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河道清淤施工工艺

河道清淤施工工艺

时间:2022-01-29 18:57: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河道清淤施工工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河道清淤施工工艺

第1篇

【关键词】河道清淤;清淤技术;施工技术

【Abstract】Dredging project in some of the new technologies, new methods or for the majority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projects and urban areas developed, the applicability of rural areas and small river dredging engineering equipment requires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Dredging;Dredging technology;Construction Technology

1. 河道清淤工程的意义

河道淤积严重导致泄流不畅甚至是不通,将会导致洪水直接冲击河堤,通过河道清淤将有效的减少河道内的淤泥,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稳定河槽,消除险情,保证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促进当地建设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常用河道清淤技术

最常用的中小河道清淤技术可分为排干清淤、水下清淤。对于没有防洪、排涝、航运功能的流量较小的河道,适合排干清淤。排干清淤就是通过在河道施工段构筑临时围堰,将河道水排干后进行干挖或者水力冲挖的清淤方法。水下清淤一般指将清淤机具装备在船上,由清淤船作为施工平台在水面上操作清淤设备将淤泥开挖,并通过管道输送系统输送到岸上堆场中。

3. 河道清淤施工技术要点

3.1 试挖工作。

试挖工作的进行主要是为了在主体工作施工前得到一些确切的数据,同时也要确定好试挖工作的深度和挖槽尺寸,确保按设计要求进行。

3.2 施工工艺

(1)清淤工作经常用到的设备就是清淤机和挖泥船。

(2)清淤机主要是旋挖式,是目前城市河道清淤工作中既环保有科学的一种船舶,经常用于常态维护工程当中。该种清淤机主要是采用了无堵塞泵、旋挖头作业,并且通过液压系统带动旋挖头滚动,利用旋挖头上配备的腰带和切割刀等工具将河底的淤泥和一些生活、建筑垃圾等扰动起来,并将其通过旋挖头中间无堵塞泵吸口送到要求存放的地点。

(3)挖泥船分为绞吸式、喷吸式以及两栖式几种,其中绞吸式挖泥船需要与拖轮、排泥管以及泥浆泵和运输船等设备共同配合使用。喷洗式挖泥船则采用定位桩施工方法,利用先挖子槽使河道先通后畅。绞吸式挖泥船在开挖之前,需要将船厂主定位桩对准挖槽的中心下线,利用左右横移绞刀进行挖泥工作。在完成一刀的开挖之后,通过两边定位桩的替换下桩,将船体向前推进30一50cm,重复上述开挖工作。而喷吸式挖泥船则是采用挖槽断面、喷吸式开挖,当水面以上的土体大于4m的时候,要降低开挖泥层高度,而当遇到设计的挖槽宽度大于泥船的最大开挖宽度的时候,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排泥高度,防止欠挖土埂现象的形成。

3.3 边坡支护。

由于城市河道上方设有桥梁、河岸建筑物密布,因此进行常规清淤施工时需要对边坡进行支护。要根据土质、堤防的稳固情况和建筑物情况进行不同的支护,对于两岸堤脚埋深较浅的,可以使用提高平台高程的方法。对于基础较为软弱或古河道,要进行基础的加固措施,放缓河床的边坡以确保安全。

3.4 排泥管架设。

(1)输浆管线必须要保证平稳,不能发生弯曲;接头位置要保证严密,管线和接头位置不能出现渗漏问题,一旦出现渗漏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严重时需要及时更换;输浆管线的架设不能影响公路等设施的建设。

(2)排泥管线尽可能不穿越公路或桥梁,对于必须要穿越的位置要依照相关部门的设计严格进行。

(3)水上浮筒排泥管线必须要保证平稳,不能存在弯曲,由于受到水流和风浪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平均间隔一段距离就安置一只浮筒锚。

3.5 泥浆及垃圾运输。

泥浆的处理过程是通过清淤机的无堵塞泵送到运输船中,再由运输船运至吹填区,最后通过吹泥船将泥浆吹填。对于施工过程汇总产生的各类垃圾要通过抓斗式挖泥船进行收集,最后船运输到消纳场,保证施工环境的干净整洁。

第2篇

[关键词]海河清淤 设备开发 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TF0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082-01

