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13:0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留守儿童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景;原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4―0024―01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率迅速增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同时,由于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频发,一些地区出现连年颗粒无收的现状,为了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农业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笔者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的调查和了解,综合各方面的材料,发现我校“留守儿童”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感情脆弱,自卑感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
2.性格缺陷。由于农村文化的影响,周围人群对“留守儿童”的冷嘲热讽,使得他们性格孤僻,忧郁自闭,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沟通,这些压抑的情绪得不到有效的释放,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严重断层。
3.价值观的扭曲。近年来,我县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导致大量劳动力剩余。同时,为了能够更快、更早地摆脱贫困,大多数农民工涌向城市。更有甚者,只为了自己的腰包比别人的鼓,致富心理膨胀,攀比之风盛行。逢年过节回家,不关注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问题,甚至对孩子不闻不问。部分父母由于常年在外,不能关心照顾孩子,从而内心愧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教育”的方式进行补偿,结果养成了他们奢侈浪费、摆阔攀比的陋习。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
1.重视社会帮扶的作用。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健康问题,还有营养健康问题,人身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同时存在,相生相伴。要解决好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要同时解决好其他问题。为此,社会爱心人士可以多关心一些这类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各部门各单位都可以开展一些爱心帮扶活动。另外,社会应加强网络监督和引导,比如为留守儿童建立绿色网络,各类场所提供绿色通道,切实关爱留守儿童。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些孩子虽然不能长期和父母在一起,但父母不能推卸教育的责任。因此,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尤为重要。父母可以通过电话和网络的方式多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积极倾听子女的心声。安排好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选择合适的监护人。家长还应保持与老师的联系和交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使子女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健康成长。
1.个性心理方面。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与留守儿童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较少,这些孩子长时间缺乏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变得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悲观、孤僻、冷漠。同时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在与同学交往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缺乏信心,学习积极性不高。
2.人际交往方面。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时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或不敢与他人交往,心理越来越闭锁和内向;另一种是为了寻求自己缺少的关爱,不分是非善恶,这就很容易使孩子与品行不良的人员交往,沾染上社会不良习气,成为问题少年。
留守儿童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健康成长,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必须更加关注留守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作出努力。这不仅是某一学科、某一项教育教学活动的任务,而是所有学科,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关注的。
作为小学学科之一的科学课在关注学生个性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能够很好的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科学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体贴,他们容易形成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的自卑心理。科学活动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上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在教学中发现留守儿童由于具有一些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在各种活动中较少主动参与,于是,在课堂中有针对地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例如,我所教的五年级某班有一名沈同学,他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虽然有祖父母在身边照顾其生活,但祖父母的年纪较大,只能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他在班上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经常会有一些另类的言行。在老师与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其实,他的这些举动恰恰表现出他内心的自卑,表现了他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在了解了沈同学的这些情况后,我有意识地在科学课上关注对他的教育,让他在同学中获得肯定,逐渐培养他的自信心。
在教学《搭支架》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做各种形状的支架,探究什么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沈同学所在的小组也和其他组一样开始了动手操作。我发现沈在他们组中表现最为出色,只见他一反平时上课的另类,极其认真地动起手来,平常关不住的嘴巴此刻没有了声音,小组中的其他同学也都有些惊讶地看着他不同寻常的表现。我抓住这闪光的一刻,在班上表扬了他:“今天,沈同学表现非常出色,他们组的实验都是在他的带领下完成的。老师发现他在动手探究方面很有天赋。而且,在今天的课堂上,他非常守纪律,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开展探究活动。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更希望他今后能有更好的表现。”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发现,沈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有时候在小组活动中,能够指挥其他同学开展活动,在小组中有了一定的威信。他的自信心在慢慢增强。
二、科学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也造成了他们在任何事上都畏首畏尾,没有自主意识,表现为他们缺乏创造力。在科学课教学中,我注意对留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造房子》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主设计,画出独特的房屋造型,让学生动手搭建自己想象并设计的房子。有的学生设计了方形房屋,有的设计了球形房屋,而我发现沈同学却设计了一个金字塔式的房屋。我表扬了所有有创意的设计,当然也表扬了沈同学的设计。课后,我与他交流,他对我说:“我就是要想出比别人好的点子,让大家瞧一瞧。”原来,在培养留守儿童自信心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三、科学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合作精神的培养
留守儿童由于与其他学生的隔阂,在与其他的学生接触中,往往会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与其他学生产生矛盾。科学课教学注重探究活动,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以小组探究的形式为主,在这些探究活动中,需要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尤其有利于留守儿童合作精神的培养。
沈同学原先在班上是有名的问题学生,不是与同学口头争执,就是与同学打闹。而通过我在科学课上的引导,他渐渐与同学建立了较为融洽的关系。尤其在自己的小组中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时,他开始主动与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完成实验探究。他在动手操作方面具有优势,在活动中,他能在小组中起到中心作用,其他成员也能听取他的建议与指挥。小组合作气氛浓厚,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又让他进一步树立了自信心。例如,在教学《简单电路》时,学生小组连接简单电路。沈同学与同学展开研究。他们组所准备的电池是小号电池,无法使用电池盒。他让一个同学拿着电池,又让一个同学拿着导线,自己拿着小灯珠……小组成员利用手将一个简单电路连接完成。当他们成功时,竟高兴地一齐欢呼起来。在这样的活动中,他的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四、科学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忍耐力的培养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关爱,性格容易暴躁易怒,在沈同学的身上,这种现象较为明显。一直以来,他与班上的同学经常发生矛盾就是由于他的这种暴躁的性格。为了纠正他的这种不良心理,我在科学课上有意培养他的忍耐力。而科学课上的一些活动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忍耐力。例如,在教学《造房子》一课时,组织学生设计建造房屋。由于建造材料要由学生动手卷纸棒,每组要动手准备不少材料,整个实验需要两节课时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有耐心,才能成功。在活动中,我关注到沈同学一开始较为专注,但一段时间后,他有点不耐烦了,我及时表扬他的纸棒卷得非常好,听了表扬,他的积极性上来了。在连续的两节课时间,多次发现他的闪光点,及时放大表扬,让他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能够耐心的进行实验。在这样的活动中,慢慢地培养他的忍耐力。
五、科学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交流能力的培养
