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1 05:3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农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欧盟成员国是我国学生、学者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截至2015年底,在欧盟留学人员占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的24%。与此同时,欧盟来华留学人员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欧盟成员国来华留学人员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1.3%。当前,我国已与英国、德国、法国等19个欧盟成员国签订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协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下一步,中国和欧盟将共同推动中欧学分互认,促进留学人员增加,“学分互认制度是核定学历学位、计算学习量、认定学生在国外学习培训经历的重要工具。我们希望能加强同欧方的政策交流与沟通,推广试点院校的成功经验,借鉴欧方学分转换和积累体系建设中的良好做法,进一步推动中欧学分、学位互认,扩大双方学生交流规模,引导双向平衡流动”。
此外,针对学校体育合作,陈宝生表示,将借鉴欧洲体育教育,特别是在足球等项目上的经验。希望双方在体育师资培养、体育教学科研、青少年体育赛事交流、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等方面加强合作,希望欧方能在足球、冰雪等传统优势特色领域为中国培养高水平人才。
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影响力站稳世界第4位
中国新闻网消息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近日在北京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最新结果:筑牢体量世界第2位的基础,整体影响力稳居世界第4位。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戴国强说,得出这些结论,主要基于以下分析。
首先,中国的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双双进入世界排名第3位,紧随美国、英国之后。统计表明,2006―2016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12.8%;中国近两年间发表的、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国际热点论文为495篇,占世界份额的18%。细分到领域,2015年中国有18个学科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在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数学、药学与毒物学、物理学共8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第2位。
其次,从发表渠道来看,2015年中国科学家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达到8 286篇,连续六年稳居全球第二。研究发现,中国科学家撰写论文更具“国际范”。2015年,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达到7.5万篇,比2014年增长了15.1%。合作伙伴排名前五的依次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和日本。中国科学家也更多地参与国际大科学合作产出论文,尤其是在高能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生物学、医药卫生等学科。
省会及以下城市探索农村籍高校学生来去自由落户
中国新闻网消息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全面放开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省会及以下城市要探索实行农村籍高校学生来去自由的落户政策。
编辑出版《糜子研究进展》和《中国黄米食品》。会议编辑出版了《糜子研究进展》论文集(英文版)和《中国黄米食品》,共收录了来自乌克兰、俄罗斯、韩国、日本以及国内糜子专家学者论文42篇。其中俄罗斯、乌克兰5篇,日本2篇,韩国2篇,中国33篇。论文从糜子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生物技术、食品加工、产品贸易、营养与保健、栽培生理与栽培技术等方面展示了国内外糜子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无疑将会极大地促进世界糜子研究和生产的发展。论文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正在申请ISTP收录。
组建国际糜子协会首届委员会。在进行大会学术交流的同时,经与各国科学家协商,成立了国际糜子协会首届委员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柴岩教授任首届委员会主席。韩国江源大学生物工程部CheolHoPark博士,日本神户学院大学KiyokazuIkeda博士,日本筑波大学HisayoshiHayashi教授,俄罗斯全俄豆类及制米作物研究所VladimirIvanovichZotikov教授、VladimirSergeevichSidorenko博士、SergeyVasilevichBobkov博士,乌克兰尤里耶夫研究所SvetlanaNikolaevnaGorbacheva博士、LubovNikiphorovnaKobyzeva博士,斯洛维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IvanKreft教授以及国内有关科研单位专家等共计25位专家任委员。国际糜子协会的成立,为建立糜子科研国际平台奠定了基础。
表彰为中国糜子品种改良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和单位。为了鼓励国内糜子科研工作者开拓进取,促进糜子产业发展,会议秘书处在2010年组织开展了“为糜子品种改良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为糜子研究和产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单位”以及“为糜子产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评选活动。通过推荐、提名、投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魏仰浩先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所于亚玲先生、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贾尚诚先生、宁夏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王玉玺先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所王星玉先生获得“为中国糜子品种改良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称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宁夏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作物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获得“为中国糜子研究与产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单位”称号;陕西省府谷县农业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甘肃西北大磨坊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宁夏山逗子杂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陕西福锦米业有限公司、健康多多杂粮实业有限公司、府谷天漠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为中国糜子产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称号。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会议期间,首届国际糜子会议主席、国家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主任、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组长柴岩教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侯曦教授分别与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与会代表进行座谈,就糜子的科研、生产及其产业化方面合作以及校际之间的合作进行了探讨。
加强宣传报道,本届会议是国际糜子界的一次盛会,也是展示近年来我国糜子科研、生产及加工成果的良好机会,会议邀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宣传部,榆林电视台、神木县电视台等多家宣传单位进行同步采访报道,会议印制了印有会议标志和世界各国糜子拼写的文化衫,同时还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网站、中国小杂粮网站等媒介进行了多方位的宣传报道,以期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糜子,关心和支持糜子产业,并最终得益于糜子食品而健康、快乐。
本次会议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有关学者、课题组不辞辛苦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积极的周密的筹备工作,才使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参会代表收获颇丰,热情高涨,纷纷为糜子研究献计献策,提出了如下建议。
(1)组织出版糜子期刊。糜子属小宗粮食作物,生育期短,适应性广,是亚洲和欧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以素食为主的国家的重要的粮源。糜子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以及多种营养素,是新世纪全球重要的保健食品资源。但糜子宣传没有一个平台,因此建议出版《粟类作物》期刊,将糜子、谷子、珍珠粟、蜡烛稗、台芙等粟类作物融为一体,编辑出版粟类作物或小粒作物研究期刊,推动世界糜子及粟类作物研究。
(2)加强与俄罗斯、乌克兰、日本等国的交流与合作。在糜子等小杂粮研究中,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日本等国具有明显的优势,建议进一步加强与这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杨凌在糜子等小杂粮研究中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地位。
