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5 04:33: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丽乡村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材料一:岭南文化博大精深,是广东文化的源泉和根基。岭南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包括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三大分支,具有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品性特质的区域文化。保护好我们文化的源泉和根基,传承和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美丽幸福广东意义重大。
材料二: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凭海而立、因海而兴。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线国家不同族群的海洋活动和海洋人文精神,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接触、交流、互动与友好往来,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历史证明,海上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强盛之路、文化之路。广东应自觉承担起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历史使命,为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率先探路。
【理论分析】
一、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广东,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体现了我国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2. 我国政府担负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职能。建设幸福广东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要求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在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幸福广东,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立足实际,真抓实干,自觉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人创造文化和享用文化。岭南文化是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而形成的,并为岭南人民所共享的精神根基。
2.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挖掘文化资源、传承优秀岭南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3.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传承优秀岭南文化精神,传承科技精神,培养全社会创新精神,对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4.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具有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品性特质的岭南文化孕广东人开放兼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
5. 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化各具特色,通过文化交流学习,借鉴其它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通过文化交流,不仅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线国家不同族群的海洋活动和海洋人文精神,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接触、交流、互动与友好往来,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6. 在文化交流中,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也要相互尊重,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以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广东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推动岭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文化交流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7.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和广东人的开放兼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
三、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 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岭南文化是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而形成的又反映了广东人鲜明精神物质的区域文化。
2.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大力弘扬岭南文化精神,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岭南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自己鲜明的区域特征,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建设美丽幸福广东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和创造性才能实现。
6.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坚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古村、古镇、古城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家园,是人们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思、乡恋的地方。据此回答1-2题。
1. 古村、古镇、古城是人们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思、乡恋的地方。这告诉我们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只有古建筑才有文化的认同感
③古文化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随着我国“加快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古村、古镇、古城的保护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保护好仅存的古村、古镇、古城刻不容缓。这是因为
①它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它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③它对于研究中华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镇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当前我们必须警惕文化遗产保护中少数地方政府决策时 ,在经济驱使和利益诱惑下,无视百姓意见,无视法律法规和文化发展之道的“乱作为”。这就要求
A. 政府必须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B. 依法行政,保证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C. 公正司法,审慎行使权力
D. 树立正确政绩观,把发展经济放在工作的首位
4. 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粤方言演唱的剧种。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成为在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这给我们文化创新的启示是
A.只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就能发展
B. 只有运用方言才能有竞争力
C. 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
D. 要发展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
5.“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人席慕容《乡愁》让人读了无不对故乡产生牵挂。这表明优秀文化
A. 是现实物质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B. 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C. 在塑造着人,也决定着人们幸福美好人生的实现
D. 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
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许多地方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远景,提炼和培育出了自已的区域精神。据此回答6-7题。
6. 从早期的“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到新时期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广东精神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表明认识是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 广东省新时期提炼和培育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是广东的文化名片,其既延续岭南文化的根基,也反映了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可见,广东精神
A.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B. 决定我省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C. 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时代性
D.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8.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欢度春节是全国的盛事。但全国各地的风俗各异。北方是以吃饺子、逛庙会等方式来欢庆,而南方则是以吃汤圆、逛花市来欢度。这体现了
A. 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
B.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C.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D.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关系
9.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魂的躯壳。这表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作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文化创新必须迎合人们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
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协调
④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 某校高二学生为开展主题“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幸福广东”综合探究,收集、整理当前有关岭南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建设的一些材料,请你参与其中进行研究:
材料一:粤语是发源于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并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产生的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在香港、澳门占有主导地位的方言。它对岭南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2008年正式被联合国定义为语言,并且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之一,其地位仅次于普通话。以粤语为载体的广东文化也曾红遍大江南北,广东文化的影响力也为人所津津乐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粤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粤语需要保护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材料二: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突出文化引领。没有文化支撑和精神富足,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广东。要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充分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岭南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着力提升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面参与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识和能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特点的相关知识,分析粤语保护的重要性。
(2)关于粤语保护问题,有人认为,“只要政府履职,方言就能得到保护。”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知识,谈谈为什么建设幸福广东,必须突出文化引领。
12.美丽乡村,承载了亿万农民的美好梦想;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建设美丽乡村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指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村则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材料二:广东省某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尊重乡村自然风貌和文化历史渊源,保持农村古朴元素和乡村原始特色,挖掘、弘扬村落优秀历史文化,摒弃落后的习俗,彰显特色民俗;按照“一村一景”与“多景一区”的建设思路,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丰富乡村内涵,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使美丽乡村更具特色,更富魅力。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辩证法的思想方法?
