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时间:2022-07-13 20:50:25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第1篇

20**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重大战略决策,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等地方贫困户生存发展问题,我区经过精准识别、评议、审核等程序,最后锁定易地扶贫搬迁户XXX户、XXX人。现将我区落实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全区锁定易地扶贫搬迁户XXX户、XXX人。涉及大幕乡、汀泗桥镇、官埠桥镇、马桥镇、**奶牛场等5个乡镇(场)。集中安置点6个,分别是大幕乡广东畈集中安置点、大幕乡西山下集中安置点、汀泗桥镇大坪村西关集中安置点、八角邱集中安置点、官埠桥镇窑咀村集中安置点、**奶牛场杨排洲集中安置点。

一、基本情况

全区易地扶贫搬迁户XXX户、XXX人。截止目前,全区6个安置点均已开工建设,5个集中安置点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各乡镇(场)具体情况如下:

**奶牛场XXX户XXX人,其中集中安置XXX户XXX人,分散安置1户4人。主体工程已完工,附属工程基本完工。

汀泗桥镇XXX户XXX人,集中安置XXX户XXX人,分两处安置;分散安置2户5人,主体工程已完工。

大幕乡XXX户XXX人。集中安置点XXX户XXX人,广东畈安置点正在进行附属工程建设,西山下安置点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分散安置XXX户XXX人。分散安置XXX户主体工程已完工。

官埠桥镇安置XXX户XXX人,集中安置XXX户XXX人,分散安置8户XXX人,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附属工程建设。

马桥镇安置XXX户XXX人,集中安置点已取消,分散安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要进一步加快西山下安置点主体工程建设进度,加快其他安置点的附属工程建设进度,明确时间节点和负责人,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第2篇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到2015年底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3万人,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中有不少是因为世居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而贫困。贵州省坚决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总理、副总理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对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用以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认真履行省负总责,强化组织领导,细化落实政策措施,在省、市、县、乡四级都成立由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双组长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由政府分管负责人任指挥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明确专门的机构负责承担易地扶贫搬迁具体工作,出台省政府层面的“1+6”政策指导文件和14个省直行业部门层面的配套支持文件,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1―9月,贵州省已承接和承贷易地扶贫搬迁资金301.77亿元;分两批实施的搬迁45万人481个安置点已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52.1亿元,建成安置房70839套、已搬迁入住6653户28123人。工作主要围绕5项责任履行展开。

一、履行精准搬迁责任,做到该搬才搬、应搬尽搬

我们聚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地域特征进行了界定,对搬迁对象的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对搬迁对象的识别选择规定了11步工作程序,最大限度地保证搬迁对象选择的精准性。坚持以贫困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重点,和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寨,组织12万名干部遍访全省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又开展村寨普查、入户调查、三轮全面摸排,精准识别出全省“十三五”需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0万人,加上7654个整体搬迁自然村寨中需同步搬迁人口32.5万人,共需搬迁162.5万人。2016年搬迁11万户、4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6万人,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3200个。

二、履行保基本不负债责任,不让搬迁户因搬迁而影响脱贫

坚持三严标准,一是严格控制安置住房面积标准,规定搬迁到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服务区安置的人均安置房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在中心村安置的人均安置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二是严格控制安置住房建设成本,除建房用地由当地政府提供外,规定在城镇安置的房屋土建成本按1500元左右控制,在中心村安置的房屋土建成本按1200元左右控制。从实施结果看,城镇住房实际造价每平方米控制在1200―1600元之间,中心村住房实际造价每平方米控制在1100―1300元之间。三是严格兑现安置住房建设补助和奖励政策。对贫困户搬迁住房人均补助2万元,拆除旧房每人再奖励1.5万元。从已搬迁住户情况看,补助资金加上奖励资金,不仅可以抵消建房成本,还可以进行简易装修,有的还可以购置简易家具,基本实现了拎包入住。目前,我们正在总结实践经验,研究设计全省统一的安置房标准图册,对安置房建设的标准、规格和造价成本等作进一步的规范要求,标准图册拟从2017年的项目开始应用。

三、履行稳得住能脱贫责任,让搬迁户既挪穷窝又换穷业、既安居又乐业,实现搬迁脱贫、发展致富

坚持以发展条件相对较好、就业机会相对多的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服务区集中安置为主,尽量避免在农村安置和分散安置,积极推进跨县安置,以此阻断贫困因子的代际传递。今年第一批搬迁的30万人中,县城安置占29.1%、集镇占46.5%、产业园区占9.8%、旅游服务区占5.7%、中心村占8.9%,集中安置比例达到97%。安置区同步建设完善的路、水、电、讯、环卫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把安置点建设成为新型社区。

坚持产能需求和就业容量确定安置点规模,对搬迁户全部建立就业脱贫台帐,通过到当地企业和产业园区就业、到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岗位就业、由政府组织规范化培训后外出务工等渠道解决就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均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目前已搬迁户户均实现1.5人就业,不少“30、40”等大龄单身农民搬迁后很快找到了对象结了婚。整合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等政策资金,鼓励农业开发经营主体对搬迁农户原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进行打包连续片开发,搬迁农户按土地权益分享开发红利。

坚持就高不就低,由搬迁群众自主选择城乡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体系,最大限度降低搬迁贫困户患病医疗费负担,有的病种经“三重医疗保障”后甚至可以实现零负担治病。对贫困户子女上普能高中和中职学校的,免除学费、教科书本费、住宿费,并给予每年3000元的助学金;上普通高校的免除学费,并给予每年4000元的助学金。

四、履行资金统贷统还责任,让市、县、乡政府集中精力抓实施

坚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由省负责统贷统还,专门成立贵州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由省财政厅代表省政府与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签订政府购买服务协议,由公司承接、承贷、管理和偿还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中央财政贴息信贷资金、省级统筹的相关补助资金、其他银行信贷资金本息。资金直接通过县级平台拨付到项目,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物理隔离、封闭运行。认真执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全省范围内流转交易,交易收益全部用于易地扶贫搬迁还贷,今年前8个月已完成流转交易8050亩,交易金资金21亿元。

五、履行精准管理严格管理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见效

第3篇

一、基本情况

我乡易地扶贫搬迁及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涉及8个村,贫困户223户,643人。

二、评估工作开展及评估发现的社会稳定风险

(一)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3月30日,乡党委组织召开班子成员会议,专题讨论易地扶贫搬迁及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可实施性及潜在风险。由乡长宣读《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试行)》并提出讨论内容:一是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二是集中安置点的选址、建设内容、整体规划;三是搬迁规模及搬迁方式;四是项目投资预算、资金来源;五是占地补偿;六是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七是综合效益分析。其次,由各成员提出个人意见,最后党委书记作总结讲话。

(二)评估发现的主要社会稳定风险。

合法性方面:易地扶贫搬迁及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是我国重点扶贫项目,中央、省、市、县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保障项目落实,但县扶贫办只统计了各乡镇相关贫困户数和人口数,并未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及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制定详细方案,特别是资金方面没有政策保障。

合理性方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及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所需资金巨大,而本地政府无多余资金填补,且农户筹资困难,各村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难以实施。

可行性方面:通过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根本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脱贫致富。但集中安置点只能解决贫困户的住房问题,若搬迁后土地离住房太远,极大地影响了农耕,一些农户不愿搬离原住处。

安全性方面:集中安置点项目工程量大、选址难、涉及人员多,存在施工安全、饮水安全、用电安全等诸多风险。

三、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措施

(一)政策保障:上级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文件,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及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有法可依;

(二)资金保障:国家足额划拨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到各乡镇,确保集中安置点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三)基础保障:乡政府因地制宜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及应急预案。一方面做好所涉及农户的沟通协调工作;另一方面做好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第4篇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县长杨东

等10位代表

承办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

全国人大代表张令平等10位代表建议

近年来,甘肃省定西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和关键举措,累计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3.7亿元,帮助2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贫困,成为新时期贫困地区“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的治本之策,在推动减贫脱贫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市、县区财政资金有限、群众贫困程度深,国家安排的住房补助资金仅能供砖瓦、水泥、砂石料等费用,对搬迁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等没有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导致安置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后续产业发展滞后。

我们建议国家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县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逐年提高补助标准,设立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完善配套安置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支持搬迁群众发展特色种养、林下经济、设施农业等富民产业,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办理并复文

一、关于加大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县区转移支付力度、逐年提高补助标准问题

为确保“十三五”时期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所需资金,国家在大幅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基础上,通过创新政策工具、拓展融资渠道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建设了资金保障能力。根据《“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所需资金,将通过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调整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加大专项建设基金支持力度、引导农户自筹资金以及由有关金融机构发放长期低息贷款等多渠道筹集解决。《工作方案》明确的资金渠道,已基本能够满足“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资金需求。

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机制,“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搬迁户住房建设补助标准,由各省结合中央预算内补助标准,根据贷款和项目资本金承接情况自行确定。目前,经报请国务院领导同意,国家发改委已一次性调整提高了“十三五”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标准,并实行区域差异化补助政策,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标准分为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新疆、和四省藏区三档,均较“十二五”时期补助标准有较大幅度提高。其中,甘肃非藏区按人均8000元标准补助、藏区按人均10000元标准补助。

