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0 09:1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早期文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低幼儿童阅读 早期阅读 幼儿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27-03
【Abstract】Base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Early Reading Research from 2005 to 2011, the paper reveals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status quo on Early Reading Research, uses subject words, abstract and contents to analyze the studies on, figures out different kinds of research topics, and explores various subjects on this study.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Early Reading Research Review Preschool Children Reading
一、引 言
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低幼儿童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因此低幼儿童阅读是低幼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低幼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国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低幼儿童阅读起步则要晚很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并且主要集中在幼儿教育领域。[注1]2011年8月8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由国务院公布,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纲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其中包括了儿童教育和阅读。这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低幼儿童阅读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国内该领域近几年的相关文献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与分析,力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低幼儿童阅读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
二、文献收集与整体分析
万方数据库是由万方数据公司开发的,涵盖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学术会议论文的大型网络数据库,是与CNKI齐名的中国专业的学术数据库。
笔者选取万方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幼儿阅读、早期阅读为题名分别进行检索,以期获得比就单个题目进行检索更为全面的数据。将与幼儿阅读、早期阅读无直接相关性的记录剔除,分别得到511条、373条记录(截止到2011年12月底)。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2005-2011年期间,以“幼儿阅读”和以“早期阅读”为主题的论文数如上表所示,总体上来看,低幼儿童阅读在学术界并未产生较大的影响,相关研究数量较少,但是对该领域的关注越来越多,文献整体呈上升趋势。为了便于分析,将表转化为折线图形式,见图1。
图1 2005-2011年低幼儿童阅读情况
对照以上折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出:①2005-2009年期间,有关低幼儿童阅读的研究文献增长较为平缓;2009年以后的文献增长速度迅猛;②2009年以前,幼儿阅读和早期阅读的文献增长基本持平;而2009年以后,学术界明显对幼儿阅读的关注上升。
出现上述两种现象的原因:近年来,政府、高校、出版社、民间社会公益组织等都在参与低幼儿童阅读领域,社会各界对低幼儿童阅读的关注是文献增长的直接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研究者群体对概念较为清晰的“幼儿阅读”开始加强研究,这说明了0~6岁儿童,甚至是0~3岁儿童的阅读问题开始成为热门话题。
三、研究主题的分类与讨论
文献的研究主题是把握研究文献内容结构特征的重要标准。探讨文献的研究主题有多种指标。本文将引文分析中的被引用次数作为参照,将被引用超过3次的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依次归类。在这一梳理的过程中,把握2005-2011年期间低幼儿童阅读主题研究的几个方面。
论文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是体现知识内容的使用与继承,论文的相互利用是由学科领域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活动规律决定的,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吸取他人的经验来进行,论文文献之间的引证分析形成了引文分析的基础。
在引文分析中,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论文被引用是该文献的质量、重要性以及影响力的体现,论文的被引次数是衡量论文受同领域研究者关注程度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尽管施引文献的作者在引用某一文献时的引用动机具有复杂性和无法量化衡量的特点,高被引并不等于高质量,但是不管是正面引用还是批判性地引用,都属于科学探索范围。[注2]多次被引,足以说明被引的论文探讨的主题或者内容受到更多的关注,能反映出学科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普莱斯认为在学术论文之间形成的引文网络结构中,只有极少数论文可视为学科的新的生长点,成为热门的科学前沿,为利用引文分析探测科学前沿的可行性奠定了理论基础。[注3]鉴于引文分析有滞后性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对一个领域内的相对高频被引用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纵览某一时间段内学科的主要研究主题,结合时间序列分析,能够预测各研究主题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为了分析近几年低幼儿童阅读的热点内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将2005-2011年7年间被引用超过3次的论文进行统计,并将论文题目及其发表年份一一在表2中进行标注。
将以上13篇文献的关键词以及被引次数进行抽取,列于表3,表3如下:
根据关键词统计结果,结合被引论文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近7年来我国低幼儿童阅读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包括:①早期阅读教育、教学;②早期阅读内容及形式;③早期阅读策略;④发展心理学。
四、低幼儿童阅读研究现状的分类主题分析
1.显性主题分析
(1)低幼儿童早期阅读教育、教学。我国的低幼儿童阅读研究起步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研究领域主要分布在幼儿教育方面。与国外低幼儿童阅读教育相比,我国对早期阅读不是兴趣本位,而是教育本位。相关文献中多次提到“教育”、“教学”、“培养”等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让低幼儿童学到一定的具体内容。事实上,低幼儿童阅读是着力塑造低幼儿童对阅读的热爱,培养一种终身受益的习惯,不具备任何功利性的潜移默化才是最好的方式。从文献研究方面来看,大部分研究关注阅读教育教学,与我国的社会现实及教育现状有关。
(2)低幼儿童阅读内容及形式。幼儿文学是近几年低幼儿童阅读研究中比较热门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还有幼儿文学的语言特点、幼儿文学类书刊的材料等。就低幼儿童阅读而言,凭借成年人的语言,凭借图画、色彩、线条,凭借把书籍当作玩具,来进行“阅读”的活动过程。低幼儿童拿到书本以后,进行各种探索活动,以对待玩具的方式对待书刊,进行搬动、撕扯、翻转等。这些都有助于后期真正阅读的有益探索。让低幼儿童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简单的图画,增强对阅读的兴趣。近几年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提出阅读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但具体展开详尽阐述的内容并不多。
(3)低幼儿童阅读策略。2005-2011年的低幼儿童阅读文献中,多以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为探讨对象,从被引文献的关键词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关于社区教育的探讨几乎没有。社区可利用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包括博物馆资源、图书馆资源、美术馆文化馆资源等。在社区,除了这些场所,还有对应的人力资源,比如图书馆工作人员,他们同样有较为丰富的阅读策略指导。《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对于儿童阅读和图书馆服务给予了较多关注,更强调儿童权利、儿童优先和儿童参与原则并指出在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配置公共资源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在以后的研究中,学者可以在为低幼儿童阅读服务方面,加强对社区公共图书馆的研究。
(4)儿童心理学。关注低幼儿童阅读,研究低幼儿童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幼儿与成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成人应如何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阅读素材和阅读方式,提高阅读的效益及乐趣。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本文发现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在低幼儿童阅读中被多次提及;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语言强化说、信息的识别及选择理论、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等是非常重要的低幼儿童阅读心理学理论依据。
2.隐形主题分析
阅读是和图书馆分不开的。任何年龄段的阅读,都与图书馆有着紧密的关系。低幼儿童是特殊的人群,比起成年人,他们没有能力自己去图书馆,但这不能成为图书馆忽略的一个群体。《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第四部分内容为“儿童与社会环境”。这部分内容中指出:要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增加社区图书馆和农村流动图书馆数量,公共图书馆设儿童阅览室或图书角,有条件的县(市、区)建儿童图书馆;“农家书屋”配备一定数量的儿童图书;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注4]纲要给图书馆人,尤其是负责儿童阅读的图书馆人提出了要求。
在进行完基本的文献分析后,本文再利用万方数据库检索了2009-2011年间有关图书馆对低幼儿童阅读研究的文献情况。以“图书馆”和“早期阅读”进行检索,获得8篇文献;以“图书馆”和“幼儿阅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4篇文献。去掉重复文献两篇,结果为10篇文献,其中载于CSSCI期刊上的文献为3篇。
从表4文献分析中可以得到如下结果:低幼儿童阅读开始受到图书馆界的关注,虽然目前进行研究的还不是超大规模的,但是核心期刊上已经开始刊载有关该主题的论文,并且比例非常可观(从本来的简略研究中得到的数据是30%)。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被引论文的分析,得出了近七年来我国低幼儿童阅读关注的四个主要领域:低幼儿童阅读教学、教育;低幼儿童阅读的内容及形式;低幼儿童阅读策略;发展心理学。分析结果与我国目前对低幼儿童阅读的实际状况比较符合。另外,本文还分析了图书馆与低幼儿童阅读的关系。低幼儿童阅读是一场读书文化运动,需要图书馆界的积极加入。从情况来看,图书馆界已开始在该领域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选取的年份较短,论文数量较少。
注 释
1 张慧丽.中美图书馆儿童早期阅读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2011(2):2~6
2 刘俊婉.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的社会年龄分析[J].情报学报,2010(1):121~127
3 刘则渊等.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 诗歌 研究
艾米莉・勃朗特生于1818年,卒于1848年,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193首诗歌作品,她只创作出一部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其成为英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佳作。艾米莉被认为是勃朗特三姐妹中最伟大的天才型女作家,曾被赞誉为19世纪英国22位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代表作有《老禁欲主义》、《囚徒》、《纪念品》等。在西方,艾米莉文学研究已经成为著名显学,当代文学研究家对艾米莉作品有着不同声音的探讨,多种角度的研究均得到学界的关注,其中包括结构主义、女权主义、新批评主义、新历史主义、神话原型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等层面。在国内也同样掀起艾米莉文学研究的热潮,本文以近三十年国内学者研究艾米莉文学状况为视角,深入概括和分析国内艾米莉文学研究的内容和特色,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后续研究需要注重的事宜。
一、近三十年艾米莉在中国的研究状况
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开始系统化研究艾米莉文学,根据本人的资料搜集和统计,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中,最早出现与艾米莉文学有关的研究是在1980年1月份,截止2008年10月份,一共收录359篇艾米莉文学研究论文。
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艾米莉文学论文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从总体角度分析,艾米莉文学论文研究的数量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年均艾米莉文学论文研究的数量在两位数以内,80年代的总研究数量为40篇左右,这表明相关领域的研究处于萌芽状态。进入上世纪90年代,除了1997年研究数量明显增多以外,其他年份的平均研究数量仍保持在两位数以内,90年代的总研究数量为60篇左右,这说明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入前期发展状态。进入21世纪,艾米莉文学论文研究的数量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2000年有20篇,并保持稳步增长的状态,在2007年研究的数量为50篇,创造历史新高。到2008年10月份时,艾米莉文学研究的总数量为259篇,这意味着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状态。
通过上面的介绍,能得到国内艾米莉文学研究具有逐步增长、总体增加的特点,经过对比统计分析说明艾米莉文学研究有着阶段性发展的规律。进入新世纪后西方评论界领域掀起新一轮的艾米莉文学研究热潮,在客观层面上也影响着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文学研究者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融合西方多元化的批评理论,在新世纪快速推动着我国艾米莉文学研究的发展进程。
以阶段性发展为分析视角探讨国内近三十年对艾米莉文学研究的概况。
(一)1980年到1989年:起步阶段
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评论界主要研究艾米莉代表作《呼啸山庄》中的内容理解、创作技法、男主人公艺术形象以及综合论述等层面。随着国内出现大量《呼啸山庄》的译本,其会更好地推进艾米莉文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最初艾米莉文学研究者还具备翻译家的身份,也可以将其看做是学术评论家,在译本作品中著写的译序已经成为艾米莉文学的初始研究内容。譬如杨饮借助于社会学阶级属性探讨凯瑟琳的婚姻悲剧和希思克利夫的复仇历程,在某种程度上会引导本译作读者的阅读思路。早期杨静远对艾米莉文学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介绍,方平的研究观点构成艾米莉文学研究的核心理论,他身兼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两种身份,拥有渊博的学识。他在《呼啸山庄》的译序用“希望在人间”来阐述自己的观念,分析和介绍原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架构,涵盖着小说中的两种爱情模式。
综上所述,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研究艾米莉文学进程中受到时代环境的限制,既表现在论文研究的数量有限,也体现在研究的内容不够深刻,大多数研究观念局限在艾米莉作品中艺术特色的介绍。但正是经历过起步阶段,这才会为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前提。
(二)1990年到1999年:推进阶段
韩敏中于1992年在《无穷尽的符号游戏――20世纪的
(三)2000年到2008年10月: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呼啸山庄》翻译水平和能力的显著提升,又促使评论界关注艾米莉文学的热度上升,相关论文的数量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评论者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也在不断拓展,这也体现出由观念认同到争议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学术界对艾米莉文学研究不断深化。
这一时期艾米莉研究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继续探讨作品中的创作主题和创作思想,这也是传统的研究范畴。譬如有的学者分析爱的主题,有的学者分析故事主人公原型,有的学者将故事中的情节和希腊神话相联系,展现出神话母题的内涵。很多学者关注小说中的人性主题,并进一步探讨小说中的人性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双重人性等,并概括出人性复归的内涵。
其二,继续探讨艾米莉的创作意图和创作风格,以作者为视角探讨作品的内容。譬如有的学者从作者的生活时代背景角度思考,分析艾米莉的成长经历和性格,找寻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共性联系,探讨作者的父母、身世、处境和英国社会的现实状态,分析作品中的精髓和作者坎坷生活经历之间的联系,有的学者以人物形象塑造、创作风格体系以及主题思想发掘等角度探究作品所反映出的作者性格。譬如董春萍借助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研究自恋心理状态,发现作者在童年时期遭受的心理创伤造成其具有自恋性格。
其三,以人物形象塑造分析作品,已经成为热点研究方式。目前主要探讨的是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多重人格、性格突变以及现实的悲剧等。在上世纪90年代,分析希思克利夫的复仇成为研究重点,其中汪岚通过系统论方式详细研究了希思克利夫的多重人格;胡鸿在2006年《安徽文学》第9期上发表的《本我・自我・超我――中凯瑟琳悲剧命运的解析》分析凯瑟琳的形象,从弗洛伊德精神理论探讨造成凯瑟琳悲剧命运的根源。
其四,更多的学者热衷于探讨《呼啸山庄》的审美理念和艺术特征,主要集中在作品中哥特式的文艺风格。学者探讨文学主题、意境营造、人物塑造以及情节构思等内容。譬如蒲若茜在2002年第2期的《外国文学评论》发表《与哥特传统》,他认为小说中充满着哥特式激情风格。邓颖玲在2005年第4期的《外语教学》中发表《论艾米莉・勃朗特对哥特传统的发展》,她认为小说中的哥特式风格可以凸显出小说所具有的时代现实感。
二、研究中的不足及应重视的问题
归纳总结我国近三十年研究艾米莉文学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三十年的研究取得多种学术成果,也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的宝贵经验。研究学者在各类学术期刊中发表大量论文,其中包括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既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作品,也为相关研究提出新的观念。其二,研究学者从更多层面、更多角度探讨作者和作品,遵循世界文学批判方法,用开拓的视野和创新的理念分析,其涵盖着、结构主义、原型批判主义、女性主义以及社会学等理论。其三,在359篇论文中有350篇论文专门研究《呼啸山庄》,占研究总数的97.5%。这也表明《呼啸山庄》具有艺术和思想等多重研究价值和欣赏魅力,这也被称为是英国文学中“斯芬克斯”之谜。在不断的研究中,也让《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持续绽放出新的光彩。
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研究艾米莉的文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国内艾米莉文学研究不够全面,出现偏离重心的问题。在359篇论文中,针对艾米莉诗歌的研究只有9篇,占论文总数的2.5%,其余的研究内容均是以小说为主,这也体现出艾米莉诗歌研究的盲点。其二,国内研究艾米莉文学时深度还有待发掘,研究的内容也容易出现重复的问题。一些论文还局限于传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在选题和视角上出现趋同的现象,鲜有创新性观点。其三,国内艾米莉文学研究难以“中国化”,研究方式主要依赖西方现有的模式,尤其是体现在分析中的批判意识,客观上影响着研究的效果。其四,国内艾米莉文学研究资料有限,也存在着不透明沟通的现象。现在非常缺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包括作者的传记、书信和其他资料。国内的很多研究成果还没有得到西方学术界的认可,这使得研究的效果出现边际效应。其五,目前国内研究艾米莉文学的学者很少,专业化从事研究的学者更少,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和人才流失的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的解决建议:首先要重视本土化研究艾米莉文学的意识,在批判研究中要凸显两个主体存在的思路,有效处理研究的意图和研究的模式,融入创新性的研究理念。其次,在研究艾米莉文学时要完善作品的编译力度,拓展学者的研究视野,找寻更加丰富的材料,关注艾米莉诗歌艺术的研究,以此达到多元化促进的研究效果。
三、总结
我国学界研究艾米莉文学已经有三十年的历程,经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进入新世纪,国内艾米莉文学研究达到新的,同时也为现阶段的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探讨的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值得考量。本文先介绍艾米莉文学研究的三个阶段,阐述国内学者研究艾米莉文学的四个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再根据研究的内容提出两个解决思路。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国内学者能够以更加开拓的视野、更具创新意识的思路,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何申英.浅析《呼啸山庄》中的哈里顿・恩萧[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11).
