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8 17:37: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文言文虚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正确理解实词和虚词
正确理解词语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与基础,高中文言文词语主要是指实词和虚词。实践表明,在文言文教学中,若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出现偏差,往往无法正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影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准确把握。作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加强文言文词语的理解与记忆。
实词是文言文学习中较为常见的词语,高中学生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积累不少实词,相对来说学习起来较为容易。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重要的实词,语文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加强记忆,注重区分实词在不同语句中的含义。例如,实词“爱”在文言文中可解释为溺爱、喜爱、敬爱、疼爱、爱护等,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爱”的上述意思。同时,记忆教材中对应的语句,以加深对其的理解。如《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为动词,解释为“疼爱”。如《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的“爱”也为动词,理解为“喜爱”。总之,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与引导学生积累实词,通过联想教材中的语句加深记忆,为正确理解实词奠定基础。
虚词是区别于实词的另一种较为重要的词语。文言虚词包括@词、助词、连词、介词、副词、代词等。尽管虚词没有完整意义,但正确理解虚词含义对理解整个文言文语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文言文涉及的虚词并不多,包括偌、且、其、乃、乎、何、而等。调查发现,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对虚词缺乏必要的重视,导致无法正确翻译文言文语句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虚词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虚词的正确认识,注重日常学习中的积累。如《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中的“而”,《六国论》中“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中的“而”,尽管字相同,但前者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进行翻译,有时可译为“又”。后者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
二、准确把握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指文言文中与现代词语意思不同的词语,千万不能用现代词语的意思理解文言文词句。高中教材中古今异义词较多,教师应提醒学生多加注意,多积累古今异义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中的“亲戚”为古今异义词,古代多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而现代汉语中的“亲戚”指代旁系亲属。又如《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所以”,可理解为“依靠他”“用来”,而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因果关系中的关联词。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理解不同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之间的差别。在背诵一句文言文的同时,列举现代汉语的相关例句,进行对比记忆。如记忆“亲戚”一词时,文言文可通过“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记忆。现代汉语可举例为“小刚是我家的亲戚”。研究表明,采用对比记忆法,可显著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同时,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一些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充分体会古今异义词在古代表示的具体含义,进而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三、熟练掌握常见句式
常见文言文句式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只有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才能通顺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言,体会文言文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文言文常见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等,其中判断句常见格式为:“……者,……也。”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即为判断句。被动句常见格式为:“……于……”“……见……”“为……所……”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固定句式十分常见,熟练掌握这些固定句式是正确翻译的关键,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固定句式。高中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较多,如“无以……”翻译为“没有用……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如《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何……为”,可理解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要用……做什么呢”,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定期抽查的方式,督促学生背诵常见文言文句式,使其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对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高中阶段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能够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强调学习作品的文化价值等。
针对初高中的差异,教师应有意识地缩短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上的差距,制定有效的衔接教学策略,让学生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使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得以系统化。
一、重视语法知识的补充
高中教师反映,在课堂上教授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语法知识,学生茫然无所知。这是由于初中阶段文言文重视理解“基本内容”,中考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几乎不涉及,本着“考什么教什么”原则的一线教师就在课堂上淡化甚至回避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这就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形成了语法断层。
在当前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已开辟了语法知识的专题补充,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语法知识的梳理。可在学生零散的语法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贯通起来。例如,在九下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中的意动用法,教师可引導学生列举所学例句,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醉翁亭记》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其中“异”“乐”(第一个乐字)与“美”皆为意动用法,结合例句说明意动用法——“谓语动词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用作意动的词可以翻译为“以……为……”“认为……是……”这样将语法前后贯通,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归纳,将语法知识逐渐“立体”起来。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有一套自己的词汇系统,大多数字词与现代汉语相比,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一线教师对“字词”的释义往往过于生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字词的含义,导致“费时多,成效小”,学生容易思维僵化,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厌学的心理,到了高中则会更加明显。
