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指标论文

科技指标论文

时间:2022-12-29 05:37:03

科技指标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科技创新环境决定着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科技创新环境的内涵,再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科技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并提出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 进入21世纪后,科技创新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而科技创新环境则是科技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理空间,它影响和制约着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因此,探讨科技创新环境建设问题对未来科技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科技创新环境的概念及作用科技创新环境,是由影响科技创新的公共和私有部门及机构组成,通过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旨在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新的知识和技术,使科技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关键动力的相对稳定的开放网络系统。因为科技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组成的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交互作用的网络系统,所以科技创新环境就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科技创新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时,它对科技创新体系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限制和阻碍作用。同时,科技创新环境又受科技创新体系的影响。科技创新环境在增强技术创新活力,推动科技进步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学习和创造实践活动,其活力来自于创新要素及其相互协调能力;而这些要素能力的发挥需要在一定的“空气”中进行,这种空气就是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只有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展现出创新活力。2.科技创新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设与机制环境、政策法制环境、基础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都有直接关系。下文对各影响因素做进一步分析。首先是机制环境。李岚清同志在科技创新重要讲话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机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量,由此可以看出机制环境是科技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机制环境包括企业和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政府直接参与的职能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激励机制,在本文中我们是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内部机制、外部的分配和合作机制来考虑机制环境的建设。其次,是政策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决定区域科技创新的具体行为步骤程序,不同的政策体系对科技创新运行产生的影响也会大不一样,它是政府调节和干预科技创新的手段。在政策环境中对区域科技创新影响最大的是制定和落实的一系列鼓励创新的财税、人才流动、技术市场、技术奖励、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及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规定等;法律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是科技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它决定了区域科技创新要素运动的原则和利益分配关系,决定了创新主体经营行为和方式。法律制度环境包括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制度和政府的有关立法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第三是基础环境,科技创新基础环境是一个地区创新的各种要素流动的载体,能够构成技术创新活动的知识、技术支撑条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础。它包括各类社会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电话、互联网等以及各类从事研究开发的基础机构(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本地产业的融合程度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第四是市场环境,市场是创新主体生态的基本环境,对创新的约束是通过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市场结构进行的,在推动知识与技术的转移和科技成果的推广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由市场组成与市场需求组成,具体包括科技中介服务、技术市场的交易活动和金融服务构成的科技创新市场,科技创新需求则是由居民消费性支出和固定投资增长率决定的。第五是人文环境,一种以人为核心,突出人的价值及其价值实现的文化氛围。这一文化氛围既包含了对人的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又包含了对人的自我实现所提供的价值体系、观念意识、舆论导向和行为准则。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是由科技创新氛围和科技创新人才两部分构成的。通过对科技创新环境影响因

第2篇

科技期刊是一种发表自然科学及技术的杂志。按出版内容,出版方式,出版周期等多种方式发行。其主要特征有:连续性,时效性,创新性,渗透性等。

二、科技期刊的主要特征

(1)连续性:定期出版,具有连续性,出版内容能历史地、系统地反映某一学科、某一研究课题的发展过程。

(2)选择性:各篇文章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读者在阅读时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可以随时翻阅。

(3)时效性:文章内容要求新、求快、求好。

(4)稳定性:有固定的作者和读者。

(5)创新性:内容要求新,介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观点、新进展、新理论。

(6)深透性:科技期刊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

(7)复杂性:文章插图、公式、外文符号较多,排版难度较大。

三、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分类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分为核心版及扩刊版。其核心版选用的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了全面、准确、公正、客观的评价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结合中国期刊实际情况选用了诸如: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被引半衰期等多种指标,根据不同的权重系数对期刊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为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值,能够较好反应期刊在其学术领域中的地位。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每年11月出版。

四、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内容分析

《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共1998种。巾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论文构成了中同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进行中国科技沦文统计与分析的数据库,陔数据库的统汁结果编入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编制的《中国科技统汁年鉴》,统计结果被科技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广泛应用。

第3篇

(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282;

2.韶关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韶关 512005)

摘 要:统计比较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平均引文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28.7%、33.7%、29.2%、121%、14.3%。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1年期刊基金论文比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2013年基金论文比呈下降趋势(0.362~0.338);2009~2013年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平均值排名第一的期刊分别为Neuroscience Bulletin、神经解剖学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

关键词 :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术影响力;期刊评价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69-03

基金项目:2012年度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项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研究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060200005)

学术期刊的评价是期刊质量发展的的“指挥棒”,是期刊工作者和图书情报研究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方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主要以指标评价为主。为探讨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变化,本研究依据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数据[1-5],统计比较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7项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并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以期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今后的办刊和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0~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为研究对象,统计比较其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的比较结果见表1.

来源文献量即载文量,指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来源文献量越高,期刊的信息越丰富,代表期刊的生产能力越大,但期刊载文量越大并不代表期刊的学术质量就越高,部分期刊发文量少、质量也较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其中2012年最低,平均载文量179,2013年最高,平均载文量229,年均载文量215篇,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无大的变更。

平均引文数即期刊平均每篇论文所引用的文献数,衡量科研工作者对已有科技成果和最新科研成果的吸收情况,反应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单项指标来说,期刊的平均引文数越高说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高,期刊质量越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平均引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3.01,2013年最高为16.74,增加28.7%。提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学术交流程度增加,吸收外界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增强。

基金论文比是期刊中受各种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2009~2011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总体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年达最高点后2013年又呈下降趋势(0.362~0.338),提示近年来神经医学领域的科研项目成果在国内发表量降低,可能与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医学研究成果进入到国际交流领域有关。

2.2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情况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比较结果见表2.

总被引频次是期刊刊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其他所有科研工作者引用的总次数,反应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的被引频次越高,期刊被利用的越充分,学术价值越大。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被引频次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472,2013年最高为1968,增加33.7%。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学术交流中地位增加。

影响因子是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次数除以其在前2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的值。目前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同类型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稳步上升(0.562~0.726),增加29.2%,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创新性均增加,虽然各刊发表论文的专业侧重点不同,但均在各自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

即年指标是期刊在统计当年在来源刊中被引用的次数除以期刊当年发表论文的数量,代表期刊被吸收利用的速度,即年指标越高,期刊产生的学术影响力越快。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即年指标呈上升趋势,而且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了实质性的增加。说明在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研究非常活跃,即时有效地传播了新近的学术成果,反应了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

期刊H指数与影响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同时衡量期刊的发文数量和质量(被引量),反应了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2009年~2011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H指数无明显变化(7~7),2011~2013年H指数呈上升趋势(7~8)。

2.3 各项评价指标较高期刊的筛选及其评价指标的比较

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结果显示:连续5年来英文刊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平均引文数较高;基础类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基金论文比较高;中华神经科杂志的总被引频次连续排名第一。精神医学领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影响因子较高,神经医学领域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影响因子较高,2009~2011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2011~2013年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影响力较大。计算上述重要期刊2009~2013年各项评价指标的平均值(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2011年版JCR中缺如,所以剔除),具体见表3.

3 讨论

3.1 缩短出版周期,提高载文量

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神经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优秀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大量的新论文等待发表,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缩短刊期将是期刊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出版周期是信息传播速度的一个决定因素[6],而且出版周期较短的期刊易获得较高的被引用次数。另外在保证每期论文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缩短出版周期可以增加年载文量,从而获得更高的被引用次数,扩大期刊的影响力。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双月刊很多(20种),可考虑改为月刊,季刊(3种)可考虑改为双月刊,如果不具备变更条件可以考虑出版增刊、专辑或者增页、改版、压缩篇幅等方式提高信息密度,通过缩短审稿周期和编辑处理时间等提高的时效性。

3.2 重视基金论文的筛选,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

近年来关于基金论文比的争议较大,俞立平等[7]认为科技期刊的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几乎无关,刘雪立等[8]认为基金论文比与科技期刊实际影响力之间并无直接关系,甚至建议舍弃此项来源指标,但也有作者证明了基金论文比作为科技期刊评价指标是科学合理的[9]。笔者认为基金论文比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贡献和作用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基金论文比高的期刊不一定是高水平期刊,但高水平期刊的基金论文比肯定不会低。基金论文仍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的变化趋势与其他指标不一致,原因可能为:(1)基金论文比仅与统计当年已发表的论文有关。(2)近年来基金论文的挂名现象愈演愈烈,基金名称与论文内容不符的现象使很多基金论文的质量下降,因此被引次数下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下降,从而导致基金论文比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因此期刊编辑部一定要重视基金论文比,加大监管和审查力度,严格筛选高质量基金论文,因为只有刊登高被引率的基金论文才是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核心。

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的基金论文比连续5年均较高,可能与这2本期刊刊载的均为基础类研究,专业特色较强,我国神经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经费来源丰富有关,因此期刊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与其发展密切相关,各期刊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要注重内容的专业化、特色化,定位适合本刊特色的读者;紧密联系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创办特色栏目和策划专题,从而赢得更多的优质基金论文。

3.3 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的平均引文数连续5年较高,一方面说明英文期刊的平均引文数处于优势地位。因为英文是世界通用的语种,英文稿件可能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群引用。另一方面可能与期刊编辑部正确地引导作者利用文献有关。因此各期刊应鼓励作者刊登全英文文章,提高国外读者群对我国中文期刊文章的引用率,或者提供英文全文译文,设立英文专栏,引导作者正确的利用文献。2009~2014年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总被引频次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提示其在神经医学界的重要学术地位及广大作者对该刊论文的认可。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总被引频次上升很快(22~417),与其较大的载文量和出版周期短有关;从影响因子的排名可以看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精神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在神经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各刊虽发表论文的专业侧重点不同,均在相关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即年指标最高的期刊为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论文被引用的速度最快,反应了该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说明编辑在挑选稿件的时候偏向于学术水平较高和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H指数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多年来积累了非常好的学术声誉,影响力较大。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H指数近3年增长较慢,值得注意。

目前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体影响力还不够,但呈上升趋势。优秀的学术期刊是学术前沿信息的及时发布者和提供者。学术期刊必须有渠道、有能力及时了解学术前沿信息,除了利用现有的各种学术交流平台外,各期刊编辑部还应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或参观访问,交流和学习优秀的办刊经验,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6)高慧芳。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87):92-95.

