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

时间:2022-08-22 03:57: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教育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教育发展

第1篇

一、目前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单一保守不论我们接受不接受,专业化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教育模式的创新,能够打造标准化、专业化的旅游人才的教学模式是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探索的目标。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目前更关注外延式发展,理论教育占了课程设置的大部分,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专业化素质的重要保障,而实践机会少,会造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弱,无法积累大量的行业经验。各高等职业院校各自独立施教,独立发展,缺乏相互交流沟通及联合办学的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最新行业动态无法通过院校、师资间的相互交流快速传播,这种教学体制制约了教育的发展。高等旅游职教必须具备长远的视野,走出独立教学的模式,打破院校间的壁垒,以专业为纽带,以旅游行业为桥梁,联合学校、企业、行业等机构进行教育改革,大力发展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等。2.师资力量薄弱在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大部分师资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专业培训,对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处于边摸索边学习边施教阶段,教学经验及教学专业性相对比较缺乏,与国外同行业的交流机会较少,甚至与国内同行的交流机会都很少,因此整体师资力量薄弱。与国外同行相比,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我国高等旅游专业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实战经验少、教学国际化水平低等问题,导致教师对行业动态不敏感,无法及时掌握国际旅游新形式,信息量少,无法将国内国际行业新标准、新动态等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师资所具备的专业实践经验以及教学专业化的重要性,要积累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一是要积极鼓励和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到优秀旅游单位、知名旅游企业进行实践体验,掌握第一手实践材料;二是将实践经验总结纳入对教师的工作考核范围,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科学评估,激励教师自我完善;三是创造条件,输送优秀教师出国学习交流,学习国外同行业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管理理念,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成归国后,院校组织向相关专业教师传授教学新思想,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开展校企合作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从调整办学思路、改革教育模式开始,全面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促进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继江苏第一个成立省级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后,其他部分省份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筹备成立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开展校企合作的新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由学校牵头,在企业、政府等多方支持下,为旅游专业师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场所,并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操指导,使我国的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更符合市场需求,有利于提高旅游服务行业的竞争力。由高职院校牵头,联合其他高等职业院校、具有知名度的旅游服务企业等,形成以促进行业发展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以相互合作为原则的非营利性旅游职业教育集团,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使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真正实现校企合作教学模式。2.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培养人才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应该以满足人才需求为核心,紧跟市场用人需求变化,加强高职特色教育,增强旅游行业企业在教学中的参与度,通过推行有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来追踪人才市场需求,从而调节平衡旅游人才市场供求关系。旅游行业协会、企业等在发展旅游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国际社会实践验证的,国外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一直坚持以行业协会为龙头,企业参与的旅游职业教育模式,例如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等。美国没有设置类似旅游局的专门负责旅游管理的部门,而是设置白宫旅游政策委员会负责国家旅游政策的制定,而其他职能的履行则交由行业协会、企业及教育研究机构。而瑞士旅游教育主要由饭店协会创立,由多家饭店培训机构组成,为瑞士旅游和饭店行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由此可见,行业协会、企业及其相关组织更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其在发展旅游教育和培养旅游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3.加速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虽然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优秀的旅游业人才,但我们所缺乏的是旅游业的国际性人才。与旅游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我们所缺乏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经验、而是缺乏具有国际交流和合作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高技能国际化的旅游人才、加速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是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一方面,国内高等旅游职业教育院校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输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开展学习交流,到处于同行业发展前沿的国家取经,吸取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理念,有条件也可以尝试与国外优秀的教育机构联合办学,互访学习,以加速旅游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可以在名牌旅游企业内引进优秀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旅游专业教师培养,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整体水平,提高教育质量,高等旅游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也要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前提,多设置一些符合国际旅游业标准的课程,尤其是关于国际旅游行业的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掌握国际行业发展形势。

三、结束语

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不仅是我国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宏伟目标,也是我国所有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共同理想。从对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思索开始,发现问题,总结对策,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水平,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符合旅游业发展目标的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旅游行业国际化的发展需要。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国际同行业发展接轨,将我国发展成为高层次高水平的旅游大国,是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宏伟目标,也是从业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作者:李琦 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第2篇

[关键词]文化课专业课终生教育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生产应用型人才。由于现实的原因,多数中职学生在初中就有厌学的思想,文化基础差,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上职校是为了有一技之长,因而他们往往觉得文化课学了无用。再加上文化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更加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有部分教师认为,职业学校只要把专业课教好、学好就够了,文化课没什么大不了。甚至还有少数人建议把有些文化课(如英语、数学)删掉,以显示重视专业课、淡化文化课。我认为,职业学校文化课绝对不应淡化,也不能淡化,否则将对职业教育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一、要培养合格的职校毕业生,文化课必不可少

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00年3月)中明确提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化是一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良好的精神风貌,端正的作风学风,只有靠文化的力量才能塑造。现在,一些中职学生连基本的文化常识都一无所知,甚至连请假条都不会写,试想,这样的学生能在所学领域走得了多远?因此,要不间断地用文化课教学,滋润荒芜的心灵,开阔视野,点燃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

文化课的学习,除了学知识外,还在于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为今后更新知识打好基础。

诚然,职业学校应该重视专业课的教学,要以专业知识、技能为特色。但是,重视专业课的教学并不意味要淡化文化课(比如语、数、外、政治等)的教学。无论何种职业学校,它所担负的任务就是把进校的学生培养成有一定的思想觉悟、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一定的专业特长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是只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徒工。

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就要认真教好上级教育部门规定的每门课,要在所有学科的共同作用下,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见解,淡化了文化课的教学,那和师傅带徒传艺有什么区别?那还要办学校干什么?

