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7 17:42: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育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荐书
某某学校:
我是一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女大学生,毕业于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我通过三年来的努力和锻炼,我顺利的拿到了大专学历,在校期间我主修语文教育专业,为今后胜任教师职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秘书的基本知识,提高了自己的修养。秘书专业中的交际、沟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能更好的辅助我所从事的教师职业。
我从网上看到了贵学校的招聘信息,我非常喜欢贵单位,贵单位。。。。。。。。我相信我可以胜任贵学校的语文教师,我有扎实的教师基本功,三笔字,简笔画,以及语文教育专业的知识基础,我都已熟练的掌握,并且在校期间多次登台试讲,毕业后曾到某某学校实习,听
着同学们围在身边老师、老师的叫个不停,看着那一双双充满信任的眼睛,那一张张稚气的小脸,生活中所有的不快顿时烟消云散。使我多了一份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多了一份成熟和自信。
我曾参加学校举行的大型越野赛,班级的团结和努力获得了系越野赛的第一名。在大一时加入了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行列,曾为学院的大型团体活动服务,并在大一期间获得了三等奖学金。
当一名光荣的教师始终是我心向往并愿倾尽毕生心血追求的事业。教师是神圣而伟大的,人常说“学高仅能为师,身正方能为范”,因此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我很注重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
我希望能成为贵学校的一名成员,为贵学校服务,我相信我可以胜任贵学校的语文教师,请给我一次机会,我相信我会努力最到最好。愿您的慧眼,开启我人生的路途!
最后,祝贵学校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一、人格素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不够,课程设置存在漏洞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敬业的职业素养和其他综合素养,有些毕业生适应快晋升快就得益于良好的素养。这些学生在学校时参加过很多社团活动,参与组织学校大型活动,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工作后很容易融入新的团队并受到好评。但也有不少学生反映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差,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遇到人际关系的“瓶颈”;用人单位也认为毕业生的人文素养有待提升,有些毕业生既没有班级管理经验,又没有爱心和责任心,会引发非常危险的后果。纵观语文教育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虽然在课程目标中不断提出要深化素质养成,但除了提高人文素养的学科课程以外,只有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稀有且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养。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更是无迹可寻,这是原有课程体系中的开课缺漏。
二、重新建构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6号)中明确提出了“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要求“重视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小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因此课题组协同语文教育专业团队,遵循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律,坚持“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统一,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统一,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统一,理论掌握与实践提升统一,专业研究与职业情感、理想、态度培养统一,教学基本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统一”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兼顾融合性、实践性、案例性、专题性和灵活性,针对培养效能中存在的问题,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行了重构。新的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充实了实践内容,并更加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1.将学科内容与专业知识挂钩,使学科渗透于专业。一方面,语文教育专业新课程体系中新增了1门教师教育的必修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二)》进一步明确为《小学语文项目教学》,并且将语文学科的必修课程内容与教师教育知识相挂钩,如《文学理论》课程分两个学期开设,《文学理论(一)》为基础理论的学习,《文学理论(二)———文本解读方法》则侧重读写实践和教材分析的学习。另一方面,减少原有的语文学科限选课数量,由原来24门缩减为6门经典人文课程,又将其他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相融合,开设了如《教师教学文体与写作》、《美文朗诵与小学朗读教学》等5门较为实用的教师教育选修课。这样,学科课程不再等同于师范类本科院校中的同类课程,而是更关注岗位工作内容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辅相成,凸显出教师教育的专业性。
2.有效安排课内外实践,使技能训练融入课外活动。新课程体系中不仅新增《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这门技能课,调整增加了部分课程的课内实践比例,还特意针对毕业生欠缺的主要专业能力,强化了《小学语文课例评析》、《教师教学文体与写作》和《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方法》三门课程的实践内容,着力提高学生的听课评课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但实践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训练,光靠课堂上的学习远远不够,因此在新课程体系中按照课程模块提出了具体的课外实践项目,并明确内容、时间安排和考核要求等,“以赛促展、以展促学”,鼓励学生通过比赛、展演等方式利用课外时间练习三笔字、简笔画、朗读、演讲和试讲等,强化教师基本功技能。同时,把学生教学技能大赛、课堂教学大赛、读书报告演示大赛等的成绩纳入学分制管理,学生参加相关的各级大赛,可以按级别和比赛成绩折合成相应的等级或学分,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们技能训练的热情。
3.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使素养提升贯通培养过程。语文教育专业新课程体系更注重职业道德情感教育,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穿插讲座,请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或者有成就的一线教师,现身说法,谈教师职业的甘苦、教师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我的老师”征文比赛,鼓励学生写自己的老师,写在成长的道路上影响自己的老师。另外,对通识类课程进行重新确定,开设涉及中国文化、礼仪文化、教师礼仪、成功励志、美育教育等人文类、艺术类等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来自于《语文学刊》杂志。语文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三、还需继续的改革之路
虽然重构后的语文教育专业新课程体系更富科学性、专业性和实践性,更符合小学教育的课程标准,但仍有许多问题尚待探索和解决。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教师要“了解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学会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或活动目标”,但因为课时问题新课程体系中还是主要开设了语文学科的课程,在选修课中增加另一门学科的教法课程,距离“熟悉”掌握两门学科的要求还有距离;关于提升学生教学研究能力的设想,初步想通过学生做教育小课题来进行推进;还有素养教育如何评估等问题。这些都还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断根据新的培养效能情况继续完善、改进,使之朝向更加合理的方向。
作者:王冰冰 陈小妹 单百灵 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1-0106-01
