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化学实验课论文

中学化学实验课论文

时间:2022-10-16 07:5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化学实验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化学实验课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实验兴趣,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教学方法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发生与发展和实验息息相关,所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1.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把学习当作一种乐事,把动脑筋思考问题当作一种享受。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兴趣尤为重要。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如在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这是高中第一个金属与水的反应,学生对这样一个有背于生活事实的实验期待已久了,因此不少学生心态就是看热闹,看看金属能否与水反应,若能反应又是怎样进行的呢?如果在这个时候立即做实验实验兴趣,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时我会先要求学生列一个观察现象的提纲,让学生在感受化学的神奇的同时也懂得掌握知识更是主要的。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在增加实验探究性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间合作能力。最后,实验结束,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结。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很强,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

2. 化学试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发展的结果。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形式。”李政道也说:“实验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那么,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设疑启思,一节高质量的化学课,教师必然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分析、探索、讨论,问题提的好,实验探究式教学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创新。

其次深入观察,培养创新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通过观察激发学习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却仅停留在直观感觉上,在实验观察中往往受突如其来的新异变化的影响,忽略了对现象的深入观察,使观察变得盲目例如: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很多学生忽略反应速率是由慢—快—慢,试管口的颜色由无色—红棕色—无色的观察过程。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又是至关重要的,好的观察方法应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周密的观察计划、严肃的观察态度、良好的观察习惯。为了培养学生好的观察习惯,教师在做实验时可给出适当的观察点,来克服观察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并且要抓住实验的契机启发学生的思维。

再次改革实验,探索创新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求思维的数量,而且要求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课本上有些化学实验,存在现象不明显、步骤复杂、装置不合理等问题,并且实验的安排往往处于概念、理论的依附地位,缺乏对知识的深入引导和研讨,因而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地依赖教材,而要不断地探索、总结、大胆地改进,使实验尽可能地向着可靠性、科学性、启发性的方向发展。

最后是实践锻炼,主动创新这要求教师平时上课不要讲得太多、太细实验兴趣,要留有空间、发展区让学生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3.化学实验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在中学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更具有特殊意义,它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以适应今后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一定数量的学生实验。这样的安排对加强学生双基训练是必要的,但从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来看,教材规定的实验数量还是不够的。为此,实际操作能力就是用双手进行实验、劳作、加工和制作物品的能力,它是发展学生能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练好实验基本功,是要把基本操作安排在各个实验里,在反复实践中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打好学生的化学实验基础,提高操作技能。其次改进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演示实验作了一些改进,一方面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亲手实验,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都有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不能自己动手;二是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难间题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进行边讲边实验,就可以克服上述问题,并收到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教学效果。再者是增加兴趣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实验是最能激发兴趣,活跃气氛的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要抓住学生喜欢实验的心理特点,注意课堂实验的深化,增加一些兴趣实验,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因为即使是很简单的实验,学生做往往比教师做时,注意力更集中,气氛更热烈,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最后就是可以增设实验技能考试或者竞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4.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要与环保教育相结合

是化学实验与环保教育的有机结合,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化学实验往往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 目前,按教学大纲要求,中学需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实验占一多半,而绝大多数的学校却没有相应的废水回收装置,所以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中学的化学实验,教师(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 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对部分实验从技术、方法、仪器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力求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例如,中学微型化学实验,其最显著的优点就是仪器的微型化,它是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重新设计与探索,达到以尽可能少的药品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最为有效化学信息的目标,是一种对常规化学实验的创新性变革。此外,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也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手段将许多实验让学生先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预习后再到实验室中去做,这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实验兴趣,减少试剂的浪费,降低实验事故发生率,预防污染的发生。应该说,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其行为,这是切实可行的路径。

5.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课堂

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教学方式必须富有启发性,而不是包办式,因为实验内容、设备、教师、学生实际水平等千差万别,因此相应的实验方法就应多种多样,教师在准备上每一堂课时应该遵循实验效果最优化原则,根据大纲教材的具体内容,教育、教学目标,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尽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达到启发学生所学的知识,积极反馈进入试验中,解释实验现象,答疑实验疑问。做到实验的每个环节在自我的控制范围之内。

当然,以上所举的几个方面只是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很小的一部分,教学方法也会因老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但无论怎样,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笔者认为化学实验的教学是教好化学课的关键之所在,根本之所在,关系到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河北教育出版社.

[3]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篇

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成败。笔者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多年,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谈谈在中学化学课堂内外中如何进行环境教育的一点心得。

一、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的各主要学科中,化学与环境保护的话题联系得最为密切。从初中空气知识中“空气污染”的简介,水中“三废”的介绍,一氧化碳中“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的叙述到高中化学硫酸、硝酸知识中尾气的回收和利用,炼铁炼钢知识中高炉煤气的处理,电解电镀知识中重金属盐的处理、石油中石化工业产生的三废、煤和煤的综合利用中废气和废液的处理,无不紧密地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所以说化学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环境保护教科书,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在介绍化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深入挖掘各章节中可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进行化学实验,强化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形式,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基本知识也可以更直观地对各种物质的性质有所体验,教师应通过化学实验强化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到处都涉及了环境问题,如演示实验中通过氯气、二氧化氮等气体的嗅闻,学生实验中浓硫酸还原产物二氧化硫的刺激性、制氨气实验中氨气的刺激性、苯酚和乙醛的刺激性气味让学生从身边的或是自己的实验中体会到什么叫毒气的危害,更加强化了环境教育。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尾气进行处理,养成良好的实验态度和方法,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极好机会。在一些有毒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里,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者及时烧掉,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如在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中,只要将尾气用碱液吸收,就可有效防止实验过程中有毒气体的泄漏,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和对师生的伤害。许多学生在制取气体时不考虑药品的用量,总认为越多越好,搞得实验室毒气弥漫,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逐渐在化学实验中树立节约意识。学生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废液缸中或放到指定地点。这样做既保护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设计化学实验,深化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尤其是产生的有毒气体直接影响师生的健康。在教学时,以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为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或是对某些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实验进行提出改进。诱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内容及仪器装置或变换实验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这样不仅有利于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例如,对某些有毒气体(如SO2、NO2、CO等)的制备实验,应采取一定措施,如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是改变实验装置和形式,以减少有害气体排放。这样做,一方面是减少了有毒、有害气体对实验室空气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在做NO2与N2O4相互转化的实验时,首先让学生思考尾气如何处理,有的同学提出用碱液吸收;有的同学提出放入密闭体系中不放出来等,然后再让学生讨论上述这些处理方法各自的优缺点,经过师生的进一步分析、讨论,得出最佳方案:生成的NO2位于相通的两小球,这样实验现象明显又简化了实验程序而且可以反复使用。进而将运用最佳方案操作,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一实例,让学生对很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思考探索最佳的实验方案,这不仅深化了环境教育,还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升华环境教育