二、关于设立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资金问题

为确保“十三五”时期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按期保质完成,《工作方案》已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际出发,明确了建档立卡搬迁户安置住房、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与此同时,根据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对于搬迁任务完成后的结余资金,允许用于支持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目前,国家发改委已下达2016年度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各地正在有序承接其他相关渠道资金。此外,中央财政已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支持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提高扶贫对象就业和生产能力、帮助扶贫对象缓解生产性资金短缺困难等,这些资金也可以统筹用于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鉴此,各地可统筹整合使用相关渠道资金,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予以支持。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加大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投入力度,指导地方承接用好专项建设基金、地方债和长期低息贷款等各渠道资金,扎实推进搬迁对象住房、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等工程项目建设。同时,指导省级政府特别是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推动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搬迁贫困户长远生计问题,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目标。

三、关于支持搬迁群众发展后续产业问题

第5篇

一、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完成情况

(一)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省州共计下达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73户,971人。其中,2016年搬迁75户,253人,涉及我县13个乡(镇),23个行政村;2017年搬迁92户,334人,涉及我县17个乡(镇),27个行政村;2018年搬迁106户,384人,涉及我县14个乡(镇),36个行政村。

(二)完成情况

2016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75户、253人,新建住房75套,截止目前,75户、253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2017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92户、334人,新建住房92套,截止目前,92户、334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2018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106户、384人,新建住房106套,截止目前,106户、384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三)易地搬迁流程

一是对象确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必须是经过精准识别进入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且在系统中已标注为“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标注的贫困户通过自愿提出申请,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集体研究,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的程序纳入易地搬迁对象。未申报易地办扶贫搬迁但又有搬迁意愿的贫困户,按自愿提出申请,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集体研究,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作为计划新增易地搬迁对象,乡镇采取纸质备案方式完善资料,待扶贫系统中期调整时由县扶贫开发局按增、减原则调整录入,予以实施。二是安置及建设方式。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属于政府统一规划,分散安置,采取自建的方式实施的。三是易地搬迁补助标准、面积。县严格执行国家、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建立资金台账,与其它资金物理隔离,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补助标准严格按照:1人户住房每平方米补助1364.55元,2人户住房每平方米补助1364.55元,3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1194.04元,4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1135.11元,5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998.99元,6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998.99元。农户自筹资金严格按照人均不超0.3万元,户均不超1万元的原则执行。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充分尊重群众生活习俗及生产实际,按照“科学布局、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总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并严格要求住房建设必须设置构造柱和地圈梁,确保暨安全又适用。四是资金拨付。易地扶贫搬迁拨付流程为:项目建设完毕,完成验收,按照乡镇申报—四方审查(乡镇、财政局、发改局、国资公司)—政府审批—财政、国资公司支付的程序进行拨付。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兑现按照三个阶段进行拨付,启动阶段拨付1万元,房屋主体完成拨付60%,验收合格达到入住条件全额拨付剩余资金。

(四)后续发展情况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搬迁户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通过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等,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将搬迁安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和乡镇振兴等统筹考虑,不断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增强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获得感,确保搬迁群众“搬的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积极动员搬迁贫困户参加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就业力度。提供完善的政策信息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根据搬迁贫困户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争取、衔接、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一是做好产业发展的大文章。通过发展苹果、酿酒葡萄、沙棘加工、野生菌类、野樱桃及有机蔬菜、优质玫瑰等特色产业链条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和发展问题。二是发展特色庭院经济。支持搬迁户利用房前屋后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家禽”等特色种养殖庭院经济,实现贫困户观念转变、环境美化、膳食改善、技能提升、促进增收。三是积极动员搬迁贫困户参加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就业力度。提供完善的政策信息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根据搬迁贫困户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争取、衔接、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我县玫瑰、野樱桃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优先考虑搬迁贫困户。

二、电力建设扶贫专项完成情况

(一)基本情况

自2016年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将安全用电更是贫困户脱贫重要指标之一,我县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精准扶贫用电需求,加大农网改造力度,增添措施,切实做好群众安全用电工作,会同国网供电公司持续完善农网网架结构、提高户均配变容量,提升农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满足新型农村产业动力用电需求,为脱贫致富及新型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电力保障。

(二)完成情况

2016年脱贫攻坚的初始之年,安全用电更是贫困户脱贫重要指标之一,我县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精准扶贫用电需求,加大农网改造力度,增添措施,切实做好群众安全用电工作,电力建设完成总投资2014万元,建设总规模:10kV线路66.45公里,配变50台,容量6.615兆伏安,低压线路64.119公里,改造户表83户。其中涉及电力扶贫农网工程总投资入371万,新建10kv线路14.98公里,配变3台,低压线路16.31公里,改造户表54户。项目共涉及6乡镇,涉及7个村,其中涉及贫困村项目3个。

2017年电力建设完成总投资2660.18万元,一是县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配套工程项目,新建1回110千伏线路从220千伏县变电站到110千伏官家河坝变电站,总投资2119万元;二是电力扶贫农网改造完成投资461.18万元,包括新桥乡10千伏开关站至新民村、白马村10千伏双回线路新建工程,新桥乡10千伏开关站至团结村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新桥乡10千伏开关站至共和村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新桥乡10千伏开关站至头卡村、水坪村10千伏线路双回新建工程,八角乡太阳村10千伏改造工程。

2018年农网改造升级项目完成投资6829万元,建设总规模:10kV线路88.017公里,配变85台,容量7.45兆伏安,低压线路202.115公里,改造户表2325户;公达2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项目由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和县投资建设,于2018年10月开工建设,2018年12月29日投产运行,总投资1.4亿元;大坝口村级联建1兆瓦光伏扶贫电站由县国司负责实施,于2017年12月29日完成省级备案,并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2018年12月30日投产运行,总投资954.65万元。

(三)生活用电达标情况

2016年度县贫困人口脱贫生活用电考核涉及共计21个乡(镇)36个行政村,其中有24个为贫困村,脱贫人口共计696户2557人,通电情况全部为电网延伸,脱贫贫困人口生活用电达标率为100%。

2017年度县贫困人口脱贫生活用电考核涉及共计21个乡(镇)65个行政村,其中有44个为贫困村,脱贫人口共计1072户3881人,用电情况除大沟村、窝底村部分农牧民为新建离网式光伏发电其余均为电网延伸。脱贫贫困人口生活用电达标率为100%。

2018年度县贫困人口脱贫生活用电考核涉及共计16个乡(镇)32个行政村,均为贫困村,脱贫人口共计552户1909人。用电情况除大沟村一组为光伏发电,其余均为电网延伸。脱贫贫困人口生活用电达标率为100%。

二、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完成情况

(一)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省州共计下达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73户,971人。其中,2016年搬迁75户,253人,涉及我县13个乡(镇),23个行政村;2017年搬迁92户,334人,涉及我县17个乡(镇),27个行政村;2018年搬迁106户,384人,涉及我县14个乡(镇),36个行政村。

(二)完成情况

2016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75户、253人,新建住房75套,截止目前,75户、253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2017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92户、334人,新建住房92套,截止目前,92户、334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2018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106户、384人,新建住房106套,截止目前,106户、384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三)易地搬迁流程

一是对象确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必须是经过精准识别进入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且在系统中已标注为“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标注的贫困户通过自愿提出申请,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集体研究,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的程序纳入易地搬迁对象。未申报易地办扶贫搬迁但又有搬迁意愿的贫困户,按自愿提出申请,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集体研究,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作为计划新增易地搬迁对象,乡镇采取纸质备案方式完善资料,待扶贫系统中期调整时由县扶贫开发局按增、减原则调整录入,予以实施。二是安置及建设方式。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属于政府统一规划,分散安置,采取自建的方式实施的。三是易地搬迁补助标准、面积。县严格执行国家、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建立资金台账,与其它资金物理隔离,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补助标准严格按照:1人户住房每平方米补助1364.55元,2人户住房每平方米补助1364.55元,3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1194.04元,4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1135.11元,5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998.99元,6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998.99元。农户自筹资金严格按照人均不超0.3万元,户均不超1万元的原则执行。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充分尊重群众生活习俗及生产实际,按照“科学布局、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总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并严格要求住房建设必须设置构造柱和地圈梁,确保暨安全又适用。四是资金拨付。易地扶贫搬迁拨付流程为:项目建设完毕,完成验收,按照乡镇申报—四方审查(乡镇、财政局、发改局、国资公司)—政府审批—财政、国资公司支付的程序进行拨付。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兑现按照三个阶段进行拨付,启动阶段拨付1万元,房屋主体完成拨付60%,验收合格达到入住条件全额拨付剩余资金。