留守儿童由于自身的自卑心理,与别人不能正常交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必定要关注对留守儿童交流能力的培养。由于留守儿童交流能力方面的问题,我们更要在科学课上关注留守儿童交流能力的培养。
同样,在教学《简单电路》时,学生小组连接简单电路。沈同学与同学展开研究。他们组所准备的电池是小号电池,无法使用电池盒。他让一个同学拿着电池,又让一个同学拿着导线,自己拿着小灯珠……小组成员利用手将一个简单电路连接完成。在这一活动中,他要想组织大家合作完成实验,必须很好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在其他的活动中,学生也要向老师及同学介绍自己的活动成果或实验发现,这必然会提高他的交流能力。在与人的交流中,学生又能获得精神上的自我肯定,对他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策略
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专家呼吁,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一)长期缺失父母之爱引发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是十分想念父母的,但是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一两次,有的甚至长期不回来,还有的父母很少与留守儿童电话联系。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感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使他们形成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这也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不少留守儿童没有知心朋友,情感淡漠,儿童孤独最初的表现是语言和情感方面的问题,时间久容易形成儿童孤独症,那时后果更为严重,儿童的智力也会受到影响。
(二)和老人生活引发的心理问题。由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显得力不从心。由于老人的思维模式已经固化,缺乏灵动性,孩子长期的生活和学习,往往出现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和行为,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极为不利,容易形成人格障碍。老人喜欢安静,而孩子则喜欢热闹,这样的生活环境容易给孩子带来沉闷的心理压力,老人因为自身的年龄的原因,看待事物是僵化和缺乏生气的,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让孩子随心所欲或者一味蛮管,都会大大妨碍孩子的发展,年龄不等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隔阂,也就是所谓的“代沟”。一些老人为了图省事,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殊不知孩子会变得没有信心和责任感。
(三)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父爱母爱的缺失,家庭功能的弱化,老人看管的力不从心,各方面交集到一起,引发了留守儿童的一些心理问题,在由心理问题转变为生理问题这样恶性循环,使孩子在不良地情绪情感和环境下成长,由于缺乏父母的管理,加上农村老人文化水平低,学习上没有人可以指导,学习成绩可想而知,而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把孩子的学习看成是第一位,一打电话就问学习如何,这就让留守儿童更加有了心理包袱,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容易造成孩子破罐破摔,最终形成人品和人格的缺陷,直接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幸福。
二、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监护人转变教育观念。作为父母始终要记住“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坚持每周给孩子一个电话,勤与孩子沟通交流,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要在能力范围中常回家看看,常和孩子谈谈,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多给孩子关爱和呵护。还要多和孩子的学校教师沟通联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当孩子得知父母经常和老师联系,会认为自己的父母很关注自己,心理上得到一种认同感,有利于孩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抚养管理的其他监护人要民主、平等地面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父母应转变思想,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教育孩子只有努力学好知识,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二)教育讲究科学性,促进心理健康
1.建立档案,详尽记载。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同时还应包括对该孩子的具体的教育计划和措施。包括家庭情况,父母亲务工地,临时监护人姓名、年龄、住址及监管儿童个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生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详尽地记载,作为样本材料的对照依据。
2.开展主题活动,丰富生活。丰富多彩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指导留守儿童每月给父母打电话、写信,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的主题活动,提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留守儿童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父母一直关注和爱他们,老师也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爱他们。更让他们懂得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对孩子的思念和厚望,从而体谅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长效优势
关注留守儿童、少年的成长和教育,牵动着每一个农民工家庭的心。我校在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充分挖掘学校教育的内在潜力,发挥学校教育的长效优势,创新教育管理的既有理念,拓展教育服务的时空范围,创建留守学生生活教育服务中心,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全员教师监护人制度,本着“就近、就熟、就亲”的原则,关照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既可免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使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园地。
一、摸清现状是关爱教育的前提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们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在逐渐增多。据调查,目前,全校外出打工的家长有203人,其中父亲外出打工有68人,母亲外出打工有6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亲在家照顾的有41人,母亲在家照顾的有21人,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34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有16人。
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调查中发现,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的父母,他们无一技之长,打工收入往往不高,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
2、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3、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4 、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抢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 转贴于
二、建立长效机制是关爱教育的保证
一是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制度。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人数和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对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变更相关内容,每学年末做好留守儿童管理的交接工作。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二是建立“代管家长”队伍,推行“代管家长”制度。建立起由班主任、科任教师、退休教师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包括生理、心理教育的管理和引导。学校通过工会,发动全体退休教师,积极参加到代管家长队伍中去,承担留守儿童的监护职责,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做到“四管”(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和“四掌握”(掌握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五员”(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儿童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况等;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儿童”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关于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充分认识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我校从实际出发,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为切实做好关注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这一工,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各负其责,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留守学生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1、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学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并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
2、建立监护人队伍,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学校还多方面联系社会上的爱心妈妈,至今有四名留守儿童找到了爱心社会妈妈,社会妈妈负责孩子的全年的学习开销,还定期到学校看望,节假日领回到自己家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对监护人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
三、营造关爱氛围,开展关爱活动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
