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口译教学

口译教学

时间:2022-02-06 14:3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口译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口译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口译教学 模式 初探

为满足社会对口译人才急剧上升的需求,国家加大了对口译人才的培养力度。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将口译课纳入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要求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以求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口译课程的设置必须目标明确、特点鲜明。但实际上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的口译课程设置都是照搬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使用与普通高校相同的教材和评估手段等,既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性,也没有考虑自身教学资源的不足与限制,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1 明确应用型高校的课程培养目标

近年来,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成多样化趋势,既需要高端的专业口译,包括法庭口译和会议口译,同时也需要中低端的陪同口译、导游口译、商务口译等。根据非官方的从业人员统计,全国能够从事同声传译的高端人才不超过500人,更多的是能从事各种会议交传和一般际活动的联络陪同译员。因此,结合市场需求、并立足根本,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双语思维、转换能力和口译技能,能够从事一般性会议口译、陪同翻译、商务接待及谈判、涉外导游等口译工作的应用型口译人才。

2 优化课程设置,提倡课外模拟实训、实习、实践

笔者根据齐艳教授(2011)对我国高校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应用型学校可根据学生需求开设相关的语言提高和百科知识学习的选修课,如高级口语课、高级听力课、语篇分析课等。第六学期的基础口译建议以技能教学为主,包括口译记忆、口译笔记、数字传译、困境应对等,第七学期的高级口译则根据课程培养目标,以联络陪同口译和简单的专题口译为主,内容可涉及致辞、旅游、外贸、风俗、教育、文化等。同时各学校可立足湖北,充分发挥地域特色,结合各自优势专业及资源,尝试构建“口译+旅游”、“口译+商务”、“口译+教育”等课程模式。

3 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

刘和平教授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市场的需求)和实际水平编写或选择教材”(2005:104),照搬普通高校的口译教材在应用型高校使用是行不通的。目前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的教材主要四种模式:以专题为主线的北外模式和上外模式、以技能为主线的广外模式和厦大模式(何妍,2011)。无论哪种模式,这些教材的难度较高、专业性较强,且教材内容较书面化,应用型高校的学生使用起来有很强的“挫败感”。

4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语言+技能的培养

口译训练到底是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还是提高语言技能为主?仲伟合教授(2007)认为口译训练应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陈菁(1997)认为语言技能的训练是口译教学的内容之一,但不是重点。Gile(1995)认为学生在学习口译之前必须已经具备扎实的双语语言知识(A语与B语),且知识积累丰富,掌握口译的基本原则及技巧。因此应用型本科英语口译教学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口译技能训练,通过视觉化、定位法、逻辑线索法等提高短时记忆,通过纵向阶梯式结构、结构松散多分行、少字多画多符号等原则的把握来提高口译笔记,通过“数级”转换、繁杂零琐数字的练习提高数字口译技巧,通过“张口说三道四”法提高公众演讲技巧进行演练等。除了通过强化听译和阅读训练来提高双语转换能力以外,学生还应当在平时加强英汉对比研究的学习,了解汉英分别为分析语和综合语,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同时还要进行汉英翻译技巧的学习,如:增译、省译、正话反说或者反话正说等。

本文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编等方面探讨了口译教学的优化策略,并提出口译教学要结合市场需求、立足根本、优化模式,以期提高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菁. 口译教学应如何体现口译的特点[J]. 中国翻译,1997.6

2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

3 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5

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 口译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郑晶(1979- ),女,浙江宁波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及翻译。(上海 201418)戴婕(1987- ),女,山东莱州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上海 2004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2010年度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建构主义指导下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模式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yy0701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63-03

口译是指通过口头形式,运用目标语的词汇和语法体系,在语义与风格方面再现源语信息的一种交际活动。口译作为人类最复杂的思维活动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在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口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精通双语的人无法成为合格的口译人员,而精通双语未必能够造就优秀的译员。口译涉及语言之外的诸多其他因素,科学的口译教学与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口译涉及诸多因素,需要科学教学与训练。目前的口译教学存在诸多误区,不利于学生口译能力的提高。因此,探索新型口译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以口译教学现状为切入点,在深入剖析口译特点的基础上,着眼于现代化教学技术与口译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多媒体自学课堂与多媒体面授课堂优化组合的新型口译教学模式。

一、口译教学误区剖析

我国口译教学实践目前主要借鉴笔译教学方法,涉及翻译理论、语言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虽然笔译和口译均为源语与目标语相互转换的过程,但后者是一种“集视、听、说、写、读之大成的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属于立体式、交叉型的信息传播过程。口译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分支,既具有外语教学的共同特点,又需要达到独特的教学目的。如果没有正确认识口译作为一门学科以及一项技能的特殊属性,就容易在口译教学过程中产生各类误区。

教学误区一:混淆口译与精读。口译具有外语基础性,外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完成口译活动的关键,直接决定口译的质量。部分教师意识到口译能力与外语水平紧密相关,外语语言知识和外语语言技能在口译活动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因此,口译教学误区之一认为只要以大量的外语语篇输入为教学内容,辅以相关练习强化语言知识,就能有效提高口译能力。这种教学误区混淆了口译与精读,口译授课的全过程从词法、语法、句法入手详细讲授外语语言知识。这种口译课堂的确能够提高学生的外语语感,对完成口译任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其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由于片面强调外语语言知识,导致学生忽视母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弱化了专项口译技能的培训,导致学生无法高效能地完成口头语码转换。总之,如果混淆口译和精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均衡地处理好母语和外语的关系,就很难顺利实现口译教学目标。口译教学应该在介绍翻译理论的基础上,辅以大量口译现场实践,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教学误区二:混淆口译与笔译。口译具有双语转化性,笔译能力对于口译活动具有基础性作用。口译教学误区之二认为只要笔译过关了,自然能够有效提高口译能力。这种教学误区混淆了口译与笔译,口译课堂以讲解翻译技巧为经线、开展语篇翻译为纬线。这种口译课堂的确有助于加强双语转换能力,但笔译是一个反复推敲、深入揣摩的思维过程,而口译讲究时效性。“接收清晰完整的书面信息经过充裕的时间反复斟酌”这一笔译任务模式不利于学生完成口译任务,往往导致输入信息缺失、思考时间不足、口头表达迟钝、输出信息混乱等现象。可见,忽视口译所特有的音频输入、即时转换、口语输出等特点,将其与笔译混为一谈,不利于学生真正提高口译能力。

教学误区三:混淆口译与听说。口译具有瞬时效力性,受制于听力能力而没能正确捕捉信息,或者受制于口语能力而没能顺利传达信息,事后均无法补救。很多口译现场即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双方的立场、观点、意图等均通过译员传递给对方,双方基于对方的具体反应制定或调整对策。口译教学误区之三认为只要加强听说训练,就能有效提高口译能力。这种教学误区混淆了口译与听说,将教学重点集中于听说强化,忽视了语码转换训练。这种口译课堂的确能够为接收音频信息、完成口语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割裂了源语输入和目标语输出,弱化了对双语在词汇、句式、语序等层面转换机制的强化训练及技巧讲解,势必影响学生口译能力的有效提高。

其他教学误区:首先,口译具有不可预测性。虽然译员可以事先按照主题做出必要准备,如收集数据、了解词汇、熟悉话题等,但记者招待会、经贸谈判、外交会晤等很多口译现场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瞬息万变,始料不及。加之口译现场气氛往往严肃、紧张,容易使人措手不及,这提升了口译的难度。因此,口译教学应加强针对临场应对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灵活处理各类问题。其次,口译具有跨越文化性。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即特有的思维定式、心理特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如果不深入探究两大文化体系,就无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相同或相近的理解与感悟。可见,口译超出了单纯的语言范畴,具有跨文化性。因此,口译教学应加强针对跨文化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成功应对跨文化信息转换。再次,口译具有信息广博性。语言所能表达的内容都可能成为口译的对象。口译现场可能涉及任何主题,包罗万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口译进入了人类有史以来各个学科领域和社交领域。因此,口译教学应加强针对扩充背景图式的训练,不断丰富学生的百科知识,帮助学生顺利应对口译现场可能涉及的各类主题。

二、口译信息流程对教学的启示

一方面,只有在科学剖析口译信息流程的基础上,仔细探究每一个信息传递与加工环节,才能建构值得付诸实践的口译教学新模式。口译信息流程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源语输入环节、即时语码转换环节和目标语输出环节。其中,即时语码转换环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加工过程,直接影响口译的速度与精度。通过感觉记忆过滤的语音信息由工作记忆进行处理。Baddeley等人提出工作记忆模型,认为工作记忆是指对正在被加工的任何领域认知任务信息的暂时存储,是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部分,是注意的焦点。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相辅相成,是口译三大环节的重中之重。具体来看,源语输入经过工作记忆的暂时储存和加工提取进入长时记忆,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图式,从而产生理解。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速记关键信息,经由工作记忆的暂时储存和语码加工,组织成通顺的目标语并表达所理解的内容,完成输出。至此结束了口译信息流程与加工的全过程,实现了以目标语口头再现源语信息的交际目标。可见,如何改善译者的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容量及效率,如何提高译者的理解能力和速记水平,是口译培训的关键。

另一方面,必须利用口译信息流程对教学的启示。多数教师意识到“即时语码转换”的重要性,因而重视记忆容量开发,强化预测、听力、速记、口语等训练,通常采取“教师朗读+学生速记+轮流口译+教师讲评”的模式组织教学。这种模式有利于井然有序地开展教学,但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首先,传统口译课堂的教学形式较为单调。教师朗读虽然不失为一种人性化的调动方式,但由于教师的语音、语调在各种角色和不同场合的变化具有局限性,这种单调的信息输入方式不易创造真实的口译场景,不能再现生动的交流意境;轮流问答翻译虽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但单一的问答形式忽略了交互特点,不利于学生通过竞争与合作开展互动,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传统口译课堂提供的操练机会甚少,轮流操练使得单位时间内仅有一位学生参与口译训练。假设两节口译课共90分钟,教师朗读计15分钟,教师点评计15分钟。按语言专业每周授课2次、每班20名学生的标准计算,每位学生每周操练时间仅为6分钟左右。非语言专业学生往往由于减少授课频度、扩大授课规模,其操练机会更是微乎其微。