海河中心市区段清淤工程始于子北汇流口上游200m,止于外环桥下游500m,全长18km,清淤土方量280万m3。海河中心市区段多年来淤积严重,加之人为弃放的建筑垃圾和杂物,使河道形成众多浅滩。每当水位下降时,大量污物垃圾,藻类丛生,杂乱不堪,严重影响市区景观和大都市形象。海河综合开发河道清淤工程是天津市委市政府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确保清淤工程顺利实施,我们就采用何种施工机械设备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施工遇到的技术问题

(1)海河中心市区段清淤工程位于天津市区中心地带,全长18公里,一般清淤深度1-2米,最大清淤深度4米。开挖高程误差控制-1.00以上±0.20M;-1.00以下±0.40M,为保证城市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施工必须达到环保要求。

(2)海河现有护岸主要分为以下四种形式:一是浆砌石护坡加钢筋混凝土板桩;二是浆砌石护坡加浆砌齿墙;三是钢筋混凝土板桩立墙;四是钢板桩立式护岸。为保护现有护岸形式不被破坏,要求清淤开挖设备在水中行走方便,移动灵活,清淤开挖过程中对水上、水下及周边设施影响小。

(3)海河河道内不仅淤积了大量泥土和杂物,还存在很多形体较大的建筑垃圾,不易破损和清除,因此要求开挖设备必须有能力清除各种体积的淤积物。

(4)海河两岸是连绵十几公里的带状公园,海河堤岸外侧现有道路大部分只能通行小型车辆,若采用陆路运输则必须穿越市区主干道及各道路交口,势必造成交通堵塞和路面二次污染,因此陆路运输方案不可行,只能采取水路运输。

(5)市区无法设置排泥场,排泥场需设在距离市区27km以外的郊区,清淤地点与排泥场之间距离较远,需要配置便捷安全、经济合理的运输设备。

(6)海河具有旅游、观光功能,游船往返不断,清淤设备不能阻断游船航行。

(7)河道淤积物中存在重金属污染,要求在开挖过程和储泥场存储时应采取妥善处理措施,避免对水质和土地资源污染。

(8)海河水下设施及障碍物多,安全隐患严重。根据实地调查,海河两岸共有200多处相关设施,其中左岸117处,右岸83处。还有部分水下设施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没有原始资料,难以查清其准确位置,大大增加了施工中潜在的困难和危险。

二、专用清淤设备的开发及应用

专用设备的开发主要包括:浮船式液压抓斗机、全封闭易抓净液压双面抓斗、运输载泥设备、半舱式驳船。开发设计思想技术性能及应用。

1、浮船式液压抓斗机

浮船式液压抓斗机由自行设计的具有足够承载能力、抗倾覆能力的浮船;日本小松-5-200挖掘机;双向(垂直、水平)水中自行定位系统,全封闭易抓净液压双面抓斗组合而成。其设计思想是将日本小松-5-200挖掘机去掉履带传动系统后固定在浮船安全槽内,将传动系统转换至浮船定位桩控制系统。去掉挖掘机抓斗,改换全封闭易抓净液压双面抓斗来完成清淤作业过程。浮船式液压抓斗机可拆卸、组合,不受河道上桥梁高度及桥孔宽度限制。

(1) 浮船。浮船为液压抓斗机的载体,大范围移动由坐港拖轮牵引,小范围作业移动,由挂浆机调整位置。该浮船由主浮箱、副浮箱组合而成,主要尺寸参数:主浮箱长15m,宽3.5m,副浮箱单体长12.5m,宽1.5m,组合后总长15m,宽6.5m,甲板至船底高1.1m,吃水线以下深度为0.9m。

(2)双向可调节定位桩。双向可调节定位桩自成调解定位系统,通过主、副浮箱尾端预留基座用高强螺栓进行固定。其调节定位系统包括:水平放倒调节装置,垂直升降调节装置,升降固定套卡,11m长I30(b)重型工字钢定位桩组成。

双向可调节定位桩的基本功能是,当浮船式液压抓斗机调整好指定清淤开挖位置后,通过定位系统进行浮船定位,定位桩通过压力伸入河底2~3m进行定位,防止开挖过程中浮船倾覆和抵抗侧向推力造成开挖断面的不规则性问题。