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利用元旦、六一等节日契机,开展了“校园爸爸、校园妈妈——关爱留守孩子”座谈会,为每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这些“留守孩子”体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使每一个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
四、感受温暖,快乐成长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学生之活动室,配备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他们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五、取得可喜成效
通过各种关爱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护网络并取得较好成效,留守儿童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仅学会了自理、自立、自强、自律,还培养了坚韧、独立的个性,出现了广大留守儿童安心学习,家长放心工作的喜人局面。学校四项关爱留守儿童措施威海教育局网给予报道,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网在齐鲁晚报给予报道,在全市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六、今后工作打算
1、倡导全校师生,为留守儿童献出自己的爱心。开学典礼上,为贫困留守儿童搞一次校园爸爸妈妈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结合教师开展的“教师帮扶”活动,在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同成长”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
3、实行家长制,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各教师两位留守儿童的家长,定期与学生交谈,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需要,给学生以家庭般的温暖,从而使其安心学习。
4、各班组织本班“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让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和困难告知父母,能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学校免费提供信封)学校在五月份将开展一次“给远方父母一封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5、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每月上一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心理咨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6、关注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每位教师需帮扶一位留守儿童,做
到随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七、存在的问题
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我校在这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也感到这一工作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目前,“留守学生”人数增加,给学校,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其次,家庭教育观念错误,家长教育没有方法,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
关于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小,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从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探索,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档案,摸清实际情况
本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做了相应的信息准备。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网络。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制度保证,关爱有序
1、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
教育。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建立健全家校联系。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与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2、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3、开展兴趣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本学期,积极留守儿童参加石涧学区文化艺术节,
学生书画类获奖的8位同学中,就有5人是留守儿童,参演的节目《西班牙斗牛》,获得了优秀奖,使孩子们切实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起到了很好的关爱作用。
4、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定期开放。
关键词:留守儿童 亲情缺失 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留守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数量十分庞大,仅重庆市万州区就有约12万留守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56%。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三、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产生的原因
第一,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有的甚至几年,十几年都不能见到父母一面,这样和父母的沟通就少得可怜。个别的儿童哺乳期刚过,父母就外出,父母更多的是父亲在孩子心中根本就没有任何印像,这样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更谈不上有多浓厚的亲情,从而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
第二,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他们或者年事已高、或者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更多是任留守在家的儿童或幼儿既不能与家长有效沟通,也不能与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监护人进行沟通,本来血浓于水的亲情逐渐淡化为冷漠与孤寂的个性心理。
第三,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由于学生负担过重,学业失败体验过多,师长期望过高,外部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紧张,异往与性心理问题等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与障碍。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怯懦、狭隘、自卑、抑郁、破坏、孤僻、对立等;考试焦虑、师生关系紧张、父母期望过高、家庭不和、异往和早恋问题等;中小学生有各种心理问题,但尚未达到明显障碍程度的人数很多。中小学生中,有严重厌学情绪,而且随着年级升高不断增加;在学校里经常或有时感到心情不舒畅,经常或有时感到有许多烦恼的事无处诉说,有的人经常或有时觉得自己在许多方面不如别人,因而时常感到自卑;有的人不希望自己长大,因为越大烦恼的事越多;有的人觉得自己活着没有意思,有厌世的倾向。在农村学校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的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的限制,学校往往没有专门的机构与学生交流沟通,让他们感受学校的温暖,个别教师在对这些孩子的教育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当,也会极大的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击他们有效的心灵,甚至璀璨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孤寂,偏激,不愿与人交流,遇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第四,农村青壮年的大量外出,剩下老孤病幼让留守儿童的缺失的亲情无处弥补。
在农村的一年中,除了春节这短短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只有一些孤老病幼者留守家园,他们的文化程度有限,思想意识有限,他们的本位意识使他们无法认识到关爱自己亲朋中留守儿童的重要性,村子里无法形成和建立这样的关爱机制。孩子们从这些大人身上接受的教育也是本位为先的,缺少互相关怀,互助互济的意识。
四、如何找回缺失的亲情
第一,学校要有所作为。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三个一点”,即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比如,通过造册登记,把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材料记录在案,通过“结对子”的方式,“亲帮亲,邻帮邻”,让在农村工作的党员、教师,常常关心这些孩子,嘘寒问暖等。
第二,村居要有所为。基层非政府组织,如妇联、民兵、团委、治保等,积极建立帮助机制,搭建起信息沟通平台,让社会各个层面的人都能真实关注到“留守儿童”的最新状况,共同关心他们。
第三,治标还需治本,教育体系改革才是关键。怎样使留守的孩子不留守,如何解决进城读书的费用、学位等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政府共同商议,尽快解决问题,消除障碍。
第四,培养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对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来说,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职责是,一方面,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应该给子女以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但是,在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家庭里,这两个职责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这就要靠学校或监护人积极培养和引导。
第五,学校老师和监护人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耐心的辅导和帮助。培养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研究人员发现,多数“留守儿童”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而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缺乏学习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还有极少数教师对他们缺乏耐心,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逃学、辍学,过早走向社会。