三、建构多媒体口译教学模式

口译教学对实践性的要求非常高,除需要讲解必要的理论和技巧外,更需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参与操练。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将多媒体网络与口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多媒体具有超越以往任何传统教学资源的诸多优势,是实现教学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标志。机辅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符号、图形、动画、音频和视频等信息,把多媒体信息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与合理呈现,向学生提供最优化的学习环境。计算机能够引导和管理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个性化学习。多媒体在口译教学中发挥着特殊作用。为了实现“信息准确、表达流利、风格一致、交际顺畅”的口译标准与效果,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口译人员需具备双语水平高、心理素质好、文化修养高、应变能力强、知识背景广等素质。多媒体在口译教学中能够发挥以下优势:优势一,语言传播形式的多媒体化实现了在音、形、义各个层面的有机结合,能够通过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学习者的双语水平;优势二,多媒体技术能够逼真地营造口译现场的气氛,使学习者切身感受口译现场的压力,反复训练从而锻炼心理素质;优势三,信息的多元化、形象化传播有利于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拓展学习者的知识面,灵活地应对口译现场的各种不可预测的情形;优势四,多媒体技术能够生动再现重大时刻与口译瞬间,使学习者感受口译的精彩与译者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其次,新型多媒体口译教学适宜采取自学课堂与面授课堂相结合的模式,优势互补,实现技术资源和教师资源的最优化组合。多媒体自学课堂设计基于人机互动原则,依托多媒体网络学习软件的预设程序,主要针对口译教学的预习及复习阶段。自学课堂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节约教师资源,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软件围绕教材特定的主题分层设定学习区域,针对词汇、短语、句子、篇章等不同单位,以文字、音频、动画、视频等方式与学生开展互动口译练习。学生可以根据原有基础以及现有时间,灵活安排自学。一方面,预习阶段旨在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的相关图示,激发学生对口译的学习兴趣。该学习软件能够引导学生开展热身训练,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语言规则,积累基本功,为新一轮面授课堂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复习阶段旨在强化学生原有图示节点与新图示节点之间的激活通道,巩固面授课堂学习任务,维持学习兴趣。面授课堂结束后,学习软件能够引导学生参与拓展练习,帮助学生灵活类推、举一反三,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自学的进度、深度和频度。这些反馈信息有助于在确保自学课堂学习效果的前提下,有效节约教师资源。多媒体面授课堂,基于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原则,依托合作和竞争理念,主要针对语码转换阶段开展引导式学习。面授课堂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的作用,克服电子学习软件的弊端,有效开展课堂活动,优化训练机会。自学课堂节约的教师资源为小班化面授课堂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揣摩,拓展思路,探讨最佳译法。面授课堂可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即利用语音实验室强大的多媒体教学功能,避免传统课堂“单调的教师朗读输入”和“单位时间学生参与率低”等弊端,实现课堂锻炼机会最优化。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形式多样化的音频、视频材料营造真实的口译现场氛围,分配口译任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的现场讨论情况均可以通过语音实验室的摄像功能录制下来。教师通过总控制台即时查看每位学生参与组内探讨的情况,随时参与小组讨论、及时解答疑惑、监督学习质量。教师可以在讨论结束后,有选择地播放个别小组的活动录像,然后由教师或由其他组员有针对性地予以点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再次,积极建构多媒体口译教材。一是教材难度梯度规划。基础部分着重词汇、词组、句子等单位的口译训练;综合部分着重综合运用翻译技巧,开展语篇口译训练;拓展部分着重灵活运用所学重点,温故而知新。二是教材主题多元化设置。口译教材所选主题的涉及面应尽可能广泛,帮助学生接触各类真实的语言材料,开阔视野。口译教材的主题在语体方面应包括口语(如“会话交谈”“采访接待”等)和书面语(如各类正式语体材料)两方面内容,在语体文体方面应包括叙述类(如“教育文化”“新闻报道”等)、介绍类(如“旅游观光”“礼仪民俗”等)、论证类(如“时事评论”“辩论演说”等)内容,在语域方面应包括科技术语、法律术语、经贸术语、新闻术语、外交术语等内容。教材主题尽可能多元化。

四、小结

口译教学基于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传递过程。多媒体教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实现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持,也必将为口译教学搭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宽广舞台。希望通过更多教学工作者对多媒体口译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培养优秀的口译人才,为中外交流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Baddeley AD,Hitch GJ.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4.

第3篇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口译工作者所扮演的桥梁作用也愈显突出。然而,由于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相对滞后,我国高校口译教学体系仍不完善。结合亲身教学和口译实践的经验,分析了当前高校口译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改革口译教学的有效对策。

随着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国高校的翻译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翻译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翻译学科的研究体系和教学体系仍不太成熟和完善。翻译教学,特别是口译教学依然是我国翻译研究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口译教学体系不够成熟完善,口译教材单一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口译教学的现状,提倡口译教学应摆脱单一的教学模式,开设以技能和专题为基础的课程,体现口译教学的新理念,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中英文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专业口译技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口译实践的重要性。

一、高校口译教学的重要性

口译是一种即席双语转换活动,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人类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它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将信息迅速、准确、流利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口译课是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口译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有二:一是传授口译理论知识,包括合格译员的必备素质;二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口译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把口译课列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它对口译课作了如下描述“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因此,口译教学是高校适应社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培养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要求的不同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要正确认识口译课和口译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口译课作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高校口译教学的现状分析

英语口译课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该课程学习的好坏可以比较客观、综合地反映一名学生的英语听、说、译等能力,以及他们在英语语言文化学习方面的修养。然而,长时间以来,口译在我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口译课程。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口译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重视对口译的研究,探讨口译教学的相关问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口译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说都很不规范,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统一的纲要和体系来指导口译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各院校口译课的开设不但随意性大,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种局面给口译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际间的互动流。

首先,我国高校口译课开设的课时数普遍过少,造成了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尽管学生一开始对口译课有浓厚的兴趣,可由于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而大打折扣。至于选用的教材,目前的口译教材大都片面强调语言的转换和翻译的理论方法,与翻译实践严重脱节,系统性不强,有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新颖,例子不丰富,很难满足师生的要求,给学生学习、教师备课和研究带来了困难。

此外,在一些高校中,由于口译教师队伍不稳定,口译教师队伍的团结协作、相互支持较少,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并且现有的口译课教师大多未接受过比较完整、系统、正规的口译教育与培训,不少口译课教师缺少甚至没有口译实践的经验,自身也缺乏对口译的理论和教学的研究,很难胜任口译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学生也是口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水平。准备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一般具有一定的听力、口语水平和翻译能力,但这并不等于他们都具备接受培训的条件。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是:学生外语水平达到理解不存在问题,表达基本自如,并具备一定的记忆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的口译教师们反映: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未曾经过选拔,对母语和外语均未要求,也没有限制学生的数量,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会听会讲英语就能接受口译学习并胜任口译工作。因此,在学习口译的过程中,多数学生的双语应用能力达不到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在口译实践中普遍感到很吃力。

三、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由于口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口译教学不能仅依赖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的口译人才为目标。为了提高口译教学效率,改善现阶段口译教学存在的弊端,口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改革

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实用性和时效性。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口译方面的教材,多数是针对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相应水平的口译工作者编写的。大多数教材是采用主题训练和技能训练穿插在各个专题口译材料练习里,如梅德明的《高级口译教程》,吴冰主编的《汉译英口译教程》等,这类教材具有一定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每本教材都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因此,除了使用固定的教材外,任课教师应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形势的发展、热点的转移或涌现,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信息资源,如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来补充课外材料,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灵活,更符合时代的需要。此外,为了突出场景的真实性,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录制音像资料,从互联网、书籍等渠道获得一些录音材料。

口译训练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贯彻实践性原则,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把口译课堂设计得像口译现场,营造真实口译气氛,如模拟商务谈判、迎来送往、学术会议、场景发言等,以让学生较好地熟悉未来口译的实际情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较早地熟悉口译的实际工作。在教学方法上,口译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口译经验与口译教学能力,还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语言实验室等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才能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给口译教学方法带来的深刻变化。

我国高校口译课程的设置还应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也应依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应改善传统口译教学模式,口译课堂应由“被动式”教学转向“主动式”教学,鼓励“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此外,口译员最重要的职责是做好不同语言的讲话者之间的“桥梁”和“协调者”。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安排学生担任在本校开展的与外语活动相关的口译工作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口译员工作的重要性与口译现场的压力感。进一步了解口译的即席性或突发性、情景交融属性、双语转换等特征,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学生双语能力的基础训练及口译技能强化

“翻译教学的任务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训练翻译技能,培养他们的双语交际能力”。译员必须是能操练双语的人,所以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对成功地理解源语和最终的语言再表达非常重要。在口译教学中,学生双语基础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口译教学的效果。因此,注重两种语言的对比,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译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学生双语基础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双语能力检测。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需要进行严格的入学测试,考察学生的双语能力,学习动机、人格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通过考核,选拔出最合适学习口译的学生。二是注重双语理解能力的提高。在口译的过程中,只有准确地“听”懂了源语的内容,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语码转换,而“说”则是用口头表达的形式转达发言者意愿和传递信息。因此,教师在培训时应首先帮助学生掌握听得方法和技巧,准确理解原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对原语进行思维加工,分析原语的意义,综合原语的信息要点,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同时,口译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翻译某些专题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口译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口译技能。这些口译技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

听力理解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听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确他们所听的应该是文章中语言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而非语言的形式。良好的记忆力和得当的记忆技巧是保证口译质量的重要因素。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养成好的理解和记忆方法,为循序渐进的口译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听力理解是口译的首要前提与任务,所以听力理解与短期记忆的培训也应在教学初期进行。

2、公共演说的技能

对于口译员来说,几乎所有的讯息都是靠口头表达,因此,公众演说技能是口译员必备的重要技能。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提供公共演讲机会,使学生在进行口译实践时更加从容、自信。

3、笔记法训练

口译中的笔记法是用简单的文字,符号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记下讲话内容。在训练时,教师要和学生探讨记口译笔记的方法与技巧,使用的语言,采用的形式,符号,及所记的内容,并帮助学生不断更新、提高记录口译笔记的方式。

4、口译教师在进行口译教学时还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是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添加文化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对比。二是要对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口译技巧训练。如文化诠释法,文化和谐对应策略等。

(三)口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口译课既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实践课。因此,口译教学除了要讲解与传授口译的理论技巧,还要重视口译的实践性。使学生不仅在语言转换技能上得到培训,在复杂的交际因素影响下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进一步提高。在这里,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在课堂内营造真实口译氛围

课堂翻译训练的“现场、即时”原则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场发言和翻译来体现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口译现场的紧张感与压力感,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口译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真实口译环境下将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例如,模拟记者招待会翻译。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两位学生分别坐在发言席和翻译席上,其中一位充当发言人,另一位扮演译员,同时还可安排几位学生充当记者提出问题,并要求口议员对问答环节进行翻译。活动结束后,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2、在课堂外加强口译实践

