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维训练论文

思维训练论文

时间:2022-11-09 03:43: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维训练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维训练论文

第1篇

数学这门专门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对于发展思维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虽然简单,属这门科学的基础,但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题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用题教学必须突出思维训练,展开思维过程,教给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中展开思维。

思维的基础材料是表象,表象是对直观材料的初步概括,必须依靠感知去形成和积累。因此,充分感知积累表象是思维展开的前提和基矗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应用题的内容,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充分感知,从中积累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表象,继而根据表象思考解题思路,寻求解题方法,进行逻辑思维。例如教行程应用题:“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向学校走来,张华每分钟走65米,李诚每分钟走75米,经过4分钟,他们同时到校,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在理解题意阶段,教师必须通过“图象直观”(挂出题目内容示意图)和“动作直观”(让学生根据图意表演),以及符号直观(线段图)等,让学生多角度充分感知题意,从中积累反映“相向”、“同时”、“相遇”、“速度”、“速度和”、“时间”、“距离”等概念的表象,理解表象间的相互关系,为思考解题思路奠定基础。然后,才能对表象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找出决定整体特征的本质联系。即:距离=速度和×时间,而速度和指张华速度与李诚速度之和。这样,解题方法自然而然在分析过程中归纳出来。

在分析、综合中发展思维。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的构成和本质。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分数应用题:商店运来苹果200千克,梨是苹果的4/5,运来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图象直观让学生感知题意后,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分析时可设计系列问题,解剖题目中的“问题”部分,启迪学生思考、探究: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苹果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梨的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如何从梨与苹果的联系中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得出解题方法:先根据梨与苹果的数量关系及苹果的数量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将梨与苹果的数量相加,得出“共多少千克”。即:200+200×4/5,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中单位“1”与部分的关系,简化列式为200×(1+4/5)。

在比较中深化思维。

比较是探求事物间异同,发现事物间联系的思维过程。进行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概念混淆,分清方法优劣,找出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分数应用题:(1)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比另一捆短1/3,另一捆电线长多少米?(2)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另一捆比它短1/3,另一捆长多少米?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线段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中引导学生明白: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比较所得结果的含义当然也不相同,因此两题的数量关系所表达的式子也不相同。在学生经过比较列出两题算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三个数量间关系的理解,从中分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指思维沿着多种方向展开,以获得不同思维结果。它具有多向性、独特性的特点,可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践证明,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还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第2篇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也叫求异思维。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不依常规、寻变求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化,促使人们思维活跃,不呆板、僵化。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颗,书中这样描写洞内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叶老看罢内洞说‘有点像’,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揭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同学说:“有点像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总起来说还是不像。”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这个词本来是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又因为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蒙蒙眬眬,大轮廓又很像,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叶老语言正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讨论最后意见。认识会趋于一致,不必老师“奉送”正确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二、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老师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讲课,突然又有一位同学举手了,老师表示意见相同的就不用重复了,但这位同学仍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玉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的为人、执政的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老师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善于思考。”这样的肯定,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三、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

如在十一册里有一组课文都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同异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如这样提问:“《我的战友》、《凡卡》、《奴隶英雄》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想像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活动。因而我们说想像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像。

1、续讲、续写故事的结局。当学生读完课文内容,并掌握了文章中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续讲、续写故事内容或结尾,丰富他们合情合理的想像能力。如讲完《会摇尾巴的狼》、《凡卡》、《穷人》等课文引导学生续讲,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像写出多种多样的片段。

2、写想像作文。低年级孩子学了《小猴子下山》一课,老师叫学生摹仿,自己编个童话故事,一句话一幅图,可自绘可剪贴,最后粘贴成一本书。学生自编出许多小童话故事,如《先让猴子妈妈吃》等。高年级学习《黄河象》后,写《柏抱槐》,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写《盖大楼》等想像性作文。

3、写一事一议的文章,训练学生联想的能力。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都叫联想。

第3篇

"关于在化学解题中转换思维训练的建议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要求的各种能力的核心。在化学解题中,如果能巧妙地改变学生的思维走势,如果能根据题给的信息,科学合理的转换(包括变换、代换)思维能力,就能使解题过程简捷明了,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巧解速解的目的,就能变片面思维为发散思维、变机械被动的学习为灵活生动的学习。

变换思维的方式一般有如下几种:

一、应用等量代换巧解。

【例1】化合物(1)AB中含B36.36%,化合物(2)BC4中含50%,(3)则化合物ABC4中含B为()(A)12.64%(B)14.09%(C)19.65%(D)21.1%解析:此题乍看,似乎无从入手,甚感困惑。若据题意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则十分简洁明了。将原题分为三个层次。由(1)得AB式量=B/0.3636,由(2)得B=2C,在ABC4中,B%=B/AB+2×2C×100%=B/AB+2B×100%=21.1%。