第六,疏通思想,老师或监护人经常和他们谈心,培养正常的交往能力,能与周围人们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防止离家出走。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城里打工,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诱惑,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糟糕的是,这些孩子在农村缺少管理和控制,这更加大了他们出走的可能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向城市转移,由于条件所限,一些农民工子女无法随父母进城,留在了农村,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现象。这是社会发展前进中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据《教育统计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是2037.4万,占全国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总数的12.5%。其中,中小学生1360.8万,初中生676.6万,分别占当年农村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比例的15.4%和15.5%。可见,在中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比较普遍。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多数留守儿童很懂事,自立能力很强。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监护人普遍文化层次较低,留守儿童学习上缺少辅导。二是行为上缺少管束。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重养轻教,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个别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是情感上亲情缺失。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等消极心理,个别甚至出现极端性格。因此,这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
这些孩子的不良表现主要表现为:
1.人格发展不健全
一是自卑心理严重、依赖心理极强、性格冷漠孤僻、缺乏亲情;胡乱花钱、随意浪费、不讲卫生等是普遍行为。在个性特征上,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于是,校内校外,家庭社会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便纷沓而至:什么星期天偷摘果子,什么上学时践踏庄稼,什么工地上丢了材料等等。
2、思想品行问题较多,依赖心理较强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 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又由于监护人的非凡性,老人过分溺爱孩子,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3、安全隐患较多
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自制力差,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据有关部门反映,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很多儿童少年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该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1、从学习方面:
(1)培养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在课堂上教学时我们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对于根本听不懂的孩子,教师应给他们做个别辅导;对于自制力差,爱走神的孩子,教师应在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控能力上下功夫;对于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孩子表现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让孩子充满自信指导孩子记好课堂笔记,大担提问。
(2)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习惯的培养。首先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控制作业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的多少,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克服困难,愉快地、自觉地按要求完成作业。其次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两性”:一是目的性,即作业应突出知识点,提倡少而精;二是阶梯性。
(3)健康使用网络良好习惯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资源,供学生进行网上阅览与学习。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让学生在网络上愉快的学习。
(4)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卡,定期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和家长一起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研究激励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对学生进行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各方面的习惯也只能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
(1)开设学习行为习惯培养队会课堂,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帮助学生确定自我培养目标,并结合故事中的具体形象教育学生,强化学生学习意识。
(2)开展多种实践活动,锻炼农村留守儿童顽强的学习意志,如体育比赛等。
(3)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具备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意识。如“做学习的主人”、“我读书,我快乐”等活动,充分发挥儿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3、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方面
首先,通过妇联、学校、班级等组织,尽可能多地关心帮助他们,使他们从被动到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大集体中去;其次,要适时适度地通过家访、通电话等情感教育的形式,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生活在一个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大家庭中,切实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来自社会的关爱。
4、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
学校在建立好留守儿童管理档案的基础上,教师应多方位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注意他们的心理波动,及时和儿童交流,对他们的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在学校能安心学习。
5.寄宿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新港湾。
目前来看,对留守儿童比较好的监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把他们统一安排在学校就读,由学校来统一管理,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显然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关键词:陇南市;留守儿童;教育;区域经济;有机农业
一、引言
甘肃是西部欠发达省份,陇南市地处甘肃东南部,工业发展滞后,居民多以农业生产作为经济来源。但近年来农业收入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得不向外发生转移,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以后,迫于更大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外出务工。于此同时,留守儿童人数空前增长,与国内其它地方一样,这个特殊人群的成长教育为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现状分析
虽然留守儿童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问题仍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陇南市留守儿童和其他地区的留守儿童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地域的差异和经济发展进程的不同又导致了一些特异性。本文将对教育、心理和营养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教育问题
一般而言,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三者紧密结合,并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儿童才能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但留守儿童这三方面的教育都是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家庭教育正随着监护制度的改变而弱化,亲子教育逐渐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至少一方常年不在他们身边,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和在学习上的指导较少,期望值过高或过低,也未能对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给予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平时多由其祖辈看护,但祖辈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偏低,监护能力有限,有的还过分溺爱孩子,使留守儿童养成了一系列不良习惯。
第二、学校教育因为目前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和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性而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农村幼儿园教育尚处在尝试阶段,幼儿园覆盖率低,办学条件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多实行寄宿制,但是有很多学校寄宿制度不够完善,校舍紧缺,后勤管理工作不到位,寄宿条件相当艰苦;教师老龄化严重,缺乏专项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育未能以素质教育为遵旨,课程设置欠合理[1]。另外,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未能完成义务教育就选择了辍学,由于普通高中教育和职高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大龄留守儿童能继续接受教育的比率低。
第三、社会教育严重不足且在一定程度存在很大的负面效应。一般人们认为教育是家庭和学校的事,与他人无关,长此以往,导致社会教育名存实亡,但是他们的某些言行却在潜移默化中对留守儿童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2.心理问题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但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且忽略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加之祖辈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导致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2]。亲子长期分离,还会导致留守儿童对其父母产生陌生感和疏离感,不利于家庭和谐。