如果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传授,也会使学生因为只接触间接经验而难以深刻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而且由于缺乏个人的亲身体验,无助于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笔者就让学生自行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检测学校环境的活动。由学生自己分好组,如收集分析方法组、收集现状资料组、收集有效数据组、收集处理方法组、讨论撰写论文组。通过一组学生收集到分析对象方法,如测定大气的降尘方法、测定雨水的pH及检测水中的某些离子的方法、如何给垃圾归类的方法等等,然后就用这些方法来对学校现在的环境作出检测,如空气质量中粉尘和各种有毒气体的含量、水的pH及硬度情况、垃圾类别及现有的处理方式等现状作好收集,通过大家讨论分析,归纳出有效数据的采用,再通过讨论和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到解决现状的处理方法,最后写成小论文的形式。这一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客观调查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参与决策,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教育,并且将环境与自己的利益和行为联系起来,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关心、爱护学校的环境,并将环境意识、对环境的情感外化为自觉的、具体的环境行为,积极参与改善学校环境的活动。如参与学校有关环境政策方面的讨论和决策;自己设计盒子收集废旧电池;对学校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举办废物再利用作品展览;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等等。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看得见的污染问题上,还应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去研究,如食品污染、居室污染等等,从时间上要从短期污染走向长期污染,不管是显性污染还是隐性污染都要注意和防护。更是以此走向每一个人的心中,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环境意识、环境道德,一起行动起来改善我们的环境。

(作者单位 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

第3篇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制约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认真分析这些制约因素,研究相应对策,调整和优化有关教研工作,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调查研究制约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因素的基础上,就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性地提出教研对策。

作为教学研究人员,我们特别注重到农村中学甚至是山区中学听、评课,与教师座谈、交流。在近几年的听课及视导检查中,深感驻城中学与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显著差别。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一年一度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上,也表现在学生的化学观念和综合素质上。分析制约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因素,研究相应的教研对策,有针对性地做好化学教研工作,努力缩小城乡学生在化学意识、观念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别,是新形势下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每个化学教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1制约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1.1师资状况

受城乡生活环境、子女上学便利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队伍是不够稳定的。尽管化学学科大多只在九年级一个年级开设,所需要的师资也不多,但由于前述原因,各地初中化学教师师资的分布很不均衡,在有些县区(如山东临沂市的平邑县)的个别学校根本就没有一个化学专业毕业的,学校领导不得不从相近学科的“富裕”教师中选拔兼课;同时,也有些学校(特别是驻城中学)则是“僧多粥少”,闲置了部分具有大专甚至本科学历的化学教师,他们中的这些人不是进了实验室就是去了教导处、图书室或是兼任其他的学科。人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困扰和阻碍了部分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1.2办学条件

毋庸讳言,现在许多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还比较差,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且不说上网下载教学资料,一些学校连起码的打印纸张都难以向教师提供,不少化学教师根本就没有到外地参加学习或培训的机会。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相当部分的学校化学实验仪器破损、缺少严重,也几乎没有专门的实验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受条件或时间的限制,“讲实验”便成了普遍现象。长此以往,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又如何谈起呢?这是制约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客观因素。

1.3教学管理

调查发现,在不少农村中学领导的心目中,化学是一门小学科、副科。教导处在安排课程表时,不是把化学排在上午的最后一节,就是排在下午的第一节或最后一节;化学教师用在准备实验上的时间不给算工作量,而实验室里即使有人从事实验员的工作,多数也是管理房门而已,对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帮助不大;在对教师量化考评时,同样是一节课,化学科是语数外等学科工作量权重的80甚至更低……此外,由于多数学校的化学教师仅有1~2人,这也给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推门听课研讨及教案评比等活动中也缺少学科内的指导与交流。

1.4教师素养

由于农村中学管理上的相对松散,加之缺少同学科教师间的竞争,致使个别化学教师养成了懒散的习惯,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晋了比较满意职称的教师,更是感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孬干好一个样,缺乏工作和学习的上进心与积极性;从专业素养上来看,面对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如何高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感到束手无策,更不必说制作课件、编制学案、整合与开发教学资源了。再者,化学新课程中很多问题的呈现已经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再单一,很多答案也是开放性的,这令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起来增大了不少的难度。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依赖教材和教参的现象,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进行开发创新的能力,忽视利用身边的、生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难以引导学生去感悟化学新课程潜在的内涵,不能把新教材中的新理念有效地融人教学过程之中。

此外,多数化学教师做班主任工作的经历较少,缺少必要的管理经验,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或分组实验中表现得调控不力、措施不当,教学效果较差。

1.5生源质量

驻城中学尤其是民办学校的扩招,导致农村中学生源锐减,家庭条件差、父母均在外地打工的学生(留守少年)占了较大的比例。这些学生中的相当部分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想学、不愿学的厌学现象。缺少了父母的监管,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再加上本身基础普遍较差、学法不当,到了九年级学习化学时,除了开始学习新课时带来的一丝新奇外,一经进入实质性的学习,就慢慢跟不上步伐了。这不能不说是制约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2提高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教研对策

农村中学的生源质量、办学条件及师资队伍建设是我们教研工作者难以左右的。我们所能够做到的,是通过我们的工作引起管理者对化学学科的重视和对对化学教学的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和教研活动转变化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指导他们提高教学水平,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

2.1精心组织专题研讨活动

及时、精心组织专题研讨活动,力促农村中学教师转变观念、提高素质。研讨活动尽量包含公开课、经验交流和专题报告等内容。研讨的专题要根据听课、视导中发现的问题来确定,如如何上好实验探究课、如何处理习题、怎样进行化学课的复习等。专题确定之后,就要紧紧围绕相关内容确定恰当的上课人选,安排具备这方面经验的老师提供交流材料,可能的话,也可请外地专家做专题报告。在安排上课人选的时候,要同时兼顾城乡教师,既为更多的农村教师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也让他们看到城乡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究竟存在哪些差别。经验交流材料尽可能多地让农村中学教师来提供,给他们压担子,促使他们加强学习、及时总结,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教研人员对他们的信任和器重。公开课后的说课、评课及专题报告或教学指导意见是研讨会的重点,可先安排上课教师说课,再安排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或教研员来进行评课,最后进行互动式的提问、他评。评课的要点要紧紧围绕专题进行、围绕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突出问题进行,以体现公开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2面对面进行教学指导

把教研工作的重心切实下移到基层农村中学,特别是向山区中学偏移,进行面对面的指导。针对不同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有计划地探讨、交流教学的热点和疑点问题。将原来的“遥控教研”转变为“上山下乡”式的“田野教研”,由“集中教学指导”转变为与教师面对面的“平等对话、交流合作”。听课带着问题听,评课评在点子上。努力做到“三多一少”,即多鼓励、多指导、多倾听、少指责,体谅和理解农村教师的苦衷。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最希望的专业指导方式是在“作为合作伙伴,与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再上课改进”上。