(7)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来源指标与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6):173-179.

第4篇

 

“科技成果”是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目前大体可以分为:理论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软件学研究成果以及计算机软件。科技成果是企业的重要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是衡量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贡献大小的标志,更是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对科技成果进行有效评价,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并增加科技人员的研发动力,为社会和企业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过在科技成果评价指标方面,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型,一般都是根据科技成果的类型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在欧美国家,衡量科技成果的两项主要标准主要表现为在国际竞争中是否占有地位以及能否产生经济效益两方面。美国学术界专家在对联邦政府支持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行评价时,对于应用研究项目,主要针对其研究成果开发过程、本产品领域或本部门内共同的标准进行年度评价;而对于基础研究项目则就其质量、领先性、有关机构的预定目标进行年度报告。在英国,科技成果评估以定性分析方法为主,同时有一些统计上的定量分析,应用性研究成果一般通过申请专利、企业认证等形式得到评价。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成果评价领域进行了不少评价方法的研究。不过由于我国科技成果评价还处于起始阶段,在指标体系、评价程序、规范性等方面还有差距,多数地方仍旧普遍采用以定性为主的专家手工评议方法,即建立评审专家委员会,通过专家们对所规定硬性指标进行经验化、定型化的判断来完成选拔优秀科技成果的工作。

 

1 现有指标体系的不足

 

国家科技进步奖主要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公民和组织。主要包括技术开发类、新技术集成类、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类、社会公益类、重大工程类、经济技术与管理类六个方面的奖项。国家电网公司现有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以国家科技进步奖为依据进行设置,下面以技术开发类项目为例,对具体指标项及指标相关描述进行说明,如表1所示。

 

对表1所列的各项指标及相应指标描述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公司现有的指标体系存在如下问题和不足:

 

①现有指标体系仅包含五项指标,评价指标的设置比较粗化。

 

②现有各项指标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定量的指标限制,专家仅仅根据对指标的理解和以往的经验对科技项目做出评价。在依据此指标体系进行科技成果评价的过程中,专家的主观意愿或多或少地影响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可信度下降。

 

③现有体系在不同的成果各指标之间缺乏量化的综合关联权重分配方法。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项目其成果评价侧重指标并不相同,若科技成果着重于体现在理论、方法、技术和工艺等方面所具备的科技水平,则这种情况应以创新度和先进度为主要指标;若科技成果着重于转化、推广应用价值,则应以市场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指标。目前主要是通过评判者依据以往经验形成相关结论,不能客观准确地反应实际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在现有体系的基础上对指标进行细化并增加定量分析过程,使得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根据科技成果的具体特点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使得科技项目的评价更加公正、公平。

 

2 重大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模型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对科技成果按照科学、完整、简便的评价指标,进行公正、准确、客观的评价。因此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科学性、系统化、通用可比、实用可比、目标导向的指标设计原则。

 

本文在构建公司重大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以《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和《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为设计依据,秉承科学,突出不同类别科技成果的原则。力求做到通过此评价体系对科技成果进行整体评价,确定科技成果所处奖项及下一步要努力实现的方向,以引导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发展方向,力求培育出一批与公司实力相匹配的特、重大成果。

 

2.2 评价指标细化

 

将现有指标称为一级指标,针对它的不足,考虑制定多级指标体系逐级予以细化。以一级指标“技术创新程度”为例,一个项目的创新程度主要考虑项目的核心技术水平。针对项目的核心技术水平定量指标如图1所示。

 

经过细化形成的二级指标已经具备量化的可能,但是否需要继续针对二级指标继续进行细化,这是由不同二级指标的性质决定的。下面根据二级指标的性质完成指标细化。

 

①专利。项目获得的专利个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其创新性,但项目拥有的专利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属性,例如:涉外专利所代表的创新性程度显然比国内专利要高,发明专利所代表的创新性程度要比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要高,获奖专利要比未获奖专利的创新性程度要高。从这方面考虑必须对专利这一指标进行三级四级甚至五级指标的细化。

 

②技术标准。与专利情况相同,技术标准的不同属性也会代表不同的技术创新程度,所以针对技术标准进行下一级的指标细化也同样重要。其细化结果如图2所示。

 

③软件著作权、论著与专利和技术标准不同,软件著作权、论著没有等级重要性的划分,所以对二级指标进行量化就足以体现其创新程度。

 

④论文。论文的创新程度通过论文发表期刊的重要性来体现。例如:SCI收录的论文都是在所在学术界处于一定地位的论文,这是大家公认的。所以将论文细化到收录论文的期刊是有必要的。其细化结果如图3所示。

 

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权值的确定是指标综合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系统评估结果合理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众多的权重确定方法中,本模型采用区间打分法,即借助定量打分直接评分确定权重。由于科技进步奖涉及的项目类型众多,不同类型的项目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为了使评价体系即合理又不会计算繁琐,对指标进行量化时,考虑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与末级指标的量化。

 

仍以技术开发类项目为例,将一级指标(技术创新程度、推动电力科技进步、技术经济指标先进度、技术创新对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作用、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以及安全效益)作为因素集,设为V1={v1,v2,v3,v4,v5},A1=(a1,a2,a3,a4,a5)为V中各因素权重系数集,且满足a1+a2+a3+a4+a5=1,ai根据各因素重要程度分配。例如,对于技术开发类项目来说,更侧重于技术创新度,推动电力科技进步的重要性相对较低,故可设置各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25,0.20,0.20,0.20,0.15},对二级、三级指标也可同理设置。而末级指标则根据数量的多少给予分数,并且设定最高分数,当某一项目的某一项指标所得分数超过既定最高分数,则给予这项指标既定最高分,保证所有指标的分数不超过既定最高分。最终根据此细化和量化后的指标模型,进行计算机实现。

 

3 结 语

 

此评价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国家电网公司原有的科技成果评价模式,减弱了评价人的主观影响。而且此模型体现智能的特点,计算机自动给出评价结果,使操作更加简单。未来可以研究更加客观有效的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并通过积累大量历史数据改善评价模型,使得评价模型能够更加全面地促进和支撑重大成果的创新性,提升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创新能力。

第5篇

关键词:科技评估 SCI 科技指标体系 

 

对科学研究的评估是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研究者、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只有通过客观的评价,才能更科学地看出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调整支持的方向、领域和管理模式;而用什么指标、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机构进行评价,又会影响到评估的公正性、科学性。笔者分析了目前国内较为通行的SCI指标,并提出了自己的管见。 

 

一、SCI及其在中国广泛应用的原因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简称ISI)出版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它收录了全世界出版的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其扩展库的来源期刊有5300种,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5O多种文字。SCI的数据库具有学科全面、学术影响大、覆盖的国家广泛等特点,国际上的科学计量机构及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等)在对国家或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及绩效评估工作中,常用SCI的数据库作为统计源。 

科技论文的发表必须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在科技论文后面往往列有多篇参考文献。SCI对公开发表又被他人引用过的文献建立起的一种独特索引,通过论文间的相互引证与被引证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它追溯某一观点或某一发现的发展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过程,同时它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自己著作的被引率与持续时间,估计这些成果的影响与老化情况。就某篇论文而言,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该论文受关注的程度越高,其学术影响力越大。 

因此,SCI本质上讲是一种检索工具,并不是一个评价指标。但是,由于SCI收录并统计了期刊和论文的被引证资料,因此其在具备其它专业性检索系统所具有的文献检索功能以外,还具备期刊和论文的影响力评估、科研绩效评价等功能,使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的一种依据。 

目前国际上采用较多的科研评价方法有两种:其中之一是同行评议。因为同行对本专业的研究进展理解准确,能够客观分析项目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可行性。不过,这一评价方法也并非尽善尽美,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评价者因为知识无法覆盖相关整个领域,可能会把知名度作为评价依据;还有一些评价者在评价中常有感情因素介入等。科学计量法的主要特点是客观性和定量化,它可以弥补同行评议方法的某些不足。尽管不能说在SCI收录期刊上的文章就一定比其它期刊上的文章水平高,但由于SCI的国际性和覆盖所有专业领域的特点,它所提供的信息还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可以作为传统同行评议和其它评议方式的重要补充。 