(3)积极发挥国际糜子研究协会的作用。糜子是中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印度等国家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营养价值非常高的米类食物,在农业和食品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建议利用国际糜子协会成立的契机,加强研究和交流合作,以促进世界糜子研究与生产,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中国杨凌在小杂粮研究中的地位。
作者:冯佰利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研究领域。注重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坚持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并注重从理论和政策的角度解决现实矛盾。其研究重点为下述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代表作有专著《现代经理革命》,论文《企业预算约束的软化及其对策》、《资本营运的理论分析》、《产权理论的演变》等二十多篇。在致力企业管理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龚益鸣还作了大量的国企改革实证分析,2001年在《求是》上发表《管理创新的成功实践》和《湖北国企改革的现状分析》。二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其代表作有专著《第三种贫困》、《非刘易斯模型》、《泛生产力论》等。他的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发展理论应用于中国,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分析中,不拘泥于既有的理论,从而多有重要的创新。如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短缺”的论述(1993年),关于“从传统农业的制度性改造入手推动农业工业化”的论述(1992年),关于“城市吸收农村的特殊机制及其矫正方式”的论述等,均是如此。三是经济改革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其代表作有专著《政府经济学》、《民工潮的起落》,论文《农村二次改革论》、《混合型满意体制论》、《现代企业制度的生成障碍及其消除途径》等。龚益鸣研究员的改革论文均涉及体制中最重大、最深层的矛盾问题,理论底蕴深厚,极富分析力和逻辑雄辩力,获得广泛的好评。
近几年,致力于经济所学术梯队的培育和建设,同时把研究方向转向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到目前,经济所已大致形成了价、税、财、金、企业、宏观经济等六个方面的分析预测专家队伍,先后组织了四场经济分析会,发表了十篇分析文章,为新华社、湖北日报多家媒体采用。
主要学术成果。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和宏观经济管理研究,就湖北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撰写了大量理论文章及政策建议,先后发表学术专著多部,论文180余篇。
1、学术专著
(1)《民工潮的起落》,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现代经理革命》,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国国情与中国农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4)《横向经济联合》,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
(5)《政府经济学》(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6)《经济计算辞典》(主编),经济管理出版,1988年。
2、学术论文
(1)《时间上顺序递进与空间上跳跃发展──论技术发展规律》,《科育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7年第6期。
(2)《商品经济社会主义论》,《学习与探索》,1988年第2期。
(3)《改革的边际效果递减与中国社会的进步方向》,《福建论坛》,1989年第3期。
(4)《城市抽吸农村:成因透视与改革出路》,国务院《农村问题论坛》,1989年第7期。
(5)《第三种贫困》,《上海社会科学季刊》,1991年第4期。
(6)《新型生产力泛论》,《科技进步与对策》,1991年第4期。
(7)《现代农场制度:农村后续改革的新思路》,《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6期。
(8)《农村后续改革论》,《江汉论坛》,1991年第9期。
(9)《世纪末回首:中国革命与中国农业》,《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6期。
(10)《中国式现代农场制改革方案》,《管理世界》,1993年第5期。
(11)《经济学伦理论纲》,《中洲学刊》,1996年第9期。
(12)《假若滞胀来临》,《南方论坛》,1996年第12期。
(13)《资本营运:作为经济革命的理论分析》,《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2期。
(14)《论特色经济》,《江汉论坛》,1999年第1期;《光明日报》,1999年第12、24期。
(15)《经理革命论》,《江汉论坛》,2000年第12期。
(16)《现代企业制度的实现障碍及其消除》,《经济学家》,2000年第3期。
(17)《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模型及其政策选择》,《人文杂志》,
2001年第4期。
(18)《管理创新的成功实践》,《求是》(与人合作),2000年第21期。
(19)《品牌制度论》,《计划与市场》,2001年第8期。
(20)《新型工业化:湖北路在何方?》,《湖北日报》理论版,2003年1月9日。
(21)《政府职能转换中的利益沾滞与路径依赖》,《江汉论坛》,2003第10期。
(22)《以农业、农村为主线的大国发展问题》,《中国地质学报》,2003年第3期。
(23)《建立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学习月刊》,2003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周顺利,周丽丽,肖相芬,等.良好农业规范(GAP)及其在中国作物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11(5):42-48.
[2]丁忠林,尹俊生,戴毅,等.良好农业规范和烟草GAP发展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3(9):285-286.
[3]FAOCommitteeonAgriculture(COAG).DevelopmentofaFrameworkforGoodAgriculturalPractices[EB/OL].(2003-04-04)[2015-12-01].17thSession,http://fao.org/docrep/meeting/006/y6704e.htm.
[4]唐茂芝,乔东,葛红梅,等.世界主要国家良好农业规范标准体系比较与借鉴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2,425(2):77-81.
[5]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USDepartmentofAgricultural(USDA).Guidanceforindustry:guidetominimizemicrobialfoodsafetyhazardsforfreshfruitsandvegetables[EB/OL].(2009-07-20)[2015-12-01].http://fda.gov/Food/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GuidanceDocuments/ProduceandPlanProducts/ucm064574.htm.
[6]LEECHEOL-HI.Introductionofgoodagriculturalpractice(GAP)inKorea[C]//Goodagriculturalpractice(GAP)inAsiaandOceania.Tsukuba: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seminarontechnologydevelopmentforgoodagriculturalpractice(GAP)inAsiaandOceania,2005:24-28.
[7]温祁.中外GAP比较及我国GAP发展对策[D].开封:河南大学,2014.
[8]杨东群.日本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研究:以良好农业规范(GAP)为例[J].现代日本经济,2014(4):77-84.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良好农业规范及相关标准汇编[G].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0]陈风雷,孙光军,王霞,等.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发展现状与问题[J].中国烟草科学,2013,34(5):108-112.
[11]王欣,祖炳桥.积极推行GAP管理实现烟叶的可持续发展[J].湖北烟草,2009(11):29-31.
[12]邵晓丽.烤烟良好农业规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6):1881-1882.
[13]邵晓丽,龚一虎,张体坤,等.烤烟良好农业规范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4(5):99-100.
[14]邓新发.建宁县烟叶生产推行GAP管理初探[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15]谢云,王英俊,翟明泉,等.烤烟GAP管理模式研究:以淄博烟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6):5324-5325.
[16]王晶,杨昌全,徐宸.重庆良好农业规范的实践与启示[J].植物医生,2013,26(5):52-54.
考文献
[1]文人.良好农业规范[J].福建质量信息,2007(9):12.
[2]樊红平,白玲,牟少飞,等.欧美良好农业规范(GAP)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7(2):25-27.
[3]侯传伟,王安建,魏书信.解决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J].食品科技,2008,33(3):193-196.
[4]孙红旭,于成锁.良好农业规范发展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178(4):93-95.
[5]黄晓德,赵伯涛,钱骅,等.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蔬菜生产的病虫害关键点控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2):48-51.
[6]曲延平,王汝轲,丁辰.推广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HINAGAP)从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J].中国果菜,2007(5):5-6.
[7]张东玲,高齐圣,杨泽慧.基于良好农业规范(GAP)的蔬菜种植基地农产品安全管理[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3):50-53.
