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软件工程师年中总结

软件工程师年中总结

时间:2022-07-16 23:4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软件工程师年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软件工程师年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IT行业;人力资源需求;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1-0107-03

1 概述

重庆IT行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巨大。 “十二五”未,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将达10000亿元,成为重庆第一支柱产业。万亿级的IT产业将带来80万的人才缺口,其中仅IT人才未来5年内缺口就将达到10万人。但是调查显示,虽然重庆IT行业人才需求巨大,重庆各大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高,原因是重庆地区高校IT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深入了解研究重庆IT人才市场需求并以之引导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紧迫的。该文对重庆地区IT行业人才需求做了深入调查,并对重庆地区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提出了具备一定引导性的建议。

2 IT行业的相关概念

IT行业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狭义的理解,IT行业就是各种从事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服务等行业。我们把这些从事IT行业的企业称之为IT企业,比如美国的微软、SUN公司、苹果公司,中国的联想、中兴、华为等IT企业。广义的理解,IT行业已经深入世界上的各行各业中,诸如银行、医院、超市等,它们都要依赖于信息及信息系统。计算机软硬件、因特网和其他各种来连接上述所有的东西的网络环境和从事相关设计,维护,支持和管理的人员共同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IT行业。

3 重庆地区IT行业相关企业招聘职位及相关要求

根据调查,以下几种人员是当前重庆地区IT行业需求最旺盛的几种:

3.1 软件工程师

软件工程师是从事软件开发相关工作的人员的统称。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软件设计人员、软件架构人员、软件工程管理人员、程序员等一系列岗位,工作内容都与软件开发生产相关。

在对惠普、富士康、仁宝等IT企业的网上的招聘信息以及重庆各大招聘会上来看,软件工程师在所有IT人才需求中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占所调查对象的31%左右。其中JAVA软件开发工程师、.NET软件开发工程师和PHP软件开发工程师为企业主要的招聘对象。随着重庆“硅谷”梦想的实现,相信重庆IT行业对软件基础开发方面的人才将会持续增长,处于所有行业的领先位置。

对软件工程师的基本要求如下:

1)熟练运用Delphi、Power、Builder、Ms 开发工具的一种或多种,熟悉Java、C#、PB、Delphi、VB任意语言编程,熟悉SQL Server、Oracle数据库及其开发,并具有两年以上开发工作经验(.net方向);2)理解J2EE系统架构,具有J2EE体系结构模块设计和代码开发经验,熟悉主流开源框架,能够熟练应用Spring、Hibernate、Struts、EBATES等(Java方向);3)具备良好的编程习惯和编写开发文档的能力等。

3.2 软件测试工程师

软件测试工程师(Software Testing Engineer)指理解产品的功能要求,并对其进行测试,检查软件有没有错误(Bug),决定软件是否具有稳定性(Robustness),写出相应的测试规范和测试用例的专门工作人员。简而言之,软件测试工程师在一家软件企业中担当的是“质量管理”角色,及时纠错及时更正,确保产品的正常运作。

随着近几年来IT行业的快速发展,软件测试越来越受到一个企业的关注。在很多IT企业当中,软件测试不只是纯粹的挑出软件开发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忽略的问题和缺陷,它的重要程度与软件开发工作相差并不会太少。实际上,软件测试过程与软件开发过程基本上是并行进行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常每两个软件开发人员都会配备一个测试人员。而在一些信息产业发达的国家,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的比例达到1:1甚至是以上[5]。从网上的信息来看,重庆现在的软件开发急需5000名软件高级人才,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软件人才缺口,重庆的软件开发人才缺口将有数万之众。按照每两个软件开发人员配备一个软件测试人员计算,重庆软件测试人员也会有几千上万的人才需求。随着重庆IT行业的不断成熟,对于软件测试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软件测试人才需求量将会出现上升趋势。

3.3 系统集成工程师

系统集成工程师又称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是指进行数据库的安装和维护、进行数据平台的安装、配置和使用,各种应用服务器的安装和配置的人员。

目前市场招聘系统集成工程师的要求如下:1)熟悉企业多层交换网络、各种路由协议、广域网等基础知识,熟悉网络安全及常见防黑技巧,有系统集成方案撰写能力;2)熟悉操作系统(Windows、Unix、Linux),熟悉Oracle等数据库的优化及常规维护;3)能够对计算机硬件故障方面进行检测,并维护的能力。

3.4 网络工程师

网络工程师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网络工程师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

招聘网络工程师的要求如下:1)2年以上网络管理工作经验,具有CCNA、CCNP、MCSE、CISP或CISSP等证书者优先;2)熟练掌握网络体系的基本结构,实际组网建设的设计和实施;3)深层理解网络操作系统以及各种网络应用技术和服务机制;4)熟练运用网络设备的软硬件配置及管理的各种命令和参数。

3.5 3G技术开发工程师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3G技术开发工程师就是从事3G相关行业的技术开发人员。

从调查资料显示,重庆在3G网络方面,面临着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3G无线软件开发、3G网络规划、Android软件开发以及Windows Phone更是招聘不到相关的人才。

3G工程师的要求如下:1) 必须拥有通信、电子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移动通信原理及微波通信技术;2) 能熟练使用C或C++语言编程,具有丰富的数字电路设计或硬件开发工作经验,或者具备CDMA、GSM或TD-SCDMA、WCDMA等手机软/硬件开发经验等。

3.6 Android开发工程师

Android工程师是指从事Android移动应用操作系统、游戏和各种Android平台功能的应用、开发和测试的技术人员。以手机开发为主要对象,包括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Android游戏程序员、Android网络游戏程序员、Android软件移植工程师、Android嵌入式设备软件开发工程师、Android游戏开发工程师、Android网络游戏开发工程师等。

目前Android市场正在如日中天的扩展,据市场研究公司IDC最近研究报告称,预计今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在全球市场上所占份额将会从去年的18.3%上升至26.5%,可以预测将来会有更多的用户选择Android系统的手机或是无线终端设备。

随着Android平台的扩张,引发了Android人才荒,2011年移动开发人才需求几十万,未来人才需求缺口将达百万。但符合条件的Android工程师屈指可数,在未来几年内,Android开发工程师将成为IT行业炙手可热的岗位之一。

4 对学校教育的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目前重庆的IT行业迫切需要一大批的IT专业人才。这对于IT人士和IT行业相关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是,市场需求与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素养之间差距不小,结果是一方面是企业求才若渴,一方面却是毕业生就业困难。该文根据调查分析,针对学校现有的IT相关专业教育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4.1 根据社会需求,定期更新专业课程体系

IT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着产业的发展的不断变化,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对人才的目标也应随之定期更新,学生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从当前学校的教育来看,大部分的高校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比较落后,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上文列举的目前市场紧缺的人才,除了较为传统的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外,其他近几年兴起的软件测试工程师、3G技术开发工程师、Android开发工程师等职位,大部分高校均未设置相关课程。高校计算机专业应该定期追踪社会新需求,并及时开设适应需求的课程甚至新专业。这一方面有利于满足社会需求,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和量上的提高。

4.2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用人成本考虑,绝大部分企业希望所招聘人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如果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上岗后对所在职位的适应时间就会相对而延长。高校课程设置应该大力加强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在注重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可以引入真实的IT项目,培养学生项目开发的能力;并提供学生自己动手开发项目的平台,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的开发。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 总结

重庆IT行业的人力资源框架越来越成熟,IT工作人员的薪资水平也处于各行业的领先位置,重庆现在及未来对IT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巨大,重庆地区高校应把握机会,适时改革IT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更好地促进重庆信息工业的良性发展,更好的促进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李利东.IT人才需求新增70万[N].重庆人民政府网,2010.1.27.