此解中,关键是用B作过渡桥梁。答案为ABC4。

二、应用联想转换巧解。

【例2】元素A、B可形成化合物X、Y,其质量组成为:X中A占23/31,Y中B占16/39。已知Y的最简式为AB,则X的最简式为()(A)AB2(B)A2B(C)A3B2(D)A4B3解析:已知Y的最简式为AB,B占16/39,则A占23/39,若设AB式量为39(第一次转换),则A/B=23/16,联想到23为Na,16为0(一般向具体转换,第二次转换),则最简式为N20。分子式为Na2O2。同理,设X的式量为31,A为23,B为31-23=8,得NaO1/2,即Na2O,X为A2B,选(B)(由具体向一般转换)。这里进行了三次思维转换,灵活巧妙。

三、应用拆分变换巧解。

【例3】1.5毫升0.02摩/升的石灰水3份,均加入0.02摩/升的H3PO4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分别生成Ca3(PO4)2、CaHPO4、Ca(H2PO4)2,所需加入的H3PO4的体积比为()(A)1:2:3(B)3:2:1(C)6:3:2(D)2:3:6解析:若据题意列式计算,则十分麻烦。若作如下拆分变换推算,则十分简便。由上述三种生成物分子式得知,Ca、P元素的原子数之比为3:2、1:1、1:2。变换为3:2、3:3、3:6,则P元素的原子数已变换为2:3:6。而P由H3PO4提供,且浓渡已定,其量的多少显然只决定其体积了,所以H3PO4体积之比为2:3:6,答案为(D)以上三例,分别应用等量关系、联想迁延、拆分方法,论说了代换、转换、变换思维方式在解题中的作用,当然还有其它转换思维解题的方法,诸如:应用倍缩变换法解题,应用关系式变换法解题等。它们在求解某些计算型化学题中,都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B-0046-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确保其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于数学题目的解答过程中。这样在遇到各种数学问题时,学生才能迅速理清思路,联想到与此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数学模型,找准数量关系,高效解决问题。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思维发散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习惯通过形象思维认知新事物,而数学教学的开展直接影响着其思维的开发程度。教师不能被传统教学观念限制,而应引导学生挣脱束缚,敢于质疑周围的事物,勇于表达自身观点,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好奇的事物保持较强的求知欲望。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具体而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参与积极性提高,充分发散思维,发挥主动学习能力。

例1:在超市买4块橡皮要花2元钱,如果要买15块同样的橡皮,一共需要多少钱?

这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常见的应用题,由于涉及到两次计算,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现场模拟在超市购物的情境,“收银员”要思考计算买15块橡皮的总费用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接着分析这些条件是否已知,如果是未知的应怎样求。通过分析,学生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即先求每块橡皮的单价:2÷4=0.5(元),再求买15块橡皮的总价:0.5×15=7.5(元)。在这种情境中解题,学生不仅会将学习当作责任,也会将其作为一种娱乐,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收获情感体验。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挖掘其学习潜力。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为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境,打造有趣、形象的数学课堂。通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从已学知识过渡到未知的新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享受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满足感。例如,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矩形面积公式和推导方法,接着鼓励其用割补法自由切割、重组平行四边形,观察能得到怎样的新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并尝试列出了面积计算式,进而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真思考了问题,还做到了手脑并用,锻炼了动手能力。也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保持其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时机,灵活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最好具有开放性,不是教材中死板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另外,教师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设置悬念,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其展开思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提高创新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三、 有效把握学生特点,运用多元方法解题

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都有很大差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解解题方法,而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引导,鼓励其思考新的知识点,通过分析和探索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例2:某工程队计划修一条200米长的路,前5天修完了全长的25%,如果施工效率不变,那么还需要多少天能修完这条路?

第5篇

目前高中生写议论文出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道理讲不透,事例往上凑,以叙代议。论证的过程就是举例子,无法对问题做精辟、深透的分析。二是文章只有辞藻的堆砌,没有实质内容。即使传播广泛的高考高分作文,“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课题组组长,上海特级教师余党绪给予尖锐的批评,认为它是不讲道理的议论文。具体的表现是观点没有明确而清晰的内涵,议论缺乏清晰的逻辑线路,词语内涵不明,外延不清等,认为这也是高中生写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1]

而来自于域外的尖刻的声音,让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欠缺的问题显得更加尖锐。一报纸的新闻标题是“中国学生考SAT低美国学生300分,应试教育现软肋”,Lucy Haagen说,《2011中国SAT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学生SAT的平均分数仅为1213分,与美国学生的平均分数1509分差距高达300分。这300分的差距主要来自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阅读和写作,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学生整体欠缺有效的思维能力训练,这也是目前限制中国学生学术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

