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

时间:2022-11-07 11:40: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

第1篇

初中历史教育多元化教学改革一、引言

在我国教学改革中,初中历史教育一直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初中历史也开展了诸多新的教学模式尝试,对于提升我国初中教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理论性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弱,应试教育影响仍然成为初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探索该模式在历史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为我国初中历史教育提供指导。

二、初中历史教育分析

初中历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需求进行改革,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如下:

1.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水平较弱

历史课程是典型的文科课程,教学中理论性较强,教学方法的创新难度较大,提升教学能力需要较多的努力和时间沉淀。然而,教学方法不灵活,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被动学习地位难以改变,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这都与教学方法不合理有密切的关系。

2.教学理论较为落后,缺乏创新实践

历史教学理论是一直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的重点,在教学指导理论中缺乏有效地研究成果,不能带动历史教学的全面发展。同时,历史教学创新实践较少,能够切实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较少,这就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3.学生自助学习能力较差

初中历史学生的自助学习能力较差,严重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结合课程内容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然而,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不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初中教学仅限于课程是我国教学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存在较大的阻碍。

三、初中历史多元化教学分析

初中多元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要求,提出创新模式的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多元化教学方法分析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就是能够借助当前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借鉴其他课程应用成熟的教学方法,能够为教学提供有效地教学指导。多元化教学方法包括:第一,情景教学方法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特定创建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学习环境中,在情景教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的增长;第二,探索式教学方法应用。按照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定制定探索式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第三,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应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课堂内核课堂外都能够进行历史学习,在课堂上强调学生和教师地位的平衡性,而在课堂外能够以学生主体,提供学生自我指导模式;第四,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初中历史教学能够借助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团队学习能力,在小组结合的模式下提升历史认识,并且在合作中交流历史学习经验。

2.多元化教学辅助工具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多元化的教学辅助工具,也就是能够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工具。多元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应用包括:第一,教材应用分析,将历史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能够在课堂中围绕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第二,历史地图的应用分析,历史地图中包含丰富内容,通过历史地图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在授课的过程中,适当运用历史地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历史空间观的培养;第三,板图应用分析,板图是教师总结历史知识和框架所得出的图画,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上都能起到积极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历史空间观;第四,多媒体应用分析,计算机多媒体能够创建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接触到更加形象的历史学习内容,并且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3.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分析

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框架指导,为历史教学规划更加全面的教学方案。在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构建中,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教师的教学意识的多元化,初中历史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能够丰富个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形成更加全面的教学观念;第二,学生学习的多元化,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突破单纯的知识学习,将历史学习作为能力学习,在学习中不仅获得历史知识的增长,而是要在历史学习中获得全面素质的发展;第三,考核的多元化,初中历史教学要强化多元化的考核,不能仅仅以学生考试时间的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而且要以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认识,更加强调学生的历史主观认识观念,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提供反馈指导。

四、总结

初中历史多元化的教学,要以提高教学效率、创建优质历史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新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现宏.浅析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J].学周刊,2012,(06).

[2]邵秀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法之我见[J].科教导刊,2012,(01).

[3]邱浪平.基于校本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以宁都中学《客家风情》校本课程开发为例[J].成功,2011,(05).

第2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历史教学;价值

前言

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的学习、了解以及思考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并进而对其他科目学习以及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在新课标要求下,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提升显著,探究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可以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是指教学活动主体的翻转,是教育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为提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将教学的基本内容以课件等电子资源的形式预先发放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重点知识有所了解,课堂上只需针对重难点向教师进行请教,并就思考所得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即可,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明显的培养和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提出、完善于美国,并很快在其他各国得到推广应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被我国引入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的最突出优势是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考虑到初中历史课对思考能力的需求,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初中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处于起步和衔接阶段,主要内容是将一些基本历史知识教授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和能力,由于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在课堂教学前提前得知的,可以更好的进行了解,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自主思考,从而使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2.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新课标的要求是改变现有教育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由于历史知识基本是固定的,这使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改变教学主体有了更大的实现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将内容告知给学生,当进入课堂环节后,讨论、交流和针对性的请教就成为了课堂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知识讲解已经在课下完成,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到明显提升,从而实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转变,针对性的教育也变成了可能。

3.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得到突显、应用

读史使人明智,无论何种学习时期,历史学习都可以使学习者的思想更具深度、头脑更明智,初中生处于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可以使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得到突出和应用[1]。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接触历史相关知识的时间更长、内容更为丰富,这可以直接影响其对历史的理解,只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取的引导,保证方向的正确,学生的思想就可以更为完善,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内容不够丰富

