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时间:2023-02-12 11:53: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摘 要]语文教学中,从题目入手来阅读,可以纵观文章的全局。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引导他们养成解题、析题的习惯。教师可通过妙解题目关键词、揣摩题目修饰语、拓展题目外延等,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

[关键词]题目 关键词 修饰语 外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55

课文的题目是作者精心构思而成的,“题好一半文”说的就是题目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妙解课文题目可以为文章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文章的题目蕴涵着最重要的信息,通过对题目中的关键词和修饰语的详解分析,可以使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明确学习的对象。对课文题目的拓展追问,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课题的方法,以便学生从文章题目中摄取更多的信息。

一、妙解题目关键词,准确把握内容

学生预习时往往会忽视课文题目,而直接进入文章内容的阅读。其实,题目中的关键词才是最重要的地方,透露着最重要的信息。文章或者是描述“物”的,或者是表现“人”的,或者是陈述“事”的。解读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找出文章的重点,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教师还可以用解题的方式导入新课的学习,透过解题设悬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一课,课题的关键词就是大石头,文章也是围绕大石头展开的。分析课题明确大石头是文章的线索后,在解读课题时就可以根据大石头来展开教学了。为什么要写这块大石头呢?通过预习,学生了解了从李四光小时候绕着大石头玩,到后来李四光学了地质学后的研究,再到文章的升华——应学四光的质疑精神,这些都与大石头有关。这样,抓住了关键词,就像抓住了“串珠”的线,课文的学习就浑然一体了。关键词就是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低年级学生分析能力还比较低,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

二、揣摩题目修饰语,明确限定程度

文章的题目类型很多,有的课文题目就是一个“名词”,明确告诉了我们文章的内容是什么,至于要突出哪个方面,就需要我们通过课文内容去了解了。如三年级上册中的《灰雀》一课,整篇文章就是围绕着灰雀展开的,表现的是“小男孩内心的后悔和知错就改的勇气”。《风筝》一课,课题很明显就告诉我们,文章是以“风筝”为线索的。像这样的题目,没有修饰语的限制,简单明了。

有的课文题目是带有修饰语的短语,修饰语对中心语起到了修饰、限定的作用。如三年级上册第二课《金色的草地》,其修饰语为“金色”,这就给人带来了疑惑,从常识来说,草地都是绿色的,这里却要突出金色。那么,什么样的草地是金色的呢?又会有什么花是金色的呢?在分析题目的修饰语“金色”的时候,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也充满了兴趣。再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修饰语“富饶”强调的是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教师在解题的时候,就应该让学生明白,文章写的是西沙群岛的富饶,然后再学习课文,学生就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有的课文题目是一个句子,对此,我们更要分析其修饰语的作用。如三年级《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修饰语可以分为“一幅”和“名扬中外”。“一幅”是数量的限制,“名扬中外”则是突出画的出名。那么,这幅画为何有如此的美誉呢?了解画的名字是《清明上河图》后,有的学生就非常激动:“我爷爷家里有这幅画,就是不知道它是名扬中外的。”还有的学生说:“我家客厅挂着《清明上河图》的十字绣呢,我也不知道它竟然那么出名。”对于课文的内容,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能了解,甚至平时也见过这幅图,不了解的是其名扬中外的含义。所以,教师在开展新课之前,要先分析课题,让学生明确课题中的修饰语,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能更透彻。

三、拓展题目的外延,深化学习认知

有的课题本身就带有疑问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课题猜测内容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在猜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把学生引入文章主旨的探讨中,在分析题目的时候,就可以与文章的主旨相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如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因为学生事先读过了课文,课题的悬念不是很大,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概括:“文章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也许会回答:“一个村庄被洪水冲走的故事。”“因为人们砍树,大雨把村庄里砍树的斧头冲走的故事。”虽然学生都能说出一点内容,但是都没有认识到“大雨冲走小村庄”的根本原因。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小村庄的故事最后是个悲剧,那么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树木葱绿繁茂,大雨能把小村庄冲走吗?”这样,学生的思考也就更深了一层,能够联系到环境的破坏、毁灭家园等。这个时候再进行课文的学习,就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知。

第2篇

记得小时候在课堂上,地理老师经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样一句诗来形容―山之大―从山脚到山顶能出现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每走十里地就会有不同的景色。这句诗虽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但我却实在想象不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象。一直到了2010年5月,当我身临其境的时候,我才对这句诗的寓意有了真正深刻的理解。

