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5 19:2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以致用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言来源于生活, 要想中专生喜欢英语,爱上英语课,英语教学要生活化。中专生的英语功底较为薄弱,贴近生活的英语教学不仅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而且能够在日常生活运用中激发他们对于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英语学习的生活化,增强中专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关键词】
中专英语 英语教学 生活化
“学以致用”告诉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其加以运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对其的全面学习是为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方便沟通、提升工作效率。中专生的英语功底较为薄弱,贴近生活的英语教学不仅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而且能够在日常生活运用中激发他们对于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英语学习的生活化,增强中专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笔者将结合多方面的工作经验与教学阅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中专英语教学走向生活化。
一、创造英语生活化学习环境
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学习者置于某种语言环境当中,英语学习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英语学习多局限于课本之中。而中专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本身就不高,要想使其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中专院校和英语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英语环境,使其感受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日常化。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会在校园或者班级内贴上一些简单易懂的中英文警示语或者名人名言。比如,“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s everyone’s responsibility”“No littering”“Knowledge is power”等。虽然这些英文警示语或者名人名言不能使学生的英语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但是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带来一种暗示。有学生反映:在与同学聊天的过程中,竟然无意识的说出了一些英文名人名言,大大的满足了自己的荣誉感,开始认真学习一些日常化的英语知识。同时,学校可以对一些经常用到的词语贴上相应的英文标签,使学生能够对这些单词脱口而出,形成日常交流用语。比如,在教室范围内的黑板、桌子、椅子、窗户、门上贴上blackboard、desk、chair、window、door等英文单词;在每层楼梯的台阶上贴上“The first floor、The second floor、The third floor”等;在超市门口贴上“market”;在宿舍楼贴上“The first dormitory、The second dormitory”等。
在这样一个大的英文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生活化的、简单化的英文表达方式,提升其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从生活中选取教学内容
中专生的英语课堂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常常只有少数学生会认真听讲,其他学生走神、窃窃私语、睡觉等现象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既简单又实用,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中专生英语教材以及中专生英语教学要求等来选择合适的生活化素材。比如,在讲到购物时,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是因为觉得很多并不贴近生活,用到的机会也不会太多。因此,教师就可以在讲到购物这个话题时,补充一些通俗易懂的关于购物的短语或者词汇。比如,Pedestrian access route(步行街)、buy one get one free(买一赠一)、20% discount available for all(打八折)等。由于多数中专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教师可以在补充完这些相关短语或者词汇以后,通过多媒体工具以及材料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生活化的购物词汇编写情景对话,对优秀作品进行口头表扬以及物质表扬。尤其是要注意口头表扬,因为中专生的年龄以及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更关注精神上的鼓励。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组,运用相应的道具、材料等分角色演练。
生活化的素材可以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通过这些生活化的词汇、短语以及情景模拟等,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敏感度,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恰当的选取教学材料。
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后实践环境
英语学习需要有不间断的学习环境,在不断的练习和重复中提升英语综合能力。因此,中专院校和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课后实践环境。
“英语角”一直都是学校和教师比较青睐的一种英语课后学习方式。因为,“英语角”以群体的方式开展英语学习,并且学习素材也多偏向于生活化,学生之间可以就这些话题进行实时交流和演练,长期坚持的效果较为明显。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一些教师开始通过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建立“英语角”,并且定期开展“英语沙龙”等活动。在不受地域限制、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避免面对面说英语的尴尬,在群内畅所欲言,受到了很多学生的青睐。此外,有些教师提出,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家教招聘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实战机会。考虑到中专生的英语水平以及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可以选择一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作为教授对象。他们的英语功课较为简单,并且均是一些日常用语,便于中专生学以致用。同时,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网络家教等机会,方便、快捷。不仅能够使英语真正的生活化,而且也能够为学校带来更多无形的价值。
【结 语】
中专英语教学应当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结合中专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等,从各个方面为其创造生活化的英语学习环境,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课堂教学素材。通过多方面的练习与培养,使学生的英语能力更加能够满足日常英语交流的需求。
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情境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思品课堂教学是一种“交往”。在师生互动交往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效益课堂最优化,这是每一个思品教师积极探讨课题。巧用体验式情境教学,是一个很好地切入点。教学情境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而设置的一种能带领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氛围。人们往往对未知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活、巧妙、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运用体验式教学是由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的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青春期,是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逐渐形成。该时期学生均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同时,该时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薄弱,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如故事情境、形象情境、音乐情境或实验情境等,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学会结合实际的联想,这样才能大胆猜测,捕捉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在经历中领悟,形成他们的认识、感悟,进而把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从而使学生对思品知识的理解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实现教学目的。
二、巧妙引入课堂探讨话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是人们心理深处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学生足够充分的探讨空间,并以学生感兴趣话题入手,巧妙导入,激发学生探讨情趣。并创设一个交流争辩的平台,提供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三、巧妙引燃学生思考爆点
以学生利益相关事例助推,巧妙点拨,点燃学生思维爆点。
例如,“计划生育国策”,是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课。在讲解这一课时时,笔者教室前方大屏幕上用投影仪打出一份问卷调查:你觉得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他(她)孤单吗?你觉得只生育一个有何利弊?你支持计划生育吗?事先已拿到问卷题目,并查阅过资料的学生们,此刻蓄势待发。“你们怎么回答?”老师一句话,瞬间将课堂气氛点燃:“独生子女是父母优生优育的结晶,受教育状况好,素质高”,“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抗挫折能力弱,难当大任”;“计划生育加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计划生育政策有利有弊,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支持计划生育”……同学们一双双小手举得高高的,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争论得面红耳赤,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四、巧妙挖掘引发深层思考
根据问题情境,深入挖掘,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材料\]
据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国乡镇企业一年排放工业废水183亿吨,工业废气122亿立方米,工业废渣115亿吨。我国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深受“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15亿亩。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反映出我国正面临着什么问题?