内容丰富性是初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首要问题,翻转课堂模式下同样如此,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既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资源的筛选更加困难,部分应用翻转课堂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过度重视书本内容,使翻转课堂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在部分教学资源中的明史部分,由于现代社会有很多不够严谨的明史读物,教师一定要注意将详实的历史内容客观的教授给学生,这不仅体现在史实方面,更体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方面,教师一味重视书本内容,忽略治学态度,这对于历史学习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横向纵向排布混乱

横向和纵向分开原则是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排布,即同代比较和纵向发展,由于中学生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横向、纵向排布上出现问题可能造成学习的混乱。以军事历史教学为例,目前应用翻转课堂的部分历史教学活动中,往往将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同一地区历史内容相混合,如果学生对史实掌握较差,很可能无法充分掌握知识,引起学习的混乱,比如在唐代兵役制度中加入宋代兵役制度,又在唐代文化中加入西域文化和秦代文化,过于复杂、多样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其无法掌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观点取向不够正确

历史学习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丰富的知识,二是客观的态度,翻转课堂模式下,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明显,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时,观点的选取必须慎重。比如教师所选内容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历史,就应注意对民族关系的态度,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个政权,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发生了多次激烈战争,造成了平民大量死亡,甚至出现了著名的“杀胡令”,部分翻转课堂课件中,存在过度强调汉族或者少少民族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忽略另一方所受灾难的情况,由于初中生价值取向、世界观尚不完善,思想很容易受到影响,养成不客观的态度,这对于长期学习甚至成长均是十分不利的[2]。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分步应用

1.准备阶段的应用

准备阶段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即总体计划和具体教学,总体计划是指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具体教学的准备阶段是课件的制作。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该项工作与翻转课堂的联系在于教学整体的衔接性、手段的固定性等,通常来看,历史教学是采取按年代进行的办法,即以人类出现为开端的社会史,总体计划的制定也可以遵循这一原则,每次进行课堂教学前,均将所选内容以课件形式发给学生,教师应养成课件制作的习惯,并对相关工作快速适应。课件制作包括内容选取、排布以及制作技术。如前文所说教学内容的选取、排布遵循知识丰富性、横向纵向分开以及观点引导三个原则,在相关原则指导下,教师进行内容选取和排布时,可以更为从容。课件的制作技术是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该工作带有一定的技术性,教师应注意学习和掌握,制作中,使音频、视频和图像高度结合,同时教师所用的语言也需简练明确,避免不必要的赘述。一般来说,课件长度以10-20分钟为宜,学生的注意力则往往在5-15分钟时最为集中,知识重点安排在8-10分钟处较为妥当。课件制作时,教师要将教学重点进行必要突出,并在课件最后将重点、习题等罗列出来,以供学生把握和思考。

2.课堂阶段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阶段的应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学生的分组讨论,二是师生的互动,三是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以师生的互动为例,假定该课时的主要内容为官渡之战,互动需要由教师引导,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前,教师先设定讨论问题“官渡之战对曹操统一北方有多大的影响?”学生讨论后,教师选择每个小组的学生就讨论结果进行发言,并对其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进行肯定,由于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讨论结果乏善可陈的组别,教师也不应单纯的给予否定,可以选择其中的亮点进行鼓励,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需要注意的是,该环节可以不设标准答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开放的治学态度。鉴于课堂时长有限,讨论可能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如果学生的热情不减,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外内容,指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3.结束阶段的应用

结束阶段的应用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二是在教学计划指导下引出下一阶段内容。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非常重要,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总结能力较弱,教师的总结是使其抓住教学重点的关键。比如文化历史教学,所选时代为商周时期,教学重点为青铜文化,教师应在结束阶段将青铜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比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将其文化内涵、制作过程、价值等进行简短介绍,便于学生抓住重点,更好的掌握知识[3]。下一阶段内容的引出,应遵循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同时课堂内容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或者连接性,比如当前课堂重点是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的重点可以是三国军事史,在结束阶段通过基本的年代延续性使学生对下一课时内容有基本了解。连接性是指如果本课时内容为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可以选择教授汉代文化史,也即同时期不同模块知识的教学。引导方式为平行引导,比如以军服为例引起学生对于汉代织布文化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将课件提前做好、并在该阶段将资源发放给学生,使翻转课堂教学得以循环进行。结束阶段是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最后一步,是对阶段教学的总结,也是引导下一阶段的重要方式。