随着我国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专业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特别是要加强专业的实践性。相关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夯实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才会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偏重理论知识。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没有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不具备实践性。第二,评价方式不合理。一些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变得机械、被动,无法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三,学校认识不足。很多学校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片面追求教学成绩,这样就会使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缺乏实践性教学的有效环境,使一些想要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教师没有合理完善的环境来进行教学。实践性教学环境的缺失,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增强教学中的实践性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想要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创新,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应当巩固和完善学生的基础能力,不断加强相关理论培养,让学生牢固掌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为日后的实践操作奠定坚实基础。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学生只有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之中,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整体创新。某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师除了在课堂之上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课下还主动为学生联系学校,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以后去学校进行实习,有效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该教师还将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时候也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具体教学中,教师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紧密结合,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实现实践教学的合理创新,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改变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目前,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但是,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一直在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单纯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只能评价学生的考核成绩,而无法很好地考量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某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该教师将评价模块设定为三个部分,即最终成绩、学习情况及实践能力。最终成绩与学习情况共占50%,实践能力评价单独占50%。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自身也会意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在学习中就会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性。
(三)学校给予重视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进行创新,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只有学校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才能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一个合理、有序的环境,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开展实践性教学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在注重成绩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自我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身存在哪些问题并进行合理改进,提高自身的实践性。此外,管理者应当为学生联系相应的学校,让学生去进行实践。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者在为学生选择学校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选择与学生情况相符的学校进行实践。只有学校的管理者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才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践环境,实现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创新。
三、结语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真正发展,就必须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实践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还要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观念,将实践与理论进行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谷晓春.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21-23.
[2]冯如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电子制作,2015(11):52-53.
论文摘要:关于师范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师范生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对接,应该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中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本文简单地探析了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跟中小学语文教学间的对接。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韩丽梅.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87-89.
[3]匡锦,易宏.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对东南亚汉语教育影响力的研究——以云南开展对外汉语教育为例[J]. 学术探索, 2010(5): 139-144.
一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用要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
目前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不一,多数学校使用高职高专院校国家规划教材,少数学校使用校本自编教材。并且各个院校各专业往往使用同一种大学语文教材。我校的大学语文就是各专业通用的一本自编的语文教材。就内容而言,由80%的古典文学作品和20%的现代文学作品构成,忽略了学生写作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本校学生专业特点,针对专业,认真慎重选用或精心编写教材,突出专业特色。
首先,教材选用或编撰要有针对性。现行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材,忽略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特点,忽略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的不同。因此,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既能体现专业特点,又能满足学生各自职业发展的需要。如我校语文教材的选用或编写,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医学生的专业特点。高专生的语文能力普遍不高,语文基本功较弱,他们在作业或广告栏写作中错别字屡见不鲜,语言表述不当或语法错误司空见惯,文史知识匮乏,人文素质较低,人文精神缺失。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材的内容应把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教材里既要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又要安排口语交际、实用写作等专业需求的基本内容,使教材内容尽可能接近专业需要,如医学专业的大学语文应适当增加中外现当代文学中对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生的职业修养、职业道德能直接产生影响的作品,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自觉地增强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外,结合学生心理特征,把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当代流行的文学作品、经典文学改编的影视等纳入到教材体系中来,进行有选择地个性化讲解,给语文教学内容注入时代气息,相对语文素质不高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易学而又感兴趣。
其次,教材选用要突出实用性。高职语文教材范文要贴近社会生活,适合职业能力需求。就高职高专生语文技能的培养而言,主要在口语交际、实用写作能力方面。应用写作应该选出本专业需要学习的应用文体,一方面为学生将来求职、应聘做好准备,更重要地是要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医学类高职高专护理生要结合护士岗位的需要,重点培养其与人沟通能力,以及护理文书的规范写作能力;临床医学的学生写作训练重视医学实验报告,医学论文写作指导;口语训练注重培养学生与病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等。药学、中医等专业在教材内容上要适当增加优秀典范的医古文和文言常识。这种切合学生实际与他们专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不仅突出了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吕叔湘先生曾说:“要有一种引导学生入门的教材,分量不宜重,内容不易繁琐,要突出重点要害,让学生看了有兴趣,看完确定能入门。不能样样都编入教材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1]所以,教材编写或选用要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注重实效性。