[8]王昕,徐捷,张韵,等.良好农业规范(GAP)及其对中国农业的启示[J].江苏农业科学,2009(3):427-429.
[9]周顺利,周丽丽,肖相芬,等.良好农业规范(GAP)及其在中国作物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11(5):42-48.
参考文献
[1]朱鸿杰.有机烟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3):128-129.
[2]侯传伟,王安建,魏书信.解决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J].食品科技,2008,33(3):194-196.
[3]丁忠林,尹俊生,戴毅,等.良好农业规范和烟草GAP发展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3(9):285-286.
[4]陈风雷,孙光军,王霞,等.中国烟叶良好农业规范(GAP)发展现状与问题[J].中国烟草科学,2013(5):108-112
很多人在写论文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写参考文献,认为论文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对参考文献也不是特别重视,参考文献的写作对论文来说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可以通过它来看出论文的学术研究价值。下面是千里马小编收集的基因工程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基因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贺明艳.基因工程疫苗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11):222,175.
[2]王玉堂.疫苗在水生动物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二)[J].中国水产,2016(5):65-68.
[3]邹伟斌,陈丹,谢少霞,等.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6,41(4):1-5,8.
[4]田尊明,李祯祺,于建荣.疫苗相关专利的全球研发态势分析[J].生物产业技术,2014(3):66-72.
[5]徐云.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新余学院学报,2015(2):11-14.
基因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玲,孙文松.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2):149-15.
[2]朱旭芬,赵小立,丁鸣,金文涛.“基因工程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8:54-55.
[3]任如意,魏继承.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12-114.
[4]阮小蕾,李华平.研究生《基因工程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62-63.
[5]姜大刚,李静,姚涓.研究生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生物学杂志,2011.28(2):103-104.
[6]马婧,眭顺照,李名扬.园艺专业研究生《基因工程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6):152-155.
基因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陈观水.农业院校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1(18):140.
[2]马静云.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121-122.
[3]苏泽红,练高建,何淑雅,等.生物科学专业基因工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3,40(18):157.
[4]刘晓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交际,2016(02):236.
[5]李晓薇.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创新教育,2016:120.
[6]肖国学.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反思性教学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135-136.
[7]李晓薇,董园园,李海燕.《植物基因工程》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J].高教学刊,2016(03):116,119.
[8]李相前.应用型生物工程专业基因工程教学思考与实践[J].广州化工,2008,36(04):64-65.
[9]安新民,李云.网络资源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02):60-62.
[10]王敏,黄璐琦,李萌萌.药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2):1365-1370.
[11]董妍玲,潘学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06):175-176.
[12]裔传灯,周勇,张昌泉,等.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5(03):103-104.
[13]赵春梅,薛仁镐,郭宝太.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改进与问题剖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256-25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楼最北边的二楼,整层都是动物医学院的实验室。其中,农业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就设在这里。此前,这里曾是农业部动物生殖生理和胚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张涌生病在西安住院,不便于接受采访。张涌的弟子权富生教授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近些年实验室的研究进展及其成果。
今年1月23日,张涌及其团队研究的克隆羊阳阳在过了15岁生日后去世,被做成标本永远安置于克隆羊基地。“母羊的寿命一般是8到10岁,阳阳已算很高寿的了,因为身份特殊,得到了特殊照顾。”权富生说。
阳阳的特殊,在于她不仅是中国活下来的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例。
上篇 克隆羊及其应用
2000年6月22日晚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克隆羊基地,一只白山羊诞下了一只青灰色的山羊。张涌亲自替她取名为“阳阳”,希望她能健康成长。
“山羊一般是白色的,青山羊的颜色是灰青色,为了更直观,所以用了青山羊。”权富生解释选择克隆青山羊的个中缘由。
阳阳并不是基地诞下的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却是中国、乃至世界活下来的首例,且活成了羊界的寿星佬。
在阳阳出生六天前,基地迎来了第一只克隆山羊的出世。张涌为其取名为“元元”,意即“第一”。不幸的是,三十六小时之后,元元因“肺部发育不全”,加之天气太热等原因而死亡。面对逝去的元元,张涌的心如箭穿般地痛。
1956年3月,张涌出生于内蒙古边陲的和林格尔县。1981年,他从内蒙古农牧学院兽医系毕业留校任助教。1984年考进西农大读研,接着又读了博士。
“张涌教授天赋高,聪明刻苦。”权富生介绍说,“29岁就已经是教授了。”
西农大的动物胚胎工程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中国家畜产科学开拓者之一的王建辰教授,亦即张涌的博士生导师,敏锐地意识到胚胎移植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带领一批研究人员开始进行胚胎移植试验。1980年,两只鲜胚胎移植山羊在这所学校诞生。1984年,西农大建立了山羊胚胎工程实验室。
张涌一直专注于哺乳动物培育生物工程的理论及技术研究。读硕士期间,他负责完成的“小鼠胚胎分割方法及同卵双生试验”被誉为开创我国哺乳动物胚胎分割成功先例;随后,他负责完成的“山羊胚胎分割及同卵双生试验”,被同行专家鉴定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科研成果。
胚胎分割对现在的硕士生来说,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因为可以使用先进的仪器,但在以前则属于很前沿的一项研究。最具挑战性的地方在于,胚胎要手工分割。张涌与此相关的硕士论文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读博士期间,张涌主持完成的“小鼠山羊半胚冷冻和冻胚分割试验”被同行专家鉴定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其博士论文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当时还没有全国优博论文。”权富生说。
1990年,张涌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首批7头胚胎克隆山羊;1995年,他利用胚胎核移植―去掉一卵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另一受精卵的胚胎核,克隆出45只山羊,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群胚胎克隆动物群体。张涌因而被誉为“中国克隆羊之父”。
1996年,西农大畜牧系的种羊场专门划给了张涌作为哺乳动物发育生物工程科研基地。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该基地正式被命名为“中国克隆动物基地”。
克隆,“Clone”的音译,即复制的意思,属于“无性繁殖”的一种。后代与前代有着完全相同的遗传特征。从技术层面讲,克隆分为胚胎克隆和体细胞克隆两个层级。
1997年,克隆绵羊“多莉”面世。“多莉”的诞生,打破了教科书上的“从成年动物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是不可能的”这一教条,使世界生物遗传技术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这对张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刺激。他利用胚胎核移植克隆出山羊后,就开始尝试用体细胞克隆山羊,但一直没能成功。
1999年末,张涌从一只山东小青羊耳朵后面取下一块皮肤,进行单个细胞克隆,待其成熟后将细胞核取出,注入到去核后的卵母细胞中,卵母细胞来自另一只山羊,经培育形成克隆胚胎,并分别移入两只白母山羊的子宫内。
2000年6月,随着元元以及阳阳相继出生,张涌终于登上世界动物克隆技术的制高点。