在处理文言文字词方面,王荣生、童志斌教授提出了“放过”和“突出”的原则。认为无需以“字字落实”的方式来串讲文言文字词,在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的、古今意义一致的、生僻的教科书已经做了浅易注释的文言字词,不需要特别处理,课堂上可以“放过”。而对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则应予以“突出”。“突出”并不是机械地记忆字义,而是教师做简单交代,在“突出”的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勾画这个词的词义发展网络,这样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文”“言”统一,关注文化内涵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分离是初中阶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大多停留在凌空蹈虚地阐释文旨,这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思考能力,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也无法达到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文化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文学的奥秘要通过文字来体现。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即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是带领学生品析文本的语言细节,探寻文化意味;是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充分领会。如《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中的“即”是马上的意思,为什么要“马上”?太守听了以后急切地派人前往,说明了这个世外桃源的吸引力。另一句“闻之欣然规往”中的“规”字,注释为“打算、计划”,这里体现了刘子骥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寻向所志,为什么还是“未果”?这里可见作者在暗示桃花源是理想中的,作者的意图便可通过对字词的细细品味得以理解。文章也由此变得生动、有意味。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学生学习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中的文化内涵,传承与反思古文中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当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在高中语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学好文言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学好文言文,对于传承民族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纵观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满堂灌”式的教学仍然不是少数。教学设计机械、呆板,课堂内容单调、枯燥,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索然乏味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在实践中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高中文言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更新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融入课堂,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文言文较枯燥难懂,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在课堂中依然是被动接受,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中,语文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实现高效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精讲,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氛围。其次,通过有效的引导,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然后通过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发挥,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探索知识,掌握知识,进而提高语文能力。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刘邦、项羽的性格差异、做事方法,然后归纳出他们成败的原因。在讨论和分析中,学生能够主动地融入教学过程,掌握所学内容。
二、创新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文言文,首先应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的内容距离现代生活较为遥远,学生难以理解,再加上语言晦涩难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单调的印象,无法提高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设计,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普及,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设计精美的课件,课堂内容穿插生动有趣的图片和声音,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习兴趣。此外,语文教师还应该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入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学习氛围,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可以联系作者苏轼生活的时代,讲述苏轼当时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教师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让学生学会欣赏文章的诗情画意,品位作者文章所表达的艺术境界和人生哲理。此外,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可以多穿插一些趣闻逸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品读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蕴含丰富的意义。学习文言文,不仅要重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要感悟和体会文章蕴含的美好情感和深刻意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文言文学习来说,尤其如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品读文言文,不断增强语言理解能力,培养语感。语感是在反复的品读中形成的对于语言的感悟和理解,它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诵读实践。在实践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诵读文言文,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艺术美和朗诵文言文的心情美,产生爱上文言文朗诵的情感。另一方面要通过适度的讲解,教会学生理解文章的布局结构、构思立意及遣词造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劝学》时,让学生体会文章论述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在诵读文言文时,要教会正确的诵读方法,不仅要读懂课文意思,还要读懂作者的思想,不仅要读清句子,还要对文章的细微之处进行诵读和理解。在不断的品读和感悟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技巧点拨,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做到适时点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一方面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揣摩,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发现文章的精髓,积累文言知识。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引导学生探究一些特殊句式学习文章的巧妙布局和立意。首先,教会学生善于整理、归纳一些词语、句式等,培养学生推断理解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语法规律,学会推断语义。同时,在字句的翻译上,应该在教会学生古代语言运用规律之后,鼓励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用法和语义。例如在学习《庖丁解牛》时,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体会文言文实、虚词的不同意义。
四、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高中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期,深入理解文言文,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帮助学生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人文情怀和素养。在实践中,鼓励学生学好文言文,应该不局限于课本文章,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向课堂外延伸,结合各种课外活动学好和理解文言文。比如将文言文改编成话剧、小品,在课外活动中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并做到活学活用。另外,通过组织朗诵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轻松的课外活动中学好文言文。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深刻体会文言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语文实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和文言文有一定关联的影视作品,在生动的情节中,增进学生对文言文所处时代的了解,轻松学好文言文。比如《三国演义》《孔子》等影片,对于学生理解文言文都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做到在文言文教学中紧紧把握课程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品读和感悟,不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培养语文实际能力,提高素养。
参考文献:
[1]姚磊.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05.
[2]张战备.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3]薛剑峰.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与实施[D].南京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 教学 现状分析 建议
高中生文言基础知识薄弱,积累不够。同时因为不够端正的学习态度,造成学生养成学习中出现困难就不愿继续努力的习惯,容易打消学生继续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
文言文教学一向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学得痛苦、教师教得辛苦的老大难问题。课时分配多,教师倾注精力多,学生也花了大力气去学习,可是成效总是不够显著。本文以高中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一份调查问卷和一份试卷分析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一)有49%的学生认为自己语文基础薄弱,学起来困难所以兴趣渐失不愿继续努力;选择阅读量小,积累不够,知识面窄占调查人数的32%。