第2篇

对于软件开发来说,公司老板的想法是最重要的。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软件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软件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信行业的第三次重组,给我们通信服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我很荣幸在这个大好时机来到中国网通常州分公司,成为网通公司的一名宽带医生,我非常珍惜这份工作机会。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2010年已接近尾声。回首繁忙而又充实的2010年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过去的一年中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使得技术水平、沟通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当然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忆。

非常幸运能够来到__公司参加工作,上任软件工程师这一职位。回顾业务培训期的一个月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我们首先对宽带医生这项业务的前期推出做了很细致的准备,仔细讨论了在业务推出以后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参加了代维部门的实践学习,深入了解了网络的接入技术,以及在修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接着参加了为期两天的新员工入职培训班,认真听取了相关领导对公司的发展概况,组织结构,以及各部门职责的介绍,并认真学习了公司的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对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有了很清楚的认识。

后期在主管的带领下,我们陆续对周边保有用户进行了宽带医生免费体验活动,也让用户知道我们这项延伸服务的推出,树立我们__宽带的品牌形象。

在过去的工作当中,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那些远远不够,我也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业务还不够熟练,很多知识还有欠缺,处理事情不成熟。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克服不足,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1、学无止镜,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各种学科知识日新月异。

我将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向理论学习,向专业知识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并用于指导实践。

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业务知识,通过多看、多学、多练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项服务技能,克服年轻气躁,做到脚踏实地,提高工作主动性,不怕多做事,不怕做小事,在点滴实践中完善提高自己。

3、不断锻炼自己的胆识和毅力,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工作过程中慢慢克服急躁情绪,积极、热情、细致地的对待每一项工作,继续提高自身文化的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

4、在工作上积极配合省公司“关于配合全省宽带续费率提升活动开展“宽带医生”服务的建议“的活动;

加强对武进、新区、金坛宽带医生的业务宣传,增加这些区域的服务量;加大对他网用户的宣传,扩大宽带医生的服务群,争取将用户发展为本网用户;明确宽带医 生远程服务软件的一整套受理、安装、服务的流程,加强远程服务软件的推广,将远程服务和上门服务结合起来。

软件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二在这一年,我跳了两次槽,一次是自愿的,还有一次是被迫的。我目睹了一些公司从盛到衰的过程,也看到了一些脚踏实地的公司。

离开_1公司,是因为我觉得_1公司不是在做软件,所谓的印度模式,我想,绝对不是这么做的。理想不合,不想浪费时间,也只能背负跳槽的恶名,挂冠而去。去_2公司,是因为看到他是美国独资公司,做外包软件,能够接触美国的客户和技术,希望能够有所收获,何况,职位也不错。的确很想好好做,也跳累了,只想稳定发展,毕竟,是做父亲的人了。没有想到的是,竟然让我目睹了一场资产争夺的好戏。公司易主,流言满天,诽谤四起,官司大战,这种平常只有在电视和电影里看到的情节,我实实在在的亲身经历了,也算是人生的重要一课吧,至少,让我看到了人性最阴暗和恶毒的一面。自然,是做不下去了,只能又走。

也看到了一些踏踏实实做事情的公司。园区的瑞博软件就是一个。很少看到如此踏实做事的公司。若干年后,只要他能够存活,必定是一个成功的公司。虽然老板对我也很有诚意,只是,对于教育软件,我实在没有太大的兴趣,何况,如果想做教育,我何不选择安博呢?毕竟,安博给于我很多。回头想想,在其他公司,我都是在奉献,只有在安博,是学习了很多。

说起跳槽,其实,看看那些公司,有多少是在踏踏实实做事情的?老板本不懂软件,都是看着软件行业能赚钱,想来捞一票,结果把中国的软件行业做坏了,也害苦了中国的程序员。自己不好好做事,怎么怪别人跳槽?同工作经历的坎坷相比,,在个人能力方面,今年的进步是非常大的。今年上半年,我的进步集中在技术领域。我更加深入研究了设计模式、EJB体系和.Net平台,还有UML建模,终于有所突破,设计了一套自己的基于.Net平台的系统架构和开发工具,并且得到了应用的证实。在网上也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受到比较好的欢迎,还上了赛迪网的开发之星。

下半年,在软件工程方面收获是很多的。

看到网上对于印度模式从吹捧到批驳的吵闹,也看到_1公司学习印度的失败,加上自己从开始就对那些记者的怀疑,决定好好学习软件工程。我一向认为,任何东西,不能道听途说,只有自己好好深入研究,才能得其精髓。同时,软件工程绝对不能只看印度的,毕竟,美国才是软件业最发达的国度。

列举一些学习的参考资料:《RUP软件工程过程》、《MSF微软解决方案》、《_P极限编程》、《CMM实践应用——Infosys公司的软件项目执行过程》、《人月神话》、《软件需求》、《软件工程Java语言实现》。每本书,我都仔细研读了,颇有体会。

我开始就想,印度软件工程绝对不会象那些记者所说的那么简单,所谓的高中生编程说。所以,我必须实际看看印度的软件工程。《CMM实践应用——Infosys公司的软件项目执行过程》,是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Infosys公司的分管质量的副总裁写的,介绍他们的CMM4的软件工程,果然不同凡响。这是我了解印度软件工程的主要窗口。

首先,同原来的想法不同的,也可能同大多数人(尤其是受那些软件记者影响很深的“专业”和非专业人士)想法不同的是,软件工程实际上不仅仅只是管理,而是一门涉及很广的交叉学科。在软件工程中,大约一半的内容是专业性很强的,涉及到软件分析、设计甚至编码的技术。所谓的结构化、面向对象,都在软件工程的范畴内,同样是软件开发和组织的重要内容,也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至于软件开发的管理部分,只能算是软件工程中软件工程过程的部分,或者说项目管理部分。脱离管理来开发软件是绝对不可行的,同样,抛弃技术基础,空谈管理出效益,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诚如《软件工程Java语言实现》中所说:“软件工程范围极为广泛。软件工程的某些方面属于数学或计算机科学,其他方面可归入经济学、管理学或心理学中。”在这里,我强调了软件工程中的技术部分,并非轻视管理,只想在软件工程的概念上做一些拨乱反正,也希望多一些人来关心软件的核心技术,而不要空喊口号和概念。毕竟,中国的软件太缺乏核心技术了。

其次,对管理要求的严格不说(这个谁都知道),实际上,不管是美国的软件工程,还是印度的软件工程,都是比较灵活的。即便是印度这样的所谓“软件工厂”模式,对于软件工程过程管理极为严格,也有一个部分是专门讲述过程剪裁的。整个软件工程过程是非常庞大和繁复的,然而,由于项目具体情况不同,如项目的规模,参与人员的数量、素质等的不同,对于软件过程的每个部分,不是都必须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剪裁。这个部分对于我的启发是很大的。以前做什么ISO9000等,开始做了一个以为很好的规范,但是,到具体项目,总是对不起来,到处有问题,现在想想,便是少了这个变通的部分。不过,话说回来,这CMM也是老美想出来的,而不是印度。

第三,对于开发人员的选用,我发现,美国人是非常注重选用优秀的开发人员的。Martin Fowler曾经开玩笑的说,如果给他一批水平不高的开发项目,他会考虑全部解雇,重新招聘。《人月神话》中也说,如果200人开发一个项目,其中25个人最能干,那么会考虑解雇其余的175个人,让项目经理来编程(当然,后面还有一些抉择分析,这里断章取义了)。其结论的基础是基于以下研究结果:优秀的开发人员和差的开发人员,其效率之差可以达到数量级。另外,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只有人多了,才会有管理问题,当团队规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时,便不会有太大的管理问题。

对于软件来说,很难实现同传统产业一样的工厂化生产,这是由软件开发的本质决定的。软件的复杂性是软件的本质属性,在这个属性没有改变之前,软件便不会实现同传统产业一样的工厂化生产。至于印度的所谓“软件工厂”,实际上,只是完成了软件代码的编写工作,并不是实现了整个软件研发工作,而代码编写工作,恰恰是软件开发中最简单的一环。至于印度是否真的有很多高中生程序员,印度人的书上没有说,记者到说了不少,我也无从考证。所以,软件的开发,还是需要选用优秀的人的。除非,公司只想帮别人编写代码,而不希望有自己的产品和技术。

第四,软件开发中,最重要的还是团队合作和交流。这个是我目前最深切的感受。具体的,大家都知道,也用不着多说。

最后,对于软件开发来说,公司老板的想法是最重要的。如果老板说“No”,那便是水平再高,管理再好,也终归无用。年龄渐长,也做父亲了,却总是在漂泊,没有一个可以稳定发展的地方。希望目前的公司能够有这个机会。不想总是跳槽。

软件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三作为刚从学校出来的应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就落在智通,来到智通,深深地被这个企业的文化所感染,我很认同智通的企业文化,智通的企业精神“统一,专一,事业第一”体现出了这一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的特点。在这三个月的学习与亲身感受之下,我更加坚定地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并争取优秀的智通人,我对自己有信心,对智通更有信心。

作为一名在技术岗位的职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在不断的工作学习与研究中成长,要有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很强的执行力,能真正为企业做实事。在智通上班的三个月里,我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项目:

一、刚来的两个星期,由于目前网站工作的需要,师傅指导一边熟悉工作职位环境一边学习asp,用了两个星期系统地学习了这门从未接触过的asp语言,为接下来一个月的工作打了坚实的基础。