二大学语文的教学要与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相融合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生的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课,在高职高专生的培养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职业道德导师”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侧重点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1立足语文的人文性,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要立足于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让学生在“成才”的前提下,必须“成人”。当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中不肯吃苦,不愿奉献,责任意识淡薄,敬业精神亏失,自我意识强盛,缺乏合作互助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之外,还要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因为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高专道德教育应贴近行业、职业的具体要求。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始终渗透着对医学生职业品格、职业修养和职业行为的教育。如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让医学生树立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命伦理观。用孔子“仁者爱人”的价值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培养医学生正确的职业义利观和职业价值观,从而成长为一名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医务工作者。
另一方面,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去关注自身,关注生命,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育为医者的大爱之心,品味作品中丰富的人生情感,健全医学生的人格品质。[2]如屈原以身殉国、虽九死而未悔的爱国之志;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高洁品格和澹远宁静的生活态度;杜甫“宁苦身以利人”的大爱胸襟和人道主义精神;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坚毅的人生信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范仲淹“先忧后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先贤的高尚品行和人格操守犹如春风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荡涤着他们的灵魂,引领着他们的人生,促使医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形成,也促使其高尚职业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的养成,使之成为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医学技能型人才。
2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将语文的实用性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相结合
高职高专院校在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他们将来从事职业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大学语文教学应从学生职业生涯和职业需求出发,充分体现其工具价值,加强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我校90%的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较差,方言浓重,不善交流,写作基础较差,这对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有很大影响。本人在教学中立足课堂,拓展课外,围绕教材,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有所侧重地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
“说”主要通过朗读和开放性题目的设置来培养。语文课中的精美篇章,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律教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根据课文特点,或整篇朗读,或重点段落朗读,老师认真听取并纠正其错误。使平时不爱开口的同学开口说话,不说普通话的同学尽量说普通话。此外,老师在课堂上尽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口语表达兴趣;或利用课前3到5分钟演讲,进行口语训练;或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点评,提出改正意见以便学生改进。这不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反应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充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还必须把课外和课内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如护士节、五四青年节等节日的演讲,以及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等等,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克服恐惧紧张心理,提高心理素质训练,最终让他们在公众场合能谈吐大方得体、自然从容,切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写”通过实际指导、训练来提高。除教会各个专业学生都需要掌握的通用文体之外,主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选取最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与专业相关需重点掌握的文体,有针对性对他们进行指导。护理系的学生必须要严格规范地书写护理文书、体温单、医嘱单、病程记录中的手术清点记录和病危、病重患者护理记录。在课堂写作训练中,针对每一份护理文书,都必须严格要求,规范书写。医疗系的学生训练医疗文书的书写,如住院病历、门诊病历、处方、各类申请单及报告单等,病历的书写必须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课堂训练,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师要设置相关的应用文写作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写作,然后互相交流,督促改进提高。使应用文写作活动最大程度地接近于实际应用,接近学生职业需要,让学生感到有用而不乏味。
三大学语文的作业设计、考核方式要与学生专业需求、知识拓展、能力提升相一致
语文学习仅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后的指导和实践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知识的拓展、职业能力的提高大有作用。语文作业要针对学生专业需要精心设计,如在每讲完一章内容后,结合不同院系学生的专业特点,给他们开列书目,如我校临床、护理的学生必读《癌症楼》、《最后的尊严》、《教授的戒指》、《红处方》等以医学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医药系学生书目有《大医精诚》、《华佗传》、《李时珍传》等文学作品,并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感受,或就喜爱的作品进行赏析,可以用来课堂交流,也可将其纳入期末成绩中。其目的让医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欣赏中受到感染、触动和思想启迪。另外,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如作品赏析、人物评论、时事评论、观后感、口头表达等等,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考试的过程变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提高的过程。一方面促使学生加强课外学习,另一方面扩大了阅读,拓宽了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从长远来看,走一体化道路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一体化要求必须打破单一的语文教师培养体系,以我国目前现实来看,由于语文教师专业成熟度不够,如果将语文教师培养模式由“定向型”全部转变为“开放型”,很可能会造成语文教师数量和质量双双下降。鉴于语文教师教育体系在语文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因此它的完善要涉及制度、模式、研究体制多方面的改革。
一、语文教师教育体系的政策法规需要完善
政策制度是专业化进程最有力的保障,它既有评价导向作用,又有考核监督作用。进入21世纪,各国政府都充分认识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教育的质量,因此,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培养优秀语文教师和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例如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接连公布了有关语文教师教育的十多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对师资培养、培训目标方式等都作了相应规定,并全面实施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美国则在语文教师成长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质量保证和监督及激励体制,他们的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上最为完善的语文教师证书制度之一。在我国,语文教师资格证书作为衡量学校语文教师质量和素质及其数量供需调节的标准,这一制度符合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推行的职业准入制度,尤其是实行“开放型”师资培养模式的国家对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要求都很严格。通过对我国现有的《语文教师资格条例》与其他国家相关制度比较,笔者认为我国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保持原有特色基础上应该有以下一些改变:
(1)改进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增加测验形态,将单纯的纸笔测验与网上测验、实地教学测验相结合。纸笔测验是对一些基础知识的量化评定,而网上测验每个人的试题是随机的、快捷的,不仅考察语文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可以检测其计算机与信息应用知识。实地教学测验则更能反映出被考察人参与教育教学的能力或潜力。
(2)划分语文教师资格证书种类,将入职与在职的资格鉴定加以区分,从而制定不同的测评体系和认证标准,建立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如“临时语文教师资格证”、“专家型语文教师资格证”、“终身荣誉语文教师”等等,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的实用性。
(3)规定语文教师资格证的有效年限,有效期满后要重新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进行考察。同时将所有获得语文教师资格的申请人的基本资料进行统一注册和管理,用网络或其他手段扩大语文教师专业性的影响。
随着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健全,语文教师任用制度也将更为严格。我国现行语文教师任用制度正由分配制向聘用制逐步过渡,但还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成立一个全国性的语文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对语文教师的资格、职称晋升等进行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认定,保证语文教师任用的公平和公开。
二、语文教师教育模式应该有弹性
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1)职前培养。职前培养是语文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奠基阶段,首先在观念上就要保证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从“基础学科知识专家型”向“复合型学术素质人才”转变,这直接影响到师范院校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安排等领域。实现这一转变,才能彻底解决“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问题。其次,培养层次和规格要逐渐上移,加强研究生教育和教育硕士培养,为提高未来语文教师整体学历水平做准备;学制上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为愿意和善于做语文教师的人才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锻炼机会。目前,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都在这方面作了一定尝试,例如华中师大采取了一种较有新意的模式:“嫁接式”,其基本做法是让部分较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两年某专业之后,可以转到另一专业学习一年半,毕业时授予后一专业的学士学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校并没有忽视师范院校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为职前教育各专业搭建一个全校性的师范大平台。所有专业必须学习四大系列的教育类课程:教育学与学科教学论、心理学与心理辅导、现代教育技术、教育见习与实习。除此之外,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选课,学分修满即可获取学位。
这种富有弹性和活力的语文教师培养模式,可使师范院校的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在初期阶段与普通高校看齐。在策略上,逐步地、分层次地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不仅在语文教师培养体系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也使语文教师的来源和师范院校学生就业渠道具有更宽的口径和更大的自主性,有利于师资培养层次和规格上的多元化与人才的合理性分流,既在纵向上加深了学科与专业教育内涵,也在横向上拓宽了专业口径。
(2)职后培训。职后培训是对语文教师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职后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总结起来目前主要有两种:技能熟练模式和反思实践模式。前者主张语文教师职业同其他专业职务一样,将专业属性置于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中,其专业能力受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所制约。语文教师进修课程的开设以有关语文教师职业的理论、原理、技术的知识为基础。后者则主张语文教师的专业成熟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加以保障的,并且这种实践性知识具有以下特点:它是依存于有限情境的经验性知识,较理论知识而言缺乏严密性与普遍性;它作为一种案例知识而积累和传承;它是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知识;它是作为一种隐形知识发挥作用的。这两种模式各有长处,前者注重理论知识的形成,后者则把握住了语文教师工作的不确凿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强调对实践的创造和反思。
三、语文教育研究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扩大
我们通过对当前的语文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语文教育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许多语文教师重实践轻理论,语文教师学术水平低下,科研能力缺乏,甚至缺乏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指导,满足于语文教学经验。这种教育现状不仅妨碍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也使新语文课程实施受到阻碍,更有可能会使语文教学研究脱离语文教育共同体。而且研究表明,语文教育共同体是影响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语文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及研究团体和语文教育研究媒体。
(1)成立专门的语文教师专业化研究团体。当前语文教师专业化结构研究多数是学者的个人行为,而且学者的专业结构又极其相似,这样使研究者难以突破自身的局限导致研究视野狭隘、缺乏创新。建议语文教师专业化结构研究人员要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注意沟通和联合不同的研究力量共同研究,发挥不同知识结构研究人员的研究专长,建立由不同研究力量构成的专业研究团体,注重和政府、工商界等其他社会各界的沟通和配合,形成良好的研究环境,为系统研究创造条件。
系统研究的工作包括:整理收集国内外已有的语文教师专业化研究的成果;梳理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学习、吸收各种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中有益的成分;加强对语文教育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的融合与沟通;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文艺学、语言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要及时了解和学习。
学校首先应该“请进来”,即把语文教育专业研究人员请进学校。语文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应该立足于学校的实际,立足于学校语文教师的教研水平,发挥自身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优势,积极构建专业引领、经验分享、平等合作、共同成长的关系,科学地引领学校语文教学研究的健康成长,进而引领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
(2)语文教育研究媒体的正确引导。语文教育研究媒体为语文教育研究共同体提供了工作和交流的平台,实际上语文教育共同体通过语文教育研究媒体能够传播新的语文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指导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特别是语文教师)应积极通过语文教育研究的专业学术期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等了解和把握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使本校教学研究摆脱局部性和脱离语文教育研究共同体的危险,进而使校本语文教学研究在语文教育研究媒体的引领下健康地成长。
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学生无论选择什么专业,都要学习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视域下提高语文教育的开放性,利用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发挥语文学科素质教育价值的实践。在重视学生语文知识应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开拓语文人文教育,有利于语文教育创新发展。本文以职业教育视域下的语文教育人文性探析为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一、提高职业教育中语文的学科地位
语文学科,是每一个专业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公共课程。正是这种普及性,让语文学科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职业,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学生也自然意识不到语言知识掌握的价值。要在职业教育视域下开发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价值,必须打破思维限制,建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观念。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语文教育能够丰富职业人的知识,提高职业人的能力,更能提升职业人的素养。只有学好语文,才能学好专业知识;只有学好语文,才能丰富内心世界。利用语文实施人文教育,职业院校要提高语文学科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重视职业特色品牌打造的过程中,强调素质教育,重视语文教育,用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带动学生重新认识语文学科。正确定位,是语文教育人文化的第一步。