关键词:《简・爱》 接受 多视角
自《简・爱》出版至今的一个半世纪中,已被翻译成世界上20多种语言[1],单在英国就有20多个版本。其遍布世界范围的文化播散在为其注入新生活力的同时促成了异质文化间的互动与交流,更滋养了它经久不衰的智性生命。
从《简・爱》出版之初所引起的轰动性效应,到“作家三姐妹”公开亮相后人们争相撰写和阅读勃朗台家族人物传记的所谓“勃朗特热”,到夏洛蒂情书被发现时的震动,而使人们对《简・爱》产生的更浓的反谈性兴趣以及到后来原型批评、女权主义文评对《简・爱》的再认识――甚至是令人惊奇的再创造……《简・爱》及其作者带给人们的冲击不断,时至今日,对《简・爱》这部经典之作的批评谱系已经发展成熟,而且研究热情不减。本文就针对《简・爱》的文学接受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整理,以期探寻《简・爱》研究的新视角。
一.译介视角
作为一部外国文学的经典之作,笔者认为首当其冲的就是译介问题。
中国对夏洛蒂・勃朗特小说的译介始于20世纪20年代。1937年的《译文》杂志曾刊登茅盾的文章《真亚耳(Jeneeyre)》的两个译本。该文比较了伍光建和李霁野的《简・爱》汉译本,评价了两个译本的优劣。20世纪50至70年代末,国内出版发行的《简・爱》译本主要是李霁野的译本。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出版了60多个版本(《简・爱》译本),其中有全译本或缩写本,也有儿童版译本。为了配合读者的英文学习,还出版了多种全本和缩写本的中英文对照版本,甚至还有以连环画形式出版的《简・爱》”[2]。21世纪初的十年间,超过50多个版本的《简・爱》译本在我国问世。此外,各种缩写本口袋书、中英文对照读本、连环画也层出不穷。
20世纪80年代,在夏洛蒂・勃朗特作品研究方面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是1983年出版的《勃朗特姐妹研究》一书,该书作者杨静远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最全面译介勃朗特姐妹作品的学者。除《勃朗特姐妹研究》之外,她还翻译了《夏洛蒂・勃朗特书信》《勃朗特一家的故事》以及《勃朗特两姐妹全集(10卷)》,并在《读书》杂志1983年第6期发表文章《一百多年来的勃朗特姐妹研究》。这些研究著作、论文和译著的出版为日后国内夏洛蒂研究以及勃朗特姐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对《简・爱》的研究转变了,但是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又掀起了一股从译介视角研究《简・爱》的热潮,如:茅盾《的两个译本》(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蒋骁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中国翻译,2003)等,都是从译介视角对《简・爱》进行的研究。
二.传统接受视角
近30年来,国内各类刊物上相继刊出《简・爱》研究论文400余篇(可能更多)。早期的30余篇研究论文(1983―1999)多聚焦简・爱的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3],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剖析简・爱的人物性格。大多是从《简・爱》的文本叙述策略、形式技巧和创作风格、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这些因素来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大多是在赞扬简・爱的自尊、自立、前卫的爱情观等人性光辉,后来虽然也有出现一些关于简・爱双重性格的研究,但是笔者认为这也是文学理论研究发展的正常规律,总而言之,在传统接受视角中,对《简・爱》的研究无疑是褒大于贬的。
三.批评接受视角
时至今日,对《简・爱》这部经典之作的批评谱系已经发展成熟,而且研究热情不减。《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1期刊登的韩敏中的论文《女权主义文评:〈疯女人〉与〈简・爱〉》介绍了吉尔伯特和古芭的女性主义文论专著《阁楼上的疯女人》,该文标志着国内《简・爱》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的引入。
2000年至今的300余篇研究论文多从女性主义批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心理批评等视角,在不同程度上都对《简・爱》这部不朽经典作出了相应的批评,如:王文惠《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的重新读解》(外国文学研究, 2008 01);兰守亭《中的疯女人―另类的复仇者形象》(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 02);季然《浅谈的女性主义特征》(大学英语,2008 05);马瑞巧《论简爱的心理陈碍及其外化形象》(中国语文,2007 07)都是从《简・爱》中所体现出的新女性形象特征,及其对父权制文化秩序的反叛,笔者认为可以说是承袭传统接受视角却利用新的理论进行再研究的成功范例。
四.多元化研究趋势
经笔者粗略统计,近10年来,国内的《简・爱》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现象想必与理论的进步和文本的丰富寓意是分不开的。
1.后殖民视角
近10年来,有许多研究先从后殖民视角切入,以期从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的人物形象入手,以此阐明的殖民主义主题及其对小说叙事、人物关系、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影响,揭示殖民主义文化对人造成的精神创伤、人格扭曲与分裂等异化影响[4]。
如:贾文胜《与的殖民主义主题初探》(中国语文,2006);罗世平《凝视:后殖民主义文学折射》(国外文学,2006 04)等都是从后殖民这个新的视角对《简・爱》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新的研究结果的成功范例,也成功地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2.《简・爱》与宗教关系的视角
《简爱》成功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一个经典女性形象, 其独立自尊的生活态度及争取平等的爱情观念备受赞誉, 而其矛盾复杂的宗教观念饱受争议。很多研究尝试从作者生活背景的宗教溯源、作品典型人物的宗教色彩及女主人公的自我救赎等角度探讨简爱的宗教皈依之路[5]。
如:刘秀梅《探求神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论简爱的宗教皈依之路》(大学英语,2007 04);杨小洪《:圣经与前圣经场景的双重投影》(外国语 2003 03);王一平《对的恪守与反叛》(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 05)等都是从《简・爱》与宗教关系的这个新视角来对《简・爱》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新的研究结果的成功范例,也成功地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简・爱》中火、鸽子、月亮及冰等意象的研究视角
笔者发现近年来,有不少别出心裁的研究,如:范彩霞《从的“火”意象看夏洛特・勃朗特的生态女性意识》(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 03);龙丽伟、魏现江《小说中梦境的审美分析》(铜仁学院学报,2007 04)等,都是标新立异的研究结果,以期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分析出《简・爱》艺术效果和艺术张力[6],探究其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原因。
这些研究别出心裁,研究视角独特,但是研究结果也同样吸引眼球,值得作为新的研究方向展开。
4.比较文学文本研究视角
《简・爱》研究论文的另一大板块是《简・爱》与其他文本的比较研究,其中以《简・爱》与《藻海无边》的比较研究和《简・爱》与《呼啸山庄》的比较研究居多。其他涉及到的比较文本有《苔丝》、《蝴蝶梦》、《红字》、《傲慢与偏见》、《飘》、《名利场》、《金色王国》、《法国中尉的女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以及跨文化比较文本如《红楼梦》、《庭院深深》、《伤逝》等。总体说来,这些研究的内容和切入点大多比较单一。在《简・爱》的经典重写研究方面,视点过分集中在《藻海无边》和《蝴蝶梦》两个文本,对《简・爱》的其他重写或改写文本则无人问津[7]。
笔者认为虽然比较文学的研究视角不是一个很新的概念,但是却总是能够碰撞出新的火花,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研究视角,很值得深入探讨,也很有研究价值。
5.其他视角
此外,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风格、勃朗特的宗教观、小说中出现的神话传说以及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刻画也得到了研究者相应的重视。在上述几方面较具代表性的论文和专著有:理查德・邓恩的论文《自然的心:简・爱的浪漫主义》,芭芭拉・哈迪的专著《恰当的形式:关于小说的论述》,菲利斯・C.・拉尔夫的专著《维多利亚改写:童话,青春和女性成长小说》;F.A.C.威尔逊和盖尔・B.・格里芬的论文《淡黄色花环:勃朗特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和《爱德华・罗切斯特的人性化》,简・米勒的专著《书写男人的女人们》。
在卷帙浩繁的《简・爱》研究中,不乏探究该作品文学源流的力作。这些著作或论文揭示出《简・爱》对圣经文学以及英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皮尼翁在《勃朗特指南》中列举了勃朗特作品对《圣经》和其他文学作品的引用。米尔盖特在论文《简・爱的心路历程》,巴里・考尔斯在专著《维多利亚小说中世俗的朝圣者:小说作为生活教科书》中分别探讨了班扬的《天路历程》对夏洛蒂・勃朗特的影响。
近20年来,国外相当一部分学者开始关注《简・爱》的跨文类、跨文化与跨媒介重写现象,将这部小说置于世界文学的巨大网络,探究《简・爱》在异域文化语境下的播散。由英国霍尔大学19世纪英国小说研究专家帕特兹・斯通曼撰写的《勃朗特改编:〈简・爱〉与〈呼啸山庄〉的文化播散》(1996)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辅以翔实的资料与细致深入的文本分析,结合各个时代的历史及社会背景,作者斯通曼梳理了《简・爱》与《呼啸山庄》自出版至20世纪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跨文类、跨媒介重写,上述两部小说的批评接受与读者接受,并在该书的附录中详细列出自两部小说出版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各种跨文化、跨文类、跨媒介重写的目录,为《简・爱》重写现象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分析重写作品的阅读过程与写作过程,斯通曼教授试图探寻生成性文本在再生产过程中的改编,以及这些改编与其所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8]。
笔者甚至还找到了一些更加出其不意的研究视角,如:龚晨枫《法律与文学视角下的》等,更是从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视角对《简・爱》进行分析、研究,且得出了较为成熟的研究结果,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这也恰恰说明了文学接受存在多种可能,有待我们去开拓。
五.结语
寓意丰富又无确定指向的文学文本,具有产生多种社会功能的可能,与此同时,文学的特点――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形象话语的开放性和文本蕴意的多义性使其具有发挥多种社会功能的可能,而且读者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决定着文学功能实现的方向和程度,这也就是说文学文本意义的实现与接受有关。
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简・爱》这部不朽的经典之作来说,还是存在着多种阐释和接受可能的。时至今日,《简・爱》的各种小说及诗歌重写,由小说《简・爱》改编而成的各种舞台剧、音乐剧、电视剧、电影和广播剧,以《简・爱》故事为蓝本的插画及绘画,《简・爱》的批评论著依然层出不穷,正应了100多年前作者夏洛蒂在《简・爱》中的预言。《勃朗特改编》的作者斯通曼曾用“续写症候群”(the sequels syndrome)一词描述过去30年间不断涌现出的《简・爱》跨文类、跨文化、跨媒介重写,这或许为国内学界日后研究《简・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9],也让我们更加期待能够继续有一些“出其不意”的研究视角来充实和丰富对《简・爱》这部传世经典的研究和再创造。
参考文献:
[1]Stoneman,Patsy.Bronte Transforamtions:The CulturalDisseminations of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M].London: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sheaf, 1996:220.
[2]冯茜.英国的石楠花在中国―――勃朗特姐妹作品在中国的流布及影响[A].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4.
[3][7][8][9]陈李萍.近三十年来《简・爱》的批评接受、读者接受及译介综述[Z].名作欣赏,2011.
[4]贾文胜.《简・爱》与《呼啸山庄》的殖民主义主题初探[A].中国语文,2006.
[5]刘秀梅.探求神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论简爱的宗教皈依之路[A].大学英语,2007(04).