总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变革,该模式使教学实现了主体的转变,对学生学习效果、思考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以使教学效果获得提升,目前看来,注重翻转课堂模式下各个教学阶段的具体应用和总体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可以使翻转课堂得到更好的应用,在下一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龙丽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张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第3篇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历史教学

在特定情况下,历史与故事具有非常的联系,从原始社会开始,历史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小故事保留下来,可以说故事是历史的另类传播载体,相较于故事,历史具有真实性,而故事的趣味性更加突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进而促进教学工作更加高效、优化地开展。通过故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一个个小故事中掌握历史知识,明确历史内涵,为其历史责任感以及使命感的强化奠定坚实基础。

一、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故事情节的构建策略

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依赖于故事情节的营造,良好的故事情节能够为故事本身增添色彩,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故事,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构造一个符合历史课程内容且具有一定趣味性和逻辑性的故事。故事的构成元素分为开头、内容和结尾,好的开头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将精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而充实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后续内容,有力的结尾能够对整个故事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更加了解故事的内涵。在历史故事情节的构造中,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故事开头的构造

在构造历史故事开头方面,以“开元盛世”一课为例,唐代诗人杜甫曾在《忆昔》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来描写开元的繁荣景象,教师可以借助《忆昔》作为故事的开头,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二)故事内容的营造

在营造历史故事内容方面,教师应该注意内容的明快性和简洁性,明确故事具有补充课程内容的作用,进而合理设计故事讲述时间,推动课程的进程。例如,在“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中,教师通过简洁的语言对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进行讲述,进而使学生明确蒙古兴起的时间和重要人物,引出元朝建立的相关内容。

(三)故事结尾的编写

好的结尾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促使学生明确故事内涵,使其对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发挥历史的启迪作用。例如,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杨靖宇、赵一曼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告诉学生在战争中无数先烈顽强拼搏,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故事结尾,应该对这些英烈的抗争精神进行弘扬,促使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得到培养,使其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故事的灵活运用策略

(一)历史故事运用的时机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时,教师应该掌握好运用的时机,进而发挥历史故事丰富课堂内容的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

1.课程导入阶段

在这个阶段运用历史故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例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郑和下西洋来导入课程内容,为学生展现出一幅明朝经济实力雄厚、国家富强、百姓和乐的画卷。

2.课程补充阶段

在课程补充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将复杂难懂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小故事,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及掌握。例如,在“君主集权的强化”课程中,明朝皇权高度集中内容涉及较多术语,比较难以理解,概念容易混淆。而通过“废丞相,设三司”等故事使学生了解各部门的职能,进而明确群众集权的表现。同时,关于“厂卫制度”和“八股取士”的故事也有很多,这些都可以丰富课程内容。

3.课程收尾阶段

这一阶段是启迪学生的重要环节,通过小故事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也可以设置教学悬念,为下节课做铺垫。例如,在“秦王扫六合”中,教师可以借助秦始皇相关的小故事来进行课程的收尾工作,同时,让学生根据这些故事对秦始皇进行评价,他是“发愤图强吞六国”的始皇帝,也是“苛政猛于虎,焚书又坑儒”的残暴统治者。

(二)历史故事运用的语言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历史故事时,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作用和位置。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教师应该了解故事语言的艺术性,在丰富故事艺术魅力的同时,加入一些带有积极色彩的语言,使整体教学富有正能量。在讲述“明清小说”时,教师可以引入四大名著中《水浒传》的故事内容,可以选取一个小片段,如豹子头林冲的故事,表达了孤胆英雄的反抗精神以及当时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使得学生能够明显感受到明清文化的时代特点。又如,与《水浒传》风格迥异的《红楼梦》,教师可以利用文中形容当时四大家族富丽堂皇的语言来反衬封建官僚阶级的腐朽。

综上所述,历史故事的融入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同时还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显著提升,使其积极主动地对课程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和探究,为其历史思维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教师通过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使得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得到明显提高,并且将历史故事教学方法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能够促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思维得到充分培养,促进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正确形成。

参考文献:

[1]金玲.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2(19):59.

[2]李小玲.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3(6):165.