二、接下来的时间,主要配合网站先前asp的后台管理系统进行某些功能优化与系统维护工作。先后完成了销售管理模块的最新注册企业查询、职业推荐给求职者、把求职者推荐给企业、会员职位刷新、职位刷新统计等几个模块的功能修改与优化,解决了业务员带权限控制的查询、推荐时间的控制与查询速度优化、企业职位刷新时的权限控制与企业职位时效性的控制以及完成对各销售组成员的职位数统计,职位刷新数统计的功能设计。在完成这些各种功能需求的时候,对后台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因此对销售管理模块非常熟悉,给目前网站新版开发的后台设计提了不少建设性的想法。之后还完成了logo管理模块中的投票项目添加优化与投票结果统计查询修正、logo、banner的管理与文本文件的生成。还完成了客服管理模块中后台开通资料查询的改进,企业管理、个人管理模块查询功能的改进。期间还完成了部分功能错误的修正,如校园招聘管理图片不能上传、文章类别不能修改、文章不能删除等。

三、目前新版是用jsp开发的,在这三个月里,我进一步对java,jsp的深入学习,了解了mvc模式开发,在这阶段的学习期间,我以一个小商务系统的开发作为学习任务。还对当前流行的jive代码与开发思想进行了初步的学习研究。

四、作为一名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者,当然不能忽视对数据库知识的学习,在这段时间我也进一步对sql语句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对sql语句的查询进行了分析,比较重视数据库性能分析与调整这方面的知识学习。通过这阶段的学习,把这些知识与方法运用到了对后台管理系统会员查询的速度优化功能上,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实践运用。

五、网站新版开发方面,主要还为新版做了几个数据库对照表。

六、还参加了网站新版的第二轮测试工作,主要以后台管理系统为主做测试,还参与了前台个人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流程测试,测出了不少关键性的bug。

七、入职以来,还担任了网站部群发邮件的工作。三个月内完成了好几批邮件群发的工作,每天定时定量地给在无忧无虑网站上注册的企业或会员群发几十万封邮件。还配合客服部群发了两批特殊活动的邮件,配合网站营销活动群发了两批群件,每天坚持固定给注册会员群发。

在网站技术部工作的三个月里,自己感受非常多。首先,作为刚从学校出来的毕业生,在实际开发中的经验尚不够成熟,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提升自己。其次,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开发技能,使自己的技能满足今后的需求,主动获取并学习当今最新技术信息,平衡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然后,要加强与同事们的沟通,融入团队,互相学习、相互提高,在团队中不断完善自己。

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一定能成为智通的优秀员工,一定会在优秀成绩之上提升自己。同时我希望公司能根据情况给我培训深造的机会,也希望部门内能有经常性的专业技术学习。

第3篇

Switzerland

Discovering the

Expanding Universe

2009, 226pp.

Hardcover

ISBN: 9780521514842

H.努斯鲍默等著

20世纪上半叶,膨胀宇宙的发现是天文学中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成就。20世纪开始,天文学界一直存在着紧张甚至激烈的争论。银河是否就代表了整个宇宙?或者我们的宇宙是由数量巨大甚至无限个孤立宇宙组成的,而其中的每一个都类似于人类自己的银河?在1925年以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倾向于孤立的宇宙。这个概念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55年提出的。现代天文学起源于1917年,当时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对广义相对论的宇宙学思考》。在他的理论中,空间与时间形成了统一体,它们不再是绝对和独立的概念。时空结构是和宇宙的物质和能量内在相关的,时空是由引力构筑的。随后比利时天文学家、宇宙学家勒梅特于1927年发现了膨胀的宇宙,并且提出了创世大爆炸起源的建议。紧接着是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1929年所做的贡献。在随后的几年中,哈勃与美国天文学家赫马森一起为现代宇宙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观测。最后在1931年爱因斯坦转向了膨胀宇宙的观念。本书挖掘了这一段天文学史。作者还追溯了现代宇宙学某些概念的演化,从中世纪末期到1925年最终接受了银河系的概念。

本书共有18章。1.绪论;2.中世纪末的宇宙学概念;3.作为新天文现象的星云;4.关于天空的构造;5.孤立宇宙成为天文学现实星纱宇宙;6.爱因斯坦与德西特的早期宇宙学;7.弗里德曼动态宇宙;8.红移:怎样调和斯来弗与德西特的观点;9.勒梅特发现膨胀宇宙;10.哈勃1929年的贡献;11.膨胀宇宙观念的突破;12.哈勃对德西特的愤怒;13.B.Robertson与Tolnlan加入博弈;14.爱因斯坦―德西特宇宙;15.太阳和地球是否比宇宙要古老?16.试图发现非主流思路;17.大爆炸的萌芽;18.总结与结束语。最后是6个数学附录。附录1至5分别涉及了第6、7、9、13、14章中的内容。附录6:基本宇宙关系的现代表示。

作者以非技术性语言撰写本书,外加数学附录。它适合于科学家、学生以及那些对天文学和宇宙学感兴趣的人阅读。

胡光华,高级软件工程师

(原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

第4篇

――惠尔康集团信息部经理 吴涵生

客户简介

厦门惠尔康食品有限公司隶属于厦门惠尔康集团,成立于1992年12月,先后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厦门市高新技术企业,全国质量管理达标企业,中国农业化经营20大龙头企业;惠尔康产品被授予“绿色食品”称号,并获得2003年中国名牌产品的认定;“惠尔康”商标也于2004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连续五年名列全国饮料企业前20强。

挑战

厦门惠尔康食品有限公司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旧有的系统无法满足惠尔康业务支撑的要求,制约了惠尔康未来的发展,惠尔康高层意识到,企业管理一定要规范,一定要与国际化接轨,从而可以通过复制规范的管理模式满足企业的高速扩张。惠尔康高层经过认真分析总结,认为必须解决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信息孤岛 惠尔康当时的运营是通过几个独立的系统支撑的,不能实现了真正的信息共享,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不能有效的进行信息沟通。希望能搭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整合各个业务流程,为各层管理部门提供统一的信息。

财务、库存、制造之间财、物账目不符 由于财务采用国内某财务软件系统,库存采用自己信息部门软件工程师开发的系统,制造是采用手工记录,因此三者作到完全统一很困难。

配方的管理 快速消费品里面的配方变化比较复杂,同一种产品有的就有几十个不同的配方版本,例如同一种口味的茶,有时候根据季节或者原料供应等客观条件变化,会采用不同的原料。快速消费品里面的配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产品的配方不能由一般的生产人员、库存管理人员甚至是信息部软件开发人员了解,配方的泄露甚至可以导致一个企业的被竞争对手在商场中被残酷的击败。

要求对企业的业务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 例如调配液的成本核算,大型综合超市和分公司之间的借货,列管资产的管理等。

解决方案

2005年年初,惠尔康就开始接触一些家国内外知名的管理软件供应商,经过反复筛选, 2005年10月份,海辉公司(原科森)脱颖而出,Oracle ERP中小企业版被他们选定为新的管理信息系统。2005年11月份, 惠尔康ERP项目组正式成立,项目由双方高层任项目总监,海辉公司派出了项目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和实施顾问,惠尔康也派出了强执行力的项目经理和各个部门骨干作为关键用户。

Oracle应用系统涵盖了生产、销售和财务,实现了三者的全面共享,消除了以前信息孤岛的现象,大大减少了重复劳动和差错率。例如,在采购业务流程中,以采购单为主线,由此产生后续的仓库入库、发票、客户的应付账款等一系列数据。采购员在系统中做好采购订单,当采购物料到货后,库存管理人员首先在系统中查看到采购订单,再根据订单进行采购接收,改变了以往来什么收什么的被动情况;而技术部门通过质量模块,把原材料的质量检验结果共享到采购、库存、财务等部门;财务人员通过应付发票与采购订单匹配,监控供应商订单执行情况及考核供应商货物质量,同时通过库存与应付模块连接,货到而未付款的项目在应付账款目录上一下就反映出来了。数据的全面共享,减少了大量的重复工作,提高了各部门间的协作效率;还为领导提供了实时的业务信息以及准确的统计分析数据。

Oracle应用系统的配方模块采用了版本管理,这样就能满足产品的多版本管理;把小料物料描述采用代码来表示,这样不仅一般的生产人员、库存管理人员,生产人员不知道具体配方;应用层启用了配方的安全性,可以授权配方只允许指定人员进行查询,如果没有进行授权,即使是信息部技术人员从后台的配方表里也查不出来配方来,惠尔康公司的信息部经理说,Oracle OPM的配方的安全性是他见过所有的管理系统软件做得最好的!