(2)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行了什么国策和战略?
这是两个拓展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理清思路,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回答出来。这时候,往往老师的提问对象都是成绩很好的那一部分学生,通过这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教师再及时进行总结,那么,全班同学就基本掌握了。此设计通过补充新材料为学生创设了新的情境,然后根据材料和教学目标设计了由浅入深的问题,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
五、巧妙点拨促进发散思维
结合典型案例,巧妙点拨,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如在学习八年级思想品德下第五课《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材料\]情景一:李涛无意中知道了好朋友田风的QQ号和密码,他偷偷地查阅了田风的QQ聊天记录,并把其中好笑的事情讲给其他同学听,使田风很难堪。情景二:一位女同学,经常收到寄自某大学的信。班主任老师猜这个学生一定在谈恋爱,于是找来女学生的家长,共同拆阅了这位同学的信件。女同学知道此事后,非常气愤,要到教育局告她的老师。
同学们,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教师总结:这里涉及到隐私问题。其实人人都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秘密,因为它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影响着一个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
六、巧妙引领促进学以致用
能灵活准确运用所学原理,解决生活中问题,内化为一种行为或品质,这是思品课最高任务。
例如,在教学八年下“义务教育应该履行义务”时,笔者以法院处理辍学学生家长的案例为例,引导学生对以下3个问题进行思考,以促进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生活中。
(1)法院有什么权利对学生家长进行罚款?
(2)你能为爱心助学做些什么?
(3)一些成年人为什么还在接受继续教育?
通过以上五法,让学生走近思品课,走进情趣盎然的情境教学中:
――巧妙引入课堂探讨话题,这是引点。
――巧妙引燃学生思考爆点,这是思维爆点
――巧妙挖掘引发深层思考,这是连点成线
――巧妙点拨促进发散思维,这是连线成面
――巧妙引领促进学以致用,这是连面成体
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体验式情境教学,乐在其中。
七、提供实践平台,创设活动情境
活动性教学情境可以将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运用小品、情境剧等方式呈现出来,也就是将真实生活情景移植到课堂中通过辩论、换位思考、即兴演讲、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或者让学生走进生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调查研究。例如,在“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联系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案例: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大胆创新和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然后,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报刊、影视、网络上收集寻找袁隆平院士成功“杂交水稻”的先进事迹,然后把收集的材料和自己的观点加以整合、加工、分析,综合阐述,交流与表达。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学生受益面层大、收获多,学生鲜活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连差生都有事做,从而达到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摘 要】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堂现状,引入德智相融的课堂理念,以五步推进,德智双赢为途径,通过激发兴趣,引发内需。呈现新知,引发探究。创设情景,主动模仿。启发引导,合作操练。言语交际,学以致用。努力追求规范的课堂,文明的课堂,真实的课堂。让英语课堂焕发新的活力与魅力。
关键词 德智相融的课堂;英语教学模式
一、德智相融的课堂理念
德智相融的课堂理念是以课堂为载体,以儿童为主体,在儿童的自我、儿童与他人、儿童与知识之间寻找德育渗透点,让德育渗透入生命的深处,将学科知识化为生命的营养,推动课堂教学走向优质与高效。
它的研究目标是:1.渗透规则意识,加强课堂规范性的研究,构建规范的课堂。2.培养合作能力,加强课堂礼仪文化渗透,构建文明的课堂。3.激发探索精神,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构建真实的课堂。具体的说,规范的课堂就是依靠必要的他律、唤醒必须的自律、培养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的课堂,它是课堂活力的保障。文明的课堂就是彰显礼仪、交流平等、互动自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课堂,它是课堂活力的源泉。真实课堂就是源于生活、发掘知识内在魅力,呈现真理、焕发真情,培养学生求真意识的课堂,它是课堂活力的生命。
二、德智相融的英语课堂模式的构想
五步推进,德智双赢:
激发兴趣,引发内需。
呈现新知,引发探究。
创设情景,主动模仿。
启发引导,合作操练。
言语交际,学以致用。
解读德智相融课堂教学模式:
1.激发兴趣,引发内需。(平等交流、互动自然、追求文明的课堂)
这一环节是指通过教学设计,激发主体持久的兴趣,把求知变成内在需要,为教学过程创设最佳的实践与认识活动做好充分准备。通常可以这样做:
(1)师生问答。在上课开始,与学生亲切的交流,自然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唤醒学生对旧知的熟悉感,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投入新课的学习。
(2)唱歌或说歌谣。让学生唱或说一两首容易上口的,旋律明快或节奏感强的歌曲,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融入课堂。
(3)游戏。这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要点,一、二个简单有趣的游戏,如TPR活动(听听做做),猜谜活动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新知,引发探究。(呈现真理,焕发真情,追求真实的课堂)
这一环节是指通过教师借助各种途径,引发主体对新知识认知、感知的阶段,新的知识信息进入学生的短时记忆,激活了长时记忆,建构起新的语言意义。在这一环节中,从教师层面来说,可以通过录音、实物、图片、画、卡片、体态语言、动作与口语相结合的方法,将新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而学生主体也通过直观的感知新的语言材料,了解活动的内容,从而引发学生学会语言的需求。皮亚杰在论述发现法教学时认为,儿童只有对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在自我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对东西有真正的理解和有所创造。这才能表现为积极的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快乐学习、积极体验。
3.创设情景,主动模仿。(强调规则,体现规范,追求规范的课堂)
这一环节是指通过教师创设合理的情景,使学生融入真实的情境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知识客体,使学生产生言语交际的一种向往之情。
在这一环节中,情景创设的有效与有趣显得尤为重要,图片、实物的运用选择合理,吸引学生,让学生满怀新鲜感、好奇心的主动学习,主动模仿。让枯燥的机械性训练也变得有趣,有挑战性。模仿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1)双向式练习:同座或前后、左右两人操练
(2)小组式练习: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交替练习。
(3)纵向式练习:按座位向后连锁式练习。
(4)横向式练习:按座位横向连锁式练习。
(5)大组式练习:按组,问答式练习。也可是男、女生组间练习。
4.启发引导,合作操练。(自主参与,积极合作,追求文明的课堂)
这一环节是指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在积累的语言材料和举行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从而认知和内化语法规则,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简单的机械操练对于小学生来说,时间长了,学会了,就会慢慢降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适时的增加学习的难度与挑战性,启发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深入的参与课堂,将所学知识提升、内化,找到规则,并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交流、合作,在新的交流环境中,更多的,更充分的练习、运用。
5.言语交际,学以致用。(源于生活,超于生活,追求规范的课堂)