[3]王素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科技视界,2015(12):142,213.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83-01

历史学科有着其独特的学科特点,知识点繁杂并且具有过去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将还原过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在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因此分析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显得越发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现状并提出高效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目的在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寓学于乐。

1.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在初中的教学当中,相较于其他学科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并且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十分繁杂,很多同学都觉得其枯燥无味。为使得同学们更好地投入历史的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点通过视频、图片、音效等多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刺激同学的感官,把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同学们更为接受的方式进而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同学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1.2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学习课件,创设更为生动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对历史信息进行提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的反复思考,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且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的不断反馈,增强师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1.3拓宽学生的视野。历史学科跨度较大,涉及的内容较多。由于课时及信息容量所限,教材编写较为简单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无法涉及各个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以及讲解过程中通过关键词的搜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信息技术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巩固相关知识。

1.4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历史知识,还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教学很难具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这一情况。如将不同时期国家的地图进行拼接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等。

2.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2.1不能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虽然信息技术不断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并且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和产品不断更新创造,但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较弱,不能熟练操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很难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授的内容相结合。因此若想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运用信息技术的最初目的,只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

2.2盲目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部分初中历史老师过度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授课依赖。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过程中,未经过自己的加工盲目应用。在讲授的过程中,忽略了课堂氛围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主要进行多媒体的展示,将人为灌输转化为技术灌输,这样做很显然违背了信息技术进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初衷,学生在课堂上只对信息技术保留有新鲜感,对课堂教授的具体知识点并不印象更没有自己的思考。

3.在初中教学中的高效利用信息技术方法分析

3.1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目前存在传统与现代两种教学模式,只有将两者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模式是多年的教学实践的结果,教师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通过面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这是现代技术难以代替的;而现代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将更多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带入课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此增强同学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结合,不可盲目倾向其中一种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课堂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但是师生应当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该技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而不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从教学目的角度出发,不可过分追求技术的使用,需要从教材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方式。

3.3教师之间的信息共享。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都蕴含着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授课技巧。初中历史组的老师应定期组织有关信息技术授课的研讨会,分享各自经验形成信息共享。将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精品课程分享到网络上,实现网络共享,便与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并且借此帮助信息技术使用不熟练的老师尽快熟悉使用方法,共同进步。

4.总结

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但目前技术应用仍存在很多问题,初中历史教师需要从教学任务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完成知识点学习,避免盲目跟从。

参考文献:

[1]安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123.

[2]符广梅.刘海涛.信息技术背景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5:135-136.

[3]徐建香.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学周刊,2015,23:116.

[4]杨春梅.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29:170.

[5]王金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4:46-48.

[6]丁方.试论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2:47.

[7]葛瑞玲.信息技术让初中历史教学锦上添花[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1:24-25.

[8]王彦艳.谈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238-239.

[9]王会英.谈初中历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学周刊,2011,35:115.

[10]闫淑乔.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J].中国校外教育,2011,S1:56.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情景教学

历史课程是初中阶段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以及生本教育观念,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情景教学法是众多教学实践条件下的有效教学方法,较其他教学方式而言,在生动形象还原教学内容及素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现状及情景教学应用必要性分析

课程教育改革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初中历史课程也随之进行了系列的调整,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从目前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学生兴趣程度不足

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是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和方式逐渐增多,历史教材的信息对学生来说,已经失去了足够的诱惑力,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总是难以激起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脱离

除了学生学习兴趣程度不足的问题之外,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的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与现实关系的脱离。以史明鉴指的是透过历史现象对现今的情形以及形势进行有效的分析,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尽可能的节约时间,通常都是利用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并不对教学途径进行创新设计,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去建立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同时,还缺乏一定的现实感,进而加重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厌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初中历史教学来说,虽然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重点课程,但是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看,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基于这样一种教学现状,情景教学法的有效应用,不仅是丰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手法,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为学生营造良好历史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必然途径。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通过前文论述,我们已经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现状以及情景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那么结合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采取措施对情景教学法进行充分利用呢?

(一)材料的充分收集

情景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模式不同,它重在对当时当地情景的还原,具有生动形象、深刻明了的特点。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虽然情景教学法具备这样独特的优势,但是如果材料收集不够充分,准备不到位的话,极有可能收到相反的效果。因此,针对这一不确定性,建议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最好能从教材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社会问题入手丰富情景题材和素材,为情景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充分的条件,激发学生对情景教学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比如就《文成公主入藏》这一活动课程情景教学模式的开展来说,建议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文成公主入藏历史时期的背景和主要的大事;除此之外,最好能从现阶段友好外交的典型事例出发,奠定学生对"和亲"一词的认识,从而为情景教学的顺利开展及氛围的合理营造创造基础。

(二)氛围的良好营造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的有效应用,除了上文提高的策略和措施之外,教师还应从情景教学的氛围入手,着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降低学生的紧张程度,为情景教学教育功能及价值的充分发挥提供基础。比如就《模拟实时报道》这一教学内容情景教学的开展来说,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实时报道闹笑话选集,让学生娱乐放松的同时,提醒学生实时报道中应注意的系列问题,既能发挥教育功能,同时也能起到缓和氛围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在情景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评价环节的有效开展,作为情景教学评价来说,建议教师应坚持鼓励为主的评价原则,促进评价的灵活性和激励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总结