应用效益

2006年4月,惠尔康成功实施 Oracle应用系统项目之后,规范了业务流程,实现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使管理更加精细化,主要指标表现如下:

第一月结账库存准确率就达到了100%。

月结由以前的10-12天缩减到4天完成。

为什么选择Oracle

惠尔康的管理层认为,Oracle公司作为IT业界最成功的软件厂商之一,通过提供先进的技术、全面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目前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提供者,其ERP系统以下特点:

极大的伸缩性 Oracle电子商务系统采用100% Internet体系结构,具有极大的伸缩性,与Oracle数据库、应用服务器一起,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型集团公司建立集团数据中心,全面集中各分支机构的系统。

全面集成 通过完全集中式的管理和部署,提高了数据的增值能力和系统的可用性,同时,将极大地降低企业整体IT 拥有成本。

第5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770-03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各学科之中,计算机专业已连续几年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而2012年“就业报告”中计算机类部分专业已被列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业已异常严峻。虽然2009-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在逐年上升,但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高职高专专业中,计算机专业是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不过,高职高专毕业生中2010届较2009届薪资增长较快的职业前两位是计算机程序员(月增幅33%)和互联网开发师。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师、互联网开发师、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也是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薪资较高的职业之一。[1]这些数据一方面反映出近十年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专业人数增量较大,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要求。一边是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另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应当看到,高职院校计算机人才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该文结合计算机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从如何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角度出发,对此进行一些探讨,并就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1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特性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在微观层面界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考虑人才的高等层次、职业能力、技术类型、就业的基层性和一线性等。[2]

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基本素养,体现在职业技能、继续学习能力、理解交流能力、意志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时,要考虑其以下特性:

1.1 社会的适应性

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在各学科中最快,特别是硬件的更新和软件的应用领域。IT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具有一定的开发经验、进入企业马上或是稍加指导就能独立工作。普通中小型非IT企业不会因为某个小系统或技术升级而引进新的人才。因此,要求所选用的人才一专多能。这要求针对性地培养高职生在计算机应用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适应工作的专业技能,能达到初次就业。

1.2 行业的服务性

在大部分企业中,无论是软件开发还是系统应用,都要求从业者除了要考虑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因素外,更多地需要考虑社会、文化、环境、管理和经济等因素。了解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贯彻面向最终用户的原则,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户操作简单直观,易于学习掌握。这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有效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写程序这项工作可以由技术蓝领担任。

1.3 行为的自律性

IT职业者掌握着公司大量的技术资料和信息,有机会接触客户的内部信息甚至个人隐私等,如果职业道德素质差,将对公司及客户造成危害。为此,IT员工应遵守职业道德,运用各种自主、自律手段,实现自我管理,为公司及客户保密。这要求毕业生对公司忠诚、对工作敬业。

1.4团队的协作性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信息快速膨胀,IT技术飞速发展,个人作坊式的操作已无法满足现代软硬件的推陈出新。一个信息系统的开发须由各层面分工不同的人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最终形成集体的结晶。这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培训,以及从业的实践锻炼,一个人的职业基本素养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和保证。[3]

2 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据调查,毕业三年的高职学生普遍认为母校对事业和生活帮助最大的前3位活动是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人生观的建立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69%的毕业生认为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4]可见,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已经成为毕业生对教学最主要的需求。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水平远低于岗位工作要求的水平。在沟通能力、积极学习能力、科学分析能力、说服他人能力等方面都未达到岗位要求的满意度。具体表现为:

1) 知识面狭窄,责任心较差,不能吃苦耐劳,职业素养“内在性”欠佳。

高职学生由于职业基本素养“内在性”欠佳,导致在就业市场、工作岗位中在同等条件下缺乏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内在性”的提高。毕业生责任感不强,缺乏团队精神和配合意识,有效的沟通协调能力不够,缺乏应有的诚信,参加工作随意毁约现象普遍存在(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达44%),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持排斥态度。

2) 专业理论不扎实,实践技能相对欠缺,经验不足,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

虽然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实习实训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但对计算机专业来说,或因经费、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无法提供满足教学所需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造成学生所掌握的实践技能与培养目标存有差距,在就业时体现不出实际动手能力的优势。而部分学生存在混文凭的想法,既不加强理论课的学习,也不认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造成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都弱。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实力,或是初次就业后很快遭淘汰。[5]

3 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质量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数据表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四年与非“211”本科生差距缩小,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半年后的就业率和月薪增长上强于本科生的表现。[6]这主要在于高职高专重在技能方面的培养,且多为紧缺型人才。可见,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依然有很多就业机会,只是从事相应职业的门槛变高。这就要求毕业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地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最好能一专多能,有实际操作项目的经验。要满足这些要求,除了学生自身努力外,还需要高职院校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3.1 立足市场,细化计算机专业及方向

高职院校应整体规划专业发展,在设置专业时紧密联系企业和职业界(尤其是生源萎缩的计算机专业),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明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针对一定职业范围及就业岗位需要,及时进行专业调整与开发。以本岗位所具备的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以满足社会和产业界对培养对象的基本要求。[7]如中华英才网、智联等招聘网站,网络工程师等相关职位常年处于招聘热门职位;一些IT公司在诸如底层图像素材制作、电子地图制作等方面,也需要操作技能相对较强的高职毕业生。我院现在有针对性地开设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个专业,并将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较高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细分为动漫方向和虚拟现实方向,将计算机信息管理细化为软件开发方向。毕业生可分别从事动画、广告、网络媒体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合成等;游戏美术动画设计、影视制作、虚拟现实制作等;软件开发与设计;网页设计及创意、网站开发及维护等工作。当然,专业细化固然加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专“精”于一个方向,但不可忽略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

3.2 立足职业素养培养,建立“三级三线”课程体系

结合目前计算机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高职计算机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打破以往的学科壁垒,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以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以“三级三线”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即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素养渗透三级课程教育体系,在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企业实践三线,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如继续学习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必修的方法论课、工具课来进行。方法论课程有政治理论等,工具课有外语、计算机应用、数学等基础课程。表达交流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写作、演讲等人文选修课和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加以进行。开设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心理咨询等活动,增强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8]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园隐性课程,也可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经常性的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可行的、需团队共同完成的任务,要求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紧跟社会需求开设专业技能课,培养学生的第一职业能力,因为这代表的是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质量和初入职场的忠诚度。选用课程时要有针对性和先进性,突出主干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按“双证”的标准组织教学,建立实用、适用、高效的课程体系。[9]例如我院在计算机专业动漫方向开设Photoshop、Maya、影视后期等课程;虚拟现实方向开设动画运动规律、数字合成与特效技术、三维基础、虚拟现实技术等课程;软件开发方向开设SQL数据库、JAVA等课程。在课程实践环节设置仿真、模拟实验,让学生有工程环境的体验。有些实践课程尤其需要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的,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学制要根据专业特点加以设置,不单是“2+1”(在校学习两年,企业顶岗实习一年),可以是“1.5+0.5+0.5+0.5”(在校学习一年半,然后在企业和学校间交替进行顶岗和学习半年)的形式。当然,实践环节的形式可以在顶岗实习形式的基础上加以扩充。

3.3 更新观念,提升专业素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师资队伍已不能满足高职教育教学所需,大部分教师和企业联系较少,新知识、新工艺掌握不够,多数教师实践动手能力达不到发展要求,体现在实践实训教学、案例教学上驾驭能力不理想。计算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知识水平也要不断地更新提高,不断加强教学反思。高职院校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双师型 ”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教师的定期培训和进修,使教师能够紧跟知识更新和社会需求的步伐。高职院校要积极关注IT行业发展和市场实际,选派教师到知名院校和企业中学习、实践,深入到产品开发和研究第一线,学习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档次。

第二,出台政策,鼓励社会上IT行业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

第三,在区域相关企业中选择一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支稳定的客座教师队伍,以解决某方面师资紧缺的需要。

以上做法,可以降低办学成本,促进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的结合,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了解最新技术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益处。

3.4加大实验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区域公共实训基地

强化专业技能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但由于经费不足,以及缺乏与行业、企业经常性合作、沟通的机制,使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场所、设备短缺。

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各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特色,建设了若干个由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区域共享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这些基地既能承担学生生产实习的任务,又面向社会、企业开放,校企共同参与、资源共享,部分解决了高职院校实训条件差、实训工位不足的问题。[10]如我院与宁夏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建共管,学院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通过引企入校、吸引相关企业进行投资等方式,与学院方面共建实验、实训室,在满足实践教学的同时,学生也能亲历工作场景,这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非常有利。

3.5创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11]

在目前已达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高职院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主动寻求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之又少。已达成合作意向的校企之间,合作事项也多为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缺乏实质性的深入合作。

高职院校可从政策层面、经济层面、运行层面努力开拓新的机制,实现校企“双赢”。如我院与上海大数集团公司、南京汉恩游戏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等企业联系紧密,就形成了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一是由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二是采用校企共同开发、模块化教学、基地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三是进行订单式培养,根据院校与企业签订的用人协议,培养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这样培养的学生将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4 结束语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它与院校和教师的教育观密不可分。计算机专业领域日新月异,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学习,才能使教育教学紧跟社会需求。以上所做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仅仅是开始,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来改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使高职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麦克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闫志谦等.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措施的研究[J].大家,2011(16).