在我国,对研究机构和人员的评价更多的是采用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主要原因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客观的标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且,用SCI作为参考数据,作为了解一个国家或部门的整体研究水平也是可行的。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于衡量基础研究的水平,SCI及其影响因子不失为是一种良好的客观指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专家评审会,对于这种方式不能笼统地一概否定,但是在现实我国科学所处的阶段,小同行太少,而大同行则不可能对某一具体分支的进展了如指掌,当然就难以判断某项成果是否如申请者所声称的“首次发现”,也难以恰当地运用我国常用的诸如“国际领先”等标准对成果加以衡量。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术研究是封闭发展的。改革开发以后,国外的资源逐渐增多,我国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的现实,科学全球化观念的影响,使国人非常认同SCI指标。强调SCI,促使学术研究必须读国外的文献,理解国外的文章,才能写作文章,这样就使中国研究更加国际化了。 

在政府层面上,国家科学技术部重点规划项目结题时专家顾问组要对研究工作进行评估。有量化指标,如重点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专利等,但不强调发表SCI论文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在总结项目研究工作时要统计研究成果和完成论文数量,但是没有强调发表SCI论文数量。因此,用SCI来评价科学研究,主要是民间机构推动的结果,而不是政府政策的产物。 

 

二、应当构件多元的基础研究评价指标 

 

不过,SCI的检索系统也有自己的缺陷,SCI选刊总管James Testa指出,SCI的检索系统只是显示了某篇论文或期刊被他人关注的程度,并不表示论文或期刊的实际学术水平。此外,不同学科的性质不一,SCI的产出数量差距也很大。强调数量,会使那些不用实验,靠模型发表论文的学科得到更好的评价。比如,高能物理是一门典型的大学科,工程性很强,研究所需的实验设备——加速器和探测器是一项复杂的科研工程,规模庞大,要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梯队参加,作为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篇数却不多,而每篇文章署名只有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因此将作为个人科研成果评估的标准,就显得不公平。而另外一些学科,像理论物理,它的个体劳动性比较强,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的数量就比较多。还有一些实验性科学,比如凝聚态物理等,科研物质条件不苛刻,实验设备较少,研究项目的面也较广,研究时间较短,每一课题的规模小,也容易出成果,SCI的引文也较多。过分重视SCI,导致许多教授走上为SCI而做研究的现象,背离了科学研究的本质。 

科研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研成果的产生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简单的定量考核方式虽然有其客观、容易操作的一面,如重视SCI论文数量,虽然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指标,但不能绝对化,更不能把它作为对一切科研人员和机构进行评估的惟一指标。 

笔者认为,科学的评估体系应该坚持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办法,而同行评议一直是国外科技界采用的重要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英国研究理事会曾组织专家对科研评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基础研究的评价中,迄今最重要的、使用最为广泛和最为肯定的仍然是同行评议方法。 

第6篇

关键词:科研能力 评估指标体系 量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09-02

科研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量化设计要避免高分值掩盖下的缺项现象的发生。为此,我们采用了设置控制指标,只登记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指标间不能互补等措施。就控制指标而言,本指标体系科技实力评估设控制指标35项,上述控制指标的设置对参评单位的科研实力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学术论文、著作、成果的等级质量等作了相应限定,以防某些指标间可能发生的掩盖。保持原始资料数据可靠准确,没有准确数据的结果是不可信的结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确定各项参数的统计时间为3年。同时由于科研工作受创造性、探索性和效益的滞后性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单位或个人的科技活动时涨时落。我们将统计数据取值的时间区间适当扩大,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三级指标中以其基础要素为计分单位(位、项、篇),并全部采用了量化指标,如在46项三级指标中,以其基础要素为量化单位的指标38项,占指标总项数的82%,以相对数(百分比)作为量化单位的指标8项,占指标总数的17%。

1 科研实力评估定量数据统计指标评分标准

1.1 科研项目及交流的量化设计

科技活动的二级指标分为科研项目及学术交流。科研项目又分为国家级重点项目、国家级一般项目、军队省部级重大课题、军队省部级一般项目,学术交流分为国际学术交流、国内学术交流。国家级重点项目包括科技攻关、“863”项目、“973”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人才、“1035”工程项目或国家创新药物基金,所有项目只计以课题负责人承担的项目。国家级一般项目包括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或青年课题、国家新药研究基金课题、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课题、国家级其它课题。军队、省部级重大项目包括重点攻关、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团队项目、军队重点课题及指令性课题。军队、省部级一般项目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基金课题、医学科研基金、军队面上及青年课题、其他军队省部级课题。国际交流指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在华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海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国内交流指的是主持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

1.2 科研成果的量化设计

科研成果分理论成果、获奖成果、鉴定成果、专利成果。我们指的理论成果主要是论文、著作。考虑到目前工作中无论是科研排序还是评奖,一个成果的意义,更多的是其被引用次数来体现的,学校基础理论研究的实力更多的是以被美国四大检索收录次数来衡量。为此,我们采用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提供的期刊源来作为评价论文的标准。获奖成果三级指标的所有奖项不重复计算,只取最高级别的奖励进行统计,如某项成果既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又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则只计国家级二等奖,不计省部级一等奖。

1.3 人才情况的量化设计

同一个人应就高不就低如某专家是院士又是长江学者,只计入院士。学术任职也以得分最高的级别为评分根据,任多个职务不重复评分。指标说明:国内外院士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外院士。杰出人才: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学名师、何梁何利基金奖励人员,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跨世纪人才专项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学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学术任职是指:全国学会常务理事、省(部)级学会正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全国学会理事长得分10,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得分为8,全国学会副理事长得分5,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或省(部)级学会理事长得分为4,全国学会常务理事得分为3,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委员和省(部)级学会副理事长得分为2。

1.4 科研经费的量化设计

经费投入按科研经费年平均投入及科研人员年人均课题经费计算,科研经费年平均投入每获得100万元计10分,科研人员年人均课题经费按每万元5分计算。

1.5 科研条件的量化设计

科研条件分为硬件条件和科技情报。硬件条件分为国家级科研基地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是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每项20分,省部级科研基地每项10分。科技情报分为中外文期刊和馆藏图书,中外文期刊每100种5分,馆藏图书每万册3分。

2 科研实力评估定性评议指标计分标准

2.1 科研投入的量化设计

科研投入中的二级指标人力投入分为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结构。职称结构的主要参考评价信息按专业技术职务(按实际聘任计算)结构是否合理(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职务为1∶3∶5∶7),年龄结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按学校高职人员中中青年比重(%),知识层次结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按高职人员拥有博士学位者比重(%)。二级指标经费投入主要参考国家级科研经费占总经费的百分数,横向课题经费占课题总经费的百分数。

2.2 科研条件与环境定性指标的量化设计

科研条件与环境的定性指标校局域网医学信息满足度的主要评价等级按能够满足,基本满足、部分满足、不能满足四个等级来评价,学术氛围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室按是否能加强人才队伍、提高专业水平,积极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民主、平等、自由的学科环境及参与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评价等级分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级。

2.3 科研管理的量化设计(表1)

3 结语

科研实力评估指标体系量化的规定是三级指标以基础要素为计分单位(位,篇,项等),以总累计分值高低判定评估结果,控制指标是我们对参评对象的评估项目应具备或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所设置的基本指标限定。设控制指标的主要目的是防范部分指标互相掩盖或吃分现象的发生,保证和控制评估质量。这就是本指标体系有别于当前实行的达标评估的重要标志之一。达标评估是以达到标准者为合格;选优评估是以分值高低为依据,但这种依据必须建立在对参评对象全面考核的基础之上。因此,其指标选择、分值分布等必须严谨、科学,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起到平衡制约指标间内在关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多,李学志,刘文达,等.高校自然科学科研量化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1998,1:41-43.

[2] 马艳玲.论高校科研机构综合评估量化研究方法[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1997,13(2):86-91.

第7篇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从一个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艰辛历程中,科学技术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956年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的《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开始到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纲要》),从1978年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到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再到如今的“自主创新”,这些科技政策和战略不仅见证了我国经济的腾飞过程,更为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正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具体来说,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相对滞后,知识转化效率低下,国内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依存度较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就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资源配置方式极其不合理。在此种情形下,国家充分认识到现有的国情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认为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经济成为本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而以《纲要》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政策则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2 中国科技面貌的总体提升

科技面貌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及潜力的反映,对科技面貌的考察会涉及到许多科技发展方面的指标。本节首先从全球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分析我国科技实力总体发展现状,接着从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研发经费、科技论文产出和美国专利授权量对我国科技面貌变化情况进行衡量。为了全面反映情况,本文不仅从纵向角度对2006年《纲要》实施前后我国科技竞争实力的变化情况进行考察,还从横向角度对比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状况。

2.1 全球竞争力排名提升迅速

竞争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是以全球竞争力指数为基础,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因素的考评,其计算基础是可公开获得的数据和私有数据,涵盖了12个指标。他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普通也是较为全面和综合的竞争力评价报告。因此,本节将利用《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各项指标对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力排名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从2004-2012年这7年间,我国全球竞争力由第46位上升到了第26位,尽管仍然落后于日本、韩国、德国和美国,而且差距较大,但是在全球竞争力的排名基本保持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07年,我国在全球竞争力的排名相较前一年度前进了20名。相比较而言,日本、韩国、德国和美国在全球竞争力的排名在近年来却有所下降。由此可见,在《纲要》颁布和实施后,我国政府根据自身国情和当今世界竞争发展态势,调整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路线,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整体国际竞争实力。