双向可调节定位是指垂直和水平调节。浮船式液压抓斗机清淤作业过程,依据施工工艺要求需要频繁移动位置,当一个开挖半径范围内工作完成后就需要转移到下一个不同设计的清淤高程中作业,这样就需要通过定位桩上的调节孔和升降定位套卡的调整来完成一个垂直定位过程。当转移过程遇到河道中桥梁限高时,打开定位桩升降固定套卡,通过压力系统提起定位桩,再通过水平放倒装置沿浮船纵身方向水平放倒后,牵引通过桥下完成一个特殊环节条件的转移过程,进行下一个区域的施工作业。

2、半舱式泥驳船

本船为内河运泥用半舱口驳船,不带动力,船后设人力舵。该船稳性核算按内河C级航区计算,载重量为80t,航行于吃水深度较小的河道、湖泊、水库等水域,适用范围较广、船体设计合理,编组调头灵活,安全可靠、运载能力强,无污染。主要尺寸参数为:水线长19.89m,总宽4.90m,型宽4.70m,型深1.40m,设计吃水深度1.2m,船上设船员3人。

本船结构及功能分配为:由Fr.0至Fr.4为操舵区域,上设可拆卸式罩蓬,Fr.4至Fr.35为载货区域,Fr.35至艏部为拖带作业区。舱口围板高度0.3m~0.5m,内底距基线0.95m。全船肋距0.5m,采用横骨架式结构。船壳外板为4mm钢板,舱口载货甲板用6mm钢板,舱口侧板用5mm钢板。船体结构采用CCSA级钢,其性能满足规范要求。在主甲板首、尾及中部均设置十字带缆桩两个。

3、全封闭易抓净液压双面抓斗

(1)、主要技术参数及设计思想

全封闭易抓净液压双面抓斗采用16锰钢材料制造,以液压缸和挖掘机液压系统连接作为动力,其主要参数为:双面液压抓斗高0.8m,斗宽1.3~1.5m,斗板厚20mm,侧板连接25mm,侧板轴4个,Φ80mm,液压缸连接臂长1500mm×250mm,总重450kg,最大开起角度180度,闭合后成圆弧状,斗容积0.8~1.5m3。液压缸行程60cm,液压油管和液压缸连接臂与挖掘机大臂和液压系统连接,启动后通过挖掘机操作

系统,使液压双面抓斗张合完成抓卸作业。该设备轻便、全封闭,清淤开挖过程对河底淤泥土质不扰动,水中提升过程不泄漏污染水质,既可用于浮动船舶卸泥装车,又可用于水中清淤抓泥,环保效果好,平均每小时开挖装泥驳或卸船装车60m3,施工效率高。(2)、清淤开挖、装卸及其适应的条件

全封闭易抓净液压双面抓斗上部设有不等长的连接臂杆与日本小松-5-200挖掘机大臂连接。根据开挖深度不同,清淤设备的连接臂进行更换,从2m~8m不等,每条连接臂上刻有刻度,开挖操作人员根据开挖深度和连接臂上的刻度控制开挖深度,从而保证按照设计要求的高程进行施工,做到不超挖、不欠挖。全封闭易抓净液压双面抓斗包括连接臂在内由于连接在挖掘机大臂上,其使用范围既能完成清淤开挖作业装泥驳也能用于卸泥场卸泥装车,然而挖掘机大臂最大挖深和最大装驳船仰起高度为8m,受其影响,在开挖装船过程中对超过设备限制挖深的清淤断面,需采用链式抓斗机装全封闭易抓净液压双面抓斗来完成作业过程。

第3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引言

2009年以来,涑水河流域治理成为“山西省蓝天碧水工程”的重点工程,地方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涑水河的环境整治工作,从2012年起,沿河六县开展清淤工作。但河道防洪标准普遍达不到现行国家标准,河道防洪抗灾能力很低;河床淤积严重、主槽萎缩、行洪能力降低等。涑水河河道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显现,例如一旦发生较大洪水,两岸的居民住宅区和农田必然受到洪水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跨河建筑物年久失修,影响河道行洪和景观美感;河道两侧耕地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残留及废弃物造成面源污染,对涑水河水质产生影响;河道(永济和临猗段)两岸有随意倾倒的生活垃圾,严重影响周边景观、生态环境及河道行洪;人类开垦过度,土壤较贫瘠,资源利用率较低,不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涑水河闻喜河段、临猗段、永济段均有纳污水,水质为劣Ⅴ类水,水生生物均已绝迹;伍姓湖湿地日趋萎缩,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河道治理工程对区域土地使用类型、局部生境,土壤结构均产生一定的影响,生态保护措施落实后,再加上项目建成后,河道堤防边坡绿化、防护林的建设、护岸工程的建设、河道清淤等,对保护堤防免受冲刷、防止水土流失、河道水质逐渐好转有重要作用,对河道水生生物生境、两岸生态环境、风景区景观会产生有益影响。