(3)结合材料一和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该区“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价值定位。
参考答案
1. B 2. B 3. A 4. C 5. B 6. B 7. C 8. C 9. C 10. B
11.(1)(1)①文化是由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粤语是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在秦汉时期传播,与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才产生的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方言。保护粤语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粤语在两广和港、澳地区是人们语言沟通的主导方言,在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发展,加强保护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地区的交流和合作。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加强对粤语的保护,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粤、港、澳地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本地区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答案一:赞同。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其职能是管理和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观点认为只要政府履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方言便能得到保护和推广,既看到政府的职能,也看到政府的的责任。
答案二:不赞同。方言保护首选立法机关必须健全法律,使保护有法可依;同时,公民对方言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有较高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观点只看到政府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即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忽视了其它方面的作用。
(3)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提升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面参与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识和能力。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出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创新思路和工作举措,推动广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大力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广东省加快文化发展、加大科技研发,有利于增强广东的文化软实力。
12.(1)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古村落对于研究中国乡村文明的演进,对于展现中华民族文明史具有特殊的意义。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传统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血脉与延续基因,是根和源。离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滋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没有了根基和生命力,就会迷失方向。保护好古村落,就是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根基,有利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护古村落,不但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可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结合教科书适时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教学以上内容,教师可以结合目前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活动,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不同的形式渗透相关的环保教育内容。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用直观、具体、生动的形式,如让学生看教材的插图、阅读教材中的材料等,教育学生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依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让学生做关于环保能源方面的计算题、根据相关的环保数据制作表格等,使学生学会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并正确投放到垃圾桶,学会爱护花草树木并力争每年都参加植树活动,学会发挥智慧来制止危害野生动物的行为……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丰富,数学教师再把环保教育内容拓展到居住环境、校园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
二、结合课外有关资料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1952年12月份的英国伦敦,由二氧化硫形成的工业烟雾造成的空气严重污染事件中,在4天里就有4000多人死亡,事件过后两个月内,还陆续死亡8000多人……笔者通过数学活动课、实践课等向学生加以渗透这些信息,同时结合山区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如村民到野外捕杀田鸡、田鼠等,从而使农作物受到昆虫的侵害,促使学生对环保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环保意识。
三、结合现实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围绕目前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一系列活动,我们也对学生提出了“美丽校园”的活动要求,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所在村庄开展的“清洁乡村”活动,做好清洁校园、美化校园,清洁田园、净化水源的教育工作。与此同时,笔者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列出活动前后变化的相关数据,对比其中的变化,并提出结论或对策。如针对某村庄开展的“清洁乡村”活动,笔者让学生对比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前后树木、垃圾桶、清扫次数等数据的变化情况,列出表格,对比数据变化,从而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在意义和社会功效。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如:
1.观看电视公益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光盘行动“”地球一小时“”节约用纸珍惜资源”“保护水资源”等内容;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造成我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重工业大量燃烧煤炭产生的废气和机动车的大量使用而导致的尾气排放等;北方沙尘暴发生与治理风沙防护林息息相关。
2.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周边的乡镇小企业搞社会调查、到木片加工厂调查其每天要消耗的大量林木原材料的情况、调查化工厂对周边水源和土壤造成的污染情况等,要求学生将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心得,从而教育学生: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不任意捕杀野生动物,不乱砍滥伐,不破坏生态平衡,积极参与绿色植被活动,从自身做起,做环境保护小卫士。“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教育是开启新思想、传递新观念的力量,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之重要而又艰巨任务的今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是历史赋予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重任,作为数学教师,也理应承担起这个重任,为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作者:杨中高 单位:南宁市宾阳县思陇镇中心学校
一、挖掘渗透,在审美中感悟生命意识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可以说语言就是生命意识的符号,是流淌着生命意识的汩汩清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向学生展示美的生命和生命的伟大,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感悟生命意识,“体会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感悟严肃认真的人生思考,形成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有的课文揭示了生命的珍贵、生命的美丽,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有的课文揭示了对于生与死的认识,可以进行生死观的教育。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通篇倾诉人生处境屈辱孤寂的悲情,而又处处闪烁着作者人格力量的光辉。中学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文本(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蕴藏)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庄子》中的《秋水》、《逍遥游》和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让我们了解到道家“生死齐一”的自然生命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为“自然与生命的和谐”添上了色彩浓重的一笔;沈从文在《边城》中构建了一个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封闭的湘西乡村社会,勤劳、善良、朴实、勇敢的乡村人安分守己的生活……
语文新课程教学就应根植于这一片生命的沃土,在审美中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最后学会包容、接纳尊重他人的生命。
二、平等对话,在互动中唤醒生命意识
中国古代把儿童的教育称为“发蒙”或者“启蒙”,其意思是说,教育是使生命敞亮,是生命从晦暗走向光明亦即觉醒的过程。马棚起火,孔夫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大学》开头便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德”,只是对自身“德”的唤醒。这些都闪耀着人本主义思想,表现出深厚的生命意识。西方教育的本义,也有引出和唤醒的意思,即“认识你自己”。柏拉图的心灵转向或心灵唤醒,其本质是对受教育者自身的生命意识的唤醒。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互动,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教学中的对话更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要主动创造对话的机会,尽其所能地让课堂成为师生互相交流、平等对话、思想碰撞的场所。教师要以民主的态度组织教学活动,以平等的心态寻求师生间的对话,通过举证、剖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深沉思考,使之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与价值所在,使教学成为知识传授与拓展、情感交流与互补的享受,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是平等的,生命是重要和珍贵的,从而唤醒生命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人文关怀,在情感交融中激活生命意识
语文教学“通过适当的活动体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语文是人文学科,语文教师就有更多机会努力创设与学生进行灵魂平等交流的时空,比如开讲座、办报纸、搞社会实践……在这样的情感交流中,可让学生对生命的感悟、认识不断提升,从而激活其生命意识。
对学生的关怀不仅表现在与学生形式多样的交往中,更表现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比如尊重学生的学习特长;认同、激励每一个学生;包容、关心在学科学习上暂时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都会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他(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要他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努力了,就激活了生命意识。
“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生命不仅需要知识,需要健全,需要快乐,更需要灿烂,要让生命的灵光熠熠生辉,教育就应当致力于搭建灿烂生命的舞台,老师是搭建这舞台的建筑师。在情感交融中加强生命教育,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语文新课标、新课程对客观世界、生命世界起到的独特的教育作用。
四、激发活力,在阅读赏析中获取生命意识
阅读赏析是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它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把获取生命意识与阅读赏析结合起来,就是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熏陶,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聪慧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一)社会文化及文化执法大队工作
1、精心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春节、元宵期间,认真筹备,精心组织花灯、马甲大鼓吹、南音表演参加泉州市2014年“东亚文化之都”系列活动,凸显洛江文化特色;联合区委宣传部完成“和谐洛江欢乐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城镇化与减灾、森林防火3场主题巡回演出。精心编排“庆国庆65周年、建区17周年”文艺晚会。成功举办“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县域活动暨“文化之都·仙山洛水”洛江文化周,以“文化之都·仙山洛水”为主题,精心策划了展演、展示、展览、博饼四大系列的15项活动,通过五彩纷呈的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洛江生态山水、非遗人文、特色美食饮品以及海丝多元文化之美。