(四)后续发展情况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搬迁户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通过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等,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将搬迁安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和乡镇振兴等统筹考虑,不断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增强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获得感,确保搬迁群众“搬的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积极动员搬迁贫困户参加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就业力度。提供完善的政策信息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根据搬迁贫困户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争取、衔接、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一是做好产业发展的大文章。通过发展苹果、酿酒葡萄、沙棘加工、野生菌类、野樱桃及有机蔬菜、优质玫瑰等特色产业链条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和发展问题。二是发展特色庭院经济。支持搬迁户利用房前屋后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家禽”等特色种养殖庭院经济,实现贫困户观念转变、环境美化、膳食改善、技能提升、促进增收。三是积极动员搬迁贫困户参加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就业力度。提供完善的政策信息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根据搬迁贫困户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争取、衔接、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我县玫瑰、野樱桃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优先考虑搬迁贫困户。

三、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县认真贯彻落实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发改委关于对口支援的要求,聚焦脱贫攻坚目标,进一步深化结对帮扶,强化责任落实,在绍兴市对口支援地上虞区、新昌县和县党委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东西协作和对口支援各项工作有序展开,2016年以来,共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项目43个,总投资为14737万元,项目直接或间接带动累计10000余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其中,投资9000余万元培育了县高山无公害蔬菜、牦牛、玫瑰等“五大产业”,帮助县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投入资金2628万元建设了中学田径场等5个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切实帮助县解决了教育、医疗存在的实际困难,让藏区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投资650余万元开展智力援助项目4个,每年用于劳务输出的资金不低于100万元。2020年,加快培育县内生动力实现精准扶贫的做法得到了浙江省常务副省长肯定批示。

东西协作以来,两地全面结牢“人才纽带”,互派干部人才1830余人次,培训党政干部5922人次,培训专技人才8592人次。加强产业合作,通过创新“两地飞地”模式,引导企业投资8家,目前实际投资5亿元以上,带动贫困人口3000余人;援建了高原玫瑰、千山原等扶贫车间,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78人。推动消费扶贫,两地根据“五专”(商场专区、线上专馆、超市专柜、食堂专供、农产品专场)“五进”(进商场、进线上、进超市、进机关、进市场)思路,推动县农副产品融入东部大市场,帮助县销售农产品超过7000余万元,带动贫困人口达6000人以上。强化劳务协作,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4585人,其中到上虞、新昌稳定就业的贫困人口就有180人,帮助贫困人口省内就近就业4000多人,帮助贫困人口到其他地区就业277人,并组织了39名贫困学生到东部就读职业院校。交流交往不断深入,两地互访调研对接超过800人次;有47家东部企业与县88个贫困村实现村企结对全覆盖,与的学校、医院实现结对全覆盖;绍兴和上虞新昌社会各界向县捐款累计达4600多万元,捐物折价1100多万元。2019年4月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被评为全省“先进摘帽县”,2019年全省脱贫成效考核评定为“好”。

(二)特色亮点工作

1.产销合作全面开花。上虞、新昌借助供销优势,通过采取“五个专”(商场专区、线上专馆、超市专柜、食堂专供、农产品专场)和“五走进”(进商场、进线上、进超市、进机关、进市场)工作思路开展与县的农产品销售对接。三年来,在上虞、新昌建设专柜7个、网络销售点12个,帮助销售苹果300余万斤、牦牛肉100多万斤,累计帮助销售农产品3000多万元。上虞区更是借助供销社产业、品牌优势和e游小镇平台优势,积极发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新项目,率先提出“网红扶贫”,为农产品走出大山提供了更多渠道。2018年,县前方工作组和上虞区供销社联合撰文上报的《绍兴市上虞区供销总社“四个+”携手县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受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党组成员邹天敬肯定批示。2020年,县《“五专五进”“四个+”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盛开在互联网上的格桑花》入选浙江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案例精选。

2.人才作用充分展现。三年来,上虞和新昌选派干部人才169人次,其中医生就有100人次,培训干部、专技人才6000多人次,充分发挥了绍兴干部人才队伍的风采和作用,通过浙江援建的州级网红孵化基地暨村播学院目前已培育村播260多人次,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贡献“浙江力量”。此外,工作组通过应用人才调研成果并协调争取到上虞新昌联合出资360万元以及选派优秀医疗队伍,帮助县建设了州首家县级ICU;2019年起,医疗队伍联合倡导开展浙江医生免费诊疗日,近两年来受益群众达2000余人;2020年,又开展了“十百千”帮贫扶困送医下乡活动,上虞、新昌选派50余名骨干医生,开展为期100天的帮贫扶困送医下乡活动,极大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在川干部人才不仅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同时积极搭建产销桥梁推广农产品,三年来,在川200多名专技人才帮助贫困户销售各种农产品多达200余万元。2019年,县前方工作组通过绍兴市委组织部上报的《绍兴市上虞区、新昌县扎实做好省县扶贫协作工作》扶贫专报受到浙江省委组织部长黄建发的肯定批示。2020年上虞区挂职县的干部任峰和新昌县支教老师王永双双获得浙江省东西部扶贫协作突出贡献奖。

3.劳务协作架起桥梁。东西两地积极开展劳务协作,根据县的实际开展劳务招聘和培训。三年来,上虞区和新昌县在县组织大型劳务招聘会20余场,开设贫困人口劳动就业技能培训30多次,对2000多名贫困人口进行了就业培训,多种形式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班18期;为稳定就业,上虞新昌在绍兴市出台劳务协作支持政策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就业稳岗等政策措施,县联合上虞新昌共建的两家“劳务协作服务站”成为浙川两省率先实质性运营的管理服务机构,稳岗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多次获两省人社部门宣传推广。三年来,县共向上虞新昌输送劳动力累计近500余人,其中贫困户就有250余人,就读职业院校贫困学生达39人。2020年,在疫情影响的特殊时期,上虞区通过“云招聘”、“云签约”、“云培训”等方式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得到全国两会专题报道。

4.残疾人帮扶稳定脱贫。为鼓励残疾人就业创业,上虞、新昌出资45万元,成立州首个残疾人就业创业基金,出台《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建档立卡残疾人和特困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一是鼓励聘用贫困残疾人;二是鼓励贫困残疾人自主就业,目前已经有33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三是鼓励残疾人有条件的创业,已有8家合作社得到创业资金扶持。2019年,县东西部扶贫协作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的做法得到省残联杨志远理事长的批示并在全省残联系统组织学习推广。

(三)后续发展情况

1.巩固脱贫攻坚援助成果。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在兜底保障的基础上,设立特殊扶贫基金,尤其要防止因病返贫。二是产业支持加快发展特色旅游服务产业,侧重于提升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运营能力。三是加大消费扶贫,侧重市场化下的优胜劣汰。根据涉藏地区农产品集中化特色,在“十四五”期间继续给予消费扶贫方面的支持,以依托绍兴的农业龙头企业、供销企业、电商企业,积极开展两地订单农业合作,为进一步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四是积极推进劳务对接,“十四五”期间继续保持2-3年的劳务转移鼓励政策,出台政策支持到绍兴就业的务工人员子女能够随迁就读绍兴学校,享受东部优质的教育资源,并给予政策优惠。

2.为乡村振兴提供新路径保障。一是提升县城经济、民生等综合服务能力,提高集镇文化服务能力,尤其是医疗、教育、综合服务;继续保持对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的支持力度,比如在“十四五”期间,教育方面利用网络视频教学,对乡村学校可以尝试开展1+X的教育模式。二是重点培育乡村振兴发展样板村,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重点提升“造血功能”,加快发展扶贫产业。三是集中力量提升交通通行能力,在主要道路畅通的情况下,推进文化旅游合作,加大对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升旅游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四是提升传统产业,保障经济收入基础,鼓励引进尝试新兴产业,借助高原获取市场优势,加强企业结对关系,帮助提升理念、技术、寻求产业合作,帮助产品销售,拓宽销售网络和渠道。五是“十四五”继续选派优秀干部挂职交流,继续发挥东部干部思想理念、经验做法,对西部地区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进行培训,打造能力强素质优的本土人才队伍。

3.深化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在社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深化民间交流互访,更广发发动社会团体、企业、商会等投身精准扶贫行动,通过定点帮扶、发展产业、志愿服务、捐资助学等方式,不断扩大脱贫攻坚成效。

四、新津区对口支援工作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2016年9月对口帮扶县以来,新津区按照中央、省委、市委脱贫攻坚相关决策部署,主动扛起对口帮扶责任,靠前担当、奋力作为,积极帮助县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硬仗,先后派遣对口帮扶干部人才185人,实施对口帮扶项目76个,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5826万元,引入社会投资3500余万元,推动“津金同心,携手奔康”不断取得新成效,于2019年4月28日帮助县获批退出贫困县序列。