在一次视导听课中,我们和某农村中学的一位化学老师结合上课情况谈起了如何处理讲授和练习的关系问题。这是一节“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新授课。教师认为“我班学生基础差,这部分内容又是难点,你不多讲学生就搞不懂”,于是在课堂上花大力气、用长时间来讲解,讲不同类物质化学式的意义,讲化合价的来历,讲怎样根据化合价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该讲的讲了,不该讲的也讲了,到了快下课时也没有讲完。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如坐云雾”,“讲”不断,理还乱。在评课中,我们引导教师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班上的学生,一下子听这么多的内容,能接受得了吗?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只是获得了表面知识,没有学会学习方法,不能从深层次上理解知识,更不会主动地去探究,表现在解题时就不会应变和迁移。然后我们分析得出,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书写化学式、为什么要和化合价结合起来去写化学式?同时必须注重方法指导,边讲边练,各个击破教学的难点。在练习时,一定要把握准学生的起点,由易到难,分层进行。最后我们一起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学理念上存在偏差,认为学生基础较差,不讲不行,殊不知这种低效的讲解耗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对学生的能力提高非但没有帮助,反而逐步形成恶性循环;二是讲课追求大而全,恨不能包罗万象,处处当作重点的结果便是没有重点,学生无所适从;三是不了解学生的已有水平,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确定教学起点,一味地追求低起点、小步子。分析了讲授和练习的关系及处理方法,在当天下午这位老师重新在另一个班级上这节课时,虽然讲得少了,但由于注重了方法指导,练习到位,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3校际联研,送课下乡

针对本校内化学教师偏少难以开展研讨交流的实际,大力开展校际间的联研活动对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就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校际联研活动,不仅能够拓宽教师视野,实现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相邻农村中学的教师坐在一起,通过相互听评课等活动,针对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一同研讨,满足了这些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需要。

要做好校际联研活动,除了与相关学校领导的沟通和协调之外,关键是提前安排有关化学教师确定研讨主体,准备交流材料,提高研讨效果。如针对农村中学不能较好地开展实验教学的实际,我们曾经进行过校际联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许多好的对策,有的教师还把改进后的仪器装置带到了现场进行了展示。

(1)寻找实验代用品。比如把矿泉水瓶改造成烧杯和漏斗,把药瓶改造成试管和量筒;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等。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2)改进仪器装置或实验内容。如使用常见的药瓶、软管等组合成制取气体的装置;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不必制作紫色小花而采取增加对比实验的方法同样能让学生获得信服的证据,即先将二氧化碳分别通人2支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此时都看不出有明显的变化,一支留做对比,向另一支里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立即会变为红色,将变红的溶液加热后又恢复为原来的紫色。

(3)给学生列出可以作为实验代用品的仪器、药品,组织学生搜集、整理、分类,建立化学实验角,让有余力、感兴趣的同学在课余时间不受时问限制的去拨弄一番。

送课下乡,是发挥驻城中学的优秀教师资源、实现取长补短的重要途经之一。由于驻城中学的师资力量较为雄厚,适时组织这些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学上示范课,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说课、研讨再让听课的农村中学老师稍做准备后同题上课,再说课、再研讨,这种跟踪式的教研活动,既让他们相互学习、借鉴,又为他们牵线搭桥,为今后的学习与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送课下乡,不单单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更应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思考和讨论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如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在送课下乡的过程中,我们曾对此进行了探讨。大家认为,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4开展教学案例、课件评比以及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

除了定期开展的课堂教学比赛、论文评比之外大力进行教学案例、课件评比以及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及时发现素质比较全面、能力较强的教师并重点进行指导和培养,在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尽可能推荐农村中学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尤其是对有两名以上化学教师的学校,尽力把他们的化学教研组长培养成为骨干教师。可以说,一个好的教研组长就是一个好的教研组,这个学校的化学教学质量就会大为提高。

经常为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选编一些实用性强的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等方面的材料,把教学案例评比中的优秀教案结集印发,定期为这些学校的老师提供单元或阶段性检测试题,征集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意见,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与协调,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材料指导的主题内容。

2.5借助网络平台,与农村化学教师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第4篇

化学课题研究是以实践为基础,深入分析和总结化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象,从而深刻揭示其本质规律的过程。通过对化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思考、积极探索,使化学教师对所研究的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化学课题的研究涉及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 化学课堂结构的研究。教学改革的深化呼唤多样化的新型课堂结构的建立,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亟待深入地探究。例如,化学教学目的与教学重点的确定原则与体现途径的研究,教学环节与课型的研究,并进式实验的选定原则与实施方式的研究,课堂练习的设置目的与组织形式的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

2 学生的素质结构及施教策略的研究。在化学教育教学中怎样承担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素质结构应由什么组成和怎样实施的问题已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作出明确的回答。

科学方法论与科学世界观教育的研究,形成良好严谨学风的研究,都是素质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都是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中学化学的考前总复习几乎成了一些学校约定俗成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及复习课的地位与作用;无穷无尽的“题海战术”对学生学习心理与素质形成带来的危害,也需要给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研究;令人生厌的“顺口溜”在化学教学中的滥用所起到的不良作用,同样需要作客观的评析等。

3 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完整地体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规定,课程标准中知识结构怎样在教学进程中形成网络等,都需要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国内出版了多套化学教材,因为教材的多样化,使教学设计的优化有了更多可以参照的依据。要把“优化”变成可能,就得围绕课标要求,融合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进行多维对比研究。

4 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有必要对怎样组织实验作深入的研究。怎样使实验课有序地进行,怎样使实验课形成理想的科学气氛,这种课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还包括对实验内容的研究等。有些实验被很多人引用,但它却未必十分正确。学贵有疑,这是化学教师应有的素质。目前强调探究性实验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是有利的,因此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是一个颇有实际价值的研究课题。

5 三维目标与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化学教学主要应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的中学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因此,对这三个目标内容的研究,三个目标之间关系的研究,三个目标结构的研究,三个目标形成过程的研究,以及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发展状况的研究等,都是当前化学教学研究中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往往对人的素质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制约作用。这个课题较大,涉及多学科的协同,但可以从具体的化学问题入手来逐步解决。

6 成熟理论再创造的研究。随着改革开放,国外一些已成熟的现代教育理论纷纷传入我国。例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等,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发表。对这些已成熟和基本成熟的理论,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引进到教学改革中来,开展教学研究。

在做这类研究时,不能机械地引用,要使实验与研究的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以一种理论为中心,可以考虑兼收并蓄,吸收其他理论的优点,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体系。还应注意,对国外的理论不能无批判地接受。

7 指导备考研究。有考试就有备考,用有限的时间指导学生准备中、高考,这与应试教育是两回事。教育改革在深化,中、高考改革也在深化。指导备考的研究可以包括:考试说明的研究,题型的研究,各种题型所承担的功能的研究,能力结构与考查的研究,实验考查的研究,试卷结构的研究等。尤其是中、高考对中学化学教学的正向导向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至于那些猜题、押题、不负责地传播“中考信息”、“高考信息”,并不属于对中、高考的研究之列,只是备考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二、化学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

1 确定研究课题。进行课题研究,首先必须选好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制约着整个研究过程。选题主要突出一个“新”字。要选择有别于他人又符合教育发展方向的观点,还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化学教育教学现实中的问题或是在教育领域新出现的有典型意义的问题等。

