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辅导

教育辅导

时间:2022-02-17 14:3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辅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辅导

第1篇

关键词:辅导热 再定性 自我的判定

教育辅导顾名思义是对学校学习的帮助和补充,一方面它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另外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特色班学习。现在教育行业的众多,且缺乏管制也没有明确行业规范,对于这种以营利性质的辅导行业大都是以教育咨询行业注册。这一行业起步门槛低并且针对人群比较广泛,从幼儿班到大学生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一话题。城市学校周边基本被各色的培训班、辅导班和看护班所包围。发展较好的乡镇里一方面是城市辅导行业分支机构的占领,另一方面是乡镇辅导沿用这种城市化的教辅方式并开始初具规模。

一、教辅行业热的根源

1.人才选拔制度的不合理

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连年彪新高,教师医疗行业也是近些年一直很热度不减的行业。“刷”是我们选择人才的第一选择,而不是“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历时代已经开始像能力时代在偏移。在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成了商业贸易的关键,商业的价值也是当今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

2.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倾斜

人类科技在飞速的进步、财富在增加、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人的素质在普遍的下降。“一代不如一代”已经是成为长者口中时常的叹息。物质功利主义和权利主义根植与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中。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是对的,可对孩子灌输的部分价值体系是不准确的。学校教育也在逐渐的追求高升学率,以训练性教育为主导,让教育变得扁平而容易拷贝。即使我们现在有各式各样的特色培训,但都不能从本质上去弥补教育的厚度感。社会教育更是一个混杂的大群体,这里没有相应的学习教材,没有统一的价值准则,也正是受教育的最高境界。

3.先进的教学方式与背后的隐患

人创造文明,人创造工具,人发现知识,人改进技术,为什么到最后反而被自己所创造的文明所奴役。科学有它的两面性,我们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先进和科学,网络资源的普及让我们的教育者不再精心准备。现代教育的“教”远远大于“育”。情感的呵护有时要比学习知识还要重要。现在的孩子喜欢虚拟的世界给他们带来的,现实社会中根本无法与人相处。

4.教辅行业的经济价值升温

计划生育结构决定了家庭十分重视下一代的培养。普遍“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所有的长辈成员都围着“一”转。“一”成为他们的重点的精神对象和消费对象。学生在所有的消费群体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二、教辅行业之再定性

教育辅导现状基本属于一个商业的领域,也丧失了它本身的功能性。它不应该是工具化学校教育的帮凶,它应该独立于学校教育体系之外存在。教育辅导的终极目标是完善教育体制,培养出真正社会所需的人才。校内学的是知识,但学习知识不代表能拥有智慧。教辅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学校里学不到的。它可能是一种信仰、一种能力、一种精神、一种品质。教辅应帮助学生学会知识的转化,让知识真正的为所用。搞好教育不是是否取缔教辅行业的问题,而是家庭、学校、教辅行业、社会共同努力去营造的结晶。

三、教辅教学模式新探索

1.公益大于收益

完善教育,使学生们在课外辅导里的过程中完成独立的生命的成长,这比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价值更要有意义。即使开始可能做不到公益,但教育也不是纯商业。

2.让口号落于实际

我们是拥有很多宝贵的知识,但如果没有优秀的教育者去引导,我们的教育只能不停地偏离方向。教育辅导者的工作应该是让学生做好知识的消化。不单纯从理论层面上理解,更着重于落于实际。

3.多感官教学

单维度的学习,只能让教育更刻板,缺乏更好的综合能力。注意学科的联系性教学,走出课堂和教材的束缚,体验情景教学。

4.信仰+品质+能力+知识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优良的品质;生存的能力和完整的知识储备这是才是教育的方向,片面的只强调一点只会让良好的教育失去平衡。

5.让学生学会判断

教育里面没有准确的对与错,没有不变的好与坏。只能放在教育相对的语境和关系里面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不用成绩去衡量学生是否优秀,不用成人的价值体系去塑造教育的导向性。受教育者本身最需要学习的就是自我的判定。

四、热传递的影响

负面:能量是守恒的,这种教辅的热传递,势必把这种能量转移到学校教育上。学校老师不会再用心在学校贡献自己全部,现在有许多地方的教师以在课外辅导学生功课为主。老师成了家长交际的重要对象之一,在教育这些家长的孩子身上,他们拥有绝对的发言权。这种教育辅导的厮杀最终还是会伤害孩子的一生。

正面:有利于增强国家教育机制的危机感,反思学校教育的不足,改善教育体制;有利于学校教育和相关教育辅导行业的相互促进。

五、小结

中西的文化慢慢的在融合,但由于受西方的理性思维模式影响太久,我们丧失了那种感性民族的性情。好的教育者不单单只传授知识,而是在孕育新的生命!这种辅导热潮也必定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慢慢退去,也将会呈现出一种崭新和科学的样态。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困境;对策

近年来,学生工作日益繁杂,学生各种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愈加凸显。教育部2006年7月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作为与学生接触频繁、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且越复杂,这对辅导员工作是一种新的挑战,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解决这一问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和中坚力量,有必要也有责任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最多,他们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格、学习及身体状况、家庭及人际关系状况等非常了解,这正是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学历水平也逐渐提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辅导员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他们客观上已经具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因此,通过加强心理辅导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加上在实践工作中的不断提高,辅导员是完全可以胜任心理辅导教育工作的。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匮乏

尽管心理辅导主要以沟通与交流为手段,这与辅导员找学生谈话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共通性,但是如要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却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心理学知识。在辅导员队伍中,具有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的只占少数,而辅导员只有接受全面、系统、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才能有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二)心理咨询师的权威感缺失

由于辅导员在心理辅导方面自认为不够专业,言语之间经常流露出缺乏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辅导员在许多学生眼里一直是“保姆”、“生活指导员”的角色,虽不乏亲近感,却缺乏应有的权威感。在心理辅导工作中,权威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对心理咨询师都有敬畏、崇拜权威的态度,因此,辅导员如何使学生对自己怀有深切的信任感是心理辅导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原则冲突