(二)特色亮点工作

(一)探索帮扶路径,实现产业模式可持续。一是打造“互联网+苹果共享农庄”。依托新津“天府农博园”辐射带动功能,在县木栏村1200亩的苹果园,植入“互联网+共享农庄”模式,打造苹果共享农庄,实现了“村庄变景区、苹果变礼品、藏寨变民宿”,实现“造血式”帮扶。苹果共享农庄于2019年9月试运营,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木栏村集体经济分红36万元,实现木栏村人均增收2311.54元。该模式获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正谱肯定性批示,并被中央党校采用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典型实践案例,多次在中央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上分享。二是开发高原牦牛产业链。由新津国投、国投和新津伍田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投资3000万元组建牦牛产业一体化项目公司,通过生物识别标识及追溯体系,对及周边的牦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链条跟踪,建立了牦牛养殖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每天可屠宰30头牛、全年9500头,解决本地100个就业岗位,帮助养殖户每头牦牛增800-1000元。三是助推高山玫瑰产业发展。先后投入438万元打造农旅融合高山玫瑰示范基地,搭建玫瑰产业展示平台,畅通产品营销渠道,多次组织台湾农业专家团队现场指导。四是助力全域旅游发展。投入500余万元,打造省级非遗文化遗产“马尔锅庄”传习所、乡村旅游户外运动综合体等5个文旅基础设施;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投入400余万元在两河口镇建设“雪山红路”雕塑群,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二)强化交流培训,实现民生帮扶“传帮带”。一是助推教育提质,采用教师互派、协同培训、学生代培、远程互动、硬件提升等方法,先后选派100余名骨干教师前往开展支教送教活动。接收20余名教师、50名学生在新津挂职学习和就读。投入384万元建成社区幼儿园,建成智慧化青少年图书馆和天文科普教学基地,并通过各类培训活动惠及师生4000余人次。二是改善医疗水平,通过样板建设、远程会诊、强化专业等措施,打造标准化卫生院一所。组织和参加义诊巡诊活动100余次。建成“津金远程集中影像诊断中心”,通过远程集中阅片,有效提升诊断能力。累计培养医疗人员200余人,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5项。三是提升生活环境,改造633户非贫困户危旧房屋,建设3个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点;制定了《新津—全域结对行动方案》,组织企业赴开展公益帮扶活动60余次,引入各类社会帮扶资金3500余万元;实施“就业提效”工程,在村居院坝、田间地头开展技能培训800人次以上,提升本土人才产业技能、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就业转移农村劳动200余人。

(三)拓展线上路径,实现跨区域“云帮扶”。一是依托“数字农博+乡村振兴”综合平台,举办州首场5G实景直播,以及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庆丰收活动,邀请流量主播开展“带货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1600余万人次,销售金额133.4万元。二是开设云课堂·津金同心班,直播“电子商务、网红直播、新乡村产业”等21个专题,实现新津与共同体验线上学习、服务、交流,社群人数已达7311人,累计观看人数达3.2万人次。

(三)后续发展情况

一是在产业帮扶上进一步聚焦。立足苹果共享农庄现有资源禀赋,以“强引导、铸链条、育集群”为总体思路,强化民宿经营的核心环节,补齐核心区周边的链条薄弱环节,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景观农业,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扎实推进脱贫奔康全国示范样板基地建设。二是继续巩固全域结对成果。围绕推进产业发展、加强智力支援、强化社会帮扶、深化劳务协作、组织支部共建等方面深化全域结对工作。三是在携手奔康行动上全面发力。深化科教、文卫体和旅游商贸等领域的帮扶,继续实施“千企帮千村”,全面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

五、2020年工作开展成效

第6篇

为贯彻落实《XX市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及《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细化年度目标任务,持续推动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更加有效开展,高质量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2019年重点围绕新“三率一度”(实际入住率、旧宅基地腾退率、后续帮扶措施落实率、群众融入度),着力加快工程建设收尾,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搬迁人口实际入住,跟进后续帮扶措施,促进县域间工作平衡,持续做好各级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全面提升工作水平,确保既定目标顺利实现。

2019年10月底前,全市“十三五”建档立卡搬迁安置小区大、小配套全面完成,实际入住率达到100%;2019年底前建档立卡搬迁户旧宅基地腾退率达到100%;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户后续帮扶措施落实率达到80%;群众融入度大幅提升。

2016、2017年度避灾生态搬迁户实际入住率达到100%;2019年度避灾生态搬迁集中安置工程达到高层主体完成80%、多层主体封顶、低层交钥匙,分散安置实际入住。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安置社区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工程。加快推进安置区水、电、路、讯及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以及商业网点、便民超市、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障搬迁群众基本生活需求。逐步做好安置点绿化、亮化、美化,配套建设商铺、停车场、生产辅助用房等,将安置区建成美丽乡村、宜居社区。2019年9月底前,全市集中安置点“大配套”项目完成竣工验收,配套率达到100%。

(二)全面完成同步类安置房和“小配套”工程建设任务。统筹推进安置房、基础设施“小配套”工程建设,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项目建设进度。2019年度完成6724户避灾生态搬迁建设任务,集中安置工程达到高层主体完成80%、多层主体封顶、低层交钥匙,分散安置实际入住。

(三)加快搬迁群众实际入住。加快安置房和小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规范社区管理,跟进服务保障,用好人均1万元旧宅基地奖补资金,强化装修管理,确保搬家不举债,通过“奖、减、补”等利益驱动,综合施策,加强思想动员和政策宣传,消除群众搬迁的后顾之忧,促进搬迁群众早日搬入新居。2019年10月底“十三五”建档立卡搬迁户实际入住率达到100%。2016、2017

年度避灾生态搬迁户实际入住率达到100%

(四)推进旧宅基地腾退复垦和增减挂钩指标交易。按照搬新腾旧的原则,加快实施旧宅基地腾退工作。对居住在灾害隐患点和住房不安全的搬迁户,要切实做到即搬家即拆除旧宅,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其他搬迁户从实际入住到拆旧腾退,过渡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加快推进旧宅基地复垦、生态修复。坚持“双挂钩”,落实“两优先”,实施“双考核”,分步推进腾空、收回、拆旧、复垦、交易,切实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促进指标交易,助力脱贫攻坚。2019年6月底前,完成2018年底前已实际入住的搬迁群众的旧宅基地腾退;12月底前全市旧宅基地腾退率达到100%。

(五)促进后续帮扶措施落实。把《XX市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的稳定脱贫率具体细化为后续帮扶措施落实率。以安置地为重心,紧盯后续产业就业帮扶措施落实,进一步弄清底子,摸清搬迁群众需求,落实好“三单一卡”,促进人岗精准对接,施策到户到人,因地制宜,多元化、多方式促进搬迁群众重心转移和生计转型。按照《关于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定脱贫的意见》(陕脱贫发〔201743号),推动产业就业脱贫项目优先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布局,资金和帮扶措施优先向搬迁群众倾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产业发展、就业扶持、教育、医疗兜底保

障和资产收益等衔接落实工作,做到搬迁贫困群众后续帮扶无盲点、全覆盖,2019年底前,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户在安置区后续帮扶措施落实率达到80%。

(六)提升搬迁群众的融入度。对照脱贫条件,逐步完善搬迁安置社区治理体系,妥善解决搬迁群众入住后的生产生活服务保障问题。以搬迁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应该而又能办到的事为抓手,积极协调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户口、入学、就医、农业补贴、养老保险、低保等社会政策衔接工作,加快推进安置房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民服务、权益保障。强化新民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促进搬迁群众安居乐业,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七)狠抓问题整改。始终坚持并不断强化正确的问题导向,多渠道、全方位的了解发现问题,汇聚各类问题反馈,对照检查,剖析原因,特别是对中央扶贫攻坚专项巡视及国家开展的各类调研、巡查,各类审计、监察以及媒体监督和社会各界方方面面发现指出的问题,通过问题透视认识差距、工作不足和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举一反三,深挖根源,真改彻改,通过整改解决问题,提升水平,保证效果。

三、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1-2月)。春节前后,充分利用工

程“停工期”搞好基础和内业工作。对于已竣工的安置项目完善竣工验收等资料;利用春节“当家人”返乡的有利时机,开展“三问三解三促进”活动,摸清困扰群众“搬新、拆旧、帮扶、融入”等具体问题,分类统计建立到县到点的问题台账,形成综合报告于2月25日前报市移民办;完善旧宅基地腾退台账和增减挂钩相关资料,做好群众腾退思想动员。

(二)启动实施阶段(2-3月)。3月底前,启动安置项目以及配套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复(开)工建设。对已经交付钥匙的,加快搬迁群众实际入住;对已经实际入住的启动旧宅基地腾退工作。

(三)全面推进阶段(4-11月)。对在建和即将建成的,力促早竣工、抓配套、促完善,尽快向搬迁群众交付钥匙;对已建成的,重点抓好配套设施完善提升,促进实际入住;对已实际入住的,推进重心转移和生计转型,促进稳定脱贫,加快旧宅基地腾退。紧盯“三率一度”(实际入住率、旧宅基地腾退率、后续帮扶措施落实率、群众融入度),加快组织群众装修搬家,进一步落实后续帮扶措施,全面推进旧宅基地腾退工作,促进搬迁群众有效融入。

(四)收尾完善阶段(12月)。集中精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完善各类资料,总结成果,推广示范经验,开展年度工作综合评价,全面检验工作成效。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要围绕年度目标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推进方案,进一步细化任务,夯实责任,统筹安排,把握好工作节奏和方法,及时调整工作重心,聚焦“三率一度”,确保年度搬迁安置工作全面达标。积极协调发改、财政、住建、扶贫等部门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合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二)强化项目管理。进一步处理好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的关系,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通知》(陕自然资发〔2018]3号)要求,对标中省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五方责任主体”质量终身责任制,规范工程竣工验收,项目档案资料管理,做好工程质量后期维护,强化质量安全检查和问题监督等工作,确保群众住上“安全房”、“放心房”。