[6]龙丽伟、魏现江.小说《简爱》中梦境的审美分析.[A].铜仁学院学报,2007(04).
一、“饱含着东方人的智慧卓见”
学者王元化也被推重为“时代的思者”①。虽然作为学者或思想者,王元化都难以完全纳入“比较文学”论域,后者却可能是感触前者独特风貌的一个有效视角,而前者也可能为后者提示“中国气派”的启示。就王元化学术方面而言,一位前辈文艺学者将之梳理概括为八个方面后写道:“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了不少学术大师,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鲁迅、、郭沫若等”。而及至21世纪,“王元化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的意义和价值,似乎还不曾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揭示”②。在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中,着名法国文学研究者钱林森《缅怀远去的智者———王元化先生与〈跨文化对话〉二三事》中写道:“国际双语论丛《跨文化对话》自1998年创刊至今,已迈过10年历程了。……不久前离世的王元化先生,他为《跨文化对话》留下的思考和文字,更值得我们珍惜、怀念”③。王元化被推重为“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开拓者的代表作是1979年出版的《文心雕龙创作论》。该书在全国首届(1979~1989)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中获“荣誉奖”④。学者赵毅衡当年评论:“一九七九年或许是我国比较文学研究进入‘自觉期’的一年:钱钟书《旧文四篇》、《管锥篇》前四卷、杨绛《春泥集》、范存忠《英国文学语言论文集》、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这些解放后出版物中中西比较文学内容最集中的书籍,都出现于一九七九年。”①季羡林先生在更早的1981年写道:“应该把中国文艺理论同欧洲的文艺理论比较一下,进行深入的探讨,一定能把中国文艺理论的许多术语用明确的科学语言表达出来。做到这一点真是功德无量。
你在这方面着了先鞭。”②王元化另一部代表作《思辨随笔》于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国家图书奖。着名翻译家萧乾先生在《〈思辨随笔〉不可不读》中写道:“这里论述的真是从中至外,从古至今:从孔子、刘勰到鲁迅、,从莎士比亚到普希金,没有冗长引句,更不见老生常谈,全是作者的思绪和心得。他对莎剧有些评论如译出来传到国外,估计必会赢得西方莎学家们的赞赏,因为其中饱含着东方人的智慧卓见。”③如果说萧乾评语中对“东方人智慧”的强调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界是先着一鞭,那么其所思所见与王元化本人同时期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主导思想之强调是不谋而合:研究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需要以西学作为比较的参照系,但又不可以西学为主体,用中国文化去比附。恕我再一次借用正在受人指摘的余英时的直率说法:“今天的文化危机特别表现在知识分子的浮躁心理上,仰慕西方而不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恨传统文化又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④并非偶然的是,十年后日本学者将《思辨随笔》作为《王元化着作集》之一而完整译介⑤。《思辨随笔》于2004年增补修订为《思辨录》⑥。有的高校教师开始将之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入学时必读的教科书”⑦。最近一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年轻学者在《王元化〈思辨录〉的方法论意义》专题论文中提出:“《思辨录》体大思精虑全、圆融中外古今,对其展开全面研究是一门大学问。”⑧笔者初步考察统计,《思辨录》全书出现的外国作家与文学人物姓名不下三百之数。如果以外国文学作为“比较文学”参照系,则该书内涵之丰富也可见一斑。
王元化学术中的“比较文学”因素还可追溯到其历年乃至早期着述中。例如文艺评论集《向着真实》初版于1952年,其中所及的外国文学家不仅有契诃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罗曼?罗兰、果戈理、卓别林,还包括法国作家左拉、美国作家考德威尔、捷克作家伏契克,以及委内瑞拉诗人等。该书再版后记回顾道:“我写下了对自己所喜爱的某些作家的一些感受。其中有些看法现在虽然已有所变化,但对于这些引导我认识生活和怎样对待文学事业的先驱,我始终怀着青年时代的崇敬心情。今天重读这些文字,我的心中仍激起当年的感情波澜。”⑨一位年长学者回忆八十年代末读到《向着真实》与《文心雕龙创作论》二书时的心情:“那时,我在一些前辈鼓励下,正起步于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并开始招收比较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相遇王先生这两部着作,对我而言,真是不期而遇的‘机缘’。《向着真实》这部处处充满真知灼见的评论文集中,最引起我注意和兴趣、且对我产生影响的,是他评论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两篇文章,先生对罗兰作品认识独到,见解高远,我不仅在自己的论作中加以征引,也在对研究生授课中多次介绍过。”①王元化青年时代最初论文是1939年发表的《鲁迅与尼采》。他晚年自述该文“受到了由日文转译过来的苏联文艺理论影响”,其中有“机械论的痕迹”②。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史叙事中,迄今它依然不失为“三十年代关于鲁迅的最有分量的论文之一”③。《鲁迅与尼采》的标题与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通常模式相契。该文作为王元化最初发表而产生影响的论文,意味着其学术生涯中的某种潜在基质。如果说这种基质与后来引进的“比较文学”研究视阈和方法不谋而合,那么王元化自1939年迄至去世的2008年,在近七十年中先后出版的四十余种着述中,都可能包含“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独特因素和资源。
二、“比较文学方法”与“综合研究法”
原初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基于两个要素:一为文学对象,二为外文研译。前者是比较文学的特定对象,后者是赖以成立的前提。就此而言,王元化学术至少包含若干原初意义的“比较文学”因素。例如他的莎士比亚研究包括对西方莎剧论文的译介。他的《文心雕龙》研究,前期成果之一是对西方“文学风格”代表性论文的译介,后者成书为《文学风格论》④。此外,王元化还与父亲王维周教授合译过《革命亲历记》⑤。然而在中国语境中,比较文学研究通常也以中译本为对象。即便在这一场合,研究者是否自觉意识到外文原文与中文译文之间可能存在意味差异乃至歧义,这无疑会影响到他所作判断和所下结论是否中肯合理。这种差异乃至歧义尤其表现在一些专门术语上。因此,至少就中外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而言,对中外术语意味之差异的清醒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的追溯考辨斟酌等,理应是研究者的必要条件和基本素质。王元化学术中的“比较文学”因素也蕴含于他对汉译西方着作的研读和阐释中。这方面他所提供的启示之一是,对于西方着作中的一些关键性理论术语,必须结合外文语源和语境而尽可能充分辨析、追溯和考量。例如他的《读黑格尔》中多处研讨了黑格尔术语的中译问题。诸如:“情志”、“情致”、“”三者相对于黑格尔原着中古希腊词“”何者更为恰当;“知性”较之于旧译“悟性”或“理解力”为什么更能妥切传达德文原着“Verstand”之旨;“总念”、“概念”之于德文“Begriff”的孰所优劣;中国古典美学“气韵生动”、“生气灌注”与黑格尔美学“beseelt”的汉译关系;被英译为“sense”(感觉)的德文“sinn”是否可以译为“艺术敏感”;为什么应该用“宁静”来替代中文旧译的“静穆”,等等⑥。这里我们以《读黑格尔》用“情志”翻译“”的一例观之。
后者在黑格尔德文原着中就是一个源于古希腊的外来词,并且黑格尔本人认为它在德文中很难找到确切译词。而据《读黑格尔》对“”词的考察:它在英文中译作“Pathos”(意为悲哀,哀愁,动情力,悲怆性等),在拉丁语中译作“Qual”(意指本原的痛苦),在恩格斯着作中被解释为“苦闷”,在中文旧译中转成“情致绵绵”。这些译词相互歧异,究竟如何汉译为恰?王元化考辨的结论是:“”这个词不仅涉及情感方面,也潜在“志”的意蕴,它指谓的是一种“合理的情绪方面的力量”;中文旧译“情致绵绵”未能传达该词的“志”意,英译“Pathos”(悲怆情感)也遗漏了该词的伦理意味①。这个例子至少表明,王元化对黑格尔术语的把握是经过多方考究和反复斟酌的。一方面,其结合黑格尔理论体系背景而辨析的方法是超出了一般语言翻译家的关注所及;另一方面,其对该词语源的尽可能追根溯源,亦足为重思想而轻学术的年轻后辈有所借鉴。就外来的“比较文学”方法而言,通常认为主要有“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两种。而这两种方法在王元化着述中多处可见。这里仅就平行研究方面管窥一斑:在我读过的剧作中,我把具有这种特点的剧本称作是“散文性戏剧”,将它与“传奇性戏剧”相区别。……我对散文性戏剧和传奇性戏剧所作的比较说明,在我过去所写的文字中曾留下了痕迹。②王元化以“散文性戏剧”与“传奇性戏剧”来概括契诃夫与莎士比亚作品的不同特点,这显然可纳入“平行比较”。据考察,我国建国初戏剧界关于戏剧结构的分类,有开放式、闭锁式、人物展览式的三类型说;至上世纪80年代有纯戏剧式、史诗式、散文式、诗式、电影式的五类型说,其中将莎士比亚戏剧作为史诗式结构的典型,契诃夫戏剧作为散文式结构的典型;同期又有论者以“非戏剧化倾向”来指谓契诃夫戏剧的特征。由此回瞻,王元化五十年代对契诃夫戏剧与莎士比亚戏剧之异同的概括至少可谓先着一鞭③。比较文学界通常所谓“平行研究”主要限于将A与B两个不同国别的文学对象加以比较(例如阿Q与唐?吉诃德之比较)。
这一方法无疑来自国外。相对于此,王元化的方法另有其独特之处:即比较的对象常常不限于A与B,而是A、B、C乃至更多。例如在被评赞为中国比较文学“开拓”之着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中,比较所及的外国文论包括马克思、黑格尔、歌德、威克纳格、契诃夫、别林斯基等;其所涉国别则包括德国、英国、法国与俄罗斯等。这种比较显然超出了通常以两个国别文学为对象的“平行比较”模式。这种不拘常套的“平行研究”在王元化着述中多处可见,下面是另一例:《雷雨》充满浓重的传奇色彩,《北京人》只是生活的散文:平凡、朴素,好比一幅水墨画,……我不想判断传奇的悲剧好,还是散文的悲剧好。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我喜欢,契诃夫式的悲剧我也喜欢。不过,传奇的悲剧容易渲染过分,以致往往有失真之弊。雨果的《钟楼怪人》是伟大的作品,可是我个人的口味更喜欢史坦培克在《人鼠之间》中所写的莱尼。这是一个力大、粗鲁、丑陋的壮汉,在粗糙的灵魂中同样充满了人性和柔情。他更平凡,也更使我觉得亲切。以上这些就是我当时的看法,其中许多观点,我至今未变。但是任何一种正确观点,如果固执地推到极端,作为审美标准的极致,就会产生片面化,从而使自己的眼界狭窄起来。……前人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话,确实是有道理的。④其中比较所及对象除了莎士比亚与契诃夫外,还包括的《雷雨》、《北京人》,雨果的《钟楼怪人》、史坦培克的《人鼠之间》。英文中,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与三个以上对象之间的比较,在语言表述上需要分别使用不同的介词,即“between”与“among”。其差异表述如下:(1)totelldeferencebetweenAandB.(比较A与B两个对象的差异)toshowsimilaritybetweenAandB.(比较A与B两个对象的相通)(2)totelldeferenceamongA,B,C.(比较A、B、C三个对象的差异)toshowsimilarityamongA,B,C.(比较A、B、C三个的对象相通)如果将上述两种比较分别称为“between型”与“am
一、论文的书写格式规范化要求
论文本身由论文题目、作者、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几部分组成。
1.论文题目:简明、确切地表述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一般不超过25个字,可分两行书写。
2.作者:处于论文题目正下方,须写明院系、专业、年级、班别、学号、姓名。
3.摘要: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观点,重点表述研究内容及结论,必须重点突出、文字简练,中文摘要字数不超过300字。
4.关键词:要符合学科分类及专业术语的通用性,并注意与国际惯例一致,中文关键词限制在3~8个。
5.正文:论文的主体。论文须符合学术论文的格式,正文要标明各级标题,设计合理,文稿中应采用规范化名词术语。
6.参考文献:必须是本人真正阅读过的,应选用公开发表的资料。以近期发表的学术期刊文献为主,图书类文献不能过多,且要与论文内容直接相关,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全。
二、论文的排版格式规范化要求
1.版面尺寸:a4(210×297毫米)。
2.装订位置:左面竖装,装订位置距左边界0毫米。
3.版芯位置(正文位置):按照a4纸张默认格式。
4.页码:采用页脚方式设定,采用五号timenewroman,处于页面下方、居中。
5.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
6.作者:论文题目下隔一行,居中,采用小四号仿宋体,
7.中文摘要和中文关键词:用五号仿宋体、两端对齐方式排列。
8.正文文本:宋体小四号、标准字间距、行间距为1.25倍行距、所有标点符号采用宋体全角、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的要求排版,采用多级符号版式。如:一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1、2、3……)标引,采用四号黑体并缩进4个字符排列;二级标题缩进4个字符并用阿拉伯数字(1.1、1.2、1.3……)标引,字体采用小四号黑体。
9.文中图表:所涉及到的全部图、表,不论计算机绘制还是手工绘制,都应规范化,符号、代号符合国家标准,字体大小与正文协调,手工绘制的要用绘图笔,图表名称和编号准确无误。
10.参考文献:位于正文结尾后下隔2行,“参考文献”四字左对齐,采用宋体小四号加粗;具体参考文献目录按五号宋体、靠左对齐、阿拉伯数字标引序号([1]、[2]……)的方式排列。
三、论文书写、排版、打印规范化要求样式
论文题目(采用三号黑体,居中)
(隔一行)
(仿宋体小四号,居中)院系专业名称年级班别学号学生姓名
(隔一行)
中文摘要:(仿宋体五号)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体制问题的思想观念问题,……。
关键词:(仿宋体五号)
(隔一行)
(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当前,在教学领域中,……。
1教学思想(黑体四号,左对齐)
1.1有关关系的处理(黑体小四号,缩进4个字符)
(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欣赏:浅探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与文学变异
摘要:形象学研究一直未能合理地解释两个本质性的问题,一是文本意义上的他国形象与现实社会、历史文献有异;二是接受过程中读者所还原的形象与作家所塑造的形象有异。本文认为形象在塑造、传递过程中产生了多重变异现象,变异的深层原因是不同文化语境的影响与制约。
关键词:形象学;法国学派;集体想象物;文学变异
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形象学发展于1880年代的欧陆诸国,由卡雷创立,经巴柔、莫哈、基亚等人的不断努力,当代已成为比较文学领域颇具扩张力的学科。然而,传统的形象学研究局限于历史研究方法,一味强调事实关系,囿于文本,繁琐考证,将鲜活的文学文本当做纯粹的历史文献,忽视文学形象的美学价值,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狭隘民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等,都限制了形象学研究的发展。
事实上,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只是文本意义上的形象,它是作家主体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也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反映,是一种文化形象,代表了一国对另一国的态度和看法。异国形象的建构包含了作者对异国文化的总体认识,同时在潜意识中又代表一个群体对异国文化的精神观照,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另一方面,形象本身与形象建构,也透露出作家和本国人的心态,“他者”形象是反观“自我”形象的一面镜子。正如当代文艺理论家佛克马所指出的那样,“赫胥黎的《海岛》中对东方的描写受到赛义德的批评,因为这部作品所表现的东方实际上是构想出的东方。”
一集体想象物如何实证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在形象学研究上是求“同”的,其基本方法是实证,本文认为形象学是“异”的研究,异国形象是想象,是集体想象物,image就是somethingimagined,所以形象学研究就是辩“异”。具体问题有三个:一是描述形象之“异”的具体表现。文学作品中的他国人物形象,相对于“原型”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二是考察“异”是如何发生的。形象的生成、传递、接受是一个多重变异的过程,作家是如何塑造的,读者是如何解读、还原的。三是思考“异”何以会发生,集体是如何想象的,深层的文化原因何在。
早期的形象学研究即已包含了变异的因子,正如后来巴柔所说:“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并非现实的复制品(或相似物),它是按照注视者文化中的接受程序而重组、重写的,这些模式和程式均先存于形象。”这里的“重组”、“重写”意味着这种形象是一种变异的形象,这是从实证研究求“真”的现象考证向理性主义求“异”的本质探求作出的可贵努力。形象是对文化现实的描述,是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一切形象都是个人或集体通过言说、书写而制作、描述出来的,但这种描述并不遵循真实的原则,即并不会或不能忠实地描绘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那个“他者”。
作家对文学形象的创造与读者的接受,不可避免会产生二度变异,所以运用实证的方法很难对形象学进行研究。形象学研究的实质就是变异,法国学派在最早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就已提到文学作品中的“他国形象”问题,证明他们早已涉足非实证性变异学领域的研究,只是自己还未察觉,因而也没能从学科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
正如山人画笔下怒目圆睁的鸟是对自然鸟的变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观众对艺术形象接受、还原的变异,他国人物形象的创造与接受,正是这样一个多重变异的过程,其学理性亦可以从保尔・利科等人的想象理论中找到理论根据。保尔・利科将休谟那种把想象物归诸感知的理论命名为“再现式想象”,将萨特那种认为想象物“基本上根据缺席和不在场来构思”的理论命名为“创造性想象”。
巴柔认为:“他者形象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识的总和。”所以形象学所关注的是文学和文化互动中生成的形象,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阐释他者形象,就必须将其置于扩展了的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去考察,扩大的“新的视域要求研究者不仅考虑到文学文本,其生产及传播条件,而且要考虑到人们写作、思想、生活所使用的一切文化材料”。