全球竞争力报告主要包括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健康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完备性、技术成熟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和创新等12个指标。为了摸清支撑我国全球竞争力快速提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纲要》颁布前后,我们对比分析了2008-2009与2011-2012年度各项指标的情况,可以看到,《纲要》的实施促进了我国的竞争力水平在短时期之内的提升。就各单项指标来看,除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得分与2008-2009年度持平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超越了以前,其中金融市场发展、健康和基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提高较快。从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到,我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健康和基础教育、宏观环境三方面。在我国全球竞争力总体提升的同时,下面将讨论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情况。

2.2 科技竞争力发展情况

科技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总量、科技水平以及发展潜力的一个指标,他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本节借鉴Altenburg等人的做法,将WEF指标体系中的高等教育培训、技术成熟度和创新作为衡量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指标。高等教育培训是衡量科技竞争力的潜在指标,他对一国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高等教育培训又可以细分为中等教育入学率、大学教育入学率、教育系统治疗、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商学院质量、学校网络化水平、当地研究、培训机构的可供给性和员工培训程度等8个二级指标;技术成熟度主要是指企业对于技术的吸收、转化和应用能力,他能够衡量企业将技术应用于商品生产的能力。技术成熟度又可细分为先进技术的可得性、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外商投资及技术转移、互联网用户、宽带互联网接入数和宽带用户使用数6个指标;创新则是科技发展的关键,他能够为科技活动带来直接收益。他包括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机构质量、企业研发投入、大学和企业合作研发投入、政府高科技产品采购、科学家和工程师可得性、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数等7个指标。根据数据的可得性,这里主要考察2008-2012年的科技竞争力状况。

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由2008年的第56位上升到了2012年的第54位,尽管仍然落后于日本、韩国、德国和美国这四个发达国家,但相较于美国和韩国科技竞争力排名逐年下降的趋势,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在小幅稳步上升。此外,日本的科技竞争力则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而德国在全球科技竞争力的排名呈现了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在这五国中,从2008年开始只有德国和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处在一个不断提升的态势。

其中,我国在高等教育培训这项二级指标的排名由2008年的64位上升至了2012年的58位,这为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的上升做出了主要贡献。而技术成熟度和创新指标则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其中创新指标在世界上的排名情况明显好于技术成熟度的排名状况。

2.2.1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

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战略是核心,科技人力资源则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研发人员作为科技人力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大小对研发活动成果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国际上通常将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研发人员投入多少的指标。2002-2010年中、日、韩、德、美五国的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情况。从总量来看,我国在短短9年时间内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翻了2.47倍,在2010年达到了255.38万人/年,居于世界之首。和其他国家对比发现,在2006年之前中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虽然领先于日、韩、德三国,却略逊于美国;而2006年之后,中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出现了井喷的增长态势,美国发展则十分缓慢。就我国研发人员的增长速度来说,2006年以前的年均增长速度为7.73%,落后于2006年之后10.13%的平均增速。可见,《纲要》实施的相关政策促进了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增加,并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然而,考虑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单纯从总量上来考察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不能够准确反映一个国家的研发人员投入情况,因此这里选取每千人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指标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我国2010年每千人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是2002年的2.34倍,其中2002-2006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8.93%,2007-201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3.44%,均高于同期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增长速度。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每千人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较少,但其增长速度较快。在2002年,我国每千人劳动力中的研发人员数量不足韩国的1/5,仅为日本的1/10;经过9年的发展,在2010年该数量均占到了日本、韩国的1/4。由此可见,《纲要》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我国研发人员规模的扩大,还推动了我国每千人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的增长。

2.2.2 研发经费投入

研发经费是研发活动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可靠的研发经费投入很难有较高质量的科技产出。各国也都意识到研发经费投入是研发活动的重要环节,因此都不遗余力地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我国研发经费从2002年的39606百万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208172百万美元,总量翻了5.26倍。虽然除日本外其余各国的研发经费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我国在研发经费方面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在2002年我国研发经费只占德国的7/10,不足日本的2/5;而在2011年我国研发经费是德国的2.24倍,日本的1.42倍。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受此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很多国家都陷入了经济停滞的状态,很难拿出多余的资金投资到研发活动中(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而我国在金融危机期间,不仅没有减少研发经费的投入,反而保持了年均20.41%的增长速度进行投资,并且在2009年一举赶超日本,成为了研发经费投入仅次于美国的国家。

研发经费投入是从规模和总量上对一个国家研发活动投入的衡量,然而研发经费投入多少还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密切相关。例如中国的经济总量大于韩国,那么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自然比韩国多,但这并不能够说明韩国在研发活动方面的投入不如中国。在综合考虑了国家经济总量等的各方面因素后,为了能够较为客观地衡量各国在研发活动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这里将引入研发投入强度这一概念。

所谓研发投入强度是指全社会的研究发展试验经费占GDP的比重,他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强度被认为是提高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在不断增强,在2002-2011这10年间,其数值翻了1.72倍,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各国。中国与美国在研发投入强度方面的差距由2002年的2.49倍缩小到了2011年的1.51倍。2009年是我国研发投入强度的拐点,这一年研发投入强度超过了1.5%,达到了1.7%,较上一年增长15.65%。其中2007-2011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89%,比2002-2006年间高出了0.84%。

2.2.3 科技论文产出

《纲要》中明确指出为了应对未来挑战,需要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提高基础研究占总研究费用的比重,其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而国际上公认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普遍将科技论文产出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指标。本文选取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收录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期刊编制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其提供的数据对于评估科学论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美国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均远远超过其余各国,2002年数量是中国的8.16倍,是韩国的19.71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甚至实现了赶超。2011年美国数量为中国的2.21倍,且从2006年开始,中国相继取代日本和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发表SCI论文数量第二多的国家。中国之所以能够不断缩小同其他国家的差距甚至完成赶超,主要是由于我国SCI论文增长迅速,在上述研究的10年时间里,我国论文总量增长了4.55倍。

SCI情况反映了科技论文产出的基本情况,而为了研究各国科技论文产出质量情况,本文将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顶尖杂志上的论文定义为高质量的论文。选择Science和Nature杂志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他们是科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杂志,是衡量学术研究水平的最高标准;其次,他们涵盖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各领域的杰出成果,他们中的很多理论成果具有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巨大潜力;再次,在这里发表的论文很少受到政府和学术机构的左右。因此,运用Science和Nature杂志上面的数量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国在高端科技论文方面的产出情况。中国在顶尖杂志上的数量在逐年递增,与日本、德国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而美国无论在Science还是在Nature杂志上数量均是最多的,这显示出美国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超强实力。从纵向来看,2011年中国发表Science的论文数量是2002年的2倍,Nature更是在10年内数量翻了3.14倍。2002-2006年中国Science的平均增长率仅为2.69%,2006年之后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5.50%;Nature同样出现了2006年之后的年均增长率高于2006年之前的情况,2002-2006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5.77%,而2007-2011的平均增长率为26.27%。

前一部分是对我国高端领域在国际上的总体情况介绍,这里将探讨高端论文的相对比例情况,以研究高端的增长情况是否与SCI论文的增长情况同步。数据是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Nature论文数量+Science论文数量)/SCI论文数量。中国在该项指标的比值较低,与韩国处在同一水平,在2006年这一比值达到最低值后开始反弹,近几年比例稍有扩大。美国高端论文所占比重依然是各国中最高的,而德国和日本的比重则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水平。中国自2006年以来,虽然在Science和Nature发表文章的数量较之前出现了普涨,且涨幅较大,但就高端论文占SCI的比例来说,与之前相比还出现了下降。这说明我国在高端杂志上的论文增长情况略低于同期SCI论文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我们还没有摆脱几十年来“数篇篇”的旧思维束缚,重数量,轻质量。

2.2.4 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授权量

本文将选取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典型国家在美国专利商标局发明专利授权数据来进行分析说明。主要是基于几下几点考虑:第一,专利授权数量被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不单是发明活动的指标,更是在产业和国家层面上技术进步和变革的指标,同时专利授权数量还能够反映原始创新能力;第二,专利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特征,只有当专利拥有人旨在某个市场范围内使用该技术时才可能在该国或地区申请相关专利;第三,由于在国外申请专利需要负担高额的成本费用(如翻译费、律师费、咨询费、申请费等),只有真正具有价值和创新性的专利才甘愿花费如大的成本去国外申请,因此在国外获得授权的专利比国内专利更加“值钱”,这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实力;第四,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科技和全球最大的产品市场,企业在美国获得授权专利就意味着该项专利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和技术先进性,因此学者们通常将拥有在美国获得的授权专利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第五,美国专利数据容易获得,这也为研究提供了便利。