(三)跟进后续措施落实。围绕加快安置区搬迁群众实际入住,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跟进落实群众产业就业帮扶措施,限期完成旧宅基地腾退工作,深入开展“三问三解三促进”活动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疑惑、困惑和后顾之忧,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四)严格事中事后监管。结合国家发改委易地扶贫搬迁事中事后监管巡查工作安排,聚焦重点问题和重点区域,建立常规性、“点穴式”监管工作新机制,提高工作监管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细化问题台账,分类施策整改,防止发

生搬迁“后遗症”把搬迁群众实际入住率、旧宅基地腾退率、后扶措施落实率、群众融入度等关键指标纳入对县区2019年易地扶贫搬迁年度工作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全面检验工作成效。

第7篇

秋日的安顺市平坝区齐伯镇桃花湖村新寨易地扶贫搬迁点,山脚下整齐的白墙黄顶新房一字排开,3米多宽的大道贯穿每家每户,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得安居不求高大、看前路何等辉煌”“莺啼华屋秋日丽、鹊贺新居福星明”……搬迁房门上的对联,不仅是搬迁户的真切感受,更是平坝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真实写照。

高高兴兴搬迁

“山多柴也多,出门爬大坡。”这是曾经流传在桃花湖村的顺口溜。被列入整村寨搬迁项目的桃花湖村一、二村民组地处深山,道路不通、讯息不通、教育落后。生产生活物品全靠肩挑马驮,坡陡弯急,雨天、雪天出门路难行,自然生态恶劣,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我们一家五口,正好住在半山腰,过得有些提心吊胆,就怕哪天夜里突然发生滑坡。”说起以前住的老屋,41岁的桃花湖村一组村民刘朝宁后怕不已。“后来政府找到我们,协商搬迁的事情,全家人马上就同意了。政府想得周到,出钱帮我们建了新房,搬迁点地平坝宽,搬出深山就是好啊。”说到新住进的搬迁房,刘朝宁的脸上乐开了花。

按照相关政策,刘朝宁一家得到一套118平方米的新房,水、电,路等配套设施齐全,房前屋后还种满了树木和鲜花,一家人欢天喜地住进新居,幸福满满。

“桃花湖村新寨易地扶贫搬迁点的搬迁规模为54户249人,已于今年10月16日全部搬迁入住。新居有75平方米和118平方米两种户型,家庭人口在4人及以下的居住面积为75平方米,5人及以上的居住面积为118平方米,全部为一层小平房,”齐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藩武说,如今的新寨群众,户户住新房,家家小康电,人人笑开颜。

变化源自中央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历史机遇,源自贵州省、安顺市以及平坝区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攻坚战的决心,着力改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情况。齐伯镇桃花湖新寨易地扶贫搬迁点是这样,平坝区另外一个搬迁安置点――天龙镇高田村易地扶贫搬迁杉树园安置点同样如此。

60岁的搬迁户谭振贤徘徊在即将入住的新房外,摸着雪白的墙面激动地告诉记者:“家里以前住在竹林村,房子是破旧的老木屋,下大雨时屋里不停地漏雨,大多都是烂泥路,交通很不方便,骑个摩托车都要拐弯抹角的,三个轮子和四个轮子的车根本开不进村。全靠政府有这个好政策,我们才能住上新房。这里坝子宽、路平坦,开个大汽车都能来去自如。”

安安心心入住

“让贫困农户搬下山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搬迁群众有活干、有钱挣、能发展、快致富才是关键。安置点建设得好不好,是决定搬迁是否成功的关键,我们要站在一切为搬迁群众利益着想的角度,倾心尽力、攻坚克难,为每一户搬迁户量身定制新家园,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平坝区委副书记、区长唐友波通过多次到山区贫困群众身边调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在要求安置点选择必须方便就学、就医、就业的同时,平坝区高度重视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在工程建设中采取住房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项目建设“三同步”工作措施,确保群众顺利搬迁,安心入住。

“平坝区‘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为813户3083人,项目涉及全区7个乡(镇、街道)。工程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2万元,非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1.2万元,签订搬迁及旧房拆除协议并按期拆除旧房的,人均奖励1.5万元。”平坝区移民局局长周江辉介绍道。

同时,平坝区采取两种方式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一种是实行政府统规统建,另一种是政府统规统建与搬迁户分户自建相结合。目前已建成的桃花湖村新寨易地扶贫搬迁点为整村搬w项目,其他搬迁点为零星搬迁集中安置项目,规模为759户2834人。

此外,平坝区在思考如何把困难群众顺利搬迁出来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搬迁户和其他社会力量,兴建鸡鸭鹅、优质牛养殖场,引进冰脆李、优质桃等经济果木,发展烤烟生产,启动生猪代养模式,联系农特产品销售客商等……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踏踏实实发展

“安置要以就业和增收为核心。”齐伯镇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精神,成立桃花湖村新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推进组和产业推进组。由于村民在原居住地有养牛和种植小黄姜的习惯,齐伯镇在规划安置点时,将村民们的生产习惯和苗族的习俗充分考虑进去,在离住房生活区不远的地方,为每户农户修建了20平方米的一个牛圈,可养3至4头牛。

“往年在山上,种点小黄姜,要靠人背马驼的拉到山下来卖,还卖不起价钱。现在搬到山下来,交通方便了,政府又免费给大家建了养牛场,这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搬新居时,36岁村民刘朝香家里来了20多位客人,大家争着摆放新家具,调试大彩电,杀鸡宰羊,还热热闹闹地吹起了芦笙。

“政府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养10头黄牛,扣除成本,每头净收入0.3万元,一共3万元;再种植3亩生姜,每亩净收入0.48万元,共计1.44万元,两项加起来,一年能有4、5万元的纯收入。”坐在新家里,刘朝宁满怀期待的盘算着自己的致富经。

新搬迁的安置点还有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桃花湖棺材洞,并于2015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齐伯镇积极向上争取到480万元项目资金,即将对棺材洞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顾名思义,桃花湖就应该有桃树。为了抢占先机,我们已经组织村民种植了300亩精品桃树,树下套种小黄姜,为安置点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基础。”齐伯镇党委副书记陈凤江说。

第8篇

近年来,水城县积极探索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机制,以景区为核心、公司为平台、产业为支撑、股权为纽带、就业为保障,按照“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发展一个园区,激活一个集镇,脱贫一批群众”的思路,将地处边远、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集中搬迁到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城市社区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成功打造出以高端规划建家业、多元投资壮产业、公司帮扶稳就业、股份连心创大业、盘活资产添实业、景区带动兴百业的“六业并举”易地扶贫搬迁模式。

高端规划“建家业”

水城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牢固树立“精品”理念,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坚持高端定位、高端规划,立足打造“贵州彝族第一寨”的目标,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突出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彝族文化等元素,统筹规划占地面积300亩,建房面积11.6万平方米,覆盖玉舍镇、发耳镇、都格镇、勺米镇、杨梅乡、坪寨乡6个乡镇29个村169个组,可容纳1006户4123人的“千户彝寨”。“千户彝寨”按照山地旅游度假房进行打造,使每一栋房屋都兼具农户居住、旅游度假、实体经营等功能。

同时,统筹规划建设希慕遮广场、支格阿鲁广场、九重宫殿、彝族太阳历广场、火把祭祀广场、土司庄园、海坪彝族风情小镇、玉舍雪山滑雪场、野鸡坪山地露营基地等标志性景点,将“千户彝寨”打造成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民族旅游示范区。

多元投资“壮产业”

水城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全面拓宽投融资渠道,采取搬迁农户与野玉海景区管委会合作建房的方式,整合上级补助资金、农户自筹资金和野玉海景区管委投入资金,扩大建房面积,将安置后剩下的房屋作为搬迁农户的致富产业。

2015年整合各级资金9629.09万元,农户自筹部分7170.49万元由野玉海下属平台公司垫资, 建设安置房32019平方米。300户搬迁农户户均按100平方米面积进行安置,总安置面积30000平方米,剩余的2019平方米作为搬迁农户与公司合作经营的旅游度假房。

2016年整合中央补助资金2225.6万元,野玉海下属平台公司融资14466.4万元,撬动社会投资1亿元,建设安置房103027.13平方米。706户2829人按人均25平方米进行安置,总安置面积70725平方米,剩余的32302.13平方米作为搬迁农户与公司合作经营的旅游度假房。

公司帮扶“稳就业”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野玉海景区管委会通过“三变”模式,按照“一户一就业”的要求,一方面广泛发动周边群众参与景区景点建设,增加务工收入;另一方面以股份链接的方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旅游商品开发、民族歌舞队、旅游餐饮服务等,多渠道增加收入,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切实解决农村群众致富难问题。