新批评的那种将文本作为完全独立的对象进行研究的文本分析法则因此而受到质疑,因为这种形象不仅是作家个人呕心沥血的产物,而且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阐释和想象,它要求研究者的重心不再局限于文本、修辞、话语,而要将他者形象纳入到总体分析的框架之中,既考察文学文本中他者形象生产、传播、接受的条件,又将这种文学形象与同时代的报刊、影视及其他媒介的描述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会使更多的材料和证据加入到接受的文学研究视野中来,从而使文学研究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等领域交汇,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将其联系起来。通过对这种联系的探究,研究者可以发现作家与集体想象物之间种种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
考察他者形象与他者现实之间的关系,重点应在于注视者,在于注视者一方的文化模式,因为变异是肯定的,当下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作家这一创造主体,是如何接收、注视、创作、塑造异国异族形象的,作家的潜意识中集体是如何想象他国想象的,如近代“西方人的话语表现了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漠视,贬低和拒斥,欧洲中心主义通过把欧洲以外的世界再现为愚昧、落后、懒惰,成为东方的同义词,因而需要欧洲的介入而界定为落后的从而服务于殖民主义事业”。其次是关注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形象学讨论的重点自然不是异国形象描写的真实抑或失实,而是考辨作家何以塑造出那样的形象,追溯异域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在当时的语境下是如何生成的。
异国形象与现实中的异国之间,他者形象的真实程度并不能决定这一形象的审美价值。考察他者形象与他者现实之间关系的重点在于对注视者一方文化模式的产生、发展、传播与影响的探寻。席勒创作的《杜兰朵》中,“杜兰朵对于自由、压迫、自我价值等观念的认识,就那个时代的中国而言,不仅作为一个女人的意见,即使作为一个男人的意见也是不可思议的”。因而,“作为理解《杜兰朵》的历史背景的应是欧洲思想史,而不是历史上的中国。”
二形象传递中的变异机制
法国学者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特质就是要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归纳在一起,使“比较”二字摆脱美学的含义,获得一个科学的含义。法国学派的主要理论家马・法・基亚称:“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卡雷也指出比较文学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及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从形象学的各要素分析,它主要是指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表现出的他国形象。“他国形象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
然而,文学形象的传递是非常复杂的,宏观来看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变异(literaryvariation),一是作家创作时与原型的变异;二是读者接受、还原时与文本形象的变异。就文本而言,又有语言层面的变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翻译过程中的变异,在1930年代,为了便于国人接受,“milkyway”被译为“银河”,而不是“牛奶路”、“神奶路”,就是明证。也有文学层面的变异,不同的作家写作同一题材的作品,主题、手法各异。具体而言,形象的变异现象发生在四个层面。
一是文字层面的变异。
属于翻译学或译介学研究的范畴,在进行研究时将文学的变异现象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把注意力从语词翻译研究转向语词的变异本身。我国翻译界曾有这样一个特例,不懂外文的林纾竟然成为一代翻译大家,康有为在《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赋谢》中赞其“译才并世数严林”,钱钟书也著文《林译小说研究》探讨林纾的翻译问题。
从翻译技术层面看,林译小说许多都走了样,甚至可以说很多地方是选译、节译,或者随意删改,更有甚者,写人写景的许多地方都有想象的成分。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现象?这就是文学变异的问题,为了照顾中国读者阅读小说的习惯,译者不得已而为之,将外国人的名字归化,去掉大量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部分,以突出故事情节,将外国的现代语言换成简明、雅洁的中国文言。
文艺理论家敏泽先生认为,美国的意象派诗人庞德的意象诗是从中国学过去的:“当时的西方意象派诗人们掀起了学习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潮,他们在研究和翻译汉诗的过程中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含蓄性、生动性、鲜明的形象性和动态美赞叹不已,而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研究和翻译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意象主义的发展。”
赵毅衡先生在《远游的诗神》中也提到了意象诗的源流问题,认为“庞德是新诗运动中的大诗人,他是先接触日本徘句,然后转向中国诗的。观察这个变化过程,对于考察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庞德从汉字中受到启发,认为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意象,如东方的“东”由一个“日”和一个“木”组成,以太阳挂在树梢上指称方位,这种由象形到抽象再还原为情景的语意现象,其深处有一个形象的文字层面和文学层面的变异问题。
二是文学作品中他国形象的变异。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比较文学形象学,从形象产生到还原有一个变异的过程,我们应从文化或文学的深层次人手,分析其规律。比如我们考察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洋人”形象时会发现,其形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变,(一)近代文学作品中的洋人形象特点是“奇”、“怪”,深层理由是长期闭关锁国造成了国人无知、恐惧的心理,表现为对洋人形象丑化、妖魔化。(二)现代文学作品中洋人形象的演变情况是,大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对于“原型”大多“变”、“异”,深层的文化原因是“师夷长技”的学生心态,手法大多是将之美化、乌托邦化;港、台作品中的“洋人”形象相对“本”、“真”,因为作家身处殖民主义环境,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书写。
三是相同的文学主题和文类在不同的语境下发生变异的问题。
中西小说写作目的不同,所以叙事模式亦不同,西方小说治目宜阅读,中国小说治耳宜讲说;西方小说常鸿篇巨制,动辄万字,而中国古典小说多为章回体,更像连续剧。
四是文化语境不同造成的接受方面的变异。
由于文化模式的不同造成文学现象在跨越文化集团时,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过滤背景下的误读现象,比如《格列佛游记》是饱寓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读了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可是谁会想到该书在世界各国的流传中却成了受妇孺喜爱的、单纯的少儿读物。唐朝僧入寒山的诗在中国实在没有多少人知道,可是在1950年代的美国,他确是反主流文化青年们的偶像。而三仙姑的形象在性格外向、好表现的美国人看来可不像在中国这么负面。
三形象研究要走中国化之路
我国的形象学研究要走学科本土化之路,需要克服学术上的殖民心态。形象学是法国人所创,然而其中的文化沙文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倾向和过分强调考据而忽视美学思考的弊病显然是存在的,中国学者应勇于推陈出新,不能老跟在西方学者后面学步,比起西方的“中国人形象”研究,如果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西方人――“洋人”形象,很显然,我们具有文献方面的优势,事实上其结论也应该是更有理据的。
多年来,比较文学研究已经打通了比较文化的学术通道,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开展了以对话、沟通,尊重、理解、共建人类多元文化为宗旨的各种学术活动。19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的理论著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能从时代的全球化和文化转型的新角度,在融合多元文化视野的基础上创建比较文学学科的新未来,也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第三阶段的地位、作用和走向的看法。
中国学者摆脱比较文学的传统观念,冲破比较文学“欧洲中心论”的藩篱,不断更新比较文学的观念、方法,以新观念、新眼光,通过跨学科、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的文学研究,开展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对话,促进互识、互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期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共建全球的多元文学和文化。
形象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复杂多样,学科的发展与深化呼唤理论的思维,比如学科的本土化问题。面对新世纪的形象学研究,中国学者要有为世界文学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力争学术独立的勇气。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挖掘到中国古今文论中有关形象学研究的理论资料。同时,我们的优势在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料的丰富,应该扬长避短,着眼于国内的文献,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搞外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研究。
二是研究视野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应该更开阔一些,形象研究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值得探讨:
(一)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外国人形象,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犹太人形象、《简・爱》中的南美人形象,欧美人长于此项;(二)外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如赛珍珠作品中的中国农民形象,这方面的工作汉学家做得比较多;
(三)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外国人形象,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是我们的主战场,如留学生散文中的导师形象,客观地说,外国人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无论在史料占有,抑或是文本解读上,都不可能赶得上我们;
(四)华人自塑形象,如老舍《二马》中的马氏父子、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王启明等人,张艺谋电影中的近代国人形象等;
(五)外国人的自塑形象,如美国人写的《丑陋的美国人》,日本人写的《丑陋的日本人》等。
三是学科发展的综合性问题,形象学涉及的领域众多,其研究必然是多指向、多维度和多领域的,与其他学科和领域有着剪不断的关系。形象学研究可以根据学科的需要与心理学、历史学、文化地理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结合,拓宽新的形象研究领域,展现新的生命力。
形象学研究尚有一些关乎学科发展的问题,如仍然局限于影响研究。本文认为,学科建设目前有“三个转向”和“一个注意”的工作要做:
(一)转向对“主体”的研究。理解异族与认识自我是密不可分的,一国作家塑造的异国形象,是将异国作为一个他者来看待的,这个他者是认识自我、反观自我的一面镜子,研究他者是有意义的,而审视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我更有意义。
(二)转向总体分析。文学作品所包含、传播的文学形象与历史、社会、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形象研究不能够将文本阅读简单化,不能局限于文本研究文学形象。形象研究必须考察一个民族对异国看法的总和,即由感知、阅读,加上想象而得到的有关异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个层面的看法的总和。形象是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比如要想更深刻地理解俄罗斯文学,首先就一定要了解、熟悉并领会他们的文化和信仰,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更是如此,否则,我们的视野将会很狭窄,论断亦将不免偏狭。
The Universe Before the Big
Bang
Cosmology and String Theory
2009
Hardcover
ISBN 9783540744191
Maurizio Gasperini著
像“宇宙膨胀”、“大爆炸”、“初始奇点”之类的专业术语,现如今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爆炸理论(Big Bang)是宇宙物理学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是在大约140亿年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状态演变而来的。本理论产生于观测到的哈勃定律下星系远离的速度,同时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弗里德曼模型,宇宙空间可能膨胀。延伸(数学上同插值相反)到过去,这些观测结果显示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状态膨胀而来。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来源于大爆炸这个观点已经被世界各个阶层的人们普遍接受。那么在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呢?甚至于问这么一个问题是否存在意义?实际上,近来在理论物理学,特别是在超弦理论方面的进展,为我们解答了以上问题,提供给我们能原则上重现大爆炸之前宇宙历史的数学工具。
根据新兴起的宇宙论,宇宙在大爆炸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生婴儿”,相反,它已经处在自己或许是无限漫长演变的中期。本书的目的就是使用非技术性的语言把这一观点展现给非专业人员。
本书包括11个章节、一个参考书目和一个附录,各章目次分别为:1.引言;2.广义相对论和标准宇宙学;3.超弦理论、对偶性和原始宇宙;4.超弦理论;5.膨胀和宇宙的产生;6.引力辐射的宇宙论背景;7.原始宇宙的其它遗迹;8.量子宇宙论;9.宇宙的未来;10.现有发展:Brane宇宙学模型;11.结论。
本书作者Maurizio Gasperini是意大利巴里大学物理学部门理论物理学的教授,是一个著名的宇宙学家,对大爆炸前的宇宙状态给予持久的关注。他在引力理论、高能物理和宇宙论方面发表了150篇论文,曾经两次获得重力研究基金会颁发的重力方面论文奖励。他曾经是都灵大学理论物理部门的终身教授,两次作为合作科学家去往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理论部门。目前,跟Gabriele Veneziano合作,基于超弦理论的对称性建立和发展了早期宇宙模型。
本书写给业余天文学爱好者、对天文学感兴趣的外行、教师和学生。
孙培培,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2.论文学的弱意识形态性刘求长,LIUQiu-chang
3.反本质主义的"错位"与文学本质的重新言说李自雄,LIZi-xiong
4.刘应李考辨五题——兼对《建阳县志》、《全宋诗》等典籍的订补与批评仝建平,TONGJian-ping
5.民国时期南洋华侨社团的日常活动——以万隆华侨公会为例潮龙起,邓玉柱,CHAOLong-qi,DengYu-zhu
6.叶维廉诗学批评的生发点——从《秘响旁通:文意的派生与交相引发》说起许燕转,XUYan-zhuan
7.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突围——论上海时期鲁迅杂文的"公共性"陈迪强,CHENDi-qiang
8.方汉奇在70年代的鲁迅研究及其启示刘泱育,LIUYang-yu
9."不确定性"的哲学解读及其当代启示唐美云,房欣雪,TANGMei-yun,FANGXin-xue
10.论我国留学生的爱国情怀——基于跨文化身份自我认同理论的分析付永钢,FUYong-gang
11.法律内在道德的逻辑与启迪——基于富勒法律道德性理论的中国法治思考刘涛,LIUTao
12.刑法解释的客观性及其实现路径俞小海,YUXiao-hai
13.宏观干预与农业发展孙中才,SUNZhong-cai
14.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刘忠涛,金洪云,LIUZhong-tao,JINHong-yun
15.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信息动态
16.市场化程度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和绩效黄燕,任怡菲,王睦青,江雅雯,HUANGYan,RENYifei,WANGMu-qing,JIANGYa-wen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扭摆舞"——对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等的批评袁良骏,YUANLiang-jun
2.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与困境彭世勇,PENGShi-yong
3.从学术期刊看当前文艺学批评的严重缺失——以《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为样本的分析与探讨郑惠生,ZHENGHui-sheng
4.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综评邓佑玲,DENGYou-ling
5.反思与前瞻:对协商民主的理论阐释章仁彪,张金亮,ZHANGRen-biao,ZHANGJin-liang
6.潮海开关史事考略陈勇,CHENYong
7.潮汕先贤唐伯元集杜诗探析杨映红,YANGYing-hong
8.从《夏伯阳》看苏联早期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袁庆丰,YUANQing-feng
9.符号学理论视野中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分析谢琳,XIELin