1项目简况

涑水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为季节性河流,地处运城盆地,发源于绛县陈村峪,流经闻喜、夏县、盐湖区、临猗、永济6个县(市、区),入伍姓湖后于永济市首阳乡长旺村附近汇入黄河,干流全长200.55km,流域面积5774.4km2,干流上建有陈村峪、杨家园、吕庄、上马四座水库。河道治理段始于陈村(桩号12+976),止于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入口(桩号159+650),治理河道长度146.674km,其中新建防洪堤140.86km,整修或加固堤防131.74km,河道疏浚长度143.022km,防汛抢险道路134.19km,险工护岸工程88.367km。项目永久占地345.37hm2,临时占地171.47hm2,共占地516.84hm2。占地类型为河流水面、内陆滩涂、水工建筑物、农村道路、旱地、其他草地等。项目建设土方开挖609.11万m3,回填475.84万m3,内部调配方59.34万m3,剩余116.87万m3,剩余方全部综合利用,经与沿线村庄协商,均用于沿线村庄填洼造地,工程无弃方产生。本工程在2014年初已开始准备,计划于2016年底完成。项目总投资53078万元。

2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涑水河流域受到人为活动较大干扰,农业生产开发历史久远,生态环境呈明显次生特点,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生态环境呈典型农业生态系统特征,沿线主要为旱地和果林。土地开垦强度大,自然植被面积很小,水土流失现象明显。项目区地貌单元主要为冲积平原区。本工程占地516.85hm2,其中永久占地345.37hm2,临时占地171.48hm2。占地类型主要为河流水面、内陆滩涂、其它草地、农村道路、旱地等。均为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用地。涑水河流域内野生动物主要以爬虫类、小啮齿类-鼠类为主,以及部分鸟类。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动物资源丰富,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天鹅、猫头鹰、灰鹤、田鸡、鸳鸯、雀鹰等,以及中日保护候鸟草鹭、黑雁、赤麻鸭、雨燕、家燕、太平鸟等。区域景观类型主要为农田景观、集镇与村落景观、道路景观、水域景观类型。

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3.1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

3.1.1对植被及生物量的影响分析项目建设施工占地、表土剥离、土石方开挖等活动,使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改变,破坏地表土壤和原有植被。本工程施工占用植被类型主要为旱地和其它草地,将会导致区域植被覆盖率减少。工程占地516.86hm2,工程施工使占地范围内的植物全部破坏,生物减少量即为现状生物量,总生物量减少约272.98t/a。3.1.2对动物的影响分析河道治理施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是施工噪声,对于鸟类和兽类,由于受到施工噪声的惊吓,施工区域的阻隔,将缩小其活动区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们会迁移到非施工区,对其生存不会造成威胁。1)陆生动物涑水河治理工程区内,陆生动物以家禽为主,野生生物主要有石鸡、花鼠、红嘴山鸦、麻雀、家燕、小家鼠、褐家鼠、喜鹊等,分布于山地灌丛地带;爬行类有壁虎、蛇、蜥蜴等。施工时会对区域内的野生动物的分布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项目区紧邻伍姓湖湿地保护区,该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天鹅、猫头鹰等10余种,由于鸟类的活动范围较广,工程施工区可能会出现国家级保护鸟类,施工活动对鸟类的正常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2)水生生物涑水河河道常年基本干涸无水,临猗下游段河道水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灌溉退水,根据现状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水体呈富营养化特点,河道内的水生生物以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为主,鱼类及其他生物较少,本次施工主要安排在枯水期,大部分河道无水,部分河段接纳生活污水和灌溉退水,施工时用双壁波纹排水管进行导流,所以工程施工对涑水河河道的水生生物影响较小。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有芦苇等水生生物,避免施工弃土弃渣落入湿地保护范围内,以免对湿地范围水生生物造成不利影响。3.1.3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分析工程施工将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开挖和填埋。地表植物一旦受到影响后,地面,表土温度变幅增加,对土壤的结构、理化性质均有不利影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由于项目区地表植被覆盖层植被稀疏,一旦破坏,恢复先前状态较为困难,这使得局部地区加速水土流失。2)施工期受扰动的土壤最明显的变化是其有机质分解作用加强,土壤内有机质含量进一步降低,不利于植被的自然恢复和重新栽培其它植物。3)由于施工破坏和机械挖运使土壤有机质富集过程受阻,同时,受影响地区多是荒草地,植被稀疏,一旦破坏很难重新恢复。3.1.4水土流失影响分析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堆放等将造成土壤结构松散,不可避免造成项目区土壤流失加剧,据估算,整个施工期将新增土壤流失量1558.34t。3.1.5流域景观的影响施工过程对区域景观的视觉协调性产生影响,由于该工程为线路工程,各段的施工期较短,对区域景观的不利影响很快就会消失,新建机耕桥的施工期相对较长,新建机耕桥两侧均为耕地,对其他景观不构成影响。3.1.6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伍姓湖入口处河道治理段(156+660~159+650)邻近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该段施工内容主要为防洪抢险道路、坡式堤防、改造机耕桥,没有设施工点,施工扰动和施工时间相对较小,对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不利影响主要来自不合理的施工方式,如施工粉尘、施工噪声、施工废渣的乱排等。