课后必须坚持口译训练,这将有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不断提高。要坚持收听英语电台和相关英文材料,作为合格的口译人员,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学校与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可多组织些口译比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口译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译技能,积累社会经验。

结语

口译课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教师本人也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适时补充新的知识和见解,以保持良好的素养。口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口译课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力求做到传授理论、培养技能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口译教学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教师还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教学规律进行讨论和研究,以规范口译教学,保证向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葛艳.口译教学研究之我见[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2]姜克银.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现状研究——以宁夏大学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2007,(5).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口译 数级 转换 综合训练

数字口译,即数字的口头翻译,不论是对经验丰富的口译员,或者初涉口译的学习者来说,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因此,探究数字口译的特点与有效方法对教学与实战都至关重要。

一、数字口译特点

数字口译为何困难,究其本质,数字信息与一般语义信息的口译相比,具有高信息量、低预测性、低相关性与低冗余度等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给数字口译造成难度,给译员带来压力。北京外国语学院方生平先生通过“预断概率”推算出,数字信息所携带的信息量比一般的语义信息所携带的信息量大出约20倍,这就意味着译员在进行数字口译时承受较一般演讲性口译较大的信息压力。同时,由于数字本身的独立性,数字所代表的信息相对原语话语语境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它并不像语义信息那样,遵循某种语法、语境、逻辑及其他各种认知提示的内在规律,以相互串联的语义耦合形式组织成串(鲍刚:2005:188)。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性,造成数字在信息单位之间的“割断”特征,使译员几乎无法凭借语境预测数字信息,难以像语义信息那样进行有效的“语义组块”,其低预测性从侧面也说明了数字口译的难度。从信息论角度看,话语中各个信息之间的相关性越大,其信息冗余度也越大,可变化的余地也越大,译员的信息压力则变小;反之,信息间相关性越小,可变化的余地也越小,译员所需处理的信息压力却变大。数字信息的低相关性也给译员造成困难。

除了以上特点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数级差异”带来的干扰。在教学中,笔者也时常碰到类似例子,学生往往闻数色变,常因紧张或者熟练度不够,胡乱转换数级,准确率不高。而如果是在经济、商贸、外事等谈判中,译员错译或者漏译数字,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数字口译并不完全是外语表达的问题,还有数字互换熟练度的问题。

二、数字口译方法

在交传中,对付数字口译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记笔记。释义派理论主要代表人物D.塞莱斯科维奇也认为数字、专有名词、技术术语、题目等必须用笔记才能有效地保存下去,因为人的脑力是有限的(塞莱斯科维奇:2007:56)。因此,如何迅速、准确地记录原语数字,是数字口译的成败所在。总结数字口译的笔记法,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是“表格”或“标尺”法,即提前做好数级“表格”或“标尺”,并清楚地标出中文和英文的数位,在口译时将数字填进相应的位置即可。此法适用于初学者熟悉数级转换,其缺陷在于操作性不强,较为死板,在即时性上也有所缺失。

二是直接使用阿拉伯数字笔记,不采用任何符号。这样做虽然避免开了数级,但在出现多位“零”时便有所不便。

三是数字加缩略语法。该法主要是阿拉伯数字结合“B”、“M”、“K”等缩略语来记录,在听辨原语的同时立即译成译语,如“seven billion thirty five million nine hundred and twelve thousand four hundred and fifty six”记录成“7 B 35 M 912 K 456”。此法的前提是译员已经非常熟悉数级的转换,基本功硬,缺陷在于读成汉语时依然要进行再次转换。

四是小数点法。该法主要用小数点将较大或较复杂的数字转化成单位较少、相对简单的数字。如“八百三十四万两千”可记录成“8.342 M”;又如“九亿七千万”可记录成“0.97 B”。“三十二亿六千五百万”记录为“3.265 B”。此法适合于多位整数的口译。

五是分节号记录法。此法用分节号表示单位,从千位开始每节换一个单位,并且在书面形式上用逗号隔开。如“千”用一个分节号“,”表示;“百万”用两个分节号“,,”表示,“十亿”用三个分节号“,,,”表示。此法适合于英译中,译员在听到英语数字时,可以迅速根据其节数分档,将数字放入相应的档位中,如“five thousand two hundred”可记录为“5,2”,“seven million”,可记录为“7,,”“one billion three hundred and twenty million”可记录为“1,,,320,,”。此法的缺点是需要译员牢记规则,否则容易出错。

六是“点三杠四”法,也称“点线法”,即英文三位一组记录,汉语四位一竖记录,这也是目前普遍认可并推广的方法。中译英如“十二亿七百二十一万四百七十二”可先记录为“12/ 0721 /0472”,再打逗号记录为“1,2/ 07,21 /0,472”译出。英译中如“Five hundred forty-nine million nine hundred forty-six thousand seven hundred and sixty-eight square meters”则可先记录为“549,946,768”,再划线记录为“5/ 49,94/ 6,768”译出。此法将数字化繁为简,分割记录,一目了然。

三、数字口译教学

面对数字,通过综合训练,让学生根据个人对数字的敏感度及思维习惯寻求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击破这个“压力源”,从根本上提升口译能力。笔者遵循数字口译特点,主要通过三个阶段的训练来提高学习者的能力。

1.数级差异强化训练

第一阶段通过数字的强化训练,让学生熟悉并内化中英数级差异机制,做到迅速准确地进行数级转换。教师可先列出图表展示差异,指出难点在于汉语中的“万”、“十万”、“千万”、“亿”、“百亿”、“千亿”等在英语中没有如对应的表达,必须转换成“ten thousand”、“one hundred thousand”、“ten million”、“one hundred million”、“ten billion”、“one hundred billion”等。教学可从整数开始,如3位一组到10位一组的整数,由小到大,然后再过渡到繁杂零琐的数字,如此反复练习。

2.一数多译灵活训练

第二阶段启发和引导学生先尝试用不同方法口译同一数字,然后找出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这种训练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口译数字,掌握三种常用方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阔了思路,提高了数字敏感度和处理能力。如“Five hundred forty-nine million nine hundred forty-six thousand seven hundred and sixty-eight square meters.”可用数字加缩略语法记录为“5 h 49 m 9 h 46 th 7 h 68 sqm”或者“549 m 946 th 768 sqm”译出;也可采用点线法“5/ 49,94/ 6,768 sqm”或者“549,946,768 sqm”译出;甚至小数点法“549.946768 M sqm”。通过训练,学生的数字感知和处理能力明显提高。

3.数字加信息综合训练

在口译中,意义的传达必不可少。孤立的数字除了大小没有实际意义,在口译中,数字通常与相关信息结合产生意义,因此,数字口译必须结合信息进行训练。教师可将数字带上度量衡单位,如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不同单位,通过练习让学生熟悉常用的英美制和公制单位。再将数字信息放入语段之中,将数字训练穿插在笔记和记忆训练之中,提高口译综合能力。

通过一定量的强化与综合训练,让学生对数字口译的技能在理论上有所了解,并在实践中领悟要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做到训练有素,功夫到家,保证数字口译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刘泌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第5篇

【关键词】 口译教学;校外实践;校内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一、学生对口译教学的体会

口译教学一般在本科教学的高年级阶段实施,即在完成大一大二听、说、读相关的基础课程后开始。因此,翻译教学是对基础教学的阶段性成果检验。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谈高校日语口译教学体会。

(一)口译教学现状。我国经济贸易的飞速发展,需要口译人才数量越来越大,口译课程就显得愈发重要。口译课教学为了迎合时展的要求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形式也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一、模拟生活培养学生口译的习惯。将学习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很多学校都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桂林某旅游专科学校的日语课老师,课堂上设置旅游接待场景,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通过接待进行外语对话和翻译使学生们融入到课堂学习中。二、课堂上采取演讲、报告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表现自我的能力。例如桂林某大学的日语专业教师,坚持安排学生上台演讲,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三、利用语音室、多媒体、幻灯、图片及最新的同声翻译等教学辅助资源和广播视听媒体资源来授课。由于现代教学设备能展现口译的即时性、现场性,所以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听说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口译教材不够丰富。调查发现,有些学校已经没有口译课而只有口语课,好像已经把口译和口语合并成一门课程。口语与口译虽然相关,却不同一个方向。也许这个原因,现可使用的口译教材相对不多。即使如此,现有的口译教材内容感觉比较单一,但突出看重翻译理论的教材不少。归纳起来,目前的口译教材一大特点是强调语言的转换翻译方法,系统性不突出。有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新颖,例子不丰富。口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本理论性太强则很难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大四的同学经过三年的基础学习后,希望通过口译课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期待能用上内容更新、理论重点突出、由浅入深的口译教材。

(三)口译教学中学生感到最难掌握日语敬语部分。其实,日语中的敬语一直是日语学习者中的一个难点。有些老师在教授口译课的过程当中,只是单纯的告诉学生单词的敬语形态或怎么用,导致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并不能真正体会到日本人用敬语的内涵,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调查中有80%以上的学生们表示希望在学习敬语的过程中,希望老师能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对日本文化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传授日本人使用敬语的思维和意识。

(四)口译活动的基础是口语,但现在的一些大学缺乏口语环境。外语类大学的语言环境是好的,学生有讲日语的习惯和动力。但综合性大学的日语专业,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由于学生人数或环境制约,难以形成讲日语的风气。学生们不愿说日语致使口语表达能力差,也给口译教学带来困难。究其原因,学生讲日语的主动性少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口语课的教学质量不高是一个事实。理工科大学日语专业班级,常常几十个人一个班,中方老师也好外教也好,常常只能面上教学,顾及不到点上的学生特点和专长。口语课堂教学的好坏对培养学生的口译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对口译教学实践的认识

口译教学实践。口译课是一门与口语、笔译、听力等课程既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课程,因此不能完全沿袭其他课的授课原则和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口译工作往往要求翻译人员听力好、记忆力好、口语好、反应快。可是,口译翻译水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翻译人员需要通过实践来锻炼听力、记忆力、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学校阶段的口译教学实践,应该是翻译工作的前期实践,是掌握理论和磨炼口译技能的基础阶段。重视口译教学实践,是培养优秀毕业生的重要环节。口译教学实践可分为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