2、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资金49万元,新建7个村级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7个村级文化活动示范中心建设工作。
3、多措并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做好可移动文物的调查认定、信息采集工作。成立洛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完成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审,公布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个;做好《陈三五娘》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跟踪工作,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国家级非遗项目工作评审并由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完成公示。组织开展第九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举行洛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揭牌仪式,在马甲镇文化中心举行了洛江区第二批市级非遗传习所和第二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授牌仪式并在授牌仪式后举行南音专场演唱活动。
4、加强文化安全监管力度。今年来出动执法人员500多人(家)次,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00多家次查缴有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卡通漫画“小册子”、“口袋本图书”等非法出版物和非法印刷品50余张(册),盗版字典12本,进一步净化校园周边出版物市场;开展夜市地摊整治,查缴盗版VCD1000多片,非法出版物300多册,严厉打击游商、地摊兜售非法出版物行为;组织参加市扫黄办举办的2014年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暨“绿色书签行动”系列宣传活动,对查缴的非法出版物及盗版光碟进行集中销毁。
5、做好文化产业服务工作。开展第四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调查摸底工作,推荐“东艺雕刻”、“建文工艺” 两家企业申报泉州市第四批文化产业基地。投入资金7万元,新建5家社区书屋,提升10家农家书屋。
(二)体育工作
1、做好201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争取省体育局社区多功能运动场项目资金56万元,新建朝阳社区、院前社区2个多功能运动场,场地平整已完成,现等省体育局安装;新建10个市级全民健身点并安装完成;投入14.9万元完成室外损坏健身器材维修;投入30万元,提升10个村灯光球场招投标工作已完成,现正在安装中。
2、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节庆期间,联合区直相关部门分别组织区第五届农民篮球公开赛第一阶段、新春象棋、乒乓球邀请赛、庆“三八巾帼健身舞蹈”、徒步越野比赛、拔河等机关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日期间,举办洛江区第五届农民篮球公开赛、首届洛江区太极拳大汇演等全民健身比赛;组队参加全国武术之乡比赛,积极备战第十五届省运会、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工作。
(三)旅游工作
2014年,我区接待游客115.14万人次,同比增长20.93%,实现旅游收入12.16亿元,同比增长22.35%。
支持乡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3月22日,协同虹山乡、泉州广播电视报联合主办“最美虹山行”乡村游启动仪式,7月5日,协同河市镇举办“多彩河市 乐活乡村”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体验季活动,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召开全区“国庆黄金周”假日旅游工作暨乡村旅游工作会,分析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重点旅游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对今后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完善沿线景点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针对主景区标牌标识少的问题,主动联系省、市旅游局安排设计单位,计划于年内新设置道路标牌标识20个。指导泉州田格里拉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按照创建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标准进行园区整治、申报材料撰写工作,目前,已通过市旅游局初评。
指导河市镇召开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协会成立大会,成立我区第一家乡镇级的旅游协会——河市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协会,实现我区旅游协会发展有新突破。
(四)其他工作
1、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较好完成三个环节的各项工作任务,提出了以“文化惠民接地气、润泽无声暖民心”主题,开展“四下基层”、“四送下乡”、“四个一”结对帮扶活动为自选动作,确定10个边学边改项目。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于8月18日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按照“四个回应”的要求,精心研究制定“两方案一计划”,其中班子明确6个方面、14项整改内容,科级党员干部共制定了61条整改措施,修订完善制度13项,新建制度11项,确定专项整治任务6项。
2、做好市、县(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关工作。
3、组织开展机构和人员编制核查工作,完成相关表格资料的整理上报工作。
4、2014年4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11-2013年度文明单位。
5、全面部署,顺利配合做好全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局承担的人文环境组相关工作。
二、20**年工作计划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继续做好区级文化馆新馆建设的前期工作,新建一批激情文化广场。
2、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3、继续做好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4、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展“陈三五娘”系列文化活动。
5、提升基层体育基础设施,继续争取2—3个省级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所项目建设。
6、承办好泉州市第七个“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活动,组织开展面向机关、乡镇、村、企业的多形式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7、继续加强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在建文化旅游项目的服务、宣传推介工作,加大对外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荐申报省、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工作;认真组织甄选、推荐项目及企业参加“文博会”。
8、积极开展文化市场、出版物市场综合监管及扫黄打非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安全发展城区建设工作,推动企业加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9、继续贯彻落实《洛江区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完善全区旅游布局,做好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招商工作。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祖国美好山河,名胜古迹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畅游祖国,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感悟祖国山河的壮丽,在学习作者习作方法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一、释文题,突出风景美
画人要把眼睛画得栩栩如生,写文章要巧妙拟题目,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本中描写秀丽风光的题目是作者实地旅游观察,经过深思熟虑,巧妙构思,琢磨、推敲而成的。有描写江山美丽的题目,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七月的天山》《桂林山水》《黄山奇石》;有描写河湖秀丽的题目,如《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日月潭》;有描写鸟和海岛美丽的题目,如《鸟的天堂》《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古代历史遗产的题目,如《长城》《秦兵马俑》《颐和园》《赵州桥》;有描写乡村美丽的题目,如《乡下人家》《牧场之国》《流水人家》。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文,作者在文中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的美丽风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阅读课文,文题结合让学生深入领悟“日月潭”的“四美”:一是“日月潭”四周环境美。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苍翠的树木围绕着碧绿的湖水,绿树倒映水中成为美丽的绿色世界。二是清晨景色美。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晨星”和“灯光”,“隐隐约约”“倒映”在湖水中,湖光山色显得格外美。三是晴、雨天的景色美。晴天,日月潭的美景和建筑清晰可见;雨天,它“像披上轻纱”,景物一片“朦胧”“像童话中的‘仙境’”。它的风光多姿多彩,非常诱人。四是首尾照应美。开头介绍“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和许多“名胜古迹”总起描绘风景美丽;结尾用“风光秀丽”“许许多多”画龙点睛来照应开头,突出风景美如画。并引导学生以题析文,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的习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观神奇,凸显奇石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景观神奇有趣的文章。有介绍美丽的张家界索溪峪的“四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的文章;有描写黄山的怪石多,神奇有趣的文章;有突出小兴安岭连绵不断的绿色森林的美丽的文章;有展示一碧千里美丽的大草原的文章……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开头点明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在“安徽省黄山南部”,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总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怪石多,神奇有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观看课件插图的过程中品读、欣赏课文内容,在交流互动中解决问题(如:1.黄山奇石到底“奇”在何处?2.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奇石?还点明写了哪几个奇石?3.“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有趣在什么地方?4.按照课文顺序填一填奇石:_____,_____,_____,_____。5.讲一讲为什么有取名叫“金鸡叫天都”的奇石?6.“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_____’‘_____’‘_____’”,并用“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_____地写了黄山的奇石多得“数不胜数”,真是神奇有趣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渗透爱家乡的教育。
三、串美景,畅游山河美
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河,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迷人的文章有许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串联文本,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活动,让学生把学过的课文题目、内容和旅游线路有机地串联起来进行品读与欣赏,如同带领学生开展一次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旅游活动。一是按地点旅游。1.旅游秀美山河(按顺序)。从北到南:《美丽的小兴安岭》――《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富饶的西沙群岛》;从东到西:《观潮》――《黄山奇石》――《雅鲁藏布大峡谷》――《七月的天山》。2.旅游名胜古迹。从东到西:《长城》――《颐和园》――《赵州桥》――《秦兵马俑》。3.旅游丝绸之路。从东到西:西安《秦兵马俑》――新疆《葡萄沟》――新疆《七月的天山》――荷兰《牧场之国》――威尼斯《威尼斯小艇》。4.旅游草原、乡村,从北到南:《草原》――《乡下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二是抓“三特色”旅游。(抓住课文最有特色的内容)。1.旅游物产丰富的地方。从北向南:丰富森林资源《美丽的小兴安岭》――各种各样的鸟《鸟的天堂》――物产丰富的海岛《富饶的西沙群岛》。2.旅游景物美丽的地方。从东到西,找出课文题目畅游填一填:潮涨潮落《 》――山洞奇形怪状《 》――怪石嶙峋《 》――花卉美丽《 》。3.名胜古迹中有什么特色的风景。按西到东:秦朝西安《秦兵马俑》――河北赵县的古桥《 》――清朝大公园《 》――北京八达岭城墙《 》。三是开展乘坐交通工具“三线”旅游的活动。通过同桌、小组议一议,交流互动进行畅游。1.乘坐高速铁路客车,从福州――合肥――北京的路线可以旅游些什么地方,请写出来?(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白塔”――武夷山观看( )――安徽黄山观看( )――北京观看( )――北京八达岭游览( ))2.乘坐飞机从北到南怎么游?3.乘坐汽车走高速公路,你从家乡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怎么游?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欣赏美景,按照一定的旅游顺序归类,进行小练笔,既加深学生对文本作者巧妙拟题和文章内容的深入分析、理解,又让学生在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细观察,描绘景观美