[3] 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4] 麦克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 钟贞魁.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

[6] 麦克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7] 叶署平.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6).

[8] 谭镜星.论高职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9] 魏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9(11).

第6篇

【摘 要 题】环球视野

【关 键 词】印度/软件产业/成功经验/中国

【正 文】

印度软件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印度现在是世界上五大软件供应国之一,其软件产业约占世界软件开发市场的20%,并且是世界上软件业增长最快的国家,印度软件业近15年来一直以年均50%的速度强劲增长。1990年,印度的软件出口仅有5000万美元,而2004年的出口已达135亿美元。如果未来印度软件产业的年增长率继续保持50%的增长率,2008年印度软件出口将达到500亿美元,占印度全部出口的35%。 印度软件现已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软件出口第二大国。 据世界银行对软件出口国家能力的评估报告,印度软件出口的规模、质量和成本等综合指数名列世界第一。学习借鉴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加快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无疑意义重大。

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1.政府大力扶持软件产业的发展

第一,国家设立了专门研究开发机构,并在全国设立信息中心。允许国营和私营部门建立自己独立的信息与软件产业的开发机构,并享有同样的优惠政策。

第二,政府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一是主要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印度产业开发银行等,设立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为软件企业提供信贷扶持。二是政府大力推动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公开上市集资。三是大力吸引外资参与软件产业,引导外资对软件业的投入。由于政府执行了一系列积极引进外资和鼓励国内软件企业发展的政策,使投资主体不断增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第三,大力建造和发展软件园区。为了提高印度信息产业和软件开发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政府大力建造和发展软件园区,形成了班加罗尔、孟买、马德拉斯和海德拉巴等几大软件产业基地。其中,班加罗尔是印度最大的软件园,有“印度硅谷”之称。为鼓励软件企业入驻软件园,政府投资兴建了国际一流的工作和生活设施,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印度全国已建立了21个软件园区,注册公司超过7500家。

第四,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印度政府不断完善软件产业的政策法规,出台了《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发展和软件培训政策》等政策法规,从立法上保证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1994年修改了版权法,并严格执行,加大打击盗版力度,降低了软件盗版率,其软件正版化程度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这提高了外国企业在印度投资设立软件公司和向印度外包软件业务的积极性,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印度国内软件企业的利益。

2.形成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

印度软件产业在技术上的优势尤其体现在其强大的管理能力和规模质量保证体系上。印度始终坚持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质量标准进行高起点的软件开发。目前,印度已有300多家软件公司获得了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是世界上软件公司获得此标准认证最多的国家。CMM是国际公认的,旨在考评软件企业水平的标准, 印度已有上百家计算机公司获得CMM5级认证,位于世界前列。印度软件产业对生产流程进行严格管理并实行售后连续服务,这保证了软件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严格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印度软件公司率先建立了“软件工厂”,不仅软件品质可靠,而且工期和成本均可控,树立了印度软件高质量、低成本、按时间、守协议的形象,取得了国际客户信任。目前,印度软件企业以其广泛性及成熟的设计技术和实施能力而著称于世,在管理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银行、保险及财务应用,转移方法与技术,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方面有着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据美国的一家调查公司预测,到2007年,世界市场50%以上的软件订货都将被印度拿走。

3.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印度软件业的巨大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其拥有大量技术精湛的软件人才。印度能按照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人才,形成多层次的人才结构。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培养人才。全印现有380所大学和工程学院开设计算机专业, 每年可培养17万名本科生和5万名研究生。印度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也很高, 特别是印度著名的6所理工大学,他们的教学质量可与世界名牌大学媲美。其次, 大力鼓励民间办学,目前印度全国有私立理工学院1195所,每年取得证书的软件人才有数万人。再次,软件企业自身还建立培训机构,重点培训计算机应用专家,系统分析语言、开发管理人员、软件企业经销人员,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第四,大力鼓励著名信息技术公司办学。如以开发教育软件为主的全国信息技术学院在印度和其他50多个国家设立了3000多个培训中心。

印度这种产业化的信息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这种培训体系也培养了大量的“软件蓝领”,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

印度不仅注意培养人才,还十分注意留住和吸引人才,许多大公司大幅度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待遇,并采用给员工配股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减少人才外流。同时,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吸引流出国外的软件人才回国创业。印度许多软件企业家和IT高级技术人才多是留学欧美或在跨国公司工作后回国创业。他们掌握着软件设计的先进经验,并和欧美国家的软件公司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印度软件从业人员约110万,此外,在海外工作的印度软件工程师达10万人, 使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人才国,为印度软件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4.注重培育大型软件企业

印度认识到软件产业讲究规模经济,因此,印度大力发展旗舰级的大型软件企业,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拥有1.5万名雇员,分布在全球50多个国家。 印度几大软件公司规模不断扩张,均实现了承接国际大公司大额合同的能力和软件外包的规模经济。印度骨干龙头软件企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预计2004年度销售收入,TCS 公司为15亿美元,Infosys公司为13亿美元,Satyam公司也有约8亿美元。这些公司已经成为微软、思科、朗讯、IBM等跨国公司的软件和服务供应商, 其业务也由初期的软件模块开发、编程、测试发展到完整的应用软件包开发,由单纯的软件开发外包发展到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现在这三家公司已在美国和印度国内上市,总市值超过270亿美元。

5.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和提倡合作

目前印度有几个软件行业协会组织,如全国软件与服务企业协会、信息技术制造业协会、电子及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协会等组织。其中电子及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协会是政府性质的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为政府提建议,为公司提供信息,组织企业到海外参展和介绍国外合作企业;全国软件和服务企业协会则是一家公司方式运作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民间机构,是印度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软件行业协会,在促进印度软件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中介机构及协会的推动,印度软件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很注意团结合作,不仅经验共享,共同树立印度软件外包品牌,而且相互维持市场秩序,不搞恶性竞争,这对印度软件外包的飞速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6.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

印度软件产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印度根据国情特点,制定了以外包为切入点发展软件产业的战略,积极承接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业务,同时,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国内的信息与软件公司同国外软件公司合资、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并在各方面予以支持,迅速壮大了本国的软件产业,形成了从设计、开发到服务、咨询、管理的软件产业链,再向提供全面软件服务的阶段发展,成为国际软件市场上的新兴力量。此外,印度软件企业在国际合作中十分注重诚信,包括严格履行合同,替客户保守商业机密等。美国有许多公司把软件开发业务外包给印度公司,并对印度公司的诚信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已取得重大进展

我国软件产业与印度软件产业几乎同时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和产品市场迅速扩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软件产业的销售总额从1999年的441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1600亿元,年均增长40 %以上; 软件进口从1999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20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7倍;软件产业总额在世界软件产业总额中的比重也由1999年的1%增长到2003年的2.5%。截至2004年3月底,全国累计认定软件企业9201家,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约62万。与此同时, 软件结构得到快速调整,软件产业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2.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与印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良性发展能力方面,差距更大。目前中国软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综观中国的软件企业,长期以来的运作经营模式大多数都以OEM别人的产品或者干脆拿来重新贴牌作为出路, 很少有企业投入进行自主研发。因此,核心技术的研发水平较低。国外软件产品占据2/3的国内市场,其中在系统软件方面几乎没有我国自主版权软件的立足之地,国产支撑软件为数不多。缺乏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导致我国在软件产业领域受制于人,大量利润流入外国企业,影响我国在软件产业的再发展能力,威胁着我国的信息安全。

第二,软件企业标准化程度不高,园区质量不完善。我国软件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不高,成为阻碍中国软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瓶颈。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过程中,中国软件企业必须通过世界公认标准作出认证后,其产品质量水平才能得到国际市场的承认。但目前我国软件企业只有少数通过了CMM5级认证,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水平与国际大企业相比差距仍较大。我国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地建立了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以及软件出口基地,但是园区环境质量和配套能力与国外同类园区相比仍很不完善。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可能拉大我国软件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对软件产业的发展构成很大的挑战。

第三,国内软件人才缺口较大。据最新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加。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培养软件人才的体系。据统计,中国当前软件从业人员3/4以上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与软件相关专业,来自职业技术学校及各社会培训机构的软件从业人员尚不足总数的1/4。同时,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校中的软件教材一两年才能得以更新,而软件不到9 个月就更新一次,教材滞后导致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有相当大的差距,导致我国高校培养的计算机毕业生缺乏软件开发所要求的实际经验和技能。人才已成为困扰我国许多软件企业的首要问题。