3.营养问题
有部分婴儿断乳时间过早,且其他辅食添加的时间和结构也不够合理;家庭膳食结构不太合理,主食多为精粮,新鲜蔬菜水果和肉奶蛋禽摄入量不足;绝大部分寄宿制学校的餐饮存在问题,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工作人员食品营养和安全知识不足,“营养早餐"工程的实施效果不好;还有部分留守儿童有偏食挑食的习惯。最终导致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差,体格发育水平偏低,甚至产生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三、解决方案
解决留守儿童在教育、心理和营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应从留守儿童自身和外在客观环境多方考虑。
1.家庭方面:应强化家庭教育观念,加强亲子教育。
处于哺乳期孩子的母亲不应外出务工,并且她们应该多通过书刊网络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期间应多利用电话和网络与孩子、临时监护人、老师进行交流,以适时地了解子女学习情况,心理动态,做到既不过分干涉也不放任自流;在家期间,应尽量弥补平时对孩子的亏欠,且善于将自己的外出打工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祖辈监护人应多利用机会学习,提高监护能力,同时还应减少对留守儿童的溺爱,避免他们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和勤俭节约的美德。
2.学校方面:应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学习、成长、发展的好环境,提高幼儿的入园率,并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多方寻找经济支持,加快幼儿园和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宽裕的教室﹑宿舍和食堂,配备医疗室和有一定图书藏量且向学生开放的图书馆等。并优化学校机构,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如设立后勤部,并定期对后勤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完善寄宿制度,改善寄宿条件。
提高教师待遇,招聘年轻的专业人才,如音体美、心理老师、营养师,加快师资力量建设。同时优化课程设置,保证开设体音美等课程,并增加一些社会实践课,以丰富留守儿童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定期举行心理和饮食方面知识讲座,普及学生心理、营养知识并为他们提供心理和营养咨询。
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父母的沟通,并对留守儿童存在的不良习惯等进行制定矫正方案,采取引导和鼓励式教育。
3.政府方面: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校车安全法》和《陇南市儿童发展规划》等,并制定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特殊群体的政策、法规,为留守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各级政府还应扩大农村教育资金筹措渠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以雄厚的资金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加快幼儿园、高中及职业中学建设,保证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另外,还应充分发挥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把留守儿童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
4.社会方面:规范公民行为,纠正不良之风,改善社会教育生长环境,减少对留守儿童的不良影响。提供舆论和媒体支持,加大宣传力度,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
5.留守儿童自身: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拥有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和外界特别关注的同时,留守儿童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培养自己的自我调控能力[3],改正不良习惯,纠正思想偏差,调整心理状态,辩证地看待自己的留守状态,理解父母家人的艰辛,学会感恩;同时还应认清社会主流,努力改变自身现状,将来做一个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
四、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社会转型期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的产物,陇南市学校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也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重要的是要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可利用陇南市的地理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及省和国家政策,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陇南市拥有丰富的森林、土地资源,且当地人一直走农业路线,农耕经验丰富,具备发展有机农业的条件,而有机农业较之传统农业有更高的利润空间,且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应尽快制定方针政策,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农业之路。可将现有的特色经济作物花椒、茶叶、油橄榄、核桃等进行改良,采用有机种植法,还可种植有机蔬果和中药材,养殖有机畜禽,合理开发林产品、山野菜等。
第二、招商引资,开办有机食品加工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进行产品深加工,克服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利润低和家庭作坊式加工的缺陷,建立农村合作社或采用村企共建的管理模式,企业与农户签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保证原材料来源。
第三、陇南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物种丰富,气候垂直分布,自然景观既含南国之灵秀,又具北国之雄奇,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旅游资源丰富。可与有机农业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结合地貌与气候特征建立不同的生态园区,周边建立集饮食、住宿、娱乐和商贸为一体的农家乐。
五、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产生是中国社会体制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并随着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最终能够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曹汉林 ,谭有模 .农村幼儿期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0)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温岭的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步伐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员外出务工或经商,但由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在原籍所在地上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得流动人员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他们只能通过寄养或托养的方式,将子女留在温岭,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其他城市打工、经商,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受到了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从教育公平、人口流动、心理健康等视角赋予了研究意义,形成了诸多的研究成果,相关部门也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关爱举措,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成果。但纵观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以“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特质为研究内容,极少把焦点聚集于留守儿童个体,尤其是对于建立留守儿童个体心理健康档案这一块,研究几近空白。
本研究尝试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阐述当前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并探讨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必要性和策略。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梳理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40余篇文献,总结发现研究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开展。陆春燕通过定性分析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寂寞无聊,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怨恨父母,或亲自关系不良等。卢利亚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较差、性格缺陷、亲情缺失、价值扭曲等。李宝峰的调查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71名被试中,28.8%的人有各种轻度的心理不良反应,2.2%的人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日后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离,失去了健全的父母关爱,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这对发育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表现得越突出。综合各类调查研究结果,留守儿童就心理状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感情脆弱,焦虑自闭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隔代抚养下的儿童对父母的亲情依赖不能得到满足,容易造成亲子间的情感隔阂和情绪对立,留守儿童性格上变得内向、悲观、孤僻。青春期的少年处于一个敏感的过度阶段,处于个性的形成过程中,对身心过渡期的惶恐和茫然的承受力很差。同时他们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缺乏正常的管教和引导,极易导致心理失衡。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性格上更自卑,这种心态在留守女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习惯不良,行为极端
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多数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其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普遍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祖孙之间存在明显的心理代沟,隔代抚养仅局限于生活上,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失去了健全的关爱。隔代抚养容易导致溺爱,生活上的过度娇宠容易使孩子养成上一些不良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同时部分父母因为觉得平时远离子女,存在用金钱替代关爱的观念,使得部分儿童行为大胆放肆。