2001年8月8日,克隆羊阳阳成功诞生了一对龙凤胎―“欢欢”和“庆庆”,其父亲系世界首批胚胎克隆安哥拉山羊,证明体细胞克隆羊、胚胎克隆羊与普通羊一样具有自然生殖繁衍的功能,这在世界尚属首例。几年后,阳阳已是五代同堂了。
据权富生介绍,克隆技术在胚胎育种、优良个体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日常生活中,有些羊主要用于产毛,有的羊是产肉的,有些羊主要是产奶的。应用克隆技术可以把两种或三种羊的优点集于一种羊身上,克隆出肉好吃、产奶多、又能产毛的羊。
“中国克隆动物基地克隆出不膻的种羊,用以繁殖不膻的体重超过500公斤的肉羊;还克隆出日产奶是其它奶羊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奶羊。最为神奇的是,该基地在培育高产奶山羊的同时,创造性地在山羊的胚胎中植入人乳基因,繁殖出了能产‘人奶’的山羊。”权富生说。
张涌和他的同事们围绕两个世界级“羊”难题开展工作:一是让更多的克隆羊宝宝诞生,提高克隆动物的成功率;二是让克隆羊“身价”更高,生产出有重要经济、营养、医疗价值的转基因克隆羊。
下篇 挑战转基因牛
2015年3月,张涌带领的课题组成功培育出抗结核病的转基因牛,其牛奶并不含转基因成分。
牛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尤其在亚洲、非洲不发达地区,目前还没有办法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公开资料显示,由牛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病,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可由动物传播给人,并在人类之间传播,对公共卫生也产生严重威胁。
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知名学术期刊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上,论文题目为《TALEN介导插入sp110基因能增加牛对结核病的抗性》。TALEN是进行基因改造的方法之一,能精确地对目标基因进行缺失、插入等突变。与其他方法比,其特点是精确性。
论文称,该研究将有助于控制和预防牛结核病,研究中建立的方法为其他抗病动物的育种工作提供了前瞻性探索。这是TALEN技术首次应用于牛基因组的改造。
2004年2月6日凌晨,张涌一直守候在羊圈旁,直到第四代体细胞克隆山羊出生,并为之取名“笑笑”。离开基地不久,张涌便病倒了,被确诊为冠心病、大面积心肌梗死。
“治疗期间使用了进口溶栓药,很贵,一针几十万,是从一种牛的奶里提取的溶血蛋白。”权富生说:“病愈后的张涌教授,对牛有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克隆牛项目是从2006年起步的。
第一个研究项目是克隆培育牛奶含溶血蛋白的牛,但没进入生产阶段。接着克隆一种肉牛,这种肉牛的肉很贵,在香港一公斤100美元,目前克隆牛基地有400多头。
2009年11月25日,张涌培育的世界第一例转人防御素基因的克隆奶牛通过剖腹产降生,其牛奶含有人的防御素。据介绍,实验室将400枚转基因胚胎移植到200头黄牛受体,六个月后监测妊娠受体30头,现获17头转人防御素基因的克隆牛,3头转人溶菌霉素基因克隆牛。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是,奶牛的奶里含有能将细菌溶解的物质,这样牛就不会得乳腺炎,可大大减少抗菌素的使用。
转基因抗病牛的整个培育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结成三个部分:首先对细胞进行基因改造,在实验室取一个牛的细胞,将外源抗病基因转到细胞里;其次,待带有此基因的细胞发育后,进行分割,将单个细胞放在取了核的卵细胞里;最后,将卵细胞移植到黄牛受体子宫里发育成个体。
抗口蹄疫转基因克隆牛,是实验室的另一项研究成果,目前只处于育种材料阶段。
“之所以用黄牛做受体,是因为黄牛比奶牛便宜,可以降低实验成本。”权富生解释道。
截至目前,实验室做的都是一种技术研究。转基因牛都还没进入实际应用中,牛奶、牛肉以及牛的排泄物的环境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处于中试阶段。“将转基因牛的奶、肉给实验鼠吃,进行对比实验,观察老鼠生长的情况,观察器官、血液变化,如果没发现变化,说明没有不利影响,是安全的。实验动物除了老鼠,还有猪、羊等大型动物。”权富生介绍说,“现在转基因动物都处于安全隔离阶段,即将牛圈在一个地方,不和外界接触。等确定测试安全之后,才会和非转基因牛混在一起养,进入环境释放阶段。”
2015年1月25日,由陕西省科技厅组织河南农业大学张改平院士等全国9名同行专家对张涌主持完成的“牛羊基因定点精确编辑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成果鉴定,专家们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推动抗病基因工程育种和乳腺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发展,提升我国牛羊业种质创新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今年4月,西农大进行的一场“与身边的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中,张涌针对学生们关心的转基因的安全性进行了科普。
“西药治病具有针对性,成分、分子结构以及副作用都明明白白地标注;中药的成分不是很清楚,副作用也不详,稀里糊涂喝一碗药,也说不清会有什么副作用。而我们就认为西药不好,西药有副作用,中药好,中药没有副作用。”张涌一番关于什么是安全的比喻,惹得听讲座的同学哈哈大笑。
医学科学技术作为科学技术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推动医学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医学科学技术是同志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有过许多精辟论述,他特别强调在发展医学科学技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伦理道德规范。
当前,认真学习和研究同志医学科技伦理思想,对于促进我国医学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医学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中的作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志医学科技伦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客观、公正地评价医学科学技术的作用,重视医学科学技术伦理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运用于各个领域。在医疗卫生行业,科学技术越来越显现出重要作用。一些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之中,为人类的健康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带来了福音。在新的历史时期,医学科学技术更深入、更快速地向前发展,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正如同志于2000年8月21日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指出:“20世纪,人类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从量子理论、相对论的创立,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信息科学的诞生,到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就,世界科技发生的深刻的革命,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可以预计,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1]220“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为农业、医药和人类健康开辟了全新的前景。”[2]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高新医学技术的运用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高新医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高新医学技术在医疗工作中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重要作用,为人类的健康服务。2000年8月5日,同志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中强调:“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3]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为人类造福历史经验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同志曾多次指出: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以知识造福于人民,是科技工作者的光荣责任。”[1]601995年5月26日,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工作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把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4]“要十分重视解决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减灾防灾、人口控制、人民健康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问题,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作出贡献,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1]54防病治病,促进人们的健康是医学的根本目的。高新医学技术的运用是实现医学目的的重要手段,要使高新医学技术发挥积极作用,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操作、运用高新医学技术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为病人服务的崇高品德。因此,应对医务人员加强医学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真正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从而有利于医务人员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克服医学技术主义至上的观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贯彻和落实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因此,在发展、运用医学科学技术过程中,必须始终强调医学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比如,基因工程可能导致基因歧视,网络技术涉及国家安全、企业经营秘密以及个人隐私权的危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基因治疗、克隆技术的适用范围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有的国家利用高技术成果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世界或地区范围内谋取霸权,干涉他国内政……科学技术本身难以做到这一点。