从日、德、韩、中四国在2002-2012年间在美国专利局获得的发明专利情况看,中国获得的授权专利数量增长最快,而日本是在美获得授权专利最多的国家,2002年日本获得34858件,占整个非美国拥有发明专利数量的43.38%,随着各国在美专利申请数量增加,这一比重下降至2012年的38.35%。2002年,日本在美授权专利数量是中国的120倍之巨,而到了2012年,这一比值缩小到了10倍,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不仅如此,中国2012年获得的发明专利是2002年的16倍之巨,并且获得的授权专利占整个非美国拥有发明专利数量比重从2002年的0.36%提升至了2012年的3.51%。韩国在上述11年间出现了较快地增长势头,2012年数据较2002年相比翻了3.49倍,有赶超德国的趋势。德国则是在波动中缓慢地增长,2012年仅比2002年多了2555件发明专利。就纵向来看,中国的发明专利数量开始显著增长始于2007年,即《纲要》颁布实施之后。2007-2012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39.44%,与2002-2006年相比增长率多出10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的同比增长率更是高达60.54%,这种强劲增长势头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3 结论及启示

第8篇

科技论文在情报学中又称为原始论文或一次文献,它是科学技术人员或其他研究人员在科学实验(或试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以及人文艺术研究领域里的现象(或问题)所进行的科学分析、综合研究和详细阐述,并通过对现象和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总结和创新另外一些结果和结论,并按照各个科技期刊的要求进行电子和书面的表达。在具体实践中,科技论文除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和应用性外,还要注意其规范性,即撰写科技论文时应把标准化技术引入其中。规范化的科技论文不仅可以反应作者的基本功,而且还会减少编辑加工的时间周期和编审工作量。

下面结合上述有关标准着重谈一谈科技论文撰写中应注意的几个有关标准化问题。

一、编写格式的标准化

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中对科技论文的撰写和编排格式作出了具体规定。所谓格式,即一定的规格式样。科技论文的撰写和编排格式,就是撰写和编排科技论文时应满足的规格和式样方面的统一要求。因此技术监督科技论文的编写格式也应遵从这一标准。

一般来说,技术监督科技论文与其他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组成部分和排列次序基本相同,包括前置部分和主体部分,而前置部分依次为:题名、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等,主体部分依次为引言、正文、结论(和建议)、致谢、参考文献和附录等。

二、论文题名拟定的标准化

论文题名,又叫题目、篇名等,是论文的总纲,是能反映论文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

GB7713-87中规定: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对于用作国际交流的技术监督科技论文,应有外文(多用英文)题名。其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在下列情况可以有副题名:题名语意未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论文若分册出版,或是一系列工作分几篇报道,或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不同副题名区别其特定内容;其他有必要用副题名作为引申或说明者。同时要求题名在整本论文中不同地方出现时,应完全相同。 论文题名拟定中作者特别是经验不足的作者常出现并应引起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1、题名反映的面大,而实际内容包括的面窄;

2、标题一般化,不足以反映文章内容的特点;

3、不注意分寸,有意无意拔高。

三、论文摘要编写的标准化

GB7713-87中指出论文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技术监督科技论文一般均应有摘要。

摘要的写作及格式要求和注意事项可归纳成如下几点。

1.作为一种可供阅读和检索的独立使用的文体,摘要只能用第三人称而不用其他人称来写。

2.简短精练,明确具体。简短,指篇幅短,200~300 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精练,指摘录出原文的精华,无多余的话;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摘要应明确具体,指表意明白,不含糊,无空泛、笼统的词语,应有较多而有用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3.格式要规范。尽可能用规范术语, 不用非共知共用的符号和术语。不得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并切忌罗列段落标题来代替摘要。除了实在无变通办法可用以外,一般不出现插图、表格,以及参考文献序号,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分段。摘要段置于作者之后,关键词之前。

4.文字表达上应符合“语言通顺,结构严谨,标点符号准确 ” 的要求。摘要中的语言应当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修辞规则和逻辑规则,不能出现语病。

5.要采用标准化的名词术语。尚未标准化的,以采用一次文献所采用的为原则。如新术语尚无合适的中文术语译名,可使用原文或译名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不要使用图、表或化学结构式,以及读者尚难于清楚理解的缩略语、简称、代号。如果确有必要,在摘要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7.不得使用一次文献中列出的章节号、图号、表号、公式号以及参考文献号等。

8.必要提及的商品名应加注学名。

四、论文关键词编写的标准化

相关标准指出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按照要求每篇论文选取应3~8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综合性主题词表(如《汉语主题词表》和专业性主题词表(如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 )词表、INIS(国际核信息系统)词表、TEST词表、MeSH词表(美国《医学主题词表》)等)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为了国际交流,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关键词作为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列于摘要段之后。

五、论文正文编写的标准化及注意事项

GB7713-87中指出:论文的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可以包括:调查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同时还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撰写技术监督科技论文要实事求是,不要求有华丽的辞藻,但必须思路清晰,合乎逻辑,语言通顺,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尽量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2.必须使用规范化语言,特别是涉及名词术语,决不能随意采用习惯用语和方言,同时,论文写完以后,一定要多看几遍,检查完善,首先应做到对自己的文章质量负责把关。

第9篇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

随着科技全球化和科技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高科技企业面临更为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科技企业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必须具备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或超越的核心竞争力。合理设计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科学评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充分了解其发展现状,也有利于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并在竞争中立足站稳。

一、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度量高科技企业竞争优势的基准,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完备实用性等四大原则。1.系统性原则。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受其科技资源条件、财务状况、组织结构与组织形式、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管理水平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宏观经济发展、科技产业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不能仅考虑单一因素,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才能对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出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2.可行性原则。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与现行的高科技企业业务核算指标和统计指标等统一,以利于评价指标数据的采集。指标设计时,必须明确指标的含义,保障指标数据获取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评价指标的数量不宜过多,必须适量得当,且不出现交叉关联性,同时评价方法必须规范化且易于操作。3.可比性原则。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广泛适用于同类型的高科技企业,计算口径和统计方法必须保持一致,涉及的评价指标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在不同时间维度的纵向对比、以及空间维度的横向对比。4.完备实用性原则。随着高科技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战略目标的调整、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升级以及科技竞争领域的转换,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会发生动态变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二、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科技企业是一个功能复杂的、动态变化的基本经济单元,其竞争力水平受到各种影响因素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可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确定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因素

高科技企业必须与外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经济运行环境,即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生命周期阶段、通货膨胀因素、高技术产业发展前景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的价格水平及竞争程度等;政策法律,即国家制定的促进高科技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相关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体制,即宏观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管理体制;文化与价值观念,即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习惯、价值取向、购买习惯、消费倾向和投资偏好等;竞争环境,即高科技行业的现有竞争者与潜在竞争者的科技资源条件、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管理水平以及科技竞争地位等;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竞争情况,即企业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替代品对其产生的威胁等。

(二)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科技创新能力,即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科技企业具备持续竞争优势重要体现;科技人力资源,即科技人力资源是高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财务状况,即高科技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其正常运作的基础支撑,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其核心竞争力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组织结构与组织形式,即高科技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与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考虑企业的资本规模与结构、组织战略、经营模式等因素;企业文化,即企业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管理制度促进了企业成长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

三、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基于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完备实用性”四大基本原则,结合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影响因素。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科技人力资本指标、科技财力资本指标、组织协调整合能力指标和企业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指标等五大类指标。

(一)科技创新能力指标

1.科技投入比值,即高科技企业的科技支出总额(包括研究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经费支出的总额)与同期营业收入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高科技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的科技投入越高,未来竞争优势越明显。2.知识产权比例,即高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数量占同期行业知识产权数量的比例。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才能提高科技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经济实力。3.新产品产值率,即高科技企业的新产品总产值占同期全部产品的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实际效果。4.高技术产品领先程度,即高科技企业的技术产品在市场上的领先程度。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综合科技能力,可通过高科技企业的同行业专家进行评分。指标越大,表明高技术产品的优势越强。5.同类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即高科技企业在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综合科技能力,可通过高科技企业的同行业专家进行评分。指标越小,表明竞争对手越难以超越。6.与核心技术相关的产品数量。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核心技术的衍生和科技开发及转化能力。

(二)科技人力资本指标

1.研发人员比重,即高科技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总人数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研究开发人力状况,指标越大,研究开发能力越强。2.人力资本投资总额,即高科技企业提高员工劳动能力的资本投入总额。该指标最终反映了企业劳动产出的增加。3.人力资本效率,即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率。企业综合业绩的提高依赖于人力资本效率的提高和企业成本的降低。

(三)科技财力资本指标

1.财务效益状况,即高科技企业的财务收益是评价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2.资产运营状况,即高科技企业资产的周转情况,必须充分考虑生产周期和行业差别因素。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3.偿债能力状况,即高科技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必须与宏观经济环境、融资环境、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战略等诸多因素一起综合考虑。

(四)组织协调整合能力指标

1.组织聚合力,即高科技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同期行业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培养企业文化,建立企业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经营理念的内聚力。2.生产能力有效利用率,即高科技企业有效的生产能力利用规模与总平均生产能力的比值。该指标是企业协调整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反映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销售中实现其价值的程度。

(五)企业影响应变能力指标

1.产品市场占有率,即高科技企业产品的销售额与同期行业的产品销售总额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产品的市场渗透能力。2.用户满意度,即高科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获得信赖或好感的人数与企业认知的人数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了社会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满意程度,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3.企业信誉。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定位及社会认可程度,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较全面的平衡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综合体现了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本文在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探讨了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通过构建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的逻辑结构,完善现有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拓展了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茜茜,赵先振,李姗姗,吴丹.高技术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科技视界,2014(24).