史迈尔说过:“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由此可见,“观察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积累丰富写作素材的做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整理素材的能力。1.前后呼应,突出中心。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作者先用“远望长城,它像一条长龙……有一万三千多里”与“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后不见万里长城”相呼应,用“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用“前不到头,后不到尾”突出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及结尾“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遥相呼应,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2.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描写索溪峪时,行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从远处落笔,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写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用“当然”一词引用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后,就连行走的人们也变野了。并用“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这三段开头语言,让读者充分领略到索溪峪的“野”。3.描写颜色,突出色彩。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珍珠泉》中,描写了珍珠泉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这句话巧用了“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生动地描写出珍珠泉水的色彩美。4.描写响声,突出逼真。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雨》中,“雨,悄悄地停了……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这段话,作者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丁――冬――丁――冬”声响描写,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美。5.热情好客,抒感。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用“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立刻拨转马头”“欢呼声”“车声”“马蹄声”等词语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的人们像过盛大节日那样来迎接客人的场面。抒发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感美。6.巧用修辞,再现神采。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作者巧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借代。作者不仅题目巧用借代《山中访友》,而且文章中巧用“借代”拜访了众多老朋友,如古桥、树木、山泉、溪流、瀑布、悬崖……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2)比喻。如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3)拟人。如巧用拟人的手法写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4)排比。巧用五个“你好”排比的手法,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打招呼,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浓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撰写描写田野或乡村美景的短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巧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巧耕耘,写出景物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与写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灵活有效地把旅游中观察到的景物写得鲜活,栩栩如生。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6:我们向同学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欣赏文本中不同作家的写作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撰写文章。1.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具体。写去过的地方,要“下马观花”,仔细观察,抓住几个有特色的景物写具体。例如,一位学生写《游美丽的石林》一文,抓住“狗吃月亮”“癞蛤蟆想吃天鹅”和“阿诗玛石峰”的三个石峰景点来写,让读者对石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按照路线,记叙条理清楚。文章首先要交代清楚你去过的地方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可以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来介绍,也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或按旅游的路线为线索来记叙。如《游九曲溪》一文,就是按照“观看奇峰怪石――上下水龟――玉女峰――大王峰”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这样写条理清楚,层次分明。3.详略得当,详写主要景点。在游览过程中,观察到的景物很多,不能记流水账,不能面面俱到,要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点来写。如一个同学写《游美丽的乡村》一文,就抓住了“村前的花园美”“田野的荷花美”和“村中的古桥美”来写,而其他的景点则一笔带过,突出了“乡村三美”的景物特点。4.巧用修辞,抒发真实感情。要把游记写好,还要巧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要尽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情景交融,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光彩夺目。
“农产品谋新”:开创休闲农业新天地
“农产品谋新”,主要指农产品本身在种植、加工、包装、流通、销售等方面的创意改良或革新,“谋新”可以使农产品形成差异化,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增值。从休闲农业的角度讲,“农产品谋新”也势在必行。“农产品谋新”不仅可以刺激旅游特产和纪念品的销售,也能为休闲农业带来更多、更有创意的休闲项目和观光景观,至少,能够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灵感。
农产品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创新,具体来讲,则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 种植、种质(资源)创新
种植创新指不断更新、提升种植技术,从而产生新的种植品种,如冰淇淋西瓜、迷你苹果、紫色土豆等。新型种植模式最常见的为“移花接木”,比如嫁接、异花授粉等,由此可培育出月季树、李杏等。
2 农产品品牌打造
无论是品牌标志、品牌口号还是形象代言,农产品品牌的打造都应独具匠心。按照农产品的性质,农产品品牌的塑造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农产品的品牌塑造,如:佳沛奇异果、加州杏仁、知谷稻米、神户牛肉等;二是深加工农产品,如:汇源果汁、三元奶制品、张裕葡萄酒等。另外,其他行业产品的成功塑造,也可借鉴应用到农产品上来。
3 包装流行创意
包装是一切产品的外部形式,好的包装对于农产品的市场推广和营销都是功不可没的。创新包装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给普通农产品加上新颖的包装物,如茶叶包装,设计成衣柜的效果,小衣架挂起茶叶包,方便又美观;不同水果形象的果汁包装盒,既使果汁口味一目了然,也使其更加生动化;二是利用模具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的外观形态,如方形西瓜、娃娃型人参果。
4 流通购销形式
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形式和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农超对接”。指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即农产品与超市直接对接,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北京纳入“农超对接”体系的超市主要有物美、京客隆、超市发、家乐福、沃尔玛、华冠、华堂商场和永辉超市等)。
(2)“农旅一体”。它以农家旅游将城市居民吸引到农村,在享受生态绿色美景的同时,通过体验等方式切身感受到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所在,催生其品牌意识,进而产生需求动机,在形成订单之后,农产品再通过销售平台和物流配送中心抵达每个社区和家庭,实现产消直通,城乡联动。(如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山西晋城)。
(3)“电子商务”。指在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农产品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从而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如发发28农产品交易网、CCBOT、沱沱工社)。
(4)“专卖店”。其指专一经营某类农产品的专营店,如鑫忆品香干果专卖店。
5 泛农业产品创新
各种器具如蔬菜嫁接机器、植物生长灯、太阳能杀虫灯、水果采摘器、遥控机、果蔬净化机等。除上述之外,还有许多农产品谋新的衍生物,例如利用农产品元素打造创新的文化产品。虚拟的如动漫游中大量应用果蔬形象,“果蔬连连看”、“植物大战僵尸”、“水果部落”;敦摄影师CarlWarner亲手搭建的美食果蔬梦幻王国。实体的如游乐设施、园林景观、异形建筑、果蔬人……。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休闲时间将会越来越多,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世外桃源,乡村旅游使现代人能够体验到宁静的生活,让身体与心灵放松,乡村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诗意的栖居方式,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经济增长点。乡村旅游必然是未来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形式,而高水平、精准化的度假产品必将受到市场青睐,为乡村旅游注入春风。
6 日本“一村一品”5个成功案例
6.1 案例1
6.1.1 雪子寿司
大分县本匠村一位名叫高桥文子的妇女本来是开理发店的,“建设丰之国学校”给了该村3个参加培训的名额,其中要一名妇女,村里就让她去,培训结束后,她回到村里,组织部分村民成立了一个“家乡本匠会”,准备做点什么有创意的事情,一开始他们想到的是组织“元祖/家乡特产邮寄”活动,即将当地出产的农产品包装装箱后邮寄给在外地工作的当地藉人,可以借此宣传本地的农产品,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装箱,高桥文子觉得很不满足,她想应该还要利用这些材料加工制作成美味食品更有意思。
于是,“家乡本匠会”会员反复思考、试验,试做成了“香鱼寿司”、“竹笋寿司”这样一些以前没有过的寿司,但并没有名气。2001年,一个香菇种植者提出可否利用当地产的香菇制作成什么食品,还有人建议将制作的食品再送到林业厅举办的食品竞赛去参加评比,高桥文子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用萝卜、大叶和香菇混合制作成寿司饭,取名“雪子寿司”,并参加了林业厅的食品竞赛,夺得第一名,后又被选送代表大分县参加全国竞赛,又夺得第一名,立即引起了媒体关注,被媒体大势宣传报道,从此,毫不知名的一种寿司便成为本匠村乃至大分县的名牌产品,被摆放到高速公路休息区、铁路站点和高级百货店作为名特产品销售,还吸引了很多旅游者慕名前来当地旅游观光,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同时也增加了就业岗位。
这个案例说明,如果能够通过创意将本地已有的资源进行再加工,转化为产品、商品,并再进一步通过品牌塑造,做成全国知名的品牌商品,其价值和效益将得到大大提升。创意如果能够与品牌塑造相结合,就能发挥协同效应,否则,仅有创意而不做品牌,创意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另外,人才培养是发展创意农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案例中的高桥文子如果不去参加“建设丰之国学校”的培训,她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要组织村民利用本地的农产品做出一种享誉全国的寿司,而仅仅守着自己的理发店做一辈子理发师。去参加过“建设丰之国学校”培训的人都说,参加培训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很多各行各业以及各地有独自想法的领军人物,还得到了县知事亲口鼓励,大家相互交流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能够得到很多启发,培训结束后在实践中又能相互支援。
6.2 案例2
6.2.1 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
大分县的“丰后牛”是日本有名的食用肉牛品种之一,据称其肥嫩的口感堪称世界一流,价格很贵,产量很少。而汤布院是日本闻名的温泉胜地,几十年以前周边也有很多农家饲养耕牛,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耕牛已经越来越少,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有效利用原来饲养耕牛留下来的大片草地,当地人自发开展了“一头牛牧场”运动,他们以20万日元为一个认养单位,以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为对象,开展了认养肉牛的活动,他们以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利息每年寄给认养肉牛的主人。
后来,从1976年开始,这种认养活动发展为每年一度举办“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即每年秋天,饲养肉牛的农家邀请认养肉牛的主人(可以带小孩,别的人也可以参加,全部实行人数限定收费制)到牧场来欢聚,现场烧烤品尝肉牛,酒足饭饱之后,再根据抽签选出100人依次向着蓝天在噪音测定器跟前大喊大叫,把自己平常不敢、不愿说的一些心愿、牢骚、不满等喊出来,根据噪音大小、喊叫的内容是否独特有趣等评选优胜者,发给奖品,凡聚会参与者都可以通过抽奖获得奖品,奖品都是大家喜欢的当地产葡萄酒、调味品、大米、烧酒以及当地的酒店住宿打折券等实用的东西,活动持续一周左右。这样的活动受到了城乡居民的欢迎,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振兴了当地的畜产业,使闲置的草地得到了再利用,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使都市居民能够有机会与乡村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亲近自然,还给了都市居民们一个宣泄紧张情绪的机会。
6.3 案例3
6.3.1 世田谷区民健康