10.人民内涵新释潘云华,PANYun-hua
11.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行为外部性分析——以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僵局为例蔡少琴,CAIShao-qin
12.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中国学研究及其影响郭丽娜,GUOLi-na
13.高校传媒的优势及整合沈天舒,SHENTian-shu
14.高校学报中策论型论文的现状与思考梁敏,LIANGMin
15.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李杰,钟永平,LIJie,ZHONGYong-ping
16.感恩意识与育德功能分析黄成忠,HUANGCheng-zhong
1.辩证发展的实践观——兼与章辉教授等商榷刘继平,LIUJi-ping
2.别人的宗白华研究成果岂可如此剽窃——对王德胜博士的批评林同华,LINTong-hua
3.《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命名的语言学分析宗世海,王妍丹,ZONGShi-hai,WANGYan-dan
4.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学术腐败的原因再探讨洪卫中,HONGWei-zhong
5."绘事后素"王富仁,WANGFu-ren
6.在政治的屋檐下——《红旗歌谣》之意识形态分析谢宝杰,XIEBao-jie
7.从"神游"畅想看屈原与楚文化的离合关系邓妙慈,DENGMiao-ci
8.海南琼文话"偌ua33""夥ua33"本字考释邓小琴,DENGXiao-qin
9.文理通医道:中国文论与中医的关联性思考吴中胜,WUZhong-sheng
10.论法律中未完全理论化协议的路向霍宏霞,HUOHong-xia
11.中国现实语境下赦免制度的适用分析沈玉忠,SHENYu-zhong
12.超额保险法律问题研究——从一起保险案例看我国超额保险制度之完善李广辉,LIGuang-hui
13.论"以市场换技术"——基于演化博弈论的视角赵佩华,ZHAOPei-hua
14.员工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研究——以潮汕地区民营企业为例陈翠文,CHENCui-wen
15.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吴亚玲,WUYa-ling
16.基于世界英语框架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帆,FANGFan
1.文学和理论:"后理论"语境中的相关性赵周宽,ZHAOZhou-kuan
2.《谈美书简》是"现代中国美学经典"吗——论朱光潜先生《谈美书简》的学理性缺失郑惠生,ZHENGHui-sheng
3."生态美学恰恰与实践派美学逆向而行"吗——与代迅先生商榷季芳,JIFang
4."春秋文学自觉"论——兼与赵敏俐先生《"汉代文学自觉说"反思》商榷李永祥,LIYong-xiang
5.语言的研究和语料的使用——对《中国语文》近十年论文所用语料的统计分析付义荣,FUYi-rong
6.对法律思维研究的整理与思考王萍,WANGPing
7.朝云祭拜尊崇现象文化根源探赜杨子怡,YANGZi-yi
8.岭南婚嫁习俗中槟榔的文化解读——以粤东客家地区为中心宋德剑,SONGDe-jian
9.工农兵业余创作与十七年时期《文艺报》刘晓红,LIUXiao-hong
10.前的文化政策与丁玲的文艺活动黄丹銮,HUANGDan-luan
11.魏晋风度与晋宋风流辨贾媛媛,张惠民,JIAYuan-yuan,ZHANGHui-min
12.论国家民事人格的获致与实现——以私权功能为视角康添雄,KANGTian-xiong
13.胡安·林茨民主转型理论述评王菁,WANGJing
14.公共行政视角的府际关系研究李金龙,李朝辉,LIJin-long,LIZhao-hui
15.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文献综述——以一个内生的视角分析杜沔,顾亮,刘振杰,DUMian,GUliang,LIUZhen-jie
16.顾客关系营销的博弈分析赵平,王玉华,ZHAOPing,WANGYu-hua
1.转型经济与经济转型——基于G函数视角分析孙中才,SUNZhong-cai
2.评水晶的张爱玲研究袁良骏,YUANLiang-jun
3.清末留日学生创办《醒狮》月刊释疑——兼与黄福庆、熊月之先生商榷李金龙,LIJin-long
4.问题之争还是概念之争——近年来关于新实践美学论争的反思王天保,WANGTian-bao
5.为新实践美学而辩——与章辉《实践范畴与当代中国美学》对话来瑞,LAIRui
6.论实践美学之"实践"意义的发展李雯,LIWen
7.移民与1945年以来泰国华人宗亲组织的发展潘少红,PANShao-hong
8.海陆丰赛会演剧研究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詹双晖,ZHANShuang-hui
9.内乱还是外患:20世纪30年代的商会问题——以1930-1936年汕头市商会改选为中心的讨论陈海忠,CHENHai-zhong
10.盖格尔的现象学艺术意味论——文学艺术的各种价值意味张玉能,ZHANGYu-neng
11.论鲁迅小说中婚恋话语的悲剧性机制朱崇科,ZHUChong-Ke
12.春节的起源王治功
13.汉民族共同语中[v]的使用倾向和接受度调查陈凡凡,CHENFan-fan
14.审前羁押定期复查制度探微房国宾,FANGGuo-bin
15.我国公民劳动就业权的法理解说与法律保护冯祥武,FENGXiang-wu
论文关键词: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建设
1.引言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外语界存在着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之区别,前者仅指外语教学中以翻译促进外语的掌握,翻译仅是外语学习中的部分目标,而后者则特指英语翻译专业教学,即翻译本身就是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1]本论文中取翻译侧重于前者,但兼顾后者,即把翻译教学当作英语专业中贯穿始终的语言学习活动(包括其中的翻译课程)来看待。
长期以来,翻译只是被看作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训练方法或者一般意义上的实用技术,而翻译教学也通常是一些经验之谈和技巧的传授教育管理论文,类似于师傅对徒弟进行“传帮带”的形式。在中国,翻译真正作为一种专业来进行系统化的培养还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当然,相关的翻译教学实践及其研究也是近年来才真正兴起。然而,翻译教学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是语言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借以训练与提高目标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2.传统英语翻译教学
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曾经在英语教学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有学者就指出了当前英语翻译教材存在着“知识老化,题材、体裁单一”,“缺乏真实语境”等问题。[2][3]
简单概括而言,传统的主流英语翻译教学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2.1 以文学、会议、旅游等翻译内容为主,一般实行通用内容翻译教学。因为英语专业属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其翻译教学也基本采用文学、语言学内容为主,早期翻译教材里选用较多翻译材料便是杨宪益和戴乃迭先生的红楼梦以及早期英语小说的汉译;另外占比较多比例的是一些会议发言,通常是政府机关会议报告;再有一些就涉及到各地的旅游,一般是中国的名胜景点等。[4][5][6]这些翻译材料显然是翻译的经典,加以认真研究和反复揣摩对于任何一个翻译学习者都将受益非浅。然而,当前翻译市场的主流却并非这类文学作品或者重要会议的报告和重要名胜的介绍。因为这些内容通常已经由专业人士完成,并形成较固定的译法,在翻译人员的选择方面也已经稳定在特定高校毕业生当中,并不会考虑一般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2.2 翻译练习以虚拟化场景为主。传统的翻译教学一般选择虚拟内容进行练习,较少触及现实翻译教育管理论文,离学生现实较远。这主要表现在翻译素材的选择上,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练习。比如要我们江西省赣州地区的学生翻译与北京故宫相关的语言材料,或者要求他们去翻译国家重要会议报告。这些内容与译者目前乃至未来的生活都相距甚远,无法激发学生的翻译热情。
3.当代英语翻译教学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翻译市场的强劲推动下,加上目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翻译教学开始逐渐与市场对接,并在教学方式上日益注重信息技术使用。其特征表现如下:
3.1 实用化。国内的翻译教学开始走向实用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翻译市场中经常出现的材料,尤其是公司技术材料、法律文本(合同类)、企业对外宣传等方面的内容。
3.2 信息化。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广泛使用和翻译语料的收集整理,也包括翻译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高程度依赖(文档编辑、翻译材料收发、资料查找、信息收集等)。
3.3 专业化。这里的专业化是指翻译领域的专业化。由于不同领域所涉及的具体专业知识差别,不能期望每个译者都能进行全部领域的专业翻译。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学好一定的翻译技巧,然后结合自身情况,深入发展某一领域的翻译能力将是未来翻译教学发展的方向。
4.基于地方特色翻译教学课程建设的意义
4.1 顺应了英语翻译领域专业化发展要求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各个领域之间的知识差异变得益加巨大,任何一个译者也无法通晓所有领域的翻译。采用针对地方特色内容的翻译教学使英语翻译的培养在翻译领域上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精深一个领域的翻译,也为日后往其它领域扩展打下坚实的语言及翻译技巧基础。
4.2 可以强化英语翻译教学的现实针对性
因为集中于训练基于地方特色内容的翻译,其教学比较具体可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操练热情。学生对于涉及本地的内容一般容易产生亲近感教育管理论文,不至于疏远与抵触翻译教学活动。同时,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翻译教学及相关练习还能直接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使翻译教学与市场直接关联起来。
4.3 有助于服务地方对外经济建设与文化宣传
通过开发地方特色翻译课程的教学,培养出的人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对外宣传。由于地域差异,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一般的英语专业人才很难胜任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相关材料的翻译。根据以往的经验,不少招商宣传翻译材料都表现出对原文主旨的偏离、曲解,原因主要还不是外语能力,而是缺乏对本地区经济状况的系统掌握及相关的翻译知识。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的建设也能起到对外宣传地方特色文化的作用,比如江西省赣南地区的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历代有不少名人留驻此地,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苏维埃革命史等等。另外,有不少针对赣南地区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比如客家文化相关的人类学研究、一些有色金属的开采加工研究等。这些都需要有更为准确得体的对外翻译,以更好地让世界了解赣南文化。
4.4 促进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外语教学模式
地方特色翻译教学涉及到其它学科,如历史学、人类文化学、工业技术等知识,这种尝试有利于推动外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可以丰富翻译教学的研究,为探索翻译教学中的翻译领域专业化发展模式作出积极贡献。
5.基于地方特色翻译教学课程建设
5.1 英语翻译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首先是确定课程性质(含教学目标等)教育管理论文,其次教学内容设置(包括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或选择等),然后考虑教学条件创建(涉及信息化技术设备支持及教师队伍培养等)。
5.2 课程性质。
地方特色英语翻译教学课程是一门针对地方特色内容的专业领域翻译教学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该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训练,能阅读中等程度的英语材料,满足一般的听说及写作要求。以《赣南英语翻译教学》课程为例,其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赣南地方特色产业、文化及科技等内容的翻译,做到能较流畅地翻译相关内容,满足一般的应用要求。
5.3 教学内容设置。
基于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主要强调与本地相关内容的翻译教学及实践,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地方材料为主。下面以赣南英语翻译教学课程的内容为例,说明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内容的设置。
5.3.1 翻译基本技巧。
这部分内容与其它翻译课程的内容相似,主要是用于引导学生进入翻译课程,包括翻译的基本理论、一般的翻译技巧、辅助翻译工具及书籍的使用等。
5.3.2 地方特色相关材料阅读。
这里主要选择一些与地方特色内容相关的典型材料供学生进行学习,包括英语和中文材料,让学生熟悉特色材料的表达和描述。同时配以相关领域的专业常识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关领域知识,为翻译做准备。还可以提供相关专业参考书籍、重要网站链接等信息。就赣南地方英语翻译课程而言,涉及的内容包括赣州地理概况、赣南红色革命历史、赣南历史名人生平事迹介绍、赣南政治、教育及社会建设现状及远景规划、有色金属矿业发展现状、赣南脐橙等特色农产品、赣南客家文化、采茶戏、兴国山歌,还有赣南旅游景点如通天岩、郁孤台、八境公园、龙南客家围屋等。
5.3.3 英译汉实践。
通过翻译一些与地方特色相关的英语材料来进行英汉翻译研究讨论。可以从China Daily里选取一些与赣南相关的新闻进行汉译训练,或者从英文Wikipedia里选择一些相关的赣南历史事件或者人物、地理或者民间文化等内容进行翻译,或者从有色金属矿业技术的入门性英语原著中摘取适当的内容进行翻译。
5.3.4 汉译英实践。
有了前面的学习与训练,就可以开始汉译英训练教育管理论文,将一些地方汉语材料翻译成英语。可以选取翻译市场上常见的翻译内容作为翻译实践与研讨的材料。比如本地经济形势介绍、交通及市场状况描述、特色产业的发展形势、地方文化的对外宣传描述等内容。就赣南而言,可以针对赣南的交通、有色金属采矿及加工发展情况、赣南脐橙的产业化运作、赣南客家文化在中国及世界的地位、以及一些旅游景点如崇义县阳岭国家森林公园等等材料进行翻译。
5.3.5 地方特色相关材料的翻译练习题目及参考译文。
提供足量的练习材料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翻译训练材料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由学生自行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翻译练习。教材附有相应的参考译文,以供学生揣摩语言组织、语义处理技巧,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5.4 教学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教学形式在不断更新,由于地方特色翻译教学属于具有市场针对性的专门课程,其教学形式需要深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课程的开发涉及到教学大纲的制定,其中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教学课时分配、课堂组织形式等具体操作细节,而这些细节必须要体现出与普通翻译课程不一样的特色。赣南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建设在教学形式上主要考虑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5.4.1 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
目前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上的应用已经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可。[7][8][9]因为地方翻译材料相对比较专业化,其内容比较固定,翻译的重复利用率高,可以考虑针对赣南地方特色的翻译材料进行语料库建设,形成一个翻译记忆库,在教学中通过共享翻译记忆库来辅助学生进行翻译训练,同时,将这些学生的翻译训练译文加入系统,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充实原有的共享记忆库。国内目前较为通行的塔多斯(Trados)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可以方便地实现翻译记忆与共享。目前外语系(部、学院)大多已经建立网络自主学习系统,在这个系统的基础上安装机助翻译系统极其方便,成本也低廉,可操作性强。[10]
5.4.2 结合田野调查教育管理论文,展开翻译训练。
地方特色翻译主要涉及当地相关内容,可以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使翻译内容变得具体可感,既可加深学生对所译内容的理解,也可激发学生的翻译热情。比如涉及赣南客家文化的内容,可以到客家文化城或者客家相关历史文化景点进行实地考察;若涉及有色金属产业的内容,则可联系相关企业,深入企业生产工地展开调查研究。
6.结语
本论文以赣南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开发与建设为例,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了地方特色英语翻译教学课程的建设,论证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还研究了课程性质、内容设置、教学形式等关键内容。基于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有其重要意义,它可以进一步推动英语翻译课程的多样化与专业化发展。由于各种限制,本研究还没有开展专门的教学实践,然后根据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估,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课程建设结论。这部分实验教学论证环节将由后续研究来完成。
[参考文献]
[1]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 中国翻译,2002,4.