二、文化课的教学能促进学生学好专业课

1.文化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职业学校培养学生不是师傅带徒弟口耳相传,各专业既有理论教材,也有实践操作。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学生常常抱怨专业课听不懂,教材读不通。很显然,要学好专业,都得有一定文化功底做保证。很难想象一个几何作图能力很差的学生,他能顺利地看懂车工、刨工作业所需的图纸。

的确,中职学校的学生难教、课难上。比如学习电子技术,但是电子线路看不懂、理解不了,数学的公式和基本的运算不会;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实训课程,但是很多的网络命令的单词不会拼不会写。令专业教师头疼的是,在讲授专业知识和传授技能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补习数学、英语等诸多知识,以扫清在学习专业课时将遇到的基础知识障碍。这样便使本来就不充裕的课堂,让这些知识占去了一大部分时间,剥夺了学生进行练习和实践的时间,挫伤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2.让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必须坚持服务于专业课的教学需要。现行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内容和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缺少与专业知识的紧密联系。文化课并没有起到为专业课搭建知识平台的作用。比如,中职学校开设的数学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在专业课学习或是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用处不大,所以学生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而反过来在专业课中所要用到的数学的基本运算和公式学生却还没有掌握好,导致专业课想学好却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联合起来,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校本教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文化课为学生的终生教育打下基础

1.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它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或改变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文化课教学应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更应该肩负起有益世道人心的教化作用,让学生明事理,辨是非,避免走弯路,入歧途,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始终把个人的荣辱得失和家庭、社会以至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内省”,做到“慎独”,不好高骛远,不自惭形秽,这都需要在文化课教学中积累沉淀,发酵成长。“富润屋,德润身”。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知,而且要培养其思想道德,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2.文化课是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基础。面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是很难在社会上长期立足的。任何一种职业,都要直接或间接地面对公众,都有对外交往的任务,自然都会涉及素质问题。“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弃之不用。”这代表了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一份对企业的调查发现,在被企业辞退的中职生中有50%以上不是因为技能原因,而是因为职业道德的因素。这是因为,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难以提升人的全面素质。

中职生可以在文化课的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文化学习是人生最基础的认知阶段,是形成学习基本能力的必要过程。单一的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导致用人单位觉得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素质低,“不理想”。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文化课教学的基本宗旨,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要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力宇,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就业指导 生存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要试图通过学习别国技术和经验,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其难度可想而知。为此需要我们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培养出大量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以使国家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知识经济的崛起既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使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因此,面对当今知识经济的发展,掌握知识经济理论,把握知识经济的发展规律,研究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长期以来社会上甚至教育界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与意识,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低于普通教育的不利地位。

通观我国职教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就业问题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因而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努力构建就业指导的良性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是近年来在就业市场化的前提下校企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开发职教人力资源,实现互利、发展的一种具有双赢的战略性措施。同时也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途径,提升实用性人才培养规格,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和多元办学之路所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职业教育如何提升就业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生存并且发展,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如下。

一、面向市场,实现就业观念更新

全新的就业观念,其核心不仅为了就业,而是促使学校和企业对职业学校这一层面上人力资源更好地关注和开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学校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应该成为联系学校和企业这两个社会子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以人为本的互利成为校企合作最大的互利。在就业指导机制中,“实习――就业”模式就是最为有效的产学结合形式之一。职校的学生通过在企业的上岗实习,进而同步实现就业,避免了教育与生产中间环节的资源浪费。所以对职业人力资源的关注和开发,必须成为校企共同关注的对象,也是学校就业指导的根本立足点。

其次,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培育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学生“实习――就业”这一就业指导一体化模式实践过程,虽然是校企双方互利的体现和共同愿望,但双方行为是由市场机制调节的,校企双方能否成为良好、稳定的合作伙伴,不单单取决于愿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相互的实力和条件。一方面学校只有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办学水准,用过硬的毕业生素质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才能赢得企业的青睐;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较好的工作环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科学的用人机制,才能取信于学校,才有可能接受大批学生实习和工作。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就业指导不仅是少数人的工作,而是全体师生员工应该人人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与毕业生有关,它应该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因为,尽管就业指导的成功在于校企的有效合作,但成功的关键在于学校面向市场苦练内功,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在就业指导机制构建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做到规范、诚信

就业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不能简单地做一个职业介绍工作,应在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上下工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指导中,应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我。要教育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形成新型的以人为本的就为观念。

严格规范毕业生“优生优荐,差生缓推荐”的原则,在毕业生推荐过程中,学校班主任和政教处结毕业生认真综合考评,以考核优秀的毕业生和学生干部优先推荐,尽可能优先安排到适合他们特点的工作单位。

同时,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和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择业,因为鼓励学生自主择业与创业,宽容他们所经历的挫折,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就业工作量大,它是一项全校性的工作,涉及到社会各部门,联系着千家万户,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都有责任参与和支持。而学校应充当组织者,发动学生家庭与相应社会关系,动员企业等方面的力量,促使多方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职教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只有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努力,学校才能充分发挥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三、在就业指导目标上,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就业环境

就业指导的目标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多少个就业岗位,而应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对所在地的经济格局、人才需要的预测,了解一定时期内用人单位对人才层次、专业、规格的要求,征求他们对毕业生的需求意向;另一方面要广泛向社会宣传职校培养人才的专业、规格技能优势,办学条件,以及教育业绩,逐步建立起市场有监测、走势有分析、单位有联系、状态有跟踪的网络体系,从而使毕业生能够积极参与外部就业环境,通过公平竞争和“双向选择”走上就业岗位。加强对毕业生定向实习的跟踪管理,同样是实现学校就业指导主体的关键。该项工作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综合定向实习,强化对毕业生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念教育。(2)通过实习,帮助学生了解工厂生产、分工、市场经济的特点、以及现代化企业岗位群对工人的要求;(3)在实习管理中,即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要发展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逐步进行“宽专业实习”,为实习生毕业后创业和发展奠定基础;(4)协助用人单位从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反馈与评估,以便量才录用;(5)通过校外实习,反馈学校在教育、教学诸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完善学校工作,进而提高毕业生的毕业水准,增强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教育;职业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也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就业教育是就业择业、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就业教育以就业能力为核心,职业证书等知识的学习和熏陶,加强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就业教育需要倡导个性化,这就需要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就业教育。