这一环节是指让学生在机械操练、意义操练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以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此时的教师要进一步放松控制,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把单项的语言技能提高到应用英语进行交流信息的能力。这一跨度大,练得好更能达到活用的水平。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用多种手段创设语境,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发散思维,以看图说话、语段写作、续编课文、智力训练等形式,进行具有“信息沟”的交际训练。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就是为了让孩子们通过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逐步形成对英语的初步感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激活六年级英语课堂进行了简单地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学家认为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创设相应的情景,给同学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学习和运用新学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根据六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学习能力尚待开发的特点,我认为英语创设教学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和交流,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教学“6 B Unit 5 The seasons”内容时,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四季题材的材料短片,让同学们先通过直接感官,然后引入课堂学习,引导学生用新学的词语和句子来试着表达刚才看到四季的特点,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学们自然学得兴趣盎然,不亦乐乎。
二、开展活动,提升学生技能
传统英语教学让学生在书本和试卷中学习英语根本无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学语言的目的是运用,因此,运用才能提升技巧和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语言运用的舞台。
在教学“6 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一课时,引导学生在拓展部分设计自己的五一计划,如此设计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又对假期充满了期望,所以都有话可说,一时间纷纷上台用新学的词汇和语句讲述自己的小计划,无形中达成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当然,我们可开展情景表演、词语竞赛等教学活动,让同学们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树立信心、提升技能。
三、积极评价,树立学生信心
成就感是推动英语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积极评价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针对孩子们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同的特点,我改变了一张试卷做评定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发展成口语测试与笔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实施了口语测试和书面表达能力分别测评、指导的评价方式。多元化积极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减少内心的压力,可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有目标地进行辅导,从而实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在六年级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心得体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努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辅导方法,然后才能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提升技能、获得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新沂市高流程徐小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它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切实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英语课的任务确定应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和语言知识能力的增长点,设计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任务性强的多种语言活动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合作,成功体验,来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放飞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创新的翅膀。
一、创设情景,营造自由与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实施“任务型”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愉快的情感体验、和谐的创新学习环境。因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一个自由、和谐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最充分的发挥。首先从主观上引导学生树立想学什么,要学什么,而不是今天老师要求学什么的动机。学生与他人的接触中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与关爱,在学校里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喜爱几乎成了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而且和谐的集体最能产生积极学习效果。并且要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触摸学生的思想感情。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才会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言而不尽;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浩。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
二、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发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交际活动中,通过完成生活中具体任务来练习目标语,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的效果就能提高。本节课的话题是电,这是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所以学生就会有话说,就会乐于开口。况且去年云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缺水之苦,这时,让学生谈“The importance of water”, “How to save water”自然就会畅所欲言,言而不尽,应会有另外一种更深的体会。这种更贴近生活,更真实自然的任务型活动中学习英语,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更容易理解语言的意义,掌握语言技能,帮助他们尽快地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使用英语这一交际工具。例如,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列出“The importance of water”,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What would our lives be like without water?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意见,并根据这些不同的意见,列出“The importance of water”,在交流时学生各自把成果展示给其他组。每个学生取得的成绩都是对小组的贡献,小组成绩取决于小组组员的共同努力,这也成为学生自觉投入的动力.这种以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能发挥其优势,相互激励,相互补充,开阔思路,有利地激起学生的创新动力,有利于创新思路的培养。
三、布置学以致用的任务,促进学生的发展。
任务型教学的目的“Learning by doing”。使学生在做事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设计的任务一方面要贴近生活。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学生在不定将来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需要,为其未来的发展做准备所以要布置学以致用的任务。如我设计的任务“How to save water”, 这就是他们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解决了这个任务,也就是解决了生活中碰到的难题。这个讨论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从而达到“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中用”的目的。
四、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体验成功。