由于辅导员一直扮演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这往往容易与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相冲突。他们习惯于以说服教育代替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倾听,这就与心理辅导工作中“价值中立原则”相背离。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难免进行批评,这又与心理辅导中的“无条件尊重原则”相冲突。心理辅导注重个人本位,其核心问题是关注对象的成长问题;心理辅导不作出价值判断和建议,只促使对象自立;心理辅导强调对对象的一切相关事件保密(除极端情况)。所有这些思政教育方法与心理咨询原则的矛盾,都不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教育的对策

(一)掌握沟通交流的技能

心理学强调心理咨询或治疗应在适当的场合、固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治疗人数下进行。若没有在专业的心理辅导室内进行,那么将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若在学生宿舍或辅导员办公室进行心理辅导,会给人一种不专业或不够私密的感觉,从而影响学生打开心门。因此,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时应选择校内正规的心理辅导室,良好的咨询氛围能有效降低辅导对象的阻抗和陌生感。心理咨询注重对辅导对象的“倾听”,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让辅导对象充分感受到到支持和力量,从而达到预期效果。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时,要讲求技巧,多倾听,少说教,让学生敞开心扉。对学生谈到的内容,不解释、不评价、不指正、不提建议,与之相反,以鼓励、重复、感情的暗示和感情的明确化以及非指示性的引导。如有必要追问,不要操之过急,以免给对方造成探听隐私的感觉,要多提开放式问题。

(二)树立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

“助人自助”是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即期望通过对辅导对象的帮助,使其自强自立,提高自己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日后遇到类似的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正确解决和处理。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应尽量避免直接给出答案或方向,要让学生自己感悟,这样能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辅导员不要对学生的所有问题都一概包揽,要有转介意识。要保持敏锐的专业敏感性,一旦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超出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应将其及时移交至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者更专业的心理机构。

(三)确立以心育代替德育的工作模式

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教育,也包括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一直以来,辅导员更多地被认为是德育工作者,工作方法和思路一般都是沿着德育工作的道路展开。但是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越来越高。那么,辅导员也应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开展工作,以心理教育的理念逐步取代传统德育的工作模式。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坦然面对并正确处理在学习、成长、择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高校的心理辅导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合理解决大学生当下存在的心理危机,二是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自己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者即所谓的“授之以渔而非鱼”,这也是高校心理辅导教育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教育是一项有益探索和尝试,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如何针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教育的困境,提出解决之策,是高校、学界和辅导员共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袁贵勇.论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

第3篇

[关键词] 厌学心理; 社交恐怖症; 早恋

五年制高职学生一入学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从一个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初中生转换到一个四、五年后就要踏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成年人,是一个角色转换急速的过程,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的一系列发展,因此特别选取最常见的几大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一、常见心理问题之一:厌学心理

本学期开学一个月中,有一个学生就开始隔三差五旷课、迟到。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原来他时常外出上通宵网。在与家长联系中才知道,他其实已经多次向家长提出不想读书的想法了,但是家长考虑到孩子还没到可以出去打工的年龄,所以就硬逼他留在学校混个文凭。家长还反映该学生以前由于爷爷溺爱,经常犯错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因为厌学,所以把上网当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班主任应对方法:其实,像这样的学生,在高职院校里还是非常常见的。虽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智力水平与普通高中生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对他们充满信心,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专业兴趣。如通过老师主动谈心、以及主题班会等形式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让他们了解本专业对自己、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等,往往会使他们以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他们有更明确的学习目的性。另外对于厌学学生的违纪现象,不能过多的采取批评责骂的方法,这样会给那些本来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要对学生采取友善、、关心的态度,去感化这些学生。对他的行为,我每周基本上都要询问他,了解他的思想动向,进行平等的对话,对他采取积极的耐心的引导方法。可是这些学生也是有反复性的,我记得有两个星期没找他谈话了,期中考试后又迟到了两次,原来他利用晚上时间到一个饭店里边去端菜打工了。晚上很晚才回家,早上起不来了。我问他,他还不说,结果问了班里的其他同学才知道。后来经过家访,协同家长一起才解决了这件事情,才使他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常见心理问题之二:社交恐怖症

一次班会上,我让每个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轮到一个学生的时候,在座位上磨蹭了好久才慢慢地走上讲台。他看了一眼全班同学,脸马上就红了,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就紧张地低下了头。我也试着引导他,我问他叫什么名字,可是他抬头看了我一下,紧张地又低下了头。我在还没被其他同学嘲笑之前,就让他回到座位,让他先做一下自我调整。

班主任应对方法: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像这样的内向的学生,在学校里还是有少部分的,这些学生表现出来的就是性格孤僻,缺乏自信,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合群,他既不想了解别人,也不希望别人了解他,如果这些缺点在学校里得不到很好的改变,走上社会他们会无所适从。作为班主任,遇到这样的学生时,要多与他们谈心,要和他们要像朋友一样相处,通过活动让他们有更多上讲台演讲的机会,鼓励他们与同学交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集体温暖。

三、常见心理问题之三:早恋

在一个晚上的十点多钟,我突然接到了班长的电话,说一个学生在学校外面喝了点酒,回到宿舍就扔东西,谁也阻止不了他。我赶到学校,看到他喝醉了酒,已趴在床上胡乱说着话。费了好大劲才让他慢慢平息下来入睡。他是班上的值日组长,也是室长,性格比较开朗,工作也很勤快,他所在的宿舍本学期两次被评为星级宿舍,也是我班唯一的一个星级宿舍。平时在我面前也没任何不好的表现,这次醉酒事件让我很是意外。第二天,等他清醒了我去找他谈话,他很老实地跟我说是失恋了,没想到那女生拒绝了她,尽管女生很委婉,但他却感到很意外,很受打击,一时想不开就发生了醉酒事件。

班主任应对方法:高职学生的年龄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生理普遍成熟,又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开始对异性产生了兴趣,尽管学校禁止学生谈恋爱,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不顾一切地去违反。所以高职学生谈恋爱已是一个令高职教育不可回避的现象,作为与学生紧密接触的班主任,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个心理难题,让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呢?我认为,对恋爱应采取这么几种做法,可能会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健康。1、不回避,用科学的能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帮助学生走出青春期的沼泽地。可利用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从心理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进青春期的教育。2、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一旦发现有早恋的苗头,要予以高度重视,多找这些同学谈心,态度要亲切、真诚,尊重学生的人格,切忌态度严厉地横加指责学生。3、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兴趣和目标,帮助学生情感转移。