口译教学的校外实践。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应该安排校外实践。所谓校外实践,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外贸和文化企业,从事一定时间的外语口译工作。校外实践可多种多样,如项目实践形式,就是根据大型工程项目的发展,让学生去做外国专家的翻译。这种项目实践形式的特点是专业性比较强,无疑对学生是一个挑战。还有口译实践形式,就是学生到涉外单位进行实习,主要起语言桥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将来就业的机会。再就是以语言作为工具来表达思想、意识的实践形式。比如翻译导游的实践,能让学生在短期内形成组织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完善外语表达方式。翻译导游对口译实践最为有效。可惜,校外实践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实现。但是,校外实践的效果是明显的。笔者所在的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去日资企业参观见习,听取日本方面的高层管理人员或指导专家的讲座,全程与日本专家进行座谈交流互动,亲身体味日语口译的方法与技巧。有位女同学很重视校外实践,常常争先发言,口语进步快,最后竟争成为省级日语演讲比赛的选手,参加日本的日语作文比赛也获得大奖,第一批获得日语一级证书。广东日语专业的学生,每年可以到广州交易会去寻找口译实践机会,实在让内地的学生羡慕。事实上广东的日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能力,一般来说比内地许多学校的学生强。

口译教学的校内实践。校内实践分为课堂实践和第二课堂实践。课堂实践不是回答老师问题之类的练习和课后布置的口译练习,而是经过一定的课时、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语法知识后,结合课本内容在课堂上安排的专题或者模拟口译练习。实践证明,课堂口译实践效果明显。第二课堂实践,就是开展日语角、外语戏剧节、外语歌曲比赛、外国文化周等活动。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课题研究、校内举行的报告会、演讲会、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对日本专家学者报务的口译实践。不管是校外实践还是校内实践,口译实践前要做充分准备。学生要根据授课老师布置的任务、口译的具体内容或具体语言环境预先查阅资料,事先了解并学习有关的知识。比如课堂实践,学生在上课之前做了准备的话,就可以做到一对一的口译实践,还可以互相提问和补充,使口译课具有活力。学生也能听得进,记得牢,巩固学习效果。当然,即使做了准备工作,学生也会在课堂实践中暴露很多学习上的问题,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疏解,帮助学生把问题弄清楚搞明白。课堂实践的好处是学生能及时消化知识,立竿见影。经过准备参加第二课堂实践,学生就能培养出合格口译人员的气质和素质。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想要实践出效果必须日积月累练习,最终达到量变和质变。

三、学生对口译教学与实践改革的看法

我国高校日语口译教学工作进步很大,但教学与实践的磨合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高校日语口译教学与实践改革的一些看法。

口译教学提倡使用电化设备。口译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听力,只有听懂了才能把它翻译过来。所以听力的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国的视听教育结果表明,听能记住全部信息的15%,看可记住全部信息的25%,视听结合可让学生记住全部信息的64%以上①。所以在视听结合的训练中,老师可以利用电脑、MP3等多媒体播放器让让学生对日语有声材料进行“跟读”,开发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增加学生的反应能力。老师学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与学互动、开展人机对话。这样做学生不仅易于接受教学方式,且能提高课堂效率鼓舞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启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口译教学要补充课堂教材内容,增添课堂的时效性。老师们课堂上除了用原汁原味的教材向学生们传授翻译理论知识外,还应该保证学生们在学好翻译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们的语言水平跟上时代、社会、语言的发展步伐。例如一节课为四十五分钟,学生在老师讲课半个小时后注意力可能被分散,再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老师可在课堂后半节补充课外口译资料,例如国内外新闻,商务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热门话题,让学生们进行中日语言的口译练习。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们多关注社会,注重理论的实践,提高课堂效率。口译教学法方面,要导入跟读、复述、速记、概括、视译等以培养口译人才为目标的外语母语互译训练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开口表达的机会,既训练日语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母语汉语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译教学实践要完善。口译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实践课,教师在向学生们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尽量让学生参加各种翻译实践活动,在口译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校外实践可利用地域优势,集中力量搞好性符合培养方向的口译练习。上海、广东、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外贸服务的行业较多。这些地方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沿海优势把口译教学实践的重点放在社交口译,商务口译和服务行业口译上。像桂林等著名旅游城市的大学可以重点做好翻译导游口译的实践。校内口译教学课堂实践要可沿用发表作文的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由一名学生或多名学生组团自选题目,采用讨论、发表等方式阐述主题思想和内容,使多数同学都能参与口译练习并增加学习氛围和学习兴趣,达到培养持久自述能力和共同进步的目的。总而言之,校内口译教学课堂实践要创造“现场、及时”的情景,让学生们感受到真实口译现场的紧张感与压力感,增加口译教学校内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校内第二课堂的口译教学实践,诸如举行报告会讨论会时,需要消除学生畏难思想,提前做好专业准备,争取口译实践的最好的效果。

科学技术在发展,教学设备在更新,口译教学在前进。但是,口译教学离不开社会实践。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发展的一组矛盾。探讨矛盾的平衡发展,对口译教学改革和完善实践有重要意义。高校的日语口译教学要跟上经济的发展,尽快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学校课堂教学与实践中,争取培养出更优秀的口译人材。

(“关于外语课堂语言实践训练与定向创业的探索”大学生课题论文,排名并列第一)

第6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英语口译;模式

一、引言

随着对外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英语口译人员的需求不断膨胀。如何培养更多合格的英语口译人才以满足各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是英语专业教学迫在眉睫的任务。但据调查表明,我国英语口译教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探讨有效的英语口译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作为一门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口译教学内容和模式的选择应相应地突显应用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主张使学生在亲历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本文旨在从体验式教学的视角探讨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的构建。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体验式教学理论是近年英语教学广泛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理念倡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反思中获得体验,最后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因此该教学模式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主动性。它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2)寓教于乐。它将学习变成乐趣,而不是压力,促使学习者主动体验积极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学用一致。它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和场所,使学生能够在活生生的实践过程中边学边用(张惠珍,2008)。

三、英语专业体验式口译教学模式的构建

1.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口译体验式教学

多媒体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优化了英语教学的方式。体验式英语口译教学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构建良好的语言和学习体验环境。专业英语术语是口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的网络资源为口译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可以在相关的网页下载各种专题相关的文章或口译文本实体作为教学材料,设置相应的口译练习任务,或布置词汇和句型学习的相关课外阅读或背诵等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接触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中体验口译相关的语言特点,通过学生的阅读、背诵和使用自然习得有用的口语语言及背景百科知识。此外,网络丰富多样的口译视频为口译教学构建了真实的口译现场环境。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例如东盟博览会开幕式口译视频、广交会小家电会展招待会口译视频、国务院记者招待会口译视频等,让学生在视频中了解真实口译现场的组织及工作状况,口译人员在心理、英语功底及口译技能各方面的要求,使学生体验口译工作的不易和魅力,激发学生对口译学习的兴趣。

2.课堂实践体验式教学

口译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口译实际操作能力。体验式口译课堂教学应分成两大部分:技能训练和专题训练。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听辨和理解、记忆、笔记、表达等,教师应在技能训练讲解和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专题实操训练。例如,在商务谈判专题训练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专题内容,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谈判角色,在课堂上组织模拟谈判口译实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积极使用相关的口译技能和专业英语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式学习,体会商务谈判口译过程中词汇和句型难点、技巧的使用,通过不断的操练总结英语表达的使用特点,改善相关口译技能的使用效果,从而逐渐地提高口译综合能力。此外,有条件的院校应建立具有仿真效果的口译实验室和商务实训室,利用音频和视频资料现场模拟场景,把课堂教学设计成模拟的商品交易会、商务谈判或贸易洽谈会等,由学生自导自演,锻炼学生的“动口”能力。

3.实际口译实践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学用一致,使学生能够在活生生的实践过程中边学边用。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口译教学,实际口译实践应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学生只有参加实际的口译实践,才能将在课堂所学到的口译技能及相关专业英语知识学以致用,在体验实际口译场景和口译实践中提升个人的口译综合能力。学校应尽可能安排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交易会或经贸活动的实际口译工作,以增强学生的口译现场操作能力。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学院每年都会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东盟博览会等系列商业活动,以促使学生积累口译经验。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英语口译教学并不是在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是要加强教师的导学作用。在崇尚自主学习的今天,该模式的开启将进一步强化口译教学的实践性,同时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体验式英语口译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体验口译的过程中切实提高口译水平,这是日后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2]吴丽兰.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英语口译人才的培养[J].毕节学院学报,2014(7).

[3]肖海平,付波华.体验式教学: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

第7篇

关键词:口译教学 多模态 教学主体 教学客体

一、多模态理论概述

多模态理论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系统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的元功能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类。而多模态理论认为,其他语言符号也有这三类功能,如图像、声音、动作等。在西方研究者中,最早的代表人物当属Kress&Van Leeuwen,其指出多模态可以定义为参与交际的所有渠道和媒介,除了传统的语言符号外,还包括图像、颜色、音乐、技术等符号系统。多模态也称多符号,是几种符号模态的同时使用,也是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在一些媒介作用下交流信息的模态。[1]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Stein在本世纪初提出多模态教学理论。Stein认为,课堂上一切的交际活动需呈现多模态,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图像、声音、语言、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活动,而且良性的课程教学和评估都要围绕学习环境和模态特征进行。[2]李战子将该理论引进国内学术界。在《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一文中,李战子研究了Kress & van Leeuwen视觉语法和图像分析方法,并提出多模态是指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符号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3]多模态理论极大丰富了信息输入手段,将各种符号引入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轻松多样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效果。

在多模态理论中,多种模态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互补关系和非互补关系。在交际过程中,通常有一种模态为基本模态,起基础的交际作用。当该种模态的话语不能充分表达其意义或者无法表达其全部意义时,需要借助另一种模态来补充。这种模态之间的关系成为互补关系。互补关系可以是起到补缺作用,也可以是强化作用。而当第二种模态对第一种模态在意义的体现上并没有大的贡献,但仍作为一种模态出现,与第一种模态形成交叠、内包和语境交互等关系时,这种模态之间的关系为非互补关系。[4]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听觉是主要模态,为了辅助教学采用视频,则视觉为补充模态,两者起互补强化作用。在选择使用各种模态时,要遵循有效原则和适配原则,使各模态之间互相协同,成为最佳搭配,以实现各模态的最大作用,达到最佳效果,避免模态之间相互冲突,产生负效应。

二、口译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

英语口译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综合听、说、读、写、译技能课程,强调学生语言技能、百科知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综合应用课程,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口译教学中,教师通常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介绍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交替传译的技能。但是这种教学形式显现出一些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课堂需求。

1.教学方法缺乏多模态。口译教学应当结合口译理论与实践、课堂讲与练习,但大部分口译课堂很难实现两者的平衡,要么过于注重理论和教师讲,忽视实践练习,要么相反。此外,讲解口译理论时,大多数口译课堂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在口译练习中,教师通常采用单一的听译形式,运用教科书纸质资源或者音频资源,先讲解词汇,再由教师朗读原文或播放口译音频,邀请学生进行口译,最终只有少数学生在课堂上开口口译,未能起到锻炼学生口译能力的作用,而且单一的模式令学生觉得口译这门课程单调乏味。