一、树立职业理想,了解职业个性

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就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的关键点。树立职业理想一是要引导学生把个人兴趣、爱好、愿望等个人主观动机与各种现实条件结合,帮助学生寻找与其特性一致的职业。二是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职业认识水平和心理成熟程度,形成逐渐稳定而又紧跟社会发展的职业理想。三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职业性格是对职业的稳定态度和职业活动中习惯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重要意义。职业个性是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一种智慧和能力,它决定着职业生涯的进退与荣辱,还关系到事来的兴衰与成败。在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提升职业品质,培养劳动素质

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

职业教育时,应积极展开劳动素质的培养。它包含两个方面:热爱劳动和怎样劳动。前者属于认识问题,后者属于劳动能力的培养。现阶段,中职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够,就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劳动的认识”的培养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教育。1、劳动是谋生的手段;2、劳动能让学生知道“有用的人”和“无用的人”的区别有劳动才会有收获,才会有成就,有劳动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3、劳动无贵贱之分。不劳而获才是可耻的。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劳动的粗浅认识,才能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品质,主动投入职业学习与训练,尽快适应社会,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指导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践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还要了解他人和社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培训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以及周围其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

 

四、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有一名女生面试合格,可上班不久却因为试用期不合格而被辞退,该生回乡后竟亲戚家躲了很久,她躲的原因是怕别人笑话。也有学生工作期间被批评后不自我反省便立即辞职,大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气概。还有学生在面试时就有“别人能行我不行”的心理。分析这些学生的就业心态,其实是他们的心理问题:1、缺乏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做事胆怯,畏首畏尾。2、心理承受能力差,总想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就退缩,自暴自弃,甚至一蹶不振。3、团结协作精神缺失。在同一工作单位的学生,因分配岗位不同而互相忌妒,当面抱苦,背后捉弄,希望别人倒霉。

在职业中学,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心,积累自信的资本。切忌扼杀自信。教育学生要放手去闯,遇到问题时,不要一味逃避,应该想办法动脑筋克服、解决问题,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取得真经。

五、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

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其根本还在于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加强实训课的教学管理,强化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做好毕业生执业资质的考前培训成。职业学校的老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多项技能,借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这样毕业生才是用人单位期待的。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 教育终身化 教师素质

21世纪是个充满巨大机遇与严重挑战的时代,餐饮业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势头已受到世人的瞩目。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餐饮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已愈来愈强,企业的竞争焦点更多地集中到人才的争夺中,业内人士普遍感到:大部分餐饮企业是“铁打的将军、流水的兵”,市场上合格的优秀人才奇缺,这固然跟社会体制、社会观念、社会保障等有关,但跟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人才的培养问题应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尤其是餐饮职业教育问题。国外职业教育比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要早得多,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所以,分析我国餐饮职业教育的不足,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不仅能有效地保护餐饮业人力资本,同时还利于餐饮业的持续发展。

一、我国餐饮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相通

在我国,表面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个完全不相通的系统,但实际上职业教育还没有独立发展出特色,社会普遍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二流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从人们的观念和职业教育的模式看还属于纯学历教育。在人们的头脑里,认为餐饮行业是个“体力劳动低贱”的行业,一般人都不愿接受职业教育,而事实上餐饮行业确是个应用型很强的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餐饮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结构上虽然趋于合理,但基本属于“闭门造车”,学生在校内以理论教学为主,操作技能的训练很少,毕业时并没有真正掌握操作技能,培养的学生实际上并不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亟待加强工作实践。在一些职业教育学校里,教学培训也没有形成开放教学的机制,把社会实践和学校授课完全隔离开来,从而阻碍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融合,不能满足餐饮行业的需求。

3.职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餐饮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校教师,经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的不多,提高知识层次也只是指理论知识的提高,属于理论研究型人才。这些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直接来职业学校从事教学,提高业务水平也只是再返回高校学习,拿更高的文凭,根本没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餐饮职业教师的培养并没有真正重视实践知识的提高。而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经验和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

4.职业教育终身化认识不够

职业教学的教学要为个体成为特定社会中合格的从业者做良好的准备和再准备。当今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呼唤职业教育的教学要适应职业动态发展的要求,更多地要求现代人必须终身学习,而我国职业教育还没有发展到终身教育,但获得的文凭确是终生受用。学生拿到职业教育院校的毕业文凭就可以出去工作,很少再有机会回到学校学习、转职培训、职业进修更少,餐饮业尤其突出。

二、国外职业教育值得借鉴的观念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反映。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多种举措,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互相渗透、取长补短。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规定,在各个行业中,凡是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必须持有职业证书才能就业,即使是大学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也必须取得TAFE(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培训证书,才能在生产经营第一线就业。

2.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市场化

德国的培养目标不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职业人才。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并且注意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毕业生长于实践和应用技能,是一种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并有相当强的实践能力的职业技术工人,就业率高于一般的大学毕业生。

在当代美国,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为满足青年升入中学后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政府大力促进开办社会大学。在社会大学取得规定的学分者,可授予副学士学位,同时也是转入四年制大学的第三年的前提,它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又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模式,深受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推崇。