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 情感教育

[作者简介]毕记满(1981- ),男,山东胶南人,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青岛 26652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79-02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的始终。信息时代的今天,高校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认识到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实施情感教育,发展与学生之间的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从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但目前诸多因素造成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缺失情感教育,不利于高校优秀人才的培养。本文从教育环境、辅导员职业情感方面入手剖析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提出高校应重视辅导员工作,加强辅导员职业化,提高工作的满意程度;辅导员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个人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增强工作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属于“90后”,在情感上大都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在政治理想上具有较高的责任感,现实中却责任心较弱;道德理念上具有较强的集体观念,但现实中却以自我为中心;思想上积极主动,但行为上却被动等。在精神状态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孤独、抑郁、愤怒。情感教育就是重视人的情感培育,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促使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努力去构建奋发向上的人格特征。

针对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辅导员平时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部分学生急需辅导员增加情感教育,希望辅导员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

学生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及高校辅导员缺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开展思政工作的现状,要求高校必须开展大学生情感教育。首先,情感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感素质,让大学生对道德规范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将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其次,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是指人格的各种因素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情感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最后,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朱小蔓教授提到:“情感作为非认知因素,它以兴趣、愿望、热情等形式构成学习的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驱动、诱导、调节的作用。”通过情感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了解周围的事物,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

二、辅导员工作中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除了初始的教学教育关系,还包含辅导员与学生表达思想、交往互动等情感的沟通交流关系。面对当前高校情感教育的现状,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情感教育,辅导员不但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以配合情感教育的实施,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但是,许多辅导员却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完全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造成了情感教育的缺失。

1.情感教育环境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以考试为主,学校、老师、家长都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而学生的品德、心理意志以及价值观等被忽视。考试始终与学生的学习相随,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都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通过考试步入人生的辉煌。“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只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口号,虽然开设了不少德育课程,但最终还是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品行的高低。在这种教育环境下,许多教育管理者缺乏对情感教育的理解,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情感的互动等,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开展。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辅导员职业情感方面。高校辅导员是代表学校在学生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他们是在一线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的职业情感是决定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因素,但是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及高校对其工作的要求导致辅导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使他们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第一,辅导员工作事务杂,责任大。高校辅导员的首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及学业指导,但是在真实的工作中,辅导员却成了学校突发事件的“消防员”,成了关心学生琐事的“保姆”,道德教育这一核心工作被淡化。而且辅导员除承担着学生教育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以及课外活动指导等工作外,还承担着学校后勤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凡是与学生相关的事务都要通过辅导员去安排执行。这样繁杂的工作不仅使辅导员常常不能安心休息,还会因为管理面太广,仅停留在初级层面,多而不精,既是“全能选手”,又是典型的“不务正业”。另外,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大,比如辅导员一般都是学生发生意外事件时的第一被问责人;辅导员长期忙于学生事务性工作,缺乏科研热情,不能专心从事理论研究,没有科研成果,无法评定职称,也不能获得部门的认可。

第二,辅导员的发展前景模糊。在校工作的辅导员在工资待遇、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往往都比学校任课教师、社会上的其他职业滞后,时间越长,差距越大。这就容易造成辅导员心态不平衡,情绪烦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信心,“十年政工,两手空空”这句在辅导员中流行的顺口溜充分说明了辅导员对自身工作认同感低,难以将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

以上原因造成辅导员在工作中不主动、不专心、不深入,对工作产生倦怠感,没有归属感,一心寻找脱离辅导员岗位的其他职业,无心思考、探索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导致开展学生工作时缺乏情感教育。

三、增强辅导员情感教育工作的对策

1.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一,高校应给辅导员制定明确的培养制度和评估制度。有了制度保障,辅导员对其工作才会有更强的归属感,才能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对辅导员进行目标化管理,建立健全与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密切联系的分配制度、晋升制度、激励机制和工作考评体系,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向优秀管理人员倾斜,在职称晋升上充分考虑学生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完善与辅导员工作特点相适应的职称评定体系,建立辅导员自己的职业发展模式。

第二,对辅导员工作进行明确分工。高校应理清辅导员繁琐复杂的事务性工作,按照辅导员的专长、兴趣分配工作,提高工作的目的性、针对性。根据专业化的发展目标,改革学校的学生工作机构,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和职能分类,再按照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特点,科学合理地展开相关工作。同时要处理好年级辅导员与专职辅导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切勿出现工作内容混淆等问题。另外还要解决好辅导员管理部门(学生工作处)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分工问题,不能将所有工作都压在辅导员身上。

只有在职业化的环境中,辅导员才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工作,才能在工作方式方法中有所创新,才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增强辅导员个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第一,辅导员要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辅导员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辅导员老师必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没有情感投入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育管理中,每一个行为都以情感因素为动机。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辅导员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将“情教”和“智教”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社会、热爱他人、热爱学习的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辅导员要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得以实施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第二,辅导员要提升个人的专业文化素养。首先,辅导员要不断学习与学生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辅导员职业培训,提升自己的素养,提高学生工作的能力。其次,辅导员要提高沟通协调、调查研究、组织管理的能力,以便深入到学生中去,掌握最真实的学生信息。再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讲求方法,比如在与学生谈心的时候,辅导员要耐心地听、细心地听,从学生的言语中了解学生的需要或者困惑,最终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最后,辅导员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还要特别注意对特殊群体的情感教育,比如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等情感容易受到伤害的学生,避免让他们在学校再次受到伤害。

第三,辅导员要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时刻牢记自己是学生的思想引路者和行为规范的楷模,同时与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朋友关系。在此基础上,辅导员还要以高尚的人格陶冶学生,以强烈的事业心感染学生,以优良的心理品质影响学生。

总之,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关怀去充实。辅导员必须要对学生充满爱,不断去探索新方法,树立新观念,开启新思维,开创辅导员工作新局面,把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以爱为根基的情感教育,是辅导员工作制胜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崔健,汤莺,张显东.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基于组织和个体视角的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Z].2006-

07-23.