群马县川场村总面积85.29 km2,人口3 800人,从东京市中心驱车走关越高速或乘新干线列车约2 h可达。该村以发展“农业+观光业”为基本政策,主要靠创意与自主自立进行村落建设和发展。他们认为,要发展“农业+观光业”,离不开城乡交流与融合,离不开品牌建设,为此川场村于1981年与东京都世田谷区结为姐妹关系,由两区村政府出资设立公益性企业运营管理“世田谷区民健康村”,通过开办森林教室、农业教室、木工教室、茅草屋教室、世田谷和纸造型大学,开展山村留学活动以及苹果树认种制、梯田认植制、宿营等富于创意的活动,从自然环境、农林业、教育、文化、体育、观光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城乡交流。世田谷区民将川场村作为第二故乡,区政府经常组织区民到川场村观光旅游、购物,而川场村民则通过周末在世田谷区的各个公园、超市以及各种节庆和文化活动中举办川场村物产展示销售会,向世田谷区民提供“安全、安心”的农产品而创出了品牌农产品,扩大了销路,观光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2004年川场村年接待游客人数从1985年的4万人增加到了66万人。
该案例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交流促进绿色休闲和创意农业发展的案例。“绿色休闲”即都市居民到农村去度假,这种度假方式已经从原来的当天往返型发展为长、短期住宿型,以前的当天往返型一般以购买直销农产品为主,而长、短期住宿型则还包括了农林水产业和农山渔村生活体验等多种形式。本案例中大都市的一个区与山村结为姐妹关系,是一种创意,这使城乡联系更加紧密,使农村的资源利用能够更贴近城市居民的需求而设计安排,使农产品有了一个稳定的销路,发展观光业客源也有了保证。其“健康村”设计的各类设施和活动也富于创意,且种类丰富,能够满足大都市居民不同哟巍⒉煌爱好人士的各方面需求。各类活动充分考虑到了日本城市居民的爱好与农村自然环境、条件的结合,不仅仅停留于住宿、餐饮、娱乐、采摘体验,而加入了大量知识性、技术性、文化、体育元素的活动、使都市居民不管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乡村度假、休闲、品尝农家菜、购物、农林业体验、实际种植、技艺学习与实践、体育比赛、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各类活动,区民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交心,使城乡交流变行政主导为民众之间的真诚人际交往,大都市居民可以放心食用自己认种的苹果、大米、租赁菜园种植的蔬菜以及自己去参观过的田地、面对面交谈过的人种植的农产品等,区、村联手共同出资设立的公益性企业,盈利还能够返还给双方的居民。这样的创意农业模式真正使城乡两方面的居民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6.4 案例4
6.4.1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新县越后妻有地区(又称“十日町广域地区”)地处新县南部,包括1市1村4镇。为扩大城乡交流、增进外界对该地区的了解、搞活地方经济,1996年,该地区的6个市镇村联合制定了以“艺术”为突破口的“十日町地区理想乡村建设计划――建立越后妻有地区艺术圈构想”,该构想由举办“大地艺术节”、大自然体验交流文化设施(舞台)整备、修建“鲜花之路”、发现越后妻有8万民众的优点等4个项目组成,其中,每3年举办一届“大地艺术节”是重中之重。
大地艺术节是指将6个市镇村共计762 km2的大地视为美术馆,当地居民与国内外来访的客人在这个没有屋顶也没有墙壁的美术馆里一边欣赏将大自然中的青山、梯田、森林以及当地风土、历史融为一体而创作的大地艺术作品一边进行交流的活动。艺术节期间,广场、散步游道、小溪等都被当做一件一件的艺术作品而创造制作,这样,每举办一届艺术节,这些艺术作品作为当地人民的财富就增加一些并被保存下来。艺术节期间,还同时举办地球环境研讨会、美术建筑夏令营、艺术剧场(演剧、舞蹈、音乐会)等活动。2000年的第一届从7-9月,历时53天,来自32个国家的艺术家的148件作品参加艺术节展示,到访观众达到163 000人;2003年的第二届历时50 d,除了展示以大地为舞台创作的艺术作品之外,第二届艺术节还收到并放映了国外参展的电视短片作品,建成了由世界著名建筑家参与设计的3个交流设施,到访观众达到了205 000人,比第一届大幅增加。
据艺术节组委会统计,两届艺术节的经济波及效果(建设投资和消费支出),第一届为127亿日元,第二届达到了188亿日元。当然,艺术节不仅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显现了很强的波及效果,同时也促进了越后期有地区的乡村面貌改变、国内、国际知名度提升以及城乡交流。
6.5 案例5
6.5.1 兵库县多可町八千代区(原八千代镇)住宿型市民农园(获2004年第二届“往来!日本大奖”冠军“内阁总理大臣奖”)
当今日本有许多人退休后一方面向往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希望到农村从事一些农业劳动,一方面又不愿意彻底放弃都市的便利生活而整天干农活,一种满足这部分人新的生活方式需求的“市民农园”便应运而生,市民可以仅仅在周末离开大都市到农村去,在大自然中种种蔬菜、大米,享受“周末农业劳动”的乐趣。在日本,自1993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大约50家市民农园,共计有1 000块地,租用者随着“乡村生活热”的扩散而日渐增多,兵库县多可町八千代区可以说是日本市民农园的先驱者。八千代区(原八千代镇)位于神户市东北约45 km处,从神户市驱车1.5 h、大阪市驱车2 h左右可达,该地区没有什么有名的观光资源,他们充分利用了靠近京都、大阪、神户几个大城市近郊的优越地理位置,以“造文化氛围浓郁的美丽山村”为目标,利用山间沟谷等闲置农地,于1993年设立住宿型“八千代市民农园”,2002年又设立了自由区画住宿型“大家市民农园”,后再设立了“大和市民农园”。
前2个市民农园共计有80块地,每块地大约160-300 m2,其中农园面积120 m2,“八千代市民农园”中还设有豆腐加工体验设施以及野营地,为深入开展城乡交流,每年还举办“紫云英节”、“萤火虫节”、“收获祭典”等活动,政府为配合市民农园吸引更多都市居民,制定了《全镇公园化条例》,全力推进全镇公园化建设,使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应台湾农场经营协会的邀请,2018年7月30日--8 月4日,由市政协牵头组织的福州市休闲农业交流团成员6人赴台湾考察学习。在台期间,先后参访了源鲜智慧农场 、新峰农场、茉莉花坛梦想馆、魔菇部落生态休闲农场、台一生态休闲农场、桃米生态村、花露休闲农场、坪林茶业博物馆等休闲企业。拜访了台湾农场经营协会、福建省长乐同乡会、马祖经贸交流协会,并分别召开了座谈会,就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用地、休闲农业资金筹措等问题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考察期间,全体学员不仅虚心学习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经验,而且不断探讨新问题,提出新思路,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达到了学习交流、借鉴经验及寻找差距的目的。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80年代初,台湾开始推广以观光、休闲、采摘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农园。台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标志着政府部门正式开始辅导休闲农业。到了80年代后期,政府又着力推行“农业+旅游业”性质的休闲农业。1990年台湾农委会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力度。1992年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规定面积50公顷以上为设置休闲农业区的条件,并编印指导教材。此后,台湾农业逐步从传统的种植农业到种植+观光农业,再发展到现代的种植+观光+休闲度假的农业结构。具有高观光品质、高服务与高附加值的经营模式,提供休闲服务,集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三产服务业于一体。据相关统计截至2017年为止,台湾将近有600家休闲农场,全年共接待游客约5000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超过55亿元,休闲农业不仅解决了农产品滞销、农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还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1.注重政策扶持引导。台湾“农委会”对发展休闲农业高度重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扶持休闲农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民宿旅游管理办法》《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行动计划》等扶持政策,并在台湾农场经营协会的辅导与协助下,休闲农业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台湾农业逐步从传统的种植农业到种植观光农业,再发展到现代的种植+观光+休闲度假的农业结构,使休闲农业的功能进一步得到了拓展。
2.注重突出主题创意。台湾休闲农业创意无处不在,主题创造经典,凸显地方风情,以深度开发见长,不求“大而全”,而是追求“小而美”。花露休闲农场场长陈基能提出,创意是立场之本,立志把花露农场建设成为世界上最精致最美丽花园。他创意的二便文化概念馆确实美,卫生间外的水龙头也很有型,男女卫生间的水龙头各用了翩翩飞舞的蝴蝶及象征智慧的猫头鹰造型,而男性卫生间更是有惊喜,每个小便兜都变成美丽的花朵,去小便就是去尽情地“浇花”。再如地震灾区桃米村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桃米拥有台湾原生23种青蛙,56种蜻蜓。桃米村民挖掘资源潜力,不断宣传各种各样的青蛙和色彩斑斓的蜻蜓,把两种小动物设计出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遍布乡村醒目位置,鼓励村民动手,用纸、用布、用石头等乡村材料,制作手工艺品,很快使桃米村从一个地震废墟变成一个昆虫生态文化体验休闲区。
3.注重体验项目设计。台湾休闲农业内涵丰富,休闲项目精彩纷呈,不仅仅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更加注重游客情感和生活的体验。如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前身为 “台一种苗场”。2001年起开始发展农业观光,兴建了亮眼雅致且温馨舒适的花卉驿栈,充满浪漫与新奇感的水上花屋。兴建南芳花园宴会厅,其并推出花餐养生料理。花卉造景、自然生态与悠闲住宿,从赏景看花到自然学习再到体验农事,台一生态农场都让尽情享受其中的乐趣。从入口缓缓进入,花卉、植物融进建筑、屋顶、墙面。置身其中,仿佛参加一场小型花博展,所到之处,繁花盛开,花香四溢。精心规划的主题馆可谓别出心裁,不仅主题与文化结合,还利用多种农业废弃有机质打造基础设施,采用环保绿色建材兴修建筑物,自行培植花卉,自建花柱花屋,营造水上餐厅,让我们感受到台湾岛的生态风情。
4.注重民宿发展。台湾第一个正式的民宿法在2001年颁布,到现在全台有2万多家民宿。民宿注重多样化发展,融合了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要素,再加上创意和美学元素,打造成了颇具特色、不同主题的民宿产品。有田园乡村主题、人文艺术主题、异国风情主题、原住民风情主题、家庭温馨主题、怀旧复古主题等等,给人一种“宿在民居、乐在乡野”的感觉。在经营理念上,趋向于隐逸,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民宿已成了主人个性的最佳秀场和吸引志趣相投之人的聚集地。如台一生态农场民宿整体建筑设计采用环保的绿色建材,精心营造“春露”、“夏荷”、“秋枫”、“冬恋”的季节楼层和欧式风格的水上木屋。晚上可以在露台上吃水果、看星星,如同在家中一样亲切。再如花露休闲农场设计了梦幻之城--精油城堡。城堡房间设计非常现代化,原木床、高级纾压床垫、精油泡澡浴缸、落地景观窗台、落地玻璃,让你在床上或浸浴时既可欣赏原始的农村风貌,亦可远眺大雪山的美景。傍晚的夕阳,还有夜晚伴随着蛙鸣虫唱观星赏月,别有一番享受。
5.注重产品深度开发与推广。台湾利用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方面优势,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产品、创意精品。如源鲜智慧农场采用农业4.0,植物工厂化、益生菌水耕蔬菜、利用Led照明模拟太阳光等技术,生产听音乐喝豆桨长大的绿色蔬果。再如魔菇部落生态休闲农场利用蘑菇做的黑美人菇饼干、杏鲍菇脆片饼干等各种零食,香皂、面膜和护手霜等深加工产品。
二、一些启示
通过考察学习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结合我市休闲农业现状,获得一些启示。
1.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经营农产的根本利益,顺应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形势,又符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县、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是积极引导,二是统筹规划,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突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应当是一个持久而稳定可靠的品牌形象。在旅游消费者心中,树立对其的认知,进而形成一种差别。也正是这种差别才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兴趣,提高其消费欲望,最终凝聚成休闲农业品牌的无形资产。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还应考虑与其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各地应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避免与周围已有休闲项目开发上的雷同,力求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完善休闲农业服务体系。休闲农业是一种观光、游览、度假的形式,旅游者是以体验农村和农民生活这种特殊的方式来休闲,而不是一般地到农村去观光或“学农”;尤其“农家乐”,是旅游者直接深入到农民家里,吃住在农家面对面地感受农村文化和农民文化。所以,一方面不应该游离于农民家庭之外,把城里的宾馆、标房简单“克隆”到农村;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休闲度假,必须对环境、接待、服务提出相应的要求,诸如环境整洁、居住干净、餐饮卫生、安全方便、基本设施保障等,以及接待人员自身的健康、礼仪和素质,让旅游者在农民家里既享受到规范的服务,又感受到宾馆旅舍所没有的家庭式温馨,因而能够充分放松、尽情休息。休闲农业要在服务上下大功夫,提高休闲农业层次,这也是一个地区休闲农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观光线路的策划到每个景点内容的确定,从农业观光的导引介绍到田园风光的品味鉴赏,从日间的餐饮到夜晚的住宿,都需要一支专门的服务队伍。
:近几年,黔台合作与过去相比,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那么黔台合作的现状怎样?
张汉林:最近几年,我省的对外开放步入了快车道,无论是外贸还是利用外资的发展速度均两倍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速,尤其是黔台经贸合作,现在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根据2013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台湾在贵州投资的企业大概有169家。仅2010-2013年,就有30多家台资企业到贵州来投资,表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就像陈敏尔省长说的“黔台交流合作好戏连台、迭起、渐入佳境”。
自2013年来,黔台交流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台湾工商界、农业、教育、医疗以及台湾少数民族代表等各界人士纷纷入黔交流考察,商谈合作事宜。黔台合作有几个标志性的特点:一是2013年来,贵州共有7位省领导到台湾去参访。可以说,这是开启黔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全新序幕;二是2013年10月在贵阳召开的第一次“贵州・台湾经贸交流合作恳谈会”;三是台湾在大陆举办的第28场台湾名品博览会,今年在贵阳成功举办;四是以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一期项目在贵安新区落地开工为标志,三都台商产业园、金沙台金产业园、遵义县台湾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台资产业成功落户贵州。
:下一步,黔台合作要注意什么?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改进?