任务的设计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情景的真实性,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过易,学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设计的任务要从实际出发,要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到,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尖子生,而是要让大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又要考虑兼顾两头。因此,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可以给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材料,执行共同的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各尽其职,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完成任务。
总之,任务型教学从新课程的精神出发,能使教学过程任务化,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让英语教学“活”起来,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特征,我们的英语课堂才能真正走向和谐和高效。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探究 教学模式 生物学教学
1 构建背景
注重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中学生物课改的重点,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包括资料探究、科学史探究、实验探究和调查性探究等类型。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生物实验主题,根据多种思路和方案自行设计、组织和展开实验,这样既可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获得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会了在实验过程中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必先变化。实验探究教学就是在这种新课程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2 构建程序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课堂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①创设情境,引入教学:教师可利用多种形式引出要探究的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②提供相关资料,组织设计方案:教师将教材中提到的或实验需要的具有启发性的资料提供给学生,促其思考,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③分析实验方案,全班交流完善:选派1-2个小组为代表在全班展示其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小组间进行互评。由于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获得了相当的知识和能力,这时都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引导,各小组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④实施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的现象:按照设计的方案,各小组进行实验装置的组装并开始实验。在等待反应结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预测实验现象。
⑤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各小组观察实验现象,并把结果填写在记录表格中。联系实验假设,讨论后得出实验结论。
⑥总结提升,学以致用:教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整理、归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3 应用举例
以高一生物“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例说明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根据新课标,“细胞呼吸”是“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细胞呼吸”这节,有一个很重要的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课标的要求很高,实验原理B级,实验设计B级,实验结果的分析C级。
3.1创设情景,引入教学
放映一段某酒厂的发酵车间的生产情况资料片,了解了发酵罐里的发酵原理就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顺势利导,提出问题:酵母菌除了能进行无氧呼吸外,还能不能进行其他类型的呼吸?稍做讨论后,可以引导学生做出假设: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又可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怎么假设都没有关系,关键要设计和实施实验来验证。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酵母菌的呼吸类型呢?这样很自然引入下一过程。
3.2提供相关资料,组织设计方案
面对所提出的相对复杂的探究课题,要学生直接实计实验方案,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提出一些细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实验设计方案逐步完善:
(1)设计实验要遵循哪些原则?
(2)实验中如何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能不能试着画出装置图?
(3)如何检测两种条件下酵母菌的呼吸产物?如何比较产物量的多少?
(4)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可积极参加一个小组的讨论活动。在小组讨论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3.3分析实验方案,全班交流完善
小组讨论完后请一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全班总结,重点解决第二和第三个问题。第二问:经同学们讨论后,总结出的一般方法是通过接橡皮球(或气泵)使酵母菌处于有氧环境,不通气实现无氧环境。
教师可进一步抛出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1)图1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能否肯定是酵母菌有氧呼吸释放出的?如何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如何确保图2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一定是酵母菌无氧呼吸释放的?
学生们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很快得出了改进方法:在装置1中,让充入的空气先通过装有质量分数为10%NaOH溶液的锥形瓶,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在图2中,可以向酵母菌培养液中加一层油膜或石蜡膜,起到密封作用,能确保进入石灰水中的二氧化碳是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修改后的装置图如图3。
第三问:①关于二氧化碳的检测: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鉴定产生二氧化碳的多少。②关于酒精的检测: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教师启发引导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了。
3.4实施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的现象
小组进行实验装置的组装,实施实验。
在等待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预测每组的实验现象,设计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
(1)测有无二氧化碳的产生,把观察现象记录在表1中。
(2)鉴定有无酒精的产生,把观察现象记录在表2中。
3.5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各小组观察实验现象,并把结果记录在上面的表格中。根据实验现象:有氧呼吸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先变混浊,无氧呼吸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后变混浊且混浊程度较有氧条件下的低;1号试管还是橙色,2号试管由橙色变灰绿色,判断出假设成立,从而得出实验结论: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又可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3.6总结提升,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生知道了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教师进一步告诉学生进行有氧呼吸时放出的能量多,酵母菌进行旺盛的繁殖;进行无氧呼吸时可以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因此酵母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酿酒业。学以致用,让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什么做酒酿时要在饭的中间挖个大洞?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思考:重铬酸钾可以监测有无酒精的存在,想一想这一原理在交通管理中可以有什么用处?