第5篇

一、校外辅导站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延伸

现代教育的形势与实际对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在学校时学校是教育的主角,但是现在周末及节假日较多,这不应该是一个教育的真空期,所以学校教育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加强广大在校学生的校外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的社会环境总体上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但也有不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环境和因素。不良文化使孩子们走向歧途的问题十分突出,家长也对此非常忧愁。现在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建设校外活动场所,但无论是数量还是布局及规模都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加强和改进校外教育已成为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

校外辅导站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它具有融思想性、娱乐性、辅导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教育特点,对于未成年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着不可忽视也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校外辅导站基础设施重在建设

校外辅导站要特别关注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在“留守儿童”较多的苏北地区,更要着重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管理,加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加入,我们更要注意保障外来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要注重做好对一些“双差生”、单亲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儿童的关爱工作,做好对后进学生和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的教育转化工作,使他们健康成长。

海安县地处328省道和204国道交汇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村民们纷纷外出经商、务工,村里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隔代家庭”“寄养家庭”。因父母外出而疏于管教,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逐步显露,其中较多的是逃学、打架、流连网吧,有的甚至不服老人管教而出现打骂爷爷奶奶的现象。许多家庭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出现“无心管”“无力管”“无人管”的情况。对此,海安镇社区教育中心组织该镇的部分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以村多功能活动室为基地,添置了必要的教育设施,建立了青少年校外辅导站。校外辅导站从学生实际出发,开设了琴棋书画、音乐舞蹈等活动,让孩子在双休日特别是寒暑假集中在这里开展灵活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填补了校外教育的空白。

三、校外辅导站队伍建设重在管理

校外辅导站能否办好,关键是要有一支热心青少年教育事业、有较强辅导能力、具有高度责任心、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的辅导员队伍。退下来的老教师、老干部为校外辅导站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这些老教师、老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发现许多农村孩子在漫长的假期里无课外书籍阅读,缺乏看护和约束,有的到镇上东游西荡,有的进网吧玩游戏机,少数青少年甚至染上赌博、打架斗殴的恶习。老教师、老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萌发了对青少年的关爱之心,产生了从事社会教育的念头,主动来到校外辅导站参与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了“学校放学,社区开学”。

老教师是校外教育特有的资源,他们具有一定的学识,富有一定的教育经验,对教育有一定的感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担当校外辅导的老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而辅导员队伍的构成在坚持以离退休教师为主的同时,如何同进驻社区的在职老师密切结合、同有一技之长的“五老”密切结合、同包括回乡大学生在内的志愿者队伍密切结合,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多元化,还需要探索相应的组织措施。

四、校外辅导站效果如何重在开展活动

如何使校外辅导站真正成为青少年假日生活的乐园、接触社会的窗口和进行社会实践的熔炉,关键在于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校外辅导站结合青少年的思想状况,不拘一格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主要形式有专题讲座、法制宣传、作业辅导、问卷竞答、参观访问、图片展览、作文竞赛、小记者采访、讲革命故事等,使青少年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第6篇

原因不外乎有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应聘者能够更快的进入辅导员角色,并在校园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服务,给予指导.“三生教育”作为一门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更是需要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如“感恩教育”专题中,若辅导员能通过观看感恩公益广告、举办“感谢卡”书写邮寄活动、号召学生放假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小事等实践活动,能将学生对父母亲朋、对生命存在的感恩具体化、表象化,从而引导学生思索、体会,逐步实现对社会和他人的反哺,并最终完善自我、升华人格.有经验的辅导员总是能找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方式来完成教育意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效果,并为下一次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辅导员开展“三生教育”实践活动的途径

2.1课堂教学

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三生教育”课,其中相当一部分授课教师由辅导员担任.由辅导员担任“三生教育”课的任课老师,主要从辅导员的专业出身、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考虑“.三生教育”课更为强调教授内容和目的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意义,尤其是教学内容的“有的放矢”.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紧密接触,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知道学生面临的困惑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问题和困难进行强调和解释.如针对当前大学生冷漠、浪费、叛逆等情况,加强感恩教育,开展实践活动等.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并不是隔离于其他学科单独存在的,学科之间可能存在渗透、交叉、迁移等情况.所以,在其他课程的教授中实现“三生教育”的教育意图和目的是可以实现的.除“三生教育”课外,承担了其他课程教学任务的辅导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生命、生活、生存的知识和观念.如有的老师提出应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相关内容等.

2.2日常教育管理

日常接触是辅导员开展“三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工作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在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日常工作中,教育管理、监督考核、奖助评优、生活服务、宿舍走访———辅导员对于生命的感悟、生存的体会、生活的经验都能通过工作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学生的交流得以体现.

2.3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由学校统一组织,由教师指导的,一切与学生教育相关的活动“.三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对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完善和升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可以开展以下形式的“三生教育”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针对生命、生活、生存中的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学习和讨论,各抒己见.同时,可以配合使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加强学习效果.如开展感恩主题讨论时,可以播放感恩类型的公益广告、短片或MTV等,带领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通过组织比赛,一方面为有才能的同学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另一方面通过比赛促使学生对“三生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深入思考,同时,还能通过争先评优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如云南省教育厅曾经举办多次的“三生教育”书画比赛、主题演讲比赛等.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生平展览、当地经济社会取得成果展示、人物事迹汇报等,通过参观让学生直观感受他人在面对生命、生活、生存问题时的抉择和心路历程,从而有所感悟.其他如组建社团、组织讲座讲坛、开展“三下乡”系列活动、实习实训等都是学生通过实践认识生命、生存、生活的有效途径,辅导员不仅可以利用活动本身实现“三生教育”的意图,更可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做好跟踪服务和教育引导.

2.4社会实践

除了由学校统一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学生自由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公益等活动中实现教育目的.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行参加社会实践前辅导员所做的安全教育、诚信教育等方面,包括学生在参加过程中与辅导员的交流互动,甚至学生在实践结束后辅导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提炼的过程中.

3辅导员在“三生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三生教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系统学、信息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个人的理论素养,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更科学的完成教学任务.