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是从历史课程本身特点出发,生动呈现教材内容的有效途径,同时更是新课程标准条件下,课程教育改革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模式的客观要求。历史课程是初中阶段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以及生本教育观念,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情景教学法的积极作用: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最好能从教材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社会问题入手丰富情景题材和素材,为情景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充分的条件,激发学生对情景教学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教师还应从情景教学的氛围入手,着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降低学生的紧张程度,为情景教学教育功能及价值的充分发挥提供基础,争取为初中历史课程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建勋.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杨译. 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于秀兰.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第6篇

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出现了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找出这些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作为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找出其中的漏洞,继而提出新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一、 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目前,各省市的课改都在逐渐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也要跟上课改的步伐,教师要不断积极探索改革之路,逐渐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教师的教学仍然推行“应试教育”,以中考作为教学目标,片面追求知识记忆,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成了“死记硬背”,中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习惯性地采用“题海战术”来教导学生。二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初中学习内容繁多,学习任务重,很多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很难适应初中高强度的学习。三是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也把中考当成自己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四是教师的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历史不仅仅是要回顾过去,还要对当今时代进行创新性的研究,而众多教师却过度重视陈旧的历史知识,缺乏创新。

二、 初中历史教学新模式探究

1. 多媒体教学模式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随着电脑和网络的逐渐普及,多媒体走进了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通过网络平台,无限放大了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与全国各地的师生共同分享教学成果,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现在众多初中课堂还配备了“交互式白板”,白板的运用为教学带来了更多便利,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通过有声的画面、丰富的素材、动人的视频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的享受,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他们对教学内容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与学生交流学习的多媒体平台,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辩论式教学模式

辩论式教学模式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初中生普遍喜欢争强好胜,辩论赛的形式非常适合他们习。辩论赛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才华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激烈辩论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还能更深入透彻地了解教材内容,甚至还会拓展知识视野。一场成功的辩论赛,需要学生精心准备,不断地搜集和整理材料,在将材料分析归纳之后,组织表达语言,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一个过程,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例如,可以组织一场“论秦始皇的功过”的辩论赛,教师先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并由学生抽签决定正反方的成员,然后分头去搜集相关资料,做好辩论的充分准备,接着让学生展开辩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对秦始皇这个人物有个全面的认识,还能对秦朝时期的社会背景有个充分的认识。

3.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有所认识和感悟,真正体验故事主角的内心世界。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说得再多,也不如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把,这样一来,学生能在各种情境中感受、验证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亲自体验,使其有切身的体验和独到的感悟,从而使其由被动认识上升到自我认知,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比如说,在教学《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然后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再现这段历史。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体验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志,而且能够体会到其他人物的内心想法和立场。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模拟历史故事中的情境,设身处地地站在角色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体验历史。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教师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努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初中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心理健康 教学手段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深入人心,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步伐,更深层次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针对初中生特有的心理和身体状况而提出的,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知识积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整个人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需要。

二、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1.转变教师角色,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

健康的心理不是通过说教形成的,而是通过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有较大的畏惧之心,致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时刻提醒自己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主动转变自身的角色,创建平等、轻松的课堂,构建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以及合作性的教学机制。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跟教师在一起度过的,因此相互间较为了解,在此基础上师生之间成为朋友是一件较容易的事情,与朋友一起学习就会使学生完全放下心理负担,轻松愉悦地学习,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但这种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又难以把握,如果关系过于密切,学生眼里就再也没有教师,教学活动就难以正常进行,因此对于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教师应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怎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呢?教师可以用语言去鼓励学生、赞美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还可以用眼神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课后要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教师在学生中的印象较好,那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征服学生。

2.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是初中生人际交往中比较明显的问题。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将“一对多”式教学变为“点对点、面对面”的教学方式,经常采用“合作式”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郑成功”一课时,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史实,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些名字?台湾是何时被谁占据的?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而为何文天祥却不是?历史上还有哪些与郑成功类似的民族英雄?同时在课堂上安排15分钟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郑成功具备哪些历史条件,讨论结束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汇报完毕学生自主评论,评论结束后,再对问题进行剖析、解答、总结,并讲述自己的思路。通过学生探讨、学生互评、教师总结等步骤,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在探讨中难免会产生分歧和摩擦,思想上的碰撞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团结和相互学习,这一连串的步骤必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即使是最好的教学手段,一直保持一成不变,也不可能永远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长期集中在同一个事物身上,唯一的途径就是每天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这个事物。因此要使学生每天都能够认真学习历史,就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灵活变通教学手段。