关键词: 渗透作用 细胞吸水 细胞失水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教材分析
1.1地位和作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的第1节,通过分析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及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总结出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是对第3章细胞膜、液泡等结构的功能认识的深入,根据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引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1课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对应课程标准中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活动建议,属于情感性目标中的经历水平,所以本课的核心内容为“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课型为探究实验课。这是高中阶段第一个探究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树立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落实“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等基本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1.2内容处理:将“问题探讨”换成学生分组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科学实践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加入萝卜条吸水和失水实验,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探究活动创设真实情境。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放在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之前,这样有充分的时间讨论和实践将探究活动落到实处,而且与渗透作用实验相承接。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在学习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时已经了解,比较简单,适合作为自主探究练习。
1.3内容呈现:渗透作用对照试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进一步探究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以致用。体现学科逻辑:原理探究应用,实现认知逻辑:从感性到理性、类比学习。
2.学情分析
2.1知识:知道细胞生命活动需要水,红细胞在清水中会涨破,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壁的作用,液泡外有液泡膜,内有细胞液,含无机盐、色素、水等成分。
2.2能力:学过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形成合作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但缺乏实践经历。
2.4生活经验:见过一些植物吸水和失水现象,有过吃很咸食物的经历,知道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等,但是没有认识到这些现象与细胞吸水或失水有关。
3.教学目标
3.1知识
①说出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②举例说出动物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膜,相当于半透膜;③说出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和条件。
3.2能力
①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③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通过尝试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质疑精神;③通过讨论交流完成实验设计,分享实验设计的成果;④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懂得尊重他人。
4.重点难点
重点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这是本节的核心概念,通过类比半透膜进行学习。
难点是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探究,不知道从什么方面提出问题,怎样作出假设。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英文单词Why,How,Where,When,Who等提出问题。
5.教法学法
实验法、讨论法为主,谈话法、学案助学为辅,以学生活动构建课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6.教学过程
6.1课题引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感悟意境,明确细胞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以水为例,探究水分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
渗透作用实验:
学生分四组,各完成一组实验,报告实验结果。比较A与B,总结渗透作用要有浓度差,比较A与C、D,总结渗透作用要有半透膜,进而总结渗透作用概念。
6.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萝卜条吸水和失水实验和渗透作用实验同步做,完成渗透作用内容后,观察萝卜条变化,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感性认识。复习植物细胞结构,介绍原生质层,引导学生类比渗透装置,利用英文单词提出问题写在学案上,并作出假设。讨论确定问题:原生质层是不是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做探究实验。利用学案中的提示:“选择怎样的材料、如何操作才能观察到液泡?需要观察哪些溶液下的植物细胞?这些溶液下的植物细胞先后观察顺序如何安排,才能观察到细胞失水、吸水两种情况下液泡大小的变化?”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组间交流达成共识,屏幕展示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将观察到的结果在屏幕上展示,总结质壁分离及复原,得出结论。交流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失败原因,产生新问题进行课下研究。
6.3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动物细胞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学生类比渗透装置,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出示实验结果图片,得出结论,总结强化探究过程。
6.4学以致用:利用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分析生活实例,如生理盐水、凉拌西红柿、饺子馅、卖菜喷水、烧苗等,为本区盐碱地的使用献计献策。举例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原理可以有哪些应用。
6.5类比总结:通过板书类比总结动植物细胞利用渗透作用吸水失水,水分是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板书设计:
6.6设置悬念:再出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设疑:细胞还可以吸收哪些物质,是不是都像水一样顺浓度梯度运输呢?引出第2课时。
7.设计反思
7.1课程理念的落实:探究实验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学以致用,体现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英语;对话板块;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英语是一门交际性很强的语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对话教学便是实现交际功能的有效教学形式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处理Let’s talk过于应试化,有些则过于简单化或过于死板,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对话教学的实质和要求。
一、教师处理Let’s talk存在的误区
1.忽视对话教学的语用目的
在Let’s talk的巩固拓展环节,很多教师只停留在机械操练、意义操练上,认为只要学生能读、会背对话就可以了,忽视了对话教学的语用功能,造成学生“哑巴”英语。