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5]2000年5月17日,同志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埃利斯•鲁宾斯坦专访时的谈话中又强调:“生物技术,尤其是对基因的研究,必将给人类带来福音。”“防止基因歧视、保护个人隐私、贯彻知情选择和实现公正原则,都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科学自由的原则一定要坚持,但科学的发展要为人类服务,不能危害人类自身。”[1]186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同志再次强调:“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伟大科学工程,它对于人类认识自身,推动生命科学、医学以及制药产业等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全球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工作框架图’已经绘就,这是该计划实施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类基因组序列是全人类的共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财富,应该用来为全人类造福。”[1]
三、尊重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保护知识产权医学科技工作者是发展医学科技的主导力量,他们为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劳动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其人格必须受到人们的尊重,其成果应受到保护。
这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在这个问题上,同志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多次要求对那些在科技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1991年10月8日,他在农业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一些科学家给予充分肯定。“实践证明,摩尔根对遗传学的贡献是不能否定的。”[1]2910月16日,在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仪式上的讲话中,对钱学森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表示热烈祝贺,并借此机会向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1996年12月9日,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建国以来在医学科技和卫生服务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高度赞扬。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为人类基因组序列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高度评价。
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是尊重科技工作者劳动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科技伦理的一项内容。“技术转让和保护知识产权,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中的重要问题……科学技术,总是要同世界各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1]55“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217加强国际合作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生物工程、基因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加强了国际合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与国外科学技术的交流中,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伦理原则。由于各国基础、自然环境、人口特征、文化教育状况等的不同,科技发展的程度差距很大,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各国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所以,在科技交往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同时又要善于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
至于遗传资源问题,中国在1998年6月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其出发点是在该原则下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中国政府鼓励中国科学家与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进行合作,所限制的只是少数个人和公司以科研名义采集标本从事商业活动。”
[1]186-1872000年10月11日,同志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又重申,在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下,搞好科技领域国际合作问题。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大气和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特网上虚假有害信息的防范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工程科技的国际合作来促进解决。我国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展战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更好地保护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存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拥有一个更为美好的发展空间[1]227-228。
四、诚信、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团结协作,是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医学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诚信,是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是科技发展进步的内在保证。诚信,在科技领域,也就是要具备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科技工作者应该率先垂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克服急于事功的浮躁心态,反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超级秘书网
[6]同样,一个人要想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求实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这四种精神,是我国数代科技工作者崇高品质的结晶,也是科技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要作为科技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扬光大。”
具体来讲,“求实是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之本,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以求实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真理,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是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内在要求。在科学技术工作中,既要倡导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要提倡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优势,协同公关。”[1]60-61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科技行业中可能出现的弄虚作等不正之风,科技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6.
[3].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71.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农业,食品包装,自动化技术
0 .前言
机械自动化主要是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从而加快生产投入物品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直接影响。现代世界各国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要提高我国综合国力,需在各生产部门实现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免费论文。
机械自动化技术从上个世纪20年展应用以来,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制造的高度集成化,开始向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omputer IntegratedManufacturing System,CIMS)发展,并大大加快了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但我国仍处于初级操作阶段的自动化。