2.教学材料不合理。口译课程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内容上课,上课采用教程的文本材料及所附带的音频材料,材料呈现出的模态单一。而且该类教材内容安排上基本是口译实践练习,只是篇章的陈列,不能帮助学生了解口译相关理论;其次,教程内容缺乏时代性,材料比较陈旧,即便是最新版本,也存在滞后性,不能体现口译与时俱进的特点;虽然此教材每单元按照不同话题安排口译文章,但是很多文章文学性专业性太强,不适合学生进行课堂口译练习。

3.课程不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口译员要求广泛的百科知识,而口译课堂往往忽略这一点。教师只利用课堂时间,稍微讲解所需口译内容的相关背景,这种做法所补充的知识极为狭隘。口译课程不仅在课堂上不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课下也没有给学生补充相关材料扩大知识储备,造成学生知识面不能拓展。

4.学生缺乏口译自主学习能动性。在口译课堂之外,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口译的时间少,教师很少布置口译任务,或者只是单一的布置听写或者课文练习等口译作业,自主学习缺乏多模态。另外,教师未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口译练习等后续辅导;而且学生缺乏口译实践的机会,基本很少参加会展口译、陪同口译等简单的口译活动,未能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锻炼。

5.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口译评价一般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和期末考试,缺乏过程性评价,不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也不能为学生学习提供激励。另外,在最终口译考试时,教师评价学生口译通常围绕词汇、内容完整度和流畅度进行评价,比如专业词汇是否准确,内容所有点是否都覆盖到,是否一气呵成,然后给一个总体的分数。这样打分未能客观评价学生口译质量,主观性太强。

三、口译课堂教学多模态构建原则

口译课堂教学多模态构建需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即实现教学主体、客体之间的交流。在现代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客体包含教学内容以及起辅助作用的多媒体网络环境等要素。为了构建多模态口译教学,教师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成教学主体与主体之间、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及教学客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

1.教学主体与主体之间交流。课堂中的教学主体通常为一名教师和多名学生。在设计多模态教学时,要考虑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首先,师生互动包括课堂互动及课下互动。在课堂互动中,教师以问答形式启发学生,以学生参与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以听译形式培养学生口译能力。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实现师生之间交流沟通。另外,教师在课下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口译主要困难,帮助解决问题,或布置相关口译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第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必不可少。学生之间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练习等形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化为听觉、视觉、触觉等模态的发出者,不仅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多模态口译教学要以师生交流为基础,学生交流为重点。

2.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交流。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参与课堂教学的师生不仅与教学内容互动,也会使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设计多模态口译教学,首先要实现师生与教学内容的交流。由于口译的实时性,要求口译课程材料与时俱进,教师与教学内容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课程教材,而是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添加最新的听觉、视觉材料等,并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形成多模态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口译练习时,教师需针对各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的点评,这样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了解口译理论、培养口译能力,以认知技能及情感方面与教学内容交流。再次,多媒体环境中的师生与网络媒体的交流贯穿于整个课堂,多媒体将文本、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多模态符号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不同的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组织教学活动,形成多模态的口译课堂,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吸收多媒体呈现的信息,借助多媒体技术完成口译训练。

3.教学客体之间交流。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口译教学中,伴随语言媒体包括音响、音调、声音的频率、口音、口气以及字体的形状、大小、空间布局等,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这些伴随语言媒体特质相互协调,使其起到辅助、补充和强化作用[4]。在口译教学中,听觉是主模态,视觉和触觉等是辅助模态,各模态直接相互交流,如PPT与声音文件、视频文件等交互,形成多模态口译教学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

四、基于多模态的口译教学策略

在口译教学中,最主要的模态是听觉模态,教师讲解的语言、口译材料音频等听觉模态十分丰富,其次是视觉模态,例如口译时的视频材料等,而其他模态符号例如嗅觉、触觉等使用则较少。针对口译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基于多模态口译课堂教学构建原则,口译教学可以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估方法等方面选择使用多模态教学策略,使各模态达到协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并为课堂增加乐趣。

(一)教学方法多模态

第一,目前口译课上,教师会将口译理论或技巧和口译练习相结合,但是出现几个问题:1.口译理论或技巧与口译练习主题都是随意结合,相关性不大;2.口译理论或技巧的讲解与口译练习时间安排不合理,要么过于注重理论,要么轻理论重实践,整体效果欠佳。针对以上问题,需将口译理论或技巧与口译练习主题联系,并合理安排两者课时分布。首先,在讲一个理论或技巧时,安排与其相关的口译练习主题。比如,讲到数字口译技巧时,口译练习主题可以是商务性口译,里面包含很多数字,这样就可以在练习口译时,实践数字口译技巧。其次,课时安排上,改成理论或技巧讲解1课时,搭配3课时相关的口译实践,既不会让学生觉得理论讲解或口译练习过于单一,也能让学生通过理论技巧讲解更有效地学习口译方法。教学内容上理论与技巧的互动,更能促进知识的吸收与技能的运用。

第二,口译课堂形式多模态,不再只采用听录音口译或者看文本口译,而是口语、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多模态方式。根据每次口译练习的主题,教师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口译方式。比如,在接待口译时,可以利用场景模拟,学生扮演角色接待外事来宾进行口译;在说服性口译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安排学生辩论,部分同学正方,部分同学反方,再部分同学口译;在礼仪性口译时,安排学生模拟角色演讲,同时部分同学口译。多模态的教学活动使教学主题之间相互交流,优化教学设置。除这些多样的练习方式外,口译操练时选择不同形式的练习材料。比如,如果选择课内的音频材料,要辅之以课外的文本或视频材料;如果选择课内的文本材料,要辅之以课外的音频、视频等多模态的材料。通过这些各种形式的口译活动和口译材料,教学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行交流,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乐趣,乐在其中,并能为其实际口译工作增加经验。

第三,口译课堂操练时,教师在练习时的通常做法是,将要译的段落放一遍或两遍,再让学生口译,然后教师点评并读译文。根据多模态理论,可以按照Underwood总结的听力三个教学环节来设计口译多模态教学活动,即:听前(pre-listening),听时(while-listening),和听后(post-listening)[5]。在听前阶段,教师需根据文章涉及的话题,以多模态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补充学生的背景常识,在为口译做铺垫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可以以问题或图片的形式做头脑风暴活动。该类问题或图片需与文章有关,最好是对即将听译内容起提纲挈领作用,并以PPT等书面形式呈现,学生通过集思广益回答问题,以此预测即将听译内容。再次,通过PPT或Word等形式呈现并讲解文中难词或专业词,让学生充分做好译前准备中的词汇准备。在此过程中,多媒体辅助下的多模态材料帮助师生之间产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听时阶段,教师播放录音或视频,并配有相关词汇的图片,按照学生听力能力和材料难易度,适当位置停顿,并选择性播放第二遍。在听后阶段,即每段落停止后,教师给学生适量时间自己口译,要求每位学生都开口翻译,这样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口译练习。接着,教师可按照专八口试给分标准中按点给分的道理,请同学回答该口译段落中的关键词。这么做不无道理,因为口译笔记就是记录关键词,口译时也是通过听力理解和记忆将关键词衔接,这么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口译笔记能力,而且能够检验其是否真的理解。最后,教师请一位同学进行口译展示并加以点评,再给出译文。这种练习的方式,运用了PPT的视觉模态、音频或视频的听觉视觉模态、口译时的口语模态、教师点评时的重难点讲解模态,形成教学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以及客体之间的交流,多模态的运用让学生乐此不疲。

第四,充分利用课前、课间、课后时间。口译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学生不能主要依赖课堂时间锻炼口译能力,而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包括课前、课间和课后时间。充分利用课前时间。课前可给学生播放一些带有中英文字幕的英文视频,既能让学生利用这短暂时间学习到知识,也可以给学生做热身运动,让他们逐渐进入课堂和口译状态。课间可选择性播放视频,学生自愿观看。此外,课后教师要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多模态课后自主学习任务。可以是安排小组口译练习,两人一组进行口译练习,督促学生学习;也可以是与课堂相关的视频观看或者口译,改善学生口译听力水平和知识面;也可以是优质口译文本材料阅读背诵,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表达能力;也可以是音频口译练习。课前课间的视频模态再加上课后自主练习的各种形式模态能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口译练习量,改善口译能力。

(二)教学内容多模态

口译课堂通常使用传统的纸质版教材,并且利用该教程附带的音频材料。一方面,单纯的口译教程文本模态和音频模态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对口译失去兴趣;另一方面,该类教程内容虽然按照各个主题分单元进行,并且使用新版本,但不管哪本教材,滞后性都是其共性,所以必须依赖课外材料,呈现多模态的材料。

教师课堂上使用的课外材料需要结合时事,与教学内容不断交流,选择多种模态的最新材料,包括音频、视频、文本等,而且音频、视频和文本的类型也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演讲、采访、新闻、对话,等等,结合具体的课堂主题予以采纳。比如讲到礼仪性口译话题时,可以根据最近的热点选择视频;讲到数字口译时,可以选用商务谈判的视频案例;第二,课外材料选择也要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实用性,比如讲到介绍性口译话题时,课外材料可以是学校所在省市某景点、某企业等的介绍,尽量体现该地方社会经济特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三,课外材料选择需要根据学生兴趣,以此激发学生口译时的兴致。

(三)评估方法多模态

口译评估应该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口译平时成绩不仅包括出勤分、课堂表现分、口译笔记练习等作业分数,还要有一个过程性口译练习分数和额外加分。过程性口译练习分数是指教师布置自主练习材料时学生的成绩。自主练习成绩包括小组口译练习自评和互评,口译视频音频练习的录音或视频质量。此外,如果学生参加口译比赛获奖,或者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口译考试和上海中高级口译,按照比赛或考试的等级,给予一定的额外加分,以此鼓励学生多参加比赛,获取经验,为以后找工作添加筹码。终结性评价时,设计合理客观的评分标准,可以参考专八口试评分标准,比如每句话的关键词按点给分、流畅性、语音语调、语法与词汇等各占的分值比例。

五、结语

在多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教学材料、自主学习等方面存在弊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多模态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模态符号,实现了教学主体之间、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及教学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针对性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丰富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改善了口译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大学2015年度校级课堂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编号:[15jg39]。)

注释:

[1]Kress,G&Leeuwen,J: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London:Routledge,1996,p183.

[2]Stein,P:Rethinking Resources: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TESOL Quaterly,2000,p2,p333-336.