(二)31%的同学认为选文比较简单,其中大部分是文科实验班的学生,63%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课本的文言文比较有困难。因此有47%的同学表示对课本中的文言文根本没有阅读兴趣。高二学生最感兴趣的文言文类型除了古白话小说(43%),还有古诗词(42%),接下来是史传文学(28%),只有3%的同学表示喜欢先秦散文。但是,以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一至四册的文言文编排顺序依次是先秦史传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等,五、六两册分别设置了《孟子》专题和《史记》专题。学生终日纠缠于某个字是什么意思,某句话怎么翻译,哪里还有心情去体会历史人物的得失和先贤的思想。这一顺序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史编排,却是极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现行教材选文欠妥,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规律。31%的同学认为选文比较简单,其中大部分是文科实验班的学生,63%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课本的文言文比较有困难。因此有47%的同学表示对课本中的文言文根本没有阅读兴趣。
(三)占调查人数31%的同学人为自己在学习文言文方面有困难,表明困难在于虚词用法的占42%。关于做题时最不容易得分内容的调查,36%的同学选择虚词,排在第二位的是句段翻译,占到调查人数的20%。笔者收集的试卷的第四题是解释虚词用法,平均正确率仅为44%,是整份试卷中除翻译之外正确率最低的一题。据学生反映,做这一题用时最长,不确定性最高,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基本靠蒙。但是教师讲解后多数人表示都是讲过练过多遍的题,因为忘记了曾经讲过的内容或者只是记住了讲解过的一部分内容没有扩展开来而导致重复出错。
教学倾向于死扣语法。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本身基础不牢固、积累不够的限制,教师的讲解被局限于讲解字、词的意义用法,很容易就讲成了古汉语语法规则研究,而忽视了教会学生掌握分析方法以及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
此状况引发两点不利: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的记忆量,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弥补基础知识的欠缺,又更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新课程标准"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要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忽视了对文言作品全篇的品读、鉴赏,没有去体会文章深含的思想结晶、民族精神;没能细细品味经典之美在何处,没有实现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功能。也就是说文言文学习没能起到预期的作用。
根据以上所分析出的基本问题,结合其他教师及专家的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够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现存问题的改进起到一定作用:
1、针对现在高中生文言基础薄弱的建议
一方面需要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更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加大对文言经典作品背诵的要求,对于文言语法规则的掌握程度则可以放宽要求视个人程度而定;另一方面,高一第一学期的文言文教学重点也应放在加强积累、巩固基础上,同时应要求熟练掌握课本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只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关于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情况,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迎难而上、主动探究的意识;减轻本学科学习负担,讲课重点突出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解决疑难问题;同时应使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不能以考试作为学习内容的导向。
2、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这一问题有部分内容前面已经提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避免过于强调古汉语语法规则的学习;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及各自不同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接受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程序;开发课程资源,以研究专题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同学合作研究的能力等。但是,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需要别注意的。
(一)教学方法。
关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更有利于文言文教学,更大程度的完成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很多老师提出了不少方法。这些方法有很多是由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抽象至理论高度,有比较大的可移植性,因此在具体的实施中不至于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在这个问题上,四川的黄光军老师提出了针对讲读课文的循序渐进"五步法"和针对自读课文的突出主体"四环节"。山西晋城的马艳枝老师提出了四种可以让文言文教学生动实效的办法:将文言字词和常用成语联系教学;将文言字词句和古文、诗、词句联系教学;将文言词句和现代汉语词句联系教学;将文言语句和流传的成语、熟语联系教学。两位老师的方法均是从个人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而来,不失为值得大家交流、学习的教学经验。
关于教学方法,只有更好更适合的,没有最好最科学的。所以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研究成果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继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继续总结、研究,才能不断找出更适合、更科学、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应该注意的是,这一探讨过程不是仅由教师完成,而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是由学生处在主体地位与教师共同进行的研究过程,教师不能一味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寻找教改方向。教育改革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不考虑学生接受程度的教改是没有操作意义的。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量中等成绩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由于高中课程的难度加大,不少学生很不适应,学习很吃力。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学习就是其中的困难之一。
从课文本身看,初中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以故事性、哲理性的散文居多,内容浅易;高中不少文言文篇幅增长,选材涵盖各朝代,各体兼备,不乏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课标”虽也只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但这里的“浅易”是针对高中水平的学生而言的,比初中的“浅易”难得多。尤其是大量中等成绩及其偏下的学生,困难很大。
从考试命题看,大多数地方,中考考纲明确规定,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内,还要对考试篇目作出范围指定。这样,老师和学生在中考备考时,只要在平时已学的基础上,对有关篇目再进行一番“深加工”,便可“大功告成”。然而,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外,测查涉及词法、句法等诸多方面,知识积累与能力检测并重,难度大得多。为了适应高考之需,争取“训练有素”,老师在平时考试命题时也得按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模式制题。这样,往往给刚进高中的学生“当头一棒”,大损信心。
二、析因: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目标要求不同,学生知识积累欠缺,文言文阅读能力断层
知识要靠学习和积累,能力是长期训练而习得。具有权威性的课程评价标准和考试大纲对老师的施教和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这几乎是大家不愿去医治的通病。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要求的不同,使得这两个阶段形成相对封闭的两个系统。因此,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也就出现了断层,很不适应高中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淡化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知识教学。其“评价建议”中明确说明:“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中考考试大纲也有“古诗文不考察词法、句法”的要求,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考查也是借助句子翻译简单地作隐性考查。因此,初中的老师们在平时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虽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语法知识,但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专项训练少或根本没有。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不同老师把握的尺度也不一样。学生升入高中后,缺少相应知识作铺垫,且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各考点各能力层级的考查,都要求学生必须以理解字词、读懂文句为前提。而这也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适应高中的考试要求。
三、举措:“瞻前顾后”,前引后连,做好衔接
1.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初中的考试评价“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选文源自课内。老师在考前复习中,都要对考试说明指定的课文作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准备,学生按老师的指点去记忆和变通,几乎可以“百战不殆”。而高中的文言文学习要求高得多,重在积累与运用,“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在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考试选材于课外,更需要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迁移运用能力。只有脚踏实地,步步夯实,才能从容应对。 2.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迁移与总结