目前,世界各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准除少数工业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部门外,大多数还处于操作阶段的自动化。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的产业结构层次低,机械制造业发展很不平衡,大部分企业还比较落后,手工劳动占有相当的比重;我国机械制造业企业中自动化装备水平不高,不仅在数量上同世界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在品种上、质量上、使用上,同世界先进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免费论文。
以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为核心而引发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个性化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机械自动化技术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1)光机电化方向;(2)柔性化方向;(3)智能化方向;(4)全球信息化方向;(5)绿色化制造方向。
1. 机械自动化在农业中的应用
农业是一种复合产业,它不仅包括作物的生产,而且包括农产品的加工、储藏和运输等等。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过去为了解决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开发农业技术着重于增加产量;但对于现代社会,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人们对于产品的品质以及工作的高效性和舒适性的要求日渐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就是农业机械或装置的操作过程或工作状态不依靠人的感官和手工而自动实现。免费论文。农业机械自动化应以实现生产的高效率和高精度,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实现安全生产等为目的,以满足人们在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中的需求。
目前农业机械自动化大致有以下3类:
(1) 已有农业机械及装置的部分自动化控制。这种自动化方式以提高已有农业机械及装置的作业与操作性能,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精度,减轻驾驶员的负担,节约资源(肥料、种子、农药、燃料等) 等为目的。目前,已经广泛采用的自动控制装置大多数属于此类[2-5],如拖拉机、施肥播种机、移栽机、插秧机、喷雾机、联合收割机、挖掘收获机、干燥机等。
(2) 已有农业机械及装置的无人自动操作。这种自动化方式用在操作简单且容易实现无人运转,能长时间重复单调过程的作业上。如用计算机程序或无线电遥控来操纵拖拉机及联合收割机,自动控制行驶,自动检测耕深、耕宽或作物行列数,自动完成作业,以及能使干燥机、自动化温室等固定装置自动完成作业的机械及装置。
(3) 农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是一种可由不同程序软件控制,以适应各种作业,能感觉并适应作物种类或环境变化,有检测(如视觉等)和演算等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无人自动操作机械。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正在进行农业机器人的开发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例如, 使用机械手的果蔬自动采摘机;水果采收、分选及食品加工等部门广泛采用的摄影图像处理等视觉检测装置;畜牧业中利用远距离遥控技术检测乳牛的位置,并把挤奶器附着在上挤奶的自动挤奶装置[2]; 还有把羊的形态图形化,使剪刀自动感知羊的皮肤并作业的剪羊毛机器人。
2. 机械自动化在食品包装业的应用
食品工业是中国第一大工业门类,在全部包装机械中,有近一半的种类和数量与食品工业包括饮料工业相关。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增长,对中国食品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也带旺了与之相关的食品包装市场以及食品包装机械制造业。
中国食品包装机械制造业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些中小型机床、农机制造企业由于失去了国家计划经济的支持而自发转型。部分私营企业也从相对技术含量较低但利润空间较大的食品包装机械行业入手,中国食品包装机械制造业可说是由仿造进口设备开始,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国内食品包装机械行业是保持高速增长的行业。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在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起步,80 年展,80年代末和90 年代初的快速增长(年增长率高达20%),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基本配套的产业。由于我国食品包装机械起步晚,生产企业构成形式多种多样,从行业企业总体规模来看,95%的企业为小型企业、乡镇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及少量联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大中型企业只占行业企业总数的5%。这样的企业构成也是我国大型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弱,高档设备主要依靠进口的主要原因。目前大型国营生产企业、部分民营企业、合资和独资企业成为食品包装机械行业的主力,但国内没有大型成套设备方面的设计和制造能力。
食品包装机械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高生产率、自动化、单机多功能。传统包装机械多采用机械式控制,如凸轮分配轴式、光电控制、气动控制等控制形式。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技术,运用过程控制原理,将机械、电子与信息、检测等有关技术进行有机组合,实现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提高包装机械整体制造水平。
自动化产品在食品包装机械行业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2005年包装机械使用的自动化产品的市场规模约为8亿元。2006年自动化产品在包装机械的市场增长率在10%左右。
食品包装机械自动化产品的厂家市场概况如下[6]:
(1)活跃在食品包装机械市场的PLC厂家主要有12家,具有竞争实力的有三菱、OMRON、西门子、松下电工、施耐德和台达6家。
(2)活跃在食品包装机械市场变频器厂家主要有19家,具有竞争实力的有三菱、富士、安川、SEW、松下电工及松下电器、西门子、台达和施耐德9家。
(3)活跃在食品包装机械市场,且互为竞争对手的人机界面厂家主要有5 家:DIGITALHITECH、三菱、OMRON、西门子和EASYVIEW。
(4)活跃在食品包装机械市场的电机厂家主要是国内电机生产厂商,合资和进口的电机基本得不到应用。
(5)活跃在食品包装机械市场的低压电器的合资或进口厂家主要有7家,具有竞争实力的有富士、OMRON、西门子、施耐德4家,大部分都是国内生产。
食品包装机械自动化产品生产存在以下主要问题[7]:
首先我国机械食品包装制造企业高起点的较少,大多数企业在低水平徘徊。中国包装机械在产品开发、性能、质量、可靠性、价格、服务等方面与进口产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抵挡不了进口产品的大量涌入。每年的进口设备,大都是国内不能制造或达不到使用技术要求的技术含量高的或大型的设备,如无菌包装机,大型高速饮料灌装机、贴标机、组合电子秤等。
其次是科技发展滞后,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国外包装机械产品的品种大约有6000多种,成套数量多,并且不断有新技术、新产品出现,一方面向高精度、大型化发展,另一方面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包装机械产品品种及配套数量少,只有国外品种的一半左右。
另外,中国食品包装机械制造业虽然名牌产品在逐渐形成,但生产集中度还不够。目前中国有食品包装机械制造企业6000多家,其中2000多家不够稳定,每年有近15%的企业转产或倒闭,但又有约15%的企业加入到这一行业中来。目前产值及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企业仅有十几家,最好的企业产值及销售额刚过10亿元,上市企业仅有一家;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的企业也仅有50家,这50家企业的总销售额仅有80亿元,只有20.66%的集中度。
3. 结语
机械自动化在任何一个国家的重要地位都是显而易见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直接关系到机械制造业的基础和水平。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必然要大量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走一条科技强国之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在立足本国经济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使我国的农业和食品包装业的机械自动化有了长足进步,并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农业和食品包装的机械自动化的发展,需要我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创新,开发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李静锋,刘书婷. 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探索[J].大众科技,2008,6,139-140.
[2] 田丽晶.中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与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57,58,62.
[3] 马振华 李丹.论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J].科技资讯,2008,(15):43.
[4] 金衡模,高焕文,王晓燕.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与推进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 44-49.
[5] 张列贵.简述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0X):28.
[6] 刘文秀,张兆兰.食品包装机械自动化市场分析[N].中国包装报,2008-6-10(1).
[7] 李越.技术进步是中国食品包装机械的发展方向[J].中国包装,2003,23(3):37-39.