3.2运行期生态环境影响

项目完成后临时占地要进行植被恢复,而且两岸堤防边坡进行植草护坡,并在坡地种植护堤林带,总绿化面积为163.96hm2(包括154.86hm2的人工草地和9.1hm2的防护林),恢复生物量204.91t/a。对工程占地的生物量损失起到补偿作用。河道治理完成后,原河道的防洪标准将提高,两侧建设的绿化林带将提高沿线生态系统防御自然灾害和生态破坏的能力,涑水河的径流量没有发生改变,下游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不会受到影响,河流水文情势将发生变化,泥沙减少,水质逐渐好转,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动物、湿生植物演替,植被、浮游生物、鱼类、鸟类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将增多,生物多样性趋于复杂和丰富,这对于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长期的、十分重要的影响。涑水河治理后,原有河道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改善,河道两侧空闲区域绿化美化后,整个涑水河流域的景观美感、协调性和整体性都进一步提高。

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①严格划定施工作业带,在施工带内施工。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施工占地面积。②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应及时进行植被恢复。③妥善处理施工期间各施工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污染。施工时应定时洒水,土石废渣不随便乱丢乱弃,施工废弃物(水泥袋、块石等)要及时清除,以免长期留存于土壤中。④对占用的旱地,施工前应进行表土剥离,剥离30cm的耕层土临时堆放,后期用于土地整治、覆土绿化。⑤施工时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严禁捕捉和伤害野生动物,施工时尽量避免使用有噪声污染的机械和施工方法,加快施工速度,通过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施工不排放污水,通过洒水抑尘,严格限制施工人员及施工机械活动范围,施工作业尽量远离湿地自然保护区,以最大限度减少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不利影响。⑥临时堆土、材料堆场设置临时拦挡和排水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量。

5结论

第4篇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稻城县高度重视发展水利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水利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和要求,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县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上亿元,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在稻城相继开工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中小流域治理工程

2010年以来稻城城防一期、二期、老城区防洪堤项目工程,吉呷乡、香格里拉镇防洪堤工程相继完成。“十二五”期间,稻城县已实施城、乡防洪治理项目10余个,新建堤防30公里,完成河道清淤20公里,受益人口1.9万人,保护耕地1550公顷。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在“十二五”期间,中央及省级安排下达投资4000余万元,解决了稻城县2.6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全县全覆盖,广大农牧民告别了缺水吃、吃苦咸水的时代。

3、城镇供排水工程

稻城县已完成子洛河、城东污水管网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900万元,修建污水管网13km。稻城县城市供水工程、重点乡镇供水工程及污水管网工程项目都在有序推进。

4、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

稻城县全面完成蒙自乡、香格里拉镇小型农田灌溉工程项目,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通过整治渠系、修建蓄水池,改善灌溉面积5000亩,有效缓解了农业生产用水灌溉问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开展俄牙同水利灌溉项目的前期工作,俄牙同水利灌溉工程新增和改善灌面5万亩,工程总投资1.2亿,项目正准备实施。

5、水土保持工程

稻城县已完成俄初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250万元,治理面积5km2。经过治理,俄初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根本扭转,成效显著。积极规划相关水土保持治理项目、湿地保护项目,进一步改善稻城县的生态环境。