例如必修(一)的《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何厌之有”这一典型宾语前置句,就与初中(八年级)《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句式完全一样。在本单元《勾践灭吴》中,还有“何后之有”一例。在词法句法上,类似的例子大量存在。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获得新知,总结规律,前引后连,举一反三。
3.相关知识的补充
一是语法知识。由于初中“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语法知识在初中被淡化、弱化了。学生大多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知之甚少。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考查却是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视情况对语法知识作适当补充。
二是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原则和方法。教师要对翻译要求“信”、“达”、“雅”,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含义,结合课文翻译的实例,逐一让学生领会,并按要求在学习实践中训练。“换”、“调”、“留”、“补”、“删”等翻译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磨刀不费砍柴工。要让学生在翻译上入格、规范。
三是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的种类。这是既重要又繁难的知识点之一。教学中,既要让学生随文学习逐一掌握,又要复习巩固总结归纳,积零为整,形成知识体系。
四是高考目标要求。教学虽不只是为了考试,但要结合高考要求,以考促学。应让学生知晓文言文高考命题有哪些具体考点,测查形式怎样,不同层级的能力要求,应达到什么程度等,让学生学有针对性,有一个衡量尺度。
4.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高中文言文不论是平常学习还是考试,能力要素的考查是主要的。要在知识积累的同时注重能力训练。如读准句读,巧用注释,查阅工具书,迁移运用举一反三,比较分析与综合理解,归纳整理与反思总结,等等。
毋庸讳言,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总是不以为然的。对教什么学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认识模糊、理解偏颇或把握不当的,大有人在。所以,高中文言文的教,就是指教师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只要明确了教什么,才能有效实施怎么教。
1.高中文言文教什么,
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必须认识清楚、理解透彻、把握恰当。所以,课程标准才是教师实施高中文言文教的根木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高中文言文的教什么作了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占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教师必须明确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一是读懂,就是教学生读懂文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恰当选择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受学校体制机制、高考压力、材版木、教师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或学生可供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不大,只是在选修教材上,教师还是有一些自主选择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权利。只有符合浅易的标准,学生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二是梳理,就是梳理文言常识。具体而言,就是要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不考不教的基础上,高中的梳理虽然显得枯燥乏味,但是,词类、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却成为初高中衔接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三是诵读,虽然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有一定的诵读基础,但是,高中的诵读要求也必然比初中的高得多。不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且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要理解感悟、积淀语感以及展开联想、想象等等。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就选修课程文言文教什么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占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占代诗文名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悉心研究课程标准,就不懂得高中文言文应该教什么,那么,就只能依照给定的教材照木宣科,难免会落入教教材的俗套,课堂低效甚至无效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教也就无从谈起。
2.高中文言文怎么教
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才具备了必要的前提。怎么教,往往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于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学生诵读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外,教师在怎么教上主要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
(1)整合教学内容。众所周知,高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在三年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模块内容(含选修模块)的教学,着实不易。况且,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选修课的教学,只能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罢了。鉴于此种状况,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安排,有效地选择、取舍文言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课程标准推荐的文言文诵读篇目,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一般情况下都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模块,可作为重点阅读的篇目。此外,高中文言文教学还要求选修一定数量的占代诗文名篇及占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占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就需要对选修教材《中国占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师据此实施教学,将使学生提高对占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等等。至于课外读物的《论语》《孟子》,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抽取部分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2)传授学习方法。怎么教,归根结底就是传授学习方法。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习压力大的高中学生,教师除了采取诵读、整体感知等常规教学外,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有效的应试方法。常见的有:比较,就是要学会辨别异同,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推断,就是根据己知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推出一些疑难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如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质疑,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如对一些不太确定的字、词、句、篇,要敢于与同学、教师探讨;评价,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论、发表看法等;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如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
当然,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的具体要求,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加以有效落实。因此,教师既要研究课程标准,又要研究学生,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方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释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培养中学生诵读占诗文为主,进行语感熏陶,但不是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有表情地吟诵,既要语调上读出抑扬顿挫,也要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析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其次,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教,是教师的主导活动,是前提;学,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之后,就得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1.高中文言文学什么