二、开创职业教育中语文人文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中借助语文教育落实人文教育,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职业观,需要教师积极开发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法保障人文教育的高效实施,创新前进,大胆突破,才能取得丰富的教育成果。
(一)借助课本内容,实施人文教育
课本是语文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也是语文教育实施的平台。利用课本内容,开发人文教育内容,有利于人文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爱国情感丰厚的文章,有探讨道德伦理问题的文章,有语言优美的散文,更有科普类的小品文。能够出现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它们语言灵动且优美,形式精致,都是人文教育的好资源。在语文教育中,教师不能只关注文章结构的分析与内容的理解,而要借助人物特点与文章题材与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像《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这首诗,饱满爱国之情,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朗读“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这样柔情、深情的诗句,让学生感受作者于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思念与向往。在朗读与学习后,教师可就课本内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为自己的祖国写两句简单的诗,表达个人情感。借助课本内容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有益于语文教育的人文化。
(二)借助职业学习,实施人文教育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因此,选择了不同的工作与人生。每一个专业、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同,教师结合学生的专业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活动,有利于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比如,在讲解《相信未来》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与学生分析个人发展前景,让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诗歌中,作者借助“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这诗句表达自己的乐观精神,阐述人生中的困境。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就要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或者专业发展结合在一起。让护理专业学生写一写临床困难,让机械专业写一写机床操作困难,并表达自己的乐观想法,有益于学生积极面对专业学习挑战,成为主动提高者。
三、营造职业教育中语文人文教育氛围
在高职语文教育中落实人文教育,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高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接受过不同的教育,体验过不同的人生,有过不同的喜、怒、哀、乐。要促进语文课堂中人文教育成功,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多重情感,营造平等、民主的人文教育环境,让教师的教育内容与行为更有说服力。比如在讲解《青春》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分享一个自己的青春故事,突出青春主题,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在课堂中,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珍惜青春时光,也欢迎学生分享自己的青春趣事与困惑,让语文教学主题得以升华,使语文课堂具有人文教育功能。综上所述,科学定位语文课程,在不过度夸大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利用语文教育内容实施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个人素质水平的提高。要平衡好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与人文教育内容,开创整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栗瑛.职业教育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J].现代交际,2011(6):217.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建议
一、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自语文学科分化以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一直存有分歧。语文独立设科之初提出语文教育工具观,改革开放后提出语文教育人文观,还有诸如“认识论与存在观”“语文唤醒教育观”等,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语文教育的多重特性,促进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困惑,特别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非语文”“泛语文”等问题,都与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有关。与此同时,对语文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语文教育的内容与特点,同样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尤其是对语文教育内容的选择各执一词。
(2)中学与小学语文教育脱节问题突出。目前,中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在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方面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纵向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语文教育缺少统筹;二是横向上,语文教育诸环节未能有效贯通,课程、教材、教学及考试与评价等方面缺少相互照应;三是诸环节内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筹意识,表现为教育目标与内容不一、语文课程与相邻课程分离、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四是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与实践者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
(3)语文教师培养缺乏有效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语文教师选拨制度与合格语文教师标准缺失;二是缺乏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机制,目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整体偏低;三是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缺乏特色,实践课程少,专业训练针对性不强;四是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节,缺乏整体培养规划;五是缺乏专业发展的认同感与成就感,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职业情怀趋淡。
(4)语文教学没有很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一是语文教育目标与具体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三维目标”被任意分解;二是教学内容不够具体,语文知识学习、语文能力训练及人文素养熏陶未能有效体现;三是教学方法使用不够恰当,“教”的方式游离了语文教育本体,“学”的方法有违于“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课堂教学过度使用多媒体,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和表演课;四是课堂教学形式化较重,语文教育的审美鉴赏、情感熏染、思想启迪等作用被忽视,使极具诗意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削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考试与评价没有很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评价观念偏离学生;二是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手段与方法不够明确;三是考试与评价缺乏有效机制;四是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二、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建议
(1)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前提。针对语文教育观认识上的分歧,我们提出――从语文教育本体出发,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教育理念,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强调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必须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教学目的,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指向和基本立足点。