在全面落实以一户一简装、一户一家什、一户一证件、一户一产业、一户一就业、一户一技能、一户一股权、一户一包保、一户一带动、一户一服务的“十个一”保障基础上,积极引进县旅文司、扶司、农林司、茶叶公司、宏业公司、水司、宏赢公司、城司、玉舍森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希慕遮彝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10家公司入驻“千户彝寨”,每家公司扶持2户搬迁户。搬迁户用房屋入股,与公司合作经营特色实体店,利润按比例分红,公司另外帮助搬迁户解决1至2人的就业问题,确保贫困户搬迁后能稳得住。

同时,野玉海景区管委会积极在景区设置环卫岗位280个、酒店餐饮服务岗位240个、皇家马车队岗位16个、观光火车服务队岗位60个、停车场管理岗位120个、滑雪场服务管理岗位300个,月工资平均2000元以上,帮助搬迁农户解决就业问题。

股份连心“创大业”

野玉海景区管委会积极创新经营模式,由管委会统一规划建设搬迁安置房,建成后产权归农户所有,二楼和三楼由农户居住,剩余部分和一楼门面作为资产入股,由管委会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待管委会收回投资成本后,经营收益按照入股房屋面积折价确定股比进行分红。

另外,由野玉海管委会下属的希幕遮公司出资100万元,与当地彝族群众一起成立六盘水彝源文化有限公司,以股份链接的方式,广泛吸纳和培养当地农户从事文艺演出,负责景区彝族迎宾舞、铃铛舞、山歌对唱、彝家情景剧、彝家酒令、篝火晚会等民族文化活动表演,同时生产、出租、出售彝族服饰和经营特色餐饮,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脱贫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赵音写在w入安置点后,通过与县旅司、希慕遮彝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入股“彝寨水秀”项目,以21.02平方米房屋(折价4.204万元)入股,占股16.87%,公司除对每月对赵音写入股后的房屋按每平方米5元进行保底分红外,还按照股比进行利润分红。

盘活资产“添实业”

水城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牢固树立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的要求,对搬迁户原有的耕地,采取自行出租或转包、当地政府接收后再出租或转包、政府接收后作为生态林建设并进行生态补偿三种方式进行处理,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

野玉海管委会按照“无物不股”的原则,充分发挥玉舍森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希慕遮彝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的平台作用,全面整合雪域、气候、文化、生态、村落、民俗、空气、负氧离子、亚高原景观等各类资源,让这些特色资源变成产业,产生经济效益,带动搬迁农户脱贫致富。全面整合民族风情文化、荒山荒坡、集体林地等资源,打造海坪彝族风情度假小镇,共建成面积19000平方米的38个院落,用于从事民族服饰、民族乐器等民族特色产业的生产经营,按村集体及村民占30%,景区管委会占70%的比例进行分红,村集体分红收益中的50%再分配给780名村民。

景区带动“兴百业”

水城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依托旅游景区,让搬迁群众吃上“旅游饭”。野玉海景区管委会将滑雪场收入的20%作为资金本,发动周边的1261户农户用5000亩耕地和荒地入股,发展花海旅游、中药材种植等项目,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同时,依托滑雪场,在周边设立42个扶贫经营点,仅2015至2016年度滑雪季的3个月时间里,搬迁农户依靠扶贫经营点及滑雪场工作岗位实现收入620万元,共计带动182人脱贫,人均月收入达到2839元。

第9篇

今年下半年,全市精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开了3次,每次都是高规格高效率,每次围绕一个主题,采取现场“教学”、案例分析的办法,让大家学思践悟,循序渐进。第一次现场会于8月21日在罗田召开,主要是解决产业扶贫问题,推广罗田33111五位一体的产业扶贫经验。第二次现场会于10月22日在红安召开,主要是进一步明确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思路、重点工作、推进模式和工作要求,对之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偏。省委办公厅《参阅件》、湖北日报理论版先后刊发了我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会议还推广了红安县探索实施医疗救助的作法。今天的会议,既是精准扶贫第三次现场推进会,也是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动员会,主要有三大任务:一是传达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聚焦对标;二是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研究部署具体工作措施;三是针对前期工作特别是暗访发现的问题,加大整改力度,整体推进全市精准扶贫工作。上午,大家参观了蕲春县3个村的易地搬迁扶贫现场。刚才,蕲春县、黄梅县五祖镇交流了经验;安丽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主题讲话,对全市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安排,请同志们认真贯彻执行。

今年有一个非常流行的网络语言,叫做“重要的事情讲三遍”。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必须大讲特讲反复讲。下面,就扎实推进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我用三个词,每个词都讲三遍。

一、重视、重视、再重视

从前期省、市明察暗访情况看,我市精准扶贫工作起步早、行动快,成绩应予肯定,但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也比较普遍,很多工作没有落地、还不到位。昨天,我在黄梅县3个乡镇进行暗访,发现了不少问题。如“三个一”载体填的一些表,展示板上的一些内容,有的是闭门造车,应付检查,突击搞出来的。我查看了一个农户的档案盒,里面的“家庭人均收入”栏,填了三个不同的数字。个别扶贫工作队长和村干部对该村贫困户情况还不了解,没有做到“脚印农家”,谈何因户因人施策?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思想问题,是重视不够,表现为三个认识不到位:

一是对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认识不到位。我们虽然搞了这么多活动,传达学习和报告会讲了很多,但是一些同志还以为扶贫开发搞了这么多年,好像有认识、有经验,也有把握,思想认识并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前不久,报纸上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有的同志可能只是读读而已,对其中的深层意思还理解不透。《决定》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后面又作了深入阐述,如第三段开头,“我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第四段开头,“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一连讲了“四个事关”。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当做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这块突出短板”。强调“咬定青山不放松,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些用词、这些表述都是前所未有的,讲到了极致,充分说明精准扶贫是最重要的工作。最近,省委书记李鸿忠两次深入罗田、麻城的贫困村贫困户夜访暗访,亲自检查督促精准扶贫措施到户到人情况。如果我们还不能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能体会到省委省政府的坚强决心和良苦用心,还把精准扶贫当成一般性的工作,那就是太糊涂、太不成熟。

二是对脱贫攻坚的艰巨性认识不到位。“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这句话大家都会说,但“不落一人”是个什么目标?从数学上讲,这是个小概率事件。就黄冈而言,就是102.83万贫困人口,不能落下一个人,这个概率是多少?百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的概率,绝对是小概率。一百万人里面一个人都不能错,一个都不能少,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从现实上讲,精准扶贫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千差万别,要把工作做好、做到位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昨天,我暗访见到一个工作队队长,他说过去计划生育是天下最难的事情,现在精准扶贫工作比计划生育难多了。所以,这件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唾手可得的,不下硬功夫、不下苦功夫、不脱掉一层皮,是不可能完成的。

三是对精准扶贫的方法措施认识不到位。我们前期部署了很多工作,包括在红安会议上讲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三个一”载体、产业扶贫“五位一体”、“四个一批”分类推进等等,讲的都是干货,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有的同志没有听进去,或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工作推进就慢下来了,甚至搞偏、搞变了。这是对精准扶贫的方法路径认识不到位。所以说,前一段我市精准扶贫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最核心的原因就是这“三个不到位”。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决定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真正把思想和认识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二、落实、落实、再落实

刚才,我讲了明察暗访的情况、通报的情况。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落实。粗枝大叶、应付检查、大而化之、差不多、大概齐,如此等等,反映了工作作风飘浮,落实不到位。怎样抓落实?当前关键是要把“扶谁、谁扶、咋扶”这三个问题想清楚、讲明白、做到位。

首先,扶谁。就是扶的对象在哪里?这是各地前期做的工作。精准识别已经进行了两轮,两轮之后还组织了“回头看”,是不是完全准确了?不一定,不敢打包票。就说刚才提到的那个表,是我昨天随便选的一张表,人均纯收入三个数字,而且这三个数字高出贫困线。精准识别不到位,那么扶谁就没有搞清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说“四个一批”加起来,正好等于贫困人口总数。“随便咩咩”编辑,后来讲清楚了,它不等于总数,是倍数,比如165%、170%。现在又加了一个“一批”,那么它还要多一点,可能是180%或190%。首先我们要把这个基本的数量逻辑关系搞清楚。然后,要认真搞好“回头看”,查漏补缺,纠偏纠错。接下来,要按照省里的安排,对扶贫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录入调整。这件事情,各地要抓紧落实好。