4.巧妙运用历史教育课本中的素材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感性层面感知历史、积累史料,更要将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层面,使知识在内心得以升华,因此历史教师应巧妙运用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如:爱迪生经历近三十年终于研制成耐用的钨丝灯泡;居里夫妇在环境简陋的情况下,经过四十多个月的艰苦工作成功提取了0.1克镭;林则徐“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都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好材料,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等品质。历史如浩瀚的大海,精心挖掘历史教材,巧妙地运用历史课本中的素材,使杰出的历史人物再现,用丰富的历史故事感染学生,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下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历史老师应担负起历史使命,深度挖掘历史教育的潜能,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敢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培养人格健全、适应时展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钟世显.历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12).

第8篇

摘 要:由于初高中历史教材及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心理的差异,使得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脱节问题,给高一历史教学造成不便。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的研究做了初步阐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高一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历史课程;初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简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较初中课标内容丰富

初中历史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部分内容,在每部分内容中基本按年代顺序分专题内容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课程注意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既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又避免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引领学生在比初中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历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4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不足之处在于,以“模块――专题”、中外史混编为体系结构的新课标,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破坏了历史概念内在逻辑关系,容易造成时间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新旧知识联系不紧密,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并且和以通史状态出现的高考有差距。

2.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国古代史的要求:“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历史能力、历史规律等史学方法的考查,并且拓宽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现代文明社会的现代公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还提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二、初、高中学生的比较

1.初、高中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思维差异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

2.初、高中学生学习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通过对我们县城几所高中1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一学生中对历史课很感兴趣的有12.7%,比较感兴趣的27.3%,一般态度54.5%,不感兴趣的5.5%。初中历史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掌握历史知识类型方面,喜欢死记硬背的占10.9%,灵活运用的占25.6%,开放性的占54.6%,不知道的占8.9%。

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历史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上,高一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转变,38.1%的学生不喜欢探讨历史问题;42.9%的学生不善于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学习历史;42.8%的学生没有独立学习历史的习惯;38%的学生不能迅速掌握历史学习材料的核心问题。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研究方式初探

1.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为顺利实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必须有一本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整合不同模块、不同专题或同一专题的不同课文;不同模块的历史知识;不同版本的教材等资源,通过比较、整合,节省时间,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一套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2.认真研究学情,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高中教学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3.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不仅要重视高中历史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初中历史教学。从自身做起,加强与初中历史教师的联系,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异,增长智慧,丰富自己;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这方面大家都在努力,我们应寻找机会与之进行交流,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

4.做好总结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95-01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强烈渴望,同时要求学生能更多的融入到学习中。但当前阶段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仍然有所忽视,限制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下面将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详细讨论。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被重视

历史是初中教学中的副科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常常被忽视。因为历史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因此,很多的学校对历史课程一再的进行压缩,希望给主科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事实上这种教学形式是不正确的,同时也是不健康的。每种学科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学生有必要了解到历史知识,并在这当中得到自我的提升。

2、认识程度不足

历史课程是初中阶段才开始的,学生多数对历史认识不足。甚至很多学生还将历史与考古之间联系在一起,远远不能理解历史当中包含的重大意义[1]。要想让学生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安心进行学习,是十分困难的,对此,教师还需要利用引导性的手段来提升学生兴趣,或者采取其他方式来引起他们注意。但由于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很难将精力放在历史学习上,导致历史教学受到了限制。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措施

1、重视历史教学

历史是初中重要的基础学科,对此学校首先应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给予高度的肯定。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教学内容放在重点位置上,更重要的是重视起教学中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性的提升。同时应引导学生重视起历史学习,只有从正确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教学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引导性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而不是灌输式的方式。历史本身带有一定的枯燥性,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的压力。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并鼓励他们自主进行解决,就能够减少这种教学中的枯燥性存在,同时提升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此外,教师应当在课堂中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总结,在当中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问题,促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3、充分利用历史教材

初中的历史教材当中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历史典故,这些故事当中有的甚至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如果能利用好这些历史故事,那么将能有效的强化学生思维能力。例如祖冲之与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司马光砸缸当中所包含的逆向思维等等,这些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提醒,并帮助他们强化思维能力[2]。对此,教师一定要学会正确的利用这些教材内容,以便于能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