3.2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当前,教师队伍中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存在.因此,辅导员自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命、生存、生活观念,首先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才能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3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三生教育”不是以“让人感动”为目的的“催泪教育课”,而是通过各种道具、文字材料、视频资料等相关材料的综合呈现来教育学生“感悟生命、体会生活、学会生存”.在这个意义上,丰富多彩的、经过优化的教学方式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又要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3.4处理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

第7篇

一、美育教育相关概述

美育教育即审美教育,亦称美感教育。美育教育与艺术教育不同,艺术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艺术知识的传授,而美育教育则主要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强调人格的全面发展和审美的重要意义。人的审美创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在现实中经常被多种因素所限制,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消减,甚至消失。而美育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效提升的学生综合素质,保证其身心健康,实现阶段学校十分重视的教育内容。

二、辅导员人格的内涵

辅导员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在知识理论教学的传授方面较少,大多数都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更好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而其人格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人格一般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价值观、能力、道德品质等的总和。辅导员的人格具有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作用。良好的人格能够提升辅导员的公信力,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学校德育、美育质量,对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有巨大的作用。

三、辅导员人格与美育教育的关联性

1、是学生的审美示范

辅导员在学校中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其人格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学生审美的示范作用,十分明显。多与学生来说,辅导员的思想行为是学生模仿的重要内容,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与社会上各类人的接触较少,因此,辅导员的人格素养成为了学生发展所要遵照的标准。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中的重要一员,不仅需要具备美的形象、语言,还要注重自己的仪态美,而这些美都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辅导员保持美好的状态,学生也会以辅导员为榜样,树立良好的审美观,拒绝低俗事物,辅导员人格中的豁达、涵养、爱心等,促使其主动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在得到辅导员鼓励后,就会在其熏陶下获得自信、举止优雅、懂得给予。而一旦辅导员语言中出现粗俗字眼,也不注意自身的行为规范,就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美育教育中,辅导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应以身作则,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审美观。

2、引导学生追求美

辅导员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威望,是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教师,辅导员的良好人格能够促使学生打开心扉,积极与其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辅导员的丰富阅历会对学生寻求知识、追求美产生持久的作用,其人格魅力将会转化成积极的信号,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并激发学生追求美的渴望。

3、促使学生创造美

学生在与辅导员的相处过程中,会受辅导员人格中审美观念、气质、性格的熏陶,形成审美自觉,由被动接受美逐渐向主动创造美转化。在工作中,为了保证自身知识结构等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辅导员不断补充自身审美方面知识,保持学习的动力,其人格中与时俱进的品质会促进学生产生创造美的动力。

4、规范学生审美意识

辅导员的良好人格能够被学生所感受,并对学生的审美意识起到规范、指导作用。学生将辅导员作为学习的范本,其言行举止能够对学生产生榜样作用,并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学生审美素养的标准。美育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其教育方法和内容都在不断增加,学生需要加强审美意识,主动提升自身审美能力,才能够更好的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辅导员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利用其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校园之中的美,并规范学生的审美意识。

四、提升辅导员人格魅力的途径

1、培养辅导员审美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递,辅导员应在多元换的信息环境下保持正确的审美观念,具有鉴赏美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做好表率,时刻保持良好的姿态和行为,保证清爽、优雅的形象,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增加审美涵养,促使人格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

2、丰富理论知识

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社会经验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辅导员应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多方面的审美知识,并利用审美知识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进行正确指导,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欲望,获得学生对自己人格的尊重,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3、尊重学生人格

爱心是辅导员必须具备的人格魅力,是其工作中的重要主题和教育理念。辅导员对学生生活学习多加关注,尊重学生人格,能够使学生对辅导员产生更多的认同感,在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影响下获得提升自身素养的动力。辅导员应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关爱方式,对于较为优秀的学生,应用含蓄的方式指出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不足,并帮助学生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应采取鼓励的态度,激励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于落后的学生,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温暖他们,耐心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辅导员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使其人格魅力得到了提升,对美育教育的影响也逐渐增大,有助于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和良好审美观的形成。

4、参与校园美育活动

艺术美育活动是将艺术美作为内容的美育活动,辅导员作为学生素质形成的指导者,应积极参与到学校的艺术美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校园之中的美,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提上学生鉴赏美、追求美的能力。例如波提切利的《春》,通过丰富的色彩和恬静的感觉唤起学生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辅导员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样得到了人文素质的提升,人格魅力也得以增强。体育美育活动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身体之美,辅导员组织学生参与体育美育活动,能够使学生在竞技中感受到身体的协调之美、运动中的力量之美、竞技布局中的智慧之美等,并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是自身的人格魅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和提升,增进美育教育的效果。

五、结论

第8篇

【关键词】心理教育;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是思想奔放,个性易冲动,遇到挫折容易受到影响和干扰,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规模、素质及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大学生的心理就容易出现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生活能力差,不懂处理人际关系,和同学老师相处不融洽,有厌学心理,久而久之就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出现了亚健康状态。高校辅导员在管理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服务教育,教书育人,他们的工作在第一线,与学生密切接触,朝夕相处,负责维护学生的健康负责,也有优势心理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2001年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5年9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委员会的成立是切实推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2006年5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经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并于2006年9月1日起施行,明确写明高校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一、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学校的生活茫然,初入大学生活,节奏没有高中生活那么紧张,对一时的松弛会不适应,从而会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到了陌生的环境,不懂得人际交往,会与同学或室友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对学校憧憬过高,产生心理落差,失去目标后,心理得不到宣泄。自制力差容易迷恋网络、陷于感情,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而越陷越深。和在面临择业时也会处理诸多问题,在此时往往学生会迷茫,不知如何面对诸多问题,此时就需要辅导员能在第一时间去帮学生面对这些问题能给出专业的指导和排解。只有在源头上发现学生的问题,才能避免发生意外,才能在容易出错时,及时的纠正学生心理。

二、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行为偏差的事件有很多,其中发生在寝室内部的最震惊的是马加爵事件。当时如果辅导员能辅导学生正确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像这种发生校园的不良个案还有很多。在这些悲剧背后折射出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够深入、全面。当今社会不仅仅需要有过硬的文化知识,还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去面对未来的任何挑战。当然作为辅导员更应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有个专业的指导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所以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

