多元因素构成的多向互动的动态过程。它的实施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的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活动的过程是开放的、鲜活的,因此,它又具有生成性。为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过程中要坚持动态生成性管理理念。
所谓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过程动态生成性管理,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中,依据事物发展的动态变化哲理,不受制于计划的安排,根据活动的动态生成发展现状,在管理上及时进行对应的动态调整。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前,每一个班级应该对活动的实施都有一个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过程取向的,它强调活动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其本质特性具有生成性。这是因为尽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活动目标、内容进行预先规划与设计,但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其生成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正是由于这些开放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学生在与活动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偶发事件”“节外生枝”“旁逸斜出”等意料之外的情况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从而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新的活动方式不断生成,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也在不断生成,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教育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教育价值也在活动过程中生成。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正是在根据自主制定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与活动情境的交互作用的亲历和体验过程中,产生、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而且在不断的生成中形成发展。即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学生还将产生出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而这些新的目标和主题并不是预先设定的。为此,重视活动实施的实际过程,也就是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构。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首先要认识到哪些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目标与主题产生的必然性,并肯定其存在的价值,要及时捕捉生成的有效信息,并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把活动动态生成的内容转换成活动学习的一部分。
强调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坚持动态生成性管理,要坚持以下两点理念: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特别强调在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核心地位。
第二,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三、活动评价:自我反思性管理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获得经验―反思―理论―实践―获得新经验―再反思”的循环中螺旋上升。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运用已学习的语文知识、已掌握的语文能力去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或解决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它注重的不仅仅是活动行为的结果,更注重活动行为过程的本身。可见,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评价的自我反思性管理,是指坚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在活动评价中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合理需要,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机会去发掘自己的归属感、成就感与积极的自我认定。
具体地说,就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评价阶段,既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活动过程的体验所获得感悟、收获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态度进行反思。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在这次活动中“我学会了什么”“我明白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和“我在活动中的得失”“我打算如何参与到今后的活动中去”等。“语文的学习既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经历、体验、表现等作一次检查和回顾,才有利于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发现差距,校正学习目标。只有让学生在自我“检查和回顾”中进行“自主建构”,才能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地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服务。
但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评价阶段中实施自我反思性管理,不仅是在评价方式上运用学生自评形式,还要对学生自我反思性评价进行思想态度的教育管理,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总结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有一说一,不虚构和编造。只有真实地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感悟进行总结,对自己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反思,才能促进今后在实践活动中的活动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我反思性的评价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新宇.语文教育学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守立,唐春良.学习管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