张汉林:下一步,我们要把黔台经贸交流放在对台工作的重点。同时,还要把黔台各项合作制度化、机制化和常态化。
第一,要把黔台合作固定平台―“贵州・台湾经贸交流合作恳谈会”制度化。恳谈会可以在贵州和台湾轮流举办,但要努力保证每年成功举办一次;第二,建立若干个制度化、机制化的行业、产业合作平台。比如,建立农业、旅游、工业等固定合作机制;第三,建立城市之间的合作机制。比如,在我省的市州和台湾的市县之间,建立一对一的常态化对接机制;第四,在政府的引导下,把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的民间交流制度化。
我认为,现阶段贵州对外开放首先要做好对港澳台的开放。因为两岸四地在语言、文化、经贸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互间的学习、交流更加容易,合作交流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还要注意,我省对港澳台的开放,重中之重是对台湾的开放与合作。因为,大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港澳与内地已经进行了高度的产业融合,尤其是已经完全融入到长三角、珠三角中去。现在港澳制造业在本地经济中的比重都较低,实体经济的数量较少。但是,台湾和港澳不一样,台湾制造业在全球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我省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实体经济,在这一方面我省正好可以与台湾进行优势互补。
此外,黔台合作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改善物流成本,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发展金融业降低资本成本、弥补人才要素短缺等方面,降低台商和内资来我省投资的营商成本。
启示:台湾以高度开放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公布的《2013年IMD世界竞争力年报》,对60个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排名,台湾排名第11位。为什么没有绝对资源优势的台湾,其国际竞争力、贸易额却始终保持在全球相对靠前的位置?台湾经济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
张汉林: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台湾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革和扩大开放,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岛内、岛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台湾成功的,在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也加快了农业领域的对外开放。4月30日-5月3日在贵阳举办的台湾名品博览会上,我们看到玲琅满目的优质农业产品,其背后是台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科技农业产业技术和优良品种。但是,20世纪50年代初、以前,台湾农业仍是以手工劳作为主,机械化、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并不高。
制造业是台湾现阶段的工业的主导产业,主要包括化工、基本金属、石化等,这些都高度依赖原材料和自然资源,而台湾自身严重缺乏石油、矿产、天然气等发展制造业所必需的资源。但是,台湾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上的资源,发展起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业。我省可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全球的技术、资本、管理和人才要素,与我省的资源、生态优势相结合,把一些产业、先进技术、市场做到无中生有。
加入WTO以后,台湾在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发展服务业的同时,也借此努力促进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优化。比较典型的是台湾电信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很高,台湾2324万人口,曾有7家基础电信运营商,按照人均电信资费计算,用户通信支出低、通信速度快、通话信号稳定。而大陆13亿多人口,目前只有三家电信运营商。
台湾通过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通过高度的对外开放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所以,台湾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通过努力推动和营造高度开放的环境,并加以充分利用以发展适合自身的优势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的可行路径。
:台湾经贸发展有哪些经验值得贵州去学习?
张汉林:20世纪50年代,台湾对外开放的基础十分薄弱,后来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至今保持相对靠前的全球经济贸易水平,关键在于建立了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系。我省要实现“四化”同步,其核心和关键就要加速实现改革开放的战略驱动。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来看,台湾开放型经济带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省这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人均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对较弱。而台湾经济增长80%以上靠外贸和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却相对较低。
经过高度的对内和对外开放,台湾形成了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台湾本土的投资,还是境外客商在台湾的投资都比较规范。而且,政府的行政运行效率和透明度很高,电子政务、国民经济信息化十分发达,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经过几十年的高度开放以后,台湾经济完全融入全球经济之中,发展步调高度一致。而我省的经济尚未完全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2013年台湾的经济结构是:农业占1.7%,工业占30%,服务业占68.3%,且都具有高度的国际化水准。我认为,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后工业化社会)。服务经济时代要求有高度工业化的制造业,而我省才进入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当前要加快发展有资源和市场优势的高附加值制造业。
台湾以高度开放来接受全球经济的竞争和挑战,在接受全球产业分工正传递的同时,也必然要接受负传递,如何应对负传递?就对政府驾驭和管理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系的能力提出挑战,台湾经济高度国际化的竞争格局,必须要有国际化背景、视野、竞争能力的管理队伍、公务员队伍,而台湾的政府公务员的素质是较高的,特别是从事经济与贸易管理的队伍许多具有专业和国际教育背景,这也是值得大陆学习的地方。
潜力:贵州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是吸引台商的法宝
:台湾有很多值得贵州去学习的地方,但贵州肯定也有吸引台湾客商之处,才有台湾客商来贵州投资兴业。黔台合作的潜力在哪里?有哪些优势可以互补?
张汉林:是的,刚才我们说,我省才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而台湾已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正因为这样,恰恰可以与台湾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后发赶超。
第一,贵州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台湾恰好缺乏自然资源。虽然欠发达、欠开发,但随着我们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我省的生态优势就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良好的生态资源、清新的空气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吸引大量台资企业的法宝。随着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落户贵安新区,台玻集团即将到安顺投资等,我省的生态、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吸引力已初见成效。
第二,台湾制造业经历了几十年全球化产业竞争以后,已经在金属机电,信息技术和电子、化学工业、民生(轻纺、食品产业)四大产业经济里具备了发展优势,而这恰好是我省现阶段要重点发展的产业。所以,从制造业结构来看,黔台高度互补。
第三,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黔台两地具有高度互补性。我省与台湾中南部地形、地貌较为相似,黔台农业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台湾可以带着先进理念、资金、技术和国际优质的品种,到具有良好自然生态优势的贵州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 。
第四,服务业具有高度的互补性。我省和台湾的服务业都是中小企业居多,我省在服务业领域要加快对台开放,学习借鉴台湾服务业国际化管理的水平和经营理念。比如,台湾在金融产品的创新,尤其农业保险方面位居世界前列,而贵州的农业保险现在才刚刚起步,黔台在这方面的交流合作大有潜力。
:黔台合作的载体是什么?
关键词:主题;探究;资源;利用
陶行知先生早在70年前就提出并实践了“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乡村幼稚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当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我们周围,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开展“香香的蔬菜”这一主题中,那绿油油的菜地,那喧闹的菜市场,那香味扑鼻的酒店厨房,都是我们开展探究活动的好去处。那鲜红的辣椒、那紫色刺鼻的洋葱、那翠绿的扶手瓜……都是我们开展探究活动的宝贵资料。
一、菜地里的学问――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寻找与发现
利用社区中的自然资源,让幼儿在观察中产生真实的感受。
孩子的探究,要有丰富的环境。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每一种教育资源都能给我们带来益处,所以,教师应该从主题探究的实际需要出发,筛选各类资源,引入对幼儿探究活动有作用的教育资源,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有准备的社区环境,
根据“香香的蔬菜”主题需要,我们选择了“菜地”作为孩子探究的第一站。带孩子们到菜地里观察各种蔬菜。当孩子们通过各种感观发现了过去不知道、过去没有见过或视而不见的东西,这些东西就会更强烈地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蔬菜里的科学――利用社区资源鼓励幼儿探究与实践
利用家长资源收集资料,为幼儿的探究提供充足的材料。
家长是我们主题探究的好帮手,家长可以为我们的探究活动收集材料,帮助幼儿增加日常生活经验,家长也可以走到孩子们中间,为幼儿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有了家长的支持,幼儿在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之后,会产生与同伴分享的强烈愿望,会主动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这为主题探究活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全班小朋友一起制订了一份倡议书,告诉家长我们探究的基本情况,并写明我们的需要,家长可以协助我们做哪些工作,家长一看便很明了。
三、菜场里的乐趣――利用社区资源带领幼儿观察与体验
利用周围社区中的环境资源,让幼儿体验生活。
有时候,我们不需要挖空心思去创设这种那种教育情境,幼儿园外的一些社区资源便是生机勃勃、充满魅力的教育资源。
幼儿园附近的菜市场便是我们最好的探究场所,真实的生活是孩子们的欢乐之源。
孩子们带着两元钱来到喧闹的菜市场,走进菜市场仿佛是到了一个蔬菜乐园,各种各样品种繁多的新鲜蔬菜摆在孩子们面
前,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摸着、看着、闻着,认识了许多平时从未见过的蔬菜,还掏钱买到了自己喜欢的蔬菜,实践了生活片段――买菜,激发了他们对认识蔬菜、品尝蔬菜的兴趣,在活动中享受了快乐,体验了成功的乐趣,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利用这样的社区资源,让幼儿接触生活,在真实的社会活动中学习,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和鲜活的知识经验,这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蔬菜中的艺术――借助社区资源启发幼儿利用与创造
利用社区中的人文资源,激发孩子对各种事物的兴趣。
孩子们把自己买回的蔬菜陈列在活动室中,好有成就感。接下来,我们邀请在酒店厨房当厨师的家长来到幼儿园,他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色彩艳丽的蔬菜谱图片,还现场为孩子们表演蔬菜雕刻和蔬菜拼盘,孩子们为一个个美丽的作品鼓掌。孩子们也不甘示弱,模仿厨师把各种蔬菜切成不同形状,制作蔬菜拼盘、蔬菜沙拉等,末了,我们还邀请家长一起举行“蔬菜宴会”,孩子们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五、家长老师来啦――借助社区资源激励幼儿交流与积累
利用家长资源,家园共同分享孩子们在探究中的进步和快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在日常活动中,我们班的家长有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愿望和能力,我们在本主题中利用家长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了以下两个活动:
1.“家长助教”进我班
为了充分挖掘蔬菜的作用,我们邀请了当医生的家长,请他给孩子们讲讲蔬菜的营养及进食方法。它的开展不仅仅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活动、弥补了教师知识经验的不足,同时也为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提供了一个经验交流和共享的机会。从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享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更加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2.亲子活动展巧手