去年5月,我和老伴一起到广元去为80岁高龄的姑姑祝寿,顺便游览了四川省的几个旅游胜地。如: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大佛、峨眉山等名胜,其中,尤以峨眉山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其实,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游览峨眉山了。我第一次登上峨眉山是1996年7月30日,那是我在和单位领导参加了中国政法大学举办的法律培训班后正好顺路经过峨眉山。早就听说峨眉山是名扬中外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既然经过岂有不登之理。于是,我们二人历经辛苦终于登上了海拔3099米的金顶。但是那天天不作美,却因天下着雨,又有很重的雾,不但没有看到金顶日出和佛光,没有看到秀丽的风景,反而把我们淋个精湿,冻得够呛,真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更重要的是那一次我没有真正弄明白“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句诗的确切含义。

这一次当我陪着老伴再次来到峨眉山下的时候,天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的心当时“咯噔”一下,心想:完了,又赶上了一个鬼天气。但是,因为老伴是第一次来峨眉山,所以,天气再不好也必须要上去。于是,我和老伴相互搀扶着在泥泞湿滑的山路上奋力攀登,经过了一个半小时的努力,就在我们即将登上金顶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我们看到了雪―平时只有在冬天才能看到的雪。这时,所有的游客都忘记了长途跋涉所带来的疲劳,大声地叫着、笑着,睁大自己的眼睛如痴如醉般地看着这个神奇的世界:眼前的峨眉山路上是雪,树上是雪,房子上也是雪,到处都是白皑皑的雪的世界。站在山顶向下面望去,只见流连忘返的游客、挂满雪花的树、不断变幻的云海和远处的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最美丽、最壮观的图画,天、云、山、树、人融为一体真是美极了。老伴赶紧举起手中的照相机为我拍下了这难忘的瞬间。

而就在这一时刻,我才真正领略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真正含义。我和老伴相视一笑:虽然我们又没有看到壮观的日出和神秘的佛光,但非常难得的是在5月这个季节里,看到了峨眉山美丽的雪景,我们这一次来峨眉山绝对是不虚此行。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师生关系 导入 主体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137-01

一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在教学中使用命令式的语言,规定了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长此以住,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放下身段走到学生中去,定会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成果。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呈现出的一种健康心理状态,有利于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心理交流场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敢于发表自已的独特见解,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活动。陶行知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笔者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试想一下,没有爱的教育是多么可怕啊!学生的学习必须要有主动意识去参与,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在课堂上三缄其口,毫无反应,那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美国成功学家、现代社会学家卡耐基说得好:“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某些长处表示赞赏之后,再听到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我在指导语文差生时,采用个别指导的方法,避免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开点名批评他们而让他们感到丢脸。我找他们面对面座谈,先表扬和鼓励他们的闪光点,然后委婉指出不足之处,如能改正这些不足之处那就更好。这样,学生很乐意地接受老师的指导,因为他们明白,老师是真心为他们好,想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这样,学生便会感到老师可亲可敬,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建立起来了。

二 讲究课堂导入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因此,一节好的课堂往往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非常精彩的开头,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的思维迅速集中到课堂中,从而到达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八百年前的一天,在一条僻静的小巷中,一幅墨香浓郁的长卷即将完工,画的主人满脸倦意,却掩不住眼神里透露出来的自豪和得意之情,他就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那幅画就是日后享誉中外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主要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岸边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紧张繁忙的景象。细细看去,画卷上的人物肩挑手提,你来我往,虽细小如豆,却极为清晰。远处店铺林立,茶馆遍布,街市繁华的景象一览无余。即使每个细小的角落,也饱含著作者的匠心,你看,河边一个骑马人不小心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作者的画技巧夺天工,真是令人赞叹不已!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迅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教师要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把课堂看作是“灌”知识给学生的地方,而是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和搞“题海”战术,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其教学效率肯定不高。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互动的过程,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如在《风筝》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风筝,到操场去放一放,体验一下做风筝和放风筝的快乐。我问学生:假如高高飞着的风筝线断了,风筝飞了,你会怎么做?课文中为什么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因此,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作用才能发挥,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新课程理论认为:“改变原有学生单调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互动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改革的重要任务。”

四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第4篇

关键词:展示台;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专门将“综合性学习”作为教学目标的五个板块之一,展示台栏目可谓其中的一株新苗。现虽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人景象,但行在其中,又有一种“步履蹒跚陷泥潭”的感觉。

展示:即展现或显示;台:即公共场所室内外高出地面便于讲话或表演的设备。——源于《辞海》。“展示台”就是展示学生学习所得特别是课外所得的舞台。

一、概况

教材中重视了教学形式的丰富,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从一(下)到六(上)的教材中,根据学生特点,适时地设置了“展示台”板块。