学什么,往往离不开考什么,虽然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但教师的教学也不能无视考试。考什么,由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规定的,因此,教师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理解并把握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就高考考什么说明得更具体:阅读浅易的占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木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木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接着,考试说明具体规定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内容。该规定不仅明确了高中学生高考考什么,而且明确指出了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应该学什么。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的考试内容无非是:名句默写、文言实词、内容理解、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福建等个别省份还考了文化经典,但文言断句福建省至今未出现过(个别省份有出现)。高中教师研究考试说明,就是研究教什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游刀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不至于出现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当然,教师应当具备考试意识,绝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教、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否则,教与学都将走向极端,以至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2.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教师怎么教,往往决定了学生怎么学。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虽然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也知道了应该学什么,但怎么学还需教师的精心点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既要记诵积累语言文字,又要运用所记诵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于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记诵积累的占诗文,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后,如利用晨读、课堂上的朗读、课后诵读等,学生才能够有所积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升华;对于占诗文大意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但必须遵循自主一合作一自主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合作,或凭借注释、工具书,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质疑、探讨,取得共识;至于文言常识词法、句法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等内容,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探究学习,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期获得内化、升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高一年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当以必修课为主,重在夯实基础,不但只是记诵积累,而且注重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二学生则应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文言文内容有一定的记诵、积累,并且有能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进行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优势,重在指导学生鉴赏占代诗歌和散文。在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占诗文、自主积累实词、自主梳理文言语法;合作鉴赏占诗词、合作品味占诗文的语言、合作感受占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探究占诗文作品的内容价值、探究占诗文作品的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等等。高三则应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紧扣高考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梳理、总结等方法进行复习,注重知识视野的扩展、辨析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应试水平。教师切忌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等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东西,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关键词】新课标 文言文 导学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69-02
什么是文言文?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明确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世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普通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文言文约占课文总量的45%。文言文凝聚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学习文言文是高中生认识博大的民族文化,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因此,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由于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循规蹈矩按套路讲解,先介绍背景知识,接着逐字逐句讲解翻译,然后归纳文章主旨,最后练习巩固,琐碎的教学缺乏趣味性和体系性,造成文言文教学效率普遍低下。笔者认为,在复习阶段通过精心设计和运用导学案,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用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二是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合理调控课堂,精当点拨,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三是以练习为主线,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能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以便根据学情调整学习策略。总之,导学案的使用体现了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要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减负增效”的作用,《中庸》关于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归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课前导学:“博学之”“审问之”
文言文知识点繁多,很容易使学生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不但很难总结学习方法,复习不得要领,而且导致心态被扰乱,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导学案的设计。课前导学部分应突出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以虚词“而”字用作连词的用法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教材中涉及的例句罗列出来,并且进行用法的归类,然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课前导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要攻克的难点;教师本身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有效的方法,面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能够胸有成竹,做好点拨准备。
二、课堂导学:“慎思之”“明辨之”
课堂导学的设计,要在学生课前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突出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细致比较,发现文言文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点,尤其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理解。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真知灼见,从而融会贯通地掌握文言文。如在复习文言特殊句式时,笔者就以比较学习法引导学生对文言句式中有相似点,学生容易混淆的句式进行了比较通透的局部梳理。
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一是“生生合作”,同桌学生之间就疑难问题相互研讨启发;二是“小组合作”,4-6人的学习小组进行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三是“班级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问题,以集体智慧攻克学习难点。
三、课后导学:“笃行之”
“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课后导学应该注重拓展,将文本进行合理开拓,使之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梳理、总结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议论文写作是一个难点,为此,本人将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逍遥游》这篇论说类散文与必修4中的现代文《拿来主义》作了比较,通过拓展进行深入的写作指导,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论说文的特点,系统地掌握论证的方法,并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课后导学需要特别注意及时评价,客观、明确的反馈,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导学案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导学案的激励功能,让优秀的学生在表彰中得到激励,让后进的学生在反思中明确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王换玲.拓展阅读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文/吕莉春