3.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优质化。

发达国家极为重视职业师资的资格化,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师资的专职化和培养培训的正规化上。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也有严格标准。例如,美国有几个洲明文规定,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并在相关领域1~2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才能颁发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德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有5年以上工龄,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且经过国家的专门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才能获得终身职业身份。

4.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终身化。

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内涵;转职培训是为在业人员转换新的职业岗位而进行的一种补充教育;职业进修是为从业人员在某一领域进一步深化而开展的职业继续教育。三者均属于职业教育范畴。

日本政府颁布的部分修改职业训练法的法律明确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目前,日本已组建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中心,职业设计指导中心以及地方职业能力开发综合中心在内的,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

三、国外职业教育对餐饮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1.职教普教相对应,提升职教吸引力,

根据我国社会重普通高等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对应很有必要。餐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既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凭的追求,又可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应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对待,加强人、财、物力投入,发展职业教育。在教学改革中既要突出职业特色,又要为学生铺好通向更高层次教育的桥梁;在舆论导向上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转变鄙薄职业的思想,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对应,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如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烹饪协会共同实施的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是我国餐饮业首次通过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方式,以职业资格考试与学历文凭考试相结合,对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取得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课程考试合格证书可以在自学考试餐饮管理专业中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两者的结合,使餐饮自学考试对受教育者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也使受教育者拥有较高的职业追求,很受社会欢迎。

2.提倡终身学习,拓宽办学途径

终身学习可以使企业具有竞争力,也是个人更新知识和晋升的需要。终身学习是有多条通路的旅程,职业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途径。我国餐饮职业教育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设立全日制、半日制、定时制等不同的教学时间,运用网络、函授、自学考试等多种教学方式,随时随地向在业人员提供各种正规的或非正规的、专业的或业余的进修机会,以满足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

餐饮职业教育应大力推广“产学合作”,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合同,鼓励企业资助学校实验室建设,向学校提供毕业设计选题,指导学生的技能实习;学校可以承担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与企业开展技术转让合作,向职工传授技术发展所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定期到固定企业去实习,着重动手能力的训练。实习时严格按实习计划进行,实习之后应写出实习报告,按规定测定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毕业时由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就业。

3.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教学管理

餐饮职业教育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严谨为基础,以人为本,以效益为追求”的原则。餐饮职业教学管理的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管理项目的设立以及课程的开设,应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密切留意企业的需求,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应用到工作上。同时,教育规模的大小也取决于餐饮职业教育市场的供需关系,若需求量大,则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就大,反之,若需求量小,则发展规模就小。

餐饮职业教育管理工作要以严谨为基础,特别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师资配备,餐饮职业教育的老师中,虽提倡要高学历,但更应侧重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应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二是学生管理,必须规范教学秩序,制定惩罚条例,严格考试制度,细分评分标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三是教学质量。课程学习是个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向呼吸一样,既要吸进,也要呼出,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因此,餐饮职业教育应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教与学的互动。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

第6篇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意义

1.推动信息技术普及与升级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当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后,将会发挥“辐射”作用,推动我国信息技术的升级,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国民的信息化素质。

2.加快我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建设大局。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的发展大趋势。实践证明,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将加快我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

3.促进职业教育困境突围

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使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攻坚期,职业教育发展困境重重,尤其是职业教育输送的人才与产业人才需求矛盾凸显。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快速整合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资源,及时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动态,促进职业教育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与教育教学行为。同时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也能促进职业教育变革,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法,突破职业教育的困境。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1.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认识不到位

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认识不到位,缺乏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纳入学校的宏观发展规划中,导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体系不健全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然而不少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发展体系不健全,信息化发展资金不到位,基础设施难以满足信息化发展需求,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基于信息化发展的制度不健全。

3.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应用水平低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在于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整合,提升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然而应用水平低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有限,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全面整合。

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策

1.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信息化发展认识

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意识,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职业院校要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作为学校的一项战略,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M程,准确定位学校领导层在信息化发展中的角色,从狭隘的教育理念中转变出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氛围,全面推动信息技术在职业院校中的应用,使信息技术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力。

2.完善保障体系,促进信息化发展升级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促使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升级。职业院校要根据信息技术优势,结合自身的发展特色,不断完善保障机制。职业院校要基于信息化发展建立并完善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强制效应;确保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不断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管理与维护意识;优化教师素质结构,基于信息化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3.立足职教实际,全面推动信息化整合

第7篇

[关键词] 政府 职业教育 发展 作用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的行政权力始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推进器,职业教育的各项改革都有赖于政府的行政力量来启动和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的诸多矛盾也需要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来处理和协调。政府所拥有的行政权力决定了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实行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规范职业教育发展

政策就其本来意义是一种行动指南或准则,它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方式。从世界范围看,从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到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都时刻没有离开职业教育的立法。

1.建立健全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被人们视为职业教育制度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认识到了如果只有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职业教育的充分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实难成为现实,无疑,要使职业教育持续地、规范地发展,只有通过职业教育立法。为此,各国先后通过立法把职业教育纳入教育系统,使它成为正规教育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举世闻名,其法律基础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发达国家完善的法律体系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体现在办学资质、师资、经费、职业资格、就业准入等等。立法成了后工业国家加强对职业教育干预度的重要手段。

需要强调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工业国家加快了教育标准制定和证书制度建设的步伐。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仅在后工业国家内部或之间推行,而且已经辐射到工业国家。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强化和国际化,成为后工业社会职业教育贴近市场、具有高竞争力的保障。

2.建立严格的职业教育执法制度

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对已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律实行有效的监督,是国外许多国家职业教育法在保障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德国的《职业训练条例》和《职业培训规章》都明文规定违反职业培训条例就是违法,可“判处关押”或“处以不超过一万马克的罚金”。日本颁布的《学校教育法》明确规定应设置监督部门,并且专门设有“罚则”一章来论述监督和惩罚。在奥地利,其教育部设立了法律局,各州的教育部一般也都设有法律局或法律顾问,从而对已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规实施宣传、审查、咨询和监督。