2 制订研究计划。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及基本状况和在课题中的分工、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对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本课题当前在国内外的基本状况、课题研究进度安排、课题研究的基本手段、课题研究的经费支持状况及使用计划等。

3 查阅文献。从文献中了解其他人在有关本课题各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成就,为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线索,也可吸取前人工作的经验以避免工作的重复和少走弯路。

4 确定控制因素。一个客观事实是由若干因素构成的,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个或几个对其他因素起着制约的作用,这样的因素称为控制因素。确定了研究课题的控制因素,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例如,研究学生在学习化学中思维能力的形成时,思维层次是它的基本因素,而思维层次与思维属性密切相关,在思维属性中思维的创造性又是其最集中的表现,因此,在这个课题研究中,可以把思维创造性的形成作为控制因素。

5 运用因素,开展研究。在确定了有关因素和控制因素之后,就要运用它们开展研究工作。一般的常规手段有:进行有目的的研究性的教学实践,编制调查问卷并实施调查,用对比组的办法进行一个阶段的测试,对所得数据作统计等。用初步研究得到的结果提出一个有关本课题结论的假说,将这种假说应用于实践,对假说加以修正,得出课题结论。

6 写出课题报告(论文)。教学研究多数是以课题报告(论文)的形式来表达其成果的。论文的一般结构,包括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研究、结论与反思等。研究论文的撰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呈现。

三、化学课题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要重视过程。教师的科研意识是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展现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特点是“教中研”。包括接受既成的科研理论成果,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实践;在教学中自觉地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自我探索、监控、评价,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2 要注重应用。科学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首先,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

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其次,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再次,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一方面,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另一方面,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3 要遵循原则。课题研究要有科学性,不要为研究而编造数据、凑材料。有一些教师将课题研究庸俗化,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一种见解写出来就当作科研成果,不想搞调查、做研究,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有些学校提倡教师人人有课题,却忽视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参差不齐,一些教师教学的基本功还很差,硬要他搞课题研究,又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结果造成课题研究的形式主义泛滥。

作为化学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反思来更新知识、确立理念、提升境界。向书本学习,确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向同行学习,取长补短。现代学校鼓励教师进行研究,现代教师要学会研究,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可以写教学日记,进行资料信息的研究;可以写教学札记,进行现状的研究;可以写案例分析,进行个案的研究;也可以将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持续的归纳、提炼、总结,直至形成研究成果。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的。我们可以从学生作业上、考卷上、课堂中了解教学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改进教学。

做好化学教育科研不仅有利于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更有利于化学教师专业的成长。虽然在日常化学教学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但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范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5篇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环保教育 结合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日益物质需求的增长,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时刻困扰着人类,部分地区出现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适时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唤醒同学们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

一、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社会进步了,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工业“三废”的数量和品种也在不断增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生活垃圾的处理不当,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过去报道过许多事例,由于如洛杉矶发生的光化学污染,伦敦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事件。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全球气温升高,造成一年四季不分明,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气环流紊乱,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我国部分工业发达地区也相继出现了化学烟雾;我国的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地区绿地沙漠化进程加快,沙尘天气不断增多,等等,这些环境问题困扰着我们。

二、如何面对我们的生存空间的变化?

根据史料记载和各种媒体报道,每年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目不小。世界组织联合国作出各种规定和批示,要求善待地球。各个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引导、约束人们德行,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要爱护自己的家园。

我国也积极做出响应,除制定各种政策,还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最近几年启动的退耕还林项目;各地政府每年都举行“爱河,我在行动”“还我们一片蓝天”等活动。特设一些与环境有关的节日,来提醒国民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如3月12日“植树节”,4月7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还有“爱鸟日”、“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月”,等等。

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制定各类《大纲》(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对我们的教学内容作出要求,要加强教育,从年轻一代抓起,体现环保教育的后效性。

三、环保教育,我们在行动。

化学来自生活,而又指导人们更美好地生活,它与生活、环境等问题密不可分,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因此,环保教育是广大化学教师应长期探索与实践的课题。我认为:既要抓住课堂内的机会,又要通过课堂外的活动进行弥补和延伸。

(一)在化学课堂内

1.巧用教材。

粗略统计,在人教版的化学教材中有21处用图片或文字进行环保教育,可以借助这些内容的教学进行环保教育。在这些章节的教学中,从化学理论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及危害的原理,可以让学生从理论上明白危害的原因、产生的严重后果和目前主要采取的防护措施。在这里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CO污染。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讲清CO的危害:它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血红蛋白携带氧的功能下降,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重者置人于死亡。

(2)CO污染。空气中CO含量的增加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其主要来自各种燃料的燃烧。我们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开辟新的能源,如发展H能源、核能等,减少空气中CO的排放量。

(3)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污染。主要来自矿石燃料的燃烧;硫酸厂、硝酸厂的废气,发电厂的烟气,等等。SO主要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对人体有刺激作用,其毒性为CO的五倍,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强于CO,主要形成光化学烟雾。

(4)卤代烃污染。讲卤代烃时要介绍氟利昂(CCLF)排入大气后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导致臭氧层对紫外线的阻挡作用极大地减弱了,人类患皮肤疾病的概率增加。

2.实验中实施。

利用形象、直观的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做实验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尽量少用药品,同时应该注意废液的回收处理,体现中学化学实验中的环保教育。中学化学实验绝大多数是验证实验,已经有了理论依据,知道了反应原理,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药品和仪器,设计相应的步骤,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往往需要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有一定的注意事项。有些同学对这些总是不重视,如果是制气体(如NH、SO、CL、HS等),整个实验室里的气味难闻,同学们都感觉难受,我们可以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二)注重化学课堂的延伸

1.结合当地环境状况,做好环保教育的延伸。

化学知识总是要回归实际生活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还可以联系当地环境的实际,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工业状况、环境现状,以及本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政策的引领,私家车急剧增多,交通业迅速发展,大量汽车排放尾气,导致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以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优良良天气数明显增多为例可说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严重性。以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的污染不仅阻碍了农业、工业的发展,而且已经严重危及人体的健康。

2.努力开辟第二课堂。

第6篇

论文摘要:随看多嫌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成熟,多碟体教学作为一种断的教学手段正逐渐走入课堂,救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毕枯助手段,多嫌体教学有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完菩、不成熟之处。本文通过走访邵分师生,结合文肤调研,分析总结了多教学在中学化学教育应用中的优点和缺点,以期待多嫌体教李在化学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已进人信息时代。信息承载媒体以其信息化、多元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的特征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多媒体教学被广泛推广。多媒体集声音、图案、动画于一身,以其特有的鲜活与生动紧紧抓住广大师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种新的手段走入课堂,给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困惑、茫然。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辅助”课堂上学生才最受益,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为了深人了解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现状,笔者对汉中市及周边县市的几所中学的部分师生进行了走访。通过对走访结果的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的查阅,现将多媒体教学在中学化学教育应用中的一些优点和缺点总结如下。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1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生动展示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客观演示错综复杂的化学变化,形象演示变化多端的化学现象,动态演示结构精巧的化学仪器装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做“cu-zn原电池”的演示实验的同时,通过动画模拟或使学生形象地看到电子运动方向及两极电子得失的特点。这样,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1 .2教学内容趋于生动化、形象化