[2]姜秋霞,曹进.翻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J]. 中国翻译,2006,5.
[3]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王立非,王金铨.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方法及应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
[8]罗选民,刘彬.关于开放型语料库翻译教学的思考[J]. 外语教学,2009,6.
[9]徐彬.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设计与实施[J]. 上海翻译,2010,4.
[10]隋然.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翻译教学[J].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2,1.
论文 关键词:自由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文学;沈从文; 现代 文学
论文摘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轫于五四时期的
一、20世纪上半叶
2.人性
沈从文自谓“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f8]294确实,生命的各种经验和形式总是能吸引沈从文好奇的目光,为他带来莫可名状的快活和感动;在他写下的那些优美的文字里,我们能看见各样的生命像流水一般健康、 自然 、充溢地流动着。于他而言,虽然“问题意识”不可避免地会在字里行间泄露出来,但是这些形制也许较小的经营却寄托了题目很大的理想,这个题目就是“人性”。
沈从文曾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确实,沈从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湘行散记》和《边城》,恰如他最初所期待的,诚实而细心的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尤其是《边城》,沈从文自己提及时,也以明快而略有自得的口吻说,“这作品原本近于一个小房子的设计,用料少,占地少,希望它既 经济 而又不缺少空气和阳光。……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藉自然、优美的笔调,从容叙述了湘西那一隅边地的经验与人事、爱与哀乐,见出人性的健康和自在,有着田园诗或牧歌的味道,也正说明了沈从文的努力。
除了牧歌式作品之外,沈从文早期作品,还有一类是关涉死亡尤其是横死题材的,如《我的 教育 》《黔小景》《黄昏》以及《从文自传》的部分篇什等,读来令人触目惊心。王德威曾将沈从文与鲁迅此类作品作过比较,面对“砍头”这一意象,鲁迅呐喊、仿徨,幽愤深广,“有着不能自已的焦虑和恐惧”沈从文写来却处变不惊, “既少孤愤,尤乏讥消。”然而,不可以为沈从文面对血腥人事无动于衷,人道关怀消弥殆尽,恰恰相反,“沈从文书写砍头的故事,或许是求藉着叙述的力量,化解他不说也罢的生命创痛;但更重要的,因由叙述绵延不尽的寓意格式,他将碎裂的、分割的众生百相,组合起来”, “在身体形而下的运作或停止运作里,他重新发掘生命不可测的律动潜能”。事实上,这个情境下的沈从文,对于“人性”仍然保持了一贯的注目,而字里行间透出来的沉着与平和,尤见出沈从文特立独行的文学风格和个性特征。
不过,因为“‘ 现代 ’二字已到了湘西”,以及抗战对
America’shistoryofliteraturebeganwiththeswarminginofimmigrantswithdifferentbackgroundandcultures.Afterthat,AmericanliteraturehadbeengreatlyinfluencedbytheEuropeancultureforalongperiod.ItwasnotuntilAmerica’sindependence,didAmericansrealizedthattheyneednationalliteraturestrongly,andAmericanliteraturebegantodeveloped.TheCivilWarwasawatershedinthehistory,afterwhichAmericanliteratureenteredaperiodoffullblooming.Romantics,whichemphasizedindividualismandintuitionandTnscendentalismrepresentedbyEmersoncameoutintobeing.Thiswasanexcitingperiodinth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Liketheflowersofspring,thereweresuddenlymanydifferentkindsofwritingatthesametime.TheyhavegivendepthandstrengthtoAmericanliterature,andacceleratedtheformingofHighRomantics.ButduetotheinfluenceofCivilWar,theAmericansocietywasinaturbulentsituation.Thewritingsaboutlocallife,criticalrealismandunveilingthedarksideofthesocietywereincreased.AfterTheFirstWorldWar,Americanswereatalosspostwar,andtheModernAmericanliteraturebegan.
Mypieceofpaperiswritteninchronologicalorderastheseperiodsdevelopedinordertohaveaclearoutlineofitsprogress.
Keywords:NationalLiterature,Romanism,Transcendentalism,LocalColor,Realism,Modernliterature
摘要:从殖民地时期起,欧洲殖民者和清教徒翻开了美国文学史的第一页。这往后很长一段时期,美国文学一直都受到欧洲文化的很大影响。一直到美国独立后,美国人强烈地感觉到了民族文学的需要,美国的民族文学开始发展。南北战争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分水岭,战后美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产生了强调个性主义和直觉的早期浪漫主义,和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文学。爱默生的时代是美国前所未有的文学变动时代,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他们突出地给予了当时美国文学以深度和力量,也促进了罗曼主义的来临。但是由于战争的影响,社会动荡不安,这时的作品更注重于揭示社会的阴暗面,同时美国的民族文学进一步发展,创作出许多带有本土色彩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一战后,美国人陷入战后的茫然,美国也开始进入了现代文学阶段。
我的论文随着这些时代的发展以时间顺序展开,以便对于美国文学史的产生和发展纲要能有一个清晰的条理。
关键词:民族文学,浪漫主义,超验主义,本土色彩,现实主义,现代文学
Americanisamulti-nationalcountry.Justlikeabigcontainer,whichputinvariouskindsofelements.Differentcultures,thatcannotonlybeco-existedbutalsoformasharpcontrast,mixedtogether,ItmakesAmericanliteraturestylehasaflavorofdistinctandvariousaestheticfeeling.Manywriterscomefromlowerlevel,whichmakesAmericanliteraturehastherichflavoroflifeandlocalcolor.Furthermore,manynewstylesofliteratureintheworldareorientedinAmericasince20thcentury.
TheprocessofAmericanliteraturecanbedividedintofollowingmainperiods:ColonyandPuritanliterature;earlynationalliterature;latternationalliteratureandModernliterature.
America’shistoryofliteraturebeganwiththeswarminginofimmigrantswithdifferentbackgroundandcultures.Afterthat,AmericanliteraturehadbeengreatlyinfluencedbytheEuropeancultureforalongperiod.ItwasnotuntilAmerica’sindependence,didAmericansrealizethattheyneednationalliteraturestrongly,andAmericanliteraturebegantodevelop.TheCivilWarwasawatershedinthehistory,afterwhichAmericanliteratureenteredaperiodoffullblooming.Romantics,whichemphasizedindividualismandintuition,andTnscendentalismrepresentedbyEmersoncameoutintobeing.Thiswasanexcitingperiodinth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Liketheflowersofspring,thereweresuddenlymanydifferentkindsofwritingatthesametime.TheyhavegivendepthandstrengthtoAmericanliterature,andacceleratedtheformingofHighRomantics.ButduetotheinfluenceifCivilWar,theAmericansocietywasinaturbulentsituation.Thewritingsaboutlocallife,criticalrealismandunveilingthedarksideofthesocietywereincreased.AfterTheFirstWorldWar,Americanswereatalosspostwar,andtheModernAmericanliteraturebegan.
1.ColonialandearlyAmericanliterature
(1).TravelersandExplorers
WhentheEuropeanexplorersfirstcametothisnewcontinent,thenativeIndianswhoprobablygotherefromAsiaaboutfifteenthousandyearsagowerestillinorigin,andtheyevenhadnowrittenlanguage,“Thetraditionalliteraturewasoriginallytransmittedalmostentirelybywordofmouth,andthereforebelongstothecategoryoforalliterature,”(WuDingbo,1)Astimepast,moreandmoretravelersandexplorersswarmedin.Theywrotealotofdiaries、letters,andtravelaccountstodescribethenewlandassecondEden.NowandersomebodysaidthattheearliestAmericanliteraturewerethetravelaccountswrittenbyEuropeanadventurers.AmongthemostremainedwereCaptainJohnSmith’sTrueRelationofVirginia(1608),andDescriptionofNewEngland(1616).
AlthoughmostoftheIndianhistorywaspreservedintalesandsongs,theyhadthoughtsaboutlifeandnature.Theylovedthenaturalworldaroundthemdeeply,andtheybelievedthatwhenapersonwasdead,hewouldgivebackwhathadborrowedwhilehewasalivetonature.ThiskindofphilosophyhadinfluencedlaterorevenmodernAmericanwriters.It’sinterestingthatwhenwelookattheliteratureofthePuritans,theTranscendentalists,theNaturalists,andeventheModerns,whenwereadAnneBradstreet,EmilyDickinson,StephenCrane,andErnestHemingway,wecanfindsimilarthemes.
(2)Pilgrimsettlements
Severalyearslater,anothergroupofsettlersalsoarrivedintheNewWorld.ThisgroupwaslookingfortheJamestownsettlement.However,becauseofbadnavigation,theylandedinMassachusetts.TheywerealsocomingtotheNewWorldwithdreamsofsuccess,buttheirgoalwasdifferentfromtheJamestownsettlement.TheywantedtostartanewworldgovernedbytheBible.TheywerecalledPuritansbecausetheywantedtoliveabetterlifebymakingthemselvespure.TheyfirstarrivedontheMayflowerandsettledinPlymouth.Thisisthegroupweareusuallythinkingaboutwhenwetalkaboutthe"firstAmericans."
TheclearesthistoryoftheirjourneytotheNewWorldcanbefoundinHistoryofPlymouthPlantation(1608)writtenbyWilliamBradford,whowasalsooneoftheMayflowerpassengers.TheHistoryofPlymouthPlantationisaPuritanbookinthebestsense.“It’slooselyannalistic,butadirectandsimplestylegivescharm,asasincerefaithinPuritanismgivespurity,totheentirebook.”(W.P.Trent,1997)
ThePuritanshadseveralkindsofliterature.ByfarthemostcommonformisthewritingrelatedtoBiblicalteachings,orsermons,thatthechurchleaderswrote.ThePuritansbelievedthattheywereintheNewWorldbecauseGodhadbroughtthemthereforaspecialpurpose.TheythoughtthatbystudyingtheBibletheycouldlearnmoreaboutthiswayoflife.Sotheywereverystricttotheirlife,andtheydidn’tallowanykindofentertainmenteveninliterature.That’swayWuDingbosaidinhisbook“LiteratureoftheNewEnglandSettlementismainlyaliteraryexpressionofthePuritanidealism”and“TheliteratureofthecolonialsettlementservedeitherGodorcolonialexpansionorboth.”(WuDingbo,4)
Anotherimportantformofwritingfromthisperiodisthehistories.Thesebooks,likeBradford''''sHistoryofPlymouthPlantation,areimportantbecausetheytellusaboutlifeatthetimeofthePuritans.