2.忽视对话教学的整体教学理念
对话教学应首先关注语言输入的完整性,然后再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专项学习。但是教师习惯在进入文本前将影响文本理解的所有新单词和句型先拿出来处理掉,然后才放心地进入文本,结果把文本内容弄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语言情境的整体性。
3.忽视对话教学的语篇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孤立地教学对话,没有创设情境;有些老师可能也创设情境,但情境太多太散,不是存在于一个整体的大语篇环境下。因此,学生没有有意义的语言输入,自然也就没有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二、教师对Let’s talk教学存在误区的原因
1.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
小学英语教学多少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进行的教学不注重热闹的“原生态”课堂,单纯地让学生“鹦鹉学舌”,集中反复地说那几句要求掌握的语言,也就是考试要考到的那些语言点,这样一堂对话课便“顺利”完成了。
2.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准
新旧教材Let’s talk板块存在明显不同。
首先新教材Let’s talk放在了Let’s learn之前,旧教材反之。有些教师则仍用以前的教法,习惯性地先教Let’s learn,再教Let’s talk。其次,新教材在Let’s talk之前加了Let’s try板块。教师不明白Let’s try在Let’s talk中的具体功用。
三、应对策略
分析教学现状和成因,笔者认为有必要对Let’s talk进行深入研究。笔者试图从多元导入-感知对话文本;创设情境-操练对话文本;学以致用-运用对话文本几个方面来阐述对话板块中有效教学的设计和策略。
1.多元导入――感知对话文本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导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好的导入有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营造轻松地学习氛围,同时导入也起着激活旧知,引出新知的作用。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songs,free talk,chant,TPR,guessing game等都能起到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学习效果的作用,但笔者想重点分析Let’s try部分作为“引子”在导入部分所起的作用。
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上册Unit4 Let’s talk A的内容时,先出示一副情景图:Zhang Peng,Chen Jie,John and Mike,they’ll have an English party next Tuesday.然后让学生们自由猜测他们会在English party上做什么?自由猜测后,出示Let’s try的部分插图,问What can Mike do?(即看图谈图,提取已学相关语言)紧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What can Mike do?”听(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听力任务),最后让学生判断信息Picture1是Mike can draw pictures.而picture 2是Mike can dance.得出结论Picture1 is right.(培养学生根据问题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为了顺利导出Let’s talk的内容,笔者接下去说“Mike can draw pictures. Do you know what can Zhang Peng/John do?Now let’s listen and guess.”自然导出Let’s talk所要教学的内容。
2.创设情境――操练对话文本
笔者经过实践,提出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建构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机械性操练;重构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性操练;再构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交际性操练,这几个方面来整体把握文本。
(1)建构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机械性操练
在建构文本时,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学习策略来组织整合教学资源,不要孤立地把重点句型拿出来构建一个简单的没有情境的文本。教学核心句型,笔者认为一定量的机械操练还是必要的,机械性操练是句型操练的初级阶段,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多次机械操练,准确无误地记忆句型,养成习惯,并能初步掌握句型。当然形式要多样化,避免枯燥乏味,操练时也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2)重构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性操练
文本重构是基于教材本身,对文本内容形式上的重组,使它形成一个具有情境和现实操作意义的一个独立的文本语段。意义性操练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操练,能在一定的情境中用英语表意。意义性操练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可以预料的,因此意义性操练还属于语言操练的范畴,而不是交际活动。
(3)再构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交际性操练
交际性操练要求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自由地使用所学句型,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正常交际的技能。教师指导的操练重心应该是“说什么”,而不是“怎么说”。操练的内容具体,所用的人名、地名,叙述的情节最好真实,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交际的目的。交际性操练的方法有讲故事、看图说话、做调查、情景对话、角色表演等。
3.学以致用――运用对话文本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更要敢于开口“说”,对话教学给学生提供很好地材料让学生说,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发现,交际性操练已经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语言交际的作用。此外,教师可以利用早自修、选修课等来说英语,每一次活动定好主题,在某一主题下学生利用学过的英语进行交流,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高年级也可以请能力强的学生来组织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慢慢会变好,学过的语言也慢慢内化能自己的语言,从而真正爱上英语。
参考文献:
[1]鲁子问.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初级中学历史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不在改变“教”的方式上下功夫,致使有的学生也不在“学”的方式方法上去探究。“穿旧鞋,走老路”,历史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机械授课,只是把知识点加以强调,为应付统考而教;学生则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不在理解上多思考,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各种活动开展不到位,为提高升学分数而分数。长此以往,致使历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失去了蓬勃生机和吸引力,课改难有进展,《课标》精神也难以贯彻和落实,不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改革历史课堂教学的弊端,向课改要效率,要质量,就必须实施和加强历史课教育科学研究,找到改革历史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思之思立,鬼神通之”。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组织中学生撰写“单元反思”,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深化课改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之一。