造成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原因是高中语文学科没有贯彻思维教学,没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每个人应具备的认知工具和思考利剑。批判性思维从根本上说是一门思维训练学科,训练人的反思的理性的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现实,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写作中的语言出了问题,直接说明内在的思维有问题。文章的论点模糊不清,说明思维清晰度不够,没有想好。论点缺乏一致性,论述离题,是思维的相关性不足导致的,论据充分是思维有深度、广度。同时,只有思维具有逻辑性才能保证论证的连贯性。反过来,锤炼语言,可以让思维严谨。现在说明高中写作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意义,来提高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自觉性。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意义

首先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21世纪,国际竞争激烈,一个国家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国民的创新能力。我国为了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实施了国家的自主创新战略,这需要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应有之义。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批评就没有创新。“教育融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会造就反思型学生、思想深刻的公民和致力于终身学习的人。”[3]

其次是满足国家对高中生培养的要求。

思维品质中的批判性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思考・领悟”提到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条目标设定对思维的品质中的“批判性”有了明确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同时明确规定“作文……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4]这些阅读和表达目标的达成无不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再次,研究证明批判性思维训练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研究发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是写作课程,尤其是议论文写作。美国学者对高中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科学研究,结果证实可以提高写作的思维能力。Scanlan(2006)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在美国圣地亚哥某校十二年级学生修辞与作文课程中引入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并对学生作文的五个关键指标(写作清晰度、论点分析、支持信息运用、组织结构以及语法)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五个方面都有显著进步。[5]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

三、批判性思维定义

国内外的研究者,对批判性思维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鉴于学术界对于批判性思维定义的纷争,美国哲学协会于1990年运用德尔菲得出了专家相对一致的定义:“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

它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特质。核心技能包括:解释――包括归类、阐明重要性和澄清意义。分析――审查理念、发现论证和分析论证及其成分。评估――评估主张、评估论证。推论――质疑证据、提出猜想和推出结论。说明――陈述结果、证明程序的正当性和表达论证。自我校准――自我审查和自我校正。这些技能并不完全独立,而是互为辅助,甚至相互间有着某些交叉。

情感特质,也可以称为“批判性精神”、“批判性思维品质”或“批判性思维倾向”,它也是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是批判性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德尔菲报告》批判性思维者的主要人格品质包括:(1)探索真理;(2)思想开放;(3)分析性;(4)系统性;( 5)自信;(6)好奇性。[6]批判性技能的养成的过程中有利于批判性精神的养成。

从他罗列的技能看出,这些技能和议论文的要求很多是密切相关的,而议论文是能考查学生思维逻辑的一个文体。的确,批判性思维的来源之一就是非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就是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用自然语言进行的论证,它以合理性为论证的标准。如果用批判性思维来训练学生的写作,就可能让学生的写作论证严密,思路清晰连贯。

第6篇

语言文字是构成文章的材料,就像建筑一样,没有建筑材料不可能砌成高楼大厦,有了材料,没有技能,也不能够建成高楼大厦。写作最终是用语言文字将思想感情外化。所写的文章有没有感染力、表现力,直接取决于驾驶语言的能力。能不能自如地驾驭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决定条件。所以,要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训练是关键。

但是,文字表达其实是思维显现与明确的过程。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体现,语言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所以,语言训练也就是思维训练。在对学生进行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中,说理思维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就如同一块硬币的两面,存乎一体,不可分割。作文教学的思维引导、情感激发绝不可脱离语言表达;同理,语言表达也要符合学生思维情感发展的需要。因此,有效的议论文语言训练,应建立在思维训练基础之上。

鉴于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统一,如何使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能把自己内心想法明白晓畅地表述出来,是作文指导课上不可回避的一个教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笔者采用“一比二练三仿”的训练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比较阅读——力求思维脉络清晰,语言简明扼要。

比较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在议论文语言训练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思维流程和语言表达相同或相异的、有一定可比性的文本或文段进行比较分析,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研读、去斟酌其说理的思维脉络,揣摩其语言运用的技巧等,让学生在分析比较其异同中领悟议论文叙事说理的思维流程及语言表达方式。用于比较阅读的文本可以是名家作品,也可以是学生作品。只要是比较点明确,导向性明确,可操练性强的文篇,都可以提供给学生阅读分析,揣摩比较。

例如:为了使学生感悟议论文围绕论点举例说理,语言表达简明扼要的特点,可提供以下的文段给学生阅读揣摩。

文段一:古代文人大有仕途不得意之人,遥望南山,于东篱下安然地采菊;泛舟赤壁,江天夜饮,“不知东方之既白”。面对巨大的逆境,陶渊明没有大惊小怪,坡没有大惊小怪,很多人都没有大惊小怪,思想之潭的涟漪很快平复,沉静地接受了逆境。因为逆境虽然不等于生活,然而至少包含了生活。所以,以平和的心态,坦然地行走在逆境中,于尘嚣之中终会为自已赢得一片桃花源地。