第四,软件企业规模小。我国软件企业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带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我国软件产业缺乏相当规模的大型企业,印度排前3 位的软件企业出口额相加已经超过2003年中国软件总出口额。印度有8 家软件企业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还没有一家软件企业的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同时,我国甚至还没有一家具有国际品牌的软件跨国公司。我国软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最大的软件企业也只有5000人左右,大量中小企业在人力、资金、资源、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等方面处于劣势,很难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单独或牵头接下一个完整的国外订单。

第五,融资渠道不畅、法治环境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当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来,国家投入了一些政策性资金用于支持软件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政策性资金直接扶持软件企业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由于目前银行贷款的基本条件是贷款担保抵押,这一因素使许多软件企业因缺乏足够的资本金或担保很难申请到贷款。目前,软件企业主要资金来源仍是企业自有利润的积累,这种自我滚动式的发展使企业坐失了很多良好的发展时机。此外,我国法治环境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盗版现象严重影响了中游软件公司的生存和成长。

加速我国软件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中国和印度同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较多相似之处,其中信息产业发展更是如此。中印软件企业相比较,中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借鉴印度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我国软件企业的发展也要针对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制定软件产业的发展政策

作为战略性、先导性的新型产业,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加以推动和引导,通过政策的实施,重点解决软件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促进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融资政策。国家的各种政策性扶持基金应重点用在有利于软件企业的融资行为的发展之上,如将一部分基金用于软件企业贷款的担保,扩大中上游软件企业的资金使用量,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软件产业化,提高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方面可参考印度做法,实施软件企业零税赋,对完全用于生产出口软件的设备实行零关税。应考虑软件从业人员的特点,对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给予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他们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给予倾斜。三是收入分配政策。要允许以软件技术专利权作价入股,参与分配,并可将其中部分股份给予有突出贡献者,对部分有条件的软件企业,可进行股权激励。四是法律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条款,完善对软件盗版的判定标准,并加大对软件盗版处罚力度,加强对软件盗版的预防和打击。

2.规范软件企业管理

我国软件企业要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的管理规则。管理规则的建立需要有国际化管理理念和国际通用的管理方法,需要引进国际标准企业方法和手段来规范管理。当前,我国软件企业迫切需要按照ISO9000体系和CMM体系实施生产经营管理,并取得相应的资质,使我国的软件企业和国外企业有共同的质量管理标准,提高我国软件企业工业化生产能力和国际水平,尽快使我国软件产业由“手工业”阶段进入“大工业化”阶段。

3.积极培养人才和吸引人才,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我国的软件人才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和结构上都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为此,要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和软件人才的特点,建立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制。除正规的全日制高等院校应加强软件人才的培养外,还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社会力量组织软件专业人才的培训,使软件从业人员不断参加教育培训更新知识。要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用好和留住现有的人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要推动企业跟踪和掌握软件技术最新发展方向,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努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企业要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不断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增强创新和发展的实力。

4.重点扶持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企业,努力打造大型软件企业

我国软件业要想在世界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展开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整合优势的建立和应用,注重培育大型骨干龙头软件企业,尽快实现软件产业的规模经济。要给予大型企业集团多方面的帮助,培养一批产品附加值高、市场份额大、核心竞争力强、有研究开发能力的优势企业,通过它们带动整个软件产业链的发展;要加快建立软件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软件的产权交易体系,鼓励有实力的骨干软件企业通过产权交易等方式,积极并购或控股中小软件企业,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打造软件企业的“航空母舰”和“驱逐舰”。

5.软件企业要走国际化的道路

要大力推动软件产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外包加工、软件服务,与国际先进软件企业的合资、合作,吸引国际软件跨国企业来华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学习国外先进研发机制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软件产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支持有比较优势的软件企业对外投资,以日本、美国、欧洲等大市场为重点,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和服务机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要充分发挥我国驻外科技、商务机构的作用,加强面向软件企业的国际市场信息服务,以此全面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6.促进软件企业加强管理和体制创新

要深化体制改革,整合软件产业资源,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规律的企业成长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规范软件行业竞争秩序,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加大对软件企业行业组织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官办和民办软件行业组织在行业自律、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产业联合、促进国际合作和推动政策完善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强企业管理,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对一些已经形成规模的大企业集团,要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要在集团内部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理顺企业集团总部与分支机构的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形成条块管理、集团化经营的运作体系。

【参考文献】

[1] 魏建国.加强合作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国际贸易,2005(7)

[2] 孟薇,钱省三.印度软件产业研究,科研管理,2005(1)

[3] 申海燕.印度软件蓝领的培养模式及启示.经济前沿,2004(4)

第7篇

[关键词]管理学;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发展路径

一、相关研究述评及引言国内外学者对于管理学发展的研究,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用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进行传统的阶段划分,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管理学发展,如郭咸纲的《西方管理思想史》(1999年);二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展示管理学的发展演变路径,如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变》(1979年);三是以某种或某方面管理思想发展进程为主线,如魏文斌的《第三种管理维度:组织文化管理通论》(2006年),挖掘管理学由经济人、社会人向复杂人转变的管理学演进路径。

第一种研究方法最为常见,这种对管理学进行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阶段划分得到了管理学界的一致认可,绝大多数管理学教材都是按这种方式来讲述的;第二种研究方法最为复杂,有点类似于历史学,甚至可以是世界历史的编年史,从古希腊人的管理思想、古代中国的管理思想、文艺复兴时的管理思想讲到现代管理思想丛林,有利于学者对管理思想从古至今的发展进行细致的研究;第三种研究方法最有创建性,可以只研究某种或某方面管理思想的发展,挖掘其内涵和意义以及对整个管理学的影响,往往能够另辟蹊径。本文依从第三种研究方法,尝试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又译作“理性论”和“经验论”)的哲学角度来思考管理学的发展路径。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大部分研究针对从科学管理开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管理学发展,本文的研究范围也是如此。

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哲学角度来思考管理学的发展路径,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从该哲学角度来思考管理学发展之所以成为可能,在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形成的最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虽然不少学者认为当代西方哲学主要存在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立,也可以据此来研究管理学的发展。例如我国学者罗珉所说:“管理学从一诞生开始,就有两个理论范式主导着它的发展,或者说管理学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两个侧翼,这就是管理学的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1]。但是,这两种范式并不是各自孤立、特立独行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江天骥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一文中指出:“关于现代西方哲学中所谓‘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相对立或平分秋色的理解是不恰当的。……仅就有较大影响的学派来说,情况是相当复杂的。”[2]而不论现代西方哲学如何发展,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争是一个公认的划时代的理论标志,并直接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最为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国学者李醒民更进一步论证说:“整个科学的历史是在理性论和经验论的张力关系中展开的”[3]。因此直到今天,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仍然有可资借鉴的宝贵价值,可以从中探索管理学发展的路径。

二是从该哲学角度来思考管理学发展之所以成为必要,是因为管理理论丛林的存在。孔茨在1961年和1980年两次分析了管理理论的丛林现象。他认为如果管理丛林继续存在,将会使管理工作者和学习管理理论的初学者如同进入热带丛林中一样,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出路[4]。随着丹尼尔·雷恩、劳德·小乔治、哈罗德·波拉德等继续对管理理论丛林进行分类[5],问题似乎越来越复杂了,丛林越来越茂盛。但不论管理丛林如何产生,也不论研究管理的角度和方法如何不同,我们还是要依靠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研究管理。因此,考察不同管理学派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关系,就为对不同的管理学派进行梳理提供了哲学基础,使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管理学的发展。

二、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划分近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经典划分,指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大陆理性主义者和洛克、贝克莱、休谟等英国经验主义者之间的对立和区分。前者中还可以将伯朗士等后笛卡尔主义者包括进来,后者中还可以将培根、霍布斯包括进来[6]。在现代,一般认为罗素、艾耶尔、维也纳学派(逻辑经验主义)等是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当然,和以叔本华、尼采等人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相比,上述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却又都成了“理性”的代表人物了。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要分歧体现在三点:认识论、方法论和可靠性。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根本分歧就是认识论,焦点在于知识的来源问题。一般地说,经验主义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理性主义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但是,在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上,传统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也各自存在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学者邹化政在《〈人类理解论〉研究》中指出:“对经验论来说,认识是否单纯是感觉的变形,是否只起源于感性,而不同时起源于理性呢?”“对唯理论来说,思维的能动理解作用是否是天赋观念,是否认识只起源于理性,而不同时起源于感性呢?”[7]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认识来源问题上的对立,已经蕴含着关于认识的方法或逻辑的不同理解,即产生了不同的方法论。近代经验主义的拓展者培根从知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出发,形成他的由个别的感性经验上升为普遍必然性认识的“归纳法”,这就是培根的“新工具”。与经验主义相反,近性主义的奠基人笛卡儿认为,在追求真理的出发点上,必须首先探求出一种无可怀疑的原则,并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去形成普遍性的思想。这就是笛卡儿的新演绎逻辑。