多媒体可以把静态事物动态化,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如在“原子”一节中,原子概念的形成是重点、难点,而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不易理解。多媒体可用动画方式将微观世界放大,教师可通过氧化汞分子的分解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原子概念。

1 .3增大教学信息量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1.4运用多媒体.可优化化学试验

(1)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演示金属钠和水的反应实验中,过去是钠与水在大烧杯中反应,而现在利用投影仪,可改在方型投影试管中进行,向盛有滴加酚酞的水中,加人金属钠,学生可以在投影屏幕上清晰地观察到“浮、游、熔、响、红”等现象,实验效果明显提高。

(2)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染。许多化学实验有毒,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化学实验中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却不能用实际操作实验证明,否则会造成危险。引人多煤体教学后,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它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喧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

(3)模拟化工生产过程。对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学生大多数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每一步生产过程,对于各个环节也可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加强感知,强化记忆。

(4)模拟化学反应过程。模拟无机或有机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看到化学键的断裂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例“化学平衡”一节,采用三维动画模拟制作氮分子、氢分子、氨分子达平衡的动画过程,通过画面动静结合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分析了化学平衡的动、定、变三大特征,使较为抽象的概念容易让学生理解,便于记忆。

2、不足之处

多媒体教学在中学化学上的应用,的确带来了不少有利之处,可是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2.1节奏过快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环节,屏幕上闪现的教学内容过快过多,转瞬即逝,好多学生来不及记笔记、来不及思考,导致学生上课只动眼,不动脑,不动手。

2 .2信息容量过大

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凭借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给予的内容太多,课堂教学由“人”灌变为“电”灌,甚至是人灌+电灌。这样,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教学理念就变成一句空话。

2 .3缺乏思考

缺乏思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不思考,盲目的直接下载运用他人的课件,不论是网上下载的课件,还是拷贝他人的课件,拿来就用,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二是指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中,未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空间,“还知识以过程”成了空话,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2.4缺乏互动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只依靠多媒体演示预定的程序,失去了课堂的随机性,形式单一不灵活,既无重点,也无强调突出,板书也省略了,师生双方心灵的交流,教学的空白,互动性大大减少。长此下去,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下降。

2 .5课堂教学以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

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上,有些教师往往想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讲解,坐着讲课,自己少讲,甚至不讲。这样,忽视了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忽视了教育的“人性化”。过份依赖多煤体课件进行教学,会造成学生被动和机械性的反应,也减少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量,使教师不能掌握学生学习效果,从而不能驾驭教学过程。

第7篇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危机等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化学污染对环境、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是每一个中学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化学与环境密切相关,化学中的环境保护素材十分丰富,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怎样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呢?

一、在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

把化学知识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又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学习“空气”时,让学生了解本来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适合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但近几百年来,工业污染改变了空气的组成,从而改变了我们的生态环境。在介绍煤时,让学生了解煤的组成,煤燃烧时会释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其中一氧化碳是剧毒物质,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会使雨水变酸。在讲授水与氢时,让学生在认识水对于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水资源的有限性的基础上,知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水质恶化,以至给人类造成灾难。学习水的净化等知识时,向学生介绍硬水对人体健康、人们生活和工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使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方法和基本原理,学会处理硬水。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的作用,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煤气中毒、吸烟危害健康与一氧化碳毒性的关系及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在介绍氮、磷、钾等化肥时,既介绍化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积极作用,又介绍其对农产品、土壤、水体造成的污染。……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1、以环保意识备好实验课。备有关实验课时,要设计好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以及有关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特别是在有毒气体的实验中,要做好毒气泄漏的预防、处理、吸收及停止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中废弃物的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的方法设计等。

2、以身作则,规范实验操作。教师的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因此教师以身作则、规范实验操作对进行环保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到实验操作正确规范,尤其是涉及环境教育的实验。

3、改进实验,体验环保。

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尽量减少实验中有毒或有害物质对人的危害及对环境的污染,既是实验安全的要求,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可将现有仪器改装成能防毒气逸出的实验装置;又如,氨分子扩散的探究实验,可以将氨水改为醋酸,将酚酞改为紫色石蕊试液。 转贴于

4、开展微型实验,减少环境污染。开展微型实验是当前国际上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这种实验是用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得比较明显的反应结果和准确的化学信息,实验中反应物和产物的量都很少,产生的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可降到最低程度。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实验中,改在试管中进行的实验为在点滴板上进行。

三、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开展环保教育

结合化学教学的课外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能相机开展环境教育。

1、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结合课堂知识,带学生去参观附近的化工厂,可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车间的生产流程,并提醒学生注意工厂对废水、废渣、废气的处理。

2、举办环保科技知识专题讲座。结合目前国内外形势和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可定期给学生举办环境保护知识专题讲座,如“世界著名的公害事件”、“吸烟与健康”、“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与危害”等,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

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利用课余时间,可指导学生阅读与环境知识有关的报纸、杂志和科普读物,搜集整理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资料,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另外,还可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室、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环境知识,营造环境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学生都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

第8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探究;能力

目前的教学当中,化学实验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教学应当包含在教学评价的范围内。通过评价督促每一位化学教师坚持进行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我结合化学实验教学,提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他们学好化学这门课。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通过科学探究不断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通过化学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探究、推理和判断。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进行化学实践的过程当中,他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他们形成科学价值观和方法论,并形成自己的个性。

在化学实验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着促进作用。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而设计出高质量的化学实验课程。

二、教师一定要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

好奇心理是学生们探究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通过这种探索欲望,学生可以在化学实验课程中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粗盐的提纯实验。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应该亲手进行一次实验的演示,包括实验装置的选择,实验用品的选择以及实验步骤等。在进行实验演示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同时,教师可以设问一些问题,如:对粗盐进行搅拌溶解有什么作用?在进行过滤之后,滤液浑浊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进行处理?等。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边操作边思考。

三、通过探究科学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要进行科学探究,就必须要有探究的思维。通过科学的探究,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

举个例子,教师在进行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反应的实验之前,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发生化学反应后,反应物的质量会出现哪几种状况?根据这一问题,在学生心中形成疑问,然后再进行实验。实验的步骤包括以下几点:

在烧杯当中加入30 mL的硫酸铜溶液,拿一根没有生锈的铁钉,将两者分别放在托盘天平当中进行称量M1。经过称量之后,将铁钉浸在硫酸铜溶液当中,并观察化学变化现象。将装有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烧杯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得出M2。

在进行实验之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总质量不变,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探究,让学生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综合保持不变”这样的结论。

通过化学实验的探究得出结论,比在课堂上进行单纯的概念讲解更能激发学生进行化学探讨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开展化学小实验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进行实践。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值得探讨的化学问题非常多。学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开展小实验,从实验的设计到操作、观察、结论等过程都有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样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不断地进行探究,对实验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些实验在实验室和家庭当中进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要注重学生实验课后的总结

学生进行完实验之后,多少会有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实验心得写出来。可要求他们将自己的实验心得、实验能力和实验结果用论文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的能力、实验描述能力、社会调查活动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验成果的表达能力。

六、通过化学实验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不仅取决于自身,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在实验课堂当中还可以让教师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进而有利于他们日后的教学。

不断强化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化学理论之余,还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实验的技能。

参考文献:

[1]景晓春.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0.