在主题探究活动结束时,我们还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别具一格的主题展示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情况,对家长的大力支持给予回放性展示,心灵手巧的家长们聚集在一起,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和幼儿共同制作许多蔬菜的头饰及服装(幼儿画、涂、剪,家长缝制、完善)。在主题展示活动中,幼儿穿着由废旧材料制作的服装在舞台上表演着蔬菜的生长过程,家长们则戴着白毛巾,挥舞着锄头扮演农民耕地,整台展示由于家长参与策划、制作、演出而完成得很精彩。幼儿在展示中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加深了对主题的认识和感受,家长们也在参与中加深了对幼儿活动全过程的了解,体会到与幼儿一起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开放教学;情感交流;和谐愉快;生动活泼;自由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228-01
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开放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近年来,我们以“自主探究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走出封闭、单一的课堂,创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发展。
一、开放的课堂为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的气氛
在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教师掌握人际关系的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及在校行为等均有直接关系。教师必须能够以最大的热情和爱心对待所有从事的工作,才能在教学中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于对教师的眷恋。儿童常因喜欢老师愿意参加美术活动,因为喜欢老师而变得守纪律和听话,他们愿意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的姿势、动作受个人风格、气质的影响。反映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情况是教师的姿态亲切、谦和,对儿童的行为举止以手势、眼神来暗示,以面部表情来表示赞同和反对,这比严格的管理和申斥效果更加。一般来说,微笑可以造成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作用。在自由活动的课堂上,教师的姿势和动作更不拘形式,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一对一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儿童通常更喜欢接触,它胜于口头或目光交流。接触是课堂交流的一个自然部分。
开放性教育还十分注重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够尊重自己内在价值的教师也会十分尊重学生,对于儿童的创造给予保护和鼓励。儿童们年龄虽小也都有自尊,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图,才能恰当地提出建议和给予合适的帮助。教师应避免以个人的好恶进行作业评价,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使自己眼界开阔、知识渊博,掌握多元文化艺术知识,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更大的包容心,帮助各色各样的学生发展自己。
二、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有计划地巧妙设疑,置疑,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且与教师共同面对问题情景,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创造者.美术教学也必须在一种氛围中,一种文化中才可能进行.如果学生由头至尾都不能走进你的思路,那么美术教学就难以继续下去。
我在上《我们的田野》一课时,先是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首“我们的田野”歌曲,让学生感受那无边的田野、美丽的土地、蓝色的群山、飞翔的雄鹰等带来得美感。听完后,学生们都争着抢着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看到了金黄金黄的麦穗了;老师我闻到了花香;老师我看到我的爷爷正在田里干活(因为他的爷爷是在农村)……这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幅超大表现田野的背景图,告诉学生我们要把将刚才你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景物和人物都画出来,然后用剪刀剪下粘贴到黑板上的田野中。这时的学生们早已按耐不住自己的愉悦心情急着想把自己的作品第一个贴在前面。毫无疑问,对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甚至比渊博的学识更为重要。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着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
三、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表现形式空间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观为21世纪的美术教育,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拓展和组织形式上提供广泛的空间和新的可能性,因此我在美术教学的表现形式上突出了选择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方式,都能突出自己的闪光点,都能获得成功。如在《小纸船的梦》的教学中,我把制作立体场景作为重点,因此为使学生对生活中很普遍的、合理存在的遮挡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观察和表现遮挡关系。我在导入上直接切入遮挡现象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说出自己直观的感受,老师点出这种现象在美术中叫遮挡关系。启发学生说出身边的遮挡现象。在制作中,我让学生说出可以用几种形式表现主题。学生说出可用绘画、纸工、泥工等形式去表现。学生准备了不同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形式,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使学生在选择中有了兴趣,在选择中有了自信,在选择中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从学生画出的、剪贴出的、泥捏出的合理有遮挡关系的景象,你就会发现学生对生活的创作热情,展示自我的激情,创作美好未来的豪情。因此,开放性、选择性的学习给每一个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机会和希望。
四、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在教学中我通过电脑网络、收集资料、参观访问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大量接触美术作品,拓展其艺术视野,吸收时代信息和多元美术的艺术观念,印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思想的深度。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有机农业;美丽乡村;福建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发展新理念和实践新创新。福建省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其他省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一样要走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的道路,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推进农村景观的整治和农村种植业、养殖业转型升级成致富产业。福建的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但人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已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瓶颈。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而有机农业在水土流失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既可以协调种养平衡,又可以起到生态修复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在福建水土流失区鼓励适当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建设美丽乡村。
1福建省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生态修复技术
1.1福建省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
福建山多地少,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5%以上[1]。福建山地丘陵土壤以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土为主,抗侵蚀能力弱,每年台风暴雨季节有很高的侵蚀潜在危险[2]。福建省的水土流失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关,但受人为因素影响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过度垦殖、毁林毁草导致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和土地退化。福建是食用菌生产大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造成森林破坏引起的“菌林矛盾”十分突出,并限制了该产业的发展[3]。②经济林过度开发引起生态退化。茶产业是福建省的九大支柱产业之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茶园水土流失严重,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20万hm2,茶园水土流失面积超过6.3万hm2[4],全国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却成了全省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域,如铁观音地理标志的安溪是水土流失Ⅰ类重点县。③不文明开发建设引起的生态退化。如过度的矿山采挖、道路修建等常因水土保护措施不力而加速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引起水土保持功能严重受损,造成严重水土流失[5]。
1.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及其主要技术
1.2.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区通过以管护为主的保护措施,以及必要的人工辅助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的自我修复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植被的恢复,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相对稳定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达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人工调控,使水土流失区的生态自我修复得到提高和发展,是一种新的水土保持理念和措施[6]。
1.2.2主要技术
对过度垦殖造成的水土流失区域———坡地生态脆弱带实行退耕还林、还灌、还草与坡改梯相结合。坡度在25°以上的一律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封山育林;坡度在25°以下的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坡改梯进行水土保持耕作。耕作管理过程中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豆科绿肥与经济作物实行轮作、套作、混作;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辅之以化学防治对病虫草害进行防治,实施退化耕地的生态修复[5-6]。这些生态修复技术都是有机农业生产所需要的。
2有机农业及其主要农业技术
2.1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在严格遵守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来维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转基因技术,严禁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在这种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生产、加工、销售的供人类消费、动物食用的产品才能称之为有机产品。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是因为有机农业将土壤、植物、动物、人类和整个地球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这个整体的每一分子都健康,整体才能健康。因此,只有维持和加强整体健康的农业生产才能生产出高质量和富有营养的有机产品,为预防性的卫生保健和福利事业作出贡献,这就是有机农业的健康原则。为此,有机农业采取了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来保障[7]。
2.2有机农业的主要技术
2.2.1有机生产产地环境要求
有机标准(GB/T19630.1—2011)的环境基地要求:有机生产需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有机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有机生产单元是一个整体,为了防止有机生产受到污染的风险,有机生产单元周围必须设置缓冲带将有机生产单元和常规生产区域进行有效隔离,且缓冲带上的植物不能认证为有机产品。在土壤和水资源的利用上应充分考虑其可持续性,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灌溉方式(滴灌、喷灌、渗灌等),这种可持续性的灌溉方式也符合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对水土保持提出的新要求,即2015年2月10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时明确提出的“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有机农业在强调产品本身有机完整性的同时也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严禁通过毁林、毁草、非法开荒来发展有机种植,而获得有机认证的农场是禁止随意焚烧秸秆的,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发展有机农业违背有机农业的宗旨。因此,生产地水土流失明显没有采取有效水土保持措施的,就不能被认证为有机基地[8]。