此外,各国的教育审议制度也充分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监督,如法国的全国教育审议会,德国的联邦及各州教育计划委员会,美国的联邦职业教育审议会,英国的中央教育审议会等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及法规的实施效果,都进行全面、及时、有效的监督与调节。

二、设立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用行政的手段管理职业教育

1.依法设立职业教育管理机构

职业教育管理机构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保证,英国在制定职业教育法规时,非常注重依法设立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如1964年颁布的《产业训练法》中规定,设置“产业训练委员会”,该机构由劳资双方代表和教育专家代表按一定比例组成,成员由政府就业大臣任命。这在法律上确保了政府对产业训练的宏观控制,保障了产业训练的有关各方在组织上的协调统一。1973年颁布的《就业与训练法》规定,设立由劳资双方代表、地方教育局代表、教育界代表按一定比例组成的“人力服务委员会”,该机构的设立把英国训练和就业的管理权统一了起来。

韩国政府于2001年1月将原教育部改为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部,并由一位副总理统管。同时,成立由11个政府部门组成的人力资源开发委员会,各级地方政府也成立了相应机构,以加强教育与经济、劳动就业等方面政策的协调工作。

2.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国家在确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许多国家加强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原来政府不能干预职业教育的国家也相继将其纳入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而由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国家,则进一步加强了对其指导与协调的职能。

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上,在政府的协调下,由教育部门与就业部门、工业部门、雇主组织等通力合作,教育不再是教育管理部门独有的领地,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与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客观地说,发达国家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教育部门,而是来自经济部门和就业部门。教育部门与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的密切合作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如通过扩大由国家教育部领导的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作用、教育部门与就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一起制订职业资格、推行统一的国家专业证书和普通国家专业证书、教育部与就业部合并而成立教育就业部、全面沟通学校管理机构、教育机构和雇主之间的联系等措施,使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统一的合力,从而使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状态。

三、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用经济的手段来发展职业教育

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从各国(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经验看,经费不仅是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基础,而且也体现了国家政府发展职业教育培训的理念、指导思想和政策定位,如果从大处着眼,就是国家经济战略的决策。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资金过剩,而是因为他们认为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美国的每一次职业教育立法,都有一次政府的大笔资金投入。按1990年《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各州提供16亿美元的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以提高美国经济和技术的竞争能力。在美国职业教育主体社区学院发展过程中,政府是办学主体,各级政府拨款是经费主渠道。根据美国联邦教育部1997年度统计资料,美国社区学院的总经费中,州政府拨款占39.8%,地方政府拨款占17.3%,学生学费占20.5%,联邦政府占12.3%,其他占10.1%。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所需资金则主要由州政府提供,联邦政府给予适当补充。澳大利亚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费投入。2004~2005年,政府用于澳大利亚培训总署的专项总拨款是11.98亿澳元。澳大利亚政府承诺在2005~2008年期间向各州、领地提供约50亿澳元以支持他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与2004年相比,每年的平均实际增长率为4.1%,新的经费主要用于建设128,000个新的训练场所。

参考文献:

[1]夏昱,凌慧义.关于教育公平与政府行为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7,(2):223-225.

[2]冯增俊.当代国际教育发展[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第8篇

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教育行政管理角度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含有教育部门管理的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包括高职本专科、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教育,同时,含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教育,包括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教育。职业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者,包括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技工学校等。地市是指我国地市级行政区划范围。目前,我国95%以上的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中职、技工学校则更为多见。地市政府与县级政府相比,在管理各类职业教育职能和手段上更加完备。因此,地市职业教育能够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系统工程,具备“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体化发展”本身指多个相互独立实体通过某种方式结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依据国家政策导向,对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理解:一是共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三种形式,应在学校设置、办学条件、学生数量、专业结构、课程建设等方面合理布局,科学配置,比例适当,符合需求,提高质量。二是贯通发展。中等职业(技工)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三个不同的层次,应在培养目标、办学条件、专业课程、升学培训等方面科学定位,依次提高,逐渐递进,相互衔接。三是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的一个准公共产品,政府始终发挥主导作用,在管理上应加强统一筹划,亦即做好统一预测、计划、实施、指挥、调度,把控职业教育有序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四是服务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应以人为本,面向社会,提高办学效益,为产业和企业发展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此看来,地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以地市区域为空间背景,重视发挥地市政府和职业院校作用,系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

二、促进地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一)强化地市政府统筹责任

从地市层面来看,我国中职层次学校多以地市、县级政府管理为主。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院校数量和办学水平上都有很大提高,地市政府也具备一定的业务管理能力。从省级层面来看,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应更多地依托地市政府来管理,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为当地发展服务,同时要求地市政府对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发展承担统筹责任。这样,促使地市政府从地市层面对职业教育进行总体研判、引导、调节、管理,加强对职业院校包括高职院校的扶持和指导,使职业院校在地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地市政府接受省级政府的领导,省级政府如何强化地市政府对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至关重要。第一,权责统一。应科学分解和合理配置省地之间职业教育行政权力,在赋予地市政府行政权力的同时,严格规定行政责任,确保权力同责任并设并行。为了充分发挥地市政府作用,应积极稳妥地将专科及以下层次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权、招生计划权、人事管理权等逐步下放到有条件的地市政府,有利于地市政府对当地职业教育的整体掌控,激发职业教育活力。第二,科学评价。应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不应是零散和孤立的,不仅仅针对某类学校或职业院校个体,而应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注重对地市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价。第三,加强监督。应完善监督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实行行政问责制,以此增强地市政府责任意识。同时避免出现短期行为和违规做法,将权力下放地方后不至于出现“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现象。