[3]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外语研究,2003年,第5期。

[4]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外语学刊,2010年,第2期。

第8篇

关键词:英语口译;特点;教学方法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大学针对英语专业开设口译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精通汉英两种语言,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流利的进行英汉互译的涉外人才。

论文百事通因此,大学英语口译课程承担着培养这种人才的任务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各种对外交流活动的需要。目前,社会及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需求定位也越来越高。口译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规格口译人才规范化培养已经迫在眉睫。而很多大学英语口译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够明显。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英语口译的特点和原则,谈谈自己对口译课堂的一些教学方法的认识。

二口译的特点

口译是一项很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说其特殊是因为口头翻译工作有以下突出特点。

1、即席压力性。口译是一种不可能预测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准备有限的情况下,即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状态,进行现时现场的口译操作。现场气氛压力大,特别是有的口译场面非常严肃庄重,如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正式场合的严肃气氛会给经验不足的译员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紧张的情绪会影响译员的自信。

2、立体综合性。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读、写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译员必须具有观察捕捉说话者的脸部表情、手势体姿、情绪变化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能够耳听会意各种带地方口音以及不同语速的话语的能力;能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流利而达意地表达能力;在口译过程中能进行快速笔记、快速理解的能力。口译属一种立体式、交叉型的信息传播方式。

3、内容的繁杂性。译员的口译范围没有限界,内容可以上至天文,下及地理,无所不涉,无所不包,繁杂无限。口译的服务对象是各界人士,来自各个阶层、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在交际过程中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所熟悉的专业知识表达出来,这是译员无法回避的现实。译员必须是一名通晓百事的杂家。

4、个体操作性。译员属单一的个体工作者,其劳动具有很强的独立操作性。口译需要当场、即时完成,译员通常听到的是只讲一次、不再重复的话语,他在正确理解的同时必须立即独立地进行一次性的翻译。通常译员在整个口译过程中基本上是孤立无援的。译员必须随时独立处理可能碰到的任何问题。在口译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译员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查询工具书或有关参考资料,不能在现场向任何专家、学者请教,也不能频频打断说话者,要求对方重复自己所讲的内容,解释其中的难点。

5、跨文化交际性。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不是从原旬到译旬的译码,而是接收原句后必须经过信息概念转化,才能以译语表达原语的意思。口译的模式由三大块组成,左边是原语输入,右边是译语输出,中间连接左右两边的是信息概念转换。

三口译的原则和教学方法

口译教学目的为培养具有双语转换能力的合格的译员。鲍川运(2004)认为有四个标准可用来评判译员质量,即意思准确(Meaning)、条理清楚(clarity)、选词恰当(Diction)和表达得体(Presentatlon)。这就要求口译员不但要掌握相关的口译知识和口译技巧,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法国著名口译学家赛莱斯科维奇指出,口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意识,应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刘和平1994)。口译技巧和技能包括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即席反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理解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梅德明(2003)认为一个人的口译能力不完垒等同于语言水平加翻译技巧,而是现代社会跨语言交际活动中译员的双语能力、翻译技巧和个人翻译素质的综合体现。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深谙跨文化交流时应遵守的国际准则和国际惯例。根据以上对口译特点的分析和口译原则的探讨,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实践,针对口译教学方法分述如下。

1、心理承受和即席反应能力训练。

口译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口译的人员除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在通过各种多样化的授课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外,场景式的训练则不失为让学生体验在压力下训练口译能力的另一方“良药”,如此刺激使其感知力敏锐、思维括跃、想象丰富,发挥出学生的智力和主观能动性,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切『练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很多学生在有足够笔记的情况下,句子却始终翻译不出来,间或有明显关键词搭配错误的情况,甚是遗憾。去除紧张和欠缺语法知识的因素以外,这种问题很大程度上出在学员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基于这种考虑,在教学中要经常让学生做诸如:断词组句、语句转述的训练,以期转换学生固有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思想,鼓励学生一词多译,一句多译,同时让学生养成一种变通难句灵活搭配的习惯,不至于在关键时候“死机”。

2、听力理解和短时记忆能力训练。

由于口译在短时间内经历三个转换过程:从原语的语言符号到内容的转换一一即理解(Comprehension){从内容到记忆的转换——即记忆(Memorizmg)I从记忆到表达的转换一一即用译语表达原语意思(Reformulation),因而在日常的口译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视、听、说、读、写的综合性语言操作能力。口译的最初过程是从听开始,然后大脑进行解码。因而第一阶段的听力理解过程至关重要。心理学家研究人的短期记忆只能保持20-30秒,而在口译过程中,译员要翻译长达几秒到十几分钟的内容,因此要注重学生的听力训练,苦练基本功。平时坚持收听收看英语广播、新闻、电影、电视等,注意收听不同英语口音的录音材料,同时课堂上进行短期记忆的训练包括对原语的复述、概括大意、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连锁记忆、描述等;还要训练学生会作笔记以帮助记忆。口译笔记切忌求全,用简单的字、词或符号将讲话的要点用极快的速度记录下来,达到提示翻译的目的;可以使用大量常见的省略语和简单的速记符号。笔记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是模拟临场训练。笔记的课堂教学应避免大段的理论讲解,而应强调模拟临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多做仿真练习。在仿真练习中,教师可穿插讲解并示范口译笔记基本方法,笔记常用的符号、略语和记录格式等。

3、表达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

语言能力是应用技能训练开展的前提,而对于口译来说,理解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一环节开展的得当与否也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技能训练。这一环节训练的侧重点在于对于学员在文章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上。可以通过多类型(如介绍言语类、演讲言语类、礼仪言语类等)材料的翻译及阅读理解和综合复述(如根据原文转述、定题自

述等)来训练学员掌握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语言结构与词汇的特点。此环节笔者认为适宜在口译专业课程正式开始前的半个学期开始,在授课过程中,对必要的语言表达方式、结构、各种语言难点等进行操练都是适宜的,兼可帮助学生获得许多主题知识。

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是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许永梅2008)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应适时地融入称呼、介绍、寒暄、问候、访问、宴请、送礼、告别、聚会、交友等文化因素的讲解,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还要重视语言运用的恰当性。以及熟悉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理解这种语言的高雅,注重运用俚语、诙谐、夸张、婉转等修饰方法,注重文化差异在不同语域中的表现。超级秘书网

在掌握一定的口译知识和口译技巧的基础上,应培养学生掌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学生要力求博览群书,拥有广博的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杂家”。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着重加强学生的自身素质修养的培养。口译员作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应该遵循国际间的规则,如保密、公正、按时、准确、尊重客户、公平交易等。

第9篇

关键词: 口译教学;听力教学;口语教学;综合英语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276-02

目前全国600多所高校都开设了口译课,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有数10万,但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口译工作的并不多,相当多的毕业生连一般的生活导游、旅游翻译工作都难以胜任,高校口译教学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口译课被上成了精读课、听力课口语课、或者口头的笔译课,原因就是因为口译教师没有注意到口译课与上述课程之间的区别。其实,精读课、听力课、口语课、笔译课都是口译课的基础课,这些基础课间接地决定了口译课目标能否顺利地实现。

一、口译课教学与基础课教学

口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跨学科专业,涉及语言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等多个学科。“口译教学无论在教学目标、教学原则、还是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都有别于语言教学,这是口译自身规律所决定的。”(刘和平,2001) 口译的特点表现为即席性、现场交互性、个体操作性、综合性、信息交流的广泛性。

口译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口译教学完全不同于口语、听力、笔译、精读及高级英语的教学。专门进行跨学科实证研究的著名口译学者吉尔在其著作《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中,提出了连续传译的口译模式 Phase I:CI=L+N+M+C(连续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笔记+短期记忆+协调),Phase II:CI=Rem+Read+P(连续传译第二阶段=记忆+读笔记+传达)(Gile,199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仲伟合教授提出了译员的知识结构板块,即:译员知识=双语知识+百科知识+技能(职业技能+艺术表达技能)。厦门大学的林郁如教授提出:成功的口译=口译技巧+理解+职业准则。由此可见听力理解、记忆能力、笔记能力、表达能力等口译技能以及口译技巧是口译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中提到口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讲述口译的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

1.口译课与综合英语课

在综合英语课上,由于学生不具备充分的语言语法基础,因此教学主要目标是向学生传授语言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广泛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而口译课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语言语法基础,达到或基本达到专业四级、或者大学四、六级的标准。口译教学的目标不是词汇、短语和语法,而是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其教学内容是以技能训练为主,以语言训练为辅。技能训练主要指听力理解、短期记忆、双语转换技巧、口译笔记、数字记忆、表达能力等各种口译技能的训练。口译的教学形式是以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实践练习为主。

2.口译课与口语课

二者都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应变能力、语言沟通能力,都有口语化、涉及面广的特点。但口语课训练的是单语能力,具有主观随意性,松散性的特点。而口译课训练的是双语表达能力和转译能力,译员要准确地把源语译成目标语,要有责任感,要忠实于源语,不能随意草率翻译,不能胡乱译。

3.口译课与听力课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听力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听懂英语国家人士关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化生活的谈话,理解大意,领会作者的态度、感情和真实意图。”因此听力课以听懂为目标。口译课常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难度与BBC或VOA及CCTV9接近或之上,有时还会带有不同的口音;口译不仅要求学生听懂,还要求译员完全记住所有内容不漏掉任何信息,及时、正确、流畅地进行语言转换。

4.口译课与笔译课

笔译课与口译课同属于翻译范畴,但是也有异同。笔译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笔译能力;教学内容为英汉汉英翻译的基本理论、英汉语言对比、英汉词语、各种文体及长句子的翻译技巧;教学材料是文字材料。这些很显然与口译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有所不同,此处不再赘述。另外口译课的教学材料,往往为鲜活的音频材料,练习时要求反应迅速,这也是同笔译的区别。

二、口译学习者素质

口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口译技能。在口译的整个过程中,语言输入阶段的听力与分析及语言输出阶段的表达过程最为重要。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综合能力,才可以接受口译训练,否则语言能力欠佳会直接影响口译的教学效果,实现不了口译的教学目标。刘和平教授曾经说过,切忌在口译训练中随时纠正语言方面的错误(刘和平,2001)。因为这样会给学生增加心理压力,同时影响口译表达的完整进行。口译课课时有限,如果再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话,就无法实现口译训练的根本原则,即以口译技能为主的训练。