[2]王俊岭.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

[3]刘霞,施小宾,魏豪,黄继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培育[J].经济师,2011(08).

[4]高鸿雁.对网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探讨[D].北京邮电大学,2007.

[5]白璐.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6]黄志锋,余大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问题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7]王芳.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构建[J].现代企业,2005(12).

[8]黄东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2.

[9]白辉,钞彩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培育[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10]王辛平.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5(08).

[11]陈红川.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7(04).

[12]赵隽.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标准与方法研究[J].市场研究,2004(12).

[13]李维胜,秦长文,王永超.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4]夏海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C].第三届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2005.

[15]王军波.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湘潭大学,2008.

[16]杨文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基于IOWA算子的模糊视角[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17]刘焕峰,王哲.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理论的企业财务竞争力模型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7).

[18]王军波.网络经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遇和挑战[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第10篇

【关键词】 河北省 冀中南经济区 科技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创新与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经济紧密结合,是解决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发展慢问题,提升冀中南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关键措施。目前国内外科技创新迅猛,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有效支撑着经济的增长。然而,河北冀中南经济区的经济增长却不尽如人意,最大的瓶颈是科学技术落后,创新力度不够。因此,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促进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快速实施的关键。

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河北实现经济外向外循环式发展,打造经济发展的新的战略支撑点,促使河北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培育经济区发展的新的产业增长点,推动经济区经济协调发展,提升河北整体竞争力,进而带动河北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于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科技创新的评价方法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经济数学模型法,二是指标体系法。河北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综合评价,既要从整体上对经济区的科技创新状况做出综合评价,又要从选取指标的不同侧面反映相对水平,因此选用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二、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的构建

1、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指标选取及指标之间结构关系的确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应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主要是从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出发,考虑评价指标的充分性、可行性、稳定性、必要性等因素。定量研究则是通过一系列检验,使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和合理的过程。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指标的初选过程和指标的完善过程。指标体系的初选方法有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类。综合法是指对已经存在的一些指标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聚类,使之体系化的一种构造指标体系的方法。分析法是指将度量对象和度量目标划分为若干部分、侧面(即子系统),并逐步细分(即形成各级子系统及功能模块),直到每一部分和侧面都可以用具体的统计指标来描述、实现。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获得正确的统计分析结论的前提条件。而初选后的指标未必是科学的,因此必须对初选的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性测试。可行性是指指标的数值能否获得,那些无法或很难取得准确资料的指标,或者即使能够取得等费用很高的指标,都是不可行的。正确性是指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范围及计算内容应该正确。

2、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评价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一套明确的量化指标,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关系到评价结果可信度的关键因素。构建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层次性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必须遵循经济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立的指标必须是能够通过观察、测试、评议等方式得出明确结论的定性或定量指标,因此,必须以科学态度选取指标,把握科学发展规律,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便真实有效作出评价。

(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坚持全局意识、整体观念,指标体系要综合地反映经济区资源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强度和方向等各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的量。

(3)综合性原则。任何整体都是由一些要素为特定目的综合而成,在设计体系时应综合平衡各要素,要考虑周全、统筹兼顾,通过多参数、多标准、多尺度分析、衡量,从整体的联系出发,注重多因素的综合性分析,求得一个最佳的综合效果。

(4)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是指指标体系自身的多重性,评价体系也应具有层次性,能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反映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指标体系应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尽可能体现层次分明,充分落实分层次评价原则,消除指标间的相容性,保证指标体系的全面性、科学性。

3、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的内容。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是对河北省的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研究的依据和标准,是综合反映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效率、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影响力不同属性的指标按隶属关系、层次关系原则组成的有序的动态系统,五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只有当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同时具有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效率、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影响力时,其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根据对前面所论述的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理解,并结合河北省地域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对河北省经济结构评价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选取河北省国民经济统计年鉴为基本数据来源,根据科学性和可行性统一、全面性和代表性统一、可比性和公平性统一的原则,选择与环境有关并且能够反映经济区特点和区际差异的23个指标进行分析,提出了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指标体系。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整个指标体系为二阶层矿架结构,其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模块,二十三个子项:第一阶层即一级指标,由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效率、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影响力构成。第二阶层即二级指标共23个,分为人均GDP、大学入学率、企业赋税、信息化指数(上述四个指标为反映科技创新环境的指标);研发人员总数、每千人研发人员数、R&D经费、R&D经费占GDP比重(反映科技创新资源的指标);每千研究开发人员专利授权数、每百万元R&D经费产生的专利授权数、每千研究开发人员科学论文数、每百万元R&D经费产生的科学论文数、每百万元R&D经费产生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劳动生产率(反映科技创新效率的指标);三方专利总数、专利和许可证收入、三大机构检索论文总数、论文引用数、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反映科技创新产出的指标);诺贝尔获奖人数、知名品牌、知名大学、知名企业(反映科技创新影响力的指标)(见表1)。

三、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指标评价方法

1、权重的确定。确定权重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一类是客观赋权法。另外还有一种综合赋权法,它是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的基础上,将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进行综合的赋权方法。本文根据多级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无量纲化后,再结合河北省实际,采用通过主观权重、客观权重以及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计算权重。

2、指标无量纲化。指标序列有正向和负向之分,正向指标是指指标数值大小与效果呈正相关,越大其效果越好,而负向指标则相反。无量纲化的变化关系也因此有所区别。

对于某一指标序列值xi(k),令:

3、运用动态分析法可以对不同时段的科技创新状况经济纵深比较,将本期科技进步发展情况与前期对比,进行总体对比,找到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优点和弱点,科技进步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扬长避短,学习先进经济,为政府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科技进步提出对策和建议。

(注:本文属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成果:积极推进冀中南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课题编号:201201137。)

【参考文献】

[1] 刘宾:河北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导向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

[2] 刘秀兰:河北省冀中南经济隆起带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9(2).

[3] 刘树、田英法:河北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9).

[4] 陈兰杰:河北省R&D投入结构分析[J].中国统计,2011(9).

[5] 马荣贵:动态双向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1(8).

第11篇

以网站建设、网站内容、网站功能和网站管理等4个指标为依据,构建了期刊网站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和各自的权重,并对评价指标进行了技术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145种具有独立域名的科技期刊网站进行了分数的评定和等级的划分,分析了各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最后,指出了江苏省科技期刊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期刊网站;评价;指标;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应用水平的持续提高,期刊出版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要求不断提高[1-2]。期刊出版不仅要实现编辑过程的网络化,更要做到出版、发行等全方位的网络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升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3]。期刊自建网站无疑是期刊全方位网络化的基础,是扩大期刊显示度,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自建网站,编辑部不仅能实现期刊编辑、出版有关的组稿、收稿、审稿、编辑加工到发排出版全过程的网络化,而且可以加强对期刊的宣传,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方便读者、作者、专家和编委随时了解期刊的最新动态[4-5]。期刊网站按构成一般可分为功能层、内容层和效用层3个层次[6]。期刊网站的功能和内容一般包括期刊基本信息、期刊内容数字化、在线办公、服务读者、在线经营与管理以及其它扩展信息与功能等6个方面[7-8]。前期研究表明,江苏省科技期刊网站存在功能和内容参差不齐、网络化程度不高、网站管理与服务不到位、网站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网站功能仍停留在浅层次[9]。为进一步评价江苏省科技期刊网站的功能与服务,以网站构成的3个层次为前提,依据网站建设、网站内容、网站功能与网站管理等指标构建期刊网站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现有期刊网站进行评级。旨在找出江苏省科技期刊网站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对策,从而促进江苏期刊网络化工作的整体发展。

1期刊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评价指标和权重的确定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总体目标,再将总体目标进行分解,确立相应的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最终形成期刊网站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建立时,不仅要考虑网站内容与功能等核心指标,也要兼顾栏目设置、页面布局、信息安全、信息更新管理及相关辅助功能情况[10]。根据期刊网站建设功能和内容包含的6个方面,并结合美国化学会期刊网站建设情况[11],确定了网站建设、网站内容、网站功能和网站管理等4个一级指标,并分解为10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评价指标在确定各自权重时,以网站内容和网站功能为主要指标,所占权重相对较高;而网站建设和网站管理作为辅助指标,所占权重较低,具体指标及权重如表1所示。

1.2评价指标的技术性分析

1.2.1网站建设

网站建设指标包括主页设计、辅助功能两个二级指标,主要用于评价网站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及网站主页中的相关辅助功能。可以简单区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形式,其中主页设计是定性指标,通过访问者对网站页面布局、栏目分类、色彩搭配和整体效果等的总体评价来赋值,评价指标要求是网站主页布局合理,栏目设置及分类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色彩风格和主色调能体现期刊特性和定位、设计风格统一,页面整体美观大方。辅助功能是定量指标,通过分析网站是否有友情链接、访问统计、会员登录、留言板、二维码扫描和RSS订阅等功能来赋值[12]。

1.2.2网站内容

网站内容根据不同的主体可分为:期刊信息和编辑部信息两个二级指标。主要评价期刊信息和编辑部信息的完整性,包括:期刊介绍渊包括基本信息、报道范围、数据库收录等冤、编委会、广告服务、英文版网站以及必要的外延信息渊如在不同数据库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web下载率等指标冤;编辑部的联系方式、通知公告和相关行业资讯,包括期刊动态、信息公告、编辑部工作安排以及行业会议、展览等资讯,要求的信息规范、可靠,更新及时。