2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主席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古人说“前师不忘后师之师”,“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览可以知兴替……”。这些都强调了并折射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我认为中学历史课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革除原有教学的弊端,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大力开展“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科研,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
(2)《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课程应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在历史教学中,为了深刻领会《课标》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课标》精神,加大课改力度,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引导中学生通过“单元反思”的探索与尝试,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并结合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条新颖而富有创意的良好方法。
(3)同志在《实践论》中深刻地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里的“认识”、“再认识”,就是对事物“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考过程,如果缺少了对事物的“认识”,“再认识”,就不能深刻地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就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如坠五里雾中。联系到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学生在学习一课,一单元之后,如果不及时反刍,对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社会变革等问题去粗取精,“认识,再认识”,就是浮光掠影,达不到把握历史真谛的目的。这里的“认识再认识”就是学生的认真“反思”。有鉴于此,每课之后、单元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引导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某几个方面进行“认识、再认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分析,把握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从反思中受到启迪并形成文字材料,就能吃透教材,汲取精华,学以致用,从中受益。
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研究目标:中学历史课本中每个单元相对独立,历史发生的时间、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有相近或相似之处。“单元反思”就是每教学完一个历史单元后(含若干课),教师组织引导中学生结合现实及时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变革等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认真反思,在反思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了解,培养能力、融会贯通,受到启发,学以致用。
(2)研究内容:①什么是反思。②学生怎样反思。③为什么要反思。④教师在学生反思中的地位和角色是什么。⑤怎样写反思材料。⑥每次反思材料的收集和处理(班内交流,相互启发,利用班级手抄报、墙报、宣传专栏对优秀的反思进行张贴交流)。⑦教师对每次反思的指导与讲评。⑧反思的内容: “单元反思”可以是对某课的反思,可以是对整个单元的反思,可以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可以是对某个历史事件、社会变革的反思,还可以结合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反思,更可以是对学习方法、活动探究的反思,在不断反思中“认识再认识”,修正认识上的误区,直至把握问题的精髓。
(3)研究方法:课题组制订计划,任课教师布置指导,实验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参加,课题成员跟踪,解决问题,班级内交流成果,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优秀反思展示,期末总结等。①课题组制订计划。每学期开始,课题组要召开实验筹备会议,依据确定的研究课题,集思广益,充分论证,确定本学期的工作思路和安排,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②任课教师布置指导:每教学完一单元历史课,任课教师要及时布置全班同学复习、思考、撰写反思材料,然后在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收齐,教师抽阅一部分,将出现的问题在班内讲评指导并向课题组书面汇报。③实验班级全体同学参加:不允许有不参加反思和写作的同学存在。④课题组成员跟踪靠上解决问题:针对学生反思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课题组成员要主动配合,任课教师研究改进方案,不断完善和提高。⑤班级内或课后交流:任课教师可将优秀反思打印分发给班内学生,相互研读交流。一学期内出2—3次反思展览、展示成果。⑥期末总结:期末课题组要对一学期的“单元反思”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下一学期打下基础。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对有趣的“教与学的矛盾现象”。许多教师认为:“必修二模块课本条目清楚,内容简单,学生自己都能看懂,没有什么讲头。”通常的课堂模式是:前半节梳理知识点,后半节时间留给学生背书和做练习。许多学生却感觉:人文地理学起来容易,用起来难――好比手中的一件件工具,对它们的零部件组成和作用了如指掌,可就是碰到问题不会用!
几年前,一次考试后与学生课下交流,几位学生的话让我深受启发:“自然地理的一个个知识点很清晰,看到题目后头脑中立刻能反映出考查的知识点,答案比较确定,得满分不算困难。人文地理学的时候感觉比自然地理容易很多,但题目不好做,尤其综合题――一看就会做,做好不容易,是考试中最易丢分的部分。”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易教易学的知识,学生却不会用?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
一、将必修一与必修二两个模块进行差异比较,寻找二者知识体系的不同,从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自然地理体现了理科特征。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动态模拟能力,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重视培养以上能力的同时,要达到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目标。因此,必须把原理和规律点拨到位,让学生理解透彻。
人文地理则体现了文科特征。它来自于生活,经提炼总结后成为系统的知识和理论。这也是学生感觉人文地理亲切易学的原因。但生活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不断变化的;人文事物之间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的连续性。培养学生“筛选提炼信息―整合信息寻找规律―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人文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师若以必修一的教学目标来衡量必修二的内容,必感觉浅显易懂、缺乏亮点。实际上,必修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更广阔的视野观察社会,以一双慧眼发现生活案例,用一颗慧心组织素材应用于课堂、回归于生活。只有教师首先做到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才有可能把人文地理讲出彩来。
二、在必修二模块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魅力