第9篇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激趣”、“导思”和“示范”的功能,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向导。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我们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激趣导思,突出实验的探究性演示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引导思维活动。激趣与导思相辅相成,服务于科学探究。为突出演示实验的探究功能,在教学时我们注意将一些验证型实验转换为探究性实验。设置实验问题,选择实验时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通过讨论获得理性认识。例如,在金属钠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将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金属钠在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性,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实验演示,注重实验的示范性演示实验是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的重要途径。教师实验演示的质量和态度,对学生的实践意识和科学态度有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实验操作示范,从药品的取用、仪器的安装到现象的观察,每一个环节都应合理规范。通过实验教师娴熟的操作、严谨的态度和精彩的实验效果,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确保实验探究的健康发展。

3.以美激情,探究实验的科学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教育若不设法培养真正的美感,就不是完备的。”化学实验神奇的现象与科学原理构成了独特的化学之美,是学生激情和探索的原动力。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要注意挖掘化学变化的美学特性,引导学生追根寻源,将对化学美的鉴赏升华为对化学原理的追求上,在体验化学现象自然美的过程中探索化学变化的科学美。例如,在进行碘的升华和溶解性演示实验时,我们让学生在体验碘单质丰富多彩的变化之后,及时组织对化学原理的讨论,使学生顺利理解了“相似相溶”以及萃取分液等基本实验原理。

4.优化设计,确保实验的有效性有些演示实验容易产生污染或实验效果不够明显。为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坚持无污染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为追求最佳实验效果,我们注重对有缺陷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或增补,必要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系列现象分解化,提高了演示效果,确保了实验的有效性。例如:做铵盐的分解实验时,学生容易将氯化铵的分解与碘单质的升华混淆,为突出分解的化学特征,我们将演示实验作了改进(见下图),通过pH试纸的颜色变化和洗气瓶中的白烟,让学生清楚的认识了氯化铵分解过程一系列现象的化学本质,取得了满意的实验教学效果。

二、抓好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科学态度

在实验室进行的分组实验是学生运用知识,亲身体验化学变化过程,培养实验技能的主要途径。抓好分组实验,我们致力于作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实验预习,培养自学习惯督促学生实验预习是搞好分组实验的保证。我们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求学生必须复习有关知识,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抓好实验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计划性,减少了实验操作的忙乱现象,提高了实验效率,

2.指导规范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分组实验教师少,学生多,时间紧。学生在操作中易犯一些常识性甚至危险的错误。教师要“以人为本”,在学生动手之前,对重要的操作进行规范化演示,对可能的安全隐患进行重点强调,同时要求学生之间自查互检、相互交流和配合。这样不仅保证了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协作精神。

3.改变教学程序,营造探索环境传统的学生实验是在新课结束后进行的,由于演示实验的“前摄抑制”,学生对相应重复实验的激情已淡化。在教改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教学实际,尝试将常规教学中要待新课完成后才进行的验证性实验变革为新课学习的探究性实验,以强化学生的化学兴趣和探究精神。例如,在设计《苯酚》的新课教学时,我们考虑到演示实验虽多,但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危险性小,加之学生均已熟练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操作,因此我们让学生在实验室中预习新课后直接进行实验探究,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产生出强烈的探究激情和冲动,他们相互研究和协作,获得了出奇好的实验学习效果。

4.写好实验报告,培养科学品质实验报告是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知识升华为能力的途径。在实验中常有些同学忙于操作,没认真观察和分析现象,或“只观不察”缺乏记录,结果导致对实验过程印象模糊,写实验报告只好搬书照抄或凭空臆造,使实验的实践价值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在实验后也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整理记录,完成实验思考题,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促进感性认识的飞跃。对实验失败的学生,我们允许他们在分析原因之后,利用课余时间补做实验,修改实验报告。强调实验报告的撰写,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也为今后社会实践活动中撰写社会实验报告奠定了基础。

三、组织协同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协同实验是综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优点而形成的一类过渡型课堂实验,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共同开展的化学实验,它常应用于新课的学习,是学生最喜欢、教学效果最好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

1.优化教学程序,强调师生互动设计科学的实验教学程序搞好协同实验的关键,协同实验教学程序框图如下:

由图可知,学生是协同实验中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及问题讨论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实验目标的引导、教学环节的调控和实验操作的指导上。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精选实验思考题,协调“讲授--实验--讨论--训练”的关系。课堂上学生当主角,教师当参谋,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2.创设实验氛围,培养合作精神协同实验通常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师生都是实验的参与者。要明确,协同实验是激思导学的重要手段,但不是目的,不能把协同实验上成游戏课。为保证协同实验课的效率与质量,必须建立活跃而有序的合作学习氛围。教师要加强对协同实验的宏观管理,调控教学节奏,强调实验的纪律,确保“放得开,收得拢”。教师还要强调团队精神,组织学生围绕重难点开展讨论、合作实验,通过协同实验课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与合作精神。

3.引导现象观察,突出实验探究协同实验的过程是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活动协同发展的重要过程。在协同实验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应适时提醒学生观察那些不明显或稍纵即逝但却反映变化本质的实验现象,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验现象,适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增补启发性实验,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难释疑,使认识深化。

例如:学习氢氧化铝的性质时,可设计协同实验教学程序:

[激疑]如何证实氢氧化铝具有酸性?(学生讨论)

[协同实验]取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AlCl3溶液中,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变化。

[讨论]沉淀产生及消失的原因: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

[激疑拓展深化]反应物的加入方式对反应现象有无影响?

[协同实验]将AlCl3溶液逐滴加入到NaOH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第一个实验比较。

在补充的实验中,我们提醒学生注意观察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瞬间稍纵即逝的白色浑浊,以及最后产生的白色沉淀,引导学生了解反应原理:

通过对比实验及分析,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操作方式对反应历程的影响,更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开展社会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化学实验是在科技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不仅在于它能帮助人们掌握知识,还在于通过它能将知识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认识,开创新的认知领域。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桥梁。将化学实验应用于科学探究和社会实践,通过科学探究和社会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最高层次和最终目标。