1.2.3网站功能

网站功能是评价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权重最大的部分,可以说是整个期刊网站的核心部分。其目的是突出期刊网站的实用性,更好地服务作者、服务读者、服务审稿专家,实现期刊从组稿、收稿、审稿、编辑加工到发排出版全过程的网络化。网站功 能的二级指标包括在线采编、服务作者、服务读者和特色服务4个二级指标。渊1冤在线采编。在线采编功能是指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的使用,通过作者投稿/查稿、专家审稿和编辑办公功能的开发,以实现作者、专家、编辑和主编等在线稿件处理。渊2冤服务作者。主要是为作者提供论文撰写、格式规范、论文投稿与发表等过程中的相关参考,包括政策法规、编辑规范、征稿简约/投稿指南、写作模板和下载中心等。渊3冤服务读者。包括当期目录、过刊浏览、文献检索、论文下载渊全文冤和期刊订阅等,即主要通过及时有效地将期刊内容网络化,以便于读者能更快更及时地获取论文信息。渊4冤特色服务。包括文献跟踪、引文提示、E-mailAlert服务和科学普及等。传统意义的文献跟踪服务是指读者可以在某期刊网站上登记并标明感兴趣的论题,当期刊本身或其它合作期刊发表相关文章时,该网站将通过电子邮件告知用户,让用户及时获得相关信息[11]。评价体系中的文献跟踪主要是指期刊已中与此篇论文相关的文章索引。引文提示是指期刊网站除了提供文献信息外,还在论文全文的参考文献后列出该文献的他引情况,通过点击他引,可快速链接到引用文献来源期刊的网站,阅读文献摘要或全文。E-mailAlert服务可为用户免费定制E-mail送达服务,可根据订阅用户的需求,每天或每周及时将内容目录发送给用户[13]。科学普及是指期刊网站的科普宣传功能,网站利用文字、视频、音频、动漫等多种表现形式普及科学常识,既可以向公众传播专业知识、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又可以扩大读者范围,提高期刊网站的点击率和影响力。

1.2.4网站管理

网站管理主要分为信息内容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内容管理包括留言及公告管理、信息更新量和信息时效性,要求有专人对网站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信息更新及时有效,留言板等互动性信息能及时回复,与作者、读者的互动性好。信息安全管理包括响应速度、可用性和安全性,要求期刊网站不能存在明显的安全漏洞,对重要信息有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并确保网站访问的安全性;网站响应时间短、访问速度快,兼容性好,能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和不同版本的浏览器访问。

2评价结果与分析

2.1网站等级的划分及评定

根据2014年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报刊核验工作统计,江苏省现有期刊442种,其中科技学术期刊228种,社科学术期刊115种,非学术期刊99种。228种科学技术期刊中拥有独立域名网站的期刊145种。根据表1中科技期刊网站建设评价指标渊总分为100分冤对145种科技期刊进行评分,平均得分为73.4分,然后按照评分结果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具体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网站功能达到优秀等级的期刊仅7种,占所有期刊的比例不到5%,分别为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江苏大学学报渊自然科学版冤、实用心电学杂志、中国天然药物渊英文冤和电力系统自动化。而等级为差的期刊有17种,比例达到了11.8%,这17种期刊网站基本只包含了简单的期刊信息、编辑部信息,以及服务作者、服务读者和辅助功能的部分内容,大多没有在线采编渊或只有简单的在线投稿冤、特色服务、全文下载等功能,缺少会员登录、留言板、二维码扫描、RSS订阅等互动性较强的内容,信息更新量少,时效性差,无法满足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对期刊网站内容的需求。

2.2网站评价指标得分及分析

为更加系统全面地分析评价科技期刊网站的功能,以指导江苏省科技期刊网站建设并促进其发展,对网站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和二级指标的得分情况进一步深入分析,具体见表3。由表3可知,网站建设指标的得分率为69.3%,其中辅助功能的得分率较低,仅为47.1%,辅助功能三级指标中会员登录、留言板和其它渊二维码扫描区、RSS订阅等冤的得分率均较低,分别为21.4%、35.9%和21.7%。由此可以看出,网站建设时对于互动类栏目的开发不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网站运行过程中,互动类栏目的维护比较耗费时间,需要编辑部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维护,考虑到当前期刊编辑部普遍人手不足的现状,互动类栏目的设计就显得略有不足。网站内容指标的得分率为68.7%,其中期刊信息的得分率较低,仅为60.4%,期刊信息三级指标中广告服务、英文版和外延信息渊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冤的得分率较低,分别为28.6%、37.6%和13.1%。分析原因可能是:当前中国大多数科技期刊的读者群在国内,对于英文版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对期刊的经营不够,期刊的广告服务功能缺失,很大一部分期刊没有开通在线广告服务。网站功能指标的得分率为72.3%,其色服务的得分率较低,仅为15.1%,特色服务三级指标中文献跟踪、引文提示、E-mailAlert服务和科学普及的得分率均较低,分别为24.1%、4.8%、23.4%和8.3%。此外,三级指标中行业资讯和政策法规的得分率也仅为34.1%和17.6%。

3问题与建议

3.1问题分析

通过期刊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江苏省145种科技期刊网站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可以看出,江苏省科技期刊网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一批网站建设、内容、功能和管理比较完善的期刊网站,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渊1冤从网站建设上看,期刊与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互动性的辅助功能较少,比如会员登录、留言板、微博、微信、APP和RSS订阅等,期刊无法吸引读者的注意,网站的点击量很低,受关注度不够;渊2冤从网站内容上看,大多数网站内容单调,信息资源贫乏,信息量少,且都以文字内容为主,缺少图片、音频、视频及其它多媒体表现形式,与一般的门户网站相比,网站界面简单、表现形式单一、栏目单调,无法体现期刊特色;渊3冤从网站功能上看,网站具有在线采编功能的比例超过了90%,绝大多数的期刊实现了作者在线投稿、专家远程审稿和编辑在线办公的网上办公模式。但网站的拓展功能明显不足,特色服务内容依然不够,比如网站具有文献跟踪、引文提示、E-mailAlert服务和科学普及功能的比例均不足25%,网站关于编辑出版政策法规的内容也仅为17.6%,还有网站的部分功能形同虚设,根本无法打开或打开后是空白。

3.2发展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在今后的网站建设与维护过程中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渊1冤加强网站互动功能建设,提高网站关注度。加强对留言板、微信、微博、QQ等功能的开发与维护,通过多种平台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解决作者、读者和专家在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期刊网站可以实行会员制,以会员登录的形式实现网站资源共享,同时会员可以对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点评,评选热点论文;编辑部根据会员的点评结果,定期更新,将优秀的论文推荐给读者。渊2冤采用多种表现形式,丰富网站内容。网站内容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文字介绍,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比如,可以通过图片窗口来展示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远比简单的文字说明更加形象生动.主编作为期刊的主要负责人,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期刊的影响力,网站除了期刊的文字介绍外,可以通过主编对期刊介绍的视频来进一步宣传期刊;关于编辑部团队的介绍,除了编辑人员的基本信息外,还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工作环境、团队建设与交流活动、演讲、参加业内活动等情况;还可以通过动漫、音频和视频来普及科学知识,介绍行业发展现状等。渊3冤拓展网站功能,更好地服务作者与读者。期刊网站的设计应该将服务作者和服务读者的思路贯穿始终,除了满足他们当前对信息和内容的需求外,还要考虑其深层次的需求。因此,网站应拓展服务功能,加强文献跟踪、引文提示和E-mail推送等特色服务,同时可以增加文献数据分析、专家连线等服务,方便作者对文献信息的统计分析。

4结语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既是期刊发展的机遇,也是对传统期刊的一种挑战。期刊独立域名网站作为期刊网络化的一种形式,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网站内容、网站功能和网站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力求通过多种形式丰富网站内容,同时从作者、读者和专家的角度拓展网站功能。在此基础上,根据期刊自身的类型,建设具有期刊自身特色的网站,以增加期刊网站的吸引力与关注度,从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杨郁霞.从24种农业科技期刊网站调查结果谈科技期刊网站的简约性[J].编辑学报,2012,24(4):371-373.

[2]刘飚,邢飞,徐威.国外科技期刊网站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479-483.

[3]黄仲一,郭雨梅,毛善锋.高校科技期刊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编辑学报,2011,23(5):457-459.

[4]王媛,杨聚祥,刘永昌,等.我国科技期刊自建网站现状与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0,(7):32-34.

[5]龙秀芬,吴惠勤,颜志森.我国化学类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及分析[J].韶关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8):88-93.

[6]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2007耀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站建设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519-525.

[7]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中国科协所属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建设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25-430.

[8]周青.综合性生物核心期刊网站建设情况分析与思考[J].编辑学报,2010,22(4):355-357.

[9]陈强,黄萍,罗彦卿,等.江苏省自然科学类期刊网络化现状调查与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10):156-159.

[10]于孟晨,张立新,潘秋岑.科技期刊网站的内容设置与定位思考[J].理论导刊,2014,(12):95-97.