——考场佳作《行走在逆境中》

文段二: 2007年月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并在随后的一系列测试中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重大跨越。因为“比”,才能让中国圆了飞天的梦想;因为“比”,让五千年的泱泱大国——中国屹立不倒;因为“比”让我们的祖国一次次地进步,提高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学生习作《在比较中进步》

文段一展现的是缘事及理、脉络清晰的思维过程。在语言表达上紧紧扣住“逆境、沉静、平和、坦然”几个关键词来叙事说理,叙事简洁明白,说理清晰连贯,水到渠成。相比之下,文段二在叙事时没有突出关键词“比”,但在说理时强调“比”就显得突兀,叙事与说理思维不连贯,表意含糊,凸显思维的混乱。

再如:

文段三:法国的普鲁斯特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里静静地思索。历时十五年,终于写成了《追忆似水年华》。这部著作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巴尔扎克躲在一个小楼上慢慢地喝完了一万杯咖啡,《人间喜剧》横空出世。我国著名作家张承志在昏暗的灯光下,伴着呼啸的西北风,几年如一日,静静地在那儿写作,终于写成了《北方的河》。身前不事张扬,身后为人所敬仰。

——学生习作

文段四:不事张扬的人,沉稳厚重,为人所敬仰。是谁在暗室里《追忆似水年华》?是谁喝一万杯咖啡谱写一部《人间喜剧》?是谁夜夜长明灯记录《北方的河》?普鲁斯特、巴尔扎克、张承志他们这群孤独寂寞的灵魂,生前无声,死后却长存。

——教师下水作文

两段对比,向学生展现了议论文中叙事与说理的关系,以及围绕说理而叙事的语言思维与方式。通过对比,也使学生体会到议论文语言概括性和简洁性的特点。

此外,学生作文中还有叙事详略不当,用词重复累赘等毛病,都与学生的说理思维混乱有关,都可以通过比较点明确、导向性明确的文本去比较分析,阅读感悟。大量的比较阅读,尤其是用学生的作品与名家的作品比较阅读,可使学生了悟自己作文语言的缺点之所在,也明白了修正的方式与方向,激发模仿创作的兴趣与欲望。

二、修改练习——力求思维客观全面,语言准确有分寸。

俗话说“三分写,七分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我们必须舍得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给学生,尤其是在语言方面,更应让学生在长期不断的推敲与琢磨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学生要修改自己的作文,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他必须明白自己作文的缺点之所在,如用词不准确、语句不通顺、表达过于偏激等问题,都与学生的思维不够全面客观有关,都必须通过大量的比较阅读与教师的点拨分析来促使学生明白与领悟。此外,教师还需为学生提供一些可模仿的范例,提供一些修正的方式与方向,才可帮助学生在不断修改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7篇

一、变形式,转变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减少束缚,以自然心态面对作文,平静轻松和自信,消除写作压力”。所以在写作训练中,我经常转换形式,让学生转变对写作的认识,消除人为的写作樊篱。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发现学生论据的使用太嗦,不精练,特别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事例,很多同学还铺开陈述,效果很差。有的叙述很多,甚至有种议论文的记叙倾向,这是写作的大忌。平时学生在阅读一些颁奖词的,都非常佩服语言的精炼。我就以此为契机,让同学给喜爱的作家写颁奖词:

(李煜)他告别了雕阑玉砌,走出了不堪回首的故国,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使自己的无限哀愁,随流水流去,他不再是国家的帝王,但它永远是词的“帝王”。

(李清照)你是幸福中的玫瑰,更是灾难中的冬梅,你用纤细的手端起诗词的酒杯,于前于后畅饮醉生,纵使人生坎坷,清幽之气仍在,无论光照何处,依然巾帼不让须眉。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特别高中阶段,相对稳定静态生活容易造成学生精神上的色盲和短视,经常变换形式,培养生活的新鲜感,从不同角度,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事物,获得对作文的悟性。学生的写作兴趣会大大提高,心理的积淀犹如春水汩汩流诸笔端。作文能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二、巧联系,激活思维

写作是一种思维过程,任何思维过程都可以归结为三部分,即出发知识、接通媒介和结论性知识。所谓接通媒介,即通过接通有关的联系,从而导出结论知识的那个(或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写作的最大困难是没什么可写,归根结底是一种定势思维影响,联想想象能力欠缺,即接通媒介缺失。

高二开始训练议论文,学生不知怎么安排议论文结构,联系课本学习的杜甫的《兵车行》,其结构模式非常典型:“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四句传达出战争给人们物质上的侵蚀。“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两句写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素有“重男轻女”传统的国家,竟然产生“生女好”这样异样的心态,从而点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扭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这两句则传达出战争对人们生命的剥夺。这一部分诗歌作者从物质到精神再到生命,从纵向上展现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这也是议论文的一种结构模式――逻辑递进。