而在口译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的听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社会文化知识面都不达不到口译学习要求的条件。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鲍川运院长曾指出:由于“大学本科学生接受口译训练的基本语言能力以及口译课程的时数和训练的难度和密度等,导致口译教学目的无法实现”(鲍川运,2004)。尤其在一些学生入学成绩仅仅刚达到本科线的高校,由于学生语言基础不强,语言错误频出,如不纠正,根本达不到口译的要求,教师无法坐视不管,不得不纠正学生的错误,进行语言能力教学,无法只强调技能训练。

三、英语基础课的一点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见,学生的语言水平低,成为影响口译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学生的听力、口语表达等语言综合能力对口译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听力、口语、综合英语等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会直接影响口译教学的效果。为了解决学生听力、口语表达语言能力偏低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笔者提出如下拙见,供同人们参考。

1.听力课教学

笔者认为,针对学生听力薄弱的现状,应该增加听力课的课时,加强听力训练。由教学实践和学生们的反馈得知,听力能力差是口译的主要障碍。高校通常在大一和大二开听力课,每周只有两课时,而精读课每周有6课时,大三甚至大四每周还有6课时高级英语课。因此,课时不足是造成同学们听力困难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应当重视听力课训练,增加听力课课时,应该至少每周4课时,持续大学四年不间断,这样才能保证听力课堂训练的量。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选择最新的鲜活的资料,尤其应该多多练习英国BBC及美国VOA的新闻。随着课程的进展,还可选择一些有口音的音频材料,提高同学的实际场合的适应能力。听力训练的方式除了回答问题、选择答案、填空、概述大意等,还可进行精听训练,如听写练习、单语延迟复述练习、影子跟读练习、数字听译练习、甚至口译笔记等,有了这些保证,学生的听力关也就容易过了。

2.口语课教学

口语学习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不仅应该增加口语课的课时,还应改革口语教材,增加其深度,扩大话题涉及的领域。刘和平、鲍刚曾经提倡“高级口语+口译”课程设置,即在正式上口译课之前,先开设一学期的“高级口语”或专题口语,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可掌握一些必要的专题知识,为口译课打好基础。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对口语课教材的深度不满意。大学口语课教材理想的不多,可以说太少了,原因是内容过于简单,似乎是小学初中知识的复习,设计的题材也过于老三套,根本不适合大学生。口语教材应该与大学生所学的教材难度同步相当,题材也不能仅仅限于简单的招呼进餐等日常生活方面,应该更广泛,更有深度,涉及科技、文化、商务会谈、外交等方方面面,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口语表达有真正的提高,并对未来的口译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有真正的帮助。另外,开设演讲课,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3.大学综合英语课的选材

大学综合英语课教材也不应一如既往,偏重语言和文学方面,倾向于文学名家名著和生活感强的材料。为了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其选材应该涉及得更为广泛,应该倾向于题材广、专业性强、现实感强的材料,弥补英语专业学生专业知识薄弱的问题。

4.相关专业选修课

在口译课之前,应该开笔译课,因为笔译中的英汉语言差异以及增词、拆句、合句、词性转换等翻译技巧不仅同样适用于口译,而且也有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口译课之前,还应开设报刊阅读课和国际贸易课,同时允许学生选修其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并经常举办一些专题讲座,这样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弥补学生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还促进了专题口译词汇的积累,有利于口译也有利于就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是这样做的。

高校是培养口译人才的摇篮,高校的口译教学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影响口译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很多,如学生基础、教师素质、教学材料选择、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加强英语专业听力课、口语课教学、改革英语精读课教学,开设与口译相关的一些课程及其他专业选修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学习口译的基础,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Gile,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Company,1995.

[2]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翻译,2001,(2).

[4]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5]梅德明.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10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需要高素质的口译人才以构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因此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口译人员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使命.将多媒体和口译教学结合起来则成为实现这一使命的途径.如何有效地使用多媒体使之为口译教学服务,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译综合能力成为译界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口译工作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优秀口译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增加,中国同样需要高素质的口译人才以构筑对外交流合作的桥梁鉴于此,中国各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在英语专业纷纷开设了口译课程,以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口译人才.多媒体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外语教学及研究中,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将多媒体应用于口译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将使口译课程的讲授变得更为灵活和有效.本文试图探悉多媒体环境下的口译教学,分析这一新兴的趋势.

2口译的特点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的(间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的用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从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梅德明,2000)口译中,译员要对所听到的信息进行听辨,理解,记忆,分析,转换代码,最后用目标语表达出来.由以上可看出,口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能,要求译员具有良好的听力理解能力、短时记忆能力、速记能力、语言知识及口头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和广阔的知识面.

口译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教学过程应以技能训练为主.传统的口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把口译课上得像笔译讲解课,将重点放在将单词与结构和句型操练上,忽视学生听力,记忆等能力的训练,收效甚微一现代的口译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发挥其高效性、先进性的特点,全面训练学生的各技能,提高学生口译的效率.

3多媒体环境下口译教学的实施

多媒体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外语教学及研究多媒体是指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各种媒体信息(如文字、数据、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使多种媒体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集成一个系统并且有交互性,从而使多种媒体的作用远远超过各种媒体单独使用的总和的计算机技术的简称(杨巧燕,2008).本文提到的多媒体主要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校园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对声音、图像、动画、音乐、色彩等的优化组合与运用,模拟真实现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临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陈国兴,2005)

3.1听力训练

根据Gile(1995),口译是以短期记忆为中心的活动在交传中,口译的过程表现为: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口译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是听懂原语,如果听不懂原内容,用译文表达就无从谈起.大多数院校的口译课安排在第七学期,而听力课于第四学期结束,中间有长达两学期的间隔期,因此学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听力障碍.在口译教学中,笔者首先给学生听英语短文,其难度和语速与专业四级相当,听完后笔者就所给材料对学生进行提问,并要求学生用原语和目标语尽可能地复述所听材料.以后,听力材料的难度逐渐增加.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给学生播放名人演讲等视频材料,训练学生的听力水平.加人视频录像内容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材料,更有助于转换学生的视觉或听觉的注意力,使其学习精力持久.此过程持续两周左右,为口译热身.

3.2记忆训练

短期记忆是口译的一个重要部分,好的短期记忆及一记忆方法可以帮助译员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根据心理学家测算,短期记忆只能保持20一30秒,容纳由二十几个单词组成的句子,可谓“转瞬即逝”.而在口译过程中,译员要翻译长达几秒钟到巧分钟的内容‘交传).因此,学生记忆的训练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从国内外电台、电视台采编了各种新闻、谈话、会议等音视频材料,如:VOA News,ABC News, CNN-Talk Asia with.…等,并整理出这些节目的英语文字材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用原语跟读这些材料,然后交替式复述,最后用译语复述这一过程是由简单句、短句向复杂句、长句、段落逐渐过渡的.这一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3.3记笔记训练

口译中的记笔记是用简单的文字、符号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记下讲话内容.它跟速记完全不同记笔记的目的是帮助译员记忆讲话人所表达的相关内容和逻辑结构.所以只要所记信息能激发译员的短期记忆,所记内容应是越少越好.

口译笔记的目的是帮助译员减轻记忆符号,在表达时起提示作用,它可以用目标语记录,也可以用原语记录,还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符号,缩写等来代替文字,因人而异.

在训练学生记笔记的能力时,笔者采用了以下方法:笔者给学生介绍了T型笔i己法,用一些简单符号代替语言,如: 等等.除了一些简单符号外,笔者还给学生印发了一些译员,如朱彤的口译笔记的例子.训练时,要求学生边听短文边作笔记.听完后首先用原语复述出短文要点,然后用目标语作复述练习,之后把短文分句进行口译练习.另外,还清部分学生到黑板前操作,并给予点评,使学生明白其笔记的优缺点.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后,很多学生都形成了有其特色的口译笔记,很好地弥补了短时记忆的弱点.

3.4口译输出训练

口译输出训练是口译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口译质量的好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口语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形体语言、表情变化等等.学生平时进行英汉或汉英口译时,笔者采取现场录音的方式,收集语料,与学生共同分析分析和探讨探讨,找到学生产生失误的原因,举一反三,从而充分熟悉类似场景的处理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产生有效的输出.这样的练习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自己寻找问题,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便于学生寻找口译学习的技巧.另外,笔者从电视、网络、中采编了各种类型的英文节目:记者招待会、新闻采访、新I翔谈话、演讲等,因为材料里面汇集了较为成熟的译员的现场表现,让学生观看并了解不同场合下的语体特点及对译员的声音、语调、表情、形体乃至着装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学习他们优秀的风格,学习较为得当的口译技巧和处理方式,有利于相应的口译背景知识的获得.且,笔者组织学生模拟了记者招待会.给定学生一个话题,由一部分学生找资料,在会议上充当新闻者的角色.每位新闻者配备一名口译工作人员,另一部分学生充当记者和听众,对新闻者进行提问.这种模式的确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场气氛非常活跃,甚至有充当记者和观众的同学争相翻译.在训练过程中,心理素质不佳及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于是笔者设立了一套评估标准,由充当观众和记者的学生给口译员评估和打分,使他们明白自己在口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便相应改正.评估标准(张宝钧,2003)如下表:

学生拿到评估标后,会对白己在口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相应的语言和心理间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力、法.

第11篇

关键词: 新时期 接续口译 弱点和问题 口译教学

1.接续口译的概述

接续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是在说话人讲完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后,口译译员进行口译,如会议、宴会、谈话、参观、访问、商务洽谈及商品技术宣传推广等(可分为有译稿、无译稿有原稿和无稿三种)。口译质量的标准应该是:准确(correct)、快速(fast)、流畅(fluent)地传递说话人的思想内容及特定情境下的感情,促使源语和目的语两方交流成功。

要成为口译工作者,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除了有深厚的中文功底外,还需要目的语具有过硬的本领;具备清晰的头脑,极强的瞬间记忆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善于交流,善于抓住中心和重点;具有渊博的知识,除了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知识外,还要掌握科技、经济、外贸、金融、法律、军事、教育、影视、媒介等各方面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面广博的通才(江峰、丁丽军,《实用英语翻译》2005年版,第135、136、137页)。

2.学生普遍存在的弱点和问题

2.1对有一定长度的英文听力理解弱,口头表达能力更弱。

例如:“Not long ago,the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said,‘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has slowed dow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tourism,but the Chinese tourism industry has maintained a high growth speed.’It is predicted that by 2020,the number of tourists worldwide will be about 1.6 billion, of whom 137 million will come to China.(王桂珍,《高级汉英英汉口译教程》2002年版,第20、21页)”

听完这段话,大部分学生只能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对“世界旅游组织”这样普通的专用名称也一无所知。最共通的弱点是按照英语的顺序作译,当听到数字时,更加乱了分寸导致洋相百出。英语听力确实需要译员具备极强的瞬间记忆力,快速理解和把握一定长度的英语更需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