(1)不要夸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归于心理健康领域的,要正确分析学生的状态,重视心理健康的专业性。(2)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独立的存在,不依附于思想道德修养,它是要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所得出的专业指导,不能和任何其他学科混为一谈。同时也不能以点概面的认为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四、高校应设立专门的机构还来和辅导员一起服务于学生

除了辅导员要有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提供一个让学生可以倾诉的场所。定期组织学生发展心理健康的主题活动,使大家认识到心理健康的意义,从而重视心理健康,会排解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不光是思想政治方面还要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要在不知不觉中树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思,培养他们的素质和向学生展示心理健康的独特魅力,要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心理健康,只有对心理健康产生了兴趣才能进一步培养出学生自身独特的素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也帮助辅导员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通过模拟现场,来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这样的活动中不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辅导员发现那些学生是存在问题或容易出现问题,做好备案并要有针对性的交流与指导,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五、培训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能力

第9篇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

心理学教授乔治斯格密曾说过:“如果说人生的成功是珍藏在宝塔层的桂冠,那么健康的心理就是我们握在手中的一柄利剑,只有磨砺好这柄利剑,才能一路披荆斩棘,获取成功的桂冠。”针对这一说法,一线辅导员工作同仁定会深有同感,我们培养学生的标准是拥有健康的心态,独立的人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备这些素质的学生才能够在社会上站稳脚,成长为国家栋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不健康表现,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来说,我们不仅要在学生心理问题爆发时给予帮助和疏导,还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情况,防微杜渐。

一、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变革以及竞争加剧,使得处在人生发展重要时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类型,认真分析学习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辅导员是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因为与学生接触多,交流面广,是学生在学校遇到困难和寻求帮助时,第一个就会想到的人,因此,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先决条件。

另外,大部分辅导员都是刚从大学或是研究生毕业的年轻老师,在年龄上与学生相差不大,有着相同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更容易与学生沟通,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种相处状况大大淡化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更容易将心里话与辅导员沟通,也更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

二、加强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的途径与做法

1.以身示范,良好的师德影响教育学生

兴校大计,教师为本。兴师大计,以德为先。“辅导员是引导者,是放飞学生梦想的人,当前,在高校开展师德教育的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更显得至关重要。唯有抓好高校辅导员这个关键角色,才能真正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而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就必须抓好师德建设,做到以学识激励人、以道德教化人、以爱心感染人。

大学是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关键时期,辅导员在此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开朗自信的处事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往往会对学生起到巨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学生会不自觉的将辅导员作为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辅导员高尚的情操、公正乐观的态度会在工作中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的人格、思想、判断和意念。

2.加强理论学习,在心理教育专业方面进一步提升能力

大多数辅导员所学专业都不是心理教育方面,在遇到问题时常会觉得力不从心,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之余要加强心理教育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掌握系统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不断提升心理咨询疏导能力。

在知识结构层面,辅导员除了要掌握教育学、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外,还应系统的学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有条件的话应该接受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理解掌握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调的原因有哪些,分析判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是什么,迅速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另外辅导员还应系统的了解掌握大学生在人格、气质、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3.随时关注、多种形式的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生心理失衡的表现很多,诱因也有诸多方面,很多问题的发现并不能光靠表面的观察,而应该深入了解、多方面关注。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班干部以及学生宿舍成员的交流沟通,并广泛的借助于他们的力量来处理问题,加大心理教育的渗透力量。

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中,辅导员可以对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家庭状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遇到问题时更容易从诱因上、从深层次追寻原因。与家长的多沟通也容易使家长及时了解到学生在校的表现,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强大合力,更加有力的保证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辅导员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班级心理健康小组,充分发动班干部、班级心灵使者、宿舍长的作用关注本班、本宿舍同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倾注真爱、用温情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情感是影响学生认知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情感的倾注往往会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当一名学生从辅导员处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热爱,感受到热烈而积极期望时,她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动的内心情感体验,并愉快地接受辅导员的教诲,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为,去实现辅导员的期望。

对学生的感情第一层为良知,再者为关心,最难能可贵的就是真心与爱了,不管学生富有也罢,贫穷也罢,优秀也好,平凡也好,在辅导员心中的地位都应该是一样的,心中的净土应该是为学生平均分割的。

因此,不管是日常的管理工作,还是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发现问题后的处理,辅导员都应该倾注更多的关爱与真情,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我们,接受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关怀和真爱。看到学生们发生变化,取得成绩,欣慰之情无法用语言表达。

5.利用网络,多方位多角度渗透教育力量

心理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将新方法、新思路融汇到实际工作中去,为促进班级管理;也为了做到与学生像朋友一样更好地沟通,辅导员可以通过QQ、博客、微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同学们写下班级中出现的各种事情和问题。辅导员也可以在这里及时地了解同学们更多的思想动态,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进行情感的“零距离接触”,让心灵走得更近。

总之,作为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我们应倾注以百倍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帮助他们敞开心扉,摆脱心理阴影,度过完整、充实的大学生活,走出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之路。

第10篇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在这种背景下,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的运用尤为重要,而对大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也显得尤为迫切。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身边最近的对接者和引领者,只有用真情真意面对学生,才能以情感人,才能更好的体现以爱育人,才能使教育在道德引领层面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树立“以爱育人、以情感人”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以培育学生大爱精神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载体,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刻感悟爱的理念与道德的力量,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富有爱心的人。通过交流、对话、关爱、理解等诸多双向互动方式,真情实意地关怀青年学生,从而实现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以爱育人、以情感人”的管理模式的转变。