(二)深化地市政府机构改革

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多头管理体制。如果按照部门职责垂直对应关系推理,这种多头管理往往自上而下延伸至地市政府部门。在对地市职业院校的管理中。地市举办的高职院校在业务上多受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或将其称之为管理;中职学校多以市县政府及其教育部门管理为主;而技工学校则多以市县政府及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为主。多头管理使得三种办学呈现不同特点,但也容易出现政出多门、职责交叉、标准不一、难以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地市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与机构设置有直接关系。面对地市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第一,综合管理。地市政府在机构设置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所受到的牵制和阻力相对较小,应争取在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有更大的突破。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打破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界限,建立综合管理机构,有利于地市政府对职业教育统一、规范、高效管理。第二,强化职能。既然要对职业教育进行综合管理,那么综合管理机构就应站在地市全局高度,全面和系统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综合管理机构应在地方性职业教育立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针对地方实际系统拟定有关政策措施,负责有关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着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如推行“技能考核”“推优保送”“学费减免”“注册入学”等招生办法,疏通职业教育升学渠道。如施行“学分银行”“学分互认”“在岗培训”“离岗培训”等培养方式,鼓励初高中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企业职工、待业人员等,以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等形式,采取自主学习或自学考试等方式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三)实施资源优化和共享

职业教育资源包括用于职业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职业学校设置方面,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但在一些市县中也存在职业学校数量过多、规模偏小、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致使职业教育“小而全”。在资源使用方面,有些职业院校生源“吃不饱”,出现资源闲置。如果职业院校之间大量地重置资源,也往往由于使用效率不高造成隐性浪费。这对地市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优化和共享职业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资源的效率与效益,增强总体办学实力,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第一,科学配置。针对市县职业院校“小而全”现象,通过职业院校的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多种形式,进行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加大对重点高职和县域重点职业学校的扶持力度,合理布局中心城区和县域职业院校,构建符合地市实际的职业教育资源体系。第二,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和某些县域职业学校往往具有相对较好的师资、设施、专业、课程、招生、就业等优势资源。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整合中职、技工学校,或升格为高职院校,其资源优势明显。这些优势资源可以为其他职业院校所用。通过政府协调或双方协商,职业院校之间以借用、租赁、共建、使用等方式,实行师资、设施、专业、课程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第三,综合化办学。我国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可以继续举办适度规模的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中职层次的学校也可以同时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具体办学形式。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同属职业教育范畴,具有职业教育共同属性和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是能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兼容发展的。从实际需要出发,职业院校合理开展综合化办学,能够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同时,有利于这些职业院校内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层次、专业、课程的一体化进程。

(四)推动区域内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要为当地产业和企业发展服务,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在与当地企业合作方面具有地缘优势,方便与当地企业联系和沟通,有效组织和实施校企合作。从职业院校自身来讲,只有密切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以地方产业为切人点,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层次结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才能及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校企合作仍然存在“单相思”和“一头热”现象。地市政府的支持与督促,是推动区域内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第一,搭建平台。在政府支持下,通过区域内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召开校企联席会议,组织校企联合招生,开展职业培训等,为校企之间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政府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职业院校能够为当地企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促进工学结合和招生就业。第二,督促落实。地市、县级政府对当地产业和企业肩负管理和引导职能,具有直接和现实的影响力。通过政策推动、制度保证、检查督促,能够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和互利共赢。2011年7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联合制定并施行的E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为地市政府推动校企合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五)推进区域内校校合作

校校合作既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区域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职业院校办学行为来看,职业院校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地方职业院校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有可能片面从自身利益出发,出现相互隔离、难以沟通、无序竞争现象。为了促进地市职业院校全面发展,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应积极推进区域内校校合作。第一,组织引导。在政府主持下,职业院校共同规划高职、中职、技工学校的专业、课程、教材,系统开发地方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学规范、考试标准、技能鉴定、学分认定等。而且在政府主持下的这种校校合作,应更加注重或倾向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职业院校之间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增强其内在联系性,以此构建较为完整的地市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促进职业院校相互协调和有序发展。第二,城乡合作。在地市职业院校中,县域中职、技工学校与中心城区某些职业院校相比,往往基础相对薄弱,但县域内接受职业教育者众多。加强城乡职业院校之间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互利互惠,增强职业院校服务“三农”能力,提高农村学生、从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地市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开展城乡职业院校联合互助、3+2等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等,能够拓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③

第9篇

关键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方向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在发展变革,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职业教育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一个跨界的教育,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和复杂,并且强调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协调发展,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我国的职业教育从发展初期的时代,到中期的回落,又到如今发展的机遇期,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如今经济发展全球化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国职业教育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是职业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

2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这种梯次构成的职业教育结构与普通教育体系基本对应,不同的是目前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处于专科,没有设立本科层次。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层次体系当中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初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所占份额都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已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化建设人才,并且成长为工作于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骨干力量,推动了不同区域各类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基于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反应了职业教育本身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培养出来的人才深受企业的欢迎,很多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企业当中都受到重视,并且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目前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并且在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3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在1978~1998年,这一阶段正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期,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期,主要体现为职业院校数量和学生人数的增加。第二个阶段在1999~2002年,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开始下滑。第三个阶段大约在2003~2015年,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期。这一阶段正处于国家“十一五”和“十三五”规划的实施过程当中,国家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因此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数量有所增加,因此职业教育在此期间受到了重视,在良好的机遇下得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4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方向

4.1坚持以人为本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现代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为主要发展目标,但是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诸多环境并未对这一发展理念进行落实。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职业院校有必要坚持职业人才的育人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内在发展与外界需求的统一,进而使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得以体现。

4.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要为社会发展培养满足需要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较高的就业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创新能力,满足现代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有必要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具体需求。