6、牧区节水灌溉工程

稻城县桑堆牧区节水灌溉工程总投资600万元,新增灌溉饲草料地面积2500亩,可新增饲养牲畜5000只,年增加牧民人均收入70元。同时,促进了灌区综合经济发展,改善罐区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牧业灌溉保证率,为灌区农牧业稳定、高产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经验与做法

1、结合实际,科学规划

在省、州水利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根据稻城县水利建设主要是分布在高海拔草原地区和高山半高山地区,认真开展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勘测、设计中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充分作好工程建设方案的比较和论证工作。

2、强化领导,明确职责

为了加强对水利建设工作的领导,稻城县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了行政首长责任制,各项目乡镇也相应建立了专人负责的领导组,确保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领导。二是进行广泛动员,县政府组织各项目乡镇、村社领导班子及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召开水利工程建设协调会,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坚定信心。三是建立了职责分明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县政府与水务局、水务局与项目乡镇、项目乡镇与项目村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具体责任人。

3、强化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实行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监督,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一是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选用和材料和设备采购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公开招标,确保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资质和技术满足要求,确保材量和设备质量。二是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建设监理制,监理人员旁站监理,上道工序未经检查,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县水务部门抽调技术人员现场管理,协调工程建设事宜,加强质量监督和指导,严格按工序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

4、规范程序,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稻城县水利工程建设采取资金“县级财政报账”的管理办法,实行集中支付、逐级报帐、跟踪审计、决算公示等制度,工程建设资金随进度拨付。同时,对工程规模、建设内容、工程投资、材料设备价格等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增加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工程竣工后,县财政根据工程决算和经审计部门核准的投资将资金拨付到施工单位,从而保证专款专用,发挥项目资金的应有效益。

5、大力宣传,促进工程顺利建设

为了使水利工程建设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稻城县通过网络、电视、宣传栏、标语等多种形式,重点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政策、措施以及进展成效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县水务部门专门成立了信息报道组,通过各种媒体进行报道,激发广大群众兴建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工程的顺利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1、建设投入不足,项目整合力度不够

稻城县经济发展较缓慢,没有安排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财政预算,项目建设基本上依靠上级财政资金,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工程不能达到理想的效益。此外,水利建设是促进生态保护、保障农牧民增收的措施之一,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多技术的综合集成,优化配套。然而,由于认识的局限,存在重水利工程建设,轻项目整合的现象,未能将国土、农业、林业、畜牧等涉农资金有效整合,导致相关配套设施滞后,工程不能发挥工程最大效益。

2、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机构设置不完善

稻城县是省级贫困县,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同时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乡镇一级还没有建立健全水利基层服务机构,较大的影响了项目顺利推进及后期管理。

3、水利工程建后管护缺失

虽然近年来稻城县水利事业发展迅速,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但由于各种原因,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没有管护人员,没有管护经费,没有管护制度,致使一些工程损毁严重,阻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4、藏区水利科研与技术应用推广水平滞后

因特殊的自然地理及人文因素影响,稻城藏区水利科研和技术应用推广水平与灌溉农业相比较为滞后。藏区水利科研工作尚未形成系统体系,工程规划设计、运行管理技术参数、经济指标多来自生产经验的总结,针对不同自然地理特点的施工工艺、设备应用和技术集成明显不足。

四、发展思考

1、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大项目整合力度

建议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实行中央扶持、省州县地方财政补贴、群众集资投工投劳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创新投资模式,积极拓宽投资渠道,破解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难题。建议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和吸纳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共同开发治理。把水利工程建设与国土、农业、林业、旅游等建设项目结合起来,整合项目资金,形成合力。

2、完善机构配置,提高专业水平

一是完善乡镇一级的水利站机构设置,让他们切实履行起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职责,做到有机构管事,有人办事。二是加强水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技术咨询、培训、讲座等方式,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三是提高专技人才的福利待遇和政治待遇,留住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四是多渠道引进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3、完善水利工程建后管护机制

为使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切实起到改善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完善水利工程建后管护机制。一是加大改革力度,将水利设施维修养护权承包给专业的维修养护队伍。二是在高效节水工程管理上,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在全县推广合作社+专管人员的高效管理模式,对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实行统一管理,有利于优势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三是完善乡镇水利站+协会+用水户的新型灌溉管理模式,调动农牧民参与自己受益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切实解决水利工程“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