热爱学生是热爱教育事业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高校辅导员来说,尤其如此。然而真情实意的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之前的教育阶段获得教师的关注与关爱相对较少,在师生间与他人间形成情感交流的空白地带,轻易不会体悟到教师的关爱,常常会在自己与教师之间保留一定的距离,并不断的审视与确认。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首先要尊重信任学生、用爱的情怀关心爱护学生、并用真诚与真情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不断的触动学生。这样,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鲜活的,就是有生命的,才能够引领学生,帮助学生,从而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敬爱与信任,并让这份爱与信任伴随其一生的成长,最终实现我们最初的育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育人实现了其根本功能。以爱育人、以情感人是开展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要塑造他人的灵魂,前提是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人格力量的体现。身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更应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的行为规范,不仅要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在教育与管理中、在与青年学生的日常交流与沟通中,不仅要以高尚的人格感动学生,以整洁的仪表示范于学生,以和蔼的态度相交于学生,更要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于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关爱于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人格的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关爱学生就是让我们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理,与青年学生在心灵之间搭起一座亲近彼此的彩虹桥,在近距离的交流与沟通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进而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拥有这样理念和品格的高职辅导员才能更好的让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情通而理达,才能真正成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原教育部周济部长说过“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也是教师从业者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我们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懂得爱是在短暂的人生岁月中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所在。教育是一项事关民族和国家兴旺的事业。作为这项事业的主导者———教师,应该把它当作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来看待,而不应该仅仅把教书育人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

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辅导员肩负着一个神圣的使命———培养具有高尚品行和思想觉悟的人。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同时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将爱岗敬业与奉献的精神落实到日常工作的实处。能从事被人们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机会。我们每位辅导员应该为自己能从事这份职业感到光荣。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学习,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要努力做一个让学生喜爱并愿意亲近、让家长放心并满意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这里需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更需要有爱的灌注。

作者:张频单位:伊犁职业技术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家长 补习 博弈 选择

中图分类号: G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73-02

我们知道,辅导教育是伴随着主流教育而来,同时,“补习热”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类似中国的亚洲国家,例如,在2003年,韩国普遍家庭将收入的10%用于补习,另外,存在中学生的家庭在补习方面的支出甚至达到了30%。

造成补习支出高的主要原因是家长普遍认为对辅导教育投入得越多就能获得更高的收益水平。这就产生了一种现象:当有家长对补习进行投入时,其余家长会认为对方孩子得到的收益比自己的孩子高,出于理性,其余家长也会对补习进行投入。对于这一种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和“序贯博弈”原理来分析其产生原因。

1 “囚徒困境”分析

教育辅导机构的不断涌现,必然是存在着广泛的需求,而需求来源于家长的选择,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为博弈留下了空间。下面,文章用“囚徒困境”原理解释家长对辅导教育的选择,从而影起广泛需求的原因所在。

1.1构建“囚徒困境”模型的假设

假设1:双方都为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假设2:辅导教育资源有限。

1.2建立“囚徒困境”模型并分析

家长A与家长B之间的“囚徒困境”模型,如图1所示。

其中,期望收益用字母表示(c>e),括号内第一和第二个数据分别代表A和B的期望收益,这里存在四种情况:

⑴A和B都选择“不补习”,期望收益都为0。

⑵A选择“补习”,期望收益为c,而B选择“不补习”,期望收益为0。

⑶B选择“补习”,期望收益为c,而A选择“不补习”,期望收益为0。

⑷A和B都选择“补习”,期望收益都为e。

根据博弈论分析,自己一方对于辅导教育有两种选择: “补习”或“不补习”。当自己选择“不补习”时,自己的期望收益可以确定是0,而对方的并不能确定,当对方选择“补习”时,对方的期望收益为c,高于自己一方的期望收益,让自己一方处于了不利的地位。当自己选择“补习”时,自己的期望收益可能为c或e,那无论对方选择“补习”还是“不补习”,对方得到的期望收益都不会超过自己的期望收益,让自己一方处于了有利的地位。因此,两者双方在不知道对方的选择时,出于理性,都会选择让自己处于有利地位的方案,即两者都会选择“补习”,这就达到了纳什均衡,均衡结果是(e, e),而这样会使补习的需求广泛产生,影响供给,造成“补习热”的出现。

2 “序贯博弈”分析

前面的“囚徒困境”,我们讨论了当两参与者同时行动的情况,下面,我们要讨论当两参与者不同时行动的情况。实际上,两参与者不同时行动会导致结果:需求广泛产生,“补习热”持续“升温”。其中,“序贯博弈”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原因所在。

2.1构建“序贯博弈”模型的假设

假设1:符合“囚徒困境”模型的假设。

假设2:各参与者依次行动。

2.2建立“序贯博弈”模型并分析

家长A与家长B之间的“序贯博弈” 模型,如图2所示。

在图2中,期望收益用字母表示(c>e),A和B这两节点下的两条分支,代表A与B存在着“不补习”和“补习”两种选择,其中A在前,代表先行为,即A选择之后,才轮到后行为B选择。另外,图中的四个终端数组,括号内第一和第二个数据分别代表A和B的期望收益,这里也存在四种情况:

⑴A先确定“不补习”,期望收益为0,随后,B也确定“不补习”,期望收益也为0。

⑵A先确定“不补习”,期望收益为0,随后,B确定“补习”,期望收益为c。

⑶A先确定“补习”,接着,B确定“不补习”,则A期望收益为c,B期望收益为0。

⑷A先确定“补习”,接着,B也确定“补习”,则两者期望收益同为e。

对于上述的四种情况,对于A来说,当其确定“不补习”时,其期望收益只能小于或等于B的期望收益,这让A处在一个不利的地位,而当A确定“补习”时,其期望收益一定会大于或等于B的期望收益,这可以让A处在有利地位,出于理性,A会选择“补习”这一更有利的方案。对于B来说,当确定A选择“不补习”时,B存在两种选择,若B选择“不补习”,则B的期望收益与A同为0,出于理性,B会选择“补习”,则B的期望收益会高于A;当确定A选择“补习”时,B还是存在两种选择,但是B只有选择“补习”才不会让期望收益低于A,同样,B会选择“补习”。基于这一分析,我们得到:A和B都会选择“补习”。事实上,A和B的最终决定势必会促使“补习热”持续“升温”。

根据上述两种模型的博弈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辅导教育必然存在着广泛的市场需求,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 “补习热”的现象是难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Mark Bray,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Patterns and Implications. Com-pare Vol. 36,No. 4,December 2006,515~530.