4.3坚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打造特色职业教育

近几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无论是职业院校的数量还是专业建设的数量都在不断提高,使得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服务。因此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坚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打造特色职业教育。地方职业院校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的进行学科设置,打造特色强势专业,以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职业院校要善于依托和利用区域优势和自然资源积极开始特色专业,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职业院校的教育科研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进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作者:资东平 单位:湖南省耒阳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改革 发展 对策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政府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教育结构日趋合理,教育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学校规模不断扩大,2007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增加到800万,实现了中等职业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而高职高专招生已占到全国高校招生的60%左右。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经济发展上仍然是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其办学体制以及人才培养的结构、规模、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还有待完善。

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1)社会偏见和歧视。在我国,由于长期受“重知识轻技术、重脑力轻体力”思想的影响,我们的社会舆论、家长、学生普遍对职业技术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技术工种从业人员低人一等。因此,职业教育不是学生的自觉选择,而是不能上普通大学的无奈之举。

(2)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很多高职院校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体制,把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型”,培养的毕业生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就业率低。

(3)政府统筹管理不够。政府、社会、学校、企业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各自为政,削弱了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彰显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应有地位。

(4)法制保障不力。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不完善,对职业教育的调整、约束力度不足。

(5)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学校“关门办学”,视企业为“局外人”;企业挑三拣四,旁观坐等,只寄希望于学校能培养出技能明星为其所用。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1)政府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教育,但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市场行为,从全社会利益看,还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所以不能因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密切而过多地将它推向市场,应该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同建设先进文化、繁荣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也不是较低层次的教育,而是一种惠及面最广的教育、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教育。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在公共财政支持、宏观规划和调控、行政执法、政策引导以及协调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和尊重技能的良好氛围。同时政府要为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创业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简化手续,减免税收,为创业开拓宽松环境,

(2)完善法制,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立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促进职业教育最普遍、最重要的手段。我国要改变歧视、忽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扭转职业教育屈居次要和弱势地位的现状,就必须致力于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设。严格贯彻执行已有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制定和颁布新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劳动者就业和技能培训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各职业教育相关者的责任与权利、义务与利益,形成一套内容丰富、便于操作、保障有力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3)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深化职业教育模式创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降低青年就业的门槛,解决社会就业和稳定就业问题,是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目标。职业教育要与普通教育有本质区别,遵从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从观念、制度、条件层面展现自己的特色。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让企业参与学校和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标准以及人才考核每一个关键环节的决策和实施过程。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是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较弱,逻辑思维、判断能力较弱。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这一特点,不要受传统普通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理论知识教学重心要下移,实践动手能力教学重心要上移,以培养技能性人才和技术性人才。

(4)职业教育要强化创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一些具体岗位的技能,能够帮助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但是,就业是被雇用的过程,学生是被动的,而创业教育却是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职业学校要根据创业能力的需求设计创业教育课程,政府、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提供创业平台,造就良好的创业学习环境,增进创业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成效。

(5)将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个人不可能通过一次性学习就获得未来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有研究表明,就教育传授的知识适用期看,基础教育的知识可用15年,高等教育的知识可用10年,职业教育的知识只能用5年。因此,职业教育不应再被看作是终结性教育、普教衍生的附属品,职教应与普教、成教、高教相互沟通,加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衔接,在职业教育基础上构建一个职业继续教育的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向终身化方向发展。

(6)职业教育应为全民提供学习的机会。让所有的人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准备就业,是人的基本权利,同时通过职业教育又能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作用,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职业教育需要以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为己任,构筑在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技能与素质的普及化上,从各个视角去完善它、补益它,“人人都能成才”正在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追求。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互动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家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专注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的急迫,而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职业教育作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策略。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腾飞的时代背景下,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升经济发展活力、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其中,如何提高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一个极其重要,但尚未解决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上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导致我国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如:近年来我国出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与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的矛盾、实体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体系非耦合的矛盾。职业教育是加快地方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地方产业层次必不可少的智力保障。永川作为中国西部职教城,重庆市规划建设的重要职业教育基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是否存在突出问题,职业教育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本文对此展开研究。

1永川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分析

近几年来,重庆市永川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4年永川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1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19亿元,工业经济迈上千亿级台阶。永川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永川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财力和物力支持。永川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重要基地,被称为中国西部职教城。辖区内有大中专院校22所,在校学生11余万人。永川职业教育为永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统计2013年,职业教育拉动永川GDP增长18亿元,促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直接消费达24亿元以上,同时职业教育品牌成为永川区聚集产业的“撒手锏”,吸引了包括台湾华科事业群、智伸科技等知名企业落户永川。一般来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成正比的关系,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水平可以用规模协调度来进行衡量,即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的比例(重庆永川区协调规模度=永川区职业教育规模/永川区经济规模,其中职业教育规模使用的受教育人数,经济发展规模使用的GDP),重庆永川区协调规模度与重庆市职业教育协调规模度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永川区规模协调度与整个重庆比起来明显较低,虽然近些年差距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但是从整体来看,仍然是落后于用重庆的规模协调度。

2永川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专业与区域产业结构契合度不强

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应该契合当地产业结构的现状,换句话说,职业教育的初衷是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设置方面应该以产业结构所需人才作为考量的依据。而永川区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从专业覆盖面来看,永川区的职业教育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职业教育门类,设置的专业数达到了50多个,从分布来看,基本都是集中在财会、管理、金融和电子等专业,而一些水利、环境等专业设置的较为少;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即重庆是一个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服务业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而永川区的职业教育中尽管也设置了一些服务性质的专业,但是所培养的人数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部分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也存在盲目跟风,缺乏实地调查,什么专业热门就设置什么专业,设置专业时并不以市场供求状况作为参考,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与产业结构出现矛盾。