Peoplealsowrotemanypoems.ButalotofworkswerehiddenandlostbecausepeopleoftenconsideredpoetrytobeaninferiorformofwritingandnottotallyacceptabletoPuritanthinking.
OneofthemostsignificantpoetsfromthisperiodwasAnneBradstreet(1612-1672).HerpoemsinTenthMuseLatelySprungUpInAmerica(1650)reflectedtheconconcernsofwomenwhocametosettleinthecolonies,andinallherpoems,however,sheshowsherstrongbeliefinGod.
2.18thcentury—theAgeofreason
(1)TheAgeofreason
Inthe18thcentury,peoplebelievedinman’sownnatureandthepowerofhumanreason.WithFranklinasitsspokesman,the18thcenturyAmericaexperiencedanageofreason.
Wordshadneverbeensousefulandsoimportantinhumanhistory.Peoplewrotealotofpoliticalwritings.Numerouspamphletsandprintingswerepublished.TheseworksagitatedrevolutionarypeoplenotonlyinAmericabutalsoaroundtheworld.
AmongthemostrenownedwastheworkCommonSense(1776)ofThomasPaine(1737-1809).It’stheringingcallforthedecorationofliberty.HealsowroteCrisis(1774-1783)andTheAgeofReason(1794-1796),accordingtoWu,“Hethoughtthatreligionshouldbebasedonrational,reasonableground.”(WuDingbo,12)ThepamphletshelpedcompletethedebatethatresultedinAmerica''''sseparationfromEngland.
AndofcourseforalltheAmericans,themostimportantdocumentfromthisperiodwasasinglesheetofpapercalled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1776),mainlywrittenbyThomasJeffersonandBenjaminFranklin.
BenjaminFranklin(1706-1790),themostdistinguishedpersonandgiantinAmericanhistory,hewroteandworkedforAmericanindependencehardlyandhadmadesomanygreateffortstoAmericathathehasbeencalled"TheFirstAmerican."aworld-renownedscientist,diplomat,philosopher,andwriter.Heperfectedthesmooth,clear,shortsentencesofthePuritanplainstyle.HisAutobiographyencourageshardworkandemphasizestheimportanceofachievement.AnotherworkthatiswellknownisPoorRichard''''sAlmanack,andmanyofthesentenceshavebecomepopularquotations.
DuringthistimewritersthoughtthatthetruthshouldbereliedonBible,churchmen,authorities,orpracticeandexperience.
(2)EarlyNationalLiterature
DuringtheperiodofAmericanRevolutionWar,Americannationalliteraturecameintobeing.Sincebeforethewar,Americanpeoplehavealreadyhadtheawarenessofnationalindependence,sotheywrotemanypoliticalwritingsrevolutionarypoems.
ThewarhelpedthefirstimportantAmericanprosewritersandpoetsgrowupbothculturallyandartistically.Furthermore,theindependenceofnationledtotheindependenceofnationalliterature.Fromthismomenton,Americanpeoplebegantounderstandofmeaningofbeingareal”American“.
3.TheflourishingofAmericanliteraturein19thcentury
Fromthe1820’stotheCivilWarbrokeout,Americanliteratureenteredaperiodoffullblooming.Writingsallcharacterizedbyadistinctnationalstyleandflavor.Atthesametime,theworldasawholewasexperiencingachangeinwaysofthinking:therewasamovefromclassicalideastoromanticones.Thischangewastakingplaceinallareasofculturearoundtheworld.Thiswasanexcitingperiodinth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Liketheflowersofspring,thereweresuddenlymanydifferentkindsofwritingatthesametime.Alltheworkshaveanoptimisticspirit.TheyrepresentedthevariousandquickdevelopmentofAmericannationalliterature.
(1)EarlyRomantics
Inearly19thcentury,WashingtonIrving(1783-1859),thepersonbornwiththenewnation,hisTheSketchBookcreatedanewstyleofAmericanliterature—shortnovel.JamesFenimoreCooper(1789-1851)His"Leather-Stocking"novelstoldusastoryabouthowthebraveimmigrantsfightwithsavageusingwhattheyhavelearntfromnature.
AnotherfamouswriterofthistimewasWilliamCullenBryant(1794-1878),hewasregardedoneoftheearliestnaturalistpoetsinAmericanhistory.HisgreatestpoemThanatopsiswaspublishedintheNorthAmericanReviewin1817.Heappreciatesnormalbirdsandflowers,throughwhichappreciated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nature.TheRomanticsemphasizedindividualismandtheythoughtfeelingsandemotionsweremoreimportantthanreasonandcommonsense.
(2)TheTranscendentalism
“TheNewEnglandTranscendentalismwasromanticidealismonpuritansoil”(WuDingbo:28).Itstressedthepowerofintuitionplacedspiritfirst,andittooknatureassymbolicofspiritorGod.TherewerethreemainfeaturesofTranscendentalismwereUnitarianism,idealisticphilosophy,andorientalmysticism.
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theleaderofAmericanTranscendentalism.“Hecaptainedagroupofenthusiastandformedatranscendentalclubwiththem.HealsohelpedtosetupandeditedthetranscendentalistjournalTheDial.”Hehadwrittenmanyfamousessays.AmongthebestareNatureandTheAmericanScholar,whichhasbeencalled“America’sDeclarationofIntellectualIndependence”.EmersonwroteinTheAmericanScholar(1837),amanmust"learntodetectandwatchthatgleamoflightwhichflashesacrosshismindfromwithin."Themainkeytothisinnerworldistheimagination.Man''''simaginationleadstoexpression.Ourexpressionmakeseachofusauniquehuman.Romanticismbecamethewayofthinkingforthisgenerationofwriters
HenryDavidThoreauwasalsooneofthewritersofTranscendentalism,andhisfamousessaywasWalden,inwhichherevealedthehiddenspiritualpossibilitiesineveryone’slife,andtoconsideratethepursuitofmaterialthings.
(3)HighRomantics
DuetothegreateffortmadebythosegeniusessuchasEmersonandThoreau,awild-rangednationalAmericanliteraturehadbeenlaidasolidfoundationbythemid-19thcentury.
TherearefourimportantnamesinAmericanliteraturetorememberfromthisperiod:WashingtonIrving(1783-1859),WaltWhitman(1819-1892),JamesFennimoreCooper(1789-1851),andEdgarAllanPoe(1809-49).
Irvingwilllongberememberedforhisbookofessaysandstories,TheSketchBookofGeoffreyCrayon(1819),whichhelpingthisnewnationstarteditsfirststepconfidently.CooperandWhitmandescribedthecharacterofthenation,whichcombinedthecourageandclevernessofexpansion,thegreatsenseofdestination,andtheoptimisticspirittogether.HawthorneandMelvilleexpressedthedarksideofAmericandreamthoughtheirprofoundandsymbolizedworks.
WaltWhitman(1819-1892),fatheroffreeverse,“hethrewasidethetraditionalornamentsandprettinessofverse,andcreatedhisownform”(WuDingbo,44).HisLeavesofGrass(1855),whichcontainssuchwell-knownpoemsasIHearAmericaSinging,andSongofMyself,wasregardedAmerica’sfirstgenuineepicpoem.Herejectedregularmeterandrhymeinfavorofflowingfreeverseandcelebratedpatrioticlove,raggedindividualism,democracyandequalityandstressedanalmostmysticalidentificationwithAmerica.
NathanielHawthorne(1804-1864),duetohisfamilybackground,hisworksalwaysconcernedwithsin,morality,romance,andhadcomplexPuritanism.HismasterpiecewasthenovelTheScarletLetter,andhisTheHouseofSevenGableswasalsowellliked.Intheseworkshepresentedmaterialonthealienationbetweenfactsandfancy,byusingmanysymbolsandsettingtorevealthepsychologyofthecharacter.
HermanMelvillewasHawthorne’sgoodfriend,alsoanimportantnovelist.Melville''''sgreatestwork,MobyDick(1851)wasbasedonMelville''''sadventuresonthewhalingships.Itisthedeep"tragediesofhumanthought"thatshowhiscriticalunderstandingofhumannature.TodayMelvilleisconsideredoneofAmerica''''sgreatestwriterstoday.
RomanismwasextremelyinfluencedinarisingAmericaasAmericahadalwayshadastrongspiritualtraditionandromanticismwasverycomfortablewithAmericanspiritualheritageanditsidealsofdemocracyandequality.Duringthisperiod,theAmericanliteraturewassochangeablethathasneverbeenbefore.NathanielHawthorne,HermanMelville,WaltWhitmanandEdgarAllanPoe,thesefourgreatwritershadgivendepthandstrengthtoAmericanliteratureatthattime.
4.LocalColorAndRealism:ANewFlavortoAmericanLiterature
AftertheCivilWar,theAmericansocietywasinaturbulentsituationthroughseveraleconomicalcrises.Thewritingsaboutcriticalrealismandunveilingthedarksideofthesocietywereincreased.Theyweremainlyfocusonbankruptincountries,difficultlifeorstruggleoflow-positionpeopleandsoon.ThusRomanismwasonthewanewithpassingdays,whileRealismroseandbecamemoreandmorepopular.
(1)LocalColorFictionandMarkTwain
LocalColorFictionfirstappearedintheearly19thcentury,andithadfurtherdevelopingaftertheCivilWar.Thiskindofliteraturemainlydescribesthelocallife.Itskeynotewasoptimistic,andthelanguagewasnarrativeandhumorous.Forexample,theworkofBretHarte(1836-1902)toldusthelifeofAmericanwesternminers.MarkTwainwasthemainwriterofthisperiod.Hewrotefornearly50years,andhehadactuallywrittenmanydifferenttypesofstories.Nevertheless,TwainisrememberedmostforTheAdventuresofTomSawyer(1876),LifeontheMississippi(1884)and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1884).Thecharactershecreatedwerehumorousandfullofwittiness.MarkTwain’sworkwasregardedthewitnessofAmerica’spurelocallife.AccordingtoCalkins,“FewAmericanwritershavewrittenthesameafterreadingTwain,forhehashelpedchangetheentirecountrywithhishumorandskillfulstorytelling.”(CarrollC.Calkins,124).
(2)RiseofRealism
“Realismisthetheoryofwritinginwhichfamiliaraspectsofcontemporarylifeandeverydayscenesrepresentedinastraightforwardormatteroffactmanner“(WuDingo,59).Romanticwritersfocusedonthedevelopmentofplot,makethestoryasinterestingandattractiveaspossible,whilerealismwritersemphasizedthecharacterizationofcharacters,focusedonobjectivityratherthananidealisticviewofhumannatureandhumanexperience.
WilliamDeanHowells(1837-1920)insistedthatRealismwasthetruthfultreatmentofmaterialmoralproblemsofsociety.AndinO.Henry(1862-1910)’sfictions,allhischaracterswerecommonpeopleandalwayshadanironicalandsurprisedending.
TherewasanotherstyleofwritingdevelopedbyHenryJames(1843-1916),whowasawriterfocusedonthedescriptionofpsychologyandbehavior.HewrotesomecomplexandprofoundnovelssuchasTheWingsoftheDove,TheAmbassador,TheGoldenBowl,andcreatedpsychologicalrealism.
Afterthemid-19thcentury,thekeynoteofromanticliteraturechangedformoptimistictodoubtful.Thesharpconflictofsocietyforcemorewriters’attentiontotheunveilingofdarksocialfactandself-questioning.
Thoughtthewritersofthistimeunveiledthemisfortuneandsadnessorevendegeneratethingsinactuallife,theydidn’tjusttookofthedarksideoflifeastheirmaterial,mostofthemwerethereformistswiththehopeofhelpingtocreateabetternation.StephenCrane(1871-1900)showedmoreandmoreseriousproblemsinbigsitesinhisMaggie,AGirloftheStreets,andhismostfamousbookabouttheAmericanCivilWarcalledTheRedBadgeofCourage.Hethoughthisworkslikedamirrorreflectingalllife,heemphasizedtheaccidentalphysiologicalnatureofthecharactersratherthantheirmoralandrationalqualities.StephenCranehadformedanewstylecalledNaturalism,whichhadinfluencedmanyfollowingwriters.
5.ModernAmericanLiterature
TheFirstWorldWarnotonlydamagedthepeople’slife,butalsoledtoaturbulentsituationoftheAmericansociety.Peopleofthistimewerenamed“TheLostGeneration”,andthewritersandworkshadapessimisticanddisconsolatefeeling.
(1)Modernpoetry
EzraPound,T.S.EliotandE.ECummingsarethreepoetswhoopenedthewaytomodernpoetry.
EzraPoundstartedthe“Imagist”movement,andhisTheLoveSongofJ.AlfredPrufrockhasbeencalledthefirstmasterpieceofmodernism.TheWasteLandofT.S.Eliotparticularlycommentsontheinhumanityanddecadenceoflargemoderncities.
(2)Modernnovels
ManypersonsregardedthatErnestHemingwayandotherimportantwritersof20thcenturyhadadoptedtheconcisestyleandnaturalismofStephenCrane.Nevertheless,theystillcreatedtheirownstylesandhadwrittensomanyimmortalmasterpieces.AmongthegreatestwereErnestHemingway(l899-1961)andWilliamFaulkner(l897-1962).