摘 要:分析历年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讲,文化基础弱,学习习惯不好,文言文抽象,篇目数量多,课文难度大。要想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得高分,必须加大对课文的复习。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复习;课本
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察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如,2007年广东高考模拟题二考题8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多为实词也有个别是虚词),考题9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加点的虚词大多对比(一个是阅读语段中的词,一个为所学课文中的词),考题11翻译语段,此题中的分点是必须把语段中的重要词语(实词、虚词、常见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翻译出来,大意对即可。针对近年来的高考语文教学,我对自己特别是文言文复习教学进行了反思,对于我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讲,文化基础弱,学习习惯不好,文言文抽象,篇目数量多,课文难度大,要想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得高分,必须加大对课本的复习。我们知道高中文言即便将古诗、古代戏剧单元除去,还有十一个单元。学生学习专业的时间大约占一年半的时间,留给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半,一年半里学生需要学习这么多古诗文,其记忆理解背诵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复习不得法、不及时,巩固不扎实、不理想,学生对于所学的文言文只能留下浅淡的痕迹,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时出现不知风云、答非所问、胡拼乱凑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
因此,学好课文,巩固基础知识,也就是高考复习的关键。当然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在高考复习时都会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再梳理一遍,但是我们面对文言文大量的知识点,仅凭几篇例文点拨是不够的。怎样有效地利用课本,怎样让知识得到有效的巩固?怎样做到歉意,转化成学生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是个难点,更是一个挑战。合理有效地利用课本是我应对高考的必备方法。简单说我采用三步走的方法。
一、回归课本,全面复习,狠抓知识点
如,复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虽然这篇课文只有三百多字,但需要复习并掌握的知识却很多。课本通译是必须,重要的实词如,贰、辞、许、用、陪、鄙、厌、赐、封、阙、唯、微、因、敝、与、易;重要虚词:之(三种用法)、其(两种用法);通假字:共=供、知=智;词类活用: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夜缒而出缒(名词作状语),既东封郑封(使动用法);句式: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辞曰(省略句),行李之往来(定语后置),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对于我们专业学生,不能放过任何一课的复习,120个实词,18个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到句式特点,字字落实、点点落实、课课落实。
我认为学习不经过自己的积累总结,那是不扎实的,对于专业的学生,牢抓课本是十分必要的,回归课本,全面复习,狠抓知识点。归纳、总结、积累、消化,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提高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一轮复习的必备过程。
二、巧用课本,重点复习,落实知识点
临近高考学生要进行大量的练兵。如,我们的部分大学生只注重练习题的数量,而忽略了练习题的质量,特别是古文翻译语段,遇题就翻译,而忽略在文中或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只凭借主观想象推测进行答题,这样其得分点就容易被混乱。脱离课本,容易答题偏差。但到二轮复习时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看课本,怎么办?专家所指:《过秦论》《鸿门宴》《报任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师说》这几篇文章能扎实过一遍,进行重点复习,把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落实,高考就不会有问题。实质上这一轮复习,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这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心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二轮复习时文言文知识的深化与提高。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地运用。
三、衔接课本,演练复习,拓展知识点
“温故而知新。”怎样落实知识点还在于练兵考试,最好选用近年来的高考题,题型比较标准一些,同时也能落实大纲要求,题在书外,答案在题内,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高考前两个月坚持每天做古文阅读,大概小篇短古文三四篇,做完认真对答案,对古文是找出自己知识的缺漏,找出自己和答案的差别。注意归纳,把古文常用字的意思和各种文言现象归纳好,并把现代文中出现的修辞方式、表达方式等归纳。平时读课外的古文可以增强语感。在做题的过程中再次寻找不足,回到文中去寻找与课文衔接的知识点,一定要理清、底清。
一.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学生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原因在于学生一直处于白话文的语文环境中,缺乏对古文字、文言文的感性认识和熟悉度,文言文对于他们来讲,在某种程度上和英语的难度是一样。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文言文中的生僻字不明其意,对语句一知半解甚至理解错误,文言文的背诵默写也不流畅,考试文言文部分失分严重。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重难点之一,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创新教学观念,引入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应用文言文的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二.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背诵经典名篇,掌握一定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和感悟文言文中蕴含的民族智慧和精神,从全面的历史观判断文言文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教学注重语法、背诵和情感评价三方面的内容,而这也是高中学生的软肋。针对这三个方面,我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语法是语言的结构支撑,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对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们意识到语法的重要性,重视语法学习。学习语法,重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语法基础,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结构特点,在课堂教学,注意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殊性和实词、虚词等的应用。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其他资料,将文言文的语法整理成笔记资料,供学生参考学习,资料要注意加入实例解析,便于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早读期间,诵读文言文。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诵读意义正在于此,多多诵读文言文,就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感,加强对文言文的熟悉度和理解程度,诵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多看词句的注解,了解词语和语句的意义,读其文,知其意,在诵读中,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二)创设文言文教学环境,提倡小组教学的团队合作模式。文言文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的学习,需要创建文言文的语文环境,建立团队合作的小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创建一个和谐的文言文教学环境,以团队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用团队的力量激励学生共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学任务的分配,以良性竞争的方式,激励学生们学习文言文。小组模式下,教师可以开展组员之间相互监督,互相检验背诵情况,相互默写,组织团队口译和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等。有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会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互相监督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和积极程度,引导学生主动背诵、默写文言文,小组之间的竞争更加使得学生们不敢松懈,力争上游。而团队口译,是增强学生翻译能力的好方式,学生可以共同对文言文的段落进行翻译,每个人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其他学生提出修正意见,相互讨论,不断完善答案,借由团队的力量,最后得出结果。经历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更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积极影响,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三)创新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应该创新教学观念,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例如模拟教师法、课本剧表演法等等。教师可以选择部分课程,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为其他学生讲解课文的部分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另外,教师可以选择某些生活气息较重的文章,例如《孔雀东南飞》,要求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可以将其改编为白话文版本,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语句理解和情感价值体系的判断。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创新教学观,才能迎合学生学习需求,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理念。