二、现状

有这样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应考虑如何利用好舞台,让学生一展身手。实际上,舞台搭建了,但演员与导演却迟迟找不到状态:教师对“展示台”板块的学习不够透彻;很多教师认为这个内容不重要,加上课时紧张,就马虎过去;教师存在上不上这个内容,对学生考试的成绩影响不大的心理;展示成果的形式单一;教辅资料没有现成的指导性模式;即使开展了,尤其是低段儿童,在看热闹之间往往忽视了主体。

根据上述状况,我对学校师生进行了展示台板块教学的调查问卷。

(一)对学生“展示台”板块进行问卷调查

在对低段50名学生与中高段1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其中优等生与后30%学生各占30%),我们了解到学生对展示台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喜欢的学生占93.3%,学会了很多新知识的占71.3%。学会了怎样组织活动的占6.7%,学会了动手操作的占30.7%,同他人交往能力增强的只有24%。另外,学生搜集资料的渠道比较单一,未能很好地利用网络。即使会上网搜索,筛选资料的能力也欠佳。

(二)对语文教师“展示台”板块进行问卷调查

对语文教师的调查反馈中,发现很多共性:教师对“展示台”板块的学习了解不够透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予重视,只是布置学生回家搜集资料,至于怎样搜集,怎样筛选资料,没有明确的指导。特别是初次接触新教材的教师,该用什么形式开展活动,模棱两可。另外,低段的很多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展示成果,由于学生年龄小,收集资料的能力低,没几个学生能展示成果。中高段的教师有让学生展示成果,但发现学生参与面不广,收集资料的能力差,展示成果的形式也很单一。

三、策略

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展示台”板块教学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环境、教学内容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交互过程。这本身就是创造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过程。

(一)准备要足,未成曲调先有情

“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根据展示台教学内容的特点,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下面结合语文三(上)第五组教材谈谈如何结合生活进行教学准备。这组教材由《孔子拜师》《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组成。

1.任务驱动:在单元整组教学导读时,结合“单元导语”的提示,初读后,学生们了解到我国古代名人、神话故事、古代建筑和绘画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2.收集资料:第二天,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收获展示给我看。我非常高兴: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还真不少!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他们带来的资料,归类并推荐组长,其他学生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加入各组。孩子收集的资料越来越多,有厚厚的书籍,有家长帮助下载的密密麻麻的文章,有搜罗到的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

3.内化提升:很多孩子只满足于找相关资料,却并没有深入地去阅读这些材料,这样的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的真正获得并不多。于是,我给每组学生都提了一些建议。而且我发现孩子们都能接受建议,孩子们收集的资料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从他们自豪的神情里,我读到了发现的喜悦、收获的快乐。

(二)内容要活,动静搭配显本色

以人教第四册为例,第二单元主要宣扬雷锋精神,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要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同学。在第六单元展示台中是公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第一,静态展示;第二,动态生成。平时,可以把展示的内容融于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之中,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展示出来,如,公民道德修养歌等等。

(三)形式多样,课内课外相融通

教师要根据展示的内容,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随时随地以不同的方式,大胆展示自己。可小组展示,也可集体竞答。可课堂展示,也可课下切磋。每当此时,看着那一幅幅充满幼稚的“佳作”,瞧着那一张张充满希望的小脸,听着一声声悦耳的童音,总是让我激动不已。

(四)评价到位,情理相生凸显个性

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差异,在展示中也会出现不同的展示效果。教师要善待每个孩子,不要太吝啬自己的赞美鼓励之词,哪怕是在展示中表现最差的孩子,也要加以适当的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再次展示的勇气。教师的一句赞美或鼓励的话,对学生来说是无价的,它可以在孩子们身上产生我们难以想象的动力。

展示台是学生成长中的一块学习乐园,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更积极地积累课外知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还能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成为学习语文的有心人。教师要独具匠心,为语文教学再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展示台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2][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

第5篇

(2019——2020学年度下期)

姓名

邹冬梅

学 科

语文

任课班级

  三年级五班

学期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8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分别是“感受多彩春天”、“品味经典寓言”、“体会传统文化”、“关注精彩发现”“发挥无限想象”、“追忆幸福童年”、“探索自然奥秘”、“遨游童话王国”。一共选编了28篇课文,其中22篇为精读课文,6篇为略读课文。全册共安排了四次口语交际,安排了七次习作,第三组课文后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在第五单元的课文后面安排了一次习作例文欣赏,共两篇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和《尾巴它有一只猫》。“语文园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250个字,会写250个字。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5.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7.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8.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9.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10.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1.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以及习作训练。

班级学情分析:

经过三上学期的学习,班上的学习风气已基本形成。课堂上,学生大都能够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一部分孩子上课发言很积极、学习踏实、认真、稳定,且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写作能力发展全面。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基础较差、书写马虎导致成绩不够理想还有待提高。

优生情况分析及培养目标:

优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预习和复习。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更多的关注已经基本形成的能力的保持,并逐步提升,特别是阅读能力的培养。

补漏补弱安排:

1、通过对孩子线上学习的反馈,入校后的前3周课堂教学重在前期知识点的巩固和补充,特别是各单元语文要素的深入与拓展,把每单元知识点和框架进行回顾梳理。

2、理清知识脉络,再结合前测里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一些易错点、难点知识,每天在课堂上进行一个或两个知识点的专题复习和训练,各个击破。

特殊群体关爱:

1.我班的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2.关注并提醒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侧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巩固字词,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树立自信心,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1、深入了解学生前期学习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2、深研教材,根据本班情况认真设计教学活动。

3、鼓励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生活材料。

4、开展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5、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一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 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      

6、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  学  进  度  表

周次

起止时间

课时安排

教  学  内  容

备注

第一周

2.18-2.21

7

1古诗三首、2燕子、3荷花

第二周

2.24-2.28

7

4*昆虫备忘录、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一

第三周

3.2-3.6

7

5守株待兔、6陶罐和铁罐、7鹿角和鹿腿

第四周

3.9-3.13

7

8*池子与河流、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二

第五周

3.16-3.20

7

9古诗三首、10纸的发明、11赵州桥

第六周

3.23-3.27

7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三

第七周

3.30-4.3

7

13花钟、14蜜蜂、15*小虾、习作、

第八周

4.7-4.10

7

语文园地四、16宇宙的另一边、17我变成了一棵树

第九周

4.13-4.17

7

习作、18童年的水墨画、19剃头大师

第十周

4.20-4.24

7

20肥皂泡、21*我不能失信、

第十一周

4.27-4.30

6

习作、语文园地六

第十二周

5.6-5.9

5

查漏补缺、诊断考试

第十三周

5.11-5.15

7

查漏补缺 22我们奇妙的世界

第十四周

5.18-5.22

7

查漏补缺 23海底世界

第十五周

5.25-5.29

7

24火烧云、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七

第十六周

6.1-6.5

7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26*方帽子店

第十七周

6.8-6.12

7

27漏、28*枣核、口语交际、

第十八周

6.15-6.19

7

习作、语文园地八

第十九周

6.22-6.26

6

复习

第二十周

6.29-7.3

第6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拙见。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 “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一) 识字、写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最好最合时宜。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记忆力在1-13岁最强,在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而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多认少写。只有提前认读,扩大识字量才能更好地谈阅读理解与写作。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的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这样既贴近时代又使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字要从小练,养成好习惯。因此,我认为,小学里应该留出更多一点的时间在写字教学上。除了讲笔顺,还要讲间架章法,而不是仅仅布置写字作业回家自己写,更不是写不好多抄写几遍就能解决问题的。新的课程标准既然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写字要求,那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就必须贯彻落实目标要求。如果把书写教学上升到传承中华文化上,还要适当地引入书法教学。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它“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质”,历代书法如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书法艺术欣赏,开展临帖 摹帖等书法活动,对促进写字教学,大有裨益。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国粹,更是功不可没。

(二)古诗词教学,不可忽略的财富

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是华夏子孙的瑰宝,古诗词读起来抑扬顿挫,美不胜收,品起来余音绕梁,绵延不绝,学习古诗词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1、以情激趣,激发热情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兴趣,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以“趣”激情,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要把激发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贯穿于全过程,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课前要导趣,如我在教学《鹅》时,新课伊始,教师播放相关歌曲,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动物,这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中,当学生学习疲乏时,则运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调节学生的情绪,重新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后,则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加深理解。 2、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读的乐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的古诗课堂教学,学生不仅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当堂背诵根本不成问题。教师这样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全过程,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也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创设情境,加强感悟

教师要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杜牧的《山行》,孟浩然的《春晓》,都是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画,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感受越深刻。

(三)读读背背中积累传统文化

“日积月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1、调动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要我背”为“我要背”,可以联系生活,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发挥想像续编,创作。

2、丰富形式,化枯燥为生动。机械记忆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能丰富背诵的形式会使学生的积累活动焕发生机活力。

3、学用结合,化静止为运动。有些“日积月累”中的词句,是描写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或文章中的某种情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加深感知和理解。生活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带学生游玩时,可以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切身感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美,还可以让学生验证“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语句的准确性。