[11]龙秀芬,吴惠勤,丁岩,等.美国化学会期刊网站建设分析[J].编辑学报,2011,23(S1):25-28.

[12]刘一鸣.61种社科学报自建网站调研与统计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2):84-87.

第12篇

[关键词]书评 引文分析 科研评价 亨克・莫德

[分类号]G31

科研评价是科学技术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必要保证。如何科学、合理、公正地对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实施鉴别、判断、排序,是一个长期困扰科学学理论与科技管理实践的难题。引文分析作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科学计量学方法之一,逐渐进入到科研评价的视阈中。SCI、引文量、期刊影响因子等术语成为学术界耳熟能详的“硬通货”。但由此衍生的困惑乃至置疑之声也越发使引文分析方法处于风口浪尖之中。著名科学计量学家,1999年度科学计量学最高奖――普赖斯奖获得者,原荷兰莱顿大学EWTS教授,现受聘于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高级学术顾问的亨克・莫德(Henk F.Moed)撰写的Citation Analysis in Research Evaluation《科研评价中的引文分析》一书,2005年由出版界巨头施普林格(springer)公司出版,2010年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引入版权,并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翻译出版。该书对于国内学术界全面了解引文分析的本质、引文指标的构建,以及引文分析在科研评价中的优缺点展开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对于厘清当前我国学术界和科技管理实践中的某些误区,指导科学理性使用引文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书共分2大部分27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全书的基本观点和一般结论,第二部分是关于引文分析的基本观点和结论的一些理论分析、案例举要和实证研究。全书的研究对象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既关注自然科学领域的评价问题,还讨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引文特征;既涉及了单篇论文、期刊的评价,又探索了学科、团队等中观评价,还剖析了国家层面的科研产出及其科研合作等宏观问题。此外,秉持确定性和商讨性的态度也是本书作者的主要研究和写作风格。

作者指出,引文应用于科研评价的前提是,必须做到正式、公开、学术性。正式就是在进行引文分析之前,使被评价者和决策者明确引文分析所运用的各种指标的内涵;公开是指评价者使用的各类数据务必准确,并接收被评价者的核检;学术性是指任何评价必须要有明确的理论假设、研究路线以及对结果意义和局限性的讨论。学术质量是科研评价的中心话题之一。作者认为,“引文主义”所确立的研究质量和同行专家们所认定的学术质量都具有片面性。在引文分析与科技政策领域的关系上,引文分析毕竟属于纯学术领域,需要在理论框架下寻求适合的研究方法,而政策领域更关注的是可行性和政策相关性。作者认为,评价性的引文分析利用方式最好排除在政策领域之外。因为数据采集过程很容易出现错误,简单的统计指标容易受到较强偏态分布数据的影响。对于广为使用的期刊影响因子,作者认为,不存在一个衡量期刊绩效的完美的单一指标。某个特殊指标的有效性随使用的场合不同而变化。学科差异、引用时间窗口、期刊类型、标准化处理等都是利用影响因子必须考虑的因素。他强调,尽管影响因子存在某些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一个较为可靠的指标。ISI收录文献的充分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来源期刊的统计发现,分子生物学、与人类相关的生物科学、化学等学科收录的期刊十分全面,数学、地球科学、工程学等相对全面,而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的期刊覆盖面较欠缺。对于前者,使用引文分析方法通常是恰当的,对于次者,作者建议应将非ISI来源期刊的引文补充进来,对于后者,应扩展引用文献范围,增加书籍和国际会议论文集的引文。尤其对于被分割为不同学派思想的学科领域,或者受民族和语言所阻碍的领域,不以引文分析数据为分析和评价依据可能效果更好。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绩效评价中,尤其是在定性研究主导的子学科中,尤其应慎用ISI引文索引。关于引文数据的准确性问题,如作者姓名、机构名称和子领域划分的模糊性,都会影响到结论的可靠性,作者认为,有必要运用更高级的引文数据处理。

以往在科研评价中我们有一个预设,即引文数量等同于质量。但果真如此吗?莫德大胆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引文数量究竟测度了什么?这是一个与“科研绩效”、“学术质量”、“影响力”相关联的重要理论问题。作者在全面梳理了加菲尔德(Garfield)、斯莫尔(small)、朱克曼(Zuckerman)等人的观点基础上,认为尽管对引文的测度功能有不同的理解,但并不等于说引文分析就是缺乏理论基础的。当然,“引文主义者”的观点对探寻引文分析的学术理论基础将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科研评价中运用引文分析,其目的不是要捕捉个人动机,而是要研究个体引用者共同表达其对学术活动结构和绩效的社会观点。当引文分析用于微观和中观层面评价时,可能会歪曲真实结果。即使扩大样本也不一定排除所有偏差。原则上,用学术影响来解释引用情况是行得通的,但是引用影响和学术影响的概念有时并不一致。笔者同意作者的谨慎态度,认为科研绩效是与投入产出密切相关的概念,学术质量反映学术研究成果内在的创新性,而影响力则反应了学术成果的传播和使用程度。引文数量对上述三个概念均有一定的测度功能,但更倾向于影响力测度。

尽管同行评议作为传统的被认为是有效的一种评价方法而广为使用,但是仍然受到学术权威、政治压力、思维模式的影响,使同行间达成一致意见的程度偏低。作者通过大量案例研究指出,文献计量指标应该被用作监测和研究同行评议过程的工具,并且在大多场合,同行评议和引文分析结果具有较强的统计相关性。笔者认为,在同行专家道德水准值得信赖的前提下,发挥专家主导作用并将引文分析作为辅助工具是值得尝试的。而在学术规范尚未成熟之前,将文献计量指标引入评价过程,发挥“镜子”的映射职能非常必要。

此外,在引文分析的宏观研究方面,作者也得出了一些相当有趣的结论。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科技论文数量由于科学合作(共同署名)逐渐上升。这可能是受到科研评价中的“毛”数指标激励使然,当然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也可能由于受到强调在高影响因子顶级期刊发文导向发文数有所下降。通过国际科学合作,使得合作国都提高了本国的引用影响。但在双边国际合作中,强国与弱国合作从短期看可能会削弱强国的被引率。关于国家自引,作者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国家都过度引用本国论文,因此,所谓美国学者更倾向于引用本国论文的结论缺乏实证依据。至于其他国家更多引用美国论文,可能是一种引用偏见的影响,但不必强制取缔。笔者认为,在

我国,通过与强国科研合作,可以提升我国的科研国际影响力,亦可以形成创新力强的科研团队。但是在科研评价的成果数量导向下,可能会催生大量“伪合作”,这必然会曲解科研合作的初衷。

再者,作者对发展新的引文指标提出一些设想。如探索处理合作问题、测度知识库的广度、一致性及深度指标,有意与新生科学家锻炼成长的指标,“定性的”引文分析指标等。此外,新的电子出版形式、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在引文分析中作为来源文献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尽管如此,仍应注意,来源文献的多样化并不支持学者对知识进步所做的贡献越大这一结论。

最后,本书再次强调,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对学术质量信息的需求是合理的,但叙述学术质量不像其他社会领域的绩效那样可以直接测度,单靠文献和引文排名,并不足以反映各评价对象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对象的绩效。

总结本书得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学术研究质量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引文测度的并不完全是实际的质量;引文评价和科技政策的价值取向不同;引文分析应用于科研评价时,数据的透明性和文献计量学者的中立性是必要的;引文分析方法更适合宏观层次评价,与同行评议方法各有利弊。

总之,这部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使用引文分析方法应用于科研评价的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对于解决我国科研评价中引文分析方法使用的越位和缺位问题,将给予极为有益的指导。

通过本书对引文分析与科研评价诸多复杂关系的系统阐述,笔者认为,引文分析在科研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已有的引文分析手段仍存在某些缺陷,但是它毕竟拓展了科研评价的视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同行评议方法固有的封闭性和主观性带来的评价偏差,使科研评价建立在客观、公开、定量、可操作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学者必须承认,SCI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SCI本身没有错,关键是如何理解SCI及其引文分析的内涵和功能,并智慧地而不是绝对使用这些工具和方法。尤其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反对SSCI、A&HCl的不在少数。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理应承载向国际学术界展示我国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成果和争取对国际问题研究的话语权的责任和使命。在特定阶段,从科研管理角度适当给予激励,至少是不坏的选择。

引文分析仍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需要探索。从国际科学计量学界近年的研究现状以及本书观点看,引文分析要想在科研评价中有更大的作为,未来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进一步拓展引文数据库源,如Google scholar、Scopus、ScienceDirect、开放获(存)取等数据库,并检验同一指标在不同引文库的表现。对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文献,建议尽快建立中国学术著作数据库。毕竟书籍是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书籍中的引文数据尚不能准确获得。这对于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科研绩效是个缺憾。第二,进一步开发和设计新的评价指标,如类H指数、特征影响因子等,并检验新指标与经典引文指标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第三,进一步探讨引文分析等科学计量方法与同行评议在科研评价中结合的机理,并提供可操作性的现实路径。第四,科学计量学者有必要向政策制定者、科研管理者、学科研究者乃至公众普及基本的引文分析理论和方法。当前实践中出现的评价争议和评价失误与使用引文数据的简单化、绝对化、过度化无不关系。欧洲科学计量学夏季学院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