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语文教育目标:一是语用目标,即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二是素养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这两个构成要素是融于一体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这里所指的“语言文字素养”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的“语文素养”有重合,但又有区别。前者限定于“语言文字”,后者是没有限定内涵的泛语文概念,可有多种阐释。“语言文字素养”更适应于语文教育目标的核心指向,以避免语文教育目标的虚化和泛化。
(2)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科学安排各学段的教育目标与内容,使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统筹规划,整体设计,整合语文教育的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贯通语文学科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打通语文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其有效衔接、有序过渡。一是要以正确的语文观为指导,借鉴语文教育历史经验,遵循人的成长规律、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规律以及语言学习规律,对语文教育进行整体设计,使其形成纵横交叉、互为一体的语文学习体系。二是纵向上,从语言学习出发,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育目标与内容,使语文能力训练有序上升,阶段性目标清晰明确。小学阶段侧重语言的积累及其习惯的养成;初中阶段侧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及其能力的训练;高中阶段侧重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批判精神的培养。三是横向上,课程、教材、教学和评价之间相互协调与统筹。语文课程建设要科学、合理,课程内容要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和考试评价内容互为一体,语文教育实践诸环节之间有效贯通。四是创建协同机制,搭建语文交流平台。促使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和实践者之间有效沟通,确保语文教育观念相益、成果共享、步调相协,提升协同能力和教育效果。
(3)注重各学段教材编写的整体性,让语文教材成为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
语文教材必须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全面发展出发,系统安排语文教育的内容,使中小学语文教材一体化;协调与统筹教材中语文能力维度之间的关系,形成以“读”为中心,以“写”为出发点,使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一是关于选文。选文是语文教材编写的首要环节,也是评价教材质量最重要的标准。选文首先要文质兼美。其次,选文形式要丰富多样,兼顾各类文体,涉猎古今中外。再其次,选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特点。二是关于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知识和文学常识等,它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中小学语文教材要科学安排语文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 多元文化语境;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育
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多元文化交互影响但是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新文化。无论是中外文化,还是古今文化之间的冲突、融合,都为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另一方面,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是教师、校长培训的中心,更是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中心和研究中心。所以,教师进修学校中语文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语文素养和教育水平。而且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教师如果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语文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此,本文论述了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语文教育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来提升其教育效果和质量,以期相关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当前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问题
教师进修学校自设立至今,在培训中小学教师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多元文化的形成,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课程体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完成新时期的培训目标。
(1)缺乏文化冲突上培训。对于我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趋势,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上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语文教育上,过于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化,尤其是信息网络下的文化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虽然勤劳、勇敢、爱岗敬业等传统文化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但是独立、创新、竞争等现代文化也需要进行强化。此外,对于当前社会中充斥的腐朽、暴力等消极文化,语文教育也需要培养教师的甄别能力。但是以上内容并没有在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育得到体现,造成不少教师在文化冲突上陷入到迷惘的地步,从而不能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原有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正在向高学历发展。教师不断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也是需要不断强化的素质。也就是说,教师虽然精通某些知识,但是不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也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这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加强语文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教育学分支学科随着其学术地位的提升,其分支学科也在不但增加。对于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育而言,过去的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一般是模仿高等师范的语文课程体系建立的,造成语文教育的内容长期没有较大的变化,在具体分支课程上仍然沿袭传统。这种课程教学体系虽然满足了过去大规模的教师集中培养情况,但是对于一些短期的培训教育,特别是对语文教育有着特殊目的的进修教师而言,该课程体系往往缺少变通,不能达到语文教育培训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的目的。
(3)语文教育缺乏实践性。在教师进修的语文教育中,过于课程体系以教材为中心,重视理论灌输,并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强化理论知识。虽然这种课程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语文教育的理论教育,不过由于没有在课程设计上针对现实中的文化问题,而且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提炼,造成语文教育不仅缺乏实践性,而且过于枯燥,很容易导致进修教师产生疲倦。而且,在语文教育中也没有深入推进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尤其是语文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没有开展专题学习活动,从而造成语文教育和现实情况相脱节,尤其是和文化语境想脱离。
二、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1)基本理论模块。针对多元化的文化语境,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上应当适当扩展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等传统的基本理论外。文化冲突、融合等相关理论也需要适当引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入,有助于为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提供保障。同时,在基本理论模块构建上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比如英国在教师进修上,就将基本理论分成学科研究,专业研究和教学实践三个模块。并且注重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体系相区别,也就是更多的向进修教师介绍先进的语文理论知识。
(2)实践模块课程。对于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育的实践模块,主要目的是解决教师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语文问题,这就需要构建语文知识和不同学科知识的连接。不但在语文教育课程中来课程内容予以生活化处理,还要在课程实施中联通教师的日常生活经验,推动语文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注重语文教育的实用性,尤其是解决教师在多元文化语境下面临的问题,比如在网络文化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对待信息技术等问题,通过对现实中问题的解决来提升进修教师应对实践问题的能力。