其二,谁扶。就是由谁来扶?各级都立下了脱贫军令状。怎样检验军令状入心入脑?我通过昨天的暗访,总结为“四个一清二楚”。就是,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对精准扶贫政策和资金盘子要一清二楚;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对本地“五个一批”工程实施情况要一清二楚;村支部第一书记、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对本村贫困户情况要一清二楚;包保干部对帮扶对象情况要一清二楚。为什么要分四个层级提要求?因为各自任务不一样,重点不一样,功能职责也不一样。县级层面,着重是解决政策、资金问题。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打赢脱贫攻坚战,市县是实施主体,必须准确领会上级政策,同时还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措施。政策不清,必然导致方向不明,工作就要打乱仗。还有,钱从哪里来?要靠县级层面来落实。因为,整合涉农资金的平台在县一级,扶贫资金的筹集也在县一级。资金不落实,扶贫措施就会落空。所以,县级要着重解决政策和资金盘子的问题。如果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对这两个问题说不清楚,就是没有尽到责任。乡镇层面,要求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对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做到胸有成竹。“五个一批”工程是具体措施,如产业扶贫本镇有多少人?有哪几个产业?有多少市场主体?搬迁扶贫要搬多少户?搬到哪里?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如果说不清楚,那就是失职。村级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村支部第一书记、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天天与贫困户打交道,如果对本村有多少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措施都搞不清楚,那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昨天,我在黄梅县停前镇柴下村暗访时,拿着村里贫困户名册随机点了两三个人的名字,村书记周月雄对答如流,对这几户家里几口人、贫困程度、靠什么脱贫、什么时候脱贫一清二楚。这就是合格的村书记。村支部第一书记、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如果连本村贫困户的家里都没去过,堂屋都没踏进过,那还帮扶什么啊?所以,村干部、驻村干部对每个贫困户的情况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数家珍,否则,就是失职。第四个层面,包保干部对包保对象要一清二楚。在黄梅县柳林乡老铺村,我看到贫困户田孟黄的包保干部是黄梅县地税局干部张梅华,就按照档案上填写的手机号码打了过去,电话一接通,问题一提出,他立马就把田孟黄家里什么情况、去了几次、下一步怎么帮扶,都说清楚了。这就是包保责任落实了,到位了。在前一阶段“三个一”载体的基础上,今天推出这“四个一清二楚”,就是解决“谁扶”的问题。

第三,咋扶。总的思路是“五个一批”。关于产业扶贫,罗田会议、红安会议上已经讲得很清楚。我们的办法、路径是“五位一体”,打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航母战斗群”。但是,从检查情况看,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还没有认识到为什么要“五位一体”。抽查贫困户的档案盒有的是简简单单的签一个协议书,有的甲方签了,乙方没签;有的乙方签了,甲方没签;还有是代签的。产业扶贫一定要“五位一体”,捆绑在一起,联接在一起。靠什么去联接?有两种方式:一是在一张协议上五方共同签字,政府、企业、银行、保险公司、贫困户,各方的权责利一纸约定、一单到位。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一对一,政府跟企业,企业跟银行、企业跟农户、农户或企业与银行、保险,分别签订协议。这个方面,要大力推广罗田“33111”的典型模式。希望各地按照“五位一体”的模式,大胆探索落实产业扶贫工作。

关于搬迁扶贫问题,昨天晚上,我和安丽、璜清、浩鸣等同志开会研究到十点钟。开完会后,我还躺在床上“放电影”,慢慢理,反复琢磨,终于理出了头绪。我觉得,易地扶贫搬迁要抓七个“子”,走好“七部曲”。为了便于记忆,大家可以联想到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曹植的七步诗。

第一步,精准识别摸底子。就是把易地搬迁扶贫情况搞清楚。首先要把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搞清楚。哪些贫困户可以实行易地搬迁?条件有三个:一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二是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三是个人有意愿,不能强迫。符合这三个条件,才能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其二,要把搬迁的规模、底数搞清楚。目前,我市经省认定的搬迁扶贫对象为32615户、94800人。现在,大家对这个数字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少数搬迁对象不符合三条标准,还要精准识别;有的认为黄冈搬迁对象少于全省总数10%的比例小了,应该达到13-14%;还有的不想报那么多,要减。怎么办?规模是一定的,省认定的建档立卡数就是底数,再加、再减都不可能。那么,不该进的进了、该进的没进来怎么处理?要通过精准识别,利用这次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开放时间窗口,把政策外的赶紧剔出来,把该纳入的赶紧调进去,保持总规模不变。

第二步,规划设计定盘子。首先,要制定易地扶贫搬迁总体规划,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一部分。目前,蕲春县已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其次,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修建性规划。总体规划是战略性、长期性的,“随便咩咩”编辑,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依据总体规划,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包括建筑、道路、绿地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等。做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个技术活,由规划设计部门完成。其三,在以上两个规划基础上,还要进行建筑设计。我们今天看到青石镇大屋村的搬迁房子做得那么漂亮,那都是经过设计了的。对此,我在现场讲了几点,一是要管用、要经济,不能贪大求洋;二是要注意色调,希望新建的房子都是白墙黛瓦,不要搞成大红大绿、乱七八糟的颜色。白墙黛瓦的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美的东西之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非常协调、非常美,加任何颜色都是破坏。

第三步,建立平台搭架子。这个很重要。省里把易地扶贫搬迁融资平台设在长江投资公司,由它来承接贷款,负责落实。长江投专门成立一个子公司,叫扶贫开发公司,专门运作扶贫搬迁,要求各县市相应组建一个平台公司,来对接省的平台。组建平台公司,有两种方法:一是新成立一个扶贫公司,专门做搬迁扶贫这件事;二是在县市城投公司之下再成立一个子公司,并且子公司与母公司“物理隔离”、封闭运行。这也是省里的刚性规定。目前多数县市的平台公司还没有落实。每户的20万资金,靠谁去贷款?就靠这个平台。如果平台公司还没有成立起来,搬迁扶贫就不可能开头。所以要建立平台搭架子,这是必须的。

第四步,承接贷款借票子。县市搬迁扶贫平台公司成立后,要赶紧与长江投对接,按照省认定的易地搬迁规模,及时承接专项贷款,落实搬迁资金。

第五步,试点先行探路子。搬迁扶贫这件事情非常复杂,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需要试点先行。就像蕲春县,通过办大屋村这个试点,就知道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怎么做,房子怎么设计,资金怎么运作,建完了怎么管理。点上有了经验,再在面上推广,就少走弯路。所以每个县(市、区)要先搞一个试点。这个试点不一定要很大,20户、30户、100户都可以,把搬迁扶贫套路理顺了以后,再在面上铺开。

第六步,分步实施搬房子。试点完了以后,有了经验,然后分步实施;分步实施建完了,贫困户搬进去,分步实施搬房子。

第七步,多方筹钱还款子。易地扶贫搬迁贷款是要还的。每户20万元里面,大概有3万多元是中央补助和农户自筹,其余16、17万元是平台公司贷款。“随便咩咩”编辑,这笔贷款的还款来源有哪些?大致分析有:一是涉农资金整合一点;二是县级财政预算一点;三是平台公司经营收入补助一点;四是农户自筹一点。同时,对搬迁贫困户要实行差异化的补助政策。比如五保户、低保户,可能一分都不收,由国家帮助建起来,贫困户拎包入住。对经济条件好一点的贫困户,将按一定比例补助。这需要各个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具体政策措施。

三、拧紧、拧紧、再拧紧

第10篇

“生态移民搬迁政策让我住上了宽敞的新房子,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出门办事、娃娃上学、看病方便了,邻里相处也很和睦,感谢党的好政策。”从正安县安场镇石峰村搬迁到瑞濠村拥丰组的彭富均感激地说道。

2016年,省下达正安县易地扶贫搬迁计划1991户9459人,目前第一批项目已完成住房建设947套,搬迁入住500人,总计投资24500万元,占计划的8.5%、76.7%、69.2%;第二批项目目前已完成住房建设493套,总计投资14660万元,占计划的65.13%、68.68%。

“十二五”期间,正安县12个乡镇15个安置点建设住房319403平方米,新建饮水管道39.5公里,硬化道路159265平方米,建设集贸市场56125平方米。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45150万元,入住率82%。

2012年7月,正安县决定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将居住在深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3313户14521名农村人口搬迁出来,从根本上改善生存与发展条件。

为此,正安县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加大投入,把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农村集中建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农村危房改造、财政“一事一议”等项目有机结合,合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此外,还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合理利用社会资本推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走进杨兴镇桐梓村,31栋260套崭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是清一色的白粉墙、小青瓦、马头檐、雕花窗式徽派黔北民居。桐梓村易地扶贫搬迁一期工程占地12.8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截至去年11月共新建260套生态移民安置房,搬迁农户260户1227人。其中,精准扶贫户168户812人,低保户11户42人,生态环境脆弱户81户373人,入住率达99%。

“现在当然舒适、安逸哟!我们寨上的7家人搬迁过来后,不仅远离了深山雨季随时滑坡的危险,还免去了娃娃们每天早晚上学需要穿行沟壑的隐忧。”谈起如今的生活,从桐梓村高堡湾组搬到新村的朱文明笑得合不拢嘴。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正安县把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把贫困农户迁移到环境容量较大、交通便利、公共服障喽越虾玫牡胤浇ǖ惆仓茫在建好移民住房的同时,整合资源配套建设供水、供电、道路、排污、农贸市场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致富难、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住房难、就医难、入学难等问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是生态移民工程的理念核心。在促进移民就业增收上,正安县提前对接用工企业人员需求,采取迁出地培训、迁入地实训等方法,对移民进行分阶段、分类型的培训,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县党校、县职业学校定期办班培训移民,做到每户掌握1至2门专业技术、每户至少有一个孩子能免费就读职业技术学校。为移民提供“培训+岗位+安置+服务”四位一体就业服务,让有一定就业技能的青年移民进入全县各大企业务工,月工资收入达到1800元至2500元。