(三)叛逆消极,价值扭曲
由于青春期少年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特性,使得他们自控能力差,一些少年会因为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的精神支柱。长期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独立性迅速发展,在祖辈或教师管教的过程中常常与要求背道而驰。同时,青春期是青少人由道德他律走向自律的一个阶段,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伦理道德引导和法制教育,行为自由度高,人生观、价值观容易错位。
二、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意义
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是学校、教师等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诊断测量后,对结果进行整理、记录和分析,并以报告形式加以保存。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同时能为相关个人和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协力促进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留守儿童自我成长的需要
个体成长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并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身心发展的过程。收集资料建档,能让留守儿童通过个人档案里的描述,不断提高自我认知,有利于他们更清楚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和优劣势,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我教育的目标,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心理档案同时能帮留守儿童了解周边同伴的个性特征,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为促进个性的良好发展提供条件。
(二)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科学管理的需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接班人,维护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各阶段间的过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职责。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动态监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变化,为决策管理提供依据。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心理档案能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并认识学生的发展变化,便于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从管理的角度来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档案能让教师及时跟踪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从客观上寻找教育、预防的方法,确保学生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三)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家长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需要
儿童青少年期是心理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基本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平常又远离子女,无法全面掌握子女的心理状况。心理档案为留守儿童家长提供了一个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平台,不仅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还能加强家校间的沟通交流,全面动态完整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形成家校合力,引导留守儿童监护人科学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提前规避教育缺陷,预防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如何把留守“问题儿童”调教好,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要想解决留守“问题儿童”的发展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通力协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整合各种力量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教育部门要采取措施锤炼留守儿童的心理能力。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让决策部门全面科学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为制定切实的关爱行动方案提供可靠信息。
三、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策略
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就读学校为单位建立心理档案应该是主渠道。近年来,温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目前教师队伍中拥有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的一千余名,其中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近三十人,且多数学校已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人力基础。
(一)条分缕析,明确心理档案建设的基本内容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首先应该掌握心理档案的收编范围,为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提供一定的依据。一份完整、系统的心理档案应该包括团体资料和个人资料两部分,团体资料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反映了同一年龄段儿童心理、行为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群体性特征,是建立在个人资料基础上的。个人资料应该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个人基本情况,如个人背景资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等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成长情况(身体发育状况、个人病史、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的重大事件等)、家庭基本情况(父母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学习情况(学校、年级、班级、成绩等)等方面情况;二是心理测量结果,可以采取数据表或者剖面图的形式呈现个体在各类心理测验中的结果,按照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行为(动作发展水平、动作协调能力、行为状态等)、情感(道德感、价值感等)三大块内容;三是各类评价或建议,主要包括对留守儿童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记录、教育建议以及心理咨询记录等。
(二)层层分工,抓好心理档案建设的具体落实
学校是留守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班级是他们学习和活动的具体单元,教师是他们心灵的守护者和培育者,因此可以通过学校、班级和教师三级分工网络建设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学校层面,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负责留守儿童的心理普查、咨询和辅导工作,通过心理测量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作品分析法等收集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资料,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尤其要重视典型案例档案的建立,帮助教师了解和重视学生的特殊需要。班级层面,同辈群体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社会模式或榜样,科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修正自我、肯定自我,同时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掌握留守儿童心理动态,及时向学校心理辅导室反馈情况。心理教师层面,他们实际上承担着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的主要责任,尤其是对于心理普查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做好个案跟踪,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家访和心理辅导,为留守“问题儿童”缓解不良心理、矫正偏常行为,寻找教育预防的方法。
(三)信息追踪,促进心理档案建设的充实完善
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一份全面、系统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就意味着要时刻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掌握心理状况,对材料进行不断的补充完善,并及时给予他们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不要因学生的升学而造成心理档案断档,可以运用网络化优势保证心理档案的连续性。做好心理档案电子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同阶段学校的重复劳动,使高一阶段学校教师能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为学校的日常管理提供借鉴和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全面展示留守儿童的阶段性成长过程和成果,为留守儿童自我审视创设条件,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的不完整性,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缓解留守“问题儿童”心理问题是新时期值得探讨、研究的一个议题。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就是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尝试。这种尝试能否取得实效,有待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给予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立的支持和关注。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2]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求索,2007,(07).