这样,把教学和写作联系起来,很好地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生在写议论文时仿用这种结构模式,议论文写作思路就很规范。当然,课本只是一方面,高考优秀作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都是很好的接通媒介,只是学生没想过联系,所以只要在训练中多指导学生,相信必能启发思维,吹皱心中的一池春水。

三、抓反复,固化思维

湖人队当家球星科比来京做客。球迷问他:“面对压力你如何调整自己?”他回答道:“你只需要练到一定的程度就好了。比如早上有人问我,关键时刻怎样进球,对我来讲,绝杀就像打喷嚏,因为我已经练过数百次、数千次了。”所以说在紧张的比赛中,练熟了是取胜的根本。同样在紧张的应试,学生要想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也需要反复训练,形成作文写作的习惯。

例如:智利33名矿工被困700米井下,在等待了漫长的68天后全部生还。这一概括性材料,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可以用在不同作文题中。

33名矿工在采矿小组的组长路易斯・乌尔苏亚的带领下,共克时艰。身体上,相互照顾;心理上,相互安慰;精神上,相互鼓励……“我心中,你最重,悲欢共,生死同”,歌声唱出了他们的心声:与你为邻,相互依存。(广东)

智利33名矿工被困700米井下,在等待了漫长的68天后全部生还。他们靠什么创造了这令世人震惊的奇迹?700米深的泥土可以压碎任何一样坚硬的东西,68天的黑暗可以让很多东西失去光泽,但有一样,它没有被压碎,它没有褪色,是33名矿工心中的那份淡定,是绿色的生活态度。(江苏)

第8篇

拓展写作思路,激活创作源泉,是无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是作文教学中的不倦尝试,是指导训练学生写作时的核心提示。这方面的经验之谈常见诸媒体,理论文字洋洋大观。可现实是:大部分学生写作下笔艰涩,尤其是面对高考作文题,一筹莫展,无从下手。高考作文雷同卷多、套作多,便是有力的证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笔者从教近二十年,高中作文教学一直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的教学特色所在。多年的困惑,多年的探索和思考,我总结出一点:造成学生写作“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状况,主要是理论未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许多教师论文写得很漂亮,见解独到,列举的方法新颖,科学,智慧。可问题是,写论文是另有所图(图什么?同行都知道),而将论文中的先进理论运用到平时的写作教学实践中去的,少之又少。原因有三:一是根本不想在自己的写作教学中取得什么成绩,习惯于保守教法,轻松省事,当然这种人是少数;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写作不是雕虫小技,而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并非人人都能教好学生的;三是条件的束缚,现实的无奈,大部分教师属于这种情况。

例如实施新课程的学校,高一、高二每周语文课只有4~5节,而语文本身的教学任务都相当繁重,文言文、古诗词、现代文、名著、文化经典、语言文字的应用,考试必考,哪一项能掉以轻心,这样,有时连两周一次的作文课都不能保障。像创设情境,表演激趣,双向互动等热闹的作文课只能是在公开课上做做秀,偶尔为之,对学生写作思路的拓展帮助实在有限。

又如大家都知道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指导学生深入社会,体验人生,观察生活,处处留心,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做的;可现实是,严格的学校作息时间,繁重的课业负担,迫使学生早晚奔波在家校两点一线间,睡眠尚且不足,何遑去观察生活,留心周遭。再如我们强调学生要扩大阅读面,博览群书,丰富知识,增广见闻,厚积薄发;可学生课内的书本都看不过来,数、理、化、生、政、史、地、加上语文,已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哪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有些学生越是认真,花在语文学科,尤其是花在作文上的时间就越少;感觉许多学生高中三年,写作水平就没什么提高,强者恒强,差者恒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现实的矛盾,不轻言放弃的我们该怎么办?我想,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身。

首先,在诸多写作思维训练方法中,我们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条件,选择切合自身实际的方法,要明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花架子”似的公开课往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物力,只能偶尔为之;平时的作文训练,应朴实无华,简便易行,教师乐授,学生乐学。笔者十分重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资源共享,作文思维训练常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这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容易操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是他人无法代替的。教师可利用年青人乐于在同学们面前表现自己智慧的特点,营造出积极的、互动的、合作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习者的想法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把“静态孤立的学习”变为“动态合作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获得信息,加速知识的建构,而且培养了学生群处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传统的作文训练是先写后议,而笔者坚持先议后写。既然学生写作的主要症结是思路堵塞,无从下手,那么为什么不先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边议边作,然后下笔千言,一气呵成呢?须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先后顺序,当老师的,难道还怕所有学生的作文写得一样好吗?笔者的作文课重在写前指导,写后的讲评内容寥寥,备课轻松,因为学生作文中的突出问题已不多,大多达到训练的预期。

写前指导,合作探究,拓展思路,激活源泉,让优生发挥才智,让差生获得启迪,让大家共享成功的喜悦,何乐而不为!