社会实验包括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和兴趣小组活动所涉及的各类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1.开放实验室,强化实践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开放实验室是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实践精神的重要举措。我们鼓励学生设计化学实验对学习中的疑难进行深入探讨。如:讨论苯与溴苯的分离时,有的同学提出:水难溶于苯与溴苯,且密度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可利用水将苯与溴苯分隔为上下两个有机层,以达到分离的目的。我们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室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证实假设的不科学性。通过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实验探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组织兴趣小组,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性实验以其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谛学生思维和创造。我们利用其独特的激趣、探究和创新功能,设计探索性实验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实验小组设计碳与浓HNO3的实验,开始是将灼热的木炭投入浓HNO3中,因热量迅速被溶液吸收,无法获得预想的实验效果。在教师的点拨下,同学们逆向思维,设计了右图装置,将浓HNO3滴到灼热的木炭表面,获得满意的实验效果。我们还注意将探索性实验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如:为探索消除“白色污染”的方法,学生用多种药品尝试了对废弃泡沫塑料的降解,未获得理想效果。后来学生从“石油裂化”的实验中受到启发,将泡沫塑料进行催化裂化,成功地将污染环境的废物变成了有用的化工原料----“塑料油”。上述实验通过教师的进一步改进,分别在《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实验改进栏目上发表。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使学生对化学的体验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3.开展社会实践,扩展化学视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广阔的社会是最大的实验室,结合化学教学,我们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如:学习《合成氨》时我们组织学生到化肥厂实地考察;学习《中和滴定》时,我们组织学生参观质验部门的化验室,通过参观学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感性认识,拓宽了知识面。利用寒暑假期,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化学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农业生产滥施农药、化肥产生的不良后果;考察水泥厂、造纸厂了解化工生产原理;调查厂矿“三废”和城市污水对长江葛洲坝电站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等,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应用化学知识撰写实验论文或调查报告。化学社会实验活动和开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使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进入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

在化学课程改革中,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将实验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将对学术课程的学习与对社会实践的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将对知识技能的培养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和持续发展,我们决心把化学教学的改革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1~68

第10篇

关键词:植物化学;化学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95-02

植物化学是应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植物中的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植物成分(主要是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理化性质以及主要结构类型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生物转化等。植物化学是植物学与有机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天然有机化学或天然产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植物奥秘的学科,也是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植物成分不仅是天然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现新药或药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日用化工、食品、染料和化妆品等行业。我国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许多会从事与植物成分有关的深造学习、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进行植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对将来的深入学习和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这种情况,结合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地域特点,为了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更好地融入社会,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我们于1996年开始为化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植物化学”课。现根据十多年来的教学工作,谈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培养造就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多样化人才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植物化学课程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由于我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云南,结合云南的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课程定位于培养的学生具有宽广的化学基础知识,不仅可以胜任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而且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与植物成分相关的研究工作和产品开发,或者为进一步的深造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植物化学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植物化学的应用领域,了解植物化学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程序及纯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了解各类重要植物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及应用;掌握植物化学成分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理解提取分离的原理;掌握各类重要植物化学成分如:糖、苷、萜、甾体、生物碱、芳香族化合物(香豆素、木脂素、黄酮)等的化学结构特征、性质和提取分离的方法。为继续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与植物成分相关的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植物化学实验,锻炼学生在植物化学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要求通过植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学到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开放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合作学习,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结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知识体系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置

与其他化学专业课相比,植物化学课在化学专业中开设较少,无专门的教材。国外有的院校为学生开设“天然产物化学”,课时不多,无专门的教材;国内药学专业、中药专业等有“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等教材。植物化学只有农林院校主编的两本教材,侧重于农林专业。为了编写适合化学专业使用的植物化学教材,我们于1998年编撰印刷“植物化学”讲义,在教学中使用。2004年,我们组织云南高校植物化学研究领域的科技人员,又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一起编写了《植物化学成分》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既包括了植物化学成分的基本知识,又兼顾学科最新进展。尤其具有中国(包括云南)天然产物的特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紧密,便于学生把握植物化学的研究趋势和发展脉搏。《植物化学》课程由四大知识模块构成。第一部分,植物化学概论。包括植物化学的研究内容、意义、目的、研究程序、研究形势和发展趋势;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方法。第二部分,各类常见植物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纯化精制以及结构鉴定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自主学习。每名同学就自己家乡特色的药用植物1~2种,对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在医药、保健品、染料、色素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查资料后,写成小论文进行讨论。第四部分,植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植物化学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通过进一步的开放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理论课授课共54学时,植物化学实验共36学时。

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课外互动及学生课外查阅资料、阅读、归纳总结、报告、课外科技活动等方法进行教学。

1.课堂讲授。课堂讲授中注重经典内容和学科发展的有机结合;注重热点植物化学成分和云南特色药用植物的有机结合。采用多媒体授课,既有效地利用了课时,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大的知识量,又能将植物图片、复杂的植物成分结构等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地表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将植物化学课件上网或打印出来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课前预习,课堂上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思路。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系统地获得了各类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主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生物活性等知识。

2.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对植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应用的角度综合地去掌握植物化学知识。如生物碱的提取,根据所学生物碱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让学生归纳其提取分离有哪些方法等。学生发言踊跃,对各种不同的提取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

3.课外互动。课程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就自己熟悉的药用植物1~2种,自己出题,在课外进行资料查阅、归纳总结、小论文写作和幻灯片制作。这个过程,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弥补了植物化学内容多、课时少、辅导答疑时间有限的缺陷,也有利于学生释放自我,激发潜能,培养综合能力。学生将自己的课后阅读资料做成PPT进行汇报,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其查阅文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其专业交流的水平。

4.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中,紧密结合云南特色药用植物成分或课程组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案例探讨,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有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结构鉴定、黄酮、二苯乙烯、环烯醚萜、二萜、三萜等内容的教学中,结合课程组教师的工作进行讲解,深受同学欢迎。既让学生对自己老师的工作有所了解,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了6~10个植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对常见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课程组教师科研课题较多、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方向与云南省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或在教师的实验室进行毕业论文实验,或自主申请省、校课外科技活动资助进行探索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每年均有二十多名同学参与植物化学课程组老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四、教学效果

植物化学课程由于贴近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资料查阅、综合分析、实验操作、论文或报告写作、科学思维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自主申请学校的大学生课外科研基金,或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的热情高涨。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取植物化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作为人生的进一步追求。一些同学通过自主学习或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发表了学术论文,一些同学的课外科技作品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奖励。

参考文献:

[1]徐任生.天然产物化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

[2]Baker DD,Chu M,Oza U et al.Nat. Prod. Rep.2007,24,1225–1244.

[3]Filho RB.Quim.[J].Nova,2010,33(1):229-239.

[4]陈业高.植物化学成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83.