2.2.2土壤的培肥管理技术
有机农业理论认为,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中有动物和微生物,是一个活的生命系统,作物吸收养分的过程是先给土壤“喂”肥,待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后再供给作物养分,而现代农业中化肥的施用则是直接给作物提供养分,这在有机农业中是禁止采用的。因此,有机生产中养分的循环是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要求有机肥应尽可能地来自于有机生产单元系统内,即有机单元中的所有有机物质要尽可能回归土壤,同时在轮作计划中要把豆科作物和豆科绿肥作为土壤氮源补充的重要手段,并在有机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土壤的养分流失,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就是说有机农业生产强调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通过种养平衡来补充因作物收获从土壤带走的有机质和养分[7]。
2.2.3病虫草害的生物、物理防治技术
有机农业理论认为,一个良好的有机生产系统不会有严重的病虫害,病虫害问题的出现往往是耕作不适当的信号,如作物种植单一化、品种缺乏多样性、施肥不当、农药使用对植物益虫的影响等。因此,在作物的病虫草害防治方面,有机农业倡导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实行以农艺措施为主、生物和物理措施为辅的健康栽培技术;在应对作物种植单一化问题时,有机农业中采取的农业措施是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等技术。《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19630.1—2011)规定:一年中植物应进行三种以上作物轮作,一年种植多季水稻的地区可以采取两种作物轮作,冬季休耕的地区可不进行轮作。合理轮作、间(混)作和套作可以改变农田的生态和田间小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敏感性植物的密度以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同时可利用特色颜色或敏感背景、植物分泌物、机械隔离和小气候等达到有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7]。
2.2.4野生采集中强调可持续性
野生采集的农产品也在有机产品的认证范围中。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机标准对野生采集特别强调了“可持续”:野生植物的采集方法和采集量都必须在适度的范围内,采集方法不能对野生植物的生长及其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采集量也必须小于采集区域内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的量,从而防止因野蛮采集造成野生物种的衰退和灭绝,进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由此可见,有机农业遵循的是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强调人类与自然形成一个整体且和谐相处、共同协调发展。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维持和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的生物或栽培措施、节水灌溉措施、野生采集方法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均可应用。
3福建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3.1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
福建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全国最高,大气清新,土壤干净,水质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植物种类有3000种以上,且绝大多数动植物品种未经过基因重组,十分有利于有机农业的发展[9]。
3.2良好的有机农业发展基础
有机农业生产以传统农业栽培方法为主,福建农民在精耕细作、用(种)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正是发展有机农业的精髓;福建各地都有着独特的传统经验,如蘑菇栽培、混农林业、林草结合、旱地耕作等,这些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结合又为地方特色作物品种(豆类、特菜)选育、生物防治技术及生物产品生产、生物材料快速堆腐及生物肥料生产、节水技术等注入了新的活力,加之一些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和推动,都为有机食品的生产、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9]。
3.3健全的有机农业技术储备
虽然福建省有机农业2001年才开始起步,但是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已经有20年历史了,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转换基础,有机农业在短短的10来年内已初具规模;有机食品生产和认证体系已较健全,如省环保局的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和农业厅的绿色食品办公室也开展有机食品认证工作[10-11]。
4小结
安溪县曾经因过度垦殖发展茶业生产而成为福建省水土流失重点县中的Ⅰ类县,茶叶的品质也威胁到了闻名全国的“乌龙茶之乡”的声誉和生存安全。为了保证茶叶质量,县政府引导和鼓励茶企发展生态茶园和有机生态茶园,如在茶园套种生态绿肥油菜花、大豆等,并在“外安溪”公路沿线对低产茶园实行退茶还林,走绿色强茶道路,从而使有机生态茶园建设的第一效用即茶叶质量得到了保证。在第一效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安溪政府继续推进“持续治绿”政策,把曾经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通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打造成了观光旅游度假圣地,2013年,茶叶产值达20亿元,年创税收3亿元[11]。福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也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相对较少,农业面源污染较轻,有利于发展有机农业。这些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地区应该根据当地的生态资源、劳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借鉴安溪县茶业发展道路,切实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适度发展有机农业,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而实现“生态宜居、兴业富农、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强.福建农地基本特征及水土保持措施探析[J].福建水土保持,2001,13(1):30-32.
[2]项华宗.青山作证———项南与福建水土保持[J].中国水土保持,2012(6):4-6.
[3]福建省食用菌协会.福建省食用菌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海峡科学,2011(1):56-65.
[4]李闽榕,杨江帆.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8-120.
[5]许文丰.浅谈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J].陕西水利,2010(3):131-132.
[6]刘利年.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水土保持,2014(6):4-6.
[7]高振宁,赵克强,肖兴基.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5.
[8]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技术工作组.《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1-2.
[9]刘宁.依法监管科学防治全力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J].中国水土保持,2015(4):1-4.
[10]韩海东,林永辉,刘明香.低碳农业背景下闽台有机农业交流与发展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452-457.
一、“兴趣”为前提,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1、亲近大自然,可以组织幼儿到近郊、农村去,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风采,那碧水蓝天、老树鲜花、鱼塘群鸭……一幅幅江南水乡风情画面,不但会使人心旷神怡,更能激起了幼儿无限的兴趣。
2、搜集自然材料,培养创造能力。经常可以看到乡村的孩子们用小石头搭桥、用小木片造房,用碎鸡蛋拼地图等等。随处可得的操作材料,让孩子玩的自在、自由、充满创造性。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主动搜集类似的丰富多样的自然材料。并按各人意图作灵活变通。
二、“放手”为出发点,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1、参与设计。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应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来设计活动室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对幼儿来说更具有教育意义。如:季节变化了,主题更换了,我们和幼儿一起讨论区域如何创设?物品如何摆放?桌椅摆放在哪里?等。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根据新的环境进行设计,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只要理由恰当,就合理采纳,当他们想法被采纳时情绪高涨无比兴奋,活动室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空间。
2、参与提供活动材料。幼儿参与提供活动材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承担努力去获得信息并与他人共享的义务。因此,在活动前,当教师在进行班级环境内容整体规划时,首先,要向幼儿传递信息,及时把教师的创意与构想告知幼儿,让幼儿明白自己将承担怎样的任务,启发、引导幼儿和教师一起准备这些材料,在活动中幼儿运用自己收集来的材料进行探究操作,如:把家中不要的瓶瓶罐罐,不要的玩具带到幼儿园,在剪、折、画等活动中动手、动脑,各种瓶、罐、废旧材料通过剪剪、折折、粘粘,都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幼儿行为积极主动,纷纷在过程中向同伴介绍材料的来历。收集材料成了有趣的经验准备活动。
家园共育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拥有这么多的关心孩子的家长,他们的支持将使幼儿的操作、创作活动进行得更为顺利。因此,在创设环境前,须全力争取家长的配合。如: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园地”一角,与家长取得良好的沟通,得到家长积极的响应及反馈。在自制体育活动材料评比中,通过发放请家长配合收集废弃材料的通知,很多家长带来了满满一包的东西,还问:“老师,够不够?我们家还有!”有了这么多家长的支持,有老师的合理引导,幼儿的自信心加强,手脚放开了,创造力、想象力也就更好的发挥出来了。
3、参与布置。环境只有真正与幼儿“对话”才能发挥其教育价值。让幼儿直接参与活动室的环境布置,可促进环境的儿童化,并可使幼儿更加珍惜自己的作品,爱护别人的作品,同时可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努力让幼儿主动参与环境的布置。首先可以通过“怎么贴?贴哪里?贴多少?”等问题的讨论来确立作品布置的空间方位和作品数量;其次,要分工合作,对于垂挂在高处的作品可以直接由教师承担,但可以让幼儿递一下作品、拿一下工具。最后再布置在低处的作品完全可以让幼儿直接布置,教师给予建议与要求,如作品的对齐方式、作品的摆放位置等。
三、“支持”为导向,引导幼儿自主创设环境
1、支持开展特色互动活动。真实记录、体现幼儿的真情实感。把幼儿对本土的认识、理解,溶于各主题互动中,同时,教师也随着主题的不断生长和发展,更深入的了解幼儿。可以通过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环境、幼儿与活动的互动,形成有机的动态。如:在“爱家乡”主题活动中,某幼儿园老师带领幼儿参观了家乡小吃――袜底酥的制作过程,从材料、制作到最后成型,有了一个十分感性的认识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通过搜集民间材料,讨论交流、手工制作、绘画作品体现等等多渠道的主题活动,孩子不仅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而且还通过这种幼儿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环境,激发了幼儿语言的交流与表达。
在幼儿园的特色角色游戏区,小朋友象小导游那样,自制三角导游旗,穿过琳琅满目的小吃一条街、行走于古色古香的江南石拱桥、逛特色商店等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交往活动。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直接互动,自由的表达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环境的认识。这些让幼儿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布置,能以实物呈现的以实物呈现,不能以实物呈现的,启发他们用绘画的形式呈现,幼儿亲历布置的过程,其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还培养幼儿合作学习能力,切实体验到活动过程中的乐趣。
2、支持开辟特色墙面。在各班活动室内提供一块固定的块面,让各班幼儿根据不同的兴趣及相关主题,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方式和伙伴,通过摆弄、操作等方式生成各个活动内容。教师主要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了解活动结果,进而根据现有情况和目标适当调整活动内容与材料,尽可能使每班主题活动与幼儿原有水平之间成为一种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所有这些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的相关活动,与老师的不断支持和引导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