2.2无法在短时间内准确、流利地进行英汉对译。

原因在于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语言感觉,英语思维能力低,即使选用的是口译教材里的内容,而且也已预习,仍然会出现词不达意、丢三落四的情况。部分学生的英语句子结构混乱,词汇(特别是专业词汇)贫乏,思路不清,结果只能简单地堆砌能想到的英语单词,至于语法、时态则忘得一干二净了,译出来的话让人摸不着头脑或者是中不中西不西。

2.3速记经验少,不懂概括。

学生对速记经验不足,未能抓住重点,或者记了前面忘了后面的内容,因此翻译出来的东西虎头蛇尾,也没有突出中心和重点。反而由于过于专注于做笔记,遗漏了说话人的内容。更有部分学生记完后却又看不懂自己的笔记,失去了笔记在口译中的辅助作用。

2.4不会跳过生字词。

当一段话中出现一些难词或生词,许多学生就不会跳过去听完全文,而是苦苦地思考该词的意思,结果势必影响了对全文的理解。比如:The main streets in Venice are canals, and the traditional boat called a gondola is still a common form of transport. (王桂珍《高级汉英英汉口译教程》2002年版,第35页)。部分学生被canals,gondola卡住,其实稍微动动脑筋就可以通过前后文推测出其大概的意思。

2.5不熟悉说话人的口音。

刘和平在《口译理论与教学》(2005年版,第80页)中提到:“在口译过程中,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有六个:口音、语感、词汇量、知识面、注意力以及音量与干扰。”学生平常少听录音,少看原版片或听英语新闻,语感自然就弱。在播放录音带时,遇到说话人语速较快或出现连读说话,又不能看着教材时,就会感觉不适应,耳朵的反应慢半拍,自然跟不上说话人的节奏。

2.6词汇量(尤其是专有词汇)不足。

汉译英、英译汉都会出现因词汇量不够而翻译效果不佳的现象。在课文中有一句中译英:“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中主要体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体制,取代了单一的集体所有制形式。(王桂珍,《高级汉英英汉口译教程》2002年版,第39页)”有些学生译不出“公有制”、“并存”、“经济体制”、“集体所有制”等,词汇贫乏势必影响翻译的效果。

2.7学生课外以英语交流对话少。

口译要做到快、准、顺,那么译员的口语必须十分流利,而在课外,大部分学生互相之间未能主动以英语交流,单靠上课训练远远不够。由于没有英语的语言环境,学生总是以中文思维,以英文进行交流交谈的能力自然较弱,遇到中译英时,舌头像打了结一样,总是转不过弯来。

3.有效、互动的口译教学

以现在教授的“高级汉英英汉口译教程”为例,这门课程具有相当难度,不仅因为必须熟练掌握翻译技巧,更因为翻译领域涉及面既广阔、专业性又强。经常会涉及如金融、外事、政策、经济、旅游、工农业、科技等各行业及西方社会文化等知识,而且翻译段落内容繁多,倘不经过大量口译实践并辅以口译技巧训练,学生很难掌握。笔者在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主要“以口译实践为主,技巧训练为辅,综合知识为补”(参考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图像、文字及网络等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尽量将口译课内容化难为易,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关注国际国内大事、新闻、各种记者招待会、各类报刊等,发现并搜集各种相关材料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口译的兴趣。

3.1口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在开始教授口译课时,笔者有意识地没有向学生教授口译技巧,仅让学生做口译练习。观察结果表明,学生口译的效果虽然参差不齐,但几乎全都无师自通并不自觉地运用了各种各类的翻译技巧。笔者仅从旁加以鼓励、引导学生自觉地探索、获取口译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被数字、被动语态、句型、单词、专用词组“卡”住时,笔者则适时地灌输相应的口译技巧,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学生印象自然深刻。

口译是一门实践课,语言技巧只能通过学生个人的努力才能得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笔者只是充当教练和顾问的角色,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笔者的角色从“教”变为“导”。学生在完成口译实践的过程中,能经历、感受到教师要教授的内容,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为主角,而笔者没有给予他们依赖老师或书本的机会,因此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参与意识浓厚,他们虽然喊累,但没有人会打瞌睡。

3.2增强学习的实践性。

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口译实践。例如:在第三单元(王桂珍,《高级汉英英汉口译教程》2002年版,第39页)内容有关中国农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其中涉及大量的中国农业政策和农业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考虑到学生对农业方面的知识贫乏,学习本单元会感觉力不从心。因此,笔者设计了“以农业部为名召开模拟中外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实践课,学生轮流以新闻记者或口译译员身份出现在招待会,而在招待会前几天,笔者已指定几名学生为“农业部负责人”,必须熟悉中国的农业政策和发展进程,以便在招待会上能回答中外记者的问题。学生对这个实践活动十分有兴趣,在活动前均做好了准备,因此,现场真有点招待会的气氛。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对陌生的农业知识有了较全面、深刻的理解,营造了较真实的口译环境和气氛,让他们体会到了实际口译工作的感受。

进行听译练习时,除了让学生听标准的英语外,还应听非英语国家人士的英语讲话,提高学生对各国人士所讲英语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为了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教师应不断变换练习的手法,如时而进行接续口译,时而进行视译,时而进行复述等。另外,安排学生观摩中外记者招待会、外交部新闻会,模拟联合国会议等都会十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

3.3加强口译的技能训练。

口译难度高是因为要求口译译员同时具有超常的听觉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瞬间记忆能力、速记能力、翻译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除了通过大量的口译实践提高上述能力外,通过口译技巧的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口译的综合水平。口译技巧主要有:短时记忆力;笔记能力;数字口译;分散使用注意力练习(听、析、记、译等同时进行);新闻、演讲、会议等原速度听译;段落源语复述、概述及翻译;段落翻译,培养学生的段落意识等。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灌输口译技巧外,还要有针对性地结合课文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找出它们在语法、文化、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段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通过翻译训练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3.4强调知识、词汇的积累。

口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先有积累,后有提高;没有日积月累,就没有扎实的功底和切实的提高。教师要通过网络、新闻、杂志、书刊等,收集各类词汇、专用词组、常用句型、谚语、成语、俗语、各行各业的新闻、常识和知识等,引导学生课外熟读并灵活运用;鼓励学生不但要学习英语的语言,还要熟悉其文化背景、政治经济状况,以及词语、谚语背后所包含的典故。

例如学习“人口”一课(王桂珍,《高级汉英英汉口译教程》2002年版,第71页),笔者通过网络把联合国公布的各大洲、主要大国的最新人口统计数字显示给学生,方便学生将各类数字进行比较,使其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学习“运动”(同上)一课时,笔者将各种运动如蓝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田径、棒球、武术、气功、柔道等所用的专有词汇分门别类地归纳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更系统地掌握各项运动的基本词汇。

4.结语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口译教师更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利用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信息,学习和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教学方式应变“教”为“导”。教师应像教练一样,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快乐学习,营造和谐、平等、活跃、轻松的学习气氛,通过口译实践和技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口译水平,使口译教学更能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仲伟合文章.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

[2]王桂珍主编.高级汉英英汉口译教程.2002.

[3]刘和平主编.口译理论与教学.2005.

[4]江峰,丁丽军主编.实用英语翻译.2005.

第12篇

高校作为口译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如何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并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高质量的口译人才成为高校英语教育上的一个新课题。教育部高教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在2000年5月将口译课程由原来的英语专业选修课提升为必修课,并且在很多高校的非英语专业的高年级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口译教学的理论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过众多学者和专家的努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提升,目前我国的高校对口译课程开展情况有了很好的普及和关注,但在师资水平、教学方法手段和配套设施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在英语口译中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普遍不是太理想,导致社会上对高校的口译教学质量和人才实用程度提出了部分质疑,本文就当前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以及相关的改革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在提高口译教学和培养质量方面能有所裨益。

一、目前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口译教学并非是翻译教学或口语教学的简单演变,而是指通过口头表达方式将听到的一种语言信息准确快速的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信息,从而起到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交际目的,是人们在跨文化和多民族交流活动中非常依赖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一名合格的口译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双语基本功,而且要在政治经济、知识储备以及表达分析方面都要有较高的要求。

(1)高水平的师资和培训机制较薄弱,且教学方法较单一。口译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因素,而对于口译教师的各项要求远高于普通外语教学方面师资的要求,这不仅要求教师本身的口译水平高超,而且要有较高的实践经验和组织引导课堂能力,目前我国的专门从事口译教学与科研的教师队伍还比较缺乏,且受传统教学手段和应试教育影响较大,教学方法较单一且对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手段普及应用较少。

(2)高质量的口译教程与多媒体网络化成果缺乏。教材是口译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和依据资料,经过多年的发展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多元化发展进展不错,但是目前市场上高水平的优秀实用教材,特别是紧跟时展脉搏和适应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化教材较少,这是因为教材的编写、试用和出版发行周期较长,并且内容更新和创新相对滞后,编写出版相对口译教学比较先进和立体化的教材还是当前的一个比较重要任务。

(3)继续增加口译的实践和训练环节。对于参加口译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的调研问卷和座谈,分析发现大多反应对口译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少且实际应用锻炼机会缺乏,在大部分学校还是一大班教学授课为主,且课时少而内容较多,第二课堂机制不完善且受传统应试考核方式影响较大,这造成在实际口译工作中表现满意程度欠佳,不能胜任相关企业现场口译的工作任务问题突出。

二、对高校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对策探讨

(1)加强师资培训和建设,增加资金和设备投入。高校应重视口译教师的师资培训与团队建设工作,加大投入与扶植力度,提高老师的理论和研究水平,增加多媒体网络互动环境建设与设备更新。在政策上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口译培训班和到名校或机构学习进修的机会,经常聘请专业口译学者或专家进行交流和学术报告等,创建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虚拟网络社区环境,不断发挥高科技互动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强化实践和应用环节。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口译教学方法新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小班教学和多种互动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把口译的传统课堂改造成口译现场、模拟商务谈判、学术会议发言现场等实战仿真环境,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进行虚拟社区学习和实践,鼓励收听世界不同地区的广播和口译现场视频资料等。英语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大语种,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发音和地域性都不同,只有多听、多学习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文化教育与特定技能的学习,提高教学实用性。口译要训练学生的双语应用和转换能力,而且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各方面知识,并且要学会一些专业的能力如心记能力和笔记能力,同时还有了解相关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制度与跨文化差异知识,且口译中面对快速的大量的信息只能记录其要点而不是细节,这要求对心记和笔记相结合,并且对不同文化下的成语、习语等有所掌握,并且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气氛和兴趣,才能取得好的学习和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