二、用阅读丰富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

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必须让学生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起步,就直抵经典。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不难发现,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许多孩子手中捧着的都是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在智力方面有自己的特殊爱好。”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诵读经典活动,把每一个学生吸引进来,让他们真心悦纳书籍,与书籍成为好朋友,享受读书之乐。

2、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好读书,还要让学生求甚解,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这一切,必须靠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首先,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书籍浩如烟海,要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书来读;其次,充分利用语文课或阅读课,指导学生究竟应该怎么读书。

3、要营造家庭读书的浓厚氛围。家庭对书籍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兴趣。试想,家长整天搓麻、打牌,看娱乐性电视节目,经常举行饮酒聚会活动,孩子又怎会静下心来读书呢?生活中听到家长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你作业做完了吗?”很少有人问:“你读书了吗?背诵了多少古诗?”因此,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综合性学习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内容可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 “成语故事” 、“歇后语谚语”、“历史人物事迹”、“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等。例如围绕《孔子拜师》、《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课文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搜集文化名人故事,讲故事;古诗词摘抄、诵读;利用假期精读一本优秀古典小说,写读后感;举行弘扬传统文化的手抄报比赛等,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四、搜集整理风土民俗资料

地方风土民俗,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对于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123-02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大语文教育”无法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口头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打破了这种局面。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因此,我们不能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局限在教材中设立的综合活动课中,而应该认识到语文综合学习存在的广阔性,要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看作是一项形式多样、范围宽广的语言实践活动,应该渗透在各种语文活动中。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主要阵地,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也往往涵盖了诸多领域,涉及各个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综合课特点。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涉及历史知识,《看云识天气》涉及地理知识等。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就必然结合与课文有关的学科知识。如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就可与历史教材中的有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第二次的情况,明白雨果对战争的态度,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有关圆明园的精美图片。这样学生不但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也更透彻。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进行“单元整组教学”。如结合“单元导语”的提示,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从《开天地》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从《赵州桥》中领略了这一历经千年而风采依旧的建筑杰作;从《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欣赏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神来之笔。学生从多个侧面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我国古代名人、神话故事、古代建筑和绘画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在有效整合中,课堂教学由平面变成立体,由单薄趋于丰满,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知识、情感、方法浑然一体的学习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手段也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在学习课文时,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体裁等特点,采取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上网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课堂讨论、课本剧表演、模拟主持人等多种教学形式,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学清照的《声声慢》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曲哀伤的音乐,然后在这样的氛围中带领学生伴随着音乐轻轻地、缓慢地朗读,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从而进一步品味诗歌的内蕴,学生既得到了情感的浸润,又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专题型学习中的应用

综合性学习强调综合,综合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性。从学习目标上看,它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从学习内容上看,它是语文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综合;从学习形式上看,它是教师的设计、组织与学生的自主参与、实践的综合,是读书、写作、表演、辩论、参观、采访、搜集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的综合。因此,综合性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师在语文课之外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专题探究活动,如举办征文比赛,办手抄报、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都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和培养。

在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专题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目标、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综合设计考虑,使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与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语文素养。如当学到《蜡烛》、《芦花荡》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活动,以二战为背景,并以为重点考察对象,让学生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活动中,同学们动手查资料,爱好唱歌的同学找来磁带,学唱《大刀进行曲》,甚至可把《地道战》改成舞蹈呈现在大家面前。同时,举行“记住历史,珍惜和平”的演讲比赛。通过活动同学们认识到了战争的罪恶、和平的重要,心中又多了一分责任感:历史上用刀剑保卫国土,而今我们要用科技来捍卫我们的国土。又如在开展《编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既要促进学生在文学知识方面的积累,又要增强学生在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搜集整理资料、口头书面表达、参观采访调查等多方面能力的锻炼,还要对其进行亲近文学、热爱文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

三、语文综合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实践性就更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正如新课标所提出的:综合性学习应“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要“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经历,要求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校园活动、社区活动,在设计、组织、探索和研究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是语文综合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有多宽广,语文教学的空间就有多宽广。课本不再是惟一的学习资源,教室不再是惟一的教育场所。学校里,与老师沟通、与同学争论、办黑板报、办文学社、节日互赠贺卡等活动,是一种语文学习;日常生活中,逛马路、买东西、听广播、看电视、翻阅书报杂志、喝茶聊天、夏日乘凉听爷爷奶奶讲述民间风情,也是语文学习;外出旅游更是语文学习,了解多彩的大自然和丰富的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人文景观,语文素养在不断增广的见识中逐步得到提高。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处处可以学语文。学生应养成时时处处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的好习惯。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总之,综合性学习既能立足于文本,又能关注到生活,还能放眼于历史,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社会是大课堂、活教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更自由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根福.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