三.总结
文言文是伟大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创新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文言文的能力,对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培养新生代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情操、提高民族素质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斌.高中文言文教学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1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08-01
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大,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是很重要的。但面对如此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学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教学成效却不见起色,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升反降,甚至出现了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钱梦龙老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千年文化的沉淀,为什么如今竟沦落为荒凉境地呢?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分值占12%左右。为了能让学生尽可能多拿分值,一段时期以来,文言文教学目标侧重于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教学形式基本是以串讲,逐字翻译,逐句讲解为主。许多老师更是把“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当作金科玉律。如此下来,一节课基本是老师进行“满堂灌”,学生没有学习热情,自然厌烦,所以文言文教学才成了春风不度的“玉门关”。
我们能不能找到新的途径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小策略,以示抛砖引玉。
1 立足课本,夯实基础:通过诵读,培养语感,通过积累,了解语意
我们有些老师很积极,不断找些课外文言阅读给学生学习,希望以此提高他们的阅读量,我不赞成这样,我们的课本已经选入了很多优秀文章,不必“舍近求远”。而且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何种题型,无不源自课内知识,历年考点设置,也几乎都能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立足课内篇目再涉及课外文段,就可应对考试试题。文言文的音韵之美唯有诵读方能领悟,古人就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而且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我们能领会文章的旨意,所以我在教学文言文时常让学生多读。
例如我在教学杜牧的《阿房宫赋》时,因为内容较多,学生觉得理解很困难,我就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诵读,先听录音范读,然后齐读,再自由朗读。通过诵读,学生调动口、耳、眼、心,整体感受文言的情味理趣,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记住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出来了。只要课内知识巩固,课外阅读自然游刃有余。
2 背诵例句,记住并理解特殊句式
文言文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等。这些句式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与现代汉语的句子语序有些不一样。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学习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是对汉语语法知识的缺乏,试想学生不明白什么是定语,又怎么能明白什么是定语后置句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介绍现代汉语中主谓宾定状补这些句子成分的基本位置,学习时要把握各种句式的特殊之处,可以借助典型例句来逐步掌握。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一种“中心词”+“之”+“定语”的定语倒装句式,我选取“蚓无爪牙之利”作为例句,先具体分析句子成分:“蚓”是主语,“无”是谓语,“爪牙”是宾语,而“利”则是修饰爪牙的定语,再说明“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最后要求学生把这个句子当例句背诵并理解。有了具体的例句,句型的讲解化抽象为形象,学生记忆更为深刻,以后遇到这一类型的特殊句式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了,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3 针对高考考题,了解一些可行的解题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纵观近几年的语文高考卷,我们可以发现对文言文实词解释、虚词辨析的考察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用语境推义法和词性界定法来提高答题正确率。
词语的意义都要体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环境中体现出语境义。例如下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全国卷Ⅱ)( )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给……吃
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谏:规劝
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嘱咐
我们就可以把每项的答案代入句中,看是否合适。A句“辩”析为“辩驳”似乎说得通,但回到语境中就不通了。文章开头概括介绍优孟发籍贯后即是“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第一层写其体貌,第三层写其最具特征的最主要的行事。那么,夹在中间,并以“多”限定“辩”,便不会是一种具体的行动,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特长,这样,“巧言、会说”、有辩才的意思就可基本猜断出来了。所以这题的正确答案是A项。
文言虚词考查的重点是理解词语的意义;难点是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难辨析词性的虚词有介词、副词、助词等,我们可以根据词语的语法特点加以辨析。介词往往跟它后面的宾语形成介宾短语,作语句的状语;从这个角度说,如果想判断一个词语的词性是不是介词,就可以在这个词语后面加名词,如果加了名词之后,要判断的词语不能作为宾语的定语、谓语等,就可判定这个词语是不是介词。如我们要判断“以”是不是介词,可以在“以”的后面加上一些名词,如“树、丞相”等。判断副词可以从副词的语法特点入手,因为副词可以无条件修饰形容词、动词,同时副词之间不相互修饰,这样就可以判断一个词语是不是副词。如判断“乃”是不是副词,可以先看“乃”的后面是不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果有动词、形容词,再用常见副词“不、十分、很”去修饰这个词,如果不可以,那么“乃”就是副词。
与现代文阅读相比,文言文阅读得分较易,只要立足课本,积累足够的文言知识;背诵典型例句,掌握特殊句式;了解一定的解题方法,我们一定会取得高分。
参考文献
一、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要让学生可以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内容,懂得文言文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由此可见,教育部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还是比较重视的。培养学生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水平。另外,学习文言文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现状还比较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观念还比较滞后。其中主要的表现方式是分数至上,教学上追求的是立竿见影,不能顾及教学的深度及趣味,教学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准确答题,避免失分,所以教师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揣摩命题方向,而很少考虑文言文的文化育人功能。第二,过分注重形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意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操作中过分注重形式教学,如追求课堂气氛使课堂变的乱糟糟的,过于花哨的多媒体让学生眼花缭乱,难以抓到主题。第三,教学内容处理失当。教育部门在制定文言文教学要求时是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的,但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教师更多的偏重于文言文词句的识记翻译,忽视了对文言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进行分析。另外还有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讲的时间过多,可以说是句句翻译,字字落实,但让学读的时间过少,不能给学生形成整体的印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1.落实文言文教学目标
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一种精神教育,可以培养人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文言文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以让学生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教师要转变“分数至上”的观念,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而不能把分数作为教学目标,这样会扼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千挑万选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熟读背诵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如《桃花源记》、《滕王阁序》《醉翁亭记》等都是我国文化领域的瑰宝,都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文中之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不是为了分数而读书,而是要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培养胸怀坦荡、志向高远的人格。