很多学生难以将人文地理的知识学以致用,根本在于对其只是肤浅的“知道、记住”,而不是在对真实案例剖析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成为人文地理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能够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小试牛刀”的快乐,是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成果的好方法。小到“材料分析”,大到“寒暑假课题研究”,都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学习人文地理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观察社会、认知生活的方法,提升了人文素养。相信这就是人文地理令师生乐此不疲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初中英语有效教学谈谈我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对于英语学科而言,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即主要强调让学生用英语做事情,它可以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获得语言运用能力。如,学七年级下期《I want to be an actor》时,在上完section A和section B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
任务:写我的职业理想。
目标:在掌握各职业特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学以致用,使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获得提高。
任务完成后,学生轮流到讲台上对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陈述。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采取合作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如,学七年级上期《Can you play the guitar》时,我们可为学生布置这样几项合作任务:四人为一组,上课之前搜集各个成员所喜欢的音乐类型、歌手、演奏家以及各种乐器,并对搜集的材料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以小组形式建立俱乐部,运用情态动词can谈论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喜好和意愿;进行招聘海报学习后,各小组为自己的俱乐部制作招聘广告。这样,我们利用合作式学习模式,既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师进行及时教学反思,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正所谓“教然后而知困”,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发现困惑,进而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从而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还能使英语课堂呈现出创造的光辉和魅力。
希望广大英语教师在“轻负优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争取创新总结出更多可以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对话教学;背诵;英语口语交际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87-02
小学英语教学可以说就是对话教学。《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小学生具有以听、说能力为主的初步交际能力。对话部分会背与会说有着本质的区别,小学教师如何处理好对话部分的背与说,关系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英语水平高低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应认识到以下几点:
1.对话要说而不是死记硬背
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能非常流利地把课文背下来,但很少听他们开口说英语。是什么导致他们不能用简短的英语进行对话和交流?"无论从语言的发展或学习语言的自然规律或用语言交际所采取的形式来看,说的能力的培养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中都显得特别重要。海姆斯的交际人种论认为说话是一项'需要技能的工作',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没有理由不把说的能力的培养置于首位。"
小学英语牛津教材每个单元都是一个微型小对话。包含了一些语法知识点。很多小学教师教学模式多采用讲授知识点和让学生背诵对话。有的老师对背诵要求很高,不准与原文有任何的偏差。但他们从来不要求学生在课堂或课外用英语交流。学生一旦离开课本,就成了"哑巴"。他们不能自如地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交流信息和表达思想感情。究其原因,他们老师仅限于应试教学,考什么学什么,不考不学。本来完整的对话被一些老师以知识点为主,拆分地七零八散,支离破碎,从而导致学生不知如何去说英语,相互之间不会用英语对话,对话背的再好分考得再高又有什么用呢?这与我们一直反对的哑巴英语又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能在真实生活交际中运用,才是我们教学英语的真正目的。因此,小学英语对话千万不要死记硬背,应"说"字当先,我们所要追求的是让学生会说,能说,敢说。
2.培养听的习惯,传授听力技巧
对于缺少英语语言环境的大多数中国小学生来说,听是他们获取英语知识和纯正优美的语音语调的唯一途径,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听力,才能听清、听懂别人说的英语,才能使学生有信心用英语进行交际,才能促进英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听力水平,教师需要有意识地传授一些听力技巧,如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并跟读,然后让学生合上书,教师就录音内容提问,以此检查听录音跟读的效果,教师出其不意地听录音提问题,学生会随时警惕老师的提问,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还能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3.积累说的素材、搭建交流平台
学生的口语水平是衡量英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说英语离不开语言材料的积累,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善于挖掘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口语资源,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捕捉和巧妙运用课外读本中的口语资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教师可为他们搭建多个交流的平台,设计各种活动,如英语演讲、口语擂台、小剧本和口语角等,一次次充满趣味的竞争,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表演,一幕幕轻松诙谐的剧情,不断地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激励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当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时,大脑皮层处于一种最佳状态,当进行语言活动或游戏时,感知更清晰,想象更活跃,思维更深刻,记忆更牢固。通过这些方法,就能使英语的学习形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变乏味为有趣,化被动为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快速提升小学生的口语能力。
4.学以致用才是目的
4.1机械背诵,会背不会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小学生学英语首先接触地是26个字母,学生会反复地读,反复地背,按顺序从A??Z背地滚瓜烂熟,老师认为学生掌握26个字母是万无一失的,也就不在过问了。但后来我却发现,如果挑出单个的字母让学生认,一部分学生却说不出来。学句子也发生类似的情况,学生把这个句子背地滚瓜烂熟,也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但他仅仅会说这一句话,并没有想到认识、理解这句话当中的某个单词,当他们再次遇到这个单词的时候,他们表现出地是不认识这个单词,句子由单词组成,当然也不认识新句子,对话由句子组成,当然他们不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情境下说出合体的语言。当然背的多了,也可能会说的多,但绝对不是我们所说地对话,而是一种较复杂的"人机交流"。"机"当然是指背的一方,当别人与他对话时,他仅仅能够快速地从他已记住的现成的句子中找出能应答对方的句子,然后再"说"出来,也就是机械地背出来,虽然不是答非所问,但也一定不会很贴切。机械背诵不可取,要知道人类的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奇百怪,随心所欲的,要记住多少句子才能应付自如呢?
4.2怕犯错型。"说"不要怕犯错。有些老师和学生认为"背"会百分之百的正确,而"说"有可能犯错,从而出现部分教师不让学生说,学生不敢说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