其次,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方法要持之以恒地运用实施,不能半途而废,浅尝辄止。须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再好的方法要产生效果,也要待以时日。也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笔者重视“拓展写作思路,激活创作源泉”的训练,将其贯穿于学生三年的学习中。每一次作文题我都要精心挑选获设计,以便让学生能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多方面选材。如一次作文训练,我让学生从《人生如歌》《人生如诗》《人生如戏》《人生如画》四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配以写前指导,学生选择各自擅长的角度切入,思如泉涌,畅谈人生,结果这次作文异彩纷呈,大获成功。高三下学期,我设计了 “改变还是适应?”“难得糊涂/难得清醒”等话题,让学生联系现实,拓展思路,写出有质量的文章,以备高考。每次写作,我坚持写前指导,合作探究,资源共享,努力把学生作文的失误减少到最低,防患于未然。

再次,一定要给写作思维训练以时间的保障。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作文,哪怕语文课时再紧,再少,也不能以牺牲作文训练为代价。有“舍”才有“得”,须知,作文在高考几占半壁江山,作文是语文成败的关键。作文是语文水平真实的体现,把时间合理地分配在写作训练上,有百利而无一弊。笔者每周必上作文课,即使学生不能完成整篇文章,思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长期坚持,我的大部分学生不再畏惧写作,遇到难题,也能从容应对,纵横思考,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最后,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高中生虽然课业繁重,没有过多时间关注生活或涉猎课外读物;但是必须把课内知识学好,用好。新课程下的各科知识十分重视与生活的联系,尤其是文科的史、地、政,内容纵贯古今,横系中外,直面现实,紧扣热点,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新课程下的课程体系,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第9篇

当前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主要存在以下弊端:思想缺乏深度,论点幼稚甚至偏激;思路打不开,堆积素材,不能对素材深入分析;结构不严谨,条理不清楚、语言不生动。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议论文能力,依旧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对高中语文必修模块“议论文写作教学”系统的补充与重构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材的取舍权在师生手里。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和创新。教师要整合三、四、五册的教材,先对学生进行论点、论据、论证的“宏观指导”,让学生初步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具体每一个专题教师再进一步深入,做微观指导。比如论点的提出,要教给学生常见的提出论点的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摆出事实,引而不发;以事引论,发人深省;限定范围,不枝不蔓;委婉曲折,引人入胜;反弹琵琶,别出心裁;正反对比、严密周全。每一种方法教师都要列举实例加以指导,并让学生做片段训练。

微观指导和宏观指导是局部指导和整体指导的关系,两者必须相辅相成。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还包括整篇训练和片段训练互相结合,作文训练不能只搞单打一的成篇写作训练,而要针对学生写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片段的强化训练。相信只有整体和局部兼顾,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尝试将一些专题整合在一起,如专题“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可以和专题“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整合在一起。在议论文中经常使用叙述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叙述是议论的基础,并可以引出议论,议论是叙述的精华。学生写议论文,往往不会叙述,尤其是不会定向叙述。定向叙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的需要再创作。定向叙述要求吃透材料,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审视材料,转述为议论的观点服务,转述的文字要简洁明确,既要忠实材料,又要给人以新的启迪。两个专题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选择论据的同时选准角度转述材料。

二、读写结合

人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材除了专辟的写作专栏外,还有一块是读写结合的产物,从写作角度说,属于笔记作文。下面我们就以人教版必修三的课后习题为切入点,看出高中语文议论文阅读教学中蕴藏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要素,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第三册第9课荀子的《劝学》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设题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了解本文运用比喻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写作方法。再比如《师说》第二题:“课文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说一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这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对比论证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应悉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鉴赏的方式,细细琢磨经典文章的妙处,逐一将议论文阅读教学中所涉及的议论文写作方法进行合理的归纳、提取,从而实现议论文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的迁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教学应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议论主要运用抽象的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通过分析综合的方法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写作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就必须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因为议论文要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每个要素都离不开抽象思维能力。论点要正确,学生就要深刻抓住问题关键,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创见地发现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要合乎逻辑,正确地使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多种推理方式,合乎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等思维规律,反对轻率概括、以偏概全,灵活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呢?