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反思教育 团体辅导活动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近年来,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了大量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使再出色的学校,其培养目标也不可能囊括社会对人才的所有要求。因此,学生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提高,还体现在他们能将学校中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应用于新的工作环境,并在工作岗位上寻找并获取新的职业技能。自我反思无疑是实现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当前国内关于反思培养的焦点集中在教师发展方面,并未延伸到高职教育。而国外的研究对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则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很多文献对反思发展的过程、特点与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如在反思能力自身发展特征方面,D.Sue(2000)将反思能力划分成7项子技能,分别为“描述、鉴定引发反思的事件及特征”、“处理认知冲突引发的情绪”、“搜索多方资源,从不同视角审视认知冲突与发展”、“找出新假设与方案”、“制订实施新计划并积极调整”、“评估与比较”、“监控调整反思的内容与进度”[1],为学校教育中反思能力培养提供了细致、具体的指导方法。在培养模式方面,大多数学者推崇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模式,借助团体的思考与判断来反思自己的工作行为,并提倡讨论、评价、反馈的方式相互启发与进步[2]。

结合当前研究成果与前期关于学生反思状态的调研,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当从三个层面加强反思教育。一是树立自我反省意识,使学生能够不断以新眼光考量自身认知和行为模式,以求获得进步;二是培养反思技能,改进学生在反思过程中主观、以偏概全、机械决策等思维习惯,建立起客观、开放、弹性的认知结构;三是完善认知策略,唤醒长期被应试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监控的意识,积极监控并调整思维框架和思考模式,从而促进自我反思健康、理性地发展。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将三个层面的反思教育贯穿于团体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高分子应用专业班级的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共有62名同学报名。考虑到参与人数较多,分为2个团体分别进行,每个团体各31人。另外,每个团体再设4个小组,每组组长1名。

2.问卷编制

调查问卷在参考国外反思理论与国内关于教师反思调查《我国反思性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3]基础上,结合当前高职学生反思水平,分为反思意识、反思技能、知识观3个层面编制,在进行信度分析与因子分析后,筛选出17道问题。每道题目为0—4分共5个等级。问卷调查后用SPSS13.5软件处理所得数据并比较团体活动前后反思水平的测试结果,比较前后2次被统计结果的差异并做统计与分析。

3.组织实施

2011年2月起,我们将团体反思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贯彻在4次8课时为期3个月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活动课程中(图1)。具体来说,学生们先在讨论的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想法并相互启发,创造出更多的交流反思机会;然后利用师生间、同学间评价与反馈的教学形式领悟自我反思的发展性与包容性,并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最后,反思日记的作业促使学生将自我内部对话外显与清晰化,并系统反思自己在课堂、模拟工作环境中的行为。为此,团体活动前,教师提前2周公布活动主题并分配角色、布置任务、准备道具;团体活动中,激发同学参与的兴趣并展开积极讨论,分小组对参与者在活动中的表现予以反馈和评价;活动后要求每个人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反思心得体会。4次活动的设计方案如下(表1)。

图1 基于团体辅导活动的反思教育模式

表1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活动方案

表2 团体活动对反思教育效果的差异性检验

二、结果与讨论

团体活动对反思教育效果的差异性检验表明(表2),团体辅导活动在改善学生反思状态发展方面有显著的效果。

1.增强了学生的反思意识

通过前期的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反思意识的缺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特殊事件或者新鲜事件态度冷漠;二是在思考过程中对事件缺乏耐心与寻根究底的决心。针对这些问题,辅导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通过群策群力的团体反思推动学生思考深入拓展。为期3个月的活动后,学生对“生活学习中的新鲜或特殊事件探索”(p<0.05)与“生活学习中遇到困惑时会一直深入思考”(p<0.05)的意识显著提高,说明学生对周围事件开始反应敏感,同时对所关注的问题会深入地、连续不断地思考。

此外,我们借助于团体活动营造出良好的自我教育、互相学习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思维碰撞产生的激情。合作反思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并使学生的反思走向深化。团体活动后,学生积极“接受别人的评价”(p<0.01)及“相互分享心得、接收反馈意见”(p<0.05)的愿望有显著提升。

2.提高了学生的反思技能

在反思技能培养方面,我们借鉴了D.Sue将反思能力划分成7项子技能的研究成果,在辅导活动中针对各单项技能实施相应的辅导,结果表明学生各项反思技能得以有效改善。比如在活动初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提出的预想方案形式简单、内容浮浅且不全面。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与集体反思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在后期不再草率地得出结论,而是能够冷静思考,“查询相关资源后提出可行的方案”(p<0.05)。又如一些同学在认知冲突时会本能地用原有经验去排斥新变化,或者曲解现实让客观现象适应自己过去的经验,团体辅导活动后学生已能够合理处理认知冲突引发的不良情绪,坦然“承认与他人的差距并向他们学习”(p<0.05)。

3.改善了学生的认知策略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我们对认知策略培养的复杂性有深刻的感悟。学生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需要个人经过艰苦的摸索,然后在认知结构里不断建构而趋于完善。认知策略本身具有内隐性、缄默性、独特性等特征,再加上学生长期在一成不变的教法熏陶下养成思维方式固化的困难,都为认知策略的养成带来很多阻抗因素。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陪同学生一起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认知重组—应用新认知—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到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此外,为了在更大范围与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我们督促学生在每次活动后及时记录反思日记并予以反馈。“再反思”的过程是学生重组潜隐、模糊、跳跃的认知过程,也是他们感受反思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而提高自我思维监控与调整能力。

三、结语

当前,在国外反思教育研究硕果累累的同时,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仍未提上教育日程。事实上,反思教育是一项有明确内涵和方向并且很有意义的教育改革,应当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加以推行。我们将反思教育贯穿在一个学期的团体辅导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研究时间短暂、方法粗略,没有将更细化的因素考虑进去,但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有更多的教育者参与其中,为反思能力的培养打开新的视角和思路,实现高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Sue,D..The use of reflection in palliative care programme:a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flective skills over an academic year.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0,(6).

[2]Margarent,A.,Ortrum,Z..Professional devlopment through action research:case examples in South African higher education.Syst Pract Act Res,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