第11篇

[关键词]化学 实验 课堂教学 效率

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研究,发现实验在试题中占有比值越来越大。中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教学的基石。新课程下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化学实验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1]。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结果显示,凡是有实验的课,学生总是十分兴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2]。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化学实验,通过实验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现象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强烈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受传统教学或旧教材实验内容的影响,教师往往重知识,轻实验能力的发展,仅把实验作为验证化学知识和巩固化学知识的辅助手段,或认为作实验太耽误课堂时间,忽略了实验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创新以及动手探索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不仅是实验操作方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从鼓励参与、强调过程、突出开放的教学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融入,主动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要求教师首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重新调整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充分考虑学生的选择和意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合作与探究,把握好特定条件下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和最佳时机,从而达到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最大效益[3]。为了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学生发展方面的功能,教师应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很多,由于时间关系和本身条件的限制,大多只能设计成演示实验。视觉给我们的是最直观的印象。通过化学实验观察,我们可以获得真实的资料和素材,同时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课本上难以掌握的知识。在做实验的同时,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相信科学事实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演示实验难免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实验仪器大小、化学药品的用量等等),部分学生无法观察到完整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如果有条件,最好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把整个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屏幕上,更有利于学生真实、形象的观察。笔者在做演示试验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时,由于坩埚太小,很多同学看不清楚,就通过实物和投影仪,全班的学生都可以真实、清楚地观察到钠块在空气中的反应现象,如图1所示。这样既增强了观察效果,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观察试验的能力。

2搞好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演示实验再好,给学生带来的仅是直观印象。说不如做,做不如亲自操作。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设施都比较完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然后巩固验证实验。做实验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加深他们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一些简单的、重要的实验可以设计成分组实验,如萃取试验、钠和水的反应、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等,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和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写好预习报告。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其实验内容便胸有成竹,避免实验操作盲目,便于克服学生边看书做实验的陋习,使之集中精力于操作,达到做实验的预期效果。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操作。当学生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时,教师就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有时间的话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趣味实验

有些学生反映,化学内容本身并不难,只是记不住课本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种问题常常是由于课堂不专心听讲引起的。在学习原电池的原理的时候,笔者先设计了一般的原电池,但效果并不太好。后来把电解液换成了苹果,电流计也发生了偏转,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在铜片和锌片中间连接一个从废贺卡上拆下来的微型音乐喇叭,插在苹果的另一位置,美妙的音乐和奇妙的实验使学生们非常欢喜,注意力高度集中,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其产生的原理趣。这时再带领学生共同进行分析 ,既强化了的重点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多设置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趣味性实验,效果要理想得多。

4做探究试验,培养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版本中,都安排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试验。而在教科书里,对探究的问题没有给出明确解释和结论,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的亲自探究,才能寻找问题的答案,才能完成探究任务。人教版教材在必修二第70页有两个探究试验:①用食醋浸泡有水垢的暖瓶可以清洗其中的水垢。这是利用醋酸的什么性质?通过这个事实能比较出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吗?这个实验不需要做,大部分学生都了解这一常识。但是原因未必都知道。既然除水垢了,肯定发生反应了,笔者让学生试着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又让学生回忆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学生很容易想到强酸和弱酸盐反应生成弱酸和强酸盐的原理,这两个反应原理类似,学生大多能总结出醋酸酸性比碳酸酸性强。一步步分析,问题也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并且为第二个实验探究作了铺垫。②设计一个比较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的试验,以验证你上面所得的结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很容易可以得出原料醋酸与碳酸钠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接下来是实验验证,可以在实验室实验,最好进行分组试验,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些。在强调学生动脑、动眼、动手的同时,还要强调学生动笔记下来。

5借助多媒体技术

由于中学化学实验技术的局限,很多实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宏观的现象,那么微观变化只能由教师理论分析,并引导学生进行推测和想象,但是这往往很难在学生肉脑中建立起对微观变化的正确理解。这时,我们如果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微观运动形象化,把微观现象以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逼真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将宏观现象和微观变化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常规的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只能通过对阴极和阳极的电解产物的检验来推测和想像电解过程中各种离子的移动情况。为了形象地展示电解过程中的微观变化,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三维动画模拟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溶液中Na+、Cl-、H+、OH-离子的运动情况,从微观本质上加深对电解过程的理解。

另外,像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以及化学反应历程等一些不能用真实实验来表现的微观概念和理论,利用计算机的三维图像与动画模拟功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加以展现,把难以想像的微观世界形象化,能达到其他教学技术无法达到的效果。

再者,有些化学实验中涉及的试剂有毒、易燃、易爆,实际做起来危险性较大。对于这样的实验则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不但让学生观察到了实验现象,而且还节省了药品和时间。另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危险操作,只能由教师口头讲述其错误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却不能通过真实的实验来演示。而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模拟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例如,氯化氢气体制备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首先在电脑实验室中模拟HCl的制备,由于学生没有想到HCl在水中的溶解性很大,因此在吸收多余的HCl时,将导管直接插入水中。这时教师不必立即指出他的错误,而是“将错就错”让计算机模拟进行实验。这时,学生亲眼观察到烧杯中的水由导管流到集气瓶进而进入圆底烧瓶,引起圆底烧瓶炸裂的现象,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性认识。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在水面倒扣一个漏斗防止倒吸的原理,而且强化了学生规范操作的意识。但是必须明确,各种媒体呈现给学生的现象只是物质运动变化的“影像”或模拟,它不能代替真实可信的具体实验,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观察实验,研究实验,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全面提高科学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

总之,在化学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化学实验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化学实验研究的方向也有所不同。让学生关注环境问题从学习化学开始,如今实验室开始现代化学进入到高速发展及普遍应用阶段,新课程化学教材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内容,只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开发实验素材,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引导,正确创设研究氛围,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扩大实验教学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并通过亲自实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特别是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气氛中,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热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磊. 理解与实践高中化学新课程――与高中化学教师的对话.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中;常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应试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知识能力较强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仅仅有较强的知识做支撑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新时期必须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改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学教学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与交流合作学习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重视创设学习情景、设计组织学习活动、指导支持学生的学习。“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某些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成为策略型学习者。“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利于引导、启发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硬性灌输的教学现状普遍存在, 而且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上课缺乏热情,语言缺少磁性,对新教材中出现的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中的新内容侧又显得力不从心,再者淡化实验,化学和实验是分不开的,没有生动神奇的实验效果,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因此使不少学生难以掌握,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使之成绩无法提高。

2.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学能力差,只是单一的听从老实讲,不会自己学习,其次解答能力差,不会使用化学用语和实验用语,再者初中和高中知识脱节,化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也脱节,还有学生不会记录重点知识,课后的遗忘率又高,这样如何学好化学。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1.培养学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 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看这句话有点问题。蜡烛的光是一点点地灭下来,最后就全灭了。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发展,自己要不断地提高,今天是蜡烛,明天必须是明灯,要不断地充电,照亮学生。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应该关注: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教材出发,教材只是参考,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变教材,甚至自己设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案的设计。以前大家经常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今后我们应该说学生是“教学之本”。

3.实验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一要根据实验内容尽量为学生自主探究、亲自动手做实验创设有利条件;二要减少演示实验,尽可能多做学生分组实验、或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三要尽可能多的创设情景,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化学实验,激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进行实验设计。

4.化学和生活的联系

化学绝大多数知识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来展开教学的。在备课和上课时要力求从学生的身边作手,鼓励学生从身边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化学事例出发,把学生引领到他们所知道的情景中,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轻松学化学,学到“真正的化学”“有用的化学”。

5.注重课后学生自我复习指导

学生的自我复习和学习同样很重要。目前学生的复习状况就是不会复习。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化学复习,培养学生自我课后复习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课课清、单元清的好习惯。每次上新课之前要对上节课内容有所复习。每节课结束,要对本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复习。单元结束后应该有个单元总结复习。要培养学生自我复习的良好习惯。

三、结论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刘维桥,朱雯,陈旭红,牟志刚. 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