首先,中学生学一点逻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适当传授有关思维基础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将各种思维方法、思维形式运用于议论文写作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提炼论点,学会对论据材料进行选择、加工。

其次,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贯穿到有关论证方法知识的学习中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既学会论证的方法,又提高推理能力。学生写议论文最严重、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论证意识,不知道怎样进行论说,往往用叙述事实代替议论,写作套路基本上是“观点+例子材料+联系现实”。教师要指导学生有了论点和事实论据,还得分析,只有分析才能把论点阐明,把道理讲清。所谓分析,是与综合相对的,运用思维互相联系的过程与方法,主要是对文中所举的事例、事例发表看法,使其同论点融为一体,更好地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此外,还要将具体材料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从形式逻辑思维来说,在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时还要正确运用归纳、概括和演绎的方法。比如让学生根据论点,找出典型事例并加以转述,再以这些事例为前提进行归纳推理,以推出所要证明的论点。

四、写作素材的积累

议论文写作要做到有理有据,很多学生在写作中总觉得没有确实有力的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陷入积累不足、写作资源匮乏的困境。议论文教学首先要求学生积累材料,可以从哪里获得素材呢?

1.取材课本范文

初高中教材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再加上老师在教学中提供的补充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中学生的创作需要。如屈原《离骚》、司马迁的《鸿门宴》等,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古今文化名人的素材。

2.取材课外

阅读材料、文化经典、文学名著、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教师要求每人准备一本议论文写作材料积累本,从高一沿用至高三,力争积累上百条新颖典型的议论文写作素材。

3.坚持做时文评说的训练

“时文评说”更准确地讲叫“新闻评论”,即要求学生主要是对当前发生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说。要以具体的事实为由头,观点要正确,合乎逻辑,同时还要有新意,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进行时文评说的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同时训练学生思考与议论的能力。这类训练可以以周记的形式进行。如特级教师赵谦翔就坚持带领学生收看《早点新闻》、《时空报道》,然后要求学生写新闻述评,使学生将“做人”与“作文”融为一体。

显然,锻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教师要围绕每一个专题设计出具体可操作、合理的训练步骤,要进行一系列的过程指导,教会学生“怎么写”。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专题训练,只是解决了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入门问题,无法培养高层次的写作能力,但是,正如郑桂华所说:“探索一些作文训练的简单有效定势,对学生进行写作过程的初步指导,使作文教学有章可循,提高教学效率,效果还是可以期待的。”①

注释:

①郑桂华.从两个维度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完善细节,铸就习惯

好习惯让人受用一生,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同样适用于英语的阅读教学。如何培养阅读的好习惯?从细节入手,不断完善,解决阅读速度过慢的问题。

1.拓宽视幅。视幅一般是指人的眼睛视点在阅读书籍或观看物体、图像时其眼睛停顿一次所能看清内容的一个有效幅面。在相等的时间里,视幅越宽的读者,阅读速度就越快,阅读效率就越好。在训练中有意识地扩大学生的视幅,循序渐进地教学生摆脱从词到词的迁移,进而过渡到意群到意群的跳跃。信息量的扩大,不仅可以为学生赢得时间上的胜利,更可以为学生在信心的确立上提供足量的支持。

2.限时阅读。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词数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以强化学生效率意识,更主要的是消除学生的一些认识误区。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越慢读越好,能够有利于全面掌握阅读材料。从理论上说,是正确的。但从实战角度来看,则是不可取的。考试时间的有限性和阅读时间的无限性常常让学生初之坦然,继之悚然,考后茫然。而限时阅读的训练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二、科学引领,训练思维

阅读理解根据程度由低到高分为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三个等级。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要求读者必须具备较高的阅读技能,同时又通过不断地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帮助读者获得较高的阅读技能。因此,思维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从关键词、猜测词义两个角度对进行思维训练的教学加以说明。

1.关键词训练。我们所阅读的材料是呈线性排列的字和词组成,其中并没有标注何处是重点,何处是细节。但熟练的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与语境在忽略细节的同时抓住关键性的词语,通过关键性的词语重新建构语段的意义。

材料中的关键词,如何寻找?一般来说,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关键词通常表示事物本身的特征、存在的状态或者表示物体的行为动作,是句子中的关键词。一般都是形容词、副词、名词、动词、数词等一些表示实在意义的实词构成。(2)关键词出现的词频较高,经常在文章中反复强调,以示其重要。(3)关键词通常出现在每一段的首尾句或每篇文章的开始段落中。(4)关键词常出现在转折连词等等总结性的语句中。

怎样使关键词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中更多的时候,我采用的是关键词中心法。即立足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的组合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或概括,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句子以及整个段落的意义,进而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

2.猜测词义训练。猜测词义就是阅读时遇到生词通过上下文或构词法等快速猜测、判断某词的词义。学生在阅读时难免会遇见生词,遇到生词就查词典,既影响阅读速度,又影响学生对文章脉络层次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猜测词义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猜测词义训练常常需要借助于构词法(利用前缀、后缀构成新单词)、定义线索、解释说明线索、举例线索、对比关系线索、因果关系线索、增补、解释等逻辑关系线索来有效地进行。

三、区分文体,高效教学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章按文体划分,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同文体的文章其篇章结构不同,主旨内容呈现方式不同,相应的,教学手段也应有所区别。立足文体,让课堂因文章的不同而改变,而高效。