2.2教育资源分布与经济结构不协调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目标,尽管永川区并不属于一个完整意义的“区域”,但是再小的地区都会有自身的产业和发展优势。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产业和经济特点,以本区域的职业院校作为支撑,根据产业需要培养人才,永川区的教育资源的分部并不合理,具备丰富经验的职业教育老师几乎都是高职院校所有,中专等一些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很少,此外,大部分的老师都集中在经济、管理、财会等专业上,其它专业上具备丰富经验的老师非常少,这种教育资源分部不合理的状况严重压制了永川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2.3教师的素质和结构参差不齐

近些年,重庆永川区职业教育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高职教育的人数逐年攀升,而中专等教育的人数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一方面说明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人们不再满足于享受中等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也是说明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出现了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苗头,综合这两点来看,未来高职教育必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高职教育的发展必定需要相应的老师作为配套,而就目前永川区的高职教育的师资力量来看,不管素质还是结构上都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在教师学历方面,具备研究生学历的占比仅为38%,大部分是本科为主;在师生比方面,专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不管是高职还中职都呈现下降趋势。这种种都表明目前永川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发展较为缓慢,难以跟上永川区经济发展要求。

2.4高职教育本身的问题

目前永川区的职业教育过分以来外部环境,而忽视对自身发展潜力的挖掘,对外的依赖程度较强,并没有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状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此外,职业教育发展的观念也存在问题,大部分的职业教育机构都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即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基层操作人员,只要掌握基本的技能便可以应付实际需要。这种观念的存在就使得职业教育成为一种敷衍,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基础技能的传授,而并不想着如何提升学生的更高层次的技能。想要充分发挥永川区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就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变革,改变以往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观念。

3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思路探讨

3.1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技能和应用性人才,满足了永川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永川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人是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而目前社会普遍存在一个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换句话说,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也就是忽视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想要实现永川区经济的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2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办学竞争力

永川区职业教育应该根据行业结构和市场需求不断对职业教育的教学体制进行改革,在教学和管理实践当中,应该以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建设和课程改革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长期的办学实践作为核心,以培养满足于永川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考虑建立相关的工学结合的基地,将学生课堂所学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营造实践的氛围。总之,要对传统的职业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提升办学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能力激发起来。

3.3不断解放思想,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摒弃原有的传统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摆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后顺序,同时也应该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做出相应的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永川区经济发展,使永川区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出现空缺。这就必须使职业教育的领导层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为永川区经济发展提供所必须的人才,促进永川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佳龙.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3,(5).

[2]黄金玉,杨春华.对城镇化过程中职业教育的思考[J].职教探索,2012,(12).

第12篇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全面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国民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边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新疆的职业教育工作,在国家、自治区的大力支持和地区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下得以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但与内地比,还有很大差距,发展相对滞后,职业教育的比重依然很低,明显是新疆教育发展中的短板。为了加快新疆职业教育的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化,根据新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二、新疆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特点

1、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总体发展

依照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不断完善新疆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不同群众的要求。农村职业教育逐渐减少“2+1”初中职业班规模,逐步过渡到以“3+x”培训为主的模式,每乡镇重点建设好2-4个初中职业班,初中职业班要有完备的实验实训设备、场所和专业师资;每县市重点建设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和教学质量的职业高中,职业高中要成为县市的职业教育中心、职业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成为县级职业教育的龙头;每个地区在保留一两所有特色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外,重点筹建地区2至3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师学院,完善我区职业教育体系,使新疆现有的职业教育普及比例 1:0.4 达到1:1,从现有的高中阶段入学率40.3%到2012年达到58%。

2、明确工作重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新疆经济的发展状况表明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通过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评估工作,不断规范县级职教中心办学行为,使之办学、教学、管理等走向正规化,提升其学校的办学能力,每个地区3年后要有3-4所学校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通过自治区中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能力评估工作,提高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水平建设,使每所学校具有2-3个品牌专业,整合县级职业教育资源。目前新疆大部分县市职业教育资源还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从发达地区的经验做法来看,贫困落后的地方,更应将有限的资源整合使用,发挥其效能。各县的职业教育资源或其他培训机构应进行强力整合,一个县重点建设好一所集学历教育、培训为一体的职业高中(职教中心或培训中心),统筹使用各部门的项目培训经费,资源共享,使其最大效益化,减少内耗,避免资源浪费。

3、走职教强疆之路

新疆一个多民族地区、农业大区,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要想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富裕之路,除了一些特殊政策扶持外,最直接的办法是发展职业教育。因为,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属性(教育性、经济性;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和功能(发展生产力、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终身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决定的,职业教育就是为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就业和社会稳定服务的。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人口大区向人力资源大区转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都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走职业教育强疆之路是必然选择。

4、加快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加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

随着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加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职业教育不能等同职业培训,职业教育更关注人(学生)的发展。在突出技能学习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德育、智育、生活能力、做人等方面的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首要思考的问题[1]。在加快资源教育发展步伐,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找好学校定位,建好精品专业,提高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提升学校竞争力。

5、走职业教育集团发展之路

目前新疆县市职业学校处在发展期,职学校处于变革期,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规划前,全疆应谋划专业设置的布局,避免专业建设小而全、重复建设的现象。在有的地方职业学校还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无力解决高中阶段升学率低的矛盾时,提高高中阶段升学率,增加职业教育比例,必须通过联合办学和异地就读来解决。采取对口援疆计划、南北疆合作办学可扩大我区学校办学规模、更新办学理念、培训专业教师、拓宽就业面的作用。输送学生到发达地区上职业学校,可提高新疆高中阶段升学率、可弥补新疆学校专业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矛盾、可拓宽就业渠道及更新学生观念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使得每个市(地)都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