[3]李宝峰.农村“留守儿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05).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处偏远,这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每年有80%以上农民工离开家乡,到沿海打工挣钱.他们的子女成了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家庭无人照顾,冬小麦质量差。平时少言寡语,学习情绪低落,成绩偏低,有的甚至因缺乏管教沾染上不良行为习惯,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多年来,学校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积极探索着,用教师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博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1.1以班级为单位,对本班留守儿童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并建立责任包干制度,做到不放弃、不抛弃,全面覆盖。
1.2各班班主任在学生入学伊始便建立好本班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并协同科任老师对本班留守儿童实行责任包干,包括家访、谈话、节假日慰问,与监护人及时沟通等,并进行实时跟踪记录。
1.3以学校"青少年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关爱协会"为主体,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指导留守儿童工作,逐步建立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体系。
2.通过学校"幸福小书屋"建设项目,着力培养学生家庭阅读的良好习惯,亲子阅读,努力加强家长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对净化社会环境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针对留守儿童兴趣缺失,包括相当部分家长价值取向迷茫,社会风气不太理想等现状,我校从2013年开始着手"幸福小书屋"建设项目。引导家长以屋场为单位建设书屋,对达到标准的家庭书屋进行验收、挂牌,并给予一定的奖补。初步计划建100个,现在已建了50多个。通过开展书屋图书交换和流转,引导亲戚和长辈赞助以及社会人士结对捐助,到旧书市场淘书等活动。目前,书籍最少的家庭小书屋也有100册,多的有400多册。通过该项目其影响已辐射周边三个乡镇十余个村。这一活动的推进已经引起了人民网等媒体的跟踪与关注。
为了踏实推进"幸福小书屋"建设,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安排了'六个一'活动。学校每年5月份开展一次读书竞赛或演讲比赛;每年10月份开展一次学生'跳蚤市场'活动;每年寒假前组织一次亲子共读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会讲'辩论赛;每年组织一次家庭读书展示活动;每年组织专人到域内小学开展一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两年的努力,随着"幸福小书屋"的发展,学校留守儿童放假了不再到处乱走,不再进网吧、电游室了。而是喜欢钻进书屋享受阅读的快乐,家长们也不再有事没事进牌馆,更多的是泡杯茶陪孩子一起读书,家长与学生的沟通更多了,关系更融洽了,农村的社会环境也更纯净了。
3.以学校乡村少年宫为平台,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兴趣,陶冶情操
特别是暑、寒假,我校每学期都会免费开展假期少年宫训练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关心和帮助。
学校乡村少年宫建立以来就开设了音乐、舞蹈、书画、棋艺、篮球、园艺、摄影等20多个活动小组,其对象覆盖了全部的留守儿童。每个星期三作为专门的青少年宫活动日,聘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暑、寒假免费开展少年宫训练营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留守儿童放假了也不再孤独、不再没味。
学校还与以艺术类著名的重点高中宁乡十三中开展联谊活动,成为了十三中的艺术培养基地学校。无论在师资方面还是资金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改善,最大限度满足了学校以及周边小学的留守儿童活动的顺利开展。
通过两年多的活动开展,学校的学生课外活动更丰富了,兴趣特长也更了,校园里到处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学校学生参加艺术类比赛多人次获得省市县级奖励。学校今年初三毕业生的特长率达到52.2%,遥遥领先于县内各初中。其中的书画兴趣小组,通过学校"南轩杯书画比赛"现已辐射周边5个乡镇20多所学校,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越来越多的亲子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其中,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家长的关系。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多层沟通平台,最大限度拉近了家长、学校、学生之间的距离,努力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链接
部分留守儿童长时间与家长分离,家长与学生之间关系越来越冷漠,监管的严重缺失造成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学校的"家校通"平台、教育热线、微信平台,通过这些平台,能够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包括,每一次月考总结、每一次班队活动材料、每一次校运会、每一次学生活动展示、每位留守儿童的阶段性情况总结,更有家长给子女的通话、信件、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嘱咐等等,通过这些平台,留守儿童感觉他们的父母其实就在身边,家长们也感觉到他们的孩子在学校很放心,有了学生、家长们的肯定和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将开展的更加顺利。
以家长学校、关心下一代协会为基地,加强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留守儿童的扶助。以"家长、学校"为主体成立家长委员会并与关心下一代协会共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学校建立了家长定期培训的机制,经常聘请家庭教育专家进行授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关爱学校留守儿童,切实帮助困难留守儿童克服经济困难,我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基金会",由家长委员会与关心下一代协会共同管理,接受广大学生家长的自愿捐款,用于资助学校的贫困留守儿童、重大疾病留守儿童或因遭遇突发事件而急需帮助的留守儿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帮助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
5.创新推出"作业包"计划,解决了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作业抄袭或者不做作业的问题,扎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往许多学生特别是家里没人管的留守学生回家后不做家庭作业,每天一清早到校后就借成绩好的同学作业抄袭,虽然学校想了很多办法,但依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家长、老师都为此苦恼。结合GTD任务管理模式,创新地推行"作业包"计划,每天放学后,由学生干部收集各科作业,制成"作业清单"书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抄写在专用的本子上。学生回家后,对照作业清单一一将作业完成,然后将已完成的作业放入专用的袋子中,也就是"作业包",第二天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将作业包放入教室外指定的作业收集箱中,任何人不得打开作业包和带进教室。因为作业包在专人检查作业之前是密封在教室之外的,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抄作业的时间和空间。
此举推行一段时间后,学校又根据部分学生作业完成困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进。为了帮助不会做作业的学生,学校推行小组培训的模式,检查作业之后,老师和组长对本组成员错误较多的题目开展小组讨论及指导,最终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6.爱心呵护,加倍体谅,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运用 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合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合作认知、合作情感、合作技能与合作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笔者在参加省级课题“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的实践和运用”的研究过程中,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些实效。
一、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并且直接影响其效果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方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培养学生自主、自觉、主动、协作精神,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切块拼接,协作完成教学任务①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们看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仅靠个人的思考和理解是不全面的,一旦教学内容较多时,就不易完成教学任务。此时,利用合作学习方式,把所教内容进行分解,大的分小,整的分块,让合作小组承担切块内容,协作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向命运挑战》一文的第2至第5自然段分别描写叙述了霍金生病、病情加重、不断加重时向命运挑战的事迹。教师在教学时希望学生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包括:a这一自然段中霍金怎样向命运挑战的?b他创造的奇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无疑这两项学习任务是比较多而重的,如不分组学习,不仅时间上不允许,学生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而且很难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此时采取“切块拼接法”,把任务分解,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照顾到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性,扩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视野,又发挥了合作作用,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2.讲查画读,合作展示个人才华