记叙文是叙述发生的一件事,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但在记叙过程中,有的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有的文章以地点为线索,也有的文章以事件发展的过程或人物的思想行为及认知为线索,各有千秋,风采各异,这也就要求我们同中求异,细致甄别。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体。说明文中的每一段一般都有一句话表明该段要讨论的主题,通常在开篇第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文章的整体结构中区分主题句、次主题句和细节,进而了解文章大意和主要信息。这样阅读教学就会变得轻松自如,教学效果也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第11篇

1.思维的敏捷性。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快速提取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及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写作素材。写成1000字以上的作文。

2.思维的灵活性。(1)能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2)根据写作要求,变通知识结构为写作服务。

3.思维的深刻性。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地剖析、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1)材料与观点要统一,论证、分析的层次清楚,逐层深入,环环相扣。(2)在阐述论点及论证过程中,语言的表述准确、严密。

4.思维的独创性。(1)要有独到的见解。(2)使用的论据较新颖。(3)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个性,能吸引读者。

5.思维的批判性。①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②能判断出别人作文的优劣,取其长处,丰富自已。③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有所改进。

二、针对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应进行哪些方面的训练1.给材料作文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达到几个目的:

①提供一个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从而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②提供若干论点与论据,从中选择最佳的论点与论据的搭配。这样训练更深入,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而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集中思维转化,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

③教师给出一个论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的目的。

2.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审题、构思,加强议论的力度。

如面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几个方面找出论证思路。比如通过内外因的关系来构思: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变色,主要取决于内因。用这个论证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再比如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分析:一定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较大。以此思路可以证明“近墨者黑”的论点。还比如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近墨者,原来并不黑,但可以随着矛盾的转化,有可能变成黑色,反之亦然。

还有一些论证思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思维,写出的文章就不那么肤浅了。

②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逻辑常识,使之在论证中自觉地恰当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使文章合理、严密、说服力强。

3.掌握多种论证方法,以加强议论的广度及深度,进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第12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方法;创新

一、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作文教学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作文训练需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包括教师指导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现在的作文教学,存在着以下六种错误的做法:

(1)把写作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2)把写作方法和技巧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3)把阅读教学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4)把展示佳作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5)把习作的评判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6)把应试的套路训练当作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这与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定位有关。一部分老师认为,“写作,原本是写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和宣泄,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写作本身就是“文无定法”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作文的教学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无序性。这种随意和无序,导致作文教学陷入一种迷茫低效的状态。

二、制订作文教学的有序训练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这告诉我们,写作能力不仅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而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表现。针对作文教与学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要解决写作关键环节的训练问题,讲求训练的有序化;同时,建立科学的、发展的作文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何来建立这个体系?应该从认知训练的有序、写作能力训练的有序和评价修改训练的有序等三个方面着手。

1.认知训练的有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根据这个要求,依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高一上册)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与人生(高一下册),思考社会道德价值标准(高二上册),从而在感受与思考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做人原则(高二下册)。

2.写作能力训练的有序。

从写作的能力来看,它由基础能力和专门能力两个方面构成,基础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专门能力包括积累素材能力、审题立意能力、文体运用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表达方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文章能力等。有序的能力训练就是将这些知识点有效合理地整合到我们三年的写作训练中,形成一个极具操作性的训练体系。

以文体运用为例,我们可以尝试从文体规范角度构建高中作文的文体训练体系,进行序列化指导。高中阶段应该训练到的文体应该有这样一些:记叙文、议论文、诗歌、微型小说、创新文体(故事新编、书信体、新闻报告体等等),其中,记叙文和议论文应该是训练的重点,其它的文体是应该熟悉、了解、把握的。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有序安排:将高一、高二上学期的训练重点定在记叙类文体范畴,同时了解诗歌(结合诗歌单元的教学)和微型小说与故事新编(结合小说单元和《外国小说赏析》选修本)文体;将高一、高二下学期的训练重点确定在议论类文体范畴,同时了解创新文体。

三、作文教学的方法创新:

1.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创新作文命题。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生活、欣赏生活。有了对生活实践的积累,写作素材自然就信手拈来了。

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命题方式,让学生自主“找题”,教师不再规定具体的题目,而是指定作文范围、题材和体裁,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一个一步一步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认识实践过程。好的文章,总是先从生活中寻得素材,再从素材中发现生动深刻的东西,然后形成观点,最后确定题目。

2.加强语言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

语言和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占有核心地位。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具有个性。语言创新可以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深厚方面下功夫。词语生动首先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词语的灵活搭配更需要打破常规,大胆想像,敢于创新,这样就可以把静态的事物写活,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加逼真,把平常的事写得形象动人。

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对创新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层面进行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同时将思维训练与语言表达训练统一起来。例如,仿写就是不错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