4、利用全新教学方式

历史教学中的枯燥性要想得到打破,教师可以采取更加活跃的教学方式,而利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还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得到关于运动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人一般印象深刻的事物都是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例如一次难忘的实践或者郊游等等。初中历史正好具有这样的教学条件,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形式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学生通过互联网资源的下载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历史知识,而在利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自然的就得到了手指上的运动和脑力上的运动,促进学生的手脑协调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参观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接触到历史内容,从实地考察的角度让学生得到锻炼,这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信息的收集能力等也将起到重要的提升作用[3]。

5、接触自然环境

自然对人的作用是十分强烈的,自然界当中包含着五彩缤纷的事物,同时也有着课堂中难以见到的事物。要想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发展,教师不一定非让学生接触到大森林,也可以利用学校院内的一些自然景观来进行引导性教学,或者利用网络方式来进行世界各地传统建筑的展示,这些将有效锻炼学生的事物观察能力。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合作交流,促进他们的合作能力提升,日后更加轻松的与人进行交流。

三、结语

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包含了很多的方面,主要有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和自主能力等,这些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认识到这些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更多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努力,才能促使学生真正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55―56.

第10篇

一、健全学校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是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完善的教育体制可以为各科教学提供制度和系统保障。作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为历史教学和学生意识、品质培养提供正确引导。就目前来说,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体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建立健全教师工作、学习、管理机制,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和教学能力培养,将能否做好本职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列为教师考评目标之一;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制定德育工作规章制度,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德育工作,营造浓郁的校园德育氛围;颁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条例,将品质、道德、责任感培养当作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生成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机制,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学生品德、意识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历史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变静态教育为动态教育,变灌输教育为形象教育,切实发挥历史学科在学生品质、意识培养方面的优越性。

二、因材施教,分类加强学生社会认知

教师按照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和需求,是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年龄、认识能力、心智水平加强学生意识培养和品质教育。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盲从、自觉性差等特点,开展爱国主义道理、责任感说服教育、榜样典型示范教育和道德规范约束教育。而面对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辨别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合作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使用锻炼,鼓励他们通过知识归纳总结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和价值取向,进而实现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

三、立足教材,深挖意识责任培养的素材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优良的品质并非是生而俱来的,但是有效的后天教育却可以激发个体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使之成长为一个品质优良的人。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采取一切有效途径去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处于心智发展时期的初中生来说,许多人都有英雄情结和英雄崇拜心理,因此,教师可以立足历史教材,深挖教材中有利于品德和意识培养的素材,用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事迹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坚强意志。如初中历史教师可用卫青、霍去病、岳飞、戚继光等人的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著史、苏武牧羊等故事鼓励学生磨炼自己的意志,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当然,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历史影视资料、电子素材搜索和整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历史情感养成和责任感培养提供有利条件。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深挖社会责任感培养素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多载体、多渠道培养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不仅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教材,还要教师有效拓展、利用各种资源、各种渠道、各种载体向学生传递更多的历史知识,为学生情感和意志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就目前来说,可以利用的历史教育资源有:历史教科书、图书馆藏、网络资源;社区和地方历史资源,如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时事报纸、国内外时政热点、历史影视资料等。而行之有效的历史教育、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载体有:历史教学课件、历史图文资料、校园德育文化活动、校史剧创编、校园网络、板报、宣传栏等。常用的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渠道有: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开放性作业、课外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总之,教师要对初中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文化知识,鼓励其树立报效社会、报效国家的理想。

五、结语

由上述可知,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就迫切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培养,引导学生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养成的最终目标。

作者:刘红霞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教育;对策

历史学科在初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国家及社会发展的状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历史唯物思想。根据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初中阶段的课改已经势在必行,应着重培养当代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做对人民、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而对于初中历史课堂的引导者,历史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解决教学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发展多元化、立体式的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把握历史。

一、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基本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基本文化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除了具备掌握文化常识以外,还必须全面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真正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产生敬佩之意,从而在将来的学习当中以历史教师作为自己的楷模。往往这种由内而外的情感,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同时,历史教师在保证本学科知识储备量的同时,还要积极学习相关辅助学科的学习,例如人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多方面摄取营养,才能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教师。

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基本业务素质。第一,根据课改要求,每位教师要具备驾驭历史教材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适时调整历史知识的讲解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索知识。这样做的重要好处是,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也达到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独到见解。第二,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课堂组织能力,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局面中解放出来,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最后,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优秀的情感素质。一名专业的历史教师,除了掌握基础历史知识,还必须具有优秀的情感素质。在日常的历史教育中,通过自身对正确世界观的阐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一名情感丰富、世界观正确的历史教师将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另外,在日常的生活交流中,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特点,他们会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从而使他们喜欢上这名教师所讲解的历史课程。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目前仍旧处在老式的历史教学模式当中,单一乏味,知识不能及时消化吸收,这样日积月累下去,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的主要方式是依靠死记硬背或机械重复,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同时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历史知识的深层含义,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再次,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听课的持久性不够,不能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因此,听课效果自然不好。最后,初中生处于历史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无法自由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教育对策