ErnestHemingwaywasoncetakepartintheFirstWouldWar,somanyofhisworksdealwithwarorinjury,andnearlyallofthemexaminedthenatureofcourag,e.Bysufferingfromtheviolentofwar,hefeltthathewascutofffromallhisoldbeliefsandassumptionsaboutlife.“HethoughttheWarhadbrokenAmerica’scultureandtraditions,andseparateditfromitstoots”(ElisabethB.Booz:1982).Theworkshewrote--TheSunAlsoRises,AFarewelltoArms,ForWhomtheBellTollsandTheOldManandtheSea—inferredthestateofmind,andtheybecametherepresentativesofthefeelingofthisgeneration.
Epilogue
Americanliteraturehasgonethoughtheprogressofdevelopmentover200years.Itischaracterizedbythedistinctindividualism,whichisoptimistic,freeandalwayscreative.ThelivingAmericanliteraturehasbeenprovidingpotentthinkingheadspringsforthewriterspastandnowadays,anditwillcontinuereanimatingthetalentstobequeathandenrichthetraditionofAmericanliterature,ofwhichdeservedtobeproud.
Bibliography:
1.CarrollC.Calkins,ThestoryofAmerica,NewYork:TheReadersDigestAssociation,Inc,1975
2.ElisabethB.Booz,ABriefIntroductionToModernAmericanLiterature1919-1980,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82
3.柯恩,LandmarksofAmericanLiterature,北京:三联书店,1988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开题报告(文体形式)
课题名称:
姓名:年级:班级:
成果形式:完成时间:指导老师:
一、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2、3、4、5、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2、3、4、
四、实施的步骤
1、2、3、4、5、6、7、
表1—1开题报告(表格形式)
主题:
课题题目:
导师:
课题组成员:
组长:
班组:
简要背景说明(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活动计划:
1)任务分工:
实地调查:
上网:
查书面资料:
总结论文:
发倡议:
2)阶段步骤:分阶段实施
阶段时间(周)主要任务阶段目标
一周
二周
三周
3)计划访问的专家:校内老师等
二、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LiteratureReview)”与“背景描述(BackupgroundDescription)”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Review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来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关键词:《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直觉;京派;认同建构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朱光潜在欧洲留学期间写成《文艺心理学》初稿,回国后用作他所任教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相关课程讲义,屡经修改增补,1936年方定稿,由开明书店出版。新增的五章内容以及原稿内部某些观点的调整,在反映作者本人美学意见“很重要的变迁”的同时,必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追求与当时的学院氛围及学术环境接轨。由于作者的主观意图乃是介绍西方美学,并以中国古典传统映证之,全书与现实语境及当时文学现场的联系多少被隐蔽在了“洋人”与“古人”的身影之后。《文艺心理学》的地位被定位为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代表作,“京派”代表人物的文学主张的理论背景、思想基础。然而仔细观察,全书所包含的惟一一处提及时人为例的注解,显然是归国任教以后增补的,却恰好紧密地将《文艺心理学》与其文学主张直接地勾连起来,能够作为一个探索其知行合一的突破口。
《文艺心理学》第十四章“艺术的创造(二):天才与人力”,根据里波等心理学家的论述,将文艺创造分为两种,反省的与直觉的。反省类的作者在创造之前已有明确的中心观念,直觉类作者则没有,只以平日普遍的修养酝酿观念,到时机成熟时以灵感的形式突然爆发,伴随着中心观念的发展完成作品。在并举歌德创作《浮士德》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不同过程为例之后,作者在括号中增添了一条注解:
“注:这种分别就是周作人先生所说的‘赋得’与‘偶成’的分别。‘偶成’全凭一时兴会,往往是长期修养后的收获。‘赋得’是有意为文,苦心刻划,许多大艺术家也往往走这条路,也不可一概轻视。据废名先生谈:他的散文小说都是惨淡经营的结果,他的诗则偶然兴到,一挥而就。这也是‘反省’和‘直觉’两种作法的好例。”
纵观全书乃至朱光潜20世纪30年代的早期著作,这是极少见的在学术论著中明确提及时人的地方。以周作人与废名这两位“京派”代表作家的创作观,来比附心理学意义上“反省”与“直觉”的创造方式。此举无疑直接引出了两个问题:一、“直觉”说作为克罗齐的代表思想,在《文艺心理学》及朱光潜的早期著作中被反复论及,而此处引入里波等人创作论意义上的“直觉”,与在全书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克罗齐哲学是否有关联?二、选择此二人的创作观为例,除却他们的观点带有的中国古典传统色彩,是否还有别的原因?与“反省”和“直觉”的生发又有何内在联系?
误读与纠偏
从“作者自白”来看,比起初稿,正式出版的《文艺心理学》对克罗齐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增补的五章中,有一章是专门的“克罗齐派美学批评”,开始“根本反对克罗齐派形式美学所根据的机械观,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虽然克罗齐的地位在定稿中已经有所下降,但不可否认“直觉说”仍是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文艺心理学》二十余万言,其核心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他认为所谓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克罗齐所说的“形象的直觉”。
外界事物被人的心灵感知,除了它的形象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相关的因素,如成因、效用价值等等;人们把握事物,除了用直觉以外,还要用知觉和概念等等。但是,直觉是对于个别事物本身的知,是“审美的知”;知觉是对于诸事物关系的知,是“名理的知”。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与它有关的其他事项。因此,朱光潜指出:“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全部精神都聚会在一个对象上面,所以该意象就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美感经验就是不带实用目的、不用概念地对形象的凝神观照;超概念、超功利的直觉静观状态是美感经验的最大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朱光潜在阐述克罗齐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实践进行了中国化的解说。这不可避免地给《文艺心理学》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如沙巴蒂尼所说,实质上朱光潜并不是克罗齐的虔诚信徒,他援用克罗齐的术语和理论,存在相当程度的误读。如克罗齐曾鲜明地反对用心理学学说来解决美学问题,而朱光潜恰恰“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而更关键的是,克罗齐在创造论的意义上强调直觉,认为直觉是文艺创作的动力,心灵创造性地赋予材质形式,使它们成为明确可知的意象,即使有判断,所起的作用也远远低于直觉,并且应当服从于直觉。可是朱光潜明确反对这种看法。“在艺术活动中,直觉和思考更递起伏,进行轨迹可用断续线表示。形式派美学在这条断续线中取出相当于直觉的片段,把它叫做美感经验,以为它是孤立绝缘的。这在方法上是一种大错误,因为在实际上直觉并不能概括艺术活动全体,它具有前因后果,不能分离独立。”显然,在他看来,直觉只是凝神观照某一事物形象或创作过程中意象涌现的一刹那现象,在它之前与之后,抽象的思考、判断及道德、政治的观念等,都会对文艺创作发生作用。这与克罗齐把直觉看作创造的动因,统领整个创造过程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已经有研究者分析了这种误读的成因,首先是朱光潜留学期间接触的克罗齐译本并不完善,且以自身非理性主义的心理学知识背景去解读克罗齐;而相应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论多半基于体验式的反映论,极少分析综合性的创造过程,朱光潜习惯在传统反映论的框架内理解直觉,因而忽略了它能动的一面。直到四十年代,在着手翻译克罗齐《美学》原著之后,朱光潜才通过《克罗齐哲学述评》在这方面进行了突破反映论的纠偏。“这直觉不是被动的感受,而是主动的创造。主动者是心灵,被动者是直觉以下的物质,……印象成了意象,物质得到了形式,就是直觉,也就是表现。”
那么当他在“艺术的创造”章节中使用另一种意义上的“直觉”,并以京派作家的创作论比附、阐释时,便流露出了一种过渡阶段的非自觉色彩。他已然意识到“直觉”的价值应当突破经验哲学的反映论,但对克罗齐的理解的局限让他不能从“美感经验”系统之外来发掘克罗齐哲学中“直觉”的意义。于是选择了他熟悉的心理学知识背景之下,相对更浅显、常识化的另一个“直觉”,甚至可以说,利用字面意义上的重复多义的巧合,不自觉地来补完创作论上“直觉”的空缺。而深究起来,将“反省”与“直觉”的对立统一关系,与周作人“赋得”与“偶成”,以及
废名“惨淡经营”与“偶然兴到”这样充满传统文论色彩的论述接轨,除了与原有的习惯框架保持联系以寻求稳定结构与安全感的因素以外,更隐含有文化立场的复杂成分在其中。
文艺的双重维度
朱光潜推崇周作人的缘由,早在1926年《雨天的书》评论中便流露无疑。“像是偶然的凑合,但是实际上这并非偶然。”“这种清淡的文章比较装模作样佶倔聱牙的欧化文容易引起兴味些。”在1937年创刊的《文学杂志》“编辑后记”中,他留下了其学术生涯中少见的作品评论文字,认为周氏看似“偶得”的小品文,“思想宽大,见识明达,趣味渊雅,懂得人情物理,对于人生与自然能巨细都谈,虫鱼之小,谣俗之琐屑,与生死大事同样看待”。对于废名的小说,他更是给予了极大的器重,然而强调的却是它与周氏小品文不同的“浓厚”、“彻悟”的一面。“《桥》是在许多年内陆续写成的,愈写到后面,人物愈老成,戏剧的成分愈减少而抒情诗的成分愈增加,理趣也愈浓厚。”
朱光潜对二人的推重,着眼点虽然不同,但其内在的共通之处是京派趣味的“反差转合”结构模式,周文的意义在于“言近旨远”,而废名的魅力则落实于“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一方面,作品的言与旨或立意与情感之间,态势互逆,充满张力,但另一方面,互逆的双方在审美效应上又能“欣合无问”,共同形成厚重而有韵味的艺术整体。这种结构模式不仅存在于作家的创作实践内部,更存在于京派文人群体的构成关系之间。当朱光潜将周作人“偶得”之小品与废名“经营”之小说并举,认为“反省”与“直觉”不可偏废轻视时,无疑已经在学理化的《文艺心理学》中,不经意地完成了京派趣味的一次自我指涉。
对于各种“反差转合”,朱光潜有清醒的认识。“有意要调和折衷,和有意要偏,同样地是成见。我本来不是有意要调和折衷,但是终于走到调和折衷的路上去,这也许是我过于谨慎,不敢轻信片面学说片面事实的结果。”这话不仅适用于《文艺心理学》内部并非无懈可击的对思辨派与经验派的调和,也适用于京派趣味在现实中的尴尬立场。在当时的语境下,京派追求文学本身的内敛与圆融自足,依然具有其执着的现实目的:反拨左翼对文学的宣传工具化,反对片面强调文学的现实功能。但是京派文人松散的结构、学院派相对狭小的圈子以及疏离政治的态度,都大大限制了其影响的力度。调和折衷,在学理上和实践中,同时呈现为一种若即若离而力不从心的姿态。
后来,朱光潜还撰写了《诗的普遍性与历史的连续性》一文,进一步阐释京派的文学立场,认为“诗与艺术本来都是天机与人巧的配合,天机是情感思想与语文的孕育,人巧是洗净这三个要素的工具”。“诗的生命有纵横两方面:横的方面是当时全民众所能表现的公同的精神,纵的方面是全民族在悠久历史上的成就。”文学既是当时风气的反映,又是历史传统的继承。文章末尾尖锐地指出,文学不可能打破传统而生存,新文学惟一的出路是恢复传统,文学在不了解自己的民族传统的同时盲目移植西方传统,同样只能流于空洞,疏远民众。其时与《文艺心理学》出版、《文学杂志》的发刊已经相隔十年,朱光潜经历了不断的反刍,将“反省”与“直觉”合一的京派创作论折射出的趣味观,上升到了“天机”、“人巧”乃至历史文化整体视野的高度,其间流露出的使命感与在新诗问题上的实践性意义,多少弥补了早期学院风格的不足。但是随即而来的一波波时局演变与政治风潮,已经不允许他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徘徊下去了。
认同的建构
通过一条注解折射出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到,以《文艺心理学》为代表的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与文学主张,借助有生命力的西方思想重新阐释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中国文化在内忧外患之下的曲而求生,但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文艺心理学》所蕴含的人文趣味远远超过了科学主义,与当时的社会维度也并不合拍。作为中西思想碰撞交汇的夹缝中的老一辈学人的代表,其经历的焦虑与抗争可见一斑。他们所面临的,既是一个语境转换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主体意识转变的问题。重新梳理以上的论述,我们或许能从一条注解的裂隙中,窥见变革中的文化共同体内,那一代研究者寻求立足点的认同过程。
首先,《文艺心理学》1936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后,曾一度引起热烈的反响。学术界对其评价极高,朱自清在代序中赞扬其为“美育代宗教说”以来,第一部“头头是道”的书。朱光潜以其作为教材在北京数所大学设课,进一步奠定了自身在“京派”文化圈中的地位与影响。而来自梁宗岱、巴金等人少量的批评声音,也是伴随着对“主流”的敌意以及“边缘化”的自我标榜出现的。这些都从反面证明了朱光潜及其著作在当时学院之中的有力影响。他通过在学院环境中建立学术范式的实践活动,在文化共同体机制的权力运作中获得了合法性地位。
与此同时,身处不同文化力量的交错影响下,目睹学术界价值标准与话语方式的全面西方化,朱光潜也试图利用自身的合法性地位,在学院环境中重建、扩散与传统和特殊历史体制的关联。通过学理上的折中性,呼应标榜纯正的文学趣味,对抗社会政治对学术界的侵蚀和对文学主体性的压迫。《文艺心理学》及其早期探索无疑是一种乡愁话语,一方面由特定文化变迁催生,对现状产生应激,另一方面却试图与传统保持连续性,处处流露出危机感与否定意识。通过“调和折衷”的学院范式与“反差转合”的文学趣味自觉不自觉的结合,他在共同体中寻求到了情感依托,但是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这种中和不可避免地存在捉襟见肘的漏洞,且态度相对过分柔和,未能与当时社会维度中处于时代强势地位的集体文化自我合拍,主体认同的分裂与迷离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