(3) 开放课程模块。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上相对封闭,其课程体系缺乏自我更新的机制,造成语文教育容易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为此,在语文教育模块构建上,应当跳出狭隘的语文范畴,本着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在模块主题设立上部局限于语文知识。同时,开放模块主要是将语文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的文化环境里,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设计,对于各种文化知识的传统性和继承性予以充分的考虑,注重文化环境与教师专业知识的联系性,尤其是在语文教育中重视专题化、即时性课程的开展,比如微博、微信等新文化载体的出现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的专题内容,通过专题内容的开放学习,充分提升语文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相关人员应当结合教师进修学校和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其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高语文;本质;职业化;趣味性
职高语文教育自有其本身的特点,与普通高中有所区别,语文教师必须尊重这一客观事实,有针对性地实施语文教学,充分体现出职业高中语文教育的职业化学科特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切实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以提高职业高中语文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坚守语文教育的本质
无论是职业高中教育,还是普通高中教育,坚守语文教育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倡导涵咏、感悟、积累、实践的学习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坚持言语教育的学科性质,是每一位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所应当具有的不可更改的学科信念。因此,语文课堂并不能止步于仅仅让学生了解文本写了什么,而要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如何写,乃至于达到“我”能写好的实践层面。这种体认必须贯彻于整个的语文教育过程之中,不得偏离。
二、体现职高教育的特点
事实上,职业高中的语文教育似乎更应该重视学生言语能力的习得和实践,以帮助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具备各种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和实际的写作、口语表达能力。这是由职业高中的职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语文教师必须自觉践行这一理念。
职高学生在未来的职业行为当中,一定需要良好的倾听、表达和沟通能力,一定需要编辑文件、短信,比如撰写说明介绍性文件、工作计划和总结,乃至为单位做宣传等语文性活动。如果从事职业教育,那么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就会更高,比如需要较强的论文撰写能力、较高的教学专业素养等。
因此,职业高中的语文教育一定要在坚守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职业化的特点。
三、确立具体实施的策略
职高语文教育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主要来源于恰当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专业的职业高中生,我们需要采取相对应的策略,否则就会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
1.看专业调整教学方案。职业高中面对不同的专业,需要设计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案。不同的专业对语文的需求程度并不完全相同,否则这会造成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着冲突,也就大大削弱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营销专业,需要合同签订、产品宣传和促销等所需要的语文表达的能力,在设计语文综合性活动时就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带领学生掌握合同签订的规范,现场模拟合同签订、产品宣传,以及设计营销策略等。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制作合同蓝本,撰写产品介绍,优化宣传标语,编写营销方案等,以锻炼他们的语文言语技能。如果在会计专业班里,那么就要在文件编辑时注重咬文嚼字的训练。即使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时也要关注这一点。比如《荷塘月色》一文,带领学生涵咏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沉醉自然情感的同时,不妨引入这样的话题:在未来的职业场上,我们会遇到种种不顺心的境况,那么,又该如何调适心态,保持内心的平和呢?营销专业的学生可能会从营销的专业角度给予这篇散文独有的解读:营销吃闭门羹应该是常态,但要相信只要坚持终会有收获,哪怕是收获的是失败,但这对于我们而言都具有宝贵的思考价值,就像那一池荷塘,有阴影,更有明亮的月色……
2.看学情优化教学策略。面对同一班学生的普遍学情和个体学情,我们应该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如果我们的施教对象对语文课毫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教、学两条路,无论如何也不会使语文教学产生多大的效应。因此,我们必须在趣味性上下功夫。
趣味永远具有不可阻挡的魅力,职高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职高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性格比较活跃,偏重于条分缕析的阅读教学,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倦心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甚微。”那么,我们不妨在激趣上用心思考,设计出富有情趣、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案来。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不少学生应该多少都能了解大致的内容,但是语文教育并不是只告诉学生写了什么,还应该弄清楚作者的行文艺术,习得言语技能。于是,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他们未必感兴趣。笔者这样设计问题:
职场如战场,但是面对诸多职场陷阱,我们又如何坚守为人底线,做出恰当的反应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片段能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请同学们研读这一片段,用该片段的材料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实际,将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意识到阅读该片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就随之产生了。
当然,可以激趣的方式多种多样,这需要执教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务实地设计适宜的方案。
职高语文教育的职业化努力表现在诸多方面,除了阅读外,还有口语训练、写作训练、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乃至相关的资源开发等,职业化的策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需要语文同行们不断地探索,以全面落实职业高中语文教育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课程在小学、中学是一门必修课,而在大学往往仅作为一门选修课,映衬了语文教育的地位变化。事实上,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和非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分析语文教育教学现状,提出建议,希望能对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2语文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教育现状我们主要从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一个中小学层面,一个是高等教育层面。因受教群体的不一样,语文教育教学所体现的现状也不一样。
2.1从中小学层面来分析
因为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学好语文,就意味着传承了中国文化,延续了中国文化,才能具备最基本的适应中国社会的基础。所以,从小学起,一接触教育,首先学习的就是语文知识。在这种背景下,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不论从教学大纲还是从课程编排上来说,都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单词默写、诗词背诵、作文写作等教学方法,体现了语文在这个阶段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这种机械的教学模式也日益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2.2从高等教育层面来分析
高等教育已经将语文教育教学划到非重点学科这一列,于是在对语文教学时没有明确的教育方针作为指导,缺乏创新的教育方式。
2.2.1高等教育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高等院校一般都会分专业,他们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样就造成高等院校的教师在对待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时存在一个误区:专业教学才是学校的重点,其他可有可无。语文教学也就被分到可有可无这一类,高等院校对待语文教学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其定位不清晰,造成教师对待语文的教学目标也不明确。殊不知,高等院校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2.2语文教学模式单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型的高科技教学工具应用于教学中,最明显的就是多媒体教学。许多专业课程通过多媒体学习,效果大大增强,而语文作为比较文艺、抽象、泛而广的一门学科,往往还是通过粉笔、黑板等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呈现,所以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学生丧失兴趣时,教师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反作用于学生,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语文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最终语文教学变成鸡肋,语文教学模式得不到创新。