[关键词] 植物保护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79-01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园林实施植物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乃至世界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威胁到了人类生存,绿色植物的大范围推广能够不仅能够减缓环境的恶化,还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
二、植物保护的必要性
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树冠的截流、地被植物的截流以及死地被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渗透作用,减少或减缓了地表径流量和流速。还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树林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均可降低风速,以背风面降低的效果最为显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植物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受到人们的重视,植物在具有遮阳、降热、防尘、净化空气等功能,而植物常因病虫害、日灼、冻害等损伤致使其无法发挥其功能,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不仅会丧失植物应有的功能,还会给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深入调查植物保护现状,并根据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确保植物充分发挥其功能。
三、目前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面临的新问题
1. 耕地资源减少给粮食增产带来了压力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从而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得到快速发展,这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尽管大量推广选用优质品种、先进的种植技术等,确保粮食产量,但是,却增加了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频率,加大农作物的防控难度。
2.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目前,植物保护专业的实习有三种,分别是生产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些都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创新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平台。可是现在内容越来越过于形式化和任务化,包括:形式单一,看和听是主流,缺少动手的机会;二是教师实践技能缺乏,不能全方面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三是学生实习时间不能与整个农业生产季节相匹配;四是经费过少,学生往往只能在生产一线参观而不能长时间去参与生产实践;五是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常把自己的科研项目与学生毕业论文结合起来,造成理论研究内容过多,与实际农业生产脱节。
3. 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在“豇豆问题”出现之后,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也为人类敲响了食品安全警钟。除此之外,世界各个国家提高对进口农产品指标的要求,所以,当前世界农产品进出口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由此看来,我们必须要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才可以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步。
4. 农业生产与农民就业形式要求彻底改变植保服务的方式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最初的分散方式变为规模化经营方式,这样一来,使得我国农业生产趋于规范化生产。现如今,我国农村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年轻人都进城打工,然而,剩下的主要为生产能力非常弱的成员来管理农业生产,但是,这些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偏差,再加上对植保防控技术认识存在不足,从而严重阻碍了植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植物保护的对策
1. 培养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新型农业体系的形成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特别是植物保护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要:植物保护的目的在于通过有效地控制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危害以保证农业的增产增收,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我国传统的植物保护体系在农业生产中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受到化学用品的毒害,现象严重。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提出培养人才的方案来培养人才解决问题;我国基层农技队伍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基层植物保护人才严重匮乏,知识老化,断层严重。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存在植物保护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巨大矛盾,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才能增加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服务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2. 绿色植保技术
绿色植保技术指的是对生态环境一作物没有任何副作用,并且满足绿色食品生产需求的一种防治病虫害的新技术。但是,在实践过程,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禁止使用那些含有高剧毒的农药,而是要积极推广使用不破坏环境、高效、低毒的农药;第二,应该回归到大自然中,建设多样性的农田,换言之要建造一个品种、种植与景观多样性的农田。
3. 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
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我国传统防治对策主要以化学农药为核心,这样一来,能够有效控制某个单一有害生物,但是,此种防治对策,又会杀死有害生物体的天敌,污染环境,此外,还会使病虫害抗药性增强,进而招引更多有害生物的繁殖,这直接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安全、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工作。
4. 强植物保护方面的科研工作
首先,进行测报防治。在植物保护工作中,应该结合病虫害发作的规律,另外,还要结合天气、土壤、植物生长情况等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只有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才可以更好的掌握植物保护趋势,进而对其进行科学的预测;第二,实行档案管理。构建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以及信息档案,总结归纳常见病虫害病例,以便在后续工作中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对常见病害虫进行实验研究,以便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第四,实行市县乡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的网络构建。
五、结束语
植物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对复杂并且长期性的工作,我们要着实做好这一项基础而艰巨的工作。提高植保成果的利用率,并树立起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加大力度发展绿色植保技术,切实加快由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化农业的转变,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雁华.城市园林植保的现状与防治对策及新技术展望[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6):27-30.
[2]陈恩祥,甘国福.发展“绿色植保”的障碍因素与应对措施[J].甘肃科技,2011(11):19-21.
[3]梁萍.植物保护教学中应用病虫害新鲜标本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2(14).
[4]安长富.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相关问题研究[J].现代园艺,2012,(20):148.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1]崔卓兰,赵静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创新——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2]王峰.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法制与社会.2010(1).
[3]曾国平,曹跃群,王韧.重庆: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黄泓.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与问题.重庆出版社.2006.
[5]何淑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开发研究.2008(2).
[6]周辉.试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3).
[7]李铮.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0(4).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琪.中国医疗保障理论、制度与运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王保真.医疗保障[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田勇,冯振翼.医疗保险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王陇德.用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J].中国卫生,2005(10).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医改的成败得失[J].中国卫生,2005(8).
[6]沈松泉.推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小康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J].中国医疗保险,2004(4).
[7]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8]张晓,刘蓉.社会医疗保险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9]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0]蔡仁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用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11]许正中.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选择与管理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祝小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体系的当代解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8(05).
[3]姜作培.统筹城乡发展:主要矛盾和出路分析[J].理论前沿,2003(22).
[4]党双忍.城乡统筹推动九大制度创新[J].经济学家,2004(13).
[5]陈希玉.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方针[J].山东农业,2005(05).
[6]蔡玉胜.城乡统筹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在生物技术、化学肥料技术和农药技术使得农产品产量大大提高的今天,对于“安全”“营养”的追求使得“有机产品”获得了极大关注。在过去的若干年中,“有机产品”的世界产销量一直稳步增加。人们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很大程度上是相信它“更营养”“更安全”。
自“有机农业”出现以来,其产品是否“更营养”的问题就一直争论激烈。许多关于有机农业的研究也致力于比较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的差异,不过一直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美国农业部一直公开申明,不对有机产品是否更有营养和更安全发表评论,也不允许宣传有机产品相对于常规产品的优势。他们的逻辑是:没有靠谱的证据,不允许想当然地乱说;如果消费者“相信”它更好,那是他们的自由。