为了加强小组合作,减少小组内成员之间协调上的困难,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教师可采用“讲、查、画、读”四法。如教师在教学《梅花魂》一文时,希望学生能以不同的方式合作学习课文,叙述外祖父爱梅花、读唐诗宋词、喜送墨梅图、送女回国四件事,于是他向学生提供了四种学习方法:1)根据课文,讲故事给组员听;2)查找有关课文的唐宋诗词,与同学交流;3)学画梅花;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念的思想感情,领悟梅花那种无畏“风欺雪压”的品格。采取此法,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根据个人特长,采取不同形式,接受不同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显才能,合作得也更显融洽、活跃,教学任务也能顺利完成。
3.质疑辩论,相互提高思辨能力
在语文实践教学时,往往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此时教师可有的放矢,放手让学生共同探讨,开展辩论,促进理解,相互提高。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质疑:“诸葛亮到底是借箭还是骗箭?”有的学生说是借箭,有的学生说是骗箭,于是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读课文找理由并展开辩论。学生思维敏捷,唇枪舌剑,很好的体现了合作探究质疑精神。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学习者之间的争论交流能促成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辩论过程可使学生外显化,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提高思辨能力,促进相互学习进步。
二、开展课外合作,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每天坐在教室学习,有时会感觉乏味。一旦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就像小鸟一样高兴,思维也更加活跃。笔者在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组织开展合作小组学习,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走出校园,进行观察、体验和实践本地小镇。我们让三个小组成员分别就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的特点,进行观察,写出片断,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最后合并成文,从而圆满完成了此次习作体验的任务。学生通过户外观察体验,实地了解、明了小镇早晨的不同情境下的景色特点。他们大胆创新,认真写作,作文的景色描写,特点鲜明,语言生动,层次清晰,内容丰富,个性突出。不仅如此,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了学生视野。更为重要的是,既加强了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又提高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凸显了合作的成效,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写作水平。
三、组织撰写板报,展示学生才华
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笔者鼓励学生多看多写多应用,强调联系实际写文章,加强实践和体验。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第十一册安排了一项语文实践活动:办小报,迎国庆。学校要求六年级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合作办小报,并进行全校评比。笔者所带毕业班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积极踊跃参加。笔者先在作文教学时,详细讲解办刊的要求和编排的设想,发动学生,集思广益。笔者帮助本班的学生进行分工,明确各自职责,要求团结协作,指导各组多方查询收集资料。合作小组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渠道和分组采访调查等方式获取文字、图画、图表、照片等资料。然后分组讨论,设计图案,研究版面,确定内容,专人编辑书写。经过收集整理,反复讨论,实践体验,归纳综合,办出了一份精美的小报。在全校检查评比中,笔者所带班的主题小报颇具特色,版面美观大方,内容积极向上,图文并茂,书写工整而获得学校颁发的“国庆小报特色奖”。充分展示了集体合作的力量、智慧和学生个体的才华,使他们体验到合作办报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审美情趣,提高了实践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活动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它具有探索的意义和价值。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经历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有价值结论的过程,课后的延伸是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学习的不断深入和提高。
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结合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以学生家庭所在地区域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针对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到位的现状,开展调查了解:
1.本村有多少人口、多少小学适龄儿童、其中有多少留守儿童?
2.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3.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共性特点;
4.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
5.如何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合作小组成员通过走村入户,调查了解了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根据调查了解发现的问题,合作小组成员在一起分析调查所得材料,提出了本组的建议:请求政府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管理机制;完善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建立留守儿童登记档案和成长记录袋,构建留守儿童学校监护网;举办家长学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建立联系卡和家长电话联系热线,定期召开家长会。并由一人执笔,大家讨论,合作撰写了本组调查报告,圆满的完成了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调查任务,既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合作写作能力和水平。
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人文内涵的学科,无论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自身修养的提升都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束缚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体现,大大限制了教学空间,使得语文课堂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率状态。
二、新课改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初中语文教育措施
(一)强化语文课堂教育
语文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既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又要鼓励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其中规律。由于农村中学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能够利用的教学材料相对较少,语文课外活动开展难度较大,因此这就决定了要将强化语文课堂教育作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同时教师要认识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客观事实,要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提升教学效率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首先,由于农村初中生语文基础部分偏弱,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强化词的分类、短语结构、单句成分、复句类型等基础知识内容,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其次,语文教育包含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知识、能力、审美等多方面能力培养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资源,通过实施人文教育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内容。
(二)利用有限资源开展多元化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善于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于城市来说更为有限,教师要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开展多样化教学。首先,教师可以组织文学活动的形式来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第一步,例如诗歌朗诵会、班级黑板报、读书交流会等。其次,针对留守儿童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生活化,通过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针对电视广告乱用成语的现象,教师可以此为主题来组织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留心身边的广告、电视宣传等并记录整理出乱用词语的现象,并将成果带到课堂上来交流分享。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利用新兴媒体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当前新兴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但由于农村中学的客观条件限制运用方式仍不成熟。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教学辅助手段的参与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加师生与生生的交流程度。同时新兴媒体的加入为探究学习和合作讨论学习提供了操作平台。多媒体教学对课件设施要求较少,因此教师可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积极引入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教师在做课件设计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虽然多媒体课件中包含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需要对素材进行严格筛选,避免在眼花缭乱的内容中失去教学方向。其二,多媒体教学应作为教学辅助工作而不是主导工具,教师应担任课堂组织者的角色,积极在教学中同学生交流沟通,获取教学反馈。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