2.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
因为文言文晦涩难懂,很多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比较困难。但因为高考的需要还是得学,考试要考什么就学什么,导致学生兴趣匮乏,学习形式呆板,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些都要教师发挥正面的影响作用,给学生营造学习文言文的良好氛围,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如上课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名人趣事,能旁征博引普及一些历史知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作用,激发出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另外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一些故事性的文言文作品,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坚持读下去,如《聊斋志异》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动性,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去激励,而不是越俎代庖。
3.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心灵之桥
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要与作者心灵相通,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相通,和作者进行对话。如果的学生的心灵关闭,那么他看到的只是一堆堆砌的文字而已。教师的任务就是打开学生的心门,给学生搭一座桥梁,让学生能够走进作者的世界,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感悟文章中的情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第一,要给学生提供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学生才会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更容易进入作者的世界。如在学习《鸿门宴》时,就要先让学生对那一历史时期大的背景情况进行了解,这样学生才会对鸿门宴当中的刀光剑影产生兴趣,才能急于知道事情发生的过程及结果,自然也就走进了作品之中,提升了阅读文言文的兴趣。第二,让学生熟练背诵文本,培养语感。中国古代学习文学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就是要训练学生阅读时的音调、语气、重音等,要求学生抑扬顿挫、表情传神,达到心口合一的境界,这样就自然的与作者心意相通了。第三,让学生体验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在传统的文言学教学中,教师都会对文本内容进行分解,这样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感觉沉重和单调,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要求教师要改变现状,提倡整体阅读,让学生在整体阅读中体验文言文阅读的乐趣,遇到名句名段,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揣摩,通过咬文嚼字探寻名句中的精彩。也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提高鉴赏水平。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还可以让学生阅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
本模式是根据自主推断、合作探究的原则,结合文言文学习的特点整合后提出的,以“自主研习”、“自主推断”为主,重在方法的生成,运用已有的文言语感、文言文语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借助工具书和后人注释,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能顺畅地将古代散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逐步培养学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操作说明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一切探究活动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而问题离不开具体情境。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具有推动、暗示、移情作用,并使学习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发现问题既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又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归宿。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点,坚持文言并重,圈出重点实虚词,要求学生推断其词义,掌握其用法,就文本解读科学地提出问题。
2.引导分析,自主推断
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推断。探究性学习中的推断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科学方法提出的,不能凭空想象。
自主推断能力的培养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推断、自主解决问题,切忌以教师讲解代替学生思考。
3.提供支持,合作探究
在自主推断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验证各自的推断,整合多方资源合作解决个人无法推断的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除了给予学生时空支持外,还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研究者和学习者。教师要在班级巡视,了解情况,解答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指导学生正确推断。
4.总结提升,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和相互联系,形成超越已有知识的新理解,进而提出科学的结论。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展示推断成果,另一方面要归纳总结推断方法,总结相关知识点、能力点。
教师在学生成果展示的基础上,再次组织交流,并反思推断的正确性、解释的科学性、结论的可靠性、规律方法的普适性。
二、教学案例
案例1:《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的探究性学习
教学中,教师将课文全文印制,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词句加点或加下划线,要求学生在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的前提下,结合上下文语境,运用猜读法梳理文本。
学生在猜读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些词句在理解上存在偏差,一些词句无法解读。这时,要求学生参照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用不同颜色的笔订正词语解释,圈出疑难词句。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自己校正绝大部分文言实虚词、句式的理解,部分内容也可以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断。只剩下极少数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圈划出来提交小组探讨。
教师在此环节中加强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推断,引导学生总结规律,逐步生成推断词义的一般方法,并应用于实践。例如:通过语境分析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语境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
案例2:《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命运的探究性学习
教师提出问题:明代学者王世贞认为蔺相如的成功是一个偶然,是“天意”,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蔺相如的成功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自主探究人物命运,探究蔺相如成功的因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基本上能分析到蔺相如的成功与他的大勇大智大德和缪贤的慧眼识才及赵王的大胆用人等密切相关。
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应及时指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探求更多的因素。例如:廉颇的军事保障及勇于改过;秦王的贪婪、怕死、沽名钓誉等;当时的社会形势是秦王“欲与赵为好”,而不想真正与赵翻脸。
三、应用评价
1.“推断探究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
该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探究能力;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高中文言文探究性学习”也有其局限性:如耗费时间较多,课前的自主研习必须到位,否则没有效果;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要能准确把握文本中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推断题,要能在课堂上及时点拨,做到动态生成;对学校硬件要求较高,要能迅捷、高效地进行课堂展示;有一些目标的达成较难检测,如诵读等。
2.“推断探究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探究的内容、过程、方式不同和探究主体的差异,教师在具体操作时,不能机械套用“模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比如必修教材与《〈史记〉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等应区别对待,特别是《〈史记〉选读》,教材中文言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教师应提供更多的文本解读信息,对推断探究内容的设定要慎之又慎。
3.“推断探究模式”重过程,但不能轻结果
没有知识基础的学习和没有获得知识的学习都是毫无意义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文言文学习要以言为主,以文言为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监控过程,还要检测成果,包括文言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文言词义推断的能力、文本解读的能力等,都必须有课堂生成,有课堂检测试题,有课后巩固练习。
4.“推断探究模式”不仅是形式,还是一种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