一般认为,笛卡尔的理性演绎法和培根的经验归纳法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方法论的典范。

对于知识的可靠性,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都确信自己获得的知识更加可靠。唯理论者斯宾诺莎极力否认经验知识的可靠性。他继承笛卡儿的认识论思想,把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感性经验知识;第二类是推理知识即逻辑演绎;第三类是理性的直观。他认为:“只有第一类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类和第三类知识是必然真实的。”[8]而罗素则说:“……在针尖似的逻辑原则上按倒金字塔式竖立起一个演绎巨厦,但是这个建筑不牢稳,哪里微有一点裂疵,就会使它坍倒瓦解”;“经验性的金字塔基底落在观测事实的大地上,什么地方出个裂口可以修缮而不至于全盘遭殃。”[9]认为理性主义体系一旦某一原则或原理被证伪,则整个体系化为乌有,而经验主义体系即使有些东西被否定,但就像金字塔抽去几块石头一样岿然不动。

根据以上论述,可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列出表1。表1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认识论理性直观经验知识方法论理性演绎法经验归纳法可靠性原则证伪则不可靠相对可靠和易调整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导入到纷繁复杂的管理理论,进而分析和判断不同管理理论的不同倾向。那么,如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引入管理学中呢?这就需要分析管理理论的产生和研究过程。我国学者扬义在《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一文中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论框架:不同的本体论前提和认识论基础决定了方法论,方法论又决定了研究模式和方法,而研究成果的评估和应用最终反馈到对本体论前提的认识[10]。

对应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可靠性,可以考察管理思想或理论的创建原则(认识论基础)、研究方法(体现方法论)、评估和应用(可靠性的佐证)。创建原则充分体现了管理学研究者的认识论基础,是判断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基本来源;分析建立管理理论采取的研究方法,能够进一步确认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立场;检验理论的可靠性,则可通过考察管理理论的应用情况和变化,辅助判断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

以上划分的难点在于研究方法。根据科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的分类,研究方法可以从定性、定量、定性定量结合的维度加以划分。由于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目前学术界对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并没有公认的定义。另一种对方法常见的区分是思辨方法与实证方法,这也是科学研究中两种基本的研究范式[11]。自从管理学诞生之日起,实证方法、社会建构方法、比较方法、思辨方法等各学科的研究方法都被引入到管理研究之中,甚至后实证主义方法、解释或诠释方法、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方法等后现代哲学方法都已经出现。同时,不同视角和准则又会得出不同的分类。例如,按论证方法分为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按研究功能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按研究目的分为描述型研究、解释型研究、规范型研究[12]。不少人将实证研究对应规范研究、将理论研究对应基础研究,都是对管理学研究方法有误解所致。

对于管理学研究而言,演绎法和归纳法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演绎法和归纳法正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方法论的典范。华莱士模型充分展示了管理研究过程,理论推理、经验论证及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互动,形成了研究工作的良性循环我们可以做包括一个完整循环的研究工作,但有些情况下是重点做研究循环中的一部分工作。将华莱士模型按照水平轴线上下剖开得到的结果,是常见的区分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方式。

按照演绎与归纳为一维、理论与实证为另一维的划分,可以发现学术活动有四种基本类型[13]。实际上,这是一种简化了的华莱士模型(表2)。

本文根据管理学研究者采用的基本研究方式这一角度,将华莱士模型按照垂直轴线左右剖开,可以称之为理性研究和经验研究。

表2学术活动的四种类型(简化的华莱士模型)发现(理论研究)证明(实证研究)演绎发现假说(H)检验假说(E)归纳经验概括(T)经验观测(O)对现有管理思想或理论的考察可知,某些杰出学者完全可以连上述半个华莱士循环都不做,仅仅凭借超强的洞察力和思辨分析,直接构建管理思想体系,而不去或没有条件加以检验,本文称之为纯粹理性研究;对应的,某些咨询类管理学者却仅仅进行经验观测,主要通过案例的收集概括来指导管理实践,本文称之为纯粹经验研究(表3)。表3学术活动的四种类型(增加理性研究、经验研究)发现(理论研究)证明(实证研究)演绎(理性研究)发现假说(H)——纯粹理性研究检验假说(E)归纳(经验研究)经验概括(T)经验观测(O)——纯粹经验研究本文这种研究方法的划分着重于认识论到方法论这一过程,也就是说,先考察其认识论基础,再来分析其研究方法。例如,逻辑经验主义(又称“逻辑实证主义”或“新实证主义”,本文根据我国学者江怡的观点使用“逻辑经验主义”)在方法上强调以逻辑分析为工具,但和经验主义有着以经验为根据的相同认识论,“逻辑分析的方法从根本上把现代经验主义与以前的、更具有生物学-心理学倾向的经验主义区别开来了。”“是在经验还原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14]因此,逻辑分析或推理既是理性主义的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是经验主义尤其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

只不过,逻辑经验主义的逻辑分析并不是某种理性演绎法,而是基于经验研究的逻辑分析,其认识论基础仍然是基于经验主义的。

在明确了体现方法论的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后,管理思想或理论的创建原则(认识论基础)、评估和应用(可靠性的佐证)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划分,不再详述。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划分见表4,研究方法有些部分参考了艾尔·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基础》对演绎式与归纳式理论建构的探讨[15]:表4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划分理性主义的管理学经验主义的管理学创建原则确立基本原则或观念然后理性构建来自实践经验然后加以总结证实研究方法理性研究:推理演绎、逻辑推理、哲学思辨、感悟思辨、数理建模等方法经验研究:经验归纳、基于经验的逻辑分析(逻辑经验主义)、比较分析、实地调查分析、实验分析等方法评估和应用多数无法证实;新的原则取代大多可以证实;可以不断调整在考察不同管理学派和理论时,其创建原则是基础,辅以对其研究方法的分析,就能大体确认不同管理学派和理论的倾向。一般情况下,通过对创建原则和研究方法的考察,就基本可以确定某种管理理论是理性主义的还是经验主义的。在必要情况下,本文才会分析具体管理学派和理论的评估和应用,即检验理论的可靠性,为其理性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倾向性进行佐证。

虽然确立了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划分方法,但当我们考察具体的管理学派或理论,就会发现他们的研究方法并不像是非判断那样非此即彼,而是有一些交叉和共同的东西。这正如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从彻底的两个极端走向肯定感觉经验与理性知识的各自合理性。比如,理性主义者一般并不否认经验是知识的一个来源,也会采取比较分析等方法;经验主义者也承认一定范围内理性演绎的必然性,例如逻辑分析。当然,在基本认识论的层面上,双方的区分还是十分明显的。

某些管理思想或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完整循环的研究工作,抑或是实证研究或理论研究的半循环,都会和理性研究或经验研究发生交叉,就必须先考察其认识论基础,再来合理分析其研究方法。因此,本文针对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划分,只是试图说明管理学各学派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倾向,一定意义上是为了对管理学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提供方便。

三、管理学的发展路径

自从现代意义的管理学开创直至成熟以来,各种管理思想、理论、学派层出不穷,尤其是二战后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更为复杂,不少学派还发生了研究方法的巨大转变,对这一阶段不同的管理学派进行梳理,对于管理学发展路径的分析至关重要,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本文分析,管理学的发展路径可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经验主义起源阶段、理性主义发展阶段、

经验主义回归阶段。

1.第一阶段:经验主义起源(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虽然从历史上看管理与人类社会几乎同时产生,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就离不开管理,但是直到19世纪末叶才在管理实践中出现了现代管理学的开端。泰罗于1911年撰写了《科学管理原理》,总结出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泰罗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来自实践和前人的经验,“是管理思想上的一次大综合,这里面蕴含着很多人的心血和经验。”[16]而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总结出了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

泰罗和法约尔等人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劳动者因素的变化,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应运而生。行为科学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梅奥主持的西屋电器霍桑工厂试验。行为科学的研究,无疑是经验主义的又一次胜利,奠定了初期管理学研究中经验加归纳的典型研究方法。可见,管理学起源于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无论是泰罗、法约尔还是梅奥,初期的管理理论都是从实践经验中得以创建。