3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对策
针对语文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3.1中小学做到重点抓、全面学
语文作为最基础的学科,就像大厦的基石,万丈高楼都是建立在稳固的基石之上的,所以从小学好语文对人生受教育来说至关重要。而中小学把语文作为重点学科来抓,也是为了给学生打下良好稳固的基础,从大方向来说是正确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只抓重点已经不适应当前的要求。中小学生一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特长,有自己的关注点,这就要求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方针既要抓重点,也要兼顾全面发展。不能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地去学习书本上的语文知识,还可通过体验、观摩、案例等方式,拓展中小学生学习的面,不仅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能增加他们的阅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3.2高等院校语文教育要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创新
首先,高等院校语文教育要做到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语文作为直接决定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教学中需要重视。语文学好了,可以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高等院校要清楚地意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对语文教育教学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它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需要去重视和加强的一门学科。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方法。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在这方面的应用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语文教学也要摆脱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的应用上也要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语文教学模式也要有创新,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是一本书、一支笔的简单教与学的模式,它也可以延生到课堂外,比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社会体验等,通过创新模式,增加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
4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语文教育当做师生不断探索、不断展开、不断体验的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热爱语文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具有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并巩固未来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思想,使其乐意为小学语文教育事业不断增长才干,增进专业学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热爱语文教育”这一呼声不仅不能降低,而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增强感染力和感召力。
通过系统的语文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教育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教育素养,具备语文教育探索改革的潜力,是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核心任务。要尽全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教育实践能力。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如何制订出整体培养方案,规划出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语文教育知识素养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实践能力,将是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强化自身教育和训练功能的主攻课题。故而,学科教育类课程应树立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的新理念,将其作为专业特色教学。
二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不应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还要有课外阅读、故事会、娱乐活动、作文实践,在教学中融进相关优美的文学作品,将图画、音乐、电视媒体等引入语文课堂解读文字符号,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环境和氛围,都有助于引起儿童对语文的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先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没兴趣,往往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教学手段的呆板、教条,教师知识的狭窄,讲话的无趣味。小学生活泼好动,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往往凭借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该是教好语文的关键。其中,儿童文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本
从教材看,小学语文教材中与儿童文学相关的内容大致有:童话(《丑小鸭》《小猫钓鱼》《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寓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科学小品(《蟋蟀的住宅》《琥珀》等)等、儿童小说(《小抄写员》《小英雄雨来》等)等。这些课文都有很强的文学因素,会对小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儿童文学知识积累,仅仅知道教材上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教材中的课文,一般也都是缩写或经过选择的,如果能对原著有所把握,将会对课文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也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关课文的信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忽略文章的文学性、整体感,而把重心简单地放到字词语句的认读讲解或者思想意义的分析上,因为美是有整体感的,一经理性分析,就把这种整体感肢解了。应当设法让学生充分体验课文美的形象、意境,感受美的语言、韵律。
2.实践作文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普遍惧怕作文。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课外缺乏阅读。学生阅读多了,自然有一种要表达的冲动,喜欢儿童文学的小学生往往擅长讲故事,而且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同理,他们也往往擅长写作文,而且内容比较充实,语言比较通顺生动。这就是儿童文学对作文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说作文是读出来的,是练出来的。小学年龄段的儿童,理性思维较弱,偏重于感性思维,阅读的对象一般是儿童文学,即便是科学文章,往往也是科学小品、科学童话,这也属于儿童文学。即便是历史读物,一般也是历史小故事,语言浅显生动易懂。可以说,儿童文学是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手段。新的课程目标要求:小学高年级阶段,“能够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从这一要求可以看出两点:一是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二是要有想象力。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生活引入作文教学,又要设法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儿童文学之于儿童不仅仅是闲暇时的文化消遣品,完全可以也应该引入语文教育,使其成为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读物。对此,港台地区的小学语文教育已先行一步。20世纪90年代,台湾高等师范教育、少儿读物出版、作家创作等开始与小学语文教育联姻,从教材审编、小学生诗歌童话大赛、多媒体教学、外语教学、师生共同创作等方面全方位渗透儿童文学,使台湾地区小学语文课本、课外读物、教师授课等颇具审美和人文色彩。香港的儿童文学作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亦介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其最高学府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教育学院等均开设了面向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课,广泛吸纳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并设有专门的网站联络各方儿童文学爱好者,有效地将儿童文学落到了实处——为小学语文教育服务。这些卓有成效的经验,应当值得广大语文教育者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