(一)积极推进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以某次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衡量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使学生处在相对压抑的境地。在课改新形势下,历史教师要积极发掘每位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讨论中来,以此提高每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建立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长期落后教学模式的笼罩下,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一直是学习过程中的难题,教师不仅是课堂的教授者,同时也是问题的提出者和重要解决者。新课改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师要学会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提高他们知识学习独立性和创新性。建立新的课堂气氛,师生互教互学,达到最好的专业知识吸收消化效果。

(三)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法

新形势下,旧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学习效果不显著。因此,我们应顺应时代需要,发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法,实现与时俱进。例如,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重要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兴趣浓厚,这时教师应该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历史人物的特征及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此时还可以配套使用多媒体资源,让历史画面得到更好的重现。与此同时,历史教师也要改善教学观念,积极开展相关的历史文化活动。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参观,让学生对历史有更真实的认知。

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初中历史教学越来越引起重视。在教育教学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诸多问题的出现,但是只要每位历史教育工作者勤动脑,善于总结课堂的实际问题,最后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师生共同进步的道路。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可能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专研的艺术,如何将这种艺术让学生感受到魅力,笔者认为关键要解决的是学生兴趣问题,没有兴趣存在,一切行为都是空谈,因此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的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如何提高学生兴趣的问题上来。

参考文献

第12篇

1.1注重形式,忽略内容学习: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初中历史教学也逐渐进行改革,开始积极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学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虽然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但基本都是徒有其表,而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完成探究性学习的环节,虽然在课下也会开展相关的讨论和学习,但这些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和安排好的活动,仍以教师为主体,其实质并未改变,违背了探究性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1.2活动设置虚无,内容探究简单: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探究性学习中,出现了活动设置虚无,内容探究简单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课前教学设置不合理。由于历史教学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老师就会一味地讲授历史知识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很多教师会直接取消课前探究的活动,导致现在的初中历史课堂依旧延续陈旧的教学模式,致使探究性学习活动处于一种虚无的状态。二是教学内容探究过于简单。要想开展好探究性学习活动,就必须设计好探究内容。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问题探究的深度,常常将一些简单的历史概念作为研究课题,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

2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2.1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探究欲望:

所谓自主式教学就是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方法、范围等,让学生自愿学习历史,喜欢学习历史,并带动学生们主动思考,探究其实,让学生主动加人课堂思考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悬念式的方法就能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心里产生疑问生动幽默的表达方式也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他们会想要了解后面的故事。

2.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爱国热情:

新程课改革突出了精神文明的地位在历史教学中,让情感走进历史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用个人的情感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探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通过情感的渗透,将知识目标、个人情感、学生学习联系在一起比如,在讲授《中华民族的》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的照片、纪录片、电影等,让学生看到日本的残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日本能够迅速崛起的原因、中国被侵略和落后的原因、长期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等,这样就构建了一个主动思考,学会探究的良性学习模式,它能帮助学生学习历史,以史为鉴,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能够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

2.3创设情境教学,搭建交流平台:

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很多教师发现情境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他们会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照片、故事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学生但是,很多老师都是把教学停留于表面,在学生感受完之后,他们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人的思考和探索,导致课堂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要善于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之后,能够积极地进行讨论、质疑、分析和总结,用一个完整的理论学习模式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教学目标三、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3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成效是显著的但是,在实际的开展中,仍旧有许多需要反思的问题。教师是教学中的灵魂人物,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总是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来开展课堂教学教师要及时地进行知识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和调整教学模式,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4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关系

初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对过去传统学习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它并不是要完全地摒弃传统的学习模式,对于一些疑难问题,仍然需要教师用讲授的方法去解决。目前,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信息资源主要来自于图书馆和网络,但是这些信息资源并不能在学生心里形成完整的事实依据因此,老师应该多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地方去切身感受历史,让学生对历史有全方位的认识。

5积极利用博物馆、历史遗迹、历史讲座等其他教育资源

目前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资源信息主要来自于图书馆和网络,但是这些信息资源并不能在学生心里建议完整的事实依据。因此,学校应该多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地方切身感受历史,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使学生对历史有着全方位、感性的认识。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