从研究方法来看,泰罗的铲铁试验、梅奥的霍桑试验,都是典型的经验主义方法。法约尔的情况有些特殊,他的五种管理职能看上去像是某种理性体系的建构。但法约尔长期任职于企业,他的理论创建原则仍然是实践经验,基本研究方法还是经验归纳和分析,仍然是典型的经验主义的管理学。通过对这一阶段管理理论创建原则和研究方法的考察,可以认定管理学的经验主义起源。

2.第二阶段:理性主义发展(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二战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除了管理学者,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数学家、企业家甚至数学家都积极从事管理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出现了孔茨所说的管理理论丛林。

1961年,孔茨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认为由于当时各类科学家的研究条件、掌握材料、观察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产生并形成不同的管理思路,他当时划分了六个主要学派。1980年,孔茨又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经过近二十年的时间之后,管理理论的丛林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茂密,至少产生了十一个学派。在孔茨眼里,这种门派之争为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众多的术语,如管理、组织、决策、领导、交流、人际关系等,由于用法及含义不同,加上本来的模糊性和理解上的差异,造成了“语义学丛林”;第二,学术界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及其所包含的范围,没有能取得一致意见;第三,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是“先验的假设”而予以摒弃;第四,曲解并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第五,管理学者不能或不愿相互理解[17]。孔茨的门派划分,一般被管理学界看作经典,影响力超过了丹尼尔·雷恩、劳德·小乔治、哈罗德·波拉德等人。不过,孔茨毕竟是管理过程理论的传人,有意无意会存在一些偏见。

其实,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崛起,每天都可能有新的管理问题和管理理论出现,丛林只可能越来越茂盛。作为经验论者的孔茨对管理理论丛林的梳理,只是一种简单的归纳与组合,而非建立于哲学基础上的统一与整合。不论管理丛林如何产生,也不论研究管理的角度和方法如何不同,我们还是要依靠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分析管理问题、研究管理理论。从这一哲学角度来思考管理学的发展路径,能够尽可能地抛开门派之争,更为清晰地展现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对这一阶段存在的管理丛林的梳理,限于篇幅,仅分析孔茨第一次划分的六个主要学派,也能够清晰地展现这一阶段管理学发展的路径。

这一阶段,一方面管理学继续依靠经验主义的指导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以德鲁克、戴尔为代表的经理主义学派主要从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方面来研究管理,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是最值得借鉴的,并且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和概括管理经验。无疑,经理主义学派创建原则是基于实践经验,而研究方法和培根的经验归纳法一脉相承。从这点来看,经理主义学派被称为经验主义学派或经验管理学派并不为过,从事比较典型的纯粹经验研究。另外,孔茨根据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重新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孔茨的管理思想非常重视实践经验和前人的经验,他继承的不仅是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还有法约尔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另一方面,巴纳德在二战前后开创了社会系统学派,提出了组织、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以及经理人员职能等独创性的观念。巴纳德和法约尔类似,长期任职于企业,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对他的认识论有深刻的影响,其理论的创建原则大多来自实践经验。但是,从研究方法来看,巴纳德除了经验总结,应用了体系建构、思辨分析等较多理性主义方法,这和法约尔完全不同。可以认为,社会系统学派是现代管理学从经验主义到理性主义的过渡,起源于经验主义,最终倾向于理性主义。到了后期,巴纳德甚至具有纯粹理性研究的兴趣了。

巴纳德之后,以西蒙为代表的管理决策理论拓展了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着重研究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所应采取的组织活动过程和方法,并形成了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西蒙热衷于纯粹理性研究,通过透彻的演绎分析方法创建决策理论学派,并在管理学界最早提出事实与价值的区别,大力倡导理性对于管理的重要,是非常有代表意义的理性主义者。因此,基于经验主义的管理过程学派成为了西蒙的批评对象。在《管理行为》中,西蒙对法约尔的管理原则进行了系统的、尖锐的批评。他指出,法约尔的管理原则虽然看似简单明了,但内在的逻辑往往存在着矛盾;这些原则缺乏相应的理性证明和推理演绎,所以具有自身的局限性[18]。随后,孔茨在评价管理学各学派的分歧原因时,许多都是冲着西蒙而来的,如“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是‘先验的假设’而予以摒弃;曲解并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

行为科学学派在霍桑试验后,经过数十年的大量研究工作,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都从事行为科学的研究,逐步完善了人际关系理论。这一阶段行为科学学派的发展,也从经验研究转向了理性研究。例如,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的层次需求理论,主要根据观察和分析,并没有严密的试验材料作依据。以后有的学者试图用大量试验来验证马斯洛的这个理论,却发现马斯洛的说法中有许多缺陷,不能为试验所证实。

另外,伯法通过对生产管理的分析将数学学派或“管理科学”学派推向极致。数学学派把管理看成是一个数学模型和程序的系统,一些知名的运筹学家或数学家就属于这个学派。这个学派的主要方法就是模型推导,也是典型的理性主义学派。这个学派有的人士颇为自负地给自己取上一个“管理科学家”的美名,认为自己才是真正解决管理问题的科学家,这种唯理论倾向曾经让不少管理学者感到反感。

决策理论学派和数学学派的理论,都是典型的理性主义的管理学。他们成功地通过理性原则构建管理理论体系,运用理性证明和推理演绎,使管理学沿着理性主义的方向发展。初期管理学经验归纳的典型研究方法被认为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而理性原则、体系构建、模型推导甚至唯理论成为了这个阶段管理学的主要思潮。

我们还应当注意到,除了以孔茨为传人的管理过程学派,经理主义学派、社会系统学派、行为科学学派都

着起源于经验主义,最终倾向于理性主义的发展趋势。例如,作为行为科学学派得鼻祖,梅奥的霍桑试验奠定的经验加归纳的典型研究方法被他的后辈们纷纷抛弃。

这一阶段,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战略管理之父波特。波特开创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无疑将管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推上了理性主义的顶峰。波特基于个人洞察力和理性思辨,创建了里程碑式的战略管理理论,“五力模型”、“三种通用竞争战略”、“价值链”等,构成了非常完整宏大的管理思想体系。

3.第三阶段:经验主义回归(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等新的形势,管理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管理学出现了一些全新的理论和趋势,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非理性主义倾向、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非理性主义倾向,是相对于传统管理理论中唯理论的管理思想而言的。非理性主义倾向的主要观点有:批判原有管理理论中的唯理性主义、倡导对管理实务的研究、重视对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可见,非理性主义倾向依托于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人本精神,但大量使用经验主义方法如比较法和经验归纳法,非理性主义倾向的本质是基于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例如,威廉·大内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泰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的《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是在集中对80家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后写成的。彼得·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对数千家企业进行研究和案例分析,于1990年完成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练”,指出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以维持竞争力。软件工程师和管理咨询顾问出身的迈克尔·哈默在总结企业案例研究后,首先提出了“再造”,并于1993年出版《再造企业》,正式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

这些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论都是基于经验总结创建,采用对比分析、案例分析和调查分析等研究方法,表明经验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刻地改变了前一阶段管理学思想的发展,经验研究又卷土重来。

美国学者徐淑英(Anne.S.Tsui)教授在2005年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主办的中国管理学研究方法论研讨会发表演讲,她研究了本世纪以来在《美国管理学会学报》(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上发表的1500篇文章,认为调查研究、二手数据研究、定性与案例研究、实验室研究和准实验研究是目前经常采用的5种管理研究方法[19]。这一数据清晰地说明了当代国际管理学的研究现状,注重统计分析的经验主义方法成为当前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目前这一阶段,理性思辨、体系洞见等理性主义方法渐渐陷入低潮,尤其是唯理论受到非理性主义倾向的强烈批判,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重新成为主流。不少管理学者甚至认为,必须有数据或实证的文章才是理论贡献。我们还应注意到,自从波特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战略管理理论后,管理学界再也没有出现如此需要个人洞见和理性建构的思想体系。

四、结束语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基本观点,贯穿了整个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也必将对今后管理学的发展继续产生影响。通过对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进行划分和分析,管理学的发展路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经验主义起源(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从19世纪末出现的科学计划管理开始,直到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和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并在梅奥出版《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1945年)前后达到高峰;第二阶段:理性主义发展(20世纪50年代——80年代)。20世纪50年代开始,决策理论学派、数学学派推动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发展,代表人物西蒙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波特出版《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时期达到高峰,其他管理学派纷纷倾向理性主义;第三阶段:经验主义回归(20世纪80年代至今)。上世纪80年代初,经验主义的回归以《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1981年)和《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1981年)等为标志,《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1990年)、《再造企业》(1993年)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成果,基于经验研究的方法重新成为管理学界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