尽管如此,广大消费者还是希望有一个“是”或者“不是”的结论。前段时间,英国食品标准局委托伦敦卫生与热带医药学院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整理。该机构的几位研究者广泛地搜索了国际学术界最常用的学术文献数据库,并与该领域的主要研究人员联系,请他们提供补充的研究论文,最后获得了过去50年间发表的162篇比较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营养成分差异的论文。然而,这些论文中有许多存在着研究缺陷,研究者认为这样有缺陷的研究不能说明问题,就把它们剔除了。最后,剩下了55项高质量的研究。“高质量”意味着满足这些条件:清楚地说明了所采用的“有机”生产方式;提供了确定的物种名称;清楚地说明了对什么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描述了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说明了所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
他们把这些研究中检测过的几百种营养成分分为11类,对所有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有8类营养成分的含量在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中没有差异,而其他的三类营养成分中,常规产品的氮元素含量高一些,而磷和可滴定酸的含量低一些。三种成分的差异都在百分之几的范围内。但是,这三种成分上的差异并不带来营养意义上的差异――比如说,我们并不能说含氮量高或者含磷量低表示营养好还是不好。所以,他们的结论是“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在营养方面没有差异”。
有机产品没有什么不好。不过至少在目前,它的生产成本和产量都无法和常规产品竞争。在对它的好处“宁可信其有”的逻辑之下,作为个人选择自然也无可厚非。但至少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有机更营养”的说法并不成立。
(林碧鹰摘自《新京报》)
1983年,李仕贵教授进入四川农业大学学习,1990年硕士毕业于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开始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1995年,在四川农业大学周开达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朱立煌研究员的指导下,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水稻分子生物学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方向博士,1998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获200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毕业后,李仕贵教授毅然放弃了出国做研究的机会,继续留在四川农大任教,之所以选择在农大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他认为这是责任所在。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会将师辈付出毕生心血的科研成果,传承和发扬下去的决心。并表示,人生短暂,一个新水稻品种从研发到推广,需要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不抓紧,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可以浪费?于是,四川农大少了一位留洋学者,却多了一位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
专注科研奠定理论基础
1995年,李仕贵教授开始攻读由周开达院士和朱立煌研究员联合指导的博士。为了弥补传统水稻育种方法的周期长、效率低等不足,他毅然选择了“水稻分子生物学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3年来,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分子生物学的前沿知识,刻苦钻研,利用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的先进实验条件,完成了题为《水稻几个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的博士毕业论文,该论文被评选为2000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在论文原创性的发现基础上,李仕贵教授对水稻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研究有了重大进展,近些年来,通过开发新的分子标记,发现了控制水稻抗病和杂种优势等一系列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基因,如抗稻瘟病基因Pi-d1、Pi-d2和Pi-f;与稻米品质相关小粒优质基因Ik-4;与生育期相关的迟熟隐性基因lf-3(t)和早熟高千粒重基因OsELF3;与杂种优势利用相关的温敏显性核不育基因(TMS)、无花粉型核不育基因ABCGl5和隐性核不育基因SC-ms-2等,提高了育种效率,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方法提供了材料基础和技术支持。
新理论的建立离不开开拓性的思维。为了解析水稻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李仕贵教授对稻米品质、抗病、抗逆、高光合效率等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和定位,系统研究了不同生态环境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并转育了一批优质、高千粒重、大穗和高结实率的水稻群体,为水稻产量、品质、抗性相关基因克隆和功能解析及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题为“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及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获2004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执着进取开拓特色研究
科研的成功不仅需要勤劳不辍的决心,更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科研方向。重穗型杂交稻育种理论是周开达院士等老一辈水稻育种家针对西南稻区“寡日、高湿、小温差”生态条件提出的创造性理论,李仕贵教授带领的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以提高杂交稻亲本千粒重和单穗重为重点,选育重穗型杂交稻骨干亲本,组配重穗型杂交稻的育种技术路线。
而在育种方法的改进上,李仕贵教授课题组探索并运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育种策略:选择亲缘关系远、性状差异大的国外优良品种及中间材料作育种亲本,通过渐渗杂交来增加恢复系的遗传多样性,将常规的育种手段和分子标记相结合,成功育成了重穗型杂交稻骨干恢复系蜀恢527和抗白叶枯病蜀恢527。2009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植物分子育种会”上,与会专家均认为该成果是我国分子育种的重要进展之一,被国家“973”项目“主要农作物骨干亲本遗传构成和利用效应的基础研究”列为重要研究材料。
近年来,李仕贵将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育种方法有机结合,进行多性状同步选择,来提高选择效率。利用快速检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使杂交育种、系统选育等传统育种手段不断升级,并使两者有机结合。建立了高效的多优良基因聚合的育种新体系,使新品种的快速定向培育更加精准,育种效率不断提高,成功培育出一系列新的重穗型杂交稻亲本。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李仕贵教授理论方面的钻研,为其更进一步的科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创新科研开创新纪元
创造财富,造福于民,是科研的重要目的。
李仕贵教授通过上述创新的育种方法成功育成了重穗型杂交稻骨干恢复系蜀恢527,组配出经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三系和两系杂交稻组合37个,其中18个国家审定,5个被农业部遴选为超级稻,13个国标优质米,5个被评为四川“稻香杯”优质米。蜀恢527也是新恢复系选育的优良亲本和遗传研究的重要材料,被全国30余家科研单位和企业引用,已衍生育成新恢复系38个,组配出40余个杂交稻新组合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蜀恢527是继明恢63以来我国杂交稻恢复系育种上的重大突破。
蜀恢527系列组合的研制成功及推广应用,对提高杂交稻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蜀恢527系列组合累计推广2亿多亩,新增稻谷87亿多公斤,新增产值1 30多亿元,国外推广800多万亩,创收外汇近千万美元,赢得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为持续保持我国杂交水稻的世界领先水平和杂交稻走向世界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理论支撑。它也为李教授带来了众多荣誉:先后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然而,在奖励面前,李仕贵教授并未“居功自傲”,而是试图“得陇望蜀”。近年来,针对蜀恢527抗倒性的不足、难以适应机械作业的难题,李教授通过完善“重穗型杂交稻育种理论”,借鉴玉米轮回育种成功经验,以隐性单基因控制的无花粉核不育材料ABCG15为基础,结合系谱选择和抗稻瘟病等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建立了分子轮回育种方法,育成了新一代重穗抗倒型优质抗病恢复系蜀恢498和不育系川农1A等,组配出新一代川农优498等重穗抗倒型杂交稻组合,正在大面积推广应用。
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陶行知先生有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李仕贵教授在四川农大深受周开达院士、黎汉云研究员、林文君教授、任正隆教授等人的影响和教育,所以他深刻理解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李仕贵
教授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踏实的作风。每逢暑假,正是水稻的生长期,刚刚结束教学任务的李仕贵便赶往稻田,埋首其中。他曾说:“结实饱满的水稻,总是低下高贵的头,稗子的脑袋则在风中飘荡。人就要像水稻一样实诚,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这种踏实的学术作风,为学生树立了良好形象。在学生眼里,李教授没有架子:“在炎热的天气里,挽起裤脚,跟学生一起育种,即使身上被晒脱皮也不在乎!”
李教授认为,兴趣很重要,可以激发人的潜力。他把对水稻育种的热爱作为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因此,他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多给学生做实验、交流的机会。在搞好研究的同时,李教授很喜欢给学生上课,将自己研究的前沿东西融入到课堂,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他经常是周末从温江赶回雅安给本部的同学上课,每次两天持续的讲课,由此患上了慢性咽炎。
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方面,要求学生严谨认真又不失开拓精神。他要求课题组坚持每两周开一次例会,一起探讨研究、学习心得。但又不会过多干涉学生的实验,课题安排好后,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并尽可能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平台。部分学生先后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下,到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美国农业部水稻中心的等著名实验室从事相关研究,并在《PlantCell》、《Plant Journal》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迄今,李仕贵教授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0余名,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培养了一批高级专业人才。
荣誉等身,低调谦逊
何梁何利基金奖被称为业界的“中国的诺贝尔奖”,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和最具权威的社会力量所设奖项,在中国开辟了重奖杰出科技人员的先河。2010年,李仕贵教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他是四川农业大学继周开达、颜济之后,第三位获得这一殊荣的教授。
何梁何利基金奖只是李仕贵教授众多奖项中的一项,奖项证明了曾经的汗水和付出。他曾经获得“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列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国先进工作者、被遴选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和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看着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奖项,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年仅46岁的大学教授所取得的成就。但是李教授觉得,“荣誉代表过去,能为农民兄弟把好水稻优良品种这道关,这是才是现在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