在项目安排上,支持移民区兴建茶叶、核桃、薏仁米、野木瓜加工厂,重点安排医疗、卫生、教育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

此外,积极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引导和扶持移民搬迁户从事商品经营、餐饮、运输等二、三产业。鼓励移民自主创办以吸收移民就业为主的微型企业,参照政策给予补贴。截至目前,全县已解决2000余名移民就业,扶持移民种养专业户200余户、个体经营户100余户,移民人均纯收入超6000元。

第11篇

从2012年起,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改名为扶贫生态移民项目。贵州省人民政府明确提出将用9年的时间全面解决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的目的是将贫困山区人民群众搬离穷山恶水,将他们安置在居住条件较好、具有特色产业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就业机会较多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等地方。让人民群众通过到上述地方就业,以增加收入,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施该项目以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文件的形式下发扶贫生态移民项目年度实施方案,具体指导全省扶贫生态移民项目建设。为搞好此项工程,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将省扶贫生态移民办公室明确为正厅级单位,下设三个处室。要求州、县各级人民政府给行政编制,成立相应的专门办事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抓此项工程。 

一、领导高度重视是搞好此项工程的组织保障 

要真正搞好此项工作,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才能实施好,对上一级人民政府下达的文件精神必须及时、高效地给予落实,不“贪污”政策,要将政策落到实处,提高办事效益;要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政策交叉的协调工作。 

二、层次落实责任制,严格兑现奖惩 

扶贫生态移民项目是一项惠及贫困山区人民群众的一件民生工程,必须层次落实责任,层次签订责任状,按照责任状载明的要求严格兑现奖惩,让每一个参加此项工作的同志都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格局,形成合力搞好此项工作。 

三、积极探索安置、建设模式,推进贫困山区群众搬迁安置 

扶贫生态移民项目可以单独建,还可以考虑与住建部门的廉租住房、安置房相整合,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大力提倡建单元式的楼房来集中安置扶贫生态移民。对搬迁安置在乡(镇)的扶贫生态移民,当地人民政府要将环境较好的地块作为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建房用地,通过建设门面、铺面来增加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问题,达到“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目标。 

对于安置在乡(镇)的搬迁农户,在乡(镇)总体规划的范围内划地集中安置,房屋建设方式可以由搬迁农户通过召开会议的方式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承建,事先明确房屋建设造价、房屋建设监理、楼层分配等事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四、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合力建设好扶贫生态移民项目 

为了更好地建设好扶贫生态移民项目,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针对地方财政资金困难,配套资金到位不足的情况,一方面建议在适当增加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补助标准的同时,上级相关部门每年是否可以留一定资金加大水利、交通、住建、供电、通讯、文广等部门资金整合到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点,这样更有利于扶贫生态移民项目的推进。 

五、搬迁安置对象的确定 

按照目前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的年度扶贫生态移民实施方案,扶贫生态移民项目仅限于农村户口,对于新上的工业园区(或经济开发区)的拆迁户是否可以一并列入补助范围,笔者认为是可以不列入补助范畴,但是园区集中划地安置的撤迁户所建的房屋可以计入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房数量。理由有:(1)工业园区(或经济开发区)征用了搬迁户的土地,虽然进行了货币安置(或集中划地安置,房屋由群众自己建),但群众已经为失地农民。他们现在的居住及就业方式得到了改善,因此,可以视为搬迁户;(2)拆迁已经享受了无偿划地安置,原有房屋、土地已经享受了补偿,不应该再骑“双头马”,可以不享受补助。 

六、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搬迁户的就业机会 

要抓住当前“四化同步”快速推进的历史机遇,千方百计地壮大县域经济,同时要加大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户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县级人民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以提高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户的就业机会,要对搬迁贫困户提供更多的扶贫支持,优先考虑没有能力或者不方便外出就业的贫困人口到技能要求不是太高的岗位就业。 

七、切实落实部门职责 

第12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xu1000w”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应急管理局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县委组织部、县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今年以来,我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以促进帮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为目标,切实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将2020年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姚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6户619人,其中:因病致贫29户90人,因残致贫12户41人,因学致贫15户61人,缺技术致贫37户153人,缺劳力致贫7户14人,缺资金致贫4户20人,发展动力不足致贫62户240人。易地扶贫搬迁户31户124人,现已全部搬迁入住。全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84人,今年外出务工37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低保户36户112人(其中一类低保3户3人、二类低保29户91人、三类低保4户18人),五保户 9户10人。其中,我局15名领导干部共联系姚寨村贫困户40户165人,联系新天镇林山村脱贫边缘户1户。

二、工作成效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脱贫攻坚帮扶责任。我局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局领导班子多次专门召开会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讲话精神及相关论述,学习传达中央、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会议、文件精神,深刻认识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性、紧迫性,坚决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年底线性任务,时刻牢牢扛起帮扶工作政治责任,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全面掌握精准扶贫政策,全力以赴做好帮扶工作。同时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年度帮扶工作计划,加强与村委联系衔接,完善村年度发展规划,通过争引项目、部门帮扶等方式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突出工作重点,狠抓生态宜居搬迁。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生态宜居搬迁决策部署,成立专门工作组,组织包村干部、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主要代表召开群众动员会,意见讨论会,推进会,搬迁户落实会,并安排领导干部多次入户动员,全力推进生态宜居搬迁工作。通过走访重点户,树立典型,针对有搬迁、创业意愿的村民群众,在认真分析村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深入讲解搬迁优惠政策,调动村民搬迁的积极性,让村民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生态宜居搬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截至目前共动员有搬迁意向农户50户,已办理搬迁贷款手续34户。

3、补齐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全面消除视觉贫困,彻底改善人居环境,我局积极配合镇村开展全村人居环境大整治,于今年4月中旬到5月底,坚持问题导向,对高铁沿线后院围墙及村内残垣断壁、附属危房及有安全隐患的危旧“空心房”等进行拆除整治。此次共整治183户4510.8米残垣断壁,拆除附属危旧房83户307间、有安全隐患的危旧“空心房”12户。通过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行动,培育传承文明新风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固牢了脱贫攻坚“根基”。

4、选派驻村干部,常驻联系村开展帮扶。为进一步全面掌握联系村情况,压实帮扶工作责任,我局选派一名政治素质好、基层工作经历丰富的党员干部担任姚寨村驻村工作帮扶队队长,常年驻村开展帮扶。驻村干部到岗到位、吃住在村,认真参加镇、村组织的各类会议和活动,今年以来入户走访了个体户、种养能手、老党员、贫困户等80余户,积极宣传扶贫政策,全面掌握村情民意。积极服从镇、村工作安排,完成镇党委分配的48户“一户一策”户内资料的补充、整理、完善工作,协助镇村开展脱贫攻坚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参与姚寨村2000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部分事务的协调落实及质量监督工作,配合村两委抓好50户群众生态宜居搬迁的合同签订、征信核实、贷款办理等工作和监督童子坝河过水路面工程质量加固工作,协助做好矛盾纠纷调解、疫情防控、扶贫信息核对、数据更新、夜间应急值守等工作,积极完成了驻村帮扶的各项工作任务。

5、走访帮扶,落细各项扶贫政策。围绕“3+1”冲刺清零行动和“5+1”专项提升行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我局积极配合镇村开展走访入户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过筛子”进行核查,精准修订完善“一户一策”巩固提高计划,全力查漏补缺,确保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坚持把为民办事实摆在首要位置,发动农户办理小额信贷共计42户210万元,做到脱贫致富路上不落一人。继续深入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工作,认真落实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制度,定期组织干部进村入户。2020年我局共组织干部进村入户16次,与联系户嘘寒问暖,解疑释惑,了解掌握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积极出谋划策,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贫困户的一些实际问题。至目前,我局累计帮扶姚寨村物资及资金4万元,帮扶新天镇林山村边缘户资金5000元,帮扶的贫困户没有一户出现因学、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等情况。

三、存在的困难

虽然,我局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在镇党委、镇政府和村两委班子的支持和配合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各项工作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涵和实质的学习领会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二是部分群众思想保守,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靠、要、闹现象仍有发生,不愿改变现状、创新生产、生活的动力不足;三是在努力实现发展主导产业,激发自我发展动能,实现自身“造血”的帮扶措施方面仍需进一步拓展思路。

四、今后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结合上级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安排,拿出攻坚拔寨的状态,主动配合镇党委、镇政府和村两委班子,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扶贫活动,按照“一户一策”巩固提升计划,将扶贫政策落实落细,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的贡献,确保脱贫成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是夯实责任促实干。充分认识当前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决摒弃消极厌战思想,查漏补缺,全身心投入工作对照新标准,对我局帮扶的贫困人口进行全覆盖检视,充分调动帮扶干部的积极性,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紧盯问题强弱项。坚持问题导向,举一反三,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深入排查问题,找准症结所在,对标对表,精准施策,逐户逐人抓好短板补齐工作,在“严”和“实”上下功夫,全面、系统、彻底做好各项问题整改。三是聚焦重点促发展。紧紧围绕全县“百日攻坚”重点工作,我局将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持续发力做好姚寨村生态宜居搬迁、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谋划发展等重点工作,因地制宜,振兴乡村产业链,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